园林设计的原则

2024-05-20

园林设计的原则(精选10篇)

篇1:园林设计的原则

1.什么是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是在设计定位确定后,为了达到设计定位的目标,制定出来的必须遵守的一系列原则,

2.确定设计原则的方法

设计原则本身不具有设计的具体尺寸数据或具体做法的因素,比如建筑应该建多少层、规划多少条路等,通常只是描述性的语言。

例如我们的设计定位是打造一个“宜居”的城市,设计原则就是要达到宜居必须遵守的相关原则是什么?宜居的因素应该是健康、快乐、便利、安全等,

因此,健康就可能引申出“尊重环境、低碳环保”的原则,快乐就可能引申出“平等、功能配套完善的社区”原则,便利就有可能引申出“出行方便的复合交通系统”原则,安全就可能引申出“治安功能配套,尽量避免机动车快线”等原则。

同一个设计定位,可能有不同的设计原则。一切需根据项目的具体资源情况来确定。比如,“便利”还可能引申出“商业、居住、娱乐功能配套”的原则,试想,如果买个方便面都要开车半个小时,一定是不便利的。因此,结合该项目地的现状资源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篇2:园林设计的原则

■ 李 娟

【使用教材】《技术与设计1》(江苏教育出版社)要设计好一个产品,除了要经历一个科学合理的【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计划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材第三单元“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第二节内容,阅读分析教材总结出,设计原则既是设计应遵循的标准和规范,同时又是技术评价的基本手段和尺度。因此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而且对于学生对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具有指导作用。所以本节课程目标一方面要求学生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及其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更高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设计的一般原则评价某一个技术产品。【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并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生活中实际案例,认识设计的一般原则,理解各设计原则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与合作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理解各设计原则实现的途径和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各设计原则实现的途径和方法。【设计思路】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三疑三探”,层层深入

3、任务驱动,巩固创新

4、归纳总结,能力提升

【教学准备】教材、学案、PPT课件、巩固习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设计的一般过程,知道

设计过程外,还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设计的一般原则,请同学们先看一段视频,了解它有哪些创新设计。

二、【视频展示】

智能手机 iPhone6创新功能介绍

(学生认真听讲,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板书课题《设计的一般原则》

三、设疑自探

【课堂活动一】自主选购手机

课件展示问题:如果选购一款手机,你会购买哪款?选择理由是什么?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讲解选购理由。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自主发现、理解设计原则)(根据选购体会,理解认知各设计原则概念。)1.新颖:创新原则;

2.漂亮:美观原则; 3.能打电话:实用原则; 4.便宜:经济原则;

5.全球漫游:技术规范原则; 6.窃听他人电话:道德原则; 7.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课堂活动二】(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小组讨论。)

假如你是一名设计师,请同学们参考学习资料,讨论研究以下问题:

以手机或其它产品实物为例说明各设计原则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四、解疑合探

(一)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交流讨论,合作学习。2、教师巡回辅导。

3、小组代表上前在黑板板书学习成果。4、小组成员及时上台补充板书内容。

(二)集体探究评价

篇3:初探设计的功能原则和美学原则

1 功能原则

“设计产品时,首先必须考虑的是,产品是为了满足什么目的,换句话来说是要求怎样的机能。机能这个词用于设计时,一般不停留在物理的机能上。而是作为心理的、社会的机能的综合体而赋予更为广泛的含义。”[3]日本著名设计师佐口七郎如是说,这显然也道出了设计所具有的功能原则。

功能原则又称实用性原则,即要求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为人类创造和提供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它的存在构成了现代设计尤其是工业设计的本质基础和最深层次的内在规定性。设计的实用性,要求产品简洁、实用、耐用,以较小的物质消费获得了最大的效益。这是设计的根本准则和出发点,反映了现代设计尤其是工业设计以功能主义为核心的本质特征。[4]功能性原则要求:

第一,旨在实现最佳水平的满足人类的目的性,也就是说,达到高效、简单、安全、舒适的需求,从简单的实用到适用的转换。

第二,设计考虑到人类的多样性需要,尽可能使一个有限的设计能够反映无限的需要,也就是说要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发展。

第三,要求设计能够去除不必要的装饰,在研制产品的外形、韵律与美观的表现形式时更多地考虑功能与功能。

功能性原则是人类务实和理性精神的体现,是人本精神的折射。只有务实于生活的切实需要,立足于绝大多数人的设计成果分享,现代设计才不会偏离为人设计的宗旨,才能真正反映时代特征和人类共同的愿望。

因此,设计的目的存在于设计的活动前,功能问题往往成为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2 美学原则

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将实用艺术的范围无限扩展,并将美学渗透到技术,深入到生产中的结果。

人类创造万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将实用与美观相结合,赋予物品物质的双重作用。在一辆车上,什么东西能像发动机、方向盘、车轮、前视镜、挡风玻璃、安全带那样必不可少呢?当然这些必不可少的构建均有美的造型,它们并不仅是出于安全才被发明出来的,同时也给人带来审美的乐趣。建筑的柱子是用来支撑上部结构的,它们既有实际用处,又有美观的造型。所以,设计不可避免的“宿命”是对艺术的追求。正因如此,这也决定了设计的美学原则。

设计的审美心理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审美心理的认识过程,即从知觉、感受、表象到记忆分析、综合联想、想象再到理解、判断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情感体现的过程,即产生审美的心境、热情、抒情和移情共鸣等活动,第三阶段是审美的表态过程,包括目的、决心、计划、行为、毅力等。这些过程都是审美的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发挥能动作用的过程。

艺术与美有着密切而重要的联系。美不仅是设计的基本原则,更是艺术作品的灵魂。艺术是审美的对象,它反映着现实美,创造了艺术美。

美学性原则是指设计时要考虑所设计产品的艺术性,使它具有一定的艺术品位与合适的审美特征,从而给消费者以美的享受,因此又称艺术性原则。美学性原则来自对人的心理和精神需要的考虑与尊重,它与实用性原则共同反映了现代设计的两个基本层级;满足人类的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且现代设计的目的主要体现在满足人类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不仅仅要求实用的产品,还要求美观的产品。美学性原则要求:

第一,设计要在体现造型美的规律和要求的前提下,为大众批量创造生产符合审美特征的产品。

第二,旨在反映结构之美或由于结构造型本身而产生的美,也就是内部结构所展现的功能的美。

第三,设计的审美特征要符合一定的社会与时代的要求,使设计品牌具有一定的时代感和社会属性。

审美至上已经不是现代设计的美学性原则,与传统艺术设计的美学观念有着根本的区别,现代设计更多的具有高科技技术的美学特征,它以高科技的程式化、批量化生产为前提。美学性原则的内在本质特征体现在人文主义与高科技的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同时,现代设计作为一个以社会为主体的大众服务项目,实际存在的广泛性的美学和艺术原则,也就是在时代社会民族环境中所被认同的共同美感应该是现代设计师要考虑或需关注的,而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审美偏好或少部分人的艺术审美品位。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设计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简洁的造型、明快的色彩、简练的装饰、舒适快捷与使用方便。这也是现代设计的主要风格特征。

3 结语

总之,功能原则与美学原则呈现了人类需要的两个层级———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对现代设计的呼唤,设计的最终目的也在于此,无非是创造合理的生活方式、满足人类不断变化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由此看来,现代设计师必须要使一些既对立又统一的设计原则相互协调,这是我们的职责与努力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人类的设计逐渐变得合理与完美,最终实现人类理想生活方式的梦想。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设计所包含的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笔者认为至始至终设计都要兼顾好功能原则和美学原则。

关键词:设计,功能原则,美学原则

参考文献

[1]向云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2]陈鸿俊.现代设计史[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8):1.

[3]大治浩·佐口七郎[日本].设计概论[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篇4:商标设计的原则

商标设计不仅仅是一般的图案设计,在这寸方之地,要体现企业的精神、企业的特征、商品的特性、经营思想等等,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设计师除必须具有高超的美术设计技能外,还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如政治经济学、市场学、美学、销售心理学,材料工艺学、语言学等,因为商标是规范化了的图形、色彩、字体的富有典型个性的视觉整体。

商标的特性是商品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既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又是具有商业性的记号,也可以说是企业信誉的凭证,促进建立和提高企业知名度的手段,它力求体现产品品质个性,力求强化人们的识别与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商标的设计要力求体现下列原则:

1识别性。识别性是商标的最基本功能。由于商标的特殊性质和作用,因而决定了商标形式法则和特殊要求,这就是具备各自独特的个性。不允许丝毫的雷同。美国造型学家安海姆·鲁道夫说:“任何一种作品的内容都必须超出作品所含的那些个别表象。”也就是说作品形象必须具备一种诱惑力,使人们的认识向作者需要的方向去集中。鲜明生动的形象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给人心理上的回味,在回味中得到一种心理上的享受。富于创造性,具备自身特色的商标,才有生命力,如同旗帜一样鲜明、醒目而有力。个性特色越鲜明,视觉表现的感染力就越强;刺激的程度越深,保持的时间就越长。

2传达性。现代商标不仅仅是起商品的记号作用,还要通过商标表达一定的含义,明确的信息,给公众留下美好的、独特的印象。这个“含义”和“信息”来自设计师对企业各方面的深刻了解,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规模历史和产品的性能、用途、销售对象、价格、生产工艺等等。选择最有代表意义的一“点”,运用夸张、概括、比喻或暗示等手法,创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视觉形象的创造是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为前提的,它必须带有消费者视觉的可视性和可读性,研究了解、掌握和运用他们的心理需求,通过无声的形象表现出来,倾诉于他们的视觉和心理之中,达到招徕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商标如同信号一样确切,易于了解、辨识。

3审美性。席勒说:一方面合乎自然,一方面合乎理想,这就是美。由于商标设计的艺术形式和社会功能的不同,因此,它的思维方法、表现手段、艺术语言和审美观点等都不同于一般艺术创作。商标审美的最大特征是:简洁、易读,易记。由于人的视觉对自己感兴趣的才给以接受,人的视觉与对象的接触是瞬间即逝,这就要求形象具有简练清晰的视觉效果和视觉感染力。简洁中含丰富,单纯中有变化。

4适应性。商标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高。面对不同材质、不同技术等的挑战,表现形式要适合黑白与色彩,正形与负形、放大与缩小以及线框空心体等等的变化。规范化作业的目的在于树立系统化、标准化等使用规定的权威。

篇5:涵洞设计的一般原则

公路跨越沟谷、溪沟、河流、人工渠道以及排除路基内侧边沟水流时,常常需要修建涵洞。涵洞是公路构造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设计与该公路的等级、使用任务、性质和将来的发展需要相适应,遵循了安全、适用、经济、美观、有利于环保的原则同时也满足了行车、排水、净空等要求。

涵洞的类型决定了它的功能、造价和使用年限,因此涵洞类型的选择基本按照符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便于施工养护等原则,同时要考虑到农田排灌的需要,综上所述可见涵洞类型的选择综合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

道路的等级、性质和任务涵洞所处的地形、地质、水文和水力条件 工程费用和造价 当地筑路材料情况 施工期限和施工条件 养护维修条件等 石拱涵的特点:

能充分利用天然石料,不需钢材,只需少量水泥,因而造价低,工程费用少 施工技术简单,专用设备少,适于群众建桥

结构坚固、自重及超载潜力大,使用寿命长,当然石拱涵也存在自身的缺点,那就是拱式结构需要较大的建筑高度,遭受破坏后难于修复,施工时占用劳动力较多,工期较长以及对地基要求较高等。由于以上这些优缺点使得石拱涵在使用范围上受到限制,但它是山区公路常采用的涵洞类型

钢筋混凝土盖板涵特点:

建筑高度较小,不受填土高度限制

能采用工厂预制、现场装配,施工简便迅速 为简支结构,对地基条件要求不高 遭受破坏后容易修复

由于需要水泥、钢筋等材料,所以一般造价很高 2.涵洞择位时应遵循的原则

涵洞位置应服从路线走向。由于单个小桥涵的工程数量不大,因而小桥涵位置一般是在路线走向基本确定的情况下来选择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路线遇大洼深沟。路线与河沟斜交太大等情况)才进一步权衡利弊,在不降低路线标准的条件下局部调整路线,使之从较好的桥涵位通过。

小桥涵址应布设在地质条件良好、河床稳定、水文、水力条件较好的河段。不会因小桥涵位设置不当而造成排洪不畅、冲毁路基、积水淹田或使农业灌溉和正常交通受到影响。小桥涵位置和轴线方向确定,要满足设计流量的渲泄,使水流畅通,做到“进口要顺、水流要稳”,不发生斜流、旋涡等现象,以免冲毁洞口、堤坝或农田。

位置选择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使桥涵工程量(包括桥涵主体及一切附属工程)最小,以减少工程造价和养护费用。

一般情况下,应在下列位置考虑设置小桥涵或涵洞:

天然河沟与路线相交处。凡路线与明显沟形的干沟、小溪、河流相交时,且当路线上游汇水面积大于0.1km2时,原则上应设置涵洞。

农田灌溉渠与路线相交处。路线经过农业区、跨越水渠、堰塘或水库的排水渠以及通过大片梯田,影响农田灌溉时应考虑设置涵洞。

路基边沟排水渠。在山区公路的山坡线,为排除路基挖方内侧边沟流水,应考虑设置涵洞。其间距一般不大于200m~400m;在干旱山区,间距不大于400m~500m。与其它路线交叉处。当路线与铁路、公路、大车路、人行路、农村机耕道及重要管线交叉,且路线又从其上方通过时,应考虑设置相应的小桥或涵洞。其它设涵情况:

□在平原区,路线通过较长的低洼地带以及泥沼地带,为保证路基稳定,避免排水不畅及长期积水的情况,在地面具有天然纵坡的地方设置多道涵洞。如无灌溉和其它需要,涵洞间距一般是1km~2km。

□平原区路线穿过天然积水洼地,也应考虑设置数道涵洞,以沟通路基两侧水位,平衡水压。

□路线紧靠村镇通过,要特别注意设涵,以排除村镇内地面汇流水。

□山区岩层破碎及坍方地段,雨季时经常有地下水从路基边坡冒出,为使路基边坡稳定,及时疏干地下水,应配合路基病害整治设置涵洞。3.山岭及丘陵区涵位

顺沟设涵。山区河沟坡陡水急、洪水猛、历时短,冲刷及水毁比较严重,因此,涵位布置应尽量符合水流方向,顺沟设置。一般不宜改沟设涵,强求正交。

改沟设涵。只有当河沟比较宽浅,沟底纵坡平缓,水流较小时才考虑改沟设涵。改沟时要注意做好引水及防护工程,注意对下游农田的影响。

路基排水涵。涵位选择应与路基排水系统密切配合。布设涵位时,可结合路线平、纵面设计图,选择以下位置设置路基排水涵洞。

路线纵坡由下坡变成上坡的凹形竖曲线处,为排除内侧边沟水流,一般应考虑设边沟排水涵。

纵断面纵坡由陡坡变为缓坡时,内侧边沟水流由急变缓,容易产生水跃和泥沙沉积,不利排水。若在近距离内无其它涵洞时,在变坡点附近应考虑设边沟排水涵。陡坡急弯处。当路线的偏角较大(大于90度),平曲线半径较小,路线进入弯道前的纵坡又为大于4%的陡坡时,tiffany co london,边沟水流直接顶冲路基内侧,在暴雨期甚至水流溢出边沟漫过路基,直接影响路基稳定及行车安全。在弯道起(止)点附近,应考虑设边沟排水涵。

在路基挖方边坡上,设有截水沟的地段,截水沟出口处应设置排水涵洞,以免截水沟水流顺边沟流程过长,冲刷路基和路面。

岸坡设涵。当河沟边坡稳定、土壤密实(一般多为石质或不透水亚粘土)、河沟又很深时,可考虑将涵位从沟底移至岸坡上,以缩短涵洞长度。岸坡设涵时应注意做好上下游的引水沟、截水坝及防护加固工程,避免水顺老沟冲毁路堤或农田。为排除地表积水,chenille patches,在原沟底面宜做片石盲沟,然后填筑路堤。

改沟合并。当两条溪沟相距很近(丘陵区在200m以下),汇水区面积又很小(一般在0.03km2~0.05km2以下),河沟纵坡小于3%,且水流速度不大,含沙量较小时,经过经济比较,可考虑改沟合并以减少涵洞数量。改沟合并要注意开挖排水沟或加深、加宽边沟并作好旧河沟的堵塞、截水墙及路基加固工程。若改沟合并后,使河沟产生过大冲刷或淤积,以至影响路基稳定,或改沟工程过大不经济时,都不宜改沟合并设涵。改沟时,引水沟断面一般要经过水力计算决定。由于水沟易于淤塞,一般断面宁可偏大些。引水沟距路基边坡应尽量远些。改沟方式应结合改沟条件灵活处理,如有条件,在河沟上游远离桥涵处挖沟引水则更为合适。

路线跨越丘陵地区的山脊线,在凹形竖曲线处可有开挖排水沟而不设涵洞的方案,但应注意设涵与挖沟方案的比较。

当必须在河湾处设涵时,涵位应设在水流较集中的一侧,以利水流通过。

篇6:创新设计的原则

1、出色的设计是需要创新的,它既不重复大家熟悉的形式,但也不会为了新奇而刻意出新。

2、出色的设计创造有价值的产品。因此,设计的第一要务是让产品尽可能地实用。不论是产品的主要功能和辅助功能,都有一个特定及明确的用途。

3、出色的设计是具有美学价值的。产品的美感以及它营造的魅力体验是产品实用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每天使用的产品都会影响着我们的个人环境,也关乎我们的幸福。

4、出色的设计让产品简单明了,让产品的功能一目了然,

如果能让产品不言自明、一望而知,那就是优秀的设计作品。

5、出色的设计不是触目、突兀和炫耀的。产品不是装饰物,也不是艺术品。产品的设计应该是自然的、内敛的、为使用者提供自我表达的空间。

6、出色的设计是历久弥新的。设计不需要稍纵即逝的时髦。在人们习惯于喜新厌旧、习惯于抛弃的今天,优秀的设计要能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让人珍视。

7、出色的设计贯穿每个细节。决不心存侥幸、留下任何漏洞。设计过程中的精益求精体现了对使用者的尊重。

8、出色的设计应该兼顾环保,致力于维持稳定的环境,合理利用原材料。当然,设计不应仅仅局限于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应注意不让人们的视觉产生任何不协调的感觉。

9、出色的设计越简单越好。

篇7:分析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原则论文

城市园林设计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做到科学规划,使设计项目与整个城市区域环境相结合,要在项目的性质、功能和形式等方面准确定位;要做到“三个协调”即项目设计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植物载体的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等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2.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

该原则要求在园林绿化设计中结合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的情况造景,做到既经济节约,又在层次上体现起伏与韵律变化,避免呆板。目前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追求奢华,不能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的主要工作是在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改善人居环境,确保居民的身心健康。设计要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增加绿地色彩,注重立体绿化,扩展绿化范围,发展垂直绿化,构建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2.3以植物造景为主

植物造景强调在设计和建成效果上展示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构建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的绿化模式。采用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相配置的绿化方式,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完美的生态环境7。

2.4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园林绿化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又要遵循美学法则,要体现可融入性和可参与性。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发挥好园林给人带来的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在整体布局构图上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协调、对称、平衡、稳定、直曲等形式营造园林的意境美,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实现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的完美结合。

2.5地方特色原则

园林绿化设计必须考虑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这就要求在充分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3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对策与措施

3.1强调城市总体规划

与设计人员的参与只有使城市总体规划科学化,符合绿地规划的原则和要求,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吸纳更多的园林绿化设计师和生态学专业人员的参与,才能使总体规划更加科学。同时,在园林绿地设计过程中,应大力提倡植物造景,少建硬质景观。在营造城市景观时,既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更要考虑游憩、娱乐和生态效益等方面的功能。因此,要更好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建筑高低错落,园林植物富有特色,营造个性化的城市景观。

3.2提倡以人为本,营造富于创造性的地方特色景观

园林规划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充分挖掘本区域的文化与历史特征,把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根本要求,以设计不同的人性化景观空间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同时,在运用植物造景设计过程中,要善于应用乡土物种,按照本地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种类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来营建城市园林人工植物群落。

3.3加强设计人员与施工方的沟通

园林绿化设计人员要想创作好的设计作品,就必须充分了解影响园林设计作品的经济杜会、历史文化、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水文地质、自然植被、人文景观、水体水系和自然景观等因素,要深入现场,包括对现场的明暗管线分布等情况进行充分的调研,再进行方案构思,形成绝妙的设计作品。在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应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协调,做好技术交底;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做到全程跟踪,把握设计尺度,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设计方案。

3.4注重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

篇8:《设计的一般原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通过手机全面理解设计的一般原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学会与他人交流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竞答等方式, 让学生从中建构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和典型案例的分析, 增强对技术设计中人文因素的理解, 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对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

(2) 通过对自己和他人作品的分析评价, 对设计的一般原则形成全面的、联系的辨证观。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主要阐述了产品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创新、实用、经济、美观、道德、技术规范、可持续发展) 以及各原则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因变和主次关系。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设计的一般原则既是设计的规范, 又是评价的尺度。学生通过对设计的一般原则理解, 能初步形成运用设计的一般原则评价产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对设计的一般原则及其关系的理解。

2.初步应用设计的一般原则来评价某些产品。

【教学难点】对设计原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关系的理解。

【教学策略设计】在本节的教学中, 教师将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知识建构和能力拓展。总体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合作探究→强化理解→能力展现→总结提升”。本节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通过探究进行知识的构建, 第2课时通过竞答, 强化理解, 并通过大量事例的分析评价, 对设计的一般原则形成全面的、联系的辨证观。

【教学资源准备】手机的图片和阅读资料;多媒体课件;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竞赛题, 并复印若干份;

【教学过程设计】

(一) 第一课时

1. 情景引入, 组织学生小组调查。

[引入]今天我们学习产品设计的一般原则, 我们以手机作为代表进行学习……

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某手机开发单位, 已经开发了很多产品 (老师展示手机图片) , 现在要设计一款新型手机, 在设计开始前准备做一次用户调查。把学生分为几个“用户群体” (年轻男性用户、年轻女性用户、工薪阶层、高收入用户等) , 请几位学生作为设计单位的调查人员分别向这些用户群作调查。

2. 小组调查汇总, 合作探究。

调查之后, 他们作归纳介绍, 最后由老师 (设计主管) , 总结新型手机的设计要求 (原则) 。

(1) 小组调查, 一起探究。通过调查, 我们可以看到手机消费者对手机的要求, 请小组长将汇总的调查情况写到黑板上。

附:一个班课堂实录小组调查情况年轻女性:漂亮、好看、使用、体积小、能上网、辐射小。

年轻男性:个性、金属外壳、带mp4、上网、结实、外壳有金属质感。

工薪阶层:经济实用, 能打电话就行。

高收入用户:功能多、样式美观、显得高贵有派头。

让我们换位思考:假设我们都是手机的设计者, 怎样才能让我们设计的手机受消费者欢迎呢?就是要满足顾客的需求, 现在我们将黑板上的各项需求总结一下: (板书) 美观原则:人人都有爱美之心;美观原则的多元性。 (板书) 实用原则:手机的各种功能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举例。 (板书) 经济原则:以最低的费用取得最佳的效果;谁都喜欢物美价廉。 (板书) 创新原则:创新是设计的核心。问:它们之间的差距究竟在哪?是外观?是造型?请两位同学指出他们喜欢的手机。告诉他们若你的手机是水货, 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 道德原则。需求中的外壳, 有金属的, 有彩色塑料的, 手机废弃后好不好处理呢?除了这些原则外, 设计还有哪些基本原则需要遵循呢?原则与原则间有什么关系?大家先看一下书。

(2) 教师讲授。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大屏幕投影展示典型案例, 对学生设计中没有或难以体现的原则 (如技术规范原则) 进行补充, 对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进行总结和引伸。

(二) 第二课时

1. 抢答练习, 强化对设计的一般原则的理解。

过程: (1) 将学生分组; (2) 分发知识竞赛题; (3) 在10分钟内, 小组内合作答题, 可以讨论; (4) 知识抢答, 教师发出“第几题, 1, 2, 3开始”, 小组长们举手抢答, 组员准备答题, 答对得10分, 答错扣10分; (5) 统计各小组得分情况。以下15道题为小组竞赛题目, 请问下列题分别体现了设计的什么原则?如第一题:现在有一种名叫SounderCover的手机撒谎软件, 能为任何接入或拨出电话加上一个背景音, 造成一种假象, 让别人相信你就在电话背景音所显示的那个地方。各种场景声音均可预先录好或从网上下载。

2. 学生评价产品。

(1) 阅读材料“MOTO手机当种子竟能长出向日葵”, 加以评价 (强调创新性、可持续发展) 。 (2) 阅读材料, 加以评价:在青岛啤酒厂包装车间的屋顶上的五彩旋转球就是无动力风机, 它不使用电不使用煤, 完全是无能耗的。“包装车间, 它长年的温度是在35度到40度之间, 它跟室外的温度形成的温度差保证了空气的对流, 产生了这个动力, 这种无动力风机既不消耗能源, 又提供了散热的可能性, 可谓是两全其美, 这样既省电又省煤, 什么都不用, 就用一个热交换 (创新原则、经济原则、实用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 (3)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以设计的一般原则为标准, 对上节课各组设计制作的“便携式小凳”予以评价, 将知识内化为初步评价产品的能力。请一至二个学生做代表扮演成设计师, 对各组作品进行点评。

3. 布置课后实践。

通过网络或者相关资料收集和调查, 运用设计的一般原则来评价“月饼的各种包装”, 写出一个评价小报告。

4. 小结。

(1)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2) 课堂讨论达成的共识; (3) 强调设计的一般原则之间的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关系。

【教学反思】

1.本节课以手机为例, 学生非常熟悉, 感兴趣, 所以调查起来比较轻松。以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和实事作为“话题”展开教学,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体验中对设计的一般原则产生共鸣, 容易将知识内化。

篇9:游戏设计原则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游戏  设计原则  教学设计

游戏作为一项具有很强吸引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设计的规则和原则上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实用性,积极地吸收其中的精华,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游戏规则设计原则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1.场景模拟

游戏中一般会模拟一个社会场景,烘托出一种令人身临其境的环境氛围,通过这种环境的预设,使人很快地进入状态,并保持参与者的主体独立性,使其成为其中的主导者,促使人们积极地去完成各种任务。对于教学设计而言,营造一个“游戏场”,则能够保护和促进游戏精神的生成与发展[1],不仅让每一个人都能够积极地融入课堂,还能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思考的独立性,而不再是课堂中的旁观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通过旁白的解读、多媒体技术和电影等方式营造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融入到课堂当中,还要让每一位学生尽可能成为课堂的主导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疑问,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场景模拟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体。

2.团队合作

除一些简单的游戏外,大多数的游戏都需要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团队合作已经变得十分重要,这也是当前社会分工细化的一种侧面体现。由此,教学活动中必须加入锻炼学生团队合作的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每个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团结、交流、分工、协作、协调和表达能力。

3.角色多样化

由于游戏的虚拟性,使得角色具备可选择性,游戏中每一位参与者都需要在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根据角色承担相应的任务和责任,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社会心理需求。在课堂的设计中,要有意识地加入角色的多样化选择。例如,师生角色变换,对一些比较容易掌握的教学章节直接交给学生小组讲,并让其他小组给出评分,教师作总结;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特定的场景,让学生通过体验不同角色更加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等。角色的多样化,有助于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满足学生的社会心理需求,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并理解不同角色的权益和承担的相应义务,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能够灵活运用,将学习的内容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

4.趣味性

趣味性是游戏的一个显著特点,许多人玩游戏就是为了放松自己,释放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在玩游戏中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对于教学过程来说,教学内容绝不是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也不是检测学生的记忆力有多好。学生一旦对课程失去了兴趣,就容易对教学产生逆反心理。而克服学生逆反心理,就需要使课堂带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去思考,培养自己独立思维能力。而要让学生感到课堂有趣,就要结合学生需求,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表达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感到自身属于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教学内容。

二、游戏过程设计原则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1.挑战性

在众多游戏中,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最容易使人爱不释手,这充分抓住了人的不服输的特点,即使失败了也愿意再接着玩。而没有挑战性的游戏,会让人觉得太简单而感到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抓住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层次,给学生小组分配一些有难度的任务,让学生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感到一种压力的存在,激发学生的斗志,促使学生不断地去提高自己和完善自我,在困难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内容当中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不同小组之间相互提问,最终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认识和思考问题,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

2.连环性

人们对游戏恋恋不舍,有的人甚至通宵达旦地玩游戏而不感觉到疲倦,这与游戏设计的连续性和渐进性有密切联系。游戏在不同的阶段设计了相应的关卡,而且随着等级的增高,难度也在逐渐地提升,满足了人们不断追求向上的心理需求。课程的设计应当借鉴这种方式。教学过程中的难度应该从简单的开始,让学生树立信心,逐渐加大难度,让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逐渐积累解决难题的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任务设计中,要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不同学习阶段任务的难度系数,并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做好相应的调整。同时,还要做好不同阶段的衔接工作,并对不同阶段的任务完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效,使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能够继续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毫不懈怠,而处于一定劣势的学生能够看到超越别人的希望,发现自己的不足。主要的目的是激发所有的学生鼓足干劲,积极地为下一次的任务做准备,保障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

3.试错性

每一位玩游戏的新手或是开始玩一种新的游戏的时候,对里面的规则和技术并不是都很了解和熟练,当碰到任务时,大部分人都是根据之前的经验猜测要做哪些动作,在不断地试错中找到游戏的规则,并逐渐地熟悉其中的程序,慢慢地掌握游戏的规律。因此,教学也要给学生试错的机会,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有学者指出:人的能动性,是有层次的,它不可能由人们自发地完全释放出来,而需要对其进行深度挖掘[2]。释放学生的能动性,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更多的试错机会。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感到需要向教师求助时,教师才给与学生一些启示。让学生不断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和认知。

4.竞争性

游戏常设计的规则就是两个团队之间相互对抗或者是根据玩家的技能得分给出排名,这些规则的设计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荣誉感,让人们在游戏中找到一种优越感或是激发人们再战的斗志。同时,竞争性也必然伴随着很大的可变性,只要肯下功夫,善于思考,组织好团队,就能取得相应的成绩,这就促使人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对于教学设计来说,把竞争引入到学生当中无疑是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方式。目前的教学模式同样有竞争,但为什么却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这主要在于当前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排名格局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打破,变得固化和缺乏灵活性。因此,教学课程的设计应当打破这种局面,真正达到竞争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相应的成就感。这就要求,对竞争的设计要更加灵活和全面,将更多领域纳入到竞争的构成因素中,综合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避免单一的考核使得竞争格局僵化,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在学习的竞争中找到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5.开放性

游戏中给玩家设置了障碍后,往往会提供多种途径去解决问题,只要玩家能够合理地使用环境中提供的道具,障碍就可以解决,没有单一的解决途径。这有利于极大地调动玩家的积极性和思考。由此,在教学设计中,若想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就必须要给他们足够的发挥空间,这就要求课程任务的设计要有很大的开放性,注重学生的个性潜质的发掘。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质有助于教学的有效展开。同时,开放性也要有一定的限度,要能够合理地控制在学生可以接受和掌握的范围之内。否则,就会使学生误入歧途。

三、游戏评估和奖励设计原则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1.阶段性

游戏中玩家的每一次任务的完成都能及时得到奖励,并会在整个游戏中的某个阶段获得晋级,这是对玩家的一种鼓励同时也在暗示玩家离成功还有多远,使玩家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评估应恰当处理好对学生评估的时间距,过于频繁的评估和奖励会使学生产生麻痹感,失去评估的意义,但评估时间的距离过长,会让学生产生松懈感,会对学习懈怠。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评估要让学生有所期待,还要让这种奖励能在学生的期待感减弱之前及时得到满足。阶段性评估作用主要是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的热情,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

2.层次性

游戏对玩家的技能和级别的评估会根据玩家已完成任务的大小和难易程度给予相应的级别,并根据不同级别对玩家完成的任务给予不同的奖励。例如对于同一件任务,级别高的玩家得到的奖励就会低于级别较低的玩家。在教学过程,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估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排名格局一旦形成就很难打破。因此,在教学的评估过程中,要注重对不同层次评估体系的设计。例如,在小组学习中,根据不同小组的学习能力分配相应程度的任务,但对完成的结果在统一的评估体系下进行,不能由于不同小组的任务难度不一采取不同的评估标准。总之,不同层次的评估是为了打破学生们在开始形成的僵化格局,这样有利于激发能力较弱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给能力较强的学生一些压力,使他们不断挑战自己。最终,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够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完善自我。

3.公正性

在游戏当中有一个很值得思考的设计原则就是玩家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白浪费,都会得到相应的奖励,让玩家感觉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这对于教学的激励措施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学生受到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并不是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特别是在成绩的提高当中表现更为显著,这也使得许多学生试图努力改变现状却感觉不到希望。江泽民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3]。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学生的努力要时刻关注,通过对学生的鼓励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别人认可,只要坚持下去,自己就可以提升。同时,对于学生新的想法和不同的思路,无论结果怎样,都要给予鼓励,要尽量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每一次努力都在让自己进步。

4.奖励方式的多样性

在游戏中,只要玩家能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系统提供的奖励。而且,奖励的方式多样,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奖励。如果玩家的技能好,还可以节约在闯关中的时间。这表明,每一个人的需求不一样,多样性的奖励更能刺激人们去积极地做事。在对学生的奖励当中,奖励方式的多样化无疑能够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选择。奖励方式最好能和学生商榷,让学生自己根据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奖励办法,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还提高了学生的期望,可谓两全其美。而且,学生有了自己的期待,更有利于激发自身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游戏中的这些设计原则充分地把握住了人的心理需求和行动动机,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在教学设计中深刻理解、把握和运用这些原则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对游戏设计原则的运用必须要坚持灵活性,抓住这些原则的实质和核心,有选择和创造性地将这些原则运用到教学的过程当中,这样才能很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瑜.“游戏”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启示.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

[2]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篇10:薪酬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人力资源师考试 更新:2010-8-7 编辑:风火thea

·证券发行与承销考前练习题

·2010年证券从业考试《证券交易》重点精选

传统薪酬设计的原则有:公平性、适度性、安全性、认可性、平衡性、刺激性、交换性和成本控制法等原则。总体来说更多关注的是员工个人对于薪酬的要求以及可见薪酬的激励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企业实践以及管理原则中更多需要的团队合作,事业的成功更多的是依赖团队的合作,而不仅仅是个人十分有限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建立基于团队的奖励而非个人的奖励机制。同时需要指出,当物质刺激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的满足感是会逐渐递减的,企业激励的作用也伴随着逐渐减弱,所以现代管理心理学要求企业更多的是从内在的心理上去激励员工,因此现代企业更应该重视附加报酬和隐性报酬等员工内在的心理需求。

薪酬设计的团队原则

在国内的一家著名的高科技通信企业中,长期以来并没有为销售人员提供提成的奖励,而是团队的奋斗和振兴民族企业的文化创造这个企业的领先市场地位。而在协作性的企业中,基于团队的奖励对组织的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人们意识到只有团队协作,自己也才能获益。尽管从激励效果来看,奖励团队比奖励个人的效果要弱,但为了促使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同时防止上下级之间由于工资差距过大导致出现低层人员心态不平衡的现象,所以有必要建立团队奖励计划。有些成功企业,用在奖励团队方面的资金往往占到员工收入的很大比重。对优秀团队的考核标准和奖励标准,要事先定义清楚并保证团队成员都能理解。具体的奖励分配形式归纳为三类。一类是以节约成本为基础的奖励,比如斯坎伦计划,将员工节约的成本乘以一定的百分比,奖励给员工所在团队。另一类是以分享利润为基础的奖励,它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分红的方式。第三类是在工资总额中拿出一部分设定为奖励基金,根据团队目标的完成情况、企业文化的倡导方向设定考核和评选标准进行奖励。薪酬设计的隐性报酬原则

从宏观角度而言,报酬由两种不同性质的内容构成:金钱报酬和非金钱奖励(直接报酬和间接报酬、物质报酬和心理报酬)。金钱报酬属于有形的外在报酬主要包括:直接报酬和福利。直接报酬由工资和奖金构成。福利由生活福利、有偿假期、个人福利和公共福利等内容组成。非金钱奖励属于内在的附加报酬,它是基于工作任务本身但不能直接获得的报酬,属于隐性酬劳,分为职业性奖励和社会性奖励。职业性奖励又可以细分为:职业安全、自我发展、和谐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晋升机会等等;而社会性奖励由地位象征、表扬肯定、荣誉、成就感等因素构成。这是一种内在的激励方式。外在的金钱激励方式虽然能显著提高效果,但是持续的时间不长久,处理的不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反作用;而内在的心理激励,虽然激励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但一经激励,不仅可以提高效果,更主要的是具有持久性。对于高层次的人才和知识型的员工,内在的心理报酬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工作满意感度和工作成绩。因此,企业组织可以通过工作制度、员工影响力、人力资本流动政策来执行内在报酬,让员工从工作本身中得到最大的满足。这样,企业减少了对好的薪资制度的依赖,转而满足和推动员工,使员工更多地依靠内在激励,也使企业从仅靠金钱激励员工,加薪再加薪的循环中摆脱出来。

薪酬目标设计的双赢模式

个人与组织都有其特定的目标指向。个人参与某个组织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组织目标的形成必然压制个人目标的实现。就薪酬而言,个人和企业组织都有各自的薪酬目标。作为员工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希望通过获取高的报酬来加以体现,而企业组织为了有效利用资源和降低运转成本希望以“较小的投入”换取较大的回报。结果,两个薪酬目标之间没有合适的接口,企业付出的薪酬没有能激励员工更不能换回高的回报,而员工的愿望和目标同样被压制,产生怠工心理。造成企业对员工不满,员工对企业抱怨的局面。所以,管理层在制订薪酬制度时,有必要上下相互沟通和协调,让员工参与薪酬制度的制订,找到劳资双方都满意的结合点。很多外国公司尝试让员工参与企业薪酬制度的设计和管理,结果令他们发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让员工参与薪酬设计的显著优点是:与没有员工参加的绩效付酬制度相比,让员工参与设计和管理的报酬制度非常令人满意且具有长期激励的效果,同时,企业的投入达到最有效和最优化。让员工参与薪酬设计还有很多其他隐含的优点,这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也是十分巨大的。

员工参与薪酬设计的隐含优点

1.增强团队观念员工如果能够参加薪酬设计,在心理上就会感到自己是整个企业管理团队的一员,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被管理者。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参与企业事物的意识。会努力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2.增强对企业和管理层的信任度许多公司采取的是保密工资制度,薪酬发放是不公开的,员工很难判断在报酬与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人们对于自己所获得的报酬和对企业的贡献之间没有比较的可能,同时,与别人的比较也不可能进行,企业付出的薪酬是否公平让员工感到疑惑和怀疑。这种封闭式制度难以给人平等的感觉,员工对于管理层的信任度降低。所以,让员工参与可以减少这种怀疑,增加上下层之间的信任感。

3.完善薪酬制度员工在参与制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企业报酬政策及目的和管理层进行必要的沟通。一方面可以促进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另一方面可以让薪酬制度中的缺陷充分暴露出来,企业针对不足的地方有的放矢的改进和完善,构建一个有效的全面的薪资系统。

员工参与薪酬设计的方式

薪酬制度作为驱动公司战略的工具之一,担负着引导员工行为方式符合公司战略需要和融合于企业文化中的职责。企业可以建立薪酬制订团队,对于成员的选择要注意不同部门,不同的背景和身份、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层级人员的比例。用保密的方式让员工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然后将员工对于各种意见用图表结合数据的方式连接起来,找出那些影响员工工作效率的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如果是刚性障碍就调整工资结构,如果是柔性障碍(人为因素的考评不公正等)就完善其他的配套制度。并通过沟通和调查确定员工能够认同的合理工资的内容构成。结合外部市场的研究,制定员工可以接受的在企业内的绝对工资数,这一工资数和同类企业员工工资相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和预期。

上一篇:法治人物学习心得下一篇:邻家的鸡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