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心经讲记》

2024-04-08

索达吉堪布:《心经讲记》(精选5篇)

篇1:索达吉堪布:《心经讲记》

索达吉堪布:《心经讲记》

《心经》是按照佛陀第二转法轮的教义来解释的,因此,从表面看来,好像整个《心经》都是以抉择空性为主。

无智亦无得。

智慧可分为法身智慧、报身智慧、化身智慧;或者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或者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或者是佛陀的智慧、菩萨的智慧、阿罗汉的智慧,甚至还有凡夫的各种智慧;或者还有六度的智慧,如布施度的智慧、持戒度的智慧等等。

在名言中,所有的智慧和得法都存在,但从最究竟的般若空性角度分析时,这些智慧也只不过是如幻如梦的一种显现而已,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存在。

此处的“得”,指获得的功德或菩提,名言中可以说获得声闻、缘觉、菩萨的果位,或者说获得佛陀的果位,这些得法都是有的,所得的法存在,能得的补特伽罗也是存在的,果位的功德也全部俱足。

但这些由修行所得到的成就,也只是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成立的,真正以般若空性不可言说的境界,或一切万法的实相来衡量时,所得的一切果位都是没有的。在这种境界前,我们可以这样说:所谓的佛果没有,佛的智慧也没有。如《大般若经》所云:“佛言:如是般若波罗密多,以虚空为相,以无著为相,以无相为相。何以故?般若波罗密多甚深相中,诸法诸相皆不可得,无所有故。”

在《七宝藏论》中,无垢光尊者也引用了相当多的密宗续部方面的教证,来证明誓言、佛果、智慧等等都不存在的道理。在贝若扎那尊者的《心经》注释中也有这种解释:因为自己的本体本来就是佛,所以众生重新获得的智慧是没有的,也即:因为自己本体就是佛,本来就已经具足智慧,所以不需要重新获得现在不具足的智慧,所以没有重新获得的佛果。

因为《心经》是按照佛陀第二转法轮的教义来解释的,因此,从表面看来,好像整个《心经》都是以抉择空性为主。按照觉囊派他空的观点来解释时,虽然表面上他们将《心经》经义都解释为空,但实际上他们也一直在解释如来藏的本体光明不空的道理;而按照密宗的解释,应该是自空和他空不分,这两种观点是圆融一味的,以密宗的这种方式来解释,就比较容易理解。

以上所剖析的,是所获得的智慧和佛果,也即果般若。在空性中,所谓的智慧和果位都是没有的。

在有些藏文《心经》“无智亦无得”的后面,加上了“亦无不得”,即“得”和“不得”这两者都没有的内容。

很多注释中对“亦无不得”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得,所以与得相观待的“不得”也不可能存在;还有一种解释是,并不是没有所得,还是有得法的,但这是指名言中的得法。

这句话说明,不仅在名言中有所获得的功德,包括前文道般若中所讲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谛等所有的法都存在。这是从“亦无不得”中引申出来的含义。

但只是在有些藏文中有这句话及其注释,在汉文版的般若《心经》中,除了法成译师所译的《心经》版本以外,其他的汉文版中都没有这句话和注释。这可能是因为印度梵文的原版蓝本不同,也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具体为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至此,“广说般若之本体”科判中的抉择基、道、果般若的内容就全部圆满了。

戊三、(了知果般若):

无智亦无得。

智慧可分为法身智慧、报身智慧、化身智慧;或者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或者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或者是佛陀的智慧、菩萨的智慧、阿罗汉的智慧,甚至还有凡夫的各种智慧;或者还有六度的智慧,如布施度的智慧、持戒度的智慧等等。

在名言中,所有的智慧和得法都存在,但从最究竟的般若空性角度分析时,这些智慧也只不过是如幻如梦的一种显现而已,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存在。

此处的“得”,指获得的功德或菩提,名言中可以说获得声闻、缘觉、菩萨的果位,或者说获得佛陀的果位,这些得法都是有的,所得的法存在,能得的.补特伽罗也是存在的,果位的功德也全部俱足。

但这些由修行所得到的成就,也只是在未经观察的情况下成立的,真正以般若空性不可言说的境界,或一切万法的实相来衡量时,所得的一切果位都是没有的。在这种境界前,我们可以这样说:所谓的佛果没有,佛的智慧也没有。如《大般若经》所云:“佛言:如是般若波罗密多,以虚空为相,以无著为相,以无相为相。何以故?般若波罗密多甚深相中,诸法诸相皆不可得,无所有故。”

在《七宝藏论》中,无垢光尊者也引用了相当多的密宗续部方面的教证,来证明誓言、佛果、智慧等等都不存在的道理。在贝若扎那尊者的《心经》注释中也有这种解释:因为自己的本体本来就是佛,所以众生重新获得的智慧是没有的,也即:因为自己本体就是佛,本来就已经具足智慧,所以不需要重新获得现在不具足的智慧,所以没有重新获得的佛果。

因为《心经》是按照佛陀第二转法轮的教义来解释的,因此,从表面看来,好像整个《心经》都是以抉择空性为主。按照觉囊派他空的观点来解释时,虽然表面上他们将《心经》经义都解释为空,但实际上他们也一直在解释如来藏的本体光明不空的道理;而按照密宗的解释,应该是自空和他空不分,这两种观点是圆融一味的,以密宗的这种方式来解释,就比较容易理解。

以上所剖析的,是所获得的智慧和佛果,也即果般若。在空性中,所谓的智慧和果位都是没有的。

在有些藏文《心经》“无智亦无得”的后面,加上了“亦无不得”,即“得”和“不得”这两者都没有的内容。

很多注释中对“亦无不得”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得,所以与得相观待的“不得”也不可能存在;还有一种解释是,并不是没有所得,还是有得法的,但这是指名言中的得法。

这句话说明,不仅在名言中有所获得的功德,包括前文道般若中所讲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四谛等所有的法都存在。这是从“亦无不得”中引申出来的含义。

但只是在有些藏文中有这句话及其注释,在汉文版的般若《心经》中,除了法成译师所译的《心经》版本以外,其他的汉文版中都没有这句话和注释。这可能是因为印度梵文的原版蓝本不同,也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具体为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至此,“广说般若之本体”科判中的抉择基、道、果般若的内容就全部圆满了。

丁四、(证悟般若空性之果位):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佛,都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而获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是指过去世、现在世以及未来世。拘留孙佛等等是过去的佛;现在正在弘扬其教法的,以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很多佛是现在的佛;弥勒佛以及三界众生是未来的佛。不管是已成佛,还是未成佛,都必须以般若为独一无二的修行法门,不仅众生与菩萨要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而证得涅槃,即使十方三世诸佛,均不能离开般若而成就无上智德。十方诸佛从最初发菩提心,中间行菩萨道,直到最后成佛,无一不是以般若为先导,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除此之外,别无成佛之道。般若波罗蜜多是成佛的必备条件,只有依靠般若之大智慧,三界众生才能真正出离轮回。我们可以想像,既然连三世诸佛都不能离开般若法门而成道,凡夫众生又岂能令觅蹊径呢?

(有个禅宗和尚曾问我:禅宗的很多大德都获得了佛果,但为什么不叫五祖佛、六祖佛呢?因为娑婆世界有个规定,只有释迦牟尼佛才是教主,才可称为佛,其他的不能称为佛。就像学校里面只有一个人能当校长,而其他人不能当校长一样。不知这样比喻是不是合理,应该可以吧!)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的音译,“阿”指“无”,“耨多罗”是“上”的意思,“三藐”指“正等”,“三菩提”指“正觉”,合起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实际上是佛的异名。因为佛有很多功德,为了显示佛的不同功德,所以会用很多不同的名号,如“圆满如来正等觉”、“善逝”、“出有坏”等来称呼佛陀。

但是,由于法界是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概念的,诸佛的存在既没有所谓的过去,也没有现在或者未来,是超越三世束缚的永恒之法,所以,“三世诸佛”的说法,也是针对有时空妄念之三界众生而言的。

我们应该了知,只有依靠般若空性,才能通达万法真相,这样的空性法门,是真正的见解脱、闻解脱、触解脱,作为修行人能遇到这样的法门,是非常荣幸,也非常有缘的,所以,我们对《心经》应该有恭敬心,随时携带、时常念诵这个法本,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为修行人,如果能对上师和佛法有一种不共的尊重恭敬心,依靠这种尊重心,在自相续中也能获得不共的加持和利益。

丁五、(宣说具有功德之密咒):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对于这一段,荣顿大师解释道:以上已经宣讲了基道果之般若,同时也宣说了般若空性的究竟功德,下面进一步宣说无上密乘的法。但觉囊派的达热那他大师认为,将这一部分解释为无上密法的说法是不合理的,但他并没有讲不合理的原因,只是不承认这种说法。

按照显宗的观点来解释,这一部分实际上宣说的是具有功德的咒语。

这段意思是说:我们应该知道,上面我们讲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实际上是一个大神咒。

什么叫大神咒呢?大家也知道,世间有很多所谓的神通、神变——自己想获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通过一些方便方法轻而易举地获得。作为修行人,依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可以像显现神变那样无勤获得解脱、远离痛苦等一切需求和愿望;又因为其无所不包,故称为“大”,所以称它是大神咒。

咒语的意思,并不是非要指 “嗡嘛呢呗美吽”或“嗡班匝儿萨埵吽”等等,其他的任何语言都不叫咒语,有些以窍诀方式而具有殊胜能力、威力的语言,也可以称作咒语。

《般若经》中也经常讲,如果想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就需要学习般若波罗蜜多;要想真正获得解脱,也必须要学习般若,所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大明咒”指“智慧的本性”。般若空性是智慧的本性,《心经》是赐予光明的咒语,犹如智慧的太阳,在它面前,所有以贪、嗔、痴为主的,具有黑暗、愚痴性的八万四千烦恼当下就会被摧毁无余;它能让沉睡了无量劫的,昏沉愚痴的众生从虚妄不实的黑暗睡梦中清醒过来,所以叫大明咒。

是无上咒:世间的任何咒语、学问,无论哲学、科学、儒学、道教,还是婆罗门的咒语、伊斯兰的咒语,都比不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咒语。甚至出世间的声闻缘觉法门,也不能与之比肩,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超越一切、胜过一切、无与伦比的无上咒语。

是无等等咒 :般若是佛母,能够让众生脱离三界火宅,永别生死苦海,成就无上佛果,无一法能与她相等,故称其为至高无上的咒语。

不管是从文字上、加持上,或者从中所得到的利益和功德上来讲,任何一个咒语、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比得上般若空性法门。

有些人可能会想:大圆满应该能超过般若空性法门吧?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大圆满的本体,实际上就是般若空性。无垢光尊者在讲《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时候,也全部用《中论》、《中观四百论》的教证来阐述大圆满的本来清净,所以,我们应当视之为究竟的依靠。

还有一些上师在解释时说,“无等”,是指世间没有一个人能等同的佛陀;后面的“等咒”,是指等同于佛陀的咒语,《心经》实际上与真正的佛陀与佛陀的咒语没有什么差别。末法时代的众生虽然没有缘分见到佛陀的面容,然而,当我们见到般若法门时,实际上与见到佛陀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凡夫一般认为:念观音心咒,是自己的分别念,或只是自己的声音在念,外面肯定有一个实质性的观世音菩萨,我念咒祈祷他以后,他就显现神变过来了。我们的分别念是这样想的,这是没有通达密咒和本尊一味一体的误解,是有过失的、不究竟的见解。

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说过:咒语就是本尊。比如我们念观音心咒“嗡嘛呢呗美吽”,实际上这个咒语就是显现为文字形象来度化众生的观世音菩萨。真正通达密咒和本尊无二无别的时候,密咒就是本尊,本尊就是密咒;般若空性就是佛,佛就是般若空性,除此以外,没有别的佛陀。般若空性和佛没有什么差别,与佛是同体的。

有些论师认为,“无等等咒”是从自利的角度而言的——为了自利,而使自相续获得佛陀的果位;“能除一切苦”,是从利他的角度而言的——依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加持力,可以遣除所有众生相续中的障碍、痛苦等等。

真实不虚:《心经》所讲的内容,是真实不虚的,因为这是佛的金刚语、谛实语,其威力、功德和加持力一定能实现。依靠般若之航船,即能抵达真实究竟之法界彼岸。

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对即生证悟空性会有相当大的意义。念诵者即便今生不能证悟,在不久的来世,其相续中的般若空性种子也必将成熟,届时此人必定会遇到般若空性法门,并能依此断除轮回的根本。就像《中观四百论》中所讲的:“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不要说真正通达般若空性的意义,哪怕对空性生起一种合理的疑惑,也能断除三有的根本。不言而喻,诠释般若空性的《心经》,其功德是相当大的,故说此咒真实不虚。

有些讲义中又以法性力来解释这段话:三界一切皆如梦幻泡影,唯有《心经》所诠之般若空性,才是真实不虚,与法身空性无二无别的,故具有如是之加持。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因为具足这样的能力,所以,观世音菩萨当场宣说了般若波罗蜜多咒,也即如何修持上文所宣内容的方法。

揭谛揭谛:“揭谛”有“去”的意思,还有“证悟”的意思;“揭谛揭谛”就是“去吧!去吧!”,让你去往的意思;

波罗揭谛,“波罗”是彼岸的意思,即请你到彼岸去;

波罗僧揭谛,到真实的彼岸去;

菩提萨婆诃,“菩提”是正等觉的意思,“萨婆诃”就是我们平时咒语中经常念的“梭哈”,是一种祝愿词,意即“请你去”,“祝愿你去,祝愿你证悟”。“梭哈”也有“到那里去安住”的意思。在安住的后面,有一个愿词,意即“但愿你安住”。

整段咒语的意思是说:去吧,去吧,请你到彼岸去,到真实的彼岸去,到菩提的境界中去安住!也可以说:去吧,去吧,但愿你到彼岸去,但愿你到真实的彼岸去,但愿你安住于正等觉的境界!

众生住在轮回的此岸,佛陀住在涅槃的彼岸,但愿所有众生都能精勤迈步,最终到达彼岸——证得菩提之胜妙果位。

此断咒语还有一层含义是:第一个“揭谛”,是让我们跨入资粮道;第二个“揭谛”,是勉励我们进入加行道。“波罗揭谛”,是令众生迈向菩萨一地的见道。“波罗僧揭谛”,则是鼓励鞭策我们走向二地以上的修道;“菩提娑婆诃”,就是趋入无学道,也即佛的果位。

这说明,修行和证悟得果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还是要讲究次第——先修资粮道,然后修加行道,之后证悟见道,就这样一步一步圆满修持五道。

按照藏文的读音,也即比较接近梵文的读音来念,这段咒语读为: “达雅塔”(即真如、善逝如来正等觉中的善逝的意思),“嗡(表示吉祥或祝愿的开端词)嘎得嘎得(揭谛揭谛),巴 嘎得(波罗揭谛),巴 僧嘎得(波罗僧揭谛),布达耶所哈(菩提娑婆诃)。”

可能英文版的《心经》主要是从藏文版或梵文版翻译过去的,以前跟法王如意宝去美国、加拿大时,我们发现英国人念的这段咒语的读音和藏文发音比较类似,甚至比藏文还清楚。前段时间我在杭州机场碰到一位居士,他懂日文,我就让他念日文版《心经》,也听到日本式的“巴 嘎得”的念诵方式,基本上还是和藏文发音类似。以前上师如意宝去新加坡时,参加了一个迎请斯里兰卡比丘到新加坡的法会,当时也有一部分斯里兰卡的比丘念诵《心经》,我当时的印象比较深,因为他们的发音和中文有些相似。当然,虽然每个国家都因母语发音的不同而在念法上不尽相同,但其内在含义却是一样的。

不过我想,如果念诵汉文《心经》,还是按照玄奘译本的咒语文字来念诵会比较好。唐玄奘对佛教的贡献那么大,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很多关于他是菩萨化身的公案,至于其他译师是不是成就真实语的大德也不好说,当然,如果是成就真实语的大德,其所翻译的咒语就会有加持力。

不仅是佛教徒,在具有佛教意识的国家中,普通百姓念诵《心经》的传统也相当兴盛。很多《心经》注释中也介绍,在美国、法国、马来西亚、柬埔寨、阿富汗等国家,《心经》已经不再专属于佛教文化的范畴,而且也成了一种深入人心的民族文化。由此可见,《心经》已无处不在,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了。

你们千万不要想:这么简单的咒语到底有什么加持啊?麦彭仁波切在宣讲《百咒功德》时,真的让人对很多咒语生起了很大的信心。比如,虽然表面看来,“嗡嘛呢呗美吽”或“达雅塔,嗡牟尼牟尼嘛哈牟尼耶梭哈”好像没有什么价值,但实际上这些咒语的加持力并不是我们凡夫所能思维的境界。觉囊派的达 那塔,还有荣顿大师的注释中也这样讲:咒语的功德不可思议。

《心经》是佛陀与观世音菩萨所宣说的、具有加持的金刚咒语,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平时或遇到一些违缘与不如意的事情时,如果没有时间念诵全部的《心经》,可以只念这个短咒,这样也有相当大的功德。

诸佛菩萨以大慈大悲力宣说此咒语,也是为了告诉我们:住于三界轮回此岸,挣扎于汹涌翻滚之生死苦海中的可怜众生们,不要再这样浑浑噩噩地迷惑下去,获得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现在应该好好修行,争取早日离开这个恐怖的轮回。去吧,去吧,赶快到彼岸去吧!一定要到菩提佛果之涅槃彼岸去!

尽管众生漂泊于生死险境当中,受尽了百般折磨、千种苦楚,但绝大多数众生却安于现状,根本不考虑什么解脱不解脱、涅槃不涅槃的问题,相续中始终生不起出离心,根本不愿意离开这个轮回。

此处,佛陀给我们这些有缘众生指示了解脱之通衢大道,但能不能解脱,却依赖于我们自己,众生的命运都掌控在自己手里,佛陀也不可能把我们一个个扔到涅槃的彼岸去。

作为佛教徒,我们应该提起正知正念,随时提醒自己:无始以来,我与众生在这个三界轮回中已经饱受了各种苦难,如果再这样待下去,什么时候可以得到解脱呢?现在对我而言,世间的工作、生活、名声、地位等其他什么都不重要,都是如幻如梦的现象,最重要的,就是解脱——为了利益众生而获得佛果,所以,我这辈子应该尽力修持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法门,至少要在相续中打一个基础——于临死之前,让真正的出离心与菩提心在自己的相续中生起来,如果能达到这一目标,则即使这辈子没有得到解脱,下辈子也一定有解脱的希望。

如果大家在心里有一个这样的打算,依靠我们的愿力和行动,就一定能脱离轮回之牢狱。

最近非常流行的美国电视剧《越狱》以及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都是讲主人公如何历尽艰辛、费尽心机从监狱中逃出来的故事。的确如此,尽管监狱里面有吃有穿,自己也可能是监狱里面的犯人首领,有一定的地位,但这毕竟是监狱,永远得不到绝对的自由,所以,还是早一点逃出或争取提前释放比较好。同样,虽然我们现在可能有吃、有穿、有地位,能享受到一些暂时的安乐,但不管怎样,轮回的本质却是痛苦和不自由的,只有获得解脱,才能解放自己,并最终解放无量的众生!

以上,玄奘译本的内容就讲完了。

下面继续按藏文译本(法成法师译藏,任杰老师由藏译汉)讲解第六个问题

丁六、(教诫修学般若法门):

法成法师是藏王赤热巴坚时代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译师。他在佛教经籍的汉译藏与藏译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汉译藏方面,如《贤愚经》、《楞伽经》、《解深密经》以及《宝积经》的部分章节等等;藏译汉方面,如敦煌石窟发掘的古书中,也有法成法师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版本跟藏文本的内容极其吻合。以前上师如意宝宣讲《贤愚经》时,我就对他十分佩服——不仅翻译的文字特别优美贴切,而且也使藏地那么多人从中受益,对藏地众生实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真是功德无量!

我知道很多人都能翻译,也基本上能表达原文的字面意思,但在佛经翻译方面,译师的证悟境界也是非常重要的,像法成法师这样的译师所翻译的经典,应该是非常可靠的。

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观世音菩萨宣说完密咒后,继续告诉舍利子:舍利子,大菩萨应该这样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此处,观世音菩萨总结整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内容,然后教诫、交付于舍利子(实际上也是教诫后人):凡是发了菩提心的大菩萨,一定要尽己之力好好修学以《心经》为主的般若空性。

这是很重要的,弥勒菩萨也说过:获得见道的根本因有三种:第一是给别人宣讲般若;第二是让别人现证般若空性的意义;第三是自己入定修习般若,这三种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大般若经》中也讲:这三种因可以产生见道的功德和境界,其中的每一种因都有无量功德。

宗喀巴大师的《金鬘论》中也说:如果能让声闻种性的人受持般若空性,使其于此境界中安住哪怕只有一天,这个功德比令整个三界众生都获得声闻果位的功德还要大。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在密宗部分也讲到:安住一刹那空性的功德,也大于为三界众生赐予慧眼的功德等等。

上师如意宝以前给大家念过《心经》的传承,有些人也在其他的堪布面前得过这个传承。以后如果因缘具足,我们应尽心尽力给别人传授《心经》。当然,一方面所讲的内容要尽量符合佛经经义与高僧大德们的密意,这一点很重要,不能随随便便地讲(大家都知道,连现在世间开会,如果没有注意而讲错了话,也会犯法的);另一方面要有利他的悲心,然后自己也经常安住于般若空性中,如果这样做,功德是非常大的。如果实在是没有人愿意听,就多印一些《心经》发给有缘的众生,让他们与《心经》结个缘。

去汉地时,我时常会印一些《心经》发给大家,并嘱咐他们多念。在人心涣散、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想给外面的世间人讲《心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曾遭遇过这样的尴尬场面,有一次,应一些居士的邀请,我到一个城市给大家传讲《心经》。在听课的过程中,他们不但心不定,身体也不定,讲的时候我往下面观察,发现好多人都是一副麻木的表情,还有一些人中途相继离开了,我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不是自己被冷落的失落,而是看到大家与般若法门缺乏缘分的遗憾。

在学院讲《心经》就完全不同了,有这么多大乘根基的人,讲法时,大家一直聚精会神地专注聆听,中间一个人也不会起来乱跑,很多金刚道友也好像安住在一种空性的境界中,对传讲者而言,这真是一种享受。

过去讲《金刚经》时,我自己也对《金刚经》生起了很大的信心,凡是见到别人,就千叮咛、万嘱咐:你要多念《金刚经》,多念《金刚经》啊!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刚经》的功德又在逐渐淡忘,现在讲《心经》,又开始四处宣传《心经》的功德了。

篇2:索达吉堪布:《心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之前,按照藏传和汉传佛教一些高僧大德的教言,我们对《心经》的内容作了字面上的简单介绍,大家应该反复推敲思维,力争掌握其内容。如果不懂《心经》,那么,学习中观或其他甚深法门,也会有一定的困难。凡是佛教徒,都应该重视这个法门。

仅仅会念诵,不懂得其意义;或仅仅懂得意义,却不身体力行其教义也不行。

现在世间也有一部分人专门从学术的角度探讨、研究《心经》,但这部分人并没有真正领悟《心经》的含义,也可以说,他们还没有品尝到《心经》里面所包含的殊胜味道。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种理论性的研究,就像一些西方哲学一样,完全是纸上谈兵式的探讨,并不具有实际的价值。现在很多世间人对三宝既没有恭敬心,对佛法也没有定解,他们学习、探索这些佛法的原因,一方面出于一种个人爱好,另一方面,可能也有想通过这种途径而获得名声、地位、或是财产等目的。

佛教界也有一些辩论、研讨、讲说《心经》的人,但他们可能也从来没有思维、修行过其中的真义,因此也无法领略《心经》般若空性的教义。有些出家人从出家开始,直至白发苍苍之前一直在辩论,但如果仅仅只是早上辩、晚上辩,每天都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却从来不去思维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大慈大悲的佛陀要宣说一切万法——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所有法都不存在的道理?如果从来没有真正思维并实际修行的话,我们的心相续中就很难真正体悟到般若空性的教义。

因此,包括法王如意宝在内的很多大成就者,也严厉地遮破了两种人:一种是每天都耽著在一些词句糠秕上的人;另一种是什么闻思基础都没有,整天只是盲修瞎练的所谓参禅打坐的人。

作为真正的佛教徒,既要有广闻博学的智慧,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实践修持。先在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面前听闻《心经》教义,听完后自己要思考其意义,如果没有思考而仅仅听闻是不行的;而如果仅仅是思维,又没有真正修持,也无法得到《心经》的`精髓。

就像我们宣传一个东西如何如何好吃,即使说得再清楚,对一个从来没有品尝过这个东西的人而言,仍然无法了知这个东西究竟是如何好吃,只有他自己亲口尝了,才能彻底清楚。同样的道理,如果通过闻思对般若空性有了正确的认识,也进行了思维,但要了知它的真正味道,就一定要修持。

当然,由于众生的根基意乐千差万别,也有一部分人很难做到广闻博学,但即便如此,最起码也应该不离《心经》这样的修法,这一点我们应该能够做到。

修持《心经》的人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首先是对上师三宝要有虔诚的恭敬心,这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对上师三宝没有恭敬心,就不可能在自己的心相续中生起这样的空性意义。印光大师也说:佛法的所有功德都是依靠恭敬心而获得的;其次,是对众生要有大悲心(如果自己的悲心还不足够,就要经常依靠《入菩萨行论》等一些能令自相续生起菩提心的论典,以培养自相续中的悲心与菩提心);其三就是空性正见。修持《心经》的法器,就是要具备上述三个条件。

篇3:索达吉堪布上师下山

“我以前就是一个放牧的少年,那座山上还留有我少年放牧时的脚印。如果愿意,你可以下车去拍照。”越野车行驶在四川省炉霍县的上、下罗科玛乡之间的山路上,刚从人群中挣脱出来的索达吉堪布(注:堪布,藏传佛教称谓,意为佛学教授)指着前方的山说。

阳光洒在青藏高原上,爬坡时,车开得很慢,一个牧民忽然看到车里的索达吉堪布,惊喜地双手合十弯下身体,一阵小跑追到车旁,请求加持,不敢置信地重复着,“今天太吉祥了!今天太吉祥了!”

只要离开喇荣五明佛学院,索达吉堪布就随时处于被旁观和拉着签名合影求加持的状态中。“被旁观是件很累的事。”这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藏传佛教上师说。

让他最放松的地方是待了近30年的佛学院。在这里,每天要处理的事情无数,但再忙再累也还能挤出时间看书,这是让他很满意的地方。在城市待太长时间后,“念诵经文时,经常会陷入迷糊的状态。”在寺院里就不同,“念诵经文时非常有欢喜心。”

2

从成都到喇荣五明佛学院,大约700多千米,行程通常在12个小时左右。遇到天气不好,云雾缭绕,盘至海拔3000多米时,车里通常只剩藏族司机的诵经声,其他人连喘气都小心翼翼。

这700多千米的山路,索达吉堪布一年至少往返十几次——他常应邀去国内外各高校、企业做学术交流——随着影响力与日俱增,他走在这条路上的次数也随之增多。

他还常去监狱给犯人讲课,并和同门师兄慈诚罗珠堪布在几所监狱里建立了图书馆。他们甚至还参与过预防艾滋病的活动,因为附近的良山彝族有很多艾滋病患者,“作为出家人,有些事情我们参与可能不是很方便,但从长远来看,现在不是该顾及这些的时候。”他说。

他为贫困孩子建了两所小学,一所中学。在他看来,如果自己当初没读过书,现在的命运会完全不同。“这些家境贫困的孩子,哪怕没有考上高等学校的缘分,至少也应该完成9年制的义务教育,多学一分知识,他们的人生就会多一种可能。”

这几所学校的老师有一部分是志愿者。“堪布告诉我们,牧民家的孩子想学点儿东西非常不容易,要视这些孩子为自己的孩子。”从深圳到此当志愿者的庞老师说。

出家前,索达吉堪布就读于甘孜师范学校,同学毕业后大多当了老师。“我只是衣服换了,但还一直在教学。”他说,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讲课。“每天如果没有讲课就觉得这一天有点浪费了,哪怕有一个人听课我也愿意讲。”只要在佛学院,除非极特殊情况,他每周都会讲3次—4次课。

佛学院的规划、建设大都是索达吉堪布负责。他为佛学院建了许多经堂,这些经堂全都当作教室,每个经堂里也就摆放了一两尊佛像。“教育对佛教来说是重中之重。我的上师法王晋美彭措就非常重视教育,我也希望能如上师一样。”索达吉堪布说。和上师一样,这是他的行事准则。

3

走进佛学院大门几百米后,抬头就可见千余所木质结构的红色僧房从山洼处向海拔4000多米的山顶辐射出去,漫山遍野的。诵经声透过音箱飘荡在每一条路上。这里不仅是朝圣者,也是摄影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

佛学院拉动了当地经济,但有关部门不甘于此,近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要求佛学院答应搞旅游开发,均被拒绝。“如果卖门票,就分不清楚是寺院还是旅游景点了。作为佛教道场,应该保持清净如法,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索达吉堪布说。

1980年,法王晋美彭措在这里建立了佛学院,当时的喇荣沟荒无人烟,起初只有32名学员。

1985年,甘孜师范学校未毕业的索达吉来到这里,依止法王晋美彭措座下,当时的佛学院有100多人。

2004年1月,法王晋美彭措圆寂。佛学院由15位堪布、活佛建立了“学院管理理事会”,实行轮值制,每5年一换。索达吉堪布今年初结束了5年的任期。但常住的汉族僧众千余人,却是从1987年开始一直由他主管。为了僧众能有更好的学习、修行的环境和秩序,他会看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学习培养管理人才。

有着6000常住人口的佛学院,水、电这两件事都让管理者头痛。在刚刚过去的冬天,色达电力局每天在早上5时—7时为没有被国家电网覆盖的佛学院送电两个小时。晚上,上课的大经堂要在柴油发电机的供给下才能保证正常用电。佛学院的水,主要依靠一个泉眼和附近东山上收集而得。但这两个水源,冬春两季出水量非常少,有时会断流。这时候,索达吉堪布就会派佛学院配备的救火车,去色达郊区的河边取水,给僧众使用。

索达吉堪布说,他刚到佛学院时,条件比现在差太多,大约有10年左右的时间,都是在烈日暴风中听闻佛法。“有一年冬天,我们坐在外面的空地上学习,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地上冻得坚硬如铁,没有坐垫,大家都直接坐在冰地上,身上也没有盖的东西,一个个像雪人一样。有时突然刮起狂风,书就被卷走了,我们得到处去找。这种情形经常发生。”

4

索达吉堪布到佛学院将近30年,佛学院也从一片空地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在此出家的人,有名校教授、医生、律师、富二代、海归博士,也有十几岁就远离红尘的少年,还有先后看破红尘,来此寻求人生终极答案的三口之家。

索达吉堪布说,他出家是为了继续学习佛法。他从小就对佛法感兴趣,上学时,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在下面看佛经,经常遭受批评。23岁离开学校前往佛学院时,他也不确定这条路究竟能走多远。“听说喇荣沟是个非常寂静的山谷,我想,可能这辈子就待在那里了。离开炉霍县城的时候,站在路边看了很久,心想,今后再也看不到这么繁华的城市了。”他还记得,那天下着很大的雪。

与30年前相比,上课方式也在发生变化。2006年,索达吉堪布建立了智悲佛网,开始在网上授课。他是内地第一个用网络讲授藏传佛法的僧人。近两年,每次上课,世界各地同时在线听他讲法的人有近万人。

出家近30年,他所做的事情,其实可以用一组数字简单描述:翻译藏文佛学论著98部;传法教言与出版书籍1000余万字;演讲过的国内外著名学府66所;传讲佛法28年,上课7000余节;畅销书6本,总销量超过100万册。

5

2010年10月29日,索达吉堪布开通微博,至今粉丝超过150万人。没有特殊情况,每天发一条微博,忠实拥趸会等待他更新。他曾发过一条题为《请假条》的微博:“这几天我要前往一个城市讲法,因为那里没有信号,故暂时无法发微博,特此请假几天。”

微博的评论里,大量的人等待他回答各种问题——让取名字的,请教怎么挽留感情的,问自己胆子太小怎么办的……林林总总,他基本不回复,但如看到因贫穷上不起学寻求帮助的留言,他定会马上调查情况,尽量给予帮助。“也有被骗的时候。”

他的电话上经常会有几百条未读短信,一天接打上百个电话也是常事。因为太过劳累,他的肝脏和脊柱都出现了问题,常年吃药。

篇4:索达吉堪布

过客:目标有点高,压力好大,无法放松下来怎么办?

堪布:把目标降一降。成功率不代表你生活的意义。

过客:如何正确理解“随缘”?是处处不争吗?

堪布:随缘,是积极做事,但对结果如何不放在心上。尽人事,听天命。

过客:信仰是什么?

堪布:严格说,没有信仰,也是一种“信仰”。有些人追求金钱,这就是他的信仰。信仰不是有或没有,关键是对或不对。

过客:如何控制欲望? 堪布:明白你是空的,你所执著的是空的,欲望自然也是空的。

过客:怎样才能不在乎世人的眼光,静心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堪布:知道你做的一切,不是表演,不要被观众的掌声或嘘声所转。

过客:凡事该顺其自然还是执意去追?尤其对爱的人。 堪布:可以追求,但都躲不过无常,要懂得随缘。

过客:找不到女朋友怎么办?

堪布:想要得到什么,就必须先付出什么。想要得到爱,就要先学会爱别人。 过客:遇到问题时心烦意乱,怎么办?

堪布: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过客:夫妻的相处之道是什么?

堪布:互相理解、谦让、成全,不要天天当“警察”。

为什么说轮回是痛苦的本性?

行清戒如宝,持亿功德藏; 广智无等尊,顶礼具义师。 无等恩师昨日的法语甘露中所提起“因为六道轮回都被粗大的三种苦时时覆盖着,所以轮回是痛苦的。”

什么是三大苦?

一, 行苦,二,变苦,三,苦苦。

行苦是我们每个人都时常所做的大多事最后都会成为痛苦之因,包括以心想的,以身做的种种事情。如为事业所做所想的事,最后达不到自己所欲望的标准而痛苦。为爱情所奉献的爱对方看之冷漠或反感反动而痛苦,为亲人家人所要需求的欲望和所做的最后没如愿而痛苦等等。总的来说就是我们自己认为快乐幸福的`,为了自己和周围的人、物、事而所做所想最终会成为痛苦,以此可以其他五道众生。

变苦是指现在短暂的快乐幸福不久就会烟消云散,只留下的是痛苦的回忆 ,所以称之为变苦。如全家欢聚突然父母去逝,或儿女出事。事业兴隆突然发生经济危机而破产,爱

人突然提出分手、离婚,吃完甜美食品突然中毒等等之类的一切,以此推理其他五道众生。

苦苦是指本有的痛苦上突然又来临一苦,所以叫苦苦。如刚事业破产接着父母病逝等等,原有的痛苦上又降临一苦,以此推理其他五道众生。

佛之所以说轮回是痛苦的,不过这三苦是众生都有的总的粗大苦,不是众生各自业感的支分苦,众生各自所感受的支分苦是用言语说不完的,请大家内观观察一下是不是? 写于圣地喇荣,愿成利众因。

【念咒的好处】

观音心咒:【嗡玛尼贝美恕

文殊心咒:【嗡阿热巴匝纳得】

金刚萨市闹: 【嗡班匝萨垛恕

常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观音心咒:嗡玛尼贝美耍弧鞠朐龀ぷ约旱陌,则要经常祈祷观世音菩萨。他是一切大悲的主尊,让我们的慈悲心得以增长。】

文殊心咒:嗡阿热巴匝纳得【有一位圣尊叫文殊菩萨,他是智慧的象征。通过祈祷他、观想他,可以开智慧。】 金刚萨市闹: 嗡班匝萨垛恕菊馐墙鸶杖市闹洌此咒尽力念诵,能拔除一切业障,金刚萨氏衷谑遣欢如来,他曾经发愿:凡是对我产生信心的众生,我将净除他的一切业障。所以念诵此咒40万遍能除一切根本业障。】

篇5:索达吉堪布南京大学博士论坛问答

生命·觉醒·快乐QQ群44898574 索达吉堪布南京大学博士论坛问答

(一)问:我是辽宁北方一所普通高校的学生,学的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专业。今天想问您一个问题:在多元价值观冲突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怎样才能保持一种祥和平静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答:现在这个时代,确实是多元文化互相冲突,若想获得一种祥和平静的心态,我始终认为学习佛教最好。

因为佛教提倡放弃自我、帮助他人,以这样的精神与人相处、面对生活,必定是和谐的、快乐的。对此许多学者也很赞同,说全世界要想实现最大的和平、最好的和谐,应该从大乘佛教自他交换的精神入手。

(二)问:我是南京大学商学院2010级的博士,学的是会计系。请问,在汶川地震的时候,王菲曾唱过一首歌叫《心经》,这首歌的要义是什么?唱出来的话,对众生有怎样的利益?

答:王菲唱的《心经》我也听过,并建议大家大力推广。《心经》主要讲了眼耳鼻舌色身、色声香味触等一切皆空。我们这个社会有非常多的痛苦、挣扎,万法也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形象,但这些追究到本源,其实完全是空性。所以,《心经》的主要精神,就是让我们对万法断除执著,这是一种至高无上、不可思议的境界。释迦牟尼佛在第二转法轮中,就讲了这种般若空性,而般若空性法中最根本的一部经,即是《心经》,这种智慧就像人的心脏一样。

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平时若能念《心经》、唱《心经》的歌,内心的各种分别念就会减少。我认识一位老师,她说自己心里特别烦时,念一遍《心经》,心就能安静下来,然后再坐一会儿,原来的痛苦便全部消失了。

问:您刚才给日本灾难回向的时候,用到了“嗡玛呢叭美吽”。有些大师说“嗡玛呢叭美吽”代表一种无上的智慧,到底这几个字代表什么意思? 觉悟生命,破除烦恼,快乐成长

生命·觉醒·快乐QQ群44898574 答:“嗡玛呢叭美吽”的功德特别大,这在有关论典中都有描述。如果给死去的亡人念“嗡玛呢叭美吽”,原来他即使要遭受痛苦,通过这种声音的无上力量,马上也能获得快乐。尤其是现在灾难频频发生,我们若能祈祷观世音菩萨,念他的咒语,以这种力量就能最大程度地化解灾难。这方面有许许多多的教理可以说明。

总而言之,它不仅是一种无上的智慧,还是非常强大的无形力量。

(三)问:我是中文系的博士,不信仰佛教也不信仰基督,属于那种没有信仰的人。我相信像我这样的人应该是大多数。但拿佛教和基督的弘扬来说,我是来自乡下的,如今在乡村里,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基督教堂,很多人特别是乡下妇女,每到周末的时候,就很早很早去虔诚地做礼拜。那么,您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会不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也就是说,怎样才能让广大的没有信仰的人相信佛祖呢?

答:这位无信仰的博士,提的问题非常好!我不管到哪里去,都希望交流的对境不仅仅是佛教徒,因为人们的思想、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不一定非要千篇一律。

现在不信仰宗教的人确实非常多,尤其像中国、前苏联,信奉无神论的比比皆是;而在美国,95%的人都信仰基督,美国总统去清华演讲时也是这样说的,这跟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有关。在中国的清朝以前,像唐、宋、元、明等朝代,相当多的人都信仰佛教,但由于众生的共业、历史的变迁,现今信佛的人越来越少了。

其实你也说得对,如今基督教的弘扬非常广,不仅在农村,而且在城市中,甚至许多高等大学里,都有他们很多专职人员,通过各种方法来招信众,甚至也有强迫性的——刚才就有人给我打电话,说他们非要强迫她入教,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而佛教并不强迫一个人必须信佛,一切都是随缘的,让大家信佛也是希望你懂得人有前世后世,除了物质的执著以外,还应该追求精觉悟生命,破除烦恼,快乐成长

生命·觉醒·快乐QQ群44898574 神上的快乐。鉴于此,我们在机缘成熟时,会给世间人、尤其是无信仰的人,传达一些佛教的教理。

作为佛教徒,我们在弘法的过程中,若想像基督教一样把佛陀的思想弘扬于世间,应该需要组织性、年轻化、统一的管理、不同的途径,否则,恐怕很难让更多人接受。尤其在一些大学,建立佛教研究机构、禅学社很有必要。像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都有佛教的研究中心,包括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也设有禅学社,里面有些学生对佛法不仅有一种信心,而且有相当高深的见解。所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弘扬佛法,是将来非常有必要的一件大事,望大家务必记住!

然后,对于无信仰的世间人,因缘成熟的时候,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学佛并行持善法。但若实在没有这种缘分,那也没必要勉强。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居住的城市中不信佛的人就占大多数,这也是众生的业力所致。因此,让别人学佛不能强迫,弘扬佛教是有因缘时抓住机遇,应机施教。

(四)问:我是商学院的博士,对佛学也不了解。请问,从佛学的角度来看,有没有提过集体目标和个体目标?我们如何更快乐地实现个体目标?

答:讲起目标的话,佛陀在《阿含经》、《毗奈耶经》中都提到过。个体目标分为暂时的目标、长远的目标,最长远的目标并不是这一生一世,而是无数世以后所获得的果位,这个好多人想都不敢想。而集体目标,则是僧众的利益、居士们共同行持善法等等。所以,在佛教当中,集体目标和个体目标早有提及。

那一个人如何更快乐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呢?首先要懂得“随缘”。禅宗中常会提到这个词,也就是说,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你努力了就没有遗憾了,即使途中的道路太曲折,一直跨不过去,也没有必要非常痛苦,而要学会随遇而安。有了这种心态,自己就会特别快乐。觉悟生命,破除烦恼,快乐成长

生命·觉醒·快乐QQ群44898574 此外,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明确的规划。如果漫无目的,一步步没有具体安排,则不可能实现最终的目标。

总之,在工作中、生活中无论你遇到什么违缘,都不要特别去执著它。如果越执著,事情的成功率就越低;看得越淡,成功反而会不期而至。

(五)问:佛教中讲因果报应,我们起一个善念会有善报,起一个恶念会有恶报。那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到底是一种信仰,还是一个真理?如果是一个真理,能不能用逻辑或实验的方式证明它?

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实际上是一种客观真理。这句话不但在佛经中随处可见,包括中国的陈毅元帅,也曾说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 如果你想用实验来证明它,应该也可以。比如你今生做一个善人,这对你只有帮助,不会有危害;来世虽然现在看不到,但当你感受果报时,定会丝毫不爽。想验证因果报应的话,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了。而用逻辑证明的话,首先要建立佛陀是量士夫,然后确信他说的话真实不虚。如佛陀在《百业经》中讲过:“众生所造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会时,彼果定成熟。”因此,你所造的善恶之业,最终会感召快乐和痛苦,这就像你播下妙药的种子,定会产生妙药的果;播下毒药的种子,产生的也是毒药的果。

(六)问:我是南大中文系2010级的博士,之前学的是国学专业。我有很多同学是学藏传佛教的,去年暑假,我还跟他们去了塔尔寺、夏琼寺、拉卜楞寺,看到很多藏传佛教的大师。我想问一下:现在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的交流是怎样一个状况?是互相学习,还是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争论?

答:现在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之间,可以说是彼此学习、彼此了解。在汉传佛教中,有许多值得藏传佛教学习的地方。比如自梁武帝以来,汉地出家人就一直吃素,这对保护众生的生命直接有利;还有,觉悟生命,破除烦恼,快乐成长

生命·觉醒·快乐QQ群44898574 汉传佛教的禅宗有很多绝妙的教言、公案,净土宗也有专心致志念佛的精神;此外,我还经常跟汉地的高僧大德接触,学习他们弘扬佛法的精神等等。

而汉传佛教的很多大德,也经常到藏地,系统学习藏传佛教的因明辩论、中观修法,乃至密法的仪轨和窍诀等。如今就有不少汉地的出家人、在家人,历经千辛万苦去往藏地,在许多具传统修行经验的寺院中求学、禅修,而且历史上也很多这方面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我觉得汉藏之间这样交流非常好,至今没有发现互相排斥、互相冲突、互相侮辱的现象。就算极个别人之间有一些思想争执,但从大的趋势来看,应该不会有这种担忧。

问:您日常是怎么修行的?能不能介绍一下。

答:我本人对修行十分有信心。以前刚出家时,不管是背书、辩论,还是自己讲课,在十来年中还是很精进,心中除了学习佛法以外,什么都没有,修行上也一直保持夜不倒单。

但后来修行就比较放松了,主要是因为要管理汉地来的很多修行人,需要给他们翻译。没有翻译的话,他们听不懂藏语;而要翻译的话,对自己精进禅修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问:您在修行的时候,会不会有过怀疑或者动摇?您是如何克服的?您有没有开悟的体验?

答:我自己确实是个凡夫人,但对释迦牟尼佛有虔诚的信心,对生死轮回有不可退转的定解。如果别人说前世后世不存在,我绝对不相信,并且有千百个理由可以破斥他;如果别人说佛教不好,那怎么说是他的自由,但我不会有丝毫动摇,因为我从骨髓里对佛的诚挚信,在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变的。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信任,而是通过二十多年闻思修佛法,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最后变成了一种“固体”。在我的血液里,这样的信心“固体”不可能轻易融化。

觉悟生命,破除烦恼,快乐成长

生命·觉醒·快乐QQ群44898574 不过,作为一个凡夫人,我看到很多好吃的东西,肚子饿了的话,心还是会动摇。这时候也觉得很惭愧,口口声声给别人讲空性,自己却做不到言行一致。

所以,说证悟的话,我不算什么证悟,更没有开悟,只不过对佛教有一颗坚定的信心而已。

(七)问:我是文学院的。大师,我觉得您非常有智慧,您平时喜欢读诗歌吗?国外的诗歌也读吗?

答:我的诗歌写得不太好,但是喜欢读。尤其是国外的一些,譬如泰戈尔的诗、莎士比亚的诗,我还是觉得蛮好。

(八)问:我是文学院的,想问一下您的休息时间。因为看您好像五点半就起来了,晚上也挺迟才睡。按照中医的说法,休息时间要有一定规律,但有些高僧大德甚至不睡觉。我很随喜,但根本做不到。请问,我们到底要不要遵循中医的规律?

答:以前我在学院里,早上起来、晚上睡觉各方面作息都很有规律,但后来事情比较多了,有时候白天一直在忙,到晚上功课还没念完,拖的时间就比较长,有时候也睡得晚一点。

但我可能身体跟别人不一样吧,从小就睡眠比较少。在读师范学校的时候,全校都很羡慕我,因为我是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一个。他们全部都睡了,我还在看书;他们还没有醒来时,我已经在锻炼身体、看书了,以至于同寝室的人常怀疑我到底睡了没有。所以,我的身体对睡眠不是特别贪执,以前睡四个小时就可以,现在随着年龄增长,尽量让自己睡五六个小时。

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讲,最好是按照中医的要求,尤其是《黄帝内经》里讲的那样,晚上11点到3点之间保证睡眠,这主要是身体造血、排毒的时间。而我们佛教中,《毗奈耶经》也讲了修行人应在前夜、后夜行持善法,中夜的时候入眠。我觉得这样很好。

觉悟生命,破除烦恼,快乐成长

生命·觉醒·快乐QQ群44898574 只不过有些人的习惯,可能略有不同。像巴尔扎克,他每天只睡4小时,即晚上8点到12点,12点钟起来喝点咖啡,利用夜深人静的机会奋力写作,以至于他一生中写出了九十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对他来说,晚上是最快乐的工作时间,所以这也要因人而异。问:对我们来说,在没有成佛之前,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同等重要,所以世间法也要学好,出世间法也要学好。但暇满人身这么难得,我们的时间实在有限,到底该把精力投入哪个方面呢?

答:作为在家人,在没有成就之前,一定要平衡好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关系。不能刚开始学佛特别精进,把世间法统统放弃;到了最后,生活遇到了各种挫折,又把世间法重新捡起来,把佛法全部放弃,这样的行为有点极端。佛陀在《优婆塞戒经》等经典中也讲了,在家人应该过正常的在家生活,但尽量将散乱的因素排除,挤出一些时间来修行。

其实,在家人学佛并不是没有时间,只不过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胡花在散乱、睡眠、闲聊上了。假如你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至少每个礼拜抽出一天半天,如此坚持学佛很有必要。

我在学院的时候,散乱的事尽管比较多,但每天下午都会把手机等全部关掉,尽量空出三四个小时,静下心来看看书,强制性给自己一些修行时间。你们作为在家人,这样做恐怕不现实,但早上起得早一点,晚上睡得晚一点,或者一个礼拜空出半天、一两个小时来修行,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那么修行也不会耽误,自己该做的事也可以成办。

(九)问:我是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放假回家时,妈妈给我杀鸡杀鱼。她虽然在杀生,但我知道她发心是好的,这样她也会造很大的恶业吗?

答:虽然一般来讲“心善地道善,心恶地道恶”,只要你发心好,造的业就会是善的。但像杀生这样的行为,直接威胁到众生的生命,那么这个时候,戒律中说心态不重要,物质重要。物质是什么呢?就是你真正断除了众生的生命。觉悟生命,破除烦恼,快乐成长

生命·觉醒·快乐QQ群44898574

所以,就算她对你的心很好,但由于断了其它众生的命,此举不但没有功德,反而肯定会有极大的危害。就如同你好心好意往别人的肚子捅一刀,别人死了的话,那么法律肯定会惩罚你的。

(十)问:我是文学院2010级的博士,今天听了您的演讲很有收获。您主要讲了转世轮回、前世今生的问题,我想请教一下:您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没有接近过自己的前世?如果有的话,能不能透露一下?

答:我知不知道自己的前世呢?的确不知道。但是有一件事情,我之前没有跟任何人讲过:藏传佛教中有位一千多年前的修行人,他的名字我暂时不说,每次我在史书中一看到他的事迹,说他在什么山洞里,当时是怎么死的,我就一直流泪,已经好多次了。我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是不是以前曾当过他身边的一只虫,或是什么?除此之外,就像刚才讲的一样,我也不知道什么前世。

但通过多年的学习经历,我深信前世肯定存在,而且我前世应该是修学佛法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从小一看到佛经、佛像、出家人,就非常非常的欢喜,对杀虫、造恶业等却深恶痛绝。我当时住在非常偏僻的牧区,条件十分艰苦,为了维持生活,家人和邻居都要杀些小羊、小牛。这时候如果被我发现了,我会死命护住被杀的动物,恳求他们不要杀。我从小就有这样的“基因”,估计前世可能是个出家人,或者行持佛法的人,这方面的习气比较重一点。

问:我们身为普通人,有没有办法接近自己的前世?比如用催眠等等。

答:现在西方流行很多催眠术,其实这里面也有一些假的成分。以前中国就出了不少这方面的书,但有些内容也存在不实之处。我们佛教中也有一些禅修,类似于西方的催眠术。比如乔美仁波切在修行记录中,就记载过一种方法,说是能让人进入一种睡眠状态,觉悟生命,破除烦恼,快乐成长

生命·觉醒·快乐QQ群44898574 在这种潜意识的状态中,可以回忆起自己的前世。这种现象虽然比较多,但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回忆自己的前世。

问:既然有转世轮回,那我们灵魂最深处的本我,是不是延绵不绝的?我前世的性格会不会有一个继承?

答:在转世轮回的过程中,我们的灵魂是不断延续的,前世的性格也会有一个继承。这方面,佛经中有相当丰富的理论和依据。现在有些人行持善法、开发智慧非常非常容易,而有些人,尤其是前世做过牛马的,思维分析就特别愚钝。这些差异的根源,生理学中认为是“基因”,而在佛教中,则归于阿赖耶上的善恶习气。当然,这些习气也是可以不断升华的,通过一世二世乃至无数世的努力,最终能净化一切恶习,获得佛菩萨的果位。我们每个众生都有这样的提升机缘。

(十一)问:我是南大天文系的。我知道佛学很注重逻辑性,但它更强调一种非逻辑、最高层次的证悟。我想问一下,这种非逻辑的方法是怎么样的?

答:我们佛教确实讲逻辑,而且这种逻辑极其严密。佛教的逻辑有两种,一是推理,一是教理。推理的话,主要是因明中的三相推理,这相当于西方哲学通过大前提、小前提来推出结论。

教理的话,是首先成立释迦牟尼佛是实语者,而且他的教言2500多年来任何科学家也没推翻过,由于很多甚深奥秘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揭示的,故肯定真实不虚。依靠这种方法,对比较隐藏的未知现象,我们完全可以证明。

你觉得佛教有一些非逻辑,其实不一定是非逻辑,用逻辑也能成立。要么用现量的证据,要么用比量的推理,以这两种方式都可以成立。

觉悟生命,破除烦恼,快乐成长

生命·觉醒·快乐QQ群44898574 问:我还想问一下,关于这个世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问题。比如在日本大地震中,如果我是那里的人,当天突然起一念想去海边玩,结果就被卷到海里了;但也可能我没产生这个想法,而是留在家中,因此躲过了一劫。那么,这件事情的发生是偶然的吗

答:一个人在日本地震中被海水卷走,表面上看是偶然的现象,但实际上存在一种必然的规律。

就像你如果杀了人,恶因已经造下了,之后偶然在饭馆里吃饭,或者你不去饭馆,而是去了海边,或呆在家里,这时就有警察来抓你。表面上看,警察在某某地方抓到你,似乎是一种偶然,但其实不管你在哪里,因为已经犯了法,警察肯定会出现在你面前。那么同样,众生一旦造了恶业,就势必要招致恶果。虽然你跟海浪没有结过恶缘,但今天被海浪卷走了,究其根源,则跟自己前世或今生造的恶业有密切关系。

所以,从对境的角度来讲,也许是有偶然性;但从自身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十二)问:我是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刚毕业的学生,去年有机缘去学院听过您讲课,如今在学习《入菩萨行论》。在此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上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我想请教上师,我们如何才能有这样的广大发心,去利益有情、断除我执? 答:你说我一言一行都在利益众生,其实也没有。刚才我喝水就是为了自己,不是利益众生,呵呵!

我们无论是什么身份的人,多多少少产生一点一滴的利他心,这个很重要。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尔虞我诈,好多人所作所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故很需要大家发出一种利他的光。若能如此,不管你是公务员、老师、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贡献都远远超过物质价值。现在很多城市里的人,只希求一些金钱财物,其实这并没有多大意义,只有拥有一颗帮助别人的善心,而且这个心持续不退的话,利觉悟生命,破除烦恼,快乐成长

生命·觉醒·快乐QQ群44898574 益才是最大的,即使你今生没有因缘帮助别人,它的价值也会永远散发光芒。

问:您刚才讲现在每天只休息五六个小时,那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精力去看那么多书,翻译那么多论典,还要讲经说法、弘扬佛法?

答:我也没有故意去减少睡眠,只不过这个身体本来就不太贪睡。平时我很喜欢看书,如果看到一些特别好的论典,汉地又没有的话,就很想让更多人懂得这个道理,这样他们可能会得到一点点利益,于是就会着手翻译。有些是平时给大家讲课后整理出来的讲记,收录在《智悲宝库》里,这也不算是我的翻译。

至于其他的,跟往昔大德或现在做慈善的人比起来,简直不到沧海一滴,也没什么可提的。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因缘,我自己也很难固定,反正慢慢来吧!

(十三)问:我是文学院的博士。想问个最简单的问题: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答:这个问题可从两方面来回答:一是从个人角度来观察,符合自己心态的叫对,不符合心态的叫错。

若从客观角度进行分析,那么符合真理、不可推翻、经得起论证的叫对,犹如火的本体是热性,水的本体是湿性;而相反的,就叫错。问:您说会在空余时间读泰戈尔、莎士比亚的诗,那您会读仓央嘉措的诗吗?您对他的诗怎么看待?

答:我很喜欢仓央嘉措的诗,在读的过程中有两种感受:第一种,仓央嘉措是非常伟大的一位诗人,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以人们特别执著的感情为切入点,逐渐将我们引入看破、放下、自在的境界。还有一种,从仓央嘉措的密传或传记来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中,他仍洒脱地面对现实。当饱受各种挫折时,不觉悟生命,破除烦恼,快乐成长

生命·觉醒·快乐QQ群44898574 但没有怨天尤人,被痛苦打败,反而还能写出那样的诗歌,描写心里最微妙的境界,如此高尚的情操非常值得赞叹。

仓央嘉措的情歌,实际上有外、内、密三层意思。世间人大多只懂外层的意思,觉得这适合在家男女的心意,却不知它里面还有更深的修行教言。

(十四)问:我是河海大学通信系的一位老师,今天特意到这里来听您开示。我有个困惑很久的问题:现在国家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包括我自己也感觉到,好像人们内心却越来越痛苦,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这不仅仅是一两个国家的问题,而且也是个全球问题。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包括2010年美国幸福指数的统计显示,跟十年前比起来,现在美国人的痛苦指数增加了两倍。所以,当人们把金钱或物质视为成功的象征时,道德观念定会越来越下滑,自己的欲望日益炽盛,内心也会越来越痛苦。

所以,我很喜欢藏地的生活,虽然有些地方比较偏僻,物质生活水平也非常低,但人们内心却自由自在、特别悠闲。而刚才在演讲开头我也说了,这里的建筑虽然越来越高,跟十年前相比,有截然不同的发展和变化,但人们内心的道德不知有没有提升?这也是在间接暗示,跟十年前比起来,有些人现在可能很痛苦。

人们之所以如此痛苦,关键是因为缺乏道德教育和信仰教育。有了这两者的话,在物质发展的同时,大家就有种满足感、知足心,到了一定的时候,会适可而止、随缘而转,而不会一直去拼命贪求。所以,若想消除当前人们的内心困惑,我个人觉得,儒教做人的道德和佛教提升智慧的信仰,都是不可缺少的!

(十五)问:我是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博士。请问,佛法有一个“空性”的概念,但现代与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在这样的时代中,空性观怎么很好地培养起来呢?

觉悟生命,破除烦恼,快乐成长

生命·觉醒·快乐QQ群44898574 答:其实不管是哪一个时代,佛教的空性观都不受影响。如果你真想培养佛教的空性观,我建议最好学习一下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圣天论师的《四百论》。这三部论典学了之后,你对万法皆空会有一定的认识,在这种见解的前提下,面对现实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我经常在想,现在人们忙忙碌碌,如果对佛教的空性观能有所认识,那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也不会如此痛苦挣扎。所以,很希望大家在面对生活的同时,也学习一些加持非常大的空性教理。

(十六)问:我是南京大学哲学系的博士。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时,通常是以包容别人而收场的,但对方往往不理解,反而认为我很傻,这样我就很郁闷。怎样才能在我包容别人与我不郁闷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呢?

答:这种现象在当今比较常见。包括有些人学儒教思想,懂礼貌的话,有些老师和学生就常欺负他。现在这个社会,大多数人对善良都带有蔑视态度,所以,极个别人行持善法、包容他人,不一定会受到认可。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抛弃自己的善良、包容。

藏地曾有一位伟大的佛学家,叫麦彭仁波切,他就说过:“纵然整个大地遍满恶人行持恶法,我也不会改变自己高尚的行为,要如淤泥中的莲花一样清净。”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别人认为你很傻、很蠢,你也会觉得问心无愧。只有这样,不管你自己还是这个社会,将来才有一点希望。

(十七)问:我是金陵科技学院的学生。佛陀当年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宣说佛法,可我们一般人没法单独见到上师,跟随在上师身边学习,只能听上师给很多众生宣说佛法,那怎样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修法呢?

觉悟生命,破除烦恼,快乐成长

生命·觉醒·快乐QQ群44898574 答:最主要的是看你对哪个法有信心、有兴趣。如果你对《金刚经》、《妙法莲华经》或者禅宗有极大信心,则说明你跟此法有殊胜的缘分,可以选择这样的法门来学习。

问:有时候上师讲的教言,我自己去做时,感觉力不从心,那该如何对待呢?

答:在学佛的过程中,常会有人感到力不从心,所以,我们提前要有思想准备,明白学佛修法的道路非常艰难。

同时,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一个人的修行要想圆满,其实也需要一定的福报。没有福报的人,不论是弘法利生,还是自己修行圆满,都会障碍重重,甚至有可能半途而废。所以,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一定要祈祷诸佛菩萨加持。

上一篇:写世界遗产的作文下一篇:两套2020年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资料大全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