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时光冲淡的记忆

2024-05-01

被时光冲淡的记忆(精选7篇)

篇1:被时光冲淡的记忆

首次相遇,我们都还是幼儿园小孩纸。小时候你就一直照顾我,直到现在也没有一点变化。

还记得我们共同住在同一栋楼,一起打打闹闹的日子,我想现在还是值得回忆的,毕竟时光流逝,我们都不再是当年天真的小孩子了。尽管我们现在在同一所初中,可是我们之间不同与以前的亲密,多了一层隔膜,我也不知道那层隔膜从何而来,我不知道该如何打破,我只知道我现在有你的陪伴我很开心,所以我想就这样下去也好,至少我身边有你这样可靠的人。

其实在那天我听你说你今年暑假就要搬去天津,心里的悲伤不禁涌上,当天晚上我在被子里哭到一两点都没有睡。搞得我第二天上课被老班叫起来站了半节课。你曾经说过我的依赖心里很强,其实我总是黏在你身边只是因为我认定了你这个死党,只是我想当我们到了古稀之时还能相约着一起去串门。

其实我是一个幻想症很严重的人,我一直都在幻想如果你搬去了天津,许多年后,会不会再也不记得我,会不会见到我也喊不出我的名字。

其实我每天每天都在压抑的环境下生活,我只会把情绪都摆在脸上,虽然我不会像小嫙子一样吧自己的情绪隐藏的那么好,但我也不会随时无理取闹。

如果现实允许,我想我一定要一直和你在一起,就算你要搬去天津,我也要陪着你一起去天津。

我们之间被时间冲淡的记忆,我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忘记,反正我知道就算时间的洪流再猛烈我也不会忘记。我们一起走过的年月日。

篇2:被时光冲淡的记忆

在这漫漫人生时光中,我知道每一次的机会都非常难得,包括那些人抬头看你一眼,对你微笑一下,都是显得那样的难能可贵。在这世界上能一直都向往着自由,在去追随自由的路上,你能够看清楚那些冷漠也随之而来。既然你渴望去追随自由,那么冷漠还有孤独,这些由自由所带来的附属品,你就不能拒绝。

其实从小时候我们就知道成长的这一路注定是孤独的,有一些故事只能你一个人慢慢的讲来,有一些路只能你一个人缓缓地行走,别人陪伴你也只能目送哪一段路程,接下来就要分道扬镳,别人也有自己的梦想,需要去追寻,不可能一辈子都跟着你一起走。我们看电影,我们会想到那些成长路上的所有苦痛与疼爱,那些校园霸凌那些没有办法被珍惜的少年的感情,可是随着时间的成长,很多东西都像被流水的`时光冲淡。

或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在努力的寻求自己最美好的样子,努力的在镜子面前告诉自己,其实你很优秀,你一点都不差劲,我们没有必要总是拿着自己的缺点去和别人的优点相比,不要总是觉得那些人月薪入万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你要知道那些永远都是广大人群中极少一部分群体。

篇3:被时光冲淡的记忆

去年6月, 上海陕西北路成功入围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其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怎样让建筑得到恰如其分的保护, 让历史文脉与居民生活融为一体, 也让更多的人触摸到老上海生活的细节, 成为了陕西北路保护的重点。

熠熠生辉的历史化石

“陕西北路很美的……那次去意大利, 住在比萨斜塔附近, 从住处走出来, 就是西摩路的感觉。”在上海生活了60年的作家程乃珊曾说过。西摩路即是陕西北路的旧名, 1899年以前, 这块地域还是上海西郊的农田。上海公共租界向西拓展后, 开辟新闸路以南到租界南部界限福煦路 (今延安中路) 段, 1905年以英国将领名命名为西摩路。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 以中国省份名更名为陕西北路, 沿用至今。

走在街道上, 两边高大的法国梧桐, 仿佛把灯红酒绿的都市喧嚣阻挡在外。树木隐掩着两侧充满历史感的小洋房, 精致的镂空花纹藏在屋檐下, 似乎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却又难掩斑驳的痕迹。近代史上, 宋氏家族、荣氏家族等达官贵人、洋商富贾、名流学者、爱国志士都曾聚居在此, 使得陕西北路 (新闸路—巨鹿路段) 无论是建筑、环境还是人文, 都体现出海派文化的典型特征, 拥有相当优良的城市空间品质。

街道沿线多为何东公馆、宋家老宅、荣家老宅、马勒别墅等独立式花园住宅, 间有华业公寓、太平花园等公寓建筑群落, 西摩会堂、怀恩堂等宗教建筑, 内含小型戏院的平安大楼等商居两用建筑。

这些建筑风格多样, 装饰细节纷繁, 它们紧邻街道又让人产生必要的疏离感, 形成了独立中见统一、错落中见和谐的传统格局。公共空间布局上, 街区马路的空间特点基本一致, 以车行道为主干, 两侧为人行道、行道树及住宅围墙, 形成空间和视线的“通廊”。走过这一座座的建筑, 像是穿越一条条的时空隧道, 和过去的老上海相遇, 历史也在建筑中显得熠熠生辉。

资料记载, 位于陕西北路369号的宋家老宅是宋氏家族旧居, 也是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典礼场所之一。1931年7月, 宋母倪太夫人认张学良之妻于凤至为“干女儿”的拜母礼仪也在这里举行。

陕西北路500号的西摩会堂, 原为上海犹太侨民协会拉希尔犹太会堂会址, 是上海现存时间最早、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犹太教会堂。2001年10月, 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将西摩会堂收录进2002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以色列两任总统赫尔佐格和魏茨曼、两任总理拉宾和内塔尼亚胡、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等均曾到访。

像这样的历史名居, 陕西北路有21处, 也正是这些珍贵的历史印记, 让人们对陕西北路保护中的文化留存格外重视, 如何更好地保留建筑文化与地域气息, 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给环境“描眉开脸”

2008年至今, 陕西北路上多家代表性人文建筑已经开展了绿化布置、防护栏整治、店招设计、围墙整修、建筑外立面整治及修缮等多项工作, 各个景观点由10余位著名书法家题写建筑名称, 进行了个性化艺术铜牌的安装。

在外环境改造上, 注重点、线、面结合, 对陕西北路上极不协调的地方和脏、乱、差部分开展整改, 实现了环境整修与历史风貌统一, 建筑外观与文化内涵统一。

陕西北路375号怀恩堂外高耸的围墙阻隔了行人的视线, 现采用了较低矮的镂空围墙, 使行人能在休闲漫步之中, 更直接地观赏到墙内独特的基督教教堂建筑风貌。陕西北路470弄太平花园恢复了门口立柱上的拱顶, 弄内铺装深灰色花岗岩, 对建筑立面上已有的空调外机、衣物晾晒架等进行了整治清理, 建筑外台阶护栏恢复为白色。陕西北路430号犹太住宅、陕西北路414号董家住宅沿街二层, 因居民违章搭建破坏建筑历史外观, 则以两幅反映街区居民生活场景的墙画加以修饰。

此外, 陕西北路与南京西路商业街相交, 处于上海中心城区的中心路段, 为保护其原有的居住社交的历史功能价值, 相关管理部门一直未引进大型商业企业。但陕西北路曾是上海滩有名的内增高鞋一条街, 有一定的商业基础。

2009年, 当地相关部门考虑到发展老字号既可以带动经济发展, 又可以传播历史文化, 引进了近20家中华老字号品牌企业, 包括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头衔的亨生西服、龙凤旗袍, 以及大美华布鞋、恒源祥绒线、春竹羊毛衫、美新点心、第一西比利亚皮货等品牌, 形成了“老字号一条街”。同时, 红酒坊、茶楼、咖啡馆、画廊等也纷纷进入, 使得这条马路逐渐与街区历史文化氛围相合, 恢复了老上海的风情。

保护文化“气自华”

在陕西北路上, 许多居民都是从祖父辈甚至曾祖父辈起居于此地。许多宅子里虽已是住上了72家房客, 可各自家中至今保有闲时煮上一壶咖啡、互相串门聊天的弄堂生活情趣, 这种平实、和谐的生活状态也是老上海不可多得的情调。与外部的环境整修相比, 更为重要的则是对这种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状态的保护。

目前, 街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区域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处,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35处。静安区为了加强对历史文脉的保护, 与同济大学合作形成了陕西北路历史文化保护发展规划。

在改造的过程中, 对陕西北路的建筑特色、街道布局、历史人文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 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静安城市文化印记”之旅。其通过静安文化博物馆 (网站) 建设和商文旅联动模式, 加大陕西北路“名人、名居、名事”的历史文化宣传和推介力度, 逐步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静安文化名片。

为方便公众了解陕西北路人文历史文化, 在陕西北路600号源创创意园区还设立了“陕西北路名人名街展示咨询中心”, 每天滚动播放《陕西北路名人名街》短片, 用影像语言介绍各处建筑形式多元、人文底蕴深厚的文化景观点;常设“名人名街人文历史展”, 通过多媒体演绎、图片介绍、剪纸与模型艺术结合的模拟人物场景等予以展示。

同时, 陕西北路有条件地开放了部分景观点给公众参观, 如经营性开放宋家老宅;定期开放怀恩堂;文化遗产日等特定节庆日开放西摩会堂、何东旧居、马勒住宅等, 让市民能走进“历史老屋”, 触摸到老上海生活细节, 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的积淀。

然而, 这种文化开放并未得到一致认可, 许多故居的居民并不接受这种“开放模式”。

常德路195号的常德公寓6楼曾是张爱玲1942年到1948年的居所。近年来, 常常有游客慕名到此, 有些甚至直接推门入内、坐电梯到6楼一探究竟。居民们为了挡住好奇的游客, 集资安装门禁, 还在大门口贴上醒目的“私家住宅、不得进入”提示牌。

一位住在旧居里的老人说, 有时候晚上推开房门吓一跳, 看到有人蹲在自家门口, 一问才知道对方在研究地上一块青砖。还有的居民担心安全问题, 有时旅游团组织游客到附近游玩, 不仅很吵, 还很不安全。

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放, 社会各界也展开了热议。“国外, 很多百年老建筑照样住人, 要懂得保养建筑, 对于文化的传扬、居所的开放, 还要看当地居民的态度。”一位研究人员说。

文脉与生活融合

对于故居居民不支持、无法开放的保护街区情况, 当地相关部门想出了一些对策。位于南汇路的温可铮旧居由温老遗孀居住, 静安区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实行了“预约接待制度”, 在“指定开放日”向团队游客开放参观。蔡元培故居一楼由静安区出资辟为故居陈列馆, 二楼、三楼则居住着蔡元培先生的子女, 静安区文史馆有时会在此举办文化活动, 但前提是不打扰住户正常生活。

也有专家提出, 应该唤起每一名地区居民的责任感, 让居民都树立起保护意识, 将历史文脉和现代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采取“分步开放”方式, 通过多媒体展示、或在建筑物附近制作雕塑和铭牌等做法, 增加相关信息, 让文化传播融入居民生活, 使居民慢慢接受, 也可以让游客对这里的人文历史有所了解。

对于引导城区居民自觉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位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则建议, 可以以名人名居和文化街区居委会活动室为基地, 兼容区域内市属文化资源等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点, 开展青少年志愿者文化宣传队伍活动等, 加强中小学文化遗产知识普及, 提升城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今后有关部门每隔几年就应该定期修缮名街上的老建筑。”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认为, 历史文化的保护, 除了建筑的修缮维护和文化对外开放的模式外, 还可以让陕西北路名街沿线的老人口述自己这么多年的生活方式和历史故事。

篇4:时间冲淡记忆作文

年少的我们都太无知,固执的将记忆的泡沫放飞,却不知它飞不高远。看着妹妹与邻家孩子相邀一同去玩耍,不禁想起了我的.金色年华,我的儿时,我的玩伴,我的田野。那片田野上曾荡漾着我们的欢声笑语,记录着我们忘情奔跑的脚印。再次踏上这片田野,景还是这片景,人还是同个人,可是心中的情却变了,油然生出的是时过境迁之感,想着,便蓦然多出一丝淡淡忧伤。

儿时的玩伴再次相遇,有的只是嘴角上扬的淡淡的弧度,原来,我们已经走得很远了。儿时的我们在同一个交汇点,之后就沿着不同的方向前行,时间将我们拉得愈来愈远。相逢,闲谈时,对儿时那点事或许是我们仅有的一点儿联系。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如此陌生?是否因为时间的无穷力量埋藏了我们的记忆;还是我们心中的记忆扎根的不够深,像蒲公英一样,是无根的花,风起了,就飞了。原来,时间真的会冲淡记忆。

当时我们天真的以为这一切就是永恒,以为我们会一起历经往后的所有,如果那时知道现今的境况,是否我们会一同绘出更多的美好,以扩大记忆的容量呢?

原来时间真的会冲淡记忆,那生活在未来记忆中的我们快点珍惜眼前景色吧!快点尽力创造出更多的精彩,让记忆在心头驻扎更久一点吧!既然注定会遗忘,那就注重现在吧!至少,现在我们跑在时间的前方,虽然时间会赶上我们的步伐,但现在我们是赢家。

篇5:被时光冲淡的记忆

层峦叠嶂的巍巍雪峰山麓, 碧波荡漾的三江汇流, 将黔阳古城环抱在山水之。轻轻拂去历史的尘埃, 缓缓走进现实中的黔城, 就像走进了一座古老的迷宫。1.5平方公里的古城区内, “五门十街十二巷十三景”是其最重要的景点。纵横交错青石街巷, 狭长幽深。除一个十字路口外, 其余全是丁字口。窨子屋鳞次栉比, 建筑分门别类。寺院书院、庙宇祠堂、宫观殿宇, 为宗教祭祀建筑;会馆商行、会客栈、戏院楼台, 为江湖人士聚会往来的建筑;衙门驿站、军营公馆、民居, 是以居住为主的士官、市民建筑;园林桥梁、牌楼凉亭、石塔等为公益建筑。城街面, 皆以整齐的青石板铺成, 两旁高墙上, 雕有精美的鱼龙花鸟图案。街道窄而悠长, 古民居紧密相连, 屋檐叠交, 高墙连连, 一脉相承。

“五大门、十大街道、十二巷”, 织成了黔阳古城的网络景观。有心的探秘者, 总是手持一张古城地图, 跟随导游小姐, 由东而入, 至北朝南, 由南至西, 环城慢绕, 依序细观……黔阳古城共有五座城门, 分别为:东门寅宾, 西门安远, 南正门迎薰, 新南门宣化, 北门拱辰。古城墙经多次水火灾害损毁, 又多次修复, 解放初期仍完整, 解放后因历史原因大部分被拆毁, 现仅存比较完整的西门、正南门, 以及新南门二个遗址和部分城垣。

正街中正门

子幽深行不尽居宗祠幽景信难摹

原有城墙明朝前为土墙, 正统十四年︵公元年︶重修。明成化八年︵公元年︶又拓5隆、道光年间皆多次复修, 现为红砂石垒砌的拱年代之久远。

中正门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它是古城保存最整的一个城门。

西城门旧名为“安远门”, 后改为“中正”。

注礼堂老爷巷

老爷巷位于县衙外东侧, 可从府前街中段转入。巷子狭长幽深, 全长300米, 是黔阳古城内最长的巷子, 因清代县衙官员从此巷行走于衙门与公馆之间而得名。

注礼堂位于老爷巷南端, 为民国三十六年 (公元1947年) 黔阳县县长戴成哲故居。民国三十八年 (公元1949年) “三.二五”事变后, 其携妻女前往台湾, 曾任台湾省国民党政府驻韩国大使参赞。

老爷巷古有“烂头簰, 冷土街, 老爷巷子挂招牌”之说。烂头簰是指破烂不堪的水手街、贫民窟;冷土街是富豪居住区, 平时少人迹;老爷巷清末民初是城内手工作坊、商铺集中之地, 曾经招牌满巷。

老爷巷危泽甫宅

危泽甫宅, 位于老爷巷北端左侧与西正街交汇处的高大围墙内, 为桶形窨子屋, 有前庭后院、天井、厢房, 院内有太平缸及石凳, 外墙高达8米, 规模宏大, 空间轩敞, 雕梁画栋, 十分华丽精致, 曾为县衙门小公馆。

该窨子屋始建于清康熙五年 (公元1666年) 。清同治十三年 (公元1874年) , 五品衔加直隶州同知危锡瓒将其购为私宅, 一直由危家子孙居住, 传至第三代危泽甫后, 被人民政府没收, 曾作为黔城镇政府办公之用, 2003年失火被烧毁。现在, 我们只能从保存的高墙和宽阔的废墟想象它的恢宏气势了。

西正街王有为故居

老爷巷北端便是西正街, 从右侧小巷可转入王有为故居, 也称王进士府, 现也称王家大屋。

王有为 (公元1507—1602年) , 字希颜, 号近山, 黔阳县黔城镇柳溪人, 明嘉靖十九年 (公元1540年) 中庚子科诗经房第九名举人, 嘉靖二十六年 (公元1547年) 春, 又在京师会试中进士, 后官至四川提刑按察司副使, 诰封“中宪大夫”。

王有为故居是黔阳古城保存较好的三处明代建筑之一, 为怀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巷砖墙上刻有“明万历四十建”的小字, 证明该建筑确实建于明代。王家大屋是目前湖南发现的较少的抬梁式四合院居民, 院内有两进木结构堂屋、厢房、天井, 木结构部件为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斗拱做工极其精美, 深受古建专家赞叹。院门口砖墙上凿刻有“嘉靖四十四年修建”字样, 至今保存完好。

南正街今月楼

顺西正街往前行, 右边有八字形大门, 为黄忠浩故居, 也叫黄提督府。

黄忠浩 (公元1858—1911年) , 字泽生, 号潕渔, 黔阳县人, 维新派重要人物, 年轻时入长沙校经堂读书, 潜心农、工、商、兵诸学, 曾帮助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陈宝箴整顿军事, 后又兴办矿务, 开采金矿、铜矿, 创办沅丰总公司, 自任总经理, 勘探开采湘西各地矿山。

黄忠浩尤其关注湖南教育事业之发展, 创办过明德学堂, 光绪二十九年 (公元1903年) 曾总理全省营务, 后一度担任湖南教育总会会长, 宣统二年 (公元1910年) 升四川提督, 次年返湘投入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时, 湖南巡抚余诚格为防范革命党, 邀黄忠浩出任巡防营统领, 镇守长沙。黄忠浩到任仅三天, 焦达峰率新军和会党起义, 他便在长沙小吴门被杀。黄忠浩在晚清功绩卓著, 被时人誉为“曾国藩第二”, 与熊希龄并称“湘西双壁”。

西正街然翔园、瑞锦第

然翔园其前身是民国豪绅胡本焯的故居, 现址由侗族艺人杨汉明新建。园内以大型根雕群为主体, 配以书画、古玩等民间艺术品及花园, 有主题大厅、创作室、勤耕稼、野人居、不二门、君子廊等民俗展厅。他收藏的侗族劳动工具、契约也十分丰富, 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杨汉明从事根艺20余年, 先后得到李铁映、黄菊、高占祥、吴冠中等国家领导人及艺术家的赞扬与题词。

瑞锦第位于然翔园左边, 是邱开来读书处所之一。邱开来 (公元1761—1836年) , 字觉吾, 晚号湘漁老人。少时被誉为“神童”、“小神仙”, 曾就读于岳麓书院, 受教翰林院庶吉士王金策, 著有《童训新篇》二卷、《湘漁诗存》四卷、《湘漁诗話》四卷、《揖山草堂文集》四卷《揖山草堂诗集》十二卷等。

【卷棚】

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形式。其屋面双坡, 没有明显的正脊, 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卷棚顶建筑由于没有正脊, 因此没有吻兽。

西正街各大宗祠、世宅

黔阳古城街巷的丁字形布局特色在西正街及周边得到了充分体现, 街中宗祠、世宅比比皆是, 有谢氏、陈氏、邱氏、邓氏、鲍氏、孙氏等各宗祠。“孙氏宗祠”门边上有“官牙议吉、豫、泰油茶豆木牙行”字样, 牙行即古代的商业经纪机构。

清白传家是乾隆年间举人杨兆李故居, 杨兆李在河南太康等多县任过县令, 后升为汝州知州, 归德府知府, 为官十分清廉, 善断案, 道光年间在“湘中耆英十八人”中排名第二。

【宗祠】

篇6:浅谈《活着》的冲淡艺术

人物经历方面的冲淡表现在人物面对厄运时候的心理表现是冲淡。当福贵在酒楼的赌桌上醉生梦死之时,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过上困顿的生活。当他的财产输光后,他的内心是恐慌的,他怕的更多是如何面对自己的老爹,对于即将到来的苦难生活,他没有做好准备。输光家产对他来说是不小的打击,但余华在描写福贵的反应时却没有过度渲染,他没有呼天抢地,他没有声嘶力竭的哀嚎,他有的只是故作淡定的惶恐。“我重新站起来,像只瘟鸡似的走出了青楼”。走到老丈人家时候,“我把脑袋缩了缩,贴着另一端的房屋赶紧走了过去”我想着上吊自杀但想着一屁股债又不会和我一起吊死,就放弃了这一时冲动的想法。余华在描写破产后的福贵回家的途中,那种内心的独白有着比言语更有效果的力量,是无声对有声的一种战胜。他让读者感受到福贵内心的害怕,这种害怕不需要用言语来表现。

福贵的亲人们一个个离他远去,不同亲人的离去对福贵产生的震撼也是不同的,而福贵化解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当福贵的父亲因为自己的败家一气之下撒手人寰,对于福贵来说,内心是充满愧疚的。福贵不曾为这个家庭的繁荣做出些许贡献却亲手毁灭了这个家庭几代人积累起来的财富。他还来不及纠正自己的错误父亲就离开人世了。他只能改过自新,从此老老实实地过日子,撑起这个家庭。对于有庆的死,福贵是充满绝望的。有庆从生下来就没过过好日子,没想到却因为献血而导致失血过多死亡。因为献血导致死亡,这透露出一丝荒诞性。献血者本是光荣的,没曾想这种光荣对于有庆来说确是要以生命为代价。余华在这里暗示了以阶级为本的社会的荒诞性。有庆死后,福贵经常跑去祭奠有庆,他很绝望,但看到身体不好的家珍更加难过,也只好让自己强忍心中的苦痛来安慰家珍。凤霞同样死在医院中,两个儿女以不同原因死在同一家医院后,福贵的内心彻底崩溃了,产生了过激的情绪。母亲跟家珍作为福贵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福贵因为没能让她们两个过上好日子而常常感到惭愧。但母亲跟家珍也是那样的贤惠与体贴,总是在生活中一些小事上化解福贵内心的惭愧之情。而当福贵的亲人们一个个离他远去的时候,最终只剩下一头牛陪伴着他的晚年。“我”在与福贵交流的过程中,福贵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以及生活所带给他的磨难。但他依旧带着笑容,露出了许多皱纹,在他的言语中是对生活的淡然。坎坷的人生使得福贵在晚年的时候获得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安详。也许在读者看来,福贵这一生充满了悲剧,是不幸的一生。但在福贵看来,他这一生,拥有过贤惠的、对他不离不弃的妻子,一对孝顺的儿女还有爱他的父母等,他的人生是幸福的,幸运的。当他对着他的牛自言自语的时候,他用言语重新把过往的生活追寻回来。正如九岁那年就得了枯草热的普鲁斯特,一生大部分时间要待在卧室里,但一部《追忆似水年华》,使得普鲁斯特找回丢失的时光。对于福贵来说,家庭的温情脉脉一直没有消失。回忆是从天堂坠落的绳索,它让福贵从现在得以逃脱,得以超度。

死亡让人恐惧,但在《活着》一书中,活着明显比死亡更需要勇气。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后,如果内心不够强大的人,或许也会选择死亡。但福贵勇敢地活下来了,哪怕他的外孙以一种荒诞式的方式离他而去后,孤身一人的福贵了无牵挂,但他仍然选择活着。在他身上似乎感受不到痛苦跟绝望的力量。福贵用他独有的方式去化解苦难。苦难无处不在,无法避免,但却可以化解。福贵把眼泪化为汗水,化解了苦难,使得他获得力量继续活下去。福贵的一生经历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跃进以及文革。在重大历史事件面前,人是显得多么渺小啊。在史书上也不会记载一个小人物的一生。余华选取了一个小人物的一生为素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洪流。在此之前,没有多少作家会以小人物为主人公。历史就像一列高速前进的火车,太多人的一生,被抹得那么迅速,不留下一丝痕迹,甚至让人多看一眼的机会也没有。就像是游客坐在列车上看窗外的景色,匆匆而过,来不及看第二眼。窗外所发生的一切,也许对当事人来说触目惊心,对于车上的人来说却不过是不同景色中的一幕而已。余华关照福贵,也是在关照小人物的一生。

在故事情节上,《活着》里面每个人物的死亡是环环相扣的,是希望的不断产生与破灭。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就是剩下的一二,它定期地为我们滋长希望,让我们在疲倦的生活中依旧有信念去克服困难,去憧憬美好的生活。龙应台的《目送》中写道:“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福贵破产后,又历经了重重磨难,回来了家里,与家珍同舟共济,日子也渐渐过得有一点起色。凤霞找到了如意郎君,也算了了福贵的一件心事,哪想着凤霞最终死在医院里。有庆倾注了福贵的众多疼爱,却因为失血过多也死在了医院的病床上。女婿二喜也因为工地事故被两块石板压死。每当生活给了福贵一点希望之时,这希望就像是海市蜃楼,美丽却不真实,同时十分脆弱。这种希望的产生到破灭再到新的希望的产生,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它有限度,它让我们变得挣扎,它让我们愤怒又无奈。福贵的一生是被命运捉弄的一生,读者不禁为之怜悯。宗教在西方社会十分盛行,拥有很强大的影响力。人们通过宗教获得一种灵魂上的寄托和安慰。但在中国,在春秋时期就有“子不语怪力乱神”,并随着儒学独尊的进程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五千年灿烂文明,我们通过文化来获得灵魂上的安慰与升华。是什么让福贵经受住这么多的困难呢?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活着”一词是充满着力量的。我们中国人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活下去就好,熬住,挺住。中国人的能耐力总是惊人的,我们坚信终有熬出头的一天。福贵作为一个朴实的农民,势必也抱着这样的想法。对他来说,“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因此福贵在与“我”的交谈过程中充满了安详,他这一生是挺苦的,但他总是把苦日子过滤掉,放大小小的幸福,因此,便感觉这一生虽然命运多舛但幸福从未远离他。余华对每一个死亡的情节并没有浓墨重彩的描写,因为死亡的情节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突出温情的主题。

在叙述视角方面,余华从转型前的冷静客观的叙述,人物作为符号,侧重血腥、暴力以及人性的恶到转型后让人物自己发声,深入人物内心独白,展现人物面对困境的内心波澜。在中文版自序中写道:“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的关系。我沉湎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展示高尚”“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作家的写作往往从水珠般的细节展开,有时候这些细节可能会勾起漫长的命运。“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福贵跟我讲述自己的一生也是带有一点偶然性,起因是我对老人的牛的名字感兴趣。

“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福贵说的是自己的故事,是生活还是幸存是福贵个人内心的感受。福贵不仅仅感受到灾难,印象更加深刻的是苦难之中一家人相互之间的温情脉脉。等到了年老之时,回忆也带有选择性,会更愿意想起那些美好的事情。而这些温情脉脉是旁人所无法真切感受到的,而旁人眼里充满的也只是接连不断的死亡与灾难。“这位四十年前的浪子,如今赤裸着胸膛坐在青草上,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照射下来,照在他眯缝的眼睛上。他腿上沾满了泥巴,刮光了的脑袋上稀稀疏疏地钻出来些许白发,胸前的皮肤邹成一条一条,汗水在那里起伏着流下来。”可以看出这里的语言也是冲淡的。

转型之前的余华热衷于暴力、血腥与死亡。而这三要素往往与人性之中的丑陋、肮脏相联系起来。在《现实一种》中叙述了兄弟之间相互杀戮的的故事。与《活着》相比,同样是死亡的故事。但《现实一种》让人感到的是人的兽性,人是被欲望支配的动物,没有理智也没有道德。余华的叙述视角似乎是一双旁观的眼睛,似手术刀一般犀利,在一旁冷冷地看着这个世界。叙述过程中没有温暖可言,有时候让读者毛孔悚然。但在《活着》一书中,虽然讲述的是一个个死亡的故事,但这里的死亡却不会让人与人性的丑陋、阴暗与肮脏联系起来。就像是《许三观卖血记》一书中,写的是许三观卖血的故事。血是全书中一个很重要的要素,但这里的血不是暴力的血,不是杀戮的血,是充满爱的血。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了一个个难关,表达了他对家人们尤其是对并不是自己的儿子一乐的爱。这里的血衬托出了许三观的伟大。同样,在《活着》一书中,对于暴力、血腥与杀戮,余华将其转化为普通小人物的一生磨难。余华着眼于这些平凡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同样是死亡,转型前的余华要揭示的是人性之恶。在《活着》一书中却是要展现作为小人物的福贵的伟大。因为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在《活着》一书中试图展现小人物的伟大,可以说余华此时是冲淡了冷漠,变得温情脉脉的。

在人物处理方面,余华选择冲淡人物的思想,赋予人物自欺欺人的属性,一种类似于麻木的状态。也正因如此,才把生活中的苦难给冲淡了,而这恰恰体现的是余华的温情脉脉。余华让人物冲淡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作品温情的元素。冲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温情脉脉。当福贵一眼就看出我是城里人时候的小得意。自己唱着歌谣“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当我不理解福贵的牛到底有几个名字的时候,福贵“悄声对我说:‘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P24)福贵说完这话“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这是一种带着自欺欺人的方式来生活。但福贵却是凭着生活中这样淡淡的自得,偶尔的兴奋度过了这苦难的一生。余华对福贵的处理是写了福贵的一生而不是某个时期,时间的流逝冲淡了死亡。在福贵一开始的叙述过程中,提到了凤霞,爹,娘跟家珍。每个人的介绍都很简略,一笔带过。其中娘更是没有具体提到,仅仅是提到娘这一字眼而已。余华并没有过多着墨与其他人物的书写,我们甚至不知道其他人物的外貌之类的,重点突出福贵。让读者更好地把焦点集中在福贵身上。提及自己的时候,带着一种自豪神气的态度“我想我有钱呵,我是徐家仅有的一根香火,我要是灭了,徐家就得断子绝孙。”当我说我把家产输光了以后,我娘的反应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啊。”到那时候还在心疼我,怪罪我爹。“家珍也哭了,她一边替我捶背一边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福贵做错了事得到的却是安慰,这是一种巨大的反差。

“福贵啊,赌债也是债,自古以来没有不还债的道理。我把一百多亩地,还有这房子都抵押出去了……我老了,挑不动担子了,你就自己挑着钱去还债吧。”当得知我把债还清的时候,爹说这就好这就好。爹说到这里嘿嘿笑了起来,笑着笑着就哭了。爹的死带着一丝命运的使然。死亡的前夕爹对娘说:“我还以为会死在这屋子里”然后朝着粪缸走去,揭开裤袋,蹲了上去。临死之前让王喜把背后的石头拿开,嘿嘿笑了几声就死去了。爹的死带着一种仪式感与宿命感,像是知道即将死亡,从容面对。爹死了娘对我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爹因为我而死,一家人因为我活受罪,这是我坚强的理由。家珍被丈人接回去的时候,凤霞还不懂的娘的离去意味着什么,是凤霞的天真幼稚冲淡了我的愁苦,娘也安慰我。罪人本应该是我,但全家人都关心我,怕我轻生。在我干农活的时候又是担心我砍到脚,割到手。每个人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去冲淡自己对做错事的福贵的愤怒与不满,取而代之的是关心与安慰,让福贵感受到温情。

总之,正是因为冲淡使得这部充满死亡的作品得以展现出“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也使得这部作品拥有了巨大的力量。

摘要:《活着》是余华转型后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立足“冲淡”一词,从内容与艺术性两个层次进行分析。在内容方面侧重分析人物经历与故事情节方面的冲淡;在艺术性方面侧重分析作者的叙述视角与对人物的处理方面的冲淡。

篇7:被时光冲淡的记忆

现实生活中一些案例证实,当一个人进入初中、高中或到了工作岗位,都不同程度地体验到焦虑、做噩梦、入睡困难、人际交往困难,有的甚至遭遇失败的婚姻,一部分人还可能形成自我轻视的人格倾向。德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尼认为,自我轻视是人对自卑和缺陷的认识,是人格的组成部分,基于他人的消极评价和自身无助感。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当问起哪些事件或什么念头会导致学生产生这种结果(对自身消极评价和感到无助)时,多数学生报告说,他们的脑海中常常闪过“被羞辱的体验”,记忆中父母常说的某一句话或某几句话,学生曾试图忘记,但越想忘记越不可抵挡地留在记忆里,压在心头挥之不去。或者是老师的某几句话或某个动作,让学生痛苦不堪、羞愧难当,无法摆脱心理阴影。

[案例]一位当了奶奶的家长这样描述自己已经30岁出头的儿子小傅(小傅现在已婚,并已有了一个两岁的儿子):“小傅小的时候,周围邻居都喜欢他,他特别爱说话,属于人见人爱的类型。可他长到七八岁,上小学了,却不爱说话了,见人也不爱搭理,变得不听话、没礼貌了。”是什么原因导致儿子变得不爱说话、不爱理人、不听话、没礼貌,妈妈从来未曾想过。她不知道正是因为自己在孩子五六岁时对孩子的几次语言羞辱,在孩子心灵留下了可怕的记忆,导致儿子再也不敢多说话了。

小傅回忆说,一次,他和邻居小朋友迪迪一起玩摇控电动车,迪迪把自己的电动车天线给拔了出来,因为不受摇控,所以车子就不能动了。小傅告诉了迪迪妈妈,迪迪妈妈因此批评了迪迪,结果迪迪哭了。妈妈一看,不分青红皂白地就大声斥责小傅:什么时候学会告状了?该学的不学,坏毛病倒学得挺快。以后,不该说的别瞎说。当时小傅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心理特别委屈,“我的电动车天线坏了,如果告诉妈妈,她会非常生气,说我玩什么都不小心。所以,我选择告诉迪迪妈妈。没想到告诉迪迪妈妈也是不对的,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告诉迪迪妈妈?天线坏了,我该怎么办?我特别希望妈妈可以告诉我。比如,妈妈可以告诉我:你可以和迪迪一起试试,也许天线只是松了,还可以连上;或者说,没关系,天线坏了,还可以手动推着玩;或者说,你先和迪迪一起玩其它玩具,妈妈来看看能否帮你修好。总之,妈妈应该给我一个下一步怎么做的指导,让我清楚应该做什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困难”。但当时他太小,不知道怎么问,也不知道问了之后会得到妈妈什么反馈,所以就把不解和害怕压在了心里,这一压就是20多年。

小傅又说了另外一件事:“还有一次,几位叔叔阿姨来我家做客,听说有人要来我家串门儿,我特别高兴,在屋里跑来跑去。妈妈为了迎接客人,边收拾屋子边对我说:‘你就是人来疯,这人还没来呢,你就疯起来了,待会儿人来了,不知你怎么疯呢。我可告诉你,如果客人来了,你别闹,到一边呆着去,大人说话,你别往前凑。’可我心里抑制不住的高兴,因为我非常喜欢有客人到家里来,尤其是一位叔叔,他每次来都会抱着我转圈,给我讲笑话、讲故事,还给我带非常好玩的小礼物。当门被敲响时,我飞奔过去开门,没想到和妈妈撞到了一起,我的头被门撞了一个大包,疼得差点哭。不料,还没等我缓过神儿来,就被妈妈用力往边上一拽,又差点摔倒。只听妈妈对客人说:‘我这孩子就是人来疯,家里一有人,就不知天高地厚了,别理他。请进请进。’结果大人们呼啦啦地进了屋,留下我一个人孤伶伶地被冷落在门角上。为了迎接客人头上撞了个包,还被妈妈羞辱。满腔的热情、友善和快乐顿时化为乌有,心里像被泼了一瓢冷水,冰冷冰冷的。虽然我当时只有五六岁,但这种记忆却挥之不去。”

顿了顿,小傅继续说:“我怯生生地走到我喜欢的叔叔那里,边走边观察妈妈的表情,生怕再被妈妈说。结果,还没等我走到叔叔身边,妈妈就说:‘你这个小人来疯,别捣乱啊,大人这都在说话呢。’然后又冲着所有客人毫无顾忌地说:‘你看,我这孩子小时候挺招人喜欢,越大越招人烦了:越来越没礼貌,大人说话他总插话;不让他去的地方,他非去;不让他做的事情,他非做。这不刚才还撞了一个大包呢!’说完随手撩起我的头发,让大家看,引得全场哈哈大笑。当时的我感到羞辱万分,无地自容。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坏孩子,不但不招人喜欢,而且还招人讨厌,简直像个小丑。本来头上撞一大包心里就挺伤心,希望大人们能安抚一下,他们非但不安抚我,还拿我的痛苦和难堪当成快乐的事。我伤心地想:以后再也不和大人们在一起了,我再也不那么热情地迎接你们了。那个场景我永远不能忘记,大人们的笑声是我痛苦的回忆。那一幕引发了我后来在大众面前表现的自卑感,只要有大人在身边看着我,或让我在众人面前做什么事,都会让我感到手足无措。”

久而久之,小傅就变得“不爱说话,不爱理人”了,更显得“不听话、没礼貌”了,只要家里来人,他就躲进自己的房间,生怕再被批评或取笑。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究竟是孩子不想说话、不想理人、不听话、没礼貌了,还是有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变得不说话、不理人、不听话、没礼貌了?究竟是孩子自己变坏了,还是有什么原因让孩子变坏了?在这个“变坏”的过程中,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个案例中,是妈妈“你是人来疯、你老是闹、你不知天高地厚、你越大越招人烦、越来越没礼貌”等消极语言导致孩子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孩子,更倾向于抵制自己的情绪反应,尽管这些孩子有时看上去战胜了早期妈妈“羞辱性”语言带来的创伤,能够正常地学习和生活,也会客客气气地接人待物,但是,那些隐藏的记忆持续纠缠和折磨着孩子,那些创伤性经验给孩子带来情绪烦恼,这些创伤压抑着孩子,而且难以愈合。

小傅说:“现在,我也有了儿子,他很幸运,我懂得了要用积极语言养育孩子,我一定不会让我儿时心灵上的痛苦在儿子身上重演。”从这话可以看出,儿时的创伤一直埋在小傅的心里,他关于“在大人面前说话,或在众人面前做事”这个问题上,产生了神经质。神经质也许是一种条件反射,产生于几乎不可能做出区别判断的情况下(Wolpe&Plaud,1997)。比如,上面这个案例中小傅不能预测母亲变化无常的反应,如果孩子不能确定应该期待表扬还是惩罚的时候,孩子们会感到失望、焦虑和抑郁。自我惩罚的方式可以是感到羞耻(在大人面前和在众人面前感到自卑、无地自容、)或自我厌恶(感到自己是一个坏孩子,不招人喜欢,招人讨厌,像个小丑),也可以是剥夺自己渴望的东西(比如不去和那位自己喜爱的叔叔亲近,不再热情对待他人)。

神经症源于惩罚的教养方式(因为“不良行为”而惩罚孩子)。*惩罚是指那些用来降低将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事件。惩罚可以减少“不良行为”,但效果是暂时的。斯金纳强调,成功的行为塑造和控制应该使用潜在的强化,而不是惩罚。

更何况,有时在成人眼里的“不良行为”,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或许就成了孩子的优秀品质,比如我们试着把孩子“在来人前来回跑、高声说话”定义为“愉快”,把孩子“冲过去给客人开门”定义成孩子是表达“热情”,把孩子“想和他所喜爱的叔叔说话”看成是“会表达爱和友善”,那么,他就是一个快乐的、热情的、内心有爱的、友善的孩子。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待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将会完全不同,教育的语言将会变得积极。积极的语言将会更多发现孩子的优点,更好地挖掘孩子的潜能,引发孩子的积极情感;孩子也将从中学会怎样关注使人生美好的有利条件,孩子的美德及积极品质也更容易形成,孩子和父母、老师、同伴之间将建构起更为积极的人际关系,由此,孩子将会拥有一个更为积极的人生。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我最要好的同学小学作文下一篇:ercp技术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