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语文

2024-04-17

生活,语文(精选8篇)

篇1:生活,语文

语文即生活 生活即语文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总喜欢让学生结合实际尤其是当时情景学习。

上午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我要学生观察课文第二幅图,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他们发现:花儿谢了;叶不再绿,变黄了飘零了。之后问:“小松鼠的周围没有能听得见话的别的小动物,小松鼠的‘花正被谁摘了呢?’是在对谁说?”,全班顿时静得出奇。几秒钟后,罗畅突然大声说:“是他自言自语说的。”不错,课文提示语的确写道:小松鼠自言自语地说……罗畅这孩子往往丢三落四的,开学初常常没带本子和铅笔甚至刚刚发的试卷到交卷时也找不着了。今天他是唯一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我很惊喜不由得摸摸他的头表扬他会动脑筋也很聪明。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有没有过自言自语,还创设了几个情景让他们能用自言自语说话。由于今天早辅课不是我上,急于教学中,我忘了晨检。我就在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格外” 一词说话时这样问:“谁的小手格外干净?谁的小手格外脏?”边问就边叫全班:“举起你们的双手,伸直五指,亮出手心我看看;再亮出手背我看看,大家也互相看看评评谁是今天卫生标兵。”孩子们习惯性地转动了小脑袋左顾右看,还转身看后面的。结果李兴纯等几个很干净,李思博等躲躲藏藏没大大方方伸出手,但我看到了他的手很脏。查悦的原本干净,但染了几滴水彩,那尴尬的表情我无法用途语言描述,她向我申明:“我洗过了,但洗不干净。”我安慰她以后小心点别染脏了,回去再用洗手液多洗洗。孩子们通过观察所得,纷纷说了“XX的小手格外干净;XXX的小手格外脏。”再拓展到别的方面用“格外”说句练习中,也没脱离实际,始终把德育渗透其间。

午间打饭时,李兴纯把饭给弄掉了,吴镟琳不声不响提来扫帚和铁撮箕打扫干净了,此刻我表扬了吴镟琳:“吴镟琳,好样的,默默地做好事,很机灵动作很快,他真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学习要认识的生字“样”时,组词“榜样”,我接着问:“在我们班,谁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啊?”当时常常不按时完成作业,不太讲卫生的罗玉龙举起了手并说:“我!”我想此时的实例和情景才能更好让他们意会什么叫榜样,这比凭空的举例和解释更容易领悟。我接着说:“李兴纯以后可得注意拿稳饭钵,丢了怪可惜的,前几天我们读了练习册上的《悯农》,问我们懂得了什么,李元志就说得很好,他说‘每一颗米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中出来的’”。

篇2:生活,语文

语文即生活

——初中学生语文的生活实践性学习初探

作者 刘德章

单位 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第一中学

邮编 401329

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

——初中学生语文的生活实践性学习初探

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是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学习仅封闭在课堂内,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联系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让学生真正领会语文学习的意义的。《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二是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生活型,应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三是汉语言文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语文教学应适应并挖掘这些特征。

一、初中语文生活实践性学习的含义

语文教学生活实践学习,就是要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绝不偏废于一方。它继承优秀的语文教学传统,并适应现代语文教学需要,形成相对封闭性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结构乃至教学效果上具有开放性与无限发展性。语文教学生活实践学习,就是语文课程应打破“知识中心论”的拘囿,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其语文能力。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刘国正先生向来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他曾说过:“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生活息息相通。这样,会使教学充满生气,使语文训练多趣而多效。”美国教育家杜威亦曾说过:“离开了语言的自然的目的,难怪语言教学成为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

二、初中语文生活实践性学习结构的构想

语文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过程是学生生活实践性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在于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个性品质发展需求及社会发展需求为主要内容。初中学生心理需求包含爱的需求、友情需求、成熟需求等;个性品质发展需求包含独立自尊需求、自我表现需求等;社会发展需求包含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增强民主合作的意识、科技环保的意识等。

1、语文教学选文贴近中学生生活,充满其内在需求与发展需求的构想。可分设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选文与活动满足学生直接的心理需求;第二阶段是选文与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的需求;第三个阶段是选文与活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语文教学贴近中学生生活,确立知识积累与能力目标的构想。分设三个阶段(与教材及活动项目构建三阶段相对应):第一阶段是初步的生活常识、社会常识与传统文化的积累。整体感受选文与活动的能力、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写日记的习惯养成;第二阶段是一定的科学知识、社会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积累。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具体深入的分析选文,较深刻的感受活动的能力。基本的书面表达能力、描述自我成长的能力;第三阶段是一定的科学知识、社会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积累。较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感受文学作品与社会现象能力。综合表达能力,描述社会想象与发表观点的能力。

3、语文教学贴近中学生生活,确立具体课堂教学结构与方法的构想。一是整体感知,其手段有默读训练、朗读训练、背诵与默写训练,媒体手段等,其中应加强媒体手段的使用;二是具体分析,方式有导读、提纲、讨论、质疑、自读才、评价、练习与测试等。其中应重点探索“讨论、质疑、评价”等方式的采用;三是归纳升华,包括知识类归纳升华、技能类归纳升华、思想类归纳升华等,其中应高度重视“思想类归纳升华”;四是活动体验,包括课堂表演实践、课外活动、生活实践等,其中应重点探索“课外活动”与“生活实践”;五是扩展阅读,包括知识类扩展阅读、技能类扩展阅读、情感与思想类扩展阅读等;六是表达训练,包括口语训练、书面语训练、课内材料训练、活动与话题训练,其中应以口语训练、活动与话题训练为探索重点。

三、以课程资源利用促进语文生活实践性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中考作文的命题也体现了“写作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则。这就说明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才能成功。学生的世界是宽广的、丰富多彩的。教师可在教学中试把学生的圈子分为三大块:家庭、学校与社会。家庭中有幸与不幸;有瓶瓶罐罐,磕磕碰碰;有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有希冀,有得失。孩子对父母的情感,有仰慕、敬佩、尊重;有讨厌乃至憎恨。以上这些,信手拈来,皆可成文。学校的环境、纪律、校风、校训及教师等都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碰撞每一个幼小的心灵,迸出种种火花。如学生心目中的老师,性格、工作、讲课如何,对学生怎样,衣着是否考究,何其丰富。学生呢,优秀者清高孤傲、落落寡欢;低劣者畏首畏尾、自卑自贱;或有的孤芳自赏,自怜自爱,性格或热情如火或冷漠似冰;或活泼好动或喜静独处,或深沉或直率;细细道来,多如牛毛。社会是一个万花筒,小到花草虫鱼,邻里琐事,大到国家大事,社会焦点。学生自身的苦乐喜忧,爱恨歌泣,娓娓诉来,一部洋洋洒洒的感情历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明确了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上的地位与作用,也指出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分析表明:语文教学课堂学习资源有:课本、教辅资料、教学挂图、卡片、工具书、电子版材料、网络材料、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电影、电视、广播)等;语文教学课外学习资源有:报刊杂志、书籍、各种标牌广告、布告栏、报廊、网络等;语文教学学习活动资源有: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课文剧表演、展览、参观等;语文教学社区资源有: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物古迹、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家庭生活、国内外重要事件、各种教育基地。语文教学增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意识,一方面能拓宽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领域,有利于学生改变以往被动的学习局面,转变学习方式。学生面对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堂资源所构成的学习空间,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实践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整合中开阔视野,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篇3:语文生活韵生活语文味

一、走出课堂,让学生体验生活

《秋天》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七册的一篇课文。那充满童趣的调子让我欣喜,好像回到了童年一望无边的稻田里了。我似乎看到自己儿时的伙伴在稻田中玩耍。那么,如何让学生们跟我产生共鸣呢?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端坐在教室里,空对空地和我大谈特谈秋天的美丽,这样做学生能感受到秋天的丰收?“情”从何来?“悟”从何出?于是我决定带学生们一起走出校门,走进秋天。学生们特别兴奋,他们欢呼雀跃冲进大自然中兴趣盎然地观察着、体验着:轻轻地摸着树叶、闻着花香、观察着水果和蔬菜的颜色、晒太阳……这一趟“秋日田间游”,让课堂教学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师:孩子们,我们游览了秋天的田野,你们一定有不少新的发现!能介绍给大家分享吗?

生1:我看见树叶是慢慢悠悠地飘下来的,就像一只只金灿灿的黄蝴蝶。

生2:我看见黄叶有的飞到草地上,有的飞到小河里,还有的飞到庄稼上面了。可能是在告诉他们“秋天来了,秋天来了”。

生3:我发现盛开的花儿已经很少了,只有桂花、菊花还在开放。

这秋日田间游让学生们发现了秋天别样的美丽:秋天的太阳不再那么燥热,更红更娇,花儿更艳更香,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甜味……正是与这片广阔天地的亲密接触,学生们对秋天的认识在断地积累、丰满、感性。

二、再现生活情境,进行情感熏陶

语文要为生活服务,把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学生的生活意识、做人意识。

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第十三课《第一次抱母亲》,文章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那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也能像作者一样感同身受呢?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其实每一个母亲都是这样的,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她们用柔弱的身躯,承受了那么多的重担,我们一天天长大,而母亲却一天天老去!同学们,也许我们的妈妈不必背着我们翻山越岭,不用肩挑重担,但在你的记忆里,还存有下面这些画面吗?(多媒体出现:风雪中接送孩子上学的母亲,在孩子病床前焦虑的母亲……)

师:看了这一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我的妈妈每天为我煮饭,洗衣。不管是炎炎烈日还是寒冬腊月她总是准时送我去上学,按时接我回家。

生2:当我生病的时候,妈妈总在我身边守候着,当我遇到困难时,妈妈总在身边支持我,当我伤心难过时,妈妈总在身边安慰我。妈妈为我付出了很多,妈妈太辛苦了,我要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妈妈的恩情。

生活的再现一下子打开了学生记忆的闸门,学生们不停地述说着妈妈为自己、为家庭的付出。大家不仅被课文感动,更被真情所感染。

三、精心设计作业,拓展生活化

篇4:生活语文 语文生活

关键词:语文;生活;小学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学生的生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认知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理解不透彻,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师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学生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它的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

(二)再现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教学时可借助情境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可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杀害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有感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三)体验生活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感悟,加深感受。

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名学生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不仅仅是黑白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并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教师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里发生的一些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我班学生助人为乐、隔壁班学生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

(二)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新课标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广阔的背景,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例如: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步步领鲜、牙口无炎”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

(三)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在这里,学生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篇5:我从生活中学语文生活随笔

《百家讲坛》中,易中天精妙的语言让人拍案叫绝。他没有学术著作的刻板呆滞,没有古文字的艰涩难懂,而是将古典典籍中难懂的理论简化为形象化、趣味化、通俗化,让观众由被动变主动,一下子就拉近了观众的距离,自然就有许多人喜欢。这就体现出语文的智慧和精妙。

《动物世界》让我认识到形形色色的动物,还有大自然的威力,而更让我欣赏的,是该节目普遍采用的拟人化的解说词,这种写作风格与情调是对生命的讴歌,像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诗。这能给人带来美感,唤起爱心,促使人类思考如何使自己的生存更美好,如何把自己的家园保护与建设得更好。

在喜剧小品中,把语言的博大精深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如口头禅、顺口溜、打油诗、歇后语、谚语、俗语等等,这些语言大多来自民间,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百姓不隔心,不隔音,平易自然,清晰活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我喜欢看小品,不仅为了取乐,更是能学到语言独特的魅力。

我有一个爱好,去饭店吃饭时喜欢看那些菜名,这中间也包含了语文的巧妙。“醉打金枝”是一盘色彩斑斓的醉虾,光听名字就让人口水欲滴。“穿过你的黑發的我的手”是海带炖猪蹄,“母子相会”是黄豆炒豆芽,“一国两制”是煮花生米和炸花生米,“关公战秦琼”是西红柿炒鸡蛋,红脸和黄脸嘛!还有“蓝海畅游”、“粉梦王国”、“繁花似锦”等,都别具韵味。

我还喜欢散步,低头看见花草,脑海中立马出现一些优美的语言:枝繁叶茂、花红柳绿、百花争艳、鸟语花香、花团锦簇……抬头看天,又有成语涌出:海阔天空、碧空如洗、蔽日遮天、鸢飞鱼跃、鹰击长空、风轻云淡。天色接近黄昏,我会想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难掩忧虑,也会想起“日暮乡关何处,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思乡情绪。

篇6:语文周记:生活中的语文

语文,最主要的一部分是,汉字。中国的汉字,传承着千百年来的历史。而如今,许多人都运用网络打字,常常忘了有些汉字怎么写,要不就是写错。 那天,我叫上自己的好伙伴慧慧,同自己去逛街。我们玩了好久,感到疲惫。便走到一家饮品店休息。我拿起一旁的饮品单浏览,发现“大杯”的“杯”字,饮品单上写着“怀”。

我拿起饮品单走向店长:“店长,饮品单上的‘杯’字写成了‘怀’,希望您能改一下。” 店长接过饮品单,看了看不在意地说:“没事,反正大家都看得懂。”我皱了皱眉头,反驳道:“怎么可以这么随意,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小朋友,如果你是在闹事的话,请你赶紧出去。”店长说道。“你!”我一气之下拉着慧慧走出饮品店。 “你怎么啦,刚才还好好的。”慧慧关心的询问道。

“那个店长真是的,我好心提醒他,饮品单上的字错了。结果他却不领情。”我抱怨地朝慧慧说道。“别生气啦,你也别跟他们计较啦。”慧慧安慰道。 这时,突然有人向我手中塞了一张广告单,原来是补习广告单。我一看广告单中的内容便笑了一下。慧慧问道:“怎么了?”“你看,这固广告单上面又有错别字了。”

篇7:生活,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回归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就是把语文课堂置于生活环境,利用生活现实或情境开展语文教学,让语文散发生活味道。也就是说,教师带领学生亲近生活、接触生活,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于生活中的知识背景,开展有意义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自经历中体会到语文源自于生活,感悟到语文知识的生活价值,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语文教学应当走出传统教学模式,使应试语文变为生活语文,让语文教学基于生活,使语文教学为了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知行合一,真切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构筑精彩的教学情境,让语文教学亲近生活

审视传统语文教学课堂,看上去整齐划一,循规蹈矩,墙壁洁白无瑕,桌椅横平竖直,毕恭毕敬的学生,严肃认真的教师……学习功能极强的学习环境,拘谨的师生关系,沉闷的学习氛围,如何使学生获得心理自由,怎能让学生快乐学习。为了每个孩子个性的张扬与健康和谐发展,我们要构筑精彩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宽松而温馨的乐学环境,人与人之间友好交往,师生平等交流。有了良好的学习认知环境,学生才会无拘无束的学习,充分交流感情,表达思想,提高智能,完善人格。要构筑如此环境就必须让语文亲近生活。

首先,我们要大胆创新,合理安排学生座位,使其新颖而富有生活气息。我们要一改以往秧田式的座位形式,可以像家庭一般,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也可以全班围成一个大圆圈,就像一个俱乐部;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带领学生走出固定教室,到外面宽广的空间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改革可以更好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更加充分的互动交流,踊跃展示自己的思想。如在需要学生讨论时,我们就将桌椅安排成四人一组式,有时学生开展辩论,就可以变成“两军对垒”式,在组织表演、游戏时桌椅的摆放更为灵活。尤其在现阶段,我们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学”,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重要,因此,合理安排小组,把座位形成4~6人一组的方式可以作为常态。

其次,室内整体环境要体现浓浓的生活情趣。在教室内设置一些图书角、自然角、科学角等,以创设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氛,让吊篮、水仙等鲜嫩的植物,小乌龟、小金鱼等可爱的小动物与孩子为伴,让新颖的车模、航模等科技手工作品丰富室内环境。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临时创设生活情境,构建丰富多彩的生活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知者,更是授业和解惑者;不仅是学业上的导师,也是生活上导师,更是孩子们的学习益友(伙伴)。

二、构建丰富的教学情景,让语文回归生活

“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理念讲得如此透彻。小学语文是最为生活化的一门学科,更应当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渠道,让语文教学归真返璞,成为充满活力的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跟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要创设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习。

在教学《春天的手》一课时,我在课前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去校园里寻找春天,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学生一个个欢天喜地,因为有目的的观察和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观察,对孩子们来说是两回事情。在课堂互动交流中,有的学生说:“瞧,小嫩芽从柳树的怀里钻了出来”,“我看见小草从泥土中探出头来了”。还有的同学说:“粉红的桃花、洁白的玉兰花真美”,“一群群小蜜蜂在花丛中自由的飞舞呢”……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个不停。“是啊,生活真美啊,你们的观察真仔细,说得也真棒。现在让我们看一看课文中是如何描写春天的。”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迅速打开书认真阅读起来……在课文学完后,我让学生说说书中的描写春天的.美文,再评价一下自己刚才的描述,孩子们一个个都对自己的描述不够满意。接着,我让他们用优美的文字描写出美好的春天。他们这样写道:“校园里的桃树开了粉红的桃花,香味扑鼻”,“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着采蜜”,“玉兰树上挂满了一个个小铃铛”,“小草赶趟儿似的钻出头来看我们玩”……不难看出,孩子们经过重新思考,将生活中的事物描绘得更生动美妙。生活中充满知识和生趣,孩子们今后将会更加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回归生活的语文是灵动的、生长的。

课后,我还让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再次去寻找春天,结合文本,联系生活,看看生活中的春天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几天过去了,利用说话课进行交流,我惊喜的发现孩子们的语言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孩子们的发现又是那样的与众不同。联系生活,孩子们就会有更多的发现,有更多的收获。把语文知识融入生活,不仅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还能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思想境界,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活的教材,丰富发展了课程资源。这对孩子来说是新鲜有趣的,对教学本身来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来说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了多赢的效果。

三、构设现实的教学作业,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扩展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生活,设计布置一些语文作业,并且改变形式机械烦琐的作业形式,力求做到简单有趣生活化。通过充满趣味的生活化语文作业,把学生引向自然,走向社会,拥抱生活。

我们可以布置创作性的作业。学了诗歌《秋天》,学生对文本中的秋天有了深入的了解,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然而秋天,还应该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布置创作性的作业就能够让学生继续观察秋天,留住秋天。

可以布置查阅性的作业。如学习《人类的老师》一文,学生对大自然的神奇有了初步感受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用各种方法了解人类还有哪些奇特之处,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学习完课文后,进行了交流活动,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可以布置综合性的作业。如学习《姥姥的剪纸》一文后,为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对剪纸的全面了解。从剪纸的起源、功能、类别、创作手法、剪纸艺术家、经典作品、生活中的剪纸、我也来剪纸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查找、请教、实践。准备一段时间后,举行专题活动,进行交流展示,让剪纸能够在学生的心中生根。

生活化的作业形式多种多样,还有参观性、操作性等生活化作业形式,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充分接触生活,引导学生去了解身边的生活,在生活中边做边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构思互动的教学体验,让语文教学拥抱生活

“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人类的情感和认知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相似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我在“巩固复习”后就进入“细读课文”的部分,从整体文本入手,首先通过第一自然段中的“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让学生去想象蚂蚁劳动的各种不同情况,抓住“满头大汗”一词体会蚂蚁劳动的辛苦。接着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等词句,让学生自己读,感悟体会,适时提出问题:“你想做蚂蚁还是蝈蝈,为什么?”引起学生的讨论,提出课文所设置的矛盾,让每个学生去积极思考。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与文本的联系,让学生通过文本回忆自己的生活,通过生活帮助理解文本的内容。通过这些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及时、认真,都要符合事情发展的规律,从而感悟幸福生活来自辛勤劳动的朴素道理。

再如教学《慈母情深》的重点句“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的导读。为了丰富学生的体验,我构思设置了这样三个层次的阅读体验:

(1)自由品读后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2)想象母亲的背是一个怎样的背。

(3)演绎生活情景,体验生活,把课桌当作缝纫机,弯曲着背脊,身子往前倾,头和缝纫机挨得近一点儿,手扶在桌面上,眼睛盯着桌子上的一个点,再踩动双脚踏缝纫机一分钟。放手让每一个学生去表演、去体验。情景的创设,不但让学生学得有趣,而且体验也特别真切。学生在专注投入的演绎中获得真实体验,真情流露,真切感受到母亲的劳累与艰辛。

最后我让学生齐读:昨天的母亲这样工作着,明天的母亲又将这样工作着;春天,母亲这样工作着,秋天,母亲依然这样工作着;母亲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着。演绎母亲工作时的那一举一动,学生从中获得主观感受,感受母亲工作的枯燥,感受母亲工作的乏味,孩子们再次体验感悟到母亲的不易与母爱的伟大。

篇8: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向生活

一、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

所谓生活, 包括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 包括人们借助生活形成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以及千差万别的思想感情。生活是一切语文现象发生的场所, 是一切素材的来源, 是语文运用的广大空间,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语文。

何为语文?《中国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指出, “语文”是一个整体, 包括“语” (语言) 和“文” (文字、文学、文化) 两个方面, 而语言的使用实际上就是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生活就是一个大的语言文字环境。文字、文学更少不了生活的渗透与熏染。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语文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生活, 语言就成了一面空虚的镜子, 所照空无一物。而且语言一经和生活相联系, 就无比活跃, 它能够准确生动地摹写纷繁复杂的物象和事件, 它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精深的思想感情。正如刘国正所说:“语言是躯体, 生活是血肉, 思想情感是灵魂。他们水乳交融, 难解难分。”

二、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1. 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的兴趣。

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创设民主、自由的生活化教学环境, 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是一堂好课的基础。教师应以亲切自然的教学状态面对所有学生。在课堂上, 教师运用亲切的口吻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会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每次开课之前, 我首先问学生:“同学们, 你们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可以上课了吗?”听似简单的一句话, 可以看出教师把学生当成了朋友, 用商量的口气和学生对话, 学生们听来特别亲切。特级教师徐鹄上说话课时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自我介绍, 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然后改变课堂组织形式, 让学生找自己的好朋友, 自由组合, 互相作自我介绍。教室里的气氛热烈而融洽。

2. 在课堂中再现生活, 激发学生的情感。

“知识来源于生活”, 学生已在五彩的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创设生活情境, 就是要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缩小课堂与社会的距离, 让语文学习隐化上课的痕迹, 建立“生活即学习, 学习即生活”的概念, 并为学生创设入耳、入脑、入心的生活情境, 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产生教学合力, 把生活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在一节作文课《老师, 我想对您说》中, 我是这样用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作文情感的:

(1) 听音乐, 激发情感。在写作前, 先播放歌曲《我爱米兰》, 帮助学生酝酿情感, 让学生有要说、要诉的冲动。

(2) 诉往事, 触发情感。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与老师相处中最感人的事例, 在班内交流, 并引发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3) 睹画面, 体会情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老师关心学生的画面,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用心良苦。

(4) 赏范文, 陶冶情感。文章评析完毕后, 可选择几篇较为成功的学生习作, 在课堂上交流。

从以上教例我们不难发现, 学生的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导下产生的, 情感活动越强烈, 认识活动也越容易被激活。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寻找与文中生活相似的体验, 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 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语文课堂走向生活

语文教学的场所不仅仅是课堂, 图书馆、布告栏, 学生的家庭生活也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场所。生活是知识的海洋, 生活处处皆学问。因此, 我们应具备一双慧眼, 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 联系学校生活, 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 丰富的校园生活, 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载体。如:学习了通知, 可以让学生拟写各种各样的会议通知;师生在比赛中获奖, 可以让学生写贺信、写喜报、写光荣榜;元旦春节, 还可以让学生编写春联互相赠送……

例如:我校开展了写童谣、唱童谣的游戏活动。在跳皮筋、踢毽子等游戏中, 学生们欢快地唱着童谣, 校园里生机勃勃。丰富的游戏也是童谣的源泉。一场大雨过后, 低年级小朋友在水潭中开展了赛纸船的游戏, 一位六年级的同学见了, 顿时灵感涌动, 编起了童谣:“雨中的校园真可爱, 花儿草儿乐开怀, 操场上, 小水潭, 一个一个连起来。同学们, 犯了难, 这样的雨天怎么玩?嘿, 有了, 穿着雨鞋打着伞, 小水潭里赛纸船。红的船, 绿的船, 游来游去一大串。你的快, 我的慢, 急坏了一旁的小男孩, 逗乐了一边的小女孩。欢声笑语连不断, 雨中的校园成乐园。”这些富有童趣的语言, 完全把学生们带进了无拘无束的游戏乐园, 带进了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的乐园。

2. 联系社会生活, 学习语文。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 如:“使用蓝天六必治, 让你牙口无炎”等等, 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 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来纠正这类现象。这样,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 还养成了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 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说服他人的能力。只要能留心, 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3. 联系家庭生活, 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这里, 儿童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们可以抓住每个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抓住每个学生的家庭特点, 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例如:有的家庭文艺生活比较活泼, 则可以让学生独立设计、主持家庭文艺晚会;有的家庭读书氛围较浓, 可让学生经常组织读书读报谈体会活动;有的家庭忙于做生意, 无暇顾及这些, 教师可以巧妙地让学生为他设计一下招揽生意的广告, 或让学生亲自“当一回小老板”, 增加生活积累与感受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活动,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昂, 家长也是倍加赞许。

上一篇:经典励志散文:有能力就不怕被埋没下一篇:艺校舞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