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师招聘说课

2024-04-11

高中化学教师招聘说课(精选6篇)

篇1:高中化学教师招聘说课

聊城县市教师招聘面试说课实战模板

初中化学说课模板

附:官方面试试卷 注:手写版

面试时发的此教案,30分钟的准备时间,自己可以书写自己的教案,也就是已经被下来的模板,面试的时候忘记的话可以看一眼

说课模板也是从网上搜索,最后自己总结,添加删减得成的,仅供参考!!

篇2:高中化学教师招聘说课

毛泽东

1、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出自高中第一册毛泽东《词二首》,必须考虑到这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一 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 作品的能力”。在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 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 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 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 欣赏诗歌的关键。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 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 新法,在电脑板书上简要指点词的章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课定下了“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诗歌的神韵 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形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所以,本课定下了“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 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可见语文课具有思想情感教育的特点,所以本课确立了“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这一教学目标。在具体一节语文课的组织上,教学重点的确立既关系到教材中知识重点的确立,又关系到 通过知识重点教学发展能力等问题。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形 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都规定高中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 能力”。而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不熟悉,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习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 点”为教学重点。

2、说教法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本课以电化教育辅助实施情感教学法和图表教学法。语 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学生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 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

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运用电化教育优化演示,能调动学 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进入和理解意境。出色的朗读,和谐的音乐伴奏,显示与课文内 容相关的图案或图画,这些做法都强调了情感的作用,以情感启迪人的思维。本课在课文导 入时,用电脑显示资料图片配合教师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著名播音艺术家的配乐朗读。诗配以乐,诗配以画,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 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抓住关键字词,使用简洁的文字,用各种简单的线条勾勒,能使教学过 程清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效率。在分析这首词的上下阕,我都使用电脑显示图表分析配 合教学讲解,简要指点章法,对重点词语作形象的表示和提点,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反复的推敲,进一步领会整首诗的意蕴,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

3、说学法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意境绘制“万类霜天竞自由”和“浪遏飞舟” 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评点谁的画更符合词 的意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以图带文激发兴趣,对图 质疑加深理解,以图助读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我在运用情感教学法时还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任务和时代要求,号召“风华正茂” 的“同学少年”顺利通过会考,勇敢迎接高考,确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抱负,做 21世纪的 主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挖掘教材蕴含的艺术美,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性,学生逐渐 明白诗歌的感情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要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

4、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过程如下:①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导入课文。②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创造 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④小结上阕,学生评点两幅“万类霜天竞自由”图的优劣,背诵上阕。⑤理清“忆”字领起 的战斗生活,学生回答问题。⑥小结下阕,学生评点两幅“浪遏飞舟”图的优劣,背诵下阕。⑦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⑧布置学生预习下一课《水调歌头•游泳》,及 时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

精心设计板书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目标教学的发展,板书设 计也应突出教学目标和重点,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对应,概括更丰富的知识类项;同时还要精 练,才能有使用价值。在电脑动态板书中,用不同的色彩加以点缀,使板书更加美观,活泼 生动,鲜明醒目。而小结课文时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则概括、系统地归纳本节课的重点。《沁园春•长沙》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毛泽东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习他的诗 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 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 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 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 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

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荷塘月色》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 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散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 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 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 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

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通感的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 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

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

2、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 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

3、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

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

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3、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2分钟)

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 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

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

(二)4、5、6段课文分析(33分钟)

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 4、5、6段荷 塘月色的学习。(一两句简单的过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点,又保证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 谨性。)

1、朗读训练(8分)

课前预习已整体感知文章,课堂设计配乐朗诵,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选学生代表与老师 一起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进行点评。

2、赏析语言美,品味画面美(25分)

提问:这几段写了什么?都说它美,它美在何处?

理论依据: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美感产生的生理基础有视、听、味、嗅觉等多种感 觉器官,品味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的想象,这种美的想象属于心理

学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进行的想象。一句话,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 想象,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间,才能深刻品味到这种美。

⑴语言美

本文语言突出特点,运用大量修辞手法,神采飞扬,其中的博喻、叠词、通感为重点,对此学生却较生疏。

①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运用博喻 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如此光洁、莹润、精致的荷花,你能不多看 几眼吗?

能力之一)

②叠词

切入角度:用音乐的击鼓打节奏方式领略叠词独有的韵律感,如“曲曲/折折”“阴/森森” “脉脉”节奏分别是……(学生会用手指叩响桌子去感受叠词带来的音乐美感,荷塘月色的灵 动飘逸。)课外拓展:《诗经》中的大量叠词,如“关关雎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③通感:

明确定义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典 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了嗅觉、听觉上的双 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课外拓展: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通感现象,注意积累。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 如水”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学以致用:当堂造句,巩固消化,锻炼文笔。⑵画面美

语言的美即表现出了画面的美,详见板书。

根据学生对美的体验以及老师的总结,列出本堂课的主板书,见第 3页。

板书:画面美

月下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月光

静态美

动态美

正面描写

素淡朦胧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月影 侧面烘托 光影和谐 树色

荷塘四周

远山 灯光 蝉鸣蛙叫

3、课堂小结(5分钟)

心理学“注意规律”的教学运用:展出几幅荷塘月色图幻灯片,让学生用 原文中的句子进行描述。此法的作用一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二可 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进行自检;三可实施启发性教学,如下:

教育学“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教学运用: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图片的荷 塘月色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你觉得哪个更美?”引导学生领会语言文字 的魅力和表现力,最终落实本课教学目标,品位语言美,从而感受语言背后的 画面美。、课后练习

学以致用,运用本课语言技巧“叠词”“通感”等,以“沙滩月色”为题写 一片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我的空中楼阁》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空中楼阁》。它是人教版 2003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 的第二篇课文,是讲读课文。

一、大钢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国当代诗歌散文的要求是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

想感情,体会语言运用和艺术手法之妙处。品位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力图使 学生对中国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本课《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当代中国诗歌散文单元的 第二篇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 情。感受语言的优美旋律和深厚意味,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 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人文目标:理解作者热爱自然,崇尚“独立、宁静”生活的情怀,让学生提高审美品味,构建健康人格。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

3、方法与过程:整体感知基础上,品味课文精彩语句,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使学 生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

(2)、比较鉴赏法:把本文的语言与《荷塘月色》中的语言进行比较,体会。把本文与《陋 室铭》就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

篇3:高中化学教师招聘说课

1高校教师招聘工作的现状

结合目前国内高校的现状和相关研究, 各大高校教师的人才引进方式基本采用传统的招聘甄选方式, 这种方式的理念是基于短期的职位需求开展招聘甄选工作, 仅仅以工作分析与候选人“过去做什么”作为考察候选人是否具备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的基础, 缺乏对候选人未来绩效的预测与判断。

本文通过对华东地区某本科高校理工科教师招聘效果分析以及结合国内高校教师招聘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 分析目前高校招聘甄选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某高校理工科教师招聘效果分析

某高校理工科学院近五年教师招聘效果, 从招聘渠道、甄选手段视角出发, 并从有效简历、离职率、计划执行、引进人才质量、招聘成本等维度展开分析。

1.1.1招聘甄选活动主要方式

(1) 招聘渠道:网站招聘、网络招聘、高层次人才招聘会、外部推荐等。

(2) 招聘需求:根据学科与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需求制定年度师资队伍招聘需求, 包括职称、学历学位、专业、研究方向、科研项目经验以及学术论文发表要求的简单说明。

(3) 甄选的标准:人岗匹配的主观性评价为主.

(4) 甄选技术:主要采用试讲和非结构化面试相结合

1.1.2招聘效果分析

(1) 有效简历:近5年, 收到应聘简历数270余份, 其中有效简历数 (符合岗位要求同意进入面试环节) 55份, 有效简历占20.37%。

(2) 离职率:引进17位新教师, 离职2位, 离职率11.76%。

(3) 计划执行:完成招聘需求计划的60%左右。

(4) 人才质量:根据该学院年度考核办法, 引进的17位教师中近五年考核结果为“优秀”的有2人次, 11.76%的比例低于该学院41.67%的平均值。

1.1.3招聘成本:招聘成本主要为组织工作者参加现场招聘会以及部分外地博士应聘者的交通住宿费用, 招聘成本较低。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上述的分析结果来看, 招聘甄选各环节缺乏基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科学做法。国内高校教师招聘也普通存在类似的困境。主要原因归结为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战略性, 缺乏具体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岗位工作分析;人才评价缺乏客观标准和依据, 忽视了职位分析对甄选过程的导向作用;甄选技术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即非结构化面试和短时间的试讲这种传统理念的招聘甄选方式, 评价的主观性大, 无法深入了解应聘者的职业动机、性格特质与岗位的匹配度等情况。

2优秀教师胜任力特征分析

基于高校体制的客观性, 考虑理工科学院的案例及数据基础, 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胜任力特征分析上, 分析该学院优秀教师特质构成要素, 运用人岗匹配原理, 以指导甄选过程。

通过对该学院具有优秀业绩的理工科教师的关键行为分析, 研究得出以下胜任力特征模型。

3基于胜任力特征的高校教师招聘甄选体系

3.1引入工作分析, 明确招聘需求

学校人事部门更清楚学校的发展目标、岗位的薪资待遇等信息, 同时更为关注教师的职业道德。而院系是用人部门, 更清楚岗位需求、工作职责, 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就是引入工作分析, 院系提供岗位说明书, 即关于岗位职责、权限、工作内容、任职资格 (即以上分析的胜任力特征提及的学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等) 等相关信息。两部门加强联系与合作会使招聘工作更具目的性、更有效率。

3.2拓宽招聘渠道

高校教师的招聘渠道可分为社会招聘、校园招聘和系统内招聘, 所面向的对象分别是高学历或丰富经验的研究人员、应届毕业生、高校系统内其他教师。结合师资需求, 根据不同的招聘对象, 可以采用校园宣讲会、学院网站、各大招聘网站、现场招聘会等途径发布招聘信息, 在新媒体时期, 也可以采用微信微博等方式。另外, 加强与各大同类高校的联系, 利用教师个人的学术人脉, 引进优秀教师。

3.3基于教师胜任力的甄选活动

基于胜任力的甄选就是根据以上分析的具有潜力的教师胜任力作为选拔的客观标准和依据, 以试讲、面谈、性格测试、情景模拟测试、背景调查等多种方法甄选应聘者。为了提高选拔评价的效度与信度, 高校应成立招聘小组, 由人事部门的专家和院 (系) 的主任、学科带头人以及人事测评方面的专家组成招聘小组共同对应聘者进行人员素质测评, 保证招聘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3.4规范招聘程序

经过前期专家组对应聘者进行全面的人才测评和素质测评, 综合应聘者的多种考评结果, 规范招聘过程中的决策权, 由具体院 (系) 用人部门与人事部门共同讨论做出录用决策, 减少行政干预, 确保决策结果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255.

[2]穆桂斌, 张春辉.大学教师人格特质、职业认同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年9月第37卷第5期.

[3]郭华星, 宋津, 李力生, 王芬, 张砚.高校教师招聘评价标准的探索性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 2010年4月.

[4]金南顺, 周春利.高校教师招聘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 2010 (3) .

篇4:“校长说课”比较“教师说课”

《落叶》说课实录稿

主讲 / 窦桂梅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我认为,对于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把握,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确定。就是说,主题的内涵和外延,一定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年龄,让孩子得到相应的感受。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所认知的内容,是不能和高年级的学生相同的。

众所周知,窦桂梅校长以主题教学闻名(可见《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本篇说课,并非实践型说课,因而没有“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等内容。实际上,它是一篇观点明晰、案例充分、对实践有高度指导价值的理论型说课。窦桂梅校长通过本篇理论型说课,高度概括介绍了主题教学中“主题的螺旋上升”,由此指导一校之教学。事实上,理论型说课正是校长引导学校教学风格、风向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

本篇说课的第一段,窦桂梅校长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本篇说课的中心内容——理论型说课是针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说课,首先应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立场鲜明。

因此,这又涉及到一个主题教材编排的体系的序列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升高,同一教材的主题的内涵和外延也应不断螺旋上升。这是编者必须要考虑的。而不是这年一个主题,下一个年级就不用“继续”探讨了。不同的主题之间也不是割裂的。关于主题,不是单纯“精神”层面的,包含很多,只是用“主题”概之,决非以往“思想教育之延伸”。从主体本身来讲,可以大而化之,可以小而化之。有时,每一个大的主题里也应该含有与之相关的小主题。一个个小的主题也许就是一节课落实的“点”,有时这个“点”需要一个星期落实;有时植一棵“小树苗”需要几年的成长,甚至一辈子的感悟。

就拿“落叶”来说,其本身的主题内涵我认为特别丰富,但却不能在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里“揠苗助长”。

因此,对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我定位较低,让落叶富有“情趣”,当作大自然给小朋友的最好的“贺卡”,适当暗含“四季轮回”之哲理。于是,除了识字解词之外,扩展了几篇不同体裁的小文章作为阅读积累。课后再进行“拔根游戏”的说话练习、“贴叶写话”的练习,作为说话和写话的补充训练。

理论观点需要实际的事例来证实。说课中要引用恰当的、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是理论型说课的重点。在本篇说课中,窦桂梅校长先后以“小学一年级”、“中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再往上走”、“再往高年级走”五个阶段,以实际事例说明主题的螺旋上升。此时,窦桂梅校长讲的并不是具体的《落叶》这一课,而是“落叶”这一主题。很显然,对校长的亲自指导,各个年级的老师会对号入座,再从自身角度进行教学研讨。

如果在中年级,我想,我们可以从“物质”价值的角度出发,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落叶的形状”——如手掌形的、羽状形的、椭圆形的等研究。还可以进一步引领孩子探讨“落叶”的色彩为什么会不同,为什么会从树上落下?当然,“哪些作为药材?”“为什么会变成肥料?”等课题也会在孩子间开展研究。最后写成的研究报告,就是很好的作文呢。

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还可以继续提升。比如,“落叶”后面藏着如人生打击的“寂寥萧瑟”甚至“悲凉痛苦”。这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如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如王勃的——“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再比如鲁迅的《秋夜》中“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以及他在病重期间写的一篇关于落叶的感叹。透过文字,再把这些不同年代、不同特点的作者放在一个时空进行讨论,一定别开生面。

再往上走,我们还可以从“落叶”的主题中反映人如落叶的一种“归宿”。于是,我们可以读日本作家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一夜坠地决不是毫无疑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同样,一个人的生死就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活。死,固然是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庆幸——也许,这就是那片落叶向我们娓娓道来的生死轮回的要谛——高年级感受的这些,回忆童年学过的《落叶》,尽管是童话,但想起老师下课前的那段话,与上面的有相通的地方,就像桥梁搭建在上面的命题,轻松“行走”过来。

当然,再往高年级走,我们还可以以“落叶”作为一种哲学命题——“世界上没有相同的叶子”,参差多态,各有风貌,又是一个命题可以研究——这又和当年研究叶子的形状的内容有了连接,并提升到精神层面。

需要注意的是,窦桂梅校长在本篇说课中所引用的事例,都附带阐述了“这样做的效果”——理论型说课不是纯粹的理论交流,它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该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说清楚。

“落叶”这一主题,一个小学一年级的一节课里到底应该怎样体现?或者体现多少?我也把握不准。只是努力围绕设计的有关“落叶”的课堂活动以及课外活动,给这些小朋友心里种下一粒种子,让其在今后的精神成长中开一朵属于这一点的“花”,结一枚属于这一点的“果”。除了上面我们可以做的,还可以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制作书签,可以创作古代和现代诗歌,可以举行有关落叶甚至秋天的“古诗文朗诵会”或者“诗句探讨会”,还可以开展一次读书活动。比如读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名著《最后的一片叶子》……要探讨的话题应有尽有。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说课,都应留有张力、留有发展的空间,而不要盖棺定论。窦桂梅校长在说课结尾处提出自身的疑惑,不仅仅是对自己抛出问题,也是向全体听说课人求解。

教师说课(实践型说课)

《边城》说课参考稿

主讲 / 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nlc202309041033

【教学创意】

两次整体阅读教学。

两次整体阅读教学中都用师生交流的方式进行。

第一次:读出文中的“美丽”。第二次:读出文中的“忧愁”。

这是一篇典型的实践型说课稿。不过,与大众范式不同,完整的余映潮老师的说课稿有其特殊的格式,大致包括“课文品读”、“语言卡片”、“说课”、“助读资料”四大部分。

其中,“课文品读”可以视作“教材分析”,但更为细致;“语言卡片”与“助读资料”可以视为教具的准备。而本文摘取的仅仅是“说课”部分。

【创意说明】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中,《边城》(节选)出现在高一下学期的教材中,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节选本的课文,或日常教学,或高中语文教学的课时安排,我们都不可能企望将这一课上得非常精美深入——尽管《边城》的赏析文章浩如烟海,尽管《边城》的欣赏角度多如牛毛。

本创意力求做到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对小说、对课文的基本了解,力求角度精致,有别样的新意,同时关注学生自读欣赏能力的培养。

此处“创意说明”实际上是对学情分析的说明。

说学情,就是分析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状况、学习能力状况、思想道德状况以及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等情况。这部分内容可以单列,也可以插在说教材部分里一起说。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内容】

1.进行有足够力度的铺垫。

本文为节选,不进行有足够力度的铺垫无法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节之中,难以让学生感受到《边城》的基本内容与特色。

需要进行铺垫的内容有如下六个方面,其中第(3)个方面是重点:

(1)沈从文简介;(2)《边城》的主要特色介绍;(3)《边城》的基本内容介绍;(4)《边城》的人物关系介绍;(5)节选部分前面的基本情节介绍;(6)节选部分后面的基本情节介绍。

2.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自读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自读课文的每一个部分,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进一步自读课文:①根据自已的发现用一句话对课文进行概括。 ②从看出文章中的“美丽” 的角度自读课文。 ③从看出文章中的“忧愁” 的角度自读课文。

此处实为“说教法”、“说学法”与“说过程”的三者结合。

更多的时候,“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是各自独立的。老师们可以从总体把握的角度,单独阐述教法、学法。比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狐假虎威》说课中的教法分析: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狐狸说的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我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课时内容】

1.进入课文学习。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发现、自选角度对课文进行一句话概括。

课堂交流。

教师大致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小结:

(1)这是一个关于“祖孙”的故事;

(2)这是一个关于“心事”的故事;

(3)这是一个关于“唱歌”的故事;

(4)这是一个关于“情爱”的故事;

(5)这是一个关于“边城”的故事。

2.话题讨论交流之一:谈谈自己从课文中读出的“美丽”。

课堂交流。

师生对话的内容可能有:

翠翠之美,祖父之美;

环境之美,亲情之美,人情之美;

语言之美,意象之美,照应之美;

黄昏之美,月色之美,梦境之美。

3.话题讨论交流之二:谈谈自己从课文中读出的“忧愁”。

课堂交流。

师生对话的内容可能有:

翠翠心中薄薄的凄凉。

祖父听歌时的忧愁与快乐。

大老伴弟弟回家时,就决定了离开茶峒。

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

4.教师课堂小结。

可参考下面的内容:

《边城》“背后”所“蕴藏”、“隐伏”的是“美丽总令人忧愁”这一普遍人生哲理。

作者曾说他的《边城》“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而是写出 “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在美的世界里,翠翠享有祖父的亲情以及两个俊俏小伙子的爱,然而因为天保的死失去了所有,只在美的边缘饱尝“失去”的愁郁。船总顺顺本拥有丰厚家资与两个能干的儿子,但因天保的死与傩送的远走他乡而沉郁不语。兵营杨马兵曾对翠翠美丽的母亲唱过山歌,却得不到爱,只能守着孤独孑然一人……一头是美,另一头却又是愁郁,这愁郁正是来自于美。边城世界虽然美丽,但人人却无法有个圆满的人生,在美的境况里隐现着的只是人生的愁绪。沈从文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难免产生悲剧。故事中充满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六月中夏雨欲来的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这“不凑巧”是作者对生命的跌宕和脆弱以及命运的不可捉摸的感喟,也是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理性概括。

——施军《“美丽总令人忧愁”》

说课最忌按图索骥,墨守成规,死搬硬套说课的条条框框。而余映潮老师的说课稿无疑是一份艺术品,真正实现了“说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贵在创造、贵在灵活、贵在特色”。

篇5:高中化学教师招聘说课

教师招聘考试是一个角逐的过程,是能力与能力、细节与细节之间的较量,因此考生在备考期间一定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细节,争取全面攻克。同时,广西中公教育密切关注2018广西教师招聘考试相关信息,为各位考生提供有用的考试备考资料。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的运动技能目标引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处理,以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出发点,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独立思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节课让学生在练习中带着问题主动去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材分析

小篮球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体能,提高对球体的感知能力以及与球体的距离感、空间感、速度感等能力,培养果敢、机敏、顽强等心理品质,提高抗挫折意识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重要价值,为后续学习篮球其他内容奠定重要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水平二的学生其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在观察时往往也只注意事物较突出的特征,缺乏顺序性。独立意识也开始增强,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地听老师的话,希望能够自主思考的空间。其神经系统发展较快,兴奋和抑制的机能有所增强,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提高较明显,对运动技术的学习开始提高细节要求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说出原地运球的方法,并且能够控制球的落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比赛的方式,能够提高力量上下肢的协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在游戏比赛中增强团队凝聚力,学会克服困难的品质。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手指与球的接触部位,按拍时随球与迎球动作 【难点】

手腕、手指按拍篮球的动作协调

六、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示范法、纠正错误法、观察评价法、游戏法 学法:探究法、观察法,分组练习法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七、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2.队列队形练习:原地三面转法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要求:队列整齐,步伐一致。

【教学意图】促进学生由下课状态转变为上课状态的过渡,并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队列练习进一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身心都做好上课准备。

(二)准备部分

1.一般准备性活动:图形跑

方法:按照地上已经画好的图形,学生排成一路纵队跑步,要求学生整齐有序,口号响亮。

2.专门性准备活动:

滚球接力,分成八组,一组一个球,要求球始终在地面滚动,滚到指定位置在滚回,接力给下一个人。

【教学意图】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热身的同时和球相结合,不仅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肌肉粘滞性,加大关节灵活性,也为新授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基本部分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1.讲解示范:

老师讲解原地运球的方法,学生注意观察老师在运球过程中的手型,以及球的落点。【教学意图】通过老师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对原地运动的动作要领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建立一个整体完整的动作概念。

2.学生练习

(1)在老师的口令和下有节奏的进行原地徒手运球练习

(2)原地的有球练习,成体操队形散开,让让每个学生以自己为中心,半径为1米内画一个圆,要求学生能够在圆内运球,不出圈。

(3)随着学生对运球的熟悉掌握,圆圈要求越来越小,在原定能够控制住球的落点,争取能在原地运球。

【教学意图】通过循序渐进的模式,能够让学生逐步掌握原地运球的动作要领,并且进一步增强控球能力

3.游戏

学生原地运球,老师用卡片展示数字,要求学生在运球的过程中快速看到老师所展示的数字并报出数字多少。比一比谁能够快速准确的

【教学意图】通过游戏的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巩固原地运球的动作要领,而且也逐步提高不看球运球的能力。

(四)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教学意图】在课堂学习的最后,为了使学生能够从激烈的比赛状态中过渡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我会带着学生随着音乐进行拉伸性的练习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教学意图】检验本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为我的课后反思提供理论基础。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独立品质

八、场地器材:

小篮球30个、标志物12个、录音机1台、磁带2盒、篮球场。

六、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0%~35%;平均心率:120~130次/分;运动强度:中等偏上。

考生在备考2018广西教师招聘考试过程中,应多练,充分掌握面试技巧,重点仍然是注意积累,平常可以多听听新闻,关注时政热点,为面试积攒知识,储备能量,从而在考试中出色发挥,一举成‘公’!(Tip:下载本文档后可以打开文中蓝色字体的相关网址链接)

篇6:高中化学教师招聘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中的第一篇,本单元选编的是四首中国现当代诗歌,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说重点难点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资源创设情境,并通过诵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意象的品读是学习诗歌的关键,所以我把品读诗歌的意象作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多篇现当代诗歌,对诗歌的诵读技巧并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不是很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这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才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会正确分析鉴赏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雨巷》是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本单元以《雨巷》为例子给学生展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基于此,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品读诗之韵律,品味诗之意象,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人论事,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改明确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雨巷》是一首新诗。因而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教法: 1.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的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尤其是诗歌的教学,做了感情上的铺垫。

2.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既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分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教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

3.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说学法

新诗的学习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习诗歌。

1.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我想,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3.合作与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他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人知识经验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总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新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所以我决定用一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针对本课重点我采用诵读法来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针对学习的难点我用联想与想象,讨论与交流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诗歌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鉴赏。鉴赏的主体是学生,鉴赏的方法是诵读感知,因此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促赏,以赏促读”的原则,实施三个教学环节:初读,赏读,美读。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采用情境导入法,以一段故事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导入语设计如下:1928年,一个闷热的夏天。当时任《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了一位诗人的诗,诗名叫《雨巷》。叶圣陶一看,这首诗写得那么温婉哀愁,新诗里带着古典美,就非常喜欢,当即发表了这首诗,还称该诗的作者为“雨巷诗人”。这首新诗的作者,当年才22岁,他的名字叫戴望舒。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雨巷诗人”戴望舒的这首成名作《雨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是诗歌阅读的第一步,也是整个鉴赏过程的基础。一般来讲,这一环节要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借助阅读资料了解背景和作者的基本情况,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时能初步传情达意,总体感知诗歌意境,等等,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自己去独立地“发现、摘取”。让学生自告奋勇地读出自己内心的“雨巷”。

学生读完后,我的点评显得尤为重要,需句句切中学生的优缺点,在读的实践中使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感悟。我的示范朗读环节不仅仅是我在读,我认为更深刻的含义是挑战自我,因为教师有感情的示范朗读对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激励。整体感知环节就是要把握学生初读诗歌的“原始感受”,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和自己生活当中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人、事联系起来,深刻体悟。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把初读环节分为两个部分:

1、学生读:

我提出三点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能初步地传情达意。师生共同点评学生朗诵情况,订正读音。

2、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谈谈初读这首诗的感受,并举出自己生活当中曾经有过的这种感受。(三)细品赏读,研讨鉴赏

诗歌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表达了作者的审美理想。我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挖掘文本中的审美情感,使学生从作者再现的秀丽的自然美和蕴涵的精神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

这一环节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从意象、手法、思想内涵、诗歌的语言几个方面分小组充分展开交流讨论,先小组后全班。学情不同,对同一首诗歌的感受也有很大不同,学生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的过程。在交流讨论中,我会适时点拨和板书,比方说我设计了“你认为哪一节写得最精彩”这一问题,就是历求突破传统课堂按部就班的教学流程,尊重学生发现的权利,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内心的想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紧紧抓住语言这一核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陶醉于诗歌的意境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意象。

1、学生默读,布置思考问题:结合自己读诗的感受,任意选择一个角度鉴赏本诗。

2、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内交换见解。

3、各小组派一代表发言。

此环节我会特别注重对重点的点拨,赏析任何一点,都要突出“读”。点拨:(1)意象的选择。

a.油纸伞。(课件:用油纸伞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感受)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暮春时节,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诗人塑造了一个“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b.雨巷。(图片展示来激发感受)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c.丁香。(用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的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称。《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南唐李璟词《摊破浣溪沙·丁香空结雨中愁》:“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2)象征的手法

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讨论象征手法。

a.雨巷:黑暗压抑的现实;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人生际遇上的低谷。b.我: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苦闷的、人生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本诗可理解为爱情诗,“我”是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表现失恋后仍苦苦追求的执著情感。

c.丁香般的姑娘: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

(3)诗歌的主题。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还可理解为诗人追寻生活中美好理想的心路历程

(4)诗歌的音乐美。

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律。

a.复沓的妙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这些句式的运用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情感递进的效果。首尾两节运用复沓,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b.叠词的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往彷徨”;有进在诗节的他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c.押韵。全诗一共七节,每一节都是六行,每一节押韵两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诗行里又重复一次韵脚,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四)美读回顾,外化拓展

这是在初读、赏读的内化基础上的外化。学生能否在朗读诗歌时传情达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诗歌的理解程度。理解深透,内化率高,学生读得就好;反之,就不能充分传情达意。外化的形式可以是读,也可以是写。所以,在这个环节当中,我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散文。“诗能养人”,我很欣赏这句话,它时时让我感动。怎样通过课堂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1、学生再次自读课文,领悟诗中蕴含的情感。

2、让学生归纳鉴赏本诗的收获。

3、布置作业,以“邂逅雨巷”为题,把这首诗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散文或记叙文。

六、说板书设计

雨巷

上一篇:到灯塔去读后感下一篇: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