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训

2024-04-29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训(精选6篇)

篇1: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训

距××镇2公里的××*乡村位于南同浦、大运路、高速路、太三路、县门路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乡村共四个村民小组,140户人家,700多口人,耕地面积近千亩。近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支村委一班人带领全体村民与时俱进,奋力拼搏,努力营造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成为远近闻名的园林村,涑水河畔的一颗新星。

当你踏入乡村这块土地,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的绿色林带,村口的小花园里用冬表印铸的“乡村”两个大家翠绿欲滴,“三纵四横”的道路宽敞笔直,设计新颖的农家小院鳞次栉比,塑造奇异的新式路灯锃光瓦亮,村中隔三差五林立的广告牌书写着响应政策,激励斗志的标语口号,街心公园,崭新的村委办公楼前的文化活动推陈出新,红红火火,展现乡村奋力赶超,蓬勃昂扬的发展势头。现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立足实际,发展经济,致富百姓

近两年来,乡村一班人充分发挥本村的区位优势,立足本村实际,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打深井两眼,铺设地下管道五千米,农网改造五华里,新安装变压器一台,一举扭转了缺水缺电的紧张局面。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增加二百亩优质苹果、山楂等,并依托蓝海食品厂,扩大蔬菜面积一百亩,彻底打破了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养殖业方面,鼓励村民养鸡,并发展到鸡种,走种蛋,以及鸡病防疫和鸡饲料加工一条龙服务。近年来,以安瑞文秘杂烩网风机厂、蓝海食品厂为依托组建运输队、建筑队,现务工人员达20余人,每人每月至少增收1000——1200元。积极组织引导村民外出务工经商,多渠道、多方面为外出务工创造条件,截止目前,我村到外地务工经商达50余户,仅蒸馍一项就达百余人,每年可拿回100万元。

二、全民动员,奋力赶超建新村

为了给广大村民营造一个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休闲舒适的生活环境,村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在XX年3月,全村四旁绿化,共栽国槐、冬青、大叶女贞、刺柏、松柏等万余株。在XX年10月筹资14万元,垫资18万元硬化了全村四条主街道和五条支巷道共2.5公里,使乡村村民彻底摆脱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困境。

XX年3月,村里建立了卫生管理长效机制。XX年4月,全村下水道全部用砖砌筑,并把排水沟至墙外的平台全部硬化。XX年元月,全村主街巷道以及街心公园、文体广场全部安装了路灯、花灯。

为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村里安装了扩大喇叭,建起了科普栏。截止目前,程控电话,电视覆盖率达95%,并有近十台电脑进入农家。为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在XX年10月,村里组建了一支由20余人参加的群众文艺队,并配备音响、话筒、乐器等设施。每逢佳节,他们把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编成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供村民欣赏。XX年,在原来村小学的废止上建起了一个集娱乐、休闲、健身于一体的花园式文体广场,为彻底改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在XX年投资30万元建起一座集党员活动室、农廉室、图书室、科技室、远程教育、人口大院、老年活动中心、村级卫生所为一体的村委办公大楼。

三、服务新村,全力打造富强新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支部一班人强抓教育培训,主要是开展以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村里先后购置了农业、科技、教育等书籍1000余册。为全体党员干部“充电”,另外,还组织全村党员开展党性实践为主的“八带头”活动,开展“比、查、看”,继续实施“三培双带”工程,把更多的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

为了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村里广泛开展“xxxx”的荣辱观教育和创建“文明户”、“农村致富能手”评选活动,并成立了老年协会、果协会、红白理事会,妇女禁赌会等组织,利用民乐队、舞蹈队、文艺团体队自编自演身边的人和事,激励村民向先进看齐,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苍茫的中条山见证坎坷的岁月,葱茏的绿色展望着美好的未来,乡村的变化包含了两委班子的心血,倾注了淳朴的乡村人民的辛勤汗水。我们相信,乡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篇2: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训

一、背景链接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如何让农村在传承乡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明元素,留住美丽乡愁,是新乡村文明的探索之路。

近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村夫妇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他们当中的老人、儿童留守农村,邻里之间孝亲敬老、扶弱济贫的传统美德面临极大挑战。例如,一些困难家庭的年轻人不堪忍受贫穷、疾病等重负,抛弃孩子、老人,“离家出走”或久在外而不归,不承担对子女、老人的抚养赡养义务。再者,随着城市近郊农村土地被开发,征迁补偿给农民带来巨大的财富积累,不少农民一下子暴富,传统的生活习惯不再存在,很多人的精神生活随之十分空虚,一些人每天聚众打麻将甚至赌博,城镇化由此带来的道德观念冲击更为深刻。

与此同时,在网络上也会频繁看到和听到和看到各种令人痛心的现象,诸如留守老人和儿童遭遇性侵,丧事上跳脱衣舞,非正常死亡的老人增多,地下六合彩泛滥等等,这都表明,农村出现严重的价值失落现象。

二、具体表现

表现一 道德力量衰落。

传统农村是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单位,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频繁互动中,建立了亲密关系和相互的了解、信任,形成了共同的习俗惯例、规范和道德观念,从而构成了支持这些非正式社会规范运行的舆论环境。这些道德范畴通过社会化的途径渗透到农民的内心深处,成为他们行为和意识的一部分、成为约束农民行为的道德力量。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渗透,随着“村庄共同体”被打破,村庄逐渐成了陌生人社会和半陌生人社会,利益原则成了乡村社会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纬度。先前乡村社会既有的行为范式、价值观念被普遍怀疑、否定,或被严重破坏,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力与约束力,从而使得社会成员产生存在的意义危机,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呈现某种紊乱无序状态。

表现二 人情关系异化。

人情关系是人的一种内心深处的需求和精神的寄托。传统农村人情往来是乡村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它以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为中心,使每个农民及其家庭形成特定的“人情圈”。改革开放后,利益因素的侵入已在不断地侵蚀着乡村社会人情关系中的感情因素和亲密感,农民们逐渐以物欲化、工具化的角度来看待人情关系,基于社会交换中的情感支持、互惠规则的人情关系逐渐变得麻木、冷漠,村民间基本的人际互动难以维系,导致了乡村社会村民间的信任危机,此时的乡村人情关系由已经蜕变成一种人们用以谋生、维持生计的手段,从而使得人情关系变得更加势利、冷漠、虚伪而世故,从而也就部分丧失了人情所应有的价值。最终让农村熟人社会实质上已处于“解体”的状态。

表现三 民俗传统消失。

传统民俗是乡村特有的文化遗产。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其承载着村民的精神归宿和身份认同。人们在这样的活动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的盛行,人们关注于金钱和利益,传统民俗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尤其是随着大量劳动力的外流,农村空巢化突显,其实质是农村成人的集体缺席,加深了农村的民俗危机,许多民俗仪式如各种生活仪式,如喜宴仪式、婚礼仪式、丧礼仪式;各类手工制作,如脸谱、木版年画、剪纸、刺绣、草编、面花、纸扎;乡间艺人技艺绝活、表演评论等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再也找不到传承的对象。民俗的流失在不断地吞噬着农村的生存环境尤其是人文环境。

此外,城市文化则通过各种“压迫式”的方式和“短、平、快”途径不断向乡村社会灌输自己的文化理念与精神,改变着乡村社会的价值理念与存在状况。

三、原因分析

乡村价值世界被入侵,与社会的转型、政府的引导力度不均以及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足不无关系。

原因一 社会转型农民价值观受到冲击。

随着社会的转型,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在社会舞台上亮相,乡村的价值体系进入了一种混乱、迷惑的境地,使得农民无所适从。市场经济的突然来临,缺乏必要思想准备的农民,面对市场竞争的残酷性、自由性,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当“一切向钱看”或者是“一切用钱来衡量”成为一些人所信奉和坚持的价值准则时,农民原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居住状态、人际关系甚至语言习惯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他们越来越无法在乡村社会找到家园感、归属感、依赖感和生存价值。这导致乡村社会逐渐陷入紊乱无序状态,不利于和谐农村的构建。

原因二 政府的引导力度不均。

一段时期以来,政府在“经济”与“社会”两方面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领导干部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偏差,表现在对经济毫不含糊,对思想教育马马虎虎,尤其是对农民的引导教育不足。尤其是一些党的方针、政策不能是时有效传达贯彻到群众中去,政策教育大打折扣等等,这些也是导致农民价值取向混乱的原因。

原因三 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足。

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及村民自治在农村的大力推行,国家权力一定程度上在农村受到了削弱,导致村级组织涣散,使本来疏于管理的农民更加放任自流。同时,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能力不足,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虚无主义日益膨胀,侵蚀农村传统的人文主义,导致人文精神萎缩、消退。一些农民不再讲仁义忠孝,不再讲天理良心,农民摆脱了传统价值观念的羁绊,却也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成为精神荒原上的漂泊者。

四、对策措施

一是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体系建设。

要吸纳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承认农村文化的先进性及其对于农村整体的维系力,让乡土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体现乡村自我的发展意愿。要把文化建设和保护优秀民间文化结合起来。政府应鼓励和支持民间艺人的创作,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加以传承。要加强对农民自我管理的引导,鼓励支持农村民间艺人、文艺爱好者利用农闲、节日和集日组织各类文化活动。

二是进一步推进乡村传统民俗民风建设。

用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习俗及仪式,如各类节日、礼俗、衣食住行、人际交往、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民情风俗为载体,把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传续民俗文化更紧密、更巧妙、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唤回农民们久违了的村庄认同感和内聚力,激发起农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加速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是加强农村道德建设。

要通过正规的道德文化教育,自觉树立和培养优秀传统道德和现代公民道德,实现农民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从而达到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同与内化。同时,要注重挖掘农村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建立和谐、健康、文明的社会人情关系和乡村邻里关系。在广大农村形成文明礼貌、互相尊重、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良好乡风,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是加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

城市文化代表的是先进文化,乡村文化不一定就是落后文化,因此在交流中更应该强调彼此的差异性、互补性与层次性,而不是替代性与融合性。并且,城乡文化是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在和谐中共同发展的关系。要努力寻找现代工业文明与农村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构建起适应新形势的新农村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对接,使其既从乡土的土壤中萌发,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素质,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是扶持各类乡村民间组织。

要注意扶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和管理的各类组织,如红白理事会、计划生育协会、妇女禁毒禁赌会、社会道德评议会等组织。充分发挥这些民间组织在规范乡风民约、子女婚姻、家庭养老、邻里纠纷等方面的作用,倡导文明新风,争做新时期文明村民。

五、经典范文

让精神文明建设引领乡村正气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的逐步加强,城市建设,文化发展蒸蒸日上。但与此同时,作为曾经一度被视为主流文化的乡村文化逐步衰落,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消亡和崩溃,利益化以及消费文化充斥着一些农村居民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并已经深深植根于年轻一代的精神。对此,在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心建设的当下,我们要多措并举预防乡村文化衰落。

乡村文化失落使得道德人情疏离,民俗文化衰落,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及农村人财物的流出有关,这使得农村共同体瓦解,维系传统村庄社会和价值秩序的基本规范解体;另一方面与农民生存原动力的本体性价值受到冲击有关。由于农民的传统价值与现代社会中个人奋斗、自我实现的价值并不相容,这构成了生命意义和终极关怀的价值缺位,农民难以完成有限生命与无限意义之间的转换。

农村价值失落已造成很多严重社会问题,国家进行农村建设时,不仅要关心农民的经济收入,更要关注农民的精神生活。通过文化建设,重塑健康、适合农民需求的有主体性的农村价值体系,化解衰落危机,刻不容缓。

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引导,文化繁荣也离不开经济支撑,要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引导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近就业,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乡村文化复兴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是农村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基层政府要多渠道、多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重构传统乡间伦理价值秩序,引导人们树立合理、合法的价值观、消费观,建新村、树新貌,建设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此外要重视推进乡村传统民俗民风建设。传统民俗民风是乡村特有的文化遗产,文化主管部门要重视对本地传统民俗民风的开发与保护,要安排专项资金,兴建文化活动中心,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增加人们对乡村文化的亲和力、归依感。

篇3:创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1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提出

人类从原始文明走到了工业文明, 这两种文明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文明形态, 人类具备了满足急剧膨胀的自身物欲的种种能力, 同时也把我们推到与自然矛盾日益加剧的边界, 面临着严峻的全球生存危机。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那就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 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乡村是乡村民众生态意识强、乡村生态产业发达、乡村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载体。建设生态文明乡村,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 而是依靠科技进步, 克服工业文明和传统农业生产的弊端, 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乡村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 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乡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2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具有复杂性与艰巨性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措施, 各地乡村进行了发展经济与生态建设并进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尝试。如建设生态示范乡镇。从2003年开始执行, 由环保局牵头, 按照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乡镇目标建设的生态乡镇;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的生态乡村建设。结合长江、珠江保护林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投资重点造林项目、绿色扶贫工程等, 乡村生态环境得到逐步的改善, 促进了生态乡村的建设;进行乡村环境污染的整治, 关停了一些污染严重的采石场、矿山和小冶炼厂, 并进行了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 进行污染专项治理等。但是, 由于大多数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低, 建设基础差, 发展能力不足。生态文明哲学观的原理表明, 乡村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两重性, 即矛盾性与同一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需要调整二者的关系, 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 但是, 由于人们对经济与生态关系问题的认识不足,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力度不一, 一些乡村的生态环境很差,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有些乡村仍然向大自然开战, 继续破坏环境, 生态灾害不断, 一些山区交通闭塞, 信息不灵, 思路不活, 虽然生态环境较好, 但是没有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社会事业, 需要社会支撑, 但是, 目前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的融合度还较低, 政府对乡村生态建设重视不够的问题还依然存在, 许多地方尚未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乡村干部建设乡村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有的甚至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视而不见, 不少地方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差, 既没有危机感, 也没有责任感, 更谈不上生态道德规范, 生态教育难以深入乡村。当然, 不同的乡村, 这种生态建设的社会制约度也有不同。所以,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面临着要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双重目标和任务, 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将会重蹈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所走过的先发展, 后治理污染的代价惨重之路, 所以我们一定要谋划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思路。

3 创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之路

3.1 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作用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不仅是环境保护问题, 更是社会发展问题, 需要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主体作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主体是乡村居民、企业和政府。乡村居民和企业是生态文明村镇的直接建设者和受益者, 政府是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策划组织者、生态文明村镇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提供者。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基本路径应该是: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规范, 实现乡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自身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为此,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主体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生态文明乡村要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 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基础设施, 倡导和实行科学消费模式,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3.2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规划先行

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关键, 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课题, 应当列入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统一计划, 统一实施, 统一考虑资金;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支撑生态文明村镇建设的基础, 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同时, 要促进村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此, 科学的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是关键。经济发展思路及规划方向上, 要发展生态农业, 有机农业, 发展观光农业;发展生态旅游;发展生态化工业, 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生态规划中, 要制定生态乡镇的指标体系, 如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饮用水卫生率、垃圾清运处理率、空气优良率、人禽粪便资源化率、污染整治和生态保护情况, 乡镇环境基础建设及清洁生产战略等。

3.3 加强生态制度建设

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保障。再好的设想如果没有制度作为盾牌, 那只能是幻想。制度建设包括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政策制度建设, 运行及激励约束机制设计等。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环境。

当然,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不可能在短期内就可以完成和实现的, 需要所有建设主体不懈努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具体做法也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需要不断创新。但是, 实现乡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永恒价值追求。S

摘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有同一性, 又有矛盾性, 如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要通过加强规划, 并通过制度创新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是关键。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创新

参考文献

[1]廖福林.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2.

[2]程言君.文明形态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宏观视野, 2006 (5) :25-31.

[3]吕光明, 等.生态文明建设通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7 (348) .

[4]高正文, 等.云南生态情势报告[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

[5]李惠林, 等.生态文明新村: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样板[J].党的建设, 2007, 4 (14) .

篇4: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训

关键字:民族地区;美丽乡村;伦理道德

建设美丽中国,重点、难点均在农村,因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基础。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和实践。目前,在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大多将目光聚焦在农林科技创新、村镇硬件设施建设、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而农村的文化建设,特别是乡村伦理道德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以致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农村的伦理道德建设较为滞后,并存在诸多的伦理道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美丽乡村建设。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伦理道德困境

(一)家庭伦理出现危机。家庭是社会中最具活力的基本社会单位,也是社会成员伦理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源点,对形成人的伦理道德规范、高尚情操的建立,以及对社会稳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家庭也是所有社会组织中变化最敏感、最迅速的单元,家庭的伦理道德现状能较好地反映社会的伦理道德状况。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放在首位。目前,家庭伦理危机主要表现在赡养老人、夫妻关系、子女教育等方面。笔者从贵州省黔东南州某村调查了解到,55.9% 的老人是单独生活的, 即使39%的老人与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里,也存在婆媳不和、不孝敬老人的现象。

(二)道德评价标准失范。在社会转型时期,“新旧冲突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1]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直接后果,是经济人的造就和社会生活的物化。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求利,这引发了新时期的信仰危机,并引发出普遍的“只顾眼前,不虑长远”的实用主义短期行为,进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大众化短期行为的价值系统。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向农村渗透,农民的生产和经济活动领域不再局限于当地农村,他们开始走出农村踏入城市,利益不再单一化,在不同利益的驱使下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利益主体。他们不再满足于现有的物质生活,对物质、金钱的占有欲望快速增长,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己思想观念急速膨胀。

(三)生态伦理缺失。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方式的特点是遵循自然规律,基本实现生产生活与资源环境的内在循环。随着农村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土地退化、森林功能减弱、水资源危机、农业污染和乡村环境卫生等,都与环境伦理意识的缺失有关,为美丽乡村建设埋下了沉重隐患。

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伦理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中的观念冲突。“任何社会的转型或变革,常常伴随着新规则的暂时缺位而呈现出伦理道德失范的局面。”[2]在中国社会全面转型期,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面临严峻挑战,道德体系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新的道德体系未能及时建构,维系社会秩序的伦理道德链条容易出现松脱,往往会成为矛盾和问题的多发时期,产生了贪求财富而违背传统道德的冲动,农村传统伦理价值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从而容易滋生诸如偷盗、抢劫、赌博、聚众闹事、欺行霸市等诸多违背社会道德问题。

(二)农村基层组织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如果农村基层组织涣散了,就容易产生各种伦理道德问题。笔者在贵州黔东南州某村调查中了解到,40.2%的村民不知道党支部是什么组织,18.7%的村民认为党支部只抓计划生育和治安工作。某些贫困村党员老化严重,有的村党员平均年龄为51岁,有的村已有十几年没发展党员,基层组织活动经费捉襟见肘,长期无组织生活,党员思想境界下降,无人愿意当干部,更无精力去搞道德教育。同时,有些村干部在管理上按个人好恶办事,普通农民不参与政治或参与无力,村民自治流于形式,对村干部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

(三)市场经济渗透带来的影响。市场经济在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率、激励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伴随着一些负面效应,如社会道德领域消极现象在滋生、蔓延,信用缺失、金钱意识高度膨胀、企业社会责任感滑坡等。受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导致个人的利己主义发生,这是导致农村伦理道德失范的直接原因。据笔者调查,在丹寨农村,人们往往把拥有金钱的多少作为判断一个人地位的高低,出现了“笑贫不笑娼”的现象,这无形之中导致农民“一切向钱看”,出现不顾亲情、友情,甚至无视道德与法律的现象。

(四)农村空心化带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城镇务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呈现了空心化。据笔者调查,贵州黔东南州某县总人口为15.4万,但每年外出务工人员高达6.7万人。一些农民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冲破了传统农村社会家庭第一的伦理观念,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和前景,忽视了对留守老人和儿童应有的伦理关爱,忽视了孝道以及对子女的教育,部分长期分居的夫妻也感情淡薄,导致离婚率上升。外出打工的农民,不再是在封闭的农村自然经济区域活动,有了更宽广的活动范围,以土地和人情维系的交往被以经济活动维系为主的交往所取代,利益代替了情感,从而带来越来越冷漠的人际交往伦理。

(五)基础教育落后,村民素质较低。在贵州黔东南州某县进行义务教育情况的调查中,45.8%的人认为“学校条件一般,师资不足,偶有学生流失”;25.1%的人认为“学校资金不足,校舍破烂,师资严重缺乏,学生流失严重”;只有29.1%的人认为“学校条件良好,师资充足,学生入学率高”。由此可见,当前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非常落后,导致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nlc202309091558

(六)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农民一直是我国社会中最大的弱势群体,也是最大的文化贫困群体。随着农业机械的普遍应用和劳动技术的改进,农民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由于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滞后,农民缺乏积极健康向上的娱乐方式,业余生活较为单调,不是坐在院坝“摆龙门阵”,就是围坐在一块儿打牌甚至赌博,从而出现斤斤计较、打架斗殴等问题。

(七)法制观念欠缺。虽然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农民的法制观念有待提高。在问卷调查中,在回答“当你与人发生纠纷时,你会采取何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时,56%的人没有用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的意识;23%的人认为法律可以帮助自己解决,但怕麻烦选择“私了”或找亲戚朋友摆平的方式解决。道德具有自律性,但是道德对于那些利欲熏心、不讲信用、不择手段牟取暴利是无力的。因此,农村道德问题的出现,要从制度层面去找原因。

三、完善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中伦理道德的路径

(一)加强伦理道德与基层组织建设。“伦理体系是在一定利益基础之上结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客观交往关系及其规则系统”[3]。在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和谐发展,在整个社会形成以互惠互利为基础的和谐社会系统。为此,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领导核心,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引导者,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从源头上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基层党组织要注重改进自身作风,做到艰苦奋斗、廉洁奉公。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坚持“立足基层,着眼苗头,重在解决”的工作方法,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处理”。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农村能人中培养党员、在党员中培养能人、在能人党员中培养村干部,选好配好村党支部书记,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村两委”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发展特色经济。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气候,赋予了丰富的资源,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本地区的原生态旅游。要合理科学地开发资源,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同时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中“留住乡愁”。

(三)加快和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伦理道德依赖于高质量的教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因此,在美丽乡村伦理道德建设中,要加强教育、文化建设,通过教育提升伦理道德主体的综合素质。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办学条件,加强教师继续学习和培训,改善教育质量落后的现状。同时,要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乡镇开设图书馆,让先进文化下乡,使村民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培养,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与农村发展目标相适应,从而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文明村风。

(四)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相关法制法规,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法律和伦理存在天然联系,“法律是道德建设的权力支柱”,对道德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搞好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和法制教育宣传。要加强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律教育,用法律法规规范他们的行为,依法行政,防止基层干部以权谋私。要发挥当地公安机关、治保组织、民调组织的作用,通过办案、媒介、协调纠纷、开设法制讲座、接受法律咨询等多种途径,及时宣传法律、法规,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制意识,为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9.

[2] 邵刚.试论社会转型期的道德信念危机及其克服[J].兰州学刊.2006.10:157—159.

[3] 鲁英.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伦理失序的原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

(作者单位:贵州省凯里学院)

责任编辑:欣文

篇5:乡村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乡村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半年来,我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四个文明建设和美丽韩村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现将半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半年来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抓全民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素质

我镇把提高全民素质作为一个根本任务,贯穿精神文明工作始终,做到常抓不懈。

1、加强理论学习。坚持党委中心组和镇机关干部职工分别学习制度;认真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农村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先进人物事迹,进一步提高我镇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2、加强道德教育。建设道德讲堂,并定期开展活动。抓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小李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对干部、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清明节、“七一”等节日,组织全镇中小学生、党员干部祭扫革命烈士纪念碑,进行革命历史教育。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族美德教育,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计划生育、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等内容。

3、普及推广科学文化、法律和实用技术。组织干部群众开展“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愚昧”的科普宣传;开展“六五”普法教育,普及宪法和法律基本常识;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

(二)抓文化建设,营造文明向上的精神氛围

1、发挥文化基地作用。加强革命教育基地建设,把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小李庄的修缮、管理和使用当作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修复,完善管理,力争使之成为宣传、认识韩村镇的一张名片。

2、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镇、村文化活动中心、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留守儿童活动室、露天文艺演出场地、音像店、网吧、歌舞厅等设施,扩大基层精神文明的宣传阵地。

3、以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为载体,开展生动、活泼、参与面广的群众性活动。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春节、清明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活跃乡村传统文化氛围。

(三)抓环境建设,全力打造良好的镇容镇貌

按照城乡同治及“三线四边”工作要求,切实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提升全镇城乡同治工作管理水平。

1、对主干道沿线的出店经营、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破旧广告等现象进行专项整治;抓好沿街违章临时建筑物、构筑物的拆除;加大主次干道的清扫、保洁力度,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维护,确保功能完好,使用正常;加强镇区交通秩序管理,完善镇区主要街道交通标志线和交通标识牌等交通设施;加强对客运、货运、电动三轮车等车辆的管理;做好背街小巷环境卫生管理;加强镇直机关环境卫生整治,确保机关环境干净整洁。

2、重点整治韩村、祁集、小湖三个集市市场,确保无骑路经营、出店经营、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保持街面整洁,无杂物和白色垃圾等。

3、加强对“三线四边”综合治理,提升我镇的整体形象。

(四)抓文明创建,提高村民良好的道德风尚

上半年以来,我们瞄准新目标,采取新措施,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

1、健全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工作上台阶

镇机关、各单位、各行业团体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做好志愿者招募注册工作,规范管理,壮大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做好“第四届XX市道德模范”、“淮北好人”候选人的评选推荐工作;广泛组织开展“三关爱”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扎实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志愿服务活动。

2、实施镇村联动抓创建的工作机制,巩固开展 “文明镇”“文明村”、“文明家庭”、“文明单位”创评活动。

认真开展了“文明村”、“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广泛开展 了“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评选,全镇共评出“十星级文明户”50户,“好媳妇、好婆婆”100户,通过选树典型,营造了积极向上的道德环境。

3、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着力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上半年,我镇文明办、团委、妇联组织青年志愿者参加“学习雷锋志愿者活动”为主题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爱国卫生日活动”、“科普日宣传活动”、“民生工程宣传日”及“江淮普法行”等活动,在大街上设立宣传咨询台,进行了宣传咨询活动,向过往群众共发出妇女维权、惠民政策、新农保、法律知识等各类宣传单,开展文明交通、文明引导、文明餐桌和网络文明传播等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在机关单位开展道德经典诵,勤俭节约等活动。

4、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全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强化学校、家庭、社会有效衔接的工作运行机制和网络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切实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工作;大力组织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中国梦”、“童心向党”歌咏活动等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建设,做好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工作;以传统节日为重点,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抓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督促、指导已建成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好活动。积极协调上级文化执法部门,加强环境净化,对非法网吧、游戏室、书刊音像店、黄赌毒等进行清理,营造了良好的青少年成长环境。

(五)抓和谐发展,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开展

我镇以建设和谐韩村为目标,以文明创建促进全镇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强化,设立了镇维稳综治信访中心,认真搞好了各类信访事件的调处;

2、改进计生管理与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实施了计生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整治了性别失调、一男超生、“两非”、计划外生育费征收等突出问题;

3、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方针,做好了防灾减灾工作,对安全生产、汛期安全、中小学生安全等加强了力度;

4、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建元、双沟村部已投入使用,确保全镇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二、存在问题

1、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的方式、方法不能很好的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缺乏针对性,创建活动形式单

一、没有吸引力,群众参与度低。

2、群众的文明意识淡薄,开展工作困难。

3、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社区建设、文化建设、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群众“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下布工作打算

1、进一步加强文明创建工作,将业务工作融入精神文明创建之中,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力争市级文明镇创建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2、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先进的管理机制,开展干群共建、矿镇共建等各种创建活动,努力消灭各种创建死角。

3、继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实行环境卫生属地责任分工制度,督察各村继续进行综合整治,开展文明行业创建,督促各窗口单位强化优质服务,引导人们以义为先,诚信做人。

4、创新方法、提高实效。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必须与积极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其中办实事、做好事,在“如何让群众在创建活动中真正受益”上下功夫,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创建活动带来的喜人变化,增强精神文明的感召力、吸引力。

5、大力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保障社会事业整体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正在落实到实处。

乡村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XX年,我县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为抓手,立足巩固提升、着眼长效发展,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努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建设“实力、文化、美丽、幸福、清纯”的现代化绿色瓷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实道德支撑。

一、坚持抓常抓长,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热度

1.深化全国文明县城创建。贯彻落实全国、省、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以第三次获评全国文明县城为契机,深化创建工作。制定《XX~XX年深化全国文明县城创建工作规划》,把省、市文明委的工作要求、目标任务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调整文明片区理事长单位,严格落实“门前三包”制度,确保日常创建工作责任到位。印发《德化县市民手册》10000本,加强日常文明宣传。召开迎接XX全国文明县城测评动员会,落实《XX年全国文明县城测评体系》(德化任务分解),调整6个创城工作组,组织3轮创城工作大督查,全面部署迎检工作,并顺利通过测评。积极探索文明县城创建长效机制,草拟《德化县进一步健全文明县城创建长效机制的意见》。

2.扎实推进基层基础创建。制定《XX年德化县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意见》,组织开展创建文明行业竞赛活动,进一步完善行业和示范窗口的制度建设,提升行业整体创建水平。现有福建省创建文明行业竞赛活动示范点8个、泉州市创建文明行业竞赛活动示范点11个,表彰德化县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行业3个。浔中镇获评全国文明镇,九仙山气象站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单位,21个单位获评省级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学校。认真做好XXXX市级文明单位的初评工作,组织各单位积极申报XXXX省级文明单位以及XXXX县级文明单位。

3.构建城乡互促的创建格局。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建”文明创建机制,组织40个市级文明单位、文明学校与20个村镇、10个社区志愿服务站结成共建对子,在完善基础设施、服务“三农”、开展志愿服务、精神文明创建等方面进行共建帮扶。依照全国文明县城创建工作要求,把盖德、雷峰、南埕、国宝、上涌5个近郊乡镇纳入创建体系,大力开展旧房裸房整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等,优化乡村环境,净化乡风民俗。国宝乡佛岭村入选国家级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并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首批国家级乡村旅游品牌;三班镇三班村、蔡径村和水口镇淳湖村、龙门滩镇碧坑村列入首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南埕镇南埕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二、坚持为民惠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声势

1.做好各类模范推荐表彰和学习宣传工作。刘志军、邱双炯获评XX福建省“最美人物”,林建胜获泉州市“最美人物”提名奖。孙炳章、苏进全被评为第四届泉州市道德模范。蒋玲玲入选“网上中国好人馆”,全市仅2人。3人入选“福建好人榜”。评选表彰第四届德化县道德模范15名、第三届德化县“孝敬之星”10名,并在德化电视台、《瓷都德化报》、德化网刊播人物事迹共14期。组织开展“善行义举”立榜活动,在各乡镇、社区(村)公开栏等设立120多个“善行义举”榜,并择优向市推荐,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展示凡人善举。组织道德模范进校园巡讲活动,广泛开展“传帮带”学习宣传活动,广大中小学校师生受到教育。

2.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实践活动。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开展新春摄影展、庆新春古筝演奏会、唱南音庆元宵、羽毛球比赛、“大鼓吹”、“舞狮”等多项文体和民俗活动;在清明节期间,县四套班子领导、县直单位干部职工、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驻德化部队官兵、中小学师生及部分群众,共3000多人到塔尖山祭扫革命烈士墓、敬献花圈,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追思先烈的崇高品质。发放计生、科技、农业、司法、职工医疗互助等相关宣传材料11000多份;在端午节期间,各社区开展“爱心粽子”庆端午、诗歌赏析会等活动;在中秋节期间,组织各级文明单位、文明学校、文明村镇积极开展“发微博,颂中秋”、爱心下乡、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在重阳节期间,广泛开展孝文化诗文诵读比赛等活动,开展“敬老暖心”等爱心活动共计20余场,为留守老人送生活用品、表演节目等。

3.开展“正家风 传美德老前辈道家风”主题活动。在德化电视台、《瓷都德化》报、德化网开设专栏,刊播10期老前辈人物访谈,讲述“正家风、议传统、说奉献”等家教故事,弘扬良好家风。向上级媒体推送我县特色做法,先后被中国网、福建文明风、泉州文明网采用报道6次。

4.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在德化电视台、《瓷都德化》报、《德化网》等媒体定期刊播“图说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勤俭节约”、“为道德模范点赞”等公益广告,共展播平面类公益广告80多幅、影视类10余件。文明单位、村镇和社区的宣传栏定期刊登“讲文明树新风”宣传内容,单位的LED电子显示屏也经常滚动播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车站、主要交通路口、公园、商店、酒家、宾馆、旅游区、建筑围挡等公共场所悬挂“遵德守礼”提示牌和“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宣传广告,联合电信、移动等部门利用短信平台发送公益广告短信,对手机用户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XX全国文明县城迎检期间,共投入10多万元用于城区公益广告宣传。

5.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印发《德化县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实施意见》,探索建立信用信息征集共享和应用制度。德化县人民法院在德化网开设“失信老赖”曝光台,XX年共曝光30期“失信黑名单”。市场监督管理局、银行等部门也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发布“失信黑名单”,推动诚信瓷都建设。

三、坚持活动引领,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有进展

1.落实“三关爱”志愿服务常态化。今年来,共组织志愿者4000多人次深入乡镇村和老人院、学校等慰问关爱留守老人、特困对象、孤寡老人、残疾人及贫困学子1500多名,发放慰问金和物资70多万元。组织志愿者7000多人次,开展文明交通、法律咨询、义诊义治、便民利民等活动。成立德化县第四支环保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宣传、劝纠、清洁等志愿服务活动。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工作,1700多名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前往社区报到,点对点承包法律援助、医疗保健、环境整治等服务项目3800多个,全面推进“三关爱”志愿服务常态化。

2.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在全省率先组织开展“志愿云”信息系统县级专题培训,全县60多个文明单位近100人参加培训,对规范我县志愿者招募注册、项目发布、服务记录等起到积极作用。推动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向社区困难群众、空巢老人等征集“微心愿”210多个。加强模范引领,组建“党员义工队”91支,完善巾帼、青年等各类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模范带动作用。2个单位被授予泉州市“岗位学雷锋示范点”,2人被授予泉州市“岗位学雷锋标兵”。大力培育志愿服务品牌,德化“憨鼠社区”非公党员服务队经验做法被全省宣传推广,主要负责人孙炳章同志当选团中央候补委员。

3.加强民间志愿服务团体管理。着力引导民间志愿服务团体发展,扩大市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面,丰富活动内涵。重点做好憨鼠爱心小分队的品牌建设,帮助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引导其健全制度,完善管理。加强对我县民间志愿服务工作的推报宣传力度,XX年憨鼠爱心小分队先后获得泉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泉州市“岗位学雷锋示范点”等荣誉称号。福建文明网、泉州文明网刊发介绍我县民间志愿服务工作经验共8篇次。

四、坚持多方联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成效

1.健全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未成年人联席会议,研究部署未成年人工作。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网络”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合力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4所市级文明学校与3所乡村学校少年宫结成共建对子,定期开展送科技、送文化、送知识、送健康和志愿帮扶、帮教等各种活动。

2.深化未成年人道德实践。评选表彰第二届德化县美德少年12名,分别在德化电视台、《瓷都德化》报刊播人物事迹各3期,向上级媒体推送人物事迹8人次,扩大宣传影响力。认真开展“道德模范进校园”活动,以先进人物事迹教育学生崇德向善。举办各类学雷锋演讲比赛、诗歌会、文艺晚会30多场,丰富道德实践形式。在中小学部署开展“清明祭英烈”、“百名美德少年展示”、“向国旗敬礼”等网上签名寄语主题实践,组织开展“童心向党”歌咏比赛、优秀童谣征集展示活动。

3.积极搭建家校合作平台。举办家教讲座和咨询活动60多场次,听课家长达万多人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在城区7所幼儿园开展社区早教活动,让幼儿家长掌握幼儿教育方法。各学校利用母亲节、父亲节、六一儿童节等重要节日,组织开展“同学习、共成长”亲子读书、“瓷都儿女幸福家庭”亲子陶艺比赛、“亲子远足”、绘画制作比赛等亲子实践活动,增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开展“生日问候”感恩行动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开展家庭教育骨干培训,评选家庭教育优秀论文52篇。新建家长学校25所,评选表彰“美丽家庭”150户、“最美家庭”45户。

4.发挥社会教育延伸作用。积极开展关爱未成年人志愿服务“牵手行动”,发挥我县大学生志愿者联盟作用,组织志愿者到各个社区开展暑期阳光义教,免费为社区未成年人开展音乐、英语培训和课业辅导,充实未成年人的暑期文化生活;组织10名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的兴南、湖前、南门等3个社区,开展“12355青春自护 暑期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全社会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调整充实德化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报告团成员,现有报告团成员67人,XX年到各中、小学校开展报告106场次(其中思想道德22场,心理健康22场,法制教育23场,师德教育15场,报告员受邀到各社区、老年学校、企事业单位做报告24场),受教育人数达万多人次,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预防青少年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乡村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万秀区城东镇思扶村位于广西梧州市东部,是梧州市的东大门,毗邻广东封开县,梧封公路、西江沿线穿过,辖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3400人。思扶村党总支部下设3个支部,共有党员93人。近年来,思扶村抓住粤桂合作发展机遇,巧借山形、善用水势、活用资源,大力发展肉桂、八角等优势特色农业,并积极引进了天鹅蓄电池、光华纺织、神生胶原制品公司等一批重要工业企业,扎实推进生态乡村建设,全村经济步入了绿色生态发展的良性轨道,冲口组成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先行区的区域。

思扶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以提高机关效能、服务民众,开展文明创建、营造和谐环境为目标,以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为抓手,以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志愿者活动为途径,将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各项活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现就有关于该村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的活动总结如下:

一、团结一致,巩固基层组织建设

思扶村干部高度重视单位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党委议事日程,落实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形成讲廉洁、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讲团结,用团结和谐的形象和党员干部的人格力量来凝聚全体干部职工,努力争创文明、和谐村落。依托区域优势,思扶村在XX年底成立了大旺思扶联合党总支部,促进粤桂接壤区域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服务于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内神生胶原、甜蜜家两个“亚洲第一”龙头企业以及食品医药产业园项目、再生棉二期项目等企业(项目)共计30余个,配合协助征地3000余亩,开展了“中国梦”主题座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下乡、过境返乡农民工“送温暖”、最美乡村歌手比赛等20多次互动互联活动,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重视基层软硬件建设,创建精神文明和谐氛围

一是积极开展了群众性的文娱活动,丰富村民的业务文化生活。在春节、“三月三”等传统节日里,组织体育比赛和文艺晚会,增强村民了凝聚力,向心力,丰富村民的文化、休闲生活。二是开展 “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订立文明公约等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经常开展民主评议、劝导活动,无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实现移风易俗。三是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占地面积250平方,目前已经投入使用,设置有办公室、图书室、乒乓球室,配放健身器材,可供普通党员和村民进行办公、休闲和阅读等活动。

三、实施生态乡村建设,构建美丽思扶

篇6:建设美丽乡村 扮靓文明家园

扮靓文明家园

中共平利县委书记 郑小东

总书记指出,建设美好乡村,落脚点在乡村,重点在农民。平利县把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引领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的导向,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民风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取得了县域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

坚持规划引领,顶层布局,着力打造农村“三美”。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平利县地处秦巴山区,属省定贫困县,做好农村工作,必须坚持规划引领,顶层布局。一是用好山水资源,打造自然风貌之美。结合县域山水资源,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体现地域文化风格,注重农村文化传承,继承遗迹尚存的“花屋”建筑传统,遵循人们亲近自然的审美心理,在保留历史文脉的基础上,选择“白壁青瓦马头墙格子窗”的陕南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对传统民居进行创新和改造。十年来,全县共改造徽派民居2.4万户,新建1.6万户。二是激活绿色产业,获取生活殷实之美。立足资源优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三大产业体系,坚持“茶饮产业一业率先突破”,加快

理活动,建立日常保洁清运机制,实行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整治目标任务,按照既定的美丽乡村建设机制,实行“一对一”包抓,相继建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和镇村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实现了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16.5万农村人口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三是建立保障机制。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生态县”为契机,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探索建立完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长效动态管护机制,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生态移民等工程,着力推进绿化“下山入川进城镇”等活动。截止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4.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绿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画中”的自然生态美景。

坚持文化惠民,德育优先,全力培育乡风文明。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平利是女娲故里,人文历史悠久,地域文化荟萃,挖掘和发扬乡村文化,不仅能唤起人们的乡愁,还能引导农民见贤思齐。一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把尊重群众对女娲文化的认同作为广泛共识,挖掘女娲补天和抟土造人传说的民俗留存和文物佐证,建成女娲文化广场、女娲祭祀大殿,成立了女娲文化民俗协会,创作女娲民歌130余首,用女娲文化激励人们热爱生命、崇德向善。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成龙头村“二月二龙抬头”、八仙镇“话说八仙”、先进典型,提供人力、资金、技术支持,指导农户建设特色民居、发展主导产业。二是整合资源,抓点示范。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社会管理、陕南移民搬迁、生态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县、镇、村三级联动,城乡同抓共建的强大力量。县委县政府每年预算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项目资金向示范镇和村倾斜,用于乡风文明建设。三是围绕主体,细化考核。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开展以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引领新风尚为主题的农民培训,形成群众自愿参与、成果共享的良好局面。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对镇和部门的综合考核,按照工作任务,实行月汇报、季检查、综合考评制度,定期督促检查,确保建设质量。最终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群众为主的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的强大活力。

上一篇:与未来有约作文下一篇:给妈妈的生日祝福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