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关注时事政治

2024-04-19

思想汇报:关注时事政治(通用10篇)

篇1:思想汇报:关注时事政治

最近国内外发生了相当多的政治大事,我也在时刻关注着国内外的时事政治,了解最新的时事动态,始终保持紧密联系,对于部分时事我也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闻讯后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抓紧了解灾情,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科学施救,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同时要加强地震监测,切实防范次生灾害。要妥善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在第一时间,来自中央的爱便火速传递到了灾区。李克强总理还特别赶到灾区看望灾民,给他们鼓气,送去关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与人民心连心,灾民心中增添了一份踏实,求援人员在努力中获得动力。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了新一届领导人的领导能力以及执行力。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更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社会机制正在不断健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地位始终坚定而不动摇。这样的应急机制是在血的教训下不断探索中形成的,我们要更加珍惜。高层领导人到不到场,一样能够高速、有效的运转,这才是真正的机制,才是人民追求的、向往的风险保障。

另外,自今年5月1日起,从中央到地方一批法律法规开始实施。从1985年启动该项立法工作算起,到2012年终获通过,《精神卫生法》整整走过了27个年头,终于在今年5月1日将正式施行。《精神卫生法》明确了非自愿医疗的概念、标准和程序等,不少媒体称之为“被精神病”的终结。以政府令形式公布的《西安市行政程序规定》,2013年5月1日起将在西安市正式实施,这部旨在规范政府行政执法活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政府规章,因“偷拍窃听取得证据无效”、“执法人员无证可被当事人拒绝执法”等新规定,备受市民关注。这为执法人员的执法提供了充分保障。

再说说眼下全国人民的热议话题——神舟十号的成功发射。神舟十号(简称神十)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的第十次任务,也是中国载人航天的第五次任务,共载三名宇航员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别进行无人和有人的交会对接,成功对接后三名航天员(两男一女:聂海胜,男,指令长;张晓光,男,指令长助手;王亚平,女)将入驻天宫一号。是为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最后的一次对接任务。神舟十号飞船的发射意义在于体现了我国高尖端科学技术的领先型,体现了我国的科学研发和科学创新能力,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根本体现。

一、在空间技术前进的一大步。

二、神舟十号能极大的加强我国的国民的爱国情怀。

三、政治上,增强了国际影响力,在国际事务上我们将更加占据主动性,可以有更多资源为我国所用。

从最近我国的一系列政策与时事动态,我看到了国家的不断进步与强大,我坚信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正确指引下,及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努力下,中国的伟大复兴将会很快实现。

篇2:思想汇报:关注时事政治

敬爱的党组织:

欧债危机,美债危机,物价上涨,这一系列问题牵动着我们金融学生的心,也让我们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思想上的种种问题有了进一步提高。

想想这段日子以来,凡上网看新闻,充斥眼际的都是这么几个词--“欧债危机”,“美债危机”,“物价上涨”。08年的金融危机余温尚过,这一系列经济问题又向我们扑来。作为金融专业的我们,一定有过对此的了解与思考。为此我特地对这次危机进行了分析,并有所感悟,特此向党组织汇报我的一些思想。这次西方危机是坏事,同样也是好事。说这次西方危机是坏事的理由很明显,危机使整个世界经济受到极大影响,包括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冲击,造成许多没有预见到的困难,需要积极地采取措施来应对。但从另一面看,它又是一件好事。因为危机使人们头脑清醒了,进一步认清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更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并相应地调整前进的步伐。

分析导致这次西方经济危机的原因。一方面,当然要追究各方面的问题,如监管问题等。另一方面,要从更深层次来看如何监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最多就是监管一些真正不对的行为,而对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狂热是不可能进行有效监管的,否则就不是资本主义了。监管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这次危机就是资本主义本质的大暴露。

之所以说这次危机是好事,就是因为它揭穿了一些人宣扬的“自由贸易主义”。资本主义的目的只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从来没有把人民的福利作为目的来追求。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和有识之士,如凯恩斯早就承认资本主义本身靠“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并不能够解决充分就业和财富及收入的公平分配问题。因此,凯恩斯要采取一些办法来补救,当然他是在资本主义允许的范围之内采取一些措施。所以,企图要靠“看不见的手”创造人民的福利,达到共同富裕,完全是幻想,是不可能的。应该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刺激经济,提高生产力,调配资源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些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和利用。但是,对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我们应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而决不可盲目崇拜。

通过这次危机,人们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十几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十几年前的金融危机虽说是人为的,但是反应了各国的监管体制漏洞。那时中国尚未加入世贸,但是凭借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使得我们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现在与十几年前相比,虽然中国加入世贸与全球联系更密切,但现在的经济形势更是全球性的,应对的难度更大。

虽然如此,但是也不必惊慌失措。现在的经济形势可以使得我们集中全力共保难关。其次,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积累,我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使得中国能够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再次,一次次国内大事,使得全世界都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支持才是我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这是资本主义国家所不能相比的。

篇3:思想政治课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一、教学设计应首先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启迪学生思维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有规律的认知结构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应关注“学情”,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才能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才能针对学生实际展开启迪学生思维的教学活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思维交互活动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课前教学设计时针对学生的认知起点筛选教学内容并进行结构化设计。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是基于对学生原有认知起点的充分认识,要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的基础上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起点建立关联,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找到核心点,以此来支撑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从而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直接忽略了学情分析这一环节,教学活动的开展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判断。常常有教师抱怨说,这个班级的学生学得太死、不肯思考,学习效果很差,这一问题的责任其实在于教师,是教师对学生认知起点分析不足,导致创设情境、设计问题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主动性未能被充分调动起来,由此对政治课失去了兴趣,自然也就不可能积极思考了。因此,教师要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教学设计必须基于学生的基础、个性和能力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的方法很多,比较普遍的就是课前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这是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的有效方法。如,有教师在教学高一“劳动者的择业、就业和创业”这一内容时,课前先让学生完成“中学生择业观调查”的问卷,在分析了问卷反映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你们是怎么评价自己的选择的?(2)为什么作出这些选择?(3)为什么没人选“农民”?学生问卷反映出的信息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各项职业的认识以及学生不同的择业观。课堂上,教师结合学生真实的认知进行设问并启发学生思考,在师生思维交互过程中不断推进教学,不仅及时纠正了学生在择业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比问卷调查,比较便捷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要求学生写出或说出对相关问题所能提取的关键词,学生的即时反应,往往代表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基本理解。这种方法无需占用太多时间,课前课中都可以使用。例如,在教学“国家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两三个关键词描述对公务员的印象。针对学生的描述,教师可抓住一些关键词汇,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这么认为、能否例举说明等。课上学生所提及的关键词,是他们对公务员最直接的认识和反映,是基于他们原有的认知起点,教师要在这一基础上帮助学生继续筛选和梳理,架构教学逻辑关系。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找到比较好的教学契合点,引导学生思考,逐步解决学生的后续问题。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事先查询有关资料,以此了解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或者备课之前通过学生座谈或是个别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以及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东西;也可以通过学生作业留言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等等。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他们的实际需求,都是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这些资源需要被整合到教材内容之中,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启迪思维、推进教学,从而建立有逻辑关系的知识结构。

二、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轨迹,推进学生思维

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教材知识是结果,而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寻求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而教师则应尽量沿着学生的思维轨道进行课堂调控,通过自然合理的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教学中,只有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突出政治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顺畅,引导学生参与“发现”,学生才能获得“活”的知识,从而提高思维层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不能为了赶教学进度而急于“推销”自己的想法,以自己的思维取代学生的思维,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学生失去个性、没有主见、学习被动,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课堂上要激发学生思考和发现,离不开教师的巧妙设问。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往往就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强大引擎。所以,政治教师要善于调用教学素材,变换角度设计有一定梯度、符合教材逻辑顺序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思考热情,沿着学生思维轨迹不断追问,为新知生成提供攀爬支架,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思维活力和生命的张力。例如,笔者之前观摩了一位优秀教师执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课,感触颇深。整堂课由几个主干问题组成:(1)举例或者讲故事告诉我们你对“博大精深”的理解?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表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为什么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他文化能否被称为博大精深?(3)在中华文化中,哪些是我们要坚持的、一直不变的东西?变的是什么?(4)中华文化会不会到最后成为世界性文化?在这些主干问题引领下,这位老师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捕捉学生思维中的灵感和感动处,不断追问,学生在思维交流碰撞中充分暴露真实精彩的领悟和思维成果。为了展现学生的思维轨迹,教师还将学生的思考过程通过板书梳理出来形成思维导图,反映学生获取知识的一条思维链,突出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关键点,有助于理清、打开学生的思路,推进学生思维不断深入,从而实现建构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的统一。

课堂教学需要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教师越能预设出思维含量高的问题,学生就越容易生成智慧性的东西,也就更能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但课堂上往往会有突破预期的学生各种现场反应,教师需要抓住这些重要资源,并把它们视作有用的教学内容。有时学生思维会出现“卡壳”,这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代替学生思考,而应及时调整思维支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逐步引导学生思维“攀爬”,最终得出结论。有些学生因为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缺乏主动探索精神,一遇到老师提问,总是习惯性从教材上去寻求答案,教师必须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个结论,对教材知识的认同必须是经过反思的,只有这样的认同才是真正的知识把握。总之,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的捕捉与回应水平,彰显出教师驾驭课堂的教学领导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顺应课堂的动态生成,及时调整预设思路和教学环节,不断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疑精神,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教学的本质在于思考的充分自由,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在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见解。质疑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积极思维的过程。质疑最明显的表现是它的探索性,最宝贵的是它的求实性,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从培养学生质疑开始。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者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朱熹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的观点也揭示了“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倡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力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应创造一个允许发表与众不同观点的民主自由的政治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学生越勤于思考,产生的问题就会越多。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学生又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对社会现象有一定的敏锐性但认识比较肤浅。因此,课堂上教师不应回避社会现实矛盾与敏感问题,不能割断政治课与社会实际之间的联系,否则不利于学生是非判断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当然,作为教师必须要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教师要驾驭课堂就必须高屋建瓴地把握教学内容,从历史的高度、人文的广度去俯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产生质疑,在质疑中产生冲突,在冲突中进行比较,然后逐步澄清问题、走向认同。经历了从质疑到认同这一过程,学生学会了辩证地看问题,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就更深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

如,教学“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部分内容时,有教师在引导学生从历史证明,国家性质、地位及优越性的角度,探究“我国为何要始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后,给学生展示了网友对我国人大制度的看法和湖南衡阳贿选案的相关材料,并提问:“同学们对网友的观点有何评论?衡阳贿选案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情境给学生创设认知“冲突”,即:我国人大制度确实有很多优越性,但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漏洞,从而进一步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在质疑中思维碰撞,在碰撞中逐步理清线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理解了我国必须坚持人大制度,但人大制度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而且学会了辩证地看待事物,思维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当学生学习自主性被激发出来后,课堂上有的学生就会不按老师预设好的思维轨道行动,提出一些“怪问”或暴露出一些错误想法。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如果死板地按原先准备好的教案授课,就很难应对这样的局面。教学中,教师千万不可轻易否定或三言两语搪塞过关,应对学生的质疑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及时捕捉、判断其中的思维火花,重组课堂教学,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学生课堂上的质疑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巧妙地利用好这些资源,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也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这些非预期因素成为推动教学的契机,成为教学内容动态生成的动力。只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质疑的问题,保护学生质疑的精神,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回应,这样的政治课堂才能确保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如,笔者曾在教学高三哲学“把握人的意识的奥秘”这框内容时对学生说:“一些动物的反应只是驯兽师平时无数次重复训练后的本能反应,不能说是意识。只有人脑才有思维的机能,才有意识,因为人具有一颗高度发达又十分复杂的大脑。”这时有学生举手提问:“那么刚出生的婴儿有没有意识?”在备课时笔者没有预设这个问题,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表扬了这名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然后把这个问题抛给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有学生列举了“狼孩”的例子,“狼孩”的故事说明有了人脑不能说就有了意识,只有经过社会实践,当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时,才产生意识,因此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意识的。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意识的内容是客观世界”创设了契机,成为后续教材内容动态生成的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慎重对待学生的课堂提问,还应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一旦学生敢学、敢问的局面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格局也就建立了起来,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是充满活力的。

篇4:思想汇报:关注时事政治

关键词:相似性概念;设问角度;跨板块知识

细节是那些不起眼的小环节、小事,需要细心去做的事。在思想政治的学习过程中这些小环节、小事有很多,如果没有细心去做的话,往往会事倍功半。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特别是在思想政治的答题过程中,很多细节的关注与否直接决定我们答题的效

率,所以,作为政治教师“勿以善小而不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为学生总结那些易错的细节,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哪些细节是他们容易忽视,甚至在答题时出现“张冠李戴”的呢?

一、相似性概念

在思想政治的测试过程中,有些选择题的选项会是一些相似性的概念,如,经济生活中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学生在处理这样的概念时容易走上“歧路”。如何区分使学生能理解这样的概念呢?我采用“事例贯穿整合法”,即用一个生活的事例贯穿多个职能的理解。如,“某人买了一套总价50万的房子,由于手头资金紧张,首付20万,余款采用银行按揭方式每月偿还5000元,直至还完。”在这个生活化的事例中,有房子的总价、首付款和每月按揭款,我们可以清楚地告诉学生流通手段的职能一定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首付20万以后拿到房子,这钱就是在履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而按揭的钱需要每月向银行偿还,这个还钱的过程在时间上有明显的滞后性,所以,从时间发生性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相似性的概念予以区分,且这个过程是在一个事例中完成的。类似的问题在今年的江苏高考中也有体现。试卷第13题的四个选项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四个途径,本身具有相似性,另外它们的主体都是公民,所以区分点只能在客体上,同样运用“事例贯穿整合法”,我们可以这样举例:“村民A参加村民会议,讨论本村修路问题,在会后又带回了乡镇和县人大代表的选票,有政府工作人员在发放选票时让大家随便填填。他回家后就该工作人员的做法向政府信箱发了电子邮件指出其不对之处,顺便又在网上对政府为

人民办实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根据这段事例,我们可以通过对这段材料中不同客体的研究,教会学生如何区分这四种不同的方

式。参加村民会议是民主管理,客体是村里的事务;拿选票选人大代表是民主选举,客体是人大代表;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是监督,客体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为政府工作出谋划策是民主决策,客体是决策的事项。由于同样是基于一个材料引导的思考,学生对这些概念的区分度明显增加,理解度明显提高。

二、设问角度

很多参加过思想政治测试的学生总感觉得分与所答之间不成比例,却不知自己的回答总是答非所问。在思想政治的题目中,设问角度的区别首先体现在设问主体的不同上,如,政治生活中,以政府或者共产党为主体进行的设问,学生在初学时往往会出现“张冠李戴”,对于这个问题我尝试运用“相关内容主体建构法”来解决,即要让学生在遇到类似题目的时候,迅速地在脑海中对相关主体的主要内容构建起知识网,如,以政府为主体的框架知识主要有政府的职能、工作宗旨原则、依法行政、接受监督;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框架知识主要有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执政方式,在相关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再根据题目的设问从体系中从容地挑选所

需内容进行作答。如,今年高考江苏卷第35题第一问: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评析材料中网民的观点。这个题目的设问角度是最恰当的一个唯物辩证法原理,运用“相关内容主体建构法”,我们需要建构起唯物辩证法的知识结构体系,即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和辩证否定观。由于题目中网民的观点是:微博是健康的现代沟通渠道。即要求我们判断微博的性质,我们很容易定点到题目的导向是矛盾观的内容,进而对矛盾观的内容进行再次的“相关内容主体建构”,即矛盾的概念、基本属性、普遍性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由于是判断微博的性质,可以确定为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内容,最后结合材料写出原理和方法论要求,则完整准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运用“相关内容主体建构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在回答题目时的“漫无目的”,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三、跨板块知识

从近几年江苏高考的题目来看,跨板块知识的题目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试卷上,即那些选项的组合中有经济知识、政治知识或者哲学知识等等,也就是在给出了一个相关问题后,需要我们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学生在应答这类题目时往往会“丢三落四”。如,今年高考江苏卷第29题、32题,这些题目的四个选项组合中有哲学知识、文化知识,意味着对于同一个设问,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鉴于这样的形势,我认为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分组合作探究法”,即在平时的教学中设置具有思考性的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组探究,且每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最后教师再进行各角度的整合。如,我们学习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播时设置这样的问题: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他认为世界最大的威胁来自儒教和伊斯兰教的东方文明,和平的危机来自“文明的冲突”。只有在世界普及基督教文明,才能有世界的和平,也有不少学者提出了“文化全球化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發展,文化随经济而动,必然会产生文化全球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分组,不同的组从文化、哲学等角度进行不同的思考,答案可以是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可以是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也可以是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等等,教师在他们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整合、提炼,从而使学生达到各自关注点的贯通。我认为只要平时认真思考,学生定能在思考中获得智慧的提升。

总之,对提升思想政治答题能力的研究永无止境,关注细节,是我们提升答题实效的一个关键点。作为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必须是个有心人,在学生的易错点上多加留意,从而找寻适合的解决办法。我坚信,我们每一次细节的研究,方法的探寻必将对学生答题能力的提升起着质的变化的作用。

篇5:思想汇报:关注时事政治

一、要关注注情感体验来优化教学课堂。

1、用语言来动情感

教学的魅力从很大程度来说体现的就是语言的魅力。而政治教师语言水平能够反映教师的本身的学识和思想水平是教师个人修养的综合表现。古人吟:“言为心声”“慧于心而秀于言”这都说明一个人语言的重要性。

教师的情感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可以有不同的情感色彩,而且,不同的情感色彩的语言,有助学生形成不同的情感:

(1)、语言有有逻辑性、归纳性:

在对知识点的讲解时,要有理有据,抓住问题的本质。严谨规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紧扣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情感

(2)、语言要生动,有感染力:

即要用善于用诚恳语言,表露真情,不虚伪、不娇情、不做作。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真诚的情感。

(3)、学会“硬话软说”来融洽生关系。

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因为学生的缺点或毛病而不自觉的给教师造成麻烦的情况。这是教师要学会“硬话软说”。“硬话”是居高临下的斥责、声色俱厉的禁止,这种说话的方式把学生置于很尴尬的境地,使学生觉得失去了尊重,因而往往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效果不佳。反之,“软话”是从尊重人的角度出发,使学生感到受到尊重,心情舒畅。比如“把警告的话说成劝慰的话、把不满的话说成提醒的话、把说教话说成激励的话”真样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和满足后,才会真正明白自己的不足,才回由衷地改正错误。

2、课堂教学应有和谐的笑声。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用笑声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以调动学生乐学的积极情感。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这样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最佳心理状态。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

二、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心理虐待现象

教育工作面对的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除了有物质方面的需要外,更有心理上的需要如果对心理学知识一无所知或学而不用、那是搞不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年来这项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尽人意,这应该说是重要原因。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有意无意或隐或现的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当这种伤害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时,就可称之为心理虐待。

(1)、虐待之一的表现是:轻视的虐待。

这种虐待往往是差生和不听话的学生所承受的,有的教师是往往常用打骂、侮辱、讽刺、挖苦、嘲笑等方式发泄对差生的不满。教师对差生似乎有先入为主的成见,认为差生就理应承受侮辱和嘲笑。同样的行为因差生所做,受到的处罚可能性更大,而优等生做出则能轻而易举得到(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老师的谅解。有时候一个漠不关心的眼神,就足以扯断一根钎细的生命线。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就说过:“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歧视里有瓦特,你的讽刺里有爱因斯坦。”

(2)、中间生承受的心理虐待——被忽视的虐待。

中间生是远离教师视野之外的另一群体,他们既不能以优秀的成绩的到教师的关注,也不能以自己的“不轨”行为引起教师的格外注意。这种对学生的不关不问就是一种伤害。这种伤害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缺乏上进心进而形成“疲软”性格。因此,教师的鼓励和关注是中间生进步的前提条件。

(3)、对优等生的“重视”造成的心理虐待。

教师对优等生的过分重视和额外关注,也是一种变相的心理虐待。他们害怕学业的失败,恐怕自己从老师的心目中跌落下来。可能很多老师都有这种体会:一些优等生在离校后不愿意与老师是打照呼,很少拜访老师,老师虽然给予他们的关心最多,但未必受到对等的回报,其实这就是特殊的照顾给学生造成的自负性格的形成。

通过以上的分析,应该知道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要看学生的表面行为,还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对学生的虐待行为也许不是有意为之,但却客观的存在着不利后果。因此,教师应该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学生,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避免对学生造成心理虐待。

篇6:关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制度决定社会性质,政治文明决定国家发展方向。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对于自己一贯坚持和实行的发展人民民主的方针做出的新的总结、新的概括,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政治文明的发展受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而且会影响乃至于决定它们的发展方向及进程。我们党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统一的目标,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还包括政治文明建设,三者有机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之中。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迫切要求。当今世界,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党的建设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因此,我们只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始终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才能保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各种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更好地当家作主,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进而进一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是要使我们的政治体制适应经济、社会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又要通过制度建设与创新,使我们党和政府能够更好地应对新问题,驾驭新形势;进而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此,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认真贯彻既积极、又稳妥的方针。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独立负责、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更好地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如此才能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我国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建设和创新,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监督的作用。面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政治文明综合体现了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制度成果。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全体人民普遍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等,都属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容。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协调与规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功能。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始终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在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会明显增多,有的还会突出起来,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正确解决的重要政治课题。我们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妥善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要满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各种不稳定的因素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防范和惩治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工作。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政治的基本理论没有过时。但我们也应清醒看到,飞速发展的国际国内新形势,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新进步,波澜壮阔的人民群众的新实践,都在呼唤和催生理论的发展和创新。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思想理论界应以科学求实的态度、严谨负责的作风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指明了正确方向。让我们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篇7:中考政治关注社会生活复习策略

对于政治学科,总有些同学带着“轻视”,因为在中考时的几门主课中,政治学科在他们眼中似乎总有点分量不足。偏偏,这看似不足的分量却在中考总分530 之中占据了50分之多,往往分差也正是在这50分中被不知不觉地拉开了。

●审题能力欠缺

一般来说,一道题目都有立意、情景、设问三部分组成。在阅卷中,我们发现考生的审题能力较差,通常表现为:第一,不善于通过试题提供的材料,把握试题的意图;第二,抓不住试题中的关键词,因此把握不准试题的思路;第三,搞不清设问的指向。不定项选择题第三题,需要学生回答市民乱穿马路现象严重的最主要原因,题目的设问指向应该是很明确,既然是最主要原因,肯定只需要选择其中一个正确答案,但不少学生选了两个甚至三个答案,造成本题的得分率仅为64.4%。另外,问答题第一小题,题干中隐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作用,只能得一半分数。诸如审题上的问题在问答题的第二小题及材料分析题(二)的第2小题都有反映。

●学生能力不强

首先表现在理解能力不强:不定项选择题第6题,出现了“只有……才……”许多学生误解为“只要……就……”故此题的得分率仅为66%。

其次表现在综合分析、归纳能力欠缺。不能全面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答题往往集中在个别知识点,回答不全面。

再次表现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材料题(一)中的第2小题问学生能为纸张的循环利用做些什么?不少学生写不出,或者从同一个角度写建议。

●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热情有待提高

材料分析题中让学生写出曾经去过或准备去参加的两个爱国主义基地,这理应是一道很简单开放性的题目,但因为学生平时学习任务较重,参加社会时间活动机会很少,有同学对此无法回答。

●整段抄书,缺乏完整性

对思想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这一考试方法还不够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整段抄书的现象,造成考试时间紧张,且答题不完整。

●对新题型不适应

今年第8、9题问答题题目类型较以往几年有变化,以前问题的知识点往往比较集中,课与课之间的跨度不大,所涉及的知识点也最多两个方面。但今年的问题题不仅知识跨度大,而且每一小题都包含三个或以上的知识点,对这种变化考生不能适应,失分较多。

中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是中考的主要题型之一,选择题有两种,即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1、审查题干,确定题干的规定性。准确判断题干内容,明确题干的要求,审准其中的关键词(常见的关键词有“正确的”、“错误的”、“原因是”、“表明”、“启示”等等)。

2、审查选项,注意选项的迷惑性,用“排除法”做答。“排除法”是做好选择题的有效方法。排除法即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在做题时首先排除错误的观点;其次排除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再次排除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注意事项:

1、单项选择题解,也叫最佳选择题,只能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要选取最佳的,要把四个选项都看完,不要看某个选项“似乎”有道理就匆忙选上,可能后面还有更符合题意的选项。

2、在做原因类选择题时,要注意区分“原因”和“结果”,不能把“结果”当“原因”选上。

3、遇到选项拿不准时,要多读几遍题干与选项,看是否通顺合理,以防材料干扰;多项选择实在拿不准的尽量不要多选,最好相信第一感觉。

篇8:关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落实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首先要准确、深刻地理解其科学内涵。人文关怀, 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 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 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尊重人的理性思考, 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心理疏导, 从一般意义来说, 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 通常是指工作人员通过与求助者之间良好的互动, 运用一定的心理技术或手段, 帮助心理疾病患者进行心理调适, 对患者阻塞的病理心理进行疏通引导, 激励患者自我领悟、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 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心身健康的目的。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的心理疏导是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 帮助人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 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 心理压力得到缓解, 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影响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 或者在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而言,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既是一种工作理念的创新, 也是工作方法的创新。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人, 对象是人, 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人文关怀是关心、爱护、尊重人;心理疏导是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通过解释、说明、沟通等方式, 疏通人们的心理障碍。人文关怀侧重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 心理疏导则侧重解决人们的心理障碍问题。二者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都是从关心人、理解人出发, 充分考虑人的内在需求, 努力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中就是要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 强调对受教育者的尊重, 调动大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他们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体现在具体工作思路上就是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 贴近实际, 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 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 在这个基础上, 施之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2]。

一、贴近学生的需求, 给每一位学生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 许多大学生对于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等重大人生问题感觉非常迷茫, 无所适从, 他们迫切需要具体和现实的指导而不是空洞的说教, 现在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大对大学生生活指导的力度, 让大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交往, 学会适应大学生活, 学会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帮助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 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 培养他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当前,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 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学习、交际、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 尤其是贫困生, 他们面临更多的现实压力。如果离开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 而是一味进行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空洞和苍白无力的, 也无从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因此, 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关心大学生、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既讲道理, 又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贯穿思想教育, 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高校的各级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要深入大学生, 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困难, 并通过各种方式释疑解惑, 帮助他们缓解来自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比如, 有些低年级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学习方法不得当, 虽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学习效率较低, 辅导员就要帮助这些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对于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班的大学生要加强对创业就业的指导,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不断提高创业素质和就业技能;对于贫困生更是要格外关心和帮助, 一方面要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他们缓解经济困难, 另一方面也要在思想和心理上加强疏导, 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贫困, 树立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总之, 只有从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 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才是人性化的,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通过德育和心育的有机结合,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举, 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来讲, 它体现的是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 是人性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是满足人类个体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的一种科学做法[3]。大学生产生行为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复杂多样的, 有道德观念上的错误, 有政治倾向方面的偏差, 也是因为存在一些心理疾病。在以往思想政治工作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倾向, 即习惯于把人的行为问题简单锁定在或归结为思想素质、政治觉悟或道德品质问题。比如在大学校园中屡屡发生的窥淫癖或者在恋人之间发生性行为的问题, 在过去就会贴上“思想道德败坏或流氓”的标签, 仅靠道德灌输和政治教育去解决, 结果往往不仅没能解决问题, 反而可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新的心理伤害, 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失效。现在, 对于前者, 我们把它作为一种心理疾病来对待, 在保密的前提下, 通过心理治疗的途径加以解决;对于后者, 我们在尊重当事人人格尊严的前提下, 把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 开展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 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他们的伦理和道德观念, 用平等的交流、沟通来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正确对待两性问题。总之,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 如果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 把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则在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信仰和心理问题等诸方面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当然,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心理疏导既是方法也是内容, 它是方法和内容的统一。作为方法, 心理疏导是为了解决以“心理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思想问题 (如“伦理问题”、“法理问题”等) , 因此要防止出现“泛心理化”、淡化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培养人”的功能的偏向。作为内容, 要看到心理疏导本身就具有人文关怀的思想性、政治性和道德价值, 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心理疏导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传递给教育对象, 使其领悟到心理疏导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性、政治性和道德价值, 帮助教育对象增强道德感和法制观念[4]。

三、尊重大学生个性和主体性, 通过沟通和交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点是千差万别的, 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与以往相比, 在人格上的最大变化就是个性觉醒, 主体意识增强, 所以, 他们更需要人格的尊重, 更需要相对民主和宽松的教育和管理环境。人文关怀的精神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就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 正确对待大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需求, 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手段, 使不同层次、水平、性格特征的大学生都能够充分展现自己、发展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要转变简单依赖制度规范的做法,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制定、工作的实施上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 同时努力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制定各项制度规范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充分尊重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摈弃思想政治教育者高高在上进行说教和灌输的方式, 重视与大学生的平等交流和沟通。在交流中, 要充分关注个体的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宽容个性, 认同差异, 对大学生中的不同声音, 不能一味压制, 而应通过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同时关注大学生的需求, 把我们要说的与大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 让大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信息。总之, 通过平等交流、民主讨论的方式, 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 真正使广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5]。

最后, 需要强调的是,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 若想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落到实处, 真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归根结底需要依靠高校的各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努力, 需要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转变观念、提升人文素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转变观念, 落实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 切实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钱广荣“.加强和改进”的关键是要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8, (1) .

[2]孙立军.人本主义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7) .

[3]沈壮海, 李岩.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8, (2) .

[4]王永智.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 2004, (11) .

篇9:思想汇报:关注时事政治

关键词:创新 思想 关注 健康

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关注,企业和企业党委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改进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使思想工作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注重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环境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全新概念,为我们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明确了一个方位。

“关心人,帮助人”是企业思想政治的一大优势,在企业,职工有困难,单位会全力救助,职工的生老病死都得到了企业的极大关注。这种情感上的倾斜,物质上的帮助,体现了“以人为本”。但在“理解人,尊重人”上还有待于提高,人不仅有物质上的需要,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和关注。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员工的精神需求,有时领导干部的一个便签,一句问候,一个招呼就能使员工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有些产品没有市场,有的单位生产任务不饱和,相当部分员工处于待岗或半待岗状态,收入水平有所下降。此时仍然要求职工爱岗敬业,而从不考虑员工个人的心理感受和要求。对具体的个人也没有个人生涯的规划,员工很难实现个人的价值,从而造成心理上的缺失。因此我们要从过去的用人思维中跳出来,在尊重人,成就人上下功夫,全面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提高其业务水平、操作技能,多渠道搭建员工成长的平台,使“人文关怀”真正融入到思想工作中,满足其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满足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以唤起员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生产经营实践之中,与企业共命运,同发展。

注重心理沟通,改进工作方法

在企业的大家庭中,企业和员工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由于员工生活中现实之中,其社会地位、实践经验、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各不相同,对利益的追求,对事物的认识,包括兴趣、性格、习惯等在内的个性都存在着差异,群体与群体,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在工作实践中经常可看到:部分员工由于对分配政策的不了解,个别领导又疏于政策的解读和说明,引起员工一些误会,造成群访事件;有的员工则采取写匿名信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有的领导干部在安排工作任务时,缺乏有效的沟通,批评指责多,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演变为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对于这些矛盾,传统的说服和教育,有时很难收到效果。因此,要从个性问题出发,认真对待矛盾一方的心理感受和诉求,认真向每一位员工解读单位的分配政策,打消员工在分配上的疑虑,消除分配上的误会,让员工干明白活,算明白账。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将十个人一组放在密封的实验室里做手握力测试,试验前,讲参加试验人的优点、能力,从心理暗示他能取得成功。结果受到激励的人都握力大增;而对另一组人却讲个人的缺陷和不足,从能力和体力上去否定他,结果受测试的人情绪不高,握力大大降低。这个试验表明:从心理上激励、鼓励,可以激发人的能力最佳发挥。激励是一门艺术,要把握表扬和批评的量和度,既要看所表扬和批评对象的心理承受能力,又要把握其准确度,要选好时机和场所。美国有一企业家在这方面总结出了一条经验:表扬用公文,批评用电话。

注重心理疏导,创新思想工作

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一种新的科学工作方法,在解决人们心理障碍问题、引导人们树立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何说心理疏导是思想工作的一大特点?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自主的意识的增强,生活和生存的压力不断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等矛盾和问题,很多人出现焦虑、抑郁等状况。

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有的职工因家中的一些烦事想不开,总想找领导或同事倾诉,似乎不幸全落在自己的身上。也有因婚姻、邻里关系不和,找单位主持“公道”;也有的职工有点不适,就认为得了大病,要求领导调换工作或给予照顾;有的人心理不平衡整天生活中苦闷之中等。这些看似正常的行为,其实是心理失衡的一种表现,需要在心理上以疏导,心理慰藉上予以帮助。

中国曾有一俗语:“有疤想摸摸,有话想说说”。就是说,人有思想压力,情绪紧张,而向人倾诉,是一种缓解心理压力的办法。而一味用传统的思想说服教育很难奏效。只能从与人为善的原则和角度出发,用健康的心理状态去疏导、沟通,缓解其情绪,使其心理回归正常状态。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将其作为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上的突破,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业务知识的培训,系统了解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心理疏导技巧。各级干部要疏通员工沟通交流的渠道,采取定期接待或面对面交流的方式,理顺员工的情绪。企业要多开展一些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娱乐活动,缓解人们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对于已出现心理问题的员工,要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使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合法、合情、合理,以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看待工作上的困难、挫折和荣誉,树立自尊心自信心,避免不良心态的积淀,引发严重的后果。

篇10:高三语文备考必看:勿忘关注时事

古人曰:“文章合为时而著。”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站在思维的高度,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当今的世界,要能够用辩证的发展观来看待当今世界发生的事情。所以,关注时事,运用时事分析问题,是我们高考作文 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所以,高三同学们在紧张的复习生活中,也要适当的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因为关注了热点话题,所积累的材料不仅可以放在话题作文中,而且你的作文也会有较多较好的素材可以写。如果热点 不在作文上有所体现,至少在语用上也会体现的,因为语用题采用的材料都是比较新的,而且是贴近生活的。关注了这些热点,心里有底,就不会慌。人教学习网的专家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就要练习适当 地将笔触深入到当今社会中去,关心普通大众,关注国家热点,2012年高考的同学们要注重收集五月份之前的 时事,因为五月份之后考题已经基本确定了,下面人教学习网的专家就告诉同学们怎样去收集和分析时事素材。

首先,同学们要学会收集素材。在素材的来源上,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电视报道、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形式去关注时事,发现时事。但是同学们要注重获得素材的渠道要正规,不要通过小道消息等道听途说的方式,获取没有经过验证的时事素材会混淆思路,有害无利。与此同时,对于得到的各种时事素材,不仅仅是得到之后就结束了,同学们要学会对这些素材进行归纳和整理,在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给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归纳的方法有很多,类别归类法、话题归类法等都可以使用,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其次,要对时事素材进行分析。对任何一件事情,我们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得出不同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1.从“情”与“理”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情”是事件本身蕴含的情感,“理”是我们透过事件本身思索出的哲理或道理。人类都是带有各种情感的,但与此同时,在看待事物时要用理性的一面去指导行动,否则会导致思想的偏激和行为的误区。所以,同学们在分析素材时,要从“情”与“理”共存的角度,特别是在考场答卷时,如果把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写进作文 中,那很可能会直接影响考试分数。

2.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很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是缺陷,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却可能是优点。例如经济危机,一方面它给我们的经济带来很多的麻烦,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危机与机遇是共存的,经济危机让全球投资者关注那些有长期增长前景的投资领域,如新能源领域。金融危机让人们更 加关注能源效率的提高,因为提高能效意味着降低成本。所以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面对危机,我们不能因它的危害而裹足不前,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它的危害下面所蕴藏着的发展机遇。

3.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许多时事的背后,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比如,眼下各种“洋节”已经对中国固有本土文化进行了强有力的冲击,年轻人把“万圣节”、“圣诞节”过得热火朝天。虽然中西文化交流是必然趋势,但文化的交融,必须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我们可以“山寨”人家的节庆文化,但是因为信仰和文化价值的差异,简单粗暴的纯物化消费性的移植,很容易用新恶续旧俗。这只会有南橘北枳的效果,缺失的恰是西方节庆文化中的宗教信仰的内涵,缺失的是文化的美感和光泽。

现在已经进入11月份,高三的同学们现在就可以开始着手关注和收集时事素材了,希望几个月的积累可以让同学们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文/陆霏霏)

上一篇:甘氏宗祠的对联下一篇:汪洱求职必胜5大秘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