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得三春晖是什么意思

2024-04-30

报得三春晖是什么意思(共12篇)

篇1:报得三春晖是什么意思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出处:

唐代诗人孟郊: 游子吟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篇2:报得三春晖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是出自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全诗如下:

《游子吟》

唐朝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篇3:“足下”是什么意思

那么, 为什么尊称对方用“足下”这个词呢?据刘敬叔《异苑 (yuàn) 》卷十记载:春秋时期, 晋国的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 导致儿子重耳逃亡他国。在逃亡中, 重耳因为长期营养不良生了病, 他喃喃呓 (yì) 语着想喝一碗肉汤。随行的忠心耿耿的介之推就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肉, 给重耳充饥。

后来, 重耳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而对他有过大恩的介之推却带着母亲退隐山林, 淡泊名利, 无论如何都不肯下山受赏。晋文公便放火烧山逼他下山, 没料到, 介之推与母亲抱着一棵树被活活烧死。于是, 悔恨不已又伤心欲绝的晋文公, 除了命人厚葬介之推母子之外, 还将这棵树砍下来, 制成一双木屐。每当他穿着这双鞋, 就会想起那段患难与共的往事, 不由得慨叹:“足下, 悲乎!”

因此, “足下”一词虽然和脚有关系, 但词意并不是将朋友踩在脚底下, 而是取其睹物思人, 感怀昔日之情, 而衍 (yǎn) 生出对朋友敬称之意。

篇4: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思乡情,捐筑绿色致富路

刘万平,忠县忠州镇人,《绿色中国》记者、忠县重庆商会常务副会长。心系故里,情系家乡,他时时不忘支持家乡的发展。在得知家乡拔山镇芋荷村乡村道路修建及村路绿化建设资金困难后,毅然从个人多年来出版15部著作的书款、稿费中拿出30万元,捐赠给芋荷村支持乡村道路建设,支持家乡经济发展。

一个人,无论他走到哪里,无论做什么工作,甚至无论地位多显赫,财富多丰厚,究其始,都是从故乡出发的,所以,远离故土的游子,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谈及故乡,心中总是涌动着无限的深情。刘万平说,“这条路弥漫着浓浓的乡情,所以我们称它为‘乡情路’,但我也希望他能为乡亲们架起致富的‘金桥’,成为大家的‘致富路’、‘黄金路’,带领着大家一路前行,越走越好。”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长达9公里的“乡情路”对很多建筑商或有钱人来说或许不值一提,但对路边多达500户人口、2000多位村民来说却是弥足珍贵。芋荷村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村级公路硬化率不高,部分道路杂草丛生,生产要素进不去,农副产品出不来,人民群众出行十分困难。道路不通成为生产资料的运进和果子的运出的‘拦路虎’。眼瞅着村民们的柑橘成熟了,车子却开不进去,村民们只能采取‘蚂蚁搬家’的方式,一背篓一背篓地搬到主公路上去。刘万平急乡民所急,想乡亲所想,慷慨解囊捐钱筑路为大家解决了这个难题,圆了村民们“致富路”和“生态好家园”的美梦。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刘万平说:“今天我所做的只是想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希望我的一些努力,能够为乡亲们带去一些便利,为大家铺设一条生机蓬勃的绿色“乡情”致富路。今后,我将继续和各位同仁一道,以实际行动关心家乡的发展,支持家乡的建设!”

乡民感恩情,言不尽,谢不停

“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哟,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 10月26日上午11时,芋荷村委会旁隆重举行了“刘万平先生为芋荷村‘乡情路’建设捐赠仪式”,忠县商务局局长肖仁明在蒙蒙细雨中主持了此项仪式。

忠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洪生代表忠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刘万平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谈到:“多年来,刘万平先生以强烈的责任意识,自觉地担负起支持家乡经济发展的使命,他积极利用记者的便利,为家乡经济建设宣传造势,带头组织捐款、捐物,多方奔走搭起忠县在渝杰出商人及社会各界人士反哺家乡的友谊金桥,为家乡办了很多的实事、好事。风正扬帆,泽惠应时。希望受到资助的芋荷村不要辜负刘万平先生的一片善心,要以此为契机负重拼搏,创新思路谋划发展,让这条‘乡情路’真正成为群众脱困致富的‘致富路’!”

对于家乡父母官的盛赞,刘万平先生反而不好意思起来,他说:“是故乡养育了我,栽培了我,所以当故乡需要我的时候,我就应该挺身而出。我的钱能用到家乡建设和绿化事业上,非常值得!因为,我的成就离不开离不开家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每当我回到森林忠县时,都能切身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环境越来越美了,发展越来越快了,看到这一切,我感到非常高兴,也非常自豪。这些年来,家乡人给予我们这些在外游子的温暖和关怀令我感动。是领导们用真心和诚心时刻触动着我的心灵,让我为身为一个忠州人而感到深深的骄傲!正缘于此,对我来说,能够以自己的一点力量,为故乡做一些微薄的奉献,这既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心愿!”

刘万平确确实实受到当地百姓的热切欢迎。百姓们爱他,更敬他,因为他不仅仅是他们的“家人”,更是他们的“恩人”——正是他令家乡的黄泥路、鸡坑道变成了如今笔直通泰的水泥大道,令乡亲们望着大道两旁绿色葱翠、赏心悦目之余又能期盼着来年的丰收。

男人们说:“以前进出全靠自家劳动力,每逢赶集什么的,但凡要出售家里的农产品,都是家里人一背篓、一背篓地背出去卖,还不敢走得太快,因为路不好走,又陡又险,一来一回的,大半天時间就过去了。”老人们说:“儿子媳妇都外出打工了,咱这身体也做不得重活儿了,可真愁啊,家里种的橘子啊,都快熟透了烂树上了,倒是有人开了货车来收橘子,可是进不来啊,只能小半篓、小半篓地背到大马路边去,费时又费力,一个不小心,还把腰也给闪咯!地里的东西也一样,不能及时挑到外面去卖掉,太可惜了!”女人们则说:“是啊!以前路远又难走,走夜路怪危险的。现在可好了,刘老板帮我们把路修好了,还种上了又能看又能出果的橘树苗,以后啊,货车可以开到家门来收货,客车也能开进来了,咱进出方便多了!还能盼着橘苗结果丰收呐!等我那口子回来了,咱就去买个摩托车,自己也能有车了!这以前,可是想都没想过的事儿啊……”说到这儿,许是憧憬着好日子有望了,大家都乐呵起来,爽朗的笑声散满了一地。

林业人心怀绿色信念,

心系家乡绿化

刘万平,作为一个为讴歌绿色事业而默默奉献的“林业人”,拥有一颗“绿色”的心。桩桩件件总关情,据了解,在最近几年时间里,刘万平先生还积极为家乡盛会——一年一度的柑橘节宣传造势,积极为家乡柑橘节组委会组织捐赠100万元。为了替家乡建起一道靓丽的绿色屏障,为“森林忠县”早日实现添砖加瓦,11月6日,由忠县籍将军团蒋崇安、吴玉金等将军发起的“绿化长江将军林”在忠县涂井乡正式启动,该项目建设总投资近千万元,采取“政府主导,将军参加,社会扶持”多元化运作模式,通过5—10年时间,在长江沿岸种植20万株优质柑橘,建设高标准柑橘经济林4800亩,是忠县政府精心筹备的一个富民工程。期间,刘万平先生在带头捐款1万元的同时,积极组织忠县籍同乡为“将军林”建设工程捐款达116.12万元,为家乡经济建设和绿化事业添砖加瓦。

望着这条饱含乡情的致富路和路旁一片片青葱蓊勃的柑橘树苗,乡亲们仿佛从中品到了喜获丰收的甘甜。刘万平用自己的血汗钱捐筑的这条“乡情路”、“绿色路”、“黄金路”,承载着人们太多的感情和期待。这是一条万众一心的“绿色梦想之路”,唯愿此路永无尽头,在筑路为民、绿化为民的道路上,还有无数个“刘万平”站出来,甘当此路的奠基石,将这条寄托百姓“金色梦想”的道路修葺一新。

篇5:报得三春晖作文

报得三春晖

每次听到《妈妈的吻》中的那句“妈妈的吻,甜蜜的吻,伴我思念到如今”,我都激动不已。

篇6:报得三春晖初二作文

从古至今,数不清的诗人学者,帝王首领,赞美父母之爱的伟大。那些被封存已久的诗篇、故事,让我们体会到了来源于母爱父爱的那种艰辛和快乐。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孝,有舜、有汉文帝刘恒、有孔子的学生曾子、子路、有东汉末年的王祥……

东汉末年的王祥,幼年时失去了母亲,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卧冰求鲤”这是何等的孝心!

父母之爱,深如大海,无私的父爱母爱,不需要我们偿还。纵使我们能够偿还,我们又能偿还多少分呢?王祥不记恨继母,冒着严寒,冒着自己生命危险,只为给继母捉两只鲤鱼。那一种宽容和大度是常人没有的,而这宽容的背后正是作为儿女的一份责任,一份孝心,一份感恩的情怀。有人说过:“孝心之真,孝心之诚,打动人心。”那一种真实的心理情感,那种独特的感情可以把人和人连接在一起,因为他们真真切切。它可以把所有的不愉快转化成过去,亲情是伟大的、父母之情更是伟大的。

尽孝道是一切成功的源头,是一切感恩的开始。每天妈妈下班后先到姥爷家去呆上几分钟,给姥爷带点好吃的,或者陪姥爷说几句话;每隔几天爸爸去给姥爷购置家庭用品;每天晚上爸爸吃过晚饭,去姥爷家陪姥爷看电视,直到老爷睡下;每个周末妈妈兄妹几家都会陪姥爷一起吃饭,和姥爷一起说说笑笑。姥爷虽然不能自理,但姥爷是幸福的,因为他有几个孝顺的儿女!每每看到因为争夺老人的家产,儿女大打出手,甚至把老人赶出家门的时候,我的心总是揪得紧紧的。“可怜天下父母心”,面对养育自己长大的含辛茹苦的父母,他们怎么下得了狠心?

只有懂得如何爱自己的父母,才能学会去爱别人。

有人说“孝是什么?孝是童心未泯的孩子嘴下溜出给父母的半粒糖;孝是孩子放学归来,在门口甜甜的一声“妈妈”;孝是饭前抢着给父母盛饭的那一举动……孝,他每时每刻都在你身旁,不经意中,轻轻一举手,一投足全融进孝的成分。孝是什么?著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篇7:报得三春晖初二作文

我记得,一个寒冷的冬天的早上,我急着去上学,穿了件薄衫,套上冬季校服就要走,被正在厨房忙碌的母亲喊住了,“儿子,这么冷的天,穿这么少,会感冒的!等一下,妈妈给你拿羽绒服去!”

我反感母亲的唠叨,假装没听见,穿上鞋子匆匆下了楼。刚出楼道门,一股冷气霎时把我包围了。我想回去换衣服,可时间已经来不及,担心迟到被老师说,一口气跑到了学校。

晚自习结束后,我走出学校大门,看见漫天飞舞的雪花,我想:“太棒了,明天又可以堆雪人,打雪仗了!”可是,只开心了一会儿,刺骨的寒风便穿透我单薄的校服,冻得我直哆嗦,腿变得僵硬而笨拙,脚步踉跄,身子直往前扑。我想起妈妈说过的那句话,“冬天不穿棉,冻死没人怜!”,要是穿上羽绒服就好了。正当我冻得快要死要活的时候,一个又瘦又小的人冒着肆虐的风雪中迎面走来。是母亲!我又惊又喜,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迎了上去。母亲跑过来,将一件羽绒服递给我。我赶紧把羽绒服穿好,顺手接过暖手宝——

母爱像太阳,驱散了黑暗和寒冷;母爱像春雨,滋润着我的心田。母亲是渺小而平凡的,可母爱却是伟大的。

篇8:报得三春晖初二作文

小时候——

不懂什么是爱,只知道累了有你背,走到哪里你都如影子一样跟着我。每个生日都被你操办得如此完美,可口的饭菜,精美的礼物。每次出门都被你打扮得像个天仙,以你洗得发白的牛仔服反衬我舞动的衣裙更加美丽。依稀记得,作文中第一次写到你,你欣喜若狂,激动的一字一句的念了好几遍。

长大了——

第一次和你顶嘴,我从你的眼神里看到了不满,但你仍平心静气的跟我说话,讲道理,我却嫌你太过唠叨,随之而来的是在日记里利用英语数落你几句。第一次犯错,我听见你的声音在颤抖,看见你的睫毛不堪重负,微微垂了下来,眼泪顺着你的脸颊,一行行地下淌。我开始惶恐,开始后悔,那本能的反应让我心疼,我擦去你的泪,说:“妈妈,对不起。”你平静而艰难地笑了笑。

而现在——

临近中考,我每天学习到很晚。书桌旁,我在学习,灯下,你在看报,你从来都不跟我说话,我知道你怕打扰我。有时我会和你讲一些学校的趣闻,你每次都耐心聆听。每天中午,你变着花样给我做菜,给我补充营养。我从你这个细心母亲身上,感到了无私的爱。

篇9:报得三春晖初二作文

妈妈是个年纪很大的人,已经“知天命”了。她那干枯的脸上又多了几条皱纹,银丝也增加了许多,也许都是我的错,是我太让她操心了。我们处于一个十分普通的家庭,说是普通,不如用朴素来形容呢!我家开了一个小粮店,每天收入也不算很多,但妈妈每天都帮着爸爸打理粮店,日益操劳。

也许是家庭原因,妈妈信仰佛教,她叫我不可以伤害一草一木,和一些小虫子。她教会我应当宽容,宽容地面对他人,善待他人。她告诉我知足常乐是,而且不能傲慢。妈妈经常烧香礼佛,所以我便也了解一些,有时会说上那么几句。我相信妈妈,我听妈妈的话,照着去做,也许是在这种充满善意的家庭中,我才这样一步步地走,一步步地学。

妈妈学历不高,只是初中毕业,但也可以辅导我。每每数学中有了难题,她便会同我一起讨论,直到我弄明白为止。她对英语一窍不通,但却能够听写我英语单词,不知背地里背了多少遍呢?

有一次,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便坐在地上等着被打。但妈妈却轻和地说:“起来吧!”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她不仅没有责怪我,还和我一起研究错题,然后给我买了练习册,让我做。果然第二次考试我成功了,这都要归功于我的妈妈。

妈妈爱唠叨,像许多其他的家长一样但每次说完我,都又有些不忍心。

有一段时间,我沉迷网络游戏,成天想着打怪升级,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妈妈发现后,很严厉地责怪了我,但骂完后,我突然看见她的眼神里有一种不忍心的样子,但是“不打不成材”,所以才会这样责怪我。我有时被骂了,不考虑妈妈的感受,就和她顶嘴,但有时还会记得:“打是亲,骂是爱。”的这个道理。

妈妈的良苦用心,是难以记数的,我应当涌泉相报。

篇10:第五集:报得三春晖

内容提要

本集以孝道为主题,选取了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古典诗词,从孝道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展示了总书记用实际行动,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理念,以及在执政中把养老、孝老、敬老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孝道”提升到“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治理层面,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这就使“孝”体现为大孝、大爱、大义,为孝道美德注入了丰富内容和新的活力,开辟了新时代孝道观念的新境界。

整体阐述 主持人康辉:

大家好,欢迎收看《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辉。首先欢迎今天来到节目现场的中央民族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的同学们,欢迎你们。

我们中国人常说一句老话,百善孝为先。为什么如此强调孝的重要性呢?因为在中国的文化当中,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天性。所以今天新时代我们仍然讲孝道。总书记在大力地倡导孝老爱亲的思想观念。

今天我们这期节目就以孝道为主题,我们通过解读总书记一系列相关论述当中的用典来深入地领会和学习新时代的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论述。

好,现在让我们掌声欢迎本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中共中央党校王杰教授。思想解读人王杰:

大家好!这一集我们谈孝道。

总书记孝敬父母,推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并且在十九大报告中大力倡导,激励人们要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一个“孝”字写尽了天下儿女对父母孝养、孝敬的真挚感情,写出了对社会上所有老人的关爱与帮助,一个“爱”字道出了千万父母对儿女的真挚感情,也道尽了千万儿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真心回报。

关于孝道我想谈两个问题: 第一呢,就是孝老爱亲。第二个问题就是尊老敬老。

关于孝老爱亲,下面我们看一看总书记他是怎么谈的。第一段落 微视频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

主持人康辉:

这是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他讲的一段话。在讲话中他引用了唐代诗人孟郊那首著名的《游子吟》。

这首诗妇孺皆知,幼儿园的孩子都会背。但是,年轻的朋友们,我很想说,这首诗在年轻的时候不一定真能读得懂。

我想问问同学们,谁知道这首诗是孟郊多大年龄的时候写的? 这位女同学。观众:

我认为这是孟郊青年离家时写的。主持人康辉:

青年离家时写的。你也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年轻人怀着赤子之心写的作品,对吧?

但是我要告诉你正确答案,是孟郊50岁的时候,这在古时候是个知天命的年纪,他写下了这首歌颂母爱的真挚的诗篇。

那么这首诗写下的时候,孟郊经历了怎样的人生际遇,这首诗又何以流芳千古呢?

现在让我们请出本期节目的经典释义人中南大学杨雨教授为大家讲解。经典释义人杨雨: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刚才这位同学有回答说这首《游子吟》很可能是诗人在青年时期离家的时候告别母亲所写下的。

其实我觉得这样的答案从感觉上来说,而且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来说,其实还真的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在座的现场的观众朋友,很多都是大学生,而且很多是从外地考到北京来的大学生,可能都经历过高考结束,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远离父母,然后到外地去求学这样的一个阶段。在临行之前,往往都是由父母精心地为大家准备行李,生怕忘了这样,忘了那样。所以这首《游子吟》好像真的是青年学子第一次要远离父母温暖的怀抱的时候写下的这首感念父母的,尤其是母亲的养育之恩,希望将来能够报答母亲,报答父亲的这样一首诗篇。当然这是我们的一种感觉,历史的事实恰恰和我们的感觉是有误差的。因为这首诗它的作者是中唐一位著名的诗人叫孟郊。孟郊这位诗人虽然很有才华,但是在考场上恰恰是不得志,蹉跎半生,在46岁这一年才终于考中了进士,可是我们也知道,在唐朝考中进士并不意味着你马上就能做官,它还需要经过人事部门的人才选拔的考试,而且还有没有空缺的职位,有没有重要人物的推荐,都是你能不能当官的必要的前提条件。所以孟郊在46岁考中进士之后,并没有机会马上步入仕途,一直到4年之后,也就是他50岁的时候,他才终于等来了一纸任命,他被任命为溧阳县尉。尽管好像不那么如人意,但是对于孟郊来说,毕竟他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职位,而且有了一份可以勉强来养家糊口的薪水和俸禄。所以在他50岁这一年他来到溧阳,想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立刻赶回老家,将他的老母亲接到溧阳来奉养。所以这首《游子吟》恰恰不是孟郊在青年时代告别老母亲写下的诗篇,而是他们母子在经历了漫长的分离之后,终于能够把老母亲接到身边,然后长长久久地陪伴她,写下来的这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想,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衣裳,无论游子走多远,离开家有多久,只要一想起远方的家,有老母亲在等待着他回来,他都会感到一份安心、一份踏实。如果说为远行的游子缝补衣裳是每一位母亲最朴素的表达,这个母亲的爱的一种方式的话,那么儿子对于母爱的深切感受和情感的回报,我想也许比母爱的无私付出要更加地难得,更加地珍贵。所以这首《游子吟》的核心我觉得不在前四句,而在最后两句,那就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对于孟郊来说,我觉得这个“报得三春晖”的“报”字就显得更加地珍贵了。因为我们刚才有介绍,他直到46岁才考中进士,直到50岁才终于谋得一官半职,然后能够相对比较长久地陪伴在老母亲的身边。我想,如果不是有老母亲一直在他的身后支持他、鼓励他,他可能老早就放弃了,他可能坚持不到最后。

所以我想,这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包含了孟郊对于母亲的一种无比愧疚的这样一种感情。

当然了,我想对于每一位母亲而言,其实儿子做了多大的官不重要,儿子挣了多少钱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陪伴。所以如何报答,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子女有没有“寸草心”。

主持人康辉:

好,谢谢杨雨教授给我们的讲解。

今天我们在讲孝道,我想重复我的一个观点,就是爱是天性,是自然属性,但是爱也一定需要学习,孝是一种爱,那孝道也需要学习。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观念,关于这一点,我想问问现场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一些问题或想法想和我们两位老师交流的?有没有?

好,第一排的这位女同学。观众:

说到孝道,我确实有一个困惑,就是比如说,我之前给妈妈买过一双比较昂贵的鞋子,然后我怕她心疼钱,所以我跟她说其实这个鞋子很便宜。那我这么做算不算是欺骗了她,算不算是有违孝道呢?

主持人康辉:

你希望哪位老师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观众:

我想要王老师来回答一下。思想解读人王杰:

在咱们中国的儒家文化中,讲孝敬父母,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所以你看孔夫子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说你只满足了父母的物质上的需要,并不是孝的全部,那是小孝。所以曾子讲:“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最低才是养活父母。那么至于在儒家文化中如何孝敬父母,和我们今天是一样的,孝敬父母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不可能千篇一律,只有一种模式。刚才你说的很便宜,怕父母亲担心,怕父母亲(不)舍得花钱,我觉得这是一种善意的谎言。善意的谎言也许是一种孝的表现。

观众:

好,谢谢王老师。主持人康辉:

我们在谈孝道,首先要孝,要有这颗“寸草心”,那如何“报得三春晖”,也许我们真的要穷尽一生去不断地学习。

接下来呢,我们继续请王杰教授给大家做讲解。思想解读人王杰:

那么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总书记不但重视言传,更重视身教。那么总书记身体力行,他把对父母的深深的爱都融注在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细节里。

我们通过几个非常普通的物品,我们可以来看看总书记是如何来践行孝道的。

第一件物品,一个针线包。习近平同志到陕北插队的时候,就是个初中生。你想想,一个孩子在那个时代远离了父母,要去那么远那么远的地方,你说做娘的、做母亲的她能够不牵挂吗?能够不惦念吗?为了排解这种思念之苦,母亲就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制了一个针线包。在这个针线包上还绣着三个红色的大字,这三个大字就是“娘的心”。所以母亲把这种最深沉的,最无私的爱编织在了一针一线中,融注在了细细密密的针头线尾中。

七年的知青岁月,娘的心伴随着习近平,给习近平增添了无穷的力量,让他在插队时期渡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七年的知青岁月,习近平同志靠着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拼搏奋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了出来。七年的知青岁月,对老百姓一定要有真情,人要有理想和信念,对老百姓要办好事,办实事,这些人生的信条深深地融注到了习近平同志的血液中,他把对母亲深深的孝和爱升华为了对社会所有老人的大孝和大爱。

那么第二个物件,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记录了习近平同志陪伴母亲的温馨时刻,这张照片是习近平同志拉着母亲的手散步在公园中。

2018年5月,这张照片再次出现在了央视新闻客户端的一篇特稿《习近平和母亲》一文中。那么这篇特稿一经发出,迅速地成为了各网络媒体的头条新闻,纷纷地转载。据不完全统计,短短的24个小时,特稿全网的阅读量超过了10亿人次。

那么,这篇文章,这张照片,之所以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阅读和点赞,我想是因为总书记对母亲的这份孝心、爱心打动了所有的人。这是对母亲最质朴、最纯真的一种爱。

那么看到这张平常而又温馨的照片,我们会想起什么,我们会感觉到什么,我们会不会反问自己,扪心自问,反求诸己。

孝敬父母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还是精神上、情感上、心灵上、人格上对父母的一种关爱、慰藉和尊重,这是儒家文化更为看重的。所以总书记才会深情地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

那么关于尊老敬老,总书记又是如何论述的呢? 第二段落 微视频二:

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主持人康辉: 这段讲话是总书记2016年12月12号,在接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时候他讲的。这段讲话看似没有直接用典,但又处处是典。总书记谈了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首先提到的就是尊老。

那尊老、敬老的论述和传统的孝道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过去的哪些经史典籍当中寻找到它的根脉呢?接下来我们请杨雨教授为大家讲解。

经典释义人杨雨:

尊老敬老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美德,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说过,“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在这里的意思是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亲人,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说明早在2000多年之前,孟子就已经意识到了,尊老敬老不仅仅只是每个人自己家庭的事,它还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大家庭当中的每一个人。

当然,尊老敬老一方面确实是社会的责任,它应该从制度,从养老机构,从社会道德风气的完善这样一些方面切实保障老年人的生活。那另外一方面,就是具体到我们的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去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老人。

当然了,什么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老人?我觉得,这个概念至少是包含了三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个层面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老年人。那么第一类老年人当然是我们的至亲,就是跟我们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的父母,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这是我们身边的第一类最直接的老年人。

第二类老年人,就是我们的生活圈能够辐射到的老年人。比如说我们的邻居,比如说跟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区的,需要我们帮助的一些老年人。

那第三类老年人,就是跟我们的生活圈没有直接交集的陌生老年人。比如说在公交车、在地铁上面碰到的需要让座的老年人,或者在马路上碰到需要我们特别帮助的老年人,也包括在养老院生活的老年人,我们也可以定期或者是不定期地给予我们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

那如果我们对待身边的每一个老人都能够像《弟子规》所说的那样“泛爱众而亲仁”,都能够像孟子说的那样“亲其亲,长其长”,那我们的社会关系定然是充满温情和爱的。

那说到这里,我想起我以前读到过的一篇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三国时候著名的文学家李密。李密本来是在蜀汉为官,蜀汉灭亡之后,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听说了李密的才名和贤名,就下旨征召他为西晋的太子洗马。面对晋武帝的征召,李密居然拒绝了皇帝给他抛来的橄榄枝。那么他拒绝征召的理由是什么呢?他写了一篇在文学史上千古流芳的经典名作《陈情表》,在《陈情表》当中,他陈述了他不能应召的理由。原来李密他自小丧父,而且母亲改嫁,他是由他的祖母刘氏一手带大的。那我们也知道三国到魏晋时期是一个社会特别动荡的时候,一个孤寡的老妇人带着一个幼小的孩子,把他培养成人是多么艰难的事情,我们是可以想象的。

而李密在写这篇《陈情表》的时候,他的祖母刘氏已经是96岁高龄,而李密自己正当44岁的壮年,所以他在《陈情表》当中这么对晋武帝说,他报答皇帝的日子还有很长很长,可是他能够留在祖母刘氏身边陪伴老祖母的时日已经不多了。“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他还发自肺腑地这样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没有祖母的养育之恩,他不可能长大成人。而没有他的陪伴和支撑,他的老祖母也没有办法度过她的余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乌鸦尚且知道反哺,人又怎么可能抛下自己的至爱亲人呢?

这篇《陈情表》写得非常地感人,据说连晋武帝看到《陈情表》之后,都被李密的这一份拳拳的孝心深深地打动,他不仅没有逼李密马上出山,还赐给李密两名奴婢帮助他一起照顾老祖母,并且还关照郡县的官员,要给他的老祖母一些比较切实的生活的保障或者是生活的补贴。

就在李密的《陈情表》写完一年多之后,他的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又为老祖母守孝三年,守孝结束之后,他才终于答应了晋武帝的征召,出山做了西晋的太子洗马。而李密的这一篇《陈情表》,也成为了孝道、尊老敬老的千古名篇流传后世了。

那说到李密的这个孝心,他尊老敬老的这样一个故事,我还想起历史上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孝老的故事那就是焦饭遗母,这个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当中。说的是一个叫陈遗的人,他的母亲有一个爱好,爱好什么呢?特别喜欢吃锅巴,所以,陈遗无论是出外做官还是出差,每次煮熟了饭他总是首先把这个锅巴给留下来,他是随身带一个口袋的,等积攒到一定的时间,他要回家的时候就把这些锅巴带回去奉给他的老母亲吃。后来因为海盗孙恩发动兵变,这个时候,陈遗口袋里面已经积攒了好几斗的锅巴了,但他来不及回家去送给他的老母亲,就匆匆地随军上了前线,后来战争失败,军队走散,很多官兵四散逃到山林里面,很多人就是活活地饿死了,而陈遗因为随身带了几斗的锅巴,他终于活下来了,所以人们都说这是孝心给陈遗的最大的回报。

这个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德行》当中,这说明即便是在最看重个性自由的魏晋时代,孝道依然是那个时候,广为推崇和广为传播的美好的德行之一。那这样的发自内心的尊老敬老之情,完全是可以推己及人,在社会的大的环境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温情的社会氛围和良性循环的。像这样的故事其实由古到今还有很多,我以前每次读到杜甫的诗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总是会为诗人和邻居的老人那种相处得其乐融融而感动;读到他的“怡然敬父执”的诗句,总是会为子女的孝心而感动。因为这样的子女不仅会善待自己的父亲和母亲,甚至他还会推己及人,对于父母的朋友同样地也是彬彬有礼,热情周到。当我读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时候,也总是会为儿童对陌生的老年客人的善意而会心一笑。

就像《孝经》所说的那样,“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里面的这几句话像大白话,根本不需要我们做任何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转变,我们都能够读懂,因为它表达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秀传统美德,直到今天,这种美德依然没有消失。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那一天,所以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位老人,推己及人,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主持人康辉:

好,谢谢杨雨教授给我们的讲解。我觉得有八个字特别重要,就是发自内心,推己及人。只有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行。

我们讲到这儿,关于在全社会倡导尊老、敬老,现场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法和问题要跟两位老师交流?这位男同学。

观众:

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现当下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缺失的一个问题,那么我想请问一下杨雨老师,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做,来帮助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来重建这种信任?帮助我们的老年人在社会中来获得年轻人更多的关怀?

经典释义人杨雨:

确实,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切中了当代社会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要害的问题。我个人对这个问题是这样思考的。我认为要解决你所说的这样一种社会的信任感的缺失的这样一个矛盾,因为一切我们说的道德也好,还是社会的行为规范也好,还是一种文化也好,都需要制度的护航和制度的保障,才能够让一个好的文化或者是道德,或者是美德充分地发挥它的效应,而自觉地能够生发出一种向善、向美的追求,我觉得这是对于重构我们的社会信任感的舆论的一个保障。谢谢!

观众:

谢谢杨雨老师!主持人康辉:

谢谢杨雨老师。确实,发自内心、推己及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发自内心地尊老敬老,我相信大多数时候我们能够获得受到尊敬和帮助的老人,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恩。而不仅仅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大家都是发自内心、推己及人,那么全社会尊老敬老的风气就会一天天、一点点地真正地树立起来。

接下来,我们继续请王杰教授为大家解读。思想解读人王杰:

那么关于尊老敬老,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孝道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子当尽孝,在家里尽孝,那是小孝,小爱。而对他人的关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那是大孝,大爱。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里,还记载着习近平同志一个故事,在这里我也给大家讲一讲。

有一次习近平同志听说,一位生活拮据的老汉认识他,习近平同志就专门去街上找到这位老人,他把自己身上带的钱、陕西省粮票、全国粮票都掏出来给了那个生活拮据的老人。另外呢,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也给了这个老人。你可以想想,在那个年代,习近平同志他自己的生活也不富裕,可以说把自己的所有都给了这个生活拮据的老人,可以说叫倾囊相助。古人描述这种现象叫“解衣推食”,把自己吃的送给别人,把自己衣服给别人,叫倾囊相助,这是一种仗义疏财。习近平同志当时这么做,也是出于对一个老人的一种敬,一种爱,一种帮助。没有外在的压力,没有外人强迫他,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所以今天反过来想,这或许就是一种天性,一种爱。所以我想,这种关爱和尊敬就是一种大孝、大义和大爱。

那么几十年过去了,总书记仍然像过去一样关爱老人,他仍然像孝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去尊敬老人,关爱老人。总书记在调研中经常去慰问老人,关爱老人。那么在全国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总书记尊老敬老的足迹。

主持人康辉:

2013年12月28号总书记到北京市海淀区的四季青敬老院看望那里的老人,今天我们节目现场特别请来了四季青敬老院的院长助理贺秋荣,护理主管王云红两位大姐,我们欢迎她们!

两位好,请。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四季青敬老院的院长助理贺秋荣大姐。那这位是护理主管王云红大姐。

嘉宾贺秋荣: 大家好!主持人康辉:

总书记是2013年12月28号去的四季青敬老院,这一晃快五年的时间了。那天的情形还记得清楚吗?贺大姐?

嘉宾贺秋荣:

记得很清楚,好像就在昨天。当时我们正组织十来位老人朗读《养生歌》,我们都很高兴,没想到这么近距离地看到总书记。

主持人康辉:

你看,快5年的时间了,但是贺大姐讲起那天的情形觉得是历历在目,而且现在说起来心情还很激动。

嘉宾贺秋荣: 对!主持人康辉:

那王大姐,那天您还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吗? 嘉宾王云红:

是的,当时那天我也在场,许多细节还是记得很清楚。当时习总书记走进我们老人的房间,坐到老人身边,与老人交谈。当时习总书记很亲切,而且问得也很仔细,老人的身体的情况、家庭的情况,还有老人在敬老院居住的情况,很多的细节他都问。还有就是习总书记特别关心我们老人生活的细节,他仔细地察看了我们老人一周的食谱,而且还问到了,就是说我们老人的这个一周的食谱是否照顾到老人的,各种老人,或者不同老人身体状况的那个口味?而且还嘱咐我们敬老院,要多关心我们的五保老人和孤寡老人。这种的关怀呢,老人都感觉到很温暖,而且也觉得习总书记很细心、也很贴心。所以当时老人们的心情都非常地激动。就是说那种幸福的感觉都在老人的脸上能够表达出来。

主持人康辉:

总书记的这种细心和贴心真的是体现在很多的这些小细节上面。

所以他对于老人的这种尊敬、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时时刻刻能够显现出来。嘉宾王云红:

是的,我们能够感觉得到。主持人康辉:

今天两位特别感谢你们来参加我们的节目,也请你们回到敬老院之后,向老人们转达我们对他们的问候和祝福。

嘉宾贺秋荣: 谢谢。主持人康辉:

谢谢两位大姐,谢谢,谢谢!

刚刚两位大姐回忆起了2013年12月28号总书记到四季青敬老院去看望老人时候的情形,我们看到了总书记对老人的这种尊敬和爱,在一点一滴当中都显现了出来。确实,在任何的场合,只要有老人,总书记总是会把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递给他们。

那接下来我们继续请王杰教授来为大家讲一讲总书记更多的尊老敬老的事例。

思想解读人王杰:

总书记尊老敬老的例子还有很多。

2017年11月17号这一天,总书记出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看到黄旭华、黄大发两位全国道德模范年龄较大,这时候总书记把两位老人请到了第一排。

总书记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践行孝老爱亲,对全社会形成孝老爱亲的社会风尚,起到了表率和带头作用。在全社会曾经引起轰动的大型公益活动“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那么还有各地举办的“最美媳妇”、“最美家庭”等等,那么这些故事都是尊老敬老、孝老爱亲的光荣传递。那么这些故事在感动着我们,在影响着我们,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正能量。

那么这些故事也在告诉我们,尽管咱们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尊老敬老,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不但没有丢失,不但没有被抛弃,反而在我们中华大地上扎根了。它在咱们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在总书记的大力倡导下,我们要重新地唤回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把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个社会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让我们这个传统的美德永远在中华大地上能够熠熠生辉,能够扎根,能够开花,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

同时,孝老爱亲不仅仅只关乎我们家人,关乎我们社会上的人,也关乎我们个人,关乎我们每一个人,总书记指出,要把弘扬孝老爱亲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就从国家治理的层面把孝老、养老、敬老落到实处,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落到实处,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主持人康辉:

谢谢今天这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经典释义人为我们带来的讲解。总书记新时代的孝道的论述体现在他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当中,体现在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孝、大爱、大义当中,更体现在他持续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的治国理政的务实举措当中。今天我们要让孝老爱亲深厚的道德资源凝聚起人心,要让尊老、敬老强大的道德力量构筑起和谐社会,这将为我们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深厚的基础。

节目的最后,我们一起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关于孝、亲的那些经典的篇章,再一次让传统美德浸润我们的心灵。

经典诵读环节 《弟子规》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篇11:报得三春晖初二作文

“孝”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古有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七十多岁戏彩娱亲;有东汉时期的黄香为父扇枕温衾;有魏晋时期的王裒因母怕雷而闻雷泣墓;亦有晋朝的吴猛怕父被咬而恣蚊饱血……自古以来关于“孝”的故事不少,他们做的也许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足以体现他们的孝心。

汉朝时选官的标准是“孝廉”,因为从“孝廉”中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品行,是否忠君?是否公正?可见“孝”在古代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那现在我们怎能将他丢弃呢?在1971年5月时,妻子张玉珍去世,张福银被嘱咐既要养好两个女儿,也要视岳母如亲母。为了这个承诺,张福银每天为岳母洗脚擦身,夜里只要轻唤一声便起身侍奉。夏天他先到岳母的房中驱蚊才让岳母入睡。他四十年如一日,丝毫不怠慢,使100多岁的岳母仍耳聪目明,思路清晰。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现在“久病床前有孝婿”!

也有为了母亲的一个愿望,花费一生积蓄的王一民,不管是寒风凛冽,还是炎炎夏日,他骑着三轮车,载着母亲,穿越十三个省,历时三年。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孝顺就是尽我们平生的努力完成父母的愿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透露着一种追悔莫及之感。若有生之年不能为父母双亲做些什么,那将是贯穿一生的自责与后悔。父母不辞辛劳的将我们养大成人,培养成才,他们在我们的身上倾注了他们所有的爱和精力,所有的关心和所拥有的金钱。为了我们,他们风里来雨里去,不管是凛冽的寒风还是炎炎的酷暑,都为了我们不停的工作,我们又何忍不照顾他们呢?

晋武帝曾多次征召李密,但他因祖母无人奉养而辞不奉命,他怕晋武帝怀疑自己心念前朝,而饱含血泪写了《陈情表》。我们虽不能像李密那样为了母亲而放弃事业,但我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父母做点小事,多陪伴父母。

篇12:报得三春晖初二作文

而这句诗也可以用在我们身上。虽然我们不是游子,但我们的父母依然像诗中的慈母那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我们的父母在不断的付出,而我们却不如诗中的游子那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现在的我们只知一味的享受,却不知如何去回报父母。其实回报的方式有时很简单,只需要我们倒一杯水,扫一次地,做一次家务,甚至只需要有这样的想法即可……

从小到大,在我的印象中,我几乎没有做过家务,做家务的次数屈指可数,甚至在学校给班级大扫除的次数都比在家里做家务的次数要多的多。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第一次做家务。

那时的我只有七八岁,小时候父亲每天都要出差,而母亲则在家陪我,父亲每天出差都要到很晚才回家,当他回到家时,我早已沉沉地睡了过去,而母亲把我哄睡着,虽然眼皮已经在打架了,但仍然坚持等待父亲回来以后再休息。并且母亲每次在父亲回来之前,把被弄得一团糟的家收拾整洁。

这天一切都平常一样。白天我把家弄得一团糟,我不在意,因为我知道晚上母亲一定会把他收拾好的。可就在傍晚时分,妈妈却突然发烧了,吓得年幼的我哇哇大哭起来,哭罢多时,突然想起了我在动画片上看到的知识,便心中升起了一股责任感,给妈妈找退烧药,倒热水,开始照顾妈妈……妈妈很快便熟睡过去。我也很想睡觉,但我又忘了忘那被我破坏的面目全非的屋子,想起了每天妈妈都会去收拾它,莫名的责任感涌上心头,决定去整理这个屋子。

那可能是我人生中最累的一次做家务了,将散落一地的玩具费力地装进箱中;将铺满了几乎整个房间的地面的零食包装袋拾进了垃圾桶;将被我脏兮兮的脚踩过的地面拖了一遍……

当我干完了一切后,爸爸回来了,他难以置信地望着气喘吁吁的我,问:“都是你干的?”我点了点头,也不知是不是爸爸的话把妈妈吵醒了,妈妈听到我的回答,欣慰地热泪盈眶……

是啊!仅仅是做了一次家务,别让父母感到如此欣慰,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以优异学习的成果去回报父母的付出。

上一篇:成长的今年中考满分作文下一篇:方剂学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