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河之恋诗歌

2024-04-24

东辽河之恋诗歌(共2篇)

篇1:东辽河之恋诗歌

重走辽河桥诗歌

我岂能熟视无睹,车在桥上颠簸,心思波澜壮阔。

记忆中的那条河,由近及远荡漾着碧波。

曾经的鲁莽和野性,宣泄诸多逆境险情。

曾经的惆怅和泛滥,演绎诸多殷虹乡情。

曾经扑朔迷离的`眷恋,载入历史记忆的长河。

思乡的泪浸染胸襟,贪婪的目光欲望河,

每年的五月去往沈城,风驰电掣中的瞬间拍摄,

记下了律动的辽河欢歌,乳白色雾霭迷离涨起,

油绿的秧苗荡漾清波,洁白的泥土铸成瓷谷,

湿地的圣水魂系仙鹤,辽代音乐奏响生命之歌,

岁岁年年重走辽河桥,朝朝暮暮喜迎波澜壮阔,

同一段路判若两重天,灵山圣水肥美了辽河,

泉水叮咚馨香了家乡,万亩金廊璀璨了硕果。

篇2:东辽河洪水特性及防御对策

1 东辽河洪水特点

东辽河流域的暴雨是洪水产生的重要原因, 大暴雨产生多是由于华北气旋、台风等特点气象灾害带来。暴雨季节集中在夏季的7、8月份, 此时雨量特别集中、范围很广而时间长, 强度也特别大, 甚至于局部地区常有大暴雨。前面介绍的东辽河水系发达、支流多, 流域面积在20km2的支流达43条之多。这些支流还多位于低山丘陵地带, 流时短、比降陡, 汇流时间迅速, 加之暴雨影响, 各支流水势异常凶猛。尤其是在双山渠首以下, 河床宽而浅, 淤泥多而重, 河道弯曲多, 河槽蓄水能力很差, 促使洪水容易破槽而出, 进而让洪峰持续时间长, 同时多次暴雨重叠形成的复式洪峰, 其灾害性与破坏性更强。本文从二龙山、王奔 (太平) 、十屋等3个具有典型特征的水文站进行研究。

十屋水文站在支流小辽河上, 是流进东辽河的控制“阀门”, 王奔 (太平) 水文站是东辽河总控制“阀门”。分析研究东辽河二龙山、王奔 (太平) 、十屋等三个水文站数值可以了解到:从1957~2006年的数据测试记录来看, 水位变动幅度为4.80m, 多年平均流水量是18.1m3/s, 最大流水量是1080m3。尤其是在1986年夏季, 受到当年九号台风影响, 有大到暴雨, 王奔水文站降雨量从7月25日到8月6日仅仅10天就达到了320.9mm, 最大降雨量在在8月3日, 日降雨量达到117.6mm。可以说二龙山、王奔 (太平) 、十屋等3个水文站都测量到了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在此次降雨过程中由于时间长而强度大, 加之7月份以来的连续加到降雨量降雨影响, 此次降雨可以算是全流域性降雨, 太平水文站数值从7月25日开始连续增加, 到30日3:00达到了11.3m的最高水位。连续性降雨形成的东辽河罕见洪水产生了多个地方决口, 在太平水文站上游老虎卧子最大决口处流量822m3/s, 此水文站栋30日3:00洪峰开始, 最高峰值持续3h, 洪水10多天后才结束, 最大峰值1300m3/s。经过对太平水文站50年数值的分析发现:在东辽河流域面积内容易出现大范围全流域降水, 加上多个山溪性支流的叠加影响, 容易形成复式洪峰, 洪水汇流时间短而急促, 快而疾, 涨落数值变化大, 具有很强的现实破坏性与灾害性。

2 防洪治理对策

2.1 建立并完善高水准的防洪工程体系

伪满州国时期东辽河提防开始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逐步完善培育形成了较为务实的地方防御体系。1975~1976年, 对南崴子灌区渠首至双山灌区渠首142km河道进行了裁弯取直, 堤防加高培厚, 其中杨船口以上为干砌块石护坡, 并建成10座干块砌石跌水;杨船口以下建2座混凝土拦河坝, 这大幅度提高了工程的防护措施。尤其是1986年的特大洪水让相关部门更加重视, 水利局按照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颁布的《三江地带防洪工程初步设计》, 将提防长度扩展到308.6km, 穿堤涵洞维修新建100多座, 河道险工段整治170多处。到20世纪90年代, 东辽河的防洪工程体系的防洪标准设计达到了20a一遇的标准。在提防合格的基础上, 还实行了生物防洪工程技术。按照水利部三级管理标准已有252km堤防达到要求。这样的高标准防洪工程体系也产生了巨大效益, 在之后出现的特大暴雨中, 甚至峰值超过了防洪标准体系, 但工程依旧固若金汤, 防护效益近3亿。

2.2 清理河道内障碍物

对河道内的阻水障碍物如房屋民堤、桥梁片林等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清理。在市防汛指挥部带领下制订了多个合理有效的清障计划和实施方案。经过几年的治理工程后, 清除河道民堤66.2km, 民房99间, 阻水片林40hm2, 改建阻水公路桥2座。这些举措让洪水畅通无阻, 大幅度提高了河道泄洪能力。

2.3 实施安全可靠的非工程防洪手段

由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限制, 防洪工程标准不能太高, 要按照实际出发, 毕竟单一的工程防洪手段不能抵御所有的洪涝灾害。因此, 在采取工程措施的同时还要有着一系列的“软件组织”:建立专业化系统化的提防保护队伍, 通过先进的管理手段来提高防御能力;通过法律宣传手段, 提高全市人民对抗洪防灾的了解;建立了省、市、县 (市) 3级计算机网络预报调度系统及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以便及时准确将洪水数据传送到防汛调度中心, 以便他们的正确抉择等。

2.4 建立完善的防汛抢险前沿指挥体系

防御特大洪水需要科学安排, 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 建立东辽河防汛抢险前沿指挥系统;科学编制河道防洪应急预案, 实施科学调度;落实抢险人员和防汛物资储备到位, 作到有汛人员和抢险物资及时运送到位;建立汛前工程检查制度;落实市、县、乡三级领导带班昼夜值班值宿制度, 建立责任制。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数统院师生见面会通讯稿范文下一篇:好惊险的一场梦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