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古诗知识点

2024-05-25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古诗知识点(精选10篇)

篇1: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古诗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古诗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注音。

碣(jié)石 澹(dàn) 竦(sǒng) 峙(zhì) 堤(d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次北固山下 次:停泊。

(2)最爱湖东行不足 不足:不够。

(3)路转溪桥忽见 见:出现。

二、重点句子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5.《观沧海》中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7.《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表达丰收带来的喜悦之情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8.《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文学常识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2.《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湾。

3.《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4.《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选自《稼轩长短句》。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词风以豪放著称。

5.《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其作者是元朝戏曲作家马致远。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古诗的学习方法

1、注重日常积累: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平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2、学会理解文章: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更能方便记忆。

3、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所以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古诗的学习技巧

我们要培养浓厚的学习古诗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篇2: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古诗知识点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 案)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危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相同,看齐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宽广,刚毅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填空并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子曰:“见贤思齐焉,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篇3: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古诗知识点

下面就笔者与学生共同发现的2013年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部分瑕疵一一指出, 以就教于方家。

1.《散文诗两首》之《金色花》一文,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了“沭浴”一词。查《现代汉语词典》, “沭音shù, 沭河, 发源于山东省, 流入江苏省。”此处“沭浴” (shùyù) 不伦不类, 令人匪夷所思。查课文正文, “当你沐浴后……”可知“沭浴”实为“沐浴”之舛误, 洗澡义。真是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2. 同为《散文诗两首》之《荷叶·母亲》篇, 对于课下“菡萏”一词注释, 尽管近年来学界质疑争论声不断, 但教参编者仍抱定宗旨, 任你“口诛笔伐”, 我自“岿然不动”, 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对于原文“那一朵红莲, 昨天还是菡萏的, 今晨却开满了, 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一句中“菡萏”一词, 课下注释为“荷花”, 此注释原也并无错误,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如是注释, 并标注系书面语用法。但在上句中, 此注解并不恰当, 结合语境, 联系上下文, 此处当指荷花含苞未放, 似开未开之态。给课文词语作注, 非单纯解释词语, 而是要结合语境, 随文释义。其实“菡萏”作荷花含苞未开之态讲, 虽无权威工具书作证, 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应该说, 冰心先生此用法是受了清人李渔的影响。李渔在《闲情偶寄》之《芙蕖》篇中云“迨至菡萏成花, 娇姿欲滴, 后先相继, 自夏徂秋, 此时在花为分内之事, 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李渔以“芙蕖”总称莲的根、茎、叶、花、实, 明显“菡萏”与“花”是两个不同时期, 是“未开之荷花”。因此, 课本此处宜注为“菡萏, 本指荷花, 课文指荷花含苞欲放的情态”。

3.《虽有嘉肴》一课, 课下对“嘉肴”一词的注释亦令人费解, 该注为“[嘉肴 (yáo) ]美味的菜。佳, 好、美。”“嘉肴”一词注释并无不当, 关键是“佳, 好、美”是在注释哪个词呢?明显是说“佳”即“美、好”之意, 可原句中并无“佳”字。受此注影响, 学生在背诵默写中, 普遍将此句写作“虽有佳肴”了, 当然, 在现代汉语中也只有“佳肴”而无“嘉肴”一词也是学生普遍出错的一个原因。因此, 此注后半应改作“嘉, 好、美”。

4.《化石吟》一课也有瑕疵。该文系一首赞颂科学的现代抒情诗。诗歌分节, 节与节之间用空行隔开, 据此, 本诗共分六节, 即第一节共八句, 其余各节均为四句一节。现代诗虽格律较为自由, 但对于夲诗来说, 句式相对工整, 韵律和谐, 节奏感强仍是其鲜明特色, 节与节之间句数不统一已显得有些突兀。课后练习二为“……并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怎样的关系”。配套的教学用书与各种教辅资料均认为是前后照应关系。可事实上, 原文第二节与第六节并非照应关系, 第二节系分说之一部分, 第六节系诗末总说, 之间应为总分关系, 况且分析第二节与第六节之关系原也无甚意义。实际上, 第六节与第一节后四句系前后照应关系, 据此, 疑为课文第一小节分节不当, 即前四句应为第一小节, 后四句应为第二小节, 全诗共分七小节。这样, 全诗均为每节四句, 节与节之间协调一致。笔者比对了前几版教材, 均为四句一节, 全诗共七节, 并无六节之说。因此, 实为新版教材编校之误, 需修正过来, 这样, 课后练习二也落到了实处。

总之, 在教学中, 我们要树立这样一种观点, 使用教材的过程, 就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过程, 对教材的指瑕、商讨, 也应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一部分, 这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使用教材的过程, 就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过程, 对教材的指瑕、商讨, 也应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一部分, 这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教社2013年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编者虽做了较大修订, 后出转精, 但仍瑕疵多多, 现将部分瑕疵指出, 以就教于方家。

篇4: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古诗知识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 “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 “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 “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四、教学反思

篇5: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童趣》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项为之强项: 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

5、兴正浓兴: 兴,兴趣

6、方出神方: 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 细:仔细。察,观察

9、昂首观之 昂:抬。首:头。之:它,代蚊

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译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答、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答、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答、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答、恰当。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2《论语》十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 案)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殆:危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看齐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宽广,刚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填空并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子曰:“见贤思齐焉。”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是知也。”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3《山市》

一、解释加点词语义。(答 案)

1、数年恒不一见 数,几。恒,经常。

2、层层指数 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山中蜃景

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屑屑,忙碌的样子

6、或凭或立,不一状 不一状,形状不一。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倏忽,突然。

二、翻译句子。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

2、或凭或立,不一状。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

3、然数年恒不一见。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答、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答、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 唐―― 李白)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答、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答、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答、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答,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4《世说新语》两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答、俄而:片刻。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答、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答,去:离开。乃: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答、期:约定。委: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答、引:拉。顾:回头看

7、尊君在不? 答、“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答、集:集会

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答: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答: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答:“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篇6: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古诗知识点

《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精析 咏雪

一课文译评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重点字词

(1)寒雪:这里指在下着寒雪的季节,即寒冬。(2)与:跟,和。(3)讲论:讨论讲解。(4)文义:这里泛指诗歌文章等的创作与欣赏的理论。(5)俄而:不久,一会儿。(6)骤:急。(7)欣然:愉快的样子。(8)纷纷:指白雪纷飞的样子。(9)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10)差:差不多。(11)拟:相比。(12)未:不。(13)若:像。(14)因:乘,通过。(15)起:飘起。(16)乐:高兴。(17)即:就是。(18)大兄:大哥。

译文: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太傅谢安举行家庭聚会,跟他的子侄辈们谈论诗文。不久,大雪下得急了,谢安十分高兴地问:“白雪纷飞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像)柳絮乘着大风飘起。”谢安大笑,非常高兴。(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评析: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喻雪,表明了他赞赏道韫的聪敏与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与:和,跟。(2)期:约定。(3)日中:正午时分。(4)中:即前句的日中时分。(5)至:到。(6)舍:放弃。(7)去:离去。(8)乃:才。(9)时年:那年。(10)戏:嬉戏。(1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12)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13)待:等待。(14)非:不是。(15)哉:语气助词,表感叹。(16)相:表示一方发出动作<行为,涉及另一方,可不译。(17)委:丢下,舍弃。(18)信:信用。(19)礼:礼貌。(20)引:拉。(21)之:代元方。(22)顾:回头看。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没来,陈太丘放弃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便发怒骂道:“(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那人感到惭傀,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评析:本文记元方和来客的对话。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二<需掌握的字

谢太傅(fù)

柳絮(xù)

雪骤(zhîu)

无奕(yì)女

尊君在不(fǒu)五<多义词 1.而

(1)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2)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2.因

(1)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连词,可译为“因而”<“于是”等。(《黔之驴》)3.与

(1)与儿女讲论文义:和,同。(《咏雪》)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与„„相比较。(《六国论》)4.乃

(1)去后乃至:才。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桃花源记》)

(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就是。(《陈涉世家》)六<重点实词<虚词

(一)重点实词

1.内集:内,这里指家庭内部。集,指聚会。2.骤:急。

3.纷纷: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4.差:差不多。5.拟:相比。6.期:约定。7.去:离开。

8.委:丢下,舍弃。9.引:拉。

10.顾:回头看。

(二)重点虚词 1.与

与儿女讲论文义:作介词用,可译为“跟”“同”“和”等。2.而

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3.因

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4.乃

去后乃至:副词,表示时间相接或在前面的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可译为“才”。七<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八<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2.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动词。(今义为日期,名词。)3.太丘舍去:离去。(今义为前往。)4.下车引之:拉。(今义为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回头。(今义为照顾或顾客。)九<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2.状语后置句 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3.判断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子也。(古汉语语法中“„„,„„也”是常见的判断句式,还有如“„„者,„„也”<“„„,„„者也”“„„者,„„”等形式。)4.省略句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省略主语,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5.感叹句

非人哉!(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十<文学常识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3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十一<背景知识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3卷,按内容分为36门。十二<文章结构 《咏雪》

第一层(开头到“„„讲论文义。”):点明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环境。人物谢太傅<侄儿谢朗<侄女谢道韫等;环境“寒雪日”“内集”。

第二层(从“俄而„„”到“„„公大笑乐。”):通过一次应答,体现了少年谢道韫的聪颖。

第三层(从“即公„„”到结束):点明谢道韫的身份。《陈太丘与友期》

第一层(开头到“„„去后乃至。”):写陈太丘的朋友失约。

第二层(“元方时年„„”到“„„入门不顾。”):元方以礼责问父友,体现了少年元方机智。

十三<课后习题答案

(一)1.本题是开放性的,应从整体感知,答案说出“融洽”<“欢快”<“轻松”的意思即可。

文中“儿女”是子侄辈的意思,指家中年轻一代人。现在的“儿女”专指子女。

2.“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就像我们今天称呼“您”一样。“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呼自己的父亲。

第二问是探究性的,学生可发表不同见解。总之,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二)1.俄:常和“而”“顷”等字连用,表示“片刻”的意思。欣然:然,„„的样子。欣然,高兴的样子。2.拟:比,比拟。3.未若:比不上。

4.乃:这里是“才”的意思。5.期:约会<约定。委:舍弃。

(三)此题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总的来说,应该是“柳絮”比“撒盐”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的比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不能给人以美感。另外盐太重,撒盐没有飞雪之飘逸,而“柳絮因风起”则与骤雪神似,美感十足。《山市》 蒲松龄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三、文学常识积累

1、本文选自,作者,字,一字,号,世称“

”,代

家。

答案:《聊斋志异》 蒲松龄

留仙

剑臣

柳泉居士

聊斋先生 清 文学家

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孤愤之作”。“聊斋”是他的书房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它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

“山市”即山中蜃景,它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所以叫蜃景。

四、字词句积累

(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奂山()邑八景之一()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高垣睥睨()()()逾时()倏忽如拳如豆()

连亘六七里()直接xiāo汉()

窗fēi皆洞开()

则黯然(piāo)(miǎo)山上人烟市肆(sì)念近中无此禅院(chán)

答案:huàn

míng

mãng

yuán

shū gân 霄 扉 缥 缈

(二)、重点字词解释

1、然数年恒不一见

2、高插青冥

3、无何,见宫殿数十所

4、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5、高垣睥睨,6、连亘六七里

7、居然城郭矣

8、堂若者,坊若者

9、城市依稀而已

10、惟危楼一座

11、直接霄汉

12、则黯然缥缈

13、或凭或立

14、倏忽如拳如豆

15、逾时,楼渐低

16、见山上人烟市肆

答案:

1、经常

2、青天,天空

3、不久,不一会儿

4、屋檐;明白

5、高墙

6、连绵不断

7、城市

8、厅堂;街巷

9、隐隐约约

10、高

11、云霄和天河

12、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13、靠着

14、突然

15、过了一会

16、店铺

(三)、通假字

1、一切乌有:

译为:

2、裁如星点:

译为:

答案:

1、“乌”同“无” 没有

2、“裁”同“才”

仅仅

(四)、重点句子翻译

1、然数年恒不一见

2、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3、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4、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5、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6、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答案:

1、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

2、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3、(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

4、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5、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6、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五)、一词多义

1、若:中有楼若者()若为佣耕()若听茶声然()

2、顾:相顾惊疑()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元方入门而不顾()

3、一:惟危楼一座()或凭或立,不一状()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4、然:尘气莽莽然()然数年恒不一见()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答案:

1、好像;你;好像

2、看;难道;回头看

3、数词,一;统一;全,都

4、------的样子;可是;这样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式: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译为: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

2、省略句式:(1)、“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等于“(他们)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译为:(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2)、“始悟为山市” 等于“始悟(这景象)为山市”。译为: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3)、“与同人饮楼上” 等于“与同人饮(于)楼上”。译为:(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

(七)、词类活用

1、窗扉皆洞开 洞:名词作状语 译为:像洞一样

2、逾时,楼渐低 低:形容词作动词 译主:降低

(八)、古今异义词

1、高垣睥睨 睥睨:古义:

今义:

2、惟危楼一座

危:古义:

今义:

3、或凭或立

或:

古义:

今义:

答案:

1、睥睨:古:指城墙上呈凸凹形的矮墙;今:斜着眼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2、危:古:高,高耸;今:危险

3、或:古:有的;今:连词,或者

(九)、用原文回答:

(1)表现山市独特的句子是:

(2)说明山市罕见的句子是:

(3)能够表现所见景物不是实景,而是山市的句子是:

(4)能够证明山市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构的句子是:

(5)初见山市目击者的心理反应:

(6)总写山市的恢弘气象的句子是:

(7)写出危楼清晰的原因的句子是:

(8)能表现奂山山市面积之广大的句子是:

答案:

1、邑八景之一也

2、然数年恒不一见

3、念近中无此禅院

4、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5、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6、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

7、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8、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五、内容及写法理解

1、作者描绘山市是以时间顺序来写的。三个阶段:

1、初现阶段:从孤塔到宫殿的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如若问整个过程还有个

4、消失阶段)

2、本文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夸张(孤塔耸起,高插青冥)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作用:使文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3、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结尾照应开头,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一、文学常识:

1、《智子疑邻》节选自《韩非子•说难》,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

2、《塞翁失马》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

二、字词解释:

1、一词多义:①亡: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②之:其邻人之父亦云/近塞上之人/近塞之人/此独以跛之故(助词,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代词,他,代塞翁)

③而: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

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

马无敌亡而入胡/堕而折其髀(表承接)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丁壮者引弦而战(表修饰)

④富:宋有富人(富有的)

家富良马(有许多)

2、古今异义:①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古);死亡(今)。

②居一年:经过(古);居住(今)。

③死者十九:十分之九(古);数字十九(今)。

3、词类活用:①智子疑邻:智,形容词作动词,以„„为聪明。

②天雨墙坏: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暮,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④家富良马:富,形容词作动词,有许多。

三、内容理解:

1、《智子疑邻》说明了什么道理?或其寓意是什么?

点拨:寓言的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如果从积极方面就可以引申为: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或:教育人们不可因人废言,要看意见正确与否。

2、《塞翁失马》说明了什么道理?或其寓意是什么?

点拨: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或: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

七、课外拓展:

1、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出自于《塞翁失马》此篇。

2、《塞翁失马》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2)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

篇7: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古诗知识点

1.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2. 一词多义 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学而时习之(时常)..3. 古今异义 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统称;今义:儿子和女儿)..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古义:玩耍;今义:戏剧,杂技).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或顾客).4. 词类活用

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5. 文言句式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倒装句,宾语前置)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省略主语)6. 字音字形

谢太傅(fù)谢道韫(yùn)陈寔(shí)尊君在不(fǒu)....7. 重难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公欣然曰(愉快的样子)..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凭借).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太丘舍去(离开).去后乃至(乃,才;至,到)..相委而去(丢下,舍弃).下车引之(拉).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8.文章主旨

《咏雪》写了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安家里的一个生活故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生活的画面。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即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品质,同时也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9.咏雪诗积累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论语》十二章

1. 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2. 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3.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4. 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5. 文言句式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句,“其不善者而改之”前省略了“择”)6. 字音字形

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â)愠(yùn)三省(xǐng)....传不习乎(chuán)罔(wǎng)殆(dài)箪(dān)....好之者(hào)曲肱(gōng)笃(dǔ)...7. 重难词语 学而时习之(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有害).人不堪其忧(忍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于我如浮云(对,对于).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逝者如斯夫(逝,流逝;斯,这,指河水)..不舍昼夜(舍弃).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仁在其中矣(仁德).8. 成语归纳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9. 文章主旨

本文所选的这十二章,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修身做人的道理,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虽有嘉肴

1. 通假字

兑命(“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â).2. 古今异义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古义:指示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与“否”相对).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疲乏想睡)3. 词类活用

弗学,不知其善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4. 字音字形 嘉肴(yáo)弗食(fú)然后能自强也(qiǎng)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â)学学半(xiào)..5. 重难词语

虽有嘉肴(虽,即使;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不知其旨也(甘美).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强,勉励)..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6. 成语归纳

教学相长 7. 文章主旨

《虽有嘉肴》一文在论述时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河中石兽

1. 通假字

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2. 古今异义 渐沉渐深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阅十余岁(古义:经历;今义:阅读).是非木杮(古义:指示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与“否”相对).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语气词,表猜测;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3.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暴涨的洪水)..4.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众服为确论(是)啮沙为坎穴(成为)...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求之地中”这件事)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5. 文言句式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省略句,省略“于”)求之(于)地中(省略句,省略“于”)6. 字音字形

河干(gān)圮(pǐ)棹(zhào)曳(yâ)铁钯(pá)木杮(fâi)......湮(yān)啮(niâ)溯(sù)臆(yì)欤(yú).....7. 重难词语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河边)..山门圮于河(倒塌).二石兽并沉焉(一起).阅十余岁(经过,过了).竟不可得(终于,到底).棹数小舟(划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讲学,教书)..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非木杮(这).湮于沙上(埋没).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是精当确切的言论).....啮沙为坎穴(啮,侵蚀、冲刷;坎穴,坑洞)...转转不已(停止).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溯流,逆流)...如其言(依照他的话)...但知其一(只).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8. 文章主旨

这则故事用和尚、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主观臆断。这个故事启发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

寓言四则

1. 古今异义

马无故亡而入胡(古义:逃跑;今义:死亡,灭亡).居数月(古义:经过;今义:居住).2. 一词多义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带领)但使龙城飞将在(大将)..3. 词类活用

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聪明).近塞上之人(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接近).有善术者(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精通).4. 字音字形 天雨墙坏(yù)邻人之父(fǔ)何遽(jù)髀(bì)....弦(xián)跛(bǒ)..5. 重难词语

智子疑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聪明).天雨墙坏(yù下雨).不筑(修补).其邻人之父亦云(夫fǔ,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亦云,也这样说)...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上,长城一带;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人皆吊之(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居数月(经过).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带领).家富良马(多).堕而折其髀(大腿).丁壮者引弦而战(丁壮,壮年男子;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死者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此独以跛之故(此,此人,这个人;跛,瘸腿).父子相保(保全).6. 文章主旨

《智子疑邻》说明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持偏见。

篇8: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古诗知识点

一、何为“以形索义”

“训诂”一词来源于《尔雅》,“训”为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诂”为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从文献学角度阐述,训诂是文献学一个较为边缘的学科。“以形索义”是训诂学手段之一,《辞海》中这样定义: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解释字义,如“小土为尘”,“日月为明”。“以形索义”,往往是通过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去所求词义,从而探明词义的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坚持运用这种方式讲解文言文字词。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这种古老的“以形索义”的方式与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相互碰撞,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谈一下“以形索义”的理论基础。

其次,我们谈一下“以形索义”的适用情况。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六书,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东汉学者许慎如此定义“六书”: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以上六种造字法并不全部适用“以形索义”的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这四书与汉字形体有关联,可以应用“以形索义”的方法探究词义。而转注、假借不和汉字结构发生关联,仅仅是用字之法,所以不适用。

从字形上看,也不是所有字形都适用“以形索义”。汉字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汉字形体越往后发展越不能体现原始的造字意图,尤其是到了现代,运用“以形索义”来解读简体字更是要慎之又慎,一定要把文字还原到甲骨文、金文、篆书这些字形之后再加以分析。

综合以上,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以形索义”是基于汉字构造理论基础上,在理顺文字演变找出原始字形情况下,适用于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这四种字形的探究词义的教学方法。

二、“以形索义”在课堂中的运用实例

在此,我以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应用“以形索义”这一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词义的。

(一)探求词的本义

(二)揭示词的引申义

三、“以形索义”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强调要“文”、“言”并重,尤其不能忽视古汉字教学。因为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一个个表意符号的背后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以形索义”这一类训诂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是教授学生一个或是几个汉字而已,而是经过系统化的教学加深学生的记忆,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以形索义”不是训释词义的唯一方式,更不是万能法宝。面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变化,形声字表意功能的局限,词义的引申、文字的假借等情况,“以形索义”还需要与其他的训诂方式结合才能准确地解释字义。我们应认清“以形索义”的实质,理性地运用它。

注释

篇9: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古诗知识点

一、对新课标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八年级文言文编排的困惑

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历经了两套语文教材的更替,我感觉虽然教材所选的文言文不乏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增加了数十首诗歌的内容,更加重视学生的积累。但在文言文的编排上还存在较多瑕疵,不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同时,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画地为牢、敷衍塞责,不仅不利于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掌握,还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给灭掉了,更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留下了许多隐患。

1.零星分散,事倍功半。

多年来,在中学语文课中,文言文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方法。教师一般都把文言文和现代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4至5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时间却拉得很长。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下册的文言文课文,就都安排在现代文单元中,这种编排方式虽然关注了单元知识的教学,却忽略了文言文课文自身的特点,造成了文言文教学支离破碎的局面。以所谓的“读懂一篇课文为目标”,没有重视“文言文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教学的关系”,学生学习的内因没有被调动起来,学生被动学习,阅读水平难以提高。

2.分配不均,前松后紧,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新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要注重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近、注重积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文言文的编排难易、多少严重脱节,缺少古文知识的衔接。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文言文安排过少,一个学年两个学期两本书总共才11篇古文,而且这11篇古文相对篇幅比较短小,其中被选入垦区中考的篇目只有3篇,仅占中考篇目的6%;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九年级安排较多,特别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周课时5节,可每册书仍有30篇的教学任务,其中有2个单元是文言文——10篇文言文需要学习,还有额外的10篇古诗需要背诵,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一个学期的古文量就相当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一年的量,而且这些文言文的篇幅相对较长。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的文言文被选入垦区中考的篇目就有14篇,占垦区中考篇目的70%,无形当中要求背诵的内容明显增多,也无形中加重了八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很多学生难以适应。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的《桃花源记》《三峡》《陋室铭》《爱莲说》,下册中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文质兼美的名篇,本应细细品味,可面对繁重的背诵要求,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很多学生叫苦连天,早已没有了对“美”的欣赏与探求,那又何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学习祖国丰富语言,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对新课标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八年级文言文编排的思考

1.集中编排,事半功倍。

首先,学习一种语言,需要具有一定的学习环境。文言文虽不是外语,但当今社会缺乏一定的语言交际环境,学生只有在上文言文课时才能接触文言文,其他的时间却完全淹没在白话文的汪洋大海之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有了古今语言障碍。在这种情况下,零星分散地学文言文,不如相对集中地学文言文。我们可以尝试文言文集中学习的教学改革。集中学习的好处是创造高强度的语言环境,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意识,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从而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文言文交际环境。

其次,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是靠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必要条件,但是仅有理解并不能自然达到精确而牢固的记忆,还必须及时地、经常地进行复习,记忆才能巩固,否则就会遗忘。学生同文言文的接触,主要是在语文课上和语文教材之中,如果文言文的学习过于分散,很难做到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样时断时续地学到一点知识,很不容易巩固,间隔的时间一长,便会产生遗忘。这也是文言文费时不少,成效甚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零星分散地学文言文,不如相对集中地学文言文,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温故知新的学习环境。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教材选文编排的方法是采用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穿插编排,中学语文课授课方式大多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学生在课下几乎不会找文言文去阅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过于分散,“很难做到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样时断时续地学到一点知识,很不容易巩固,时间一长,便会产生遗忘”。因此零星分散地学,不如相对集中地学。

例如,我在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时,我把6个单元的课文顺序打乱,开学的前一个月,我先引导学生学习趣味性较强的现代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当经过一个月的语文学习后,我再把整册书中的5篇古文整合起来,编成一个单元,先讲授第一单元的文言文《童趣》,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学习古文的兴趣,接着再学第二单元的《论语》十则,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处世之道,紧接着再学第五单元的《陈太丘与友期》,让学生感受“信礼”对人的重要性等等,经过一个月文言文的学习及后3个月的温故知新,学生既积累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又从思想上、情感上得到了熏陶。所以集中编排文言文更合理,既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正可谓一举三得,事半功倍。

2.合理调整,循序渐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的文言文共42篇,古代诗歌共89首,其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只有11篇文言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有18篇文言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有13篇文言文。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只有《陈太丘与友期》等3篇为黑龙江省垦区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只占中考篇目的6%而已,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就有14篇为垦区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占垦区中考篇目的70%,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入门阶段,但他们学习的科目、学习的任务相对少一些,可以适当增加文言文的数量,适当增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又能缓解八年级的超负荷学习压力。

篇10: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古诗知识点

一、现代文

1.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写尽了春草的质感、颜色和活力。“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二、文言文

3.《论语六则》: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⑦⑧《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⑩《论语》的“论”读lún,它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的书。文中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⑾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南北朝乐府北方民歌《木兰诗》: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

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

啾啾;《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5.王安石的《伤仲永》:①哪些句子介绍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②《伤仲永》中最后一段的议论讲的道理:就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6.郦道元的《三峡》: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

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中描写三峡夏季景色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诗歌

7.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台湾回归大陆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10.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

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本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

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2.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是:不畏浮云.......

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写出诗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3.杜甫的《望岳》: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点..

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会当凌绝............

顶,一览众山小。”

14.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

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四、课外诗文

1.写出古今诗文中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

①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④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⑤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⑥张闻天的“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⑦斯大林的“只有伟大的目的方能产生伟大的毅力。

2.古今诗文中有许多表现惜时或劝学内容的名句,请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③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④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达尔文)

⑤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3.写出我国古今诗文中关于读书的名句。

①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③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④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4.我国有许多关于 团结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一句.5.请写出古今诗文中有表现奉献内容的名句。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②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

③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6.请写出古今诗文中有表现爱国内容的名句。

①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④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宝贵的。(鲁迅)

7.请写出古今诗文中有表现友谊内容的名句。

①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一点的光彩。(巴 金)

②真正的朋友应该说真话,不管那话多么尖锐„„(奥斯特洛夫斯基)

8.请你从古代诗词中找出两句写春雨的句子(含“雨”字):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②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③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9.请写出两句你所喜欢的描写春天的古代诗词。

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0.请写出古代诗词中有关山的诗句。

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③种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11.请写出古代诗词中有关花的诗句。

①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14.古代诗歌中写水的句子不少,请你举出两例,课内课外不限。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5.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赞颂大海的一、二个句子。

①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16.请你写出一句与长江有关的语句。

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17.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写到了月,如“明月别枝惊鹊”,请你再写出两个含月的诗句。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18.古代诗词中,有许多描写鸟的诗句,请写出有关“鸟”的诗句。

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②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盂浩然:《春晓》)

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19.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句,请你写出两句来。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④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辞》)20.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请写出中学学过的唐诗中这样的诗句。

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②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1.中国的酒文化享誉世界,请你写出含“酒”字的诗三句。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③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22.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请你再写出一个含有哲理的诗句。

上一篇:英语面试,提升表现的技巧下一篇:食堂检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