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暴力的观后感

2024-05-05

学校暴力的观后感(共6篇)

篇1:学校暴力的观后感

崔曲学校处置校园暴力事件的应急预案

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在校内突发暴力事件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动员学生、家长、学校全体教师勇敢地站起来,和警方配合共同拒绝暴力,使学校成为一个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自尊与人格的场所。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应急预案。

一、组织机构

“预暴”领导小组

组长:李志广

组员:李福林及全体教师

应急处理小组:

组长:李志广

组员:李福林及全体教师

二、适用范围

在本校区发生的足以引起本单位恐慌和秩序混乱的特定事件。如造成人员、财产重大损失的各类事件、侵袭重点要害目标等事件。

具体适用以下情况:

1、有肇事者冲击传达室、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学生教室等公共场所,严重扰乱管理秩序、工作秩序和教学秩序的事件。

2、不良分子在校园内不服从管理,借故冲击领导、管理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造成人员伤害,扰乱正常秩序。或者有当事人在校内大打出手,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破坏学校形象甚至造成校内外成员人身伤害的事件。

3、不法分子到校敲诈师生、抢劫现金或其他财物等违法犯罪活动。

4、不法分子到校实施犯罪的活动。

5、精神病人在校内制造恐怖事件,如持刀伤人、爆炸、纵火等暴力事件。

6、敌对分子在校园内劫持人质,制造爆炸、开枪、纵火等暴力事件。

三、处置原则

处置校园暴力事件做到:

1、有指挥,有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2、有保障,做到谨慎从事,全体动员,及时向有关部门请求帮助和增援;

3、有措施,采取必要的措施,稳定案情,保护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减少学校财产的损失;

4、有策略,根据案情的发展集思广益,制定应对措施,力争迅速控制或解决案情。

四、职责分工

单位各部门在处置事件中的具体分工:

校长室:负责联络各个部门的工作进度,根据案情的性质和进展决定如何调配人员和物资。向上级机关部门汇报案情,请求增援。

教导处:负责教师学生的安全撤离或疏散工作。

总务处:负责校产的转移或保护工作。负责抢险人员的募集和常识宣传工作。在校其它组室人员由校长室组织待命。

传达室:传达室负责大门的交通和进出人员的管理,做到一丝不苟,不耽误一秒钟,不误放行一个人。

篇2:学校暴力的观后感

石洞初中

2009年10月20

日关于学校防范暴力事件的应急预案

为有效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及时处置危及师生安全的各类恶性事件,有效地控制事态的扩大,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生命与国家财产的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一、可能引发学校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

恐怖分子造成的破坏性行为、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对社会不满的极端分子的恶性行为、歹徒在被追捕过程中的威胁性行为、因严重利益冲突而引发的报复性行为、精神病人的严重失控行为等。

二、预防措施:

1、加强对门卫人员的培训管理,严格门卫登记、验证制度,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学校。为防止非法侵入,加固学校围墙,使之不易攀越,严格值班监视制度。

2、加强对校内有精神病症状的人员的管理。为确保学校安全,具有精神异常症状的人员必须在正规的精神卫生部门进行鉴定,一旦确诊为精神病人,学校应劝其在家休养治疗,经济待遇上给予帮助照顾。

3、对可能引发矛盾激化事件的当事人要逐一排摸登记,并做好矛盾的化解工作。

4、加强对师生的法制和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5、积极组织师生进行防范暴力事件的演习,提高师生的防范和自救能力。

三、事件的处理:

一旦发生学校暴力事件,务必以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为主要目的,一般按照下列程序处理:

1、报警。可按紧急报警按钮或拨打“110”报警电话。由门卫或校长室人员负责。

2、选派应变能力强、口才较好的老师、身体强壮的老师与犯罪嫌疑人周旋,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劝说,以拖延时间。

3、保护有关对象及全体学生,将保护者护送到安全处。

4、一旦发生伤害事故,以最快的速度将伤员送往就近医院进行抢救,并通知家长或亲属。由第一目击者和学校有关老师负责。

5、将情况速报县教育局。

6、在警方的指导下维持秩序,配合警方调查,作善后处理。

四、组织机制:

1、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实行分工负责制,一旦发生事故,实行逐级负责,校长在由校长指挥,校长不在由副校长指挥,以此类推。

2、各类人员分工明确、行动步骤清晰。第一指挥:郭树胜 第二指挥:韩林孝

报警人员:门卫、校长室人员

周旋应付人员:魏公栋

杨华名

郭树荣

护送学生转移的人员:俞温源

杨言世

杨儒泉

军 将伤者送医院并与家长联系的人员:第一目击者和值班班主任

向局报告的人员:朱宗财

篇3:学校暴力的观后感

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践和研究目前在中国大陆尚处于开拓阶段,多集中于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研究,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四川部分地区已经有所开展并取得成效。但学校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品”,与中国教育环境实现整合仍需要较长的时间。学界对校园暴力问题的研究时间也较短,约从2000年开始,研究领域多集中在校园暴力的原因探析、防控措施和学习借鉴西方经验。传统的校园暴力防控模式强调国家、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防控模式,倡导国家、学校、家庭的整体介入,但是对校园暴力的形成原因缺乏了解,单一的控制难以实现效果,而且在制度与实践层面存在脱节,缺乏有效着力点[2]。而学校社会工作具有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丰富的理论基础和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解决校园暴力问题更具针对性。本文将在社会系统理论的视角下,对校园暴力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及介入途径,以期为我国大陆的校园暴力防治提供的思路。

一、关于学校社会工作的社会生态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把人成长于其中的环境(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看成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基本理论之一,强调理解和分析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各系统的交互作用。系统结构的平衡和稳定是系统运行和维持的基本条件,也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案主问题来自于个人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失衡。此外,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还强调系统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迁必须改变自身结构,从而达到自我改造和完善的目的。

将社会系统理论应用于学校社会工作中,是将学校社会工作所涉及内容视为整合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即学生系统、学校系统、家庭系统和社会系统,针对这四个系统,开展专业的服务工作,构建一个互动支持网络。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时,从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探究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帮助服务对象适应环境,环境也为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做出适当的回应与改变。

二、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校园暴力的原因分析

关于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目前学界有多种解释,主要从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视角进行分析(常进峰,2015),也有研究者从个人、家庭、学校等维度进行剖析(孙凌寒、朱静,2005)。本文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下,主要从个人-家庭-学校-社区这四个方面入手,并结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简要的分析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

(一)个人层面

青少年时期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完成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生理会发生急剧的变化,受环境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情绪问题。青少年在校园生活中因学业、人际交往受挫会产生情绪问题,缺乏归属感到恐惧和空虚,缺少合适的情绪宣泄方法和渠道,当负面情绪集聚到一定程度时,个体会产生侵犯意念,容易出现偏差行为,有部分个体会试图通过暴力行为来寻求宣泄。[3]

2.模仿心理。青少年群体具有很强模仿心理,校园暴力的示范效应在青少年群体表现尤为明显。主要原因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未发展健全,通常表现为法律意识淡薄,控制力较差且道德发展水平较低、缺乏对暴力行为的认识。意志薄弱的青少年习惯性模仿影视剧及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发生的暴力行为,在相似的情境下,习得的暴力行为会被激发出来。其次,青少年群体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剧烈变化期,情绪多变,控制力差,常易出现冲动行为。且在青少年的同辈群体中,经常出现为了“兄弟义气”、“正义”等缘由而拉帮结派进行施暴,以巩固自己在校园中的“地位”,获得认同感。

(二)学校层面

青少年的成长与其周围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学校作为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师资力量都会对学生的行为和情绪产生深刻的影响。

1.学校资源环境。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然而效果甚微。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心理辅导活动也更多是流于形式,学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学生出于担忧和不了解,少有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的情况。

2.忽视与标签化。由于教育资源紧缺,教师常常会忽略班级中成绩不好的学生,或是将成绩差等同于学习能力低、甚至智商低,为其贴上不良学生的标签。尤其在中学阶段,初中的升学班老师往往为了班级的升学率会劝部分成绩较差和表现不好的学生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某些高中设立的重点班和普通班制度,也将有限教育资源向成绩优秀的学生倾斜,对成绩较差的学生采取不管不顾的态度。教师对这些学困生忽视,甚至不正确地加以标签,使其边缘化,一步步的成为行为失范群体。

(三)家庭层面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影响重大。父母婚姻关系的破裂、与子女异地分离、家庭教育缺失和长期家庭贫困将导致青少年自卑、内向、暴躁、抑郁等,这些都对青少年的今后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影响。徐永生研究发现,校园暴力中施害者其父母的管教方式都存在相同的特征。例如,父母对子女过分苛刻或者溺爱、父母管教方式不一致令子女无所适从、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使得子女因达不到父母要求而感到失望乃至失去信心[4]。也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子女的方式对孩子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如果倾向于大声斥责或施以身体惩罚,则孩子在观察成人对身体施加暴力之后,可能在他们的游戏活动或同辈相处中,其使用攻击性行为与暴力的频率大大增加。

(四)社会层面

暴力是社区生活的副产品。暴力是个人求生存的一部分,也是处理需求不满足的一种固有的反应。暴力也可能是价值观点、意识形态的对立或冲突,或无法忍受社会生活不平等的有意为之。根据社会冲突理论,暴力行为的发生是由于缺乏社会“安全阀”机制。中国社会的转型不仅对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影响,也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挑原有的社会规范的社会价值准则。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养成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情绪易变,容易因突发变故、重大的挫折或伤害,而造成人格发育的扭曲,形成反社会倾向,而校园暴力就是将反社会倾向付诸行动的一种。纵观近年的校园暴力事件,大多数悲剧都是个体负面情绪积累且无法得到正当释放所导致的后果。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暴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从上述对校园暴力产生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从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个维度进行社会工作介入是必要且重要的。

首先,校园暴力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依靠家长或教师通常难以对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和心理问题进行良好的解决和沟通,而通过学校社会工作,可以凭借其专业性,积极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协作共管,帮助解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其次,目前对校园暴力的防控和介入,现有的行政与干预思路,往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防控体系设计,一般都是由相关行政部门进行引导和管理,较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而且基于问题的视角去处理相关暴力行为,也较为容易导致暴力行为污名化[5]。社会工作是一种价值取向比较明显的专业,强调“助人自助”、“平等”、“尊严”等价值,整体的核心是“人”的理念,强调了人的潜能和改变的力量,这与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是非常契合的,而且对不同人群有着更强的接纳度。[6]

再者,中国大陆的学校在重视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与灌输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人格独立,更多的是重视成绩的考核而缺乏对个人能力的培养。现有的制度无法满足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因情绪和心理发展而产生的需求。而学校社会工作以全新的、专业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明显的优势,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整合各个领域的有效资源,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服务[7]。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是尊重个体的发展,相信每个人都有改变目前处境的能力,关注对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挖掘,协助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开展帮助。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将个案、团体和社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结合,以及利用家庭社会工作的方法,最终创建“学校—家庭—社区”的和谐环境,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倡导社会专业人才的培养。全国已经有百余所大学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了一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并且学界目前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也颇多,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暴力提供了智力支持。

四、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暴力的途径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暴力就是运用社会工作的原则、方法和技术,促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合作,同时关注暴力行为的主体,帮助施暴者和受害者完善人格发展、提高社会性能力,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不仅要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系统互动网络,还要从社会宏观层面进行政策改革,为学校社会工作成果介入校园暴力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一)学生个人层面:立足现实需求,提供多元服务

学生是校园暴力中最重要的主体,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暴力,首先要尊重个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评估学生的现实需求,结合所处学校目前的资源和能力,可以通过专业方法开展各种活动。第一,可以针对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情绪发泄、处理矛盾等方面,运用团体工作的方法开展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人际沟通和情绪控制的技能,降低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第二,开展同辈帮扶活动,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比老师更了解学生的是他的同辈伙伴,通过开展团体沟通和合作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同辈支持体系,形成团体凝聚力,有利于降低暴力行为发生的几率;再者,社工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教师一起,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他们的自我成长。

(二)学校层面:转变教育理念,协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之所,也是预防和介入校园暴力的重要主体。要使学校社会工作真正介入校园暴力,首先要引进社工人才,并为学校社会工作在校园内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硬件措施和支持。其次,学校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根据的学生的现实需求,在社工的帮助下,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社工也要协助学校改善冷漠的气氛,增强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和凝聚力。再者,学校社会工作者应该协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关注易成为校园暴力施暴者的学生,及早的进行预防和控制,将校园暴力扼杀在摇篮中。

(三)家庭层面:完善家庭功能,促进家校互访

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工是从全面的、整合的观点,关心学生个人及环境的交互影响,同时也重视“学生一学校一家庭一社区”的连带关系,这要求社工不仅要协助学校做好学生工作,也要介入学生的家庭,家庭是整个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第一,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积极的措施,协助家庭改变目前的困难处境,帮助家长掌握适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并且整合社区的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正常的家庭生活环境;第二,社工作为服务的中介者,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适当进行电话的沟通,关注家庭的动态发展。家庭遭遇变故,例如父母遭遇重大疾病、失业等,会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严重影响,所以要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以便帮助学生处理困难;第二,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校表现,引导家长注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是避免校园暴力的重要途径。

(四)社会层面:推进政策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仅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四川部分地区试点推行学校社会工作。北京是针对打工子弟学校,上海则是以补充学校德育工作为推行方向,深圳是以政府购买服务,民间机构的社工入驻学校,四川则是以灾后学校重建为契机,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灾后心理康复。可以看到,社会工作介入学校是在一定的契机下进行的,并借助了一定的政府力量。北京的打工子弟小学模式背后没有政府的辅助和支持,至今没有制度保障,一旦项目结束,也有告终的危险[8]。而四川的广元地区开展的学校社会工作,则是依托教育局,政府购买服务与“青基会”资助共同支撑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单纯只靠机构的项目运作,很难长久的维持下去,所以政府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暴力问题成功与否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社会工作在大陆难以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缺乏对社会工作职业的正确认识,在社区工作中将社会工作者等同于居委会人员,在学校中社工则容易被混淆为心理老师或者学校行政人员。在薪酬待遇方面,大陆的薪酬水平也低于发达国家。社工自我认同度低,导致出现了存在大量适合社工人才的岗位,而社工毕业的学生多数转行的现象。因此,必须从宏观层面对学校社会工作进行扶持。政府应增加购买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新项目,培养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并提供相应的岗位,提高社会工作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五、结语

学校社会工作目前在中国大陆仅是部分地区在试点开展,且就目前本土化的进程来看,心理分析为基础的传统临床模式仍主导了实务,很多因素阻碍了其发展。理想模型中社会工作者是个人-学校-家庭-社区互动系统的协调者和组织者,但实际情况是社工对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干预权力有限。学校关注学生的升学率高于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使得社工介入学校开展工作难度颇大。而家庭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系统,中国传统的“家丑不可外扬”理念,使得在实际操作中社工难以进入家庭,调节家庭关系和改善结构,使之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社工动员资源来改善所居住地区生活状况的效果也不明显,尤其是一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学生,社工单靠个人力量不能改变一个社区或者农村的生活状况,政策影响的话语权太小,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校园暴力问题。在当前情况下,只有当社会真正认同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和作用,有相应政策出台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学校社会工作逐步进入校园并开展专业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作为典型范式推广,才能促进学校社会工作在防治校园暴力问题中发挥作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且严重性不断升级。运用社会系统理论对校园暴力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原因涉及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层面、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层面。本文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下,对校园暴力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介入途径,以期为我国大陆的青少年校园暴力防治提供思路。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学校社会工作,校园暴力

参考文献

[]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5.

[2]张善根.学校社会工作与校园暴力的防控[J].法治校园,2010(1).

[3]常进锋.我国青少年校园暴力频发的多维分析[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12).

[4]孙凌寒,朱静.校园暴力与学校社会工作[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2).

[5]吴安新,张磊.大学生犯罪污名的认知与防控[J].犯罪研究,2011(6).

[6]张燕婷,付佳荣.高校校园暴力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7]谷慧玲,孟子焱.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问题研究综述[J].实践与探索,2011(1).

篇4:学校教育中的“精神暴力”

变相体罚学生。

例如,对不做作业或作业做错的同学,罚抄几十遍上百遍。本人邻居一小男孩,刚上小学三年级,其家长经常向我诉苦。小男孩从放学开始就做作业,一直到晚上十二点。生字生词抄几十遍,甚至数学试卷上加法题目做错的也要抄上十遍二十遍。再如对上课迟到或做小动作的,罚站教室门口几小时,甚至一个整天,处罚稍轻的也要罚跑操场几圈;对不做值日工作或故意污损教室或其他公共场地的,罚扫一个星期甚至个把学期。有许多老师还让犯错误的同学在全班全校面前公开检讨等等,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我校的许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在初中里都受到过罚抄、罚站、罚跑和罚扫地。因此升入职校后对教师不尊重,不喜欢做作业,不喜欢跑步,遇到值日工作时就想办法逃跑或应付了事,没有上进心和责任心,给我們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不利。

当然,绝大多数老师在采取这些手段时的愿望是好的,但他们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完整性和平等性,以及学生的人格成长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性,把变相体罚当成了教育手段,结果导致了学生对教育者产生抵触情绪和不信任,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心理疾病,最终导致了教育的失败。

孤立歧视学生。

有些学生上课不守纪律,老师就将班干部和表现好的学生安排在他们四周,对其进行监督;有些老师不允许其他同学同表现“差”的同学交往、接触;或者按照成绩高低、表现好坏来安排学生的座位,表现差、成绩差的学生坐在后排或者角落里,老师对他们不理不睬,甚至冷嘲热讽;有些初中甚至还按成绩好差或表现好差,分“快慢班”,“快班”加班加点,课间小便都要跑步排队,“慢班”却连正常的课程都无法保证,处于“放羊”状态。

由于我校许多同学都曾在初中时受到过孤立,因此,他们不信任同学,不愿交往,不信任老师,有人际矛盾不向老师汇报、求救,而是自己私下解决,最终导致同学关系紧张,甚至打架。

孤立表现“差”的同学者,教育者也许有自己的苦衷,即“不让几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但这样做的后果是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了封锁,使他们对老师和同学产生仇视和不信任,最终导致自闭症或产生危害社会的行为,是相当于有害的。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积极组织交往活动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心理空间,增进相互了解,开阔胸襟,淡化冲突,洁净不良情绪。青春期的学生具有反叛性,且受同伴的影响较大,渴望同伴的尊重和认可,渴望与同伴进行充分的精神交流,如果得不到满足,则往往会做出简单粗暴的行为。因此,教育者应该让学生有清晰的尊严感,不管有没有天赋,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有集体的荣誉感,这种集体感,是彼此合作、相互信赖、亲密无间,没有孤立和拒绝。

轻视、忽视学生。

表现差、成绩差的学生,在有些老师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老师对他们的轻蔑往往是发自内心的,而且经常有意无意地表现在言行中。他们犯错误时,有些老师不顾他们的自尊,随便地训斥、辱骂、讽刺、挖苦、嘲笑他们,甚至威胁、恐吓他们。而平常时,这些老师也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 对他们的喜怒哀乐无动于衷,甚至对他们的正当要求也置之不理,一派“你们能有什么出息,不给我闯祸就谢天谢地了”的样子。老师的这种心态和言行,也传染给了其他学生,使其他学生提到这些学生时也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态。而对既不优秀也不会“闯祸”的中间生,老师们往往表现为不闻不问,忽视他们的存在,使这些学生处于无人过问的孤单境地,他们不声不响,但内心却充满着对老师的失望和不满。

变相驱逐学生。

有些学生表现不好,成绩很差,影响班集体成绩排名,有些学生行为习惯太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有些表现极差;许多老师就用劝其转学、参军或到外校借读,甚至提前毕业来鼓动学生或家长,以其达到自动退学的目的。这种情况在职校也很普遍,有的老师以“我们学校纪律太严,不适合你学习,如果不转学,就会被开除”来威胁学生转学;也有的老师用变相体罚、孤立歧视和羞辱恐吓导致其不堪忍受而选择退学;还有的老师对表现差的同学表面上故意不闻不问,逃课不管,上课吵闹不管,背后却记着一本账,待到时机成熟,将新账老账算给学生看,“是自己走掉,还是等到学校开除。”于是学生选择自动退学;甚至有的初中和职校以及普高,提早让这类学生走上社会,提前毕业。

这样做,学校和老师确实是转移了矛盾,推卸了责任,但却剥夺了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这类学生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灵创伤,把不良习惯带入新学校,甚至是部队。过早走上社会的,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和行为矫正,其不良行为最终发展成违法犯罪,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不可换回的损坏,这不能不说是悲剧。

过度偏爱学生。

对于成绩优秀的优等生,许多老师是打心眼里偏爱的,但这种过度偏爱也造成了对学生的精神暴力。当然,优等生受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羡慕,但事实上,他们往往比其他同学承受着更多的精神压力。老师动不动就给他们“开小灶”,无端地剥夺他们的课余时间,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监视”,他们非常害怕学业的失败,恐惧自己在老师心目中地位的下降,害怕其他同学超过自己。他们因老师的期待而背负着无形的重压,老师对他们寄予很高的希望,对他们的要求也格外严格。这种严格要求表现在老师有意无意的行为中,比如在课堂提问时遇到难题,老师会不由自主地找尖子生回答;遇到大考、比赛时,尖子生更是拿奖的希望所在。这使优等生往往比其他学生有更大的精神压力。这种精神压力,直接导致尖子生的抑郁、偏执、焦虑和自负,如果得不到舒解,就会发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许多尖子生不善于人际交往、经不起挫折,甚至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有的尖子生不尊重别人,不尊重老师,甚至不尊重父母长辈;也有的尖子生神经衰弱、性格抑郁,有严重的悲观厌世情绪,有的甚至有自杀的倾向和行为。这些行为和倾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老师的过分偏爱。

当前学校教育中精神暴力的产生和发展有多种复杂的因素。有组织制度原因,也有教育人员的原因;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学校在教师“精神暴力”的出现是由于当前学校“精英教育”的模式造成的。层层选拔、层层淘汰,使学校的地位、学校的名誉、学校的发展后劲都取决于升学率,因此学校对老师的考核也取决于老师所教学生的优秀率,这使老师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又特别高,这种高期望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考好”的期望。从宏观上讲,要考一所重点高中,考一所名牌大学,再考硕士、博士;从微观上看,是考高分的期望,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第一。另一方面是“全才”的期望。家长们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全才,因此,所采取的策略自然也就是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如外语班、美术班、音乐班等等。尽管家长们尽最大力量为孩子的“发展”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条件,但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而且第一只能有一个,因此,家长为孩子们所确立的目标绝大部分是难以实现的。这样,对家长来说就无法摆脱望子成龙而又成不了龙的痛苦境地。家长们的一些错误观念对学校和老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老师的“精神暴力”提供了支持。

同时,教育者的教育认知偏差是导致“精神暴力”的主要原因,也是直接原因。由于教育者教育认知偏差,自然导致角色不当,因而造成教育中的“精神暴力”。

包括对教育目标或教育目的的认识偏差。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尽管教育工作者都会说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传统的升学制度、考试制度以及择业制度和传统的人才观的影响,多少年以来,在教育实际工作中,始终注重的只是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教育者在学校、家长、社会的多重压力下,对学生实施“精神暴力”就变的很自然了。

对教育策略与教育方法的认知偏差。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育者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无论教育者的影响是否正确、是否科学,学生只有服从,这就导致了教育中的“精神暴力”问题。许多老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采取的教育教学策略已经对学生构成严重的精神暴力,有的教育者甚至将精神暴力作为一种教育艺术。

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反思自己的行为。同时教育者加强心理学习和心理保健,控制自己的焦虑心理,正确对待各种心理压力,增强适应紧张的能力,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教育者要认识到教育教学的成败不仅与老师自身的素质相关,还与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其他因素有密切关系。

篇5:校园暴力与学校德育结题报告

《校 园 暴 力 和 学 校 德 育》

结 题 报 告

执笔人:定远县池河中学 李发宝

学校,本该是一方神圣的净土,是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成长的地方。然而,在社会不断变迁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等一系列的原因,近年来,中学校园暴力现象日益增多,不断升级。从学生之间因琐事引发的互殴到师生冲突的发生,从普通的校园暴力侵害到校园暴力犯罪,从未成年学生跨校作案到社会黑恶势力的侵入,一幕幕让人痛心、令人震惊的惨剧不断地在上演。其所带来的严重危害性不只体现在被害学生个人合法权益和校园正常的学习秩序被侵犯,更主要的是危害到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甚至使其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人格的缺陷和心灵的扭曲,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校园暴力问题已不在是冰川一角,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课题组结合我校实际,并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和事实的分析,阐述了校园暴力现象增多的深层次原因,认为近年来中学校园暴力现象增多,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文化影响及学生自身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并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剖析了校园暴力得以产生的根源,最后课题组从优化校园教育氛围、营造社会文明环境、健全家庭功能和完善立法等几个方面提出解决和防控的措施和建议。当然,有了这些措施和建议以后,我校领导狠抓落实,使我校校风校纪

校貌发生的可喜的改变,整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保证我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的安全,增强了师生的自我防范能力,促进了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思考

(一)胡锦涛2007年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因此在平时的德育教育中必须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

(二)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第35中听课时指出: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

(三)公安部、教育部于2005年6月16日召开了进一步做好学校和幼儿园及周边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上公安部正式公布了“八条措施”和教育部提出了“六条措施”,以维护学校和幼儿园周边良好的治安秩序,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四)2007年6月30日公布的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就明确指出: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

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这都明确规定了教师有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责任。同时教师也应当教育学生远离种种不良的社会现象。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也明文规定: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这表明国家高度重视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全面发展的教育。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包括智育、体育、综合技术教育在内的全方位的教育内容,认为通过这几方面的教育,人的体力和智力就可以得到和谐发展,成为身心健康、体脑结合、各种才能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新人。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人、造就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其必然的本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江泽民同志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邓小平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以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

神,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人给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党和政府都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摆在重要位置。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青少年,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二)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实现伟大复兴的教育旗帜。积极主动、科学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教育界人士的神圣使命,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三)教育学理论认为: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是人的精神内核。对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美好的理想,学生才有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习惯。青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应当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的国内环境,使扩大开放的中国将迎接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挑战,德育教育更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我们深感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研究责任重大,加上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课题着重探讨校园暴力的成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实施有效地解决办法,以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活动、优化教育环境,稳定教育教学秩序,建设和谐校园,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稳定社会秩序,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

1、校园暴力事件案例收集与分析

2、校园暴力问题的特点及危害

3、造成校园暴力问题的原因

4、综合治理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5、归纳总结形成解决校园暴力和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及措施

四、研究阶段及做法

1、准备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3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开题报告撰写。(2)课题分工

根据课题成员的实际,进行合理分工,任务和负责分解到人,要求成员做到团结协作,树立全组一盘棋,分工不分家的思想。

(3)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召开课题组成员会,由课题组组长写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4)准备资料,理论学习,聘请教育局专家指导工作。课题成员在长期的教学中都积累了一些关于处理、解决校园暴力的经验,并形成了文字性素材。我们还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收集了一些国内外有关校园暴力研究实践和成果材料;另外,我们还收集了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大量文件及法律法规等。

2、实施阶段:(2008年4月——2009年10月)

(1)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根据计划全面开展工作。(2)分阶段召开课题组成员工作汇报、总结会,了解研究进展和成果。

(3)整理资料及研究成果,形成文集、聘请教育局专家指导工作。

3、成果整理形成阶段:(2009年11月)

(1)暴力事件个案分析实录集(2)案例分析集(3)调查报告集(4)学术论文集(5)阶段性总结报告(6)终结性研究报告

4、申请结题阶段:(2009年12月)

召开专门会议,写好结题申请报告,展示各种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根据一年多的研究,课题组对校园暴力治理在认识和举措上有了极大的提高。

(一)、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分析

1、校园暴力行为主体的主观因素

暴力行为是受个人的思想意识支配的,个人的主观因素是他们暴力行为形成的直接原因。学生时期是人一生中急剧变化的时期,有许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校园暴力行为的施暴者主要往往是“问题学生”。课题组主要从施暴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两方面来阐述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主观原因。

(1)、生理因素。学生时期生理发育明显,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生殖系统开始逐渐成熟,机体需要增多,体内能量代谢也比成年人要大得多,性意识开始萌芽并逐渐成熟,这些生理特点决定他们精力旺盛,热情过高,特别好动,办事莽撞,缺乏理性思考,理智不够,甚至会去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或是富于冒险的事,如果此时不加以管制约束,放任自流,就会使他们误入歧途,为今后暴力行为的产生埋下隐患。

(2)、心理因素。首先,极端的自我意识左右着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他人漠不关心,自命不凡,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主张个人的绝对自由,“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想得到的就要想方设法得到”。我们课题组从调查统计中发现,31.5%的人和18.7%的人分别具有“谁要惹我决不轻饶”,“不允许他人超过我”的心理;其次,畸形的物质需求。不合理的金钱,物质的强烈刺激下,由羡慕到竭力追求,发展到盗窃,抢劫,以此来达到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的目的,以致深陷泥潭,不可自拔;再次,是非观念尚未形成,对外界事物缺乏客观比较和评价。由于经历和阅历的限制,他们认识问题比较肤浅,如把赞扬他们,给他们点小恩小惠的人视为“朋友”,自以为懂的很多,将一切看的十分简单,逞强好胜,很少想到失败或不利的方面,缺乏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这就容易使他们一遇到困难便心灰意冷,自暴自弃,陷于苦闷和怨恨中,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结果往往是容易接受社会上的不良诱惑,引致暴力行为。例如,他们中有的选择自己比较了解或性格懦弱的同学作为欺负的对象,以此来补偿自己受损的自尊心,树立在同学中的“威信”;有的看中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的低年级学生作为对象,“得手”之后就一直盯着这些“软柿子”反复拿捏,假如碰到稍有反抗的就给他们点颜色“看看”,直到受害的学生顺从为止;最后,意志力比较薄弱,情感上处于“暴风骤雨时期”。学生的性意识觉醒较早,开始出现思恋和爱慕异性的倾向,然而,学生时代的异性交往,上学“搭伴”等现象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甚至是严密的监督,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将不满和愤怒发泄到他人身上,这也是校园暴力犯罪行为产生的主观因素之一。

2、校园暴力犯罪的客观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率明显上升。父母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增多、应试教育体制的积重难返、网上黄色瘟疫的蔓延、各种不良社会现象等等,可以说,在社会转型期诱发学生暴力行为的因素在不断地增加。

(1)、家庭因素

犯罪心理学理论认为:家庭关系会决定孩子的犯罪人格、智力、状况以及与犯罪有关的知识的习得。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生的第一

课堂。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家庭教育环境密不可分。因此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导致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

①随着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员流动空前活跃,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庭在教育子女特别是教育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离异和残缺家庭破坏了家庭的完整与美满,不少子女缺少了家庭的关怀和温暖;父母对子女采取高压式管教,压抑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只关注子女物质上的满足,忽略了子女精神上的需求,与子女缺少沟通;作为父母自身素质低下,对子女不管不问,没有以身作则;对子女娇生惯养等等,这些不良因素引起的消极作用大大的提升了校园暴力的机率。

②家庭暴力的产生也为校园暴力的产生埋下了隐患。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组长、心理学家王加绵认为,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根源。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家庭“战争”,使子女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家庭安全感,他们感到无人关心,精神无处寄托,心情异常痛苦,思想感情上受到极大的创伤,这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子女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犯罪学者西格尔在其论著《青少年犯罪》中指出:在一个有病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由于他们目睹了暴力和冲突,感情上的不和谐,其犯罪的驱力比其他青少年要大得多。因此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我国当前的犯罪中,有70-80%是青少年犯罪,其中一半以上的家庭不重视家庭教育或有家庭缺陷。

③父母打工,无暇照顾,养成我行我素的性格。农村多数父母外出务工、挣钱,把孩子们丢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常年在外打工,年头或年尾回来一次,甚至几年都不回来。在隔代教育中多半是溺爱放纵,只管吃饱穿暖,无心也无能力考虑孩子的心理需要。在过多的物质满足情况下,孩子的许多恶习逐渐形成:赌博成瘾,并沉溺于网络游戏,埋下了走向歧途和犯罪的祸。例如:我校初中生吴某某因其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该生缺乏亲情,与社会闲散人员联系过多,形成一些恶习。2009年4月该生因参与群殴事件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半。

(2)、学校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在校学习是绝大多数人的必经之路,学校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主要场所,因此在德育教育中必须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但是现在很多学校都存在着校园暴力,就学校而言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①学校大搞“应试教育”。由于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许多学生道德低下,品质恶劣;成绩优秀的学生自视清高,性格孤傲,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班集体的关怀,过分自卑,自暴自弃,学校带来的升学压力导致了校园暴力行为的产生。正应了心理学上一位名人的话:“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被接纳,应试教育却使一部分学生成了被淘汰者,于是,他们就用暴力来报复老师和同学,他们认为对物质的占有,对他人的伤害,都是对自我感觉,自我力量的肯定,可以因此重新使自己获取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认同。”

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少数缺乏师德的教师视差生为“包袱”,对学生冷嘲热讽,态度粗暴无礼,甚至侮辱学生的人格,学生精神发展受挫,产生厌学情绪,师生关系紧张,久而久之,长期积极因素攒的怨气就会向教师进发,这也是近年来学生向教师施暴案件屡屡发生 的原因。

③学校管理中存在漏洞。学校的管理状况与学生的成长关系极大,学校的管理无序就会打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容易让学生养成自由散漫的个性。例如,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安排住宿,如果不加强校园管理,对学生的学习,食宿漠不关心,对学生喝酒、抽烟、赌博行为不加以制止,那么就在无形中助长了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另外,校园暴力行为多发生在无人的教室、楼道、厕所里,隐蔽性较强,如果学校不加强管理,待到校园暴力行为发生时学校就很难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地加以制止。

④学校是校园暴力的集中地,最有条件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然而,现在不少存在校园暴力的学校却讳疾忌医,尽管校园暴力行为已经发生,学校也已经认识到了它的危害性,但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想法,不愿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以便采取有效措施。

(3)、社会因素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校园暴力犯罪的发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模仿理论认为:任何行为包括违法犯罪行为都能从后天学会。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思想误区渲染熏陶着当代学生。

①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带来的消极作用。超前消费,权钱交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在校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发生了严重倾斜,“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充斥着他们的头脑,为追逐金钱而不择手段,以身试法。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衡,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活动滋生蔓延。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现今的校园暴力犯罪多是侵犯财产型犯罪。

②受不良书刊,凶杀和色情网络文化的影响。近几年,文化市场日益繁荣,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市场上的淫秽书刊,音像等颓废文化到处蔓延,网络文化鱼龙混杂,大都演染色情、凶杀、赌博等暴力性的画面;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及网吧和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快速发展,为我们开拓了知识的新领域,丰富了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愚昧迷信的腐朽文化,有害信息乘机传播,这些精神毒品无情的吞噬着在校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认为胆大蛮横就是“勇敢”,讲哥们儿义气就是“友谊”。著名作家巴金无不感慨地说:“为什么长期培养起来的道德观竟轻而易举地被几场电影,几个电视剧,几首流行曲,几个手抄本推翻了呢?”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网吧、歌厅、舞厅等娱乐场所吸引关青少年,作为学生根本就不可能有独立的生活来源,有的同学为了满足自己去网吧玩游的欲望,不顾一切的抢劫同年级或低年级学生,敲诈勒索学生钱财的现象最普遍,甚至绑架学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总之,学生时期矛盾身心的发展,畸形的心理需求是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内在因素;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弱化的学校德育教育和不良的社会风气是校园暴力犯罪的外部因素,内因是通过外因起作用的。在此,通过对校园暴力行为现象诱因的分析和探讨,我们课题组郑重呼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联合起来的构筑一道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防护林”,共同努力将校园暴力消灭在萌芽中。为我们的孩子创设一个和谐平安的校园。

(二)、校园暴力特点分析

根据我们课题组近2年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校园暴力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低龄化

参与校园暴力的学生低龄化趋势明显,根据我校近几年发生的校园暴力统计,14—16周岁的学生占统计人数的64%。

2、暴力的恶性程度加大

校园暴力事件已不再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摩擦打斗、彼此恐吓、对学校的破坏等轻微违背校规校纪,而发展到对学生或老师辱骂甚至不济后果的大大出手,且手段越来越野蛮、越来越残忍。

3、住宿生参与校园暴力的比例加大

住校学生大都远离父母,自控力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又脱离父母的管教和约束,自由空间增大了,一时的冲动和情绪化就有可能酿成大错。

4、校外闲散人员参与增多

根据近期我校发生的校园暴力情况分析,校内外势力共同参与比例日益增多,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这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三)校园暴力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校园暴力是社会生活状况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晴雨表,它可以充分体现出社会生活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也影响到社会中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重大问题。本课题在大量分析校园暴力成因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探讨了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的措施。我们也认识到,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 的措施的落实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应把它放在社会大背景中去考虑。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出发加以整体上的考虑,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一个整体网络,共同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

1、家庭方面: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造成校园暴力诱因之一。中学生正经历身心巨变,他们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不同往昔。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和家人的严加管教相矛盾。父母的自身修养、以身作则非常重要。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应值得我们反思。家庭和睦情况也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为家庭是青少年活动时间最长、受思想影响最深、联系最紧密的地方,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好、教育好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子不善,则是父母的不可饶恕的罪恶。可见一个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强化家庭教育职能,增强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重视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

2、学校方面:

(1)、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工作。

首先对学校教职员工进行道德教育,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使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的培养。各教育部门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师

德建设,选拔和任用有爱心、有责任感、正义感的教师到第一线工作,要根据学生、教师、家长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评价,奖优惩劣,努力形成尊师爱生的教育观念,帮助老师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最大可能地实现教育目标,从而避免因老师在认识上的局限性而导致其采取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加强《教育法》等法律文件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在保证法律精神深入人心的基础上,对于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以保护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我国现已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应大胆改进教师制度,使教师能进能出,对那些品质低劣、不能为人师的人,要及时将其淘汰出局。其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假丑恶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自觉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抵御各种不良行为的诱惑和侵害。培养学生形成优秀道德品质,养成良好道德习惯,把社会公德的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2)、加强学校法制教育。

增强和提高学生法律观念和法制意识,关键在于法制宣传与法制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将法律与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融为一体。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学法用法能力的培养,法制课要作为必修课,配备专门的法制课教师,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使他们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

务,知道什么行为是社会提倡和法律允许的,什么行为是法律禁止的,做到知法、懂法和遵纪守法。

(3)、开设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现在许多学生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和竞争的压力下,心理负荷沉重,长期受到压抑却得不到释放和疏导,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出现偏激行为。例如:我校高中学生徐某某因迷恋上网,与其父亲经常发生口角。2009 年暑假该生因再次上网被其父发现并威吓后,跳河自杀。因此,学校应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学校不仅要给学生正面教育,也要教给学生抗暴御辱的道理和方法。美国教育界不否认社会存在犯罪,存在罪恶,他们认为教给学生基本的生存防范意识,生存逃生技能,是教育义不容辞的工作。我们应该教给学生在面对暴力时的策略与勇气、遭遇暴力以后应该如何对待等。如面对高年级同学以及校外人员的侵害要及时向父母和老师汇报;对于老师的侵害要及时向父母和学校领导汇报;对于严重的侵害行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等。教给学生应对危险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

(4)、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我们学校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年级主任、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基层,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政教处、团委、学生会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

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5)、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学好《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

为调动班主任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如评职指标受限时,确有够条件的班主任,实行校内低评高聘的政策,并与奖金挂钩,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使我校班主任队伍稳定。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

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好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第三,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学校的后勤人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营造校园育人环境方面,需要他们有构思、有设计、有计划地实施。学校制定了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制度,期末评价让学生给每位教职工打分,将成绩显著的同志评为池河中学优秀职工,进行奖励。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3、学生自身方面:

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强化羞耻心的教育。

自尊心是指个体已做出的或通常持有的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和体验,它所表示的是个体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自尊心是由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一致程度决定的。心理学理论认为,羞耻感产生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带来的紧张和压力,也就是说,当发现现实自我未能达到或违背了理想自我的要求时,就会产生羞耻感。可见,羞耻感是自尊心受挫的以后的一种表现

形式,有自尊心的人大都会感到会有羞耻感,所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培养其羞耻感。

自尊心和羞耻心如同墙壁的两面。树起了这一面,同时也树起了另一面,而自尊心是羞耻心的前提,没有自尊心也就没有羞耻感。自尊心和羞耻感是道德认识和情感结合的产物,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种道德情感的两个方面。具有自尊心的孩子重视自己的名誉,自尊自爱,希望做一个正直、有德性的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自觉追求高尚行为,唾弃不良行为,真正懂得羞耻,约束和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及品性。因而,培养青少年的羞耻心“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作为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尊心重要的是坚持正面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若对学生挖苦、训斥甚至是体罚,只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创伤,泯灭自尊心,从而导致羞耻感丧失。在培养学生羞耻感的同时,还要保护其自尊心,从而使他们产生适度的羞耻感。因为,过强的羞耻感反而会导致产生偏激行为,如交往障碍、抑郁、怯懦、依赖、嫉妒、报复等,严重的还会引发精神障碍。

总之,校园暴力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校园伤害问题,更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我们的家长、老师、以及社会各界不妨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争做孩子们效法的榜样,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唯有如此,出现暴力及混乱的校园才会恢复她应有的宁静,国家、民族与未来才会更加充满希望!

(四)、课题研究的业绩

课题自立项以来,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尝试性的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扭转校风校纪校貌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1、在学校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我们所研究课题的内容,最终产生13篇优秀学生作品。

2、课题组成员自课题成立以来,积极参与探索,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我们课题组共有三篇论文获市二、三等奖;一篇刊登在《学习方法报》第14期上;十三篇县级交流文章。

3、参与课题的教师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调查,撰写了一些调查报告、个案跟踪报告及实录;我们课题组的班主任在自己所带的班级里,成功的举办3次和课题有关的主题班会(录像制作成光盘),在全校师生中产生良好的反响,有力的净化校风班风学风,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

4、我们课题组把2年的研究成果转化成操作性、指导性很强的措施及流程图,下发各个班级张贴;制作成大牌匾,悬挂于政教处,作为学校日常管理措施之一。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惑

1、平时在班级管理中,对突发校园暴力现象的认识、解决方法以及事后经验总结提升至理论层面做得还不够。

2、如何让班主任及授课教师运用已形成课题理论成果有效的解决校园暴力行为,特别是具有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效模式是个难点。

3、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和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阻碍了课题的某些方面的顺利实施。

4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素质层次不齐,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七、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1、研究有实效

从2007年12分课题组开展研究以来,我校的校风校纪校貌方面得到明显的改观,实践证明课题组的研究是可行的,效果是明显的。通过本次研究,更新教师教育转化学生的观念,密切的同学间友谊,和谐了校园文化氛围。让生活在校园中的每个人明白人际交往需要风度,风度就是用温和去对待倔强的人,用宽容去冰冻苛刻的人,用热情去融化冷酷的人。同时由于校园风气的好转,我校近两年学教学质量也明显上了一个大台阶。

2、结题不息题

尽管我们这一课题按计划即将结束,但我们仍要坚持本课题的研究方向,要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更新完善,把研究的成果、一些好的做法加以巩固与推广。力争为在校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让每一个在校学生敞开心扉,吐露真言,享受温暖、和煦的阳光。

3、成果不独享

篇6:学校暴力的观后感

一、治理目的

通过专项治理,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二、治理范围

全体师生

三、工作安排

(一)组织领导:

组长:__

副组长:__、__、__

组员:行政人员及班主任

(二)工作内容:

1、组织部署。校长期初组织召开行政工作会,安排部署我校校园欺凌事件专项治理工作,要求各教师高度重视,要与当地公安等部门协商建立工作机制,要成立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要制定学校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具体实施方案,抓紧部署,组织实施。

2、开展教育。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请公安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专题法制教育。各年级、各班要集中对全体学生开展以防范校园欺凌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

3、完善制度。学校将制定和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4、加强预防。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加强和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学校要及时与家长或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化解矛盾,防患于未然;组织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缓解和释放压力,使学生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5、排查建档。学校领导班子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矛盾排查和化解工作,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通过与学生谈心、交流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认真排查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做好矛盾化解工作,避免矛盾激化,发生过激行为。要加强对特殊学生的教育管理,摸清底细。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课业和心理负担,防止因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引发事故案件。

6、及时处理。要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学生。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辖区派出所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7、监督指导。行政处要加强对各班级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指导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好记录并及时报告。

四、工作要求

1、全体教职工要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深刻汲取校园欺凌事故的教训,结合实际,举一反三,严防此类事故再次发生。要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严防因管理疏漏发生意外。要采取措施,加强安全防范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和教职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坚决防止有规定不执行、有制度不落实、有责任不追究的倾向。

2、把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好坏与个人的提拔任用、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绩效工资挂起钩来,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使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上一篇:初一语文2022教师述职报告下一篇:总结诗歌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