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说课稿及反思

2024-05-24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及反思(精选12篇)

篇1:《答谢中书书》说课稿及反思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新课

1、导语(课件2)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答 谢中书书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3、作者简介(课件4)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

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高峰 清流 石壁 青林翠竹 —— 静

具体描绘 (高) (低) (远) (近)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动(听) (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㈤作业(课件10)“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歇、颓、鳞、与”等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说教学步骤

(一)、激趣定标

1、激情导入: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许多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说明]:此设计在帮助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优美诗句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介绍作者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说明]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作者: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有《陶隐居集》。

3 、激趣定标(展示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识记“歇、颓、鳞、与”等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明]明确目标,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方向。

(二)、自学、探讨、点拨

自学互动一:识记、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红字的注音。

歇( ) 颓( ) 鳞( ) 与( )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准节奏及停顿。

3、学生练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4、再跟录音读。

5、比一比:读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读的最好。

[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自学互动二: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一句话,理解,注意红字的意思。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谈:赞叹。

理解链接:这句话中的“ ”字点明全文的中心,这句话在全文中起__ 作用。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二至五句话。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色交辉(各种色彩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理解链接: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3、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第六至七句话。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 复(再) 与(参与,这里是欣赏)

理解链接:这两句话体现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

[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三)、目标检测

1、给生字注音:

颓( ) 歇( ) 鳞( ) 与( )

2、理解字词句:

四时: ; 歇: ;颓: ;复: ;与:

沉鳞竞跃: ;五色交辉: ;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填空,回答题后的问题。

(1)、“ ”字点明全文的中心。统领全文的句子是__。

(2)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3)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4)、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从这两句话中可以体现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说明]借助多媒体,以练习的形式检测全文内容,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陶弘景写给好友谢徵的一封回信,本文也是吟咏自然风光的佳作。作者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出与自然融合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体现了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人生志趣,流露出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3

尊敬的领导和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既写山川,又写四季,字词清丽。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五个部分向大家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这篇短文,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我将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确定为: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背诵课文和体会作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的感情。(重难点)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然短小,文字浅显,但是由于课文的时代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激发活跃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的情商。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充当主导者,而是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的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采用如下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1、诵读感知内化。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学生个人朗读等形式。

2、小组讨论法。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应该让其具有小组互助学习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四、说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为主,其他方法兼收并蓄。

这篇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可采用自主学习来学。

五、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

教师应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情绪下展开自主学习。“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 篇章。”

2、文学常识、作者简介

(1)释题

学生第一次接触“书”这种文体,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对这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者简介

对于作者简介,我是让学生课前先去查找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信息,然后请一位同学在班上给同学们介绍陶弘景。教师在强调其中两点:第一,陶弘景被人们称为“山中宰相”;第二,陶弘景的诗文今传《陶隐居集》。

3、点说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方向很明确,学习就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4、诵读、小组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点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学生默读(小组交流)→集体朗读→点名学生朗读。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课文内涵的把握等内容的学习都围绕朗读进行。

(1)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达到流利的程度。

(2)点名学生朗读课文。可以起到检查自由朗读的效果,同时能够让你其他同学学习到这位同学朗读的优点,以及改正这位同学朗读的缺点。

(3)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整体节奏,和向朗读的感情发展。

(4)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在这一环节上,同时采用小组交流的方法。主要是学生先独立疏通文意,记下自己不能理解的,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小组内同学互助,最后是小组记下本组人员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其他小组帮助解答。这种方法就是完全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学习知识的印象,以及锻炼学生的能力。

(5)集体朗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在集体朗读课文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巩固和对下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在这时集体朗读课文就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情,去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这一个问题就更简单。(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同时追问山川景色动景与静景的结合:静景:山之高、水之净、岸之美;动景:猿之鸣、鸟之叫、鱼之跃。)

(6)点名学生朗读课文。这个时候一个人朗读课文,要求要充满感情,融情于景,其他同学思考作者的感情。以及回到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这样的感情。(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也是去完成学习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之一“体会作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的感情”

5、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是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学习目标,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背诵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将会记忆很久。我主要采用学生自由竞背,然后小组内部互相检查的背诵,最后是教师检查背诵,以及小组竞赛背诵,最后全班集体背诵。这样一环衔接一环,对巩固记忆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这堂课也就在背诵这篇课文当中结束。

6、板书设计

仰视:高峰

俯察:清流

山川之美平看:石壁、林竹欲界之仙都,与其奇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

晓:猿鸣、鱼叫

夕:鱼跃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

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

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丹阳秣(mò)陵

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

[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

1、导语(课件2)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

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3、作者简介(课件4)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

[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静

具体描绘(高)(低)(远)(近)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动

(听)(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

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

讨论并归纳: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

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词义(课件9)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

共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一共)

夕日欲颓(将要)

欲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欲界”作一个名词,指人间)

欲穷其林《桃花源记》(想要)

㈤作业(课件10)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篇2:《答谢中书书》说课稿及反思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答谢中书书》,秉承着活用资源、读中求悟的理念,我设计了以下说课流程: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本文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兴趣,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要求:“诵读古代诗文,要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注重情感体验,重视积累、感悟和运用。”结合本单元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 :学生反复品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并背诵。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品析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小品文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式:启发引导、探究合作相结合。(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教学手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3、学生学习方式:诵读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法(圈点勾画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将会采用以下几个环节来教学: 1.导入课文

古人云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引起了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我将通过播放一组美丽的风景图片导入新课,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山水之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以后的教学。古人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书写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本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我在这联系过去所学的诗词,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2.诵美文

(1)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知文章节奏)(2)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节奏,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3)学生组内分读课文,找同学个别读。(学生认真听读,做适当点评)(4)学生齐读。

【说明】通过诵读法,对文章反复的朗读,学生不仅能掌握文章的字词及节奏,同时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疏文意

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小组之间互相找出别人翻译中的错误之处,增强学生记忆。最后由老师带领同学们翻译文章,强调文中重点字词句。4.寻美点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文章,这一环节我将会通过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文中的结构美与语言美。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我发现了文章 之美,请听我读: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备选词语示例: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写法之美等等)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之感。通过播放多媒体朗诵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感悟美。学生小组派代表有感情的朗读,以比赛的方式选出最佳小组,增加学生参与积极性。5.悟情感,为了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美景要表达的情感。

6.背诵课文。现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站在美丽的江南,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好,放情歌颂山川之美,让我们一起背诵课文。通过之前的学习,为学生创设背诵的情境,再次体会文中美景,及作者志趣,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6.课堂小结: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说明】小结时再一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特点,并对学生进行了情感培养。

七.说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景: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斑斓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情:得意,自豪,赞美,喜悦

志:热爱自然,归隐山林,淡泊名利

篇3: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表达方式

写 法

修辞手法

情感倾向

总领全文——具体描写——感慨结束

议论、描写、

抒情、描写

俯仰结合

视听结合

动静结合

夸张、借代

抒情、对偶

酷爱自然

归隐林泉

七、达标反馈

1.解释加点的词

四时俱备( )

沉鳞( )竞跃( )

未复( )有能与( )其奇者

2.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忘路之远近

D.渔人甚异之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节奏并翻译。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为复有能与其奇者。

4.填空。

《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写晨昏景物变化的句子是 。

八、作业设计

1.把《答谢中书书》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可以合理运用想象,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内容。

篇4:《答谢中书书》教师教学说课稿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3、作者简介(课件4)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

[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篇5: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范文1

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我非常的喜欢这句话,并力图以它来做为我教学的精魂——让学生乐学、好学。本课是第六单元《短文两篇》之其一,是人与自然浑然交融的精品之作,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本节我围绕一个“美”字进行教学,虽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现反思如下:

一、小组合作讨论不是肤浅功夫。

对于小组合作的任务,我只停留在了对文本释义的层面上。让学生边读边译,小组合作解决重难点,而对于文章中体现的作者情趣、思想感情等未让学生进行深层的对比思考和探讨。特别是对“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体现的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之情体会不深。所以,我认为搞好小组合作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彻底放手,相信学生,深度的问题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激情。

二、纲举目张,有效教学。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优雅。我的初衷是把文章与《三峡》对比教学,结果设计地内容过多,课堂结构过于冗杂。在处理思考问题“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时,只是把思想感情做了简单的对照,未能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既想把文本知识说透,又想把两课对比深化,结果是的两项都渉入不深。想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所以教学中一定要敢于放弃,抓住重点进行教学才能纲举目张,有效展开。

三、有“读”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自读是基础,诵读是重点,悟读是关键。古文教学中我一直本着“自读,通大意——诵读,理文脉——悟读,重积累”的原则进行。在自读,诵读的基础上悟读,美读。文中的“高峰入云”的“入”、“猿鸟乱鸣”的“乱”、“沉鳞竞跃”的“竞”······都是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如果能让同学们赏析、体会这些词语的美妙,我想读起来肯定是另一番效果。没能赏析语言美,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遗憾!由于条件限制,教学情境也未能达到更好,学生朗读未能真正放开,那种由衷的美读未能引导到位。有“读”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所以我想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如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努力让学生做到体会文章之美,美读,悟读。

课堂上还学生一片自主的天地,给学生创设一个锻炼的机会。课堂上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讨论的氛围,让课堂成为智慧闪烁的课堂。这样才能真正的置学生于主体的位置,真正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才真正是学生的课堂!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范文2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品析文章的美句时,挖掘文本不够深入,给人一种蜻蜓点水的感觉。

在让学生品析美句时,几个学生都选了“晓雾将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磷竞跃”时,在有学法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大多局限于 “这里是以动写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的理解上,应该引导学生而深入挖掘,这里的‘乱鸣”是一种嘈杂的声音吗?这时学生也该明白,这是一种随意的声音。接下来就趁势引导,作者在这里是不是只是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大自然的随意的和谐的声音呢?结合陶弘景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作者刻画这种真实的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的这种声音不是为了名、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从这里就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情怀:淡泊名利,喜欢真实的洁净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欢快愉悦悠然自得的心情。

在教授过程中虽然注重了学法的指导,但学生并没有在具体的赏析中实践运用好,反而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师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做得不够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多做多练的。

再有课堂进程慢,课堂效率低是我授课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本节课在设计时是打算当堂成诵和巩固练习的,但是课堂效率远不如预计的高。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范文3

这节课,上得比较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热热闹闹的分组讨论,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2、在课堂上的教学不够机智,对一些突发问题不能恰当地引导。如课件中的录音不能播放时,稍微停顿了一下,耽误了一点时间。

3、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有些点评还欠缺深度。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应该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

篇6:答谢中书书课堂反思

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我自己非常喜欢,因此内心期盼着与学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备课的同时,我亦搜集了大量的优美风景视频及图片,精挑细选,稍作加工将其融入到我的课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课时能够借此引发学生美的享受,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美”上,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出现,这样会更直观。另外,再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 “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整体来说,本节课各环节过渡自然流畅,能够突出本课重点,但就新课标中提到的知识目标,在本课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原因在于,课堂教学中对文章缺少通篇翻译。这一工作只是放了练习当中,如能在课上以检查预习形式出现,也许会更好。

篇7: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古人讲:“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样一篇浅显的文言文,完全可以将“读”作为理解文章的途径,因此,这节课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诵带动其他环节,教学重点落在“读”上。具体做法是:1、齐读,检测预习效果,正音。

2、指导节奏停顿,读出节奏。

3、译读,读懂原文,理解内容,能进行简单翻译。

4、美读,围绕课文中写景的句子分析美点,读出美感。

5、品读,通过换字法品析文章凝炼的语言,带着想象读出画面感。

5、分析课文感情后,读出文章的感情。

6、诵读,熟读成诵,当堂背诵。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到了文章的美。

但是这样的教学思路有个不足,在分析感情和体会意境这一环节上,许多学生难以用优美准确的语言来进行表述,我想学生并不是缺乏想象力,而是缺乏表达力,缺乏语言的积累,在平时的课堂上没有注意对表达能力的培养与锤炼。并且由于时间所限,对作者的思想挖掘不够深入,拓展环节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篇8: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生:山,水,树„„)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说得好,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描绘得更具体些,那就更好了。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学生自由背诵有关诗句

二、解题(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 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俱,全都。

(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7)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8)与:参与,这里指欣赏。(9)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

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教师稍加点拨。)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讲解:

(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想想,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现实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从解题——朗读——分段——品析——小结,教学设计简单明了,教学步骤环环相扣以“美”字引领全课,以“美”字收束全课

2、学生思考比较冷静对“美点”的赏析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文本,与文字对话,与作者对话,真真切切的领悟文字之美

3、老师点评比较精炼对学生的理解,教师及时地点评,但是这种点评不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多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余老师语)”

4、知识积累比较全面字词方面,“颓”和“与”的读音予以强调;语句方面,重点疏通“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文意方面,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描绘的“山川之美”,领悟作者运用的观察角度、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而且老师还联系所学《背影》、《陋室铭》帮助理解新知,也巩固了旧知

5、能力训练比较扎实本课重点训练学生的两种能力

一、朗读能力不厌其烦的读,不是简单的乏味地重复,而是在老师的引导和示范下,一次比一次读得好,读出课文的韵味

二、分析能力分析感悟课文的妙处,历来是农村学生的薄弱环节本课的熟读让学生熟悉文本,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大胆说,学生的发言越来越精彩

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提高:

篇9:《答谢中书书》说课稿及反思

曹坪中学

梅林海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2.反复朗读课文,以至背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四)德育渗透要点: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一、激情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颓(tuí)

歇(xiē)

鳞(lín)

与(yù)2)听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及停顿。

a.四字句两两停顿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四、小组活动

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然后提问 ⑴重点字词:

四时(四季);歇(消散);鳞(鱼);自(从); 复(再);与(参与,这里是欣赏)。⑵重点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美景的人了。(3)找个别学生口译文章。(4)带着想象再读课文。

五、探究学习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明确:美。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统领全文。(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4)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教师小结: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6)活动

这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多少美呢?请你带上发现美的眼晴,当一次小导游,用“我从

,看到

之美,尤其是

字用得好。”的句式造句。

(7)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概呢?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8)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自豪,得意之情。

八、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陶弘景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他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这是一篇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内容美的文章,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这是一篇深情满满的文章,读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篇10:答谢中书书

1、解释下列词语

(1)交辉:(2)四时:(3)歇:

(4)夕日:(5)颓:(6)沉鳞:(7)欲界:(8)仙都:(9)奇:(10)与:

2、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4)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重点问题:

⑴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⑵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⑷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⑸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的?

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8)“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9)“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10)《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

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字点明了全文中心。

《记承天寺夜游》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解释词语: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但少闲人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4、“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5、“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6、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7、根据语段内容填空: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8、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9、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10、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2、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篇11:答谢中书书

课题:第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姓名: 班级: 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2011.11 主备人:李成华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1、了解作者及“书”这种文体。作者:

书:

2、《答谢中书书》选自《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作者,字,号。

沉鳞竞跃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 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请在文中画出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巩固拓展】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思想感情:。

语句:。

2、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川之美”的?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篇12: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品析文章的美句时,挖掘文本不够深入,给人一种蜻蜓点水的感觉。

在让学生品析美句时,几个学生都选了“晓雾将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磷竞跃”时,在有学法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大多局限于 “这里是以动写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的理解上,应该引导学生而深入挖掘,这里的‘乱鸣”是一种嘈杂的声音吗?这时学生也该明白,这是一种随意的声音。接下来就趁势引导,作者在这里是不是只是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大自然的随意的和谐的声音呢?结合陶弘景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作者刻画这种真实的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的这种声音不是为了名、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从这里就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情怀:淡泊名利,喜欢真实的洁净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欢快愉悦悠然自得的心情。

在教授过程中虽然注重了学法的指导,但学生并没有在具体的赏析中实践运用好,反而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师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做得不够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多做多练的。

上一篇:血透室医疗安全工作会议记录下一篇:工商局班子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