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优秀板书设计方案

2024-05-20

《答谢中书书》优秀板书设计方案(精选14篇)

篇1:《答谢中书书》优秀板书设计方案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徽的一封回信,此封书信被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集万物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结构之美、文字之美于一身,从多角度把这“美”的立体感跃于纸上。《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写作方法的独特,语言的精练及优美的意境,

4、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以及写作的特点;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 教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第一板块:赏美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现在,我们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震撼。(演示)

看:1、大自然的.神秘 2、大自然的宁静

听:3、鸟叫的声音 4、瀑布声

欣赏了自然美景,你的感受是什么?请大声说出来。

是的,大自然如此之美,古人不仅陶醉其中,还描山绘水,表明所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再一次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 作者)

2、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 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 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4、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5、文体常识:山水小品文是散文品种之一。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书写零碎的感想、片段的见闻和点滴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

篇2:《答谢中书书》优秀板书设计方案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学情分析

1、我所带学生大多为城市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但大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居多,对待学习似乎又不够细心与刻苦,作业质量不是很高,书写不很工整。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大多只停留在背诵与翻译上,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不是很扎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知道学新课,不注意梳理和归纳。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整理与归纳。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书信的写作意图不是很明确,值得探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篇3:《答谢中书书》优秀板书设计方案

关键词:有效教学,有效学习,预习,相互交流,当堂检测

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目标性,整个教学过程其实是在教师引导下明确:学什么(目标),怎么学,(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预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得怎么样(针对性训练、当堂检测)的过程,是先学后教,反思改进的过程。现以《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为例,谈谈预习、相互交流、当堂检测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看法。

一、“预习”是学生自主能力形成的基本途径

“预习”被人们称为最重要的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无数优秀者,无不是“预习”的受益者。预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预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获得新知识的活动。预习有课下预习、课上预习两种。实践证明,预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课前老师精心编写目标明确的预习学案,告诉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明确指向。以小组为依托,指导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方式, 自己学,和大家一起学。这样的学习,目标性强,态度积极,注意力集中,学习效果好;有利于学困生的成长。心理学认为,同伴之间的互助,容易沟通,易于接受,小老师往往会起大作用。

预习类例:《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片段

(一)资料助读

1.书,即书信________________。

2.据提供资料勾画对作者的生平感兴趣的部分,并对作者做简短的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诵读山水,积累语感

1.读准字音 。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 。

2.读清句读 (dòu): ______________。

根据提示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 在此基础上, 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3.读懂大意: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

还有哪些词或句子不理解,记在这里吧。

4.读出层次 。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

5.读出味道。

(三)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1.有人评价 《答谢中书书 》“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哪些景色呢? 又是怎样描写的? 请谈谈自己欣赏到的课文中的一点之美。 如可以从用字遣词、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写景视角、层次结构、描写手法、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

佳句赏评用两层语言表述:景物描绘 +内容评赞

示例:高峰入云

巍峨的山峰耸立云端,“入” 字写出山峰永不止息的向上生长的状态。

总结写景方法。

2. 王国维说 , 一切景语皆情语 , 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文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

3.你认为本文获得如此赞誉——“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的理由是什么?

4.我的疑问:

从教学设计来看,教师编制了预习学案,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学案把知识化成了一个个问题,给学生补充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资料。目标指向性很强,学习重点明确,有“方法指导”,“示例”, 告诉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提示学生利用一切资源,互帮互学,解决所有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仔细阅读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学出个性,学有所获。学案具有吸引力,具有激励性。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知道学什么,这是基础;学生能够自己读出疑问,那才是较高境界。如“还有哪些词或句子不理解,记在这里吧” “我的疑问”,在展示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夕日欲颓”、 “欲界之仙都”中的“欲”怎样理解?学生还提出来“本文无处不在地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不能理解他“只管怡情山水, 不顾国家安危、明哲保身的做法”,“临阵脱逃,哪来的得意”。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非常了不起,说明我们的学生有思想,具有挑战性。这是做中学,用中学, 悟中学的学习,是纯粹的自主学习模式。这个过程解决了怎样学的方法问题,价值观念的问题。

二、“相互交流”是有效学习的精髓

心理学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能激发学生在同伴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有效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智力、 情感以及培养社会合作精神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学生在相互交流展示过程中提出疑惑是最可贵的。“预习”需要小组内及组与组之间的相互交流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目标,课堂展示需要小组内及组与组之间的相互交流才能很好地展示小组预习合作成果。解决问题需要小组内、小组之间,畅所欲言,甚至是激烈争辩,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越来越强,这样的合作才有意义。

在展示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夕日欲颓”、“欲界之仙都”中的“欲”怎样理解?经过片刻思考,有学生做了回答,“欲颓”的“欲”意为“将要”;“欲界”的“欲”意为“世俗的七情六欲”。这是古汉语一词多义现象,语言环境不同,语义也会不同。学生提出“本文无处不在地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不能理解,“他只管怡情山水,不顾国家安危、明哲保身的做法”,“临阵脱逃,哪来的得意”? 这引起了激烈争论。学生甲说:当时朝廷矛盾深厚, 皇帝昏庸,他不能施展才能,甚至还有被奸臣迫害致死的可能,躲在山里做“山中宰相”,也算为国家出力了。学生乙说:他不当官了,躲在山里研究中医药,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成《本草经集注》,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法,也算为人类健康做了贡献。学生丙说:皇帝好像和陶弘景有默契,要不怎能读懂他的诗和画,有事又怎能去山中问计?没有默契他又怎么可能陶醉于山水呢?学生丁说:他躲在大山,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欣赏着风景如画的山水,做着 “山中宰相”,当然得意自豪了。……

提问题的、发言的同学分属于不同小组,代表不同小组的思想,学生相互交流、争论的过程很精彩, 争论的结果是学生逐步养成一丝不苟、探究创新的学习精神,养成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好品质。学生能力越来越强正是我们所期盼的。

合作学习相互交流作为一种极具实效性的教学形式,被人们誉为“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它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更宽松和宽容的学习环境,把小组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同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著名教育家卡甘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的方式主要有同伴教学法、小组游戏竞赛、小组辅导个体和共学式等等。

著名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三、“当堂检测”是教学相长的最有效手段

“当堂检测”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现实选择。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掌握与运用规则,可能是人类最主要的智慧技能。要把规则牢固掌握、运用纯熟就必须反复练习。这一观点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如没有“当堂检测”和进一步的练习,学生是很难把新的知识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紧密地融为一体的, 也很难使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更完善、更充实。请看围绕目标进行的针对性的课堂检测:

(一)识记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断句读。

山川 / 之美,古来共谈。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通文意。

(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悟美景,体情怀

1.悟美景。

找出总领全文的一句话。

2.体情怀。

(1)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中的静景是:_________ 文中的动景是: ___________。

(4)读到__________,我想到山峰俊美,直插云霄,我真想和同学们到这里爬山,站在山顶上去感受“________________(杜甫诗)”的豪迈,那该多惬意啊。

此检测题,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在小组合作的平台上,在预习、相互交流、教师指导的有效活动中,有96%的学生达到了目标。

当堂检测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效课堂是全体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课堂。尊重学生的差异,发现学生特长,激励学生潜质,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是当前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目标之一。认真落实当堂检测,及时接受反馈信息,归因分析,及时进行调整补充,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在“反馈——改进”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运用激励性评价,使反馈性与激励性相统一,有利于学生潜能的自我开发,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落实 “学——测———评———改”,实现教与学的协调,实现教学相长。

篇4:《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者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

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

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

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发言。教师补充)

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

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

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四、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文。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句式整齐之美 四字骈句

↗ 山水相映 赞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篇5:仿写答谢中书书优秀

略阳赞

陈淼

兴洲赞歌,羌汉回放。江神护佑,皮鼓回响; 灵岩圣地,丹墨飘香;五龙洞天,凤飞翱翔;嘉陵水凉,如酌清酿;瓦罐清香,游子牵肠。千年银杏古流芳,望古塔明亮,共祝我兴洲永荣昌。

注解:

兴洲:指今陕西略阳。 江神:江神庙,略阳为三江交汇之地,古时贸易频繁,故建庙以保一方平安。 皮鼓:羊皮鼓舞,一种羌族传统舞蹈形式。 灵岩寺:略阳古寺,内藏著作《郙阁颂》,并以其寺内神水而闻名。 五龙洞:森林公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华阳颂

刘雨潇

华阳之美,泽世流芳。远山横黛,青柳飘裳。蓝天碧水,朱瓦青墙。飞鸟衔日,林霏初开;淡云隐月,群星烁光。石街向晚,灯火阑珊,雕梁画栋,古色古香。钟灵集粹,源远流长。实是汉中之明珠,璀璨、生光!

汉源颂

杨岚

宁强之美,当属汉源。有何美哉?山雅水幽。汉源之水,姿态万千。激流飞溅,绿潭沉静。鸟游碧水,鱼翔蓝天。汉源之山,连亘绵延。树林葱郁,望如绿烟。鸟语林间,云遮雾掩。汉源之美,无语述焉。惟游之后,撼于心间。

秘境之美

张可馨

秘境之美,无人共谈。执手走进,其乐无穷。奇花异草,芳香各异。树木葱郁,清泉飞驰。珍禽异兽,林中漫步。自由飞鸟,窃窃私语。远处山顶,炊烟袅袅。悠哉游哉,生活闲适。如此美景,无人知晓,实是可悲,可悲。秘境之美,独我知晓。

褒河颂

李雨芯

褒河绝妙,历久弥新。文化精髓,源远流长。三国豪情,隐匿其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人杰地灵,英雄辈出。褒姒美女,增添一色。实是华夏之瑰宝,珍视!珍视!

略阳赋

王建博

略阳之美,美在自然。群山环抱,溪水穿流。春之生机,繁花似锦;夏之蓬勃,竹木如画;秋之收获,瓜果飘香;冬之细腻,雨雪霏霏。实是自然之佳境。凡热爱生活之人,皆可有能明其美者。

知识扩展:改写《答谢中书书》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仰头望去,山川高不可攀,云层在它四周悠闲漂浮。我看不见它神秘的脸。清脆的溪流,叮咚叮咚跌落山谷。溪流中没有鱼儿的踪影,只有许多卵石在清流中享受清爽的夏季。山与山之间的石壁,宏伟而壮丽。岩石有着多种各异的色彩,绚烂夺目。山川的装饰还有那青翠的竹林。望眼过去,一片青葱映入眼帘,鸟儿徘徊于这郁郁葱葱中,各种鸟鸣声汇成生命之音。早晨太阳升起之时,这片宁静的生命之地笼罩的雾开始散去,缥缈的青绿,渐渐清晰可见。空气中饱含清新的水气,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时间快如梭,在天地一片金光中,太阳不再像正午那般逼人眼目,一团火球一点一点下沉。粼粼的清水中,鱼儿竭尽全力,向上跳跃,水珠四溅,构成一幅精妙绝伦的山水画。

我沉浸于其中,将外界的一切抛向九霄云外,只是聆听着,欣赏着,感受着。我已不再是我,与清流、翠竹、岩石融为一体。

我全身轻飘飘,神志开始脱离躯壳,与这胜似仙境的人间天堂交汇一体。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无人不会想起高而耸立的山——直插云霄,陡峭而挺拔的石壁,犹如一座座七彩斑斓的彩石;再饰以清澈见底的溪水,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在那清幽的树林中,高而青的竹林,不透一缕阳光,只有斑斑点点的碎影。早上,雾正刚刚消散,林中的猿鸟便唱起了早歌;黄昏,鱼儿都争着跳出水面,观赏夕阳落下的那一瞬间。

多美的画面,多美的地方,就好像人间天堂。

3.人们常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不错,从古至今,但凡喜欢作诗词文章或有一些文化素养的人,都对山水有着特殊的喜爱。

有些人登顶高山后,发现自己身处云雾中;当他们来到溪流边,望尽清水中的游鱼。这时,他们感受到了山水的魅力。

另一些人看见河两岸的峭壁悬崖闪着炫目的光,看见四季常青的竹林,也会领略山水之情。

早晨的雾快散尽了,动物们齐声高歌;夕阳快落下了,水中的游鱼争着跳跃。这不是山水中的美景吗?

因此,他们一齐感叹:“真是人间天堂呀!”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对,从古至今山水之美都是人们最喜爱的。

那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可以看见溪底各种模样的石头。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那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从上空望下去,就好像是一块绿宝石。穿梭在竹林间,呼吸着那新鲜的空气,让人神清气爽。每当早晨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好像是早晨的一首美妙乐曲;当夕阳将要落山时,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仿佛在为今天的过去献上一段优美的舞蹈。

篇6:答谢中书书扩写优秀作文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景风物之情曾经引起多少文人雅士的无限遐思。南方山水之灵秀犹如人间天堂,令人神往!那巍峨的山啊,奇峰突起如剑,直刺苍穹,与白云为伴侣;游鱼细石,清澈见底。波光荡漾,清澈得如明镜一般。两岸的石壁,如刀削,似斧劈,奇形怪状。当阳光直射过来,赤、黄、青、黑、白,斑斓缤纷,交相辉映,蔚为大观。山黛篁碧、树绿林青翠,此处竹林,青翠欲滴,泛出层层嫩绿,风轻轻的吹拂着竹林,竹叶在微微颤动起伏无论春夏秋冬,点缀着满山秀色。临近拂晓,白雾缭绕,如梦如幻,亲吻着蓝天,问候着大山;继而如絮如带,如烟如缕,疑为海市仙境。最后雾气美云飘洒不见,晨曦初现了。猿猴在高树啼叫,群鸟在丛林鸣唱,松涛阵阵,竹声萧萧,满山遍野,清风徐来,众鸟嘤嘤,刹是美妙。傍晚之际,红日西坠,暮霭笼山,飞鸟归林,猿猴栖树,山色更显苍茫;绚烂的气象,大自然绘就了美轮美奂的奇妙画卷。这时,原来潜游在水底的鱼儿一跃而起,水面呈现一曲空中舞蹈,偶尔一道瑰丽的彩虹竞相西天。这简直是人间仙境啊,自南朝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这奇妙景观了!

呵,有高雅情怀的人才会品味出山川之美,峰高水清,明媚悠然,此情此景令我陶醉其中;我现在将这里的感受说给你听,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啊。

篇7:《答谢中书书》优秀板书设计方案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

4 (2) 夕月欲颓, 沉鳞竞跃 ()

4 4 (3) 实是欲界之仙都 ()

2.简述此文之大意。

3.选出诵读下面句子时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B.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C.实是欲/界之仙都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拓展练习

山中与裴迪秀才书a

[唐]王维

近腊月b下, 景气c和畅, 故山殊可过d。足下方温经e, 猥f不敢相烦。辄便g往山中, 憩感配寺h, 与山僧饭讫i而去。北涉元灞j, 清月映郭k。夜登华子冈l, 辋水沦涟m, 与月上下, 寒山远火, 明灭n林外。深巷寒犬, 吠声o如豹。村墟夜舂p, 复与疏钟相间q。此时独坐, 僮仆静默, 多思曩昔r, 携手赋诗s, 步仄径t, 临清流也。当待春中, 草木蔓发u, 春山可望, 轻鲦v出水, 白鸥矫翼w, 露湿青皋x, 麦陇朝y。斯之不远z, 倘能从我游乎ヒ?非子天机フ清妙者,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ヘ相邀?然是中ホ有深趣矣。无忽マ!

因驮黄ミ人往, 不一ム。山中人王维白。

【注释】

a裴迪:唐朝诗人, 关中 (现在陕西省) 人。早年和王维同住在终南山, 互相唱和。他的诗多描写自然风物, 颇有特色。

b腊月:农历十二月。

c景气:日光与气候。

d故山:称自己隐居的山。殊 (shO) 可过:很可以去看望一下。

e温经:温习经书。

f猥 (wDi) :卑贱。 (客套话) 。

g辄 (zhR) 便:常常就。

h憩 (qì) :休息。感配寺:寺庙名。

i饭讫 (qì) :吃完饭。

j涉:渡过。

篇8:《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虚词,疏通文意,理清课文结构,背诵全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虚词 教学难点:品味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方法:引导法、示范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感悟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南朝齐梁时期的陶弘景。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被称为“流动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二、探究新课:

(一)解题

1.题目中的“答”是什么意思?两个“书”各是何意思?这题目是又是什么意思?

“答”是“回复”的意思。“中书”是个官名,“谢中书”,就是一个姓谢的官员。最后一个“书”是指信,题目的意思是 “回复给谢中书的信”。我们学过的诗文中还有哪个“书”是“信”的意思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朗读正音,自读自讲

1.大家一定想知道这封信里写的是什么内容吧, PPT显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听课文朗读(配乐朗读)2.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你看出他写的是哪里的山水吗?学生齐读课文思考。(江南)何以见得?(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教师补充重点字词,提醒学生圈画补充笔记

交辉:交相辉映 颓:坠落 歇:消散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时:季节 俱:全都 欲界: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4.自主合作,疏通文意

①自己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句意。②小组交流成果,讨论不理解的句子。

③派代表提出解决不了的句子,师生共同研讨。

5、全班交流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6、翻译重点是课文最后一个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小结翻译方法:用组词的方法翻译,注意斟酌词句,符合文章的意境

(三)分析式朗读——把课文变为三部分

1.翻译的很美,似乎带我们进入了一个人间仙境当中,下面做一个小练习,我们是否可以将课文进行小变形,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据内容变成多段。2.指导朗读时三段的停顿方法

(四)体味式朗读——语言欣赏

1.再读课文,读出景色的壮丽与秀美,读出陶醉感,读出赞叹感

重点指导“高峰入云”(仰视)“清流见底”(俯视)的读法

重点指导后两句的陶醉感和赞叹感。2.背诵练习

3.通过朗读和译读,你一定对山川之美有了更具体的体会,请你用“我从——句中读出了——美。作者从——角度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这样的句式在小组间交流。每个组员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例如,甲可能选择动静的结合,乙可能选择视觉听觉的运用。

示例如下:

我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读出了山水相映之美。作者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先写山高“入云 ”,后写水清“见底”,山伟岸、水柔美,山静默,水灵动,共同构成了山水相映之美。”

我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一句读出了“色彩斑斓之美”。作者从色彩的角度写出了山水给人的视觉享受。

我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读出了生机勃勃之美。作者从鱼和鸟的活动,从动态的角度写出了山林的热闹。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屏幕显示描写的角度和描写方法:

山水相映之美:高峰(仰视)(静)清流(俯视)(动)色彩斑斓之美:石壁(平视)青林 翠竹(色彩)晨昏变化之美:晓雾猿鸟(动)夕日沉鳞(静)5.你们读出了自己的山水图。将山水之美写的如画、如诗、如人间仙境,真是山水的知音、是作者的知音啊~ 那么,作者的知音还有谁呢, 生:文中的康乐公。

生:收到这封信的谢中书。他们都是醉情山水的人。作者写这封信就是想和谢中书共同分享山水之乐。6.小结赏析美句的方法

(五)思考探究 深入理解 讨论探究:

1、本文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个?(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美)

2、画出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

生:“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一句,是作者对自然的由衷赞叹。

生:“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流落出作者与谢公比肩,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的得意与自豪。还透露出自己想归隐山林的想法。

三、拓展延伸

1.总结:这节课,我们朗读了一篇美的文章,品析了一些美的字词,感受了一个美的意境,实在是美不——(“胜收”)。2.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点字

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晓雾将歇().4.夕阳欲颓().5.沉鳞竞跃()()...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理解性默写。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篇9:《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教学方法:诵读指导法。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1)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四、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课外作业(学海拾贝)

篇10:《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注重整体感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

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难点

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诵读法 课外资料延伸法

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2课时

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1.明确学习目标。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夕日欲颓:坠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4.背诵课文。

(1)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2)教师抽查背诵。

1.本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试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爱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3.拓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诗句,请大家相互交流收集的诗句,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4.《答谢中书书》首句总领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怀。纲举则目张,中间部分承前文具体描写山川之美,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从仰视、俯视、平眺的视觉角度,从色彩,从四时,从晨昏,从动静,从听觉等角度展开,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去诠释自然景物绮丽的风光,展现出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而最后一句则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贤,怡情山水,自得其乐。

描写讴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烟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这样短小简约、字精意达的却并不多见,我们应学习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写作态度。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垫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1.描写细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描写自然景物时,扣住最能表现景色特征的时间——早、晚来描绘。在旭日东升、晨雾将散的一片寂静里,山林中呈现一片猿鸟争鸣的欢腾景象。“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使整个山林充满着勃勃生机。夕阳将要落山时分,余晖照映着水面,层层粼波之中,不断有鱼儿从水中争相跃起。“竞”字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体流动画面。

2.抒写奇美。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展现了多种“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高峰入云(仰视)实清流见底(俯瞰)答静景是两岸石壁(平视)谢青林翠竹(平视)欲中

篇11:《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 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 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 “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21世纪教育网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 颓(tuí) 与(yù)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 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5、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翻译,让学生与自己的翻译进行对比,从而领略文章写景的美丽。

6、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充沛的感情朗读课文。21世纪教育网

(四)深入文本,理清结构

1、老师提问:本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文章 的诸多景物是用精巧的布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引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总分总的结构。

2、老师边板书便引导学生分析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

总领——美

高峰、清流

两岸、五色 四时

写景— 青林、四时 美21世纪教育网

晓雾、猿鸟 晨昏

夕日、沉鳞

抒怀——仙都、未复

( 五)研读品析,领悟感情

1、老师提问:这短短的几句话到底蕴含着哪些美呢?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要求来说一说(多媒体出示要求):

本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感受到哪些美丽的画面呢?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

“这里有 之美,你看 ”

例句: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高峰入 云,清流见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镜的溪流清澈见底。

2、让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描绘自己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3、老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从许多角度描绘了头脑 中的课文画面,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见解也很独 特。刚才有同学说到“动静结合之美”,那么,哪些句子是写动景的呢?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些句子?

4、让学生对以下两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将原文中的加点词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晓雾将歇,猿鸟蹄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沉鳞跳跃

5、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高度凝练生动的特点,特别注意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感情。

6、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多媒体展示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而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正是这样一位遁隐山林的文人雅士。虽然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但却因看透混浊的人世而不愿在朝为官。但国家有重大事情却常常咨询于他,所以他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退隐山林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自己的什么感情呢?

学生明确: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以及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

7、再次朗读全 文。

(六)欣赏画面,当堂成诵

1、欣赏图片,试在文中找出与画面相配合的句子;

2、学生试着看图片背诵;

篇12:《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解题: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二、朗读感知

1、朗读:

⑴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⑵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⑶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⑷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⑸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三、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学生朗读交流,老师指导。

明确:首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第三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

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四、体悟感情

老师引入: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老师引入: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

学生自由表达。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

色彩缤纷

篇13: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教学重难点 :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教学准备:U盘 教材分析: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 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 “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 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 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眼前流水自悠悠,歇歇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这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写的一首“退休诗”。此人诗画双全,是当时著名画家与作家,他在其画中题诗一首,画中有两头牛,一牛“恋绿畴”吃草,一牛有“金笼”而“落得用鞭抽”。其画其诗强烈地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辞官退休的愿望,他向往的是“流水”、“绿畴”的“悠悠”晚年。结果坚决退休归山,人称“山中冥相”。他在山中退休隐居,边休养边写作,至今传有《陶隐居集》。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 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习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 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 : 颓,坠落。•沉鳞竞跃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

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 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品评】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 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教师可以出示图片提示

五、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 乐曲

六、课外作业(学海拾贝)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板书设计: 第1句:总起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 “美”点明文章中心。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澈见底

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6~7句: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译文

篇14: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2014-10-01 14:20:02)转载标签:

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

分类: 课堂风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骈文。

2.能抓住关键文言字词:“入”、“交”、“乱”、“竞”等,读出画面。过程与方法:通过接触文言字词,挖掘文言字词背后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品味陶弘景之心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川之美,感受陶弘景脱俗之心境。【教学重点】抓文言字词,品析山川之美 【教学难点】品悟陶弘景超凡脱俗的境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语

1.激趣:“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幼聪明异常,二十岁被推荐做皇子的陪读。在他归隐的时候,引来朝野送别的盛况:“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

2.这样的人与我们永嘉还有一段缘分,在我们永嘉陶公洞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编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经典《真诰》——乾隆《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

二、整体感知

1.齐读题目,并讲解题目。

预设:落实停顿和最后一个“书”的意思。2.一人朗读,并让学生评价,说一说,他读得如何?

预设:纠正停顿、读音,并让其他学生补充朗读,可以及时落实读错的文言字词。

3.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在句式上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发现了吗?

预设:让学生发现骈体文的特点,4个字为主,句式两两相对。让学生齐读,要求读出韵律,放开胆子读。

三、品读文本

1.一篇散文,短短68个字,却成为古今共谈山水的经典作品。陶弘景所谈论的山川之美,究竟美在何处?要求:结合文本,具体谈谈自己的理解,并用这样的句式:山川之美,美在。

预设:

(1)清峻的山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让学生想象的画面。)追问:“入”直接改为“插”,行不行?(“入”是“峰”与“云”的结合,云雾缭绕着山峰,浑然一体,既写出了山的高,也写出了“云”的柔和之美,刚柔并济。而“插”虽有了力量,但显得很突兀,一种硬生生介入,破坏了那份美感。)

(2)丰富的色彩: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追问:都有哪些色彩?仅仅只有这些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预设:出示资料,交,甲骨文

像一个人

两腿左右错立,引申为彼此连接,彼此交融。并让学生说说“交”字背后,你所看到的画面。

小结:五色交辉,古人以为是正色,能融汇出万千色彩的世界。“交辉”,色彩斑斓,就像画画一样,用五色调和出了自然界万物之色彩。这种色彩的美,又岂能光看字面能够感受的了。

(3)勃勃的生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追问:为什么“乱”、“竞”,能让我们感受到那张扬的生命? a.说说你对“乱”的理解。

预设:借用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让学生先说说,此处“乱”写出了什么?(花的多,花恣意,怒放的生命)“喜从千里来,乱笑含春语。——李贺”。此处“乱”又写出了什么?(乱中有一份对生命的欣喜)。

小结:可见“乱”字写出了猿鸟声充满在山谷间,此起彼伏,是一种生命,一种缤纷的生机之美。

b.说说你对“竞”的理解。

预设:介入资料:“竞”的繁体字为競,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競,逐也。——《说文解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竞”所表现的画面感。

齐读,读出那份激荡在山中的生机,读的欢快些。

四、深度解读文本

1.这些美景,经过我们的努力,都能发现、欣赏。陶弘景却在文中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所发觉的美是不是仅仅是我们所体会到的那些“清峻的山水,丰富的色彩,勃勃的生机”?再自由朗读课文,看看透过这些文字,你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1)自由的生命:让学生再读“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追问:仅仅写猿鸟、鱼儿的勃勃生机吗?“鸣”与“叫”一样吗?“跃”与“跳”一样吗?小结:“鸣”带来一种愉悦感,是一种欢快的声音,“跃”充满着生命的快乐,一种自由的生命,毫无拘束。

(2)脱俗的心灵:“实是欲界之仙都。”先请学生翻译。a.作者为什么将“人间”,称之为“欲界”? 资料:“欲:欲,(谷,假借“榖”,表示粮食)

(欠,张大嘴巴,急于进食),《说文解字》:欲,贪欲也。

背景: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战争连绵不断,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追问:用“欲界”,看出陶弘景怎样的情怀?(是以超凡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一份恬淡浸在这两字上。)

b.标点符号。追问:“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可以看出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为什么用“。”,你觉得哪个好,为什么?

小结:句号,陈述,表达是一种恬淡的心境,常处这样美景的陶弘景,应是怀着一种淡然之心境,与美景相处,脱俗的心灵,使他宠辱不惊。这是一份心境,一份脱俗。山水常在,心境不同。以脱俗之心观俗世之景,则能寻到人间之天堂,俗世之净土。

2.当朝皇上下诏几次让他告别隐居的生活,想请他出山,都被他拒绝了。皇上很不解,问他“山中都有什么啊?”陶弘景回答道:“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在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我们品出了陶弘景如许的淡然,逍遥自在。

3.最后,一齐诵读。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篇短文。

2.读一读,写一写: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以适当增加精彩的描写、生动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简洁的议论)

六、板书设计

清峻的山水

自由的生命 丰富的色彩

勃勃的生机

上一篇: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试题和答案下一篇:“十三五”重点项目-海水淡化产业联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