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冈》缩写

2024-04-15

《景阳冈》缩写(精选11篇)

篇1:《景阳冈》缩写

《景阳冈》缩写

一天,武松赶路来到了景阳冈脚下。他走进酒店,叫小二拿酒和牛肉来。之后,硬要上冈也不听小二的劝告,一连喝了18碗酒后走上了景阳冈。

武松提了哨棒,大着步,走过景阳冈,看到印信榜文,武松看了方知端的有虎。武松走了一会,酒力发作。踉踉跄跄。突然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大吃一惊!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的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是最难的,于是它便把前爪搭在地下,再把腰胯一掀。武松再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大虫又把这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武松只顾把脚往大虫的脸上、眼睛里只顾乱踢。过了一会武松才松了手。眼见那大虫气都没了,方才撒了手。

武松因打大虫困乏了,要睡。大户便叫庄客打并客房,且教武松歇息。到天明,上

户先使人去县里报知,一面安排端正,迎接县里去。

篇2:《景阳冈》缩写

武松在酒店里喝了十八碗酒,不相信店家说冈上有大虫,执意要走。

武松走了一会儿,见前面有块青石板,就想躺下来睡一觉。这时,忽然蹿出了一只大老虎。那老虎又饿又渴,往上一扑,武松闪在一边;那只大虫又把腰胯一掀,武松闪了过去;那只大虫又把尾巴竖起来一剪,武松又闪了过去。大虫三招落空,劲儿就泄了一半。武松趁机用哨棒劈老虎,却打在了树上。武松把大虫按在地上,使尽平生力气打了五六十拳,老虎一点儿都不能动了。

武松怕老虎不死,又用半截哨棒打了一气,直到把老虎打死。

篇3:《景阳冈》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0课《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酒家内开怀畅饮后, 趁着酒兴上山, 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表现了武松勇敢、机智、豪放及无所畏惧的英雄性格。课文按照“吃酒———上冈———打虎———下冈”的事情发展顺序写, 先讲武松进店饮酒, 不听劝告, 执意过冈;接着讲武松上冈, 见了官府榜文, 才知真的有老虎, 但决定继续上冈 (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 ;然后讲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 终于打死了老虎 (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 ;最后讲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课文条理清楚, 语言凝练, 动词运用恰当、简洁。教师在教学时可布置学生课前阅读《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初步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并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自主品读、感悟、研究、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更多地发挥自己的语言才能,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武松的性格及其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

一、课件播放, 谈话导入

1. 观看视频, 激发兴趣。

播放《好汉歌》, 观看电视剧《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片段。

2. 介绍名著, 师生互动。

这是由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改编的电视剧。请你说一说你知道《水浒传》中的哪些人物?《水浒传》中有一个著名的打虎英雄叫什么名字?

3. 根据提示, 介绍课文。

《景阳冈》先写了———————, 接着写了——————, 然后写了—————, 最后写了——————。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喝酒, 上冈, 打虎, 下冈。)

设计意图:通过听音乐、看视频, 直观形象地导入新课,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通过学生对《水浒传》内容的交流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了解学生对名著的熟悉程度, 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 交流互动

1. 学生自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脉络, 概括小标题。

阅读要求: (1) 认真读课文, 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做到边读书边思考批注; (2) 想一想, 除了“打虎”, 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 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 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2. 小组交流互动, 说一说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 用自己的朗读展现出文章精彩的部分。

3. 汇报交流。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武松打虎”, 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 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8~13自然段写“武松打虎”, 1~4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 5~7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4. 指名范读“武松打虎”段落。

5. 讨论:武松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学生交流, 用文中语句加以说明。

6. 根据课文归纳“武松打虎”的前因和后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体现了学生的自学自悟与合作探究, 从理清课文的脉络到范读课文的精彩部分和讨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归纳事情的前因后果, 做到层层递进, 逐渐深入, 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武松的性格及其英雄气概。

三、分析词句, 深化认识

1. 品读课文, 思考问题。

默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刻画武松的英雄形象的。

2. 指名回答, 归纳小结。

(1) 运用反衬手法, 通过写虎的声威, 衬托出武松的勇敢无畏。 (2)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3. 分析词句, 深化认识。

(板书:酒量惊人胆量过人力量超人机智胜人)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武松“酒量惊人、胆量过人、力量超人、机智胜人”的有关内容读一读, 说一说。 (1) 酒量惊人。 (1) “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 (2) “但凡客人来我店, 吃了三碗的, 就醉了, 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教师提示:况且这酒是“透瓶香”“出门倒”, 这说明了什么? (2) 胆量过人。 (1) 武松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 我也不怕。” (2) 武松看了看笑道:“……我怕什么!” (3) 细想了一会, 说道:“怕什么, 只管上去, 看看怎么样。” (4) 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害怕了, 不敢上山。”教师提示:武松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不怕”的?说话时的语气有什么变化?这时的武松会是怎样的心理呢? (3) 力量超人。 (1) “武松双手抡起哨棒, ……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了下来。……把那条哨棒折成两截……” (2) “……揪……按……提……打……”教师提示:当时情况十分紧急, 武松动作要快、有力。 (4) 机智胜人。 (1) “忽然起了一阵大风……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2) “那大虫……大虫……大虫……”教师提示:武松三次“闪”是有目的地消耗大虫的力气, 做到以守为攻, 伺机反扑, 表现了武松“机智胜人”。

4. 结合课文, 交流感受。

(1)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武松打虎的语句, 进一步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2)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给同学们听。 (3) 说一说武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 让人过目不忘, 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武松的形象, 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 对学生感知“武松”这一人物形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 通过品读课文和分析词句, 围绕“武松”这一人物形象展开深入研究, 让学生对文章的写法和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感受。

四、归纳总结, 巩固拓展

1. 小结:

《水浒传》一共写了108个梁山好汉, 关于描写武松的故事就有很多章节, 《景阳冈》这篇课文就是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编的, 通过介绍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表现了武松勇敢、机智、豪放及无所畏惧的英雄性格。李逵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 他也曾经打死过老虎, 他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水浒传》, 你一定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2.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三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 请说说你对三部名著的看法。

篇4:景阳冈的一缕酒香

古时山东地面,酒幌子一定带着酒香一路飘摇吧。山东汉子,一碗老酒下肚,快意恩仇,来去江湖,该演绎了多少传奇故事啊?甚至,朱贵酒店的后楼,对着一湖水,苇色蓝天,鸥鹭飞翔,如画一般,也离不了一股浓浓的酒香。

古代之酒,有绿蚁酒,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酒色呈绿,上浮白沫;也有葡萄酒,王翰诗歌里写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酒色红晕,与夜光杯相衬很好看;还有新丰酒,“新丰美酒斗十千”,十分昂贵,王维喝了,文雅淡定的人,诗兴大发。这些酒,我能想象出它们的样子,以及喝下的口感。

但是,唯有一种酒,我想象不出,就如隔着刀鞘猜不出鞘中宝刀的锋利,就如隔着云雾猜不出大山的雄峻。它是液体,可又有着刀的锋芒;它出坛冰冷,可入口后,一定有着火的热烈;它表面是水,灵魂却如闪电。便是景阳冈上的十八碗壮胆酒。

武松的出名,说白了,就是一顿拳头,将一只猛虎揍死了。整个梁山上,除了武二郎外,没人干过。李逵也干过,可他用的是刀不是拳头,这样一来,效果就大打折扣了。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很出彩,可惜打的是人,不是虎。可是,细说起来,武松也借助了武器,只不过是隐形武器。这武器,就是酒。武松那一个下午,如果没有酒撑胆,绝对不会上山的。即使上山,看了山神庙前官府通告,也会“妈呀”一声惊叫,拖着哨棒原路跑回去。

开始,他用的是哨棒,可惜,一连几下都落空了,并将哨棒打断了。这时,虎一扑过来,被他眼疾手快,抓住老虎顶头皮摁在地上,雨点般的拳头随即砸下去,一气将虎揍得七窍流血,不动了。整个过程,全靠酒支撑,无酒撑胆,他一见老虎,浑身稀软,必做虎口伥鬼。其次,酒能长劲,尤其武松。他在醉打蒋门神前,对怕他喝醉的施恩道:“你怕我醉了没本事;我却是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若不是酒醉后了胆大,景阳冈上如何打得这只大虫?”

酒,让他力气激发,每一拳重逾千钧,那虎焉能经受得起?所以说,景阳冈下那十八碗酒,造就了一个江湖好汉武二郎。从此,武松见人时,必亮招牌:“休言你这厮鸟蠢汉!景阳冈上那只大虫,也只三拳两脚,我兀自打死了。”金圣叹读到此处,专门评价:“打虎得意之笔,便处处提唱出来。”

武松因为一顿拳头,打死一只虎,给自己砸出一块金字招牌。同时,给那种酒也砸出了一块金字招牌。一时,天下酒客,钻入《水浒传》中,细细分辨,那酒是什么酒啊?显然,它不是绿蚁酒,施老先生没说是绿的;也不是葡萄酒,葡萄酒没那后劲;更不像新丰酒,新丰酒没那种暴劲。那酒叫透瓶香,又叫出门倒。店主对武松说:“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作‘出门倒’:初入口时,醇浓好吃,少刻时便倒。”为此,店家还在门前特意挂了一个酒望子,上书,“三碗不过冈”,意谓,喝了他家酒,三碗必醉。

由店家的话,还有武松后来的表现,可以看出,这酒颜色清亮,口感醇和,因此,武松喝了几碗酒说:“端的好酒!”同时,这酒是水之精,火之魂,是百炼钢化绕指柔,喝下之后,让人血气沸腾,胸胆开张,孱弱之气,一扫而空。多少年前,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道:“生死之交一碗酒哇……”这说的就是这种酒。

一次在与一个文友谈武松,谈江湖,谈酒后打虎。谈了半天,他才揭示主题:“洒家有一瓶景阳冈酒。”说完,眉飞色舞地拿出来。名字叫景阳冈酒,小字标着“透瓶香”。酒盒蓝色,很是古朴。酒瓶瓷白,显得墩朴,厚实,不像其他酒瓶,极尽装潢:这酒瓶一看就是打虎英雄所喝的酒。酒入杯中,白亮如女孩的眼光,如恋人的微笑。一杯入口,不太呛口,很是清醇,有一种自然之香,缠绕在舌尖上,久久不散。

可惜,没狗肉,也没牛肉。武松那次用来佐酒的,是冷切牛肉。冷切牛肉佐景阳冈酒,绝妙。我们以五香鸡爪佐酒,一人抓一根,喝一杯酒,啃一下。一瓶酒完,文友才想起什么,傻傻地笑着说:“三碗不过冈。”然后,他一屁股蹲下,不一会儿打起呼噜。

我走出去,是冬日的晚上,大雪一片一片落下。我高一脚低一脚走在雪地里,颇有些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样子。不过,我不是上梁山,是回家。回家后,身上发热,难以入睡,来到书房,提笔铺纸,连写了几个“虎”字。

喝景阳冈酒,写“虎”字,也有一种江湖豪侠气。

编辑/贾馥宁

篇5:缩写景阳冈

今天上午,我们学了20课的景阳冈,当我们学完20课以后,老师就让我们写了一篇作文,作文的名字叫缩写《景阳冈》。

有一天,武松“在三碗不过冈”中喝了十八碗酒,店主叫住他,问他要去哪里,武松说:“我又不少你酒钱”武松是去过冈,店家又说:“冈有老虎,武松说,有老虎我也不怕。

武松扭头就走,他上冈以后,他见一棵树上有老虎爪的印记,不一会儿,武松的酒力发作,便把哨棒放在一边,躺在一块青石头上。躺下没多久,就又有一只老虎从树中跑过来,幸好武松一翻身,他站在一边,把哨棒拿起,边向老虎身上打去,没下到打到树上去了,梢棒也变成了两截,武松把哨棒扔在一边,有左右手去打老虎,差不多打了五、六十拳,老虎的脸上、脸上、鼻子上都是血,武松又把成两截哨棒找来,又打老虎一棒,老虎就死了。

这真是一个惊人的故事啊!

缩写景阳冈(二)

武松在“三碗不过冈”喝了十八碗酒,店家告诉武松景阳冈上有大虫,可武松不信,非要傍晚过冈。

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走到一块光滑的青石上,武松感觉累了,就坐在一块大青石上,还没进入梦乡。从后面突然跳出一只大虫,武松见大虫扑来,往旁边一闪,闪到了大虫身后,大虫看不见武松,就把前爪搭在地上,这样一扑,一掀,一剪,弄得大虫泄了好多劲,。这时,武松趁机拿出哨棒,可因为慌张,哨棒打到了树上,成了两半。

老虎又一次进攻了,还是把爪子搭在地上,武松按着大虫的头,大虫拼命的挣扎,不住地往上挖沙,武松趁机把大虫按在坑里,用左手揪着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拳,使劲全身的力量对大虫打了五六十拳,打得大虫鲜血直流,不能动弹。

武松害怕大虫醒了,又转身对准大虫打了几拳。终于,大虫命归西天了。

缩写景阳冈(三)

武松在“三碗不过冈”酒店连喝了十八碗酒,不信店家说的景阳冈有老虎,在傍晚时候独自过冈。

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便躺在石头上想睡一觉。忽然,乱树背后跳出一只老虎来。武松翻身起来。老虎往上一扑,从半空中蹿下来。武松一闪,闪到老虎背后。老虎把腰跨一掀,武松闪在一边。老虎大吼一声,把尾巴倒竖起来一剪,武松又闪在一边。这一扑、一掀、一剪,老虎的劲儿已经泄了一半。这时,武松双手抡起哨棒,向老虎劈去,没打着老虎,却打在树上,哨棒断成两截。

老虎又扑过来,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丢掉哨棒,两只手就势揪住老虎的顶花皮,把它按在地上,用脚往老虎的脸上、眼睛上乱踢。()老虎不住地扒身子下面的泥土,扒出了一个土坑。武松就势把老虎按下坑去,用左手揪住老虎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抡起拳头,使尽平生气力猛打,打得老虎七窍出血,不能动弹。

武松放了手,找回哨棒,又打了一气,直到把老虎打死。

缩写景阳冈大全

篇6:缩写《景阳冈》

缩写《景阳冈》

辽宁盘锦市辽河油田于楼学校五年二 关智元

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走得肚中饥渴,便在“三碗不过冈”的酒店连喝了十八碗酒,不信店家说的景阳冈有老虎,在傍晚的时候独自过冈。

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便躺在石头上想睡一觉。忽然起了一阵狂风,狂风过后,乱树背后跳出一只老虎来。武松连忙翻身拿起哨棒。老虎把前爪按在地上,望上一扑,从半空中蹿下来。武松一闪,闪到老虎背后。老虎把腰跨一掀,武松闪在一边。老虎见掀他不着,怒吼一声,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这一扑、一掀、一剪,老虎的.劲儿已经泄了一半。这时,武松双手抡起哨棒,向老虎劈去,没打着老虎,却打在树上,哨棒断成两截。

老虎又扑过来,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丢掉半截哨棒,两只手就势揪住老虎的顶花皮,把它按在地上,用脚往老虎的脸上、眼睛上乱踢。老虎不住地扒身子下面的泥土,扒出了一个土坑。武松就势把老虎按下坑去,用左手揪住老虎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猛打,打得老虎七窍出血,不能动弹。

武松放了手,找回哨棒,又打了一气,直到把老虎打死。武松筋疲力尽,又独自下冈。

简 评

小作者用简练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不一样的“武松打虎”。小作者对原文进行了浓缩、删减和概括。语言凝练,表意清晰。

篇7:缩写景阳冈

武松在“三碗不过冈”酒店喝了十八碗酒,不信店家的老板说景阳冈有老虎在傍晚的时候独自过冈。

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便躺在石头上想睡一觉。忽然,乱树背后跳出一只老虎来。武松翻身起来。老虎往上一扑,从半空中窜下来。武松一闪,闪到老虎背后。老虎把腰胯一掀,武松闪在一边。老虎大吼一声,把虎尾倒竖起来一剪,武松又闪在一边。这一扑,一掀,一剪,老虎的劲儿已经泄了一半儿。这时,武松双手抡起哨棒像老虎打去,没打找老虎,却打在树上,哨棒断成两截

老虎又扑过来,两只前爪搭在武松的前面。武松丢掉哨棒,两只手就是揪住老虎的顶花皮,把她按在地上,用脚王老虎的脸上,眼睛上乱踢。老虎不住的扒身子下面的泥土,扒了一个土坑。武松就势把老虎按下坑去,用左手揪住老虎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抡起拳头,使尽平生力气猛打,大的老虎七窍出血,不能动弹。

篇8:《景阳冈》教学及评析

师: (说快板)

闲言碎语不要讲, 表一表山东好汉武二郎!

那武松学拳到过少林寺, 功夫练到八年上。

这一天, 思念亲人回家乡。

中途经过景阳冈, 那山上, 斑斓猛虎把人伤,

赤手空拳打老虎, 为民除害把名扬!

师:这段话说的是什么事?

生:武松打虎。

师:这篇课文按照顺序都讲了什么?

生:先写“喝酒”, 再写“上山”, 最后写“打虎”。

师:这篇课文文白夹杂, 是古代的白话小说, 我先考考你们:大虫是什么?

生:老虎。

师:什么是吃酒?筛酒?

生:喝酒, 倒酒。

【点评:快板书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用快板书开课, 形式新颖,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渲染了课堂气氛, 同时也梳理了课文, 拉近了学生和古代白话小说的距离, 一举多得, 简洁明快。听!好汉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故事就要开讲了!】

二、喝酒———研读语言, 体会“倔强”

1.体会喝酒———酒量大, 动作爽

师:好!我们先来看武松喝酒。武松喝酒与众不同———古代的酒度数比较低, 一般人可以喝到三碗, 武松喝了几碗?

生:十八碗。

师:对, 十八碗酒!———相当于六个人的酒量!而且, 十八碗酒他都是怎么喝的?

生:一饮而尽。

师:连起来, 一起读。

生:十八碗酒, 一饮而尽!

【点评:好一个“一饮而尽”!武松的豪爽、率真、坦荡的性格尽显无疑。】

2.体会语言———豪爽、倔强的性格

师:我们来读一读武松和店家的对话。这样吧, 同桌两人一人读武松的话, 一人读店家的话, 先来练一练。 (出示对话。生同桌合作读。)

【点评:由读到演, 让学生扮演一回武松和店家, 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 别有一番滋味, 别有一种感受。看!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了!】

师:选一组同桌来读。

(一组同桌分角色读对话)

师:大家给他们提提意见。

生:“武松”读的时候没表情, 声音不够洪亮。

生:“店家”好像不是在说话, 而是在念书。

师:是啊!说话还是要更自然一些。不过, 他的台词比较多, 我们表示谅解。我们看“武松”———他很留心, 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把括号里的内容都表现出来了, 真好!但是后面有个表情不对———“武松”的“笑”, 这个同学嘿嘿一笑, 行吗?

生:不行!

师:应该豪爽地“哈哈大笑”! 下面一起来, 你们都当武松, 我当店家, 我们来试一试!

【点评:由读书到讲话, 从拿腔捏调的读到自然平实的说, 是“读”的升华, 需要在练读中下功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相互转化既有助于提高读的质量, 也有利于增强说的能力。】

师:我们看, 在这个过程中武松一直在干什么?

生:叫人筛酒。

师:叫人筛酒就是要酒。第一次他敲着桌子说“快来筛酒”, 第二次他奇怪地问“怎么叫做三碗不过冈”, 第三次他笑着说“哈哈!我可不醉”, 第四次, 干脆直接把钱拿了出来“别胡说, 给你钱”。是这个意思吧?

生:是。

师:这一段对话很精彩, 但不能光看表面。谁说说, 从这个要酒的过程中,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生:倔强。

生:固执。

师:对! 倔强———你不让喝, 我非喝!从这一段的描写当中, 我们看到了一个倔强的武松, 一个酒量很大的武松。 (板书:倔强, 酒量)

【点评:在学生活动之后, 师生理清层次,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表层去发现语言背后的意蕴———从“要酒”的过程看出怎样的武松。在文本具象的描写中, 引导学生尝试初步的抽象———了解武松的性格。这既是一种语言训练, 也是一种思维训练。】

三、上山———研读心理, 体会“犹豫”

师:武松吃了十八碗酒, 然后要上山。店家告诉他山上有虎, 他不相信, 执意上山。可是上山之后, 武松看到一张官府的榜文——— (出示)

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 但有过往客商, 可趁午间结伙成队过冈, 请勿自误。

师:谁把这段话解释一下。

【点评:榜文半文半白, 语言简洁。教师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语字斟句酌, 很有必要。把关键词语弄懂了, 这段话自然就懂了。这也是阅读我国话本小说的方法之一。】

生:近期因为景阳冈老虎伤人, 如果有客商经过, 要结伴过冈。

师:就是说过冈需要两个条件。一是———

生:趁午间过冈。

师:二是———

生:结伴过冈。

师:武松现在是午间过冈、结伴过冈吗?

生:不是。是独自一人, 黄昏过冈。

师: (指“勿”) 请勿自误。这个“勿”是什么意思?

生:不要。

师: (指“误”) 这个“误”呢?

生:错误。

师:应该是耽误, 请不要自己耽误自己, 就是自己送死自己负责, 是这个意思吧?

生:是。

师:这个告示, 武松读出了八个字———

生:山中有虎, 单身莫行!

师:看到这样的公文, 武松心里有了想法, 请你拿出笔, 打开书, 读第4、5、6 自然段, 把几处描写武松心理活动的语句画出来, 看看他都想了什么。

【点评:研读榜文, 读出“山中有虎, 单身莫行”八个字。此情此景, 武松怎么会没有想法呢?让学生在相关段落中把武松的想法画出来, 认真研读, 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探究, 也是读书方法的指导。】

(生边读边批画。之后师生共同交流, 找到四处“心理描写”的语句。师相机出示。)

武松看了, 笑道∶“这是店家的诡计, 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 一定会叫店家耻笑, 算不得好汉, 不能回去。”

细想了一回, 说道∶“怕什么, 只管上去, 看看怎么样。”

武松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 不敢上山。”

【点评:引导学生回到文本, 从人物的神态、语言中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品读就是让学生慢慢品尝, 细细品味。】

师:我们来细细地品一品。读第一句。

(生读)

师:这时, 武松相信有虎吗?

生:不相信。

师:但是, 当他看到了官府的公告, 他想———

生“:转身回酒店吧, 一定会叫店家耻笑, 算不得好汉, 不能回去。”

师:武松怎么样了?

生:他想马上“转身回酒店”。他有点害怕了。

师:武松也怕老虎吧?但是转念一想———

生“:一定会叫店家耻笑, 算不得好汉, 不能回去!”

师:心里害怕不害怕?

生:害怕。

师:但是他要做———

生:好汉!

师:武松怎样?

生:爱面子!要脸面!

师:在面子和性命之间, 武松宁愿选择———

生:面子。

师:后来, 他细想了一回———

生“:怕什么?只管上去, 看看怎么样。”

师:他有什么心理?

生:侥幸心理。

师:再看最后一句———

生:“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 不敢上山。”

师:什么意思?

生:他在给自己壮胆。

生:他是在自我心理安慰, 在骗自己。

师:你看, 害怕的武松, 要面子的武松, 有侥幸心理的武松, 自欺欺人的武松, 是这样吧?

生:是。

【点评:这一部分还是让学生通过读自己去体会。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了解只有通过学生内心的体验方能领略一二。对小学生不必作过高的要求。】

师:整个过程在上山和下山之间, 武松其实一直在干什么?一个词———

生:犹豫。

生:矛盾。

生:纠结。

师:但武松最后还是———

生:上山。

师:说明他有什么?

生:胆量。

【点评:犹豫, 就是心理矛盾, 内心冲突。在特定的情势下的犹豫是人之常情, 即使武松也不例外。关键是犹豫之时如何抉择取舍, 是否当机立断, 这也是杰出者和平庸者之间的重要区别。课文中这一段细致的描写, 课堂上这一段较长的对话, 绝非可有可无。它清晰地展示了武松从犹豫到决断的心路历程, 为后文写景阳冈打虎作了必要的铺垫。】

师:有人说, 文章这样写有问题。如果让我来写, 我就写:武松看了公告, 然后毫不犹豫地主动上山打死老虎, 为民除害。这样好吗?

生:人毕竟打不过老虎, 他怎么可能主动去打?

师:是啊, 武松以前打过老虎吗?

生:没有。

师:所以, 他一听说山上有老虎, 就说我上去打死它, 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这样写真实不真实?

生:不真实。

师:他写武松“害怕了, 要面子, 自己安慰自己”, 这样写真实吗?

生:真实。

师:真实!这就是武松的犹豫, 武松的胆量! (板书:犹豫、胆量。)

【点评:艺术的真实源于生活的真实。武松乃血肉之躯, 本是个普通的人, 他也会害怕, 也会要面子。但是武松又是一个杰出的人, 他有胆量, 有气魄, 有本事, 所以他才敢“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四、打虎———研读动作, 体会“慌乱”

师:不管怎么说, 武松还是上山了, 最精彩的打虎场面开始了。我们来读打老虎的场面。先请一个同学来读打虎的第一段。

生1: (读) “说时迟, 那时快, 武松见大虫扑来, 一闪, 闪在大虫背后……武松一闪, 又闪在一边。”

师:这个同学读得很流利。但是, 他放的是慢镜头吧? (生笑) 我们再来试试, 读出紧张的气氛, 语速要快!

生: (语速很快地读) “武松见大虫扑来, 一闪, 闪在大虫背后。”

师:这样读才能再现场景, 一起读一遍, 要读出武松闪得快。

(生齐读)

师:大虫的所有动作, 都突出了一个字———

生1:快。

生2:猛。

生3:凶。

师:快, 猛, 凶。我们要通过朗读把这些读出来。我先问问你, 这一段实际上是写谁在进攻?

【点评:大虫一扑一掀一剪, 武松一闪再闪三闪, 均在毫发之间。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 浓缩成三个字:快、猛、凶。这是引导学生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训练。此时, 教师又让学生回到文本, 通过读来感悟,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 而且使武松的英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由隐而显了。】

生:大虫。

师:谁在防守?

生:武松。

师:我问你, 大虫做了三个进攻动作, 分别是———

生:扑、掀、剪。

师:武松也做了三次动作, 但是这三次动作用了一个字叫什么?

生:闪!

师:好!现在我们明白了, 大虫是扑掀剪, 武松是闪闪闪。是这样吧?

生:是。

师: (指一个学生) 你就是大虫, 来, 我请你做一个高难度的动作———掀!你把这句话读一读, 你一读就知道怎么掀了。大虫背后看人———

生“:大虫背后看人最难, 就把前爪搭在地下, 把腰胯一掀。” (做相应动作)

师:你先看前面大虫扑过来, 武松往旁边一闪, 现在武松在大虫的哪里?

生:背后。

师:对, 背后, 所以大虫要背后攻击。这个大虫是个高手啊, 知道现在回头来不及了, 怎么办?

(一生表演“大虫”用腰胯掀的动作, 师生鼓掌。)

师:掀完了还不算, 还有一个动作更难做, 要用尾巴一剪!怎么剪?读这句话———

生:“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

(师指导生用手当尾巴, 表演“剪”的动作。)

师:大家想想, 假如老虎的尾巴碰到武松, 会怎样?

生:武松就会受伤。

师:假如老虎的腰胯撞到武松, 会怎样?

生:武松就会很危险。

师:是啊, 一切都在瞬息之间!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在表演之后慢慢读, 细细读, 边读边想象, 在脑海中浮现出打虎的情景。这样指导学生读书, 有趣有效。学生学习了语言, 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法, 还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师:我们慢慢读, 细细读, 边读边想象, 再现了打虎的场景。老虎扑掀剪, 武松只用了一个动作———

生:闪!

师:我把它换一个词, 换哪个?

生:躲。

师:哪个词语好?

生:闪的速度很快。

生:用“躲”的话说明他很胆小。

师:所以他是闪, 闪了以后就是后面的进攻, 这叫以退为进。

【点评:换词比较, 足见作者用词之精妙。看, 一个“闪”字, 武松的英气、豪情、胆识尽显无遗。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词语, 必要时咬文嚼字, 值得提倡!】

师:好, 我们再来读一读。你们来读写武松的语句, 我来读写老虎的语句。力求读出紧张的场面。

【点评:武松一闪又闪, 化险为夷。先挫其锐, 避其锋芒, 再蓄势待发。看!武松是怎样收拾大虫的!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 教学过程波澜起伏, 起承转合, 过渡承接自然流畅, 可见教师的功力。】

师:大虫扑完了, 该谁打了?

生:武松。

生: (读)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 就双手抡起哨棒……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 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师:好, 这两句话跟我读一读:只听见一声响, 簌地把那树连枝带叶打下来——— (生接读)

【点评:此处, 教师的范读很有必要。烘托了气氛, 读出了气势, 静态的语言文字化为鲜活的形象, 也为学生树立了朗读的榜样。此时, 教师还要求学生在听读中找出描写关键动作的词语。的确, 说的不如做的, 英雄行为更能表现英雄的精神品质。】

师:好, 武松动手了吧?可惜, 唯一的武器———哨棒断了。这一次武松要赤手空拳面对老虎进攻, 我们来看最惊心动魄的场面!这一段我来读, 但是你们有一个任务, 这里面武松做了很多动作, 你们边听边把最关键的动作找出来。 (师范读, 生听读, 梳理出几个关键动词:跳、按、踢、打。)

师:武松有几个关键的动作。第一个是什么? (生:跳。) 第二个是——— (生:按。) 然后他就干什么? (生:踢。) 最后是——— (生:打。) 在这四个动作中, 有一个动作至关重要, 是武松转败为胜、转守为攻的关键。你认真比较一下, 是哪个动作?

生:按。按住老虎的头, 他就控制住了老虎。老虎的爪子、尾巴、腰胯都不能用劲了。这时他才可以踢老虎。

师:对啊, 按住老虎, 转败为胜!这个动作最关键!

【点评:行为由若干动作构成。教师引导学生紧扣描写动作的关键词语品读, 不但使武松打虎具象化, 而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辨析哪个动作最关键, 看似平常, 却是引导学生去分析事情的关键点, 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师:打虎过程异常紧张。你觉得武松整个过程的表现怎么样?

【点评:让学生说说武松打虎过程的表现, 是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 由部分到整体的归纳。由放到收, 由开到合, 收放自如, 开合有度, 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特色。】

生:非常勇猛。

生:动作很快。

生:惊恐。

师:惊恐?武松在打虎过程中, 他是不是非常冷静?

生:不是。

生:要不他也不会拿棒打的时候棒就折了, 武松有点惊慌。

生:武松按住老虎之后, 是乱踢, 说明他比较惊慌。

生:武松是“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是乱打, 也说明他慌乱。

师:但是从“按”这个字, 我们也看出武松具有超人的气力, 如果是你去按, 我估计老虎一抬头, 你就到树上去了! (生笑) 从这一段我们看出了武松的慌乱和武松的力量。 (板书:慌乱力量) 想不想看看武松打虎的场面?

生:想!

师:注意:一边看, 一边和课文中的描写对照, 感受惊险的场面。 (播放《武松打虎》录像)

【点评:教师这里的提示十分重要:一边看, 一边和课文中的描写对照, 看语言描写如何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

师:惊险吗?过瘾吗?我们再来读一读打虎的场面。你们读, 我来闭眼想象画面。

(生齐读, 在对话处分开对读。)

五、总结拓展

师:真过瘾!好像看见真的一样!你们发现没有, 这篇课文写得很有意思, 如果我们从头来梳理一下阅读的感受, 就会发现:武松酒醉要上山, 我们的心就———

生:提起来了。

师:后来店家劝他, 我们的心又———

生:放下了。

师:结果他不听, 我们的心又———

生:提上来了。

师:当他看见了公文, 我们以为他要回去, 我们的心又———

生:放下来了。

师:结果他非要上山, 心又———

生:提上来了。

师:老虎一攻他, 他躲过去了, 我们放心了;拿起棒一打, 折了, 我们的心又提起来了。整个过程我们的心随着描写一起一伏, 一提一放!这就是——— 一波三折!武松打虎真过瘾, 我们读书真揪心!

师: (指板书) 你们看见没有, 第一排我写了这几个字———

生:倔强。

生:犹豫。

生:慌乱。

师:这些, 其实都是我们一般人身上都有的, 对不对?所以这个叫什么?

生:人!

师:但是第二排写武松的酒量, 胆量, 力量———这是不是一般人都有的?

生:不是。

师:这是———

生:神!

师:清朝有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评论家金圣叹讲了一句话, 讲到武松, 他说“武松是人, 也是——— (生:神!) 他有人的——— (生:倔强。) 神的——— (生:酒量。) 人的——— (生:犹豫。) 神的——— (生:胆量。) 人的——— (生:慌乱。) 神的——— (生:力量。)

【点评:教师引用金圣叹对武松的评价, 适时、准确。当然, 金圣叹的评论是对武松一生英雄行为的总结, 而武松打虎不过是刚刚拉开了序幕。许多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即将展开。此时, 本课的拓展延伸就顺理成章了。】

师:这就是《水浒传》中最闪光的英雄, 千百年来人们最喜欢的好汉!施耐庵浓墨重彩描写了一位亦人亦神的好汉———武松。关于武松, 《水浒传》一共有十回书描写, 他还有很多故事, 谁知道?

生:斗杀西门庆。

生:醉打蒋门神。

生:大闹飞云浦。

生:血溅鸳鸯楼。

师:对, 最后武松上了梁山。同学们, 看看武松一生的经历, 你觉得他只是打了一只虎吗? (生答) 对!除了景阳冈的猛虎, 人间的恶虎他也打!欺男霸女的西门庆———杀!强抢豪夺的蒋门神———杀! 陷害好人的张都监———杀!武松的一生, 就是打虎的一生!这些故事你们随后去读《水浒传》。下课!

【点评:留下回味的余地, 留下故事的悬念, 让学生欲罢不能, 这时再要求学生读整本书, 就不勉强了。】

【总评】

张学伟老师的《景阳冈》是一堂渗透了课改新理念的好课, 是一堂体现语文特点, 散发着浓浓语文味的有特色的课, 是一堂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充满童趣、生动活泼的课。

张老师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 采用“读、思、议、演”等多种形式, 引导学生抓重点句段、关键词语, 通过读书, 让静态的语言文字化为鲜活的人物形象, 又通过抠关键词语, 回归文本, 学习作者的表达特点。还通过“议”, 让学生自行揣摩, 探究字里行间背后的意蕴。“议”后多有小结归纳, 意在从形象到思想, 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中有收有放, 收放自如;有分有合, 分合有度;有疏有密, 疏密有致。学生活动面大, 参与度高, 教师只是从旁指点, 在关键时点拨疏导, 在衔接过渡处穿针引线, 表现出教师极强的调控课堂的能力。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由话本演进而成书。作者主要依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 不像西方小说有大段的心理描写。教师特别注意到这一点, 对人物的语言主要通过“读”来体会, 对人物的动作, 除了“读”, 还通过“演”来加深印象, 从而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需要说明的是, 武松打虎的故事, 早已家喻户晓。在一定意义上来说“, 武松打虎”作为传统文化,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即不畏强权、迎难而上、嫉恶如仇、除恶务尽。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生的英雄故事, 不应以类似“老虎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等所谓的“现代解读”来曲解“武松打虎”的文学形象和思想价值。

篇9:《景阳冈》读后答小记者“问”

有一次小型教研,我市一位老教师执教《景阳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后一个环节是“读后质疑”。教师说,同学们有不明白的问题就大胆提出来,无论字词句篇的问题,还是细枝末节的问题,都可以问,想问什么就问什么,看谁能把老师问倒。这一课提的问题特别多,有些问题教参上没涉及,真的不好答。这里捡主要的问题,把我们讨论给出的答案略加整理,与一线教师交流一下。

小记者:人们常说“喝酒”,武松为何说“吃酒”?

教师:说“吃酒”是方言,就像我们这里把“抽烟”说成“吃烟”,有些地区把“喝茶”说成“吃茶”。“吃”,古汉语一般不当吃东西讲,义项有二:①口吃,俗称结巴;②吃吃,笑声。吃东西的意义,在古汉语里写作“喫”,一般不写作“吃”。喝酒、喝水、喝茶、喝粥等,都是普通话语汇,要注意正确使用。如家里来了客人,要说请喝水,不说请吃水。有篇课文以“吃水不忘挖井人”为题目,这是一个固定短语,其中“吃水”是动词,指取用生活用水。习作引用这个短语,不可把“吃水”视为方言,改成“喝水不忘挖井人”。“吃水”,单指供食用的水,用作名词,则是方言。

小记者:武松吃四斤牛肉十八碗酒是否夸张?

教师:生活中的确有大肚汉,可能吃这么多牛肉,一连吃了十八碗酒居然不倒的,恐怕找不出来,你想小说中能少了夸张的成分吗?不只如此,原著下文写武松在去快活林酒店的路上吃酒,每到一店吃三碗,一路吃了三十几碗,后入店醉打蒋门神,这样的海量不是更玄乎吗?作者之所以不惜笔墨描写武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能喝能吃,大呼小叫,是为了凸显好汉粗野、豪放、倔强、勇猛的个性。写吃酒是铺垫,为了烘托后面的“打”,前是打虎,后是打蒋,打的对象虽然不同,但都是借酒生威显神力,为民除害。若没有这段“吃酒”的描写,打虎的场面、打蒋的场面,就不会那么惊险、那么精彩,武松的英雄好汉形象就会大大减色了。

小记者:“三碗不过冈”是酒店名吗?

教师:《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景阳冈武松打虎”中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课文改为“门前挑着一面旗”,写的也是这五个字。“招旗”,也称“酒旗”,有杜牧的诗句为证:“水村山郭酒旗风”。还有的称“酒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旧时酒店的幌子,用布做成,也称酒望子、酒帘。名称虽然不同,但都是酒家的标志。课文中称“旗”欠妥,感觉少了点古味儿,建议改为“酒旗”。有的同学问,新版水浒传电视剧中的小店门前高挂了两面酒旗,一面是“好酒百老泉”,另一面是“三碗不过冈”,不知为什么?电视剧把“酒帘”变对联,似有画蛇添足之感。原著上没说这家小店的名称,有的说是景阳冈酒店,这不可能,冈下不可能只此一家酒店,若都以地名挂酒旗,就不便于示人。小说中的这家小店,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另起店名,主人在招旗上写的这五个字,已有别于其他酒店的名称,且能说明店里卖的是好酒、劲儿大,无疑能招揽顾客,再挂一面“好酒百老泉”的酒旗就没有必要了。“酒旗”上多写店名或酒名,人们把它视为“三碗不过冈酒店”有什么不好?细想,作者描写“三碗不过冈”招旗,也为后面写武松吃酒作了铺垫,好汉倔强,看了不信,就非吃不可。

小记者:武松出门为何只带哨棒防身而不带刀?

教师:书上说的“哨棒”,是一根木棍子。武松以为自己打死了人,才逃离家乡,到柴进庄上避难,逃离时随手拿一根木棍防身是可以理解的。有的说,武松知道那人没死,就与柴进告别,要回家看哥哥,他为何不向柴进要一把刀?就武松的个性来说,不可能主动要刀,他自以为天下无敌,专打天下的硬汉,要刀不是让别人轻视了吗?从武松离开柴进庄,到小店吃酒,上冈,作者不只十次八次描写哨棒,可见哨棒有“用”。后冈上打虎,哨棒被折成两截,这才引出了他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猛虎的更精彩的场面,这才算得上真正的好汉。假如武松真的带刀上冈,就变成“武松杀虎”了,还能凸显他的神勇、神威、神力吗?

小记者:古人为什么把老虎叫大虫?

教师:“虫”,泛指动物。《大载礼记·曾子天圆》将其分为五类:毛虫、羽虫、介虫、鳞虫、倮虫。这里略作浅释:毛虫,指四条腿的,全身长毛的动物,如虎、狮、狼、狗等。羽虫,指鸟类,如燕子、麻雀、鸡、鸭等。介虫,有甲壳的动物,如龟、蛤蜊、叩头虫等。鳞虫,身上有鳞片的动物,如鱼、蛇、蜥蜴等。倮虫,指人类。毛虫,古人以“麟”为尊,麟,麒麟,是传说中的一种动物,谁也没见过。而虎为毛虫,因其凶猛被称为百兽之王,《水浒传》中把虎叫“大虫”是方言,可能是这个原因吧。

小记者:“铁棒似的虎尾”是比喻吗?

教师:这个短语所在的句子是:“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这一句是比喻连用。“吼声”像“霹雳”,这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明喻,喻声。“铁棒似的虎尾”,是一种简短、明快的比喻(修辞学上称缩喻),本体是“虎尾”,喻体是“铁棒”,比喻词是“似的”,喻形。比喻连用,有声,有形,加上震动了山冈的夸张,使老虎之威风跃然纸上。课本上这种比喻不少,比如“鹅毛般的苇絮” “白玉似的毛色” “人的海洋”等,同学们要注意积累。

小记者:“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武松为何少说?

教师:这个问题不好直接作答。老师查阅了《水浒传》,原句是:“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这句话原来没有“说”字,是编者后添上的。“少说”,一般解释为说少一点。如: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而“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中的“少说” 与前例不同,并非说少一点,实际意思是比“一二十遭”多。若改为“多说也就是走过了一二十遭”,“多说”也不是言多,实际意思是比“一二十遭”少。武松介绍的“我是清河县人氏”,并非闲聊,意在告诉店小二他是外地人,比不上阳谷县当地人过冈的遭数多。说“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是合乎情理的。当地农夫几乎天天上冈砍柴、挖药材等,武松能做到吗?大虫已伤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可武松仍然不知不信,以为店小二用话吓他,这也说明他过冈的遭数少。原著用“少”,形容数量小,符合实际。编者添了“说”不只没有说少一点遭数,还添了一点吹嘘的味道。

课文中的这句话,老师细读后又调整了两个字,删去量词“条”,添了方位词“上”。调整后的句子是:“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景阳冈上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读了这个句子后,你还有“武松为何少说”的疑问吗?若有新的疑点,可提出来再讨论。

篇10:缩写景阳冈

这时正是十月间天气,天容易黑。武松自言自语说:“哪有什么大虫?”

走了一会儿,武松酒兴发作,踉踉跄跄奔向林中,只见从武松身后窜出一只大虫。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武松见大虫翻身过来,就双手举起哨棒,使劲抽打大虫,大虫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武松把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按下地去,武松又用脚朝大虫眼睛里踢,然后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这只大虫不能动弹了,口里喘着气。

篇11:《景阳冈》缩写作文

武松酒力发作,便躺在青石上睡觉。突然,背后跳出一只老虎,老虎把两只前爪按在地上,望上一扑,从半空中蹿下来。武松一闪又一闪躲过了老虎几次袭击。大虫抓人只靠一扑,一掀,一剪,气就泄了一半。武松抢起哨棒,使尽力气打考虑,可打在了树上,哨棒折成两段。

老虎又扑了过来,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双手抓住考虑的顶花皮,按下地去,老虎不住地扒土,扒成了两个黄泥坑,武松把老虎按下坑去,抓住老虎的皮,使尽力气打。老虎不能动弹了,只能喘气。

上一篇:hr的自我修养中篇下一篇:惜?时间作文5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