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2024-05-08

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精选11篇)

篇1: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对广元市地方公路桥梁造成的震害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此次特大地震严重波及广元市,之后在广元市青川县又发生了3次6.0级以上强烈余震.本文对广元地震灾区重点桥梁震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对灾区桥梁加固改造和新桥建设在抗震设计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供桥梁灾后恢复重建参考和借鉴.

作 者:赵长军 陈代平黄卫军 赵常胜 黄卫忠 ZHAO Chang-jun CHEN Dai-ping HUANG Wei-jun ZHAO Chang-sheng HUANG Wei-zhong  作者单位:赵长军,ZHAO Chang-jun(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310006)

陈代平,CHEN Dai-ping(四川省广元市交通局,四川,广元,628017)

黄卫军,HUANG Wei-jun(湖州市交通规划设计院,浙江,湖州,313000)

赵常胜,ZHAO Chang-sheng(湖州城建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浙江,湖州,313000)

黄卫忠,HUANG Wei-zhong(核工业湖州工程勘察院,浙江,湖州,313000)

刊 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年,卷(期):2009 10(2) 分类号:U442.55 关键词:地震   拱桥   震害  

篇2: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剑阁县柳垭小学地处108国道旁,距普安镇10公里,属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小学教学班6个,初中教学班6个,幼儿班1个,在校学生700余人,教职工43人。学校占地面积12034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生源辖区二十余个行政村,人口70000余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剑阁县柳垭小学的房舍6000多平方米全部受损,大部分房屋垮塌、开裂,有3600多平方米的房屋不能使用,各种设施设备损毁严重,直接经济损失590多万元。师生住帐篷、板房近8个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经县规划局和建设局、县安监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校舍进行了勘察检测。综合判定教学楼、学生宿舍为D级危房,必须拆除;教工宿舍、厨房及厕所必须进行维修和加固后方可使用。经科学的测算及实地考察,规划在原址重建。学生公寓资金由易居(中国)公司捐赠145万元修建,设计建筑面积887.35平方米,属二层砖混结构,7度设防。工程于2008.9.25开工,2009.1月底完工交付使用。教学综合楼是由中央财政拨付资金345万元修建,设计建筑面积2123.87平方米,三层全框架结构,建筑层高3.6米,7度抗震设防,抗震等级为二级。计划修建教室12间,各种功能室8间,办公室6间,130天完工;维修加固工程,计划维修房屋24间,维修面积约1000平方米,加固堡坎约300平方米,硬化面积约2000平方米,由中央财政拨付资金71万元,40天完工;附属工程,计划硬化两个操场约5000平方米的地面,重建校门等,造价为66万元,中央财政拨付资金,60天完工。

柳垭小学的灾情牵动着各级人民的心,剑阁县各级领导关怀和支持,易居(中国)公司捐资援助的义举,更加坚定了柳垭师生的信心,他们积极协助、配合各承建公司,建设新校园。学校成立了由方杰校长任组长,刘平任副组长,聂银成、张国庆、贾长城、张海斌、洪绍东为组员的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学生宿舍楼由广元市众想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工程于9月25日奠基开工,施工队伍克服了秋季多雨,施工场地狭窄,材料紧张、价格高等诸多困难,顽强拼搏,历时130多天全面竣工,实现了2009年春季开学入住的目标。教学综合楼由四川省广通建设有限公司承建,施工队伍自施工开始,克服了夏季雨水多,气温高,施工材料紧缺等困难,艰苦奋战,昼夜施工,严格把好质量关,历时150天,全面完工交付使用。维修加固工程、附属工程均由广元市金益建筑有限公司承建,从2009年10月份开工以后,工人们实行了“5+2”、“白+黑”的工作机制,争分夺秒,艰苦攻关,于2010年1月底完工。至此,我校全面完成了灾后重建任务。

柳垭小学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完成,使学校硬件建设得到了提升,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所美轮美奂的新型学校。她能更好地满足柳垭、凉山、盐店、西庙等地适龄中小学生的就学,对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优秀学生,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社会建设人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促进全县特别是城北及周边乡镇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当地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和辐射作用。

柳垭小学

篇3: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一、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各自的优势及区别

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具有不同的组织体制、资源和社会优势, 在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的着眼点、应急资源来源、活动区域、行为效力以及参与方式上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两者之间应当相互配合, 加强沟通, 协同运作, 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一是着眼点有所不同。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 都为了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害, 尽快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但政府着眼于整个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利益, 力求保障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 政治性较强。而非营利组织更着重于保障受灾群体的基本利益, 缓和社会矛盾, 公益性较强。

二是应急资源来源不同。政府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主体, 其在危机处置中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发动, 物质和财力资源可以从各级财政中支出。政府有权力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急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而非营利组织的应急资源部分来自政府的资助, 主要来自社会捐赠以及社会志愿集资。

三是活动区域不同。根据我国的宪法和法律, 一个地区的一级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承担着双重义务:既要负责本地区的危机管理, 又要配合上级政府或邻近地区的政府做好危机管理。而非营利组织在这方面则要灵活得多, 一般按自身网络、政策、资源而定, 并没有法定活动区域[1]。

四是行为效力不同。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授权, 政府可享有一系列紧急权力, 其作出的决策和行动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力, 公民必须无条件遵行。非营利组织则强调独立的志愿人员及被帮助对象的自愿参与, 其所做的决策和所进行的活动注重说服力, 而非强制力。

五是参与方式不同。政府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措施, 除政治、经济、法律手段外, 政府还可以动用警察、军队。非营利组织则主要通过沟通、协作、互惠与合作, 提供人员支持、资金募集、心理援助等更好的服务来赢得自己的生存权利和空间。

二、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近年来的几次大型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中, 非营利组织的介入逐渐增多, 与政府同为管理主体, 两者相辅相成, 优势互补。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互动仍然存在着诸多障碍和问题, 有政府管理方面的因素, 也有非营利组织自身缺陷, 还有社会环境的制约。

第一, 缺失一套合理的法律体系和明晰的制度设计。在“5·12”地震救援中, 全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募捐账户, 大部分以网络为媒介不断传播。除了中国“红十字”及其政府法定承认的非营利组织之外, 其他临时性非营利组织号召募捐在严格的法律意义上都是非法的,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牛博网事件”。没有合理的法律确认, 各非营利组织便无法以合法的身份在第一时间内展开救灾活动;而政府执法部门为保护广大群众的利益, 防止不法之徒趁机行骗, 不得不对每个涉及募捐的非营利组织进行详细核查。

第二,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缺乏必须的信任。一方面, 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执行力信心不足。政府在对灾区进行救援战略部署时, 并没有将非营利组织看做是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 以致大部分非营利组织在赶赴灾区之时, 并不知道应当执行的任务。山东“农民救援队”在赶赴灾区的路上一度被路政等执法部门怀疑并进行盘查。另一方面, 非营利组织对政府同样缺少足够的信任。它们并没有及时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汇报信息、应急计划和措施, 而是盲目地选择了“先到灾区再说”。

第三,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信息沟通不畅。“5·12”地震发生之际, 能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是救灾主力军的政府。如果政府不能将其掌握的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给非营利组织, 它们就无法合理分配物资, 不能将物资送到最需要的灾民手中, 甚至会造成资源过度使用或浪费。北京某基金组织没有得到最新的救灾信息, 也没有经过统一调度, 一味地将赈灾物资运往映秀灾区, 到达之后才发现当地灾民已基本全部撤离。

第四, 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经济监督不到位。在募集善款的过程中, 非营利组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政府的正式授权, 号召广大群众为灾区捐献, 通过层级的传递汇拢, 最终将物资送达灾区。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政府没有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必要的经济监督, 对物资流转进行暗箱操作, 那么就难免会造成人为的资源浪费流失甚至是贪污。“5·12”地震后, 中国“红十字”会相继出现了“资金流向不明”、“捐款部分被挪用”等情况, 从而使捐助者对其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

第五, 非营利组织自身发展诸多不足。我国本土的非营利组织起步较晚, 现在仍然处于探索成长阶段, 与国外相对运作成熟的非营利组织相比, 还尚显稚嫩。在“5·12”地震救援中, 本土非营利组织充分暴露了分工不明确, 专业化程度较低, 缺乏迅速反应能力和统一组织协调能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之间更好地互动沟通。

三、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机制的建立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关系既有密切联系、良性互动的一面, 也有彼此矛盾、非良性互动的一面。为了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 提高公共事务管理的绩效, 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 大力推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现行体制下, 政府是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主力军, 非营利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承担了政府不能做、不愿做、做不好的大量工作。在这方面, 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密切配合, 是推动抢险救灾顺利进行不可忽视的力量。

其一, 政府应尽快出台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计划安排是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制度保障。截至目前, 我国已完成国家总体应急预案, 25件专项应急预案, 80件部门应急预案, 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防洪法》、《防震减灾法》、《消防法》等等, 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缺乏统一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大法的空白[2]。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应明确规定政府的紧急管理权、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回应措施、紧急状态下的法律责任等。

其二, 明确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优势互补。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具有某些独特的优势, 如大量的人、财、物资源, 严密的管理体系, 强制性的管理机制等。但由于其结构和权利的局限, 往往会造成高成本、资源汲取能力约束、基层动员能力欠缺以及政策执行盲区等“政府失灵”问题。作为政府的“搭档”, 非营利组织发挥自我组织机制所带来的快速反应、多中心决策所带来的特需满足能力、专业化决策所带来的高效率、贴近社会所带来的资源动员能力、灵活多样所带来的持续作用等优势, 弥补了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不

其三, 完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监督机制。“牛博网”和“红十字”会事件把经济监督问题摆上了桌面。监督机制应由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双方共同执行, 政府在不干涉非营利组织独立性的基础上, 督促其将资源运转科学化、透明化。“牛博网”事件最终被警方调查清楚情况, 正是因为罗永浩将其募捐账户每一笔资金的流动以清晰票据照片的形式在网络上公开。利用网络体现百分之百的透明度不仅为“牛博网”证明了清白, 同时也为非营利组织资源流动监督机制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

其四, 保持我国本土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健康发展。参加“5·12”抗震救灾的英、美国际救援队拥有一整套成熟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方式, 包括充裕的资金来源、较强的专业知识、受过专业化训练的志愿者、政府的政策研究员等。正是这次地震救援将国外更多的先进经验带到国内, 促进了本土非营利组织进一步成长。要实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的最佳效果, 本土非营利组织必须学习国外成熟的非营利组织的运行机制, 从提高专业化素质、提高筹资能力、建立完整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创新跨地域应急协同机制等方面入手, 不

参考文献

[1]卢汉桥, 周巍, 黄琴.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途径和影响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2) :55.

篇4: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等

在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利用国家地震台网的实时观测数据,速报的震级为里氏7.8级。随后,根据国际惯例,地震专家利用包括全球地震台网在内的更多台站资料,对这次地震的参数进行了详细测定,据此对震级进行修订,修订后震级为里氏8.0级。

据初步调查统计,此次地震最大烈度达十一度,破坏特别严重的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四川省北川、什邡、绵竹、汶川、彭州等地,灾区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地。

每一个遇难者家属

可获5000元抚慰金

5月20日下午4时,国新办就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情况举行第八次发布会。民政部副部长姜力表示,截至20日13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139.25亿元,其中捐款125.16亿元,物资折款14.08亿元。捐款实际到账91.87亿元,其中已向灾区拨付15.05亿元。

據介绍,中央财政将给每一个遇难者的家属发放5000元的抚慰金。

98%受灾群众

1个月内将住上安全的房子

在5月20日下午召开的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表示:“我们全力争取在一个月之内,98%的受灾群众都有一个安全、经济、适用的房子。”国务院召开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0次会议,决定对孤儿、孤老、孤残连续三个月每人每月提供600元生活费。他通报,5月20日上午四川“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提出,要抓紧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力争用3年时间建成新镇、新村和新城。

穗企将一对一帮扶

家属伤亡川籍员工

广州众多企业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家乡受灾的川籍员工。广州市劳动保障局正严格实行一日一报制度,密切关注家庭受灾的在穗务工人员。目前,在穗川籍务工人员情绪稳定,生产生活总体正常。

据摸查,目前,四川重灾区在穗外来工约有3300人。

大灾当前,很多企业第一时间承担起社会责任,地震发生后,及时向员工提供相关信息,并采取多项措施,对决定返乡的人提供特别帮助。

连日来,广州市劳动保障部门接连出台措施,帮助家乡受灾务工人员解决实际困难。该局要求,企业对返乡救灾的员工,要安排带薪假期。员工回穗后,企业必须接收。同时,全市公益性人力资源市场已开设专窗,对需要提供就业服务的家乡受灾外来工,提供“一对一”服务。

汶川地震原因已有初步结论

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汶川地震及其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情况分析会,根据调查监测和评价研究结果,对灾情进行“会诊”初步形成三个结论:

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三是浅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有感余震不会超过4个月

篇5: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

绵震灾志〔2009〕1号

《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 关于印发《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

篇目(征求意见稿)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科技城管委会,绵阳军分区,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各部门:

为做好《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的编纂工作,现将《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篇目(征求意见稿)印发你们,请结合编纂工作实际予以修改完善,并及时报《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编委会办公室审定。联系人:晏茂川 李维怡 电话:2317433。

附件:《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篇目(征求意见稿)

二00九年十月十三日

《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篇目

(征求意见稿)

图 照 序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灾情

无题小序

第一章 地质构造与地震监测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龙门山地质构造

第三节 汶川特大地震地表破裂带

第四节 地震监测(含震前监测和余震监测)

第二章 地质灾害与次生灾害

第一节 地质灾害 第二节 次生灾害

第三章 灾情概况

第一节 北川羌族自治县 第二节平武县 第三节 安县

第四节 其他县(市、区)第五节 开发区、工业园区

附表:全市人员伤亡表(含死、伤、失踪)第四章 房屋财产损失

第一节 房屋损毁 第二节 财产损失

第五章 生态环境灾情

第一节 植被 第二节 水文 第三节 土壤 第四节 野生动物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第六章 基础设施灾情

第一节 公路设施 第二节 铁路设施 第三节 通讯设施 第四节 邮政设施 第五节 电力设施 第六节 市政公用设施 第七节 石油和天然气设施 第八节 水利设施

第七章 工业灾情

第一节 市属工业 第二节 县属工业 第三节 工业园区 第四节 重点企业

第八章 农业灾情

第一节 种植业 第二节 畜牧业 第三节 水产渔业 第四节 农业机械 第五节 林业

第六节 城镇、农村沼气

第九章 商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灾情

第一节 商贸业 第二节 金融业

第三节 建筑业、房地产业

第十章 党政机关和社会事业设施灾情

第一节 党政机关设施 第二节 教育设施 第三节 医疗卫生设施 第四节 科技设施 第五节 文化设施 第六节 体育设施 第七节 社会福利设施

第十一章 文化和旅游业灾情 第一节 羌文化的毁损 第二节 文化遗产灾情 第三节 文物毁损 第四节 旅游业

第二篇 抢险救灾

无题小序

第一章 组织指挥

第一节 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在绵阳指挥抗震救灾 第二节 中央军委、总部领导在绵阳指挥抗震救灾

第三节 成都军区、济南军区、二炮领导在绵阳指挥抗震救灾 第四节 四川省领导人在绵阳指挥抗震救灾 第五节 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驻绵阳工作组工作 第六节 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 第七节 驻绵军事机关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 第八节 县(市、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

第九节 绵阳市领导在极重灾区组织指挥抗震救灾记略

第二章 救援

第一节 军队救援 第二节 民兵、预备役救援 第三节 武警、消防救援 第四节 公安、特警救援 第五节 国家部委救援

第六节 省、直辖市、自治区救援 第七节 省内市(州)救援 第八节 市内救援 第九节 社会救援 第十节 志愿者救援 第十一节 国外专业救援

第三章 抢救生命财产

第一节 自救互救

第二节 重点抢救(含设施与重要人物)第三节 搜救

第四节 抢救保护国家财产

第四章 灾民临时安置 第一节 九洲体育馆 第二节 南河体育中心

第三节 县(市、区)临时安置点 第五章 抢修基础设施 第一节 交通设施 第二节 通讯设施

第三节 应急供电和电力设施 第四节 广电设施

第五节 特种设备排查与抢修

第六章 新闻宣传

第一节 新闻发布会 第二节 电视台、广播电台 第三节 报纸、杂志 第四节 网络

第七章 唐家山堰塞湖除险、避险 第一节 堰塞湖的形成 第二节 除险 第三节 避险 第八章 防治次生灾害 第一节 堰塞湖排险 第二节 治理水利隐患

第三节 防治塌方、滑坡、泥石流 第四节 拆除高危建筑 第九章 维护稳定 第一节 维护治安秩序 第二节 稳定市场 第三节 处置突发事件 第四节 打击刑事犯罪 第五节 守护重点目标

第十章 救援保障

第一节 监测 评估

第二节 运输保障(含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空中运输)第三节 物资保障 第四节 资金保障 第五节 财税政策 第六节 特殊金融政策与保险措施

第三篇 医疗防疫

无题小序

第一章 组织部署

第一节 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 第二节 卫生系统组织部署 第三节 政策支持

第二章 医疗卫生救援

第一节 国家医疗卫生救援

第二节 军队和武警部队医疗卫生救援 第三节 省、直辖市、自治区医疗卫生救援 第四节 港、澳、台医疗卫生救援 第五节 国际医疗卫生救援 第六节 市内医疗卫生救援

第三章 医疗救治

第一节 现场紧急救治 第二节 市内救治 第三节 转送外地救治 第四节 心理治疗

第四章 卫生防疫

第一节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含遗体处理)第二节 食品、药品和饮用水卫生安全管理 第三节 环境卫生处理 第四节 动物卫生防疫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教育

第五章 灾区医疗卫生服务恢复

第一节 恢复医疗服务秩序和能力 第二节 医疗对口支援

第三节 恢复防疫服务秩序和能力 第四节 防疫对口支援

第六章 救援保障

第一节 医疗后勤保障 第二节 防疫后勤保障 第三节 安全保障

第四篇 赈灾

无题小序

第一章 组织发动与管理

第一节 组织管理机构 第二节 救助法规及政策

第二章 捐赠

第一节 中央、国家机关和部队捐赠 第二节 省、直辖市、自治区捐赠

第三节 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与社会组织捐赠 第四节 港、澳、台胞、海外侨胞及国际社会捐赠 第五节 志愿者队伍捐赠 第六节 省内市(州)捐赠 第七节 市内捐赠 第八节 特殊党费

附表:1.捐赠资金总额 2.捐赠物资总额

第三章 救灾资金和物资使用

第一节 协调机构 第二节 资金协调使用 第三节 物资协调使用

第四章 救灾资金和物资监管

第一节 救灾资金监管 第二节 救灾物资监管

第五章 灾区群众生活

第一节 生活救助 第二节 安置灾民 第三节 危房鉴定 第四节 市场供应 第五节 文化生活

第六章 灾区重要民政事务

第一节 抚慰活动 第二节 地震伤残人员康复 第三节 “三孤”人员安置 第四节 劳动就业 第五节 社会保险

第五篇 灾后重建

无题小序

第一章 组织领导

第一节 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 第二节 灾后重建工作机构 第二章 法规和政策

第一节 市委、市政府法规、政策 第二节 市级部门重建政策 第三节 县(市、区)重建政策 第四节 对口支持重建政策 第五节 移民安置

第三章 重建规划

第一节 总体规划 第二节 北川新县城规划 第三节 其他专项规划 第四章 对口支援

第一节 国家和省、市的支援重建规划 第二节 山东省支援北川羌族自治县重建 第三节 河北省支援平武县重建 第四节 辽宁省支援安县重建 第五节 河南省支援江油市重建 第六节 其他县区的对口支援与重建

第五章 住房重建

第一节 资金补助与组织实施 第二节 农村居民住房 第三节 城镇居民住房 第四节 其他住房 第五节 居民区设施配套

第六章 工业重建

第一节 县(市、区)工业 第二节 主要产业 第三节 工业园区 第四节 重点企业 第七章 农业重建

第一节 水利设施 第二节 种植技术服务体系 第三节 畜牧良种繁育体系 第四节 生态修复 第五节 土地利用

第八章 交通重建

第一节 公路 第二节 铁路 第三节 船舶渡口 第四节 汽车站

第九章 文化和旅游重建

第一节 羌文化保护 第二节 文物保护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四节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第五节 广播影视 第六节 新闻出版 第七节 体育设施 第八节 旅游设施

第十章 科教重建

第一节 校园重建

第二节 教育管理和科研机构 第三节 科学技术

第十一章 医疗卫生重建

第一节 医院 第二节 计生机构 第三节 医疗防疫管理机构 第四节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第十二章 信息产业重建

第一节 邮政 第二节 通讯 第三节 电子政务 第四节 无线电管理

第十三章 电力重建 第一节 输变电工程 第二节 供用电网络

第十四章 市场服务体系重建

第一节 商品零售网络 第二节 生活服务网络 第三节 商贸批发体系 第四节 物流配送体系 第五节 粮食流通体系 第六节 金融信贷服务

第十五章 防灾减灾重建

第一节 灾害风险治理 第二节 监测预警

第三节 应急指挥和救援救助

第十六章 精神家园重建

第一节 宣传 第二节 心理康复工程 第三节 地震遗址保护

第十七章 实施保障

第一节 组织协调

第二节 资金筹集、监督与审计 第三节 中期评估 第四节 规划调整 第五节 监督检查 第六节 全面总结

第六篇 英模人物和英雄(先进)集体

无题小序

第一章 英模传

第一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且牺牲的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第二节 中央军委表彰和记功且牺牲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三节 省部级表彰且牺牲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四节 烈士

第五节 国家和省部级表彰且牺牲的灾后重建的英模

第二章 英模简介

第一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二节 中央文明委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第三节 四总部联合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四节 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三章 英模表

第一节 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二节 中央文明委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第三节 四总部联合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四节 中共四川省委“七一”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五节 市委、市政府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四章 英雄(先进)集体简介

第一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先进)集体 第二节 四总部联合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先进)集体

第三节 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先进)集体

第五章 英雄(先进)集体名录(市委、市政府表彰)

附 录 主要收录与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有关的、有重大社会、文献价值的法规、文件、报道、艺文、图书等原始文献(原件、节录或目录),少量收入具有存史价值的图片、照片。

篇6: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我的中国心-汶川特大地震回乡纪行

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震中烈度几乎达到极限,灾情严重,死近七万,伤几十万,是我国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的最大地震.地震发生时,我在美国休斯敦,正准备回国讲学探亲.地震发生后,休斯敦侨界立即展开各种形式的`捐款救灾活动.而我所在的中国旅美专家协会决定由我将部分救灾捐款带回灾区,于是就有了我这次特大地震后的回乡之行.近距离地感受灾区人民抗震救灾实况,感慨良多,特书此回乡纪行与大家分享.

作 者:杨晓卓  作者单位:美国专家协会联合会 刊 名:决策咨询通讯 英文刊名:DECISION-MAKING & CONSULTANCY NEWSLETTER 年,卷(期):2008 “”(z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7:汶川特大地震毛公抗震救灾志

《汶川特大地震林山抗震救灾志》

大事记

2008年

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特大地震后,乡党委书记江智带领全体党委成员第一时间赶赴受灾现场及时召开党委会,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乡长为常务副组长的救灾领导小组,随后分别到各村查看灾情。将党委成员以及其他乡干部分组深入各村、社调查了解受灾情况。按县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的安排,当晚迅速成立民兵应急分队赴北川抗震救灾。

5月13日 各驻村干部到村、社、农户家中查看灾情,做好群众安抚工作,无死亡人员,房屋倒塌严重。

5月14日 乡召开会议重新成立救灾小组,成立以武装部长陈松柏为组长的抢险领导小组,胡屹伟为组长的赈灾安置领导小组,谢兴琼为组长的医疗防疫小组,各组分工负责,各施其职,每天下午5时准时上报当日情况。

5月16日 对全乡存在严重隐患的房屋实行人员疏散 5月18日 乡领导分组到各村安抚低保、五保人员 5月19日 县第一批救灾食品发放到灾民手中 5月25日 第一批帐篷及时发放到倒塌户中 6月10日 第一批救灾款发放到灾民手中 6月20日省市城建专家对全乡房屋受损情况经行评估 7月8日 开始申报村名房屋恢复重建,全乡重建任务为1239户。

7月25日全乡恢复重建规划实施阶段。

9月3日 根据科学规划全乡铁垭、觉林、东光、鹅岭4个村8个居民集中重建点。

9月22日四个村8个居民集中重建点正式启动。8月4日 第一批救灾临时生活费发放

9月27日国家救灾资金援建毛公义校综合楼正式动工 10月14日农房维修加固正式启动 2009年

2月23日 由毛公义校灾后重建教学楼工程正式动工

5月12日 全体乡村干部在乡上集体为遇难同胞默哀 9月24日 全乡农房重建全面验收

篇8: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方案

一、主办单位

阿坝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汶川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二、发布主题

四川省成都崇州特大地震灾害阿坝州汶川县抢险救援新闻发布会(背景幕布蓝底白字,“新闻发布会”)

三、发布时间、地点

(1)新闻发布会时间:2012年5月12日上午9时

(2)发布地点:汶川县人民政府

四、参加人员

州政府新闻办、汶川县新闻办、汶川县政府新闻发言人以及应急、民政、卫生等部门负责人,州、县相关媒体记者

五、组织工作

由汶川县委宣传部负责来宾签到、贵宾接待、材料分布、会场布置等。

六、准备工作

1、主持人新闻讲话稿拟定

2、新闻通稿撰写准备,各类资料的准备

3、主持人文稿、活动执行计划推进进程

4、邀请落实到位领导、嘉宾、媒体记者

5、按照国家、省新闻发布会的标准,规范布置新闻发布会场,包括背景幕布、会场布置等

6、制作主持人与新闻发言人座次牌

7、其他事宜

七、议程安排:

上午9时,主持人宣传新闻发布会开始。

(1)主持人就此次地震灾害情况和抢险救援工作进行发布。

(2)相关负责代表介绍具体信息。

(3)答记者问。

八、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1)电源故障

(2)音箱故障

(3)天气状况

(4)人员故障

(5)其他

九、活动预算

(1)会标背景及场地布置费10000元;

(2)鲜花租用、饮用水费等合计5000元;

(3)制作新闻发布电视片段2000元;

(4)媒体补助费,每人300元,预计30人,共9000元;

(5)媒体就餐费,加工作人员预计3桌,每桌500元,共

1500元;

(6)媒体住宿费,预计20个标间,每间120元,共2400

元;

(7)来回接送交通费:共3000元;

(8)资料打印装订费:共500元。

以上五项合计33440元

附件:

一、主持词

主持人(阿坝州外宣办主任陈顺清):女士们、先生们,感谢大家前来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北京时间2012年5月11日13时50分,在成都崇州市街子镇发生8级特大地震,毗邻震中的汶川受到严重影响和破坏。截止目前,地震已造成XX人死亡,大量房屋倒塌,道路、桥梁、涵洞损毁,通讯中断。

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抗震救灾措施。阿坝州委、州政府,汶川县委、县政府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成立防灾救灾应急指挥部,紧急调动应急救援队伍投入抢险救灾工作。全县各方面力量不等不靠,震后第一时间进行伤员救治、现场搜索、事故调查、相关群众安置和善后处置。为了给媒体记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我们请来了汶川县应急办副主任刘克剑、汶川县卫生局局长岳洪春、汶川县民政局局长陈劲斌(新闻发言人)向大家介绍此次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现在先请刘克剑先生介绍地震情况。

汶川县应急办副主任:刘克剑

我来介绍一下抢险救援的工作进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发生地震后,国家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有关部门包括中国地震局在内也启动了Ⅰ级地震应急响应,我们及时派出了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接州委、州政府命令茂县、理县等地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也立即赶赴汶川灾区开展抢险救援行动。

截至上午9时:地震共造成XXX人遇难,XXX人失踪,XXX人受伤,其中重伤员XXX人,正在医疗点接受治疗的伤员XXX多人,这次震灾造成XXX户民房倒塌,1万灾民需要转移安置。

二、答记者问

主持人:下面回答各位记者的提问。

1、记者提问:根据刚才介绍的情况来看,大概有1万人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目前来看,灾区最缺的是什么?民政局将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困难?

(汶川县民政局局长陈劲斌)回答:从安置灾区群众生活的角度来看,目前灾区主要是缺乏帐篷,缺乏可以即食的方便食品和饮用水。地震发生后,我们立即启动了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安置工作指挥组,下设现场安置组、物资发放组、后勤保障组、联络组,为顺利推进群众安置工作做好保障。

并第一时间从州、县救灾物资储备库调运帐篷、简易床物资,这些物资到达以后会极大缓解当地困难。截止目前,民政局已向灾区调运救灾帐帐篷20顶,行军床20床,棉被100床,手电筒100支,发电机1台,蜡烛若干;矿泉水,面包,方便面,饼干等。确保了受灾群众的临时生活需求。对于其他生活用品,我们昨天下午已经请求省上支援,我想这些物资的到位会极大的缓解当前灾区群众生活方面所面临的紧迫困难。

2、记者提问:这次救援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汶川县应急办副主任刘克剑)回答:这次灾区的搜救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第一个困难,灾区地形比较复杂,主要受灾地点是沿山谷地带展布,交通畅通度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救援人员也遇到了交通上的困难。另外,都江堰到汶川的路途中断,从马尔康到汶川,有两百多公里,乘车要近4个小时,所以远程施救对我们的救援工作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第二个困难,当地后勤保障条件非常有限,由于灾区受灾很重,各支专业救援队伍必须做好自我保障,所以对各支救援队伍的要求、对他们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3、记者提问:现在有XXX个人已经出事,这个数量会不会增加?比如一个星期以后。第二个问题,关于转移安置的问题,是怎么安排的?

(主持人)回答:关于人员伤亡的情况,我在新闻发布会刚刚开始的时候已经通报了最新的数据,我想数据会有一些变化,因为现在除了已经确认遇难的之外,还有失踪人员,可能有一部分已经遇难了,所以这个数据应该会有变化,这个变化我们会随时跟媒体和社会公开。

(汶川民政局局长陈劲斌)这次转移安置是1万人,现在的转移安置是两条原则,一是要就近,二是要安全。就近就是就近地区,投亲靠友也好,集中安置也好,妥善安排他的生活,然后等震情稳定以后,救援工作告一段落,就要清理废墟,开始重建,所以不可能远距离安置。第二是安全,在安置地一定要防止余震和其他次生灾害给受灾群众造成二次伤害。

篇9: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升国旗仪式

羌山肃立,湔江静流。5月9日上午,“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广场上,我市在此庄严举行升国旗仪式,向在地震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向为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伟大胜利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表达深切的思念,向给予绵阳灾区无私支援的各界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市委书记罗强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林书成主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蒋仁富、市政协主席张世虎参加升旗仪式。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广场上,参加升旗仪式的干部群众向“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地震遇难同胞默哀。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在干部群众的注目下,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迎风飘扬。

罗强在升旗仪式上讲话。他说,五年前,八级强震重创绵阳,灾区山河破碎,北川县城变成废墟,数万生灵惨遭涂炭。五年中,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山东、辽宁、河南、河北等对口援建省市大力支持下,英雄的绵阳人民坚强奋起、感恩奋进,从废墟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走过了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光辉历程,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创造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人间奇迹。作为对这段历史的深刻铭记,“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真实反映了灾区人民抗灾自救、重建家园的伟大精神,充分彰显了全国党政军民和各界友人支援灾区、生死与共的无疆大爱,已成为具有较高水准的地震科普知识教育和纪念场馆。我们要铭记历史、展望未来,万众一心、砥砺奋进,满怀信心地走好“中国道路”,高扬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汇聚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推动绵阳在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中一马当先、率先突破。

罗强说,中国道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灾区巨变中烙上了最鲜明的印记;中国精神以其强大的感召力,在灾区巨变中留下了最难忘的记忆;中国力量以其强大的战斗力,在灾区巨变中凝聚了磅礴的正能量。绵阳地震灾区发生的巨大变化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力量是任何艰难险阻都不可战胜的。

罗强说,灾难砥砺坚韧,奋斗昭示未来。站在灾后重建奠定的坚实基础上,我们踏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征程。这是需要全市上下为之共同奋斗的“绵阳梦”。当前,省委

启动了“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凝聚正能量。我们要按照省委统一安排部署,认真开展“中国梦”专题学习和各项专题教育活动,动员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珍惜今天、感恩奋进;牢记责任、勇于担当;崇尚事业、追求卓越,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罗强说,545万绵阳儿女都是“梦之队”的一员,都是伟大“中国梦”的参与者、表达者、书写者。只要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全市发展、民族振兴紧密联系起来,把干好工作作为人生追求,把敬业奉献作为自己的责任,真抓实干、拼搏付出,我们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美好。

市领导陈兴春、杨娟、杨令泉、付康、张学民、刘少敏、王绵生、王黎、丁山,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魏德谦,市政府秘书长董晓彬,“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的救援人员代表、“4·20”芦山地震救援人员代表,及公安、武警、消防、民兵、医疗、中小学生、机关干部代表,地震纪念馆设计者、建设者,布展公司代表,社会各界群众代表1000余人参加升旗仪式。

升旗仪式上,学生代表“敬礼娃娃”郎铮、基层干部代表曲山镇党委副书记唐祖华、群众代表北川震兴生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龚兴兰先后发言,共同表达了灾区人民自强不息,感恩奋进,努力为建设美丽新北川,为灾区的发展振兴,同圆 “中国梦”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升旗仪式结束后,现场的干部群众还参观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主馆陈展面积78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真实记录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的辉煌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国道路的强大生命力,中国精神的强大感召力和中国力量的强大战斗力。

篇10: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发布文号】国办发〔2008〕121号 【发布日期】2008-11-03 【生效日期】2008-11-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的通知

(国办发〔2008〕1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做好《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以下简称编委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要职责

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研究解决编纂和出版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二、组成人员

主 任:陈奎元 全国政协副主席、社科院院长

副主任:李东生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项兆伦 国务院副秘书长

张 茅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罗平飞 民政部副部长

杨士秋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尹 力 卫生部副部长

王国庆 新闻办副主任

朱佳木 社科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

赵和平地震局副局长

徐经年 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

魏 宏 四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冯健身 甘肃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赵正永 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委 员:宋 涛 外交部纪委书记

杨周复 教育部部长助理

刘燕华 科技部副部长

苗 圩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丹珠昂奔 国家民委副主任

刘金国 公安部副部长

张苏军 司法部副部长

张少春 财政部副部长

王世元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周 建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仇保兴 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翁孟勇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

王志国 铁道部副部长

矫 勇 水利部副部长

危朝安 农业部副部长

姜增伟 商务部副部长

周和平文化部副部长

刘士余 人民银行副行长

黄淑和 国资委副主任

支树平质检总局副局长

张海涛 广电总局副局长

邬书林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王德学 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

邵琪伟 旅游局局长

蒋坚永 宗教局副局长

周 波 港澳办副主任

郜风涛 法制办副主任

郑立中 台办副主任

王守荣 气象局副局长

王兆星 银监会副主席

刘新华 证监会主席助理

陈文辉 保监会主席助理

史玉波 电监会副主席

杨冬权 档案局局长

王石奇 信访局副局长

孙来燕 国防科工局副局长

徐德明 测绘局局长

王昌顺 民航局副局长

苏 和 邮政局副局长

刘 怡 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

李庆林 国家电网公司安全总监

王海京 红十字会秘书长

华 桦 总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

于建伟 武警部队政治部副主任

董贵山 成都军区副司令员

刘继贤 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全军军事志指导小组副组长 寿晓松 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部长、全军军事志指导小组

办公室主任

陈祖武 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海鹏 社科院学部委员、文史哲学部副主任、研究员

刘庆柱 社科院学部委员、研究员

厉 声 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王振中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景天魁 社科院学部委员、研究员

张星星 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李孝聪 北京大学教授

邹逸麟 复旦大学教授

田 嘉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

三、工作机构

编委会办公室设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承担编委会的日常工作,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审核把关,以及调研、培训、组织出版等工作。办公室主任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田嘉兼任。

编委会成员因工作变动等需要调整的,由所在单位向编委会办公室提出,报编委会主任审批。

国务院办公厅

二○○八年十一月三日

篇11: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时间:2008-08-14 11:41

(民函〔2008〕237号

2008年8月4日)

四川省民政厅:

你厅《关于为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有关人员出具婚姻登记记录证明问题的请示》(川民政〔2008〕87号)收悉。为保障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有序开展,积极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生活秩序,解决因地震造成婚姻登记档案遗失、损毁引起的有关问题,经商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卫生部,现就为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有关人员出具婚姻登记证明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对前来申请出具婚姻登记证明的群众,婚姻登记机关在确认婚姻关系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死亡且婚姻登记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均已被毁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申请人声明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与婚姻登记机关公告相结合的方法为其出具婚姻登记证明:

(一)申请人范围

1.婚姻关系一方当事人死亡的,申请人为对方当事人;

2.婚姻关系双方当事人死亡的,申请人为任何一方婚姻关系当事人的亲属,包括近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及因继承等原因要求出具证明的其他家庭成员。

(二)受理部门

因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造成婚姻登记档案被毁的受灾地区依法具有办理婚姻登记职能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三)申请人应当提供的证件和证明材料

1.申请人的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

2.婚姻关系当事人双方的户口簿(申请出具离婚登记证明的,提供一方当事人户口簿);

3.婚姻关系当事人的死亡证明(申请人为婚姻关系当事人的亲属的,提供双方当事人死亡证明)。下列材料之一可以作为死亡证明采信:(1)公安机关出具的死亡证明;(2)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书》;(3)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书。

申请出具结婚登记证明的,若户口簿中未记载双方当事人夫妻关系或者婚姻状况一栏与申请内容不符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供婚姻关系当事人任何一方所在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或其他近亲属出具的夫妻关系证明材料。申请出具离婚登记证明的,若户口簿中婚姻状况一栏与申请内容不符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供婚姻关系当事人任何一方所在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或其他近亲属出具的夫妻离异证明材料。

申请人为婚姻关系当事人的亲属的,若户口簿中未记载申请人与婚姻关系当事人的亲属关系,申请人还应当提供婚姻关系当事人任何一方所在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亲属关系证明。

申请人无法提供居民身份证的,可以提供临时身份证;无法提供户口簿的,可以提供公安部门出具的户籍证明。

(四)公告程序

申请人应当在婚姻登记机关填写《申请出具婚姻登记证明声明书》(格式见附件1)。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制作公告文书(格式可参考附件2),公告地点为受理申请的婚姻登记机关办公地点以及婚姻关系当事人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办公地点或者临时安置办公地点,公告期为15日。

公告期间,当事人的其他近亲属或利害关系人对公告内容提出异议的,应当在公告期内持本人身份证件到婚姻登记机关提交书面说明,婚姻登记机关不得为申请人出具婚姻登记证明。申请人与提出异议者因财产继承、债务承担等原因引发争议的,应当通过其他法律程序解决。公告期满后无异议的,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为申请人出具《婚姻登记证明》(格式见附件3)。

上一篇:社区治保会工作制度下一篇:高三学生学习战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