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博士论文范文

2022-05-11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博士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社会结构的迅速变化,博士教育面临重塑标准、重构培养过程的机遇和挑战。本研究对世界排名前20位的一流大学最新博士教育发展战略进行了比较研究,探索全球顶尖大学如何响应社会变革创新博士教育。

第一篇:大学博士论文范文

安徽中医药大学正式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安徽中医药大学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医学、中药学2个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并将于明年招收首批博士生。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是安徽省重中之重学科,拥有新安医学及其特色治法研究、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医证候规范化及其实质研究、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研究,以及腧穴效应特异性、针灸临床应用研究等研究方向,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脑病和肝豆状核变性等重大疑难病症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中药学为省级重点学科,依托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

基地,设有安徽道地中药及复方的药理研究、中药资源品种与质量研究、安徽道地中药的加工与开发研究、中药新技术与新剂型研究、中药活性物质筛选与结构改造研究等研究方向,为安徽省乃至全国中药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安徽中医药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标志着该校已经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多层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综合竞争力和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医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取得,也填补了安徽高等教育中医药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空白。

作者:本刊通讯员

第二篇:世界一流大学博士教育和创新人才战略比较研究

摘要: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社会结构的迅速变化,博士教育面临重塑标准、重构培养过程的机遇和挑战。本研究对世界排名前20位的一流大学最新博士教育发展战略进行了比较研究,探索全球顶尖大学如何响应社会变革创新博士教育。研究发现,这些大学均提出了博士的“双肩挑”标准,既强调博士的学术能力特别是创造力、专精知识与独立研究,也强调博士的可转移性职业能力,如独立思维、主动学习、自我规划及有效沟通与合作。同时,这些大学也持续强调优化导学关系、形成密切双向互动。导师既是学生的学术指导者,也是其职业发展的引路人。博士教育既需要导师提供高度结构化和高支持力度的指导,同时也需要导师充分激发学生获得独立、自主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博士教育;研究生教育;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导师;导学关系

博士教育是高水平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渠道。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社会结构的迅速变化,博士教育面临重塑标准、重构培养过程以适应新型社会发展需求的多重机遇和挑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研究对于世界排名前20位的一流大学最新博士教育发展战略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探索全球顶尖大学在响应社会变革过程中改革和创新博士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启示。本研究主要的数据来源包括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2014年全球排名前20所大学官网发布的战略发展规划文本以及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与美国研究生院联合会相关最新政策文件。

一、创新人才培养定位与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分析

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来源于大学自身的办学使命和价值。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使命是追求卓越的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从而连接世界各地并为全球和世界发展做出贡献。表1对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2014年全球排名前50所大学中的47所大学在其官网发布的使命陈述(MissionStalement)的关键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具有知识、研究和服务能力的人才,从而为世界和人类发展进步做出贡献。具体而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是吸引世界各地最优秀的学生、学者和教师,为他们提供全球最高水平乃至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研究和社会资源,从而使这些顶尖人才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与世界各地保持紧密联系、紧密关注并致力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全球公民。

本研究进一步收集和分析了《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2014年全球排名前10位大学在其官网发布的最新大学战略发展规划文本和教育教学战略文本。如表2所示,基于系统的内容分析,世界排名前10位的大学在本科生和博士生培养方面体现出一系列共性和个性特征。

首先,世界排名前10位大学的博士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共性原则如下:强调激发学生对学习和学术的热情、主动性、独立性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洞察力和批判性,强调知识的积累、研究与迁移和应用能力,强调学识的跨学科和多学科性以及全球化、国际化和多文化的视角。由此可见,一流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充满激励性、个性化和全面性的培养过程,具有实用性、适应性、前瞻性和责任感的人才产出效果,力求在校友和母校之间能够持续反哺和相互支持,提高人才培养影响力。第二,一些大学明确指出,本科生培养侧重老师的启发与引导,而在博士生培养中重点关注知识的专精水平、独立的研究能力与有效的沟通表达能力。一些科技实力突出的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橱在人才培养战略中突出强调学生对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积累与前沿研究探索,还有一些大学特别强调教育的国际化以及与社会、职业的联结和迁移。第三,聚焦博士教育特征,这些一流大学强调基于学习和学术经历培养的可转移性个人和职业发展能力日益成为创新人才发展的重点目标。

二、世界一流大学博士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的比较分析

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LERU) 2010年的报告显示,英国只有不到一半的博士生会在毕业后从事学术研究,从一而终献身学术者更是寥寥无几,只占其中的3.5%。亦有美国学者指出,读博不再只是出于“对学术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无偏见”的追求而通向科研学者之路的独木桥,博士学位拥有者已经大量进入非学术和研究性领域,博士学位因而成为一种蕴含实用主义色彩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的资格证明。随着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博士凭借其丰富的教育经历和知识储备成为新知识生产活动中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博士毕业生面临愈发多元化的就业选择,逐渐成为超越传统学术劳动力市场所大力需求的高端人才资源。博士生对自我的发展认知与职业规划不断突破象牙塔尖曲高和寡的学术先锋,在学习和研究中愈发注重加深知识储备和培养独特的科研视角,并渴望借助导师与学校等各方资源的支持,使其职业能力发展与社会化、职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好地接轨。时至今日,博士生教育和科研能力训练的定位不只是培养单纯的科研学者,更在尝试为非学术性的劳动力市场提供这种名为“博士学位”的具有独特性和竞争力的资格认证,即在知识积累的固有目标与基础之上,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经过“博士”标准锻造、符合“博士”技能标准和思维特征的工作人才。上述博士毕业生就业新态势对大学、导师、学生和社会重新思考博士培养的目标、过程、产出和成果提出了挑战。

本研究收集和分析了《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2014年全球排名前20位大学官网上关于学校和部分院系层面的博士生培养目标和博士学位授予标准要求。研究发现,这些世界一流大学对博士生学制、出勤、在校时间、资格考试、论文撰写与答辩等程序性标准化要求均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博士生学术积累、科研水平、可转移性技能等能力发展(skilldevelopment)标准的指标设置和指标细化程度上则有较大差异。本研究根据是否设置了全校性博士生能力标准,将世界排名前20位的一流大学分为两个群体;7所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并未在全校通用性博士生培养目标中设置明确的博士生能力标准;其余13所大学则明确提出了全校性博士生能力标准。关于博士生能力标准的陈述方法,5所高校(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和多伦多大学)是在博士生培养环节标准的陈述中穿插提出了博士生能力标准,可称为“整合性设置”的能力标准。这些博士生能力标准与博士教育培养环节标准在陈述上交叉配合、并列出现。此外,这5所大学都在博士生项目介绍中明确提出,鉴于不同学科专业在博士生培养中偏重不同类型的能力发展,各院系在诸如《博士生手册》等博士项目文件中对本学科专业的博士生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和行动建议。

值得关注的是,康奈尔大学、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杜克大学及密歇根大学这8所大学提出了在全校博士生培养环节要求之外“独立性设置”的能力标准,主要包括专精知识、创新性思维、独立研究能力、主动学习及有效沟通意识等五方面核心能力,如表3所示。此外,杜克大学从博士生的教育氛围、学院教师与导师、博士生个体、博士生所在课题组以及研究生院整体五个维度设定了博士生的培养目标,对博士生的核心能力要求涵盖了科研能力、教学能力、职业导向发展能力以及社会和社群关系维系能力,这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对博士品质的单一性学术评价,充分体现了国际化人才市场对博士毕业生的多样化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对博士生教育政策的调整和反思日益加强旧,特别是随着学生学者的跨国流动日益频繁,博士教育新制度、新模式改革中展现出更为明晰、更加细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更具共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欧洲博洛尼亚进程将博士生培养列为与本科、硕士相承接的高等教育第三级阶段,加强了实施层次分明又具有内在衔接性的教育实践过程。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曾在2010年指出,理想的博士毕业生是具备跨学科学习能力(interdisciplinary)、独立的研究能力(independent)、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innovative)、在未来工作中具有思维张力(intensive)的人才,从而印证了上文分析中世界排名前20位大学对于博士生专精知识的积累、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性思维训练的共同重视。换言之,强调更为抽象的学习和思维能力体现出世界范围内博士生教育对共通性、流动性乃至普适性的需求,这已成为各大高校保障其博士教育吸引力的重要策略。

对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密歇根大学以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高校的分析结果显示,在突出强调博士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独立研究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这三种核心技能的同时,这些大学亦不约而同地关注博士生能力训练的自发性和主动性。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虽然规定了必修知识导论、研究方法等核心课程,但这些课程的学分仅占总学分数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少,其余学分则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导师建议,在具有较大选择空间的专业课系列乃至其他自选课程中取舍。这种对自主学习、深度学习以及持续学习能力的强调回应了2007年《伦敦公报》关于“高等教育第三级(博士生教育)的目标为何?”及“第三级学位(博士学位)该如何适应劳动力市场?”等一系列问题。其次,导师制度的多样化显示出导学关系不再是单向、单一的学徒式“传帮带”过程,甚至不只是导师完全主导或主动的过程。大学的研究生院正在博士教育中整合更多资源和发挥更大影响,如通过为博士新生和临近毕业的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跨学科的学习、研究以及个人和职业发展指导来支持学生获得更好的自我认知与自我规划。此外,在学习生活和科研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通过导师引荐或自我探索而进入更多元的研究社团、学术组织或相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实体进行实践。

三、世界一流大学博士教育导学关系特征分析

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和美国研究生院联合会(CGS)都建议将四年制或五年制的全日制博士生培养过程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进而依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和教育要求来安排不同的学习与研究目标,配备以有的放矢的导师资源。首先,入门阶段大约是博士生入学后的前两年。这一阶段科研压力较轻,培养目标侧重于让新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学术生活,理智判断自己是否适合继续读博。教学方面,以专业知识教学为主,重点关注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强化培养学习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科研方面,要求以体验性实践为主,期望学生通过尝试来探索拓展自己在博士阶段的学习目标、学术研究目标和职业发展目标,并在导师的指导下逐渐形成更具操作性的学业规划。其次,进入中期阶段的博士生则被学校视为科研实践的中流砥柱,导师此时通常会加大技术与资金支持,推动中年级研究向精深与攻坚发展。最后,后期发展阶段特别是最后一年的博士培养重在保障学生如期毕业,导师着重以旁观者的思辨能力辅导学生撰写博士论文,同时兼顾博士生职业发展和精神发展等各方面,引导其将长期所学与学界和整体的劳动力需求相结合,在支持学生顺利毕业的同时顺利择业和就业,同时做好从学生到青年学者和社会职业人的身份转换。

博士生教育区别于高等教育前两层级(本科生、硕士生教育)的一项突出特点在于,围绕学术研究开展的学生与导师具有更加紧密的互动关系。在通常为期四至五年的博士教育阶段,博士生在密切的师生互动中对学术工作耳濡目染,对贯穿博士生培养始终的阶段性培养理念能够产生较强的适应性和认同感。因此,这种既作长远规划又合理设置阶段性短期目标的思维习惯将烙印在博士生所习得的跨学科学习能力、独立研究能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这三种核心技能之中,成为他们未来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独特竞争优势。

本研究对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美国研究生院联合会以及四所英、美、澳大学的博士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特色以及相应的导学关系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如表4所示。研究发现,博士创新人才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严谨的、创造性的思维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训练,依靠通用性能力训练以及自主、求知、向上、敢冒风险的综合素质培养,而不仅仅依靠传统“象牙塔”内的精专知识积累。这些一流大学和大学联盟都高度重视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及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这些一流大学强调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及持续学习的能力。这些大学尽管规定了必修知识导论、研究方法的核心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学分仅占总学分数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少,其余学分则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导师建议,在较大选择空间的专业课系列和其他自选课程中取舍。同时,在导学关系方面,这些一流大学强调博士生与导师互动的主动性,强调导师的配置与指导并非单向的传授过程,甚至不是导师主导或主动的过程。因此,这些大学注重导师指导的制度性要求,引导导师加强多方位的支持力度以及支持的稳定性和结构性。

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杂志曾于2007年专门刊登了学者艾德里安·李(Adrian Lee) 一篇题为“对导师的建议”的论文。此外,牛津大学学习中心整合上述“导师建议”以及2005年新西兰学者詹森(Anna Janssen)一篇关于研究生视角的导师标准的研究报告,为学生和导师综合提出了一份自愿参考性质的“好导师12条标准”自评表。此外,詹森所供职的奥塔哥大学(Lniversity of Otago)也在其官网的研究生手册网页上继续使用类似标准作为“研究生学术导师最重要的十条标准”来为全校师生提供参考。综上所述,本研究对“理想导师”在个人品质和行为方面的特征进行了总结(表5)。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在该校官网的博士生教育网页上推荐了本国学者加特费尔德(Terry CJatfield)提出的导学关系模型。这一模型依据博士教育的组织结构缜密度和导师对学生的支持强度将导学关系划分为四种典型模式,如图l所示。放任式结构缜密度低,支持强度低;田园式结构缜密度低,支持强度高导引式结构缜密度高,支持强度低;契约式结构缜密度高,支持强度高。其中,契约式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和更有效的操作与考核性。与其他三种导学关系相比,高结构化、高支持力度的契约式导师模式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研究活动的主动性与创新潜能,他们通过与导师积极有效的沟通而具有更为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而导师在该模式下也能对学生的发展更为关注和了解,给予更及时有效的帮助与指导,从而形成更紧密师生关系下的良性循环。

当然,这种模式也意味着对导师能力基础与时间支出的更高要求,在制度的实施成本与落实效果层面也具有较高挑战。同时,该模型的四种模式之间是具有兼容或转化的可能性的。譬如,以入门阶段的放任式为发轫,以充分利用高组织框架资源、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导引式为渐进,以强调师生互动的契约式为强化,最后回归导引式的个性发展与融会贯通,兼以注重学生个性化需求、提供高力度支持的田园式为补充。这种理想中兼收并蓄、优势互补的模式的融合离不开导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即通过师生的密切互动使学生获得对资源的更大程度利用,从而促进其核心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综上所述,导师不仅是助力博士生完成其学业的重要因素,可以在初期帮助学生确认读博的意义与目标,在过程中坚定其信心、完善其方法,更能够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得以任导师者,不仅当是愿意传道授业的学界先驱,还需能为学生求索路上的精神后盾,与之情感交互、心灵相通;更为长远计,敦促学生把握机遇,成其沟通、迁移校园内外的纽带与桥梁。为导师者亦师亦友,亦学生之精神楷模,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与终身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此外,大学也通过入学初期多种类型的导引活动帮助博士新生明确自我认知与发展规划,进而根据学生自身科研预期与就业方向的侧重来实现师生的双向选择;学习生活和科研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通过导师引荐而进入更多元的研究社团、学术组织或相关企业等社会实体进行实践。导师桥梁与纽带作用的发挥需要学生积极主动与导师沟通,使得师生双方就学生能力培养需求和规划达成共识。

四、结论与建议

当今全球一体化知识经济的纵深发展为博士教育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与挑战,特别是突破传统学术界范围的就业前景显示出博士毕业生拥有着超越单纯知识积累的核心技能优势——通过较为长期的主动学习和师生互动过程所形成的跨学科学习能力、独立研究能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使“博士”教育渗透到思维方式的深度,使“博士”学位成为一种高水平职业能力特别是高强思维能力和个体效能的资质认证。

本研究发现,独立研究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跨学科学习能力是博士生创新人才的关键特征,同时导师与学生的密切互动被识别为博士生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一流大学一方面通过制度建设提高师生互动质量,同时也通过研究生院的努力在导师之外为博士生提供额外的教育和研究资源,建设更加多层级、网络化的博士教育指导体系。与世界一流大学案例相参照,当今中国博士教育在对博士人才的目标定位,特别是博士作为创新人才在学术能力培养之外的综合性、可转移性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亟待加强。跻身全球化与市场化的潮流,中国的博士教育立足于广阔的本土资源,不断加强的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和对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建议通过博士培养环节中课程、项目和活动设置的阶段性、递进性来增加博士生对学术、科研生活的认同感与熟练度以及学校和院系层面学术环境的互动度。与此同时,建议高度重视博士教育中的导学关系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相关政策和制度建设,加强师生互动,使得导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尽早完成博士阶段学习与发展规划,明确职业和就业目标,并根据学术导向或工作导向的异同来分配学习精力与社会实践资源。

作者:钟周 蔡皛磊

第三篇: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简介与启示

摘  要:文章分析了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着重研究了其设立宗旨、培养要求、课程体系设置、主要过程节点,例如Go/No go审查和毕业答辩,等内容,总结出该校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确保培养质量、注重全面发展、保护学生权益”等三个主要特点,并相应给出了可供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参考、借鉴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博士教育;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全面发展;人文关怀

一、概述

荷兰是一个国土面积仅为4.15万平方公里(约为我国湖南省的1/5),人口仅有1726万的北欧“小国”。但这个小国却铸就了曾经的“海上马车夫”的辉煌成就,即使在今天的国际社会上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拥有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EXOR集团、联合利华、荷兰国际集团、荷兰皇家飞利浦等15家全球500强公司。同时还拥有ASML这个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其研制的TWINSCAN系列光刻机是目前世界上精度最高,生产效率最高,应用最为广泛的高端光刻机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ASML公司是全球高端芯片产业背后真正的执牛耳者。而造就荷兰在全球高端产业始终领先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优秀的高等教育体系。

荷兰的高等教育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共拥有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莱顿大学等13所重点大学,其中12所综合大学跻身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著名大学综合排名前200名[1],总数仅次于美国、英国和德国,而前200名大学占全国大学总数的比例则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居世界第一。其中代爾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荷兰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专业涉及范围最广的理工大学,被誉为“欧洲的麻省理工”,是世界顶尖理工大学之一。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中,该校居第52位[2],其中,建筑学、土木工程、机械航空与制造、化学工程等专业均居全球前10名以内。其高质量的教学及科研水平在国际上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共培养出包括首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等在内的诸多优秀校友。

本文第一作者于2012年至2016年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机械,海事与材料工程学院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同时荣获“Cum Laude”学位荣誉,对该校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有较为深入的认识。本文将结合作者留学期间的感受,分析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以期为我国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完善提供借鉴。

二、博士培养体系介绍

(一)设立宗旨

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过程,而是一个开展原创性研究的工作过程,博士研究生通常为带薪雇员。攻读博士学位一般需要花至少四年时间,研究成果经导师认可后才可申请毕业。博士毕业答辩被认为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答辩仪式庄严,通常会邀请家人、朋友及同事作为观众共同见证。答辩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当场授予学位,并且会对新科博士进行如下嘱托:“从现在开始你有权使用博士头衔。你的博士头衔意味着你的评断可为社会所信赖,你将公正行事,可就你所得研究结果及其社会影响独立交流。换句话说,你的博士头衔意味着你将坚守并维护学术规范和诚信”。

由于拥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拥有博士头衔会获得荷兰社会的极大尊崇。而博士培养单位也对培养博士格外谨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规范中就强调:“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委员会(Board for Doctorates)及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的宗旨是确保博士学位申请者能够经历丰富并有教育性的发展过程并从中受益,能够以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而自豪”。同时,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也认为仅仅拥有博士学位并不足以使一个人在职场上拥有足够的竞争力,而一个研究者富于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态度和全面的技能对职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研究生院及其博士教育程序(Doctoral Education Programme, DEP)[3]正是为了能够加深和拓宽博士申请者的全面竞争力,确保博士培养质量而设立的。

(二)内容

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P涵盖从入学到答辩、学位授予的全流程,具体包括:博士录取,入学面试,Go/No go审查,导师/副导师任命,课程组织,培养过程管理,博士论文审查,毕业答辩,学位授予等,以下就主要内容开展详细介绍。

1. PhD Start-up(“博士启航”)

获得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入学资格后,每名博士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起始于PhD Start-up(“博士启航”)。这是针对每一个博士新生开设的研讨课程,课程的目标是使博士新生能够尽快适应作为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研究者的角色。在这个探讨课程中,每名博士新生需要认真、全面地思考自己的技能和竞争力,同时通过与博士指导团队沟通完成初步的博士研究计划和预期成果的制定。PhD Start-up课程是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两个必修课之一,包括三个模块,为期三天。

第一个模块为导论模块(Introduction module),在博士入学后一个月左右进行,主要用于介绍相关制度、政策,聚焦于预期管理,包括: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对博士研究生有何要求?

学校如何定位你作为博士研究生的角色?

你能够对你的博士求学经历有何期待?

第二个模块被称为“诺贝尔日”(Nobel day),主要目的是设立个人的研究目标和明确可能遇到的挑战。具体包括评估你个人的技能,定义你的目标,并将之转化为你个人的发展计划,从而能够帮助你在博士求学生涯中不断挑战自己。

第三个模块是学术诚信,一般在博士入学后3-6个月内实施。这个阶段聚焦于一个人在学术生涯起始阶段就必须关注的学术道德问题,包括社会责任、知识产权、论文共同作者署名等等。

2. 课程体系

经过PhD Start-up的训练,博士新生基本上能够较好地适应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角色,明确自己的发展规划。随之而来的就是选修相关的课程,为学术研究和个人竞争力的提升蓄电。该校的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三大部分:通用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专业知识(Discipline-related skills)和研究技能(Research skills)。要求博士研究生在博士学习期间在上述三部分的每部分均修够至少15学分,即总共达到至少45学分。

通用技能相关的课程主要致力于帮助博士研究生提升个人全面素质,以利于未来职业道路的发展。通用技能相关部分课程如表1所示。

部分通用技能课程研究技能类课程主要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技能。由于博士研究生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被作为雇员对待,因此“在工作中学习”(Learning in the job)部分必修至少5个学分。这部分学分可通过撰写学术论文,指导硕士或本科生,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获得,其他的研究技能类课程如表2所示。

最后,专业知识类课程主要指和研究课题相关的专业知识,主要通过参加专业课程学习获得学分。

3. “Go/No go”审查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整个求学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节点,第一个叫做“Go/No go”审查,第二个则是毕业答辩。“Go/No go”审查类似于国内的论文开题,但是过程更加严格,不通过的后果也更加严重。顾名思义,通过后可以继续博士研究,不通过则会被终止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业。该审查由博士研究生所在系指定审查委员会,一般为三至四名正教授。博士研究生需要向审查委员会报告第一年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计划,如果审查委员会认为研究进展顺利并且研究计划可行,则审查通过,否则审查不通过。该校每年约400人左右的博士研究生中会有十几个人获得不通过。

4. 毕业答辩

博士毕业答辩被视为一个人的学习生涯乃至人生中至关重要的节点。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为保证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高质量和博士答辩的严肃性,对于博士学位答辩从申请到学位授予都有严格的规定。

当博士研究生认为已经完成了博士期间的所有研究工作,具备毕业条件,并且撰写好了博士论文初稿后,可向导师申请开始答辩流程。导师必须在收到博士论文初稿的两个月内根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等综合判断该博士研究生是否已经具备博士毕业条件。如果导师认为其已满足毕业要求则可继续后续流程。如果导师未在特定时间内做出决定,博士学位委员会将会给定期限,催促导师尽快决定。如果导师认为学位论文还不能达到毕业要求,而博士研究生对此有异议,该研究生可向博士学位委员会提起仲裁请求。如果委员会认为该论文已满足要求,并且研究生和导师沟通无效后,委员会可能会为博士研究生撤换导师,以继续答辩流程。该制度避免了个别导师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刁难”,是对博士研究生利益的有效保护。

当论文初稿获得导师同意,并且研究生院确认该生已经完成DEP所规定的所有内容后该博士研究生即可申请正式答辩。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所有博士答辩均在名为Aula的大礼堂进行,每天可最多进行三场答辩,因此从正式提交申请到最终答辩需要大概三个月的周期。博士答辩委员会由包括导师在内的八名成员组成,其中必须包括至少一名外校教授和一名本校教授。研究生院将会给每名答辩委员会成员寄送一份博士论文,供其在博士答辩之前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成员必须在收到论文后的六周以内以书面形式向研究生院及博士生导师反馈该论文是否达到毕业标准。至少5名以上答辩委员会成员认为可以答辩后,才可继续答辩流程。

答辩仪式是面向公众开放的,整个答辩过程持续一个小时,答辩者必须身着燕尾服(男士)或正式裙装(女士),答辩委员会也必须身着传统学术服饰,答辩过程极具仪式感。答辩过程结束后,答辩委员会举行闭门会议,商讨决定答辩是否通过。如果答辯委员会认为博士研究生通过答辩,答辩委员会主席及导师将当场在学位证上签字。随后举行学位授予仪式,由导师授予新科博士学位,并由答辩委员会主席首先对其表示恭喜,向其宣读本文前述的学术嘱托。如果答辩委员会认为该博士论文足够优秀,则会向博士研究生授予“Cum Laude”学位荣誉,该荣誉直接体现于博士学位证书上,将会伴其终生。

(三) 人文關怀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认为博士研究生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同时认为博士研究过程充满挑战和压力,因此应该给与研究生全方位的关注和支持,避免由于研究以外的问题影响博士学业的质量。为此,该校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来保护研究生的权益。

1. 工资待遇

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被作为雇员对待,这就意味着其享有该校正式教职员工所享有的一切待遇,包括工资、带薪休假、自行车购置补助、住房补助以及其他福利。该校博士研究生的工资约为1300至2000欧元,处于社会中等水平,可保证博士研究生及其家人有一定品质地生活,从而为其免去了后顾之忧,使其可以专心科研。

2. Mentor制度

在历史上很长的时间,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都是由其导师(团队)全权负责的,包括其学业进度和能否毕业等。但是该校发现,个别博士研究生由于特定原因和导师交流不顺畅,或者个别导师存在压榨学生的情况,而以前由于导师全权负责,权力过大,以上问题难以解决。为此,该校设立了Mentor制度,即在导师之外再给每名博士研究生指定一名Mentor,而且该Mentor的身份是向导师保密的。Mentor的作用是定期了解该学生的相关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向研究生院或博士学位委员会反映,以帮助解决问题。极端情况下,Mentor可协助博士研究生更换导师。

3. 社交活动

为缓解博士研究的紧张压力,该校定期举办PhD day,提供免费酒水、小吃,供博士研究生们相互交流、沟通。各系所也会根据情况,经常举办各种集体活动,缓解压力、增强团队凝聚力。

三、启示与思考

(一)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培养体系主要特点总结

以上通过对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主要内容的分析,作者认为该校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可供我们借鉴、学习:

1. 确保培养质量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生培养而闻名,为确保这种优势,其制定了严格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制度。从博士研究生的录取,到Go/No go审查,再到最后的博士学位答辩均有非常严格的规范和标准,确保不会有“混”学位的情况出现,维护了该校良好的社会声誉。

2. 注重全面发展

该校的办学理念中非常注重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博士研究生尤为突出。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到考核评价体系的设置均将个人全面能力的提升作为核心目标。该校通过与社会资源合作,设立了诸如演讲方法、社交能力等培训课程,确保博士研究生在其博士研究过程中除获得良好的科研训练外,能够同时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能力全面的优秀人才,从而在博士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职场。

3. 保护学生权益

不同于本科阶段学生与老师之间较为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获取的关系,博士研究生与其导师(团队)之间是一种紧密而特殊的关系,涉及到言传身教,涉及到学术传承等,能否处理好这个关系,并且从中受益是博士求学生涯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管理单位,如果对于这个过程干预太多,管得太细,则会使导师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如果管理缺失则有可能在个别情况下使得博士研究生陷于较为无助的境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仍然充分尊重导师的主导权,学业进程、重大节点等主要由导师决定,但是在此之外也设置了补充制度,比如Mentor制度和博士学位委员会,当博士研究生的权益收到明显侵害时,可及时获得有效帮助,从而确保该校学术生态的健康、良性发展。

(二)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很多大型跨国企业过去招聘人才的标准主要是看他学了什么,因此能够做什么,而现在已经转变成了对于“人格资本”的考察,即这个人是否有很强的内在驱动力和进取心、丰富的课外兴趣、出色的社交技能以及在繁多的学习、工作、兴趣之间实现良好时间管理的能力等。国内的博士研究生教育目前仍然主要关注专业知识和研究技能的培养,而较少强调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导致很多博士毕业生在从学校的“象牙塔”到职场“大熔炉”的转变中产生了诸多不适应和能力不匹配,即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为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作者建议国内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在研究生的“通用技能”,比如人际交流、自我管理、团队领导等方面的培养上加强认识、加大投入,以培养能力更加全面的高端人才。

另外,博士求学阶段是人生非常特殊的一个阶段,既要面临长期、巨大的科研压力,又要应对生活中的其他压力,有的还要承担家庭负担,因此,对博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基本权益的保护是确保其高质量地完成博士学业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博士生待遇均有所提高,博士研究生面临的压力主要来源于科研进展不顺利、与导师关系处理不好等方面。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应当要确保当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沟通出现问题后,研究生可以有安全、合适的渠道寻求帮助,避免出现求助无门的状况,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Mentor制度和博士学位委员会对于导师的约束可为我们所借鉴。

四、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其设立宗旨和主要内容,详细分析了PhD Start-up、课程体系设置、Go/No go审查、毕业答辩等内容,同时特别讨论了该校针对博士研究生人文关怀相关的制度,总结出该校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确保培养质量、注重全面发展、保护学生权益”等三个主要特点,并相应给出了可供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参考、借鉴的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

[1]Times Higher Education [EB/OL].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

[2]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 [EB/OL]. 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

[3]Doctoral Education Programme [EB/OL].https://www.tudelft.nl/en/education/programmes/phd/doctoral-education-programme-de/.

作者:马立坤 揭锦亮 刘琳 赵玉新

上一篇:产品品质论文范文下一篇:超级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