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新时代

2024-05-19

人民日报评论新时代(精选6篇)

篇1:人民日报评论新时代

人民日报:

不能无条件纵容小时代2、3出现

2013年07月15日17:44人民网

不《小时代》是正在上映的由郭敬明导演、编剧的电影。关于这部电影的风评,分歧很大。一花一世界,文学艺术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对于客观世界、心灵世界、理想世界的一种表达维度。十八九岁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电影《小时代》的取景场域,“80后”作家郭敬明虽年岁增长,从小说、杂志到电影,唱的依然是“青春调儿”,并且再一次聪明地抓住了自己的目标受众——数量庞大的青少年群体。幼稚和单纯、热情和盲目、生动和做作,是青春文艺的双面胶。同理,非理性、类型化、跟风,是郭敬明作品、琼瑶小说、汪国真与席慕蓉的诗歌、小虎队音乐等不同时代青春文艺流传的本质。青春有自己的属性,无罪可原。但是《小时代》却让很多人看到了青春之外的东西,产生了无法摆脱的不安。

就文艺作品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记录”而言,电影《小时代》以及主创者接受采访时的胸臆直白,无比真切地表达了思想解放、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之后,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虎视眈眈和一往无前的力量。物质是生命和生存的基点,美和价值也极大地依赖物质甚至存在于物质之中,今天,从理性和哲学的层面,我们都不会也不必讳言物质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取之有道的财富,帮助我们获得尊严和体面,但是一旦对于财富的炫耀和追求,成为一个社会较大人群尤其是已经摆脱贫困的知识分子的终极目标,一个社会先知先觉阶层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向世俗和世故下倾,整个社会的思想面目势必“喜言通俗,恶称大雅”。

在中国社会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文艺作品对于物质和人的关系的探索是必要的和有价值的,但探索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创造和物质拥有的层面,把物质本身作为人生追逐的目标,奉消费主义为圭臬,是“小”了时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史学家钱穆说中国知识分子远从春秋时起,便以“在世界性社会性历史性里,探求一种人文精神,为其向往目标的中心”,知识的功能虽表现在知识分子身上,而知识的对象与其终极目标,则早已大众化。将理想生活和知识对象致力于人文之共同目标,一切的追求和发展,都是工具和阶梯。今天,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言必称西”,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以大化小,是对个性和个体人发展的剥夺和压迫。但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常识:强调发展个性、发挥个体人的天赋特长的西方社会,对于个体的尊重和对于他者即社会大群体的尊重和奉献,通过宗教的层面上升到价值领域并获得共识、付诸实践。个体的“小”存在于社会历史的“大”之中,工具性的物质服务于本原性的思想和精神,因此,才有范蠡襄助越王勾践玉成其事引艳羡,无人属意陶朱公;才有书生李白“千金散尽还复来”,豪气干云,引无数名士竞折腰;才有恺撒“赤条条走进坟墓”,英雄的故事已经雕刻成不朽的史诗。立功,立言,立人,哪一桩是把个体的价值捆绑在物质的战车上?

青春可掠单纯之美,但幼稚是她隐形的伤疤。幼稚之人或有美感,文艺的幼稚和浅薄阶段则是必须超越的。今天,充斥耳目的如果都是《小时代》们,或者因为票房有利可图,就无条件地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的出现,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引导社会思潮,小时代、小世界、小格局遮蔽甚至替代大时代、大世界、大格局,个人或者小团体的资本运作或许成功了,但是一个时代的人文建设和传播却失控了。作家和艺术家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类别,是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建设者,也是人文精神的传播者。作家、艺术家身处丰富、深刻、复杂、变革的大时代,人类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个体人的命运,哪一样不是现实社会和现实人生?政治、经济、文化,哪一样不值得去为历史立题?文艺创作实践是个体性行为,文艺创作的功能却具有公共性,文艺创作无视大的人群,无视创作底色的世界性、历史性和社会性,是对作家、艺术家自身职责的放弃,也是对时代、历史的伤害和不公道。

作家和艺术家是“歌者”和“言者”,所以在古希腊人的眼里他们是特殊的人群,是上帝与人类沟通的使者,他们是人类世界里具有特殊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的人,他们的存在,使人类具有消解迷惑、拥有希望的通道。因此,真正聪明的作家和艺术家,不仅能够在五光十色的生活和丰富的大时代里敏锐地捕捉到具有特殊意义的形象,而且能够通过细腻的甚至微小的形象,表现、折射、反省、记录生活的深处和人性的深处,建构创作的景深。创作的景深取决于创作主体的修养。题材本无贵贱轻重,在一个修养深厚情怀壮阔的创作主体视野里,个体是群体的缩影,侧面是正面的延伸,角落是中心的背景,文艺创作每一个细节的选择和确定,都应该是形象的社会本质意义的扩大和加深。

矫枉过正是我们常常会犯的毛病,走过贫穷和物质短缺年代,进入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对于贫穷的恐慌更加强烈,物质占有的欲望更加迫切。“凌空高蹈”之不言已久矣。普通人或可目光和目标向下倾,作家和艺术家不能不为时代唱大风。作为先知先觉的人群,作家和艺术家要有勇气、有才华,更要有情怀、有格调。沽名钓誉、追名逐利者请出列,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者也请走开。

美刊被《小时代》低俗境界“惊呆”:无演技内容

2013年07月18日15:19来源:新华网

据美国媒体报道,中国描述现代上海生活的电影《小时代》6月底上映当天就登上新闻头条,击败好莱坞大片《超人:钢铁之躯》跃居国内票房榜首,并创下中文2D电影上映首日的票房纪录。

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7月16日文章称,人们完全猝不及防,就被这部明目张胆地炫耀财富、魅力和男权,表现“女性就想要这些”的电影惊呆了。

文章说,该影片讲述了四名女大学生的感情生活和职场抱负,但电影的主题是关于在一名帅哥所在的公司工作的女性向往奢侈的生活。尽管电影主角是女性角色,但《小时代》不是一部女性电影。这些女性从头到脚穿着名牌时装,极容易为相貌出众的男性神魂颠倒,而她们的梦中情人不是好莱坞传统类型的肌肉男,而是体格纤细、五官精致、仿佛青春永驻的亚洲花样美男。

文章指出,《小时代》借鉴了主要迎合青少年和年轻族群的东亚流行偶像剧,主角由几乎谈不上什么演技的男女演员担纲。好的偶像剧常常以青春爱情为主题,主角往往藏有黑暗的秘密或痛苦的过去,引起痛苦与感伤。然而《小时代》完全抛弃了复杂的故事情节和性格发展。这部电影看起来不错但却缺少实质内容。

文章说,其思想之低俗以及完全缺乏自知之明十分惊人,但也许又不那么令人意外。这似乎是现代中国城市社会全面物质化的产品。这部电影迎合的是男性对女性渴望的幻想,完全围绕男性以及男性所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无论物质上还是身体上。电影表现了一种扭曲的男性自恋,以及一种渴望父权和控制女性身体及情绪的男性欲望,并将这些曲解为女性的渴望。

文章质问:毛主席的豪迈口号“妇女能顶半边天”现在怎么了?《小时代》中的中国社会已经倒退到更早的时代。多年来的经济加速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流动性和地理流动性,增加了中国男性成功以及抛弃妻子追逐权力与金钱的压力。经济增长加剧了性别差距,复辟了文化传统,将女性降格至低人一等的地位。

文章称,近年来人们在中国目睹的对女性的蔑视令人担忧。影片中的男性沙文主义恰恰是一个女性选择极其有限社会的征兆。女性在男权的压力下被鼓励成为物质女孩,那些敢于动用思考能力的女性被诅咒将陷入永恒的孤独,从而被驱赶到墙角。(参考消息网)

篇2:人民日报评论新时代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载体和鲜明标志。作为文化教育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汉字规范化对提高国民语文素质,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今时代,信息化已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的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迫切要求加速提升语言文字信息化水平。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语言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语言交流更为频繁,语言服务需求不断增大,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提出了更高需求;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加快走向世界,中华语言文字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这些,都急需语言文字的国家标准作支撑。事实证明,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坚守,越需要对汉字的规范化。

篇3:人民日报评论新时代

新闻评论在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型的传播媒介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基础之上,又有效地融合传统媒体积累的宝贵经验后似乎就可以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然而通过分析网络第一评——《人民时评》,笔者发现一些急需改进的问题仍然存在,具体归纳了以下几点:

1.1 时评作者构成单一、缺乏多元性

《人民时评》设有专栏的时评作者29名,其中《人民日报》资深记者21名,前光明日报社高级记者1名,工人日报社资深评论员1名,另有《南京晨报》评论员1名,中央电视台研究员、《中国工商报》专栏评论员1名,公务员2名。从这个人员构成中,可以发现:①传统的主流媒体或政府媒体旗下的时评作者占有绝大多数,而来自都市类或是地方性的则屈指可数;②人民日报社的记者和评论员在整个创作队伍中占到70%以上。①这种创作队伍的身份背景过分雷同、缺乏多元性,导致网络新闻评论的延展性、广泛性受到局限,评论的关注点、思考问题的角度及语言风格都会受到限制。类似的现象在当前一些比较有影响和公信力的主流网络新闻评论中也存在,如新华网的《新华时评》、千龙新闻网的《千龙时评》。

1.2 以网民为主体的单向传播怪圈

虽然网络平台的互动型和便捷性改变了以往新闻评论“精英传播”的单向度模式,然而随着网民跟帖留言的活跃,来自时评作者的反馈回应却很少。就《人民时评》来说,网页下方有“我要发表留言”的版块,读者可以在留言里发表自己的感言及评价,但作者一般不参与网友的讨论。在“二次传播”中众多的网民似乎越来越占据传播的主导地位,而时评作者却相对沉默,这就出现了一个以网民为主体的单向传播怪圈。网民的心声虽然表达出来的,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旦网民有什么困惑需要解答或是对时评作者的言论观点有意见却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回馈时,这就很容易造成传播的失效甚至扭曲,网民不满、抱怨的非理性情绪也很容易滋长甚至会导致一些恶意中伤的谣言出现。如《人民时评》的作者斯雄在《网络时评的困境》中就无奈地谈到:“我专门有写了篇文章《一篇人民时评引来的“奇谈怪论”,发表在人民网观点频道的争鸣栏目。由于我既不知道我的时评是怎么触到他们的痛处的,有人给诸多主管部门写信告状,并附上文章材料,还有的人甚至干脆以自己的真名赤膊上阵地四处投诉,帽子铺天盖地,要求是:撤下我写的那些与他们观点不符的文章,对我加强职业道德教育……”②。

1.3 网络的多媒体评论形式还未充分开发

虽然网络的多媒体性质为新闻评论的形式创新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当前网络时评对多媒体的开发利用也仅仅是局限于图片、漫画、音频比较简单的尝试,诸如flash动画、视频这种比较动态丰富的流媒体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人民时评》尝试的漫画和音频也比较简单,并没有非常突出的特色。虽然开设了漫画时评专栏,但评论文章不多,且大多数都是粗略地将评论作者的头像漫画化,而没有很好地与评论文章的内容和思想相结合,因此在深刻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增强。而近期尝试的“听”新闻,也只是简单地将评论文章用非常单一、正式、庄重的男声念出来,并没有像电视评论那样形成主持人多样的评说风格,网络的多媒体评论形式还有待充分开发。

2、积极面对——探索新闻评论的未来发展之路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评论员队伍的单一、写作“模式化”现象、以网民为主体的单向传播怪圈、多媒体的评论方式还未充分开发,这些从《人民时评》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也正是当前网络新闻评论普遍存在的症结。这就意味着互联网时代下的新闻评论其未来发展的路依旧很长,并非仅仅通过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就可以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其中的一些症结问题海需要自身积极地面对。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才能探索出一条光明大道,也才能真正开创互联网时代下新闻评论的美好蓝天。笔者对此尝试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具体如下:

2.1 评论员队伍建设要广纳贤才,吸收社会各界的评论精英

网络时评遵循“内容为王”的规律,其美誉度和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作者群的建设,只有拥有一支业务精通、来源广泛、知识渊博、正气凛然的网络时评创作队伍,才会有吸引读者的网络时评产生。因此,有学术文章提出网络评论的建设应该“以人为本”,认为网络时评的作者可以使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各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各级各类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解放军等均可,只有时评作者的来源广泛,才能充分反映民意,才能起到网络时评的意见领袖作用。③因此,网络新闻评论需要有一批主流大报的记者编辑,或者是业内专家,但不是全部,不能仅仅局限于党报和主流媒体要广纳贤才,充分吸收地方报和都市报的评论精英,甚至可以发“英雄帖”,广泛征集各行各业喜爱从事评论写作且有一定创作水平的人才,实现评论员队伍的多样化。

2.2 建立时评作者的反馈渠道,真正实现良性的双向传播互动

当前,受众反馈渠道建设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共识和有效的推行,各大网站基本上都有跟帖回复或在线留言的版块设置,而由于网民的心声和意见比较繁杂,针对时评作者就各种网络民意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渠道还尚未健全,因此可以尝试一些有效的互动方式,如“在线论坛”或者在每篇时评文章的后面附上作者的邮箱或是其它方便的联系方式。除此之外,网站还可以充当传播中介的作用,设立专门版块,类似“我有意见要交流”,将网民的意见通过删选、归类、汇集,集中向特定的作者反映并将反馈传达给每个受众,及时地在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如果时评作者感兴趣,可以在看到反馈上来的网民意见后也可以直接单方面和网友联系,减少信息的失真,实行“点对点、面对面”的交流。具体的互动模式可以通过下图直观反映:

2.3 深入开发流媒体的优势,促进新闻评论形式的创新

在多媒体评论形式的开发上,网络新闻评论应该充分借鉴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经验,将视频、图画、声音进行多样化、深层化、细致化的综合开发。如:在视频上,网络新闻评论可以就一个新闻热点将时评专家汇集展开圆桌讨论,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直接进行在线视频播出,如新浪网的《新闻会客厅》。在音频上,网络可以像广播电视打造各类风格的节目主持人一样,尝试开发各种特色的时评播报,可以是幽默风趣、甜美清新、温文尔雅,也可以是庄严肃穆、尖锐深刻等等,播报员则是男女老少皆宜,以满足各类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在漫画上,一方面要增加文章的深度性,真正将评论的思想融入到漫画中,而不是简单的图画堆积;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各种flash动画,将静态的新闻评论“活起来”、“动起来”。这样网络新闻评论既可以做到在传统的文字评论上添加相关文字链接,还可以配以视频、音频播放以及图表、照片等内容,将电视、广播等多种资源整合,让新闻评论有更形象生动的背景资料,让读者有更直观的感受,同时也满足了互联网环境下受众媒介消费习惯的变化。

3、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新闻评论在传播特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上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突破和革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新闻评论可以完全置传统媒体的经验于不顾,而应该有效地加以借鉴才能保证新闻评论更长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重视到网络新闻评论在日益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些症结难题只有清醒地认识、积极地面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逐步探索出一条前进的光明大道,相信互联网时代下的新闻评论在各方的努力和推动下会拥有更美好的蓝天。

参考文献

[1]雷建军主编:《颠覆传统的传播》,[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斯雄:《网络时评的困境》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544146/.

[4]陈旭鑫、陈信凌:《打造网上时评品牌营造和谐舆论环境》,[J],《新闻战线》2003年第10期,第62、64页.

篇4:人民日报评论新时代

“过年就是过文化”,龙年春节期间,各地庙会红红火火,景点旅游人潮涌动,关于央视春晚没有赵本山的争议持续发酵,有关年味“变淡”的话题此起彼伏。热闹的“中国年”,投下耐人寻味的文化剪影,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国人对春节文化品质的在意与纠结。

每逢春节的文化之思,也是高速发展时代中国文化焦虑的一个缩影。物质潮流席卷而来,如何坚守心灵高地?观念世界众声喧哗,如何定位价值坐标?文化产品五光十色,如何摄取精神给养?

这样看似宏大的命题,其答案不断在我们身边闪现。热心慈善公益的“心灵富翁”多了起来,却也不乏“开着宝马住保障房”之辈,呈现着醒目的价值观分野;“最美中国人”频频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但“扶老难题”也迟滞了一些人行善的脚步,诉说着复杂的道德困境;在众多城市奇迹般崛起的同时,隆隆推土机声中传来对历史文脉断裂的担忧,“千城一面、万楼一式”的单调、“几根柱子托个球”式的雕塑泛滥,则暴露了城市文化内涵的苍白。拥有怎样的文化生活、文化品质,不仅决定了个人的幸福指数,也影响着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准。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有品质的文化,才能成为进步的基点;成色不足、品质低劣的文化,却往往是心灵的枷锁、进步的桎梏。一些人把过节简化为送礼喝酒、麻将牌九,甚至“把清明节以外的所有节日都过成情人节”,消费狂欢掏空了文化内涵;一些地方热衷于“名人故里”之争,大搞有名无实的节庆会展,大建华而不实的仿古建筑,功利思维制造了一个个文化空壳;一些媒体以暴力、情色、低俗吸引眼球,一些影视作品靠复制翻拍、穿越恶搞博取票房,一些青年人在网上晒名包炫豪车作为人生价值标签,精神贫血、价值空心、信仰荒芜,屡屡成为刺痛社会的文化病灶。

“品质为王”,这是文化发展的不二法门,也是中国文化向上突破的瓶颈所在。当人们纳闷为什么中国的花木兰、大熊猫成了迪斯尼的摇钱树,更应想想这种“洋拿来主义”所依托的创意设计力量;当人们惊叹苹果专卖店门前的“果粉”排队长龙,更应思考是怎样的魔力“把公众熟知的产品转变成一个企业文化的象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一位美国教授对“汉语热”的看法值得深思:美国曾刮起一股“日语热”,但很快就消失了。如果汉语背后没有文化,文化背后没有思想,思想背后没有精神,这个神话也难免会消失。

这一切无不揭示一个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问题:文化品质就是国家品质,文化发展关系国家发展。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强调的,“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路途上,如何提升文化品质,是13亿中国人的共同考题。作家怎样书写“民族心灵史”,导演如何奉献“诚意之作”,企业怎么诠释“卖产品不如卖品牌,卖品牌不如卖文化”,各地能否走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执政党如何建设“学习型政党”,对这些问题能否不断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检验着一个民族“发展起来以后”的文化自觉。(来源:人民网)

篇5:(人民日报评论)

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会上,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杂技、影视等各领域的著名文艺工作者悉数到场。其中,既有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也有初露锋芒的新人,颇似“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盛况。铁凝、尚长荣、阎肃、许江、赵汝蘅、叶辛、李雪健分别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他们在发言中都表达了对此次文艺座谈会的热盼和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期待。诚如阎肃老先生所讲,“我一直在渴盼中央发出清晰有力的声音,重现文艺的朗朗天空。”习近平忙里偷闲坐下来同文艺工作者谈心,也足见文艺事业的分量之重以及文艺战线的不可或缺。

这次会议不由让人联想起72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那时抗日烽火未止,然而,在陕甘宁边区一隅,知识分子却躁动不安。据一些文人的回忆记载,20世纪40年代,一大批满腔热忱的文艺青年来到延安,很快他们发现延安的实际状况与理想存在着巨大差距。“阳春白雪”无人问津,心中愁绪无法抒怀,试图提笔又不知如何创作„„毛泽东感受到延安文艺队伍的可爱可亲可敬,更深知这支队伍的可塑性。1942年5月,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并作了“引言”和“结论”两次发言。这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文简称“《讲话》”)犹如利剑,直击内心,为在迷雾中的文艺工作者拨开一片蓝天,指明了服务的对象和前进的方向,对党的文艺政策和文艺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为谁耕耘为谁忙: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至今未变

毛泽东曾在《讲话》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文艺问题的中心就是要搞清楚“为群众的问题”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毛泽东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文艺工作者要把立足点转移到人民大众这边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今秋的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首先表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并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实际上

是重申了党对文艺战线的基本要求,明确“二为”方向至今未变,它仍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清楚“为谁服务”之后,更要把握“如何服务”。毛泽东指出所谓“革命的文艺”就是人民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毛泽东饱含热情地形容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虽岁月流转,表述有异,但仍可见习近平的思考与毛泽东当年所想有着深深的历史相续的关联。

给艺术家们的创作良方:静下心来、精益求精 诚心诚意与人民在一起

延安文艺座谈会前,毛泽东认真对文艺界进行了一次“摸底”。毛泽东亲自个别约谈或写信沟通的就有李伯钊、丁玲、艾青、萧军、罗烽、舒群等人,还曾以集体谈话的方式与鲁艺的一些文艺家进行交流。会上,与会者争论得十分激烈。毛泽东根据事先调查的情况和座谈会发言,在总结讲话里具体分析和批评了延安文艺界存在的八种观点。这些分析讲到了延安文艺界人士的心坎里,点醒了先前“格格不入”的思想,点明了今后斗争的方向,也点燃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毛泽东开出的一剂良方就是要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面对今时今日的文艺现状,习近平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作品的数量与质量的失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偏废等。尽管如此,习近平在讲话中还是大力鼓舞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创作才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一颗“定心丸”——即“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一面放飞艺术想象之翼,一面脚踏坚实之地,这样才能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人民。习近平还强调,“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纵使文艺的创作方法有千万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应时而为”的两次文艺座谈会:召开时间均为关键节点

72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是处在延安整风的浓厚氛围之中。延安整风要解决的究竟是什么问题呢?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整顿学风、党风和文风。这三个不良风气脱离中国实际,教条地搬用马克思主义,给革命事业造成损失。毛泽东认识到当时的共产党有议政的能力,却没有执政的地位。要想不断扩大党的影响力,需要通过文艺这个工

具来团结凝聚、动员组织人民群众。毛泽东正是借着《讲话》,以文艺工作为切入点,首次系统、完整、具体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解决了文艺的革命方向等问题,让文艺应时而为地成为斗争的利器。在毛泽东的感召之下,延安文艺界焕发出新的生机,应运而生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呈现文化战线上的繁荣。

篇6:申论--人民日报评论

如果单说俄罗斯人到中国购物,早就不是新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俄罗斯“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日用品生产一直是短板。20多年前,我去过一趟俄罗斯。当时,苏联刚解体,日用品极度匮乏。有人建议我们带些地摊服装,可换些俄罗斯工艺品。那些服装的质量连我们自己也汗颜——石狮生产的“阿迪达斯”,有的裤缝开着线,有的袖子长短不一,二三十元一套。就这样的冒牌货,在俄罗斯依然抢手。我带的东西第一天就换光了。连身上穿的那件半新不旧的文化衫,也引起了一位俄罗斯女中学生的兴趣,追着我要用一堆圆规、三角板等学习用具来交换。【事实论据,在申论作文中不建议大家用如此多的笔墨叙述一个故事】【20多年前的俄罗斯日用品极度匮乏】

不过,后来随着俄罗斯经济复苏,中国生产的这种低档商品已激不起俄罗斯人的兴趣。他们把目光转向了欧美货、日本货。现在,“中国制造”重获俄罗斯人青睐,说明我们的产品质量已有了根本改观。的确,那种鞋子没穿几天就开线、袜子脚后跟总是跑到脚背上的窘况,现在还有吗?确实极少见了!【中国商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强国,必须靠实体经济支撑。【观点句】作为一个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要想雄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实体经济须臾不能放松。那种“以钱生钱”为特征的虚拟经济,不是不能搞,但不能一窝蜂地追逐。放弃实体经济,尤其是放弃传统制造业,都去搞房地产、搞私募基金,万万不行!历史学家分析“大不列颠空战”德国所以败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特勒轻视了英国的制造业实力。当时,德国有2669架作战飞机,而英国只有1200架。德国专家预测,只要消耗掉英国一半的战机,英国就只能折节投降。【事实论据】【中心论点:强国,必须靠实体经济支撑】

没料到几个月下来,英国升空作战飞机的数量并没有减少——英国具有强大的生产、修复能力。无奈,希特勒只好放弃了登陆英伦。【事实论据】

一句话,仅凭虚拟经济发展起来的国家,可能是富国,但决不会是强国。因此,我们应该向重视粮食生产一样重视实体经济。【观点句】不管丰年歉年,国家始终保持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因为大家知道,如果没有基本的耕地做保证,“吃饭问题”就始终会成为悬在国民头上的一把剑。其实,放弃或削弱实体经济,同地里不种粮食是一个道理。【类比论证,用中粮和实体经济进行类比,我在上课的时候具体讲过这种论证方法】【要像重视粮食生产一样重视实体经济】

现在国家下大气力振兴实体经济,许多一度“目光游移”的企业也重归实体经济,这是振奋人心的大好事。只要坚定不移地搞实体经济,一步一个脚印抓转型升级,日有所积,月有所得,年有所长,“制造业大国”蝶变成“制造业强国”就绝不是一句空话。20多年前,“万向集团”只能生产汽车零部件;而今,它能生产电动汽车整车。以前,正泰集团只能做低压电器里最简单的信号按钮灯,而今它能生产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汽车电器等100多个系列、5000多个品种。【两个事实论据,不完全列举】【坚定不移、日积月累,中国实体经济才能振兴】

如果我们的实体经济都能有这番光景,那么,不光是俄罗斯人,恐怕全世界都会视中国为“购物天堂”。【展望式结尾】 【整体框架】

1、论题:中国商品得到俄罗斯人的青睐

2、成绩:中国商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第二段和第三段)

3、中心论点:强国,必须靠实体经济支撑

4、对策:要像重视粮食生产一样重视实体经济

5、对策:坚定不移、日积月累,中国实体经济才能振兴

6、结尾:展望中国实体经济的辉煌

【知识积累】文中关于“大不列颠空战”的历史故事,以及“万向集团”、“正泰集团”的案例,可以作为素材积累。

用理性扳正“城管=打人”的惯性思维 2015年11月18日人民网评

【编者按】这篇文章的论证非常严谨,层层推进,心思缜密,所以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关联词标注出来,便于大家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如果不注意官方辟谣,那你很有可能,被近日网上疯传的“兰州张掖路步行街城管打晕发传单小姑娘”视频标题所误导。【这样的开头留下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不妨对新闻进行简单复盘:11月15日,两名女子在步行街散发广告传单,城管执法队员经长时间劝阻无效,暂扣了其中一人的传单。两女后尾随到值班室,谩骂、撕扯城管执法人员,并叫来多名男性对其进行辱骂、殴打。接到报警赶来的警察,在口头警告无效的情况下,被迫拔枪示警,控制事态。【事件:城管和民警执法被人辱骂、殴打】

以上是目前官方对“兰州围殴城管袭警事件”公布的调查结果。由于缺乏记录整个过程的视频做交叉印证,尚不能对城管到底为何被围殴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网上视频中的城管和警察并无出格举动,执法行为也合乎规范。相反,现场倒是有一堆好事者,对执法人员进行言语攻击和人身威胁。【对这一事件的分析】看了“城管打人”标题就兴奋的网友,难道就没有想过,自己不过脑的转发、评论,会给事实认定形成错误引导,并给当事人带来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网友谣传“城管打人”造成不利负面影响】

客观地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管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媒体对于这个职业群体的关注,也逐渐从集中于负面新闻向客观、平衡报道转变。【媒体对城管报道日趋客观】不过相比于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极个别的“城管打人”新闻,无论真假,总是更能吸引媒体和公众的眼球。在“城管=打人”惯性思维者看来,城管面对的,都是为了生活上街摆摊卖艺的弱势群体——手无寸铁的他们,怎么可能反过来围殴城管?因此,宁可相信城管打人,也不信城管会被打,是一些人在看到新闻后的第一反应。【“城管=打人”惯性思维者对城管抱有成见】

这样的推理当然并非空穴来风,引发“合理想象”背后的社会心理成因,确实值得城管部门检讨和反思。【原因值得反思】然而,质疑、诘问也好,批评、谴责也罢,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充分了解每个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观点句】仅靠一段不完整的视频,几张不同时间段的截图,或许可以还原事件的大概面貌,但没有更关键、更有说服力的情节、细节来支撑,难免会让事实一步步走向“失实”,这在以前“昆山一店主诬陷城管打人”等事件中也屡被印证。【材料句】不负责任的臆断,断章取义的拼接,无论是对弥合社会分歧,还是对提高城管部门公信力,都会造成难以避免的冲击与伤害,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想看到这样的“失实”发生,也不会愿意使自己成为造谣、传谣的帮凶。【分析句】【对事件的评价要建立在了解真实事实的基础上】

“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判断,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出自夸美纽斯】比站在道德制高点发泄一时情绪更重要的,是如何让理性思考成为行动的先导,而这恰恰是当前一些网友所欠缺的。【对前面名言警句的阐释】对“兰州围殴城管袭警事件”,当人们急着下定论的时候,其实更应该追问,除了现有的资料,是否还有更全面的证据,来佐证自己的判断?即便没有,能不能等各方说法都出来后,再来检讨执法人员的行为对错?成熟、宽容的舆论环境,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迅速解决,也有助于缓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紧张气氛,早日跳出“以暴制暴”的怪圈。【创造成熟、宽容的舆论环境】

炒股、买基金需要冷静观察和独立分析,因为这关系到切身经济利益;对待城管暴力执法的新闻,同样需要一点较真劲儿,不能盲从与轻信,因为这关系到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城市管理的稳定。【类比论证,从炒股、买基金到对待新闻】事实上,目前全国不少地方,为一线城管执法人员配备了执法记录仪,并邀请第三方进行现场公证,最大程度避免与被执法对象的摩擦、冲突,保护相对人合法权利。这些举措,无疑对今后的城管执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记录全过程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对待新闻需要冷静观察和独立分析】

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知者;关注就是力量,围观也是压力。与其跟风指责,不如让新闻再沉淀一会儿:在城管执法日益规范化、透明化的今天,掸走披在真相身上的灰尘,需要的只是多一点点理性和耐心。【警醒式结尾】 【整体框架】

1、事件:城管和民警执法被人辱骂、殴打

2、危害:网友谣传“城管打人”造成不利负面影响

3、原因:“城管=打人”惯性思维者对城管抱有成见

4、对策:对事件的评价要建立在了解真实事实的基础上

5、对策:创造成熟、宽容的舆论环境

6、对策:对待新闻需要冷静观察和独立分析

7、结尾(中心论点):理性看待和评价新闻事件

【知识积累】关于兰州围殴城管袭警事件,大家可以把文章第二段的内容记忆一下,然后用简短的话把事件复述,以作为大作文的素材。人民网评:“雾霾围城”,尤需“提头来见”!

【编者按】文中第三段是比较标准的议论文段落,每个不同类型的句子完成各自是使命,目的就是说服读者接受文中的分论点。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议论段落,可以参照学习。

本想周末散散心,一出门就被如浆糊一般的雾霾搞得心情胶黏。打开手机才知道,北京也已发布了今冬首个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遭遇“霾伏”的,不只有首都,从11月6日起,东北地区接连遭受重霾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出现50年来最严重雾霾天气,华北中南部、黄淮中西部等地,也先后出现了轻到中度霾局部甚至有重度霾。真所谓,重霾压城城欲摧。【中国许多地区出现重度雾霾天气】

近来,雾霾总是变换着花样在折磨我们的生活。霾魔犹如幽灵般一会飘在这片空中,一会儿飞到另一天片天空,害得满载游客的飞机不得不扫兴返航,婚车摄影根本抓不住车队的“踪影”„„【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和不完全列举论证方法】面对窘况,人们就像一只被关在“霾笼”中的鸟,想要挣扎,却难寻觅合适的方法跳出牢笼。更令人担心的,是医院里呼吸道疾病就诊量与道路上车祸事故发生率骤增,不禁令人联想到历史上的“伦敦雾事件”致死的亡魂,顿觉空气中多了一丝血腥味。雾霾频响的警报,也凸显出有效治理的紧迫性。【雾霾严重影响人的生活和健康】 客观地讲,《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发布以来,各地的治霾效果有较大进步。【观点句】比如,今年10月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比上一年同期相比要好转很多;环保部空气质量榜最后十名的变化,凸显一些城市摆脱空气质量垫底的努力。【材料句】更为重要的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不仅在理念上也在制度上把生态责任挺在了经济发展政绩的前面。【材料句】这一切,都构成了雾霾治理的制度保证,也成为公众保持治霾信心的坚实基础。【分析句】【成绩:中央和地方治理雾霾取得一定的效果】 虽然说,雾霾治理是个世界性难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有共识、有决心、有方案、有行动,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自然总会到来。也因此,人们对“无可奈何雾霾来”这个现实,也抱以“自强不吸”的乐观态度在应对。【转折关系,重点在后】可是,纵观近期一些地方在雾霾天气应急过程中出现的弊端,人们不免会有点出离愤怒。比如,辽宁沈阳PM2.5爆表高达1400,政府虽然启动了一级预响应,可建筑工地顶风施工,环保官网瘫痪近2个小时,环保局工作人员对启动一级响应竟不知情„„面对雾霾,各地虽然积极制定了各种应急预案,但从实际执行来看,因可操作性不足、责任分配不到位、部门联动性差、沟通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一些应急预案形同虚设,白白地损害群众的健康。我们可以接受漫长的雾霾治理期,但绝难容忍这类治理过程中的懒政、怠政甚至是敷衍塞责。【问题:一些地方在治理雾霾天气中出现懒政、怠政、敷衍塞责】

不难预见,雾霾锁城的局面我们还将经常面对,但天蓝真不能只靠等风来。地方政府是治霾的责任主体,各地环保部门是具体执行的主管部门,难道真不能织密织细应对雾霾的措施?难道真不能让法律、制度、预案严格落实发挥效用?那就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和作风的问题。【中心论点:地方政府应当端正治理雾霾的态度和作风】 北京市市长王安顺2014年对北京治不好霾“提头来见”的表态,时至今日仍令人记忆犹新,正因其展示的治霾信心和决心。治理雾霾,今天尤需“提头来见”“摘帽而去”的责任与担当。因此,对于各地治霾不力、应急不及格的行为,就应严肃问责,该打板子的就要打,该免的“乌纱帽”就要免。【警醒式结尾】 【整体框架】

1、论题:中国许多地区出现重度雾霾天气

2、危害:雾霾严重影响人的生活和健康

3、成绩:中央和地方治理雾霾取得一定的效果

4、问题:一些地方在治理雾霾天气中出现懒政、怠政、敷衍塞责

5、中心论点:地方政府应当端正治理雾霾的态度和作风

6、结尾:需要严肃问责治霾工作 【知识积累】文中关于辽宁沈阳环保局的反面案例,以及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对于治理雾霾的表态决心可以作为环保话题申论好的素材。看病为啥去海外 《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0日 19 版)

【编者按】这篇文章稍作修改,原文第五段和第六段是合并在一起。为了符合申论大作文观点明确、结构清晰的要求,将原文一段拆成两段。特此说明。

如今,中国人不仅漂洋过海去日本买马桶盖,而且不远万里去美国享受高端医疗服务,引得海外医院纷纷来中国开拓市场。【开头非常简短,引出关于医疗的论题】【国人去国外看病】

中国人到美国看病,且不说旅途劳顿,光是医疗费就比国内贵得多。这笔钱花得究竟值不值?【设问句】有人认为不值得。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疑难重症多,医生练手的机会也多,临床经验比较丰富。尤其是在一些高难度手术上,中国医生的水平甚至超过美国医生。所以,舍近求远去美国看病,纯属“烧钱”。【中国人去美国看病不值得】

应该承认,中国医生的整体素质并不低。【过渡句】但是,现代医学的核心是团队协作。目前,中国医生更喜欢“单刀赴会”,而忽视了科室之间的协同作战。【问题:忽视团队合作】其实,“一把刀”固然重要,但其作用只体现在手术环节。如果术前和术后成为“短板”,必然影响整体疗效。【假设论证】而美国既重视单个医生的技能,更重视团队协作。【对比论证】因此,在整个医疗“机器”中,每一个“零件”都在围绕病人高效运转。其结果是,同样的手术,美国的并发症发生率远远低于中国,病人术后康复也较快,这是中美医疗的最大差距。【中国医疗团队运作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除了技术方面,中美医疗的差距还体现在服务上。【段首概括句】在中国医院看病,很多人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即便是三甲医院的特需服务,体验感也不好,病人普遍缺乏尊严。【事实论据】有一位中国直肠癌患者,去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治疗。手术期间,家属在手术室外等候。从手术开始到结束,每完成一个环节,医生都会出来给家属交代,并解释其理由。术后,病人从重症监护室出来时,口干舌燥,护士竟然把一小块冰放进病人嘴里,让他慢慢含化。【事实论据】这个小小的细节,折射出美国医院的服务水准。【分析句】而在中国,患者抱怨最多的就是非医疗环节。由于服务跟不上,即便手术做得很成功,患者的心情也不舒畅。【中国医疗服务水平滞后】

有人说,中国的医疗服务质量差,主要是因为收费太低。花快捷酒店的钱,怎么可能享受五星级宾馆的服务?【驳斥的观点】的确,美国的医疗收费远远超过中国,服务质量也相应较高。但医疗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收费低并不应成为服务差的理由。事实上,中国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收费并不低,但服务依然跟不上,病人花了钱还受气。【事实论据,用以反驳上面的观点】【收费低不能成为医疗服务差的理由】 虽然中美都提倡“以病人为中心”,但美国医院落实到了行动上,而中国医院却停留在口头上。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公立医院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缺乏竞争意识,不太在乎患者的体验感。很多三甲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无论服务好坏,病人都如过江之鲫。医院即便不改善服务,也能活得很滋润。【原因】因此,傲慢与冷漠,成为公立医院的一大“特色”。这也难怪很多人宁愿远渡重洋去“花钱买服务”,也不愿在中国的医院里“花钱看脸色”。【中国医疗服务差是由于其占有垄断地位】

那么,如何才能把病人留在国内呢?出路就是深化医改、打破垄断、鼓励竞争,让基本医疗与高端医疗比翼齐飞。【观点句】公立医院重点保基本,民营医院重点做高端。目前,公立医院垄断了最优质的人才资源,医生无法自由流动。民营医院虽有豪华的装修、顶尖的设备,就是吸引不来好医生。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快推进医生自由执业,给民营医院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促进医疗行业的良性竞争。当国内有了“货真价实”的高端医疗时,“出国看病热”必然降温。【提升国内医疗服务需要深化医改、打破垄断、鼓励竞争】 【整体框架】

1、表现:国人去国外看病

2、观点:中国人去美国看病不值得

3、问题:中国医疗团队运作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4、问题:中国医疗服务水平滞后

5、驳论:收费低不能成为医疗服务差的理由

6、原因:中国医疗服务差是由于其占有垄断地位

7、对策:深化医改、打破垄断、鼓励竞争 【知识积累】这篇文章本身就是篇很好的素材,对当前公立医院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差的分析入木三分,其中的观点值得大家理解和记忆。

1、从增长率大小来看比重或平均值变化情况 我们首先假设 年份

指标1

指标1增长率 指标2

指标2增长率

2011年

X

A

Y

B

2011年指标1占指标2的比重为X/Y;

2010年指标1占指标2的比重为X/(1+A)÷[Y/(1+B)]=(X/Y)×[(1+B)/(1+A)]。从上面的计算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当B>A时,(1+B)/(1+A)>1,此时2011年的比重要小于2010年,即部分的增长率小于整体的增长率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占整体的比重逐渐下降; 当B

2、分析绝对值(具体数值)和相对值(增长率)对结果的影响来确定增长量的大小 我们首先假设 年份

指标1

指标1增长率

指标2

指标2增长率

2011年

X

A

Y B

2011年指标1比上年增长XA/(1+A),指标2比上年增长YB/(1+B),一般来说A、B均为小于100%百分数。

我们在比较这两个算式大小的时候,且不可上来就计算,因为是在比较,所以不可能是让你计算的,要不这样计算量太大了,我们怎么来比较呢?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分析X、Y以及A、B的倍数关系,看谁的倍数大,那谁就对结果的影响大。

A、B是小于100%的百分数,那么这个百分数加上1之后,对结果的影响比较小,那么我们就可先忽略这些数值,如果X/Y>B/A,那么绝对值对结果的影响大,此时绝对值越大,结果越大; 如果X/Y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熟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根本不用计算X/Y、B/A的值,只需分析一下X、Y、A、B的大小就能得到正确答案。

比较的时候用数值大的数字做分子,数值小的数字做分子 如:比较108×0.1%/(1+0.1%),80×0.2%/(1+0.2%)的大小。108不足80的2倍,0.2%为0.1%的2倍,所以108×0.1%/(1+0.1%)要小于80×0.2%/(1+0.2%),很简单,很easy吧!

“差分法”是在比较两个分数大小时,用“直除法”或者“化同法”等其他速算方式难以解决时可以采取的一种速算方式。适用形式:两个分数作比较时,若其中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比另外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分别仅仅大一点,这时候使用“直除法”、“化同法”经常很难比较出大小关系,而使用“差分法”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上一篇:2022(驾)春运安全责任书下一篇:建筑设计行业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