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DABC演变的成本管理系统设计及改进原则探讨

2024-05-08

基于TDABC演变的成本管理系统设计及改进原则探讨(共5篇)

篇1:基于TDABC演变的成本管理系统设计及改进原则探讨

基于TDABC演变的成本管理系统设计及改进原则探讨

一、吸收成本法、传统ABC法、时间驱动的ABC之异同及其演变

1、吸收成本法解析

“吸收成本法”就是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时,把一定期间内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全部成本都归纳到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中去。在吸收成本法下,单位产品成本受产量的直接影响,产量越大,单位产品成本越低,能刺激企业提高产品生产的积极性。

优点:符合公认的会计原则,强调成本补偿上的一致性,强调生产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缺点:(1)不利于成本管理。由于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给成本管理带来了问题:一是固定制造费用的分配增加了成本的计算工作量,影响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二是产品成本中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划分,使成本控制工作变得复杂。⑵不利于企业的短期决策。因为在产品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额不变时,其利润的变化理应同销售量的变化同向。但是按完全成本法计算,利润的多少和销售量的增减不能保持相应的比例,因而不易被人们理解,不利于短期决策、控制和分析工作,甚至会片面追求产量。

2、传统ABC法、时间驱动的ABC之异同

(1)相较A B C,T D A B C可以提供更为精确的成本信息。T D A B C并不能百分之百地确保准确性,但的确可以使组织机构更为接近将产品和顾客相关的成本与资源消耗联系起来。

(2)T D A B C 能直观反映出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能满足现实环境下日趋复杂的营运要求。传统A B C中雇员主观评价在每项作业中分配的时间,这样有很大的随意性,同时,他们报告的时间比例之和总是100 %,而这与实际往往是不相符的,T D A B C 摒弃了这种做法,使得管理者可以清楚地发现资源实际的利用率;T D A B C 利用时间等式来衡量每一项具体的作业,这也比传统A B C更能反映实际,我们必须认识到每笔订单、每项作业都是具有其独特性的。

(3)T D A B C 要比传统的A B C系统更为容易维护。

二、成本管理系统设计与改进原则

1、成本动因原则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法的分析及演进研究,这三个方法都遵循成本动因原则。成本动因是分配的标准,对于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有重要影响,是进行成本分析的基础,通过成本动因建立成本分析的因果关系,因此成本动因的确定是作业成本实施的重要内容。在选择成本动因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相关程度:在分配过程中假设分配源的成本与成本动因的数量线形相关。在实际中,存在多个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数量与分配源总成本线性相关最好的成本动因是最恰当的成本动因,这样能保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实行成本:一次分配需要针对每个分配目标采集成本动因数据,无法采集数据则无法分配。确定成本动因时,必须考虑成本动因数据采集成本,保证相关的数据的易获取。如果数据采集成本太大,则可能使得作业成本法无法实施。

行为导向:不同的成本动因有不同的分配结果,不同的成本分配结果以及基于分配结果的管理决策(如奖金)会对组织和员工的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因此必须仔细分析成本动因的行为导向作用。企业可以利用成本动因的行为导向功能,把员工的行为导向有利于降低成本的方向。

2、成本效益原则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法的分析及演进研究,这三个方法都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在设计成本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选择成本的计算及控制方法应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为实现同一种竞争战略,通常可以使用多种成本管理方法,每种方法所需要的成本却是不同的,其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不同。确认的成本动因越精细,成本信息的精确性越高,则作业成本系统付出的计量成本(信息收集和分析成本)也越高。当选择某个成本动因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于因选择该成本动因而增加的计量成本时,即应选择该成本动因;反之,就应放弃对该成本动因的选择。在实际工作中,成本效益分析可以采用差量成本分析法:假设用计量成本表示因选择了某个成本动因而要求计量的相关成本,用错误成本表示因没有选择某个成本动因而使产品成本的精确度下降,从而使企业管理当局做出错误决策所付出的代价,则差量成本即是选择某个成本动因与否的两个方案所形成的成本之差,即:差量成本=计量成本-错误成本。如果差量成本大于0,应放弃对该成本动因的选择;如果差量成本小于0,可以确定选择该成本动因。构建作业成本系统的目的并非拥有最精确的成本系统,而是力图使计量成本与错误成本之和达到最小。

篇2:基于TDABC演变的成本管理系统设计及改进原则探讨

成本管理属于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而实行的一种管理模式, 在电力行业, 为了降低成本, 应对市场竞争, 广泛推行该管理模式以减少能源消耗。当前的国内供电企业的电力来源以以火电为主, 因此供电企业的成本管理对我国实现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通过改进电力输送设施和降低材料损耗两个角度出发, 改善当前电力行业对能源消耗巨大、浪费严重的现状。

1 电力企业成本概述

成本控制的目的在于控制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 提升企业的经营利润, 同时对企业生产情况进行动态控制, 实现企业的持续性发展, 成本控制的过程会出现价值牺牲, 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而针对产品质量做出的适当性降低处理。

成本费用指的是可以计入成本计算的费用, 主要包括采购原料, 生产成本, 设备更换、维护费用, 通过对成本进行费用核算, 明确企业生产各流程所需的物料、费用等, 通过定额限制将企业的成本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进而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 降低企业运行风险。

费用要素中的各项费用是企业为了实现本期目标而发生的价值牺牲。会计上的费用要素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计入当期费用要素的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等账户汇集的数据。作为与收入相配比的费用要素各个项目, 其核算的真实、公允对确定财务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控制效果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企业控制整个成本的角度看, 营业外支出是不用计划其发生但是要控制其发生的企业成本的组成部分。

电力企业成本控制主要目的在于降低电力生产成本, 提高电力质量和企业赢利, 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运营风险, 电力企业的成本核算主要内容见表1。

2 供电企业成本管理意义

对于供电企业而言, 降低成本有两个途径: (1) 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来提高输电效率, 从而降低电力输送过程中的损耗; (2) 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来减少材料浪费, 从而实现成本的降低。

在电力输送技术提升方面, 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用以鼓励电力输送技术革新和设备换代, 电力行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力度也一直在增强, 因此革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

在降低材料浪费方面, 电力企业开始广泛推广成本管理, 通过有效的原材料监控、生产过程监督等方式, 对电力行业存在的浪费现象进行清除和遏制, 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因此, 供电企业推行企业成本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消耗、提高技术水平, 从而整体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服务质量, 对我国发展节约型能源消耗产业和打造绿色经济有重要意义。

3 电力企业成本管理现存问题

3.1 老化设备更新不及时

虽然当前许多供电企业在管理制度和设备技术提升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或是由于资金限制, 或是由于管理层的重视程度问题, 依然都会存在部分老化设备在运转, 这些在技术方面已经和市场脱节的设备维护成本高、输电效率低、能源浪费严重, 阻碍了企业降低成本的步伐, 因此, 需要企业牺牲短期利益, 整体更换老化设备, 以实现更长久的发展。

3.2 设备质量重视程度不够

电力输送的主要成本为电力价格和输送设备损耗, 因此供电企业选择电力输送设备的质量和价格对电力企业成本有很大的影响。为了提高供电企业的利润空间, 供电企业需要针对输电区域和输电附近的地形情况选择合适的电力输送设备, 同时还要考虑输电设备的更换周期及维护成本, 使得电力输送的综合成本实现有效的降低。

3.3 企业管理制度缺陷

虽然当前许多电力企业推行了成本管理理念, 但是在相应的制度方面并没有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导致成本管理成了一纸空文, 得不到真正的落实, 成本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控制和降低。成本控制需要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 没有制度就没有落实, 没有落实就没有效益。只有强化考核制度, 通过理念宣传、业绩考核和竞技比武等形式将成本管理在企业内部推行, 才能够实现企业利润空间提升的目的。

4 电力企业成本管理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现象, 电力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以真正的降低企业成本, 提高企业竞争力。

4.1 热电联合生产,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为了更有效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缓解电力紧张, 中央和地方均采取一系列政策, 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热电联产。最近几年中国热电联产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通过将发电和发热设施的并联, 消耗单位煤炭, 即可在产生电力的同时将热能存储并传到至目标用户, 实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从而提升了企业的利润, 相当于变相降低成本。同时, 热电联产也有助于小型电力企业转型, 改善火电污染问题。

4.2 淘汰低效率输电设备, 进行技术革新

为了降低供电企业运营成本, 提高输电效率, 需要对企业当前输电设备进行统一管理, 将那些技术落后、维护成本高、输电损耗高的设备进行淘汰, 更换新型设备, 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提高利润空间。

5 结语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 电力行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 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如果能够进一步提高, 我国的各行业必定都将受益, 因此, 有必要对电力企业的运行状况进行监督并针对现状进行不断的改进。而电力企业的能源消耗一直是制约电力行业发展的最主要限制因素, 高消耗能源产业既对我国能源储量造成了压力, 同时, 能源消耗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污染也严重的损害了周边环境。因此, 通过成本管理对电力企业进行原材料控制, 并通过推进技术革新降低企业能源消耗, 技术提升和原材料使用减少两种方式双管齐下, 从而实现提升电力行业服务质量和降低环境损害的目的。虽然当前成本管理制度已经广泛的在电力行业推行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但是我们依然需要看到, 在各电厂的发电过程中, 依然有许多提升空间, 这需要电力行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更加深入的探索有效的管理方式, 来不断的促进电力行业的进步, 从而为我国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芝侠.电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的现状和对策[J].中国外资, 2011 (15) .

[2]蔚国红.浅析我国电力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和对策[J].北方经济, 2011 (12) .

[3]汝宁芙, 雷聚超.企业资源计划在电力企业的应用前景[J].经营与管理, 2011 (09) .

[4]杨华昆.建设电力企业安全文化杜绝违章麻痹不负责任[A].贵州省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优秀论文集[C].2010.

[5]王志良.浅谈电力企业如何加强安全管理[N].中国改革报, 2010.

篇3:基于TDABC演变的成本管理系统设计及改进原则探讨

关键词:企业集团;分公司;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往往由于一些企业集团没有认识到其目标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一种较为松散的发展态势。这种做法将会严重影响到我国企业集团及分公司的科学化发展。为了将这种发展弊端给予预防,我们只有加强对集团企业及分公司的成本进行科学化的控制,才能及时提高企业集团及分公司的效率。为了不让其出现一些偏差,我们要重视企业集团及分公司的成本控制才是发展好企业经营效益的重点。

一、集团的管理理念

我们所讲的企业集团管理理念主要从企业愿景、战略目标、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工作理念、经营理念、人才理念、管理理念、企业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这些方面都将是围绕着整个企业集团目标发展进行的探讨。如果企业集团没有搞好成本控制,将会影响到分公司的成本管理,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为此,重视目标成本管理的企业集团发展已经成为有效控制成本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分公司成本管理涵义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调节下,我们通常情况下,主要结合一些具体发展的实例来进行有效的控制其成本,这对于我国企业集团及分公司的发展来讲还需要注重从成本管理着手,逐步规划好发展的前景目标,使企业集团及分公司能够顺利达到预期发展的目标。这种积极的分析方式已经让我们懂得怎样通过实践操作,可以有效的控制好成本,为此,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分公司成本管理的涵义,从而可以有效的调节好企业集团的发展,这是我们进行科学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那些没有从实战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的成果,我们一定要给予科学化的的辨析,从而真正让人们看到分公司发展的成本控制对于企业集团的整体发展来讲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企业集团及分公司目标成本管理分析

我们对于企业集团及分公司成本管理的情况而言,主要在于经过一系列的规划设计,从抓好各项具体的发展目标开始,逐步建立一些发展的客观经验教训,这是我们做好企业集团及分公司成本控制的重要研究方向。通常情况下,对于如何做好企业集团及分公司的成本效益,最主要的还在于通过一些具体的实施办法来调节好企业集团及分公司成本管理的情况,这往往是需要经过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从一些分公司中积累发展的经验,这样可以迅速提高集团企业的发展速度。按照全面完整的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的要求,基本模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目标成本的制定。对于具体的目标成本发展控制问题,主要是经过具体的实际操作后,总结一些发展的经验,从而调节好企业集团的有效利用时间,这是我们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同时更应该注意到怎样才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将一些有利于企业集团及分公司发展的理念给予充分的理解,这样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目标成本核算。对于一些简单的目标成本而言,主要在于通过一些科学化的实践操作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一方面要加强目标成本的科学化控制,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地增强发展实力,从而为进一步扩展企业集团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不光需要从具体的规划着手,还需要不断地增强企业成本的控制,这样对于企业集团的发展来讲意义重大。且适应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成本的核算更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目标成本管理的应用

(一)分公司。分公司目标成本制定。目标成本制定是目标成本实施和实现的行动计划,是对目标成本决策方案贯彻落实的具体安排和部署,经营管理者以此来指导企业的具体成本经营活动。目标成本制定是整个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要做好目标成本管理工作:1、必须充分认识目标成本计划的意义和作用。2、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3、必须明白目标成本计算有哪些基本内容。4、目标成本预算的编制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方法。

(二)集团应实施战略成本控制的路径。实施战略成本控制,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实施思想,正确的实施思想是战略成本控制成功的基础,只有正确的思想指导,才能够采取正确的实施步骤和手段。实施战略成本控制应该树立以下思想:1、控制源头。战略成本控制的出发点要以成本的源头为出发点,针对源头进行战略性的控制。通过对成本源头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改变成本发生的条件,加强控制。2、与集团企业相匹配。战略成本控制本身就是就是企业战略与成本控制相结合的产物,要求战略成本不仅要与集团企业既定的战略相匹配,还要根据集团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的对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调整,以防出现与集团企业战略目标发生冲突的情况。

五、结束语

本文结合分公司的发展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对于发展我国市场经济来讲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对分公司的成本给予科学化的控制,另一方面企业集团来讲还处在一种发展的深水区,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关进明.关于母子公司结构和总分公司结构的几点认识[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8,(6).

[2]周朝琦,佳文龙,孙学军.目标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0).

篇4:基于TDABC演变的成本管理系统设计及改进原则探讨

一、医院财务管理中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

与其他行业的财务管理相比, 医院的成本核算内容更加复杂, 不仅包括维持自身正常运行的工费、耗材费、办公费、设备折旧费等, 还要涉及到不同科室分摊费用的问题。对于医院来说, 成本核算是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它关系到医院成本的支出情况, 对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意义重大。当前, 为了满足医院发展运营的客观要求, 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的成本核算工作, 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降低运营成本, 推动医院快速发展。

二、医院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问题分析

(一) 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制度

现阶段, 我国的大多数医院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主要依靠财务部门分配具体的奖金情况, 包括对门诊、科室等的收支情况及工作量进行综合测算, 涉及到具体部门的项目、病种、诊次、作业等方面的成本会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核算, 但是并没有规范具体核算的资料和档案记录。作为一个庞大的管理系统, 任何一家医院都设立十几个不同的科室或部门, 从成本核算角度看, 不同的科室或部门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果按照同一种核算方法显然无法达到核算效果, 因此只能根据不同科室和部门的自身业务特点采取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但是现阶段的医院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和方法, 这样使医院的成本核算不准确, 影响医院的整体核算效果。

(二) 医院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现阶段, 医院的财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在医院的财务人员中, 高水平的专业会计管理人员比例较少, 面对工作量庞大而繁琐的成本核算工作, 财务人员很难满足医院的客观需求。加之医院重视对医疗工作人员的进修培训, 往往忽视对财务人员的培训, 导致他们创新意识不强, 思想相对落后, 加上部分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薄弱, 影响工作质量及效率。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 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应当及时更新观念, 运用新型技术设备, 提高成本核算的工作效率。但是, 现阶段医院的财务人员往往对计算机、网络并不精通, 有的医院甚至还在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 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准确率。

三、加强医院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措施

(一) 建立健全医院的成本考核制度

明确的规章制度是工作的主要依据, 医院在把握财务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 要建立一套科学而完备的成本核算制度, 不断加强医院财务管理中的成本考核管理工作, 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且要建立一套针对绩效工资发放相关的考核管理制度, 明确奖惩性质, 充分调动起医院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 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医院的经营效益与财务管理水平息息相关, 要想充分发挥医院财务管理的作用, 必须打造一支过硬的财务管理队伍。医院每年都要组织财务人员接受进修培训, 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政策, 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学会运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技术, 不断更新财务管理工作理念尽快培养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财务管理队伍。

(三) 实现核算和管理有机结合的方式

现阶段, 很多医院的核算工作都是建立在成本已经形成之后进行的, 这种制度下进行的核算很难全面地反映整个医院的成本情况, 此时应当将核算与管理制度有机结合的制度, 将核算的时间和医院成本形成的时间有机结合, 这样可以有效保证核算的准确性。

(四) 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建立系统的核算机制

传统的人工核算方式已经不适应核算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在医院的核算过程中, 应当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 运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 保证核算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提高工作效率。基于医院的部门较多, 核算困难的问题, 通过运用现代科技力量可以有效解决日益繁重的核算任务。

四、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 导致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加之社会公众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样的环境下, 医院应当将成本核算工作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切入点, 加强成本核算的管理工作, 做到以点带面, 全面提升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将医院的人、财、物等各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使医院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这是增强医院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是保障医院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可靠支撑。

参考文献

[1]丁勇.新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 2015 (06) .

[2]徐娟.医院新旧财务制度下成本核算管理的发展变化[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07) .

[3]刘社.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04) .

篇5:基于TDABC演变的成本管理系统设计及改进原则探讨

关键词:渐进决策模式;公共管理方式;治理;善治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071-03

一、渐进决策模式的理论概述

(一)渐进决策模式的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决策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行为受到了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林德布洛姆的决策模式尚未出现之前,其最具影响力的则是理想决策模式。理性决策模式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决策者所面临的问题是既定的,其目标和价值也是明确的,并且通常有两种以上的备选方案,经过逐一选择和比较之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择最优决策。

从理论看,最优决策并不是不可行的,但是受到社会环境以及时间和费用的限制,加之问题的不确定性,使得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偏差,在理性决策模式下的问题遭遇障碍而得不到解决。因此该理论模式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强烈批评。其中最突出的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林德布洛姆指出:(1)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问题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必须要决策者能够明确问题进而上升到政策议程。(2)由于决策者受价值观不同的影响,不同的人对于该决策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比如在通货膨胀与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3)政策在分析与制定的过程中会出现若干个变量,而决策者的考虑却只有几个,不具有广泛性。为了跳出理性决策模式的框架,弥补传统理性决策的不足,1953年,他在《政府、经济和福利》一书中提到要用“渐进主义”,并且意识到政策的制定需要从知识的能力和社会的状况这两个层面来考虑。1959年,林德布洛姆在《“渐进调适”的科学》一文中,进一步的批评了全面理性模式,并且将他阐述的“渐进调适”模式与之加以比较,更直观的表达了其渐进调适模式较实际、较科学、较妥当。1963年,在《决策的策略》一书中对他的渐进决策模式有了更为系统的表述,并将其政策分析模型称为“断续的渐进主义”,至此渐进决策模式基本形成[1]。

(二)渐进决策模式的基本内容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是针对传统理性决策的这些弊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决策者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按部就班原则,渐进决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决策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第二,从量变到质变的原则,从微观到宏观,通过走一步看一步,逐步实现达成目标的过程。第三,稳中求变原则,即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逐渐积累,实现小变化到大的质变。他认为,政策的制定既是科学的过程,也是社会互动的过程,由于多重主体的参与和制衡,政府的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从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的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2]。渐进决策模式的核心内容以及优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渐进决策不依赖于理论所遵循的原则,而是根据现实情况的需要;其次,渐进决策理论考虑到了决策者将会受到社会环境、时间以及信息资源的限制;最后,渐进决策模式是可以被预测和控制的,在对问题认识模糊,且无法清晰界定时,可以通过“渐进式”,寻求“最满意”的决策。

二、我国公共管理方式的演变历程

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的进程加快,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公民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将面临着深刻的转型,总的趋势是:管理方式由单纯的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转变为政府自上而下与社会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治理”。

(一)传统的政府单边行政管理方式

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以适应计划经济为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全能的、管制型的行政管理模式。长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在社会任何公共事务领域以及企业经营活动中均扮演着组织者、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身份,统治的权力运行是单一向度的,其典型特点是通过发号施令来完成目标。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弊病很大。人员臃肿,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行政机构大量膨胀,职能重叠,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起,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公共管理领域中各种与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与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随后我国进行了大体三个阶段的改革[3]:

1.计划经济框架内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982年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精简经济管理部门的和编制、扩大地方政府的管理权限、打破城市条块分割等一系列渐进性探索,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但此次改革为经济的转轨做了良好的铺垫。1988年公共管理领域的改革进一步深入,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目标体系,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明确要转变政府职能并合理配置机构,在当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这段时期的改革并未能消除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中的积弊。

2.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992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并开始将政府机构的改革作为适应其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重点,主要表现在:明确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念,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管理开始从微观走向宏观,具体途径是将政企分开,同时在机构和人员编制以及分类上进一步科学化。直到2000年,我国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行政体制与政府机构的改革,通过建立办事高效、协调运转、行为规范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来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段时期,政府明确将政府职能定义为: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其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是对传统行政思维的重大突破。

3.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002年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政府行政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4]。2008年我国社会经济步入全面转型期,公共管理中对于公共事务管理的“公共性”也日益显露出来。如: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大力推进住房建设,理顺食品药品的监管机制,政务公开,构建服务型政府、责任性政府等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展开。就此来看,我国正逐步并积极地推进从单一向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向上下疏通的公共管理体制的范式转换。

(二)上下疏通的治理理念被确立为治国新理念

2013年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的视角开始转向上下通达的“治理”模式,而不再是单一向度的“管理”模式,非政府部门则出现了从被动排斥到主动参与的变化,多个公共管理的主体通过相互调适,共同达到彼此的目标。这又是一次以公共管理方式为视角的渐进式改革的新跨越。就目前而言,治理需要完成从善政到善治的转变。

1.“善政”——良好的政府与管理

尽管治理与统治都具有目的性行为,但治理的主体并不一定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社会公共事务开始向多元化的转变。公民为了得到更好的社会服务,于是便有了“善政”。它不仅要求执政人以及领导干部具有科学的执政理念,良好的执政道德操守和优良的执政作风,[5]还需要政府提供更加完备的服务体系,但政府是有限的,在提供公共服务上存在着诸多限制。21世纪以来,“善政”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时,“善治”的理念也逐步受到了各个国家和研究者们的关注。

2.“善治”——政府权力向社会回归

各国政府都在追求更好的治理,实现最大程度的“善治”,我国也不例外。但是,实现善治,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它需要经过善政这条主线,才能实现公共治理的目标。善治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它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强调着管理对象的参与,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相互的。同时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它寻求的是公共治理的最佳状态。将治理确立为治国新理念这一公共管理方式的转变,能够更好地弥补政府缺陷、纠正市场失灵。政府和市场这两个因素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两者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市场在限制垄断、提供公共品、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等方面存在着内在的局限,即市场失灵。另一方面,政府也无法避免“寻租”行为、经济问题政治化、决策失误、自身扩展导致资源浪费等现象。俞可平教授认为中国治理变革的主要路线: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从集权到分权[6]。在中国要想实现善治的目标,必须实现公共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这也与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转型所要达到的要求相契合。

三、渐进决策模式对我国公共管理的指导意义

以公共管理方式的演变贯穿于中国社会演化变革和决策进程的始终,并延续到今天。通过对公共管理方式转变历程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公共政策决策与林德布罗姆的渐进决策模式相契合。运用渐进决策模式思考和指导我国公共管理的变革,笔者认为对于开拓和发展政府公共管理理论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按部就班,转变管理方式,逐步修正改革的目标

由于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市场,政府面临着全方位、深层次、体制性挑战。首先,政府必须持续推进转变职能,改变政府的管理权限,将“全能政府”变为“有限政府”,简政放权,改变高度集权的弊端,将权利回归地方和企业。同时,要求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稳步转换管理方式,将原来的单一决策管理,转变为社会的共同参与管理;由原来政府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真正实现公共性的管理机制。

(二)从微观到宏观,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模式

笔者认为,从微观到宏观,并不是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而是以微观管理为基础和依托。在国家经济和税收杠杆方面利用国家实现宏观调控,在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则需要依靠政府的微观管理,这就要求政府为民间非营利组织(NGO)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让政府与NGO共同参与决策和管理。[7]其次,政府不应该将市民只看成服务对象,而应该把市民培养成“社会人”,积极参政议政,自觉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其次,政府还需要拓宽信息沟通的渠道,推进民主化和信息化改革,如实行政务公开,开展电子政务,通过网络平台等方式,强化社会民主监督,保证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让政府、社会、公民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是比较理想的公共管理模式,只有明确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模式,才能实现质的飞跃,实现还政于民的理想追求。

(三)稳中推进,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重塑政府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正处在关键时期,笔者认为,运用渐进模式思考公共管理的改革,首先必须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法律法规体系,使公共管理组织及其职能法定化,使各项管理活动和程序有法可依,杜绝规定过于笼统,法律与地方法规相互矛盾等现象的发生[8];其次要建立公共管理执法和监督机制,提高公共管理体制的透明度,改变“人治”“以权代法”等流弊,建立健全的制度环境,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才是赢得民心的关键。基于林德布罗姆的渐进决策模式,笔者试以寻求公共管理改革的路径选择,并借以思考和完成公共管理范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丁煌.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9(3).

〔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陈树文,郭文臣,喻剑利.公共管理学[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

〔4〕魏红征.从行政管理迈向公共管理——我国公共事务管理范式改变[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2).

〔5〕杨宇.21世纪的公共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J].改革与开放,2011(10).

〔6〕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公共管理的未来十年[C].《复旦公共行政评论》第九辑.2012.

〔8〕胡象明.行政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上一篇:起诉离婚的材料有哪些下一篇:领导慰问员工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