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34号)

2024-04-15

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34号)(精选6篇)

篇1: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34号)

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4]2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以下简称《决定》)精神,切实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部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并经第9次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各地认真贯彻执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按照《决定》精神和本意见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和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具体办法,于2005年3月底前报部备案。

二00四年十一月二日

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

为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正确引导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合理、节约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严格实施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规模

(一)抓紧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抓紧编制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要求和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总原则,合理确定小城镇和农村村民点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经批准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予以公告。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已确定的村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做好村镇建设规划。

(二)按规划从严控制村镇建设用地。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集中兴建村民住宅小区,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在规划撤并的村庄范围内,除危房改造外,停止审批新建、重建、改建住宅。

(三)加强农村宅基地用地计划管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应纳入计划。省(区、市)在下达给各县(市)用于城乡建设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中,可增设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应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新增加的耕地面积挂钩。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新增耕地面积检查、核定后,应在总的计划指标中优先分配等量的农用地转用指标用于农民住宅建设。

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县(市)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不得超计划批地。各县(市)每年年底应将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执行情况报省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二、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规范审批程序

(四)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各省(区、市)要适应农民住宅建设的特点,按照严格管理,提高效率,便民利民的原则,改革农村村民建住宅占用农用地的审批办法。各县(市)可根据省(区、市)下达的农村宅基地占用农用地的计划指标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实际需要,于每年年初一次性向省(区、市)或设区的市、自治州申请办理农用地

转用审批手续,经依法批准后由县(市)按户逐宗批准供应宅基地。

对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和未利用土地的,由村、乡(镇)逐级审核,批量报县(市)批准后,由乡(镇)逐宗落实到户。

(五)严格宅基地申请条件。坚决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省(区、市)规定的标准。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统一的农村宅基地面积标准和宅基地申请条件。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得批准宅基地。

农村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或赠与他人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得批准。

(六)规范农村宅基地申请报批程序。农村村民建住宅需要使用宅基地的,应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张榜公布。公布期满无异议的,报经乡(镇)审核后,报县(市)审批。经依法批准的宅基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应及时将审批结果张榜公布。

各地要规范审批行为,健全公开办事制度,提供优质服务。县(市)、乡(镇)要将宅基地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审批工作时限、审批权限等相关规定和用地计划向社会公告。

(七)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在宅基地审批过程中,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要做到“三到场”。即:受理宅基地申请后,要到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等;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要到实地丈量批放宅基地;村民住宅建成后,要到实地检查是否按照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各地一律不得在宅基地审批中向农民收取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八)加强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快农村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做到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到户,内容规范清楚,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的变更登记工作,变更一宗,登记一宗,充分发挥地籍档案资料在宅基地监督管理上的作用,切实保障“一户一宅”法律制度的落实。要依法、及时调处宅基地权属争议,维护社会稳定。

三、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九)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县市和乡(镇)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与“村村通”工程,科学制定和实施村庄改造、归并村庄整治计划,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努力节约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要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的原则,按规划、有计划、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

(十)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各地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制定消化利用的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力度。农村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要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弃地。凡村内有空闲地、老宅基地未利用的,不得批准占用耕地。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建住宅的,也必须符合规划。对“一户多宅”和空置住宅,各地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凡新建住宅后应退出旧宅基地的,要采取签订合同等措施,确保按期拆除旧房,交出旧宅基地。

(十一)加大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投入。对农民宅基地占用的耕地,县(市)、乡(镇)应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进行补充。省(区、市)及市、县应从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增加耕地面积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严格执法

(十二)加强土地法制和国策的宣传教育。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土地国策国情和法规政策,提高干部群众遵守土地法律和珍惜土地的意识,增强依法管地用地、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自觉性。

(十三)严格日常监管制度。各地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动态巡查制度,切实加强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用地的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土地违法行为。要重点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宅基地的监督管理。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严禁为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

要强化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职能,充分发挥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在宅基地管理中的作用。积极探索防范土地违法行为的有效措施,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对严重违法行为,要公开曝光,用典型案例教育群众。

篇2: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34号)

国土资发[2004]2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农业(农牧、农林)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农业局:

现将《关于基本农田保护中有关问题的整改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有关意见、建议,请及时与全国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以便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二00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关于基本农田保护中有关问题的整改意见

为全面完成基本农田保护检查任务,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国发明电[2004]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4]20号)的有关规定,针对基本农田保护检查工作中发现的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整改意见:

一、抓紧解决基本农田保护中基础工作有关问题,切实落实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

(一)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要落实到地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落实到地块,没有完成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任务的省、区、市要书面说明原因并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和计划。未经法定程序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不得调整或减少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由于基础工作不扎实,在划定基本农田时将其他用地误划为基本农田的,要进行调整,并补划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基本农田。因现有耕地数量不足难以落实到地块的部分,可将土地整理复垦新增加且经验收合格的耕地补划为基本农田。

(二)基本农田保护档案资料要齐全并与实地相一致。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档案资料不完整的要尽快采取措施,做到省、市、县、乡镇四级基本农田档案、图件、数据齐备,可查可核,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件要做到在县、市、省逐级备案。对基本农田数量、地类、位置与实地不符的要进行纠正,如实变更,保证基本农田保护档案的现势性。

(三)规范设置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基本农田保护区要设立明显的保护标志。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可以统一设计,保护标志应包括基本农田的位置、面积、地类、四至、责任人、基本农田“五个不准”等方面的内容。对已经发生损毁的标志要尽快修复,对没有按要求设置的要尽快完善。

(四)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要落实到位。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要通过签订责任书的方式逐级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应以行政村为单位与乡级政府签订,设置村民小组的要签到村民小组,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在农村土地承包书标注基本农田面积的形式落实到承包农户,明确承包农户保护基本农田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基本农田面积与农户承包合同不一致的,可按承包面积落实到农户。对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落实到农户有困难的,可在行政村或村民小组的责任书后附农户亲笔签名的名录。

二、妥善处理基本农田用途变化中的有关问题,稳定基本农田面积和质量

(五)分类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中基本农田利用的有关问题。对于农业结构调整占用基本农田的,要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区别情况,分类处理。不得以农业结构调整的名义,减少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建设永久性建筑或进行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活动。对于不破坏耕作层的农业结构调整,可以保持现状,必须作为基本农田加以保护,严禁非农建设占用;对耕作层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破坏的,要限期恢复耕作条件;对于破坏严重,难以恢复耕作条件的要在依法处理后进行补划。农业建设用地布局要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衔接,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养殖业等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和布局的稳定。

(六)制止和处理好在基本农田上植树造林的行为。禁止地方政府或部门与企业、企业与农户签订在基本农田上种树的合同。对于已签合同,但尚未履约的,应立即废止合同。不得编制在基本农田种树、进行生态退耕等规划和计划,已经编制的要进行修改。对于在国发明电[2004]1号文件下达之前发生的基本农田种树行为要视情况处理。已经接近砍伐期的,要在砍伐结束后,尽快恢复耕种,并不得再执行或续签协议;对于刚刚栽上树苗的,可以移植到荒山、荒地、空闲地等适宜种树的土地上,并恢复基本农田耕种条件。

(七)妥善处理生态退耕中涉及基本农田的有关问题。对违反生态退耕政策已经退耕的位于平坝缓坡并且土壤条件和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以及绿色通道建设占用的基本农田,要作为可调整地类,仍按基本农田保护,并要限期恢复耕作条件。对于退耕的25度以上坡度或严重沙化的基本农田,不再作为基本农田,减少的基本农田可从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加的耕地等基本农田后备资源中进行补划,并依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基本农田后备资源短缺的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统筹考虑。对于生态退耕造成基

本农田减少的要如实填报,在基本农田保护图上明确标绘位置和数量。

(八)对自然灾害毁损的基本农田要进行复垦或补划。对自然灾害毁损造成基本农田破坏的,要通过安排土地复垦项目恢复耕种条件。因损毁严重,短期不能恢复的,要作出复垦或补划计划;因损毁严重,难以恢复耕种,同时受后备资源限制,补划确有困难的,要说明原因,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解决。

(九)批准占用的基本农田要足额补划。对已经批准依法占用的基本农田,但尚未补划的,必须足额补划。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造成基本农田面积减少的,也必须足额补划。对补划的基本农田要对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并要相应调整或建立档案资料,补签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设立保护标志。对于补划的基本农田数量不足、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不予通过验收,并限期完成。

(十)进一步落实开发区闲置和撂荒基本农田复耕工作。在查清各类开发区占而未用的基本农田和因其他原因撂荒的基本农田面积、位置和现状的基础上,要明确复耕工作的责任和任务,根据当地粮食生产的季节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恢复耕种措施,拟定工作方案,对清理出的具备耕种条件的耕地,要结合落实国家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落实到承包户。对检查中发现没有及时恢复耕种的,要求地方政府说明原因,限期整改,制定明确具体的恢复耕种计划。

(十一)认真处理易地代保等随意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行为。对基本农田易地代保行为,按照国办发明电[2004]20号文件要求,凡与此文件精神不相符合的地方性规定,应立即停止执行。对已经发生的规划调整行为、易地代保行为,原基本农田造成闲置的,应恢复为基本农田,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新进行相应调整。

(十二)认真对待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存在的有关问题。切实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保护和监测;对资金投入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没有创造工作条件的要说明理由,并提出具体落实措施。针对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提出对策。

(十三)严肃处理违法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行为。对信访和举报案件要组织明查暗访,逐一排查。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特别是对在《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下发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仍然占用基本农田种树、挖鱼塘、建设绿色通道、进行非农建设等行为要坚决制止,严肃查处;对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涉及占用基本农田规模大,造成基本农田面积大量减少的地区,要立案依法查处,依法严肃处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追究刑事责任的,应移送司法机关立案查处。

三、针对基本农田保护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有关保护制度

(十四)健全政府领导目标责任制,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全面推行和完善各级政府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任期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制定考核指标和标准,每年进行目标考核并兑现奖惩措施。对工作不力或存在问题的地区进行通报和警示。

(十五)明确职责分工,加强部门协作。按照法规规定,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强化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在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管理的职责,加大工作力度,既要有资金保障,又要有政策措施。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工作配合,可通过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保证两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沟通和团结合作;两部门内部也要将职责分工落实到业务部门和人员,为保证基本农田保护各项工作落实提供组织保证。

(十六)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日常管理。通过建立健全省、市、县、镇、村五级耕地保护管理网络,加强动态巡查和管理,坚决制止非法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的违法行为。抓紧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台帐,结合土地变更调查和土地综合统计建立基本农田管理信息系统。各省(区、市)要争取作到每年上报和公布基本农田面积及保护情况。

(十七)建立健全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听证和公告制度,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的社会监督。按照《国土资源听政规定》有关要求,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非农业建设占用及农业结构调整等涉及占用或调整基本农田的,要实行听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或调整补划基本农田后,要进行公告;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都要设立举报电话,发动社会各界对基本农田保护实行监督。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制定占用基本农田听证和公告制度的具体实施意见。

(十八)突出重点区域保护,建立有效的基本农田保护手段。要结合本次检查工作,对优质高产、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可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一些集中连片、优质高产的基本农田作为重点保护区,实行重点监管、重点建设;通过卫星遥感动态监测等手段定期对重点城市或区域基本农田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篇3: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34号)

为贯彻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 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 加快转变矿业发展方式, 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部组织制定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pdf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节约优先战略, 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全面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 加快转变矿业发展方式, 立足国内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的有关要求, 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矿产资源规划 (2008~2015年) 》, 制定《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规划》是依法监督和管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必须符合本规划, 相关财政专项资金安排应根据本规划进行部署。

《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 2011~2015年为规划期。

《规划》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一、现状与形势

(一)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明显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成绩显著, 已成为有效缓解资源短缺、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对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 贫矿多, 难采、难选矿多, 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难度大。经过多年着力探索,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许多大中型矿山开展了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和综合利用。其中, 一些重点大中型煤炭矿区采区回采率达到80%以上, 金属矿山露天开采回采率达到85%以上, 地下开采回采率达到80%以上;不少矿山铁矿选矿回收率达到85%左右, 有色金属选矿回收率达到80%, 磷、硫等达到60%;50%以上的钒、22%以上的黄金、50%以上的铂、钯、碲、镓、铟、锗等稀有金属来自于综合利用。近年来, 随着矿产品价格持续攀升和开发利用技术不断进步,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日益受到矿山企业的重视, 一大批低品位、共伴生、复杂难选冶等矿产得到开发利用, 尾矿、煤矸石及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得到积极利用,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已成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环境、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取得较大进步。矿产资源开采新技术不断突破, 部分重要矿产资源采选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利用CO2驱油技术、多分支井采油技术、一次采全高的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矸石转换采煤技术等已实现工业化应用;陡帮式开采技术、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技术、充填采矿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得以推广;细磨-细筛-磁选、粗粒抛尾、细筛-磁选-反浮选等工艺技术的应用, 使铁矿的精矿品位和回收率达到了较高水平;采用高效浮选新药剂、分支串流浮选、电化学控制浮选技术以及闪速浮选工艺等, 提高了有色金属矿分选效率;选矿-拜耳法的工业应用, 使我国大量铝硅比小于5的铝土矿资源获得充分利用;黄金堆浸技术的采用, 大大降低了金矿工业品位和生产成本;晶质石墨的多段磨矿、多段精选工艺的改进, 提高了石墨回收率和精矿品位。

矿产开发利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开采加工智能化, 采选设备大型化加快发展。自主研发了1 200万吨煤炭综采成套装备, 全国已建成30余个千万吨级矿井, 大幅提高作业效率, 显著降低能耗;自主研发了超大型浮选机等一批高效分选设备, 显著提高了金属矿产的选矿效率和资源回收利用水平;非金属矿超细粉碎和精细分级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燃用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燃料得到有效利用, 提高了废物利用效率, 降低了污染物排放。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管理逐步得到加强。逐步建立起对稀土、钨、锑、高铝粘土和萤石等优势矿种的年度开采总量控制制度, 推动了资源节约和保护。加大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力度, 完成5 000多个重点矿区的整合任务, 煤、铁、锰、铜、铝、铅、锌、钼、金、钨、锡、锑、稀土、钾盐、磷等15个重要矿种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和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推进并逐步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形成了矿产资源规划分区管理、开发准入等制度。将矿山企业的“三率”考核明确列为矿山年检的重要内容, 强化矿产资源开发效率的过程监管。启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 实施“以奖代补”和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有力促进了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二) 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潜力巨大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巨大。近年来, 随着我国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工作的不断加强, 新发现矿产地和资源储量不断增加, 但由于一些矿产综合利用技术工艺尚未完全过关, 相当一部分矿产仍然难以开发利用。据测算, 在全国已探明矿产储量中, 至少有60亿吨铁矿、20亿吨锰矿、200万吨钼矿、500万吨铜矿处于呆滞状态。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资源潜力大, 开发利用前景好。通过加强综合利用、科技攻关和工程示范等, 盘活一批难利用矿产资源, 促使资源利用达到“从无矿到有矿、从小矿到大矿、从一矿到多矿、从贫矿到富矿”的效果, 对于提高国内资源保障能力, 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矿山企业开展综合利用的前景广阔。初步调查显示, 虽然不少矿山企业开展了矿产资源综合回收, 但总体水平不高, 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力很大。据测算, 通过综合利用和提高利用效率, 现有矿山在动用相同资源储量的情况下, 每年可为国家多提供煤炭2.5亿吨、煤层气32.5亿立方米、石油1 000万吨以上, 引导和促进矿山企业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资源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三)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面临新的挑战

立足国内提高保障能力要求进一步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近20年来, 矿产资源供应总量大幅增长, 但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石油、铁矿、铝土矿、铜、钾盐等大宗矿产对外依存度均已超过50%。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全球资源竞争日趋激烈, 导致利用国外资源的风险和难度加大, 立足国内提高保障能力需要不断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释放和盘活一批资源储量, 增强矿产资源供应能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以相对不足的矿产资源, 支撑了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30多年的快速增长, 但我国资源利用方式总体上还相对粗放, 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为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 必须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 以科技进步为手段, 以管理创新为基础, 以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为重要着力点, 发展绿色矿业和循环经济, 全面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水平。

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与新形势新要求有较大差距。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规模和水平总体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还不相适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水平和潜力掌握不够。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应用不够, 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影响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规模的扩大。激励政策有待加强, 监督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对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准入、监管和考核还不到位。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区域水平存在差异较大, 一些地区矿产资源规模开发与集约利用水平还较低。

二、总体要求与规划目标

(一) 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节约优先战略, 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以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为主线, 以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为核心,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以矿山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强化政策引导和制度约束, 严格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准入, 加强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监管, 扩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规模, 确保资源的高效开发和有效保护, 全面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推动矿业走节约、绿色、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是坚持把提高开发效率作为节约资源和增强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推动资源开发技术、工艺和装备的升级换代, 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着力提高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 确保在动用相同资源储量的情况下, 大幅增加重要矿产资源的供应能力, 实现高效开发和节约资源。

二是坚持把提升综合利用水平作为转变矿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大力推进低品位、共伴生、难选冶资源以及尾矿和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 落实节能减排、保护矿山环境等有关要求, 促进矿地和谐, 推动绿色矿业发展。

三是坚持把解决具有全局性意义的综合利用问题作为推动工作的主要着力点。突出重点矿种、重点地区和关键问题, 组织技术攻关和推广, 加快建设一批“关系全局, 意义深远, 带动性强”的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示范工程, 带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是坚持把构建长效机制作为推进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的重要保障。综合采用法律、技术、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 完善激励引导机制, 充分调动政府、企业、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力量, 落实矿山企业主体责任, 强化监督管理, 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

(二) 规划目标

“十二五”期间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总体目标是:

1.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状况基本查清。用3年时间, 完成我国油气、煤炭、铁、铜、铝等23个重要矿种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现状调查, 完成大中型矿山资源综合利用潜力评估, 建立全国重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

2.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和节约利用水平全面提高。到2015年, 大中型重点矿山开发效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石油采收率保持在30%以上, 煤炭采区回采率保持在85%以上, 铁、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保持在85%以上、选矿回收率保持在80%以上。小型矿山开发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在现状基础上, 平均提高3~5个百分点。2015年与2010年相比, 在动用相同资源储量的情况下, 多回收资源5%。

3.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规模显著提高。80%的达到综合利用品位的共伴生矿产得到全面回收。8%~15%的石油、天然气、铁、锰、铜等重要矿产的难利用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尾矿实现减量化应用和有价元素综合回收。东部、中西部和东北煤矸石综合利用分别达到90%、60%、75%。通过综合利用, 增加和盘活石油15亿吨、铁矿90亿吨、铜矿1 500万吨、锰矿2 500万吨、铅锌500万吨、金600吨等。

4.建成一批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建设60个以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形成一批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扩大综合利用规模, 解决一批具有全局意义的综合利用问题, 提高资源供给能力。实施600个左右示范工程, 推广应用一批采选关键技术, 带动同类矿山提高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

5.建立健全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形成完善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规范, 总量控制、开发准入、监督管理和评估考核机制初步形成, 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激励约束政策不断完善,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三) 重点领域

油气资源。主要开展低丰度、低渗和超低渗油气, 稠油的二次和三次开采, 促进油气的高效开采。按照炼油-化工-发电-多金属-建材一体化联合生产模式, 加强油页岩的综合开发。积极开展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等综合开发利用, 着力开辟能源资源新领域。

煤炭与煤层气资源。重点推进中西部地区特厚煤层的高效开采, 提高开采回采率。加快开展南方中薄煤层的机械开采和缺煤地区的极薄煤层开采。加强煤系伴生高岭石、硫铁矿、天然焦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东部地区重点推进“以矸换煤”绿色开采, 有效解决“三下”压煤问题。大力推进煤层气规模化开采, 提高煤层气开发水平。

铀矿资源。重点开展北方重要盆地砂岩型、南方硬岩型铀矿资源综合利用, 提高对核电发展的保障能力。

金属矿产。着力提高金属矿产采选水平, 重点开展大型露天矿、深部及复杂地下矿的高效、安全开采, 发展溶浸采矿、深井采矿和无废采矿, 提高金属矿产开采回采率, 推广先进适用的资源综合回收工艺、选矿技术和设备, 提高金属矿产选矿回收率。加强低品位铁、铜、镍、钨、锡、钼、铝土矿及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开展白云鄂博轻稀土和赣南重稀土综合利用。开展低品位金矿及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

化工及非金属矿产。重点开展西部钾盐资源, 滇、黔、鄂等地区磷矿, 辽宁硼铁矿、黑龙江石墨、浙江等地区萤石资源及其他特色非金属资源, 以及辽宁菱镁矿, 浙江、吉林、甘肃、新疆等地区膨润土, 辽宁海城、山东胶东和广西桂林等地区滑石, 江苏苏州、福建龙岩地区高岭土等特色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推进化工及非金属矿产绿色安全环保高效开发与利用。

矿山尾矿和固体废弃物。重点推动煤矸石回填和建筑材料生产等, 大幅提高煤矸石综合利用水平, 解决煤矸石占地和环境污染问题。积极开展粉煤灰综合利用, 支持开展粉煤灰中铝和镓等元素的综合回收利用。加快推进金属尾矿资源综合利用, 重点开展铁尾矿伴生多金属、有色金属尾矿中有用组分高效分离提取, 开展金矿尾矿低成本高效胶结充填采矿等, 不断拓展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领域, 扩大尾矿利用规模。

三、全面调查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及潜力

坚持政府组织、行业支撑、企业主体, 实施综合利用现状调查和潜力评价, 用3年时间, 完成油气、煤炭、铁、铜、铝等重要矿产调查评价工作, 为深入推进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和加强管理提供坚实基础。

(一) 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调查

坚持统一组织、统一思路、统一要求、统一标准和统一进度, 完成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铁、锰、铜、铅、锌、铝土矿、镍、钨、锡、锑、钼、稀土、金、磷、硫铁矿、钾盐、石墨、高铝矾土和萤石等23个重要矿种的调查评价工作, 查明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及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 查明低品位、难选冶矿、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多金属尾矿等综合利用情况, 了解矿山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应用和推广情况。

(二) 评价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潜力

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全面评价低品位、共伴生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潜力, 明确工作方向和重点, 引导综合利用工作的合理布局。

开展典型共伴生矿主矿产、伴生矿产的技术经济评价, 合理制订综合开发利用的工业指标。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建立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调查信息数据库、形成“全国重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 为管理部门准确掌握和动态更新全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相关信息提供高效科学的途径。

四、大力开展先进适用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 加快建设郑州、成都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推广中心, 鼓励行业骨干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 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加强资源节约关键技术攻关,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和服务作用, 加强对先进成熟技术和装备的交流与推广。

(一) 开展节约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

引导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 建立产学研联合攻关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体系, 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以提高“三率”水平为重点, 部署开展8大领域的技术攻关, 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 提供一批可供推广的科技成果, 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及选矿技术的整体水平。

(二)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与装备

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 全面推广安全高效采矿、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尾矿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矿山环境修复等技术, 引导矿山企业在能源矿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矿山尾矿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 淘汰落后技术设备与落后产能, 促进矿产资源领域节能减排和节约与综合利用。

五、加快建设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示范工程

继续组织实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 创新工作思路, 从支持单个项目的做法, 转为加大对集中连片的重点支持, 建设一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在重点矿种、关键领域和重点地区取得突破性整体进展。实施一批示范工程, 树立高效、绿色、安全、环保的先进典型,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科学管理模式, 引导和带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 建设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按照“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性强”的原则, 依托大型骨干矿业集团, 以能源矿产、国家急需大宗支柱性矿产和“三稀” (稀有、稀土、稀散) 等重要优势矿产为重点, 选择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潜力大、综合利用前景好的矿产资源集中区, 建设60个以上的示范基地。

通过示范基地建设, 整体提高开发效率和水平, 盘活大批资源, 提高供给能力。加快转变矿业发展方式, 积极发展绿色矿业, 统筹推进示范基地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矿地和谐等建设工作, 提升矿山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显著提高矿业发展水平。实行资源配置和矿业用地等倾斜政策, 依法优先配置资源和提供用地, 鼓励矿山企业做大做强, 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加强综合利用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推动采选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创新, 加强标准规范、典型经验和生产管理模式的总结推广, 示范带动同类型矿山综合利用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 实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以大中型矿山为主体, 兼顾不同地区的小型矿山企业, 实施600个左右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重点推进油页岩、煤矸石、难选冶黑色金属、共伴生有色多金属、矿山固体废弃物、多金属尾矿资源、中低品位矿产资源、新型矿产资源等综合开发利用。充分发挥示范工程的引导作用, 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综合利用工艺、技术和装备, 带动整个行业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

六、加快构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加快健全完善标准体系、准入管理、过程监管、评估考核等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和激励引导机制。

(一) 健全完善标准规范体系

加快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基础性、通用性标准以及强制性国家标准研制, 为强化监督管理、推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进步、引导和规范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供技术依据。“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评价规范、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指标体系、尾矿处理技术要求、复合共生矿选矿综合回收标准、铁矿综合利用技术要求、多金属共生矿综合利用评价矿床分类导则、矿山综合开采技术标准、尾矿利用技术要求、共伴生矿选矿回收标准、矿山生产技术规范及矿山选矿回收技术标准等规范标准研制工作。

(二) 严格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管理

严格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和综合评价的地质勘查报告和勘查方案评审制度, 探矿权人在勘查主要矿种的同时, 必须对共生、伴生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勘查和综合评价。对没有进行综合勘查和综合评价的地质勘探报告不予审批。

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作为勘查开发的重要准入条件, 严格管理。认真执行《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 新建或改扩建矿山不得采用国家限制和淘汰的采选技术、工艺和设备, 达不到要求的不得颁发采矿许可证, 已采用限制类技术的, 应督促企业加大改造力度, 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严格审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凡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 没有综合开发利用方案或开发利用方案未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 不予批准颁发采矿许可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严重浪费资源和缺乏资源综合利用设计的矿山建设立项。

严格执行规划分区管理制度。对于规划确定的具有资源保护功能的限制勘查开采区域, 要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评价, 对暂不能综合开采和综合利用的矿产及尾矿资源, 要明确规模、技术、资金投入、资源利用效率的准入门槛, 予以有效保护。坚决杜绝禁止勘查规划区和禁止开采规划区内的矿业活动。对于重点开采规划区, 要严格按照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 推进规划区内的矿产资源开发整合, 提高规模开采和集约利用水平。

(三) 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监管和考核

加强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控制和管理, 促进资源节约。对钨、锑、稀土、萤石和高铝粘土等优势矿产继续实行年度开采总量控制制度, 加大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 确保执行到位。适当控制煤炭等大宗矿产资源采矿权投放的数量和规模, 维持资源供需平衡, 避免资源浪费。严格限制供过于求, 以及下游产业发展过快、产能过剩、耗能大、污染重的矿产开发。

认真执行矿山企业年检制度, 强化对“三率”的监管与考核, 确保节约与综合利用方案有效实施。充分发挥执法监察队伍和矿产督察员队伍的作用, 与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相衔接, 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动态巡查和遥感监测, 实施立体监管, 加大对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状况的现场督察。加强储量动态监测、开发利用统计年报与开发利用方案核查, 对未按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或矿山设计进行开采, 或开采回采率达不到设计要求的, 责令其停止生产、限期整改, 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 要坚决予以关闭。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监管责任体系, 建立多级联动的责任机制, 加大基层监管组织资金、人员和技术投入, 实行监管任务责任到人、监控到矿。

(四) 建立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激励引导机制

综合采用经济、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 建立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激励引导机制, 鼓励和引导矿山企业通过加强管理和技术创新来提高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

落实奖励措施和税费减免政策。采取“以奖代补”方式, 对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绩的矿山企业给予奖励, 激励矿山企业推进科技进步, 严格规范管理, 不断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对从尾矿中回收矿产品、开采未达到工业品位或者未计算储量的低品位矿产资源, 减缴矿产资源补偿费。积极配合有关部门, 落实国家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减免所得税、部分产品减免增值税、资源补偿费征收与回采率挂钩等政策法规, 发挥引导和推进作用, 充分调动矿山企业节约降耗、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实行国土资源优惠政策。对于资源利用效率高、技术先进的矿山企业在资源配置、开采总量指标分配上实行倾斜政策, 依法优先提供矿业用地。

积极协调相关部门,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争取信贷金融支持。鼓励、带动矿山企业和社会资金加大投入, 进行自主研发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新技术、新设备, 加快产业升级换代, 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节能技术进步, 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水平。

七、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 强化规划实施责任机制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采取措施, 认真履行职责, 严格执行规划, 加强对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的领导、组织与协调, 将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逐级分解, 落实到重点地区和企业, 明确责任, 抓好落实。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考核机制, 把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现状调查及潜力评价、技术研发与推广、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建设、政策制度制定等各项任务目标完成情况, 纳入管理目标体系进行考核, 作为主要领导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 健全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配套支持政策

进一步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健全资源开发成本合理分摊机制, 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矿产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 促使矿山企业形成珍惜利用矿产资源的内在约束力, 促进资源综合开采和节约利用。加强与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 推进矿产资源税费征收与综合利用水平相挂钩, 推进资源补偿费征收与储量消耗挂钩, 减少资源浪费。

(三) 加强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

推动先进开发技术、管理经验、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建立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 加强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行政管理、财政税收政策、技术标准和规范建设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 加强在综合勘查、综合开采和综合利用技术领域的合作。

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支撑单位的能力建设, 提高服务水平。培育一批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科技队伍, 加强基层矿产资源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基层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管理队伍业务素质。

(四) 提高全民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意识

篇4: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34号)

《意见》提出,要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一是依法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对外出务工父母履行监护职责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加强家庭监护监督指导的具体措施。二是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职责,明确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责任,要求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加强对家庭监护的监督、指导,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照料。三是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明确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教育、心理健康、生活照顾、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职责任务。四是要求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发挥优势,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关爱服务。五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专业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举办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服務机构。

《意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建立健全了包括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环节在内的救助保护机制,规定了强制报告情形,确定了强制报告主体和受理主体,细化了应急处置措施,明确了评估帮扶主体,强化了监护干预措施。

篇5: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34号)

办法》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2〕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

为加强国家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矿种指标管理,加强优势矿产资源开发的总量控制,防止过渡开采,确保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严肃性,国土资源部研究制定了《开采总量控制矿种指标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二年三月二日

开采总量控制矿种指标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家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矿种的管理,防止优势矿产资源过度开采,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根据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的矿种,包括按国务院要求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的矿种以及部依据相关规定决定实行开采总量控制的矿种。

第三条 部负责确定全国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并分配下达到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分解下达和监督管理;市、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总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指标的确定和分配

第四条 部依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综合考虑矿产资源潜力、市场供求状况、资源保障程度、采矿权设置和产能产量等因素,确定开采总量控制指标。

第五条 部分配各省(区、市)下一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可采用基数测算法或定量测算法。具备条件的矿种应实行定量测算法。

基数测算法以本下达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为基础,结合矿产资源规划、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及相关因素,确定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核增核减额度。

核增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实施产业布局调整需要增加指标的;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到位,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的;矿产开发秩序稳定,严格执行总量指标管理制度的;以及需要核增的其他情形。

核减因素主要包括:指标管理责任不落实,超指标生产或不按时上报指标执行情况的;矿山安全事故多发的;环境破坏较严重的;未及时查处无证开采、越界开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采矿权未按规定进行有偿处置的;以及需要核减的其他情形。

定量测算法的具体测算公式及说明见附件。

第三章指标的下达

第六条 部于每年第一季度向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下达当年开采总量控制指标。

开采总量控制指标不得跨使用,有效期截至当年12月31日。

第七条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于每年11月底前向部上报当年指标预计完成情况,提出下一开采指标申请,并说明增减理由。

第八条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本辖区内矿山企业的保有资源储量、开发利用情况、资源利用水平等因素,参考矿山企业以往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结合市、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意见,对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实施分配。属于34个重要矿种范围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原则上直接分解下达到矿山企业,属于34个重要矿种范围以外的,分解下达方式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决定。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在部下达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的30个工作日内将本省(区、市)矿山企业的指标分配情况进行公告并报部备案。

第四章 指标管理

第九条 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分解下达后,由矿山企业与其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签订责任书,明确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并向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责任书式样由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制定。

第十条 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实行季报统计制度。矿山企业应按规定向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按规定逐级审核及时上报。实行月报统计制度的,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开采总量控制矿种与其他矿种共、伴生的,应纳入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管理,不得超指标生产。主采矿种属国家紧缺矿种的,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超总量控制指标开采的,应进行储备,不得销售。

第十二条 矿山企业应建立总量控制矿种的资源储量、产量、销售原始台账及开采总量控制相关管理制度。

第十三条 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通过核查统计报表、生产台账、资源储量消耗、销售与纳税票据等,切实加强本行政区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应按照责任书的有关要求,对超指标生产的矿山企业,扣减当年或下一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并追究矿山企业违约责任。

第十四条 部对各地指标执行情况进行核查,对每指标执行情况进行通报。对超指标开采严重的省(区、市)责令进行整改,整改不合格的,扣减该省(区、市)下一开采总量控制指标,暂停该省(区、市)超指标开采矿种的矿业权配号。

部负责统一开发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企业生产电子台账,实行责任书在线备案、统计数据网上直报,逐步实现管理全流程信息化。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五条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依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部负责解释,有效期为五年。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

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定量测算参考公式及说明.doc

附件:

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定量测算

参考公式及说明

各省(区、市)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全国开采总量控制指标×(K1×0.7+K2×0.3)±调整量,式中

K1:产量比例系数。省(区、市)近三年产量/全国近三年产量,0.7为产量所占权重。超指标开采量不计入计算基数。

K2:产能比例系数。省(区、市)核定的矿山开采规模/全国生产规模,0.3为产能所占权重。

调整量的确定综合考虑以下情形:

1.上超指标生产的,视情节按其超产产量核减当不低于超产产量两倍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

2.因资源开发整合、企业重组、布局调整、秩序整顿等原因影响矿山正常开采活动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可予以调整;

3.鼓励矿山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可向矿山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好的企业适当倾斜;

篇6: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农垦国有农场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办公厅: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依法保护国有农场土地合法权益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8号),保护好国有土地资源,规范国有农场土地管理行为,维护国有农场的合法权益,促进国有农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就加强国有农场土地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对国有农场耕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

国有农场土地是确保国家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的基础,必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国有农场基本农田保护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擅自改变用途。建设项目确需占用国有农场基本农田或改变其用途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地方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对占用国有农场基本农田的建设项目,要加强审核。地方各级国有农场主管部门要积极协助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审核工作。

国有农场应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要求,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做到地块、面积、标志、档案、措施、责任制“六落实”,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国有农场要加强土壤肥力监测和质量动态管理,建立基本农田地力与施肥效益长期定位监测网点,定期对基本农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和评价,监测和评价结果报国有农场主管部门备案。

国有农场主要领导对农场耕地保护工作负领导责任。国有农场主管部门应将耕地保护状况作为对国有农场主要领导的考核指标,与绩效挂钩。

二、加快国有农场土地确权发证工作

土地登记是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依法登记的国有农场土地 使用权受法律保护。各地要加大土地确权力度,加快推进国有农场土地登记工作,对国有农场依法申请登记并提交符合要求的土地登记申请资料,经审核权属来源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无争议的土地,要尽快登记发证。对存在土地权属争议的,要严格按照国办发„2001‟8号文件及相关法律规定依法调处,确定权属并登记发证。自本意见下发之日起,对符合登记发证条件的,各地应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国有农场土地的登记发证工作。

三、规范国有农场土地使用权收回行为

因国家经济建设或地方公益性建设需要收回国有农场农用地的,需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并参照征收农民集体土地的补偿标准进行补偿;需要收回国有农场建设用地的,参照征收农民集体建设用地的补偿标准进行补偿,保障农场职工的长远生计。收回的国有农场土地使用权,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供应的规定,办理供地手续。严禁擅自通过调整国有农场隶属关系、撤销国有农场建制等方式收回国有农场土地或改变国有农场农用地用途。

对拟收回的国有农场土地使用权,在依法报批前,必须将拟收回土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告知该农场和所涉及的职工。对拟收回土地的现状调查结果,必须经该农场和所涉及的职工确认,并将该农场和所涉及职工的知情、确认等有关材料作为收回土地报批的必备材料。

依法收回国有农场土地使用权,应给予经济补偿。经济补偿参照征收农民集体土地的补偿标准计算,并安排相应的社会保障费用。国有农场因土地被收回而不具备失地职工基本安置条件的,各地应将失地职工纳入当地城镇职工再就业体系。具备安置条件的,在安排失地职工新的劳动岗位后,国有农场可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用于农场基本农田的建设保护和补充社会保障资金。

四、节约集约利用国有农场土地 各地要加强国有农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国有农场新增建设用地应纳入当地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凡不符合规划、没有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不得申请使用国有农场土地进行非农建设。国有农场兴办二、三产业和招商引资新建非农建设项目需要使用国有农场土地的,也必须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和土地供应手续。国有农场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参照《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20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城市建设规划区范围外的农场职工住宅用地,可暂按划拨用地供应,同时要严格控制用地标准。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征求国有农场主管部门和国有农场的意见,保障国有农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国有农场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利用土地。要加快国有农场居民点撤并工作,引导职工向场镇居民点集中居住。腾退出来的土地,能复垦的要及时复垦。

国有农场要积极进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在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规划指导下,由省级农垦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国有农场按照项目管理要求,向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申报。

五、严厉查处违法侵占国有农场土地行为

各地要加强对国有农场土地利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和非法侵占国有农场土地的行为,特别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批准收回国有农场土地和违法低价转让国有农场土地使用权的行为。已经登记的国有农场土地被周边农村集体、农民个人以及其他单位非法侵占的,要坚决依法责令退回。

六、加强对国有农场土地管理工作的领导 各地要充分认识国有农场土地管理的重要性,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土地管理的各项政策措施。坚持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国有农场土地使用权人合法权益。地方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发挥对国有农场土地管理的主导作用,认真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对派驻垦区机构的领导,提高管理水平。地方各级国有农场主管部门对国有农场土地管理工作负有重要责任。要改善管理方式,主动配合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国有农场土地管理,规范国有农场用地行为。大型垦区和集团化垦区应设立专门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加强对所属国有农场土地的管理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上一篇:像林则徐那样生活作文下一篇:鸡群产蛋期5种疾病的防治措施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