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叉问询制度

2024-05-04

论交叉问询制度(精选3篇)

篇1:论交叉问询制度

党内事务问询制度

第一条 为充分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实行党务公开,不断拓宽党员了解党内事务的渠道,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的问询,是指党员按规定对被问询对象的工作不清楚、不满意等方面提出询问,要求被问询对象当场或限期作出答复、解释或改进的一种监督方式。

第三条 问询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理由充分、程序规范的原则。

第四条 党员可以单独,也可以联名对党组织及提出问询。

第五条 问询内容必须在以下范围内进行:

(一)党组织决议、决定及执行情况。执行中央方针政策,上级党组织决议、决定和工作部署情况;本单位重要决策及执行,任期工作目标、阶段性工作部署、工作任务及落实等情况。

(二)党的思想建设情况。本级党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学习计划及落实、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及落实等情况。

(三)党的组织管理情况。本级党组织的设置、主要职责、机构调整、换届选举,党员发展、民主评议、创先争优,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党务工作经费管理和使用,党员权利保障等情况。

(四)领导班子建设情况。领导班子职责分工、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执行民主集中制,召开民主生活会,考核评价等情况。

(五)干部选任和管理情况。干部选拔任用、轮岗交流、考核奖惩,干部监督制度执行等情况。

(六)联系和服务党员、群众情况。听取、反映和采纳党员、群众意见和建议,帮助党员、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接待来信来访、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办理涉及党员、群众切身利益重要事项等情况。

(七)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执行廉洁自律规定、落实党内监督制度、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处理违纪党员等情况。

第六条 党员问询由各级党组织分别受理,党员开展问询可以采取口头或书面方式进行。书面问询应当写明问询的对象、问题和内容。

第七条 党员联名问询以举手方式表决结果,问询的党员半数以上通过被问询对象答复的,此项问询结束;参加问询的代表半数以上对被问询对象的答复不满意的,被问询对象应当予以重新答复。

第八条 问询在被问询对象答复前,提出问询的党员本人或联名问询党员中半数以上要求撤回的,此问询终止。

第九条 被问询对象必须遵守相关纪律,认真接受党员问询,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涉党员的询问权利,影响询问的正常进行。

第十条 党员开展问询时必须是针对存在问题事实进行,不得故意刁难,无理纠缠。否则,视情况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根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篇2:论交叉问询制度

1 理论回顾

1.1 交叉学科

在学术界普遍采用“交叉学科”这一名词之前, “跨学科”是它的代名词。刘仲林是最早将interdisciplinary译为“跨学科”的学者。他认为跨学科是打破学科壁垒进行涉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科研和教育活动。由此国内关于跨学科研究的文献在进行概念界定的时候大都引用了刘仲林的解释[1]。

目前我国的交叉学科科研体系的运行模式主要有2种, 第1种是课题 (项目) 主导型, 这种模式一般以国家大型交叉科研课题为依托, 以大学学院或系为载体的运行方式。课题 (项目) 主导型一般随课题的申请立项而成立, 随课题的验收结题而解散[2];第2种是组织主导型, 这种模式由独立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自行组织运行, 联合相关院系进行交叉学科研究。多数独立设置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采用这种模式, 在校方统一制定的内部运作规则下, 以已有研究和工作为基础, 由自愿参加的单一学科研究团体为主体, 联合进行交叉学科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组织主导型交叉学科体系的运行模式。

1.2 智力资本理论

绝大多数的关于智力资本的文献都认为, “智力资本”是由Kenneth Galbraith在1969年提出的。他认为智力资本是一种智力活动而不是简单的智力, 这种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对知识以及技能的使用能力, 而不是简单的对知识的拥有[3]。由此学术界展开了对智力资本理论的深入研究, 普遍认为智力资本是可以被转化为价值和智力资产的知识和技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是由价值的、稀有的、不可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在经过多年学术界的研究之后, 普遍认为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是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大要素构成。其中人力资本反映组织中员工的竞争能力, 结构资本是组织的流程竞争能力, 关系资本是组织对外部资源获取的竞争能力[4]。

交叉学科科研系统作为典型的开放复杂系统, 由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构成。交叉学科科研系统所处系统环境的适应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研组织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协调性, 从而决定了科研组织发展的战略方向。交叉学科科研系统智力资本协同机制指的是交叉学科科研系统在发展过程中, 为提升系统自身对所处环境的适应性, 由智力资本系统主导使组织各子系统协同发展以产生整体涌现效应的运作机理与工作方式。

1.3 协同效应

协同学研究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通过相互协作而在宏观尺度上产生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的结构, 尤其集中研究以自组织形式出现的结构, 从而寻找与子系统性质无关的支配者自组织过程的一般原理和普遍规律。协同学理论认为, 系统要从无序 (低级有序) 状态向有序 (高级有序) 状态演进与发展, 就必须不断打破封闭稳定的平衡状态, 扩大对外开放, 不断加强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能力[5]。

交叉学科科研系统作为典型的开放复杂系统, 由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构成。交叉学科科研系统所处系统环境的适应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研组织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协调性, 从而决定了科研组织发展的战略方向。交叉学科科研系统智力资本协同机制指的是交叉学科科研系统在发展过程中, 为提升系统自身对所处环境的适应性, 由智力资本系统主导使组织各子系统协同发展以产生整体涌现效应的运作机理与工作方式。

2 交叉学科智力资本协同的内涵

交叉学科科研组织的智力资本价值并不是相关单一学科智力资本的简单叠加, 因为学科交叉各方的智力资本相互发生作用, 可能会产生价值的增加, 即协同效应。交叉学科科研系统智力资本协同表现为通过各子系统智力资本的投入与运用, 使各子系统相互协调、配合, 相互促进, 从而形成系统的有序结构, 提升系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和把握能力。交叉学科科研系统智力资本协同既体现在显性的人力资本, 又体现在以企业文化、领导作用、组织管理等方面构成的结构资本上。交叉学科科研系统实现了智力资本协同效应, 会体现较强的组织型、适应性、凝聚力、吸引力, 形成内外互动的自组织过程。对交叉学科科研系统智力资本协同机制持续优化, 各子系统协调运作, 提高效率, 减少损失, 降低摩擦, 避免冲突, 系统总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保证交叉学科科研系统稳健发展。

广义的交叉学科科研系统智力资本协同可以分为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 如图1所示。

内部协同指交叉学科科研系统中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在战略层面上相互协调、配合的状况。外部协同指的是科研组织同相关的产学研合作企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媒体等外部因素形成战略联盟系统的协同机制, 这些系统外组织通过系统内的关系资本进行运作, 以发挥价值。

交叉学科科研系统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智力资本均存在着关联性或互补性, 相互激发或补充, 促使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目标与各子系统智力资本形成协同机制的数学描述如下。

假设交叉学科科研系统的战略目标为S, 包含的子系统的智力资本为Xi, (i=1, 2, 3, …, N) , F为在交叉学科科研系统智力资本协同机制作用下的智力资本协同效应函数, 则其数学表达式为

各子系统的智力资本协同效应函数为

假设交叉学科智力资本协同效应价值为VS, 各子系统独立运作时效应价值为VXi, (i=1, 2, 3, …, N) 。假设各子系统独立运作, 忽略关联性与互补性, 其数学表达式为

假设交叉学科智力资本协同机制运作良好, 各子系统间的协同程度较高, 关联性与互补性较强, 其数学表达式为

假设交叉学科智力资本协同增效价值为ΔV, 则其数学表达式为

当ΔV>0时, 则说明交叉学科科研系统产生了智力资本协同增效价值, 协同收益大于协同成本, 则交叉学科智力资本协同机制有利于协同程度的提升。

学科交叉后的各子系统在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上的替代效应、互补效应和增进效应决定了交叉学科智力资本协同机制的潜力和价值, 并且影响智力资本协同效应实现的程度。

2.1 替代效应

任何两个单一学科科研组织都不可能拥有相同的智力资本, 但各种智力资本及其组合在满足科研组织的效用上具有相通之处。以Ci、Cj、Ck…表示学科交叉方A所拥有的智力资本;以Cm、Cn、Cp…表示学科交叉方B所拥有的智力资本;以U (Ci, Cj, Ck…) 表示学科交叉后的科研组织在以Ci、Cj、Ck…等智力资本共同组合投入下的效用函数, 以U (Cm, Cn, Cp…) 表示学科交叉后的科研组织在Cm、Cn、Cp…等智力资本共同投入下的效用函数, 以此类推。

当U (Ci, Cj, Ck…) =U (Cm, Cn, Cp…) 时, 认为智力资本组合 (Ci, Cj, Ck…) 与 (Cm, Cn, Cp…) 具有替代性。

当U (Ci, Cj, Ck…) =U (Cm, Cj, Ck…) , 则认为智力资本Ci与智力资本Cm在与Cj、Ck的组合中可以相互替代的。

学科交叉后进行智力资本替代的主要原因有: (1) 降低研发成本。两个单一学科科研团队的智力资本必定有许多重复之处, 当重复部分超过科研组织研发过程中的需求是就成为了冗余资本。 (2) 提高研发效率。虽然具有替代性的智力资本在满足科研组织的效用上具有相似性甚至替代性, 但两者必定存在一定的差异。科研组织可以在研发的效率及成本分析的基础上, 选择更为经济及有效的智力资本。

两个单一学科科研团队的智力资本具有替代性的必要条件是: (1) 独立运用着2种智力资本的任何一种都可以同等程度的实现目的; (2) 2种智力资本之间不存在互补性, 即在同时拥有这2种智力资本的情况下, 无法改善其中任何一种智力资本的效用, 在某一时刻拥有这两种智力资本只会造成冗余; (3) 有偿获取任何一种智力资本的成本, 并且不存在获取其中一类智力资本的行为会影响获取另一类智力资本的成本, 即“成本交互作用”。

通常智力资本的替代发生在实现同一目标或功能的同类智力资本之间, 主要表现形式在人力资本与关系资本的替代。例如:用技术水平更高的研究人员替代原有的研究人员;当不同的对外联系人员联系同一外部机构时。

学科交叉双方的智力资本替代是科研组织整合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科交叉后的科研组织需要在对替代的成本和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智力资本的替代的最有决策。

2.2 互补效应

各单一学科智力资本之间的互补性是学科交叉的主要动机之一。互补性指的是单一学科科研组织的智力资本对另一单一学科科研组织的智力资本具有补充作用, 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可以填补科研组织科研目标实施的智力资本短板, 从而使得学科交叉后的科研组织总体发展正向向上的态势。互补效应的发生需要具有如下2个条件: (1) 价值型。一个单一学科科研团队的智力资本对另一个单一学科科研团队而言是有价值的, 是一个单一学科科研团队实现科研目标所必需的; (2) 可输出性。一个单一学科科研团队的智力资本可以被转移至另一个单一学科科研团队中去。

以Ci、Cj、Ck…表示学科交叉方A所拥有的智力资本;以Cm、Cn、Cp…表示学科交叉方B所拥有的智力资本;U (Ci) 表示学科交叉方A投入的智力资本Ci的效用函数;U (Cm) 表示学科交叉方B投入的智力资本Cm的效用函数;Ui (Ci, Cm) 表示共同投入智力资本Ci、Cm时智力资本Ci的效用函数;Um (Ci, Cm) 表示共同投入智力资本Ci、Cm时智力资本Cm的效用函数。

当U (Ci) ≈0, 并且Ui (Ci, Cm) >0, Um (Ci, Cm) =U (Cm) ≥0时, 认为智力资本Cm对智力资本Ci具有补充性。

当U (Ci) ≈0, U (Cm) ≈0并且Ui (Ci, Cm) >0, Um (Ci, Cm) >0时, 认为智力资本Ci对智力资本Cm互为补充。

互补效应的类别主要有如下2种: (1) 一种智力资本的投入和有效的运作需要另外一种智力资本同时投入方能有效, 若在缺少另一种智力资本投入的情况下, 前者的效用几乎无法实现, 反之却不存在这种情况。 (2) 由于参与学科交叉的双方智力资本均不能独立地投入和运作, 因此双方须同时投入为条件。

2.3 增进效应

智力资本的增进效应表明如果学科交叉双方的2种智力资本不需要以彼此的投入为条件, 但是如果另一方的智力资本也同时投入研发的过程中, 则2种智力资本所发挥研发效率都会有所提升。增进机制与互补机制的不同在于:互补效应强调智力资本相互之间依赖性, 学科交叉双方的智力资本都是不可或缺的, 否则科研目标的实现缺乏基本的条件;增进效应强调学科交叉双方智力资本的相互补充增强效果, 2种智力资本同时投入发挥作用。

以Ci、Cj、Ck…表示学科交叉方A所拥有的智力资本;以Cm、Cn、Cp…表示学科交叉方B所拥有的智力资本;U (Ci) 表示学科交叉方A投入的智力资本Ci的效用函数;U (Cm) 表示学科交叉方B投入的智力资本Cm的效用函数;Ui (Ci, Cm) 表示共同投入智力资本Ci、Cm时智力资本Ci的效用函数;Um (Ci, Cm) 表示共同投入智力资本Ci、Cm时智力资本Cm的效用函数。

当U (Ci) >0, U (Cm) ≥0, 并且Ui (Ci, Cm) >U (Ci) , Um (Ci, Cm) =U (Cm) ≥0时, 认为智力资本Ci与智力资本Cm具有增进性。

当U (Ci) >0, U (Cm) >0, 并且Ui (Ci, Cm) >U (Ci) , Um (Ci, Cm) >U (Cm) 时, 认为智力资本Ci对智力资本Cm相互增进。

增进效应更多地表现为科研能力的扩散和创造。科研能力的扩散是指以知识的应用及创新为基础的科研能力被交叉学科科研组织所获取并运用。学科交叉过程中的能力扩散存在着一种正反馈机制, 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使其原来的科研能力得意扩展和渗透, 同时由于获取了其他科研组织的独特的知识和技能, 使得原有能力也得到强化。同时, 学科交叉后的科研组织双方的知识整理技能、知识表达技能和知识的吸收能力也是科研能力有效扩张的关键因素。

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构成了交叉学科智力资本协同机制的内部主体, 三者之间既存在关联性又存在着互补性。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应围绕交叉学科科研系统的战略目标, 在智力资本协同机制的作用喜爱展开, 通过三者的有效协同, 最大限度地追求智力资本协同效应, 获得交叉学科科研系统的持续竞争能力。人力资本是结构资本的外在表现与竞争保障, 结构资本是人力资本与关系资本的硬性载体与存在基础, 关系资本贯穿于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是科研组织获得外部协同的必要条件。

3 交叉学科智力资本协同的特征

3.1 整体性

交叉学科科研系统是由各单一学科科研团队整合而成, 无论是松散的网络架构还是严密的合署办公模式, 只有在全方位了解交叉学科科研系统总体智力资本分布的情况的前提下, 对智力资本进行整体的规划, 形成立体的网络体系, 才能更好的组织交叉学科智力资本的协同工作。

3.2 动态性

交叉学科科研系统协同过程是动态的, 而不是静止不动的, 交叉学科科研系统内部各单一学科科研团队的相互关系在实现系统总体科研目标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系统发展的实际情况, 即使给予调整和控制, 修正各单一学科科研组织的智力资本投入情况, 以保证系统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3.3 关联性

交叉学科科研系统中各单一学科科研团队之间智力资本的关联性, 构成了系统的结构, 决定着系统的功能。因此, 建立交叉学科科研系统智力资本协同机制就是设计和构建系统内各子系统的智力资本关联机制, 以使得系统运行达到预期的最佳功能效果。

3.4 优化性

交叉学科科研系统智力资本协同要基于智力资本层面对各种管理要素进行整合, 并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手段促使交叉学科科研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合作和协调以实现关联性和互补性。因此智力资本协同机制本身就是对系统整体的优化, 不仅重视交叉学科科研系统内部资源的优化, 而且重视交叉学科科研系统外部资源的利用和优化, 只是把交叉学科科研系统的内外部资源结合实际情况纳入智力资本系统范畴。

4 结语

本文对交叉学科智力资本协同机制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为研究交叉学科智力资本管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但在交叉学科科研系统的运行实践中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诸如交叉学科智力资本协同机制的运行及评价等问题。随着交叉学科科研体系的不断深入, 基于交叉学科智力资本协同管理的研究必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春景, 刘仲林.现代科学发展学科交叉模式探析[J].科学学研究, 2004 (3) :244-248.

[2]宋良荣, 苏少华.课题制对科技管理工作提出的新挑战及对策建议[J].内江科技, 2007 (12) :3-4.

[3]BONTIS N.Intellectual apital:an exploratory study that developsmeasures and models[J].Management Decision, 1998, 36 (2) :63-72.

[4]李平, 张庆普.企业关键智力资本识别的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08 (11) :72-79.

篇3:论交叉询问中的诱导性询问

关键词:交叉询问;诱导性询问;诱导性询问规则

交叉询问是英美法中最具诉讼特色的程序。由于法庭询问最精彩的阶段集中体现在对证人的交叉询问过程中,并在发现事实真相上起了极为有效的作用,被盛赞为基于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所创就的最大法律运作机制的美称。而诱导性询问正是交叉询问中对证人进行盘诘的重要的常规方法。可以说没有诱导性询问的存在,交叉询问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本意义。

一、诱导性询问的涵义及作用

所谓诱导性询问,是指询问者为了获得某一回答而在所提问题中添加有暗示被询问者如何回答的内容,或者将需要被询问人作证的有争议的事实假定为业已存在的事实加以提问而进行的询问。诱导性问题是指暗示了询问者想要证人回答的问题,常常表达为一种事实断言,在问题的结尾以询问语调做出暗示,或以实际动词形式要求证人附和。

诱导性询问只是一种询问和质证的方式,没有直接蕴涵对自身褒贬的评价。其主要运用在反询问中,目的有两个:①通过反询问,发现证人证词的破绽,以达到证言无效或使陪审团、法官对该证言持有怀疑,或通过询问以否定证人的作证资格。②从反询问中发现或找出有利于自己的事实,精明的律师往往能从对方的证人证词中发现对自己有利的证言,变被动为主动。

证人出庭作证的目的是为传召一方所提出的主张提供有利的证言。在证人对自已的证言或陈述已有一定的目的和预期的情况下,诱导性询问无疑是发现伪证的有利武器。况且,对于记忆性诱导及对理解能力有限的证人进行的提示性诱导其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在交叉询问程序中,诱导性询问的积极作用通常是积极高效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诱导性询问在我国的立法现状

关于诱导性询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第144条明确规定:“询问证人应当遵循以下规则:①发问的内容应当与案件的事实相关;②禁止提出具有提示性或者诱导性倾向的问题;③不得威胁证人;④不得损害证人的人格尊严。本条第一款规定也适用于对被告人、鉴定人的讯问、发问或者询问。关于询问证人的顺序和对诱导性询问的处理方式,第145条规定:“向证人发问,应当先由提请传唤的一方进行;另一方在对方发问完毕后,经审判长准许,也可以发问。”第148条规定:“对于向证人、鉴定人发问的内容与本案无关,或者发问的方式不当的,审判长应当制止。”第149条规定:“对于控辩双方认为对方发问证人、鉴定人的内容与本案无关,或者发问的方式不当并提出异议的,审判长应当判明情况予以支持或者驳回。”《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以下称规则)对诱导性询问作了进一步规定,该规则第335条规定:“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应当避免可能影响陈述或者证言客观真实的诱导性讯问、询问以及其他不当讯问、询问。”“辩护人对被告人或者证人进行诱导性讯问、询问可能影响陈述或者证言客观真实的,公诉人可以要求审判长制止或者要求对该项陈述或者证言不与采纳。”

可見,我国刑事诉讼中对诱导性询问是持禁止态度的,虽然《规则》将诱导性询问的禁止范围限定在“可能影响陈述或者证言客观真实”的范围,但在实践中对于该限定范围的尺度并不好把握。

四川大学左卫民教授2005年发表了题为《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程序:实证研究与理论阐析》的调研报告,该文在大量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发现在我国的审判实践中,控辩双方对证人的不当询问次数较多,尤其集中在举证方的诱导性问题和复合性问题方面。例如,在我国职权主义庭审模式下,法官在庭审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证人出庭作证时,对于什么是诱导性询问等的判断完全依靠法官的内心确认,在审判实践中也几乎看不到辩护人针对公诉人的问题提出诱导性问题异义的情况。

三、完善我国诱导性询问的建议

(一)明确规定交叉询问制度

诱导性询问主要运用在反询问中,要设立诱导性询问规则,交叉询问制度的引入是前提。诱导性询问规则功能的发挥不仅要求自身具有合理性,还要求有配套制度的完善和契合。

(二)明确规定诱导性规则的内容

对于诱导性询问明确划分允许的情形和禁止的情形,在反询问中,原则上都允许诱导性询问。对于禁止的情形应分为绝对禁止和相对禁止:对于未知事实和先知事实的发问,通常证人和询问人的利益一致,因此这种诱导性发问应由法官直接加以禁止;而后一种发问是在形成一定的证言或陈述笔录后进行的,对于证人的回答,对方当事人已有一定的了解和预期,所以应当将是否禁止诱导性询问的申请权交给对方当事人,由法官最终裁断。

(三)控制法官的裁量权

在诱导性询问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询问者进行性质难以判断的“擦边”询问时,需要法官考虑是否符合正义标准、证人与询问方有无共同利益、证人年龄、智力状况等多种因素。因此,应在法律条文中对法官自由裁量权加以合理限制。

四、结束语

使控辩双方充分的询问是法庭庭辩的根本,我们不应因为对诱导性询问理论缺乏全面的把握和精密的研究,忽视其提高庭审效率和揭示案件客观真实的功能,而是应以立法的形式将诱导性询问规则确定下来,必将有利于我国诉讼法律制度的完善及诉讼公正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毕玉谦.关于民事诉讼中反询问规则之设置[M].北京:法律适用,2000.

[2]刘善春,毕玉谦,郑旭.诉讼证据规则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3]张建伟.关于刑事庭审中诱导性询问和证据证明力问题的一点思考[J].法学,1999,(11).

[4]罗力彦.我国刑诉法应确立诱导性询问规则[J].中国律师,2005,(12).

[5]刘坤仑.询问证人:一律禁止诱导性询问吗[J].检察日报,2008,(6).

[6]左卫民.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程序:实证研究与理论阐析[J].中外法学,2005,(6)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论交叉问询制度】相关文章:

志愿者问询服务标准04-20

电梯交叉检查制度06-27

交叉培训管理制度05-14

保险公司交叉销售制度05-09

论我国公司交叉持股法律制度12-11

交叉询问制度在我国的建立03-01

上一篇:足浴卫生管理制度下一篇:作文我的初中生活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