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上的狂欢散文

2024-04-29

古镇上的狂欢散文(精选7篇)

篇1:古镇上的狂欢散文

古镇上的狂欢散文

夕阳还未散尽,夜幕刚要拉开,华灯初上,古镇两岸,所有人都在准备和期待着一场狂欢。

当舞阳河摇曳出第一个彩灯的身姿,当乐吧的第一个调试音响起,当第一艘满载游人的渡船驶离河岸,一卷极具地域风俗的江南水墨画随之慢慢铺展开来。那夜,我与远道而来的两位大学好友抛开执念和杂务,不顾一切地拥有和霸占古镇的美。

山水之美,美在自然不作态;人文之美,美在朴实真情怀。镇远古镇,因她的得天独厚而恰到好处的融合了这两种姿态。善良质朴的古镇人民养成于古镇的水,而带着野性的粗犷无畏也与古镇的山一脉相承。悬挂在舞阳河两岸彻夜通明的灯笼,是辽远的古镇文明与翻滚的商业文明碰撞的火花,在这一场浪潮中,不经世事的古镇两岸人民半推半就地跳入夜幕下的舞阳河。

那一夜的舞阳河两岸光影迷离,欢声笑语。我们在和河岸的一个酒店吃野猪肉喝米酒,看着河面上的一艘艘游船把平静的河水一次次划开,在婆娑柳条的筛漏下看笑脸,在舞动的波纹上听游人浅斟低唱。船上游人亦欣赏着河两岸的风光,景中有景,各取所需,美不胜收。我们的晚餐吃到一半时,碰上酒店断电,于是一场在河对岸飘过来的音乐伴奏下的烛光晚餐开始,三个年轻人,在微醺里漫无目的地畅谈天地。

要能很好的玩味夜幕下的镇远古镇,不仅有需要融入其中的陶醉感,也需要跳出来用凌空般的眼光细细看。登上高处俯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若怕来不及,那就放任身躯直接游荡于两岸街头,一种是远距离感触的延伸,一种则是近距离的`感官刺激。两个同学在游玩中看中了好些小物件,也买下了其中的一些,新奇的东西总能让人充满占有欲。同学问我,为什么人们第一念头都是大理、丽江这些地方,而这么美的古镇怎么不被人提起呢?我回答可能是这边不够商业化吧。也许我的答案并不能让他们信服,但我觉得是最好的回答。那夜我们在河岸边逛了一圈,不过瘾,又逛了一圈。

那晚我们入住的观景房的楼下阳台上,摆着一张别致的茶几,旁边放着一个画架。我们的楼上,有个女子用轻柔的歌声唱了很晚很晚。

我们要离开古镇的早上,到桥头的一家明信片店给远方的人寄了古镇的明信片,算是了了一个结。

篇2:古镇上的狂欢散文

无论是景色旖旎的杨家河大坝,还是奇石嶙峋的五峰山,以及古镇上那一张张憨厚朴实的面孔,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我常常梦见自己又回到了古镇上的地税所,看见了那漂亮小二层楼,长满各种蔬菜的小院落。这里毕竟留下了我的足迹,改变了我生活的轨迹。

十年前的夏天,我从财经学院毕业后,便被分配在了峰阳镇地税所。当我第一次踏进地税所大门的那一时刻,就喜欢上了这个长满各种蔬菜的小院落。红彤彤的西红柿、嫩绿的黄瓜、青绿的辣椒、肥油油的青菜,无不让我嘴馋。老所长归心海看见了我来了,高兴极了,连着说了几声欢迎你来峰阳地税所。他把我领进了整洁漂亮的`二楼办公室内,然后招呼所里其他三名同志过来,切了个大西瓜边吃边聊。老所长把我一一介绍给同事们,这是新来的大学生小王。我热情地与同志们一一握手,这是我第一次主动与男同胞握手。从此,我也就深深爱上了古镇上的地税所。

山区的道路崎岖不平,三轮摩托车就成为我和同事们唯一的交通工具。夏天我们头顶着酷热如火的骄阳,冬天我们冒着寒冷如冰的风雪,我们这群共和国的税官,就是这样以默默无私的奉献精神,实现着自己人生的自我价值。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冷暖,特别是遇上大风天,漫天的风沙常常迷住了我们的双眼,个个浑身都是尘土,大家噱头互笑变成了雪人。下雨天,泥泞的道路又让我和同事们经常滑倒,全身都是泥巴,可算是穿上了“泥彩服”。由于山区信息闭塞,人们依法纳税意识普遍不强。我们在催收砸石机业户税款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纳税人的软磨硬抗,受气挨骂是司空见惯的事。好在我们除了老所长外,全是青年人,无论白天碰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晚上回到地税所,天南海北乱侃一通,什么疙瘩都会烟消云散。

“时间如梭,光阴似箭”。不知不觉间转眼十年就过去了,我也调回咸阳市的父母身边,组建了自己的新家。尽管都市的生活舒适安逸,可我怎么也忘不掉古镇上的地税所。那长满各种蔬菜的小院落,红彤彤的西红柿、嫩绿的黄瓜、青绿的辣椒、肥油油的青菜,无不让我嘴馋。那漂亮的二层小楼一定还是当年那样整洁。多想再回到峰阳镇,看一看曾经留下了我足迹、改变了我生活轨迹的古镇地税所。

终于在一个星期日,我和爱人驾着车来到了魂牵梦绕的古镇。可让我惊诧的是,十年光景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平房已被鳞次栉比的楼房取代,凸凹不平的街道已变成宽敞平整的柏油路面。费了好大功夫,我才找到了昔日的地税所。可是灰尘布满的大门铁将军紧锁,我顺着门缝往里瞧,发现满院长满了足有一人高的野草。一打听才知道,峰阳地税所前年已撤并,现在有好几家当地人争着要买这块地方。我顿时失落得像个泄气的皮球,痴呆呆地望着地税所大门,半晌一句话说不出来。

篇3:古镇上的狂欢散文

而这个有着两千五百年的历史的小山城, 中间也承载了太多风华绝代的故事, 有守护着城内宝藏的金山羊的传说, 有在此地寻得“查拉图斯特拉”灵感的尼采留下的尼采之路, 有瑞典威廉王子度过三十年寒暑的豪华行宫, 还有电影大师西区柯克拍摄《捉贼记》的景点, 仿若童话故事一般完美的摩纳哥前国王与格蕾丝凯丽的爱情故事据说也正是在这里开始……

地中海边的“空中之城”

埃兹 (Eze Village) 在欧洲名气很大, 它建造在法国蔚蓝海岸600多米高的山上, 是一个隐藏于山上的世外桃源。很多车辆经过这里如果不留心, 很容易错过。

从风光秀丽的尼斯市沿着海边公路盘山道上山, 大约半个多小时的车程, 就到了埃兹小镇。盘山公路一面临海, 一面背靠阿尔卑斯山脉。远远望去, 埃兹就像一只雄鹰屹立在悬崖边, 俯视着整个地中海。

埃兹整个修建在悬崖峭壁之上, 说悬崖峭壁可能还不准确。小镇座落的山峰非常陡峭, 而它就慢慢地盘旋在整个山峰顶尖。这种陡峭岩壁建造房屋的方式很像鹫筑巢的方式, 所以埃兹有“鹫巢村”之称。

从法国南部一直到意大利沿海地区, 都能见到在高高山顶上的村庄, 周围建有城墙, 以防外敌入侵, 这是该地区所特有的要塞式村落形式。但从中世纪直到现在仍然保留完好的, 已经极少见了。所以, 埃兹小镇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埃兹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那时作为利古里亚人重要的商贸口岸的埃兹, 位置要比现在更加偏西一些, 希腊的商队和货船源源不断地来到这里, 构筑起埃兹荣光不复的繁华年代。中世纪时, 彪悍的萨拉逊海盗对它进行了多次毁灭性的掠劫, 不堪烦扰的埃兹幸存者将村庄整个迁移到了峭壁之上, 并依照其他鹫巢村的结构, 在村庄里建筑起了城墙和堡垒。

据史料记载, 小镇由Eze家族建立, 至今已历千年。因位于海岸边的山顶处, 所以后来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曾先后被土耳其人、西班牙人占据。意大利的萨瓦王室也曾统治过这里, 并在山顶修建了城堡。18世纪初, 埃兹小镇又被法国路易十四的军队攻陷, 编入普罗旺斯郡, 现已成为法国南部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

整个村镇沿着斜坡缓缓而上, 全铺着有着厚重历史的石板路。埃兹村子虽不大, 但村中道路却像迷宫一样复杂。宽大些的石板路, 又生出许多小岔路来, 每个路口都“长得很像”。我上上下下、来来回回几趟, 却总是走不出去, 老在小路里绕着。这种地形特别迷人、有趣。不过, 在地中海初夏的阳光和海风里, 即便迷路, 你也绝不会心烦气燥的, 反而会想再慢慢逛一次, 看看是否遗漏了什么有意思的地方。

小镇极富中世纪欧洲风情, 石头砌成的房屋就凿建在两侧, 倚望大海。镇子上每间石头砌成的房屋都经过主人精心装饰, 点缀着鲜花绿草。慢慢随着小路盘旋而上, 这仿佛是座空中的小镇, 向上看是深邃的天空, 向外看是蔚蓝的大海。

充满文艺气息的桃花源

欧洲的古镇都不太经人工修饰, 因为都是私人产权, 修不修全看个人意愿, 不会像国内的古镇一样, 整齐划一, 失去个别之美。这里的石屋都是红瓦, 但一门一窗却都不同, 或圆或方或三角型, 细看都是件艺术品。门口吊着的招牌都经过特别设计, 很有艺术感。屋内冬暖夏凉, 墙壁凹凸不平, 像极原始山洞。

镇子里每间房屋都经过主人精心装饰, 各色鲜花和绿草从门窗间垂挂下来, 点缀着石头墙壁和石头小路。沿着坡路盘旋而上, 路也变得越来越窄, 石头砌成的房屋就凿建在两侧, 以前或许是当地的住户, 如今都变成了特色餐吧、咖啡店和小旅馆, 更多的是艺术家的工作室, 古董店、艺廊、纪念品店。

不过他们把自己隐藏在这古建筑群中, 让人很难分辨那些是景哪些是商店。没有丝毫不和谐感, 相反给游人提供了便利。除了建筑风格, 门前装饰的花卉, 恰好的映衬着周围的环境, 到处散发出乡土气息。这些石屋, 虽经几世纪的风化, 却仍坚固如初, 毫无破损之相。

走在幽静的小道上, 古老的铺路石, 老旧的城墙, 以及商家门前身穿铠甲的武士, 让人有点恍惚的时间穿越的错觉。扶着石块砌成的房屋, 顺着狭窄的巷道蜿蜒向上, 处处感受到迷人的独特景致, 风情无限, 仿佛自己走进了中世纪。

欧洲的许多文学和艺术家都很喜爱这个山城古镇, 其中就有德国哲学家尼采。小镇上有一条著名的“尼采小径”, 1883年到1886年他经常居住在这个小镇上。坊间还有一个说法, 就是小镇的路纵横交织, 蜿蜒曲折, 走在其中很容易迷路, 但更容易令人思考, 尼采正是在这条小径上才有了灵感, 写出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如诗般的著作, 也是尼采在山上度过几年节制生活后, 在人类面前发表的第一次演讲。

小镇上有一座建于十八世纪的教堂, 黄色的墙壁, 高耸的钟楼, 抬头仰望是深邃的天空, 向外看是蔚蓝的大海。拾级而上, 近山巅处有座小咖啡馆, 露天座沿峭壁而立, 可远眺大海, 也能俯瞰山脚, 让人有种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感觉, 但却不觉得苍凉, 静极美极。

犹如绝世名伶的金山羊城堡

曾经是村子中心的高台城址遗迹, 现在变成了热带植物园Jardin Exotique。这个海滨热带植物园里, 栽种着来自南美洲和非洲的400多种仙人掌科植物。在这样的蔚蓝海岸线上, 却有着罕见的沙漠植物, 让人有种很特别的错置感。更有趣的是, 山顶植物园的360度平台是蔚蓝海岸最高的平台之一, 站在600多米的顶端, 可以鸟瞰大半个蓝色海岸, 西面的尼斯, 东面的摩纳哥尽在眼底, 奇幻景色迷人而壮观。

不过, 最吸引我们的不是这些形状怪异的仙人掌, 而是位于山顶的一座建于十四世纪的废城——金山羊城堡。

金山羊城堡La Chèvre D'Or的名字来源于20世纪发现的古堡废墟里。具体说来那是在1924年, 美国小提琴家和他的妻子落日爬埃兹山的时候, 发现了远处的一只小山羊。小山羊在夕阳映照下呈现金黄色, 当他们走近山羊时, 他们发现了城堡的废墟。La Chèvre D'Or犹如一位绝世名伶, 任岁月流逝却完全在她身上看不到痕迹, 她是地中海上空中闪烁着的一颗宝石。

有趣的是, 在1923年到1953年间, 这里曾是瑞典王子住所, 然而在这里, 他却并不是以一个王子的身份, 而是作为一位作家, 完成了他的许多稿件, 还有作曲家巴罗也曾在这寻找过灵感。

酒店商罗伯特沃尔夫也非常喜爱这里, 于1953年买下这座荒废的城堡, 并将其改装成餐厅。现在它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五星级金羊酒店。据说前摩纳哥国王和王妃格蕾丝凯利的童话爱情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多年来, 各国王子、公主、政客、演员等, 知名人士的到访络绎不绝。更有趣的是, 由杰克尼科尔森和摩根弗里曼领衔的美国电影《遗愿清单》, 就有在金羊城堡拍摄的片段。

篇4:乌镇香市节,古镇狂欢进行时

自古以来,江南就是一个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区,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园。江南到底有多好?

白居易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丘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

春分过后,春风又绿了江南岸,画船在小桥流水间摇摆。被誉为“江南四大名镇”之一的乌镇,此时不仅风光秀美,更有传承千年的传统民俗盛典。从3月30日至4月21日,被茅盾先生称为“江南水乡狂欢节”的 “香市”隆重登场。今年是乌镇连续第13年举办香市活动,带你体验江南传统民俗民风,参与一场场地道热闹的民间活动,身心愉悦之余,留下深刻难忘的水乡记忆。

品尝香市美食,寻访春意江南

游客们在欣赏古镇美景、赏玩丰富活动之余,又怎能错过古镇的各类小吃美食呢?乌镇香市节,乌镇景区精心准备了以“春意江南”为主题的地方风味小吃大集会。五香鸡喜蛋、橘红糕、芽麦塌饼、熏豆茶、爆鱼拉面等颇受欢迎的美食悉数亮相,满足游人们的味蕾之享。

今年,在往年香市美食的基础上,又新增“清明茶食”和“清明菜肴”,推出众多乌镇特色的清明美食和当季时令美食。乌镇素来有“清明大于年”之说,民间甚是重视,从清明节前的“寒食节”开始,当地居民便开始准备各色的清明茶食。家家户户淘米裹粽子、磨粉做圆子,还有南瓜馍馍、芽麦塌饼、青团子等。

芽麦塌饼 是以米粉、芽麦粉及一种叫作“草头”的野草为原料制成的。米粉是糯米和粳米以一定的比例掺和碾成粉。这草头能在农村的宅前屋后、田头路边找到。煎好后的芽麦塌饼呈青色,表面油光黄亮,吃起来甜度平和,软而不烂,糯中有韧,不粘牙齿,还拌着一丝野草和芝麻的清香,实在是一道上佳的绿色点心。

姑嫂饼 这是桐乡乌镇的传统名点,形状酷似棋子饼,比棋子饼略大。所有配料跟酥糖果相仿,也是面粉、白糖、芝麻、猪油等,但其味比酥糖果可口,油而不腻、酥而不散,既香又糯、甜中带咸。

青团子 将雀麦草捣烂滤出青汁,然后加入手工磨制的纯糯米粉拌匀、揉搓,再包入事先准备好的馅料,有芝麻、豆沙、百果等口味。团子葱绿如翡翠,油亮似碧玉,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是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四青碟菜 乌镇居民在清明期间还要吃“四青碟”,是很形象生动的四道菜:挑青(酱爆青螺蛳)、藏青(油菜嵌油豆腐)、伴青(马兰头拌香干)、露青(葱炒鸡蛋)。清明时节螺蛳正肥,当地蚕农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以合“清明”之意。

乌米饭 这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是采集野生植物乌饭树的叶子煮汤,再用所煮的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放在木甑里蒸熟而成。乌米饭油亮清香,营养丰富。

镬糍茶 先将糯米淘净滤干,煮成软硬适宜的糯米饭,再用柴灶将大铁锅烧烫,将少些糯米饭放入铁锅中,用铁质饭铲沿着圆形的锅底,一层又一层不停地用力将糯米饭涂抹在上面,要求厚薄均匀,没有杂质和饭粒;再用文火进行烘烤,待镬糍干燥并微微翘起即可起锅,口感香脆酥松。既可干吃亦可泡成“镬糍茶”。放少许糖泡成“镬糍茶”,也称“甜茶”,寓示着甜甜蜜蜜,是乌镇地区农村里用来款待贵客的“三道茶”之一。

熏豆茶 烘焙熏豆是一件工夫活,先要洗净手再剥毛豆,然后将毛豆放进略咸的水锅中一氽,生熟要恰到好处,起锅后去掉豆衣再晾干;然后用木炭或者竹炭放置柴灶中,将毛豆放入竹纱扁或者铁纱扁中,置于炭火上烘烤;炭火不能太旺,烘烤时需要不停地将毛豆搅拌翻身,待毛豆烘干起皱皮并散发出香气,即算完成。刚刚出炉的熏豆清香扑鼻,口感略咸,可直接吃也可泡成熏豆茶。与晒干的橛皮、芝麻一起泡制成当地有名的“熏豆茶”,亦称“咸茶”,寓示着有滋有味,也是乌镇地区农村里款待贵客“三道茶”之一。

体验香市节精彩活动

为期23天的香市节,为游客带来的是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几乎每日都有极具传统和趣味的活动项目。比如西栅景区的祭蚕神仪式、水上社戏、水龙大会、民间杂耍等,东栅景区的拳船、高竿船、皮影戏表演等,令游客目不暇接,完全沉浸在富有乌镇特色的节日氛围之中。

蚕花圣会 “三月三、庙门开,乡下蚕娘出门来……”香市开幕当天,来自乌镇民间四面八方的蚕农蚕妇们手持蚕匾、叶篓来到蚕圣亭,举行隆重的祭蚕神仪式,拜祭蚕花娘娘,祈求蚕茧丰收。与此同时,水面上另一支仪仗式的古装巡游队伍也在喧天的锣声中浩浩荡荡前行,为首的蚕花船上蚕花仙子端坐其中,在两条小船的护卫下,登岸接受众人欢呼,随后在旌旗簇拥下登上白莲塔,高塔撒花(撒下寓意蚕茧丰收的蚕花),将祝福洒满人间。

蚕花庙会 在数以万计的蚕农前来“轧蚕花”、“祭蚕神”的同时,本地及外地的各路戏班杂耍也都如期而至,这当中大多是来自乌镇民间的艺人,个个身怀绝技,功夫了得,场面好不热闹。

水龙会 这是古代消防表演。乌镇老街的房屋都是砖木结构,因此地方百姓十分重视防火。早在200多年前就有了民间自发组成的救火团体,每年都会自发组织队伍举行“水龙大会”。水龙表演所使用的消防工具是清末民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工具,演习时打响锣鼓,设两队比赛,“龙兵”们身着清朝消防服,抬着龙头、水桶等工具,迅速上套、提水、压杠,一条条犹如白龙的水柱腾空而起,双方比速度、比技术、比气势,围观者则呼喊助威,为己队呐喊,场面颇为壮观。

踏白船 是乌镇一种民间竞技,每逢“香市”,四乡村民都会凑份子,按“四橹八桨”的要求改渔船为踏白船,由村里的壮汉组成船队参加比赛。船身形状如龙,挂着五色幡旗在河道里飞驰,船上的桨手齐心协力,手划双橹,令船只在水中飞快穿梭,船头一人大鼓劲擂助威,场面极具水乡风情。

乌镇购物指南

杭白菊:乌镇白菊花瓣洁白如玉,花蕊金黄,朵大肉厚,香浓而幽雅,味甘而醇郁,无论是泡饮还是配菜、煲汤均为上品。

丝绵:乌镇是蚕桑之乡、丝绸之府的中心地带,所出产的丝绵质地细柔,无块、无筋、无杂质,色泽洁白,当地人称丝绵为“大环绵”或“手绵”,为纯天然保暖佳品。

乌锦:是使用天然蚕丝、纯金线织就的锦缎精品,质地坚实、雍容华贵。当地人称这种吸收了中国著名织锦工艺,融合了本地传统特色的提花丝织锦缎为“乌锦”,有“寸锦寸金”之美誉。

蓝印花布: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用棉线纺织、黄豆粉刮浆、蓝草汁印花,纯粹手工、环保。乌镇是蓝印花布的主产区之一,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

三白酒:是乌镇人的美酒,以白米、白面、白水等天然原料纯手工酿成,曾为皇家贡酒。以其香气浓郁、酒味醇厚、入口绵甜、回味爽净、余香不绝而声名远扬,几百年来风靡江南,经久不衰。

乌镇香市节旅游套餐

套餐一:香市·乐活乌镇

内容:西栅门票2张、望津里精品酒店大床C或标间A1间1晚(含早)、望津里用餐券2张、小吃券;

价格:1 130元(周日~周四),1 310元(周五~周六)。

套餐二:香市·闹猛江南

内容:西栅门票4张、枕水度假酒店套房1晚(4人,含早)、枕水用餐券4张、小吃券;

价格:2 400元(周日~周四),2 800元(周五~周六)。

篇5:生命最后的狂欢散文

曾祖父去世的时候,我只有五岁,尚未明白死亡的意义。

家人用一场盛大的葬礼送别了操劳一生的老人。在农村,红白喜丧同样重要,爷爷请来了村里最好的唢呐手,悲恸地乐声彻夜未断。白天便是宴请亲友,酒宴的丰盛与人群的欢闹和葬礼的氛围极不相称。爷爷说,他只是想让曾祖父走的风光。十五岁的哥哥一直守着棺木,沉默地盯着狂欢的人群。

葬礼持续了三天,哥哥沉默了三天。

下葬的那天哥哥牵着我走在队伍的最后。曾祖父一生育有五男两女,皆已成家并育有子女,曾孙辈也已有三人,庞大的家族使得送葬队伍十分壮观,悲恸的.哭声响彻山野。哥哥依然沉默着,却低着头在偷偷擦拭眼角的泪水。不只是被家人的悲恸感染到,还是被这过分放大的悲伤吓到,我突然放声大哭。祖父无奈,只得一边哄我别哭,一边催促哥哥带我回家。

哥哥一直低着的头终于抬起,山风吹乱了他的头发,眼角泪痕犹在。他将目光投向曾祖父的棺木,静默了几秒。望着雕塑般静立的哥哥,我似乎被某种力量震慑到了,竟然停止了哭泣。

肃穆的注视结束之后,哥哥抱起我头也不回地离开了送葬队伍。人群的喧闹和哭声逐渐隐没在山岚中,哥哥的悲伤也在渐渐消释,他轻轻拍着我的头,说:“小雨别怕,我们回家了……”

经年之后,哥哥已在陌生的城市打拼多年,因为我即将离家到省城上大学而回到家乡。我们一起去看曾祖父,近年来因为疏于打理,他的坟头长满荒草。哥哥静默地注视着墓碑上早已斑驳的字迹,我与这位故去多年的老人并不相熟,有些拘谨的站在旁边。哥哥喃喃地说:“别怕,我们回家了。”

我有些恍惚,这一句话,开启了记忆的闸门,多年前的一幕幕纷至沓来,守着曾祖父棺木的哥哥脸上的表情倔强坚韧,被刺目的白色淹没的灵堂,以及与葬礼氛围极不相称的喧闹纷扰……据说葬礼的第二天深夜,叔侄几人便为了老人遗产分割的问题几乎大打出手,亲友们更是谈笑风生,议论着曾祖父生前的的一切……这一幕幕的闹剧,深深刺痛了少年的心。哥哥曾为此与祖父理论理论,却被训斥不懂事。他能做的,只有守着曾祖父的棺木,想留给他最后一份安宁。

曾祖父九十八岁高龄去世,一生抚养后辈子女,无功绩成就,哥哥是他带大的最后一个孩子。生命的最后,家人用一场老人无法感知的盛大葬礼为他送别,哥哥却只愿安静地守着这个深刻在童年记忆中的老人的棺木。

原来,生命最后的一场狂欢,不及亲人的一眼深情相送。

篇6:青岩古镇探幽 散文

顶着菲菲小雨,我们一行来到了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镇——青岩,这是一个有着6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镇,它距离省会贵阳市仅仅30公里路程,位于贵阳市南郊花溪区,与黔东南的镇远、赤水的丙安、锦屏的隆里一起,并称为贵州四大古镇。

青岩古镇形成于明洪武年间,历明清两代,迄今6百余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氛围极为浓郁。因附近多青色岩峰而得名,古为屯田驻兵之地。人们都说贵州这个地方的天气很独特,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之说,果不其然,刚一出贵阳城,天上就下起了蒙蒙细雨,虽然说雨不太大,但对外出旅游的人来说,总感到不爽,因为它影响我们的行程和不利于我们游览及观赏。在旅游车上大家都感到异常沉闷,大家的兴致似乎都不太高,一直到了青岩古镇,当我们跨入了满是历史沧桑的古城门,见到城内的各式各样的古建筑后,才豁然开朗,大家的心绪才逐渐好转,话语也多了起来。

青岩古镇建筑依山就势,城墙用巨石筑于悬崖上,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我们则是从南门——“定广门”入城的。远远望去,城门上大书“定广门”三个字。城门左右两边有逶迤城墙,上筑敌楼、垛口、炮台。全部用方块巨石筑就,一派青灰苍黑。我们了解到,南门定广门是四大城门中最为气势恢宏的一座,历史上,这里曾是扼守贵阳南大门的第一座门户。巨石砌成的城门楼和城墙高大威武,加上城外蜿蜒的石板路和两侧的农田,构成一副壮美的画图。我们到了城门下纷纷拍照留念,因为这具有历史沧桑感的老城门在国内并不多见。

贵阳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层层岩石堆垒,异军突起处,即为山。山多石就多,石又厚厚薄薄,逐一分层,使用极为方便。因此,许多民居多以石片当瓦、石块垒墙。大石屋连着小石屋,青苍苍

一片,是当地山乡非常特别的一道风景。青岩古镇的民居依山就势,就地取材,石砌的围墙、路面、柜台、庭院及石滩、石磨、石碾、石缸随处可见,石砌的院墙据说是以糯米熬浆黏合而成,极富地方风貌,所以,将青岩古镇比喻为青岩石头城是恰如其分的。青岩镇依山傍岭,城门城墙全用石头建造成也就顺理成章了,古镇的盎然古意首先来自苍然青石。

凭心而论,青岩的民居是颇具地方特色的,是创造性的,重檐悬山式民居是青岩人完全是人体仿生学与商业经营两者之间的巧妙结合。青岩古镇的民居表面看起来和其他明清建筑并无明显不同之处,青瓦石墙、古朴沧桑,但仔细观察,却有着自己非常鲜明的个性和地域色彩。贵州素来有“天无三日晴”之说,下雨是常事,总不能够耽误了生意。于是,精明的生意人们经过反复地经验和教训的积累,青岩镇的典型民居就这样应运而生。门面作为商铺的民居,一般会显得高大一些,光有第一重檐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更何况还有带着风的偏山雨,但总不能把门关上了不做生意吧,就再加上一重檐,很好的保护了柜台,这样再大的雨也不怕了。

如果我们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双重檐就像人的眉毛和睫毛,保护眼睛的是睫毛,而不是眉毛,眉毛起到是一种装饰作用,这种仿生学的商铺式民居建筑,充分体现了古镇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善于创新的精神。这种运用人体仿生学,独具特色的多功能民居建筑即便放在全国范围看也实属罕见。

古镇的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石雕、木雕工艺精湛,蕴含着许多神话传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令人叹为观止。一条条纵横四方的

青石板路和弯曲狭长的小巷,分列两旁的、古老的石柜台和木柜台,门窗间精雕细刻的小棂,石坊上倒立的石狮„„,无不引人发思古之幽情。当您信步沿着蜿蜒曲折、幽深安谧的街巷,来到被叫做“背街”的小巷时,立即就会感到一种强烈的时间和空间的莫大距离,青石板铺的路、青石板垒的墙,仿佛是一条石板制成的时空隧道,身临其境的你,一定会感到自己仿佛是穿越了时空。

古镇内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充满历史的沧桑及悠悠古韵,令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把青岩誉为中国最具魅力小镇并不过分。整个古镇的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石雕、木雕工艺精湛,蕴含着许多神话传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在青岩,除了寺庙、教堂之外,镇上最有文化代表性的东西可能就是保存完好的古代牌坊,牌坊是青岩古镇的标志。古镇原建有八座石牌坊,现仅存三座。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岁坊”、定门外的“周王氏媳妇刘氏节孝坊”、南门内的“赵理伦百岁坊”,均是南北向,高9.5米、宽9米,呈四柱三间四阿顶式。四立柱南北两面有石鼓护柱或狮护柱。节孝坊的正中横梁上刻有空雕“二龙抢宝”、“五龙图”,雕刻十分精美,中间还嵌圣旨立匾。

在青岩古镇,除了闻名遐迩的“背街”“石牌坊”之外,很有名

气的旅游景点繁多,如:万寿宫、寿福寺、龙泉寺、天主教堂、石牌坊、状元府、文昌阁、慈云寺、万寿宫、迎祥寺等等,不胜枚举。在这里,让外人让人感到诧异不解的是,小镇中除了众多的寺庙,竟然还保留着一座基督教堂和一座天主教堂。也就是说,小镇中既有佛教徒、道教徒,又同样盛行天主教和基督教,无法得知这样的“四教并存”现象是如何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但据镇上人说,每每到了初一、十五、寺庙里的香火是不会断的,而周日到教堂做礼拜的人也是络绎不绝。一镇四教并存,各念各的经,相安无事,倒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了实地观察和了解一下,我和同去的伙伴踏入高悬紫红色十字架的教堂内,可发现教堂非常简陋,也许是下雨关系,没有见到教徒在活动,出了大门,只见得略显寒酸的大门两侧竟然书写着这样一副楹联:“两大包罗统属一元开造化,群生普仰并无二帅可钦崇”。洋文化也本地化了。

站在青岩镇的城楼上远眺,尖顶的教堂和肃穆巍然的贞女牌坊遥遥相对,你不觉得它们之间的突兀,反倒感觉出一种参差文化的不对称美,就像那镂空花窗、玻璃青瓦和五颜六色的现代商品,流露出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扯不断、理还乱。青岩人那种淡定以及生俱来的、对外来事物的宽容与大度,使本不属于这方天地的宗教信仰也在此生生不息。

要知道,过去外来的文化也是通过小路悄悄地进入古镇的。宗教的影响尤为典型,在中国的古镇中已很难再有青岩这样的“四教合一”的风景了。在青岩,佛教和道教寺庙的香火也很旺。佛教寺庙虽然谈不上规模宏大,但布局严谨,有不少工艺精湛的佳作,如慈云寺的石雕、寿佛寺的木雕艺术均为贵阳市仅见的精品。出庙门不远是基督教堂,教堂里教徒们聆听着白发苍苍的老先生讲解《圣经》。还有道教的宫观,在袅袅的青烟中传出道家的祷文。

镇内还有众多历史文化遗址和自然风物景观。现存1935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作战指挥所。抗日战争期间,青岩城墙完好,四座城门依旧,偏僻安全,接纳了很多的“避难者”。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在青岩建立安宣点,把许多革命干部家属疏散到这里来,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和博古(秦邦宪)的家属都曾经在青岩住过。在青岩镇北街10号,1939~1941年李克农等中共领导人的亲属曾居于此,现仍为民居;位于南街75号,邓颖超之母杨振德女士1939~1941年曾居于此,现仍为民居;另外,位于青岩背街2号,1939~1941年,周恩来父亲周懋臣老人曾在此居住,现已对外开放。

在青岩游览,我们发现这里的美食和小吃,比比皆是。古镇的传统特色小吃所用的原料其实并不复杂而特殊,仅仅是一些家常的五谷杂粮、荤腥畜肉而已。但在镇内巧妇的精妙手艺加工下,一盘盘极有

特色的小吃就摆上了桌面。其中,比较出名的有:豆腐果、泡豆腐、豆腐皮、腊肉、腊肠、状元蹄、状元膀、鸡辣角等等。名目繁多,品种多样,且营养丰富、百吃不厌。

与众不同的豆腐圆子是用豆腐捏成圆球状,再裹上面粉做成的。在油锅里微微一炸,出锅的时候黄灿灿的。趁热蘸点贵州特有的沾水,再整个儿放入嘴里,外脆内软,甜中带辣,确是极品的美味。糕粑稀饭,早餐的首选,藕粉做底,上面放上一个煮熟了的米糕团,看上去煞是可爱诱人,一般吃前先撒上些瓜子、芝麻、花生仁、蜜饯之类的配料,然后用勺子把米糕捣碎,和在藕粉里一勺勺吃,口味甜糯,细滑无比。很多去青岩的游客都极其推崇“糕粑稀饭”,认为是一种最好吃、最受欢迎的小吃。

青岩还有自身特有而远近驰名的土特产品。“玫瑰酥糖”(原名“麻片糖”)香甜可口,系平正宽家于1874年首户生产传承至今的百年老字号。很多去青岩旅游的朋友都买了“玫瑰酥糖”,以便带回去自吃和送朋友。

青岩双花醋也十分著名,尽管已有百岁高龄,至今仍然不衰,其醋液浓稠持碗,色如酱油黑中带红,酸味适中,曲香回味悠长而略甜,“老贵阳”们对它颇为偏爱。青岩的美食还有很多,比如蜜汁猪肘、酸汤鱼等等,当地还盛产各种山间野菜,处理后摆上饭桌,也是极具特色。其他像当地出的“苗酒”、“苗烟”也很受游客青睐,我们一行还在导游的带领下,去老乡家的美食加工处参观,寻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行走在青岩的青石板上,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这里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青岩镇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文明市场。众所周知,青岩古镇人文荟萃,文化沉淀深厚,十分著名的历史名人周渔璜、清末状元赵以炯(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都是青岩人的骄傲。状元府,就是贵州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的故居,它坐落在小镇状元街1号,状元街与北街交接,靠南边那一截叫“下院街”,北街干道上有指示路牌比较容易找到。大院门前是一副简单的对联“琴鹤谱志,论语传家”,显示了主人一生的志愿。府第坐南朝北,为两进四合院,府第坐南朝北,为两进四合院,均为一正两厢,风格是歇山式,总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左右。现存前殿、正殿、两厢和朝门,朝门内墙上有许多不同“寿”字残迹,据说这是赵以炯曾曾祖父赵理伦百岁时所留。建筑是以木质结构为主的,气派而不张扬,宁静恬淡,一派书香风范。

篇7:青岩古镇游记散文

到贵阳出差,可游之处颇多。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中,矗立着峻美的黔灵山林,秀丽的花溪水流经市区形成古朴的南明河,那南明河畔的甲秀楼与东山脚下的阳明祠都是著名的古迹。这些名胜都让人惊叹,贵阳的友人却说青岩古镇更值得一游。想起来了,青岩古镇就是姜文主演的电影《寻枪》的外景地,决定到青岩感受一番古镇风情。

周末一日,与友人相约结伴游青岩古镇。时逢高原上深秋里的一个晴天,驱车从贵溪大道出城,远离那些市中心的高楼大厦,一路上仿佛天更高云更淡,大路左边是从花溪留来的一江秋水清清,河畔两岸依然是草儿青青、树儿菁菁,大路右边是起伏的小山,山上是满山的红叶似火。

出城十余公里就到了著名的风景胜地花溪,这里被称作是贵州高原上的一颗明珠,以不是江南胜似江南而闻名。近观花溪,果然好风景,只见溪水清,园林美,山秀丽。面对着这大好的风光,我们停车小歇后又驱车继续前行,向目的地青岩古镇奔去。

汽车驶离贵溪大道后又在乡间公路走行了十多公里,就到了青岩古镇。下车走进小镇,浓郁的古镇风情迎面而来。但见那青砖鳞瓦的民居,幽幽的青石板路,斑驳的粉墙,居民身着的蓝布土衫,还有那古朴的民风,宛如回到明朝的当年。是呀,友人说道,青岩是贵阳市周边保存相对完好的一个古镇,由明朝洪武十一年明军设堡后拓展而成。

青岩古镇不大,我们穿街过巷,半天时间游完小镇的古旧城墙四门,游遍镇内的各个景点。镇内古建筑颇多,古镇方圆3平方公里范围内,祠宇林立,均为明清两朝建筑,有九寺、八庙、五阁、三洞、二祠、一楼、一宫等30余处庙宇祠堂,其中不少至今保存完整。看了几处已开放的古建筑,只见布局合理,气势雄伟,雕梁画栋,重檐飞角,建筑工艺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那些小院里,亭台小榭,杨柳依依,很有江南的韵味。

青岩虽曰古镇,其历史也不算太悠久,只能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然而却给人以厚重的古朴之感,皆因其人文荟萃,文化氛围极为浓郁。游览了古镇的赵状元府,好一个书香门第,那是明清时期贵州最出名的状元赵以炯的故居。

青岩还是个四教同时存在的地方,从1573年到1946年,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相继传入青岩这样一小镇,这在全国也是独特的。现如今,那些寺庙、道观、教堂依然保持完好,并非只是游览的景点,却也是附近居民中各类教徒的活动场所,可见香烟缭绕,可闻诵经声声。

抗战时期,青岩这个西南边陲小镇仿佛是个世外桃源,引来了许多避难的下江人,也让这个由明朝时由江南移民兴起的小镇的江南之风味更浓。周恩来父亲周懋臣和邓某的母亲杨振德均在青岩住过,遗址至今仍在。

午饭时,我们去到一家古城墙下的.小饭馆,厅堂不大却洁净,家常饭菜也可口,自然要点一些当地的名小吃,诸如卤猪脚、鸡辣角、豆腐果、羊肉粉之类。青岩的小吃也是一绝,现烤现吃的豆腐果满街飘香,卤制的猪脚味道不错又取名为状元蹄、状元膀,还有用新鲜玫瑰酿制的玫瑰糖、玫瑰糕、玫瑰酱,特别是用麦芽、糯米、芝麻和玫瑰制作玫瑰糖,吃后唇齿留香。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古镇上的狂欢散文】相关文章:

娱乐狂欢05-22

中秋狂欢作文05-05

狂欢晚会串词04-08

回眸――圣诞“狂欢”作文05-11

元旦狂欢夜06-01

周末狂欢趴策划案07-28

一群人的狂欢04-16

乐曲动物狂欢节04-18

儿童狂欢节作文04-20

狂欢常州恐龙园作文04-25

上一篇:关于食堂调查问卷下一篇:冷秋无情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