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培训心得体会

2024-05-12

新闻摄影培训心得体会(通用8篇)

篇1:新闻摄影培训心得体会

新闻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新闻培训,我们只有通过多读书,多方汲取文化涵养,才能时常找到活水源头的感觉,言谈举止之中才能透视出文化的气息,人文修养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起来。下面是 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新闻培训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新闻培训心得体会篇1为期一周的我区首届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已经结束,作为培训班的学员,我非常有幸能够参加这期培训,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在这短短一周的培训和学习过程中,我受益非浅,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进一步提升了对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新闻发言人,是代表其他自然人或法人(如公司、政府或其他机构)的身份发言,并向记者宣传情况、回答提问的公共关系人员。

为何要设立新闻发言人?在铺天盖地的信息面前,如果没有一个权威的信息来源,杂乱信息容易搅乱人们的思想。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利于人们看到权威性的言论,避免小道消息影响社会公众正确判断力。

新闻发言人是一种制度,是对公众知情权有效履行的途径之一,是沟通媒体、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重要桥梁。

我们政府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展新闻发言人课程的培训,培养专业的新闻发言人的初衷,我个人认为就是要增强权力与大众的沟 通,发言人背倚公共部门而面向社会,要披露政府信息,形成互动。信息公开法规定了政府义务,新闻发言人是主动达成这一愿景的法定中介。他们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协调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引导舆论。

二、学要善思

在一周的培训中,我们聆听了《经济社会转型与“十二五”规划》、政府新闻发言人实务、社会转型时期的舆情引导、新闻记者与舆论监督等8个专题讲座,并参与了媒体沟通情景模拟的行为训练,亲身体验了一回新闻发言人的感觉。

通过这些资深的授课教授和学者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地讲解,我深深感到,不单单知识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更重要的是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和感悟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发言人,应该如何去面对媒体,面对公众?如何去合理运用政府所赋予你的权力去开展新闻发布,加强媒体沟通,改善舆论环境?

三、学一定要为我所用

从目前的舆论环境,我们不难看出,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若放大将直接危及执政根基,基层干部应筑牢与群众之间的信任基石,为执政党嬴得民心。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近日发表评论文章说,历数近些年来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都有着类似特点:原本只涉及相关部门的单体事件,却发展成当事人与非利益关系者共同参与的群体性对抗,其背后的诱因,往往是群众对当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缺乏信任。文章还指出,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从根本 上说都来自人民,筑牢干群关系的信任基石,方能为人民谋取福祉、为政党赢得民心。

这次区委区府的领导给了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机会,由区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了区首届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对我们每一个参加培训的同志来讲,不仅仅是一个增长见识、丰富学识的机会,更是一个提升能力,强化素质的机会。我个人认为,通过此次系统地学习和培训,至少应该提升三方面的能力,才不会辜负党和政府对我们这首批新闻发言人培训学员的期望,才不会辜负专家、学者对我们的授业解惑。才会为更好的应对舆论危机,解决信任危机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是及时高效地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从7.23动车事故等舆情事件的分析和研判来看,作为新闻发言人,或者说作为一名政府官员,必须敏锐地把握这类突发性事件可能会产生的各种后果,以及在媒体报道和应对过程中可能会对公众造成的负面影响。只有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才能作好充分准备,才能处惊不乱,沉着应对。

二是全面的信息搜集和掌控能力。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在重大事故或者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广大受众最想了解和看到的就是事件的真相。事实无论多少,应该尽量准确、官方和权威。在召开新闻发布会之前,必须要作好信息搜集的充分准备。向公众发布和传达的信息要客观、数据精准、内容真实。这样才能让受众感受到你的诚意,感受到你所代表的政府在该事件上所付出的努力和关 注。

三是协调和运用媒体的沟通能力。

个人认为,发布真实客观的信息只是新闻发言人的基本功,要想通过信息的发布来更好的赢得公众的谅解、理解和支持,那么作为新闻发言人的态度远远比事实更重要,尤其是当新闻发言人还不能提供足够的事实或者不能把全部的事实及时公布于众的时候,这里的态度更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要诚恳,必须要真实。你的语态、神态和体态在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在面对媒体采访时,都会直接影响到媒体记者等广大受众对你的评价,从而间接影响到对你所代表的部门和机构的评价。

通过学习,我真切的感受到,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不仅要敢说,更要会说,善说。关键的关键就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和诚恳,还要努力把好事说好,不好的事好好说,这需要技巧,也需要锤炼。

《环球时报》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社评,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位政府官员,尤其是新闻发言人深思:“可以预见,将不断有与政府相关的部门和机构卷入公共危机中,它们在舆论面前的笨拙将不断显现。这些笨拙将给中国的大形象抹黑,并将一点点损耗中国的政治资源。因此这个问题应当受到中国官方的高度重视。”我们所面对的是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媒介越来越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这就意味着作为新闻发言人应对突发事件,应对媒体将更加趋于常态化。对事件处置得是否得当,表达得是否恰当,都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威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不仅是政府的代言人,更是政府公信力的坚强 维护者。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也必须通过我们的自身努力,全力提升协调和运用媒体的能力和水平,把每一次新闻发布都作为一个引导舆论的前沿阵地,努力让我们广大的媒体记者成为新闻发布会的“捧场者”和特别可靠的“信息传播者”。

新闻培训心得体会篇2自参加工作以来,本人曾五、六次到县、市参加培训,在公司内部的培训,也就更多了,通过历次的培训,我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所以,每次培训机会,我的非常珍惜,上课时,也就听的认真,记的仔细,我深深懂得,每一次机会都来之不易。都凝聚着组织着和老师的心血和汗水。

我虽然参加过县里组织的两次通讯员培训班,但本次学习,仍然感到受益匪浅。下午县里的两位老师都从大的方面讲了新闻写作的注意事项和心得体会,我们倍受鼓舞。党办副主任宋林同志讲的新闻写作技巧,我觉得更具体、更实用,更适合我们公司的通讯员。他从新闻的标题、导语、正文、结尾等重点部分着手,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通过自己五、六年的写作经历,把成功的经验毫无保留的和盘托出,使我们深深感动。当然,“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虽然掌握了新闻写作的部分知识,但写出好作品,关键要看我们以后的努力。

当然,写作,特别是新闻写作,是很辛苦的工作,它需要耗费掉我们很多的业余时间,但当你的一件件作品变成铅字的时候,当你收到哪怕是一元稿费的时候,那种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本次培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新闻写作的技巧,更激发了写好新闻 的信心和决心。《金沂蒙报》的复刊,对写作爱好来说是件大喜事,这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好舞台。现在,又赶上了集团公司二次创业的好时候,我们身边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和先模人物,我们周围有那么多的先进经验和优良作风值得发扬、推广,是我们自我加压、奋起直追的时候了。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对新闻写作又有了新的认识,要写好新闻闭门造车是万万不行的,即使偶尔能发一两篇作品,时间不长思想和知识就会落后,写出的东西没有时代特色,不贴近生活,也就谈不上什么质量,就会被逐步淘汰。写新闻,必须要研究新闻,那就要通过多读报纸,多研究报纸。特别是对要投稿的报纸更要下大功夫。过去我写东西有一个毛病,构思不好不动笔,写完了不想改。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写东西并不需要完全构思好了再动笔,只要脑子里有一个创意、有一个素材就要马上动笔,这样就会发现,只要一动笔,原先模糊的思路,就会变得清晰,甚至可以变得更开阔;初稿完成后不下功夫改也是不行的,要逐字逐句的不断的修改,特别是标题,更要反复推敲。可以说改一遍一个样,等什么时候觉得比较满意了再上投,命中率也就会高许多。

新闻培训心得体会篇3六月间的石河子喷薄着春最绚烂的暖色,初嗅着夏最新鲜的热烈,万物竞长、绽红泻绿,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在这里举办的秘书公文写作培训班,颇感受益匪浅。

“机关工作无小事,一字一句总关情”,作为办公室文字工作人 员,确保各类文稿的撰写起草能够按时、认真、高质量完成、传达或上报,不仅关系到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也关系到单位的形象。在短短两年的秘书工作中,我深刻认识到文秘工作无小事,做好每一件大事都是小事,做错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有时一个标点、一个字、一句话的错误就有可能导致整个文稿满盘皆输,甚至严重损坏部门形象,所以文秘工作者不仅要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扎实的文字功底,更要有要有耐心、细心和恒心。然而,作为一个新手,在日常的文字工作中也曾因为自己缺乏系统的公文写作知识学习而常常导致在行文规范、格式和文种选取方面的错误,也曾因为缺乏经验而在文稿起草、应急决策、领导沟通等方面不知所措,也曾因为信息点采集不到位,报道不及时而使单位宣传工作受影响……内心时常充满着困惑和茫然,而这次短短五天的学习和培训却犹如醍醐灌顶,使我对公文处理原则、程序和行为准则,公文写作技巧与方法,信息的收集与写作,文秘人员的礼仪以及新时期文秘工作的发展趋势等有了更为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也增添了我对做好今后工作的信心和勇气。那么,新时期,我们怎样给自己定位呢?在学习培训中我作了做了这样一个概括----那就是要做一个“知书达理”的新时代秘书工作者。

所谓“知书”简言之就是“乐读书、多读书、善读书”,这里的“书”既包括“有字之书”,即书本知识、理论知识,特别是经典诵读,也包括“无字之书”,即生活、工作以及待人接物的方方面面值得我们留心学习的知识,而这些却是在书本上很难学到而又更为实用 的知识。

秘书是一个“文化人”,也是单位文化形象的代言人。我们只有通过多读书,多方汲取文化涵养,才能时常找到活水源头的感觉,言谈举止之中才能透视出文化的气息,人文修养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起来。正如培根说的那样:“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社会也是一所大学,“实践出真知”,“处处留心皆学问”。身边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就是一本本生动的书;领导的每一次鼓励或批评,自己的每一次反省和检查,也是一本鲜活的教材;与同事的交流、向前辈的请教,也会开阔视野,弥补过失。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向工作实践学习,要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得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当然,书海无边无际,书山高耸入云,而我们工作之余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读书与学习必然要有选择性,所以读书就要“取法乎上”,选择经典性作品,学习就要进行精品化撷取,做到广读书、读好书。

知书的目的,则是达理。所谓“达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要通达社会伦理道德和秘书的职业操守,也即是“伦理”。古代士子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处世信条,把“修身”放在首位,以自我完善为基础,提出“人以品为重,官以德立身”的准则,这也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追求。“秘书” 在拉丁文中意思是“可靠的职员”,可靠是对秘书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要做到品行上可靠,恪尽职守,光明磊落,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能够以冷静的态度对待是非,以宁静的态度对待得失,以清静的态度对待名利,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要做到作风上可靠,既要有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品性,也要具备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习惯,及时沟通、竭诚团结身边的同事“积力之所举”、“众智之所为”,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新闻培训心得体会篇43月30日-31日,我有幸参加了公司举办的宣传工作表彰会暨新闻宣传培训班,与省公司、各地市分公司新闻宣传通讯员们一起认真学习了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写作技巧以及摄影基本技术速成,两位资深授课老师的精彩讲座和四名优秀通讯员的经验分享,使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深受启发。

作为一名新闻宣传战线的新人,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类培训,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既是启蒙,又是提高,让十年来一直从事网络技术工作的我,触动非常大,感受非常深刻。本次培训极大地开拓了自己的视野,让我的眼界豁然开朗,同时也坚定了做好一名合格通讯员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是要广泛阅读,学习与积累相结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分享优秀通讯员宝贵的经验,我明白了,要轻松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就要善于学习和积累。学习包括向书本学习和向人学习。向书本学习的途径很多,例如网站、杂志、书籍、报刊等等,要广泛阅读,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不断积累词语、素材。学到的东西,积淀在心 中,总有一天“厚积而薄发”,当他们连贯起来的时候,就是自己的东西。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如果没有学习和积累的过程,新闻宣传通讯员这个岗位根本无法胜任。年初,刚刚接到领导的通知,让我担任部门通讯员时,为了弥补自身不足,专门跑去邮局定购了《演讲与口才》一书,又在省图书馆办理了借阅证,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缩小与其他同事之间的差距,不至于被大家落下十万八千里。

二是要深入生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宣传通讯员,首先应该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然后运用于实践。理论来源于什么,理论来源于持之以恒的学习,只有持之以恒了,才能够不断积累,不断增强。然而光有理论而不注重实践,那相当于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张刚老师讲到原新华社主编穆青,当年宣传焦裕禄时,对当地记者采写的事迹不满意,继而决定自己深入生活去重写,通过亲历、走访等实践活动,掌握了大量的事迹材料,拍摄了许多感人的照片,再次写出的事迹材料将焦书记对党、对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强烈地表现了出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三是要勤于动笔,思考与行文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别人的文章是为了学习和积累,如果只是泛泛地读过,没有多大意义。只有经过细心思考,细细品味,带着问题去阅读会使我们收益更多。会思考是件好事,但是如果仅仅只停留在思考阶段,不能行文,说白了那是“务虚”。思考的目的是为了有更好的写作成文,刚开始写得不好是正常的,只要多思考、肯动手,写得多了写作水平就会在与日俱增,写东西自然能信手拈来,这才是“务实”。周老师在进行摄影讲座时说到技术可以后天弥补,但是照片选景的构思却需要先天的艺术感知。联想到,前不久按照综合部的工作要求,参加了主题为“我的年,这样过”《山东广电网络集团首届新春网络影像作品征集大赛》。两个参赛作品,一个是专业相机拍的,一个是卡片机拍的,但无论如何,自己稚嫩的选景构图、拍摄角度、相机的运用等等方面,现在想来,无不透露出“这是菜鸟一只”!周老师说,要选出一张能用的人物照片,至少要对拍摄对象拍20张以上!写作要勤于动笔、拍摄要勤于动手,以后的工作中,我将锲而不舍,多看、多学的同时,还要真正做到眼勤、嘴勤、腿勤、手勤。

四是要加强交流,自学与互帮相结合。一花独放不足奇,万紫千红才是春。如果不注重交流,只是一味地闭门造车,容易导致思维僵化,写出的文章没新意,做出的工作没创意,只有加强交流,互通有无,互帮互助,才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本次认真聆听了四名优秀通讯员的经验分享,我深深的体会到:要想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敝帚自珍、闭门造车、游离于整个新闻宣传群体之外等做法,对个人的发展和成长进步是非常不利的。公司现在正处于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实施多元化战略进程中,作为一名普通员工,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以外,还要不断地学习工作相关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技能,立足本专业,日常工作中,增进施工技能的同时,还要注意规划设计、工程管理方面的学习,这就要与其他部门同事多多加强经验交流。新闻写作方面,通过本次培训,我认识了一些其他部门的通讯员,在与他们的聊天中,又使我获益匪浅。另外,我觉得要想写出高质量的稿件,还要关心整体网络构成、一级、二级传输干线、下一代的广电网络NGB发展趋势,三网融合的技术精髓,三大运营商的行业动态,与本部门内同事交流、与各个部门间交流、与本行业交流、与三大运营商交流,取长补短、吸收精华,增长自身知识技能的同时,又能写出有新意、有亮点的稿件。

在学习中进步,在工作中成长,这次培训使我对新闻写作知识、摄影技巧方面,有了深入地了解。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时刻牢记省公司 “改革创新年”宣传工作的各项要求,努力完成工程公司对外宣传的各项任务。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发挥自己的工作主动性,把这次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摄影技巧认真消化吸收,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新闻写作、新闻拍摄等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抓新意、找亮点、求突破”,注意观察,勤练笔功,勤于练习,用成绩来答谢领导的信任,用不懈地努力来争取更大的进步,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宣传通讯员。

新闻培训心得体会篇57月5日,我有幸参加国土局组织的新闻培训学习会,对于我这个初入此行的人来说,面对陌生的新闻写作,这次培训学习显得意义非凡。

在为期一天的培训中,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叶红玲、白起文老师为我们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从新闻写作的最基础知识:标题、导语、正文和结尾如何着手,到如何发现新闻采点的着眼点,到举例说明新闻写作中容易进入的误区,另外两位老师还将自己多年的写作经历和 成功经验毫无保留的传达给我们,这使我受益良多。

在这次培训学习中对于我的入门工作有了很好的帮助,对如何做好新闻工作有了新的启发,要用一颗敏感的心和敏锐的双眼去感受,去观察生活,留心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才能发掘出更有意义的新闻素材,才能写出更好,更有价值的作品,同时写新闻必须要先研究新闻,多读报纸,多研究报纸,从中学习写新闻的技巧,不断积累知识,总结经验,使新闻写作的量变到质变,才能达到新闻写作水平提升的效果。

通过这次紧张有序的培训学习,我对新闻有了更系统的了解,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勤观察,多写勤练,将这次培训学习的内容融入到工作中,发现工作中每一个可贵细节,记录下公司事业稳健发展的足迹。

篇2:新闻摄影培训心得体会

X月X日至X日,我参加了由XXX举办的XXX专题培训班,来自全省各地市县电台领导、编辑、记者数百人参加学习。

此次培训的授课老师有XXXXX。培训内容包括XXXX等。老师们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历向学员们详细讲解新闻稿采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通过典型稿件的举例分析,深入浅出地说明广播新闻稿件必须坚持速度、深度、话语权的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快,使得本来可能比较生硬的授课增添了十分活跃的气氛。

通过学习,我对广播新闻的“快”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美国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的照片拍的不够好,那是你靠的不够近。广播新闻的快,不仅仅是发稿子的快,更应该是新闻事件发生后记者快速到达现场,随时随地策划,信息快速综合,第一时间向听众呈现准确、全面、权威的信息。对新闻事件的反应速度体现了一个媒体的管理能力。

通过学习,我对广播新闻重大主题报道有了新的理解。广播重大主题报道大多模式“八股”、时效性不强、信息晦涩,转变广播重大主题报道理念,必须与民生事件对接,抓住人的因素,体现亲和度、关联度、新鲜度。亲和度,就是让记者以普通人的感知来做新闻,用记者的敏锐发现问题做新闻;关联度,通过关联事件(最感兴趣的事件)、关联人物(最关心的人),从小切口做大新闻;新鲜度,即时效性,以一段时期内的新闻时尚、焦点做新闻。

通过学习,我对广播新闻音响的使用有了新的思考。声音不是文字的图解。声音传播的方式不仅包括语言、音响和音乐,在适当的时候,静音也是一种表达方式。

篇3:新闻摄影培训心得体会

一、策划在新闻摄影报道中的作用

新闻摄影报道策划是新闻策划概念的延伸和内容的丰富, 它使新闻策划范围更加广泛。对新闻摄影报道策划, 笔者认为应该注重这样两方面的内容。

1. 抓住摄影的特点, 让新闻摄影报道充分反映民生问题。

百姓冷暖是媒体关注的重要方面, 如何把民生问题在媒体上充分反映出来, 使之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从而得以解决, 这是媒体不可忽视的, 也是媒体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应该成为新闻摄影报道策划的重点。

2. 利用摄影的特色让新闻摄影报道在版面上“活”起来。

进入读图时代, 图片在报纸上已经成为报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摄影报道策划就是要充分利用摄影的特色, 发挥图片直观、吸引眼球的特点, 使新闻摄影报道声情并茂地呈现在版面上。

近年来, 《牡丹江晨报》在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上下足工夫, 开设了“视觉·深度”摄影专版, 整版以“新闻现场”、“新闻背景”和“记者手记”几个板块组成。

二、新闻摄影策划应遵循的原则 (1) 符合实际的原则

新闻摄影策划的基础是客观实际, 因此在进行策划时, 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紧密联系实际。《牡丹江晨报》的“视觉·深度”专版在策划上注重与实际相结合, 以老百姓的身边事为挖掘的主线。

2010年1月, 记者在农村采访时发现, 东宁县爱国村500多户人家, 有一半以上的家庭购买了小轿车、客货。就着这个线索, 记者进一步采访后, 更多的线索上来了:这个村是当地黑木耳生产专业村, 一些头脑零活的农民开始边种木耳边跑起黑木耳销售业务。据此, 我们策划了摄影深度报道《小山村兴起购车热》:一组图片、一篇现场新闻报道, 再加一篇记者手记, 把这一主题进行了全方位体现。

(2) 形式创新的原则

在策划“视觉·深度”专版时, 我们最先考虑的就是创新, 要在题材上创新、在版式上创新、在拍摄方法上也有所创新。《牡丹江晨报》虽然还没有成立视觉中心, 但已经设立了图片总监, 摄影记者和美术编辑均由图片总监统一管理, 这给“视觉·深度”版的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作为图片总监, 笔者策划的“视觉·深度”专版做到了与众不同。

2010年1月, 记者拍摄了一组年轻人纹身的片子, 事不算新鲜, 但是如何能把这一主题深化, 让其标新立异, 就要求记者在拍摄角度和方法上有所创新, 并研究提炼出一个新的主题。报道时, 首先以标题《镌刻在身体上的“时尚”》配以现场图片和背景材料, 同时配发《从神秘走向寻常》的记者手记, 很完整, 也有新意。

(3) 切实可行的原则

在新闻摄影策划过程中, 要注意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论证, 使每一步骤的设计都切合实际, 具有可行性。2010年, 一位朋友找到笔者:其朋友开了一个新型鸭养殖场, 想要做一下报道。大家知道, 这很明显是一个人情稿, 笔者没有答应, 只说可以安排记者去看一看再说, 但通过聊天得知, 这个养殖场还真有特别之处, 而且创办养殖场的是一位城里的“80后”。我们以《城市80后下乡当上“鸭司令”》为题, 配以《家乡创业商机同样无限》的记者手记刊发在“视觉·深度”专版, 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很多读者打电话询问“鸭司令”的情况, 要与其一起创业。

三、新闻摄影策划的执行

新闻摄影策划的执行关系到策划的成败, 其实质上就是把新闻摄影策划这种抽象化的东西变成具体化的东西。

(1)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报道活动有明确的目标和行动方案, 是依据报道者对新闻事件和活动的理解与参与形成一定的报道思路, 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于客观事实的一种社会实践。人的主观意识如何作用于客观实践、如何根据变化了的事件来不断修正思维和行动, 这对于提高报道者的综合素质是大有益处的。

(2) 明确相关执行人的分工。每期的主题策划提前出来以后, 所有的方案必须详尽, 必须有说服力和执行进度计划, 相关的版面要安排专于此项的记者负责采访写作, 按策划提出的问题、策划的要求去把稿件做深、做透, 最好在稿件上有更多的新东西为好。

(3) 挖掘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新闻赖以生存的客观事实是千变万化、稍纵即逝的, 新闻要求既新又不能重复, 报道策划不仅可以敏锐地感觉到眼前发生的事实、追忆过去的历史, 而且可以科学地预测未来, 不仅能够找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发展关系, 而且能够开发潜新闻使之成为显新闻, 最大程度地开发和有效地利用新闻资源。

(4) 突破常规的定势思维方法。所谓思维定势指的是, 当人们反复思考同一个或同一类问题时, 会习惯性地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按照一种固定的思考程序, 重复同样的思路, 此种方法会妨碍创新思考。因此, 需要排除思维定势对形成新思路可能产生的束缚作用, 要运用发散思维, 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

篇4:新闻摄影专题拍摄心得

一、专题照片的种类

在谈论各种景别之前,有必要先概括一下专题照片的种类。专题照片分为一般专题、故事性专题、综合专题三种类型。2012年10月,笔者拍摄的《前不塔气村的变迁》共由8幅照片组成,从类型看,它属于一般专题。笔者抓住一个事件,站在宏观角度观察,从不同侧面切入,反映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对象的不同生存状态。笔者于2013年7月拍摄的《中校刘祥增当列兵》则属于故事性专题,从生产劳动、文娱竞赛、整理内务到训练,笔者用4幅照片细腻地刻画了刘祥增这个新闻人物,整个专题带有很强的故事色彩。故事性专题大致有两个特点,一是所选题材面窄而具体;二是故事本身均处于运动变化状态。这些特点决定了摄影者的拍摄难度,为此摄影者必须细致观察、快速反映、快速判断、准确无误地捕捉精彩瞬间。

在《内蒙古日报》上还经常看到三种类型之一的综合专题,这种专题照片通常由版面编辑人员在各个重要时期和重大节日,根据新闻宣传的需要进行编辑之后见诸报端。2011年春节到来之际,内蒙古各地春联、烟花爆竹等年货销售火爆,在呼和浩特市通达商场内,一个门市每天能卖出春联800余幅,卖家乐不可支,欣然接受笔者采访。关于迎新年的照片,当时各地的记者、通讯员都在拍摄,最后《内蒙古日报》的版面编辑选了两张(其中有笔者一张)组合到一起发了出来,取名《浓浓的年味》。2013年,以《阅读现状令人担忧》为标题见报的三张照片(其中有笔者两张)也属于综合专题。在综合专题中,版面编辑所选照片的代表性强且有典型意义,另外图片的画面较为生动,对读者具有较强的冲击力。

二、景别的4个变化

针对专题照片,笔者分别从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四个方面谈一谈景别变化,也就是专题照片的画面质量问题。

1.景别变化中的全景

在较远较高位置,把某一场景相对完整地收入画面,按下快门,即可得到全景照片。全景画面的场景大,具有宽阔感和完整感。比如水利设施建设工地、震区抢险救灾现场等大范围的新闻场景最好用全景。

2.景别变化中的中景

中景画面的摄距比全景近、其画面空间比全景小。值得注意的是,中景画面一定要有恰到好处的衬景存在。

3.景别变化中的近景

毋庸置疑,近景在中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接近拍摄对象。2013年3月,笔者在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拍摄工作人员给被救助小女孩蕊蕊(化名)梳头的照片,用的就是近景。梳头的照片刻画的是蕊蕊(化名)对母爱的渴盼,此处用全景和中景,会淡化画面的情感气氛,画面中的两人关系也难以交代清楚。当然,这张梳头的照片拍摄的好,还得益于笔者在摄影构图中采取了均衡布局法,其画面表现力是别的画面形式无可比拟的。

4.景别变化中的特写

特写镜头的画面特征是,形象充实丰满,无关紧要的部分被取景框排除在画面以外,拍摄对象的周围空间极少或者没有空间。

2013年4月,笔者拍摄了专题图片《古稀老人的造林梦》,受到社领导的高度评价,虽然时隔多年,仍让许多报社同仁记忆犹新。2013年年初,笔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呼和浩特市农民边成厚20多年如一日坚持义务植树,在榆林镇阳曲窑村的荒山荒坡种活了2000亩地的树木。笔者在现场看到,一排排的油松、樟子松、柠条、沙棘、杨树就像一块硕大无比的绿色地毯顺着山体铺展着,煞是壮观。那时的边成厚已经74岁了,身体也患了病,但他仍然每天坚持到林地里转悠,哪些树需要浇水、剪枝、打药,都做到心里有数,老人还让远在城里上班的女儿牺牲休息时间过来帮忙管护。笔者被老人的行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也由此坚定要宣传这位老人的想法。在笔者拍摄的《古稀老人的造林梦》专题照片中,其中有一个画面采用了特写镜头。笔者将画面四周空间完全舍去,只留下两只托着树苗、布满老茧和沾着泥土的双手,这个手部特征是整幅画面的视点,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专题照片中常見的问题是缺少景别变化和视角变化,照片画面雷同、内容肤浅,文字不能对事物做本质地概括,需要高度重视并加以克服。

三、专题照片文字部分的组成

成功的专题照片除了有好的画面外,文字部分也是不容小觑的,换句话说,专题照片的文字写作与画面同等重要。专题照片的文字部分由标题、总说明和分说明组成。标题在专题照片中起到表达主题和画龙点睛的作用。总说明用来详细叙述新闻事物的前因后果,对新闻事物进行宏观而又详实的报道。与摄影画报不同,报纸上的专题照片总说明长短不一,字数的多少应根据题材的特点、报道的规模和传播价值而定;分说明是为说明每一幅画面内容而存在的,一般只需要一两句即可,简洁明了。

浏览一些媒体,我们有时会发现专题照片的标题没有特色、难以引人入胜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不外乎有的摄影者对待专题照片存在着重图轻文现象。虽说是一名摄影者,也有必要培养过硬的文字功夫,不然自己“烹制”的专题照片会缺少“味道”,留有缺陷。

语句通顺、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中心思想明确,这是专题照片文字写作的起码要求。

专题照片通常占有较大版面空间、以较大规模的形式出现在读者视界,不能因为文字部分可以详尽具体就七拼八凑,啰啰嗦嗦。繁琐的语言非但无助于叙述主题,反倒难以切中事物的实质妨碍主题表达。语言一定要精炼,但精炼不等于简单。

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散发着墨香的传统媒体——报纸依然为人所爱。报纸上一个个由文字拼接的消息、评论、通讯是“红花”,而专题照片就是“绿叶”,“红花”需要“绿叶”陪衬,相得益彰。相信,在广大摄影人的努力下,“绿叶”会愈加青翠,令人“垂涎三尺”。

篇5:新闻摄影与实用摄影心得

一、新闻摄影

1、领导接待

(1)明确服务对象。在上级领导来访、调研、视察、座谈、现场办公的照片中,不仅要有上级主要领导,还必须有本单位主要参与领导。一把手参与的必须有一把手。非一把手参与的,谁负责主持接待,有谁。

(2)注意人物位置。在摄影把握时,要注意来访领导及陪同人员的位置,一般主要领导位居众人中心,要让人一看就能知道本张照片的主要领导是谁。摄影照片显示的陪同领导最好是按级别按顺序陪同。

(3)找准拍摄角度。好多领导要求,省市报社来的记者水平高,他站在那儿拍摄,你也应站在那儿拍摄,应该跟着人家一块儿拍摄。这其实是领导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因为服务对象不同,拍摄角度就应不同。省市报社记者服务的自然是省市级领导,必须找准对省市领导最有利、最好的角度拍摄。而拍摄者,必须找到对自己领导最有利、最好的角度拍摄。

(4)找好最佳时机。领导在走路时,拍摄显示效果不好。最好时领导在见面握手、站立观摩、互动交谈时拍摄。

2、领导讲话

(1)明确会议主题。要有开会概况照片,在一张照片内显出会标、主要领导、与会人员规模。

(2)掌握拍摄时间。领导讲话一开始就要抓紧拍,因为开始时都是抬头说,往后就是念稿,照出的照片给人都是闭眼的感觉。

(3)正拍不如侧拍。正拍,有时显示的是领导嘴前有个话筒重叠。侧拍20°—30°,则照片显示的是领导嘴与话筒界限分明。

(4)轮廓不清补光。在灯光足时,拍摄的领导面部轮廓有黑影,可打开闪光灯,补光拍摄。

3、领导颁奖

(1)敢于上台拍摄。一般拍摄是领奖人拿好奖牌全部面向观众时拍摄,但这样的效果是显示不出领导,领导都被领奖人挡住。所以,为获取好的照片,要敢于上台拍摄,在领导与领奖人握手的瞬间拍摄。

(2)可以多机拍摄。由于在一瞬间,拍摄者不可能照顾全部拍摄需求,多个角度拍摄。这时,可以与会务组沟通,要求多机拍摄,从不同角度同时拍摄。

二、实用摄影

1、旅游摄影

(1)主要景点不与人重叠。如有的照片拍的是人站在塔下或瀑布下,效果不好。

(2)人像不宜居中,最好在黄金分割线位置较好,一般偏右。

(3)旅游摄影不宜特写,不要把人拍得太大。

(4)人的双眼应朝向镜头,不应朝向镜头之外,否则照片显示人的眼前没有空间。

2、体育摄影

(1)水平低者可用相机运动模式拍摄,水平高者可设置快门优先,按400-500分之一秒来拍摄效果较好。

(2)选好拍摄的运动项目。一般选用拔河、篮球,不选乒乓球(人球经常分离)、跳绳(绳转速过快则显不出)。

3、风光摄影

曲线表示优美,斜线表示动感,直线表示稳重。

三、注意事项

(1)要围绕主题拍摄。在拍摄职工比赛、文体活动、慰问职工等活动时,要围绕活动主题,通过照片表现活动主题,要是什么就拍出来像什么。如慰问职工,不仅要拍出领导,还要拍出慰问金、慰问品,让人一看就知道领导在干什么工作。

(2)将筛选、修剪后的照片送给领导,不要将草稿片全部给领导,让领导自己挑选。否则,很容易招来领导的批评,批评你水平差。

(3)同一时机不妨多拍几照。有统计显示,如果60人合影,则每张照片显示都有人闭眼。所以,多拍几照,可以进行对比修饰。

(4)拍摄大会会场,由于灯光不足,可加装闪光灯,并将闪光灯向上打,拍摄的照片效果较好。

(5)会用简单的图片处理软件对照片进行修饰,会使用PhotoShop

更好,能将照片艺术化处理。

刘建国 QQ:395346617

篇6:新闻骨干培训心得体会

在短短四天的紧张学习中,我认真的聆听了当代兵团杂志社社长张光辉,奎屯日报社编辑部主任马新兰,兵团日报社主任记者殷雪静等老师的精彩讲课,他们分别从人物故事、写作民生新闻的采访与写作、如何打造新闻摄影精品力作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其中张光辉老师在培训中指出采访的重要性“七分采三分写”,在采访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细节,在塑造典型人物时要注重人物的时代性、政策性等。老师还将自己多年的写作经历和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我们,使我深深感动。在培训中我更是对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有了更多的认识,并就如何写好新闻得到许多启发,

通过培训对于我的入门工作有了很好的帮助,对如何做好新闻工作有了新的启发,要用一颗敏感的心和敏锐的双眼去感受,去观察生活,留心单位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才能发掘出更有意义的新闻素材,才能写出更好,更有价值的作品,同时写新闻必须要先研究新闻,多读报纸,多研究报纸,从中学习写新闻的技巧,不断积累知识,总结经验,使新闻写作从量变到质变,才能达到新闻写作水平提升的效果,特别是对要投稿的报纸更要下大功夫。

篇7:新闻写作培训心得体会

由于我涉入新闻写作队伍时间短,经验不足,对宣传培训学习有着迫切的需求,所以格外珍惜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本次培训通过聆听各位老师的精彩讲解,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在短暂一天有序的培训中,我像每一位学员一样,积极领会老师教授的课程,使我重新领悟了写作和人生。作为刚刚接触新闻写作的我来说,老师的讲课使我深刻了解到正确的新闻写作会直接关系到新闻的效用发挥,很多的工作都需要客观的反应事实真相,需要大量的使用新闻写作方法,因此更要熟练的掌握新闻写作的规范和技巧。

篇8:新闻摄影培训心得体会

一、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的首要特点是新闻价值,没有新闻价值的照片也就不具备新闻的转播意义。用照片来反映新闻事实之前,记者必须判断它是否具有报道价值,这样才能被广大读者认可,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产生一定得社会影响。新闻价值包含新闻摄影的重要性、新闻性、接近性、时效性、趣味性。其次是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摄影的生命,失去了真实性,新闻摄影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个原则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真人、真事、真场景和任务的真实感情”。第三是思想性。新闻摄影的形象语言是为新闻照片的思想内容服务的,它体现在报道新闻,宣传时事,舆论导向方面,也体现在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方面,要弘扬住旋律。第四是形象性。形象性是新闻的本质、最直接的特性,只有形象真实、自然、新鲜、生动活泼,才能反映好新闻内容才能把新闻内容准确有效地传达给读者,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第五是导向性。新闻在传播信息时具有引导舆论的作用。新闻摄影做为新闻中的一种,也是引导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正确的舆论才能保一国平安,使本民族和本地区、本单位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正确还是错误地选择摄影报道事实关系着舆论导向问题。

二、新闻摄影记者应具备更高的素质

(一)是是要有质置意识

新闻摄影比文字报道更直接、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因此也更有说服力,能起到文字报道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拍出有新闻价值、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图片新闻,必须长期坚持到基层去,补捉“活鱼”。要立足全局新闻,不但要动手,而且要动脑,要学会想点子,抓点子,要有很强的质量意识和对生活得激情。有觉察“石中有金”的灵感,有发现“小中见大”的悟性,有“以小见大”的灵气,有“点石成金”的能力。善于发现和捕捉事物的特征,善于用照相机去抒发心中的感受,才能使拍出的照片立意新、立意高、立意明,懒得思考,对身边事物变化缺乏感情,就不能从那些看似平常的现象中去挖掘内在特征和深刻的意蕴,就不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联想起社会人生的深刻哲理,就不能使自己拍摄的社会新闻作品富有强烈的表现力。搞质量的图片应该具有鲜活的时代信息、丰富的社会内涵,体现事件和人物的新闻性和真实性,瞬间形象的纪实性和艺术性,体现浓郁的现场气氛,具有浓郁的情感力量,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要确保图像清晰,制作精良。

(二)是要有献身精神

献身精神就是勤奋加勇敢。对什么样的重大新闻应该冒险、值得冒险,要冷静分析其新闻价值、社会价值及历史价值,打有把握之仗。突发式社会新闻发生地时间和地点难于预料,而一旦得到信息,就应雷厉风行,马上奔赴新闻现场,及时摄下发生中的事情。在和平时期,如抗洪救灾、井下抢险、跟踪侦破、科学探险等仍需要献身精神。只要摄影记者具备这种精神,就不怕拍不出震撼人心、催人泪下、启迪后人的传世佳作。

(三)是要有精湛的技术

在互联网络、多媒体时代,新闻摄影记者不能仅仅满足于摄影技术,还要集文字记者、录音、录像记者的技术于一身的超文本记者的精湛技艺,成为多面手,能写、能摄,集采编播于一体。因为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和数码相机等新媒介的普及,将使得在突发事件现场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抢拍、抓拍现场新闻照片并可以立即通过网络发布。如果专职摄影记者和普通群众都在现场,摄影记者将能以专业的眼光来进行现场报道。因此,摄影记者技术以上要求更精益求精,拍出更多的精品。

三、要善于挖掘新闻事件的主题

(一)是要弘扬住旋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这是一个政策和原则问题,无论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无论是向党报投稿还是网络投稿,都不能偏离这个大方向。人民日报资深记者许林拍摄的《少一分钱也不行》,表现武汉市一位地税专管员坚持原则,面对拒不缴纳的业户,坚决地举起税单向业户表明自己态度,使业户不得不缴纳税款。这幅照片形象地反映出税收人员严格执法的可喜气象,进而也体现出了我国税收机制及其监督机制的逐步完善。

弘扬主旋律包括加强批评报道的数量和力度。有人说,舆论监督是社会进步的清道夫。通过摄影的形象性特点,准确地反映问题,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这无疑会促使问题的解决。批评类的新闻摄影作品的意义正在于此。但是,批评报道要有个适度、适宜的问题,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象有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遇有对方态度蛮横或者暴力抗法的情况下,个别执法人员难免出现过激的举动。但这不是这起事件的主体内容,也不代表执法人员的主流,如果拍摄下来再报道出去,就会在群众中造成以点代面式的误解,起到负面的传播效果。

(二)是突出人文关怀

多年以来,围绕是先拍片还是先救人的问题,中外新闻摄影界都发生过争论。通过这种争论,我们可喜地看到,一些血淋淋的追求感观刺激的图片越来越少了,有的此类图片和拍摄者甚至还遭到了社会舆论的谴责。其实,这是一个人间关怀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条件下,新闻图片是否体现人文关怀尤为关键。

四、要善于抓住突发新闻事件的瞬间

新闻摄影是瞬间的艺术。如果对新闻事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没有一个事先的设想和计划,拍摄很难成功,而且一旦失败,就没有机会再拍到相同的精彩瞬间。所以,开始拍摄前要从时间和空间上预想可能发生地情况,在心里准备一个大致的计划,做到未雨绸缪。

(一)时间方面要留有余量

对于一些预定时间的采访,要提前一些时间早早到达预定地点。像各级领导同志走访慰问,有关部门开展行业检查等活动,很可能提前出发。如果你踩着点儿来,那就很容易被落下。

(二)是空间上占位

很多人说,占据了好的拍摄角度,片子就几乎成功了一半,这句话说明了拍摄位置的重要。但是,选择有利得拍摄位置在实际采访中很难做到,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所以,应该尽可能地在采访前熟悉拍摄环境。比如拍摄领导到居民家或医院病房慰问,你事先一定要掌握房间的格局,不妨实地勘测一下,事先瞄好一个或几个最佳的拍摄角度。然后,在领导们进房间前,抢先进入,否则,等领导和随从们进来后,你可能就没有机会选择拍摄位置了。

(三)是事态上的预想

无论是预定采访还是偶遇突发事件,在采访前或是采访中都要预想到下一步可能出现的情况,比如事态的发展程度,事发地点的转移位置。以拍摄大火为例,现场就是一座大楼,但救援地点多,救援过程中的突发情况多,如果不结合现场建筑物的构造,分析商厦的哪一侧、哪一层楼的救援难度大,分析哪个部位可能出现好的片子,而是盲目地拿着相机在商厦四周转悠,很难及时发现精彩的场面,更何谈拍出好照片。

除了这3点之外,摄影者在新闻事件结束后,不要立即离开现场,要考虑这起事件还会不会反复,还会不会有新的情况发生。通过个人一定时间的观察和咨询,确认事件已经完全结束之后再离开。

此外,在实际拍摄中,要尽可能地加大信息量,注重美学方面的规则,选用大小不同的拍摄角度,撰写图片说明和标题,以达到拍出满意的新闻摄影作品的目的。

上一篇:电商平台购销合同下一篇:关于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风险大排查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