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2024-05-09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共7篇)

篇1: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浙江省海宁市实验初级中学

张伟红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本文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登月成功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阿波罗登月这一题材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但它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关于月亮及登月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这就需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课堂增效。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的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爱动手、动脑,大致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上网操作方法,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但他们不具备丰富的登月知识,对阿波罗登月缺乏感性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没有了具体的形象做基础,学生理解起来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感到课文介绍的知识距离自己太远而索无兴致,无法对课文作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另外,由于课文较长,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快速筛选、概括、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三)教学环境分析

教材本身需要学生进行网络学习,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不一,在课堂上计划时间内很难完成众多信息的收集处理;刚好我校有网络教室,因此我选择了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教室,上课在多媒体教室。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登月的过程及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培养语言赏析能力。

难点:理解登月的伟大意义,如何激发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间欣赏

课间用星际的图片配以音乐循环播放。

[课间营造气氛,唤起学生对神秘宇宙的好奇、向往,为本课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二)激趣导入

教师:假如有人问你:你知道什么动物飞得最高吗?很多人肯定会回答:鹰飞得最高。假如有人告诉你鹰能飞上月亮,你肯定会认为这是不现实的。1969年7月20日,一个名叫阿姆斯特朗的美国人向全人类报告了一条消息:鹰已经飞上了月球。当时所有听到这条消息的人,人们确信他报告的消息的确是事实。阿姆斯特朗所说的当然不是一只普通的老鹰,而是美国的“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这只鹰是如何登上月球的呢?我们来看课文《月亮上的足迹》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它能让学生的学习从无效变为有效,由低效转化为高效。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速读课文、概括内容

自主学习: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划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完成两个问题:

事情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说说课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用一句话回答。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几个方面来概括。以上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

讨论明确:按时间顺序、本文记录了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这个环节培养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速读课文,根据教师的方法提示,抓关键词,找寻信息、筛选信息、处理表述信息的能力。]

(四)了解登月过程

1.“阿波罗11号”登月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根据课文画出“阿波罗11号”登月路线图。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画一画 “阿波罗11号”登月线路图并简述。

由小组自主合作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教师选取学生路线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请相应的学生代表上台边指图边讲解登月路线,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教师画的线路图,师生一起指图讲述登月路线。[画图可以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形象符号,其内容的准确性和形式的直观形象性可直接诉诸学生视觉,丰富学生的感知表象。有助于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画图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挥其想象空间。图画能使人的想象力突破现实世界而进入到另一个彼岸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大大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为学生学好文章的助推器。登月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让学生自行讲解,可以让学生在图画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讲述登月线路,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2.我们所画的路线图毕竟是空洞抽象的,让我们真切地感受一下登月路线吧。教师播放模拟“阿波罗11号”从发射到登月过程的视频,并在第一时间为视频做解说。

[信息技术帮助解决了其他媒体手段难以实现的表现手法,形象完整地展示了从发射到登月的整个过程,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加科学了解事情的实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更深体会到登月过程的复杂和科学家的伟大。] 3.教师过渡:这真是一条震撼人心的路线,那么宇航员到月球上完成了哪些工作?自主学习: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哪些工作?一件事用几个字概括,例如:检查登月器。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巡视指导。在学生概括有困难时,由其他同学补充,但教师强调、指导要抓关键字词概括事件。

讨论明确:采集月壤和月岩;树立纪念碑;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安装激光仪和月震仪;插星条旗;与总统通话。

[学会借助关键字词概括事件,锻炼其语言概括能力。]

4.宇航员在月球上如何工作的,具体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吧。视频播放宇航员在月球上的活动情况。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历史影像资料,象宇航员一样看着月面越来越近,听着宇航员与地面交流的录音,能够使学生坐在教室里就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

觉,更加清楚了宇航员在月球上做的事情,更加增添了对探月的好奇。]

(五)研读赏析语言

品一品:看过视频,对照课文,你觉得哪些词或句是你最喜欢的,请找出来,读一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教师在引导时,注重五个方面:(1)恰当的描述,在此可以用增、减、删、换词语的方法,从修辞角度、从表现手法等方面让学生感受描述的作用 ;(2)用数字说明,可用比较、对比等方法让学生领会用数字的作用;(3)议论性重要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深究重要词语含义的方法领会议论的作用;(4)充分开展朗读,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的朗读具有层次性,并适时鼓励表扬。(5)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把信息技术与文本进行巧妙的整合,使学生能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理解月球世界的奇异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谜,充分开展朗读才是前提。这节课,我以读为本,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在朗读中,如月球上奇异景色的朗读指导,几个月球之谜的朗读指导,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里感悟文本内容,拓展自如。]

(六)拓展延伸

观看翟志刚太空漫步视频,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语言准确生动。

[借助这一视频材料,拓展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同时,经过写作训练,实现了语言能力的迁移内化。]

(七)布置作业

网络环境下综合性学习《探究月球与宇宙》。

[学习本课内容后,学生对登月这一科学事件肯定还有许多疑问,需要后续学习,教师的职责在于调动其主动探究的欲望,通过提供网站,诱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这是我们教学的根本。] 教学反思:

某些课文与信息技术恰当地整合,能有效突破课堂的重点、难点,变语文小课堂为社会大课堂,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篇2: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

许巷初中

唐晓靖

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2、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来。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课文的内容,组织学生思考、交流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与学的活动能有机结合并各有侧重。教与学的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嫦娥奔月和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图片,创设情境。

二、预习检查

(一)请学生给生字词注音或跟据拼音写出汉字。

(二)齐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三、整体感知

(一)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先后做了哪几件事?

(二)以上问题可以先由学生自主归纳,然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1、(1)明确: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A、准备(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B、升空(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C、登月(登月,工作)

D、返航(起飞,归航,畅谈感受)

(2)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数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

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

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许巷初中青年教师“四项评优”

2、明确: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以下六件事:

A、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B、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C、树立登月纪念碑。

D、安装各种仪器进行科学探测。

E、插上美国国旗。

F、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四、合作、讨论(复述练习)

假如整个登月过程从准备到返航都是进行电视直播的,你作为当时的电视解说员,将如何来解说这个激动人心的事件?

(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解说前两个阶段,一组解说后两个阶段)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有记录员,有发言代表)

五、自主探究

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讨论:对于以上这一段话该如何来理解?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六、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名宇航员,来到一个新的星球,请你发挥想像力,来描述一下自己所看到的景象,或者你所经历的事情。(尽量开拓自己的思维,想像可以是合理的,也可以是虚幻的。)

七、课堂小结

这一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进行了一次奇妙的太空之旅,了解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感受了人类首次登月成功的喜悦,也让我们对人类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和自豪。

篇3: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这部话剧的故事很简单,两个剧组同时在一个剧场里排练,《暗恋》剧组和《桃花源》剧组,这两个剧组都跟剧场签了租约,排练的时间都很紧迫,所以互不相让。

《暗恋》故事的主人公是江滨柳和云之凡,两人青年时期因战乱在上海相遇并相恋,又因战乱而失散。四十年的苦苦思念和寻找而不得,两人各自男婚女嫁,直到江滨柳重病, 两人终于相见,发现其实他们一直离得不远。这是一部现代题材的悲剧。

《桃花源》故事的主人公是渔夫老陶、妻子春花、房东袁老板。武陵渔夫老陶,因妻子春花和袁老板有私情而离家出走,因缘巧合进入桃花源。桃花源里的夫妇,似乎是又似乎不是春花和袁老板,三人一起过了数日平静的生活。老陶返回武陵家中发现,源中方三日,世上已三年,家中春花和袁老板已经结婚生子,并家道败落。老陶再想寻返桃花源已是不得。这是一部古装题材的喜剧。

这样毫不相关的两个剧组在一个舞台上一同排戏,古代和现代、悲剧和喜剧,就这样交错在了一起,排成了一部笑料频出,笑中有泪、泪中有笑的悲喜剧,所以可看性很强, 观众的情绪调动得很充分,看得很过瘾。

可是,看完后,我心里有点沮丧。

这部戏很像立体派绘画,充满了支解和拼贴,以此表现事物的多面性以及作者内心的矛盾和争斗。戏里面,有三个主要的女人或者说主要表现了女人的三个面:云之凡是思念,是精神层面的;春花是性爱,是身体的;江妈妈是生活, 是无处不在的,是包裹着你的。把思念、性爱和生活加在一起,就是爱情的全部。戏里面,有三个主要的男人或者说主要表现了男人的三个面:江滨柳对应云之凡的思念;袁老板对应春花的性爱;对应生活的是老陶的无力感。江妈妈也有无力感,可是男人和女人面对无力感的姿态是不同的,江妈妈是面对,老陶是逃跑。这就决定了女人追求爱情,男人寻找桃花源。

思念是最不可琢磨的,江滨柳思念了云之凡几十年,甚至在第一幕,他们还没有分手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在思念了。即使这样,最后,他还是拥抱了代表生活的江妈妈。

爱情是并且只能是一对一的,江滨柳把他的思念和生活给了不同的人,所以他和爱情的距离越来越远。如果思念是孤立存在的,那么思念的出路在哪里?云之凡以为自己忘记了,可是,谁又能真正地忘记呢?一个人一旦开始了思念, 就没有了退路。爱情,不是谁都能玩得起的游戏。江滨柳和云之凡启动了思念,却不能衔接性爱和生活,他们就注定了孤独的命运。

老陶不能给予春花性爱,他也没有思念和生活。如果一个男人只有无力感,那他无论如何算不上一个男人,他注定一无所有。这个一无所有的人,也只有这个一无所有的人, 一头撞进了桃花源。老陶人在桃花源里,却融不进去。可是桃花源给了他力量,他开始了思念,他想把他并不拥有但却开始了的思念带回来,他离开了桃花源,就再也回不去了。 因为桃花源里不能容留思念。

那么桃花源里有什么呢?桃花源里只有代表性爱的春花和拥有春花的袁老板以及他们的像猪公一样的生活。袁老板拥有春花,袁老板拥有性爱,如果袁老板再拥有像猪公一样的生活,那么袁老板就生活在桃花源里了。可惜现实中的袁老板并不拥有像猪公一样的生活。爱情就是这么奇怪,思念不可琢磨,性爱不可琢磨,就连生活也这么不可琢磨。

又有谁拥有完美的爱情呢?

疯女人一直在寻找刘子骥,可是她就是找不到,因为她不知道刘子骥在寻找桃花源,她还以为刘子骥同她一样,都在寻找爱情。桃花源里没有爱情,因为桃花源里没有精神层面的思念。整部戏里只有这个疯女人在寻找爱情,这真让人沮丧,谁寻找爱情谁就发了疯!

篇4:《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和伟大意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太空的兴趣和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课前准备

让学生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阅读有关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导入语:能在太空遨游,能飞到月亮上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幻想。如今,幻想已变成了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默读课文(要求: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3.思考问题:①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②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③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各组推选的学生代表发言,由其他组学生补充。)

三、研读课文

1.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着重思考以下问题:

①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明确: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小时。)

②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明确: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③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中哪一段有所揭示? (明确:“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课文中最后一段揭示了登月的伟大意义。)

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加深理解。

2.教师总结

“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3.归纳写作特点

教师提问: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学生发言,教师帮助归纳: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四、拓展延伸

结合课本99页的插图,教师出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

①想象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象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应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教师总结

总结语: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七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布置作业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2.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篇5:《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篇一:《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3.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重点、难点 重点:(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难点: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l)畅谈:尽情地说。(2)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着。(3)遥遥在望:形容距离远可以望见。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2.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小时候,奶奶给你们讲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传说月宫中不仅有嫦娥,还有捧酒的吴刚,还有揭药的玉兔。你们想到月亮上去会会他们吗? 1967年7月21日,人类登上了月球,让我们跟着登月的宇宙飞船去月球上潇洒走一回。

三、正课 1.用5 分钟时间快速默读全文,做到集中注意力,本出声,不回 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概括介绍美国宇航员拜访了月球。第二段:从“这一年的 7月 16日”到“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 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具体介绍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第三段:从“登月归来后不久”到完。

评论登月的意义。

3.提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讨论并归纳: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登月前,介绍宇航员来到发射架下,进人狭小的指令舱。点火,火箭缓缓上升,两级火箭自动脱落后,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先绕地球飞行,飞行状况正常。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进入登月轨道。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它自动作了停火的指令。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第二阶段:登上月球。登月舱打开了舱门,宇航员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开始作业,3个小时后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第三阶段:返回地球。登月舱发动机起动了,它不断地上升,不断地加速,进人预定轨道,与在空中等候的“阿波罗 11号”飞船对接成功。丢弃登月能,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飞去。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时候,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11号”飞船溅浇在预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4.提问: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讨论并归纳;做了九件事。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

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

④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

⑤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

③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③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③取出美国的星条旗,把它插在月亮上。③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讨论并归纳:文章中精确地运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6.提问:登月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四、小结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记录了这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精确地运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用一个词语表达。

1.仰着头直立着。()

2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3.距离远但可以望见。()4.不停地运动行进。()

(二)如果你是宇航员,你到月球上要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篇二:《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2、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3、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兴趣。

2、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获取课文信息,提取课文主要内容

3、拓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2、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2、难点: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朱长超),本文选自(《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

2、查阅工具书,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可望不可即(jí)昂首挺立(áng)轨道(guǐ)故障(zhāng)着陆(zhuó)椭圆(tuǒ)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可望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昂首挺立:形容高高地直立着,很庄重、很威严的样子。

征程:征途。健步:轻快有力的脚步。一叶孤舟:形容势单力薄,很孤独。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

着陆:(飞机等)从空中到达陆地。

4、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快速朗读,理解大意。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完成下面表格,了解整个事件是如何发展的。

明确: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顺序写的。

3、根据表格的信息,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请你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明确: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4、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做了哪几件事情?

明确: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采集月壤和月岩。

3、树立登月纪念碑。

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 测。

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四、巩固拓展,能力培养

1、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的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 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面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2、想象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明确: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是一片荒凉死寂的世界。

3、科学家为什么要采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明确: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

4、想象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明确: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

五、课后反馈,强化训练

1、作者介绍。本文作(),本文选自()。

2、查阅工具书,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可望不可即()昂首挺立()轨道()故障()着陆()椭圆()

六、自我反思,自主提升 将课文中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写两遍。篇三:《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生字词。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并用“抓要点的方法”准确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把握本文作为一篇纪实报道的文 体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说明文的特点和精神;激发与鼓励学生对未知世 界和空间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篇幅较长的纯科学事理说明文,详细而忠实地叙述了人类第一次 登上月球时的情形,同时条理清晰,叙述准确是本文的特点,造成这种效果很大程归功于合理的说明方法的运用和说明顺序的良好选择。因此,我将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准确把握本文的文体特征作为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天上一轮明月,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在我国,流传最为广泛的无疑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根据这个传说,月亮上有月宫、有玉兔和嫦娥姐姐。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在1969年7月,伴随着“阿波罗11号”飞船的成功登月,月亮的神秘面纱逐渐地被揭开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重温和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刻..相信大家都有做过预习,那么就让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请一位同学朗读上面

的四个词语,读准字音;另一位同学读下面三个,并且给出解释。

二、整体感悟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两个要求速读课文,(1).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描写的事件,请注意(一个完整的事件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公元1969年7月16日至25日,登月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时间点,所以时间是(公元1969年7月16日至25日)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登月。(2).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描述整个登月过程,请注意老师给出的各个时间点和概括的范例,概括的时候呢?要求尽量地简洁和抓住要点。教师以列表格的形式给出关键的时间点,让学生在有目的速读课文,寻找有用和关键的信息,锻炼学生的挑拣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那么刚才在速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人逐字逐句、仔仔细细地看完全文呢?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我们在阅读说明文的时候,要注意抓住和筛(shai)选出关键的信息,没有必要整篇课文都很仔细地读过去。那么请同学们用刚才老师教给你们的阅读方法,说说宇航员们都在月亮上留下了哪些足迹呢?看谁能够找地又快又准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登月一共有四个阶段,分别是:登月准备(3——4);飞船升空(5——9)、登月成功(10——14)、登月归来(15——17)(板书)。那刚才讲的是抽象的文字,可能大家对登月的过程还不太清楚,那么接下来老师就请同学们欣赏3D动漫《登月》,希望大家能够对登月过程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3.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本文作为一篇篇 幅较长,信息量较大的说明文,我们阅读它却能感受它条理清晰、叙述准确,这归功于本文的写作特色,某种说明方法的大幅度运用 大家知道是那一种吗?我们知道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举列子、列数 字等,那么请看课件中的这一段话。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1.用数字说明; 例如:写火箭升空的的速度分别用6.8、7.67、10.5等数字,令我们遐想不已。还有写火箭升空后 的时间词,也同样让我们遐想万千。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3.叙述中有议论。如第4段中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写道:

“一个伟大时代就要来到了??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

远的一次旅行。”这足以说明这次登月之于我们人类的重

要意义。还有第11段中在两名宇航员登月之后,写道: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是人

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这里再次强调了此次登月的意义。总之,这些议论性文字深化了我们对叙述的问题的理解,起 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篇6:《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组织学生先参观一次有关天文学知识的科普展览;或请有关的专家、学者给同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及其取得的成果,为学习本课作准备。

一、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这一真实历程的呢?好,我们一起看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指名学生复述登月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教者根据学生复述,板书其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有四个阶段:

1.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2.离地球,飞向月球。

3.登月成功,开始工作。

4.胜利返航,畅谈感想。

三、再读课文,注意掌握记叙的细节。

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的细节。教师提供时间线索,指名复述,其他同学完成下表。(要求不看书填表)

时间事情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对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再指名复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所做的几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记。

明确:宇航员登月后做了以下六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③树立登月记念碑。

④安装各种科学探测仪器。

⑤插上美国星条旗。

③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四、教师小结。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报道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刚才,大家通过两次速读,便基本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学得不错。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2.办一份以介绍天文学知识为主的手抄报。优秀者给予奖励,并将其手抄报张贴在教室里,供大家阅览。

3.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昂首挺立遥遥在望可望而不可即

共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2、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

四、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1、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延伸练习

1、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2、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篇7:《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本课是一篇比较简单的自读课文,全文除了登月知识比较抽象以外,其它如文章的思路、结构、语言、写作方法、说明方法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技巧,因此在这些方面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讲,而且本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因此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登月知识的学习课并重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课件制作简单明了,其中的几幅图片或视频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登月的过程,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化为可视的形象,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了解有关人类登月及其它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科学探索方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有:1、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练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学会快速阅读文章。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五、教学过程及课件操作设计:

(一)导入(点击鼠标,出现《月圆月缺》动画)

讲述:同学们,你们看,这明月多么皎洁!它时圆时缺,引起人们多少神往!(点击鼠标,出现图片)大家看这张图片,画的是嫦娥奔月。传说嫦娥为了抗拒坏人,吞下了两颗不死药,飞上了月亮,从此,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棵桂树,一只玉兔。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人们多么希望到月亮上去看一看啊!终于有一天,月亮上有了人类第一个足迹。人类是怎么把自己的足迹留在月亮上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长超的记实报道《月亮上的足迹》。(点击鼠标,出现本课件的封面)请大家翻到课本78页。

(二)整体感知(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要求:

先请同学们标好自然段序号,然后速读课文。本文约有XX字,按照500字/分的速读要求,应在4分钟内看完,大家有信心吗?

2、学生速读(4分钟左右)

3、抢答下列各题:(目的:通过回答上述题目,既训练了学生的速读能力,又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抢答中形成本堂课的第一个高潮。)

(1)人类在什么时候首次登上月球?

(2)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首先踏上月球?

(3)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4)本次登月中的火箭和飞船的名称各是什么?

(5)人类第一次登月探险历时多少小时?

1、教师用一个问题小结: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点击“返回”,回封面)

(三)重点揣摩:(目的:通过重点揣摩“飞船升空”和“登月”两个环节,加强学生对登月过程的理解,同时完成“能力目标”1、2。)

教师讲述:本文介绍了美国三位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体现在哪些段落呢?你能把这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吗?(在封面上点击“重点揣摩”,出现题目1)

1、登月的全过程分哪几个阶段?(目的: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师讲述:大家看这四个阶段,你觉得哪些是最精彩的部分?下面我们就重点学习这两个阶段的内容。请大家精读5—10自然段,完成2、3题。(点击鼠标,出现题目2、3)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亮进军的路线图,并作简要说明。(学生画的路线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讨论后(大概三分钟,视当时情况而定),请小组派出代表回答上面第一个问题。再请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路线图。

最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登月轨迹图可以放两遍,播完再次点击即可。)

(点击鼠标,出现第4题)

4、借助资料了解登月过程。(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登月过程。)

(1)播放“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幅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飞船升空”的内容。

(2)演示“登月”的三张图片。(课件上1至3个数字分别代表上述视频或图片,点击即可,播完后点击“返回”。)

(上述两题教师不做讲解,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文字或用自己的话分别进行说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略提到宇航员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美国人为什么不写“我们美国人……”?(目的:让学生理解科学无国界的道理。)(点击“返回”,回封面)

(四)拓展延伸:

1、去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为我国的探月计划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大家知道我国的探月计划最终目标是什么吗?假设你有一天居住在月球上,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月球基地,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如果学生画不出,即展示想象画,让学生说说想象画的内容。目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2、从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以后,人类又五次成功登上月球,不久的将来,人类还要将足迹留在火星上,想一想,人类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尤其需要有奋斗不息、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甚至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屏幕上打出相应的文字)

3、教师总结:

但是,科学永无止境!(随意点击,出现“太阳系”图)大家看,这是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但它只是银河星系的一个成员,银河星系里,至少有一千亿颗星星,目前我们知道,宇宙里大约有30亿个星系和无数星际物质,而它们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把沙子。

(点击“太阳系”图外部分,出现“月球上的足迹”图)

同学们,这就是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它告诉我们:科学就是力量!在这浩渺的宇宙当中,藏着无数的奥秘。只有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以后才能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攀登科学的高峰!愿我们的同学努力学习,将来把足迹印到火星甚至其它星球上去!(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点击“返回”,回封面)

(五)布置作业:(点击封面上的“布置作业”)

作业:(选做题)

1、想象作文(或想象画):假如让我开发月球;

2、搜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诗歌、散文或歌曲。

(必做题)用本课“自读提示”下的词语写一段完整的话。

六、作业设计:

本作业分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种,在选做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或爱好选做其中的一题,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必做题则是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七、课后点评:

1、导入部分较好,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中课件开头的歌曲在正式上课前播放,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但动画《月圆月缺》中月缺时的图片不够细致;

2、“整体感知”部分设计为五个小问题,既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体现了短小精悍的原则;同时以抢答赛方式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登月的过程上,同时又把其中的“飞船升空”、“飞船脱落”、“登上月球”设计为重点内容,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4、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机会较多,如小组讨论活动,动手画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到台上演示及学生上台更正其错误,学生看视频和图片自己分析“飞船升空”、“飞船脱落”、“登上月球”三部分的过程,学生上台对照想象画展开想象和分析的过程等,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5、作业部分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水平高低来选做作业,同时必做题中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本课的新词汇,注意到了基础和能力的共同训练;

6、学生上课气氛活跃,发言积极,特别是在想象画部分,很多学生的想象引起了同学的阵阵掌声;

7、课件中的交互不要做成直线式,第三部分“拓展延伸”中,“太阳系”图后少了一个按钮;课件封面上应该加上“退出”按钮;

8、课堂上高潮很多,如抢答赛是一个小高潮,动手画路线图是一个高潮,看视频是一个高潮,看想象画展开想象是一个高潮,但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时,未能掀起一个新高潮,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遗憾。

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媒体设计

导入动画《月圆月缺》、图片《嫦娥奔月》

整体感知文字材料:抢答题

精读揣摩:

1、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简要说明;

4、借助视频和图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

文字材料:

动画:登月轨迹图

“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个视频

“登上月球”三幅图片

拓展延伸:

1、你想象中的月球基地。

2、人类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3、教师总结

文字材料、图片

布置作业

上一篇: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总结下一篇:国外的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