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名言

2024-04-11

谭嗣同名言(精选13篇)

篇1:谭嗣同名言

谭嗣同名言

谭嗣同名言

1、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

2、古而可好,又何必为今人哉――谭嗣同名言

3、学人一骄便不能为学,所以第一要去“骄”字。

4、欲讲富强以刷国耻,则莫要于储才。(www.fwsIr.com)

5、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篇2:谭嗣同名言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晨登衡岳祝融峰

身高殊不绝,四顾乃无峰。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角声

江汉夜滔滔,严城片月高。声随风咽鼓,泪杂酒沾袍。思妇劳人怨,长歌短剑豪。壮怀消不尽,马首向临洮。

菊花石秋影砚铭

我思故园,西风振壑。花气微醒,秋心零落。郭索郭索,墨声如昨。

兰州庄严寺

访僧入孤寺,一径苍苔深。寒磬秋花落,承尘破纸吟。潭光澄夕照,松翠下庭荫。不尽古时意,萧萧雅满林。

牡丹佛手画幛七绝

妙手空空感岁华,天风吹落赤城霞。不应既识西来意,一笑惟拈富贵花。

潇湘晚景图

袅袅箫声袅袅风,潇湘水绿楚天空。向人指点山深处,家在兰烟竹雨中。 我所思兮隔野烟,画中情绪最凄然。悬知一叶扁舟上,凉月满湖秋梦圆。

河梁吟

沙漠多雄风,四顾浩茫茫。落日下平地,萧萧人影长。抚剑起巡酒,悲歌慨以慷。束发远行游,转战在四方。天地苟不毁,离合会有常。车尘灭远道,道远安可忘。

江行

野犬吠丛薄,深林知有村。岸荒群动寂,月缺暝烟昏。渔火随星出,云帆夹浪奔。橹声惊断梦,摇曳起江根。

似曾诗(柳花夙有何冤业)

柳花夙有何冤业?萍末相遭乃尔奇。直到化泥方是聚,祗今堕水尚成离。焉能忍此而终古,亦与之为无町畦。我佛天亲魔眷属,一时撒手劫僧祗。

似曾诗(无端过去生中事)

无端过去生中事,兜上朦胧业眼来。灯下髑髅谁一剑,尊前尸冢梦三槐。金裘喷血和天斗,云竹闻歌匝地哀。徐甲傥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

似曾诗(死生流转不相值)

死生流转不相值,天地翻时忽一逢。且喜无情成解脱,欲追前事已冥蒙。桐花院落乌头白,芳草汀洲雁泪红。隔世金环弹指过,结空为色又俄空。

似曾诗(同住莲花证四禅)

同住莲花证四禅,空然一笑是横阗。惟红法雨偶生色,被黑罡风吹堕天。大患有身无相定,小言破道遣愁篇。年来嚼蜡成滋味,阑入楞严十种仙。

断送古今惟岁月,昏昏腊酒又迎年。谁知羲仲寅宾日,已是共工缺陷天。桐待凤鸣心不死,泽因龙起腹难坚。寒灰自分终消歇,赖有诗兵斗火田。

除夕感怀(内顾何曾足肝胆)

内顾何曾足肝胆,论交晚乃得髯翁。不观器识才终隐,即较文词势已雄。逃酒人随霜阵北,谈兵心逐海潮东。飞光自抚将三十,山简生来忧患中。

除夕感怀(我辈虫吟真碌碌)

我辈虫吟真碌碌,高歌《商颂》彼何人。十年醉梦天难醒,一寸芳心镜不尘。挥洒琴尊辞旧岁,安排险阻著孤身。乾坤剑气双龙啸,唤起幽潜共好春。

除夕感怀(年华世事两迷离)

年华世事两迷离,敢道中原鹿死谁。自向冰天炼奇骨,暂教佳句属通眉。无端歌哭因长夜,婪尾阴阳胜此时。有约闻鸡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

除夕感怀(断送古今惟岁月)

旧作除夕诗甚伙,往往风雪羁旅中,拉杂命笔,数十首不能休,已而碎其稿,与马矢车尘同朽矣。今见饶君作,不觉蓬蓬在腹,忆《除夕商州寄仲兄》:风樯抗手别家园,家有贤兄感�n原。兄曰嗟予弟行役,不知今夜宿何村。风景不殊,幽明顿隔,呜矣陈言,所感深焉,亦不自知粗放尔许。

题残雷琴铭

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别意

志士叹水逝,行子悲风寒。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还!况我别同志,遥遥千里间。缆祛泣将别,芳草青且歇。修途浩渺漫,形分肠断绝。何以压轻装,鲛绡缝云裳。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何以表劳思,东海珊瑚枝。何以慰辽远,勤修惜日短。坠欢无续时,嘉会强相期。为君歌,为君舞,君弟行,毋自苦。

道吾山

夕阳悬高树,薄暮入青峰。古寺云依鹤,空潭月照龙。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

冬夜

班马肃清霜,严城暮色凉。镫青一电瞬,剑碧两龙长。调角急如语,寒星动有芒。遥怜诸将士,雪夜戍氐羌。

武昌夜泊

秋老夜苍苍,鸡鸣天雨霜。星河千里白,鼓角一城凉。镫炫新番舶,磷啼旧战场。青山终不改,人事费兴亡。

戊戌入都别友人

家国两愁绝,人天一粲然。只余心独在,看汝更千年。世界几痕梦,微尘万座莲。后来凭吊意,分付此山川。

儿缆船并叙(北风蓬蓬)

友人泛舟衡阳,遇风,舟濒覆。船上儿甫十龄,曳舟入港,风引舟退,连曳儿仆,儿啼号不释缆,卒曳入港,儿两掌骨见焉。

北风蓬蓬,大浪雷吼,小儿曳缆逆风走。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儿手。缆倒曳儿儿屡仆,持缆愈力缆縻肉,儿肉附缆去,儿掌惟见骨。掌见骨,儿莫哭,儿掌有白骨,江心无白骨。

桂花五律

湘上野烟轻,芙蓉落晚晴。桂花秋一苑,凉露夜三更。香满随云散,人归趁月明。谁知小山意,惆怅遍江城!

过战鸟山

冰玉相生愧独顽,可儿豪胆镇心关。悲秋剩有桓宣武,雪涕重经战鸟山。

三鸳鸯篇

篇3:谭嗣同民主启蒙思想初探

一、谭嗣同民主启蒙的思想及其渊源

1. 谭嗣同从中国传统民本主义的理论出发, 厘定君主的由来和职责, 申明民本君末的民主思想。

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 就其实质而言, 是一种君民平等的民主思想。中国在春秋时期就有“民之所欲, 天必从之”[2]之说。墨子的观点更为积极, 他认为, 人是生而平等的, 后来由于人的意见渐显不一致, 才需要贤良辩慧之人去调和矛盾、管理民众。因此“明乎民之无正长, 以一同天下之义, 而天下乱者也, 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 立以为天子, 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3]。在墨子看来, 理想中的君主并不是至高无上、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他们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 是平等的劳动者, 他们甚至更辛苦, 因为他们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劳动, 而且还要“使饥者得食, 寒者得衣, 劳者得息, 乱者得治”[4]。这显然是主张君民平等的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谭嗣同从中国传统民本主义的视角出发, 厘定了君主的由来与实质, 重在申明民本君末的民主思想。他指出:“生民之初, 本无所谓君臣, 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 亦不暇相治, 于是共举一民为君。”[5]339这段话表明了谭嗣同对中国民主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谭嗣同也认为, 在国家出现之前, 人是生而平等的, 君主只不过是随着公共事务的增加而由民众共举专门处理公共事务的人, 他们和普通民众并无两样, 而且, 君由民共举, 因此, 当然是先有民而后有君, 民本而君末, 而且, 民既可以共举之, 当君不能为民办事时, 当然也可以共废之, 另立新君。

2. 谭嗣同从西方“民约论”的思想出发, 强调人权平等的民主思想。

两千年前, 西方就产生了民主的思想。如亚里斯多德认为, 政府只有得到臣民的同意与认可, 才具有其合法性。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也指出, 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 它不属于任何一个个人。人们通过契约来得到约定的自由。如果国家违反公意, 破坏契约, 人民就有权推翻暴君, 更换政府以随时恢复他们的天赋自由。谭嗣同吸收了西方民主思想中“民约论”的思想, 试图从西方的民主政治中探索出一条真正能够救国图强的办法。谭嗣同认为, 民主是西方之所以富国强兵, 纵横四海的根源, 实行“民权”是世界大势所趋, 不及百年, 全世界都将“惟民从之”, 中国封建社会的那种“一君为政之世”必将让位于西方资产阶级那种“民为政之世”。谭嗣同曾在《代拟上谕》中指出:“西国政治之学, 千端万绪, 主于为民开其智慧, 裕其身家, 其精者乃能美人性质, 延人寿命, 凡生人应得之利益, 务令其惟扩无遗。”[5]542谭嗣同的民主思想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至深, 正如梁启超在他的《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说的那样:“《仁学》下篇多政治谈, ……然彼辈当时, 并卢骚《民约》之名亦未梦见, 而理想多与暗合, 盖非思想解放之效不及此。”

3. 谭嗣同从佛教思想出发, 提出了改造社会的民主方案。

谭嗣同在1896年开始接触佛学思想, 并以此提出改造社会的民主方案。在他最重要的著作《仁学》中, 谭嗣同提出了“心力”的概念, 并极力夸大“心力”的作用。他说:“夫心力最大者, 无不可为。”[5]357他曾断言, 心有着无限的力量, 没有心做不到的事情。谭嗣同正是借用佛学的“心力”构筑其民主方案的。谭嗣同认为, “心力”是各种社会现象的本源。他把社会现象归为两种类型:一种叫“劫运”, 由“机心”的“心力”造成的, 这种“心力”越发达, 其害处就越大;而另一种是“治化”, 是由以“慈悲”为实体的“愿心”所产生的“心力”引起的, 并导致社会的“治化”和“有序”。谭嗣同认为当时的中国“大劫行至”, 而要解除劫运, 就必须讲求心力。谭嗣同指出:“劫运既由心造, 自可以心解之”[5]356, 只要讲究“心力”, 就可以拯救中国。所以他提出“以心挽劫”的主张, 即要以“心力之实体”即“慈悲”来感天下, 这样, 劫运可挽也。谭嗣同正是试图以佛教“以心挽劫”思想来改造社会, 以实现他心目中真正的民主。

二、谭嗣同民主思想的启蒙意义

1. 谭嗣同的民主启蒙的思想, 为中国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主义提供了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武器。

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谭嗣同预设了一个“初民社会”, 试图将君民关系拉平, 并着重强调民的地位, 阐明“主权在民”的思想。谭嗣同的民主启蒙思想是针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 其民主思想突破了“君治民”和“主权在君”的传统理论的局限和束缚, 使人们从封建纲常中解放出来, 为民主政治取代专制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 对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具有启发意义。

2. 谭嗣同的民主启蒙的思想, 为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谭嗣同的民主思想, 特别为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家陈独秀所继承。陈独秀曾说过:“他们所非难本志的, 无非是破坏礼教, 破坏礼法, 破坏国粹, 破坏贞节, 破坏旧伦理 (忠孝节) , 破坏旧文学, 破坏旧政治 (特权人治) 这几条罪案。”[6]陈独秀不但继承了谭嗣同“冲决网罗”的大无畏精神, 而且就“冲决网罗”的内容来说, 也几乎与谭嗣同的思想大同小异, 所不同的是, 谭嗣同用的是“冲决”一词;陈独秀则是用“破坏”一词。“冲决”与“破坏”都有冲破、摧毁、变革的意思包含其中。也就是说, 谭嗣同、陈独秀二人只是在用词方面有所不同, 而他们的思想动机则无根本差异。

李大钊和鲁迅也表达了与谭嗣同一样的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势不两立, 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中指出:“今犹有敢播专制多余烬, 起君主之篝火者, 不问其为筹安之徒与复辟之辈, 一律认为国家之叛逆, 国民之公敌而诛其人, 火其书, 殄灭其丑类, 摧拉其根株, 无所姑息, 不稍优容, 永绝其萌, 勿使滋蔓, 而后再造神州之大任始有可图, 中华维新之命运有成功之望也”;鲁迅也在《狂人日记》中用辛辣的笔触揭露了用所谓的“仁义道德”装潢起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维护该制度的思想体系的全部恶果所在:“吃人”, 如果不推翻“吃人”的制度和思想, 国人将都被吞食。而这一思想, 谭嗣同也早在20年前就已经明确地揭露出来。

钱穆认为, 谭嗣同是近代中国最早正面对纲常名教“施呵斥者”, 这对现代思想的启蒙的意义, 毫不逊于五四运动的启蒙思想家。

三、谭嗣同民主启蒙的局限性

当然, 由于谭嗣同自身的阶级地位、哲学思想等因素的制约, 在他的民主思想中, 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对中国社会民主缺失的根源缺乏认识。

谭嗣同没有认识到, 封建土地所有制才是造成民主缺失的根源, 也没有真正找到实现民主的根本力量, 把民主的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更没有真正做到彻底地反对皇权以实现民主之权。在实现民主的手段上, 他也没能找到一条正确道路。谭嗣同主张以“民智”作为实行民主制度的前提, 因此, 在当时中国人普遍“愚”、“贫”、“弱”、“死”的状态下, 必须首先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而要实现民主, 首先要“兴民权”, 变通科举, 以期“广育人材, 为变法之本”[5]237, 在具体推行过程中, 他只倾向于仰仗封疆大吏:谭嗣同曾表示, “方今海内能兴民权者, 系惟我公 (指陈宝箴) ”[5]279。谭嗣同最终也没能跳出改良主义的窠臼, 残酷的历史证明, 他的路走错了, 不用暴力摧毁封建专制主义政权, 企图依靠这个政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 是行不通的。

2. 对西学准备不足。

谭嗣同积极地向西方学习, 但他过于理想化地看待西方民主, 甚至把西方对中国的侵略看成是自然界的“生存竞争”。谭嗣同曾说过“各国之强盛, 罔不由于信义, 天下既共闻而共见之矣;不幸独遇所谓病夫者, 以信义待之, 彼反冥然罔觉, 悍然不顾。于是不得已而胁之以威, 诈之以术”[5]358—359。在谭嗣同看来, 西方没一样不好, 以至连对中国的战争都是好的。另外, 谭嗣同的民主思想中缺少西方“契约”的思想。根据西方的社会契约论, 政府与人民是契约关系, 它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一旦一方违反规定, 契约便自动终止。这样便能有效地约束各方, 特别是政府的行为。但在中国, 人们缺乏契约意识, 因此谭嗣同的民主思想中, “君”与“民”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 而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将权力交给政府, 实际上等于认可了君与民之间的不平等。总之, 谭嗣同对西学的准备不足也使他难以真正在中国实现他的民主抱负。

3. 在其民主思想中, 有不少唯心主义的色彩。

谭嗣同在构筑其民主思想时, 借用了佛教的心力学说, 并把“慈悲”作为“心力”的实体, 幻想封建统治级大发“慈悲”, 主动放弃自身的权力和地位以实现社会的民主, 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此外, 谭嗣同夸大“心力”, 必然使他只关注于少数或个别“心力”最大的杰出的人物。在谭嗣同看来, 社会要进步, 只有依靠少数人, 特别是当今的皇上, 这使他完全忽视了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找不到现实的社会力量, 只好借助于“心力”来挽救国家的劫运, 最终走上了用佛教唯心主义来探求民主的道路。

摘要:谭嗣同是中国民主思想启蒙的先行者, 他借鉴了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理论, 吸收了西方“民约论”的思想和佛教中的“众生平等”等理论, 来厘定君主的由来与实质, 申明民本君末的民主思想, 倡导人权平等, 构筑其改造社会的民主方案。

关键词:民主,启蒙,意义,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册[M].中华书局, 1984.

[2]泰誓[M]//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3]墨子·尚同中.

[4]墨子·非命下.

[5]谭嗣同全集[M].中华书局, 1981.

篇4:藏者谭嗣同

“呈短琴一,留作他日相思之资”;“南皮(张之洞)、义宁(陈宝箴)会派姚石泉及兄密赴日本,定今日行。兄到迟,检点不及。家严(编者按,指谭嗣同之父、湖北巡抚谭继洵)遂不允许,饬夸即速还湘”,“以今日弟之所惠,本可受之而不言谢;惟兄决意归心大道,所处只求目前敷衍得去,更不愿留存有余,自增重腥。我辈本侍书籍为性命,此而能忍,弟视兄于他复何如哉?”。

又诗笺,是谭嗣同自录其为江建霞《修书图》所题诗一首。江建霞(1860-1899),名标,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光绪十五年进士,甲午年授湖南学政,助陈宝箴规划新政,宣传维新:《修书图》是吴大激为江建霞所绘。谭嗣同在诗笺中谓-“昨在湘题江建霞《修书图》诗,今录上一首,亦可见迩日之胸怀。其诗曰:‘劐尽灵根尚有余,来生忏悔又成虚。无聊躯壳相厮混,身已嫌多何况书。”’

吴小钝世丈(1890-1966,苏州人。东吴大学法学教授,著名律师,书法家,上海文史馆馆员)特为先父谷声(1909-1956,字无咎,号止戈居士,江苏溧阳人。工书,尤擅小楷。喜集地方文献与尺牍)藏札题词:“刘聚卿(编者按,刘世珩号聚卿)集札一册,有谭嗣同诗一绝,奇崛不多见。又吾家钝老人(编者按,即吴小钝之叔,状元吴廷琛之孙,光绪进士,累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康有为之座师,工书,善诗文)便简数叶,中有一札,书法精劲,意到笔随,可爱也。尔时士大夫阶级侈谈文艺,习为风尚,无非优闲享乐;今世自鸣清高,具有传统思想者,可勿提高警惕邪?”

1896年至1897年,谭嗣同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向杨文会(1837-1911,近代佛学复兴之父,金陵刻经处创办人)学佛,在杨家发愤著《仁学》。那时,刘世珩住在其父瑞芬的“中丞第”(即今南京城南殷商巷14号,原有99间半房子,相传为明初功臣胡大海住宅,现存六处院落)。谭与刘世珩相识或在其时。他俩志同道合,相见恨晚。从此书翰往来,互赠书物,结为至交。

另见谭嗣同致刘世珩姐夫徐乃昌(安徽南陵人,光绪举人,曾为江苏淮安知府,富收藏,亦喜刻书)两札(长短各一通):长札为,“兄于二月朔得戾长沙,回忆薄宦年馀,于学无益,于道有退,仅以身免,如脱拘挛,良为厚幸。虽不得与弟共学,时收他山之助,又以怃然耳。长沙开南学会,适逢其盛,抗颜而讲,自省多惭,坚辞未获,亦只得日作老生常谈。顷以事暂还浏阳,仍即赴省。时事奇艰,所怀万绪,咫进之效,云情可期。惟弟时有以教之。兹检出史中正(即史可法)墨迹对联一付,辋川图(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曾在清源寺壁上绘《辋川图》,后人多有临摹或意造)一手卷,墨玉印章三枚、于阗玉印章二枚,郑板桥画兰石四帧,聊以伴函,伏乞哂纳。又寄赠刘聚卿弟(编者按,刘世珩号聚卿)钱献之(即钱坫,清中期书画篆刻名家,被誉为“清代篆书第一人”)篆屏六幅、古铜镜大小九具、汉铙一具、汉弩机一具、新莽钱范具,所谓投其所好,伏希转交。聚卿计已入都,兄暂不作专函与之,请便中代达下怀,毋任恳祷。”1898年初,谭嗣同创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日政,成为维新运动的佼佼者。

读札可知谭嗣同原喜收藏古物,后因看破,“决意归心大道”、“更不愿留存有余,自增重腿”而慨赠同好了。

谭、刘都喜藏琴,尤爱古琴。谭嗣同藏有文天祥南宋咸淳九年(1273)任湖南提刑时所遗“蕉雨”琴:刘世珩藏有三唐琴:“九霄佩环”、“鹤鸣秋月”、“石上枯”。光绪十六年(1890)谭还亲自监制“霹雳琴”,其背刻《残雷》诗:“破天声挥大斧,干断柯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与他为“蕉雨”琴作铭“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声何急?孤臣泪,不敢泣”,分别抒发谭嗣同怀才不遇和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情,大有异曲同工之妙。(“九霄佩环”与“霹雳琴”今在北京故宫)

他还将义宁陈氏藏的北周天和六年(571年)铜造像印制成自用信封、信笺。

谭嗣同广事收藏文物,尤喜文天祥、史可法“忠烈”遗物,以为楷模,激励自己,于此可以概见。

一则谭氏传闻

篇5:谭嗣同的经典名言

1、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2、死生流转不相值,天地翻时忽一逢。且喜无情成解脱,欲追前事已冥蒙。桐花院落乌头白,芳草汀洲雁泪红。隔世金环弹指过,结空为色又俄空。

3、湘上野烟轻,芙蓉落晚晴。桂花秋一苑,凉露夜三更。香满随云散,人归趁月明。谁知小山意,惆怅遍江城!

4、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5、沙漠多雄风,四顾浩茫茫。落日下平地,萧萧人影长。抚剑起巡酒,悲歌慨以慷。束发远行游,转战在四方。天地苟不毁,离合会有常。车尘灭远道,道远安可忘。

6、辘轳鸣,秋风晚,寒日荒荒下秋苑。辘轳鸣,井水寒,三更络绎啼井栏。鸳鸯憔悴不成双,两雌一雄鸣铿锵。哀鸣声何长,飞飞入银塘。银塘浅,翠带结。塘水枯,带不绝。愁魂夜啸缺月低,惊起城头乌磔磔。城头乌,朝朝饮水鸳鸯湖。曾见莲底鸳鸯日来往,忘却罗敷犹有夫。夫怒啄雄,雄去何栖,翩然归来,闭此幽闺。幽闺匿迹那可久,花里秦宫君知否?不如万古一丘,长偕三百首。幽闺人去灯光寂,照见罗帏泪痕湿。同穴居然愿不虚,岁岁春风土花碧。并蒂不必莲,连理不必木,痴骨千年同一束。

7、年华世事两迷离,敢道中原鹿死谁。自向冰天炼奇骨,暂教佳句属通眉。无端歌哭因长夜,婪尾阴阳胜此时。有约闻鸡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

8、友人泛舟衡阳,遇风,舟濒覆。船上儿甫十龄,曳舟入港,风引舟退,连曳儿仆,儿啼号不释缆,卒曳入港,儿两掌骨见焉。

9、家国两愁绝,人天一粲然。只余心独在,看汝更千年。世界几痕梦,微尘万座莲。后来凭吊意,分付此山川。

10、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11、志士叹水逝,行子悲风寒。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还!况我别同志,遥遥千里间。缆祛泣将别,芳草青且歇。修途浩渺漫,形分肠断绝。何以压轻装,鲛绡缝云裳。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何以表劳思,东海珊瑚枝。何以慰辽远,勤修惜日短。坠欢无续时,嘉会强相期。为君歌,为君舞,君弟行,毋自苦。

12、秋老夜苍苍,鸡鸣天雨霜。星河千里白,鼓角一城凉。镫炫新番舶,磷啼旧战场。青山终不改,人事费兴亡。

13、我思故园,西风振壑。花气微醒,秋心零落。郭索郭索,墨声如昨。

14、无端过去生中事,兜上朦胧业眼来。灯下髑髅谁一剑,尊前尸冢梦三槐。金裘喷血和天斗,云竹闻歌匝地哀。徐甲傥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

15、班马肃清霜,严城暮色凉。镫青一电瞬,剑碧两龙长。调角急如语,寒星动有芒。遥怜诸将士,雪夜戍氐羌。

16、江汉夜滔滔,严城片月高。声随风咽鼓,泪杂酒沾袍。思妇劳人怨,长歌短剑豪。壮怀消不尽,马首向临洮。

17、北风蓬蓬,大浪雷吼,小儿曳缆逆风走。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儿手。缆倒曳儿儿屡仆,持缆愈力缆縻肉,儿肉附缆去,儿掌惟见骨。掌见骨,儿莫哭,儿掌有白骨,江心无白骨。

18、同住莲花证四禅,空然一笑是横阗。惟红法雨偶生色,被黑罡风吹堕天。大患有身无相定,小言破道遣愁篇。年来嚼蜡成滋味,阑入楞严十种仙。

19、野犬吠丛薄,深林知有村。岸荒群动寂,月缺暝烟昏。渔火随星出,云帆夹浪奔。橹声惊断梦,摇曳起江根。

20、柳花夙有何冤业?萍末相遭乃尔奇。直到化泥方是聚,祗今堕水尚成离。焉能忍此而终古,亦与之为无町畦。我佛天亲魔眷属,一时撒手劫僧祗。

21、访僧入孤寺,一径苍苔深。寒磬秋花落,承尘破纸吟。潭光澄夕照,松翠下庭荫。不尽古时意,萧萧雅满林。

2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3、妙手空空感岁华,天风吹落赤城霞。不应既识西来意,一笑惟拈富贵花。

24、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5、身高殊不绝,四顾乃无峰。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26、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

27、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柯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

28、夕阳悬高树,薄暮入青峰。古寺云依鹤,空潭月照龙。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禅意渺何着,啾啾阶下蛩。

29、冰玉相生愧独顽,可儿豪胆镇心关。悲秋剩有桓宣武,雪涕重经战鸟山。

30、内顾何曾足肝胆,论交晚乃得髯翁。不观器识才终隐,即较文词势已雄。逃酒人随霜阵北,谈兵心逐海潮东。飞光自抚将三十,山简生来忧患中。

31、断送古今惟岁月,昏昏腊酒又迎年。谁知羲仲寅宾日,已是共工缺陷天。桐待凤鸣心不死,泽因龙起腹难坚。寒灰自分终消歇,赖有诗兵斗火田。

32、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33、我辈虫吟真碌碌,高歌《商颂》彼何人。十年醉梦天难醒,一寸芳心镜不尘。挥洒琴尊辞旧岁,安排险阻着孤身。乾坤剑气双龙啸,唤起幽潜共好春。

34、袅袅箫声袅袅风,潇湘水绿楚天空。向人指点山深处,家在兰烟竹雨中。我所思兮隔野烟,画中情绪最凄然。悬知一叶扁舟上,凉月满湖秋梦圆。

篇6:谭嗣同传记电影

电影剧情

公元186月11日清光绪皇帝颁布诏书,决心变法维新。召见康有为,电召梁启超、谭嗣同赴京。慈禧太后闻讯命荣禄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拱卫畿辅。

谭嗣同应召路上看到黄河岸边哀鸿遍野,深感不变法不足以强国。谭嗣同来到京城与康有为、杨深秀等维新派相聚,他们感到皇上下诏变法以来,总觉步履艰难,慈禧太后处处阻挠,王公大臣阳奉阴违,而一般小民更有不问是非,妄想借变法以自肥的。守旧与维新势同水火,光绪的政令根本无法实施。新旧两派为了扩充实力又都瞄准了新军阀袁世凯,老奸巨猾的袁世凯八面玲珑,两边讨好,不动声色。

1898年9月光绪帝召见谭嗣同,君臣二人一言一行都被左右太监密报慈禧太后,刚毅、怀塔布等旧臣更从中阻挠,架空光绪,更有光绪皇后等人不知国家危难,一味陷害翁同、珍妃等变法的支持者。谭嗣同等为推行新政,革除积弊,抓住礼部六堂阻挠维新派王照奉折事,奉请皇上,罢免了怀塔布等6大臣。维新派初战告捷,满朝大臣则如丧考妣,状告到慈禧那里,慈禧悲叹:这天下乱了!保守势力开始调兵谴将,伺机反扑,荣禄奉西太后令暗调董福祥、聂士诚部进驻天津,调袁世凯进京,密谋借9月天津阅兵之机废掉皇上。

光绪实际被软禁了,他传出密诏:“今朕位几不保……设法相救……”

情况紧急,谭嗣同决定亲自出面力劝袁世凯起兵勤王,拯救变法,背水一战。谭嗣同冒雨会见袁世凯要他率兵杀掉荣禄,对西太后实行兵谏。袁世凯表示:一定竭尽死力,诛除奸贼,保护圣上。谭嗣同以为乌云散走了,袁世凯却飞驰京城将谭嗣同此行密报慈禧,慈禧、荣禄等火速由颐和园返回紫禁城,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戊戌政变。

光绪被幽禁,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清兵开始满街搜捕维新派人士,大刀王五想保护谭嗣同杀出京城,谭嗣同却要他先救出皇上,王五告诉他力量微小,难以成事,谭嗣同长叹一声表示放弃逃出,要取义成仁,梁启超也劝谭嗣同随他出走日本,亦为其拒绝。

谭嗣同最后拒绝了刚从家乡赶来的妻子的劝阻,终于将机会变成永别,被清兵押走。

菜市口刑场,临刑的谭嗣同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赴刑。

血水和雨水一起洒满了菜市口。

1.谭嗣同传记电影

2.人物传记电影《绝代艳后》

3.传记电影艾希曼

4.经典人物传记电影《永远的车神》

5.《飞行者》人物传记电影推荐

6.《大梦想家》传记电影推荐

7.霍金人物传记电影万物理论

8.图灵传记电影模仿游戏

9.人物传记电影推荐《巴顿将军》

篇7:谭嗣同原文及翻译

起初,谭君刚进京,(有人)跟他谈到皇上手中无权和西大后阻挠变法的事情,他不相信那些说法。到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想开懋勤殿设顾问官,指令谭君起草诏书,先派太监拿出历朝皇帝的遗训给他,(大监)转达皇上的话,说康熙、乾隆、咸丰三朝都有开懋勤殿的先例,叫他查出引入诏谕中,因为皇上将在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向西太后请示。谭君退朝回来,就告知同事说“我现在才知道皇上真的没有权了。”到二十八日,朝廷里人人都知道皇上拟开懋勤殿的事情了,以为今天诏谕将要下达,可是终于没有下达,于是大家越发知道西大后与皇上已互不相容了。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扬锐,接着交给他一份“衣带诏”,上面有“我的帝位几乎不能保住,命令康有为与‘四卿’和其他同志从速设法营救”的话。谭君和康有为棒着“衣带诏”大哭。可是皇上手里没有一点权柄,真拿不出好办法来。当时在许多将领之中,只有袁世凯长时间出使朝鲜,研究过中国和外国的国情,是力主变法的。于是谭君向皇上密奏。用优厚的待遇去联络他,希望在危急时或者能得到救助,话说得很激昂痛切。八月初一日,皇上召见袁世凯,特别赏赐他侍郎的官衔。初二日,又再一次召见他。初三日晚上,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拜访,直接了当地问袁世凯:“你认为皇上是怎样的一个人?”袁世凯说:“是一代少有的好皇帝!”谭君又问:“天津阅兵的阴谋,您知道吗?”袁世凯说:“是的,本已听到了一些传闻。”

谭君就直截了当地拿出皇上的密诏给袁世凯看,并说:“今天可以援救我们的圣主的人,只有您了。您如愿意救就救他!”又用手在自己脖子上一抹,说“如果不愿救,就请到颐和园控告我,把我杀掉,你可以凭这‘功劳’得到富贵呀!”袁世凯正色厉声说:“您把我袁某当成什么人了?皇上是我们共同事奉的君主,我同您一样,都受到特殊的恩宠,救护的责任,不只是您一个人的。如有什么指教,我当然愿意听从。”谭嗣同说:“荣禄的阴谋,全在天津阅兵一举。您和董福祥、聂士成三军,都受荣禄指挥调遣,荣禄将会依仗你们的兵力来进行废黜皇上的大事。虽然这样,董、聂的兵力是不值一说的,天下强有力的,只有您了。如果事变发生,您用您的一支军队,就可以敌他们两支军队,保护圣主,恢复皇上的大权,肃清皇上身边的坏人,整肃宫廷里边的秩序,指挥起来稳操胜算,镇定自如,这是一世无比的`事业哩!”袁世凯说:“如果皇上在阅兵时急速跑入我的军营,传布号令诛讨奸贼,那么我一定能随同诸位,竭尽死力来补救。”谭君又说:“荣禄待您一向优厚,您将怎样对待他呢?”袁世凯笑笑,却不说一句话。

他的一位幕僚说道:“荣贼并不是真的推心置腹对待我们慰帅。过去,某公曾想增加慰帅兵员,荣贼说:‘汉人,不能给他们大大的兵权。’原来不过是笼络慰帅罢了。就拿前年胡景桂上奏章弹劾慰帅一事来说,胡是荣贼的心腹,荣贼指使他揭发慰帅,却由自己来查办,为慰帅昭雪,但不久胡就被委任为宁夏道的一个知府,接着又提升为宁夏道员。这就是荣贼心计极端险恶、极端奸诈的地方,慰帅岂有不知道的!”谭于是说:“荣禄本来有曹操、王莽那样的才干,称得上是绝世的奸雄,要对付他恐怕不很容易。”袁世凯立即装出一副怒容,瞪视谭君说:“如果皇上在我军营,那么,杀荣禄就像杀一条狗罢了。”于是两人共同商谈了救皇上的措施。袁世凯说:“现在军营中的枪枝弹都掌握在荣贼的手里,而且营、哨各级将官也大多是旧人。事情很紧急了,既已定下应付的策略,那我需急速回营,更换这些将官,并设法贮备弹才行。”谭君再三嘱咐一番才告辞。当时是八月初三日夜晚三更的时候了。到初五日,袁世凯又被皇上召见,听说也奉有密诏。到初六日,政变就发生了。

当时我正在谭君寓所拜访,两人对坐榻上,有所布置,忽然传来搜查康有为住处、逮捕康有为的消息,接着听到由慈禧垂帘听政的上谕,谭君从容地对我说:“以前想救皇上,已经无法可救了;现在想救康先生,也无法可救了,我已经无事可做了,只是等待死期而已。虽然这样,天下事还得明知它难做,却尽力去做到它。您试试到日本驻华使馆拜访伊藤博文,请他打电报给日本驻上海领事设法救康先生啊。”这天晚上我就住在日本使馆避难,谭君却整天不出门在家等候逮捕。逮捕的人没来,第二天他来日本使馆同我会面,劝我到日本去,并带了他写的著作与诗文稿本几册、家信一包托付给我,说:“没有出走的人,无从谋求将来;没有殉难的人,无从报答圣明的君主。现在康先生的生死还不知道,那么程婴和杵臼,月照和西乡,就让我和您分别担任这样的角色吧。”就相互拥抱告别。初七、初八、初九三天,谭君又同侠士王五共谋救皇上,这事终于没有成功。初十日,就被逮捕。被捕的前一天,几位日本志士苦劝谭君到日本避难,谭君没有接受。再三再四的劝他,谭君说:“世界各国的变革,没有不经流血牺牲而成功的,现在中国还没听说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就是中国不昌盛的原因。要有人流血牺牲的话,请从我谭嗣同做起。”他终于没有出走,因此最后遭了祸难。

篇8:古诗赏析:谭嗣同的《潼关》

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 湖南浏阳人,戊戍变法的著名人物,也是为变法而牺牲的戊戍六君子之一。他30岁前因为经常随父赴任而到处迁徒,也因此而游历天下,广交朋友, 砺磨出卓尔不群的独特气质。他18在湖南提倡新政,参与创办“南学会“,同年秋天入京,担任军机处章京,直接参与变法维新。不到一百天变法失败,谭嗣同拒绝逃走,坐以待捕,从容就义,年仅33岁,他的诗多抒写济世救国之大志,慷慨激昂,雄健刚遒,呈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俗话说“诗言志”,《潼关》这首绝句,就是他在年仅14岁的时候谱写出的一曲高歌。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了这首诗。

潼关,在陕西省潼关县北,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之要冲,古为桃林塞,东汉时设潼关, 这座雄关险隘,踞坐山腰,下临黄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西交通之要塞。

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谭嗣同起句便见不凡,大处着眼,一下子就把整个潼关城围拢在笔下:“终古“二字,从时间着手切入,使全诗顿时呈现出历史的苍茫感;“高云”则由虚而实,转写眼前之景;“簇”的意思是簇拥、环绕,写出了城关上浮云的围聚不敗。对于写城来说,“不言高而自高”。至此,我们眼前便可浮现出一幅鲜明的图画:高高的潼关城雄踞着,顶上浮云盘绕,仿佛亘古以来就是如此,多少人世沧桑过去了,这片片云团却像一直在那里,冷眼看着世间的轮转变幻 ……

如果我们再联系一下传统诗词中“云”的意象,就会发现,此处的云,既是实写,也是虚写。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里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高适《别王彻》 有 “赠君千里心,浮云暗长路”,杜甫的《登楼》里有“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可见,浮云的意象历来多含贬义,象征着阻隔险难,又如同人心中的郁郁愁绪,挥之不散。谭嗣同写此诗时,正值国家内忧外患,而他本人又是自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尝孤苦之味,故此句的浮云又何尝不可理解为家国的云翳高簇在他心中而投下的阴影呢?

第二句作者把高远的视线收拢回来,由静入动,“哒哒”的马蹄声由远而近,划破了古老关隘的寂静,也把诗人的形象推到我们眼前:谭嗣同,这位少年豪杰,是如此意气风发的扬鞭策马,疾驰而来,那跃马山岗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那股少年的豪气扑面而来。全句有声有色,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画面中少年的勃勃英气和飒飒英姿一扫第一句的暗晦而激活了画面的亮色,也为三四句的抒写怀抱,自然而然地作了铺垫。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作者从第二句的抒写时令和行程转入对山河的描绘, “河“指黄河,浩浩荡荡的黄河一过潼关,便从峡谷一下流入辽阔的平原,这大河已经在旷野中奔腾了还深感到束缚!这是多么狂放不羁的思想啊,放在今天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是放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的思想就让我感到非常惊奇,尤其是这诗出自一个14岁的少年。

第四句则是通过写山峦的险竣挺峭来寄寓诗人的铮铮铁骨和磊落奇气。山岳一入潼关就不知道平坦为何物了!因为潼关境内尽是连绵起伏的崇山竣岭,哪见平坦低矮的山丘呢?作者胸中的块垒至此喷薄而出:他是多么的渴望无拘无束、不受束缚的奔腾向前,哪怕是开阔的大野也一概抛开,因为那终究会阻挡他浩荡激流的勇往直前。这不正是自由意志的宣言、冲决罗网的心声吗?

自古胸怀大志的英杰之士都好以山峰自许,当然,一旦髙超脱俗,则势必“树大招风”,遭众人嫉妒,所以龚自珍感伤道“一山突起丘陵妒”;康有为也曾感叹说“髙峰突出诸山妒”。饱读诗书的谭嗣同自然明白这个,但一向身负大志的他渴望的就是轰轰烈烈干一番亊业,至于个人毁誉乃至性命又岂在所惜?这种勃勃英气,在他丁丑年(1877年,年仅13岁)除夕撰写的联语中同样可得到印证:“除夕月无光, 点一盏灯替乾坤生色;今朝雷未动,击三通鼓为天地扬威!”渴望替乾坤生色、为天地扬威的他,当然是宁肯当那风吹雨剥的髙山,也不愿去做那平庸低俗的丘陵啊!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篇9:论谭嗣同的革命伦理思想

革命批判精神和革命牺牲精神是谭嗣同革命伦理思想的两个方面。谭嗣同对传统纲常名教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批判精神;而他那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则感染和鼓舞了许许多多的革命志士,成为近代中国新型道德人格的一个典范。...

作 者:向康文 刘春娥  作者单位:向康文(中南大学哲学研究所)

刘春娥(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篇10:谭嗣同名言

冬夜

 

作者:谭嗣同  朝代:清 班马肃清霜,严城暮色凉。

镫青一电瞬,剑碧两龙长。

调角急如语,寒星动有芒。

篇11:谭嗣同名言

有感

作者:谭嗣同朝代:清体裁:七绝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篇12:谭嗣同名言

朝代:清代

作者:谭嗣同

原文: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春梦醒来么?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醉后颜酡?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注释

①骨相:人的体格状貌,古人常以此估测一个人的前程后事。

②颜酡:饮酒脸红。周履靖《拂霓裳·和晏同叔》词:“金尊频劝饮,俄顷已酡颜。”

③科:古典戏剧中表示动作的用词。

赏析

谭嗣同的这首自题小影,上片“曾经”三句,先写自己年来踪迹,他小时居京师,十三岁随其父外放甘肃,十五岁回湖南浏阳拜师读书,再返西北,天南海北,道路遥远,故颇多感慨。“骨相空谈”三句,谓己少有壮志,从骨相看,必成大业,但岁月匆匆已历十八春秋,却一事无成,只有肠轮自转,暗自感叹。“春梦”三句转入小影,曾对春帆细雨,做过美丽的人生之梦,回首十八年春秋,无所作为,他只有对己大喝一声“春梦醒来”。面对小影前的几枝瓶花,他想到国事日非,外侮迭至,真是百感交集,郁塞难抑。

下片从写小影转而写自身。从湖南水乡来到西北高原,对镜自照,风尘满面,镜中人与影中人对比,镜不随人意,那醉后的红颜,实为风尘所致。还想慷慨高歌,但对现实的失望,使他发出“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的慨叹,再看镜中之人那风尘挂面的模样,他几乎不能相信那就是自己。

全篇借题小影而抒壮志消磨,事业难成的感慨,表现了词人从青少年时期就有怀抱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抑塞之感,慷慨激昂,颇见风骨,正如词人所评:“尚觉微有骨气”。

关爽看到上海正被袁也弄得烟毒四起,琢磨着是不是应该采取点什么措施。袁帅劝关爽不能擅自行动,这时他接到了电话,电话是自称药剂师的人打来的.。电话里,袁帅申请除掉袁也,药剂师不同意,只同意他组建一只可靠的扫毒队。

邱鳅囡囡的理发店旁,成衣店的胡老板,也改开利润更丰厚的贩烟馆了。胡老板为了图个精神,让囡囡给理个发,结果囡囡故意给他理了个癞痢头。胡老板要砸理发店,邱鳅要拦,几人正闹得不可开交,一个日本人进来,被兜头泼了盆脏水,日本人冲过来要打囡囡,邱鳅将他打了。伪警察们将邱鳅抓了。

袁帅到警察局保释邱鳅,遇到袁也,袁也说如果你同意出任警察局行动队长一职,就好商量。否则他打的是日本人,谁也不能保释。这时,小柠来了,拿了卖琴的钱,让袁也同意保释。袁也这才迫不得已地答应了。

篇13:北师大七下语文谭嗣同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新文体”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南海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吟联一副凭吊友人: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让康有为因为他的离去一度万念俱灰的人就是谭嗣同(字复生)。超链接视频短片《谭嗣同》。

作者、背景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与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创办维新团体“强学会”,与康有为共倡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作为改良派的主将,与革命派论战,遭到反对。

引进介绍西方文化,发起领导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运动,成为“五四”文体改革的先导,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体裁“新文体”,将小说提高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地位。作品结集为《饮冰室文集》。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得到要巩固清朝统治、急于从慈禧手中将国家权柄夺回来的光绪皇帝的支持。戊戌年(1898)6月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封建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和旧官僚感到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威胁,立即采取措施,派奸诈阴险的荣禄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以重兵控制北京政局,9月21日发动政变。新政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三. 解读课文

(一)介绍谭嗣同的出身、性情,交代其初学新学的情况。

倜傥:豪爽洒脱。淹通:深通。故操心危,虑患深:语出《孟子·尽心上》,内云:“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意思是说,受疏远的大臣和地位卑贱的儿子,经常操心着危难的事,深深忧虑着祸患的降临,所以能通达事理。补充: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总角、孩提——幼年泛称。垂髫(tiáo)、始龀(chân)——童年泛称。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ã)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二)介绍谭嗣同撰述《仁学》的由来及其在湖南从事新政的情况。

需次:挨着次序,等待补官。冥探:深探。心法:思想方法。衍绎:发挥。提倡桑梓:(在)家乡提倡(新学)。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三)介绍谭嗣同北上从事新政的情况。

国是:国事,国家大事。辟:由君王征辟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大病:名词活用作动词。患重病。入觐:朝见皇上。超擢:破格提拔。少:同“稍”,稍微。锐意:意志坚决,勇往直前。问题讨论:1课文写光绪与慈禧矛盾紧张,有两个字十分传神,是哪两个字? 光绪对慈禧是“畏”,因手中无权,“不敢行其志”。西后对光绪则是“忌”,虽然大权在握,但光绪毕竟是皇帝,一旦得势,无可挽救。一个力图守旧,一个意欲维新,矛盾不可调和。

2.课文写光绪破格提拔谭嗣同有什么作用?

一是表明光绪急切地推行新政,实施变法。二是交代光绪与慈禧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三是为谭嗣同自甘牺牲“以酬圣主”埋下伏笔。

四、总结本堂课内容。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四、五、六段。

1、第四段:介绍谭嗣同密谋袁世凯,以图解救光绪帝的情况。

君不之信:他不相信这件事。宾语前置。故事:旧例。无所为计:计,办法、计策。讲中外之故:讲求(研究)中国和外国(强弱不同)的原因。缓急:偏义副词,偏指急。激切:激昂、恳切。径造:直接到达。旷代:当代没人比得上。首:告发。皆受荣所节制:被动句。健者:强有力的人。参劾:向君王或国家元首告发。市恩:把私人的恩惠来讨好人家。条理:具体措施。袁复召见:被动句。

问题讨论:在这一段中对谭嗣同这个人物刻画很生动,性格跃然纸上,怎样看待谭嗣同劾袁世凯的交往? 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势来看,谭嗣同主张用袁世凯来救皇上是当时可能有的唯一选择。这是因为:

一、袁世凯主张变法;

二、袁世凯接受了皇上的恩赐;

三、只有袁世凯的实力才可以解救天津阅兵废君的危难。“径造”袁寓“直诘”,看似怀有十分把握,实则诘责方式太“直”、所诘内容太露,经不住老奸巨滑、装模作样的袁世凯的诓骗,他“直出密诏”,“言救上之条理甚详”。虽然他曾想用动听的美言奉承一番,“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天下健者,惟有足下”;想用耸听的危言反激一下,“首仆而杀仆”;还曾对袁世凯与荣禄之间的关系有过怀疑(既有怀疑,怎能不经调查而当面直言!),但都经不住袁及其幕府的三言两语便支吾过去。

2、第五段介绍谭嗣同被捕及就义的情况。重点字词:擘画:(谋划,商量)竟日:(竟,终;整天)及难:(赶上灾祸)系狱:(被扣押在狱中)春秋:(年岁)问题讨论:(1)政变发生后谭嗣同做了哪些事?

提示:一是劝梁启超出走以图将来,二是要梁启超设法营救康有为,三是把书籍文稿交托梁启超,四是与侠士(大刀王五)谋救光绪帝。

(2)谭嗣同为什么不肯逃亡?提示:一为“酬圣主”,二为报国家,有强烈的爱国之情。他在狱中曾赋诗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更慷慨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所以,梁启超以一个“烈”字作为评价十分恰切。

但他的忠君思想,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也是显而易见,对此应有所批判。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是戊戌变法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他若逃亡,结局更惨。)

3、第六段介绍谭嗣同的治学及著述情况。

舍己从人:舍弃自己的短处,学习别人的长处 持躬严整:

四、学生思考讨论:

1、谭嗣同具有怎样的政治见解,我们应如何评价?

分析:谭嗣同的政治见解,文中并没有作很多正面的述说,但我们从字里行间也能看到一斑。文章一开头就提到谭嗣同“奏对称旨”,回答皇帝的话很合皇帝的心愿。原来光绪想“行其志”,即“欲行大改革”,却又因“畏西后”而“不敢”。就是说,这一“大改革”是“西后”一派反对的,光绪又无权。于是谭嗣同他们考虑该如何“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谭认为,“今日可以效我圣主者,惟在足下”,非袁世凯莫属。他“密奏”要光绪给袁世凯“以恩遇”,他“径造” 袁寓“直诘”,最后竟至“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这次维新,最终失败了,但是,我们认为这次维新运动是中国最早的一次要求民权的运动,领导运动的知识分子,谭嗣同以及康有为、梁启超他们这些所谓维新派,都是略略有些资本主义思想的士大夫。他们拥护皇帝,提倡君主立宪,主张抵御外侮,挽救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希望中国也走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道路。这样的政治见解,这样的活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是应予肯定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维新运动之失败,乃由于“西后”一派的阴谋,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脱离群众,支持他们的社会力量非常脆弱,再加上他们眼光短浅,政治经验不足,把变法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身上,又幻想同拥有军权的袁世凯合作,依靠这些人的力量来成就大事,而没有缜密的计划。另外,谭认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是有一定见地的;当然,一待维新失败,便“惟待死期”,以流血“自嗣同始”则看法未免又有所偏。

谭嗣同的政治见解,实际就是戊戌维新领导的见解,我们正确评价谭嗣同的政治见解正是正确评价戊戌维新的问题。

2、如何评价谭嗣同这个人物?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热衷于改革不计个人得失的政治家,他临危不惧,崐视死如归,千方百计关怀同志,认识到变法必须流血,超越了历史上主张革新的政治家的认识。但他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皇上身上,希望来一个“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至死认为要保“变法”事业必须先保皇帝,而不依靠广大人民。他以自己的鲜血来促进维新运动和国家昌盛,是同他“酬圣主”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崐历史发展恰与他的愿望相反,他的流血不是宣告改良运动的再兴,而是宣告改良运动的结束,这就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五、本文在语言上的特色:

吸收了一些近似口语的词汇和句法。如: “被捕”“向来”“询问”“查出”“设法”“今日”“可以”“救护”“今日可以救我圣上者”“数月以来”崐“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等。这种近似口语的词句大量采用,就形成了崐一种基本上是文言,但又带有白话成分的新体散文──新民体,这是梁启超的贡献。

六、总结全文。

〖小资料〗

(一)难句解疑。

课文第5段写谭嗣同入日本使馆与梁启超见面,劝梁东游:“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其中加点的句子,运用了“合叙”的修辞方法,并且使用了两个典故,作为谭、梁两个人分别承担两种不同职责的比附对象。翻译时,应变“合叙”为分叙:一是要分清“四个人”各承担了哪种职责;二是要分清“吾”与“足下”各承担哪种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反映原文所表达的信息。但遗憾的是,课本的注释介绍“程婴、杵臼”时,只说二人“都是春秋时晋国大夫赵朔的门客”,“赵朔为屠岸贾所杀害,程婴、杵臼设法保全了赵朔的孤儿”。不了解古代典故的学生乃至教师,根本无法通过这样的注释分清这二人:谁是“图将来”的“生者”,谁是“酬圣主”的“死者”。《教参》中的译文,几乎是原文照录,让不了解历史典故的人,只能是越读越胡涂。《教参》是这样翻译加点的句子的:“作为程婴、杵臼或月照、西乡,我和您分别担任吧。”

程婴、杵臼的事迹见于《史记·赵世家》: 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晋太夫屠岸贾不请示晋景公而擅自策动众将围攻赵朔的住地“下宫”,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兄弟四人杀死,并且将四人的全家老小斩尽诛绝。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前606年至前600年在位)的姐姐,当时已经怀上了赵朔的孩子,她逃进成公的宫院避难。不久,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屠岸贾听说后,就带着人闯进晋成公的宫院搜索,赵朔妻把孩子隐藏起来。为防止屠岸贾再来搜索孤儿,程婴与公孙杵臼商定,由杵臼谋取其他人的婴儿抱进山中隐藏起来,而程婴把赵氏孤儿隐藏起来,然后再向屠岸贾“告发”杵臼藏匿赵氏孤儿,杵臼在被捕时故意大骂程婴出卖朋友,出卖主人的遗孤,以骗过屠岸贾。杵臼和假孤儿被杀,真的赵氏孤儿得以保全。程婴含辛茹苦,抚养赵氏孤儿,孤儿即赵武。过了十五年,程婴又用计劝说晋景公,除掉了屠岸贾,立赵氏孤儿为大夫。

至于月照、西乡两个人的事迹,注解中已作了较详细的说明,月照为恢复天皇的权利而死,西乡活下来终于完成了推翻德川幕府恢复天皇权力的使命。课文中的“合叙句”,若分叙应该变成如下形式: 程婴、西乡,足下任之;杵臼、月照,吾任之。试译成现代汉语如下:

“像程婴、西乡那样,活下来以图将来事业成功的职责,您来承担;像杵臼和月照那样为主人赴死的职责,我来承担。”

(二)课文译文。今年四月,决定国家大计的诏书下达以后,谭嗣同先生经由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先生的推荐,被(光绪皇帝)宣召,恰巧他生大病,未能成行,到了七月(他)才带病进京朝见皇帝。他回答皇帝的话很合皇帝的心意,(于是)光绪皇帝破格提升他(赏赐他)四品卿的官衔,任用他做军机处办理文书的官员,同杨锐、林旭、刘光第一起参预新政,当时号称为“军机四卿”。(他们)参与新政,有如唐宋两朝的 “参知政事”,这实际上就是宰相的职位。光绪皇帝想重用康有为先生,但皇上又畏惧西太后,不敢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几个月以来,皇上有什么要询问的问题,就让总理衙门传达御旨,康有为先生有什么要禀奏的意见,也只能把它写在他呈给皇帝看的书籍里而已,自从这四位官员进入军机处以后,皇上跟康有为先生之间的想法才能稍微沟通,皇上下大决心要进行改革了。可是西太后和那批贼臣的忌恨也就更加厉害了,不到十天戊戌政变就发生了。当初,谭嗣同刚刚进京的时候,(有人)对他说了皇上没有实权,西太后阻挠变法等情况,他并不相信这些,等到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想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令谭嗣同起草上谕,先派太监拿了前几代皇帝的遗训给他,传达皇上的话,说康熙、乾隆、咸丰三代皇帝都有开懋勤殿(设顾问官)的先例,叫他查出来,写入诏书之中,原来(皇上)要带着它在二十八日亲自到颐和园向西太后请示。谭嗣同退朝后,这才对同事们说:“今天我才知道皇上是真正没有权力了。”到了二十八日,京都朝廷里人人都知道了皇上要开懋勤殿的事,认为当天诏书就要下达,然而终于没有下达,于是更加清楚西太后和皇上水火不相容了。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同时赐给他一道藏在衣带间的密诏,里面有我的皇位几乎保不住了,命令康有为和军机四卿以及维新派的同志们赶快想办法筹谋救驾的话。谭嗣同和康有为捧着诏书痛哭,可是皇上手中没有一点点权柄,毫无办法。当时众多将领中只有袁世凯长期出使朝鲜,研究过中国和外国的国情,竭力主张变法,谭嗣同就秘密奏请皇上拿优厚的待遇联络他,希望他在危急的时候有可能救助皇上,言词极为激动、恳切。八月初一那一天,皇上召见袁世凯,特别赏赐他侍郎的官衔;初二那天,又召见袁世凯。初三的晚上,谭嗣同直接来到袁世凯住处法华寺,直截了当地问袁世凯说:“您认为当今皇上是怎样一个人?”袁世凯说:“是当代没人比得上的圣明皇帝。”谭嗣同说:“天津阅兵的阴谋,您知道吗?”袁世凯说:“是的,我已经听到些。”谭嗣同就直接拿出密诏给袁世凯看,说:“今天可以救我们圣明皇上的,只有您了,您愿意救就救他!”又用手摸着自己的脖子说:“如果不愿意救,就请(您)到颐和园去告发我,杀了我,您就可以升官发财了。”袁世凯板起面孔高声说:“您把我袁某当做什么人了?皇上是我们共同拥戴的皇上,我和您一样受到了(皇上)非同一般的恩遇,救护(皇上)的责任,不只在您身上。如果您有什么指教的话,我当然是很愿意听的。”谭嗣同说:“荣禄的阴谋,全在于借在天津阅兵这件事(来实现),您和董福祥、聂士成的三支军队,都受荣禄指挥调遣,荣禄将依仗武力来逼迫光绪皇帝退位。虽然如此,董福祥和聂士成的两支军队是不值一提的;天下强有力的,只有您袁将军。如果发生事变,您用一支军队对抗他们两支军队,保护圣明的皇上,恢复皇上大权,肃清皇上周围的坏人,整肃宫廷里的秩序,指挥起来稳操胜算,镇定自若,这是一世无比的千秋大业啊!”袁世凯说:“如果皇上在阅兵时快速地驰入我的军营,发出号令来诛灭奸臣贼子,那么我一定追随在各位先生后面,竭尽一切力量拼死挽救。”谭嗣同说:“荣禄对您素来不薄,您将怎样对待他呢?”袁世凯笑笑不说话。他的一个幕府官员说:“荣禄老贼并不是推心置腹地对待慰帅的。过去有人想增加慰帅的兵员,荣禄说:‘汉人不能给他大的兵权。’原来他一向不过是笼络(慰帅)罢了,就像前些时候胡景桂参本弹劾慰帅那件事,胡景桂是荣禄的亲信,荣禄派他出面弹劾慰帅,又由荣禄自己出面查办,为慰帅昭雪,用施恩惠的办法来换取慰帅的好感。随后胡景桂就被委任宁夏知府,不久又提升为宁夏道员,这就是荣禄老贼用心计十分阴险十分狡猾的地方,慰帅难道不了解他(的为人)吗?”谭嗣同就说:“荣禄本是曹操、王莽一类的人物,是世上少有的奸雄,对付他恐怕不很容易。”袁世凯怒目而视说:“如果皇上在我的军营里,那(我)杀荣禄就像杀一条狗罢了。”于是谭嗣同跟袁世凯非常详细地谈了救皇上的具体措施。袁世凯说:“现在军营的枪弹火药都在荣贼的手里,而且营、哨的各级军官大多是他的老部下,事情很紧急了,既然已经商量好了对策,那我就得赶快回营,更换将官,并且设法储备弹药才行。”于是谭嗣同再三嘱咐他然后才离去,这时已是八月初三的夜里,打了三更了。到了初五那天,袁世凯再次被光绪帝召见,听说也是领有密诏的。到初六,戊戌政变就爆发了。当时我正在谭嗣同先生的寓所拜访,(两人)面对面坐在榻上,筹划布置事情,忽然查抄康有为住处,要逮捕康有为的消息传来了,不久又听到(西太后)垂帘听政的上谕。谭嗣同从容地对我说:“过去想救皇上而无法救,现在想救康先生也无法救,我已无事可做,只等着死的那一天罢了!即使如此,天下的事情明明知道它很难做,却尽力做到它,您试试到日本使馆,去见伊藤先生,请他发电报给上海的领事来救康先生吧。”我这天晚上就住在日本使馆,而谭嗣同整日不出大门,等待来逮捕他的人。逮捕他的人结果没有来,他就在第二天进入日本使馆,同我会面,劝我到日本去,并且带着几本他撰写的书和诗文辞稿本,一小箱家信,托付给我。说:“若没有出走的人,就没有办法筹划将来的维新事业;没有牺牲的人,就没有办法报答圣上。现在康有为先生的生死还不知道,作程婴或是作杵臼,作月照或是作西乡,我和您分别担任吧。”于是两人一抱而别。初

七、初

八、初九三天,谭嗣同先生又和侠士想办法救皇上,事情最终都未成功。初十那天他就被捕了。被捕的前一天,几位日本的志士苦苦地劝他到日本去,他不听,再三再四劝他,他说:“世界各国变法维新,没有不经过流血而成功的,现在中国还没有听说过因为变法维新而流血的,这就是国家不能强大昌盛的原因啊。(如果)需要流血的话,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他)始终不肯离开,所以遭了祸。

上一篇:2023年月度交通违章超标整改措施下一篇:孟郊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