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三年级上册练习八

2024-05-09

苏教三年级上册练习八(共9篇)

篇1:苏教三年级上册练习八

百度文库一 二单元练习姓名:

一、听写词语 20个

二、写出以下省份的简称

福建()广西()广东()

浙江()河北()山东()

你还能再写出3个吗?

三、组词

系:()露:()()()

组()资()练()

祖()姿()炼()

四、句式训练

1、我轻轻地抱起可爱的弟弟。

2、照样子写句子

福安是我的家乡。说成:我的家乡是福安。

蓝天是小鸟向往的地方。说成:是谁传授给我们知识。是我们敬爱的老师。

是谁修建了这条举世闻名的铁路。是

五、默写课文

1、南沙是祖国

2、万里长城东起

3、默写《清明》

作者是,诗中描述的是季节,从一词可以看出。

4、《翻越远方的大山》讲述了的故事。它给我们的启发是。

5、阅读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回答问题。

这段话的中心句是,茫茫的大海 指的是,巨大的天幕指的是。这段话给我们描绘了4幅画面,分别是、、、。

六、在新的一个学期,你有什么样的愿望,写出来。

篇2:苏教三年级上册练习八

第一单元

1)

2、páng bï()3)境

4、雪ái ái()5)

6、kē()捐杂税 7)

8、hān()然入梦

9、quán()起来 10)11)

12、jǔ juã()

13、pãng pài()

14、liàng qiàng()15)怒

16、焦zhuï()

17、niān()巴 18)19)然 20、â()然 21)地

22、咴咴()23)

24、万lài()俱寂

25、疲bâi()

26、gōu()火

第二单元

27、qīqiāo()28)虚

29、yān()红 30、山ào()31)艇 32)33)

34、wǎn()转

35、踱()来踱去

36)

37、hǎo sǒu()

38、chà()异 39)40、诬miâ()41)

42、mù()集 43)44)捕

45、浑欲不胜zān()

46、夜lán()

47、曷()

48、枳()

49、诣()50、shù()轮台

51、券()门

52、liào()望

53、烽hîu()

54、燧()55)

56、diã()楼 57)

58、延mào()

59、měng()懂 60)

第三单元

61、狼jí()62)63、颇()64、差()役 65、pān shān()66、shì()干 67、tuí()唐 68、举zhù()提笔 69、琐屑()70、呆zhì()71)72)73)净 74、抠()起

75)76、病dǔ()77、恸()78、瞥()见

79)80、wě)动听81)82、歉jiù()83、濑()户 84)

第四单元

85)竹 86、清liâ()87、为chí()88、为yǔ()89、为kān()90、yǐ()然不动 91)忽 92)93、幽suì()94)互 95、亦未qǐn()96)97、风mǐ()98、cōng()郁 99、kān()称 100)101)林海 102)听 103、静mì()104)顶 105)曲 106)情 107、青tái()108、zǐ()妹 109)110)家 111)园 112)113、wǔ mâ(i)

114)

115)116)腊乡 117)窗 118、guī()宝 119、鳞次zhì()比 120)如何 121、决zì()122)泥 123)子 124)125)树

第五单元

126、jiàn()赏 127)128、轩xiâ()129、重luán()叠嶂 130、líng lïng()131)空 132、lín xún()133、zhēn zhuï()134)大 135、老guā()136、sì()无忌惮()137、tíhú()138、抿()翅膀 139、wān yán()140、liàn yàn()141、wâi()集 142、诛()伐 143)144、qiú()干 145)146、毛骨sǒng()然 147、愚氓()148、摇yâ()149)然 150、喧xiāo()151)论 152、孵()育

153)红灯 154、温xīn()155)淡 156)裂 157、pián zhī()158)159)

第六单元

160)猴 161、如火如荼()162、铠()甲 163、T xù()164)165)166、chán chá()167)168)169)脂 170、jī()旅

重点字词解释

1、因地制宜

2、自出心裁

3、重峦叠嶂

4、俯仰生姿

5、嶙峋

6、珠光宝气

7、胸中有丘壑

8、别具匠心

9、斟酌

10、无所事事

11、孤城寡人

12、退避三舍

13、司空见惯

14、潋滟

15、猬集

16、诛伐

17、鲁殿灵光

18、毛骨悚然

19、万斛

20、疾趋

21、愚氓

22、月白风清

23、林林总总

24、倏然

25、喧嚣

26、如火如荼

27、接风洗尘

28、风靡

29、莽莽 30、瑰丽

31、鳞次栉比

32、狼藉

33、惨淡

34、簌簌

35、蹒跚

36、触目伤怀

37、情郁于中

38、颓唐

39、娓娓动听 40、循循善诱

41、唏唏嘘嘘

42、饮泣吞声

43、辗转反侧

44、万籁俱寂

45、失魂落魄

46、风烛残年

47、故弄玄虚 4849、宛转 50、逶迤

51、皑皑

52、酣然入梦

53、澎湃

54、踉踉跄跄

篇3:苏教三年级上册练习八

1. 封面“江苏教育出版社”中“苏”字是繁体字。

尽管“江苏教育出版社”七个字是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中可以保留繁体字或者不规范的汉字, 但用于教材就不太好了。况且书法作品中“社”字是错别字, “社”字的右边是“土”而不是“士”。

2.《致同学》第二段有这样的文字:

课本固然是你语文学习的一块园地, 而如果你仅仅守住一册或一套课本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园地在课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报刊视屏信息、家事国事天下事, 以及生活中的其他种种话题, 无不是语文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说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这段话有几处不妥。 (1) “而”应改为“但”; (2) “如果”冗余, 应去掉; (3) “资源”前有必要加上“重要”一词。 (4) “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如改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则更为顺畅, 其实, 愚以为最后一句删去更好。

3. 王愿坚的小说《草》表现了周总理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情操。

其中有周总理尝草的情节, 非常感人。

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 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他刚想劝首长休息, 周副主席又问了:“这野菜, 多半是长在什么地方呢?”

杨光想了想:“在背阴靠水的地方。”

“味道呢?还记得吗?”

杨光摇了摇头。因为是煮熟了吃的, 没有尝过。

周副主席又举起那棵野菜看了看, 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医生惊呼着扑过来, 野菜已经被咬下了一点。

阅读这段文字, 我们明白:周总理是在了解有毒野菜生长的地方及有毒生野菜的味道, 以便通报部队, 避免更多的红军战士误食中毒。“味道呢?还记得吗?”这句话是总理向杨光询问有毒生野菜的味道。杨光显然听明白了, 所以他“摇了摇头”, “因为是煮熟了吃的, 没有尝过”。问题就出在“因为是煮熟了吃的, 没有尝过”这句话上。明明是“煮熟了吃的”, 又怎会“没有尝过”?岂不自相矛盾?所以, 应在“没有尝过”后面加上“生野菜的味道”。

4. 课本第85页节录了吴伯箫的《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文中的“段落”与“联络”用得令人费解。

原文如下:

读中国古代史, 知道战国时候, 魏惠王、燕昭王、胡服变俗的赵武灵王, 都曾段落地筑过长城, 来卫国御胡;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匈奴之后, 又因地形, 制险塞, 从临洮至辽东将长城来了个联络的修筑, 延袤万余里。

“段落”的含义为: (文章、事情) 根据内容划分成的部分。从这个意思来看, “段落”用在文中似乎不太妥当, 可改为“陆续”。另外, “段落”的语法功能为名词, 不可修饰动词“筑”。

“联络”的含义是:彼此交接;接上关系。用在文中语境不太贴切, 可改为“联结”或“联接”。

另外, “我还没有到过长城!但是, 长城我是终于要见见的!”这句话中的“终于”用得不太妥帖, 可改为“终究”或“终归”。

5. 第139页, 课文《美丽的西

双版纳》课后“探究·练习”部分第二大题有这样一句话:“课文介绍西双版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主要描写了树、竹、谷、水、庙等景物, 并列出五个标题。”这个概括不准确, 应该是“主要描写了树、楼、谷、水、庙等景物”, 这从第二个小标题“竹楼映蓝天”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来。

6. 第141页倒数第六行:

“入夜, 灯光映着碧水, 明月照亮大海, 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 真是人间奇景。”“泛舟”:坐船游玩。“海滨”:海边;沿海地带。严格说来, 在“海滨”是无法“泛舟”的。可将“泛舟”改为“漫步”。

7.

第161页12行, “托卡列夫非常生气地从听筒里对他喊”这句话有语病, 可改为“托卡列夫非常生气地对着听筒喊”。

8. 第26课《从小就要爱科学》里, 苏步青先生这样写道: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要牢记邓小平爷爷的教导,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就要做一个爱科学的好孩子。

研究这一段, 可以得出一个信息, 即“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爷爷的教导”。但邓小平同志是这样说的吗?

请看下面一段资料:

1978年3月18日,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 邓小平所做的开幕词指出, 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985年3月7日, 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 又进一步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1988年9月, 他说:“马克思说过,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依我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春, 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 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出发, 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出发, 得出的科学结论。

(人民网)

可见, 课文中“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应改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课文中把一位伟人的著名论断搞错, 实在不该。

9. 第217页倒数第9行:

“我见过其他宇航员在睡觉时到处漂浮———他们在晚上绕着飞船漂浮。”“他们在晚上绕着飞船漂浮”有歧义, 易给人以“宇航员睡觉时是在飞船外面”“绕着飞船漂浮”的误解, 属表达不当,

篇4:苏教三年级上册练习八

此句直译应是:因为(“以”)这样(“然”)的原因(“所”指代性副词)(是)什么(何)(呢)?水土不同(异)(啊)。

然而,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这句译文中的“因为这样”和“原因”是不可以重复使用的。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此句意译为: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或: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啊。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此句直译应是:叶子只相互类似(相像),他们的果实的口味(是)不相同的。然而前半句的译句却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只有叶子相互类似(相像),他们的果实的口味(是)不相同的。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此句前半句中的“绝”意为“气息中止或死亡”。照前句字面意思讲,王子猷应该是早就死去多时了。可是为什么后半句又讲他一个多月后也去世了。难道说前面那个死了的王子猷又起死回生重新复活了?否则,岂不是前后矛盾?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认定王子猷前回的死是昏死而非真死。于是此句可推译为: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教参原译: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笔者认为,此句翻译似乎不妥。因为此句主语“青树翠蔓”和谓语“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很难整体搭配。此句实际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格。所谓并提,又叫合叙,即文言文中出现的将两个词语或句子合并成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文言修辞现象。如郦道元《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就是由“自非亭午不见曦”和“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成的。此句真实含意为:

青树参差披拂,翠蔓蒙络摇缀。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原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如果将此句中的“见”解为“看见”,那么根据现代汉语语法,此句动宾搭配显然不当。因为“明”处“可见”,“灭”(隐藏)处怎能也是“可见”的呢?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此句中的“见”解为“知道”。据此,此句可译为: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一样流动,这才知道这条河道的有些地方是隐藏着的,有些地方是显露着的。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此句至少有两个语病问题值得人们思考:一是“寂寥”和“悄”前后重复,“凄神寒骨”和“悄怆”基本上也算是近义词;二是“无人”与后文的“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自相矛盾。

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的解释是这样的:“竹树环合”的环境特点使作者仿佛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这又使作者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当时被贬寡居的生活处境,于是悲从中来,感到这样的环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则强调了作者这种因为环境极端寂静而产生的悲伤之情的深重。“悄怆”,即作者由观看小石潭周围环境而产生的静极而悲的感情。

至于第二个问题,笔者想可能有两种解释:1.吴武陵、龚古等人虽与作者同游,但他们并没有随同作者一起“伐竹取道”并来到小石潭边。2.吴武陵、龚古等人虽在作者身边,但由于作者过于陶醉于小石潭优美动人的景致而完全忘记了他人的存在。

据此,本句不妨试译为:

我坐在小石潭的岸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这里既寂静又空旷,没有其他人,这样的环境不禁使我心神凄凉,骨节寒冷,如此静极而悲的感情真是深不可测啊!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126页对“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解释显然是不太准确的。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这里的错误有二:一是译文中“悄怆”被解成了“寂静”的意思,这和后面对“悄怆”一词的注解相矛盾。二是没有指明“幽深”指的是什么深。

(7)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重。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把此句中的“隶”和“从”分别解释为:隶,随从;从,跟随。众所周知,“随从(名词)”和“跟随(动词)”是近义词。如此一来,“隶而从者”(直译:随从而跟随的人)岂不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病句?

笔者认为,这里的“隶”不妨解释为:“以奴仆(或随从)身份”。这样既解决了上面的难题,又突出了作者当时孤苦无依的处境。

(8)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无论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还是苏教版八语教参都把此句中的“胼胝”解释为“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据此,“亲劳胼胝”一语便可直译为:亲自辛劳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或可直译为:亲自辛劳使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劳苦。(“劳”字使动化。)

显然,以上两个译句都是病句。

笔者认为此句中的“胼胝”似乎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1.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手脚生茧子”。这样,“亲劳胼胝”一语便可意译为:亲自辛劳(乃至)手脚会产生茧子。

2.此为借代修辞格,即以“因劳动而在手脚上磨成的茧子”代指“因劳动而磨出茧子的手脚”。这样,“亲劳胼胝”一语便可意译为:亲自劳苦使生了茧子的手脚觉得劳累。

两相比较第一个解释更合理一些。

(9)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将此句译为: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顶风冒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苏教版八语教材对“布袍缓带”一语给出的解释是:

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缓带,宽束衣带。

把前面教参的译句紧缩一下,这个句子的主干就是:

海瑞轻装便服,顶风冒雨,来来往往。

这显然是一个病句。因为名词性短语“轻装便服”怎么能够和动词性短语“顶风冒雨”、“来来往往”同时作这个句子的谓语呢?

因此,从这个句子的实际情况看,原句中的“布袍”和“缓带”两词其实都是名词当作动词活用的。即:

布袍,穿着棉布长衣;缓带,系着宽松衣带。

这样原句就应翻译成: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棉布长衣,系着宽松衣带,顶风冒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10)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对此句的翻译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据此,笔者可以断定,按此教参观点来看,句中的“荡”应为使动用法,意为“使……激荡”。“曾”则同“层”,层出不穷;决,裂开;眦,眼角,指眼睛。

此句是杜甫五律《望岳》中的颈联。按照律诗的写作要求,此联应对仗。既然“荡”是使动用法,那么为什么后半句中的“决”不是使动用法呢?再说,如果把“荡胸生曾云”译为“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即“曾云荡胸”,那么,原句中的“生”岂不是就没法解释了?后面的句子更不能按照对仗的要求翻译为“归鸟决眦”。另外,一般的主谓倒置的倒装句往往有强调谓语的作用。如果说前句倒置谓语是为了强调谓语“荡胸”,那么后句却无论如何也没必要强调谓语“决眦”。

所以,笔者认为,此联似乎可以这样来翻译:在我激荡的胸脯周围产生了一层又一层的云气,在我睁开的眼角周围飞来了一批又一批返回的鸟儿。

(1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即天涯。

此句用“浩荡”修饰“离愁”是词语的超常搭配,暗示诗人心中的离愁就像大海一样广阔深重。“浩荡离愁”是名词性短语,“白日斜”则是主谓短语。诗人将它们连用在一起也属词语的超常搭配。诗人如此造句自然是为了更充分地抒发自己心中浩荡的离愁。因此,翻译此句时就应该注意突出诗人的这一意旨。

据此,此句可试译为: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在斜挂夕阳的映衬下越倍增伤感, 离开京都,我把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像立即来到了天涯一般。

(1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句中“落红”借指落花,而这里的落花又比喻像自己一样已经辞官回家的爱国志士。

(13)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句中“南冠”本指古代楚国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í,拘禁)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详见教材231页注释3)

但此句中的“南冠”显然是一个动词。所以,笔者认为,这里的“南冠”实际上兼用了借代和词类活用两种修辞格,可理解为:本借指囚犯,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成为囚犯”。

(杨卫军 江苏盐城大丰市大桥第二初级中学 224131)

篇5: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练习题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蜷缩(quán)焦灼(zhuó)蹊跷(qī) 瞭望(liào)

B.平仄(zè) 泥泞(níng)诧异(chà) 乾坤(kūn)

C.猝然(cù) 愠怒(wùn) 贫瘠(jí) 蹒跚(pán)

D.矫健(jiǎo) 花苞(bāo) 募集(mò) 券门(qu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 )(2分)

A.诧紫嫣红 感概良深 举世嘱目 无精打采

B.无与人比 一口同声 万籁俱寂 蹑手蹑脚

C.故弄玄虚 风烛残年 大现身手 家庭锁屑

D.遨游四海 脱帽至哀 苛捐杂税 莫名其妙

3.根据语境,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有一个王子,生性多愁善感,最听不得 的故事。

②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 的点缀。

③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

的河流。

A、悲凉 悲惨 悲愤 B、悲凉 悲愤 悲惨

C、悲惨 悲凉 悲愤 D、悲愤 悲凉 悲惨

4.经典诗文默写 (6分)

(1) ,大渡桥横铁索寒。

(2)国破山河在, 。

(3) ,隔江犹唱后庭花。

(4)人生自古谁无死, 。

(5) ,天涯若比邻。

(6)君问归期未有期, 。

5.修改语段(4分)

①20世纪80年代,外国科学家先后研制出多种人工真皮,如来源于异体或异种(猪)皮的无细胞真皮基质、以胶原为主要原料经冷冻干燥后形成的海绵状胶原膜,此外,还有透明质酸膜、聚乳酸膜等。②这些人工真皮的基本特点是可诱导自体的组织细胞浸润生长形成新的、结构规则的真皮样组织,从而重建真皮层。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学界已成功将这种复合皮用于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④但是复合皮制作费用十分昂贵,移植后存活率超过50%左右,所以很难普遍推广。⑤经过反复实验和长期研究,由我国自行研制的人造皮肤已于近期率先在陕西省西安市临床应用。

文中划线处有语病,请将正确句子写在下面。

6、仿写句子。(2分)

母爱是什么,母爱是夏日里的一片凉荫﹔

母爱是什么,母爱是冬日里的一碗温水﹔

母爱是什么, ;

母爱是什么,

二、综合性学习(6分)

7.为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学校开展“废旧电池回收”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上面是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图,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该图主要信息。(不得出现数字)(2分)

(2)校园内设置废旧电池回收箱,箱上有两句宣传语,请你紧扣“环保”主题,运用对偶知识补写下句。(2分)

上句:回收废旧电池

下句:

(3)学校志愿者行动队到某小区发放有关废旧电池危害的宣传单时,看见一位小伙子正把几节旧电池扔到草坪上,你赶忙上前劝阻。针对小伙子下面这句话,请你结合【相关链接】中的知识对其进行规劝,规劝时语言得体,内容恰当。(2分)

【相关链接】电池主要成分为锰、汞、锌等重金属。被遗弃的废电池腐烂后,其重金属成分会随渗液溢出,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小伙子说:小毛孩管什么闲事!我只是扔个破电池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

篇6:苏教三年级上册练习八

班级 姓名 检测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阅读训练

(一)春望(杜甫)

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其含义。

⑴深(): .⑵溅(): . ⑶抵(): . ⑷簪(): .2.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意为:故国兴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B.第②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第③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D.第④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3.诗中抒写诗人思念家乡的句子是 ;感慨有志难遂的句子是。4.在原文中用“‖”划出第①句的朗读节奏。

5.诗的①②两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景物?

答:。6.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二)过零丁洋(文天祥)

①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③惶恐滩头说惶恐。④,留取丹心照汗青。....7.解释①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首联。

起一经:

寥落:

8.颈联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并翻译第②句。

答: 9.在原题中,把第③句补充完整。

10.在原题中,把第④句补充完整后,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尾联。丹心: 汗青:。11.朗读全诗,并用原文回答:

⑴概括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空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 和 12.最后一段,寄寓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下面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A.表明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B.表现了对异族入侵的愤慨之情。

C.表明了对君主的效忠,决心杀身成仁。D.准备牺牲自己,名垂史册。

能力迁移

(一)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①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注释:眦,读zì;上下眼睑的接合处,即眼眶。

13.岱宗,就是东岳 山。14.在原文的横线上填上名句。

15.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时间是,并由 岳而想到将来的 岳。

16.“齐鲁青未了”的意思是:。17.你也一定登过高山,你是否也有杜甫这样的感觉,联系此诗,谈谈你登上山巅的感受。

感受: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①谁家玉笛暗飞声,②散入春风满洛城。③此夜曲中闻折柳,④何人不起故园情!

阅读提示:一个春风怡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诗人情不自禁吟了这首七绝。

18.贯穿全诗的线索是。

19.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 ”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 ”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 ”呼应。

20.第②句的意思是。这是诗人的,是艺术的夸张。

21.第③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

答:。22.第④句中的“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 答:。23.“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一种习俗。你能说出关于折柳曲的诗句吗?

答:。

写作实践

阅读下面的古人惜时三“日”诗,写一篇演讲稿。

诗一: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懊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去了。水去日日流,花落知多少。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昨日歌》)

诗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今日歌》)

诗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磋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明日歌》)

题目:努力请从今日始

要求:⑴合乎演讲稿的特点;

⑵联系实际,给人以启迪;

⑶不少于500字。

答案

篇7:苏教三年级上册练习八

共10分)1.(2分)爸爸今年a岁,儿子今年b岁,20年后两人相差()岁。

A.a-b+20     B.20     C.a-b     2.(2分)小兵今年(x-4)岁,小红今年x岁,再过a年后,他们相差()岁。

A.4     B.x     C.x+a     D.无法确定     3.(2分)下面简写正确的是 A.4×5=45     B.b×2=b2     C.a×b= ab     4.(2分)下面()的积大于a(a>0)A.a×4     B.a×      C.a×0     D.a×1     5.(2分)甲有a元,比乙少b元,乙有()元. A.a-b     B.b-a     C.a+b     二、判断题(共5题;

共10分)6.(2分)x×7省略乘号写成x7。

7.(2分)某种电脑降价x元后是4999元,这种电脑原来的价格为(x+4999)元。

8.(2分)判断对错. x的7倍的一半是7x÷2. 9.(2分)a+a=a2 .(判断对错)10.(2分)a×8=8a()三、填空题(共10题;

共15分)11.(1分)公鸡有x只,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5倍.母鸡有_______只.(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12.(1分)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是_______. 13.(1分)梯形的面积是,上底和下底分别是2cm和3cm,高是_______cm. 14.(2分)如果每筐苹果x千克,上面的苹果一共有_______千克. 当x=10时,求这些苹果一共有_______. 15.(2分)填一填。(1)如果用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表示为_______。

(2)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_______。

16.(1分)填上适当的式子. 弟弟的年龄是a岁,哥哥比弟弟大2岁,哥哥的年龄是_______岁. 17.(2分)学校栽了20行柳树,平均每行X棵,学校一共栽了_______棵柳树,当X=12时,柳树一共有_______棵。

18.(2分)某品牌的手机十分畅销,某天上午售出75部,下午售出100部,已知每部手机a元,这一天一共售得_______元,上午比下午少售得_______元。;

19.(2分)买了50米花布,每米a元.用式子表示买布共用去_______元.根据这个式子,当a等于14.5的时候,共用去_______元.(省略乘号)20.(1分)儿子今年a岁,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5倍.爸爸比儿子多_______岁.四、应用题(共5题;

共34分)21.(4分)在横线上填上“>”“<”或“=”。

(1)当x=3.5时,4x-7.5_______7,4x+7.5_______20.5。

(2)4.25×0.5_______4.25÷0.5,16.8÷8_______ 6.3÷3 22.(10分)如图是东岭小学科学实验室和实验准备室的平面图。

(1)用式子表示出科学实验室和实验准备室的总面积。

(2)当a=8时,科学实验室和实验准备室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23.(5分)一篮苹果比一篮橘子重2.4千克,一篮苹果重13.6千克。一篮橘子重多少千克? 24.(10分)一种笔记本的单价是x元/本,小强买了7本,小刚买了3本。

(1)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小强比小刚多用了多少元?(2)当x=3时,小强比小刚多用了多少元? 25.(5分)仓库里有货物96吨,运走了12车,每车运b吨,用式子表示仓库里剩下的吨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题;

共10分)1-1、2-1、3-1、4-1、5-1、二、判断题(共5题;

共10分)6-1、7-1、8-1、9-1、10-1、三、填空题(共10题;

共15分)11-1、12-1、13-1、14-1、15-1、15-2、16-1、17-1、18-1、19-1、20-1、四、应用题(共5题;

篇8:苏教三年级上册练习八

一、追求理性地教学,创造自由的空间

虽然语文看上去没有规律可循,但语言具有系统性的表达逻辑。不同人在表达同一件事物时,采用的词汇、表达方式、描绘技巧存在着很大差别。教学的理性表现在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和语言描述的常识化,例如:竹子用来歌颂气节和立场,梅花用于赞美坚强不屈的性格;空间的自由表现在学生自由地创造意境,而不受到阻止。

在“人与环境”单元的诵读欣赏板块中,教材提供《大地上的事情》(选节)来表达作者对田野和地球的认知和情感。第一节,通过“鹞子”和“野兔”来反映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第二节,将地球比作“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内心反思。从理想教学的角度看,教师需要向学生详细地讲解作者的行文思路,表达主题的方式,语言的奥妙之处;而学生对两个小节的认知和头脑中的想象是自由的,是可以通过联想、对比等方式进行改编的。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可以是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也可以是渔夫与大海的关系。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获得认可,并对其文本不断完善,形成完整、具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系统。

二、开展“聆听、朗读”活动,体会语言意境

“诵读欣赏”选取的内容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诗词读来朗朗上口,选文内容表达细腻,细节丰富,为场景描述、表达情感、增强语言穿透力提供了学习和思考的方向。这些特点将在聆听和朗读两种表达方式下,得到最大程度的放大和呈现。“听”和“读”两种学习方式调动着耳朵、嘴、大脑联合反应,是体会语言意境必不可少的方式。长期以来,聆听和朗读的方式没有得到课堂的重视,造成了学生体会意境、再现意境的能力比较弱。

运用好教材的“诵读欣赏”板块,开展“聆听、朗读”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体会意境的能力,为学生进行语言创新提供丰富的内心情感和意境基础。例如:“爱国情怀”单元的《革命烈士诗二首》。在课程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诗歌的音频,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下诗时的社会背景、作者情感、爱国信念等内容,帮助学生构思诗歌意境,从而对整篇作品形成透彻性的认知。整个课程可以分为三部分:首先,以聆听的方式引进教材内容;然后,详细地讲解诗歌内容、写作手法、特征特点等内容;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留给学生自由空间进行想象和思考。

三、扩展朗读素材,提取关键性字词

教材中“朗读欣赏”的内容是有限的,对学生的启发也是有限的。优秀的文笔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背出来的。引导学生思考,扩展素材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效仿文本的能力,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树立“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具备提取关键性字词、掌握文本内容的能力。

例如:在“长征之歌”单元中,对《诗人领袖》这篇文作的赏析。这首词借鉴了毛泽东诗词中的经典内容,借词句书写领袖的一生,借领袖的事迹成就伟大诗人。平仄是诗歌押韵的特征,却用来描写枪声;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本是无情战场,却用来表达诗人情怀;大江、雪天与潇洒、畅想融合在一起,二万五千里长征换来了撼动世界的成果,城门楼上的话语,嘹亮了东方。这首词特征明显,关键字词容易确定和讲解,适合为学生讲解赏析思路,提升学生提取诗词关键性信息的能力。教师还可以搜集更多的诗歌素材,锻炼学生“抓词”本领,提升语文素养。

四、反复修改,养成勤于练笔的好习惯

亲自动手,进行语文实践是提升书面表达能力最快的方式。优秀的文章需要经过三次以上的修改和打磨,仔细斟酌每一个关键性字词的表达。反复修改的过程是枯燥、痛苦的,但最终可以在素材积累运用、语言表达习惯、行文思路等方面获得突破,让自己的写作具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具有语言穿透力。从宏观看,“诵读欣赏”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写作表达”是知识外化的过程。反复修改可以将内化知识转变为可运用内容,支持自己的外在表达。

例如:“诵读欣赏”中诗歌如何转化为应用素材。通观初中语文教材,这一板块涉及数十首诗歌。学生一般将其全盘背诵,极少使用到自己的表达之中。为了增强学生对内容的运用能力,教师需要将思想情感、表达方式等相似的诗歌进行集中性处理,让学生形成意群概念,当触及这类话题时,便可以进行自由组合,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书面表达气势。如:谈到爱国话题,不仅有古代“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渣滓洞“鲜艳如血的花”。坚持进行这样的写作锻炼,反复修订写作内容,必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获得明显提升。

五、结语

篇9:苏教三年级上册练习八

1,下列各项中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3分)

A,轩榭池沼镂空斟酌

B,潋滟抖擞自给自足虬干

C,嶙峋硕大老鸹蜿蜒

D,倏然愚氓喧嚣龟裂

2,下列各项中各有一个字是错误的,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A,自出新裁

居高临下等闲视之

司空见惯(

)(

)

B,重峦叠障

称心满意史无前例

别具匠心(

)(

)

C,俯仰生姿依稀可辩潋滟绿波

毛骨悚然(

)(

)

D,活崩鲜灵

苍松翠柏神奇幽径

退避三舍(

)(

)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一项的是(

)(4分)

A,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B,是的,明天还封阳台吗?封了阳台,虽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这鸽子便没有了活动的场所。

C,我常常带领国内外参观者站在树下指着嬉戏的鸟儿们,说,“瞧,这是我们的一景。”

D,记得在50年代,我在故宫的城楼上,参观过一个有关“红楼梦”的展览。

4,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明代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翻云覆雨,可谓八面威风!

B,暑假之后,同学们来到学校,面对焕然一新的校园,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c,这个老汉衣衫褴褛,其家境可见一斑。

D,他犯了很严重的错误,可是在写检查的时候却轻描淡写,毫无悔意。

5,根据对偶句的特点,删改下面这副对联的上联,使上下联对仗工整。(2分)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上联: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6,下面两个句子均有语病,请在原句上加以修改。(4分)

(1)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能否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

(2)通过台湾人这种经营旅游的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满足了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7,综合性学习。(7分)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大自然是奇异美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和谐的自然组合,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学完本单元,老师拟举行一次以“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假如你是班长。请帮老师完成以下工作。

(1)根据活动主题,制定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3分)

(2)根据活动主题,拟两条宣传标语。(4分)

8,请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一段秋天夜景,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50字左右。(4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10分)

小鸟阿泰

周子诗

一个人坐在窗边,望着窗外的景象,不自觉地又想起那只小鸟,想起它的背影。

还记得在阿勒泰,一个小朋友突然向我送上一只小鸟,从此我便开始了跟小鸟的一段缘分。当我接过小鸟,我看到它无助的样子,我的心立刻就酸了。一只没有了父母照顾的小鸟是多么可怜啊!

当我拿着小鸟的时候,它惊慌害怕的样子把我吓坏了。它的心脏跳得很快,仿佛就快要把性命断送于我手里的样子。那时我十分害怕,因为我感到它的性命就交托在我的身上。难道我有权控制它的性命吗?它的生与死就在于我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决定。这未免把生命看得太不重要了。生命是珍贵的,所以我做任何决定都要让小鸟能安全地生存下去。

人生往往都是活在迷惘的分岔路口,要面对不同的选择。当时我心里就是想着究竟应该让小鸟好好地活在那小孩子的家,还是让它回归大自然,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呢?要做出这个选择真的不容易,仿佛小乌以后的一生,生与死,都在我的掌握之中。当我无意之中向天空一望的时候,我心里知道了答案。看到天上盘旋翱翔的大鹰,我就想到爱鸟应是放飞森林,保护环境,而不是用珍馐百味把它困在笼中养活。再想,生存而没有了自由,是何等痛苦,与其闷闷地在笼中过活,倒不如往外面的世界闯一闯!如果将来真的要面对死亡的话,那用死去换取自由也是生命的最高表现了。况且大自然本身就养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生、老、病、死,原本就有一定的规律,我们又何须为大自然那么忧累?大自然赋予我们一切的所需,我们应该对它有无比的信心才是。

第二天清早,我找了一个适合它生长的环境把它放了,默默地看着它离开。当小鸟回到河边时。看到它疯狂一般地往草丛里跑,我的心也随着它的脚步轻快地奔向未来的生命,心中的喜悦是无法用笔墨描绘的……于高兴之时,念头一起,就决定称小鸟为“阿泰”,即于阿勒泰地区认识的小鸟朋友。

究竟生命是脆弱的,还是顽强的?有时候人可以为了生存发挥最大的潜力,做出种种出人意料的事情;但有时候人又软弱得连呼吸都要靠机器来帮助。究竟小鸟的生命又是如何?它跌跌碰碰地走着,慢慢地背影就消失了。不知道它究竟是奔向光辉。还是苦命的未来?它走了,永远地走了……

9,“当小鸟回到河边时,看到它疯狂一般地往草丛里跑,我的心也随着它的脚步轻快地奔向未来的生命,心中的喜悦是无法用笔墨描绘的……”“疯狂”一词写出了小鸟

,作者的心“也随着它的脚步轻陕地奔向未来的生命”是因为

。(4分)

10,下面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2分)

A,生命是珍贵的,我们应善待动物,保护环境。

B,动物和人一样,生存而没有自由是痛苦的。

C,大自然有能力养活一切生物,人类无须操心。

D,生命是脆弱的,人应为了生存发挥最大的潜力。

11,仔细阅读本文第4自然段,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议论性的语句,文章也是通顺的,那么能将这几句议论l生的语句删掉吗?为什么?(2分)

12,想一想。如果人类不善待生命、保护环境,小鸟能有“光辉”的未来吗?读了本文,简单谈谈你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看法。(2分)

㈢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10分)

(1)彳艮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向20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2)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而大写的音乐人,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

(3)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年少,老人回答时所透露的含义我还理解不多,然而随着采访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越印越深。

(4)在采访北大教授季羡林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关于他的真实的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5)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

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6)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7)这之后,我又在医院里采访了世纪老人冰心。我问先生,您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

(8)老人的回答简单而感人:是年老病人的状况。

(9)当时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终点,而这位在80年前五四运动爆发那一天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老人,心中对芸芸众生的关爱之情,历经80年的岁月仍未改变。这又该是怎样的一种传统!

(10)冰心先生的身躯并不强壮,即使年轻时也少有飒爽英姿的模样,然而她这一生却是用自己当笔,拿岁月当稿纸,写成的一篇关于“爱是一种力量”的文章。她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

(11)世纪老人在陆续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由我们向后延续?

()前几天我在北大听到一个故事,清新而感人。

(12)一批刚走进校园的年轻人,相约去看望季羡林先生。走到门口。却开始犹豫,他们怕冒失地打扰了先生。最后决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门口的土地上留下问候的话语,然后才满意地离去。

㈣这该是怎样美丽的一幅画面!离季老家不远,是北大伯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季老家门口的问候语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学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只是生活中,这样的人格投影在我们心中还是太少。

(15)于是,我也更加理解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16)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

13,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所记叙的季羡林和冰心两位老人的故事。(2分)

季羡林先生:

冰心老人:

14,第10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冰心老人在离去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背影”?(2分)

15,文章结尾说:“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请结合第15段回答:这条“很长”的路指的是怎样的路?(用原文中语句回答)(3分)

16,世纪老人冰心曾谆谆告诫:“青年人,珍重地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结合选文回答:在自己的人生书页上你打算怎样“着笔”?(3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0分)

①人与人在交往中应留点空白,为他人留点空白,才能友好相处;给自己留点空白。才会快乐度日。

②为他人留点空白,遇事能让三分,自己就多了一份爱心;为他人留下三分宽恕。人际关系就不会紧张;凡事能为他人留下设想的空白,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不要忘了。你留给他人的空白,也是留给自己的出路。人生舞台,风云变幻,何处没有矛盾,何时没有纷争?世界上,有坦坦君子,也有戚戚小人,若是你没有坚忍的心智,没有宽容的胸怀,就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即便你一身清白,有德有才,也要允许他人的误解、刁难,甚至伤害……但是,一切都将过去,唯有真理永存,倘若你能包容理解,为他人留下三分余地,反省自身,解剖自己,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误会为理解,化狭窄为广阔,最终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③人是感情动物,有喜也有悲,有爱也有恨。给自己留点空白,会使心灵更畅快地呼吸。当你得意时,留点空白给思考,莫让得意冲昏头脑;当你痛苦时,留点空白给安慰。莫让痛苦窒息心灵;当你烦恼时,留点空白给快乐,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当你孤独时,留点空白给友谊。真诚的友谊是第二个自我。人就是这样,痛苦可以忍受,泪水可以恣情,但绝对不能灰心,低头,停止不前;当生活把你逼进狭窄的小路,留点空白,留点光亮给心境,就会变小路为宽阔大道。

④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若是给他人和自己留点空白,就会无怨无忧、知足常乐。其实,一个人只有工作往上比,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生活往下看,才会得到满足,不去攀比。平淡的生活,足以滋养世人,粗茶淡饭具备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就不必眼馋他人常吃山珍海味;自己有自行车骑,又能锻炼身体,就不必眼馋他人有小汽车接送……人世间事物纷繁,有领导者就有被领导者,有名人就有凡人,何必要与他人比高低?靠自己的诚实劳动,会获得一份甜蜜的果实,且俭朴的生活更贴近生活的本质,更能让人享受生活的乐趣,不至于迷失在光怪陆离的表面。为此,何不给他人和自己留点空白,求得安宁,活得开心、快乐一点呢?

⑤人生一世,对有些事情不需要刻意去面对,更不需要费心去思考其细节,给人给己留更多的空白和余地,留更多的灵气,才会快乐、幸福地度过一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7,本文中“留点空白”的含义是什么?(2分)

18,结合语境,解释第②段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4分)

坦坦君子:

戚戚小人:

19,文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品味的语句,请自选一处作简要赏析。(2分)

20,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对目前正在开展的“创建文明城市”“打造和谐社会”等活动同样具有启发意义。

B,第②段提到了人与人在交往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的处世哲学意思相近。

C,第@煅中提到的“光怪陆离的表面”是指一个人一旦玩物丧志、不思进取,就会整天沉湎于花天酒地、碌碌无为的生活中而不能自拔。

D,全文语言朴实,条理清晰,说理辩证,蕴含哲理,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怀、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感染力较强。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1-24题。(10分)

【甲】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1),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2),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乙】田登(宋朝人)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chf鞭打)。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旧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放灯,吏揭榜于市,日:“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俗语云“只许州官放火,(3)”,本此。

21,根据【甲】文内容填出(1)、(2)句。根据【乙】文内容及对俗语的了解,填出(3)句。(3分)

(1)

(2)

(3)

2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2)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举州皆谓灯为火。

23,简答题。(2分)

(1)【甲】文作者通过海瑞的事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乙】文中,百姓为什么“谓灯为火”?

24,同样为官,海瑞与田登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官员?(3分)

三、写作(30分)

请以“_______,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内容,补全题目;(2)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出卷人:江苏省宿迁市马陵初中张淑琴)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C

2,薪——心障——嶂辩——辨崩——蹦

3,B

4,B

5,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6,(1)删去“能否”(2)删去“通过”

7,(1)确定举行演讲会的时间、地点、参与者;推选主持人和评委,确定演讲次序,即兴演讲,老师点评,宣布比赛结果。(主持人总结)

(2),示例1: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示例2: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示例3:蓝天之下你我他优质空气靠大家

8,略

二、阅读理解(40分)

9,获得自由后的喜悦感受到了小鸟的喜悦,为小鸟重获自由而高兴,为自己的决定而高兴

10,A

11,不能。在作者的叙述之后加上这段议论,不但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回答作者为什么要放鸟归林的问题,而且能够深化文章主题。

12,没有。人不是环境的征服者,人与环境应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13,(季羡林先生)为一个年轻学子看行李;(冰心老人)病魔缠身仍关心年老病人的状况。

14,冰心先生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留给我们的是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爱心。

15,先成为—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自然地成为—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16,略(写出自己阅读后的人生感悟,观点明确,语言通顺即可)

17,每个人都要有爱心,对别人的感受体验要看得重一点,多一点宽容和理解;每个人都要有平常心,对自己的名利得失要看得淡一些。多一点自律和苛求。(要求能从对他人和对自己两个方面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18,坦坦君子:指襟怀坦白、德才兼备,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戚戚小人:指心胸狭窄、报复心理很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19略(言之成理即可)

20,C

21,(1准来于荒村野水之间(2)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3)不许百姓点灯

22,(1)(海瑞)亲自发放钱粮,从不克扣一文一厘,而且跟随他的官吏们也没有横行勒索过一钱。(2)田登作郡守时,恼怒别人触犯他的名讳,违反了必然遭到鞭打,整个州都把“灯,叫做“火”。

23,(1)事必躬亲,方能成功。(2)回避田登名字中的“登”这个音,只好把“灯”说成“火”。

24,海瑞廉洁奉公,不辞辛苦,事必躬亲,为百姓办事,令人景仰;田登仗势欺人,目无百姓,遭人唾弃。百姓需要的是像海瑞这样的清官、好官。

三、写作(30分)

上一篇:离子反应教学案例下一篇:14食堂食品安全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