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寻宝》+小班奥尔夫音乐活动

2024-05-08

《快乐寻宝》+小班奥尔夫音乐活动(共10篇)

篇1:《快乐寻宝》+小班奥尔夫音乐活动

小班奥尔夫音乐活动《快乐寻宝》

活动目标:

1、训练听力辨别各种节奏类型的变化与拍奏。

2、感知音乐停顿带来的乐趣。活动准备:

1、奥尔夫音乐

2、教师小鼓一个;幼儿人手一个打击乐器 活动过程:

一、问好歌曲: Hello Hello你好吗?

可通过名字、身体部位、乐器名称等加入到歌曲中变化要求。

二、开动小火车

1、师:今天,程老师要带你们去寻宝,我要开着一辆小火车,载着每一位小朋友,一起去寻找宝贝。

2、教师播放音乐,与幼儿一起玩开火车寻宝游戏。

三、找到小鼓,节奏练习

1、出示小鼓,敲打节拍,引起幼儿兴趣。

2、HEYYA HEYYA 之歌,教学与跟唱。

师:找到宝贝高兴吗?高兴就跟我一起说HEYYA.(教师敲打节 拍)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敲打乐器,感受节拍。

1、幼儿的打击乐器加入。

2、变化各种节奏形式,用乐器伴奏所学歌曲。

3、加入乐器的即兴演奏。

五、结束环节

教师播放奥尔夫音乐,要求幼儿跟着音乐节拍,有秩序的将乐器放到规定位置并开火车结束活动。

篇2:《快乐寻宝》+小班奥尔夫音乐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不同动物的动作和声音,并模仿各种动物。2.引导幼儿通过打招呼游戏,创编各种不同的肢体动作。3.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动物一起游戏的乐趣。活动准备:

挂图、动物图卡:猫、马、鸟、鸭、狗、猪、铃鼓 各式道具:纱巾、水袖、各类乐器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老师今天把音乐书里的宝宝请出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还带来了那些朋友呢? 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图画。

师:嗯,宝宝在草坪上正在和小动物们玩游戏呢,宝宝说啊,叫到谁的名字,谁就要大声的说“到”,可是,小动物们都不会说“到”,该怎么办呢?于是,小动物们都想了个办法,宝宝叫到它们的名字,他们就用美妙的声音来回答。

二、肢体游戏

1、点名游戏

师:我们也一起来玩点名的游戏吧!老师点到谁的名字,谁就大声的说“到”,老师要是说“小朋友”,小朋友就一起说“到”,明白了吗? 教师引导幼儿以肢体不同部位回答“到”。

师:我们可以用小嘴巴来回答,还可以用什么回答呢?还可以怎么说?(肩、手、臀、头、舌头)

2、肢体意识游戏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可以回答的部位,那他们都会怎样动,来回答老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的肩膀可以怎样动。肩:耸肩、揉肩、摆肩······ 手:挥手、波浪手、推手······ 脚:跳、跺脚、点地······

3、打招呼游戏

师:小动物们和宝宝玩的非常的开心,大家都觉得打招呼游戏真好玩,于是,他们把铃鼓宝宝也请来了,小动物们听到拍铃鼓的声音就会到处走一走,听到摇铃鼓的声音就会和好朋友打招呼,说“你好、哈罗、嗨·····”还会扭动他们的身体哦!我们也一起来玩吧!教师拍奏铃鼓,幼儿到处走,教师摇奏铃鼓,幼儿和同伴打招呼。

三、动物扮演

1、介绍动物

逐段播放CD,教师出示图卡,幼儿模仿叫声。

师:我们来听听小动物是怎么和宝宝打招呼点的吧!仔细听,看看谁会先出来呢?

2、角色扮演

依次出示各种动物图片,帮助幼儿回忆不同动物的动作及声音。发放道具,请幼儿自己装扮成自己喜欢的动物,听音乐做律动。

奥尔夫音乐活动:咿呀咿呀唷

活动目标:

1、通过肢体游戏感应“短短短短长”的节奏。

2、模唱唱名问答句,并体验游戏活动中的快乐。活动准备:

挂图、呼啦圈、彩色飘带、唱名卡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

出示挂图,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观察图画。

师:瞧,小动物们都在等着宝宝叫他们的名字呢,小猫、小马、小鸟、小鸭、小狗、小猪,宝宝点完了名一看,哈哈,大家都到齐了,于是宝宝带着所有的小动物一起去农场,在农场他们都非常的开心,高兴地唱起了好听的歌。

二、感应特定节奏

1、肢体律动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动物们唱歌的声音吧!播放CD,教师带领幼儿做肢体律动。

动物叫声部分感应拍子,咿呀咿呀唷部分感应“短短短短长”的节奏。

第一遍幼儿听音乐观察老师的肢体律动,第二遍请幼儿自己创造不同的肢体动作,第三遍站起来围圆圈活动。

2、道具游戏(1)呼啦圈

师:宝宝带着小动物们唱歌,还带着他们玩锯木头的游戏。看看宝宝给小动物们准备了这么多的呼啦圈房子,该怎么玩呢?原来,宝宝已经告诉了小动物们,他给每只小动物准备一间房子,听到“咿呀咿呀唷”的音乐就要跳到房子里锯木头。

教师尝试让幼儿根据“短短短短长”的节奏创编各种锯木头的动作。播放音乐,分组游戏。

师:小动物们和呼啦圈一起玩真开心,他们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请他们的好朋友一起,两个人玩一个呼啦圈,听到动物叫声就和好朋友一起抬着呼啦圈散散步,听到“咿呀咿呀唷”的音乐就两人一起用呼啦圈锯木头。

播放音乐,若干名幼儿示范,再请全体幼儿一起做。(2)彩色飘带

师:小动物们用呼啦圈锯了好多短短短短长的木头,可还是不够,宝宝给小动物们又送来了另外一种道具,瞧!这是什么?嗯,飘带也会听着“咿呀咿呀唷”的音乐锯短短短短长的木头哦!让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们吧!

播放CD,幼儿听音乐锯木头。

奥尔夫音乐活动:五只猴子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创编出各种猴子爬树的律动。2.通过乐器与肢体感知数量的递增与递减。3.体验与同伴挂香蕉游戏的乐趣。活动准备:

挂图、五只猴子图卡、手摇铃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

师:宝宝和小动物们锯完木头,一起去洗澡。每个人都把自己洗的香喷喷的,洗完澡大家有又一起开心的玩起了游戏。小动物们都和自己的好朋友开心的玩着,可是,宝宝一个人在旁边伤心的哭了起来,因为他找不到他自己的朋友。这时候小猴子开始爬树逗宝宝开心。

二、歌曲律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小猴怎么爬树的吗? 引导幼儿创编多种爬树动作。

三、感知数目递增与递减

1.播放CD大调部分,听音乐配合数量出示猴子图卡。师:你们知道小猴最喜欢吃什么吗? 引导幼儿说出香蕉,教师出示香蕉提问。师:香蕉是长在什么地方的? 出示香蕉树,把香蕉贴好。

师:哇!好多的香蕉啊!我们一起听听看,有多少只猴子想过来吃香蕉呢? 2.听音乐引导幼儿手指比出数量 3.肢体感应数目

大调部分用手拍,小调部分用脚踏。

四、手摇铃

1. 手摇铃感知数目

唱歌部分请幼儿摇奏手摇铃,数字部分请幼儿用手摇铃敲出数目。2.挂手摇铃香蕉

唱歌部分摇奏手摇铃,听到数字时挂手摇铃。

第一遍清唱,一名老师配合当树,另外一名示范挂手摇铃。第二遍请五名幼儿上台挂手摇铃,教师当树。

第三遍按照班级孩子的数量分组,分成六人一组,一人当树,五人挂手摇铃。

奥尔夫音乐活动:春晓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图卡的认识熟悉诗句,并用手之舞感知四个乐句。

2、模唱唱名旋律,感知乐曲ABCA的曲式。

3、在活动中体验扮演诗人的乐趣。活动准备:

挂图P1、诗词图卡、水袖、琴槌、黑板、三色粉笔、磁铁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

师:有一天早晨醒来,宝宝把小手从暖暖的被窝里伸了出来,他想知道今天到底有多冷。嗯?怎么一点都不冷?原来是春天到了,所以天也变暖和了。宝宝伸了个大懒腰,开心的念起诗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二、情境拼图

师:宝宝刚才念了一首好听的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名字吗?是谁写的这首诗呢? 帮助幼儿回忆刚学过的《春晓》的题目及诗人名。出示图卡

师:孟浩然写了这首非常美的诗,宝宝非常聪明,把这首诗画成了漂亮的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教师边念诗词依次出示图卡)

师:让我们和宝宝一起来年这首好听的诗!教师引导幼儿依诗词意思用手舞出动作。

三、吟诗扮演

师:小朋友们,《春晓》这首诗里有几句话呢?让我们变成古代的人,穿上长水袖衣服,来吟诗吧!教师带领幼儿模仿古人吟诗,并在黑板上依乐句画出四条线。

师:在古代,诗人们写诗的时候都是用毛笔,你们见过毛笔吗?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水袖毛笔,现在大家都是小小诗人,都是会写诗的哦!

播放音乐,幼儿模仿诗人写诗,歌曲部分随乐句舞蹈,念白部分用水袖在地上写诗。

四、旋律曲式

师:小朋友们的诗写得太棒了,瞧!唱名泡泡也来了。出示已经画好的唱名泡泡,让幼儿有顺序的念出唱名。师:唱名泡泡会怎样唱这首好听的歌呢? 教师逐句带唱,并贴上磁铁。

师:唱名泡泡会唱歌,还会跳舞呢!黑板上有三不同颜色的路,唱名泡泡先在哪条路上跳舞呢? 教师画出三种颜色的旋律线条,带领幼儿再次认识不同唱名。幼儿随老师一起唱出每个乐句的唱名。

奥尔夫音乐活动:赏花

活动目标:

1.了解杜鹃花与玫瑰花的颜色及形状。2.通过肢体游戏感应歌曲中的快板、慢板。3.在创编花的造型中感受春天的美。活动准备:

挂图P3、各色杜鹃与玫瑰幻灯片、塑料花、风车花、呼啦圈、CD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

师:小草在阳光仙子和凤姑娘的帮助下,慢慢的长大了。这时候,春姑娘带着她漂亮的彩带来了,她把彩带一扬,啊!不仅小草长大了,看,还有很多漂亮的花都开了。花的颜色可真多都有些什么花呢?

二、认识花

师:小朋友,你们想去花园赏花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1. 杜鹃花 放映幻灯

幼儿观察,教师介绍杜鹃花的别名、颜色,并告诉幼儿杜鹃花在每年的春天才会开。2. 玫瑰花

师:花园里的杜鹃花真美,我们再看看,还有什么花呢?谁会认识这种花? 观看幻灯,教师介绍玫瑰花的叶子、枝干,并知道玫瑰花有哪些颜色。

三、花的游戏 1.手腕花

师:春姑娘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花,你们喜欢花吗?我们一起来和花玩游戏吧!教师扮演春姑娘给幼儿送花。

教师清唱,快板部分幼儿依乐句在自己不同肢体部位开花,慢板部分变成花仙子依乐句左右摇摆。2.风车花

师:小花朵和小朋友在一起真开心,瞧!这是什么啊?哦,风车花也想和大家一起游戏,那我们先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和风车花玩游戏的,风车花会听音乐哦!播放音乐,教师示范。再次播放音乐,幼儿与风车花游戏。3.花朵与蝴蝶

师:风车花好玩吗?蝴蝶仙子闻到了花香,也飞了过来,原来蝴蝶和花朵是好朋友,你们有没有好朋友呢?

请两名幼儿示范,一名幼儿扮演花朵,快板部分变不同花的造型。另外一名扮演蝴蝶,快板部分花朵蹲下,蝴蝶围着花朵绕飞。全体幼儿表演。

奥尔夫音乐活动:小毛巾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歌词,感应休止符的特点并引导幼儿学唱歌曲。2.喜欢听音乐做游戏,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活动准备: 小毛巾、CD 活动过程:

一、出示毛巾,引出课题。

小朋友,有一个好朋友每天在早上和晚上都跟我们小朋友见面呢,你们知道是哪个朋友吗?

出示毛巾:你们看是谁呀?小毛巾是不是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跟小朋友见面呀?做了什么呢?它都洗了你哪些地方呀?(洗了眼睛、洗了鼻子、洗了嘴巴……)小毛巾洗到的这些地方叫什么呀?(五官)小毛巾帮你洗了这么多地方啊!小毛巾的本领真大!今天,小毛巾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歌,你们想听吗?

二、教师出示图谱,按音乐的节奏念唱歌曲后提问。

1.教师念二遍歌曲后提问:刚才老师念的《小毛巾》这首儿歌里都说到了什么呀?

2.你们看看图谱,为什么有的地方是空白的呢?(这里没有音乐空两下的地方叫休止符,我们可以用亲亲的动作来表示。)

3.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念儿歌,到休止符的地方小朋友用亲亲的动作表示。

三、幼儿人手一块纱巾,学唱歌曲《小毛巾》

1.小毛巾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跟小朋友哪些地方亲亲了呢?这首儿歌不但可以念,而且还可以唱了,我们一起来学习唱《小毛巾》的歌吧!

2.幼儿与教师一起唱歌曲《小毛巾》,唱到休止符的地方,用毛巾碰一碰五官。(提醒幼儿用好听的声音唱)

3.小朋友,你们洗干净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看看小朋友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都洗干净了没有。哎哟!小毛巾真能干,把小朋友的五官都洗的干干净净。可是还有几位小朋友没有洗干净,我们一起再来帮他们洗一洗吧!(幼儿一起唱歌曲《小毛巾》)

四、音乐游戏:《小毛巾》

1.幼儿自由结伴,两人一组边唱儿歌,边做游戏。休止处用毛巾轻碰别人的五官!注意提醒幼儿帮助别人清洁的时候更加要轻轻的!

2.交换游戏伙伴,边唱儿歌,边做动作。在休止符处可以帮同伴轻轻碰碰,也可以碰碰自己的五官。

奥尔夫音乐活动:过端午

活动目标:

1、通过图片和教师的讲述,让幼儿感受民风民俗,了解端午节的各种习俗。

2、在律动中感应拍子与节奏。活动准备:

挂图、铃鼓、圆舞板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

师:端午节快要到了,龙舟爷爷好高兴!原来,又要举办划龙舟比赛了。今年刚出生了一只小老鼠,却不知道什么是端午节。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

1、请幼儿说一说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家里人都会做什么。

2、教师出示挂图补充,介绍传统的民俗活动:包粽子、做香包、划龙舟、挂菖蒲、挂艾草、喝黄雄酒等。

二、语词律动

师:让我们来听一听,划龙舟比赛的时候,要做什么呢? 1.教师念儿谣语词,通过肢体拍打出拍子。

2.播放CD,幼儿模仿老师念语词做拍子练习,间奏部分划船。

3.教师以过端午节的儿歌节奏,在黑板上画短短长,幼儿念语词,教师画。4.幼儿拍手练习短短长,并念出短短长的节奏。5.边念儿歌,边拍出黑板上的节奏线。

三、乐器演奏

师:我们的划龙舟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今天有两种不同的龙舟,一种是圆舞板龙舟,一种是铃鼓龙舟哦!1.圆舞板龙舟

师:我们先来划划我们的圆舞板龙舟吧!请幼儿敲奏圆舞板并念儿歌。语词部分敲节奏,间奏部分划船。2.铃鼓龙舟

师:圆舞板龙舟比赛完,该到铃鼓龙舟啦!

请幼儿拿好铃鼓后站在蓝色线上,排成一条长长的龙舟。播放音乐,踏步前进,念儿谣敲出节奏,间奏时划船动作。

奥尔夫音乐活动:金色太阳

活动目标:

1.通过语词律动及乐器演奏,感应歌曲的问答句。2.鼓励幼儿通过寻找不同颜色太阳,认知不同颜色。活动准备:

挂图、各式物品卡、各色太阳卡、圆舞板、铃鼓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

师:划龙舟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正在这时候,一朵乌云飘过来。小老鼠担心一旦下雨,比赛就无法举行了。于是,小老鼠不停的问太阳在哪里?那小老鼠有没有找到太阳呢?我们一起听听看。

二、肢体律动

1.播放音乐,教师做语词律动。问句一拍腿唱,答句一拍手摇头唱。问句二拍腿唱,答句二拍手点头唱。2.教师带领幼儿清唱,并做语词律动。3.播放音乐,幼儿随音乐做语词律动。4.教师以教室里的物品与幼儿做问答唱。5.幼儿与同伴之间相互问答。

三、寻找太阳

师:我们都知道小老鼠怎么找太阳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老鼠吧!先来看看,都有什么颜色的太阳呢?

1.教师出示各种颜色的太阳图卡,让幼儿认知后,把图卡放在教室的四处。师:我们要开始找太阳咯!找什么颜色的呢? 2.教师出示任意太阳图卡,幼儿替换颜色语词歌唱。

问句一替换颜色唱,答句一将图卡藏于身后,问句二再出示刚才的图卡,答句二手指太阳唱。3.播放音乐,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寻找教室各个地方的太阳。

问句一遥望散步唱,答句一摊开双手摇头唱,问句二遥望散步唱,答句二拍手走到指定的太阳位置。

四、乐器感应

师:小老鼠把太阳都找到了,比赛马上就要开始,可乐器宝宝说,他也会找太阳,你们信吗? 让幼儿尝试在问句时用圆舞板敲奏拍子,答句时用铃鼓敲奏节奏。播放CD,进行乐器演奏。

师:乐器宝宝们真能干,小朋友们也很棒,小朋友们和乐器宝宝们辛苦啦!快把乐器宝宝送回来休息吧!收乐器。

小班奥尔夫音乐活动:铃铛不见了

活动目标:

1.通过歌曲律动让幼儿做出各种情绪表情。2.听辨音色,寻找出乐器。活动准备:

挂图 圣诞帽一个 手摇铃 沙球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圣诞节快到了,大家都很高兴,只有圣诞老公公愁眉苦脸,原来…

二、歌曲律动

情感表达:练习各种表情的变化。伤心、生气、快乐、担心……

听语词律动:慢板:听到慢的语词时,幼儿坐着左右摇摆,做出伤心、伤心、无奈的表情。快板:听到快的歌曲节奏时,幼儿站立欢喜的拍手、转圈

三、乐器听辨,替换语词 道具:手摇铃

(1)手摇铃:教师将手摇铃藏于衣服里,让学生听辨 猜一猜是什么乐器的声音?

慢板:老师将手摇铃藏在口袋里,让幼儿寻找音源

快板:老师拿出手摇铃跟着音乐摇动,幼儿跟着拍手替换语词唱歌(2)沙球

沙球:教师将沙球藏于袋中,让幼儿听辨 猜猜是什么声音?

慢板:老师将沙球藏在袋中,让幼儿寻找音源

快板:老师拿出沙球跟随音乐摇摆,幼儿跟着拍手替换语词唱歌

四、听找游戏

道具:触摸袋 手摇铃 沙球 触摸袋游戏

(1)老师:将手摇铃与沙球放触摸袋里,老师敲奏其中一样乐器。学生:请幼儿听辨音色并着出袋子内的乐器。(2)圣诞老公公送礼物

教师戴上圣诞帽扮演圣诞老公公,请幼儿闭上眼睛,将乐器分给幼儿人手一份 慢板:背着袋子慢慢走,结尾时将其中一样乐器放在幼儿边上 快板:请幼儿真开眼拿起乐器敲奏,并跟随音乐唱歌。

奥尔夫音乐活动:好伙伴

活动目标:

1.通过律动游戏,感应听辩节奏快慢。2.认识时钟,知道有长针和短针。活动准备: 音乐CD、图片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导

奶奶告诉宝宝:当长针和短针都走到十二的时候,妈妈就会回来了.宝宝盯着时钟,呀,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教师提问:你什么时候会不高兴呀?你不高兴是怎么样呢?

二、听辩快慢

教师敲小铃铛,让幼儿分辨第一次敲得快,还是第二次敲得快?

三、听辩节奏

1.老师这里有一首关于时钟的歌曲,听一听音乐中什么是第一快?什么声音是第二快?什么声音是最慢的?

老师引导幼儿运用身体各种动作表现(叮当、滴答滴答)2.教师手臂模仿长针短针做时钟造型,幼儿一起模仿。3.引导幼儿说说还可以用身体那些地方来表现? 集体学一学。提醒幼儿句尾拍手或跳三下。4.配对游戏

老师介绍生活用品或图片,并说明两种物品的关联性。5.游戏书

老师逐一出示图中的相关的物品的好伙伴 老师指定某一物品,幼儿找出好伙伴连一连。

奥尔夫音乐活动:落叶

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学习数数目,用肢体动作表示各种树的造型。

2.幼儿能认识落叶,并会用乐器敲出落叶数,并对唱名旋律进行练习。活动准备:

落叶若干、CD、录音机、乐器(小铃)活动过程:

(一)认识树、落叶

1.教师故事引导:秋天到了,有好多好多的树,树上的树叶慢慢变黄了。树叶随着风儿一片一片落下来。瞧!

2.树的造型:小树、大树、老树、爱随风摇摆的树。让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示各种树的造型。3.认识树叶:教师撒落叶,幼儿用手接,让幼儿观察落叶,并说出其形状、触感、质感。(二)次数

1.变大树,变小树、双手变树叶。

2.配合音乐、风儿你带什么来(侧耳倾听状),问:几声?就用几片树叶表示? 3.教师示范丢捡叶子,直到四片落叶都以此方式丢捡。

4.幼儿练习丢捡叶子(配合音乐),直到四片落叶都以此方式丢捡。

(三)乐器

1.教师出示乐器(小铃),示范敲出落叶的数目。2.配合音乐(1)歌曲:幼儿拿小铃敲出落叶数目。

(2)间奏:放下小铃做大树、小树随风飘动的造型。

(四)游戏书

1.配合音乐唱次曲,请幼儿圈选正确数量的树叶。

篇3:《快乐寻宝》+小班奥尔夫音乐活动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与蒙氏教育法同样占据着不可忽略的地位。在学前教育的公开课中, 分别安排了大班的韵律活动《斗牛》, 小班的欣赏活动《咿呀咿呀呦》, 中班的歌唱活动《小猫咪咪爱洗澡》, 小班的音乐游戏活动《小草的春天》, 每节课各有千秋, 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就音乐活动的奥尔夫音乐的特色来说, 第一节的《斗牛》比较符合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模式, 但又融合中国耳熟能详的游戏元素, 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的碰撞

1.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评价

(1) 课堂效果与课堂设计

《斗牛》作为一节代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的公开课, 首先, 在课中, 幼儿围成圆圈坐在一起, 使之互动性增强。其实, 奥尔夫音乐的教育法中, 以圆圈做游戏是一个特色的标志。这样不仅可以确保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积极性, 也能提高幼儿手脚的灵活性, 同时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增强幼儿的记忆力。

从整体效果去评价, 这节活动课是比较成功的。首先, 从教师的教学技能来看, 教师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很准确, 在动作教学方面也是由浅入深, 教师与幼儿坐在圆圈里分别教授与学习, 给人感觉这是个活动课, 幼儿的积极性也会因此提高。大班幼儿还不能准确的分辨左右的概念, 于是这位老师采取左右手带首饰的方法来区别的。比如, 伸出我们的带头花的手, 而不是说伸出我们的右手, 如果说左右手的话, 也许课上就要浪费纠正幼儿的左右的隐性时间, 而且特别是坐在对面的小朋友则会完全与老师的左右手相反, 反而会适得其反。带头花的这一做法, 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发展水平, 做到眼中有幼儿的教学态度。

幼儿的教育中一般适合移情教育法, 所以在上幼儿的课堂中, 教师一般直接引导幼儿要参加的角色, 像这位老师他用牛角的动作引出斗牛的角色, 让幼儿开始适应课堂的内容。由于幼儿的记忆力发展还不够完善, 所以在上课中的动作与内容则是要不断重复。当教师要小朋友跟着她做动作时, 就已经渐渐地将小朋友带入要扮演的角色了。首先, 让幼儿跟着老师熟悉音乐的节奏与韵律, 随着乐感自己动起来, 渐渐的老师要求幼儿慢慢的学习她的动作, 模仿起来。在一开始, 幼儿因为不熟悉所以做起来不熟练, 但是经过几次反复练习后听着音乐一直重复刚刚的动作, 有些小朋友可以慢慢的跟上来。音乐结束后, 老师的必要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刚刚幼儿模仿的动作, 可以用言语来重复一下, 利用塑造法将所有动作一步一步分解, 令幼儿慢慢消化吸收, 随后跟着音乐多做几次, 前面几次采取幼儿边做, 教师边讲, 后面的几次的动作则会顺其自然。

(2) 课堂内容的选择

这首歌的选择其实是一首韵律感比较强的歌, 在音乐放出的时候, 小朋友们会根据自己的乐感情不自禁的动起来, 而且小朋友的脸上也是愉快的表情。然而, 这并不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 也只能说是一个铺垫。在音乐活动中再穿插游戏活动, 将音乐与游戏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游戏是儿童掌握、体验学习和生活的主要途径和基本形式之一, 而在音乐教学中游戏更应该是主要的内容。在音乐课堂上, 音乐性和游戏性理应相辅相成。这样, 音乐游戏才能成为一种最佳的、最合适的、既生动有趣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且在实践中, 也能较快的进入游戏状态, 此节课进入音乐游戏的过渡阶段可以认为是教师作为牛仔的开始, 教师做牛仔的动作, 是进入音乐游戏的必要环节, 由幼儿观察并熟悉牛仔的动作, 最后让幼儿当牛仔, 来进行游戏。

其实, 这个游戏的形式可以还原于小时候大家都玩过的丢手绢的游戏, 同样的, 一个人拿着手绢轻轻地丢在一个人的后面, 然后再追赶, 没有追到或被追到的幼儿站在圆圈里表演一个节目作为“惩罚”。而在这节课上, 融合了丢手绢的游戏形式与韵律活动, 使大家都熟悉的游戏焕然一新, 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丢手绢的人变成了牛仔, 在圆圈周围做动作, 坐在圆圈上的人也不只是静静的坐着, 也要随着音乐做动作, 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动起来, 做到真正的律动, 即使后来在追赶这一环节的“惩罚”环节中, 可以说又是一个韵律活动环节。被“惩罚”的幼儿会在圆圈中间做动作时, 整个游戏过程下来很多动作没有重复, 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创造力。所以进行音乐教育和教学最好的手段和途径是以实践为基础, 因为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 让儿童亲自对乐曲进行唱、奏, 音乐本身具有的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力以及生命力才能充分的得到实现和体现, 才能使学习者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和自身感受到达真知真会、得心应手的境地。

这是个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而且它还向着继续深入和前进的情境螺旋式上升。因为儿童的生活状态没有受到太多的外界影响而形成定式, 所以他们具有对音乐的天然的创造性, 而教师就是要把孩子们的这种天然的创造性更好地开发出来, 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无处不在的音乐并创造新的音乐, 随着音乐创编属于自己的韵律动作。老师的适当表扬也给予幼儿信心, 使幼儿敢于大胆的去创造各种各样的动作, 发挥每个幼儿的个性。大班幼儿的游戏已经可以互相合作, 在这个课中的目标中不仅要熟悉、体会斗牛的韵律与创编韵律活动, 更要互相合作。而这个合作并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合作, 在目标中有提到交换不同的伙伴, 而这种形式利用陈蓉模式的活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教学形式的难题, 不仅达到了音乐活动的目标, 也可以是一节社会活动, 他需要每个幼儿的合作与熟悉, 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3) 纵观课堂的发展

纵观这节课的发展, 可以发现教师的基本功非常重要。比如突出的节奏性是奥尔夫音乐风格的首要特点, 他认为节奏是构成音乐的最主要元素, 是推动音乐发展的基本因素, 也是一切音乐的开始和基础。所以,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 必须准确的把握节凑, 可想而知, 如果让一个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教师来上这节课, 即使准备充分, 也很难预测到上课的突发情况。比如, 这节课的中间在放音乐的时候, 其实是有意外发生的, 由于两个老师没有合作非常默契, 往往在需要放音乐时总会没有达到上课老师的要求。此时老师的应变能力很重要, 在没有音乐的背景下, 她利用自己熟悉的五线谱唱出来, 也是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而不是只想到安抚幼儿, 等待音乐的重新开始, 所以上奥尔夫音乐课的老师, 自身在音乐上的能力是不能忽视的, 必要的艺术基础是为新一代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的保障。

2. 传统音乐教育的评价

如果说斗牛的课划分为奥尔夫音乐式的教育, 那么下面的三节课则是大家都熟悉的传统式的教育。小班的欣赏活动《咿呀咿呀呦》的课程安排中,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入课堂气氛中, 幼儿在听到一段故事后, 可以让他们用自己想象出来的身体动作来表现出故事的情节, 并可以加入具体的音响, 以渲染气氛。小班幼儿将自己融入故事中的情景, 帮助故事中的各种小动物盖房子, 怎么盖房子呢, 教师就用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这节课中的另一特色是自己创造乐谱帮助幼儿理解, 也可以说音乐活动中的乐谱是比较有影响力的, 也是幼儿比较能接受的一种形式。乐谱在另外一种的作用则是帮助幼儿记忆故事内容, 这在《咿呀咿呀呦》课中体现在自己的乐谱创造上, 在另外两节课也是有很好的利用, 只是侧重点不一样罢了。

一直以来, 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实施音乐教育, 唱歌教育、舞蹈教育、音乐欣赏教育、音乐综合知识教育、钢琴教育均是其重要载体, 但是随着设备不断改进, 现在的幼儿班级中钢琴很多时候都是做装饰作用的, 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时候, 为了方便, 都是采取多媒体放音乐的, 老师自己弹钢琴, 不仅不能把握住幼儿的课堂纪律, 也是怕麻烦。但是, 很多时候, 在课堂上运用实物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而且, 那节《小猫咪爱洗澡》的课中, 幼儿学习音乐曲目时, 教师自己弹钢琴, 可以根据幼儿记忆的程度把握弹琴的速度, 哪里断了也可以马上接上, 然而如果只是用音响放的话, 如果哪里不好要重来, 也是整体的重来, 即使是一段部分, 也要拉好进度, 在无形中, 也浪费了不少时间。而且, 即使这3节课偏向于传统教育的模式, 但是他们还是遵循着奥尔夫教育的原理的。奥尔夫教育是以“原本性音乐”为主轴, 提出追求朴实性, 主张整合性, 注重实践性, 提倡普及性, 强调创造性, 坚持开放性等理念。所以, 在音乐课上, 教师要采取的不仅是各种先进的音乐设备, 其他各种“原始性”的东西更是要合理运用。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的融合

奥尔夫的教学活动多是采用他家乡的语言、童谣、谚语、民歌和舞蹈作为基本教材, 在音乐语言和风格上都和我国音乐有着极大的亲和性。而我国的民族音乐和文化是一笔积累丰厚的文化遗产, 一些表面上形式简单、短小的民族音乐作品, 却往往是经过口头传唱、老幼皆知雅俗共赏的“经典”作品。它手法简洁、旋律优美, 内容通俗易懂却不乏丰富的知识。如:歌曲《两只老虎》、《泥娃娃》、童谣《外婆桥》、《马铃开花》、《数数歌》, 儿歌《小白兔》、《大西瓜》, 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根筷子容易折, 一把筷子难折断。”等等, 这些都是幼儿易于理解并容易进入的天地。可见, 奥尔夫音乐的素材来源广泛, 结合我国来源于生活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 由代代人口耳相传, 成为老少皆知, 雅俗共赏的经典。这不仅为教学活动实施节省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更对挖掘保存各民族、各地方的本土特色, 具有深远的意义。采用传统音乐教育的素材, 利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手段, 促使幼儿的灵活、欢快, 在互动性强的课堂上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 愉悦幼儿的心情。

三、总结

无论是传统式的音乐教育还是现在较为流行的奥尔夫音乐教育,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多多少少都是有其不足点。首先, 制约音乐教育拓展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 教育资源的来源与有效利用, 其次, 教师本身的音乐修养, 最后, 受影响于中国教育的基本国情。

学前教育是任何个体接受教育的起点, 也是“任何教育政策和文化政策的先决条件”。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千百年的中外实践证明, 音乐可以塑造人的情趣, 慰藉人的心灵, 提升人的素养, 增长人的力量, 锻造人的品质。音乐是启迪心灵、改造人性的灵丹妙药, 也是消解文化隔阂和年龄障碍的溶合剂。就学前教育而言, 考虑到音乐往往可以通过悦耳、形象的声音符号引起学龄前儿童的兴趣, 因此, 学前教育有赖于通过音乐这种载体加以传达, 从而确保其效果。

在实施音乐教育的实践上, 中国的幼儿教师既要继承本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模式, 也要吸取科学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法, 更要把握幼儿各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合理的安排好上课的内容与形式。音乐欣赏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说、唱、奏、表演等形式可以充分激发幼儿对欣赏音乐的兴趣, 理解音乐的性质、情绪, 发展幼儿欣赏能力。活动可以以一种方法为主, 也可以各种方法相互配合, 让幼儿充分表现音乐, 表达自我, 享受快乐, 通过音乐活动、用元素性的音乐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李旦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董骞.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教学实施现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1, 09.

[3]李夜雪.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 06.

篇4:《快乐寻宝》+小班奥尔夫音乐活动

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启发幼儿感知音乐、表现音乐,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幼儿创造音乐。

关键词

奥尔夫 完整性 创造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等视觉艺术相联系。他们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下面以一则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小白船》为例谈谈奥尔夫音乐在我的实践中的运用。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注重幼儿音乐生命的完整性

首先给孩子进行音乐教育的选材上,要求结合民族的文化、语言、民歌等内容,因为这种音乐更易被人们所熟悉,更为人们所接受,通俗易懂。因此我选择的歌曲《小白船》是一首在我国流传已久的朝鲜童谣。歌曲描述了孩子们对神秘宇宙的丰富想象与探求的愿望,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世界的追求。这首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舒展、鲜明,三拍子的韵律描绘了月亮船在夜空中荡漾的生动形象和美好神奇的意境。

奥尔夫音乐教育观认为:对于处于个体发展原始(初级)阶段的儿童来说,获得全面、完整的综合性审美体验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方面,不能只定位在知识、技能方面,应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而且正如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思想所确认的:音乐是一种必须由人们自己创造的音乐,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合奏者参加到音乐中去,要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在理解音乐的同时体验、感受其中的内涵,并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参与到音乐的欣赏、理解、表现当中,获得对音乐完整的感知。

下面通过音乐欣赏活动《小白船》来分析一下幼儿音乐活动中的目标设立对音乐生命完整性的关照。

音乐欣赏《小白船》的活动目标是:

1.感受三拍子乐曲的柔美、悠扬的旋律,理解歌曲内容,知道可用图画来记忆歌词,并学习制作歌词图谱。

2.尝试用动作大胆表现乐曲中的情景,和体验三拍子的强弱弱节奏。

3.在游戏化的教学情境中,体验音乐欣赏活动的乐趣。

目标1:是教学活动的重难点。这是因为:(1)从音乐本身的角度分析,本首歌曲的教学价值就是让幼儿充分感知歌曲的旋律特点。(2)从幼儿的发展状况分析,要让幼儿体验歌曲的感情,首先要理解歌曲内容,因此借助图谱的运用和设计,有助于幼儿对歌曲内容的把握。

目标2:的提出是为幼儿更好地、更丰富地表达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体验,也是艺术活动情感性的要求。

目标3:具有整合性。因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所以教学活动的过程必须注重幼儿艺术活动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以上目标的制定,体现了对幼儿音乐的感知、情感和创造力的培养的完整性。

二、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激励幼儿音乐学习的自主性

奥尔夫认为: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因此,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使他们乐意参加音乐活动,能够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欣赏者,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为激发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自主性,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情境的创设,让幼儿有自主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小白船》中,一开始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谈话讲述晚上天空中你会看到什么引出课题,接着让幼儿带着一颗宁静的心去聆听歌曲旋律,使幼儿慢慢进入一种与主题相吻合的情境中,想象音乐世界各种奇妙的情景。听后,教师可引导幼儿想象音乐中的情节,幼儿肯定会讲解出各式各样的音乐画面,我想由于先前的导入可能有的幼儿会讲出:我好像看到了星星和月亮,当然肯定会有不少的幼儿会讲出其他的情景,这一幅幅他们想象的画面正是体现了幼儿对音乐理解的独特性,教师可以根据对于幼儿的理解和幼儿自身音乐的体验不同进行点评,保护他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音乐世界。接着通过聆听老师的歌声,使他们对歌曲的感受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音乐活动的自主性,要给幼儿留有自由创作的空间和机会,让幼儿体验自身感受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感。因此当幼儿对歌词基本理解后,教师可引导幼儿自己设计图谱,在设计图谱过程中,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充分的想象,去表达自己的主观愿望。由于幼儿时期的学习都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歌词中的抽象事物更易被幼儿理解和记忆,教师引导幼儿绘画出歌曲中描写的情境和事物,既是对幼儿一种技能上的挑战,又是在认知基础上,提高了幼儿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同时也促使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只有教师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创设能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的环境,放手发动幼儿,使幼儿能运用已有的知识不断地去探索、去创新,才能充分体现幼儿学习的自主性。

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促进幼儿音乐体验的创造性

奥尔夫教育法鼓励儿童的创新精神,在音乐活动中,有大量的机会让孩子即兴创作,创新求异。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因此当幼儿对歌曲基本理解,通过制作歌词图谱,创设意境后,教师引导幼儿按照图谱吟诵歌谣,可先作提问:吟诵歌谣时用二拍子节奏还是三拍子节奏好呢?为什么?让幼儿根据歌曲的意境设计节奏,通过讨论与尝试,使幼儿觉得三拍子节奏更符合晚上月亮和星星出现时的这种舒缓宁静的感觉。让幼儿根据歌谣的意境确定用三拍子节奏吟诵歌谣,从而自然导出歌曲的三拍子节奏。随着对歌曲的进一步熟悉,教师可引导幼儿用声势动作表达歌曲的节奏,用身体作为乐器,以跺脚、拍腿、拍手、弹舌和捻指等身体律动来进行节奏训练,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动作,并注意选择强拍和弱拍的不同动作,但要求动作合拍。当幼儿对歌曲基本熟悉,幼儿逐渐脱离图谱,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根据歌曲情节自编动作表演、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

孩子的生活经验没有受太多的社会影响而定型,因此他们天然对音乐具有创造性,在听到美妙的声音时,他们能根据自己的想象,描绘出一幕幕美丽的画面,并能通过简单的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使孩子也从事艺术家的工作,用音乐去挖掘、去创作,去发挥想象。当他们没有乐器时,他们能用手、脚等代替乐器进行演奏,充分体现对音乐的创造性。

在这种开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每个幼儿表现自己真实体验和感受的机会,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并实施于自己的活动中去。幼儿的学习难度层层加深,能力培养逐步渗透,在快乐中积累经验,在愉悦的体验中获得发展,体现了在活动中幼儿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通过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实践中的运用,使我们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器官,音乐游戏、歌唱、绘画、舞蹈等多种形式,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而且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在亲身体验和表现中体验到乐趣,获得了自信和成功感。

篇5:《快乐寻宝》+小班奥尔夫音乐活动

活动过程:

一、根据歌曲《识谱歌》跳五线谱舞。

T: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给客人老师们跳个五线谱舞吧。

(播放音乐,与幼儿一起跳舞)

二、复习节奏,学习创新节奏。

1、播放录音,请幼儿说出乐器名称并做相应的身势。

T:今天,钟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只音乐魔盒,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音乐魔盒里藏着哪些声音?

(钹:X—X— 手鼓:X X X X 圆舞板:X XX X XX 棒铃:XX X XX X双响桶:XX XX XX XX)

T: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T:你会用自己的身体来表示一样的节奏吗?

T:你们除了会用手来拍,还会用哪些呢?

(引导幼儿使用不一样的身势来表示节奏)

2、以小动物的形象导入,学习创编节奏型。

A、复习休止节奏

T:小朋友,快看,小兔排着队来找你们做游戏了。

T:你会用节奏来拍出它们吗?(X X X X)

T:真棒!今天小兔想跟大家来玩捉迷藏,请小朋友把眼睛闭起来。do、mi、so、do睁开小眼睛吧。咦,有只小兔藏起来了,只要你再次用好听的节奏拍出现在的小兔,它就会出来,一起来试一试。

T:看,小兔出来了。谁也想来帮小兔捉迷藏的?

(幼儿创编)

B、学习创编。(出示贴有火车头的工作毯)

T:今天天气真好,兔妈妈想带宝宝去郊游了。瞧,小火车开来了,我们一起来帮它们找座位吧。(教师请个别幼儿一起来帮小兔找座位)

T: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坐好了。能干的你们还会用身体动作来拍出他们的座位号吗?

T:对了,他们可以这样坐,还可以怎么坐?

(引导幼儿交换位置)

T:请你们用身势再试一试。

3、听音乐传乐器,并有节奏的作介绍,找火车头标记。

T:瞧、乐器宝宝们也来玩游戏了。

(播放音乐,直接传乐器)

T:现在请开火车介绍一下手中的乐器吧。

(以教师开始有节奏的、以开火车的形式自我介绍乐器)

T:带上我们的乐器宝宝来开火车吧。

(开火车带着幼儿有秩序的介绍火车头标记)

T:咦,你们看,这里的火车头上有个标记,你们能大声地告诉客人老师们这在我们乐器中是什么标记吗?(鼓膜类、散响类、金属类、木质类)

T:恩,说得真棒!就请你给手中的乐器宝宝找列小火车吧。

4、分组创编节奏并用打击乐器进行练习。

T:小朋友,在你们的小火车上还有小兔们没坐好呢,请你们来帮他们排一排座位,并用好听的乐器声把他们的座位号敲一敲,行动吧。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有意识地加入空拍提高难度)

三、结束活动:打击乐《郊游》

T:小朋友,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去郊游了,我们也带着乐器宝宝开着小火车去郊游吧。

(播放《郊游》音乐,边瞧打击乐边开火车走出教室)

幼儿园小班音乐欣赏教案:大树妈妈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轻松,愉快的情调,并理解歌词内容。

2、能初步创编树的造型并随乐曲节奏表演。

3、结伴表演大树和小鸟,表现角色间相亲相爱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幼儿已学会了鸟飞的律动。

活动过程:

1、练声

(1)复习歌曲《两只小鸟》。(要求幼儿在音乐伴奏下,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并且有正确的演唱姿势)

(2)以讲故事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小鸟和大树妈妈相亲相爱,小鸟把家安在了大树上,大树妈妈随着风轻轻摇动树枝,沙沙的声音好像在为鸟宝宝唱摇篮曲。下雨了,大树妈妈那长着叶子的手臂就像撑起的一把伞,为鸟宝宝挡住风雨。

2、基本部分:欣赏曲子《大树妈妈》(重点部分)

(1)通过课件,引起幼儿兴趣,引出主题。

知道吗?今天小鸟也飞到小(2)班,飞在一棵大树枝上筑了巢,大树妈妈随着风轻轻摇动树枝,摇起了小宝宝。哎呀,不好,刮风了、下雨了,你们猜猜小鸟怎么啦?(请幼儿自由讨论发言),别着急,有大树妈妈在呢,树妈妈那长满枝叶的手臂就像撑起的一把伞,为鸟宝宝挡住风雨。

(2)欣赏歌曲《大树妈妈》

请幼儿边看课件、边欣赏歌曲《大树妈妈》一遍。今天李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叫《大树妈妈》,讲的就是大树妈妈和小鸟的故事,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

(3)提问:这首曲子的名称叫什么?你听到些什么呢?

3、第二次欣赏曲子。

(1)我们再来仔细听一遍,大树妈妈长得怎么样?它为小鸟做什么事情呢?

(2)提问:大树妈妈长得怎样?它为小鸟做了什么事情?

小结:因为有了大树妈妈的爱护、关心,小鸟们快乐的成长,所以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听上去很轻松、愉快,让我们再听一遍。

(3)欣赏第三遍。提醒幼儿边听边摇晃身体。

(4)在音乐伴奏下自由表演大树妈妈和小鸟一遍。

3、结束部分:复习律动《碰一碰》

篇6:小班奥尔夫音乐教案

1、欣赏歌曲,能熟悉着随音乐自如快乐的表演。

2、初步能够根据歌词创编动作。

3、初步学习利用空间,避免与同伴相撞。

由一位教师扮小鸡,蹲在幼儿看不见的地方,“咚咚咚,快开门呀我要出来。”“小朋友听,是什么声音?”“快开门呀,我要出来。”

“咚咚咚,快开门呀,我要出来。”教师出示蛋壳说:“噢,原来是……谁呀?”“是谁在蛋壳里敲门呀?是谁想出来呢?我们来看看谁在里面,原来是一只小鸡。”

教师边打开蛋壳边唱歌,提问:“小朋友看,是谁出来了?什么样的小鸡?小朋友来摸摸,有什么感觉?”

请小朋友用手做蛋壳状。“小朋友,现在你们的手里,也有一个蛋壳,咱们来学学小鸡是怎样从蛋壳里出来的。”

篇7:小班奥尔夫音乐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歌曲《小茶壶》,尝试用动作表现不同茶壶的造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茶杯和小茶壶的角色扮演,享受同伴交流带来的快乐。

3、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表现歌曲风趣、活泼的情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的茶壶图片,提前沏好的菊花茶水每人一杯,制作一个大茶壶可以挂在幼儿身上表演。

2、提前引导幼儿了解天气热了,我们要多喝凉温的水,不喝冰镇饮料,这样才会对身体有益。

活动过程:

导入:出示茶壶,激发兴趣。

1、师:哇,小朋友们今天天气真好,森林里的小动物邀请我们一起去参加森林音乐会呢,请小朋友们带上自己的小乐器和赵老师一起出发吧。

(跟随《森林音乐会》2/4的乐曲表演演奏各种乐器的动作,由幼儿自己设计动作,老师和集体模仿.)

2、哎呀,天气好热,演奏完音乐会口好渴啊,我们喝点茶水吧!(老师出示提前晾好的茶水,用茶壶为幼儿一一倒上,同时幼儿会观察到茶壶)

3、师:小朋友们,老师刚才用什么为大家倒的茶水啊?“茶壶”。对啦,小朋友你们知道吗,老师这里还有各种各样的茶壶呢,它们都是小茶壶的好伙伴,请小朋友们认真看一看,茶壶身上都有什么?(幼儿自由发言:把手、壶嘴、有的图片上的茶壶还冒着小蒸汽)

4、小朋友说的好极了,你们看,茶水倒好了,我们一起喝茶吧。“咕噜咕噜好喝耶”,看赵老师是怎样喝的?你也学着我的声音喝下试试,(注意发出两声)喝完茶水好舒服,感觉都没有那么热了呢。

学习歌曲,模仿小茶壶的动作,激发幼儿表演兴趣

5、小朋友们这么喜欢小茶壶,也喜欢喝茶水,那么老师就教大家一首歌,名字就叫《小茶壶》。请小朋友们竖起小耳朵听一听,歌曲中的小茶壶是什么样子的?

6、老师用较慢的速度示范唱一遍,提问:茶壶长的什么样子?从茶壶中冒出什么?谁能学一学声音?不要烫到哪里?(圆又胖,冒出小蒸汽,不要烫了嘴)

7、请幼儿上前用身体摆出各种茶壶造型,并说出自己表演茶壶的嘴、把手在哪里,怎么倒水。(提示幼儿做出各种形状,尽量不重复)

8、播放歌曲《小茶壶》,我们来和小茶壶一起开心地唱歌吧。(老师带动幼儿一起演唱、模仿茶壶动作)熟悉几遍后,请一名小朋友扮演茶壶,另外几名幼儿扮演茶杯,茶壶为茶杯倒水,要求动作形象、夸张。

情景表演,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9、师:茶壶王国里要举行舞会你们想去吗?但是茶壶国王说,只有茶壶才能参加,所以我们要先变成茶壶才能去,现在赵老师开始念魔咒,然后请你变成自己喜欢的茶壶样子,好不好?(好!)(老师嘴中念念有词说魔咒),哇!变出这么多小茶壶,请你讲一讲,你是一个什么样子的茶壶。

10、茶壶王国的舞会就要开始了,(请一名幼儿挂好大茶壶的挂饰扮演茶壶国王)茶壶国王说:请每个小茶壶找一个茶杯做好朋友,一起来跳舞。我们先请女孩子做小茶杯,男孩子做茶壶跳舞好吗?请男孩子跟我一起去找一个小茶杯舞伴,我找到了,你呢?

11、师:现在我要请女孩子做茶壶,男孩子做茶杯,请小茶壶去找到自己的小茶杯,我们一边唱歌一边做游戏,唱到咕噜咕噜冒出小蒸汽时,我们就给小茶杯倒些水。

结束

篇8:《快乐寻宝》+小班奥尔夫音乐活动

一、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幼儿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兴趣, 而声势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 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使得他们的兴趣集中点比较短, 需要通过肢体动作等外部条件的辅助和刺激来进行学习, 帮助理解和记忆, 这种律动式的音乐教学是促使孩子们乐于参与音乐的最佳方式之一。

一般而言, 在积极引导幼儿欣赏音乐时, 需要孩子对所听音乐做出反映, 如:语言反映、身体反映、内心反映、歌唱反映、演奏反映等。声势活动把幼儿从板凳上解放出来, 要求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动起来, 产生很多丰富、立体的音响效果, 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融入到教学之中, 同时容易引起他们的表演和创造欲。近代西方先进的音乐教学及其改革得到的一项普遍的共识是让儿童尽可能一切都通过自己做, 从实际的做中来学习一切, 包括音乐及其技艺。这正是意大利女教育家Haria Montessori创建的蒙特梭里教学体系的根本要义。德国音乐教育家欣得米特也说过:“做音乐比听音乐更好。”音乐的生动性, 非自己亲自动手不足以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因此要强调要求幼儿主动参与音乐活动, 通过亲身体验, 诉诸感性, 鼓励和培养幼儿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可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

“声势”活动将身体语言作为音乐的“化身”, 把幼儿心中对音乐的感受, 通过身体的动作表现出来, 这种方式用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

1. 节奏感的培养。声势活动以身体为乐器, 通过动

作挖掘人与生俱来的节奏感, 体验和发展人更加敏锐的节奏感。人的动作本身就最富有节奏动力, 从最简单的走、跑, 到日常生活劳动中的动作本身, 就蕴含着丰富的动作节奏教学的素材。而对儿童来讲, 通过动作来发展其对节奏的直接感受和体验, 则是最佳年龄接受期。因为这个年龄段身体的协调、身心的敏锐反应及表现, 都最适宜结合动作进行节奏训练这种方式, 方法简单, 效果却最好。

2. 创造力的培养。

声势活动经常以教师先给出一个片断, 由幼儿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即兴的创编或将听到的音响 (音乐) 即兴做出身体动作的反应, 这是培养幼儿创造力最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把对声音的感受, 如:声音的高低、走向及强弱变化, 甚至不同的音色、曲式结构, 用动作来表示时, 就必须要有想象力才能做到, 甚至因为声音的非定量性和多解性, 动作的反应完全有更大的自由度去表现, 这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对于音乐教学来说, 不应有一个系统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序, 音乐课堂应永远是动态的、变化的, 许多音乐教师在理论上同意音乐教育要培养幼儿想象力, 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往往代替幼儿的思考。

3. 协调能力的培养。

声势活动要调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对培养幼儿身体的协调性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无论是演奏、合唱, 还是重奏、重唱等活动, 常会遇到声部间多种不同比值的节奏关系。个人双手操作方式与他人合作都需要具备既能各自独立, 又能相互协调的能力。如:让幼儿左手匀速地拍, 右手比左手快一倍或左手画圈, 右手上下直线拍, 便会感觉两手程度不等的互有牵制和干扰。这说明各自独立活动, 互相协调的双手活动平衡能力的获得也要经过一定的锻炼, 那么, 若在教学中加入声势活动,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协调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总之, “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活动是耳、脑、眼、手等多位一体地敏锐地联系起来对音响的内在感受。利用声势活动是教授音乐的一种方法, 不仅可以发展幼儿音乐感, 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基本能力, 如创造力、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分析力、集中力和感受力等, 比“坐着听”、“坐着唱”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笔者认为应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积极倡导声势活动训练, 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

篇9:《快乐寻宝》+小班奥尔夫音乐活动

一、动作与节奏结合,让音乐形象化

在奥尔夫节奏训练中,我们经常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节奏,感受音乐的强弱和节奏的疏密。动作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情感,要使幼儿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为感受节奏的生理基础主要是运动。因此,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时,需要动作的参加,一定要让幼儿在活动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身体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奏,训练幼儿运动神经感受的反应和身体动作的协调。这种动是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动作节奏中的动,是以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印象,再以身体的动作来表现音乐,把音乐的情绪、速度、力度表现出来。让幼儿多听音乐,发挥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如:在让幼儿认识全拍时,教师选择了节奏欢快的《迷雾森林》,并将呼啦圈散放在地上,然后请幼儿站在圈内,当第一个重拍出来时,脚跨入旁边一个圈内,一个全拍后再跨入另一个圈内,通过呼啦圈的辅助,帮助幼儿感受全拍;认识二拍子时,教师选择威武雄壮、整齐有力的《土耳其进行曲》,可引导幼儿做出走步、扛枪、举旗、做操等快速有力的动作,通过整个身体的训练来感受节奏的快慢,使幼儿的每一肢体都参加到节奏活动中。

二、图谱与节奏结合,让音乐视觉化

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学习欲望从兴趣出发,××|××|×—|的节奏谱缺乏形象性、生动性,而将乏味的节奏谱用图形的形式来表现,不但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而且幼儿易于理解。使抽象的节奏变得视觉化、简单化,降低了幼儿节奏学习的难度。如:××|×—|的节奏型我们可以采用图形或者符号来表示,如画★★|★—|表示。在这样的4拍子固定节拍下,还可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创编不同的节奏型,如▲ ▲|0 ▲|或0 ■|0 ■|。可见,图形谱的利用可以自然降低教师对幼儿学习的干预程度,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三种节奏型结合在一起来训练幼儿的节奏感时,就可运用奥尔夫教学中的“声势”教学。在幼儿的眼中,自己的身体不仅能自己支配,还可以发出好听的响声,通过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表示拍手,▲表示拍腿,■表示跺脚,这种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训练幼儿打击节奏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听辨节奏的能力。这样的活动他们非常乐意参与,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由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除了“声势”之外,用打击乐器表现节奏时我们也同样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的图形图谱。当然,拍腿、跺脚等也可用各种乐器代替。

三、乐器与节奏结合,让音乐游戏化

1.身体乐器

所谓身体乐器即从手到口、到脚及身体各部位只要能拍打出声音的都能成为学习工具。这种以人体为天然乐器,通过拍、打、跺、捻、捶、搓、吹等发出不同力度的声响的姿势,能使幼儿动作协调、合拍、整齐地表现节奏,更能让幼儿从运动神经上获得节奏感。

如游戏活动《下雨了》中,引导幼儿用拍手的方式尝试表现大雨、中雨、小雨,感受音乐元素中的音色和音量。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拍手时,方式其实有很多种,尽可能让幼儿自由表现,然后教师可与幼儿一起讨论这样拍手声音大还是小,再取其中几个代表性的拍手动作表示大雨、中雨、小雨,如大雨可用双手用力击掌表示,中雨则用双手的手掌对碰表示,而小雨就用两手的手背进行拍打。随后教师开始讲述故事《下雨了》,让幼儿跟随情节内容参与表演大雨、中雨、小雨的声音,并唱歌给天空听:

5 3 5 5 3 | 5 5 3 3 5 5 3| 5 5 3 3

雨 呀 别 在 下 弟 弟 妹 妹 要 玩 耍 弟 弟 妹 妹

5 5 3 | 5 5 3 3 5 5 3|

要玩 耍 请你 改天 再下 吧

唱完一遍后,教师用游戏化的口吻说:“天空好像没听见,需要小朋友再唱一次!”引导幼儿用比第一次唱的时候稍大的声音继续唱给天空听,让幼儿感受音色和音量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来表现和控制是多么奇妙,进一步培养了幼儿敏锐的听觉力。这样的模式特别适合小班的幼儿。

2.天然乐器

天然乐器指现成的,随手可拿来敲打、拍击出声音的物品,如:石头、锅、椅子、桌子、球等都属于天然乐器。这种乐器的使用要根据不同的音乐来进行选择。如音乐《挪威舞曲》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幼儿平时生活中就能接触到的“皮球”作为此次活动的教学工具。整个音乐构成是A—a—B—A—a的结构模式,为了让幼儿体验不同的段体,教师用皮球玩起了音乐:A段中教师在重拍时向下拍球后接住,四拍一次重复动作;a段其实是A段的一个高八度音乐,所以教师采用把球往上抛的动作来提示幼儿音乐的变化,同样四拍一次重复动作;B段旋律较A段紧促有力,教师便快速地连续拍皮球,直至B段音乐结束,又回到A段;在最后一个延长音中教师就把球滚出去让幼儿体会延长的感觉。此案例中,用皮球作为乐器将音乐表现得恰到好处,让幼儿看得清楚,悟得透彻,自然而然地理解整首音乐的结构,并让幼儿在玩球的过程中,轻松地感受节奏变化,准确地再现音乐的节奏,用美的节奏性动作表现音乐情感。

3.打击乐器

运用各种各样的乐器辅助幼儿感受节奏活动的美感,这是幼儿节奏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针对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提供一些打击乐器,让幼儿了解这些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长音,是短音?怎样敲才特别好听?活动中孩子们用蛙鸣筒模仿秋夜的蛙声,用腕铃描绘春江细雨,尤其一群孩子一起表演不同声部时,一部悦耳动人的交响乐就在孩子中诞生了。如:打击乐活动《雷神》中,教师先配入儿歌进行有节奏的念读,在念到“下雨”“闪电”“打雷”时请幼儿用动作表示,练习数遍之后教师出示沙球、碰铃、铃鼓、响板、大鼓等各种乐器。让幼儿自主匹配与“下雨”“闪电”“打雷”等合适的乐器。经过实践后得出结论:碰铃或沙球匹配“下雨”,铃鼓匹配“闪电”,响板匹配“打雷”,最后一个“雷神”就非大鼓莫属了,确定之后,教师给幼儿分配角色并逐步进行打击练习,再结合生动形象的图谱,让幼儿反复感知节奏,幼儿便能清晰地理解音乐的性质并演奏乐曲。实践证明,经常让幼儿进行乐器演奏,既能加深幼儿对节奏的掌握,又能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音乐有着神奇的力量,但要运用这力量就需要一种方法,一把钥匙。奥尔夫教学法就是这样一把钥匙,它能打开心灵之窗,把人们带进自然的音乐里,去感受这个世界。在教学中,我们要大量地把音乐的各个要素通过身体的实践,调动孩子们的各个感官部位来表现音乐,相信孩子们一定愿意敞开心灵去感受这种音乐节奏的“美”。

篇10:小班奥尔夫音乐:身体乐器

小班奥尔夫音乐:身体乐器

【活动目标】

1、进一步区分对身体主要器官和部位的认识。

2、发现身体部位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大胆地进行尝试表现为音乐伴奏。

3、萌发喜欢打击类音乐活动。

【活动重点】能区分身体的主要器官并能发现身体部位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难点】大胆用身体部位为音乐伴奏。

【活动准备】

1、乐器3件(圆舞板、响棒、铃鼓)

2、嘴巴、手、脚图片各一张及音乐伴奏。

【活动过程】

一、律动,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铃鼓乐器来跟你们做游戏,跟着铃鼓走走吧!(当铃鼓节奏快时,幼儿快些走,当铃鼓节奏慢时,幼儿慢些走)

二、认识乐器,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1、听声音猜乐器。

师:史老师还请来了其他的乐器宝宝,它们要跟小朋友玩个猜猜乐的游戏,一起来猜猜它们是谁?(出示圆舞板、响棒、铃鼓)

2、引导幼儿倾听乐器发出的声音,并让幼儿说说。(依次讲讲三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二、引导幼儿发现身体能发出声音的部位,逐步认识身体乐器。

师:小朋友,不光我们的乐器你发出好听的声音,我们身上一些地方也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呢?你试试看,能不能让它发出声音来。

幼儿尝试后并让幼儿说说自己身上哪个部位能发出声音,是怎么发出的如:嘴巴,当幼儿说出嘴巴的时候,教师出示图片,并让幼儿知道这是嘴巴乐器幼儿说说嘴巴除了小朋友说的一种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弹舌头、用力抿嘴)。幼儿集体练习幼儿想到的方法。手:可以拍手,也可以拍其他的身体部位。脚:碰脚、跺脚等。

三、利用身体乐器给音乐伴奏。

1、分部位给音乐伴奏(嘴、手、脚)

2、游戏:看指令选身体乐器演奏

师:小朋友,现在老师和你们来玩个游戏,老师这里的三张图做标记,等一下,音乐响起的时候,大家要边听边看我的指挥,我指到哪种身体乐器,你们就用哪种身体乐器演奏。

3、演奏2—3边结束。

四、结束活动。

上一篇:团支部11、12月份思想总结下一篇:学科特点优势建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