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锐《锄》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4-04-14

李锐《锄》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11篇)

篇1:李锐《锄》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1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1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答:

答案:

11.D B(答D给3分,答 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12.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1分)②锄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1分)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1分)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1分)

13. 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资基础;(3分)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3分)(第一点必答,后面两点,任答一点即可)

14.六安爷层面(4分):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2分)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2分)

小说主旨层面(4分):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2分)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精神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2分)

[李锐《锄》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2:李锐《锄》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谈白菜

李锐

①曾见过齐白石一幅斗方:一棵肥硕的白菜配两枚鲜红辣椒;题曰:“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识白菜为菜之王,何也?”白石大师勤奋一生,不失农家本色,深知白菜性格,才写得出这样深切的颂辞。

②对于这个称赞,天下白菜确也当之无愧。白菜即菘。《本草》曰:“菘性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除不择时地,易于生长之外,比一般蔬菜,白菜还易于高产,又便于保存,“盖易具而可常享也”(苏轼《菜羹赋》)。然而齐白石的称颂,当有另一层深意。

③人们大体都有这样的经验,不论什么佳肴美味,不要说天天吃,就是连续多餐几次,也会腻的。如果吃得过分,不是“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见枚乘《七发》,意思是美味酒肉乃烂肠毒药)吗?白菜却百吃不厌,多吃了决不会倒胃口,更不要说“烂肠”了。这是什么缘故呢?

④仔细想一想,其故大概就在一个“淡”字。同水一样,白菜的性格——味道是淡的,也即是“有自然之味”(《菜羹赋》)。清淡,自然之味,可说是蔬菜的通性;惟有白菜之淡,淡得更纯正,更接近水性之淡。提到淡,总不免想起“淡而无味”的解释,至少是味道很薄。可是,这正是白菜最值得宝贵的性格。古人说,“大味必淡”。这是指“淡”本身没有什么至极或特殊之味,而是一切味的本原。“淡者水之本原也,故曰天一生水,五味之始,以淡为本。”(《管子》“水地篇”注)这种本味,可以同一切味相谋、相济,而不相侵、相扰;它平淡无奇,不自命不凡;它平易近人,不巧言令色;正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水善于辅助万物,而不跟万物相争。

⑤至于五味,甜、酸、苦、辣、咸,究竟以何者为上?何者能算“大味”呢?恐怕访遍神州,也得不到一个完满的答案。江浙人做菜喜欢放糖;湖南、四川人要辣(川人是麻辣,尤重花椒);城里人口轻,乡下人口重;苦瓜则只有南方几省熟悉(我在大别山种过苦瓜,皖人不识为何物,北京人早已熟识,是南方人来多了之故);看来只有酸,如泡菜的市场比较广阔,天南地北,男女老少,都爱吃一点,然而决不能多吃,否则就会倒牙。因此很显然,五味之病,就在厚重,即至极、过分;“五味令·人口爽(伤)”(《老子》),它的优点也就是它的缺点,反而不如淡薄无味而能持久不厌了。

⑥这就是白菜的辩证法:淡薄才会浓厚,无味才会甘美,清淡、自然、平常才会淡而不厌,久而不倦。

⑦古人很懂得“淡”的道理:“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老子》)人们都熟悉“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此话来自《礼记》:“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惟其淡如水,水散于五味,无不相调。米酒虽甜,日子一久,就发酸,败坏了。孔子讲这段话的开首,还有这样三句话:“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这就是说,要“听其言,观其行”;不要上当受骗,光听说得好,就以为行为亦如是。天下有道,由于言行一致,德厚为先,自然潜移默化,遐迩复戴,社会风尚无不受其影响。否则,无非虚辞绞绕,好话说尽,坏事做尽,天下无道。历史总是无情的:花言巧语,哗众取宠,弄权玩术,文过饰非,虽能高论惑人,愚弄一时,终不能长久的。(选自《随笔》1983.2)

19.(2分)文章从齐白石所画白菜说起,有什么妙处?

20.(2分)第④段与“水”作类比,突出了“淡”的四种特性,请你罗列出来。

21.(2分)第⑤段写“五味”的缺点,是什么论证方法?

22.(3分)结合第①段,说说“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是什么意思。

23.(3分)文中讲“白菜的辩证法:淡薄才会浓厚,无味才会甘美”,这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请你从生活中或阅读的`作品中举一例加以印证。

参考答案:

19、用故事引出话题,显的自然生动,故事本身还能作为支撑观点的论据。

20、不相侵、相扰;不自命不凡;不巧言令色;不跟万物相争。

21、对比论证

22、天下有道就会增加好的行为;天下无道就会增加琐碎浮华的言辞。(也可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天下有道就会言行一致,厚德为先;天下无道就会好话说尽,坏事做尽。)

篇3: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复习及解题策略

一篇看似简单的现代文为什么让学生连连失分呢考生在中考语文阅读题解答上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现从解题的思路和技巧方面来谈一谈学生解答现代文阅读题时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忌:跟着感觉走。考生由于年龄因素, 逻辑思辨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都不强, 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常常犯“跟着感觉走”到错误, 草草看看阅读题的题干, 在还没有完全读懂文章的情况下, 就凭着对文章的初步理解去完成答案, 这就是造成答案不完善和答非所问的原因。

二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考生在答题的时候, 粗枝大叶, 看见语段中有题干要求的部分答案, 就马上写在答题纸上, 孰不知, 有部分考学生归纳能力的题目, 答案往往需要有一定的概括性, 必须要关照本段全段或者相邻的几段甚至全篇才可以做出完整的答案。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答题方式是考生在做阅读题是常常犯的一个错误。

三忌:走马观花。骑在马上看花当然看不仔细, 考生在分析题干时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我们知道, 出卷老师在命题的时候, 为了使答案尽可能单一, 往往要在题干上设置很多的修饰限定语句, 这样也有助于指引考生明确答题的方向, 所以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题干上的这些语句, 来做出尽可能符合出卷者意图的答案。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容量大, 耗时长, 但考试结果却常常不理想。明确了答卷三忌, 那么怎样进行复习才能做出正确而又完整的答案呢

首先把握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一般是由语言形式到文章内容 (因文解道) , 再由文章内容到语言形式 (因道解文) , 循环往复, 逐步加深理解。

具体的过程及目标包括这样三个层次:

一是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 能明确文章写的主要内容, 各段之间的联系, 以及文章的体裁、中心。不过多顾及细节。“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是文章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任何语言片断都是有特定的语言环境的;任何问题都是有语言背景的。

二是细部研读课文, 要逐句逐段的精读, 理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层分段, 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对段意进行归纳概括。由段到篇, 理清句、段、篇的关系, 从各段之间的联系中, 体会作者的思路。

三是总体把握课文, 达到理清全文结构, 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中心, 以及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即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一定要彻底读懂文章。从阅读行为看, 经过对各部分的感知、辨认、理解, 才有可能理解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致更完整、深刻地理解文章全貌。

其次培养自己良好的临场阅读习惯, 拿到一篇文章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 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 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也就是说要“整体阅读”, 大体浏览一二遍, 了解文章的话题是什么, 写作的对象是什么, 这是十分关键的环节, 也是容易忽略的环节。在这一步, 要善于“借助”, 也就是要借助文段的题目和出处, 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 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 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 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 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同时, 要善于借助文段的首括句、小结句、过渡句、关键句, 借助经常出现的词语, 借助重要的关联词。尤其要注意把观点和材料分开, 看看哪里是作者运用的材料, 把这些材料放到一旁, 观点就水落石出了, 抓住这些观点, 就抓住了文段内容的核心。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 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文章要抓住问题进行, 没有问题的阅读在考场上是不存在的, 阅读时, 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 确定对应的语句, 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 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 了解行文思路。同时要善于抓住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也就抓住了阅读的要害。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 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接触到具体题目时, 要注意题目涉及的范围, 有的是局部题, 有的则涉及文段的整体。涉及局部的题, 要善于准确找到有效搜索区域, 适当在文中做一点标记, 也有的局部题涉及的区域可能需要在文段中远距离搜索, 考生要加强这个意识。

第三要善于掌握答题技巧和方法, 善于在考场上抓网 (系统) 找点 (准确) 连线 (关联)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 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比喻义、引申义、临时意义, 以及特点的关键词语。 (2) 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领会句子的弦外之意, 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 把握文中的关键句, 句式的修辞作用等。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和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的语句 (段) 阅读材料, 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 关键语句可以是概括段落中拟的句子, 提示文章主旨的语句, 或结构上承上启下, 或含义深刻表现力丰富的语句。不论是一段文章, 还是整篇文章, 常常有直接表达中心的语句, 善于把握这样的语句, 是一种阅读能力, 要在阅读实践培养这种能力。 (3) 把握段内、句间的层次关系, 理清全文结构, 归纳文段要点, 综合文段的内容等。通过理清段内的层次关系, 特别是内容复杂的段落。关系理清楚了, 文章的脉络也清楚了, 通过合并同类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经过对文章各部分的感知、辨认、理解, 才有可能理解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同时, 我们从各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则更完整、深刻地理解整体, 从而达到整体把握文章中心。 (4)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会提取主要信息, 对表达技巧进行评价等。如文章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结构安排、语言的运用和锤炼、表现手法等。

当然现代文中阅读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特点的文章, 要结合文体特征的阅读难点进行训练。说明类的文章应该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 应用筛选要点的方法;记叙类的文章应当把握叙事、写人、状物的目的、抒发的感情, 即写作的意图来归纳;议论类的文章应把握住中心论体即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方面来概括。抓主旨句段, 提全文之纲, 抓语言脉络, 挈各段之领。归纳要点, 确立中心。对于客观性较强的题目, 往往提示性和干扰性都很强, 我们要善于排除干扰, 利用提示。怎样排除干扰呢平时训练中应注意总结主要的干扰源。例如“偷换概念”“混淆概念间的关系”“以偏概全”“扩大范围”“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答非所问”'对之提高防范意识。要善于比较, 特别要注意内容的对应点和选项之间的比较。现在的趋势是现代文阅读的主观题目增多, 答案更具灵活性、多样性, 可能不惟一, 只要意思对就可以, 我们应该更重视作答的表述。准确根据题意概括出思维的结果, 表述要准确、全面、简洁。特别要注意范围程度等方面的准确表达。

篇4:现代文阅读练习

①一个小男孩儿()着1美元硬币,沿街一家商店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在捣乱,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门。

②天快黑时,第29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儿。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儿,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儿:"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吗?"男孩儿流着泪告诉老头儿,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是被叔叔帕特鲁普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③老头儿眼圈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1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是1美元。"老头儿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说:"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④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嚷道:"叔叔,我把上帝买了回来,你很快就会好起来!"

④几天后,一个由世界上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为帕特鲁普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

⑤帕特鲁普出院时,看到医疗费账单上那个天文数字,差点吓昏过去。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儿帮他把钱付清了。那个老头儿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儿花重金聘来的。

⑥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儿。可老头儿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

⑦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信,是那老头儿写来的,信中说:年轻人,你能有邦迪这个侄子,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您,他拿1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感谢上帝,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1.第①段括号中的动词是什么?恰当的一项是()

A.拿B.捏C.抓D.握

2.本文中,几个人物对"上帝"有不同的理解,试说出它们的不同。

小男孩儿:医生:老头儿:

3.第②段中加线的句子能否改成"天快黑时,有一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儿",为什么?

4.第③段中老头儿为什么"眼圈湿润了"?试结合小说情节,发挥想像,把当时老头儿的内心想法写出来。

5.邦迪的叔叔帕特鲁普的生命是医生挽救的,但老头儿却说是小男孩儿挽救的,怎样理解?

6.读完本文后,你会想起你熟悉的哪些歌词?

(江苏大丰市第三中学 冯余广/设计)

《归途》阅读

天空,总是滞留着一层黏重的云。铅灰色的天幕下,灰蒙蒙的楼群如大片大片枯死的树林。有谁能想到,这儿几年前还是我树木丛生山花灿烂的家园,而今我和我的孩子们只能沦为城市永恒的流浪者。

失去了家,也就到处是家了。垃圾箱旁,塔楼上,到处都是我们的A(藏身 栖身 躲藏)之所。想家的时候,我们就蜷缩在人家的屋檐下去寻找一点家的感觉,家的蔚藉。我们在垃圾里,找寻着人们掉落的面包屑,抑或是变质的食物。久了,漂亮的羽毛沾满了B洗涤 洗刷 洗濯不掉的尘埃油污——我们就像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

昨晚,我又梦见了久已逝去的家园,又回到了阳光照耀下的鲜花绿树中间。醒来,我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忧伤地说:"妈妈,您老了,您真的老了!"惟有小女儿带着稚嫩的童音哆哆嗦嗦地问我:"妈妈,那……地方……在哪儿?快,快带我……们……去吧。我要……冻死了。"

雪仍是一阵紧似一阵。孩子们蜷缩在屋檐下,不停地瑟缩着,哀号着,已经有三天没吃东西了。孩子们一声声的哀号,像皮鞭抽打着我的心。忽然,我的目光被一个绝妙的风景抓住了:青青的山冈,长满了茂盛的树林,一条蜿蜒的小河,打山前流过,岸边开着深的浅的黄的红的一丛丛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我觉得有一股暖暖的气流扑面而来。可是,当我定睛一看,我的目光又黯淡了。

黄昏终于来了。雪更狂了。我不能再犹豫了。与其这样痛苦地冻死饿死,倒不如怀着希望死去。哪怕,哪怕是一种虚妄的希望。

"孩子们,你们看,那儿就是我说的老家,那里有温暖的阳光,有肥嫩的小虫,快去吧!"

孩子们一阵欢叫,风卷而去。在我的眼前,刹那间升起一团红雾。我的胸口一阵热,心呕出了喉咙。

第二天,在本市的晚报上,出现了这样的一则消息:

"昨日,几十只灰雀死于一副壁画前。据鸟类专家分析,这群灰雀误把画当成真山真水了!据悉,此画系我市画家……"

1.在文中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A——————B——————

2.在下面括号中改正文中的两个错别字。

()()

3."我"已经知道"绝妙的风景"不是家,为什么还要鼓励孩子们"风卷而去"?(用文中句子回答。)

4.对文末引用消息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叙述人称的变化,影响了文章的整体风格。

B.高度赞扬了画家绘画技艺的高超。

C.进一步揭示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引人深思。

D.用消息的真实性证实灰雀死得悲壮。

5.这篇以"环保"为主题的文章和以往你读过的同类文章有哪些显著不同?试着说一说。

(河南项城市第二实验中学 张俊超/设计)

《新型的农村副业》阅读

"嘟,嘟,嘟——"

开汽车的人谨慎地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沿着农村公路行驶,注意着那些靠路边的农舍。他放慢速度,响了三次喇叭,立刻一阵蜂拥,有几百只母鸡从门口跑出来,它们跟在鸭子后面,刚巧来到汽车路上。赶快急刹车,但已经来不及了,车子滑过去,无法停住,已经在蜂拥的鸡群中冲出一条血路——鸭子停住,又逃回去了,轧死了几只母鸡。开车人心里很不安,把车开到路边,然后下了车。一个非常愤怒的老人从农舍里跑出来,后面跟着一个傻乎乎的大约14岁的少年。老人看到:两只鸡死了躺在路上,还有一只轧坏了翅膀躺在尘埃里。

"一个人该这样闯过别人家的门口吗?"他吼道。他穿过马路,拾起那只被轧坏翅膀的母鸡,气冲冲地一把拧断了它的脖子,然后转身冲着那个谋杀者,好像要再找几个脖子来拧断似的。

"为什么你不鸣响喇叭?"他质问。

"我做了,"开车人低声地说,"响了三次。"老人回过头来问傻小子:"你听到了吗?"那个男孩摇摇头,好像因为有人竟能轧死了鸡还来扯谎,而感到很难过似的。

"我要问你的姓名和地址,"老人继续说,"到警察局去,我们绝不罢休……"

"你听我说,"开车人说,"这些轧死的鸡,我愿意赔偿。"

"每只鸡不能少于三镑!"老人宣称。

"可是一只鸡一般价格还不到一镑。"开车人说。

老人大发雷霆:"你自己看看,这是什么样的鸡?"他吼道:"方圆多少公里也找不到这样好的鸡!你真走运,我的妻子不在家,不然的话,她会告诉你这样一些情况。我告诉你,这里的鸡她只只都叫得出名来,在伦敦的街上,能有这样好的鸡吗?"车主人只好被迫说是没有。

"那么三只鸡赔我九镑。"老人说。

"五镑吧。"开车人说着,看了一下他的表,到家还要行驶几百公里路呢!

最后妥协:七镑。

两分钟以后,车和它的主人从山那边消失了。

老人把钱塞进腰包,把死鸡交给傻小子。"把这交给女主人,杰克,"他说,"告诉她,我已经等不及要吃饭了,在你吃饭之前,把鸡喂一下。"

傻小子进去,不久又出来,一只手拿着一盆谷粒,另一只手里是一只旧的汽车喇叭。他把盆子里的谷粒,倒在公路中央,于是吹响喇叭,又长又响。

母鸡跟着鸭子奔涌而出。

1.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恰当的一项是()

A.平实B.生动C.简洁D.幽默

2.故事开头"嘟,嘟,嘟——"的喇叭声响后,为什么一群鸡鸭蜂拥而出?

3.老人的"新型农村副业"是什么?读完全文后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4.老人一出场就"一把拧断了"那只受伤的鸡的脖子,并向开车人强调那个叫得出每只鸡的名字的"女主人",请你揣摩老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5.这个故事以集中的笔墨描写了老人的形象,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老人的性格特点。

6.结尾部分,傻小子"把盆子里的谷粒,倒在公路中央,于是吹响喇叭,又长又响","母鸡跟着鸭子奔涌而出",与前面哪处相照应?

(湖北黄冈市浠水实验中学 周旺平/设计)

参考答案:

《购买上帝的男孩儿》阅读: l.B 2.一种东西 命运(或神) 人们的爱心 3.不能,去掉"第29家",就不能显示出小男孩儿跑过了很多商店,就不能表现出小男孩儿救人的执著和急切。 4.小男孩儿的爱心打动了他。这个小男孩儿多么可怜啊,他惟一的亲人竟遭此厄运;这小男孩儿又是多么坚强、富有爱心啊,一定要帮助医生治好叔叔的伤。(大意对即可。) 5.因为是小男孩儿的爱心打动了老头儿,老头儿才花重金请来医疗小组治好了他叔叔的伤。 6.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的奉献》) "让世界人们,把爱织成网,让生命之花傲视冰霜!"(《有爱就有希望》)

《归途》阅读: 1.栖身 洗濯 2.蔚(慰) 副(幅) 3.与其这样痛苦地冻死饿死,倒不如怀着希望死去。哪怕,哪怕是一种虚妄的希望。 4.C 5.本文以童话的手法,描述了一只灰雀临死前的内心独白,以一群生命的毁灭,来警醒人们,给人心灵带来了更为长久的震撼。(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篇5: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逢夏季,逢大雨,雨便把乡村浇得亮晃晃的,呈现一种模糊和扭曲的景致。于是河水暴涨,黄浊,湍急,直冲而下,村人就跑出来,急匆匆的,却不是为了看景,村人没那个雅兴和时间,他们出来,为了捞东西。总会有可捞的东西。河的上游连着很多村落。河水里飘来垃圾、南瓜、巨木,甚至家具,当然,更多的时候,只会飘来一些碎草。碎草被河边裸露的树根挡住,就有村妇拿了粪叉,捞半天,捆紧,带回家,晒干,可以煮五六碗的稀饭。方言里,这叫“捞浮”,几乎每一个村人,都干过这事。

宝田与三麻同龄,论辈分,宝田管三麻叫“叔”,但从不叫,亲哥俩似的友谊。那时三麻正跟一条鲢鱼搏斗,三斤多重的鲢鱼自己蹦上岸,三麻扑过去,手一滑;鲢鱼又蹦回到水里。三麻骂,成心逗老子呢你。这时他听到宝田的声音,凳子!

是长凳,放在堂屋,一次可以坐三四人的那种。凳子从上游飘下来,被雨后的阳光照著,闪着木质的暗黄。等凳子靠近,宝田便拿一根粪叉,看准了,猛地向岸边一划。凳子在水中打一个旋儿,飘到叉子所不能及的地方。

宝田急了,凳子,飘了!凳子,飘了!他向着凳子喊,很无助的样子,却并不看三麻。凳子飘出很远,颜色开始暗淡。宝田向回跑,寻着更长的粪叉,或者棍子。三麻正是这个时候,跳下水的。

三麻是村里水性最好的一个,没费多大劲儿,就把凳子救回。他把凳子坐在屁股下,一边哆嗦。一边拿手抚摸。三麻说,多好的凳子啊!

三麻把凳子带回家,三个孩子争抢着坐。一个孩子跛脚,很严重,吃饭时,几乎趴在地上。三麻的女人说,这下好了,这下好了。三麻说,好个屁,那是宝田的凳子。女人便看着他,尽是不满。

宝田常来。他对三麻说,这凳子,是我先看见的。三麻说,是。宝田说,我的叉子,没捅准。三麻看一眼正在凳子上玩得起劲的跛脚儿子,说,是。宝田就不再说话,有时喝一碗三麻家的玉米粥,把嘴巴咂得夸张地响。

有时三麻去找宝田。三麻对宝田女人说,要是我不去捞那个凳子,凳子就冲远了。宝田女人说,知道。三麻对宝田女人说,家里孩子,腿不好。宝田女人说,知道。三麻对宝田女人说,下次再捞浮,如果有凳子,我拼了命也为你家捞一条,宝田女人的嘴就噘起老高。不会那么巧,她说,捞了这么多年,头一次看见你捞到凳子。宝田火了,丢了手中的筷子,大骂他的女人。女人就哭,数落着宝田的窝囊。

凳子就放在三麻家的堂屋。宝田来了,常常坐在上面。一边用手摸着,一边说,多好的凳子啊!

那年,没有为三麻和宝田再下一场大雨。天热得很,三麻的承诺,被太阳烤焦。

第二年夏天,终于下了一场大雨。好像所有的云彩都变成了雨,直接倒在了河里。河水再一次暴涨,更浑浊,更湍急,河面变得更宽。

雨还没有停,三麻就叫上宝田,要去捞浮。宝田说,等雨停了吧,会有凳子吗?三麻说,现在去,会有。

还没到河边,两人就发现河面上飘着一只凳子。尽管影影绰绰,看不确切。三麻说,是凳子吗?宝田说,像。三麻就狂奔起来,奇快,宝田在后面喊,三麻!三麻没有回答,依然狂奔。他跳下了河。

三麻就这样被河水冲走了。宝田还记得,三麻在河水中举起的那条“凳子”,不过是一个窄窄的硬木板。

尸体是在下游很远的地方发现的,三麻被泡得肿胀和惨白,像发过的笋。三麻的女人只看一眼,就昏过去;众人把她叫醒,她再看一眼,再昏过去;众人再把她叫醒,她就疯了。

她把跛脚儿子抓起来,扔到院子里。然后抱着凳子,去找宝田。她对宝田说,别再捞浮了,叫三麻回家吧。宝田嘿嘿笑,像哭。她再说,三麻水性好,但水太凉,别让他下水。宝田再嘿嘿笑,更像哭。她再说,三麻呢?宝田便不再笑了,抹一把泪说,对不住你,婶娘。宝田头一次叫三麻的女人婶娘,三麻女人感觉不是在叫她。宝田把长凳送了回去。

那以后,村人常常听到宝田在夜里,打他的女人。女人的惨叫,传出很远。

后来我知道,三麻家中曾经失火,那条被宝田送回来的凳子,化作一把清灰。

后记:

小的时候,在雨后,我也常常和大我十几岁的堂哥,跑去捞浮。我们捞到了碎草、葫芦、树枝、油桶、南瓜、竹篓、八仙桌。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周海亮的小说《长凳》选材小,立意却以小见大,通过大量言行描写细腻生动地表现人物心理,使我们得以透视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

B.宝田先看到长凳,但最后是水性好的三麻跳到河里把长凳捞上来拿回了家;宝田也很想得到长凳,却没有向三麻索要,这体现了他的窝囊。

C.逢夏季大雨,河上游许多村落被暴雨冲垮受了灾,村里人们急匆匆地跑出来捞浮,捞到东西就占为已有,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自私自利,贪小便宜。

D.没有宝田女人和三麻女人的唠叨和自私自利,就不会有后面悲剧的发生,女性的偏狭是造成三麻悲剧的根源。

E.小说第二段讲述了村民们雨中“捞浮”的旧事,是对故事背景时代特征的必要交代,同时引出下文三麻捞到长凳这个重要情节。

(2)小说以“长凳”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宝田的心理变化复杂,请结合全文分析宝田有哪些变化。(6分)

(4)有人认为,文中的“我”与小说没有什么关联,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简述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选A得3分,选E得2分,选C得1分。

C.“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自私自利,贪小便宜”错,主要是反映了村民的贫穷和在贫穷面前的麻木。B.“这体现了他的窝囊”错,宝田不索要长凳是因为长凳毕竟是三麻捞起的,放在三麻家中自己也没有办法。D.认识片面,归因错误。

(2)①这样写既照应小说标题,又突出全文线索,使故事情节更加集中、紧凑;②有助于人物内在情感和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如突出塑造了三麻友爱、善良、讲信用的形象;③使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反映了那个贫穷的时代,表现了人物在贫穷中的无奈和贫穷中的善良。(每点2分)

(3)①先看到长凳在水中漂浮,很是心动;②三麻将长凳捞起并带回家,宝田有点不甘心,觉得长凳应该是自己的;③认识到三麻比自己更需要这张长凳,宝田虽然不好说什么,但对长凳一直念念不忘,心里也似乎一直不平;④三麻为给宝田捞长凳送了命,宝田心中痛苦,追悔莫及。(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示例一:同意,“我”是个与小说没什么关联的人物。①从情节来看,只有开头第一段和后记提到了“我”,“我”的故事游离于中心事件之外,显得突兀;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我”的形象并不突出,也没有对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太多的作用;③小说的主题是反映了在贫穷的时代人们的无奈和善良,三麻和宝田两家人的故事已足以鲜明深刻地表现主题思想,“我”的故事作用不大。

示例二:不同意,“我”在小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①从情节来看,“我”是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和见证者,且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显得更真实亲切,便于抒发感情;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我”也和三麻、宝田一样经历了那个贫穷的时代,经历了“捞浮”,是组成人物群像的要素;③“我”的故事使小说的主题在悲悯之外又增反思,以“我”的感悟“我们捞到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依然贫穷”带出新的思考,言简义丰,引人深思,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篇6: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你知道吗?有一种植物得天独厚,它不仅样貌美丽,而且还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瓶子草。瓶子草属于瓶子草科、瓶子草属植物,无茎,叶常绿,呈莲座状,叶中具有倒向毛,花葶直立,花单生,呈紫或绿紫色,喜欢在温暖、湿度较大和半阴、避风的环境中生长。

②你千万不要被它美丽的外表所蒙惑了,它以虫子为食,是个貌似温柔的“杀手”呢。嘿,有趣吧,咱们这就来看看它是如何捕食的。

③瓶子草的内壁非常光滑,并生有蜜腺,能分泌出香甜的含有果糖的蜜汁。你可千万别认为这些汁液是琼浆玉液,它并不是美食,而是危险的毒酒!原来这些蜜汁是专门用来引诱昆虫的。除了果糖之外,还含有名为Conline的有毒物质,昆虫食用了这种毒液,便会神志不清,或是麻痹、死亡。她的瓶壁上还生有一排排尖刺般的倒毛,可以帮助捕捉昆虫。瓶子的底部盛有液体,这是瓶子草捕捉昆虫的“水牢”,用以达到进一步“杀害”昆虫的目的。当昆虫受到香甜味的引诱前来吃蜜时,便爬到了滑溜的瓶口边缘,它要想钻进瓶里吃到更多的蜜,就会滑落到瓶底,掉进液体之中。如果掉进瓶底的昆虫企图爬出来,内壁四周的倒毛就会像卫士手中的长矛那样挡住它的去路,使其无法逃生;如果昆虫试图飞出去,它的翅膀会碰到倒毛或内壁,而又重新掉进液体之中。就这样,昆虫被活活地淹死在“水牢”里。

④瓶子草生活的环境潮湿多雨,土壤中的养分随雨水侵蚀而流失,为了在贫瘠的环境中获取足够的养分,这类植物只有借助捕食昆虫来生存。凡是被瓶子草的蜜汁所引诱了的昆虫一般都“难逃虎口”,那么,这些昆虫最后都到哪里去了呢?

⑤昆虫被“水牢”淹死后,瓶子草就会分泌酵素消化酶来进行消化分解。有的瓶子草科类植物不能分泌酵素分解小虫,它们就利用共生微生物来协助品尝此份佳肴。分解的最终产物,尤其是氮的化合物及盐类会由薄壁细胞吸收,整个消化过程类似动物的消化过程。

⑥瓶子草的捕虫“武器”虽然巧妙有效,但也有公然上门的挑衅者。比如有一种蛾子的幼虫,居然毫无顾忌地进入瓶中吸食,消化酶丝毫不能伤害它;还有一种蚊子,能够垂直降落和起飞,它将卵产在瓶子草的瓶底液体里,卵在液体中孵化成幼虫,幼虫又安然无恙地长成成虫,然后再展翅飞出去,而消化酶对它也毫无损害。这其中的奥秘还有待于科学家去探索。

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它并不是美食,而是危险的毒酒。

②就这样,昆虫被活活地淹死在“水牢”里。

题2:貌似温柔的瓶子草,有哪些捕捉昆虫的“武器”呢?

题3:本是植物类的“瓶子草”却以“食虫”为生,这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题4: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①一旦昆虫被水牢淹死,瓶子草都能分泌出酵素消化酶来进行消化分解。

②凡是被瓶子草的蜜汁所引诱了的昆虫都“难逃虎口”。

参考答案:

题1:①指瓶子草蜜腺分泌的含有果糖和Conline的有毒物质的毒液。 ②指瓶子草瓶底的液体。

题2:蜜腺 倒毛 液体

题3:因为瓶子草生活的环境潮湿多雨,土壤中的养分多被雨水冲走了,为了获取养分,瓶子草只有借助捕捉昆虫来生存。

题4:①错误。因为有的瓶子草不能分泌消化酶,是利用共生微生物来消化分解的。

篇7:《旦角》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他是有名有姓的人,但是人们都不叫,刚出道的时候,大伙儿都叫他“小白妮儿”,年岁大了,大伙儿又叫他“沙锅片子”。

他怎么会有这样一个怪名儿呢?

原来,他好抽口大烟,后来解放了,铲除了黄赌毒,他只好从中药店买点大烟壳,用砂锅煮水喝。只有喝了这水,他才有劲儿将一副媚相足足地演到一出戏终了。无论走到哪里,他任啥不带,就提着一只砂锅,到了地儿,他任啥不干,就熬他的大烟壳。每每在戏开锣半个时辰前后,就能在戏台附近闻到一缕缕淡淡的特殊的香气。那准是砂锅片子的大烟壳熬出了好滋味。

不管演哪一出戏,都数他的戏份足。《大祭桩》中的黄桂英,《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打金枝》中的公主,《西厢记》中的红娘,都非他莫属。

他还真从戏迷中拐了个姑娘,做了他的媳妇儿。他再也不用自己提沙锅、熬大烟壳了,一切有关他的杂务都被那姑娘包下来了。

他和媳妇儿相亲相爱地过了大半辈子,媳妇儿没舍得吵他一句骂他一声,横草不让他拈,竖草不让他拿,就是时不时让他在家简单地扮上,摆弄一下身段,哼那么几句。嫁给他多少年了,媳妇看了听了他的戏,仍然眼睛放光。后来,大队演样板戏,他演李铁梅、阿庆嫂,演了几次,不让他演了。他演的李铁梅、阿庆嫂怎么看怎么不像英雄人物。他不演戏,急得吃不好睡不香。媳妇儿便让他在家里偷偷演,演给她一个人看。当然,他演的是红娘,是秦香莲。有时候,媳妇还能接几句张生、黑老包呢。

这么好的媳妇儿,打着灯笼也难找,谁知说走就走了,事前半点儿征兆都没有。他哭天抢地,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好长时间,整天都像是没了魂的人。媳妇儿都埋了多半年了,他还时不时到坟头去哭,细听了,不是哭,却是唱,

婆母娘你息怒站在路口,

听儿把内情事细说从头,

想当初李黄两家结亲眷,

也算是门当户对配佳偶......

媳妇走了,儿子在外面念书,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没抓没挠的。他一辈子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料理日子的本领,一烦,连出去进来都离不了的戏也免了。过了两年,儿子高中毕业回了家,不久又娶了亲,家里总算又有了一个女人。他才可以伸开肠子过一过日月、好好唱一唱他的戏了。

亲家母年轻时也是他的戏迷。亲家母来家了,和他有说不完的话。说得兴起,偶尔他也比划比划,让亲家母直感叹,到底是老了,老了。听了亲家母的话,他不知是忧伤还是高兴。但他每回都拼命挽留亲家母多住几天。只要过一段时间亲家母没来,他还会催儿媳回娘家去接呢。

儿媳不愿意了,和儿子吵,你爹咋回事儿,我爹还没死呢。

儿子笑了笑。

儿媳又说,你爹都这么大岁数了,别整天没事了哼哼唧唧的好不好,一个大老头子,男不男女不女的,算什么呀!

儿子不笑了,叹了一口气。

儿子还是和他谈了。从此以后,他进进出出都黑着脸,既不哼唱了,也不言语了,终于憋出一场病来。病好了,他脱了层皮似的瘦了下来。

儿子瞒着媳妇儿,带他到省会电视台梨园春擂台赛报了名。他竟做了擂主。比赛那天,他唱了两段《西厢记》红娘唱腔,一段是:

他二人进房去先把门上,

门儿外战兢兢站立我红娘,

都只为老夫人把良心昧丧,

报不平我才陪你来到书房......

另一段是,

谯楼上打四梆霜露寒又凉,

为他们婚姻事俺红娘跑断肠,

恨死老夫人过河你拆桥梁,

从今后再不说你治家有方......

唱过了,看到观众和评委都给他打了全场最高分,他眼角悄悄溢出了泪花。这一辈子,能演给千千万万个戏迷看,死了也值了!

注:旦角指的是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第一段从多角度描写了“旦角”的舞台形象,重点突出了他“妩媚”的扮相和出色的唱功。

B.小说主人公虽是出色的旦角,但依然免不了沾染当时社会的恶习,写其抽大烟突出了人物的多面性。

C.旦角因演不好英雄人物而非常着急,既表现了他对戏剧的热爱,也表现了“旦角”这一角色的局限性。

D.儿子的“笑”是对自己女人误解两位老人之间关系的嘲笑,“不笑”“叹气”则包含了一种无奈之感。

E.小说的语言散发出那种独特而清新的乡土味道,如“小白妮儿”“恁啥不带”“伸开肠子过一过日月”。

12.小说中,儿媳对“旦角”的不满与其他人对“旦角”的认同、痴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共有三处引用了“旦角”的戏文或唱词,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1.AE

12.①儿媳的不满与“旦角”的媳妇、亲家母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儿媳对“旦角”的不理解,对传统戏曲的不理解,暗示了传统艺术与现代人的隔阂。

②儿媳的不满与后文“旦角”梨园擂台夺魁后流露出的情感形成对比,突出了“旦角”以戏为人生,愿为戏而死,为戏迷而死的形象特征。

篇8:现代文阅读练习

①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②我每天都离不开书,每天必看书。有时忙得团团转,似乎不可能看书,但再忙总得入厕。入厕时我总要读一点东西,如果不是书,那就一定是报纸杂志。所以,最忙的时候我也仍然在看书。

③有一回出差,路上竟把手提包丢了,到了下榻的招待所,懊丧得不行。手提包里的钞票及一些生活用品固然可惜,但最可惜的是一本心爱的书。我每次出差总要带上一本或几本最提神的书,同在家一样,躺在床上后也要读书。我不能想像,自己可以上床后不读书便安然入眠。那一晚真够狼狈,临时去借书又不可能,躺在床上后,百无聊赖,浑身不自在。忽然,我眼光扫到了桌上的台历,啊,那不也可当做一本书读吗?于是,我兴奋地跳下床,抓过台历。那是一份儿《中外历史知识》的台历,真棒!于是我津津有味地翻阅起来,那一个夜晚我没有感到空虚和寂寞,像往常一样读了书。

④在旅行途中,在火车上、飞机上,我自然更要读书。

⑤不可一日无书。古人早就倡导过抓紧枕上、厕上、马上的时间读书。仔细想来,马背上何等颠簸,古人却仍要抽空读书,我们今天的条件无论如何总要比马背上好,怎能荒废时间,整天不读一页书呢?

⑥自然,读书要力求读好书,读讲真理的书,传知识的书,陶冶性灵的书,赏心悦目的书。但世上的书多如繁星,也很难说我们遇到的书都那么有价值,那么美妙,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经过几代读者考验,即经过时间老人筛选,成为名著、经典的书,要重点读。时下热门的书,可以拿出来翻阅,但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觉得确实好,则细读,倘若觉得虚有其名,粗读可矣。有一些偶然遭逢的书,不妨翻翻,发现某本书是"瞎胡弄"、"骗钱货",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因为可以悟出一些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

⑦当书构成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以后,我们的灵魂必将变得充实而丰富,我们的眼睛必将变得明亮而深邃,我们的行为也必将变得理智而富于创造性。

⑧爱书吧,从你识字开始,书应该是你不可离异的终生伴侣!

1.用自己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

2.文章第③段记叙了一件什么事?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3.读书的益处有哪些?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4.发挥想像,用形象的文字勾勒出一个"津津有味"的读书画面。(要求避开"津津有味"这个词,字数控制在50个以内。)

5.你读过哪些书?写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一部书的名称:《》,作者:————。

6.自选角度,简要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50字以内。)

(江苏建湖县海南中学 惠新猛/设计)

《15岁那年的夏天》阅读

①初中文凭一到手,我便有一种猛然被人推到凄凉、空寂之地的感觉。

②15岁的少年,无奈地走回乡村,走回了那片贫瘠的黄土地。

③晚上,昏黄的油灯下,父亲把我用过的书本连同那一文不值的文凭统统塞进一只破木箱,并把它推到床底下。他用练习簿上撕下的纸,撮了点儿烟丝,卷了支喇叭筒递给我,然后,平静地说:"从明天起,你就得自己养活自己了。"

④我掂出父亲这话的分量。那支粗劣的烟呛得我满眼流泪,但我还是强忍着把它吸了下去。

⑤第二天一早,我打起精神,随着队长的哨音和社员一起出工。

⑥那天早上的活儿是掰玉米叶儿。人站在两行玉米的中间,然后左边几片叶子,右边几片叶子,一路向前掰去。别人都是老手,掰得又快又干净,只有我,掰得极慢,动作也十分别扭。我心里着急,就胡乱用力,结果,玉米秆子扯断了不算,手指也被玉米叶划开了口子。

⑦记工员记分是按每个人掰下的玉米叶的重量折算的,每20斤玉米叶合1个工分。我从早上一直掰到中午,又累巴巴地将玉米叶从田里背到队里,弄得满头灰尘满身芒刺,结果,记工员才在小本本上极为吝啬地为我记了3个工分。

⑧3个工分在当时只合2分4厘钱,但它却是我自食其力的开始,我的劳动价值也便是以这3个工分作为最初体现的。

⑨很显然,单凭体力,我是很难挣到高工分的。挣不到高工分,便很难做到自己养活自己。那时候兴造绿肥,县里、公社常派人下来检查,绿肥折合的工分也高,于是我便在造绿肥上打起了主意。我在自家茅房旁边挖了一个又圆又大又深的坑,然后,精心地开始了我的绿肥制造业。我制造绿肥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先撒一层草木灰,而后铺一层青草,再放一层沟塘边挖来的黑土,再浇上一层人粪尿,再撒一层草木灰……我一心想把那大坑早日填满,因此,一有空儿,便去沟边割草,去塘边挖泥。中午,烈日灼人,我却汗流浃背,依然劳作不息。

⑩坑终于填满了。沤制了个把月之后,队里派人来起肥。那肥又黑又臭,气味熏人。肥从坑里起出后,在地上堆成个梯形。记工员用尺子反复丈量,算好了土方,然后,在小本本上一下子为我记了1200个工分。1200个工分,这得强劳力苦干120天才能挣来。当时,我抚摸着手上的老茧和疤痕,激动得直想哭。

紒紜矠那天晚上,父亲又卷了支喇叭筒给我,他没有说话,但他的目光中却透出几分赞许和欣慰。

紒紝矠烟还是那么呛人,但我这次却没有流泪。一个夏天的经历,已使我习惯了承受这种生活的滋味。15岁的夏天是过去了,可我真正的人生却从这里刚刚开始。

1.本文主要写了"我"在那个夏天退学后的两件事,分别用4个字来概括是——————和——————。

2."我"挣工分的两种方法及其结果对你有什么启示?

3.第①段"我"为什么会有"被人推到凄凉、空寂之地的感觉"?

4.第④段和第紒紝矠段各有一处写父亲让"我"吸烟的细节描写,很耐人寻味。

⑴"那支粗劣的烟"比喻什么?

⑵同样是吸烟,为什么第一次"呛得我满眼流泪",第二次"还是那么呛人,但我这次却没有流泪"?

⑶作者在行文中反复写吸烟这个细节有什么用意?

5.对比是将两个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抒发的感情更强烈。请从文中找出两组来对比。

⑴————————————————

⑵————————————————

6.请联系文章的情节,对本文标题的艺术性作评价。

7.父亲的教子方法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8.读完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河南社旗县太和一中 黄 涛/设计)

参考答案:

《生命的一部分》阅读:1.人生应该不断读书、读好书,让书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大意正确即可。) 2.出差途中丢失书籍,把台历当书来读,以此来突出文章书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可一日无书"的中心。 3.当书构成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以后,我们的灵魂必将变得充实而丰富,我们的眼睛必将变得明亮而深邃,我们的行为也必将变得理智而富于创造性。 4.(略) 5.(略) 6.(略,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篇9:现代文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事件人物品质参观养鸡场,回来后改吃素。悲悯善良 关爱动物 酷爱大自然将“份子钱”捐给非洲儿童。

16.读第⑧段划线句子,说说坎蒂德收藏那张空卡的原因是什么。(2分)

17.题目“别丢了坎蒂德”有怎样的含义?(4分)

参考答案:

16.那张空卡凝聚着他与同事的友谊;能使他能想起做善事的快乐(评分:2分。每点1分)

篇10:萝卜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差不多每天晌午,老栓都要去菜地看看。地里的白菜很规整,成排挨着。萝卜长得有些凌乱,但长得很好,它们半截插在土里,半截露在外边,顶着绿缨。吹风的时候,绿缨就摇来晃去。这会儿,老栓正背着手往菜地走,看见有个陌生人手上使着劲,从地里拔出一个萝卜。老栓听到萝卜断裂的那种脆响,他皱着眉头说,哎。

老栓猜测陌生人长得尖嘴猴腮,其实没有。那个陌生人抬起头,侧过一张白净的脸。老栓说,这是我家的地。陌生人说,噢,你家的?老栓说,当然是我家的。陌生人甩着手上的泥土说,我有点口渴。老栓说,我家地里没人。陌生人说,我就拔个萝卜。老栓说,你没打招呼,你拔得倒热乎。

要是陌生人顶嘴,他们也许会发生点什么。但陌生人从地里走出来,和蔼地说,我给你钱。这时候,老栓才发现陌生人的肩膀上挂着两个黑乎乎的东西。老栓知道那是两个照相机。老栓看到陌生人用萝卜叶擦掉手上的泥巴,然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钞票。

老栓说,我不要钱,我家不缺这几块钱。陌生人提着萝卜,有点尴尬。老栓说,你们这些城里人,做事没个道理。陌生人递来一根烟,讨好说,老伯,你抽根烟。老栓没接烟,嘀咕说,你们这号闲人,时常背着相机往这边跑。陌生人说,我想去阳关山,你知道怎么走吧?老栓说,顺着湖边走,绕过去就是。

陌生人抹着额头上的汗水说,我去那边拍黑颈鹤。老栓说,我就晓得。陌生人拿着萝卜往石头上砸,把萝卜砸成两截后,张嘴就咬,看起来,他确实渴坏了。老栓说,你们闲得没事做。陌生人说,噢,这叫摄影。老栓说,城里人就是名堂多。

陌生人把萝卜嚼得咯噌响,他边嚼边说,我就喜欢这种安静的地方。老栓说,鬼才喜欢安静!这样说的时候,老栓发现他长着一对斗鸡眼,他的眼珠,就像两只蝌蚪,使劲往中间挤。

陌生人说,水灵灵的,这萝卜可真甜。老栓得意地说,当然嘛,西海的萝卜。陌生人说,你们这里适合种蔬菜。老栓说,不瞒你说,收成确实不错。陌生人说,一年种几茬?老栓说,两茬。陌生人说,其他地方顶多种一茬。

老栓觉得这个人其实不怎么讨厌,他盘腿坐在地边,说,这边地肥,气候也好。陌生人歪着嘴啃萝卜,他啃得满嘴冒汁。老栓从地里抓起一把泥土说,你看,多黑,多酥。陌生人说,听说这些地方以前全是水。

老栓的眼睛陡然明亮起来,兴奋地说,就是,听说民国时,有个县官骑马环游草海,连走三天,硬是没能走完。陌生人说,现在也是个大湖泊。老栓说,比以前小多了,以前呀,啧啧。陌生人说,你见过?老栓说,我当然见过,我以前在里面打鱼哩。我可是个打鱼的好手,隔着水面,我也能看到鱼群。

陌生人瞪着两粒斗鸡眼,集中火力看着老栓说,隔着水你能看到鱼?老栓说,鱼在水底经常聚在一块,隔多远都能看到水面微微鼓起来。陌生人攥着半截萝卜,听得来劲。老栓说,咦,你怎么不吃萝卜?陌生人说,好像有点辣。老栓说,我给你再拔出一个?陌生人说,老实说,我确实想再吃一个。老栓跑到地里拔萝卜。那些蔬菜挤在一起,不动声色。

顶上传来几只鸟叫,他们抬起头,只看到天上划过几粒黑点,看不清是什么鸟。陌生人说,我还赶着去拍相片。老栓说,我看你应该再吃一个萝卜。陌生人赶忙说,我实在吃不下去了。老栓说,阳关山不远,没几步路。以后你就吃不到这么好的萝卜了。

陌生人抹着嘴角说,怎么吃不到了?老栓说,听说要大力发展旅游,以后这些菜地不让种了。陌生人总算把萝卜啃完,他感到有些庆幸,他说,我忙着去阳关山。老栓说,我再给你拔个萝卜。陌生人慌忙把他拽住,说,我真的不能再吃了。老栓说,那我给你带路。陌生人紧紧攥着他的胳膊说,我自己能找到。陌生人提着照相机,仓皇走了。

老栓蹲在地埂上,看着绿油油的蔬菜。

萝卜长得有些凌乱,它们半截长在土里,半截露在外边。这里以前是湖泊,湖水把泥土滋养得无比肥沃,萝卜挤在里面,就像大白虫子那样拼命往上拱。老栓似乎想起什么,突然窜进菜地。他从地里提出两条萝卜,然后像只惊惶的鹅,笨拙地朝那个人追去。

(摘自《人民日报》12月23日)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结构紧凑,开头与结尾对菜地的描写,结构上首尾呼应,主题上前后照应,而且得到深化,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也得到升华。

B.小说以一段草海湖萝卜地里的偶遇、一场偶然发生的对话,写出主人公的迷茫、时代环境与围绕草海湖生活的人们面对的变化。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灵变化,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写出了老栓对陌生人的认识变化,也很有效地刻画了老栓的性格特点。

D.小说擅长在简易的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感情倾向,如“那些蔬菜挤在一起,不动声色”,寥寥数语,含蓄地表达了对老栓的讥讽。

E.小说用词准确,如“脆响”“水灵灵”“满嘴冒汁”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萝卜的脆、多汁,侧面烘托了老栓的精心护育。

8、小说在刻画老栓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那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结尾说“老栓似乎想起什么”,老栓想起了什么?作者如此结尾,有何用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7、(1)答B得3分,答C得2分,答E得1分;答A、D不得分。(E说“侧面烘托了老栓的精心护育”有些牵强,应该是烘托了草海湖的肥沃;A开头与结尾并没有揭示小说的主题,也就不存在主题上前后照应等,小说的主题蕴含在全文中;D没有讥讽之意,更多的是营造了一种安静的氛围)

8、①朴实善良。老栓每天都会去菜地看菜,看见陌生人拔他萝卜没有为难对方。②简单热情。当陌生人谈到老栓感兴趣的话题时,老栓很高兴,一再劝他吃萝卜。③恋旧斥新。留恋昔日生活,很看不惯城里人的生活习惯。(每点2分)

9、老栓想起“以后这些菜地不让种了”,以后吃不到这么好的萝卜了,(2分)作者如此结尾,含蓄地写出了老栓对草海湖的不舍,对即将到来的变化的迷茫,(2分)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时代环境的变化的思考,(2分)同时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张力。(2分)(从内容、主题、作者意图、艺术作用四个方面作答)

篇11:考验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当他驶到一个坡路时,突然听到了一阵轰鸣声,从后视镜看过去,只见一辆轿车正从后面飞驰而来,到了这个危险地段,非但没有减速,反而左摆右晃,像是喝醉酒的莽汉。就在这个当口,一辆摩托车从对面开了过来,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摩托车连人带车被撞得飞了起来……而那辆肇事轿车竟一溜烟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马里奥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光线太暗,他没有看清车牌号,再看那骑车人,早已不动弹了。马里奥叹了口气,却没有报警,正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一个小时后,马里奥到达了市区。当他路过“本杰明心理诊所”时,里面依然是灯火通明。对于马里奥来说,这是一个亲切的地方,这几年,激烈的市场竞争几乎压垮了他脆弱的神经,他一直靠心理治疗来调整自己。

本杰明已经是他的第二个心理医生了。此前,他有过一个心理医生,他曾是那么信任她,常常将自己的烦心事毫无保留地讲给她听。可在一次竞标中,她竟然不顾职业道德,将他在心理治疗时透露给她的标底,以高价卖给了对手,害得他损失了近千万!后来,马里奥才找到了本杰明。虽然本杰明声望很高,但他对心理医生仍心存芥蒂。

望着亮着灯的窗户,一个近乎疯狂的主意,涌上了他的心头。马里奥从车中取出一瓶白酒,猛灌几口,下车走进诊所。“马里奥先生,你怎么来了?今天可不是预约时间呀!”马里奥哆嗦着嘴唇说不出话,露出极度惊恐的表情。本杰明不由一惊,急忙拉他进了心理咨询室,锁上了房门,然后开口问道:“马里奥先生,发生什么事了?”

“今天我签了一笔合同,在答谢酒会上多喝了几杯。晚上从托特市往回赶的路上,将一个骑摩托车的人撞死了。我,我害怕受到处罚,就驾车逃逸了……”本杰明沉思了片刻,说:“马里奥先生,作为一个守法的公民,我本该劝你去警察局自首。可是我不能这么做,因为你是我的病人。那么就让这件事悄悄地过去吧,我会为你严格保守秘密的。你所要做的就是,尽量放松,不再去想这件事……”

从诊所出来,马里奥嘴角浮上了一丝轻笑:这是他对本杰明的一个考验,本杰明如果能严守病人隐私,他才会毫不设防地与他交流。

几天后,当马里奥翻开报纸时,他一眼看见一则悬赏公告:“我的儿子瑞恩,于本月五号晚上,在洛克市赶往托特市的路上,遭遇车祸,不幸身亡,肇事者逃逸。现悬赏一百万,寻目击证人。提供线索者,请与警察局联系!”

这天早上,马里奥驱车经过警察局时,发现本杰明正急匆匆地向警察局走去。他的心一下揪紧了:难道是本杰明看了悬赏公告后要报案?

这可是马里奥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要知道,心理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都要进行现场录音。虽然这盘录音带不足以将他治罪,但被一桩无中生有的官司缠身,公司的信誉将大打折扣。这么一想,马里奥不禁为自己当时的荒唐而后悔。最后,马里奥决定,晚上到本杰明的诊所走一趟,如果那盘录音带还在,就将它偷走,以免留下后患。

晚上,马里奥早早潜伏在诊所外。几十分钟后,本杰明走出了诊所,钻进汽车,朝家的方向驶去。马里奥悄悄来到诊所门前,拿出准备好的万能钥匙,拧开门,闪身进去,很快就找到了那盘录音带。

就在他刚掩上诊所门要离开时,一道亮光射来--本杰明居然又回来了!马里奥撒腿就跑。而他身后的本杰明一边喊“抓小偷”,一边追了过来。他不敢回头,拼命狂跑,可始终也甩不掉身后的本杰明。不知不觉竟跑到了维拉河边。眼看着就要被抓个人赃俱获,马里奥甩手把录音带扔向了维拉河。时值隆冬,河水已结冰,录音带在冰面上滑动了十几米,最终停在了冰面中央。本杰明马上掉头直奔冰面而去。他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冲到冰面中央,拿到了录音带。可是就在他转身要走的瞬间,冰面“哗啦”一下子断裂开来,本杰明还没来得及挣扎,就落入了冰下滚滚的暗流中……

本杰明医生下葬这天,马里奥怀着十分愧疚的心情,来到了葬礼现场。老牧师宣读完悼词,又掏出一个日记本,异常庄重地宣读道:“这是本杰明医生生前的最后一篇日记--‘亲爱的儿子瑞恩:我虽然已经知道撞死你的凶手是谁了,却不能将他的名字告诉警察,因为他是我的一个病人。为病人保守秘密,是心理医生起码的职业道德;可是面对你的惨死,面对警察的无能为力,我不得不用悬赏公告的形式,来向你表达一个老父亲的无奈,但愿能为你的死讨一个说法……’”

(有删改)

11.请简要分析马里奥的形象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冷酷。路遇车祸,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②不负责任。用恶作剧考验本杰明,导致本杰明最后身亡。③自私。因怀疑本杰明报案,就去偷窃他们谈话的录音带。

12.巧合是小说构思的重要方法,本文多次用到,试举两例加以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马里奥在路上目睹了一起车祸,车祸受害者恰好是本杰明的儿子;②马里奥偷窃录音带时本杰明恰好返回诊所;③本杰明拿回录音带时恰好冰面破裂,致使他落水身亡。

13.小说第五段插叙马里奥与他第一个心理医生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推动情节发展。因为第一个心理医生的背叛,马里奥才会想到去考验本杰明,从而引发下文的故事。②烘托本杰明的高大形象。第一个心理医生为钱泄露了病人的秘密,与本杰明知道了撞死儿子的“凶手”是自己的病人却为他严守秘密形成鲜明对比。

14.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通过写心理医生本杰明面临为儿子讨说法与严守病人秘密的两难抉择,最后却不幸身亡的悲剧故事,歌颂了好医生、好父亲本杰明。

15.请你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以“考验”为文章标题的好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考验”为题,有利于凸显作品主题思想。“考验”在文中有双层含义,浅层含义是马里奥用恶作剧考验本杰明医生;深层含义是本杰明医生在揭发“凶手”与恪守职业道德的两难选择中,经受住了考验,是一名恪尽职守的优秀的心理医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李锐《锄》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李锐敏的《颜氏家训》读书笔记04-11

上一篇:听窦桂梅讲座心得体会下一篇:家长会开闭幕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