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补助资金支持环节

2024-05-03

财政补助资金支持环节(精选6篇)

篇1:财政补助资金支持环节

豫财农„2013‟144号

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水利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 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省辖市、有关县(市)财政局、水利(水务)局:

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水利厅对•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水利厅关于修改†河南省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豫财农„2012‟109号)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的•河南省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1—

附件:河南省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河南省财政厅 2 —

河南省水利厅

年7月19日

2013—

附 件

河南省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小农水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修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关条文的通知‣精神和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小农水专项资金,是指由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采用“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等方式,用于支持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建设的补助资金。

第三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支持建设的项目,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方案组织实施,并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村、组集体承担项目实施,推动项目资

—3—

产移交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并建立项目资产管护机制。

第四条 各级财政要按照中央不断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等政策要求,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扩大资金规模,增加投入。把加大政府投入与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筹资投劳有机结合起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整合各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逐步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

第五条 各级财政、水利部门要建立政府领导下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要加强项目监督检查、绩效考核和验收工作,共同做好小型农田水利的组织实施和指导工作,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市级财政、水利部门要根据上级下达的项目立项指南,指导县级财政、水利部门科学编制三年建设方案,合理确定建设任务。县级财政、水利部门在编制项目建设方案和实施方案时应充分征求当地农民群众、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村、组集体的意见。县级投资评审机构要提前介入,认真开展项目建设事前评审。

第二章 使用管理

第六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财政部•关于以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为抓手加快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意见‣(财农„2011‟26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标准粮田—4 — 的指导意见‣(豫政„2012‟26号)的有关要求,根据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和高标准粮田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县级项目资金统筹力度,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的原则,有效统筹整合各类资金;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的协调机制,扩大整合范围,巩固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整合成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七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重点县项目建设,其分配和安排必须科学合理、公正规范,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突出支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以高标准粮田建设为重点区域,提高农田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夯实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基础。

(二)突出工程设施续建配套改造,发挥集中连片建设的优势。

(三)按照县域农田水利规划要求,突出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和推广,推进当地水利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

(四)突出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工程建管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五)照顾地区平衡,兼顾省直管县,适当向黄淮四市及南阳、开封两市倾斜。

第八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续建、配套、改造,因地制宜建设高效节

—5—

水灌溉工程和适度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山丘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农村河塘清淤整治等。主要包括:

(一)小型水源工程:包括塘坝(容积小于10万m)、引水堰闸(流量小于1m/s)、小型灌溉泵站(装机小于1000千瓦)、灌溉机电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容积小于500m)等。

(二)灌溉渠系工程:包括大型灌区和5-30万亩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流量小于1m/s)、5万亩以下灌区的渠系工程及配套建筑物、田间输水管道等。

(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包括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

(四)排水工程:包括小型排水泵站(装机容量小于1000千瓦)、控制面积3万亩以下的排水沟道及配套建筑物等。

(五)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包括承担灌溉、排涝功能,流域控制面积在50km以内的农村河道的整治及河塘清淤。

(六)田间配套工程:包括必要的机耕道路、生产桥等。

(七)必要的量测水设施、灌溉试验站等。

小农水专项资金具体补助范围和建设内容,根据财政部、水利部规定和国家有关政策确定,并通过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发布。

第九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使用范围主要包括:

(一)项目建设材料费。购买钢筋、水泥、石材、管材等费—6 —

用。

(二)工程设备费。工程设备购置、运送、安装等费用。

(三)施工机械作业费。施工机械租赁费、台班费。

(四)项目管理费。从中央投资中提取的项目管理费可用于重点县项目的论证审查、规划编制、工程设计、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等支出。从地方投资中提取的项目管理费除用于上述开支范围外,还可用于重点县项目实地勘察、检查验收工作中所用交通工具的燃料费、过桥过路费;新闻媒体公示费及项目管理工作中的资料印刷费;聘请农民监督员的费用等。

项目县可从各级财政下达的小农水专项资金中按照中央财政不超过1%、省、市、县财政不超过3%的比例一次性提取项目管理费。项目管理费不得重复提取,也不得用于公职人员补贴、购置交通工具、会议费等支出。项目管理费不足部分可由县级自行解决。

第十条 省财政厅、水利厅根据财政部、水利部下发的小农水项目立项指南及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小农水专项资金规模,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下发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组织开展竞争立项。

第十一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的申报主体为县级财政和水利部门。

高标准粮田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和已流转给新型农业生产经营

—7—

主体的土地,优先纳入小农水专项资金扶持范围,积极探索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直接组织项目实施。

第十二条 重点县建设项目依照自下而上的原则逐级申报。省直管县直接报送到省财政厅、水利厅。各省辖市、有关县(市)财政、水利部门按照省下达的项目立项指南要求,组织县(市、区)财政、水利等有关部门,开展重点县立项申报、资金申请等工作。

各省辖市、县财政、水利部门共同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

第十三条 重点县建设项目,由县级财政、水利部门依据项目立项指南,结合本地农田水利规划、高标准粮田规划以及重点县的建设目标和要求,编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标准文本‣及申请材料和文件,省辖市财政、水利部门对县(市、区)申请的材料和文件进行审核汇总后,联合向省财政厅、水利厅申报。

项目申报涉及筹资筹劳的,应按照 “一事一议” 的有关规定,经村民民主议事取得同意,并提供村民会议有关决议,按程序提出申报,报县级财政、水利部门审核,确保建设项目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第十四条 省财政厅、水利厅组织专家对相关省辖市、县申报的项目建设方案等材料进行评审,根据综合评审得分情况,按—8 —

从高到低排列名次拟定重点县,经公开公示无异议后,确定重点县名单、工程建设内容、资金支持重点。同时归类汇总和编制省级申报材料及资金申请文件,连同省级专家评审意见联合上报财政部、水利部审核。

第十五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审查要严格执行有关评审标准与要求,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农民自愿。项目立项、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项目建设方案、筹资筹劳方案和管理运行方式要经过项目区农民同意或民主议事通过。

(二)规划指导。项目立项、设计应依据农田水利规划、高标准粮田建设等有关规划和政策制度;项目施工、建设应按照有关规划和要求组织实施。

(三)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生产实际需要和投资情况,确定项目工程措施和类型,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

(四)集中连片。项目安排要集中资金和技术,连片建设,形成规模,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

(五)项目统筹。市、县级要依据农田水利及高标准粮田建设规划,按照资金整合的总体要求,统筹考虑各类相关项目的建设方案、项目建设能力等情况,合理安排项目布局、建设内容和规模,同时兼顾工程设施及管理设施。省级统筹考虑各项目区实

—9—

际情况,合理安排重点县建设项目的建设布局和资金规模。

第十六条 省财政厅、水利厅对通过财政部、水利部合规性审查的项目建设方案及时进行批复,并下达专项补助资金。市级财政、水利部门监督县级财政、水利部门严格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组织好项目实施和资金拨付,不得擅自更改项目实施地点、标准、规模和内容,确须变更的需上报省财政厅、水利厅批准。项目招投标结余及奖励资金要用于相邻原项目区扩大效益面积。项目结余资金要在招投标结束后1个月内、奖励资金在资金下达1个月内上报项目实施方案。变更项目建设内容涉及的资金、项目结余资金、奖励资金在80万元以上的报省财政厅、水利厅审批后实施;80万元以下的报省辖市财政局、水利局审批后实施,省直管县可直接审批并组织实施。省辖市、直管县审批的文件资料要及时报省财政厅、水利厅备案。

第十七条 为进一步提高地方预算的完整性,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省财政将按照一定比例提前通知下一专项补助资金预算规模。

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拨付小农水专项资金,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要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招投标制和政府采购制度。小农水专项资金使用中,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各级财政、水利部门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资产管 — —10

理,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探索、创新和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第三章 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实行公示制,要公开透明。县级财政、水利部门要采取适当的形式,将项目建设情况在当地进行公示,资金使用、筹资筹劳等情况应及时向受益区群众张榜公布,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第二十条 各级财政、水利部门要建立和健全资金监管体系,加强对小农水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保证专款专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审计、稽查等工作。

第二十一条 各省辖市、县级水利部门要做好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技术指导,加强项目建设进度、建设质量的监督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县级水利部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由项目法人或业主负责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护责任。

第二十二条 各级财政、水利部门要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统计报告制度,按照要求定期上报工程进展和资金支付进度,并于每年1月底前向省财政厅、水利厅报送上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总结材料。

—11—

第二十三条 各级财政、水利部门要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将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投入、资金整合、资金使用和监管,以及管护机制等因素纳入考评范围。考评结果作为下一分配资金的重要因素。

第二十四条 重点县项目建设出现资金使用不规范,建设管理混乱,存在严重违规违纪问题被省级以上纪检监察、审计机关和财政部驻各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省财政厅监督局检查处理或通报,以及被媒体曝光并核实的,将扣减省对项目县的补助资金,直至取消项目县资格,并在三年内不得重新申报;同时,取消该县当年“红旗渠精神杯”及国家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评选资格。

第二十五条

对在小农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违反财政资金拨付和预算管理规定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及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水利厅负责解释。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水利厅关于修改†河南省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豫财农„2012‟109号)同时废止。

— —12

河南省财政厅办公室 2013年7月19日印发

—13—

篇2:财政补助资金支持环节

示范项目名称

项目业主单位(盖章)

实施起止年限

申 报 时 间

一、项目基本情况表

二、项目概况

地理位置、资源情况、采用的技术及产品类型、装机容量、总投资、预计发电量(上网电量)、电网接入方案等,1000字以内。

三、工程方案

(一)项目设计方案。

1.设计依据及说明。

2.系统能效计算分析:包括系统效率、衰减率预测、发电量、费用效益比。

3.技术经济分析。

(二)发电计量系统配置方案。

1.发电计量仪表配置示意图、仪表类型。

2.数据采集方案(记录频次、记录方式、上报)。

(三)运行、维护方案。

(四)建设条件分析。

1.场址条件。

2.电网接入。

3.环境影响。

(五)进度计划与安排。

四、技术示范方案

(一)技术示范内容。

(二)技术示范指标。

(三)技术示范步骤。

(四)技术示范的验收考核。

五、附件(相关证明材料)

(一)项目审批文件(复印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并网发电项目还需提交电力部门准许并网的意见。

(二)光伏组件、控制器、逆变器、蓄电池和跟踪设备等关键设备的检测认证报告。

(三)项目的详细融资方案,自有资金、银行贷款等资金落实证明材料。

(四)系统集成商或光伏发电主要产品供应商与业主单位签订的中标协议、购销合同、工程造价文件等可以证明光伏系统总投资的有关凭证。

(五)对于新建项目,须提供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证、建筑工程使用许可证及相应级别环保部门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批复等有关证明材料。

(六)项目建设地太阳能资源及气候条件等有关材料。

(七)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

篇3:财政补助资金支持环节

《办法》明确, 资金将重点支持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创新, 节能减排基础能力及公共平台建设, 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 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地区节能减排, 重点关键节能减排技术示范推广和改造升级以及其他经国务院批准的有关事项。

《办法》同时指出, 节能减排补助资金分配将结合节能减排工作性质、目标、投资成本、节能减排效果以及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等因素, 主要采用补助、以奖代补、贴息和据实结算等方式。以奖代补主要根据节能减排工作绩效分配;据实结算项目主要采用先预拨、后清算的资金拨付方式。财政部将根据项目任务、特点等情况, 将资金下达地方或纳入中央部门预算。

项目实施过程中, 因实施环境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时, 应按规定程序上报财政部和有关部门, 经批准后执行。资金支付应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涉及政府采购的, 应按照政府采购有关法律制度规定执行。

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 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节能减排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挪用专项资金。对违反规定, 骗取、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的, 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 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篇4:财政补助资金支持环节

一、现有医保体制的短板

(一)在现行医保体制下若干因素仍可能导致因病致贫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不断出台和完善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民政困难家庭医疗救助、职工指定疾病互助保障、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有效解决群众“病有所医”问题。但由于个别群众参保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罹患大病者未能及时享受医保现象,同时,部分医保制度规定个人需承担一定比例医保费用,加上未列入医保报销范畴的药品、民间草药需个人承担药费、因主要劳动力患病丧失家庭基本生活来源等原因,若干家庭仍有大病治疗资金缺口,导致出现“病困家庭”。

(二)社会爱心捐款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不和谐现象

为了让罹患大病的对象有治疗费用,社会各界不时发动各类爱心捐款活动,如学生罹患大病由教育部门牵头募捐,其他城乡群众罹患大病由工、青、妇、残等各群团和社会组织牵头募捐。但在捐款过程中存在不和谐现象。如:个别患病对象在募捐期间去世,捐款被闲置或被调置其他“病困对象”使用;因发动力度过大或受捐对象有意隐瞒已享受医保待遇的事实,捐助款额超出所需医疗费,如何使用捐款引发争议;有的受助对象所患疾病治疗期较长,家属反复多次要求继续募捐,甚至在捐款力度及受助资金不达预期时心生不满,等等。

(三)节日慰问“病困对象”活动仍不足以解决现实困难

一般情况下,节日之前,相关部门会安排慰问探访“病困对象”,送去若干慰问金。但因不是体制性安排,慰问金金额并不一定完全考虑和满足“病困家庭”现实需要。有的领导在代表组织送去慰问金时,感觉仍不足以支持“病困家庭”走出困境,因而个人再掏腰包予以资助。

二、财政再救助补助政策与医保体制并行的实践

(一)出台财政资金救助“病困家庭”、补助中小学生参加医保两项政策

2014年,北海市海城区出台两项与医保制度并行的财政资金再救助补助政策(以下简称“两项医保政策”):一是自2014年起,对缴费参加北海市海城区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中小学生,在各级财政补助基础上,区财政每人每年再给予10元补助,区教育局牵头协调人社、卫生、财政部门落实;二是2014年区财政安排200万元,成立领导小组专门办公室,协调民政、人社、卫生、计生、残联、财政等部门和各街道联合审核,对辖区“病困家庭”按较重病困、严重病困、特重病困三个等级,分别给予0.3万—1.8万元9个档次的救助。

(二)救助补助政策效果良好

“两项医保政策”调动海城区了教育系统积极性,中小学生参保人数增加(往年因分属两个医保制度,未统计),缴费参保比例超过95%(少数进城农民工子女已在原籍参保),未再发生“大病爱心捐款”事例。去年共审核3个批次“病困家庭”救助,56个家庭获50万元救助。今年北海市海城区总结经验,已将“建立学生参加医保补助机制”和“建立病困家庭临时救助机制”工作列入区委第一批全面深化改革六个项目进一步推进。

(三)政策仍需不断完善

由于学校师生尤其是进城农民工子弟对居民医保和新农保两种医保政策了解不够,人社和卫生部门也未能充分掌握对方部门的医保制度,加上北海市的两个医保系统尚未资源共享,需反复培训才能让各方了解两种制度、反复询问甄别才能确保学生高比例参保,因此仍要提高“两项医保政策”的知晓率。为增强“病困家庭”救助实效,北海市海城区强化街道动员参保和入户调查职责,但因尚未明确区级专职工作人员,而且“病困家庭”的审核标准没有足够细化,“病困家庭”情况主要由所在街道办事处提供和把关,困难情况及救助标准的把握难以做到绝对平衡。

三、财政再救助补助政策与医保体制并行的成效

(一)健全部门横向联系机制

现行医保政策均由一个部门主抓,如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由人社部门负责,新农合由卫生部门负责,困难家庭医疗救助由民政部门负责,患病计生对象等由计生等部门给予扶助。北海市海城区新出台的“两项医保政策”,着力健全部门间医保工作横向联系机制。对病困家庭的救助,会前充分调查核实,会议联合审核,确保对象在充分享受现行医保政策基础上再获救助;再给予中小学生10元补助政策,以学校和班级为工作单元,职能部门共同组织,有效提高参保率;把若干部门“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变成“左右互搏+北斗七星阵+双剑合璧”,是医保体制的重要“补丁”。

(二)政策让医保体制更以人为本

现行部门医保政策,明确了报销比例、审批程序及药品清单,限制了自由裁量权,挤压了权力寻租空间,但在严格执行过程中略显冰冷,在具体对象上仍有引发社会同情的舆论空间。但北海市海城区的“病困家庭”救助政策,既确保医保制度严格执行,也兼顾受助对象个别差异,惠民政策更加以人为本。

(三)政策拓宽了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思路

财政再救助补助政策,让全体中小学生和患病群众等弱势群体获更多关爱,是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今年北海市海城区提出了行政和社会管理体制、医药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系、教育领域、城乡统筹建设、财税体制等第一批六个专项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如何出台更多政策,让人民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值得思考并大胆尝试推进落实,以进一步巩固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

(作者系北海市海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篇5:财政补助资金支持环节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目的】 为规范和加强中央财政公立医院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部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概念】 本办法所称补助资金,是指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用于支持公立医院改革和发展方面的资金。

第三条【原则】 补助资金管理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理规划,科学论证。要按照医改工作要求及相关规划,合理确定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并对补助资金确定支持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等进行科学论证。

(二)统筹分配,保障重点。要统筹考虑公立医院改革工作需要,合理安排项目资金预算,切实保障医改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

(三)强化管理,注重实效。要加强对补助资金分配、使用过程管理,规范各个程序的管理要求,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责任,保障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四)绩效考评,量效挂钩。要强化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绩效考核,并建立考核情况与资金安排挂钩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第四条【内容和方式】补助资金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相关部门根据国务院医改工作部署和公立医院改革工作重点安排使用。现阶段重点支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等工作。

(一)用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方面的补助资金主要是支持推进城市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相关工作。补助资金实行因素法分配,主要按照试点地区数量、补助标准以及考核结果等因素分配,采用“当年全额预拨、次年根据考核结果结算”的方式下达。

(二)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面的补助资金主要是支持各地按规划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主要包括对按规划建设设置的培训基地的设备购置、教学实践活动以及面向社会招收和单位委派培训对象的生活学习等支出的补助。补助资金实行因素法分配,主要按照培训基地和培训对象数量、补助标准以及考核结果等因素分配,采用“当年全额预拨、次年根据考核结果结算”的方式下达。

(三)用于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方面的补助资金主要是支持全国包括民营医院在内的三级医院开展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主要包括对完成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所需的设备购置、人才队伍建设、适宜技术推广等支出的补助。补助资金实行项目法分配,对于经过评审产生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采取“先期预拨一定比例补助资金、项目结束后根据考核结果拨付剩余补助资金”的方式下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补助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财政部另行发布。

(四)用于其他医改方面的补助资金主要是支持根据医改工作安排除上述支出以外、与公立医院改革和发展相关的其他工作。具体补助内容和方式由财政部商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等相关部门,根据国务院有关要求、医改相关规划以及医改重点工作安排研究确定。

第五条【资金申报】 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相关部门提出预算安排建议,财政部根据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相关规定会同相关部门研究确定具体预算金额。

第六条【资金拨付】中央财政按照预算管理规定,于每年9月30日前按当年补助资金实际下达数的一定比例,将下一补助资金预算指标提前下达省级财政。在全国人大批复预算60日内,中央财政向省级财政正式下达拨付补助资金。省级财政、医改、卫生计生、中医药等相关部门在收到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后,应将其与省本级相关资金统筹使用,并在30日内按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及时分配下达到本级有关部门和下级财政部门,并抄送财政部驻本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财政专员办)。对于上级财政下达的补助资金,市、县财政部门要在30日内分配下达到本级有关部门和下级财政部门。

第七条【预算执行】 具体使用单位收到补助资金后,要按预算和国库管理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加快预算执行。

第八条【预算调整】 补助资金要专款专用,各级财政、医改、卫生计生、中医药等部门要按照项目有关规定安排使用补助资金,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改变支出用途,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挪用、截留和滞留。未支出的补助资金按财政部对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九条【绩效考核】 各级医改、卫生计生、中医药等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项目管理,会同财政部门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并对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开展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结果与补助资金分配挂钩。

第十条【监督检查】 各级财政、卫生计生、中医药等部门要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认真开展补助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有关问题。财政专员办按有关要求对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管理监督。

第十一条【地方制定实施细则】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各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医改、卫生计生、中医药部门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二条【执行日期和废止文件】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社„2013‟245号)同时废止。以往文件中有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公立医院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起草说明

一、有关背景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总体目标,明确将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工作作为重点改革内容。目前,国家已在34个试点城市开展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1048个试点县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在10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医改工作部署,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自2009年起设立医改补助资金,支持包括公立医院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等医改重点工作。2012年,随着改革任务逐步细化和改革工作逐步落实,医改补助资金细分为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等公立医院改革补助资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补助资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近年来,根据国家关于清理整合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的有关要求,上述专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逐步进行清理整合,2015年整合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资金和公立医院补助资金。其中公立医院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及其他与公立医院改革相关的医改工作。

在安排公立医院补助资金的同时,我们也进一步加强了对补助资金分配和使用的管理。此前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对补助资金分配使用进行规范:一是对于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已经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需要持续支持的工作,根据各自特点分类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其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社„2013‟245号)已经出台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形成初稿,正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二是对于公立医院能力建设、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一次性或阶段性的工作,暂不制定资金管理办法,采取在下达补助资金文件时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提出详细要求的方式加强资金管理。

2014年1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71号)提出,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做到每一个专项转移支付都有且只有一个资金管理办法;对一个专项有多个资金管理办法的,要进行整合归并,不得变相增设专项。据此,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会同国务院医改办、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对整合后的公立医院补助资金所涉及的已出台和拟出台的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了重新梳理,结合国务院关于整合制定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研究制定了《公立医院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暂行办法》)。

二、《暂行办法》主要内容

《暂行办法》共分为十二条,主要对加强公立医院补助资金管理的目的、补助资金的概念、管理原则、内容、补助方式、资金申报和拨付、预算执行和调整、绩效考核、监督检查、实施细则、执行时间、废止文件等提出要求。

篇6:财政助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加强过渡期内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衔接资金)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市市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衔接资金是中央、省、市财政专项补助我县和县财政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资金。

第二章资金预算与分配

第三条财政部门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任务需要及财力情况,每年预算安排一定规模的本级衔接资金,保持投入力度总体稳定。

第四条衔接资金主要按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以工代赈、少数民族发展、欠发达国有林场巩固提升任务进行分配,并结合相关政策因素及绩效考核结果等因素进行测算。分配衔接资金时,应统筹兼顾脱贫村和非贫困村实际情况,推动均衡发展,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革命老区予以适当倾斜支持。

第五条县乡村振兴局会同发展改革、农业农村水利、林业、民宗等行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在中央、省、市财政衔接资金下达我县20日内,提出财政衔接资金分配建议方案报送县财政局。

县级财政衔接资金在县人代会批准20日内向县乡村振兴局或行业主管部门批复预算。

县财政局根据预算管理要求、预算安排等,结合县乡村振兴局和行业主管部门资金分配建议方案研究确定分配方案,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将衔接资金下达县直有关单位。

第三章资金支出范围

第六条按照中央、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要求,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将衔接资金与其他用于乡村振兴的财政性资金统筹安排使用,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监测预警,强化及时帮扶,对监测帮扶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措施。可安排产业发展、小额信贷贴息、生产经营和劳动技能培训、公益岗位补助等相关支出。低保、医保、养老保险、临时救助等综合保障措施,通过原资金渠道支持。

2.外出务工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帮扶对象)稳定就业,省级、市级资金可分别对跨省、跨市就业的脱贫劳动力适当安排一次性交通补助。县级资金也可安排用于跨县就业的脱贫劳动力一次性交通补助。采取就业帮扶车间、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促进返乡在乡脱贫劳动力发展产业和就业增收。继续向符合条件的脱贫家庭(含监测帮扶对象家庭)安排“雨露计划”补助。

(二)支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

1.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并逐年提高资金占比,支持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推动产销对接和消费帮扶,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支持必要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补齐必要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主要包括水、电、路、网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以及垃圾清运等小型公益性生活设施。教育、卫生、养老服务、文化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通过原资金渠道支持。

3.实施少数民族产业发展、以工代赈项目、欠发达国有林场巩固发展。

(三)符合中央和省、市、县级政策要求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其他相关支出。

第七条衔接资金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不得用于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无关的支出,包括:单位基本支出、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修建楼堂馆所、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偿还债务和垫资等。

第四章资金使用

第八条衔接资金项目审批由县级负责,各相关部门在安排衔接资金时要兼顾脱贫村和非贫困村、脱贫群体和其他农村人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县级可统筹安排不超过30%的中央财政衔接资金支持非贫困村发展产业、补齐必要的基础设施短板及县级乡村振兴规划相关项目;省、市、县各级统筹衔接的资金总额用于上述方面比重由县级结合当年发展规划和实际需求确定。

第九条建立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提前做好项目储备,严格项目论证入库,衔接资金支持的项目原则上从项目库选择,且符合本办法要求。在选择具体项目时,优先支持可通过土地流转、抛荒整治、务工就业、收益分享等方式,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农户稳定增收的项目。

第十条县级可按照不超过1%的比例统一从衔接资金中提取项目管理费,统筹安排用于项目前期设计、评审、招标、监理以及验收等与项目管理相关的支出。

第十一条衔接资金的支付,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属于政府采购管理范围的,执行政府采购相关规定,村级微小型项目可按照村民民主议事方式直接委托村级组织自建自营。

第五章资金管理

第十二条加强衔接资金和项目管理,上级衔接资金下达后,原则上2个月内要落实分配方案,并向市乡村振兴局、市财政局备案。衔接资金分配方案需要明确资金具体用途、责任单位、投资补助标准、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实施时间计划、资金用款计划等内容,资金使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确需调整的,由县乡村振兴局会同县级行业主管部门向县级人民政府(或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申请,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全面推行公开公示制度,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在县、乡、村(行政村)三级进行公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四条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级要求,完善项目实施管理,落实绩效管理要求,加快预算执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结转结余的衔接资金,按照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相关规定处理。

第十五条衔接资金管理实行分工负责制。县财政局负责衔接资金预算安排、审核资金分配建议方案和下达资金,指导乡镇和有关部门加强资金监管和绩效管理。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资金和项目使用管理、绩效管理、监督管理等工作,按照权责对等原则落实监管责任。

第十六条建立健全我县衔接资金监督检查制度,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定期开展衔接资金监督检查。县级财政、行业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按要求配合审计、纪检监察、巡察机关做好衔接资金和项目的审计、检查等工作。

上一篇:各次提醒保养回访话术下一篇:调停课管理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