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征文

2024-05-16

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征文(精选8篇)

篇1: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征文

市拔萃学校 张克新

中共十九大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并将发展幼儿教育事业提升到“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未来”的政治高度。近期,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了11月15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关于学前教育工作的文件,对我区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下面就我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给予批评指正。

一、全区幼儿园所建设现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区学前教育发展迅速,无论是办园量还是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都位于全市前列。截止全区共有幼儿园112所,其中公办7所,民办105所。在园幼儿10056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100%。全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三星级以上幼儿园88所,普惠性幼儿园76所,普惠覆盖率达到76.7%,超过了72%的省定标准。

二、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区学前教育事业这几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家及百姓需求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公办园所数量不足。占园所6%的公办园所只能吸纳全区10%的在园幼儿。民办幼儿园办园建设不规范。相关配套房屋、设施、户外活动场地不足;有些园所办园理念不正确,偏重经济效益,执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不到位,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民办幼儿园非幼教专业从教人员占23.7%。民办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审批权责不清,且均存在占用公共用地问题。

三、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建议

一是优化布局,加快建设公办幼儿园。首先,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宽,我区年新生幼儿近2400人,幼儿数量增长成为必然趋势。对此,应加大加快建设公办幼儿园的力度和速度。新建幼儿园所应按人口平均值选址定位,以利于幼儿就地就近入园的`要求。其次,探索多元化办园模式,向先进地区学习,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等方法,鼓励公办园所向民办园所参股合作,缓解公办园所容纳压力,发挥公办园保基本、兜底线、引领方向、平抑收费的主渠道作用,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充分贯彻落实。

二是注重宣传,转变育人观念。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许多家长和部分教育工作者的育儿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时代,一味追求学文化课知识是第一要务。对此应在官方媒体和自媒体开设幼教知识普及讲座。通过提供权威育儿知识,扩大学前教育社会影响面,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

三是丰富培训载体,提高保教质量。幼儿园应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文件精神,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以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抓手,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教学观摩研讨、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教师基本功大赛、活动区游戏评优等系列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借助“凤来雁归,振兴抚顺”战略机遇,建立人才引进、培养、稳定的长效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全区幼儿教育水平。

四是发挥政府职能,完善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审批程序。现在各民办园出具的户外活动场地证明有社区开的,有物业开的,有城建开的,五花八门。且随着入园幼儿的增加,很多园所原有户外活动区域已无法满足日常教学活动需求,均存在占用公共用地问题。建议对已有幼儿园由政府协调相关部门,根据各幼儿园规模和在园幼儿的作息时间,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资源共享,赋予各幼儿园公共用地每天某些时间段的使用权并出具证明,规范管理。对于新建园所,按照标准,严格审批。

五是加强监管,规范民办幼儿园经营管理。《若干意见》中指出学前教育要坚持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遏制过度逐利行为。为避免出现个别园所只重视经济效益,而轻视公益性的现象,建议继续加大对民办园的经营管理的监管力度,对幼儿园开设的特色课程加强监督审核,确保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幼儿保教活动、改善办园条件和提高教职工待遇,鼓励其开发有益于幼儿身心特点的优质游戏活动资源和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生活特色且收费合理的特色课程。

梁启超先生在《论幼子》一书中提到“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更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新的一年,让我们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埋头苦干,推进顺城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均衡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都能有一个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

篇2: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征文

近期检安公司在公司范围内开展的公司生存发展的大讨论活动,检安公司改制三年以来的各项工作都在平稳有序的进行中,但是随着机制体制的不同,各方面的弊端也开始出现端倪。作为一名进检安不久的新青工来说,也参入这次讨论中来抒发自己心得和意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永远贯穿于企业的整个历史过程当中,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按照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企业的发展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转型期(或者变革期),其实不不管是在企业发展的哪个阶段,企业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关系。而九江石化检安公司从建厂开始,经过了漫长的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但是都是依托在九江石化这个母体大的环境下,现在公司改制正是出于一个转型变革期,这就意味着一个新的轮回一个新的开始。人”是企业的灵魂。任何企业的运转都离不开“人”的作用,“人”的行为结果,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工作绩效、未来的发展。加强对公司日益发展的新生力量,也是现阶段公司对于未来发展的重心任务。如何加强青工的发展与培养,结合我自己的做了以下讨论:

一.青工现状和问题

1. 认识和制度的缺失

检安公司完成改制工作的第三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才刚刚尝试,相关的制度建设很不完善,至于比较成形的专门针对青年员工的发展计划更为少见。因此,机关即使意识到青年员工的发展的重要性

也无从着手。

2. 培养、考核、报酬、培训等工作不到位

08年新进青年员工岗前培训的时间仅仅一个星期的时间,期间重点是针对公司概况,安全作业,安全生产相关方面的介绍。随即安排到各个生产车间工作,导师带徒工作不明确,也没有相关的培训与考核工作。09年新进青年员工岗前培训时间也仅一个星期的时间,但是在随后的导师带徒工作中,各个车间出台了相关的培训流程计划与考核,但是在随后的工作中并没有按照计划开展进行。企业培训只是停留在人公司前的短期培训,配合青年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几乎没有。08与09年青年员工在薪酬方面同等条件差异比较大,考核和报酬缺乏公正公平,带有随意性,固定性。

3. 青年员工的归属感不强

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得不到企业的支持和配合,他们无法把自己的发展和企业结合起来,也就无法“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了。丰富青年员工的企业文化生活比较少,既而在团队凝聚力与竞争力出现缺失。

二、通过实施现阶段青年员工发展计划解决现实问题。青年员工发展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明确参与各方责权

首先企业高层管理应相当起相应的职责,全力支持整套发展计划;决定集团目前及将来业务发展的方向,以及对青年人才的需求计划;定

期或不定期与人力资源部门以及计划的参与各方沟通,监督掌握进程。

其次,为了消除传统师傅带徒弟的弊端,各车间期初需提交辅导计划,确保青年员工的辅导切实可行;期末提交情况报告,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向上级推荐有潜质的青年员工,使不同潜质的青年员工有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第三,企管部应当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制定青年员工发展计划筹划各种资源保证计划的实施;并且对积极沟通和加强对计划执行的监督与考核辅导,并配合提供相应的培训。

最后,对于青年员工,应要求初步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给自己定位;根据需要提出培训申请,保持不断进步;配合师傅完成各项任务。

2、组织与培训

青年员工不仅需要公司的培训,也需要自身的培训。据悉,检安青年员工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学习小组,大家的工作经验与方式可以相互的交流,这是一个年轻人各抒己见的平台。小组成员的相互教学,不仅是对自己个人能力的培养,也是为了吸取各方面的知识的园地。学习的内容包括(工作交流,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经济,市场,人际,新闻报道写作,摄影,野外拓展等)这个组织希望不断的壮大与成长,能够成为检安公司一支优秀的青春团队。

3. 鼓励激励政策

通过评估等手段,帮助青年员工确立个人发展目标和策略,对有

较强工作能力和技术发展潜力的青年员工进行鼓励与奖励。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弥补现阶段新进青工工资落差比较大现状的方法。每年终由班长提交青工一年工作态度及表现,来进行考核。

篇3: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征文

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 一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 声势浩大, 席卷中国。这场讨论, 参加者之多, 涉及面之广, 气氛之热烈, 反响之巨大, 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尚属首次。它对于改革当时已积弊很深的语文教育, 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如顾黄初教授所言:“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掀起的那场有关语文教育问题的社会大讨论, 尽管其间夹杂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但总的说来, 对我们在世纪之交, 冷静地反思语文教育过去和现状的是非得失, 正确地预测新世纪我国语文教育建设和发展的趋势, 从观念、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进一步改革语文教育质量, 是大有裨益的。”

这场语文教育大讨论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首先, 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编写当代语文教育史的时候, 应该如何叙述、评价这场大讨论?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其次, 这项研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大讨论的全面回顾和深入分析, 将清晰、深刻地认识语文教育曾经长期罹患的种种痼疾以及科学的疗治之法, 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带来宝贵的启示。

对这场大讨论的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 如大讨论发生的背景、大讨论对语文教育改革的重大影响、大讨论的理论启示等, 针对这些笔者已有数篇研究论文发表。在充分研究相关资料后, 本文主要对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发展历程进行述评。

研究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发展历程, 首先要界定讨论的起止时间及发展阶段。这场大讨论, 其引发的时间是1997年11月, 这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它结束的时间, 我们认为是2002年。这是因为:

第一, 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至2000年, 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逐渐转移到了语文教育界内部, 各大新闻媒体对语文教育问题的讨论已基本结束。以《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从2000年第1期起特辟“问题之鉴”栏目和2000年3月教育部颁布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 》为标志, 说明大讨论已进入了深化改革阶段。此时, 前几年讨论的那种极为浩大的声势、极为热烈的气氛、极为广泛的参与面等特点已不那么鲜明。

第二, 2001年, 《北京文学》在第1、2期连续刊发了一组“忧思语文教育新教材”的文章, 意在引起关于语文教育新一轮的“忧思”、讨论, 但是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反响, 没有再次引起各大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第三, 2001年7月, 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2003年4月, 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这标志着大讨论已促成了极为重要的总结性成果, 中小学语文教育开始了全新的时代。2003年之后, 虽然语文教育界的专业研究仍在继续, 但已不存在什么“大讨论”了。

我们认为, 从1997年11月爆发到2002年渐趋尾声, 这场语文教育大讨论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从1997年底至1998年初, 是大讨论的爆发阶段;从1998年2月至1998年底, 是大讨论的升温阶段;1999年, 是大讨论的高潮阶段;从2000年至2002年, 是大讨论的尾声阶段。

1997年11月, 《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组“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 很快引起各地新闻媒体的转载、评论,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从而引发了这场关于语文教育的全国性大讨论, 是为语文教育大讨论的爆发阶段。

一、《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世纪观察”栏目中的三篇文章

引发这场全国性的语文教育问题大讨论的是《北京文学》1997年第11期“世纪观察”栏目中的三篇文章。是《北京文学》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专题一并刊发的。它们是: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和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这几位作者分别是一位作家身份的小学生家长、一位离职不久的中学语文教师和一位大学中文系教师。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对当时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十分尖锐、激烈的批评, 很快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女儿的作业》反映的是一位作家身份的小学生家长眼中的语文教育问题:

1. 作业量的问题。

主要是作业量太大, 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过元旦时, 女儿的语文作业, 有一项是把综合练习作业本重抄一遍, 从题到答案一字不落地抄, 大概有一万来字。此为三项作业中的一项, 女儿学会了熬夜, 元旦那天写到凌晨3点。女儿六年级。”“现在女儿已经上初二了。她的作业量没有任何改变。”太多的作业, 给学生造成了极为沉重的负担, 能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吗?作者为此非常担忧, 心情相当沉重愤懑。

2. 作业内容方面的问题。

主要是一些语文作业题的学习价值令人怀疑。“她的作业, 我也大多不会……我没想到语文的教法已经深入到字典词典内部去了。女儿的作业要花很多时间来分析字。比如:‘瓮’是什么部首, 它的第七划是点还是折, 它的声母是什么, 它的韵母是什么, 它有多少义项……我曾对女儿说这没用, 你学会查字典就够了, 字典是工具, 而你不必成为工具。女儿不听, 她尊师敬道。”“我不知道‘挤眉弄眼’为什么只能算神态类的词, 而就不能算是动作类的词, 神态和动作清楚的界线在哪儿。我也想不通‘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的意思只能是‘三长两短’。我最想不通的是考学生这个有什么意义, 把一个字归于神态, 或把一个词归于动作, 对他应用这个词有什么作用。除限制别人的想象外没一点儿好处。”作者举了几个例子,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内容提出了不留情面的批评。

这些批评可谓一针见血。是啊, 让学生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过度地分析字、解释词, 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意义究竟有多大?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要教学生学会使用我们的汉语言文字, 而不是让学生变成一本本《现代汉语词典》。学生对于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从认识、理解到能熟练运用, 绝不是靠对它的过度分析实现的, 而是要靠在具体的语言运用环境中一次次理解、感悟并逐渐掌握它的。与其留这些徒增学生负担的无聊作业, 还不如让学生更多地去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训练。这个问题作者提得太好了!这种作业是当时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3. 标准答案问题。

“有一次, 经我检查过的语文卷子错了很多, 不仅是家人, 我也开始对我的语文程度怀疑起来。有两处错误是这样的:题目要求, 根据意思写成语, 有一条是‘思想一致, 共同努力’, 女儿填‘齐心协力’, 老师判错;还有一条是‘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 女儿填‘栩栩如生’, 老师也判错。我仔细看了, 不知错在哪里。女儿说第一条应是‘同心协力’, 第二条应是‘惟妙惟肖’……真可怕, 语文什么时候变得比数学还要准确了……关键争执还不在于此, 把对的说成错的, 就不仅是误人了, 实在是害人了。还不止害一个人, 而且害了一代人。”“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只要和老师提供的“标准答案”有丝毫出入, 那就只能算错, 诚如作者所言, 就不仅是误人, 而且是害人了!

4. 作文教学的问题。

“她的作文几乎成了一些儿童八股的翻版……她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大全。”学生的作文不表现真情实感, 不反映真实的生活, 常常是为了作文而编造故事, 这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吗?

《中学语文教学手记》的作者王丽曾经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研究生班深造两年, 毕业后在北京的一所中学任教一年。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 使她能够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更为清醒、深刻的反思, 而不至于因习惯而麻木。她反思的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主要有:

其一, 教材陈旧、落后、不合理。以高中第一册为例, 真正从语文角度来编写的篇目大约只占一半, 其余一半则大体上是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考虑的, 而且还是五六十年代那种思想教育内容。在总共28篇课文中, 竟没有一篇是反映当代生活、议论精辟、文字精彩的作品。而且, 课后练习提出的一些问题荒唐可笑, 即使文章作者也肯定答不上来。

其二, 标准化试题害人不浅。标准化试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非此即彼。但是, 语文课本身就带有很多模糊性、多义性的东西, 根本不能用非此即彼这种最简单的判断方式。在语文教学中, 迷信计算机式“判分”的“准确性”“科学性”, 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少年的生机和灵气。我们的中学语文考卷, 越是大学教授越做不出来, 因为它太荒谬了, 荒谬得令人匪夷所思。

其三, 作文教学中的问题。从初中到高中的议论文的写作教学一直都是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著名”的公式来进行的。所以, 完全是公式化的、教条化的。这样的“三股文”, 比科举时代的“八股文”更厉害。甚至, 近年高考作文的题目设计走的也是“三股文”的路子, 题目的烦琐、怪异、刁钻, 也是挖空心思才想得出来的。

王丽在文章最后坦诚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学语文教育的深深忧虑:“我深深感到, 中国的语文教育实在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不然, 不知还要祸害多少人。”应该说, 王丽以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切身体验所“忧思”的这些问题, 确实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严重的弊端, 非常发人深省, 非常令人吃惊、担忧!

1.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提出的主要问题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没有多少自由发挥的余地, 也不需要什么文学感悟力、想象力, 一本教科书, 一本教学参考书, 就是一切, 你必须按照上面的要求讲, 只要刻板地照搬照抄就行了。但这里面没有趣味, 没有生命, 没有任何文学应该具备的丰富意味。

2.我们的文学教育不是文学的教育, 而是以文学为手段的教育。意识形态主宰着文学教育, 但是对许多文学作品的解释却是功利的、狭隘的, 甚至是荒唐的。文学教育在文学之上, 建立了一套顽固的、强大的阐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 很难给学生的精神发展以真正的帮助, 却只能以一种话语的力量占有学生的思维, 桎梏着学生的精神发展。

薛毅所揭露的文学教育的问题也是足以让人们深为忧虑的。因为, 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想象力与创造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 我们的文学教育却以它自己的一套阐释体系取代了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 桎梏着学生的精神发展。这能不让人痛心吗?

这三篇文章的作者, 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文教育问题进行的“忧思”, 情感真挚, 言辞激烈, 对存在问题的批评可谓入木三分、针针见血。不少问题是只要接受过中国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人都曾经体会过的。所以, 这些批评能够引起人们广泛的共鸣, 很快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可以说, 这组“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 正是引发这场世纪之交的全国性的语文教育问题大讨论的导火索。

二、其它新闻媒体的转载、评论

“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一组文章发表之后, 很快被《文艺报》《中国青年报》等新闻媒体转载、评论。

《文艺报》在1997年11月29日第一版第一条发表铁寒撰写的对这三篇文章内容的摘要综述, 并以《学生的桎梏, 语文的扭曲, 文学的悲哀——骉北京文学骍观察、忧思中学语文教育》为标题。综述的第一段指出:“文学教育兼及智育和美育两者, 在传播知识的同时, 还承担着通过审美教育, 塑造新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性之功用。然而在当今社会, 作为‘文学教育’基础阶段的中小学语文课, 已成为孩子们日益沉重的负担。”

1997年12月4日, 《北京文学》召开了关于“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研讨会。《文艺报》1997年12月13日头版刊出了该报记者梁仁撰写的会议综述《应试应试应到何时?语文教育议论纷纷》。综述概括了20多位中小学语文教师、区语文调研员、师大教授、教材审查委员等与会者提出的主要问题:第一, 不管走到哪里, 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学方法都大同小异, 千篇一律, 教师往往把一篇生动的课文肢解为一堆知识拼盘, 弄得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语文教学课时最多, 效果却最差。第二, 教师、学生和命题者都围绕着考试打仗, 题目所要求的答案却越来越苛刻。应试教育既束缚着老师, 也扼制和束缚着学生的创造力。第三, 教材在很大程度上被有关部门垄断。“一纲多本”很难真正实现。与会者一致认为:语文教学改革涉及的方面众多, 决非一日之功, 也非一人之功, 需要一个系统工程。真正解决问题还要从上而下, 主管部门要下大决心, 花大气力, 否则语文教学的困境只能越来越严重。

同一期的《文艺报》还发表了吴维的《我不同意这样评价语文教育》, 针对《北京文学》的几篇文章进行反驳, 意在引起更为广泛更为激烈的争鸣。

《中国青年报》在1998年1月6日的“冰点”专栏以《不仅仅是语文》为大标题进行了转载, 并且加上了编者的按语:

“《北京文学》在去年第11期的头条位置, 颇引人注目地发表了一组文章——一位小学生家长、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和一位大学中文系教师分别从自己的角度讨论了我国现行的语文教育, 文中所揭示的现状令人啼笑皆非又沉思良久。本刊特予以转载。”

“有人说, 不仅仅是语文, 拿出哪一科来, 都可以写出类似的故事, 有些可能更加荒唐。教育, 是标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未来的摇篮, 每一个能够作用于这个摇篮的人, 都应该想一想, 怎样‘摇’, 才有民族的未来?”

在转载时, 《中国青年报》还对前两篇文章的标题进行了评价性的改动——《对女儿那些毫无意义的作业, 我们真是深恶痛绝》和《中学语文教育实在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无疑, 发行量很大、影响遍及全国各地的《中国青年报》的转载和态度鲜明的评论, 对于引发全国范围的人们对于中国语文教育的忧思和热烈讨论,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外, 还有《新民晚报》《报刊文摘》《扬子晚报》等多家报纸也在这一时期对这三篇文章相继进行了转载。

在经过这些比文学期刊读者更为众多、影响更为广泛的新闻媒体转载、评论后, 一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全国性的语文教育问题大讨论就开始了。

在这几个月, 讨论所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有:作业量过大;作业无价值;“标准”答案问题;教材陈旧、落后;课后练习荒谬、折磨人;标准化试题害人不浅;作文教学教条化;文学教育被扭曲, 桎梏学生的精神发展。

纵观爆发阶段的大讨论, 其主要特点有:

第一, 突出的批判性与巨大的影响力。成为导火索的三篇文章都对语文教育的严重痼疾提出了极为强烈的批评, 社会反响巨大。

第二, “忧思”的深刻性与激烈性。人们对语文教育弊端的揭露相当准确、深刻, 批评也十分尖锐、激烈, 不留情面。如“害人”、“祸害”、“荒谬”、“悲哀”、“深恶痛绝”等说法, 振聋发聩, 令人震惊。

第三, “忧思”的自发性。最初的“忧思”不是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主持或组织的, 而是由文化层次颇高的几位民间人士自发进行的。

第三, 发起于语文教育界外部。最初的激烈批评来自《北京文学》的三篇文章。《北京文学》并非语文教育专业报刊, 而是文学类刊物。三位作者, 既不是在职的中小学语文教师, 也不是专门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学者。显然, 大讨论是由语文教育界之外的人士引发的。

参考文献

篇4: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征文

【关键词】教学观念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77-01

教学质量是教学的根本,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长期思考的问题,但是这个教学的基本环节却长期没有得到重视。正因为如此,我们学校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搞了一次教学观念的大讨论,为此我也有一些思考和体会。

一、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是关键

我们是一个师范性质的学校,对于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既是对教师的要求,也概括出了教师的灵魂。“学高”即能力,“无能”何以“为师”;“身正”即素养,“身不正”何以“为范”。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如果我们不去关注知识的更新,特别是专业知识的更新发展,我们将很快被淘汰。一个真实的例子,我有两个学生从我们学校毕业后就去深造,一个主要学习色彩,一个学习素描,几个月后,我们又见面了,她们的专业水平让我大吃一惊,其进步之大让我惊叹不已,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事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们真的需要进步了,虽然我们有很多的教学经验,但是有很多新的教学观点需要我们去研究,特别是一些新的技法需要吸收,只有这样才可能做到“学”高。关于“身正”,即教师的品质修养,通俗的讲就是教师要有责任心和爱心。虽然这是千百年来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但是今天有很多人并不是因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选择教师这一职业,而是一职难求,只为有一份稳定的职业而选择教师,另一方面,为什么现在有很多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遭到了质疑,可能这与新进教师的素质要求把关不严不无关系。这个现象值得教育主管部门的思考。当然,教师整体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我们每一个老师的努力。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了,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

二、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也会有很大的变化,每一个时代的学生其表现也不尽相同。对于学生的研究,内容与形式都很多,我们不仅需要研究学生的基础,还需要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的教学,不仅仅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学,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研究学生的需要,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要,才有可能将学生需要的知识融入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去,只有知识与兴趣二者完美统一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做到快乐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这或许是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重要原因。我们应该充分研究学生,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研究课程

课程本来是一个很固定的内容,什么时间上什么内容早有计划和安排,可是由于某些课程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课程就需要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比如我们现在的学前教育专业,很多课程的设置就需要研究,有些课程是没有必要涉及的,有些课程的要求又过高,还有些课程需要但是又没有涉及,应该补充。这些都是实际的问题存在着,有待我们去研究解决。另一方面,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也需要我们去研究。新课程的理念是制约课程改革实践的重要因素,是推动课程改革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和精神动力。如果没有新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改革就很可能停留在技术层面而缺乏文化的创新,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文本的理解,总要融入个人的经验,形成不同意义的生长域,从而对课程做出创造性的改变,成为一种动态的 “生态系统”。从总体看,目前我国课程理论研究者和课程改革实践工作者的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改革实践之间进行了积极的互动。课程理论研究的发展促进并指导了课程改革实践,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进行又呼唤和推动了课程理论的突破和创新。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期望课程专家能够深入教学第一线,与一线教师“零距离”地进行交互式指导和帮助。同时,希望课程专家能够把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成果。当然,老师长期对课程的研究无论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还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四、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研究教学

一切教育都应该以教学为中心,我们教师对教学应该做好三方面的研究:(1)做好课前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即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你的学生。这是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2)做好课中教学过程的研究,不放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3)做好课后教学效果的研究,即教学反思。课后,教师要主动征求学生的意见,反馈自己的教学情况,然后进一步修改、完善教案,提炼、升华自己的经验,不断增强教学效果。一切教学都讲求教学的时效性,教学是需要总结,只有不断的总结创新,教学效果方能提高,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教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以前是,现在也是。

教育是一个伟大的事业,现在是,将来也是。

篇5: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征文

通过学习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会议精神,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思想大解放是能力大提升、工作见成效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打破旧框框,建立新机制,锤炼好本领,提振精气神,展现新作为,谋求新发展。我觉得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解放思想要从“头”做起。

思想要解放,首先要解放的是领导的思想,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要率先解放思想,同志们才能解放思想。如果不能够破除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观念,抱着“宁可循规蹈矩,不可胡乱创新”的思维,其他同志在解放思想上也难以迈步前行,同志们只能是看着领导的眼色行事,以领导的思维代替自己的思维,完全丧失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如果不破除这种思维和习惯,思想难以得到解放;解放思想就要走出去、请进来,看看先进地区是怎么做的,对照看看我们的短板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就故步自封?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环境的束缚?困住我们行动力,捆住我们手脚的到底是什么?

二、解放思想要有“胆”量。

在新时代坚持解放思想,既要有时不我待的历史主动,还要有自外于内既得利益的政治担当,这种政治担当是当前水利工作发展急需的,更是百姓急需的。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求我们要有胆量,要“敢”字当先,敢于提出新的想法、新的认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另一方面,从基层领导到职工群众各个层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补位

发展。没有敢于解放思想的勇气,敢于创新的精神,我们的事业不可能高质量的发展。

三、解放思想不是说出来的,而是“手脚”并用干出来的。

面对未来,我们需要思想再解放,这不仅是“头脑风暴”,更是“实际工作”,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解放思想,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篇6: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征文

解放思想即是学习理论的深入过程,也是把学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解放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企业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放在提高执行力和本职工作创新上来。我们在以往的学习讨论中,人们习惯谈谈眼前生产遇到的芝麻小事、表决心和愿望,以为这就是解放思想了,其实,这是的形式主义的表现形式。要避免形式主义,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方向,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思想解放。

一、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改革发展的政策,增强执行力,在思想和行动上确保上下一致。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解放思想,就是要在增强执行力上下功夫。所谓的增强执行力,就是积极主动、不打折扣地全面贯彻落实上级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解放思想,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理解我们现行政策和措施的正确与否,从而消除在执行过程中的思想阻力。例如:我们分析判断我部近几年来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首先看动力改型,淘汰蒸汽机车的决策。当时也有人认为这样的决策是败家,疑问蒸汽机车和电力机车用的好好的,为什么还要上我们不熟悉的内燃机车?从这两年内燃机车在运输生产运用的效果上看,运能提高了,效益上去了,这充分说明当初的决策是正确的。再看部确定的线路疏水和上质量工程决策。当时也有不同声音,认为光靠疏水解决不了线路安全隐患问题。事实是通过线路疏水和上质量工程,我们三年没有发生严重脱线事故,这在一次了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再看目前推广的手口示意法,到目前也有阻力。手口示意法是一项较为科学的操作管理办法,为什么执行难,归根到底还是我们习惯势力、习惯做法在作怪。以上例子想说明一个道理,就是我们作为一个执行者,在想问题、办事情上要多加思考,不能用歪理学说妄下结论,要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来辨别是非,这才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真谛。

二、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开创工作新局面,用思想创新带动工作创新。

曾强执行力,一方面要解决思想认识上的矛盾,从思想上做到响应拥护,同时还要解决行动上的问题,也就是真响应和假响应的问题。我们这几年随着我部的发展,在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工作思路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工作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还要看到,我们的思想转变与现实工作有差距,与领导的发展思路有差距,与社会大的发展要求差距更大。所以,我们面临的思想解放的任务更加重要和紧迫。

第一,提高认识是前提。只有先进的思想,才会有先进的行动。因此,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要任务是提高认识,思想认识不解决,做任何事情也就无从谈起。一是要有创新的高度。要不断创新思维,勇于打破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一些旧的思想观念;要不断创新机制,敢于突破一些体制、机制的束缚,要不断创新工作,树立人人都是创新、创造、创业主体的理念。二是要有全局的高度。只有人人解放思想,才会形成解放思想的浓厚氛围。解放思想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抓起。三是要有发展的高度。要通过解放思想,大家对加快推进各自的工作,促进生产安全和经济发展,才会有更高的目标、更严的标准、更远的发展愿景。

第二、曾强本领是关键。

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要把想法变为现实,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业务本领做保证,否则都是空谈。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技能的培养,努力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业知识,通过学习,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使我们每一名党员和党员干部,不仅在政治上成熟,思想上进步,理论上丰富,同时在技术和业务上也做到领先,成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领头人。

第三、推动工作创新是目的。

解放思想的目的是推动工作创新。我们就是要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来,查找我们以往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所以,我们在讨论中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要正视问题敢于揭短。要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深入从思想上、工作上查找问题和根源。二是要查找差距敢于碰硬。要通过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认识到我们的工作基础还有差距,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还很多,既有思想差距、能力缺陷,又有制度障碍和基础薄弱,只有认识到我们的缺点和不足,我们才能有的放矢改地进工作。三是要解决问题敢于动真格。对于查找出的各种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切实抓好整改落实。对需要整改的事项,必须落实责任,限时整改到位。

篇7: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征文

解放思想提境界

真抓实干促高质量发展

改革的突破、经济的发展、各项事业的进步,都是以思想的解放为先导。我们抓工作,抓发展,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思想破冰,行动才可能突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我们只有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上狠下功夫,着力从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式、固有模式、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才能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发展思路的大转变,以此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XX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

解放思想要登高望远、谋划全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就是要有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树立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长效机制和政绩观,做到既开拓创新又精准发力,既大刀阔斧又循序渐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实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的统一。

解放思想要聚焦问题、敢破敢立。找准问题是解放思想的起点,解决问题是目的。要坚持问题导向,冲破障碍,打破桎梏,以思想大解放引领经济大发展。一是破除安于现状的观念、树立奋发有为的担当意识。解放思想,就是要引导广大干部破除安于现状的思想,树立起“能快则快,好中求快”的发展意识,“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的忧患意识,“人ー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切实担当改革发展的重任。二是破除畏首畏尾的观念,树立敢闯敢试的实干意识。解放思想,就是要引导广大干部破除畏首畏尾、为官不为的观念,敢破框框、敢创新路、敢作敢为,不断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三是破除因循守旧的观念,树立敢为人先的改革意识。解放思想,就是要从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状态中突破出来,树立起“不破法规破常规”的改革精神、“勇攀高峰创一流”的争先精神,以新理念、新思想来谋划推动工作。

解放思想要敢想会想、敢干能干。解放思想,首先要“敢想”。不敢想,干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对象,没有动力。思想无禁区,敢想就是要破“常规”、反“常态”,也就是要破旧,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振兴的灵魂。解放思想,无论怎么“思”,怎么“想”,本质是一次次自我否定和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进步,才能发展,才能处处领先,步步超前。只有创新思想,才能摆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态,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只有创新理论,才能让过时的理论色灰枯萎,达到理论之树常青;只有创新科技,才能让技术发明“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只有创新机制,才能达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境界;只有创新方式方法,才能实现工作、事业上的“春风无限潇湘意”,“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愿景。“敢想”是解放思想之花,要变为现实之果,还必须要敢干。光想,不干,那是叶公好龙,是空中楼阁,是无果之花。敢干,就是敢闯,敢试,敢冒,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当然,“敢干”不是虚干、蛮干,而是要实干、会干。实干,就是想到了想好了,立即就干、主动地干、勇敢地干;会干,就是要科学地干,干出样子,干出成效,干出业绩

解放思想要敢于担当、真抓实干。要把解放思想的落脚点放在敢于担当上,落实到真抓实干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所以我们都应懂得担当就是责任,尽责就是担当,坚决克服只想保“位子”、不去挑“担子”,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和行为。党员干部通过思想大解放、理念大更新、灵魂大革命,开阔眼界思路,立足岗位奉献,勇于担当作为,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更要坚定不移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要求,善于在战略部署上“扣扣子”、勇于在责任履行上“担担子”、勤于在工作落实上“钉钉子”,更好地推动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篇8: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征文

精心组织, 扎实推动大讨论活动有序开展

根据区委的统一部署, 司法局制定了大讨论活动方案, 成立了领导小组, 召开了动员大会, 组织了学习交流、献计献策等活动, 查找出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研究制定了整改措施, 谋划了2015年重点工作。概括起来, 这次活动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

一是高度重视, 精心组织。这次大讨论活动是区委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全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自贸区建设, 加快实现中央对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的重大举措, 是区委近期“十项重点工作”中的一项主要工作。局党组对这次大讨论活动高度重视, 把这项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紧迫的政治任务来抓, 明确了全局开展大讨论活动的方法、措施、要求和目标。全局大讨论活动动员会后, 根据区委部署和督导组提出的要求, 各处室、各单位立即行动, 把大讨论活动作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大好机会, 科学筹划, 合理安排, 克服工学矛盾, 全力在人员、时间、内容、效果上抓好落实, 确保了大讨论活动高质量开展。

二是学习专心, 研讨深入。活动开展以来, 司法局坚持集中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各处室、各单位组织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了市委十届六次会议和区委二届三次全会、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学习了区委书记宗国英在“凝心聚力创新发展”大讨论活动动员会上的讲话精神。学习过程中, 大家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认真学习规定内容, 积极撰写心得体会;党组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4次, 党组成员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各种培训班和讲座, 带头撰写心得体会, 利用半天时间进行了集中交流;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分管处室、单位参与学习交流, 推动指导大讨论活动深入开展;各处室、各单位共组织集中学习交流44次。通过学习交流活动, 切实提高了认识、交流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凝聚了力量。

三是突出重点, 全员献策。局党组围绕“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自贸区建设凝心聚力、创新发展”的主题, 结合总结2014、谋划2015, 引导大家积极开展了献计献策活动。全体干部立足岗位找差距, 对照先进查不足, 认真调研反复思考, 人人争先献计献策, 共提交献计献策材料189份。

明确任务, 抓住重点, 确保了大讨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围绕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的主基调, 紧密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开展大讨论活动;用统一思想、改进作风, 开阔思路、增强创新引领大讨论活动;抓住重点环节, 立足当前, 谋划长远深化大讨论活动, 使得大讨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深化了认识, 形成了共识。通过学习讨论, 至少形成了三点共识。第一, 围绕滨海新区这面大旗形成了共识。滨海新区这面旗帜, 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竖起来的旗帜, 是引领全区上下为落实国家发展战略而奋斗的旗帜, 是团结方方面面力量的旗帜, 是一块金字招牌!在实际工作中也切身感觉到了, 大家想问题、办事情能够坚持从大局出发, 以大局为重, 把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坐落在新区、工作在新区、为新区着想, 说新区话、办新区事, 为新区发展出力献策。第二, 围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形成了共识。滨海新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 作为天津发展的龙头引擎, 加快开发开放是第一要务。在工作中, 各处室、各单位坚持把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与新区开发开放大局紧密结合起来, 把司法行政工作放到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中去定位、去谋划, 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第三, 围绕新区未来发展“三步走”战略形成了共识。全体干部认识到, 区委提出的“三步走”战略, 是新区在全市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决定的, 是新区作为区域发展新增长极的角色决定的, 是新区承担的先行先试、实现中央对新区功能定位的使命决定的, 是长远性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的有机统一。因此, 必须有担当、挑重任, 心要往一处想、劲要往一处使, 为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是找出了不足, 提出了对策。针对此次大讨论活动, 区委提供了15个参考题目。司法局全体干部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 结合总结2014年工作、谋划2015年司法行政工作, 对照先进地区、先进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 认真查找了制约工作开展的突出问题, 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形成了不少促进新区创新发展、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再上新水平的建设性意见。先后收到广大干部职工129条意见建议。经梳理, 其中涉及到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60条, 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的20条, 谋划2015年工作的35条, 创新工作发展思路的14条。局班子成员对这些意见建议高度重视, 进行了认真梳理研究, 接下来将按照分工, 明确责任,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 把大讨论活动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开展的现实动力。

三是理清了思路, 谋划了工作。大讨论活动的开展, 启发了智慧、开阔了思路, 对谋划好2015年重点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2015年司法局将重点做好5项工作:一是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二是进一步拓宽法律服务领域、创新法律服务方式, 建设较为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三是进一步深化“大调解”网络建设, 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的机制。四是强化重点特殊人群的管控, 促进公正司法, 提高司法行政社会公信力。五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为司法行政工作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为做好2015年工作, 司法局要在以下三方面再下大力气。

一要充分认清当前形势。从司法局自身来说, 尽管近年来司法行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区委要求、与新区担负的使命相比, 还存在诸多差距和不足。观念不新、作风不实、思路不广、招法不多等问题, 必须下大力气,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要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单丝不成线, 独木不成林。新区司法局成立以来, 一直是一支团结合作、战斗力强的队伍。但也要清楚地看到, 机关人员整合后, 也必然有一个磨合的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加强沟通、消除隔阂, 加强协调、减少扯皮, 加强配合, 防止空档。要进一步强化“一盘棋”的思想, 新区司法行政就一家。

三要抓好成果转化运用。要想真正运用转化好大讨论活动成果, 必须把对活动精神的理解掌握转变为科学的决策和工作方法, 同时把科学的决策和工作方法转变为开展工作的实际行动。

上一篇:入党调查提纲下一篇:教师个人工作计划总结参考文本2019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