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长大了》说课稿

2024-05-21

《我们长大了》说课稿(共10篇)

篇1:《我们长大了》说课稿

大班语言活动

我长大了

一、说学习需要分析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要说的是大班语言活动我长大了。现在幼儿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让父母操心,并能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学习做不会做的事情。还应该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自理劳动技能和家务劳动技能,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能力。教学目标分析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体验成长的乐趣,感受成长地快乐,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愿望,并为自己愿望地实现而努力。要求学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让父母操心,并能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学习做不会做的事情。还应该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自理劳动技能和家务劳动技能,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能力。设计理念《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就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使外部的道德意识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说活动目标

在一次常规的身高体重测查后,我把前一次的测查结果和这次的测查结果同时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对自己成长的关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为此,我设计了这个主题系列活动,一方面满足

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让孩子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改善孩子只会享受长辈对自己的爱,而不懂得会报的心理状态。纲要中要求:应“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纲要》的精神:“教育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融合了语言、科学、社会、艺术领域的整合。目标为:

(1)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2)激发幼儿欣赏自己的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3)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4)让幼儿尝试制作个人成长册,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5)让幼儿体会父母的辛苦、关心,增进亲子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受“我长大了”,主要是发现自己成长与变化。难点:能主动帮助别人,愿意给别人带来快乐。

四说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幼儿小时候的照片、衣物、用品布置于墙上,桌椅呈同字型便于评价和集中。

(2)物质准备:“人的成长过程”图片,卡片纸、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美工材料与工具若干,已制作本领树的树干,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

(3)知识准备:幼儿向家长了解爸爸妈妈的故事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观察各个阶段自己成长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征。

五教法学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主要有:

1、情景教学法2、演示法3、操作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4多通道参与法5交流讨论法6尝试法7展示法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六说教学程序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以活动室环境的变化引发幼儿对小时候用品的兴趣。导入出示两个表情(微笑、哭泣)的图片,引导幼儿说一说你喜欢看哪一个表情?为什么? 我运用(1).情景教学法:好处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本次活动通过环境的刺激,让幼儿寻找、辨认同伴小时候的照片,引发了

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2).多通道参与法:好处《纲要》科学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通过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对自己的成长发生了兴趣。

2、自由探索(欣赏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幼儿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谁?一起议论为什么猜不着?从而发现小朋友的变化。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真实地感受自己长大了。在这一过程幼儿的经验是浅显的,我就通过集中让幼儿互相议论的方法:现在与小时候比,自己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更多的方面有目的进行比较,目标一得到了体现。我运用操作法:好处使幼儿在正确主动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激发幼儿积极思维。通过本次活动用了两次操作活动,让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与现在)获得了最直接的经验,并在交流操作的过程中增进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

3、观看录像,积累经验:幼儿对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长大的,充满了好奇。通过观看录像把幼儿带到了神秘的生命起源时刻,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辛苦、父母养育的艰辛,增进了对父母的感情,目标五得到了体现。我运用演示法:好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动画“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让幼儿对自己的成长有

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这一个过程中,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4、交流体验(回忆童年趣事):让幼儿讲述自己小时候的趣事,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目标三得到体现。我运用交流讨论法:好处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通过当幼儿对自己成长有一定的感受时,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故事,讨论自己的成长,不仅让幼儿分享快乐,达到生生互动,而且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5、展示自己:幼儿分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领,同时又让幼儿有互相学习、感受别人长处的机会,并在适当的时候请个别孩子在集体面前进行展示,树立自信心,目标二也得到了体现。我运用展示法:好处正确而合理地选择直观手段的,并学会运用各种直观手段进行演示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本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每个幼儿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

6、操作表现: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长、了解成长的过程,我让幼儿分组操作,一组制作“成长变化图”——我小时候是这个样子——我现在是这个样子 ——我将来会变成这个样子——请幼儿画一张自己将来的画像。一组排序:请幼儿给人的成长过程图片排序,表现人是怎样变化的?一组幼儿在每片树叶上画一件自己会做的事情,然后贴在树上。让幼儿自主选择,有领域的整合,目标四

得到了体现。我运用(1).操作法:好处使幼儿在正确主动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分组操作把自己获得的经验再一次深化,通过制作、想象绘画、排序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成长的理解与期盼,体验成长的快乐。(2).尝试法:好处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通过陶行知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活动中让幼儿制作、排序、布置“本领树”,幼儿的思维更加灵活,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拓展了知识面。

7、分享快乐:幼儿在这一环节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愉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很有成就感。《纲要》指出“为幼儿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我运用交流讨论法:好处于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通过当幼儿对自己成长有一定的感受时,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故事,讨论自己的成长,不仅让幼儿分享快乐,达到生生互动,而且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8、结束环节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为大家带来快乐:如(1)为爸爸妈妈做什么(2)为小朋友做什么(3)为老师做什么

七、说活动延伸

长大后的愿望想一想自己的理想

篇2:《我们长大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我长大了》。

一、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指出选择幼儿教育活动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来源于生活。小班幼儿好奇心强,对各种事物都感兴趣。他们内心都非常渴望长大,喜欢模仿比他们大的孩子和大人。但由于其认知能力较弱,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意识不到自己在慢慢长大,本活动通过让幼儿试衣服、比身体、看图片等方式,让他们感受长大的变化,知道自己会慢慢长大,在长大的过程中,本领也会越来越多。在教育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同情心相当缺乏,而同情心作为幼儿良好社会性、人格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教师不仅要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更要善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从小班就应该开始培养。因此在设计这节活动时,我通过让幼儿看贫困山区孩子的图片,鼓励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把自己穿小的衣服送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来初步萌发幼儿同情心,激发幼儿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二、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活动让幼儿感受长大的变化,使幼儿知道自己会慢慢长大。

2、能力目标:让幼儿了解自己在长大的过程中,本领越来越多。

3、情感目标:初步萌发幼儿的同情心,激发幼儿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小班幼儿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知主要是通过具体的形象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通过活动让幼儿感受长大的变化,使幼儿知道自己会慢慢长大。

活动的难点是:让幼儿了解自己在长大的过程中,本领越来越多。在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和情感发展规律,把教学目标的要求分解成若干细小的层次,分散到各个具体的活动中,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使活动重点得以巩固,目标得以实现。总之,我将积极树立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

三、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情境游戏之中,我做了三个方面的准备:

1、前期准备:前期我要求家长找一些怀孕时候的照片,和孩子婴儿时的照片给孩子讲一讲他们小时候有趣的事,近期让家长多和孩子聊聊他们小时候的表现和现在有什么变化、有哪些进步,自己都慢慢学会了哪些本领。

2、经验准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抓住各种教育契机,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同情心的随机教育,鼓励幼儿关爱他人。

3、物质准备:幼儿穿过的小衣服;宝宝成长图片;贫困山区孩子穿不合体的衣服、鞋子和衣服都是破烂的图片;教师事先布置好小熊的家和小兔的家,家里摆放一些凌乱的玩具,还有装玩具的若干个筐子。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

(一)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中我除了以可爱、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外,我还精选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操作法:本次活动通过让幼儿自己试衣服,和托班孩子比身体的操作方法,使幼儿获得了最直接的经验,并在交流操作的过程中增进了对自己的了解。

2、直观法:通过演示图片,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特点。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便于理解,从而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我会用启发式语言进行提问(如:为什么我们穿不上,小弟弟小妹妹能穿上?等)这种提问方式提供给幼儿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

除此之外,还采用了赏识激励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在体验长大的同时,达到艺术性、健康性和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二)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三种:

1、多种感官参与法: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试一试、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促使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不知不觉对自己的成长有了认识。

2、发现法:教师提供适于幼儿进行发现活动的教材,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过程,发现知识。在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试衣服、比身体、观察图片等方式让幼儿发现自己的身体和能力方面的变化,这种方式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游戏法:在活动中,我采用“帮小动物整理房间”的游戏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突破活动难点,不仅让幼儿在游戏中展示了自己的本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而且使每个幼儿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

五、教学程序

结合活动的内容和幼儿园小班的教学大纲,根据我们所要任教的小班幼儿的特点,我将活动流程设计为以下五点:激发兴趣——自由探索——说说本领——展示本领——情感体会,在开始部分激发兴趣预计需要2分钟,基本部分中自由探索、说说本领和展示本领预计需要10分钟,结束部分情感体会预计需要3分钟。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为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衣服,让他们来试穿,在这过程中让幼儿发现问题,这时幼儿可能会发现衣服穿不上,然后我在根据幼儿好奇心,让幼儿想一想,为什么穿不上衣服,可能孩子会说衣服小了,穿不上。紧接着我会请托班的幼儿来试穿衣服,他们把衣服穿上后,我会问幼儿:“为什么你们穿不上,而托班的弟弟妹妹就能把衣服穿上呢?”幼儿可能会说:“我们大,弟弟妹妹小,所以他们能穿上。”通过这个问题,来引导幼儿发现自己与托班弟弟妹妹的不同,初步体会到自己的变化。

2、自由探索:根据幼儿好奇心,我让幼儿和弟弟妹妹比一比身体(比身高、比手脚大小等),通过这种直观的比较,使幼儿真实地感受自己身体的长大。因为小班孩子太小,说教或让孩子回忆说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所以直观的比较方法,小班孩子更容易接受。在这一过程幼儿的经验是浅显的,我就通过集中让幼儿互相议论的方法:现在与小时候比,自己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更多的方面有目的进行比较,目标一得到了体现。

3、让幼儿看图片,说说本领:通过试衣服,、比身体幼儿对自己的变化充满了好奇。接着我让幼儿观察两组对比性比较强的图片,让幼儿自己探索两组图片中幼儿能力的变化,从而意识到自己能力的变化。这时我会对幼儿说:“小朋友们小时候什么事都要爸爸、妈妈帮忙,现在我们长大了,都能自己吃饭、自己走路、学会了许多本领。除了吃饭、自己走路你们还学会了什么其他的的本领呢?”这个问题在这里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幼儿看完图片后的探索发现加以小结后,自然而然的引出幼儿说本领这一环节。幼儿在说本领时,我会鼓励幼儿,引导幼儿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

4、做游戏,展示小本领: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帮小动物整理房间”的情景,一是设计这样的情节容易引起幼儿积极参与,二是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突破活动的难点。首先我用一个问题引出:“小朋友们真棒,会自己做那么多的事情,现在李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小熊和小兔的家做客,你们开心吗?”(教师事先布置好小熊的家和小兔的家,家里摆放一些凌乱的玩具,还有装玩具的若干个筐子)。我带幼儿来到小动物的家后,鼓励幼儿探索发现问题,让他们发现小动物家里非常凌乱,紧接着我会说:“小动物的家里怎么这么乱,你们愿意帮他们收拾一下吗?”等孩子收拾完毕后,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里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己实践整理实物,并对幼儿能力上成长加以肯定和赞扬,使幼儿对成长的感知由身体过渡到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自己成长的自信和自豪感。

5、情感体验:《纲要》中指出,在社会活动中,幼儿不仅要懂得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还应具备同情心。在设计这一环节时,主要是联系幼儿生活实际,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帮助幼儿提升社会情感。首先我先出示几张典型的贫困山区孩子的图片,让引导幼儿观察发现他们穿的衣服和鞋子是不得体的,而且非常破旧,幼儿发现问题后,我会对他们的发现做一解释,同时引出问题:这些孩子家里非常穷,爸爸妈妈没钱给他们买衣服、买鞋子,他们穿的都是大人的旧衣服和旧鞋子,你们想一想,可以怎样帮助他们呢?在这个问题里,幼儿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答案,但我认为答案的结果并不重要,只要孩子能从这一过程中初步体会他人存在的困难,去同情他人,并想办法去帮助他人,我想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到最后的延伸活动时,我让幼儿回家后可以让爸爸妈妈帮忙把不穿的衣服、鞋子、玩具等物品打包寄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以此萌发幼儿的同情心,激发幼儿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由于我是未满一年教龄的老师,对小班幼儿不太了解,在设计情感体验这一环节时,当时觉得可能对小班孩子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到小班与孩子们交流,上课实践后,我发现部分孩子还是能够领悟这种情感的,并且有个别幼儿还有过与爸爸妈妈一起献爱心的经历,因此,我认为把同情心这个情感教育放在这里是非常合适的。

篇3:“我们长大了”教学设计

“我们长大了”这个主题由两部分内容组成, 一是“成长大看台”, 二是“我懂事了”。这两部分内容关系紧密, 前者主要是帮助学生回顾自己身高、体重等身体素质和学习、生活能力的变化, 发现自己的进步, 欣赏自己的优点, 从而感受成长的快乐;后者则是心理层面的, 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心灵成长的认知感悟, 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欣赏自己的成长进步, 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会展示自己的优点, 树立自信心, 懂得关爱他人。

2.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习惯。

3.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成长足迹, 发现自己的成长变化, 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4.过程与方法。尝试不同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培养体验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成长脚印、卷尺。

学生准备:成长包 (一个自己喜爱的包, 里面装有能够证明自己成长的物品, 如小时候的衣服、玩具、作品、奖状、照片等物品) 、成长果实 (学生用彩色卡纸制作自己喜欢的水果) 。

【教学过程】

1.对比脚丫, 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小脚丫印照片)

师:同学们, 知道这是多大孩子的小脚丫印吗? (刚出生的) 对, 刚出生的小孩小脚丫印就这么大。 (在黑板上贴脚丫印) 那现在你们的脚丫有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小手比划长度)

师:老师请一位同学到前面, 当场给他画一下脚印, 看看和你们想说的一样大吗。

(指名一位同学到前面, 脱鞋后脚踩在纸上, 师用笔画脚丫印, 剪出脚丫印)

师:看!这么大。 (把剪出的脚丫印贴在黑板上) 两个脚丫印比一比, 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板书课题:我们长大了)

设计意图:以测量脚印、对比脚印导入主题, 让学生量一量, 比一比, 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自己长大了。

2.追寻足迹, 感受变化。

活动一:我成长, 我体验———我长大了

师:长大表现在很多方面, 我们看到的最明显的就是身体发生了变化, 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让我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成长包, 和你的小伙伴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吧!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分小组交流:我长大了, 我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用成长包里的物品说明身体发生的变化。

(指名学生汇报并展示成长物品, 学生从身高、体重等身体各部分的变化汇报, 教师相机带领学生从小时候穿的衣服、裤子, 戴的帽子、手套等物品中体验自己长大了, 感受成长的快乐)

师:通过对比自己的身高、体重、相貌的变化, 体验成长的快乐。

(实物投影一位学生的出生证、幼儿时和现在的照片)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能证明自己成长的物品, 以此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物品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和家长一起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 拉近了学生与家长的距离。有了课前的铺垫, 课堂上, 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 讨论交流, 展示对比, 和小伙伴们在欢声笑语中体验了成长的变化, 分享了成长的快乐。

活动二:我成长, 我快乐———我进步了

师:真是不比不知道, 不看不知道, 同学们, 你们真的长大了。可是, 真正的“长大”并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变化, 还包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很多变化和收获, 和同桌说说自己的进步或优点。

(根据学生回答和展示, 相机肯定成长的进步)

师:学习方面, 如作业书写认真、回答问题积极、测验考了一百分, 各种比赛获得表彰……

(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本、试卷、奖状等)

师:生活方面, 如学会了系鞋带、扫地、洗衣服、唱歌、弹琴等。

(学生上台展示特长)

师:除了自己取得的进步, 在别人眼中你还取得哪些进步呢? (出示课件) 听到家长和老师对你的称赞, 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相机表扬和夸奖)

师:玩“优点放大镜”的游戏, 找找同桌的优点或进步, 并夸夸他 (她) 。

(同桌互找互夸, 并指名汇报)

师 (小结) :同学们, 在一天天的成长中, 我们学会了许多本领, 养成了许多好习惯, 自己努力付出取得的每一点进步, 都让我们快乐无比, 所以让我们快乐地说:“我们长大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取得的进步, 听别人夸自己的优点或进步, 这两个活动旨在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体验成长的快乐, 增强自信心。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优点, 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和进步。

活动三:我成长, 我感恩———我懂事了

师:我们的成长和进步, 离不开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

师:无论什么时候, 陪在我们身边的总是我们的爸爸和妈妈, 他们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多少辛劳。此刻, 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

(生集体交流:在生活中, 你是怎样关心你的爸爸、妈妈的)

师:除了父母, 我们还能为关心和帮助过我们的人做些什么?

(点名说, 学生交流)

师 (小结) :同学们, 你们真的长大了, 懂事了, 因为你们都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

设计意图:生活中, 许多孩子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看成了理所应当的事, 较多地以自我为中心。通过看图, 让学生感受父母为我们成长付出的辛劳。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为父母和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做什么, 从中感悟“我长大了, 我懂事了”, 进而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

活动四:我成长, 我骄傲———我收获了

师:沿着成长的足迹, 在成长的路途中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这棵大树就是我们二 (2) 班的“成长树”。收获的季节到了, “成长树”上即将结满各种各样的果实。

(学生写进步和愿望, 组内分享)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制作好的“成长果实”, 在上面写下自己成长的进步和愿望, 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学生念出自己的成长进步和愿望, 再把“成长果实”贴到大树上)

师 (小结) :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二 (2) 班的这颗“成长树”收获了那么多的果实。看着硕果累累的成长树, 老师真为你们取得的进步感到骄傲, 来, 让我们大家一起骄傲地说:我们长大了!

设计意图:几个活动之后, 学生已经看到、听到、欣赏感受到了自己成长的变化。这时让学生写进步和愿望, 学生再次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喜悦。当看到“成长果实”上自己和别人的进步和愿望时, 他们会从内心真正感到欣慰、激动、自豪, 进而鞭策自己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3.总结活动, 激励进步。

篇4:我们长大了吗

12岁的杰里迈亚·麦克唐纳用摄像机给自己拍了一段录像,20年后,他取出这段录像,通过剪辑把现在的自己加了进去。

“嘿,老兄,你正在变老。”年轻的他说。

这段录像叫作《时间胶囊》。

光阴是个可怕的东西。它使人老去,让一个年少力壮的大男孩变成白发苍苍的老翁。它设了很多陷阱,使我们不可避免地被套进去,但是到最后发现消磨的只是我们的脆弱。光阴什么也没有得到,光阴也并不是一个可怕的东西。

光阴也是一双手,牵引着我们走向成熟。小学毕业,它放开手,让我们自己走。小学是一个终点,稚嫩的终点。中学是一个起点,成熟的起点。所以,所谓终点即起点。

我在时光的洪流中,慢慢雕刻着自己的年轮。

光阴说:“我使太阳升起,给太阳以光芒;我使月亮落下,让星星布满天空。我使你变老。”

这个世界,有人在长大,有人在变老。有人在长大的同时,有人却没有长大。

作为一个已经长大的人,每天都要行动起来。不论有多高或多矮,有多胖或多瘦,有多俊或多丑,都要学着做事,做你该做的事。

而那个没有长大的人,是一个爱吃棒棒糖的人,一个勤于发呆的人,一个喜欢发孩子脾气的人,一个字写得一团糟的人,还是一个因贪玩很晚回家的人。

我想起了我那调皮的童年。我是如何在父亲做饭时问这问那捣蛋的,是如何在路过超市时不择手段让家长买糖吃的,又是如何把水龙头拧到最大让整个卫生间水漫金山的……

而现在的我,只能苦笑一番。

我经常来到河边,坐在草地上。作为一个小大人,我一边思考着人生的道理,一边想着怎样把棉花糖做成方形。

篇5:《马莎长大了》说课稿

《马莎长大了》是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16单元“长大”里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生活,蕴含着较强的情感因素和良好的价值导向。通过学习课文,要让学生理解成长的含义,懂得长大的标志不是外表“像”,而是要“懂事”——关心他人,承担责任。

本节课,主要进行字词教学,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13个字,认识2个多音字,会写2个字。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三大块儿,每一块儿都贯穿了“先学后教,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例如:“读课文”这一环节,表面上看,是我先“教”,实际上是学生前期已经进行了预习,我的范读只是为了进行听读识字;朗读词语、朗读生字时,所设计的不同形式的朗读也遵循了一个先自主学、同桌互助学,再进行检查、练习,这些都是为了落实“整体记忆”这一识字规律。

当然,我也没有忘记“教师主导”这一理念。例如,识记生字时,我先有重点的引导学生对本课一些有特点的字进行识记,再抛出问题“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吗”这一问题,是为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如果把这两个环节调换或是等学生随机说到了我再讲,就会浪费掉一些黄金时间,这部分是为了落实“分部件记忆”这一识字规律;有选择的扩词训练,也是为了节省时间,一节个对十几个生字都进行扩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还注重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不断地进行小组间的比赛,个人比赛,对出众的学生进行夸张的.表扬,对优秀的小组进行奖章奖励等,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我的板书只出现了要写的两个字,这是因为有课件的帮助,如果在教室,那些要朗读的词语、单字都是要板书的。

篇6:我长大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课,编者以“我长大啦”为主题。安排了歌曲《别来接我》、《我怎样长大》、乐曲《幻想飞行》和音乐活动唱一唱《小树长高了》等与孩子们成长相关的音乐作为教学内容,意图通过感受、表现等活动告诉同学们新的一年开始了,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也长大了一岁,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能依赖他人,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逐渐树立独立自主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轻松自然、俏皮可爱的情绪学会演唱《别来接我》这首歌曲,明白“长大啦”就要独立自主的道理。

2、认识顿音记号,并能在歌曲演唱中准确运用。

3、能和同学一起演唱《我怎样长大》,并从中体会团结协作的乐趣。

4、认真聆听《幻想飞行》,感受现代音乐的美,积极展开联想和想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顿音记号的掌握运用。

2、指导学生深情地演唱歌曲《别来接我》。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音乐,大胆用各种方式进行表演展示。

三、教法、学法:

《别来接我》这首歌曲节奏鲜明,歌词琅琅上口。情感教学时歌曲学习的重点,在歌曲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道理。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一些相关的表演或律动配合教学。顿音记号教学时,不要采用直接传授知识的方法,而采用教具直观演示法,让学生进行比较,然后感受两者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明白标有顿音记号的音符具有什么样的形象,怎样进行演唱。在教学《小树长高了》时采用聆听的方式,让学生在老师弹奏的和弦中找到自己声部的结束音并唱准,同时能听出其他声部的结束音。

四、教学过程:我设计三个环节来进行

1、引入新课

(播放CAI,学生聆听歌曲《别来接我》。)直接引入主题,让孩子思考自己已经长大了。

2、进入主题

播放《别来接我》音乐及画面,学生边看边听自由表现。

指导学生用“心”去演唱,以情带声,用最美的歌声表现内心真挚的情感

教师出示足球与沙包,演示足球落地与沙包落地的不同效果,直观的让学生理解“顿音记号”要唱(奏)得短促而有弹性。

A、学生分别用mu、lu等母音跟琴模唱。

B、学生跟琴轻声识读乐谱。

C、采用比赛的形式,比比谁的读谱能力最强,能识读一乐句也很棒!

A、学生轻声跟唱歌词。

B、以小组形式分乐句自学歌词,再互换学唱。

C、请部分学生当“小老师”带唱或采取一帮一的形式。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学唱,使学生快速掌握旋律,并能熟记歌词。

直观的教学,使学生明白顿音记号的演唱方法

3、情感的升华

学生分组自由练习,由小组长负责,老师整体调控,分组指导

篇7:幼儿园《我长大了》说课稿

说教材:

《纲要》中提出社会领域的活动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或现象感兴趣,并能利用多种形式积极探索。“我长大了”让幼儿从自身的变化来进行观察认知,体味长大的快乐。中班幼儿还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初步萌芽,聚合能力、发散思维、评价能力都较弱。根据《纲要》《指南》的精神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以布鲁姆的教育活动目标分类学理论为依据,将本次活动活动目标设为以下:

说活动目标:

1、认知活动目标:了解自己在身体、能力方面的变化,理解成长的初浅意义。

2、能力活动目标:能积极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参与活动。

3、情感活动目标:激发期盼长大愿意学习更多本领的情感。

说重难点: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活动目标1为重点,活动目标3为难点。

说准备:

1、环境上的创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因此,在主题墙的创设中,布置一些幼儿小时候使用的物品、衣物,小时候的照片,和在小班参加一些活动的照片,帮助幼儿生活经验的回忆和积累。

2、物质准备:

(1)、发挥家长资源,准备孩子小时候的衣物、鞋袜等。

(2)、PPT,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更直观形象地感知长大的过程。

(3)、操作材料

说教法:

1、活动游戏激趣法。活动游戏教学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形式,因此在活动中,通过“猜猜他是谁”让孩子乐学、愿学。

2、直观演示法。具体形象思维是3—6岁幼儿的主要思维形式,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采用PPT进行直观演示孩子从小到大的照片,将一个动态的成长过程以简明、可感的方式展示出来。

3、操作法。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让幼儿在操作中,自己穿穿小时候的衣服,在亲手体验中感悟自己身体上的长大,在操作中进行排序等,让幼儿在操作中巩固新知。

4、谈话交流法:中班孩子受认知水平和经验水平的限制,对于事物的认知所获得的经验往往零散的,通过师幼交流、幼幼交流让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也便于老师了解孩子的真实意图,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

说学法:

1、观察学习法。幼儿在活动中观察自己、观察别人,促进知识的内化。

2、分享式学习法。谈话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分享学习的过程。

3、多感官司学习法。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的掌握学习对象。”在活动中,幼儿看看、穿穿、说说、做做,更能激发幼儿对长大的期盼。

说活动过程:在本节活动中,遵循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原则,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以活动游戏激趣——直观感知——交流讨论——操作实践的方式,让孩子在玩中学,做中学。

一、活动游戏激趣“猜猜我是谁”

用照片导入,他是我们班的哪位小朋友?

先开始请幼儿辨别较容易的,再辨别变化较大的,请幼儿将照片与真人进行对比观察。

小结:我们现在长大了,和以前不一样了。

设计意图:通过幼儿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通过照片和真人的对比,引出“长大”一词,给幼儿以直观、可感的视觉感受。

二、直观感知自身的长大。

1、感知身体上的长大。

出示幼儿小时候的衣服、鞋袜等,进行操作练习。

让幼儿将自己小时候穿过的衣服,用过的东西,在一起操作、观察、交流。

教师小结:请一幼儿示范穿小时候的衣服,给大家展示。身体长大了,衣服穿不下了。

2、感知能力上的长大。

播放一段幼儿小时候和长大后的录像,进行对比观察,让幼儿感知自己学会了更多的本领。

3、教师进行总结,以一位幼儿从小到大的照片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配背景音乐,讲述幼儿的成长过程,让幼儿在视听结合中,感受长大的快乐,体味生命的奇妙,运用情感上的煊染,调动孩子的激情,为孩子在下面的活动中萌发说一说的愿望。

三、交流讨论:你们还会长大吗?长大了想干什么?

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建构表达的框架,让幼儿抓住表述的要点,进行交流讲述,老师要适时进行间接指导和个别指导,发挥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帮助幼儿用完整语言,清楚表述。

四、集体操作活动,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原则,进行分组操作活动。

1、小宝宝排排队 将一位幼儿不同时期典型照片进行排序。

2、我需要的东西 将不同实物图片发别粘贴在婴儿和中班幼儿的旁边。

分组操作活动让幼儿在说说做做中,进一步感知长大,同时分组活动,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提高。

五、音乐活动“你别说我小”中,进行表演,结束活动。

在动静结合的原则下,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长大的自豪。《纲要》中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活动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表演让幼儿从情感上悦纳自我,享受成长的快乐。

活动延伸: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活动中的材料,让幼儿的区域活动中去画一画长大后的自己,给成长的自己排一排,和同伴之间相互交流长大过程中的快乐瞬间。

篇8:起风了,长大了,我们要出发了!

宫崎骏的动画,陪着我们成长,给予了我们太多的东西。

我们可以骄傲的说,起风了,长大了,我们要出发了!

回忆我们成长的5段旅程,宫崎骏的作品其实一直陪伴着我们。

小梅正在孤独的等车,龙猫突然跳出来,小梅被吓到了。

小梅(独白):大声的笑出来,就不再害怕了。(《龙猫》)

点评:这多么像我们一年级开学的第一天,走进完全陌生的校园,我们同样害怕,同样选择用大笑对抗害怕。

千寻为了救出因为贪吃而变成猪的爸妈,踏上了旅程,锅炉爷爷语重心长的告诉她。

锅炉爷爷:只有一个人在旅行时,才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它会告诉你,这世界比想象中的宽阔。这个世界上,你可以碰到机遇,而绝不可能碰到“神”,自己的路,还是得自己走!(《千与千寻》)

点评:我们离开家进入学校,发现一切是那么孤立无援时,爸妈不也是如此告诉我们的吗?

实习魔女琪琪刚到克里克城实习,却发现自己完全无法独立生活。

琪琪(独白):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只有靠自己努力。学会长大,学会承受,学会哭过之后,还可以微笑地拥抱爸爸妈妈。(《魔女宅急便》)

点评:经历小学初中,到了高中,我们中很大部分人也要踏入另外一个城市,你必须明白,父母可以教给你任何东西,唯独教不会你如何成长。

4、小人族阿莉埃蒂躲避着人类管家阿春的追捕,总算逃到了野外开始了新的生活。

阿莉埃蒂:有一天,蓦然回首,你会发现,那个给你许多痛苦的人,却也是你的救赎。(《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

点评:一入学校,每个班级总有那么几个人会欺负你,伤害你,阿莉埃蒂经历的这一幕,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成长路上,给过你伤痛的人往往比给过你温暖的人让你明白更多。

5、人鱼波妞在海底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结界上打了个大洞,她变成了女孩找到了宗介,波妞的母亲海洋之母很生气。

海洋之母:爱是需要付出代价,爱是需要担当,爱是需要努力争取,爱是需要你为了对方而放弃一些事情,并改变自己。(《悬崖上的金鱼姬》)

点评:这不就是我们考入大学时的写照吗?我们开始不听父母的建议,开始期盼着离开父母管束的日子。但任何的爱都是从改变自己开始的,当父母由一头青丝变成一头白发,请明白他们为你放弃了青春。

起风了,我们长大了!

篇9:《我们长大了》说课稿

《我长大了》说课稿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主题活动《我长大了》,这是二级主题《人在变》中的一个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在一次常规的身高体重测查后,我把前一次的测查结果和这次的测查结果同时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对自己成长的关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为此,我设计了这个主题系列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子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改善孩子只会享受长辈对自己的爱,状态。纲要中要求:“教育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儿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社会、艺术领域的整合。目标为:(2)激发幼儿欣赏自己的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4)增进亲子之情。

主要是通过自主操作,在动手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在目标定位上,科学观、系统观,各领域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2)物质准备:“人的成长过程”图片,卡片纸、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美工材料与工具若干,已制作本领树的树干,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3)知识准备:幼儿向家长了解爸爸妈妈的故事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观察各个阶段自己成长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征。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主要有:

1、情景教学法:本次活动通过环境的刺激,让幼儿寻找、辨认同伴小时候的照片,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

2、演示法: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动画“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让幼儿对自己的成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这一个过程中,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过观察比较(小时候与现在)获得了最直接的经验,他人的了解;第二次分组操作把自己获得的经验再一次深化,形式表现自己对成长的理解与期盼,体验成长的快乐。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我引导幼儿看一看、试一试、述自己的故事,达到生生互动,而且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积累经验——交流体验——展示自己——操作表现——分享快乐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以活动室环境的变化引发幼儿对小

时候用品的兴趣。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2、自由探索(欣赏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幼儿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谁?一起议论为什么猜不着?从而发现小朋友的变化。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真实地感受自己长大了。在这一过程幼儿的经验是浅显的,我就通过集中让幼儿互相议论的方法:现在与小时候比,自己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更多的方面有目的进行比较,目标一得到了体现。3、观看录像,积累经验:幼儿对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长大的,充满了好奇。通过观看录像把幼儿带到了神秘的生命起源时刻,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辛苦、父母养育的艰辛,增进了对父母的感情,目标五得到了体现。

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目标三得到体现。

别人长处的机会,并在适当的时候请个别孩子在集体面前进行展示,目标二也得到了体现。

篇10:小学语文《我们成功了》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我们成功了》说课稿【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课文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我们成功了》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我们成功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围绕“爱祖国”这个专题编写的。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提升孩子们的爱国情感及民族自豪感。《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2001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兴奋、自豪的心情和欢乐的场面,表达了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学为主体的新理念,(1)、进一步巩固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心情。(3)重视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尽可能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引入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语言,学得语言。

3、重、难点:

a、巩固识字

b、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心情。

c、增强学生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4、教学准备:

因为教学需要我借用了多媒体课件、生字卡来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结合本班学情,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它成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的纽带。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尽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全面实现教学目标,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既教书,又育人。如:在阅读教学中,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并使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人们的快乐、喜悦和自豪的心情,从而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练读课文。通过充分的有层次的朗读,使学生渐渐入情入境,读出感情。在小组合作读的过程中,由于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点燃了他们富有灵性的思维火花。在读中逐渐领会文中蕴涵的浓浓的爱国热情。

四、说教学过程

针对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巩固字词

巩固识字是教学的难点。由于认字量大,学生认过的字必须及时的复习巩固,并不断的巩固。因为低年级学生好表现,好胜心比较强,所以我采用了抢读、赛读、开火车读、选词说话等巩固字词的方式。让学生不仅会读、会写还要学会运用。

(二)朗读感悟,引发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确实,学生年龄小,很难把握人物的心理动态,老师也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帮助学生进行分析,那么,如何使学生投入角色,从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呢?

于是在这里,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在初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简介申奥背景,让学生明白,申奥的成功不仅证明了我国正日益强大,申奥成功也会为我国以后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知道“北京申奥成功”对我国有着深远的`意义。

(播放录像)单凭课文中的描述是抽像的,但北京申奥成功的实况录像却将孩子们带入了2001年7月13日那个不眠之夜。让他们亲眼目睹全国人民的欢呼,切身感受所有华人的激动和自豪。由此激发出孩子们心底深深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指导学生逐段的抓住提示性的语言去朗读,如第一自然段中“人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不约而同”的意思,从中体会:听到北京申奥成功的喜讯,所有的中国人都满怀激动、满怀喜悦,纷纷涌向街头,想要庆祝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抓住描写人多的语句,如:“天安门广场上聚集了几十万人” “人如海,歌如潮”这些句子,理解并体会全国人民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激动。抓住人们表达喜悦的方式,如“人们挥舞着国旗,在欢庆的锣鼓声中,一遍一遍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这几句,体会每个人都为北京申奥成功而欢呼,为祖国越发强大而自豪的感情。

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练读课文。如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对读,加动作读,表演读等等。每次读完后,老师都会及时的点评反馈。通过充分的有层次的朗读,学生渐渐入情入境,他们逐渐的读出人们为申奥成功而激动,为祖国强大而骄傲,为身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学生逐渐的读熟,读出感情,甚至能够熟读成诵。特别是在小组合作读的过程中,由于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所以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学会感悟课文内容,学会在读中体会领会文中蕴涵的爱国热情。

(三)再创情境,升华情感

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再次回到2001年7月13日的夜晚,感受全国人民用不同的方式尽情地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从而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带着骄傲,带着自豪向全世界人民宣告“我们成功了”,师生一起以饱满的激情朗读课文。

(四)学习采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充分相信学生,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的思维在无拘无束中发展、飞越、撞击。在这时我设计了一个模拟采访活动。师先采访学生:再过两年,北京将迎来奥运会,请问同学,作为新时期的少先队员,我们能为奥运做些什么?然后再由学生担任小记者进行采访。采访活动不仅重视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也重视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五)总结:

上一篇:消防安全培训演讲稿下一篇:《大象救兔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