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国

2024-04-14

人才强国(共10篇)

篇1:人才强国

人才强国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人才

记者 杨文全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美学教授彭富春提出:“人才强国,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人才。”3月3日,彭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隐忧:“‘下一代’是个沉重的话题,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

彭教授说:“党中央强调以人为本,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把重视人才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人才问题在人才强国战略面前尖锐地暴露出来。

首先,什么是人才?“有法律意识,有道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智力发达,有责任感等,非常重要。”彭教授认为,人才大致可分党政干部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三类。“过分强调专业素质或领导能力,重‘智’而轻‘德’,形成了不好的人才导向。”彭教授补充:“‘德’包括道德和政治,高素质人才应德智兼备。”彭教授指出:“废人有害于社会。”

其次,学生心理问题在当今中学生乃至大学生中日益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高校中有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也存在心理问题。“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怀有不正常心态,持有不正确态度。”彭教授说,症状往往有孤僻、抑郁、狂躁等。大学生“泼熊”事件敲响了学生心理危机警钟。

再次,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多环节制肘。一是学生,心理处于发育阶段,正反两方面的可塑性都比较强。二是家庭,对独生子女宠爱有加,家教不严,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望子成龙,导致畸形人格心理;社会开放性的.网吧等新生事物,以及增长的离婚率,缺乏引导导致“下一代”人格异常。三是社会,“学校也是一个社会,社会问题影响到学校。贫富‘两极分化’容易引起学生心理失衡,提倡学生消费的不良倾向日益突出。”四是学校,“学生成了机器,读书读书再读书。”彭教授指出:“在解决问题的办法上,追求表面效应和短期效应:有学校实行心理健康登记,是否侵犯人格权、隐私权?有待商榷;个别学校建‘发泄墙’,治标不治本。”

还有,思想道德课程遭遇尴尬。彭教授指出:“过去的德育就有了这个问题,泛政治化、道德化。现在的德育极其尴尬,过去的思想道德课程灌输的教条解决不了社会前进中遇上的新问题,一些思想道德课程成了摆设。”

要解决这些问题,彭教授建议: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二、普开心理课程,并与政治、道德、法律等课程构成一体,强化人格、思想和心理的综合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三、培训心理指导教师。四、成立专门的指导机构。“我们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模式,建立社会化的心理咨询诊所。”(人民网北京3月3日讯)

[1] [2]

篇2:人才强国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正在向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国家之家的综合国力竞争也日趋激烈。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各大强国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中国特色的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主要体现两个核心:一是要做到国家是人才的强国;二是通过合理利用人才达到强国战略的目的。

关键词:人才强国战略,人才

20世纪的最后十年到21世纪初,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新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人才战略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

一、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

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要成为人才的强国;另一个方面在于用人才来实现强国的战略[1][2]。

人才的强国,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想要强国兴国,首先要做到总量上、结构上、素质上又领先世界的人才,同时包括人才的投资上、人才的发展指标上、人才的效率上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力资源生态环境要不断得到优化。要确定人才的全球竞争优势,世界上优秀的人才到中国来能够获得发展,中国也成为世界优秀人才汇集的中心之一,在国际上具有人才竞争优势,这是“人才强国”很重要的体现。第一个是人才总量素质结构要处于一个高的水平;第二个来讲,就是人才的发展水平,比如投资发展水平要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第三就是人才效率、人才的贡献度要达到世界先进的水平。第四就是人才生存的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机制环境,要有利于优秀人才的成长,有利于优秀人才的价值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尤其是创新型人才,也有利于世界优秀人才都到中国来。

也就是说你这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在全球是具有竞争优势的,这是一个层面的意思。

第二个方面用人才来实现强国战略,要求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报以积极培养、重点引进与知人善用的态度,最终使得人才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达到强国富国的目的,通过这一指导思想制定出相应的战略方针。

提出人才要优先发展,实际上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就是说通过人才的优先发展,通过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推动国家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这个层面上,真正把人才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通过加大人力资本的力度,通过进一步的机制创新、制度创新,进一步去解放人的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生产力,推动我们整个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推动国家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未来竞争能力。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二、人才强国成功的历史案例

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一系列世界公认的经济强国,他们的强大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是不管哪个方面的因素都和人的作用分不开,而且其中人才往往对国家的强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以下如今的经济强国中人才起到的作用,不仅可以看出人才强国的可行性,同样为我们国家制定有本国特色的人才强国战略方针具有借鉴意义。

对于我们熟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人才所起到得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新兴的棉纺织业。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利织布机等机器。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革命,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在英国伯明翰,1785年,瓦特制

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正是由于出生于英国的哈格里夫斯和瓦特使得英国成长为该时代的“日不落帝国”,成为了第一个工业国家。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对电作了深入的研究。在进一步完善电学理论的同时,科学家们开始研制发电机。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一部发电机,后来几经改进,逐渐完善,到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动机的发明,实现了电能和机械能的互换。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电焊机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正是由于美国和德国涌现了大批的科技人才,不断革新各项技术,完善工业体系,最终形成了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地带,美德两国实力赶超英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发达国家的“发达资本”主要是人才

新加坡建国之后,任何资源都没有,连饮用水都必须向邻居马来西亚买。但新加坡却依靠发掘人才资源——也就是所谓的“精英治国”战略而成为发达国家,本国人才不够优秀,就提供高薪、低税去引进海外人才。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曾概括说:“在这个时代,所有的发达国家为了增强竞争力,都必须依赖外来移民和人才,而美国之所以能在许多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就是因为它广纳人才。”

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以“人多地少”作为国家无法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但是,同样起步较晚,又非世界交通咽喉位置,面积不如中国云南省、而人口却达1.2亿、多火山地震又资源贫瘠的日本,各类人均自然资源指标比中国、印度都更为严峻,却依靠能揽全世界资源为己所用的人才战略,而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均收入曾一度高居世界第一。世界上先后有7名华裔获诺贝尔自然科学领域的奖项,其中4人是中国留学生出身,但没有1个人拥有中国籍。

如今,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在内都开始复制这种美国模式,包括塑造国家梦想吸引人才。专门负责海外猎取人才的“联系新加坡”主管David Tan就说:“我们出售梦想。我们的研究显示,新加坡以世界一流的效率而闻名。因此,我们需要出售软实力——实现梦想的地方。”这三个20世纪才开始独立的国家,如今也都成为发达国家。

韩国为了对外国顶尖人才表现足够的诚意,这个过去反对双重国籍的国家决定最迟2011年允许外国顶尖人才(包括外籍韩裔人才)持有双重国籍。韩国《朝鲜日报》等媒体甚至认为与欧美竞争对手相比,这样的努力还不够:“要想成为人均收入达3万美元的发达国家,就要确保一人可以养活数万人的21世纪型人才。要最大程度地将他们吸引到韩国,仅提供奖励远远不够。我们应该进行全方位努力,改善商业和生活环境,建立能积极接受外国人并与其共存的宽容文化,打造有吸引力的韩国。”

几乎所有国家都意识到:获得外国的技术、专利、知识产权需要付出高额的费用,但是,获得外国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却可能完全免费。即使人口再密集的国家的公民也能够感受到:太多普通外国人的入籍扎根,可能会让土地、公共资源、就业机会等更加紧张,但那些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升国家竞争力的“超级人才”入籍,则只会让他们得到更多好处。美国的氢弹之父、美国的电子计算机之父都来自于欧洲。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后,美国曾经动用一个伞兵师、两个装甲师加上整个第六集团军,组建了一支特殊作战部队——“阿尔索斯突击队”到德国去抢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资产,当时前苏联也在德国抢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前苏联忙着搬设备、工厂,而美国抢的是人才,德国研发氢弹、原子弹的科学家都被挖到了美国。当时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只是德国的1/3,而今天,美国拥有全世界2/3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从以上各大案例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国家体制的更新还是技术的发展,人是核心是关键,这其中高新技术人才就显得更加尤为重要。所以,归根结底发达国家其实是人才的发达,人才强大国家才能强大。

三、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制定

人才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关键,是振兴中华、走向强国之路的根本。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发展和新变化,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我们党首次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2]

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是对此前提出的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化和系统展开。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我国在依靠人才实现国家富强的战略上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首先,在对人才资源上,树立了“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一理念。对人才思想理念的改变,为人才优先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次,人才国际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仅需要开发利用好国内人才市场,同时要加强国内外人才交流和竞争,而且积极引进海外人才。最后,对于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目的,一定要做到以用为本。不仅要在各种项目交流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最重要的是做到用好人才,用活人才,达到富国利民的根本目标。

我国在近年来不断加强对人才的重视,制定了合理的人才强国战略,使得国家的综合国力步步攀升,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为新中国的崛起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是绝对的主角,其中人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善于尊重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是这个国家富强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人才铸就强国。

参考文献

[1] 朱钧侃,刘宇舸.论人才强国战略.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年8月.第2卷第4期

[2] 付春生.论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职称论文发表专家

篇3:人才强国

日前, 中国人才发展论坛举行了人才发展理论创新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 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加强人才理论研究和宣传, 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人才理论, 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 为建设人才强国提供思想和理论支撑。

李源潮指出, 编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解放思想、理论创新的过程, 落实人才发展规划同样要解放思想、理论创新。要坚持和发展党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 夯实中国特色人才理论的思想基础。要紧紧围绕建设人才强国的需要, 研究和回答人才工作实践中提出的重要问题, 加强人才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要加强人才学科体系建设, 重视培养青年人才, 壮大人才理论研究队伍。

李源潮指出, 人才在实践中成长, 在实践中实现价值。人才理论研究要更多地关注现实、联系实际、尊重实践。现在我国人才工作的实践已经走在人才理论发展的前头, 人才理论工作者要到实践中去, 做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的学问, 把基层创造的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 用以指导新的实践。要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 加强与国际人才理论研究的交流合作, 积极借鉴国际人才发展经验。

篇4:只有人才兴企 才能实现人才强国

比尔·盖茨,就不会有微软这样的创新型企业;没有乔布斯,就很难想象有苹果公司;没有杰克·多西、

马克·扎克伯格这样天才年轻人,就没有推特、脸谱这样的社交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兴国实现“中国梦”,首先要人才兴企。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

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大数据时代,随着市场规则越来越完善,单纯地靠投机取巧、靠关系、靠政策发展企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谁拥有了更多的人才就等于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占据了该领域的制高点,就拥有了制胜的主动权。因此,今天的世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已经演化为人才与人才的竞争。显然,人才资源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企业竞争力的第一资源。

首先,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民财富得以增长的源泉。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企业管理的出发点之一,在各种资源配置过程中,弄清什么是起主导作用的第一资源,是实现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然资源日益枯竭,以知识、智力为特征的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关于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默(Romer)在其“新增长理论”中就强调了以知识为内涵的人才的重要性。哈佛大学罗伯特·巴罗等人曾运用“新增长理论”进行社会调查,结果发现穷国与富国之间拉大差距的原因不是穷国缺乏有形资本,而是缺乏人才和知识。为此,1994年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世界科学报告中指出,科学永远是财富之源,今天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就是在掌握知识方面的差距。知识是企业成长的因素,其关键就在于劳动者的知识化,即实现劳动者从人力到人才的转化,使人成为高智慧劳动者即人才。其劳动的创造性,使生产力得到彻底解放,使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美国硅谷是高智慧劳动者的聚结地,这里的人有一句口头禅: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主意都可以演绎为变成一座金矿的传奇。在硅谷,每24小时就会增加100个新的百万富翁。美国新增产值的2/3是靠微软、英特尔、苹果公司这样的知识企业的智慧劳动者提供的。比尔·盖茨本人每秒创造的价值为150美元。中国的联想集团、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产值成倍、成十倍增长,靠的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才资源。事实说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生存之基。

其次,人才是企业强大的保证。国以才而立,企以才而兴。没有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就没有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人才兴才能企业兴,人才强才能企业强。世界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预言:世界将陷入一场“人才争夺战”,人才成为企业成长的保证。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发展就需要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更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投入。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开发所需科技人员数量为传统产业的5倍;而制造等非研究开发部门中,技术工人比传统制造业多70%。高新技术产业要求生产第一线人员的1/3具有大学水平,其中50%以上要有技术学位,普通工人也要具有中学毕业后再受两年以上专业技术培训的水平才能上岗操作。世界化学业巨头巴斯夫公司(BASF)仅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专业人员就超过1万人,其中有1 700人获得自然科学高级学位。华为公司之所以高速发展,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一支素质精良、能够站在科研前沿、具有异质性创新知识的人才队伍作支撑,其各类科研人员接近万人。正是因为人才的保证,才使得企业逐渐强大,甚至成为世界500强。

最后,人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很多企业在创立初期,往往是生气勃勃,规模迅速膨胀,完成了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的初步积累。但当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以后,特别是到了成熟期,企业的发展速度反而停滞甚至下降,陷入了“可持续发展陷阱”。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作为动力源和发动机。管理大师曾经说过,“21世纪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个变化是企业发展的环境、目标、模式等。要适应这种变化,唯一的就是掌握优秀的人才资源。没有人才的企业,就是没有未来的企业。人是改造和创造各种物质条件的劳动者,尤其是人才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和动力源,是推动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只有拥有完善的人才贮备,企业才能在发展中占据优势,在前进中占据先机。所以,实施人才战略是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盈利双收的重要保证,是企业长久不衰的重要契机。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但不同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选择标准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企业选择人才应坚持“效益原则”。众所周知,“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首要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大批优秀的人才来担当重任,“效益原则”应是企业制订“人才标准”的首要前提。具体来说,企业应该按照以下要求来选拔、招聘人才。

首先,根据自身特点选拔“适用”人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不是学历越高、标准越高、创新能力越强越好,而是需要围绕自身目标以“适用”为前提,选拔适合本企业的人才。如果标准定得过高,就会造成人才浪费,增加“管理成本”,影响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如果标准定得过低,又会削弱企业在市场中已有的竞争优势,阻碍或影响企业的长足发展。譬如,劳动密集型企业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人才标准”就不一样。劳动密集型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大多数因工艺比较简单,更新换代也较慢,其附加值一般都不高,因此需要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人才标准”应侧重于人才的现场管理和操作指导水平,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如果“人才标准”片面强调学历为研究生、有创新力这样的高标准,就有可能使企业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影响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而技术密集性企业由于科技含量较大,所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一般比较高,产品更新换代较快,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就需要大批有创新力、开拓精神的高学历人才,因此“人才标准”应侧重于人才的现代科技创新、管理和应用水平,力争从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产品独特的性能和卓越的使用价值等优势中抢占市场,以获取丰厚的回报,并始终保持自己的人才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使企业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眼前利益,更有能力获得持久、长远的、大的发展。如果“人才标准”定得过低,而不适应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就会影响其“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其次,兼顾生存与发展选拔“结构”人才。人才是企业一切资本中最宝贵的资本,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可以说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动力。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不是档次越高、数量越多越好,还是需要一个合理的结构搭配,才能发挥人才的团队效应,否则,如果结构失衡,反而造成内耗,影响人才效应的发挥。企业发展的基础是生存,只有在保障生存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考虑发展,但要加速企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培训和引进企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一般来说,在一个企业发展的初期,需要一批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实用性人才,能够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有利于企业以最快的速度形成原始积累,积聚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势力。但当企业已经成为一个拥有现代化产品生产能力的规模企业乃至跨国公司了,就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效益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任何一个企业,必须兼顾生存和发展,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既保证当前,又着眼长远。当然,企业人才的选拔是一个过程,要在确保企业生存的大前提下,有步骤分阶段,既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一步登天。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在各个发展时期内,最大限度地、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保障企业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最后,适应市场经济选拔与市场机制国际标准接轨的人才。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企业的竞争是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因此,企业最需要的是既懂市场经济规则、又懂得全球化规则的人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游刃有余。具体来说,这样的人才,熟悉价值规律、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具有国际化视野,外语要好,有跨国公司工作经历的更佳。一个企业能够揽就这样一批人才,就能够保障自己的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总而言之,不同的企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来要求所有的企业,各个企业应根据企业自己的特点,制订与企业生存、发展、壮大需要相适应的人才机制。如果企业不分青红皂白地在人才管理模式上千篇一律或生搬硬套,结果反而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网罗天下英才为企业所有

几乎所有的公司和企业都有一个共识,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为了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许多企业“感情”“事业”“待遇”三管齐下,可谓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为了留住人才,韩国的大企业集团开始像风险企业一样对技术人才实行“股票优先购买权”,对经营利润超过指标的部分进行“成果分配”,打破论资排辈的惯例,大胆起用年轻的技术人才担任领导职务。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日本在世界各地展开“抢人”作业部署,将努力使外籍研究员所占的比率在21世纪初达到30%。美国《财富》杂志曾选出100家最吸引人的公司进行调查,发现几乎成功的企业都耗费巨资兴建了员工培训和教育设施,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进行投资。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一个强大的创新人才支撑体系。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异质性创新知识的拥有者,包括个人所拥有的独特经验、技能和心智模式。创新人才是能够创造新的价值的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是企业最稀缺的资源,因此,每一个企业都在千方百计地争夺,这就要求每一个企业出奇招,才能网罗这些英才为企业所有。这些奇招主要有:

第一,为所需要的人才搭建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时代已经进入自我价值实现的时代,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人才,最关注的是有没有实现自己理想、价值和聪明才智的平台。这就要求管理者尊重人才,改革用人体制、机制,为这些人才提供机遇和平台,使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仅企业增值,而且也能够使个人实现增值。

第二,为人才解除一切后顾之忧。人才大都是事业心强、工作投入的人,但在市场经济社会,这些人一般是中青年,上有老下有小,也面临着家庭生活和事业重担的双重压力,诸如子女进幼儿园上学、老年人赡养、住房待遇等各种问题,难免对事业有影响。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就要创造条件,为这些人制订收入、住房等优惠政策,提供期权、住房和各种待遇优惠,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业和工作中去。

第三,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立起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与不唯学历、职称、资历和身份”的人才衡量标准,不拘一格发现、使用人才。

第四,优化人才成才环境。人才最关注的是工作、生活环境,企业要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潜能,就必须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心干事业、干得成事业的环境,要营造一个宽容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在企业中生活得安心、舒心、宽心、放心,企业也真正把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政策留人落到实处。

篇5:人才强国

第一节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领域超前部署,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取得重要突破。

第二节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发试验设施,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第三节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第四节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加强公民知识产权意识,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完善国家标准体系,及时淘汰落后标准。

第五节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整合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力量,促进科研机构、大学、企业间科研人员的合理流动与合作,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

二、优先发展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

第一节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努力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特别是女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和贫困家庭学生的辍学率

第二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第三节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节 加大教育投入

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

第五节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职责,制定和完善学校的设置标准,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三、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第一节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完善培训制度,加强理论教育、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党政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企业家,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战略高技术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战略科学家。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引导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

篇6:人才强国 教育为先

人才强国 教育为先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人才强国,教育为先!   谈及中央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委员们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他们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党和国家把“人才强国”提高到和“科教兴国”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体现了对人才问题认识的高度。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如何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才优势,教育肩负着历史重任。   “错过了基础教育这个重要阶段,我们的拔尖创新人才数量可能大打折扣,‘尖’度可能大大降低”   如果说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话,基础教育当属于奠基工程。   “强调人才强国,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人算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甚至某一单位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就是人才,具有领导能力的领导人才,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具有高技能的技术工人,以及‘土专家’、种田能手等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守拙首先阐述了他的大人才观。“不管哪个层次的人才,都离不开基础教育的培养。”   姚守拙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让他始终不能忘怀的小事:菲律宾劳工在香港劳工市场上占据了很大的份额,总人数达十多万,而内地劳工却始终打不进香港劳工市场。“为什么?就一个原因,我们的劳工素质太低。许多人小学都没毕业,合同都不会签,这样的人,怎么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肩负重要的责任。”姚守拙语重心长地说。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南昌创世纪综合学校总校长黄晓浪,对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面对记者的提问,黄晓浪的语气急切而又诚恳:“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基础教育,即使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从基础教育做起。因为从教育科学的角度看,拔尖人才所具备的重要素质,是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和发展出来的。”就这一问题,黄晓浪准备提交一份提案,建议在中型以上城市建立若干所新型实验高中,在高中阶段开展拔尖人才的培养,并进一步向初中阶段渗透。黄晓浪呼吁社会重视基础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因为错过了基础教育这个重要阶段,我们的拔尖创新人才数量可能大打折扣,‘尖’度可能大大降低。”对于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教授李未明也表示同感。“从人才培养的规律性看,即使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不仅仅取决于高校,必须从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奠定基础。”   “拔尖创新人才可以引进,但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只能靠本地化培养,只能靠职业教育来培养”   如果说教育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的话,职业教育则是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第一线的排头兵。   “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一大批专门人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拔尖创新人才可以引进,但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只能靠本地化培养,只能靠职业教育来培养。”谈及职业教育,全国政协委员、青岛市副市长王修林如是说。   职业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王修林委员认为主要受制于管理体制、政策体系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影响制约。   这集中表现在三个脱节上。其一,技工学校归劳动部门管,不归教育部门管,这是管理部门的脱节。其二,用人单位包括主管部门和企业,与教育部门脱节。这种脱节又导致了第三个脱节:从培养人才的形式上,技能教育和基础理论教育的脱节。如果能通过立法或政策的形式,将企业与教育之间的责权利规范下来,最终受益的是双方。   “人才是最珍贵的资源。地方要引资,政府可以优惠税收,可以优惠贷款,但人才问题不是政府一声令下就能解决的。”王修林委员说。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大学不光是教书的地方,她应该是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是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向社会提供人才的基地”   如果把各个层次的人力资源比作一座金字塔的话,拔尖创新人才就是这座塔的塔尖。而高等教育就肩负着吸引、培养这些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   “大学不光是教书的地方,她应该是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是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向社会提供人才的基地。”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工学院教授韦云隆这样定位大学的功能。   高校要培养人才,先得引来人才。引什么人?韦云隆委员认为,要吸引国内尤其是国外的高层次人才。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吸引人。办法不外乎东边的把西边的调去了,南边的把西边的挖去了,总量却没有变化。这些年来,我们的海外留学人员有六七十万,在册的有57万。他们是中华民族存在国外的一大笔财富。现在到了回收这批人才的时候了。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教授高玉葆则结合南开大学的经验,讲述自己的看法:“不能等人才成家成名以后引进,要看好苗头,提前将有潜力的人才吸引回来。”   高等教育的一大作用是培养高层次人才。谈及这一点,高玉葆委员认为,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要服务于国家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切合当前实际。其次要改革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断充实、更新学科前沿的知识。

篇7: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当今世界,科技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科技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从整体的科技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锅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上周“科普大篷车”走进我们学校,带来了25样科技创新的物品。有“无皮鼓”不用皮,用手往下敲就会发出鼓的那种“咚咚”的声音。还有“疏通环线”拿着一根带有圈圈的金属棍子,绕着“环线”,不能碰到“环线”,如果碰到就会发出声音,这让我觉得十分惊奇。这次的“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让我开了眼界,看到了许多由于科技的发展而创新出的产品。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教育对个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为个人未来幸福生活奠基,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

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始终坚持。

篇8: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是在科学分析人才成长规律、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论断, 视野开阔、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既有深邃的历史眼光, 又有深刻的时代洞察力;既有立足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把握和宏观指导, 又有着眼于人才工作的具体部署;既有思想理论创新, 又有管用务实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 是指导我们扎实做好各项人才工作、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国家的强盛, 归根到底必须依靠人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 发现人才如获至宝, 举荐人才不拘一格, 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不唯地域引进人才, 不求所有开发人才, 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 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从全球范围看, 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提出新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世界范围内创新要素加速流动, 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进程不断加快, 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 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

从国内发展看, 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随着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的逐步变化, 人口红利和要素驱动力减弱, 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 我国经济结构亟须调整优化, 向中高端迈进。经济发展要实现新动力、优结构、可持续, 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篇9:人才强国

钟海青说,《人才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的政策,以及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对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及事业发展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广西民族大学作为自治区政府“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两所省部共建高校之一,担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各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责任,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人才规划纲要》应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用足用活国家人才政策,认真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加大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力度,完善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创新团队的组织新模式,增强培养和集聚人才的能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造就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

第二,积极推进质量发展战略,着力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质量保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努力把各民族学生培养成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模范;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主动融入广西对外开放事业,立足东南亚国家,面向东亚、南亚和欧美国家,加大与国外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积极探索合作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为促进中国—东盟合作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篇10: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最近,中央批准印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这个《人才规划纲要》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绩,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是今后几年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于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宏伟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全面分析我国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二十一世纪头一、二十年是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方面的挑战最为严峻。“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人才队伍建设,关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关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各级党委、政府要围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努力实现《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把握规律,拓宽思路,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党和国家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之中去谋划,去部署,去推进。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在几十年的干部、人才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人才规划纲要》是在科学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根据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制定的,从指导思想到政策措施,都体现了党在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战略思想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必须学习好《人才规划纲要》,掌握基本精神,理清工作思路。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健康进行;要以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认真贯彻执行各项人才政策,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精神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是《人才规划纲要》的一个鲜明特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规划纲要》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落实,要继续以改革的精神大胆创新,及时研究解决人才队伍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理论创新,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一切有利于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加强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理论研究,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推进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要进行工作方式创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速人才工作信息化,不断把人才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关键在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认真学习《人才规划纲要》,广泛宣传《人才规划纲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和重视人才工作的氛围。要加强宏观指导,把中央的要求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中央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要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实行分类指导,使之相互协调,整体推进。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以推动全局工作。要组织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时代呼唤人才,发展需要人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相信,只要认真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一定会到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

上一篇:楼栋长例会机制下一篇:水泥电杆生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