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保险费征管现状及规范管理的探讨

2024-05-08

关于社会保险费征管现状及规范管理的探讨(精选8篇)

篇1:关于社会保险费征管现状及规范管理的探讨

关于社会保险费征管现状及规范管理的探讨

前言 :

从建立国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来,社会保险政策的制定,社会保险费的征收、管理和支付一直由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负责,这种既定“政策”,又管“钱”的管理体制,在当时曾起了一定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以前多年形成的社会保险费收缴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我市开始了社会保险费税务征收的步伐,1999年接征基本养老保险,2002年接征基本医疗保险,2004年接征失业保险、工伤保险,2005年接征生育保险,标志着我市五费合征正式开始。这不仅改变了社会保险费征收主体,更重要的是基本建立起了“税务征收、财政监管、社保发放”的社会保险工作管理新体制,同时,为今后开征社会保障税和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等重大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做了前期准备、奠定了良好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工作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保险费税务征收,与以前社会保障部门征收,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与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社会保险关系、公平合理征收社会保险费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图从当前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的现状分析,就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范社会保险费征管方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社会保险费征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目前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职责交叉,责任模糊,流程不畅,难以操作。

目前尚在执行的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及《浙江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对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分工规定 1 交叉、责任模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具有提供社会保险服务,负责社会保险登记、审核缴费申报、基数稽核、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等职责,而我省只授权地方税务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会保险费的征收职责,使社会保险费的登记、申报或核定缴费等诸多情况不能及时掌握,这样既不利于缴费人顺利缴费,又不利于规范执法行为。造成征管多环节,部门难协调,核算难统一,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成本,极不方便缴费人。

(二)分管部门信息系统各自为政,信息传递不够流畅,公共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利用。

目前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体制所涉及的部门有: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民政部门、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我市为地方税务机关下略)、财政等。除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每月底将核定的最低基数传送给征收机构,征收机构将上月的入库数传给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外,部门之间没能建立信息共享的共用操作平台对社会保险费业务进行联网处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登记、变更、注销、记录、审核等不能有效整合,执法刚性和工作效率大打折扣,造成公共资源浪费。

(三)劳动监督部门监控乏力,造成缴费人钻政策空子,逃避缴纳社会保险费。

一是新的经营形式,给劳动监督部门监控加大了难度。如:劳动力的“专营”式管理。因劳动力成本上涨,传统的雇佣形态已不适应私营业主积累资本的需求了,取而代之的业务“专营”、短期契约等雇佣方式。这些职工号称是外地厂家在本市的销售代表,工资由外地厂家支付,企业只负责管理。企业不予承认对佣工事实,劳动部门无法监控,造成漏管和失管。二是新的用工形式,也给劳动监督部门监控增加了困难。用工放开后,有的业主通过不签订劳动合同、不办手续、瞒报人数和工资基数或与市内外劳务公司签订用工合同等形式逃避缴纳社保,劳动部门带来管理难度加大。

(四)企业追求成本最小化,造成社会保险费足额征收的隐患。首先,社会保险费缴费门槛太高,入保费率高,增大了企业成本,企业难以全员参保。就目前情况看,较难参加社会保险的以新成立的民营企业和外地员工为主。按我市现行社保费政策,单位和个人共承担的社保险费综合费率为35.6%—35.8%,其中养老保险为14%(个人承担8%)、医疗保险(固定2346元基数)为7%(个人承担2%)、失业保险为2%(个人承担1%),工伤保险为0.8%-1%,生育保险为0.8%。对于企业来说,聘用一个员工,按2010年浙江省平均工资 30650 元的60%(社保费最低标准)计算,月缴费基数应为1535元,企业月应负担434.38元,个人应负担185.07元。这就是说,企业每年为员工负担缴纳社会保险费达7433.4元。其次,个体、私营业主和极少部分企业法人对缴纳社会保险费认识不足,主观不愿为员工入保。出于降低经营成本考虑,大多个体、私营企业老板根本不愿为员工入保。再次,部分员工追求眼前既得利益,只关心的是当前生活,顾不上考虑长远利益,不想缴纳社会保险费,为雇主追求成本最小化提供方便。

企业申报缴费基数质量有待提高。现行政策规定,应以企业支付在职职工的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计算缴纳社会保费。工资总额应该包括职工的基本工资、各种津贴、经常性奖金和其他工资。有些单位为了少缴社会保险费,只以职工的基本工资来申报,或者故意少报职工工资总额,虽然年终会结算,一旦查到也没有处罚规定,只须补缴社会保险费,致使在征管过程中漏缴、少缴的情况难以有效遏制,严重阻碍公平、合理征缴社会保险费。

(五)员工不愿参保或不愿转入本地参保

一是年龄接近退休的人员,由于无法正常退休,都不愿参保缴纳;二是部分员工如我市部分企业员工参保在杭州等地由于现行医保待遇及退休后的整体待遇与我市有差距就不愿转入我市参保。三是集团企业总部参保或上级公司参保,主要形式有银、证券、保险等不参保在县市而参保在地级市或省级。四是大多数的外来务工人员参保的积极性也不高,大多只要求老板增加工资,而要求不缴纳社会保险。给征收造成了阻碍。

(六)各险种征缴基数不统一。

目前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缴费基数的最低控制线不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缴费基数最低控制线是上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60%;而医疗保险当地职工平均工资100%,从而使各险种征缴保险费时要分别计算。而年终结算时,又必须以工资总额为基数进行清算,特别是医疗保险,职工个人账户的金额及报销比例与缴费无关联,使得工资高的多缴费,工资低的少缴费,造成不公平的现象。

其他险种单位基数必须大于等于个人基数问题。由于个人基数是根据上 职工平均工资计算,一般在一年内不允许变更,造成工资增幅较大时,单位缴纳了大量的社保,而个人无法享受,当企业效益不佳,工资降幅较大时,单位缴费无法下调,造成企业负担过重。

二、我市目前在征收管理过程中已经采取的措施

(一)通过TF2006征管系统全面强化征收基础管理工作

缴费登记及注销都通过TF2006进行,并在受理税务登记时,提醒单位及时向社保经办机构办理社保费登记,社保经办机构同时委托乡镇街道每年进行社保费登记的年检工作。在注销税务登记时,要求企业提供社保登记注销证明,不能提供证明的一般不予受理税务登记注销手续。通过与财务信息采集表、社保经办机构数据比对,动态全面地掌握参保情况。

(二)数据导入TF2006系统,申报金额小于核定金额无法申报

社保部们每月底前,将要申报的数据发送给税务部们,并在TF2006系统中进行控制。如果企业个人缴费基数不等于社保核定的个人缴费基数或企业申报的单位基数小于个人基数,申报将无法成功。这在源头上进行控制,使企业申报的质量大大提升。

(三)规范和完善了结算

从2008年起,我市开始实行社会保险费征收结算,09年和10年又通过市局开发的结算软件进行网上申报结算。2010仅硖石分局结算户数4838户,涉及补交户数3693户补交金额2820.10万元。

(四)推行企业社会保险涉费风险提示

今年起,地税部门针对全市社保征缴情况建立了社会保险风险提示机制,对企业职工参保比例和未足额缴费的企业进行涉费风险防范提示,促使企业自我纠正,有效减少企业风险的发生。

三、加强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仍需完善的措施

上述问题的存在,主要是法律法规对社会保险费征缴主体不够明确,税务部门征缴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征缴流程不够科学,征缴基数多头管理,征缴手段现代化程度不高,可见完善社会保险费税务征收工作显得较为迫切,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新的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办法和流程,规范各环节职责、任务和责任,保证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流程清晰,操作方便。首先,按照《中华人民共 和国社会保险法》分别建立社会保险的登记、鉴定、征收、划解、发放、使用、监督、处罚和查询办法。其次,根据上述办法建立社会保险的登记、鉴定和审核、征收、划解、发放、使用、监督、处罚和查询流程。在建立办法和流程时,必须考虑各环节办法和流程的衔接和可操作性,杜绝办法和流程在涉及多个部门时的交叉而形成模糊规定。

(二)综合分管部门信息,按照上述办法和流程建立覆盖全社会、科学规范的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综合管理网络,共同建立中心数据库。实行税务部门、财政部门、劳动保障部门、社保部门和银行计算机实时联网,保证信息传递即时流畅,公共资源得到最大利用。按照上述办法和流程由政府主导开发覆盖全社会、科学规范的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综合管理网络软件,实现相关部门的联网管理。其次,由各分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任务及时录入相关信息,根据设置的推送和审计功能及时维护系统,保证数据的及时、准确。再次,设置部分互动提醒功能。如征收部门发现漏管情况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及时更新,以免造成缴费人往返劳顿。缴费人的申报系统可与地税的个税申报系统联动,工资总额取自个税全员申报系统,个人缴费基数取自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系统。并过通个税申报系统进行社保费的年终结算。

(三)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宣传,逐步提高缴费人缴纳社会保险费自觉性。首先,加强对私营业主、个体工商业户的宣传解释工作,使其明白依法缴费是每一个公民依法经营,保证雇员合法权益是其应尽的义务。其次,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广大群众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途径,结合实际,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保意识,在全社会树立依法参保缴费的良好风气,实现从“要我保”到“我要保”的转变,使广大群众能够认识到多缴费者多受益,不缴费者不但不受益,甚至要受法律制裁,从而切实有效解决社会保险费征收难的问题。

(四)统一各险种的缴费基数。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缴费基数,将过去企业上报工资总额改为企业列入成本和费用的工资总额为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基数,各险种缴费基数最低控制线统一为省职工平均工资的60%,并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五费合征,统一缴费基数、统一申报结算、统一一个比例、统一一张票据,内部各险种实行分账管理。

(五)建立科学的收支评价体系,适当下调缴费比例。目前企业对于社保费支出占企业总支出比重较大,按我市现行社保费政策,单位和个人共承担的社保险费综合费率为35.6%—35.8%,根据税费入库情况分析,社保费支出占企业税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2010硖石分局入库的5232户企业中,有3380户企业社保费的入库数大于税收(不含国税)入库数。

总之,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征管制度,解决社会保险费中的征收、欠缴等具体问题。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贯彻实施,为广大社保人员提供更加充足、完善的社会保障,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康持续地发展。

硖石税务分局

篇2:关于社会保险费征管现状及规范管理的探讨

(草案)

各村委会、镇直各单位:

根据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字[2006]22号)要求,为尽快规范和加强社会抚养费征管工作,彻底改变我镇社会抚养费征收面低、征收起点低、卷宗不规范的现状,现将下一步社会抚养费征管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依法征缴

镇党委政府直接负责我镇社会抚养费的征管工作。代征站同志要全力以赴,规范计划外生育的卷宗及日常督促缴纳工作。各村“两委”成员及镇直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依法配合做好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工作。社会抚养费代征站执法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业务知识,必须由有执法资格。

二、加强宣传,迅速掀起我镇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的高潮,并建立起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的长效工作机制。

要利用广播、横幅、舆论宣传等方式,对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同时要认真详实的向广大群众宣传我镇社会抚养费首征标准,及计划生育优惠政策,迅速掀起我镇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的高潮,并使之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三、扩大征收面,严格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

要求所有计划外生育人员都要被督促缴纳到位。任何单位和人,不得随意降低社会抚养费的首征标准:

(一)、未依法取得夫妻关系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征收标准要达到5000元。

(二)、间隔期不到或女方不满26周岁,生育二孩的,征收标准要达到2000元。

(三)、违反《安徽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生育二孩的一般家庭,第一次缴纳不得低于12000元;生育多孩的第一次缴纳不得低于15000元。对于名人、富人,要据实依法征收,并制定还款计划,直到达到征收标准。对于家庭确实有困难的超生对象,低于首次缴纳标准的,须经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计生办主任、代征站站长集体研究。镇主要负责同志签字后,报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行政执法合议小组研究后,市计生委主要负责同志批准后方可执行。

(四)、强化措施、严明纪律

禁止党员、干部在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中为违法生育者说情、开脱,对干扰社会抚养费征收和强制执行工作的,从说情人工资中抵缴社会抚养费,并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分别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备案。同时各村“两委”干部及镇直主要负责人,具有不可推卸的协助征收责任。2007年元月1日-2008年3月底之间超生的,首征社会抚养费要达到市规定的首征标准。4月份再有超生的,属于村“两委”干部包片的,自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下达之日起,一个月内未协助征收达不到首征标准的,所包片负责人就地免职,后交该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协助征收,二个月仍未达到首征标准的,村支部书记予以免职,村主任停职,并将该超生对象移交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此期间若有村“两委”干部及镇直干部有做反面工作的,将严惩不怠。

(五)、奖罚分明,严格管理

对于在社会抚养费协助征收较好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照上级文件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于不能如期完成任务的或在征收过程中违反程序或挪用社会抚养费的将依法、依纪处罚到位,毫不手软。同时对于收缴上来的社会抚养费做到收、支“两条线”管理。

篇3:关于社会保险费征管现状及规范管理的探讨

医院档案既是记载医院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原始记录, 也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医院的生存及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医院档案所涉及到的类别也十分丰富, 主要包涵病历、图书、文书文件、科研、设备以及财务等等。其中, 对病历档案的管理尤为重要, 它指的是患者来到医院进行治疗的整个过程的详细记录, 包括病人基本信息、发病症状、检查结果、医生诊断、用药情况、治疗过程以及治疗情况等。医院档案是医院的重要资源, 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创新, 不仅有利于为教学以及科研提供更好的服务, 同时还能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为医生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信息资源, 有力的提升了医院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此, 加强对医院档案在管理方面的创新力度, 则显得势在必行。

二、现阶段我国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 医院档案在内容上界定不清。

在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进程中, 医院在档案的内涵和外延方面也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 而我国部分医院却未能深刻认识与把握到这种变化, 未能及时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规范及标准, 大多数医院档案管理措施的实施仅仅是各级医院凭借自身的以往经验来制定的, 缺乏一定的严谨性与科学性。与此同时, 对于许多应纳入档案管理范围的档案未能进行收录, 与科学合理的分类, 这使得档案的管理相对分散, 档案内容也相对缺失,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进一步致使医院的档案利用率迟迟得不到提升。

(二) 缺乏先进的管理设施与管理技术。

医院档案管理要想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就必须在管理技术上进行改革与创新。而创新的管理技术往往是以先进的管理设施为重要依托的, 诚然现阶段来看, 我国大多数医院在这方面都做的有所欠缺。即未能把诸如复印机、扫描仪、刻录机、温湿度计、加湿器等一系列硬件设施配备齐全, 使得医学档案的安全有效保管得不到保障。另外, 部分医院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 在医院档案管理方式上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纯手工管理方式, 未能结合信息化网络化技术进行有效管理, 这不仅耗时多, 费精力, 且管理质量较低, 严重制约着档案事业的发展。

(三) 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医院档案管理人员是实行档案管理的主体,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 在我国大多数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中, 却普遍存在业务素质较低的现象。大部分档案管理人员都是由非档案专业毕业人才来担任的, 在专业素质、理论水平以及管理技术方面都有所不足,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医院档案的有效管理, 给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较大阻碍。另外, 医院档案管理人才较大的流动性, 也给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 医院档案管理思想上的创新。

对档案管理观念进行创新是创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 也是革新传统管理手段的第一步。具体而言, 就是转变传统管理观念, 对分类相对繁琐而复杂的档案, 要充分注重其档案建立初期的录入工作。即将所有的原始档案进行电脑的原始录入, 对每个人的检查信息、检查结果、治疗过程以及治疗结果都通过电脑录入的方式进行建档, 通过该种方式来有效减轻档案分类工作的巨大压力, 并将繁杂信息杂乱无章的问题现象给以有效解决。另外, 还要充分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招聘工作, 将业务素质水平高, 思想素质好, 且社会关系简单的专业档案管理人员充入到医院档案管理队伍中, 将不满足岗位要求的员工调到与之能力相适应的岗位上去, 以实现档案管理队伍结构的优化, 进一步推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二) 医院档案管理模式上的创新。

在传统医院档案管理模式中, 对档案的整理往往是在事情发生之后再进行的, 对事情发生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细节及关键要素都缺乏必要的记载, 显然这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档案信息的完整性, 不仅影响到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 甚至还关乎到患者的健康与性命。为此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充分重视患者在医院治病过程中每一个细节的记录, 并在档案建立初期进行存档分类工作, 以将档案管理方式得到进一步完善。此外, 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到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 建立其各科室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使拥有权限的用户能够通过关键字词的输入就能够方便、快捷而准确的找到所需的信息资源, 同时设置必备的打印机以及刻录机等装置, 能够将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进行及时的打印, 促进医院档案管理高效、便捷的服务模式的实现。

(三) 在工作服务上要有创新意识。

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在工作上履行服务意识, 还要很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及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服务意识进行创新。具体来说, 首先, 要对服务于患者的档案查询方式, 进行改良与创新, 以不断提升将档案查询的速度进行提升, 在为患者争取到更多、更及时的救治时间的同时, 提升医院在患者心中的形象, 使紧张的医患冲突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其次, 对传统的档案服务方式进行创新, 即对原始档案文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加工, 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完整而有效的信息资源, 与此同时, 重视医患事故专题档案的收集工作, 将该类档案进行有效归纳与整理, 并以此为重要参考依据来总结出有效的应对性措施, 以促进医院的正常平稳运行。另外, 加大对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管理理论及技能方面的培训力度, 并建立健全相关的考核机制与激励机制, 有效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将其档案管理水平及管理效率进行不断提升, 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四、结语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于我国传统医院档案管理模式而言, 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而医院要想抓住机遇, 顺应时代的潮流, 就务必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及医院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进行有效创新, 通过更新管理理念, 引进先进档案管理技术以及创新服务意识的方式, 来促进医院档案管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进而将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有效提升, 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 韩莹, 张琦.新时期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重点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09) .

[2]李冰, 周国华, 赵国堂浅析医院档案管理网络化建设[J].才智, 2014 (07) .

[3]丁红.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及相应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02) .

[4]程修光.关于医院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建设的若干探讨[J].办公室业务, 2013 (05) .

[5]张勇, 张羽, 浅谈医院评审对医院档案规范化管理的促进作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17) .

篇4:关于社会保险费征管现状及规范管理的探讨

摘 要:命案的侦破中,法医尸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我国迄今为止,除大城市或省会城市外,法医仍然处于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绝大多数基层公安机关的法医在面临尸检时往往没有专门的场所,有时会影响命案的侦破。本文将从尸检的重要作用着手,结合现阶段我国法医尸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法医;命案;尸检;对策

在刑事犯罪中,命案是其中危害最严重、恶性程度最高的案件类型。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安机关都讲命案侦破放在重要的位置,能够准确、快速地侦破案件是公安机关的努力方向。因此应当规范法医命案尸检的工作流程,加强宏观建设,这将对我国提高命案侦破率意义重大。

一、我国法医命案尸检现状分析

1.法医的工作条件

迄今为止,我国除了大城市或省会城市外,大多数城市的法医工作环境极其恶劣,特别是在进行命案尸检时。以河南省为例,该省除了南阳市设立专门的法医尸检所外,其他地市均无专门场所。包括郑州市在内,法医们无论严寒酷暑,仍然在荒郊野外或殡仪馆的停尸间外的露天场所进行命案尸检,其艰辛程度及自身身体损耗可想而知。由于恶劣的工作环境,大多数法医都是长时间深蹲或弯腰,很多法医都在40岁左右,正值经验丰富的阶段便患上不同程度的腰疾或腿疾,不仅工作条件简陋还对法医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带来很大的损伤。

2.无专门尸检场所带来的负效应

由于没有专门的尸检场所,很多法医在进行尸检时都采取露天作业,死者会被除去衣服,展露在外围群众视野中,有伤风化同时涉嫌触犯了死者尊严的负效应。医院太平间附近的病房楼内不少患者及周边住宅楼的居民对法医露天尸检更是怨声载道。由于法医没有专门的储尸间,有的无名尸体被寄存在太平间或殡仪馆内,长期存放产生的费用也产生了纠纷。由此产生的负效应之多,也给公安机关侦破刑事案件带来了困扰。

二、法医命案现场勘查存在的问题

1.注重尸体检验,忽视对案发现场的实地勘查

对于法医检验工作来说,命案现场勘查是至关重要的环境,对于侦破案件意义重大。根据公安机关出台的关于命案现场勘查的相关规则现实,在对命案现场进行勘查时,应当有法医参加,命案现场勘查是法医的职责。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的法医对现场勘查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对法医工作存在片面的认识。他们更注重对尸体解剖检验,以此来明确死亡的原因及方式,并推断死亡时间及作案工具。还有的法医则认为,现场勘查是痕检技术人员的工作,法医只是负责丢尸体进行检验。痕检技术人员与法医的工作不能够很好地配合,将发现的痕迹物证及其他相关现象与尸检情况相结合。

2.注重尸体检验,忽视对生物物证检验结果的分析研究

在命案现场,与尸体相关的血液、毛发、唾液斑等大量的生物物证也都与侦破案件息息相关,可以作为命案现场的重建的重要依据。当前的命案现场勘查中,很多法医都只注重对尸体解剖检验,忽视对生物物证等方面的检验结果分析,特别是对命案形成的过程缺乏全面客观的研究,最终导致现场重建不准确,案犯刻画不全面等情况。

3.重尸体损伤,忽视对尸体附属物的检验

尸体的附属物种类繁多,例如,死者生前穿戴的衣物、鞋子、包等,或携带的戒指、眼镜等。有时尸体损伤是依靠外界暴力作用的结果,这些外力经常会给附属物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死者的衣物如果出现破裂口,并且是锐器导致的,可以判断致伤物可能是刀等锋利武器。如果是钝器所伤,衣物会留下印痕,以此可以判断出致伤工具的种类或形态。如果是爆炸,残留衣物可以分析出炸药的种类。如果双手进行过抵抗,手上的戒指会留下印痕。这些附属物有时会是侦破案件的关键,法医在检验实体的同时,应当重视起对附属物的检验。

三、工作改进建议

1.建立法医命案现场勘查的标准化体系

为了使法医命案现场勘查工作进行地更加规范化、系统化,有必要建立一个标准的体系。首先,要充分了解案情,根据事件发生或发现的具体事件,结合目击者或知情人士的表述,初步判定命案的死亡时间或情况。之后,要对犯罪现场进行全面的勘查,法医应当积极参加现场勘查中,除了仔细观察尸体周边环境及尸体状态外,还要对毛发等进行提取。还应当以尸体为中心,将周边的环境进行搜索,将发现的血迹、遗留物等保留下来,并将衣着和随身物品作为物证保留下来。其他侦查人员如果发现法医物证,应当及时报告,并交由法医勘验人员提取。随后将尸体进行逐项检验,系统地进行解剖,贯穿病变或损伤,必要时可进行病理检验。

2.提高命案现场重建的意识

对于法医来说,现场重建是必由之路,是在尸检及现场勘查之后根据丰富的经验及专业知识,重新构建的案发过程。将整个案件的作案心理活动及隐含信息等进行重建,模拟作案过程。作为破案的重要途径,现场重建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包括对资料的搜集、初步推理阶段、假定建立阶段、物证阶段及理论形成阶段。现场勘验阶段应当根据现场所发生的一切结合物证的分布情况进行立体化的思维,研究从起始到结束的整个动态过程,必要时要认真做好现场的实验,对案件的发生做出合理的判断。

3.深化犯罪心理痕迹的利用

犯罪嫌疑人在特定的情景下所处的主体状态便是犯罪心里痕迹,犯罪嫌疑人在一定的心理状态下才会支配犯罪行为的发生,无论犯罪嫌疑人从事何种职业、年龄多大,身高体重如何等,还是犯罪嫌疑人对现场情况的熟悉程度如何,与死者的关系如何等,这些犯罪嫌疑人的个性因素都会直接影响犯罪行为所遗留下犯罪心理痕迹,有时会间接折射出作案的手段、时间、杀人动机等。在物质痕迹提取率难度较大时,要充分利用好犯罪心理痕迹的把握,确定侦查方向和范围,为认定犯罪嫌疑人提供有力证据。

参考文献:

[1]颜志伟. 我国法医命案尸检现状及规范对策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109-113.

[2]庞宏兵. 我国法医学尸体解剖室建设发展现状及对策初探[J].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4,02:183-185.

[3]凌光昀,王庆红,杜宏,周宇驰. 法医命案现场勘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4,05:65-68.

[4]陈永生. 中国司法鉴定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以侦查机关鉴定机构的设置为中心[J]. 清华法学,2013,04:84-104.

作者简介:

王德虎(1981~),男,漢族,本科,宁夏银川人,工作单位:银川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法医。

篇5:关于社会保险费征管现状及规范管理的探讨

1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现状

1.1 工程造价带着“计划”痕迹

我国工程造价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体系。目前,随着《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颁布实施,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已经在逐步放开价格,大多数工程已采用工程综合单价,但是仍然摆脱不了“量价合一”的束缚,因此有人称之为过渡时期的计价依据。这种价格机制虽然没有政府指导性的法定基础,但通过政府的一系列工程造价管理规范性文件使它披上了“政府指导价”的外衣。

1.2 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基础工作较薄弱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有的指标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对编制初步设计总概算时所需的概算定额和指标,各有关部门有所规定,但其来源不畅通;对民用建筑的概算指标缺少地方有关的具体规定;设备材料价格信息系统不够健全,还不能定期发表材料价格指数,以指导工程造价的预测和调整。

1.3 片面强调计价依据的市场化,忽视计价依据控制工程造价的作用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历来重视实施阶段的造价确定,不重视造价的有效控制。在这种管理方式的影响下,一方面,建设项目前期所需计价依据的缺乏,成为导致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三超”(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将工程造价管理仅限于实施阶段,造成了认识上的错觉,似乎一谈起计价依据的改革就笼统地归结到所谓的企业自主定价和市场形成价格,而不从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的思路出发考虑计价依据的改革。因为只重视实施阶段计价依据的改革,片面强调计价依据的市场化,从而忽视了计价依据在建设项目前期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作用。

2 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配套措施

2.1 加快管理理念的转化,转变造价管理部门职能,改变管理方式

首先是思想方法的转化,要逐步树立起国际化的意识以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和新要求。其次要强化自立自强、公平竞争、尊重知识产权、以质取胜、依法经营、重视人才的理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我国政府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应转变政府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职能。政府应逐渐变微观干预为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不再是建设项目唯一的投资主体,集体、个体等多种投资主体的比例增大。业主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按市场需求投资建设。为了使建设项目投资发挥更大的效益,客观上要求业主按市场规律择优选择承建人,并为自己的认可选择权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因此承包人的报价权和发包人的认可选择权是双向性的市场制衡权力。这也充分体现了公平竞争的意义。

2.2 要继续完善和改革现行工程造价计价依据及计价办法

计价依据及计价办法改革和完善的思路应该是:统一量,放开价,指导费。真正市场化的价格机制是通过价值规律来起作用的,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自发地调节着建设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工程价格若真正实现市场化,就有可能自发地调节建筑市场的供求,就有可能通过企业成长与破产来维持市场的均衡。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以市场为取向的,对于工程造价的确定不可能游离于经济体制改革之外,因此,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必须以市场为取向,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最终建立以市场形成工程价格的机制。

2.3 积极推行工程量清单报价

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投标后,工程总报价不再是决定工程中标与否的唯一依据,工程标底仅供参考,也不作为评标的主要条件,而是以工程量清单总报价、工程量清单项目费、措施项目费、主要材料价格和主要清单项目综合单价等因素组成工程评标评分细则,使招标人心中有数。相对于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减少了招标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规范了评标委员会的行为,在能够反映工程的个别成本的同时,有利于业主控制造价及企业自主报价和公平竞争。工程量清单是国际通用的工程招投标方式,其实质是最低报价中标,而且是建立在发育完善的市场和工程担保制度基础上的。这种招投标方式是我国招投标制度改革的方向,应积极推行。但实行工程量清单报价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不能脱离我国当前市场的实际一哄而上。目前,我国的建筑市场尚在发育和逐步完善,市场主体各方的行为还不规范,工程担保制度也未建立起来,虽然招投标法和质量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企业不得以低于成本价中标,但由于企业的个别成本的涵义目前尚无定论,国内绝大多数施工企业尚未建立起系统的报价资料,在此情况下要完全按照国际惯例实行工程量清单报价,以最低报价中标是不现实的,可能造成不正当竞争或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工程量清单报价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由国家制订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统一的项目划分,统一的计价方法和统一的计量单位,各省、市制订适合本地实际的工程量清单报价的计价依据及计价方法,逐步推行工程量清单报价的招投标方式。

2.4 规范管理,建立有形工程造价咨询市场

目前,各项政策法规的实施,靠的是管理部门的监管和咨询单位的自律,但是监管仍存在局限性,自律难以真正实现。因此,除政府投资的大型项目可以有政府造价管理体制部门全方位参与管理外,其余与工程造价有关的业务可以推向咨询市场,以激活工程造价管理机制。成立有形市场后,由于工程结算审核要进入该市场,政府代表的监管力度和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监管机制;企业如不自律,政府就强之以法,从而更充分的发挥出政府对工程造价的宏观调控职能,真正起到维护造价咨询工作严肃、公平、公正性的作用,有形市场的建立不仅能为所有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届时,还能有效制止国外建筑企业的不公平竞争行为。

2.5 加强全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络的建设及应用

为了确保编制工程概算的质量,除了要有足够深度的设计图纸及其说明外,还必须具备正确反映工程造价的信息。信息化工作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工程造价信息化应该围绕为工程建设市场服务,为工程造价管理改革服务这条主线,组织技术攻关,开展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更大发展。

3 结语

工程造价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造价管理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基本建设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对工程造价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强人才培育,使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模式和方法,立足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廖天平.建筑工程造价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篇6:关于社会保险费征管现状及规范管理的探讨

[关键词]社会艺术;培训师资队伍;现状;规范化管理

前言

艺术教育是一门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的课程,可分为专业艺术教育和国民艺术教育,社会艺术属于后者。其重点是面向社会普及艺术教育,其特色是全面性与终身性,不仅能提高国民素质,而且能丰富人民精神生活[1]。而培训师资队伍是指从教师的数量上和质量上来概括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可间接反映社会艺术的精神文明内涵,对于社会艺术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着长久而深远的意义。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培训师资队伍的强弱是成功办好社会艺术教育工作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应重视社会艺术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社会艺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艺术教育整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得到社会大部分人群和教育部门的极大关注。但目前仍有部门社会艺术教育机构只把教育的主要目的放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而忽略了陶冶情操、人文素养教育、学会审美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教育。造成这些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工作者对艺术教育缺乏必要和足够的重视,这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其今后的工作与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

二、社会艺术培训师资队伍的现状

2.1社会艺术教育门槛较高,导致师资匮乏

由于社会艺术教育具有全面性和终身性的特点,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着特殊的要求[2]。其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的学历、一定专业的技能水平、相应的教学经历等才能顺利进入社会艺术教育门槛。多数年轻教师的专业积累不够厚重,教学实践和经验也不够丰富,即使学历高也不能针对市场需要的专业技术与能力进行教学上的无缝对接。这些原因造成了社会艺术教育师资匮乏,对学生而言,专业师资的匮乏对学习质量可产生很大的影响。

2.2教师为了学历而学习,导致师资素质低

我国的社会艺术培训教育机构的教师学历分为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4个层次的学历。由于上层管理者高度重视社会艺术教师的学历,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我国的县级教育系统中有80%以上的社会艺术教师达到了大专学历,而大中城市教育系统中有85%以上的社会艺术教师达到了本科学历。这就导致部分教师把进修培训作为取得学历的途径,却忽视了加强艺术素质、教学管理等方面水平。这种急于求成的现象直接对培训师资队伍的水平产生了不良影响,也降低了师资的素质。

2.3技能技巧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导致师资质量差

社会艺术教育课程包括音乐、舞蹈、绘画等多个方面,这是社会艺术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3]。部分教师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对学生在观察力、记忆力和创造性思维等基础上的语言交往能力、随机教育能力、教育教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这些方面与专业技能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能脱节。假如社会艺术教师不具备这些方面的教学能力,或者与是自身的教学实际脱节,这就直接降低了培训师资队伍的水平。

三、对策与措施

3.1补充和改善培训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效敬业的师资队伍,是社会艺术教育提升师资队伍力量的一个重要途径[4]。社会艺术教育中的大部分专业都非常需要专业且经验丰富的教师,然而这些专业与我国社会艺术师资的增长在某个程度上无法同步。对于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专业科目,需借鉴市场人才来完善师资队伍,学历门槛不能定得太高,争取更为优质的生源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然而高端人才的引进自然是提升办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但师资的“换血”是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那么以自身条件选择培养对象也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好办法。其注重加强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的培养,二是艺术表现和创作的培养。这样一来,社会艺术的培训师资队伍就可以得到补充和改善。

3.2制定相关制度留住人才

引进、培养社会艺术培训人才后的重要工作,就是留住人才。社会艺术师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哪里能充分施展才华,人才就往哪里聚集。教育机构应制定赏罚分明的制度,对优秀工作者予以奖赏,对出现错误者予以惩罚。鼓励机构干部和优秀骨干教师以身作则,用自身良好的教育形象,通过模仿和暗示在队伍中产生积极影响。而经济盈利让教师自己安排,让他们也有所收获。只有为其才能的发挥创造条件,使其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才能安心工作。社会艺术教师个人的成长,也是培训师资队伍的成长。

3.3完善相关专业技能的教学模式

差异办学、特色教学已经成为社会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社会艺术培训师资队伍要发展壮大,必须要完善相关专业技能的教学模式。要根据现有的专业优势做好、做强、做大,然后才有机会增加或丰富艺术专业的其他方向,再带动其他方向发展。要在注重学术积累和创建学术品牌教学,同时,也要注重学术的原创和开拓性。这不仅对完善相关专业技能的教学模式、师资的培养有推动作用,也是自身师资力量提升的一种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总之,社会艺术培训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是社会艺术教学的一个关键,没有社会艺术教师个人的成长,就没有高质量的社会艺术教育。因此,作为社会艺术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精神素养,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解决师资匮乏、素质低、质量差等问题,顺利完成培训工作。为建立培训机构师资后备军和组建一支强大、优秀、稳定的社会艺术培训师资队伍奠定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牛静.社会艺术培训教育机构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刘宁钢琴学校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29(02):137-138.

[2]王玉苓.社会艺术教育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05):651-652.

[3]蒋锋.关于现代高校艺术教育模式与社会艺术教育培训模式的对比[J].才智,2014,(26):83.

[4]金帅,王珉珠.市场导向界围下的社会艺术教育人才供求关系探究[J].音乐大观,2014,(21):155-156.

篇7:关于建筑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

经济的飞速发展促成了建筑企业的极大繁荣。 因此,建筑企业都在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希望得以长远持续的运营下去。 当然, 每个建筑企业都必须通过高水平的财务管理, 才能更好的使运营资本得以妥善安排调配,为企业自身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物质后盾。

(一)从宏观角度看,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有助于指引建筑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

市场经济的发展瞬息万变。 作为管理企业财产物质的工作,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也应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做出及时的调整。 可以看出,这是一种战略性的调整, 主要目的在于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正确的分析过程,使资金得到合理利用,使物质财产发挥最大效益,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建筑企业的发展方向正确,才能更好的与现有经济形势实现步调一致,做到工作理念、工作方法方式、工作流程、人员调配等方面的与时俱进,如此,既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又为自身发展寻求到了应有的方向。

(二)从微观角度看,加强财务管理有助于节约建筑企业发展中的不必要成本

如今,建筑企业都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或较强的经济实力。 然而, 各个企业仍然希望通过资金、物质利益的有效利用换回预期的效益,而不想通过资金物质进行没有成效的利用。 因此,财务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建筑企业的想法,使资源浪费的现象得以有效遏制。 节约必然会引起管理模式的创新,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必然会革新管理中不合时宜的陈腐成分,以革新后的局面取而代之。 最终,通过有效的节约, 使建筑企业的有限资源实现更为有效的合理利用, 强化财产物质的自身价值。

(三)从企业内部看,财务管理有助于提升建筑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竞争力

建筑企业的发展运营需要雄厚的资本。 然而,资本必须通过优质的财务管理才能更好的提升运作能力。 财务管理能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收集并存储相应的数据,使各种数据在具备真实性客观性。 同时,管理部门能够以这些数据为基础,进行科学合理想效益分析。 一旦效益分析合理,就会刺激企业合理运用各种新知识新技术,使企业的技术指标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 最终,建筑企业能够显著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便于更为积极的参与市场竞争,确保在市场经济实现效益目标最大化。

(四)从企业外观看,财务管理有助于建筑企业更好的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企业总是会适时的对社会形势加以思索。 因此,他们懂得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承担起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才能更好的参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分配。 因此,财务管理可以使建筑企业的资金财产物质实现合理配置。 一旦需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时,必然使企业如期承担有能力承担。

二、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现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为财务管理贴上与时俱进的标签,使其不再按照闭门造车式的轨道寻求发展,而是要以经济发展大背景为依托, 以同行业的典型企业为榜样,以自身发展为出发点,着力分析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找出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瓶颈。

(一)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欠缺

目前, 很多建筑企业的领导仍然未将财务管理工作放在一个应有的地位,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却不知经济效益的追求更加需要优质的财务管理水平;同时,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都较为僵化,缺乏可操作性,工作人员往往通过原有的工作习惯来面对工作,而不是按照规章制度来办理业务,工作上给人一种很随意的感觉,工作流程体现得不明显;此外,财务管理制度对于一些突发情况没有进行有效的规定, 一旦出现突发情况,财务管理工作往往陷入混乱局面,缺乏有效的因对机制。

(二)人力资源环节漏洞频出,直接影响财务管理水平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首要元素,光有资金,光有制度是不行的, 还需要人才去进行效益分析,去进行内部控制,去贯彻执行制度,才能推动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然而,在建筑企业运营过程中,缺乏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无法针对市场经济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使人才的才能得不到发挥,使人才跳槽的机率无形增加;当然,即便有些建筑企业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却也只能进行一些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工作,无法在工作中融入创新意识,导致工作水平仍然处于落后状态,企业的财务管理整体水平较为滞后。

(三)领导管理能力较为薄弱,内部部门职能不明确

当下, 很多建筑企业的领导未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学习上,从而针对企业整体发展缺乏周密理性的思考。 究其原因,在于未能清醒的认知市场经济对建筑企业的机遇和挑战, 只是看到了机遇,却忽视了挑战,领导不愿学习管理知识,财务管理必然缺少一个较高的起点。 此外,建筑企业的内部部门管理职能不是特别明确,很多时候,一些事情或问题可以去这个部门办理,也可以去那个部门解决,经常出现某些部门职能因存在重合交叉, 导致工作上相互推诿无法衔接的现象。 这样,不利于部门之间的有效协作,财务管理水平提升速度缓慢。

(四)领导投资意识过于强烈,打破了财务管理的进程

很多建筑企业的领导对财务管理情况不清楚,也不愿过多的参与, 本身对财务管理就有不良影响,却经常怀有投资意识,希望建筑企业在其他领域也有所发展,本想使建筑企业实现多元化发展,往往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毕竟,原有的财务管理水平还处于需要再度提升的状态, 一旦再行投资,这种不理性的行为缺乏远见缺乏谨慎考虑,必定扰乱原有的财务管理计划或进程。

(五)在税务问题上口是心非,往往承担更大的不利后果

目前,很多建筑企业在税务问题上的惯用手段就是,嘴里答应着按时纳税,并呼吁减轻税负。 但是,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却将纳税问题抛在一边,缺乏详尽的纳税计划,反而想尽办法躲税避税。 如果被税务机关查处,不但需要补交逃税数额,还有额外被行政处罚,使财务管理工作不能顺利开展,财务工作往往处于困境之中。

(六)经营自主权得不到应有保障,严重阻碍财务管理工作

如今,很多建筑企业受当地政府的不当干预,经营自主权已经受到很大威胁。 政府习惯对建筑企业做出指指点点的行为,甚至有些决定会直接影响建筑企业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进程。 一旦被政府无端干预,企业的财务管理必然受到影响。 政府本应给予建筑企业应有的支持和保障, 事实上却适得其反,严重影响了建筑企业的各种管理工作。

三、强化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原则

建筑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建筑企业如何能够在同行业中独占鳌头脱颖而出,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优质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务管理保障了企业运营资本的到位,保障了优质的资金利用环境.因此,强化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已成必然,但是,仍然要遵循一些科学合理的原则,使管理水平更加稳定持久。

(一)财务管理公开性原则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涉及的财产较多,资金数额较大。 因此,必须确保财务管理内容的公开透明。 原因在于,公开透明是财务管理的命脉, 如果无法做到财务公开透明,财务管理工作就失去了开展的现实意义。 财务管理公开透明, 才能有效打消企业员工因为财务管理而产生的不当怀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专心工作。 此外,财务管理公开透明也会有效打破滋生违法违纪犯罪行为的温床, 使这些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为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营造一个平定安稳的绿色环境。

(二)财务管理协作性原则

首先, 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涉及各个部门及个人的切身利益。 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及个人都应当站在全局的高度, 给予财务管理部门必要的配合和协作。 毕竟,“各扫门前雪”的处事之道已经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而团结精神团队意识才能更好的促进部门之间的协作。 如此,才能为部门的存在彰显自身价值,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与其他部门的有效协作,来共同推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其次, 财务管理的协作性还要求本部门内部人员之间实现有效协作,如果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协作效果较好,而财务管理部门的内部人员之间存在间隙,则会更为直接的影响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会让其他部门感到遗憾,毕竟其他部门都给予了工作上的支持和鼓励, 如果财务管理部门内部缺乏协作,实在有悖团结意识。 因此,财务管理部门内部人员也要从部门利益、企业整体发展规划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加强部门内部的协作意识。

(三)财务管理效益分析原则

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时刻做好效益分析工作,这样,财务管理的目标才会更加明确,才不会偏离航线。 因为,去除员工的基本工资待遇外,其他财务性支出应当拥有一个全盘考量的过程,使财务管理通过效益分析实现更为科学的水平。 同时,效益分析也可以有效防止资源浪费行为的出现,有效杜绝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 最终,企业能够通过合理的管理手段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

四、强化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为了切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 建筑企业应当以财务管理作为有力的突破口,通过财务管理带动其他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并切实确保其有效性可行性, 使建筑企业为深度提升自身的运营水准做好更为坚实的准备,打破发展中遭遇的瓶颈,寻求更为广阔的出路。

(一)发挥财务管理的实用性,增强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首先,建筑企业的领导着实应当把财务管理的地位摆正,将其置于一个战略性的高度。 当然,这需要领导转变思想,不能只停留在经济效益上,还要懂得最基本的管理理念,认识到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的密切关系。

其次,领导要及时了解企业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如果不适合自身发展需要,应当及时组织人员对规章制度予以完善。 同时,企业员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按照操作流程进行管理,纠正自身旧存的不良工作习惯,使财务管理体现出应有的严重性。

再次,企业规章制度的内容要加入突发事件应急措施等内容,使企业在面试突发事件时不至于慌乱无措,确保问题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 通过财务管理来提升企业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二)积累珍贵的企业人力资源,为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提供保障

首先,企业要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及自身发展现状,合理设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使人力资源能够切实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和智慧,并对人才的合法权益予以保障,降低人才转行或跳槽的机率, 有效避免人才的流失。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工作中要树立创新意识,结合各种有效手段,提升工作层面的科技含量,确保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为推动财务管理做好铺垫。

(三)领导管理能力要实现提升,明确企业部门的职能责任

首先, 企业领导要对市场经济中自身的发展出路及财务管理手段予以充分考虑,然后才能形成冷静周密的思维,以全局的高度抓好财务管理工作。 当然,这一切的实现,需要企业领导合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管理知识,学会切实分析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其次, 企业领导要对内部各个部门的职能和责任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如果某些部门在职能责任上存在交叉或冲突,要着力予以解决,使各个部门在职能责任明朗的状态下,实现工作上的有效协作,使问题在符合工作流程的情况下得以妥善解决。

(四)领导要冷静面对多元化发展,确保财务管理进程畅通

首先,企业领导不能产生盲目跟风的心理,而是要冷静的面对对外投资问题,当企业还不具备实现多元化发展的条件时,尽量理性思考。 否则,企业领导预想的投资效果不会实现,反而还要破坏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影响财务管理水平。 毕竟,企业要往外支出,一旦发生不良后果,企业的运转资金会减少,企业的物质财产会受到威胁,影响企业整体财务能力。

其次,财务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当承担起责任,在对外投资实现多元化发展的问题上,学会与领导进行真诚的沟通和交流,使领导清楚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对外投资的利弊, 为领导做出理智的选择把好关。 当然,这样做也会在合理减少财务部门工作上的麻烦。

(五)理性面对企业税务问题,勇于承担缴税义务

建筑企业要理性的面对缴税义务,不要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去刻意逃税避税,而是应当制定详细可行的缴税计划,按期缴税,如额缴税。 这样,就不会因纳税问题耽误财务管理的进行,不会因纳税问题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麻烦,更不会出现被行政机关予以行政处罚的后果。

(六)政府切实保障企业经营自主权,支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从本质上看,建筑企业的存在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因此,政府部门要对建筑企业给予应有的支持和保障。 具体而言,政府应当减少行政干预,保障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行使,使企业能够自主决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关键事项。 最终,企业在政府的合理支持下,必然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五、结束语

建筑企业要从发展的角度上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积极价值,更要清楚财务管理工作中必然要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当然,面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使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实现稳步提升。

摘要:建筑企业往往涉及数目庞大的资金账目。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成为确保建筑企业稳定长久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探究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已成必然。本文首先介绍了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现实意义,随后分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并阐明了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原则,最后提出了强化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希望给提升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带来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意义,现状,原则,措施

参考文献

[1]严霓浅.谈企业财务分析的意义[J].现代经济信息,2010

[2]王立明.我国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财经界,2010

篇8:关于税收征管转型的探讨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我国实行的是专管员管户制度, 采用的是“一员进厂、各税统管”, 集“征、管、查”职责于专管员一身的征管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税收征管改革的逐步深入, 我国先后经历了征、管、查“两分离”或“三分离”的探索。1997年, 确立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 集中征收, 重点稽查”的“30字”税收征管模式。2003年, 国家税务总局针对税收征管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淡化责任、疏于管理”问题, 在“30字”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强化管理”4个字, 形成了“34字”征管模式, 即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模式。

应当说, 现行征管模式基本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不可否认现行税收征管模式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完善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征管目标认识存在误区

对于税收征管目标, 长期以来存在两种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把取得财政收入作为税收征管的目标;二是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税收征管的目标。由于目标导向性错误, 往往在税收征管实践中出现各种弊端:税务机关为完成任务, 在任务轻时“藏富于民”, 人为地降低税收水平;在任务重时“寅吃卯粮”, 不适当地提高税收水平;或者为了所谓扶持企业发展而越权减、免、缓征税, 造成税收制度的扭曲, 破坏税收法治, 违背了税收的适度、公平和效率原则。由于征管目标认识上的错误, 造成重收入、轻法治。

(二) 税收征管信息化滞后

新的征管模式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 即税收征管要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 逐步实现税收征管的现代化。但从当前情况看, 税务部门在计算机开发应用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计算机的配置与征管过程全方位的应用滞后。计算机的开发应用难以满足管事制征管工作的要求, 硬件的投入与软件的开发反差较大, 成为深化征管改革的瓶颈。二是计算机的功能和作用应用效率不高。只注重了计算机的核算功能, 计算机对征收管理全过程实施监控的功能没有体现。另外, 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税收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为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的作用也没有发挥, 技术浪费较大。

(三) 税源监控乏力

一是信息来源渠道单一。现行税收管理中纳税人的信息来源主要建立在纳税人申报纳税所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实行集中征收后, 随着税务人员和办公地点的相对集中, 一些零星分散的税源、个体工商户及边缘山区, 税务机关无法掌握税源情况, 出现了不少漏征漏管户。传统的管户制、管片制取消后, 没有从制度上拓展纳税人信息来源渠道。纳税人信息包括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信息调查和第三方信息三个方面。目前, 后两方面的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 纳税人的相关信息分散在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而税务部门不能共享这些信息资源。二是纳税人信息的传递、利用效率不高。机构之间缺乏日常的信息交换、传递工作联系制度。各部门从部门职责出发要求纳税人重复提供信息。而许多必要的信息又难以收集。

(四) 纳税服务体系建设不到位

一是为纳税人服务的观念不到位, 认为为纳税人服务就是解决税务干部的工作态度问题。为纳税人服务往往停留在笑脸相迎、礼貌待客等礼节性服务上, 重视改善办税服务大厅的硬件设施, 而忽视了实质性服务的内容。二是服务过程缺乏系统性, 服务渠道不畅。在纳税服务时间上, 基本只限于8个小时工作日内, 不能满足工作时间以外纳税人的服务需要。在服务过程中, 只重视对纳税人的事中服务, 忽视对纳税人的事前、事后服务。在事前, 了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 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帮助方面做得不够;在事后, 如何帮助纳税人建立健全纳税管理制度方面的服务指导工作做得不够。在服务联系制度上, 基本停留在面对面服务形式, 没有建立多元化、多功能、社会化的税收服务体系。

二、现行税收征管模式存在问题带来的不良效应

(一) 税收遵从度低

当前, 纳税人税收遵从度总体不高。有关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偷税面为50%, 乡镇企业为60%, 外资企业为60%, 个人为90%。另外, 近年来我国税收领域所发生的一系列违法犯罪案例表明, 我国目前的税收不遵从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 而且还存在扩大的趋势。有关资料显示, 仅在2012年由公安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部署为期6个月的“破案会战”专项整治行动中, 全国就立涉税犯罪案件1.31万余起, 破案近1万起, 抓获犯罪嫌疑人1.22万余名。其中, 立案数、破案数分别是2011年立、破案总数的1.7倍和1.6倍。

(二) 纳税人满意度不高

2010年, 国家税务总局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国省会城市 (不含西藏拉萨) 和计划单列市的20700户纳税人和138个国税局、地税局的区局办税服务厅进行服务满意度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办税程序、规范执法、规范服务、纳税咨询、办税公开、办税时间、法律救济以及纳税人的需求与建议等。调查方式采取面访、电话访问和异地暗访三种形式进行。据悉, 本次全国纳税人满意度调查综合得分在90分以上的城市只有两个。

(三) 征税成本不降反升

管理机构职能设置重复,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必然导致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与耗损, 造成征收成本的虚高。据权威部门数据显示, 在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前, 征税成本占税收收人的比重约为3.12%, 1996年这一比重上升至4.73%, 此后进一步达到5%~8%。

(四) 税款流失严重

偷逃税是税收流失的最主要方式。据有关部门推算, 我国每年税收流失都在3 000亿元以上, 约占应纳税款的30%以上, 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致使国家税收利益蒙受巨大损失。

三、税收征管转型的基本思路

(一) 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

专业化管理是新税收征管模式的基本内容。推进专业化管理, 就是要对管理对象进行科学分类, 对管理职责进行合理分工, 对管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提高税收征管的集约化水平。按照专业化管理的要求, 积极推行分类分级管理。在对纳税人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对不同类别纳税人按照纳税服务、税收风险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涉税事项进行管理, 同时将管理职责在不同层级、部门和岗位间进行科学分解、合理分工, 并相应设置专业化的机构, 配备专业化管理人员。对规模大、跨区域经营的纳税人, 可适当提升管理层级, 开展专业化团队式的分析、评估和稽查。对中小企业可按行业进行管理。对个体工商户可实施委托代征的社会化管理。对个人纳税人要加强源泉控管。此外, 还需切实加强国际税收管理体系建设, 抓好反避税工作, 不断提高跨境税源管理水平。

(二) 以重点税源管理为着力点

重点税源是新的税收征管模式所强调的主体对象。重点税源企业往往是某一地区或行业中的经营大户, 其纳税额在税收收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直接影响税收收人的主要因素。同时, 通过对重点税源企业数据的分析, 可以推断地方经济发展态势, 解释税收增长原因, 探寻税收增长点, 为税收征管决策提供依据。因此, 加强重点税源的有效管理和监控一直是税务机关追求的目标。通过落实重点税源风险管理制度, 对重点税源户管理引人风险管理机制。着重抓税源流失风险大的问题和环节, 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完善重点税源管理体系、调整管理职能权限、理清各层级事权职责, 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税源监控网络。通过完善重点税源管理办法, 做好重点税源户的信息管理、日常评估管理和收人分析管理等工作, 定期组织开展重点税源分析, 充分挖掘重点税源潜力, 提高征管质量。

(三) 以信息化为支撑

信息化建设是新的税收征管模式的技术基础。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技术保障作用, 用信息技术手段取代传统手工方式, 最大程度实现税收征管业务的网上运行。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信息支持作用, 大力推行信息管税, 依法对纳税人涉税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利用, 特别是要努力获取第三方信息, 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引擎作用, 利用技术手段改造、创新税收征管业务, 对税收征管业务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和设计, 实现业务与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 优化服务

纳税服务作为税收征管新模式的内在要求, 贯穿于整个税收征管活动始终。纳税服务质量, 直接关系到税收征管质效。规范办税服务厅建设, 制定全国统一的服务标准, 如明确限时服务项目及限时标准、规定预约服务对象及范围等, 实行全国统一布局、统一格调、统一配置。增强纳税服务功能, 完善服务管理制度, 从工作内容、服务环境、行政程序等方面为纳税人减负, 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充分发挥社会机构在纳税服务中的作用, 逐步构建和完善税务机关执法服务、税务中介机构有偿代理服务、社会化组织援助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化、社会化纳税服务体系。

(五) 加强评估

纳税评估是新的税收征管模式的核心环节, 也是应对风险的重要方法。明确纳税评估工作的主要任务、工作职责、组织机构、业务程序、执法权限、操作标准和工作纪律等方面的内容, 使纳税评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纳税评估业务流程, 通过各个评估环节的相互分离制约, 有效监控纳税评估的全过程, 确保评估工作规范、有序进行。改进纳税评估方法, 逐步健全评估模型, 细化指标体系, 深人研究相关税种之间的联系, 有效排查风险点。总结部分地区经验, 适当上收纳税评估的管理层级, 开展专业化团队式评估, 探索试行主辅评制度, 提升评估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炜.对我国税收征管改革问题的思考.中国人大网.

[2]周瑞金.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的回顾.评价与建议.新华网.

[3]林高星.中国税收征管战略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

[4]刘光明.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的过渡性对策研究[J].税务研究, 2004, (11) .

上一篇:政审保证书下一篇:高中语文尖子生如何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