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规划管理创新成果

2024-05-03

电网规划管理创新成果(精选8篇)

篇1:电网规划管理创新成果

备案号 :Q/BJW-304033-2006 A/0

生产技术部电网规划管理工程师

工作标准

2007-1-1发布2007-1-1实施

黔西县供电局发布

生产技术部电网规划管理工程师工作标准

1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技术部电网规划管理工程师的工作职责权限、岗位人员资格要求、工作内容与要求、检查与考核。

1.2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技术部电网规划管理工程师的工作。

2职责权限

2.1 在本部门主任的领导下,按照《生产技术部工作标准》明确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与要求,负责电网规划发展、改造规划工作,保证规划设计质量。

2.2 参加电网规划的编制、审查。

2.3有权参加工程设计、技术专业会议。

2.4负责参与收集本地区市政发展规划,县城发展规划及与电网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料。

2.5负责参与编制与设计本企业的电网规划、电网改造方案,审批后负责参与落实监督方案的贯彻执行。

2.6 参加市政工程建设的有关工作,沟通关系,协调好各方关系,维护本企业形象。

2.7 有责任定期或及时向领导汇报规划工作。

2.8在职责范围内承担责任。岗位人员资格要求

3.1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或取得助理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3.2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3.3从事本系统相关专业工作3年及以上。

3.4 能熟练应用和操作计算机。

3.5 有较强的理解、分析、判断能力。

3.6 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4 工作内容与要求

4.1 参与编制远、中、近期电网发展规划,并根据负荷发展情况对中、远期规划进行滚动修改。

4.2参加或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本企业新建变电所的选址工作和线路的路径确定。

4.3 参与35kV及以上变电站及线路的初步设计审查会,撰写会议纪要供设计单位据以修改,并将已修改完成的初步设计方案报上级有关部门。参加上级有关部门对工程初步设计的审查会议。

4.4 参与本企业电网规划与前期技术工作,提出可行性研究方案报告,承办项目建设书及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及催报工作。

4.5 参加与协调电网设计和有关专题方案论证。

4.6 参加有关电网规划、改造工程设计审查,参加对主要设备的选型工作。

4.7 参与收集工、农业和生活用电负荷发展资料,作好负荷预测工作,作好各变电站电力平衡分析。

4.8 参与确定新建10-35kV间隔的分配,确定负荷电流取值范围,向设计部门提供设计依据。

4.9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5检查与考核

按本部门经济责任制进行检查与考核。

本标准由标准化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标准化办公室归口管理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生产技术部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修订人:

本标准审核人:

本标准批准人:

篇2:电网规划管理创新成果

国家电网公司电网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电力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和电网发展的新形势,理顺关系,分清职责,明确程序,提高效率,规范国家电网公司电网规划和项目前期管理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 第二条 电网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主要包括电网规划设计、电网五年规划及远景目标编制、电厂接入系统前期工作、电网项目可研等内容。

 第三条 电网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按照上级规划指导下级规划、上下结合、相互衔接的原则,建立健全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区域电网公司、省级电力公司电网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三级管理体系。为进一步提高电网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原则上电网项目只有列入规划,才能开展可研工作。

 第四条 本规定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电网规划设计、电网五年规划及远景目标编制、电网项目可研管理工作。电厂接入系统前期工作管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电厂接入系统前期工作管理办法》(国家电网发展[2005]266号文)执行。

第二章 电网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五条 电网规划设计主要是对电网的中长期发展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论证,由区域电网公司、省级电力公司负责组织和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开展。电网规划设计内容深度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电网规划设计内容深度规定(试行)》(国家电网规[20031312号文)执行。

(一)电网规划设计按年限可以分为近期规划(5年左右)、中期规划(5-15年)、长期规划(15年以上)。规划年限宜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年限相一致。

(二)长期规划侧重于对主网架进行战略性、框架性及结构性的研究和展望。

(三)中期规划侧重于对电网主网架进行多方案的比选论证,研究提出目标网架,确定合理的电网结构,推荐分阶段电网规划方案。

(四)近期规划侧重于对近期电网建设方案和输变电建设项目的优化和调整。

(五)电网规划设计应遵循远近结合的原则,近期规划是中、长期规划的基础,中、长期规划指导近期规划。

第六条 区域电网公司和省级电力公司在电网规划设计完成并通过评审的基础上编制电网五年规划及远景目标报告。

第七条 电厂接入系统前期工作是实现电网与电源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各区域电网公司和省级电力公司要依照《国家电网公司电厂接入系统前期工作管理办法》,加强电厂接入系统前期工作管理。

第八条 电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编制项目核准申请报告的重要技术依据,现阶段电网项目可研内容深度暂按《国家电网公司33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试行)》(国电计[2001]397号文)和《国家电网公司220千伏输变电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深度规定(试行)》(国家电网计[2003]249号文)执行。各区域电网公司和省级电力公司应根据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精神和项目核准制要求,增加电网项目可研阶段工作内容和深度,为电网项目核准创造条件。

第三章 电网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的指导原则

第九条 电网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国家电力工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电源合理布局,促进电网与电源协调发展。

第十条 电网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安全稳定为基础,遵循电网发展适度超前原则,有利于合理开发能源资源、推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适应电力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满足电网运行可靠性、灵活性与经济性的基本要求。

第十一条 坚持电网统一规划,电网规划应服从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目标要求。特高压电网规划以区域电网和省级电网规划为基础,区域电网和省级电网规划服从特高压电网规划。坚持近期服从远期、局部服从整体、近细远粗、远近结合、滚动调整的规划原则,促进输电网与配电网协调规划、一次系统与二次系统协调规划,保证电网的整体协调发展。

第十二条 电网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应遵循国家颁布的电网规划设计和电网运行的有关规程规定,遵循国家电网公司其他有关企业规范。

第十三条 认真做好线路走廊和站址规划,规划确定的走廊和站址要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并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予以保护。

第十四条 超前开展输变电项目前期工作。重视电网项目核准申请报告所需支持性报告的编制工作,在电网项目可研设计中同步委托开展相关专题研究。为体现电网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提高工作效率,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展,在电网规划的指导下,输变电项目宜采用打捆方式上报项目核准申请报告。

第十五条 积极采用电网的高新技术和设备,加快推进电网技术和装备升级,不断提高电网的科技含量和输电效率,提高走廊利用率。推行电网装备的标准化、系列化,推广典型设计。

第四章 电网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的职责分工

第十六条 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建立公司系统电网规划及电网项目前期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指导区域电网公司和省级电力公司的电网规划及电网项目前期工作;

(二)负责组织论证和落实特高压电网规划和分阶段具体方案;

(三)负责组织对区域电网公司提出的区域电网330千伏及以上电网规划设计报告进行评审;

(四)负责对区域电网公司电网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进行初审,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国家电网公司电网五年规划及远景目标报告;

(五)负责公司总部投资电网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审以及项目核准申请报告编制工作;

(六)负责公司系统330千伏及以上电网项目核准申请报告初审和上报工作;

(七)负责公司系统220千伏、110(66)千伏电网项目可研批复工作。

第十七条 区域电网公司履行以下职责

(一)在特高压电网规划成果指导下,负责组织开展区域电网330千伏及以上电网规划设计工作;

(二)负责省级220千伏及以上电网规划设计的评审工作;

(三)负责编制区域内各级电网五年规划及远景目标报告;

(四)负责区域电网公司投资电网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审以及项目核准申请报告编制工作;

(五)负责区域内省级电力公司投资的330千伏及以上电网项目的项目核准申请报告的初审工作。

第十八条 省级电力公司履行以下职责

(一)在区域电网330千伏及以上电网规划成果指导下,负责组织开展省级220千伏及以上电网整体规划设计工作;负责组织开展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工作; 

(二)负责省域110千伏及以下电网规划设计及评审工作;

(三)负责省级电网五年规划及远景目标编制工作;

(四)负责组织本公司投资的电网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审工作以及项目核准申请报告的编制工作。

第五章 电网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的报审程序

第十九条 电网规划设计

(一)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组织提出特高压电网规划设计报告,并组织评审;

(二)区域电网公司组织完成区域电网330千伏及以上电网规划设计报告,报送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组织评审;

(三)省级电力公司组织完成省级220千伏及以上电网规划设计报告,报送区域电网公司,区域电网公司组织评审;

(四)省级电力公司对1lO千伏及以下电网规划设计报告进行评审;

(五)国家电网公司总部统一安排地级及以上城市电网规划设计的评审工作。各区域电网公司和省级电力公司将组织完成的城市电网规划设计报告上报国家电网公司总部,总部制定并下达评审计划,评审意见报总部核定。

第二十条 五年电网规划及远景目标编制

(一)在电网规划设计成果基础上,省级电力公司编制完成省级电网五年规划及远景目标报告,报送区域电网公司;

(二)区域电网公司对省级电网规划初审后,编制区域电网五年规划及远景目标报告(含输电网和配电网),报送国冢电网公司总部;

(三)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对区域电网规划初审后,编制国家电网公司五年规划及远景目标报告,报送政府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一条 电网项目核准申请报告

(一)对于规划内的330千伏及以上电网项目,项目法人在组织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进行评审;按照项目核准要求编制项目核准申请报告,经区域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逐级初审后,由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将项目核准申请报告报送国家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二)对于规划内的220千伏、110(66)千伏电网项目,由项目法人组织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评审,经国家电网公司总部批复同意后,按照项目核准要求编制项目核准申请报告并上报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对于规划内的35千伏及以下电网项目,由项目法人组织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评审,按照项目核准要求编制项目核准申请报告并上报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第六章 电网规划滚动调整和电网规划后评估

第二十二条 电网规划通过审定后应保持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当负荷、电源以及影响电网规划的其它重要边界条件发生较大变化,电网规划可相应滚动调整。

第二十三条 电网规划滚动调整坚持科学论证、民主决策的原则,并依照原有程序进行调整,及时编报电网规划滚动调整报告。

第二十四条 电网规划调整报告应重点阐述调整的必要性、调整内容、调整前后的对比分析等等。

第二十五条 各区域电网公司和省级电力公司应对审定的电网规划实行动态管理。本期电网规划期满后,应对电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情况进行后评估,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电网规划水平,增强电网规划的有效性。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篇3:电网规划管理创新成果

1.1 缺乏对农网的整体规划, 造成农网结构不合理。

由于资金不足, 无法统一规划建设。当负荷增长时, 往往就近拉一条线, 临时应付;对于过载线路或台区, 简单化地加大导线截面或增大配电变压器容量, 造成网络结构混乱, 资金使用不合理, 给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带来隐患。

1.2 10kV过载线路多, 供电半径长

1.3 现有农村配电网为辐射型供电接线模式, 基本未能满足“N-1”原则。随着各镇负荷密度越来越高, 用电负荷将猛增, 使原有线路的供电压力增大, 降低了线路供电可靠性。

1.4 农网低压网络薄弱, 普遍存在装备陈旧, 线路供电半径长、导线截面小, 绝缘水平低, 无功补偿严重不足, 配电变压器容量不足等问题。

2 加强农网规划建设的措施

对农网的建设和改造工作采取全面部署、抓住重点、分步实施的办法, 坚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 以安全稳定为基础, 重点降低线损和提供优质电能。从改造现有电网入手, 新建与改造相结合, 近期与远期相结合, 努力建成网架坚实、布局合理、装备先进、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农村配电网。

2.1 重视农网改造质量

2.1.1 合理安排建设与改造项目。

首先依据地方经济发展情况, 建立配电网工程项目库, 筛选出初选项目, 进行经济评估, 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然后对项目进行评审论证, 全面考虑项目的经济价值、安全生产等因素, 最终确定农网改造项目。由于“规划在先, 技术把关在后”, 我们所确定的项目都符合地区经济发展要求, 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使农网改造项目顺利地进行。项目的确定必须注意:一是不能偏离减轻农民负担的大方向;二是不能脱离地方经济发展的轨道;三是要充分考虑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2.1.2 创建优质农网工程。

我们在农网改造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四制” (项目法人制、合同制、招投标制、监理制) 的实施, 做到分工明确, 责任落实, 措施到位。建设、施工、监理三方共同努力,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 正确处理好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的关系。在工程施工中,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思想, 加强对施工人员, 特别是对临时用工的教育与培训。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程和规定, 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控制与监护, 杜绝违章施工, 保证人员安全和设备安全, 保证了农网改造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农电公司建设完成的农网工程项目全部通过验收, 投运几年来情况良好。

2.2 科学规划农网, 提升改造水平

农村配电网规划相关内容应纳入当地发展规划, 应与城镇的规划紧密配合、协调并同步实施, 以适应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2.2.1 加强10kV配电网规划

2.2.1.1 将10kV农网线路的建设和改造纳入配电网发展规划。在规划设计和总体布局上, 按照“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 形成10k V线路“手拉手”的总体布局, 调整原有不合理的网络结构, 消除1条10k V线路向4~5个村供电、长达10km的状况。

2.2.1.2 将新规划建设及改造的10k V线路尽可能建设在规划走廊内, 位于公路旁, 以利于运行和日常维护检修。线路走廊应根据电网规划提前报送镇政府, 与镇政府协调将线路走廊预留、控制好。特别是配合当地整体发展规划, 及时做好10k V线路规划建设, 确保投资用电。

2.2.1.3 尽量明确10k V农网的供电范围。一般不交错重叠, 应可以随新增加的变电所及负荷增长进行合理调整, 还应有一定裕度, 以满足用电负荷增长和转移的需要。重要用户至少应具有两个及以上不同的电源供电。

2.2.2 制订合理的配电台区

根据农村用户居住位置、供电户数、地形等综合因素, 不以行政区域为依据, 针对农村用户分散、负荷不集中、电力设施陈旧、设备老化、供电半径大、高耗能配电变压器多、安全隐患多的情况, 依据《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 在规化设计中重点改善农村网络布局和结构, 新建和改造结合, 以供电安全、合理、可靠为前提, 力争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2.2.2.1 合理确定变压器的位置。

应根据现有负荷及发展规划, 尽量将变压器放置在负荷中心, 在允许的供电半径范围内, 配电变压器按“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进行布点, 变压器的位置选择在地势较高、线路进出方便、公众不易聚居的地方, 以及便于维护检修。

2.2.2.2 合理选择变压器容量。

变压器容量按5~10年农村电力发展计划选定, 在设计上有可扩展性, 方便日后增加出线。逐步淘汰高能耗配电变压器, 选用S11等节能环保型变压器, 并按用户用电容量对配电变压器容量和低压出线进行校验, 合理调整配电变压器负荷, 避免“大马拉小车”或“小马拉大车”等现象。

2.2.2.3 低压配电网力求接线简单、安全可靠。

对0.4kV的低压电网以架空线为主, 实行分区分片供电, 以配电变压器为中心, 低压配电网一般不跨区供电, 避免迂回供电、卡脖子线路;同时要少占农田, 线路要尽量短, 转角、跨越尽量少, 便于施工、运行维护。

2.2.3 降损节能, 改善电能质量

2.2.3.1 加装补偿装置, 实现无功优化。

在配电网的无功补偿方面, 根据分级补偿、就地平衡的原则, 在农网改造中确定无功优化方案。以台区为单位, 从电网的末端入手, 优先补偿低压电动机和配电变压器的无功负荷, 采用集中补偿与分散补偿相结合。加强对无功补偿装置管理, 推广自动投切装置。使变压器10kV侧的功率因数达到0.95, 100kVA及以上用户的功率因数达到0.90, 一般农业用户的功率因数要求达到0.85。

2.2.3.2 更新和改造高能耗的电气设备。

对高能耗配电变压器的改造, 原则上以更新为主, 将现有高损耗变压器更换为低损耗型, 采用带有载调压的变压器。加强农网电压水平的监测工作, 在10k V线路末端用户的变压器二次侧、低压线路末端的计量点选定电压监测点, 安装电压监测表, 对电压合格率的情况应每月进行1次技术分析, 并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改进措施。

2.2.4 加强农村电网的防雷保护

鉴于农村电网片大面广, 设备数量多, 遭受雷击损坏设备的事故频发, 农电公司高度重视在农网建设和改造中对过电压保护问题, 重点做好防雷保护工作。严格做到“台台设备有保护, 条条线路有重合”的基本要求。

2.2.4.1 使配电线路保持正常的绝缘水平, 防止直接雷击事故。

消灭绝缘弱点, 降低杆塔的接地电阻。架空线路上的各种电气设备, 如柱上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容器及电缆终端等亦应加避雷器保护, 以提高其耐雷水平。

2.2.4.2 将配电变压器作为配电网的防雷重点, 在其高、低压两侧都安装避雷器。

优先选用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安装位置尽量靠近变压器, 以提高保护效果;其接地线应与配电变压器的金属外壳、低压中性点“三位一体”共同接地, 接地电阻值、防雷引线的截面积、引线连接头、接地体的埋设都要符合规程要求, 低压线路要求做好重复接地。

2.2.5 做好电能计量与负荷监控

加强户表工程, 完善计量管理。对农村低压户要实行居民一户一表制, 必须要加大用户电能表等计量器具的更换投入, 合理选择计量表计, 采用新型的电能计量装置, 其不仅自身功耗少, 又具有防窃、短接、反接的指示报警。进一步提高计量的准确性, 确保做到统一管理。对低压用户电能表推荐采用集装表箱的低压改造方案。实时负荷监测是电网综合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对电网实时负荷的监测, 电力公司已完成对315kVA以上大用户实现远程监控, 并计划对100kVA以上专用户都安装远程负荷监测装置。

3 加强与政府沟通, 共同管理好农村电网

农网改造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的点多、面广, 需要得到当地政府、村委会、群众的支持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多年以来, 当地政府和村委会领导对农网改造给予了极大地支持和帮助, 解决了许多困难问题, 为农网改造提供了方便。在农网规划建设与改造工作中应积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3.1 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我们把农网规划列入地方整体经济发展规划, 请地方政府和建设部门出谋献策, 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使当地镇政府把农网改造与建设工程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并由分管副镇长负责协调, 农电公司与建设规划相关部门一起, 积极听取地方对电网规划建设的建议。

3.2 与村委会及群众的关系

当上报项目正式立项、落实后, 应立即对每一个项目所涉及的线路走廊情况尽早与镇建设部门联系, 提前做好线路走廊的预留和保护。积极开展声势浩大农网改造的宣传工作, 层层发动, 为农网改造营造良好的氛围, 争取村委会和群众的支持, 并做好农民的青苗赔偿工作, 避免拖延工程的工期, 以提高项目完成率。

3.3 与城网的关系

随着农村城镇化发展, 农村配电网规划应与城网规划相互配合、协调。根据各镇各阶段负荷预测和电力平衡状况, 及时向上级提出电源点布局及供电需求, 以保证城网与农网之间的合理衔接, 进一步提高网络供电可靠性。

4 农网规划建设展望

农网改造中, 特别要注重农网的规划, 认真思考如何管理好、运营好、规划好农网,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网改造成果, 逐步完善农网的建设。

农网发展规划要与城镇规划相一致, 农网规划建设与改造既要考虑超前性, 又要符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例如:要求配电网的供电能力与负荷发展相匹配, 能满足供电区域内各类用户负荷增长的需要;合理确定配电网的接线方式和点线配置方案, 使配电网结构优化合理;解决部分线路供电半径过长、损耗大、负荷率过高的问题, 加快对陈旧、落后设备的改造;农村配电网的主干线应形成环形网络, 以便在计划检修或事故情况下能够转供部分负荷, 缩小停电范围, 等等。

进一步完善农网网架结构, 加强变电所之间的互供能力, 实现环网供电, 对上级电网提供有效的支持, 提高农村配电网的转移负荷能力, 提高供电可靠性, 将农村电网规划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中, 把德江县农网建成网架坚实、布局合理、装备先进、运行灵活、管理科学的现代化农村配电网, 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农村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对于整个电网来说至关重要。近几年, 为了改造农村电网, 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德江县电力公司大力开展农网规划与建设工作, 加大了农网资金的投入, 农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分析了农村电网规划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加强农网规划与建设的措施与办法, 并探讨了其管理方法。

关键词:农村电网,规划,建设,管理

参考文献

篇4:基于电网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关键词:电网规划;管理;问题;措施

1 电网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

电网规划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动态管理行为,其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制定中长期的电网规划方案;监测电网日常电力负荷变化,并根据变化数据动态调整中长期的规划方案;采用量化评估规划成果;开展闭环监控,落实管理规划成果的执行情况;跟踪分析优化规划标准及规划成效等诸多方面。通过电网规划管理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加强电网规划管理可以避免规划质量出现波动,确保规划目标按照既定步骤有力执行,降低电网建设的重复率,提升规划工作的效率以及项目投资率。

2 电网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执行电网规划管理工作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其对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从目前的管理现状来看,电网规划管理的工作人员严重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经验,导致无法及时应对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对电网规划建设产生了影响。另外管理人员没有做好与时俱进,在新技术、新理念等方面的应用上较为滞后,同时电力企业也没有针对此开展相关的培训学习活动,严重影响了电网规划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2 电网负荷预测不精准

目前电力企业主要是运用电力弹性系数法对电网负荷进行预测,通过分析得出的一定地区的用电增长率与社会总产值的增长率比值,确定电力弹性系数并对未来该地区的用电增长率进行预测。但通过此法核算出的电网负荷值差距较大,主要是因为没有设定合理的电力弹性,该计算方法的结果会受到社会总产值变化的严重影响,导致了负荷预测数值的精确度不高。

2.3 电网建设的重复率较高

电网的规划建设尤其是在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主要是依据负荷中心进行电网的分布建设,变电站的规格为35kV且大部分是在农田间建造,交通不便利成为了电网分布的主要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期的变电站维护工作。实施的电网改造行动中,要将变电站尽量转移到交通便利的地方,但由于电网改造与道路规划缺少同步性,不相匹配,配电线路会受到道路建设的影响,造成不断重复的建设,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给电网规划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3 加强电网规划管理的重要途径

3.1 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电网规划管理的发展,需要具备专业水平较高且经验丰富的人员,专业的规划管理人员依照以往的相关工作经验总结管理工作中的制约因素,制定出细致、全面、合理的管理方案,有效推动电网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电网规划建设的效率。首先是电力企业要招纳专业的规划管理人才,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通过考核后才可上岗。同时对于现职的电网规划管理人员要积极组织开展定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作,充分挖掘其潜力,结合自身的电网规划管理经验以及电网建设的实况,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规划方案。

3.2 提高负荷预测精度

电网的运行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电力负荷发生变化,因此必须采用完善的负荷预测方法,提高精准度,以保障电网的稳定、有序运行。改变以往的负荷预测方法,通过提高预测数值的精准度,保障电网规划管理的实效性。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方法通过灰色理论微分方程核算电力系统的复核后未知量,能够有效提高电力负荷预测数值的精确度,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尤其是在我国基层地区的电网规划建设过程中,结合实际的电网运行情况,灵活的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法对基层电网的电力负荷进行预测,掌握电网的负荷发展情况,提高电网规划管理的有效性。

3.3 完善电网规划保障机制

电网规划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还必须有完善的保障机制为后盾,专业的管理人员、完善的管理方法以及先进的管理手段只有在完善的保障机制上才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是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强制力保证,例如在基层电网规划建设内容和标准中指出,县级供电企业需要及时沟通、配合该地区的规划部门,以便城市规划时预留出电网规划建设用地,提供输配电线路通道,这一规定为基层电网的规划管理奠定了基础;其次电力企业内部要有健全的电网规划管理模式,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完善及可行性较高的管理方案,特别是要注重细节的制定。

3.4 应注意的内容

第一,建立权责清晰的电网规划管理制度,明确管理各个部门的职责,减少规划目标分歧,凝聚管理力量。第二,完善规划评估与评审制度,提高规划的实效性与可行性。第三,加强规划协调与衔接,优化电网规划和其它各类规划的聚合力。电网规划管理依赖于各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部署,同时还需要紧密结合电力企业内部的营销、运维业务管理,保障电网规划管理的效益最大化。第四,增强电网规划管理的执行力度,提升规划落地率。通过建立闭环的监控机制,掌握电网规划在日常管理中的实施进度,对比规划目标和实施进度,进而掌握规划实现率,分析规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4 结束语

总体而言,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电力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电网的建设规划。电网规划管理工作是电网建设的基础工作,切实做好电网的规划管理,有利于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并提高其运行效率,为电力用户提供更优质的电力服务。针对管理存在的问题,电力企业应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管理途径,提高电网规划管理水平,为我国经济的建设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杜旭,葛少云,李小宇,赵洪刚,巩向兵.应用一体化工作流的电网规划管理信息系统[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3,01:120-123.

[2]杜旭,申刚,刘中胜,刘玮,徐英虎.电网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研究与实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13,02:163-166.

[3]霍宁宁.辽阳电网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2013.

篇5:电网规划管理创新成果

2011-06-14

国家发改委 监察部 国土部 水利部 农业部 审计署 国家统计局 国家林业局 国家粮食局 发改西部〔2010〕1382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根据《退耕还林条例》、《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等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建设项目,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中的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含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和补植补造等项目。

第三条实施建设项目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

(二)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

(三)坚持中央制定统一政策与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相结合。

第四条实施建设项目的目标是:

(一)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

(二)通过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活困难和长远发展问题。

第五条建设项目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审批并组织实施,严格按规划编制计划,按计划编制方案,按方案编制设计,按设计组织施工和验收。以退耕还林工程县(市、区)为基本建设单位,以退耕还林村为基本单元,统筹落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各项措施。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六条按照《国务院关于同意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批复》(国函„2009‟93号)要求,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审计署、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等部门组成部际联席会议,负责协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关工作,研究解决建设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地方落实建设任务。

第七条在部际联席会议统一协调下,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建设项目任务计划的审查和综合平衡,会同财政、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下达建设任务计划;负责建设项目的综合协调,对生态移民建设项目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对各类建设项目进行稽察。

国土资源部参与基本口粮田和相关项目建设的指导、监督检查。

水利部负责基本口粮田建设中的坡耕地水土综合治理工程、坝地、沟滩地建设、退耕还林相关水利设施建设的指导、监督检查和水土保持专项工程验收。

农业部负责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农民工培训以及后续产业发展中农业建设项目的指导、监督检查。

国家林业局负责补植补造项目以及农村能源、后续产业发展中林业建设项目的指导、监督检查;参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其他建设项目的指导、监督检查。

国家粮食局负责退耕地区粮食市场的监测和供应,保持粮食价格基本稳定,确保退耕农户口粮需要。

监察部、审计署、国家统计局分别依法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察、审计和统计。

第八条建设项目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将目标、任务、资金和责任分解落实到县(市、区),并督促各县逐乡、逐村、逐户予以落实。

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制度,确定一个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总协调工作,明确部门分工和责任,并将有关制度和部门分工情况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备案。

第三章计划管理

第九条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根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下建设任务和资金使用建议计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并附送当年计划执行情况。

第十条纳入建设任务和资金使用建议计划的建设项目,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属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内的项目;

(二)自筹资金基本落实(包括劳务配套);

(三)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具备开工条件。

第十一条各省(区、市)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按照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计划和专项资金预算,在两个月内分解落实本省(区、市)的建设任务,将专项资金预算下达到项目县,同时抄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水利部备案。

各地在分解下达国家投资计划时,要明确项目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工期,以及省、市、县等各级配套投资比例和数额。

第十二条建设任务计划一经下达,应当严格执行。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须报原审批部门审批,并确保不影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

第十三条建设项目应当按照类型编制实施方案、初步设计(作业设计)。初步设计(作业设计)必须由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承担编制,图、文、表齐全,科学合理,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和退耕农户。

实施方案、初步设计(作业设计)等编制和审批程序,由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部门具体制定,并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备案。

第四章建设管理

第十四条各省(区、市)应当切实加强项目建设管理,提供工作经费等保障条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各项制度。对较小项目难以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的,要积极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

第十五条实行建设项目公示制。项目实施前,县级有关部门要会同乡镇政府把项目名称、目标、任务、资金来源与建设内容和规模等,以村为单元向项目区退耕农户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十六条项目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初步设计(作业设计)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组织施工,不得擅自降低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

第十七条加强项目建设档案管理。有关项目建设的相关文件、实施方案、初步设计(作业设计)、招标投标资料、阶段性项目建设总结、检查验收资料、资金审批和审计报告、工程监理报告、技术资料、图片照片、统计数据和录像资料等,项目工程县要按整理成册,分类归档保存,专人负责。

第五章资金管理

第十八条严格执行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财政部、原国务院西部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等部门印发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严格资金支出管理,严禁弄虚作假骗取和截留挪用建设项目资金。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和地方应当支持配合。

第六章验收与管护

第十九条各省(区、市)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建设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建设项目检查验收分为自查验收和联合复查。自查验收由县级负责组织实施总协调的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实施。联合复查在自查验收的基础上,由省级负责组织实施总协调的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实施。

第二十条检查验收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项目任务和投资是否按计划完成;

(二)建设项目是否按规定组织实施;

(三)项目质量是否达到设计标准和要求;

(四)资金拨付、管理与使用是否符合财务制度,有无违规问题;

(五)项目管护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六)各项效益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七)项目档案、信息报送等管理措施是否落实。

各类建设项目具体检查验收办法由行业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建设项目验收合格后,应当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明确产权,落实项目运行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制定管护制度,建立档案,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建设项目所在乡镇和村组要落实后期管护制度。

第二十二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可以根据需要,对各省(区、市)建设项目分别组织或联合组织监督检查。

国家林业局要对退耕还林省级复查结果进行核查,并将核查结果通报有关部门。

第二十三条各省(区、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检查验收、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依照《退耕还林条例》、《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信息统计与效益监测

第二十四条各省(区、市)应当加强建设项目信息统计工作,建立完备的信息统计报送制度。建设项目信息由省级负责组织实施总协调的部门负责汇总报送。

各省(区、市)应当建立建设项目信息汇总审核制度,明确项目县报送信息的汇总审核要求,各省(区、市)汇总信息须经省级负责组织实施总协调的部门审核无误后上报。

第二十五条汇总报送的信息内容包括:

(一)上半年和建设项目完成情况;

(二)上半年和粮食补助生活费补助资金兑现情况;

(三)全年建设项目完成情况总结,包括项目进展情况、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安排及建议等。

上半年信息于每年7月31日前、信息和全年总结于次年2月底前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各部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上报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汇总分析情况及时提供给部际联席会议。

第二十六条建设项目实行效益监测。效益监测分为工程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退耕农户生活三类。

生态环境监测,主要监测退耕还林地区退耕还林以来工程区植被盖度、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状、水土流失状况、河川径流量、含沙量、降雨量变化、大风(沙尘)天数变化等连续动态变化信息。

经济社会发展监测,主要监测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掌握退耕还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退耕农户生活监测,主要了解退耕农户收入、口粮保障、能源消费的信息,掌握退耕农户长远生计解决情况。

第二十七条生态监测依托现有的监测技术力量和队伍。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具体负责监测技术指标及方案的制定、监测的技术指导和监测结果汇总;各省(区、市)林业部门会同国土资源、水利、农业部门在国家统一指标和方案下负责本省(区、市)监测的技术指导和监测结果汇总。

经济社会发展和退耕农户生活监测由国家统计局监测网负责。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备案。

篇6:电网调度工作业绩成果

一、思想建设和政治学习

三年来,单位领导深入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等政治学习,并贯彻网省公司、局三级工作会议精神,使我加强了党性修养,坚定了理想信念,让我认识到工作中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重要性;在干工作时要时时谨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道理,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特别是电力工作危险点众多,电力调度肩负着电网运行指挥的工作,更应该脚踏实地,细心谨慎。

二、班组建设及管理

作为一名副职调度员,我一直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定,遵守调度值班制度,严格执行值班纪律、调度交接班规定;认真参与每次政治学习、安全学习和技术培训,反事故演习,详细记录学习内容,录入教培系统,在安全生产方面,我积极配合班组长,完善优化台账管理,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配合编制日调度计划,周运行信息,在创先争优方面,我积极参与星级班组建设,QC创先工作,并积极学习CAD、可靠性系统,参与到图纸刷新和可靠性录入中来。

三、业务学习提升

在业务方面,我积极学习新安规,新调规等规程、制度、文件及业务指导书 ;熟练填写调度操作指令票、下令记录、调度运行记录等日常工作记录,熟悉所辖电网调管范围、运行方式、一次图纸、配电线路联络点情况;熟练掌握调度规范术语,计划检修申请、带电作业申请、新设备投产申请等计划工作的执行流程;在事故处理当中严格按照规程,迅速隔离故障,通过调整电网运行方式恢复用户正常供电,并总结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积极改正。

在调控中心的工作经历中,我们曾履行所辖电网的监控职责,期间主要工作是对所辖设备四遥量监测、电压曲线控制、远程操作并与现场人员核对四遥量信号,定时抄表并完善各项记录。

篇7:旅游规划成果大纲

第一章 旅游区规划层次与成果要求 第一节

旅游区总体规划 第二节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三节

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二章

旅游区规划相关规范

第三章

旅游类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详细)第一节

前期资料分析 第二节

相关图纸要求

第四章

旅游类规划成果文本基础框架(规划说明书)第一节

前期分析 第二节

规划设计 第三节

深化设计 第四节

保障实施

第一章 旅游区规划层次与成果要求要求

旅游区规划按规划层次分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

第一节

旅游区总体规划 1 旅游区在开发、建设之前,原则上应当编制总体规划。小型旅游区可直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2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10至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旅游区的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对于旅游区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亦应作出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3至5年。旅游区总体规划的任务,是分析旅游区客源市场,确定旅游区的主题形象,划定旅游区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安排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提出开发措施。4 旅游区总体规划内容

4.1 对旅游区的客源市场的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等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 4.2 界定旅游区范围,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

4.3 确定旅游区的性质和主题形象。

4.4 确定规划旅游区的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提出规划期内的旅游容量。

4.5 规划旅游区的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和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规划旅游区内部的其他道路系统的走向、断面和交叉形式。

4.6 规划旅游区的景观系统和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

4.7 规划旅游区其他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附属设施的总体布局。4.8 规划旅游区的防灾系统和安全系统的总体布局。4.9 研究并确定旅游区资源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

4.10 规划旅游区的环境卫生系统布局,提出防止和治理污染的措施。

4.11 提出旅游区近期建设规划,进行重点项目策划。

4.12 提出总体规划的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以及规划、建设、运营中的管理意见。4.13 对旅游区开发建设进行总体投资分析。5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 5.1 规划文本。

5.2 图件,包括旅游区区位图、综合现状图、旅游市场分析图、旅游资源评价图、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功能分区图等其他专业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等。5.3 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和其他基础资料等。5.4 图纸比例,可根据功能需要与可能确定。第二节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旅游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为了近期建设的需要,可编制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规划管理要求,为区内一切开发建设活动提供指导。3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3.1 详细划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3.2 规划分地块,规定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并根据各类用地的性质增加其它必要的控制指标。

3.3 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建筑间距等要求。3.4 提出对各地块的建筑体量、尺度、色彩、风格等要求。3.5 确定各级道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座标和标高。4 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4.1 规划文本。

4.2 图件,包括旅游区综合现状图,各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各项工程管线规划图等。4.3 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4.4 图纸比例一般为1/1000~1/2000。第三节

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对于旅游区当前要建设的地段,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在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3.1 综合现状与建设条件分析。3.2 用地布局。

3.3 景观系统规划设计。3.4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3.5 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3.6 旅游服务设施及附属设施系统规划设计。3.7 工程管线系统规划设计。3.8 竖向规划设计。

3.9 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系统规划设计。4 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 4.1 规划设计说明书。

4.2 图件,包括综合现状图、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图、道路及绿地系统规划设计图、工程管网综合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设计图、鸟瞰或透视等效果图等。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1/2000。5 旅游区可根据实际需要,编制项目开发规划、旅游线路规划和旅游地建设规划、旅游营销规划、旅游区保护规划等功能性专项规划。

第二章 旅游区规划相关规范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规范》(征求意见稿)《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 《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LB/T 011—2011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GB/T 17775—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 旅游景区管理规划规范合集网址

http://

第三章 旅游类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要求(详细)

第一节

前期资料收集

1、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规划地段的规划要求、相邻地段已批准的规划资料

2、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分类至小类

3、人口分布现状

4、建筑物现状,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保留建筑等

5、公共设施规模、分布

6、工程设施及管网现状

7、土地经济分共资料,包括地价等级、土地级差效益、有偿使用状况、开发方式等

8、所在城市及地区历史文化传统、建筑特点等资料

9、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

10、各类工程造价等资料

第二节

相关图纸要求(图纸比例一般为1/500~1/2000)

规划地段位置图:标明规划地段在城市的位置以及和周围地区的关系(注意区位的层级关系)、风玫瑰(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范围等。

规划地段现状图:标明自然地形地貌、道路、绿化、工程管线及各类用地和建筑的范围、性质、层数、质量等、风玫瑰(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范围等。

规划总平面图:标明规划建筑、绿地、道路、广场、停车场、河湖水面的位置和范围、风玫瑰(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范围等。

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图:标明不同种植分区的位置和范围、风玫瑰(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范围等。

功能分区规划图:标明不同规划功能分区的位置和范围、风玫瑰(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范围等。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图:标明道路的红线位置、道路等级、横断面、道路交叉点坐标、标高、停车场用地界线、主次入口位置、风玫瑰(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范围等。

水网(景观)系统规划图:包括水网等级功能划分(运输/灌溉水系、坑塘水域、景观水域等)、水系生态保护控制线、泵站位置、风玫瑰(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范围等。综合工程管网规划图

给水工程规划图:包括给水管线的平面位置、给水管管径、给水泵站位置、给水管网与外部市政管网连接情况、风玫瑰(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范围等。

雨水工程规划图:包括雨水流向、雨水管线的平面位置、雨水管管径、雨水排水口位置、雨水管网与外部市政管网连接情况、风玫瑰(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范围等。污水工程规划图:包括污水流向、污水管线的平面位置、污水管管径、污水处理设备位置、污水管网与外部市政管网连接情况、风玫瑰(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范围等。

电力工程规划图:包括电力线(架空/地埋)的平面位置、电力线的电力值、变电站(开闭所、配电室)位置、电力线与外部市政管网连接情况、风玫瑰(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范围等。

通信工程规划图:包括电信线的平面位置、电信局(电信分局、电信模块局、电信交接箱)位置、邮政局(邮政支局/所)位置、公用电话位置、电信线与外部市政管网连接情况、风玫瑰(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范围等。

燃气工程规划图(可无):包括燃气管线的平面位置、燃气管管径、燃气调压站位置、燃气管网与外部市政管网连接情况、风玫瑰(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范围等。

供热工程规划图(可无):包括供热管线的平面位置、供热管管径、热源位置、风玫瑰(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范围等。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图:标明游客咨询处、公用电话、电车接驳站、餐饮、接待住宿、公共厕所、停车场、医疗点、旅游商店等的位置、风玫瑰(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范围等。内部旅游路线规划图:包括主次出入口位置、内部旅游路线系统分级、不同主题的旅游景点位置及线路连接、风玫瑰(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范围等。

环境保护规划图:根据不同的功能属性,划分相应的环境保护分区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风玫瑰(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范围等。

环卫设施规划图:标明公共厕所、垃圾转运站(垃圾回收点)、环卫站等的位置、风玫瑰(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范围等。

综合(防洪)防灾规划图:注明防洪标准及相应的防洪措施、标明防灾逃生通道、应急指挥中心、急救中心、避难所等位置、风玫瑰(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范围等。

竖向规划设计图:标明道路交叉点、变坡点控制高程、室外地坪规划标高、风玫瑰(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范围等。

开发时序规划图:标明分期开发的土地范围、风玫瑰(指北针)、比例尺、图例、规划范围等。鸟瞰或透视效果图等

第四章

旅游类规划成果文本基础框架(规划说明书)

第一节

前期分析

1、规划背景 1.1政策解读 1.1.1国家层面 1.1.2省市层面 1.2市场分析 1.2.1景区类型 1.2.2时空分析 1.2.3类型偏好 1.2.4,目标客群 1.2.5目标市场 1.3上位规划解读

1.3.1上位规划对规划地块的大体定位 1.3.2上位规划对规划地块的定性 1.3.3相关保护规划限制(重要)

2、现状解读 2.1区位分析 2.1.1地理区位分析 2.1.2经济区位分析 2.1.3交通区位分析 2.2资源分析 2.2.1区域农业基础 2.2.2自然资源分析

2.2.2.1地形地貌资源条件分析 2.2.2.2水资源条件分析 2.2.2.3生物资源条件分析 2.2.2.4环境资源条件分析 2.2.3文化资源条件分析 2.3现状概况分析(综合现状图)2.4 SWOT分析(制约条件与应对措施)第二节

规划设计

1、综合定位 1.1项目定位 1.1.1总体定位 1.1.2形象定位 1.2发展目标及愿景 1.2.1近期目标 1.2.2中期目标 1.2.3愿景即远期目标

2、规划理念

3、规划原则

4、总体布局规划

5、农业产业布局规划

6、功能分区规划

7、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8、水网(景观)系统规划

9、综合工程管线规划

10、环境保护规划

11、环卫设施规划

12、综合防灾规划

13、竖向规划

14、开发时序规划 第三节

深化设计

1、重点项目布局(包括项目位置、文化融合、效果图等)

2、内部旅游路线规划

3、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四节

保障实施

1、保障实施措施 1.1经营管理 1.2政策保障 1.3资金筹措

2、投资与效益 2.1项目投资 2.2经济效益估算 2.3社会效益分析 2.4环境效益分析

篇8:新能源环境下电网规划的创新

1 电网规划创新的必要性

目前, 我国电网的规模和质量都比以往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 而所面临的形势也更为复杂, 电网规划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 从内部环境来看, 500k V及以上电网规模大幅增长、大型电源接入电网、特高压电网建设以及区外电力大量输入等, 使得电网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的风险加大, 依靠原有的思路对电网运行突出问题已经无法实现有效的解决;同时, 电力企业的发展要求建设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智能电网, 切实提高大电网规划统一优化等多方面能力。

另一方面, 从外部环境来看, 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 节能减排目标的提出, 对发电计划和运行方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能源的大规模集中开发要求电网具有更为灵活的接入能力。另外, 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的现阶段, 电网规划的针对性和协调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电网的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 新能源环境下电网发展现状

2.1 新能源外送电网规划建设滞后

近几年来, 新能源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但是外送电网建设却较为滞后, 特别是随着风电计划的制定, 在实现就地平衡之后仍然需要大量的外送, 但是现有的区域无法满足风电的并网外网需求, 且光伏电站并网外送也受到了较为严重的限制, 使得电网现状和新能源发展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另外, 在新能源建设项目中所存在的“先核电, 后核网”的问题, 在新能源的电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2.2 新能源调控运行水平不高

首先, 新能源调控运行管理的范围有待实现理顺, 在新能源接入到地区电网之后, 使得地区电网和负荷预测、电源结构、电网扩展、电能质量、保护整定、频率控制、电压调节、供电可靠性等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其次, 现有调度自动化系统不适应新能源的实际调度需求, 在调控运行管理方式上还较为粗放。再次, 大规模新能源并网之后使得电网在丰水期的调峰问题也日渐严峻, 使得电能质量无法得到根本上的保证。

2.3 缺乏电网与新能源协调的技术支撑

新能源环境下电网规划需要借助试验检测、验收投运、计量结算、电量消纳等多个环节的支持, 在电网中应增设有/无功功率控制系统、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电能质量在线检测装置以及保护装置等设备;针对新能源的发展特点, 还需要借助入网检测与验收、电网监测控制与诊断等专业技术;但是实际上缺乏电网和新能源协调发展的技术支撑, 在电源结构优化、仿真分析和电能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能力不足。

2.4 新能源设备并网友好性鉴别力不足

新能源环境下电网规划现状中的问题,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 还体现在于新能源场站并网友好鉴别能力有待实现进一步的加强。受到技术和设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新能源入网检测体系的建设还没有予以完善, 在管理和检测标准上还没有形成统一, 在有功或无功控制能力方面没有进行相应的测试, 使得新能源场站涉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隐患无法实现及时的发现和有效的处理, 对于电网的安全运行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3 新能源环境下电网规划的创新

3.1 深化电网灵活规划以提升自愈能力

新能源环境下电网规划的创新还应尽可能的提高电网规划的灵活性, 建立不确定因素下的灵活电网规划模型, 在规划层面上强化电网的自愈能力, 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安全稳定运行的协调统一。此外, 坚持效益和效率优先的原则, 加强对风电接入系统的研究力度, 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 做好对电网规划方案的评估工作, 分阶段的实现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

3.2 重视区域协调规划, 实现优质服务

新能源环境下电网规划的约束条件有所增多, 为了提高优质服务的水平, 需要对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问题予以有效的解决。其一, 针对多向特高压交直流输入、交直流并列运行的特大型受端电网的情况, 需要加大对特高压投产后500k V电网规划方式的研究力度;其二, 在特高压线路送入大量区外火电资源之后, 为了确保区内电源和区外送电之间的协调发展, 对区内调峰电源实现合理配置, 在电网规划时应对电源进行合理布局;其三, 对于有限的线路走廊资源予以充分的利用。

3.3 启动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仿真分析工作

新能源环境下电网规划的创新还应启动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仿真分析工作。对于风力和光伏发电而言, 具有较强的间歇性和随机性, 在电网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安全稳定等问题, 因此要积极开展新能源的电力系统仿真分析工作, 借助成熟的软件模型对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后的电网运行状况予以模拟, 从而进行电网稳态和暂态安全的分析, 为电网规划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进而保障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3.4 构建三级网络以完善电能质量监测体系

新能源环境下电网规划的创新还体现在构建三级网络电能质量监测体系。首先, 现有的省级电能质量质量监控主站予以升级;其次, 建设区域电网电能质量监控主站;再次, 在光伏电站、集中式风电场和重要的系统变电站、高载能企业等接入关口处增设电能质量监测终端设备, 增加暂态量的监测点, 从而对电能质量实现长期且实时有效的监测;另外, 为了防止发生“重监测, 轻分析”问题, 相关部门的监测分析职能要予以强化, 从而提高电网规划的合理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新能源环境下电网规划的创新是电网发展形势变化和能源战略深入落实的根本要求, 也是实现新能源和电网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以上对新能源环境下电网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其中还存在着新能源外送电网规划建设滞后、新能源调控运行水平不高、缺乏电网与新能源协调发展的技术支撑以及新能源设备并网友好性鉴别力不足等问题;为了切实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水平和保证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应立足于新能源环境, 对电网规划工作予以积极创新, 可从深化电网灵活规划以提升自愈能力、建设多元能源互联的智能电网示范区、启动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仿真分析工作和构建三级网络以完善电能质量监测体系等方面着手, 旨在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摘要:在人们对电力能源需求量逐渐增多的背景之下, 对于电网规划工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实现坚强电网和新能源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新能源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基于此, 文章对新能源环境下电网规划的创新工作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能源环境,电网规划,现状,创新

参考文献

[1]欧阳森, 黄瑞艺, 袁金晶, 等.节能减排新形势下电网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 :26-31+38.

[2]娄素华, 卢斯煜, 吴耀武, 等.低碳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优化研究综述[J].电网技术, 2013 (6) :1483-1490.

[3]张建平, 胡建绩.面向智能电网的多适应性规划体系创新动因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2 (3) :117-125.

上一篇:[高一物理教案9-4]下一篇:广播站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