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夏天的古诗和诗意

2024-05-22

描写夏天的古诗和诗意(精选6篇)

篇1:描写夏天的古诗和诗意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时有微凉不是风

诗意:

夏天的中午,天气炎热,想不到夜晚还是那麼热。打开门,到月光下去站一会儿吧。 这时,远处的竹林和树丛里,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一阵阵清凉的感觉也迎面飘来。可是,这并不是风,或许就是大自然宁静的.凉意吧?

篇2:描写夏天的古诗和诗意

[唐]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然热的夏日,绿树枝叶茂盛,树阴非常浓密;水平如镜的池塘,倒映着山上的亭台楼阁。

篇3:描写夏天的古诗和诗意

关键词:初中古诗文教学,生命教育,四个维度

近年来,青少年暴力或自杀事件频频发生。看着一个个花样的生命被扭曲,在凋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除了痛心,也应该警醒和反思:我们是否真正有效地发挥了语文“人文性”的作用?是否对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其心理处于多变、不稳定的状态,竞争的巨大压力和各种不良传媒的影响,导致一些初中生出现种种的心理危机,严重影响其成长。同时,初中生又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其就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极具吸收力。因此,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是一种必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再次肯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认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广泛而深刻,教师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在文化引领、价值导引方面的积极作用。可见,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就已决定在教学中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义。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读,也可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

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就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第一阶段:教师讲解如何学习文言文。指出现代文与文言文有什么不同地方:实词虚词用法、古今词义差异、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内容,从而让学生心中有数:文言文究竟学什么。接着讲几篇范文,目的是让学生摸索出规律。

第二阶段:学生操作。在讲授新课文前两天,把全班学生按照四个人一个小组分配任务,起初是每小组承担一个自然段的任务,再后来就是每个小组承担一篇课文的任务,每个小组有一个学习组长,尝试自己当老师,实行师生角色互换,还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有任务,避免遗漏。刚开始学生可能讲很快,也可能出现诸多漏洞,但不急于指出他们的得失,而是组织各个小组进行评议,最后指出他们各自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几堂课下来,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提高了,求知的欲望增强了,合作的精神更浓了,原来不爱发言的同学也开“金口”了。当然尊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地位,并不等于忽略教师的作用,“唯自主化”的课堂效果也将是低下的,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因此每篇课文学生上完后,都要利用一部分时间点拨弥补学生上课中的缺漏,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必然。

如何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于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它主张“全人教育”,旨在引导人正确认识学生的生命价值,生存意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人得以自由发展,幸福生活。它是“一种新的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一个纵向包括生命意识、生存技能和生命意义感教育三个层次,横向包括处理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和人与宇宙几个和谐关系的立体结构”。(1)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和“人与宇宙”这四个维度来展开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引导学生追求自我完善与自身和谐

当今,青少年心理危机之一就是无法准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不能有效自我实现,从而导致一种自卑自弃的心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努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力图达到完美境界的成长需要。而这种需求反过来又成为人实现这种需求的动力。人与自身的和谐,实际就是指能人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既可以肯定自身优点,又能够直面自己缺点;既明白需要什么,又知道能得到什么;既可接受顺境,又可以承受逆境,基于这种正确的认识而使人感动自我身心的愉悦,情感的满足,以及达到自我实现。因此,人要达到与自身的和谐,就要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追求,完成自我实现。

也让学生在听教师上课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对教材处理的不足,从而为今后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多的经验。

实践证明,在合作中学习文言文,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每个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本组或自己的课题中来,学习的主动性有了,课堂的气氛活跃了,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学习方式唤起他们强烈的学习热情,由原先对文言文的厌学到乐学,由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由几个人动到大家都动起来,一扫平时上课时的平淡沉闷,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欣欣向荣的学习热情。有的学生感慨地说,原来枯燥无味的文言文竟能如此生动活泼,真的是太有趣了。上完了这节课就盼着下一节课。通过实践我终于明白了,原来的文言文课堂上为什么学生无精打采,是因为我们教学的主导思想存在问题,我们没有把“学生的主体”放在第一位,不是从“学生的发展为本”进行教学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运用学来的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去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充分体验享受每一次小小的成功的喜悦,这时他们就会学习兴趣大增,一个个跃跃欲试,因而也就不再视学习文言文为难题,老师也可从滔滔不绝地讲述,但成效甚微的尴尬境况下解脱出来,提高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目标也就可以实现。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让教师去借鉴,以上只是我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的两点尝试和探索。“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这是我们教学追求的境界。让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个性,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学会完善自我

如上文所说,人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都会对自己的成长有一种期许,而要实现这些期许,修身养性,完善自我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种自我完善在生命教育中更多表现为个性品格的完善,这也是美、英等发达国家的生命教育极为强调的一点。因此,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首先就是引导学生汲取传统“修身”文化的精华,学会完善自我,这样学生才能在自己不断进步中感受到更多成长的喜悦。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修身养性”,完善自我。《〈论语〉十则》就有很多品德修养的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等等,这些语段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掘这些有关品格修养的内涵,给予学生积极的启发和熏陶。

笔者在执教《〈论语〉十则》时,就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古人向来崇尚“君子之德”,请你结合课文和实际说说当今商品经济社会的真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德?我们怎样才能养成这些美德?学生在对此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是诚信,有的认为是宽容,有的认为是善于自我反省,有的认为是善于学习……而学生们都有一个共识:只有善于反思和学习,取长补短,人才能养成美好的品德。

通过这道题,笔者将古人的行为修养准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明白反省和学习的重要性,使其更好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的精神养料,为其生命补钙。

(二)学会不懈追求

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会随着人的成长不断发展变化,这也是推动人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追求,他就难以达到自我实现,也就无法追求与自身和谐。钱理群教授曾说:“中小学时期就是一个人的幼年时期,如果他有一个理想和信念,尽管他长大后会看到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美好,他会痛苦和怀疑,但绝对不会陷入虚无主义,因为他有一个精神的底子。他会在痛苦的思索和怀疑之后,从原来那种幼稚的、不自觉的和谐过渡到更高的自觉的和谐,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人。”(2)可见,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要包含对学生理想前途的教育。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这决定古诗文中有深厚的关于人生追求的文化内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青年时就有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志;“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虽年迈仍有建功立业的豪情……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这种执著追求、不懈奋斗的精神是初中生成长过程中必需的生命钙质。教师应该充分运用人文精神润泽学生心灵,使学生人格变得高尚。

笔者在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让学生思考:学习《望岳》已让我们看到杜甫的少年壮志,现在学习课文我们再一次感受杜甫的“兼济天下”的宏愿,请大家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的理想又是什么?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有的想做学者研究学问,有的说想做医生济世救人,有的想做运动员竞技赛场,也有的想做老板赚大钱……尽管有些学生的理想不够远大,但是毕竟已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定的思考,在聆听别人的理想时,也能受到启发。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必须是立足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内心,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获。

(三)学会悦纳自我

如何面对逆境,悦纳自我,也是追求人与自我和谐的关键。一些青少年走向绝路,往往就是因为无法面对人生的困境。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直面困境,悦纳自我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初中古诗文中有很多蕴含乐观旷达的情怀的篇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遭贬时,以月亮圆缺的自然规律观照自身,悟出悲欢离合也是人生常事,从而对不幸释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李白虽出仕无门,仍是心怀自信和希望……这种于黑暗发现光明,于绝境看到希望的乐观精神,恰是学生勇于面对困境,学会悦纳自我而不自弃的生命钙质。

笔者在上《行路难》时,就问学生:“如果你在中考时,发挥失常,无法达成自己的目标,你会怎么样?”笔者从课文出发,引导学生对可能出现的人生困境做预想,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抗挫折的心理能力。这样学生才更有勇气直面逆境,悦纳自我而不自弃。

二、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人际交往危机是导致青少年发生暴力和自杀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人是群居性动物,当人离开群体或在群体中得不到认同时,就会陷入焦虑、孤独、抑郁的黑洞而难以自拔。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和相处,追求与他人和谐的关系。

(一)重视维系情义

人与他人的和谐主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和谐共生。当今社会,人际关系日渐疏离,人心也渐变冷漠,这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因此,人际交往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主题。

初中古诗文中蕴含浓厚人情美,也能给予学生有益的启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思亲怀乡的浓情,启示学生血浓于水,亲情是割不断的牵挂;“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关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对爱情的执著,启示学生爱情需要执著地追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对爱人的思念,启示学生美好的婚姻值得执著地守候;“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穿越时空的牵挂,启示学生时空割不断真挚的友情……类似的诗句难以尽数。无论是战乱、分离和死别,古人都对亲友有着深切的思念,时空割不断情感的传递。这些诗文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人世情义之美,也启示学生:个体生命永远都是与他人(亲友)生命相牵绊的,亲情、爱情、友情的维系都需要情感的付出,用心努力。

笔者在执教《春望》的时候,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古时因交通不便,家书显得尤为珍贵,而今通讯、网络发达,我们是否还需要书信往来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有的认为当今社会虽然无需纸质书信的往来,但是电子邮件、短信等同样扮演书信的角色;有的认为节假日给亲友发发祝福的邮件和短信,有利于增进彼此间情谊,也有的认为现在虽然提倡环保,但是纸质的书信仍然会带给人很大的亲切感……学生各抒己见并从中认识到维系人与人之间情谊的重要意义。

(二)学会承担责任

个体生命永远都是生存于群体之中,承担社会责任是人必需履行的义务。“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群体生命无法生存,个体生命也难以为继;“水涨船高”,当群体生命得以改善,个体生命也将从中受益。这些古老的成语启示我们:个体与群体是一种相生共生的关系。承担社会责任不仅利他也利己。因此,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应加强承担责任的教育。

中国文人向来有“兼济天下”的宏愿,他们将个体生命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铁肩担道义”、“忧国忧民”成为古代真文人的自觉意识。当国家面对危机时,曹刿主动为国出谋划策(《曹刿论战》),墨子日夜兼程去阻止强国(楚国)欺负弱国(宋国)(《公输》),邹忌以自身“比美”之事讽谏齐王以致国家“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杨炯表示“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从军行》),李贺希望能“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文天祥认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课文中还有很多包含忧患意识的诗文,如:杜甫的《春望》、《石壕吏》,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等。无论平民还是臣子,他们都将个体的生存与家、国命运相联系。这些充分展示道义之美的古诗文,能让学生体验“道义”和“社会责任”的重量,同时也启示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人人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学会利他乐群

个人与他人的相处是遵循合作共生的原则。因此,古诗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利他乐群的意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题,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描写了与民同猎的和谐场面,而《大道之行也》更是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些都是鲜活的生命教育资源。

笔者在执教《醉翁亭记》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是在相同的政治背景和心境下创作出来的,但是所表达思想感情却有很大差异,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更欣赏哪篇作品的情感,为什么?学生表示赞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但是不认同他“微斯人,吾谁与归”的失意消极心态,大多学生都认同欧阳修坦然面对被贬,并使辖地人民安居乐业是一种可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的学生还认识到欧阳修之乐,是为自己能使百姓安居乐业而一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快乐。笔者通过相似诗文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融入集体,学会乐群利他,追求与群体的和谐。

三、引导学生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部分青少年生命意识的异化表现为无视自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致残害动植物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敬畏自然》就告诫学生:“我就只是宇宙机体上的一个部分,一个器官,就如同大脑是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一样,人与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让我们爱护自然就像爱护我们的身体一样吧。”因此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应该包含尊重自然生命,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意识教育。

(一)与自然和谐相融

山水田园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是一处用来欣赏的风光,更是一剂怡情养性,荡涤灵魂的良方,如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所言“与其奇”———古代文人是参与到自然之中,感受自然的奇妙,而不是作为自然当做对立的客体来观赏。杜甫的《望岳》,郦道元的《三峡》,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袁宏道《满井游记》等诗文都能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感。“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庄子能感受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就是因为他能在观鱼时,移情于物,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也是因为他完全沉醉在环境中,融情入景,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和谐的状态。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用这种和谐的生命意识观照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尊重自然生命

《敬畏自然》还说:“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

我们时常看到自然的生命在诗文中鲜活跳动。“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诗人是以人生命情感来观照自然生命的,自然物生命的萌发和凋逝都牵动诗人的心绪,引发无尽的欣喜或惋惜之情。

笔者在执教《山中杂诗》(吴均)时,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诗中所展示的生态家园景象。家园为青山翠竹环绕,鸟儿在屋檐与人为邻,这是何等的美丽景象。这种吟诵和对诗歌画面的复现,无疑能有效启发学生: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建设自己的生态家园?

(三)学会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这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所不可忽视的话题。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活用教材,作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反思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例如执教《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共工是一个不甘压迫、敢于挑战英雄的人,但是他“怒触不周山”的莽撞行给人类带来什么灾难?学生通过联系《女娲补天》来思考很快明白:过分改造自然和意图征服自然会给人类生存带来灾难。同样,在《愚公移山》教学中,教师也作适当的拓展,让学生立足保护大自然环境的角度,谈谈对愚公移山这种行为的看法。立足现实,对诗文作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也许并不是很切合教材编写的用意,但是古为今用,未尝不是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力。

四、引导学生感悟人与宇宙的关系

在初中渗透关于人与宇宙关系的生命教育,似乎过于深奥。其实不然,对生命的终极追问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这里的“关注脚下”是指人对现实生存状态的关注;而“关注天空”则指人对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超越现实性的思考。这实际也是指人对人与宇宙关系的追问。

古人在思索人与宇宙关系的时候,常常产生个体生命与有限宇宙时空无限,个体存在短暂与宇宙时空永恒等一系列的无奈体验,从而发出人生无常之哀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就给人一种天地无限,而人生渺小之感;“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乐府,《长歌行》)也给人以时光匆匆流逝不可挽留之感。乍一看,似乎都是换来“人生苦短”的哀怨。其实不然,《长歌行》中在感慨岁月无情的同时,给予人劝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曹操在《龟虽寿》虽悟出“神龟”、“螣蛇”这些灵物也都生命有限,但仍勃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再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这些诗句虽然都是哀叹世事无常,时间的流逝,但是都能从陈腐的事物中看到新事物的诞生。因此,“中国文学里也确有人生短促的嗟叹”,但是“怀着人生短促的悲哀而歌唱超越它的人的意志力量,才是中国文学的特征”,“歌唱面对困难的意志,显示委身于命运的大观,其中洋溢着对待噩运的浓厚的乐观态度”。(3)这些不正是古诗文中蕴含的宝贵的生命教育资源吗?

语文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做一种超越现实的追问,而不宜仅仅局限于眼前生存状态的思考,这样学生的精神才能超越现实的束缚,获得绝对自由。

在初中古诗文中渗透生命的教育内容广泛,难以一一尽述。笔者仅希望对此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尝试,以诗意润泽学生心灵,为生命“加钙”。

注释:

(1)刘卡静.中学生生命意识、生存技能和生命意义感现状研究.四川师范大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8.

(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川合康三(日本).无常观———中日文比较之一端.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①刘卡静.中学生生命意识、生存技能和生命意义感现状研究.四川师范大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8.

②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③川合康三(日本).无常观——中日文比较之一端.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温儒敏,巢宗祺主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张秋玲,王彤彦,张萍萍编著.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4:诗意的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

一、导入,调动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什么比让学生拥有浓厚的积极性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了。在古诗教学之初,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首先知道什么是古诗,学古诗有什么好处。在学习过程中,同样需要不停地通过游戏、活动等,来维持学生的兴趣。

课例一:《一去二三里》

师:小朋友们,谁能把数字一到十数给老师听一听呀?

(指名答)

师:这位小朋友不仅声音非常响亮,而且还读得非常准确。可是,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们语文里有一首,它把一到十一下子全部写进去了,好神奇呀!你们想读读吗?

生(齐):想!

虽然是简单的导入,但是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新奇和向往,学习的兴趣自然产生。

二、绘景,再现诗歌的物象

低年级阶段,语文教材选择的诗歌大多是那些场景性非常明显的诗作,再加上中国古典诗歌自身存在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黑板、挂图、投影仪、多媒体等媒体,尽可能展示出诗歌内容刻画的画面。不求面面俱到,但要尽可能展现。当然,对画面的喜爱,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课例二:《登鹳雀楼》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诗里的生字。现在,我们翻开书,看看书里的画面。老师一边说景,你们一边指一指,看谁指得快指得准。

(生翻书)

师:火红夕阳靠着西边的山峰,渐渐地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生齐读第一句)

师:只有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还是不知疲倦地向东海滔滔地流去。(生齐读第二句)

师:但我总觉得还是看不够这美景,我想,如果把千里之外的景色也看够就好了。(生齐读第三句)

师:那就得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生齐读第四句)

一边是教师的语言描述,一边是学生在书中的寻找,图画中的物象会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赏析,理解诗歌的内容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过程中,教师的着重点不仅仅指向于字词句的理解,还应该通过多维度的解读,一方面初步感受诗歌创设的情境甚至意境,另一方面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课例三:《春雨》

师:一到春天,小雨便立刻赶来了。书中有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她?

生:好雨。

师:是啊,多好的雨,一到春天就来了!和她们一起来的还有谁?

生:风,随风潜入夜。

师:有声吗?

生:没声,润物细无声。

师:又给大地带来了生机,又不影响人们休息,真是——

生:好雨。

如果一味去解析就显得乏味,但如果抓住了关键词,联系到孩子们的生活,会让学生很容易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品读,感悟诗歌的韵味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学习古诗不用嘴,那诗歌的美一定会失去大半。古诗,本来就是用来诵读的,其内在的音韵美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一种语感的磁场,吸此学生。此处的读,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能够读准诗中的每一个字音,还应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变换(如领读、范读、互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诵读的兴趣。

课例四:《锄禾》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觉得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提高。我们一句一句来看看。同学们,那么热的天,知了拼命地叫着,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你们有怎样的感觉呢?齐读一下第一句。

师:农民伯伯还没在意,一滴晶莹的汗珠滴入泥土。紧接着,又是一滴、一滴。同学们,如果你是农民,你会以怎样的语气读呢?请男生读一下第二句。

师:此时此刻,你一定会想起每一顿的饭食。问一问自己,你知道珍惜粮食吗?自己读第三句。

师:粒粒稻谷里都浸着农民伯伯的汗水呀!同学们,把你对他们的尊敬、你对粮食的爱惜,用心地读一读吧。请同桌互相问、互相读第三四句。

变换了诵读的形式,更重要是指点了学生如何去理解这几句话。通过指点,学生的诵读水平明显提升。

五、补白,拓展诗歌的内涵

留白是古诗常用的手法,每一首古诗里作者都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作为教师,要善于从诗歌的内容出发,激发学生的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尽可能拓展诗歌的内涵。

课例五:《春眠不觉晓》

师:诗中说“处处闻啼鸟”,为什么到处都能够听到鸟叫呢?

生1:因为春天来了呀。

生2:因为鸟儿在喊我起床呢。

师:有意思,那鸟儿都在说些什么呢?现在,小朋友们都来说一说,如果我是一只……鸟,我会说……

生1:如果我是一只麻雀,我会说,终于不用在雪里找食物了。

生2:如果我是一只黄莺,我会高声地唱“春天在哪里”……

生3:如果我是一只燕子,我会说“我们又回来啦”!

……

拓展和补白最终的目的不仅仅是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拓展,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句的含义。像刚才课例中的拓展,即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春天到来的快乐感。

篇5:描写夏天的古诗和诗意

夏颂——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夏初——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夏热——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夏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夏水——涧影见藤竹,潭香闻芰荷。夏夜——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夏雨——风声撼山翻怒涛,雨点飞空射强弩。夏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夏蝉——垂缍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夏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夏节——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桂绿云鬟。

夏思——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夏游——松风涧水杂清音,空山如弄琴。夏趣——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诗经·小雅·四月》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2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早晨。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 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曲院风荷

【清】陈璨

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

木兰舟上如花女,采得莲房爱子多。

夏吟

【宋】戴石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初夏绝句

【宋】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早晨。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2.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4.别样: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 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夜耕夜绩麻)【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耘田:除草。

3.绩麻:把麻搓成线。

4.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未解:不懂。

6.供:从事,参加。

[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①麦花——麦子秀穗叫吐花,呈白色绿色,在江南苏州一带是农历四五月间。菜花——指油菜花。

鲜黄色,农历四五月间落花结子,所以说“稀”。

②日长--夏至白昼最长。篱落——篱笆。

曲院风荷 【清】陈璨 六月荷花香满湖,红衣绿扇映清波。

木兰舟上如花女,采得莲房爱子多。

夏吟

【宋】戴石屏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初夏绝句

【宋】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水浒传》中的一首 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春:竹外桃花三两枝 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 秋天:停车作爱枫林晚 冬天: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四季景物类

1、绘春 ①春风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唐僧志安《绝句》 ②春雨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宋· 徐俯《春游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③春色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唐·杜甫《登楼》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唐王驾《春晴》 ④春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⑤春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⑥春物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唐·王维《相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⑦其他带“春”字的诗句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宋·张栻《立春偶成》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唐·李白《月下独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唐·刘长卿《饯别五十一南渡》

2、绘秋 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唐·刘禹锡《秋风引》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 ·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宋·辛弃疾《昭君怨》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元·黄庚《江村即事》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二、花鸟虫鱼类

1、绘花

①不带“花”字的诗句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寒菊》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己《早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勉《墨梅》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②带“花”字的诗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唐·李白《月下独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唐·杜甫《登楼》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宋·苏轼《浣溪沙》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宋·李清照《如梦令》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唐·韩翃《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唐·李白《赠孟浩然》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飞花。——唐·陆畅《惊雪》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虞美人》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杜秋娘《金缕衣》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唐·李白《清白调》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宋·苏轼《春霄》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唐·张谓《早梅》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唐·王维《鸟鸣涧》

不是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唐·裴休《宛陵录上堂开示颂》 桃花一树鱼三尺,不醉月明船不归。——明陈继儒《春日雨霁泛舟》 桃花流水突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唐李白 《山中答问》

2、绘鸟

①不带“鸟”字的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独步江畔寻芳》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宋·徐俯《春游湖》 独怜幽草岸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宋·徐元杰《湖上》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宋·王令《送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唐·杜甫《旅夜书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四首》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唐·杜甫《羌村三首(之一)》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跟散作九秋蓬。——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秋思》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唐·刘长卿《送上人》 独立衡门春雨细,白鸡飞上树枝啼。——宋·叶绍翁《西溪》 ②带“鸟”字的诗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唐·韦庄《台城》 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唐·杜甫《望岳》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鹤《春宫怨》

3、绘虫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宋·乐雷发《秋日行村路》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马寅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清·黄景仁《杂感》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刘方平《月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清·朱景素《樵夫词》 未悉前头花好否,且令蜂蝶作前驱。——宋·杨万里《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园》

南窗一枕睡初觉,蝴蝶满园如雪飞。——明·华幼武《睡起》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对酒》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都绕画檐无个事,自携团扇扑黄蜂。——宋·杨万里《登度雪台下临桃李径》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维《鸟鸣涧》

4、绘鱼

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清晓入池塘。——元·宋禧《即事》 竟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清·朱凤翔《村处闲吟》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汉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三、江河湖海类(含水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门山》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唐·韩翃《送僧归日本》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唐·钱起《饯别王十一南游》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王维《终南别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忆江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唐·杜甫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唐·李白《送友人》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四、绘月类(带“月”字的诗句)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宋·岳飞《池州翠微亭》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唐·王维《酬张少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唐·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行人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琵琶行》 溪云初起月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001年10月 诗词名句类聚(续)

五、咏雪类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唐·白居易《卖炭翁》 千里黄云白日曛,被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宋·卢梅坡《雪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唐·崔涂《除夜有怀》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唐·卢纶《送李端》

六、梅荷竹菊类

1、咏梅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己《早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勉《墨梅》 不是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汤·裴休《宛陵录·上堂开示颂》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唐·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香。——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红梅不屈服,处处立风雪。——陈毅《红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唐·张渭《早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宋·王安石《梅花》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

森林旧有高人隐,寻到梅花却系船。——明·马一龙《新丰夜泊》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和靖《梅花》 并眼看人殊草草,隔林迢递见梅花。——宋·刘克庄《岁晚书事》 诗客清晨冲雨入,梅花一夜为君开。——宋杨万里《送简寿王主薄之官临桂》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陆游《卜算子·咏梅》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2、咏荷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荷叶罗群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采莲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宋·李清照《如梦令》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清·刘鹗《老残游记》 出于你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咏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名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晓。——唐·刘长卿《听琴》 竹摇清影罩幽窗,日暮倚修竹。——唐·杜甫《佳人》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唐·王维《山居秋暝》

道院庭宇静,苔色连深竹。——唐·柳宗元《晨清超师读禅经》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宋·苏轼《初到黄州》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宋·欧阳修《玉楼春》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唐·王维《竹里馆》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人》 荷变弄水一身香,竹里招风满扇凉。——宋·杨万里《青坐池亭》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宋·周邦彦《浣溪沙》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清·郑板桥《书竹呈包括》

4、咏菊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寒菊》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唐·僧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陈毅《秋菊》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是黄金甲。——唐·黄巢《咏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陶渊明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春兰兮秋菊,常务绝兮终古。——战国·屈原《离骚》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宋·王安石《残菊》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唐·黄庭坚《鹧鸪天》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赠刘景文》

七、治国修身明志类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孟子》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战国·左丘明《左传》 合抱之木,步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老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论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我生也有涯,而知无涯。——庄周《庄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荀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资治通鉴》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宋苏轼《浣溪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晋·陶渊明《咏贫士七首》

私人花园【小说资料集锦】

篇6:描写夏天的古诗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所见》

【清】袁枚

上一篇:第三方服务合同范本下一篇:平安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