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考研的专业

2024-05-05

跨专业考研的专业(精选10篇)

篇1:跨专业考研的专业

教育学

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竞争程度不大,专业能力要求不是特别高,适合背诵能力特别强的人。

就业方向:从事和教育相关的工作。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是最容易入门的专业之一。这门专业应该是最容易“跨界”的学科。但是容易入门,不代表容易考上。

就业方向:汉语言文学就业方向很多,可以从事汉语学科的教学工作,或者也可以从事新闻出版编辑工作。

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专业是相对好跨考的专业。考试理论知识偏多,只要熟记下知识点,考试不是大问题。如果理科生跨考此专业,难度不是很大。如果同时有一定的工科学科知识背景,报道会更具深度。

就业方向:就业方向:编辑、记者、媒介经营管理、音像策划、广告制作等方向。

市场营销

专业介绍:市场营销又称为市场学、市场行销或行销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营销与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可以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市场开发、营销管理和教学科研等工作。

考研答题注意事项

1、保持卷面整洁,答案概念清晰

改卷速度这么快的情况下,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阅卷老师的欣赏。所以卷面要整洁,字迹要工整,层次清楚。如果出现书写潦草,涂改较多等情况,给阅卷老师的印象分就会相应的减少。其次,概念准确,叙述简明。要注意要按题做答,在答题纸上不要出现答错题以及随意涂改的情况。

2、开头要重视,答题有特色

这一点在作文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开头写得漂亮,很可能就直接奠定了你整篇作文高分的基础。每天面对大量的试卷,很多老师其实已经出现了审美疲劳,如果没有任何新意,就很容易打分较低。因此,写的别出心裁、个性鲜明才能出彩,这才是作文拿高分的策略。

3、抓住问题要害,回答简明扼要

答卷时一定要在开头直接亮明答案,然后再进行补充和完善,让阅卷人一眼就能看到要点。千万不要答得含糊不清,混淆评卷老师视线的话可能就会因此失分。

4、规范答题语言,减少口语化表达

规范用语是标准答案权威性、公正性的具体体现。考试答题的时候需要以客观事实来论述,因为评分最终是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的,所以个人主观意识太强烈、过分侧重个人感悟的答案可能不容易拿到高分。

5、答题条理分明,逻辑性强

阅卷量大,任务繁重,老师精力有限,在评卷时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含糊不清没有条理,有时候甚至都没有精力去细看,所以条理分明的答卷会让老师赏心悦目。答题做到字迹清晰、条理分明,千万不要因为想紧扣得分点而啰嗦一大堆,最终可能根本答不到正点上,并且这样会影响阅卷人员寻找关键词,容易造成失分。

考研政治答题技巧

1.政治答题卡样式

开考前5-10分钟,监考老师会发放答题卡、试题本和草稿纸(有的考点可能不发草稿纸),试题本大家比较熟悉,但是考研政治答题卡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考研政治答题卡为A3纸张,选择题和分析题均在答题卡上作答,选择题用2B铅笔涂卡,分析题用签字笔在相应指定位置书写,5个分析题各有其相应的答题区域。

有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答题卡上要贴两个条形码,一个是试题信息条形码(下图答题卡上的椭圆矩形),另一个是考生信息条形码(下图答题卡上的方框矩形)。试题信息条形码在发放的试题本封面上,大家要把这个条形码撕下来粘贴到答题卡上标写有试题信息条形码的位置上,考生信息条形码在开考后会由监考老师挨个发放。大家千万不要把两个条形码贴错了位置。

2.试卷特点

考研政治试卷为花卷,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即选择题题干内容是一样的,但是选项顺序打乱了,这也是粘贴试题信息条形码的原因。

3.时间分配

考试时间180分钟,建议按序做题。

单选题:单选题相对简单,建议15分钟左右做完。

多选题:多选题难度较大,建议2分钟一道题目,35分钟左右做完。

分析题:分析题建议每道题目20-25分钟。

篇2:跨专业考研的专业

在考研征途中,有一批这样的考生,他们的跋涉格外艰辛,跨过零基础的专业坎儿,打破闭塞局限的信息坎儿,付出超过一般的成本坎儿,战胜亚历山大的信心坎儿,他们就是传说中最艰难的跨校、跨地区、跨专业的“三跨生”。在地利、人和各种劣势下,选择考研,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想在打赢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获得望眼欲穿的录取通知书,就必须跨越零基础、短信息、高成本、苦心态的四个坎儿。

关卡一:专业基础归零。这几乎是所有“三跨生”的通病,因为考生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学科领域,常言道“隔行如隔山”,本来专业基础薄弱,再加上同有四年专业经验的本专业考生竞争,其难度可想而知。特别是对跨学科的考生:从文科跨到理科的难度是最大的,因为理工科考研中,数学是很多文科同学迈不过去的一个坎。从理科跨到文科也不容易,因为长期的理工科学习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文科有很大不同,考生要在复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角色的转变。

张老师这里建议跨专业的考生:一定要提早复习专业课,千万不要临时抱佛脚。一般的“三跨”考生早在四、五月份就开始着手准备,考数学的考生在暑假前后要开始第一轮的复习了,“三跨”的考生这个时候也要开始看专业课的书。最新的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和指定教材一般都在九月份前后发布,在这之前考生可以参考往年的参考书复习。如果不是更换命题组老师或调整专业方向,一般学校的指定参考教材变化不大,即使发生了变化,你已经复习了一段时间,对专业课有所了解,再调整也相对容易。对于“三跨”考生来说,要在短时间内对一个全新的学科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就要一遍一遍的阅读教材。但是阅读并不是盲目的,必须抓住重点,考生可以参考历年真题,根据出题方向来把握复习重点。此外,可以向本专业的老师和同学请教,必要时可以报个专业课辅导班,他们的`辅导很有针对性,有利于我们提高复习效率。

关卡二:信息收集困难。考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场信息战。对于参加考研的朋友来说,收集院校招生信息、考研动态、参考书目、报考时间等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作为“三跨生”,该过程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考研成败。以专业课为例,很多考生都是通过请目标学校认识的同学帮忙搜集课堂笔记、历年试卷、导师信息等资料,或者通过他们的介绍结识在读研究生,这些过来人的考验心得往往很有借鉴意义,还会告诉你一些导师的命题思路、学术偏好等信息。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三跨”学生一般不太可能长途跋涉的赶到另外一个省份旁听专业课,这在时间、精力和经济上都存在困难,这样他们在搜集信息这一方面自然处于劣势。另外,很多专业课命题重点、命题思路方面的信息都只在本校报考的考生之间流传,更不会写出帖子发到网上,很难被外省外校的考生了解到。

针对以上状况,考生一定要充分了解目标学校和目标专业的情况,包括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参考数目、历年报考人数和上线人数、各专业分数线等等。尽可能多的了解相关信息,才能正确的知道自己的备考,集中精力复习核心知识,不至于因为信息闭塞而走了弯路。在搜集复习资料的过程中,历年专业课的试题也是考生必备的资料,同学们可以去网上论坛、贴吧及目标院校收集。在此提醒所有的考生在搜集信息资源的过程中不盲目,不迷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用的。

关卡三:考研成本高。有的考生为了收集更多目标院校专业的信息,准备在目标院校附近复习,这样固然方便了不少,但是对于家庭条件不好的考生而言,房租问题成为备考过程中的大难,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些房价较高的地区。另一方面,由于跨专业考研,需要收集很多相关专业的资料和信息,购买这些资料的费用也是相当可观的。

建议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找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复习环境,没条件的同学千万不要怨天尤人,要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随着网络的发展,各大论坛、贴吧、考研辅导网站等关于考研的信息很多,只要你常去逛逛,就会找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买些二手资料,这会为你省去一大笔费用。

关卡四:容易动摇。由于三跨生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很大,难免会产生急躁、不自信、孤独、甚至动摇心理,不少考生不能坚持到最后。比如有的同学在看到报考同一专业的同学复习很有效率,但自己状态不佳时往往心情抑郁、焦虑,进而怀疑自己,萌生退意。

其实,随着复习时间的增加,在对复习效果有一定把握后,这种不自信的心理一般都会有所缓解。有压力是正常的,但是压力过大就应该提醒自己适当的做一些调整了。紧张、焦虑不一定是坏事,往往看考生是如何处理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考研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战斗,最大的竞争对手恰恰就是自己,坚持到底战胜了自己,才能打赢这场耐力战。建议考生尽量不要跟考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竞争对手一起自习,因为每个人的都有状态起伏的时期,避免因为别人的进度影响了自己的复习计划。

篇3:跨专业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

专业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目前我国对专业认同的研究还处在一个初步探索的阶段,迄今为止,国内对专业认同的概念也还未形成统一且权威的定义。国外对专业认同的研究大多是对职业认同进行研究中,尤其多集中在对社会人士的职业认同的研究,如对教师、档案管理者、历史学者等职业的研究,其中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最多,但国外研究者对医生护士和律师职业的研究也在兴起,国内则在护士、空乘人员、初次就业的个体等领域开始尝试探索。

总结专业认同的文献不难发现,对专业认同概念的界定,研究者们把专业认同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对所学专业的一种认识、态度和行为,分析前人对“专业认同”定义的基础上,结合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将跨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的具体特点,专业认同可以概括为:

(1)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与接纳程度,即学习者是否能够在充分认识自己的所选所学专业后还能够接纳自己的专业,这以前提是产生专业认同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2)专业认同主要体现在学习者报考的专业以及其对待学习和职业态度等多个方面。

(3)学习者通过实现对专业价值的认同,继而接受认可所学专业为自己带来的有价值的知识、经历等事实,具有积极的内在行为倾向和外在行为效果,将该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的程度。

(4)学习者对所学专业在情感上持积极态度,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投入,产生持续稳定的愉悦和满足感,认为能够较好地体现自我价值。

(5)学习者打算未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或者继续专业学习的态度和情感,职业身份的明确认识及相应的行为表现。

(6)学习者对专业持有的个人态度和情感,是否对所学专业感到满意、是否热爱所学专业、是否主动接纳并且对所学专业产生归属感、是否对自己的专业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

二、专业认同的研究现状

1、专业认同的维度与量表的编制

1)专业认同的维度

专业认同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包含了若干不同层次和维度。当不同的问卷编制者选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时,便会因此产生对专业认同维度划分的不同观点。

三维度说:以我国学者王顶明,、刘永存为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是我国学者王顶明,刘永存他们主张将研究生专业认同划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认知性认同、情感性认同和持续性认同。认为研究生专业认同包含三个维度:认知性认同、情感性认同、持续性认同。2011年柳叶通过文献梳理和初步访谈,认为可以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进行考察。也有研究者从专业的角度分类维度,包括专业的价值、专业的培养和就业三个方面。

四维度说:黄涛(2008)认为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包含以下四个维度:专业价值感、专业学习观,专业投入行为和目标与计划。秦攀博(2008)则认为专业认同包含如下四个维度:即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适切性。周靖一(2012)以三维度说为基础,并加入了专业适切维度。李运华(2013)将专业认同分为专业价值、专业实践、专业认知及认同的效能。

还有五维度说六维度说,五维度说的代表人物以杨晶(2007)袁朝阳(2011)为代表,认为专业认同包含五个维度:自身的认同、对职业价值观、身份的认同、职业认同、职业期望。六维度说以赵慧先(2010)周三(2012)为代表,他们认为专业认同应包含如下六个维度:分别是专业投入和情感、专业期待和意义、以及专业能力和专业认识。

2)研究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研究者对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的论述和分类也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个体因素”、“专业客观因素”、“家庭社会因素”和“学习氛围因素”。

3)研究生专业认同量表的编制

随着我国学者对专业认同研究的深入发展,在此基础上有了对研究生专业认同的研究量表的编制。

王顶明,刘永存(2007)通过个别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对搜集到的资料分析研究,分三个维度:认知性认同、情感性认同、持续性认同。编制完成了《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调查问卷》。

黄涛(2008)通过幵放式问卷调查的方法并结合访谈的形式进行资料的搜集,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针对研究生的问卷《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其中共包括了24个项目,问卷总体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采用Likert5点量表进行计分。正式施测时,本问卷增加了四道反向题目。

许世梅编制《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卷》。共26道题目,分成了五个维度:专业评价、专业情感、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和自我评价,总问卷系数达到了0.91,问卷信度较高。

滕曼曼(2014)在硕士论文中改编秦攀博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的问卷,编制《夸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卷》,分四个维度,总问卷系数为0.905,信效度较好。

2、专业认同的差异研究

1)研究生专业认同的总体状况

已有研究表明,在我国,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水平不是很理想。王顶明、刘永存调查研究:当前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不是很高,各子项目的统计数值也普遍偏低;性别的不同、专业的差异、年级的高低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专业认同水平;导师的整体水平、专业的研究条件、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专业教学管理等教学评价因子在专业认同程度的高低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左右,而专业认同程度的高低又直接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从而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最终会影响到研究生教育质量。

关于跨专业研究生的研究主要运用在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状况和问题进行阐述,这些文献的研究形式几乎大同小异,研究方法单一,单纯的质性研究或量化研究,多是从总体上描述培养现状、提出问题,最后给出建议和对策;另一方面关于研究生专业认同的研究理论建构不系统,研究数量少,研究内容不系统,维度划分不体系,导致没有一个公认有说服力的调查工具;目前的研究缺乏从跨专业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对他们的跨专业学习及跨专业的身份认同进行深入、细致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篇4:专业“渗透”的下行跨界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行业与行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会,已经很难对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品牌清楚地界定它的“属性”,跨界(Crossover)现在已经成为国际最潮流的字眼,从传统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跨界的风潮愈演愈烈,已代表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融合。跨界营销对于企业而言是新的业务增长点,对于品牌的最大益处是可以充分放大品牌效应,形成企业整体的规模提升。可是跨界一旦执行不当,也会导致原有品牌的失败,跨界是把双刃剑,企业要用好了才可能成功。

何为下行跨界

云南白药牙膏便是下行跨界的经典案例之一。云南白药集团制定“新白药、大健康”战略,在此战略下,云南白药陆续推出了云南白药牙膏、洗发水、沐浴露、急救包,其中尤以云南白药牙膏表现最为突出。牙膏是目前健康事业部的核心产品,占事业部收入的95%左右,2012年云南白药牙膏收入超16亿元,含税销售接近20亿元。云南白药集团推出以“防治牙龈出血”为主要诉求点的白药牙膏,是一次将企业自身的优势和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的结合。医药背景为云南白药集团实施跨界营销提供了成功的保障,因为云南白药这个百年老字号在中国消费者中的认知度相当高,白药的止血、组织修复、活血化淤等功能早已被消费者广泛认同。云南白药急救包是云南白药集团近期的又一个重点产品,它在礼品渠道和应用品渠道的异军突起也是跨界营销的又一奇迹。

下行跨界是专业版块向大众版块的扩散,用专业能量塑造大众产品的内核。苹果的模式,是从电脑到手机,这也是向下延伸。苹果与云南白药的跨界有一个规律,电脑到手机,药品到药物牙膏—属性高度相关,产生消费者的正向联想,没有教育成本,自然过渡后,释放出新能量。

推究跨界营销兴起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原因的存在:

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品功效和应用范围的延伸。各个行业间界限正在逐步被打破,在一个大的概念范围内,行业之间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在很多的时候难以分辨一款产品应该属于哪个行业,比如我们熟悉的康王洗发产品,当你认为它属于日化用品时,其实它从属药品行业。

市场发展背后,新型消费群体的崛起。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经扩散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对任何一款产品的需求,不再仅仅要求满足功能上的基本需求,而是渴望体现一种生活方式或个人价值或自身的品位。对于购买宝马的消费群体来讲,购买的理由可能就是在于品位而已。

市场营销过程中,企业对消费群体细分的改变。市场竞争的背后是产品的同质化、市场行为的模仿化和竞争的无序化等,迫使企业由过去关注企业转向更多关注消费者,因而对于整体市场和消费者的细分方式走出传统的按年龄、收入或地域特征进行划分的营销行为,改变为按照生活方式、学历、教育程度、个人品位、身份等深层次更精准化的指标来定义和解释消费者。

现代市场环境下,品牌间的较量资本决定实力。一个企业、一个品牌、一个产品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已结束,因为任何一个优秀的品牌,由于特征的单一性,受“外部性”的影响多,尤其是当出现具有替代性的竞争品牌时,就更遭干扰了,企业所付出的成本也将大幅度增加。

成功跨界的关键

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是前提。从云南白药牙膏的成功不难看出,企业要进行跨界营销,其产品品牌或者企业品牌必须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企业品牌或其产品品牌可作为企业跨界营销相关产品的品牌背书。借助企业原有行业背景及企业品牌印象,便足以引起消费者对新的产品的关注,大大缩短了消费者教育时间,并降低了消费者教育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品牌印象并非品牌形象,而是基于品牌本身与目标消费群体特征的联系,形成的一种整体印象,它有别于品牌形象。由品牌可以联想到消费群体特征,由消费群体特征联想到品牌。试想,如果将云南白药企业换做一家不知名的企业,即使其推出跟云南白药牙膏相同的产品,但消费者对品牌的陌生和对新产品尝试的风险,企业很难快速在消费者心中建立品牌信任,更谈不上实现跨界营销的成功。

与主体业务相关联才能产生合力。跨界营销是有策略的,需具有相同的契合度,才能够成功地实现商业价值的提升。诉求点契合,才可能相得益彰。跨界营销不能是任意地跨界,要讲究主体不变,在保持主体的情况下进行多元主题的服务。尽管企业通过跨界营销,可能拓展自己的消费群体及产品品类,可一旦执行不当,也会导致原有品牌的失败。跨界这把剑,企业要用好了才可能成功。

云南白药医药产品与药用牙膏、苹果电脑与手机、美的空调与美的厨电都有共同点,即在原有行业基础上做产品的进一步延伸,其产品属性关联度较大,新旧业务产生合力,最终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在跨界营销中,也有企业违背了这一原则,其跨入的行业虽然属于大众产品,其新产品品牌也借助了企业原有产品品牌,但由于新产品与原有产品缺乏关联度,新产品在推广的过程中不仅无法借力原有行业,还给原有主体业务带来了较大冲击。

从出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的霸王凉茶,终于也遭到了“生母”的厌弃。去年,霸王集团发布的半年报显示,该公司亏损3.27亿元,较2011年同期的2.95亿元,同比亏损额度增加3200万元;去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2.89亿元,与2011年同期的4.40亿元相比,下滑34.4%。其中,霸王凉茶的收入仅为1610.8万元,约占集团收入的5.6%。毫无疑问,凉茶业务已由初期位居集团第二大收入来源的“功臣”,迅速沦落成了“拖油瓶”。

差异化定位成功关键要素。跨界营销面向的是相同或类似的消费群体,因此企业在思考跨界营销活动时,需要对目标消费群体作详细深入的市场调研,深入分析其消费习惯和品牌使用习惯,作为差异化定位的依据。云南白药在牙膏类产品中能战胜跨国品牌,与其产品差异化定位是分不开的。在大部分牙膏都定位在美白、防驻等功能的时候,云南白药牙膏的定位是防止牙龈出血,从而形成了差异化竞争。

随后,云南白药牙膏逐渐从“解决牙龈出血”的产品定位,转变到“口腔全能保健牙膏”的品牌定位,即解决多种口腔问题,提供口腔整体护理和保健的牙膏。这样,在获得产品卖点,让产品功效与市场价格相匹配的同时,也提升了白药牙膏的品牌力。比如云南白药推出的养护型牙膏—“金口健”,定位于日常护理和保健功能,扩大了细分市场的消费基数,进一步丰富了牙膏生产线。同无药创可贴推出策略一样,公司旨在拓宽云南白药品牌在牙膏领域的宽度。

霸王凉茶的跨界虽宣传其出自中药世家,但其在凉茶市场未能形成差异化定位,广告诉求为“霸王凉茶,好喝有回甘”,与加多宝、和其正等凉茶大佬相比,其产品毫无差异,且广告诉求毫无亮点,因此其在凉茶市场投入不少,但却一败涂地。从云南白药牙膏和霸王凉茶两个案例可以清晰地看出,差异化定位对于跨界营销至关重要。

(作者来自北京迪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编辑:周春燕 zhoucy@vip.sina.com)

篇5:哪些专业不允许跨专业考研

2、语言类专业不允许非语言类考生跨考跨考语言类专业是很需要语言基础的,在这方面很多学校不允许非语言类专业的考生跨考,所以考生要提前了解才可以!

考研报辅导班的注意事项

第一尽量不要报视频教学的班。现在很多辅导班通过远程视频甚至事先录制好的上课视频进行教学,没有上课的氛围,也没有跟老师的互动,有问题没办法及时向老师请教,上课的注意力难集中,效果必然较差,而且现在很多网上慕课就能实现这个功能。

第二是报班之前最好了解一下辅导机构老师的教育背景,不要简单以辅导机构的宣传内容作为判断依据,而且宣传做得越厉害,越不要轻易相信。一般情况下,大的辅导机构相对有保障,但是收费比较贵,而且经常是大班授课,效果也并不一定特别好。

第三是距离自己远,浪费太多时间的班不要报。每天花几小时在路上,然后听一两小时课,基本上半天时间就过去了,而且长途跋涉特别容易让自己疲累,影响整体的学习效率。还不如把这个时间好好利用起来,用自己的方式整理复习,效果也不一定差。

专科考研需要什么条件

1. 学历上:本科毕业或者拥有同等学力身份且毕业2年以上。虽然专科也可以报考,但同等学力身份的证明也不容易,条件比较苛严,而且有些学校初试后进入复试还需加试两门专业课。

2.课程上:如专科毕业2年想直接考研,需考生自己进修与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一般要求8门及以上主干课程,有的甚至要求10门,也有些院校要求是6门,且要提供相应的学习证明。

3. 英语水平:一般院校并没有对英语提出要求,但也有部分院校在招生简章里会有规定,报考考生需取得英语四级证书,此类院校基本上是985、211高校。

篇6:跨专业考研心得

记得高考时候,那时不知道选什么学校和什么专业。只是估了个分数,一心期望的能被学校录取有个大学读就行了,其它的都没有仔细考虑过,比如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学科,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是如何等等。高三语文老师推荐我填报师大科院的英语教育专业,他说这专业毕业出来好找工作。于是我就按老师的做了,说实在的,自己在高三班上同学面前曾放出话说不读师范专业,更不会填报自己成绩并不怎么好的英语专业。但是一切确都恰恰相反,最后却就读了师范类的英语专业,这真是让我哭笑不得。也许是因为当时自已还不了解自己,还有就是家里人和老师的极力推荐。但是大学四年我一点也不后悔选择了英语专业,可能刚开始大学一年级时对英语有些抵触情绪,但后来却发现英语其实特别有趣,我讨厌像高中时的英语学习模式,我喜欢玩转英语,最喜欢练习口语、语音、听英文歌、唱英文歌、看英文电影。

大三上学期时,老师提醒我们要开始打算考研了,我那里其实也是决心要学好法语考上本校的英语研究生的,可是后来我打退堂鼓了,因为我的法语学的一塌糊涂,我甚至连上课老师讲什么都听不懂,上到哪也不知道,当时有点迷茫。但是我从来没丢下英语,今后我也永远不会。我喜欢英文,美丽的英文。我只是想把英语当做一门自己的素质,而不是吃饭的工具。

课余时间我都是在图书馆翻书看,偶然一次我翻到本关于讲社会的书,知道原来大学还有一专门研究社会的学科叫社会学。从那以后我是不知疲倦的看完了五六本关于社会学方面的著作。之后我便铁了心的要学习这门学科,甚至连上专业课我都坐在后排躲在后面看我的社会学,更不用说其它的什么公共课了。

我考研走的是外围路线,因为自己毕竟是半路出家,和社会学科班出身的同学一定是有些基础知识方面的差距的。所以我一开始先看了些通俗易懂的非专业性的著作和期刊杂志,而后开始看专业书,最后大三暑假开始专攻报考学校的参考书。这样不仅有了些专业基础知识,而且不至于考研战线拉的太长而到后面疲劳没有后劲。学校我选的是C区的,我是了解自己实力的,我不愿当炮灰,也不指望调剂,自己是有点保守。但C区其实也有不错的学校,像在内蒙古、兰州、云南、广西。

总之,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是要选定自己钟情的学科,不要跟风,不要盲目,去图书馆看看所有学科的书,就能发现自己的志趣所在了。

二是考研战线不宜过长,可以先走我之前说的外围路线,我的建议是八个月,但具体要看专业参考书数目多少。

三是报考的学校最好是在自己实力之上好一点的学校,一方面有把握,风险更小;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有所挑战。

四是看专业参考书时力求理解,而不要死记硬背,因为就算你全背出来了,考试时能记起个百分之六十就不错了。所以文科类考试答题多是用自己的语言组织。

五是每星期都要放松一天,做能使自己开心放松的事。

篇7:跨专业考研的意思及要求

跨专业考研,就是在自己所学专业之外,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或是无关的非本专业课程,作为研究或是考研目标,进行的研究生考试复习,进行研究生考试的活动。

跨专业考研顾名思义,这个经常出现的词汇中,重要的是跨专业。考研是大学生或是已经工作的人,为求得自己的完善,或是为了规避严苛的社会竞争,选择的一种生活和学习方式。

篇8:对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随着时代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 呈现出不同领域高度融合的大趋势。许多重大的科学和社会问题依靠单一学科已不能有效解决, 需要众多不同学科充分利用各自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等密切合作。当前, 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及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已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所在, 在这种形势下, 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复合型研究人才, 是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1]P76。

二、跨专业培养研究生存在的问题

跨专业研究生教育适应了现代科学技术交叉融合的变化趋势。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体现在高度分化的趋势上, 又表现在高度综合的趋势上, 科学之间的交叉、渗透、整合速度超乎普通人的想象, 使科学朝着一个领域内不断深入和多个领域综合交叉的整体性方向发展[2]。只有在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之中, 才有可能取得新的突破点, 从而获得重大科研成果。

在当今世界研究生教育改革中, 跨专业研究生教育已成为重中之重。当今许多国家的研究型大学都在积极实施研究生跨专业学习计划, 并努力在实践中完善。美国很多大学斥巨资建立跨专业的交叉科学研究所或研究中心, 集中多学科、专业的专家和研究人员的智慧, 以此协调推动跨专业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英国的一些大学专门为研究生量身定制跨专业的综合性课程, 鼓励研究生选择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课题进行研究, 并由相关专业背景的专家教授集体指导。日本筑波大学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组成几个大的学科群, 开展跨学科研究、教学和研究生培养[2]P104。

在国内, 北京大学顺应世界潮流, 成立了横跨多学科的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并于2001年开展生物医学工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西安交大成立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大力发展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物理、生物、化学交叉学科领域培养研究生方面也走在国内前列;浙江大学重点支持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并将研究生教育与国家接轨, 以推进学科及学校上水平上层次。此外, 国内其他很多院校及科研院所即使没有成立正式的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学院或者中心, 但是也一致在以这种方式进行相关的研究生培养[1]P77。

目前, 国内各高校与国外相比, 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1. 考试选拔制度较为死板。

我国现行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拔制度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产物。当时由于高级研究型人才极度匮乏, 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以基本理论知识为主, 难度并不是很大, 但这种考试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早已落伍。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本质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本科生教育偏重的是一种广泛性, 是对高等教育全方位的体会;而研究生教育重点应强调一个专业性, 是一个从泛到精的升华过程。时代的进步要求研究生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钻研精神, 因此, 需要选拔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平高、有科研潜力的考生。而现行的考试内容和方式难以有效实现这一点。目前, 我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偏重笔试, 死记硬背的东西较多, 自由发挥的内容较少, 和本科生的高考录取模式基本类似, 最终考上的学生中真正具有科研潜力的并不多, 也使导师难以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特点选拔综合素质强的考生, 同时在培养初期很难顺利地给学生分配科研任务。

笔者认为, 研究生选拔的初衷是从已具备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的本科生中选拔具有研究兴趣和一定研究能力和潜力的学生, 而仅仅根据一次考试, 很难界定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这种类似高考的招生制度过分强调考生的应试能力, 而忽略了考生尤其是跨专业考生所具备的较宽广知识背景, 较全面思考能力, 以及更深的科研潜力, 往往造成遗珠之憾。

2. 教学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不规范。

目前, 国内大多数高校对于跨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而是根据各个学校或者各个导师的实际情况来定, 因而教学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还不规范, 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纵观当前高校的相关课程设置, 跨专业研究生和本专业研究生基本一致, 本专业课程较多, 交叉学科课程、综合性课程较少, 同时内容前沿性、综合性不够。总体上, 课程设置重理论知识传授、轻研究方法训练;课程结构不太合理, 公共课和学位基础课程占到了课程总量的70%~80%。可供跨专业研究生选择的选修课程和跨专业课程较少, 而这正是跨专业研究生所迫切需要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 课程设置显然没有考虑到跨专业研究生不同的专业背景、知识特点和发展优势, 从而造成跨专业研究生由于没有经过本科同专业多年的系列化训练, 在新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环境知识积累上必然有所欠缺, 在进入新专业学习时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 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丧失信心[3]。

笔者对此深有体会, 本科时我就读的是计算数学专业, 研究生时改读环境工程, 从理科到工科, 跨度相当大。在研究生期间, 初期的主要精力都被公共课及一些学位基础课所牵扯, 其目的主要是修够学分。直到一年后才逐步接触到专业课, 但是基本上和原先所学专业没有任何关系, 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 严重影响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并由此产生了消极情绪。最后还是经过多次和导师沟通及课题组其他老师、同学的帮助, 才找到了合适的研究方向, 并较好地和原先所学专业结合起来, 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身边像我一样的同学为数不少, 有些同学因为沟通及其他一些因素, 最后影响了毕业和就业。由己及他, 国内高校的很多跨专业研究生也面临这样的尴尬。

3. 导师培养模式过于单一。

从常理来说, 各专业的导师对于本专业学科的研究更熟悉, 承担或参与的项目及取得的成果等也都是本专业的或与本专业相关。而对于跨学科、跨专业而言, 大多数导师不是很熟悉, 因此对于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存在很多不足, 比如在学生研究方向的确定、创新点的切入、原专业优势的发挥上都有着欠缺。同时, 在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目前实行的还是一名导师对多名研究生的模式, 即使是所谓的联合培养, 也是主要由一名导师承担培养任务。这种状况往往会导致研究生学术思想的狭隘, 很难形成新的研究思路, 走的还是导师的老路, 即使有所谓的创新点也是基于导师的点拨, 忽视了各学科理论的交流, 缺乏不同学科之间思想的良性碰撞, 不利于培养跨学科人才, 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教学、科研方面不相吻合的问题, 是多年来国内高校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远远落后于国外的根源之一。

三、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措施

1. 建立新型的多领域导师队伍。

随着时代的进步, 依靠单一学科取得突破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各学科的知识往往也相互交叉、不可分割。跨学科、跨专业研究应不受学科边界和传统专业的限制, 不受单方面约束, 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复杂问题, 从而形成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使各学科的学者成就自己的事业, 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有利于与国际接轨, 培养出新型人才。因此, 对于跨专业的研究生培养, 应采取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 而且不应只是形式上的联合, 而是真正让其他学科或领域的专家加入课题组, 形成一个研究合作团队。

2. 加强学术交流, 营造创新氛围[4]。

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是研究生提高学术水平、产生创新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 其作用是单纯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所不能替代的。定期组织研究生学术报告会, 促进研究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 重点是拓宽思路, 通过不同科研思路的碰撞, 激发灵感, 突破创新;组织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 向相关或不同专业和领域的专家请教, 和具有不同学术思想的团队接触, 开阔眼界, 取长补短, 有利于找准不同学科融合的切入点, 取得科研上的突破。

3.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要考虑到跨专业研究生的原有优势和专业差异, 根据每位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针对性培养方案。首先, 要对跨专业学生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 作为院系管理者, 有责任为跨专业学生专门开设基础理论课, 补缺补差, 增加学生的基础理论积累, 拓展基础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迅速提高这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其次, 为跨专业学生适当增加选修课的门数, 在完成必修课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让其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研究, 同时, 相关导师、专家与学生加强交流, 根据其个人专长加以引导, 使其少走弯路;最后, 为研究生开设一些相关的跨专业课程, 允许研究生跨系、跨院, 甚至跨校选课。只有使跨专业研究生在掌握新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才能促其实现专业知识的移植。

4. 教学形式多元化。

研究生教学不同于本科生教学, 教学内容更具专业性, 力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在教学方法上, 以自学、独立思考和讨论为主, 使研究生具有通过交流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使研究生具有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2]P108。

导师适当减少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发展态势的比重, 将着眼点放在专业性更强的学术热点及一些引起学者广泛讨论甚至争议的论点,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视野;导师应该将研究生根据其特长分成多个课题小组, 引导他们针对具体问题分工解决并定期组织相关学术报告进行探讨交流;导师要尽量给研究生提供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 感受学术氛围, 接触平时难得一见的各领域专家, 鼓励发表个人见解, 即使不够成熟也无所谓, 增强独立开展研究的信心;学校要为学生充分提供不同的平台和途径, 比如“国家开放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本身具有跨学科优势的场所, 培养不同学科背景跨专业研究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 同时在学位论文选题上尽量选择交叉性、边缘性课题[5]。

5. 解放思想, 加强院系之间的资源整合利用。

利用院系合作的教育优势进行更广泛的专业教育, 使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通过院系交流协调更便于科学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 用新的、大信息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充实原有的课程和设置新的课程。

单一院系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 而通过院系之间的交流合作进行资源整合, 有利于资源互补, 挖掘交叉学科的研究特点, 同时使各领域专家学者能密切交流, 相互取长补短, 便于在理论和方法实践上产生突破, 在交叉科学研究中找到新的切入点, 培养出新一代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

6. 加强导师与研究生的联系。

当前很多高校存在导师与学生在学术、思想和生活上缺乏联系的现象, 尤其对跨专业研究生来说, 情况更严重。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比如导师科研任务过重, 所带学生数量过多, 跨专业研究生本身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从而在课题组中无法承担任务, 专业的变动导致信心受挫从而对未来产生迷茫, 等等。因此, 导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和评价, 形成对学生新的了解和认识, 及时修改对学生的某些要求与期望;导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感化学生, 增进学生对导师的了解, 激励学生更自觉、主动地学习和工作;同时, 在研究生中提倡互帮互学, 博士生带硕士生, 高年级研究生带低年级研究生, 本专业研究生帮跨专业研究生, 在研究生中广泛开展学习研讨活动;鼓励跨专业研究生发挥原有专业优势, 给本专业研究生带来知识面上的扩展及学术思想上的启发。

四、结语

当前, 我国在跨专业研究生教育上和国外还有很大差距, 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教育体系还在摸索阶段, 甚至在很多院校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 应加强各院校和相关机构对于这方面的意识, 加大力度进行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体制改革, 研究相应政策及途径, 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的整体综合实力, 缩短与国外高校的差距, 培养新世纪的高科技创新型人才,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跨专业研究生培养是研究生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论述了国内外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需建立新型的多领域导师队伍, 加强研究生间的学术交流,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等, 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跨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

关键词:跨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罗仕鉴, 陈杭渝, 孙守迁.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途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 6:76-77.

[2]李中亮.跨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 2013, 13-14:104-108.

[3]侯艳清.论跨专业研究生的学业适应心理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 32 (10) :101-102.

[4]王建江, 黄红军.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7:16-17.

篇9:跨媒体专业

1990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新媒体创作人,创作方向包括Audio-Visual,计算机图像生成,多媒体剧场演出,实验电子声音等。2012年作品“永”入选第一届中意艺术双年展,并受邀去往意大利参加开幕酒会。2012年获得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中心媒体实验室 (TASML) 德国 ZKM 驻留奖,进行四周的声音艺术创作。2013年作品“永”入选在美国纽约举办的中国声音艺术大展。2013年,作品“无为”入选中国美术学院优秀毕业作品展并获金奖。

展览:

2013.6.1 策动感知 影音装置“无为”杭州

2013.3 纽约声音艺术大展 影音现场“永”纽约

2013.1.21 单人间 影音现场“永”杭州

2013.1.11“绿盒子”重绘形貌-媒体现实的空间 影音装置 “∞” 杭州

2012.12 数.字.再.生-数字时代的艺术新作展览" 影音装置 “永” 武汉 k11 艺术空间

2012.11“8090青年志业”宁波美术馆展览开幕式 即兴实验电子“三姐夫4.0”宁波美术馆

2012.10.22 第一届中意艺术双年展 影音装置“永”意大利,米兰

2012.10.19 时光中的时光 声音装置“声巷”上海,朱家角

2012.9.1 奥地利未来实验室电子艺术展影音装置“永” 奥地利,林兹

2012.6.1 杭州声纳4.5 即兴实验电子“三姐夫3.0” 杭州

2011.4.10 Sunday-Hangout Vol.8 实验电子 “W‰”杭州

郑晶

2001~2005 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

2005 保送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

2005~2010 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

2010~2013 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

2005 《静物切割》、《闽西风光》参加唐云艺术馆展览,其中《闽西风光》被个人收藏

2007 《中国美术学院附中75周年校庆展》,并收入《中国美术学院留校作品》

2009 陶瓷雕塑作品《现代仕女图》参加中国美院学生实验室创作作品展

2009 纤维雕塑作品《秋色》、《桃色》参加何香凝美术馆“第五空间·纤维与空间艺术展”作品刊登在《第5空间纤维与空间艺术》

2011 作品《石狮子》参加杭州元华商城当代艺术作品展

2012 张亚琼郑晶合作动画作品《最前线》参加浙江省美术馆“与时代同行系列活动之——最前线”展览

2013 张亚琼郑晶合作动画《小红点》参加杭州绿盒子——重绘形貌 媒体现实的空间展

张亚琼

出生于河南新乡,

2003~2006就读于中国美院附中;

2006~2010就读于中国美院新媒体系;(本科)

2011~2012在上海水晶石数技术学院进修三维动画

2010~2013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开放媒体工(研究生)

我们努力用三维技术营造了一个精细但又荒诞的超现实空间——“寶怪齋號”古董店,这里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小物件等着你来探索……它们不仅具有真实的物表和肌理,同时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仿佛每一个物件都在讲述着自己的小故事,表达着自己的小情绪。

作品是一组由六个展示局部的小屏幕和一个大整体的投影画面构成的影像装置,期待进入展场的观众能够被目之所及的画面所感染身临其境。整个作品两个人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在创作过程中我们都十分沉醉于精致的细节,以及它所带来的表现力。我们坚信每一个单独细节的声音可能很微弱,甚至不被察觉,但是当无数的细节加在一起时,它们的和声足以让观众震撼——这也是我们孜孜努力的目标。

篇10:跨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教训

1、要趁早

首先,是准备阶段是教训,那就是做决定要趁早,准备也要趁早,我大学时就打算考这个专业的硕士的,当时把用得到的资料都准备齐了,废了一番功夫,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放弃了,就来工作,不过我一直没有放弃这个念头,所以考研的资料全部带到我工作的城市来了。下定决心今年就来考研的那一刻,我非常庆幸我有备着这个资料,省了不少时间,同时也非常懊悔,早就知道我总有考研的那一天的,虽然原计划的2015年考,可是毕竟专业跨度实在太大,早准备总是好的,可是我没有,以前看的东西都忘得七七八八了,还没高中的知识记得牢靠。于是重新看,期间各种打断,出差、加班,有时出个时间略久的差回来已经忘记了好多东西了,回来又得重头再来,过程中返工不断,工作了,真的很累,经常累得连饭都不想做,可是还是得学习,然后效率总是比预期的低,学习计划总是完不成,压力也很大,于是各种大小毛病不断,真不知我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今天考完试了,真是无压力一身轻,呵呵,收拾下心情,趁着还兴奋我也该好好规划一下我2015年的考研计划了。

2、考专业课那天小刀还是要带的

其次,就是考试期间的教训了,第一天全国统考,还好啦,反正那两门我都没复习过,全凭发挥,过程也没别的特别的,当时我还在想,之前在学校的时候在网上看攻略说要带小刀开信封的,用不到啊,还在奇怪,今天,也就是第二天,专业课考试,是学校自己出的题目寄过来的,这回就要开信封了,哎呦,我的那个信封啊,封的.那叫一个严实,监考老师让不要拆坏了,我死活也拆不开,后来监考老师忍不了了,拿了个小刀过来,还是拆不开,然后又换了一把小刀,还是拆不开,最后监考老师实在没办法,还是给我划开了,我的教训是,小刀还是要带的!

3、要确定平时会做的题没有书也会做

上一篇:XX年招商引资工作总结暨XX年工作思路下一篇:乡镇劳务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