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国学实施方案

2024-04-08

幼儿园国学实施方案(通用6篇)

篇1:幼儿园国学实施方案

国学幼儿园方案

国学幼儿园方案?国学幼儿园方案,至德国学,武汉多闻至德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首家集幼儿园国学教育体系研究、教育产品研发、文化学术交流、园长管理课程、教师素质培训于一体的专业教育机构。国学幼儿园方案,就来武汉至德国学,我们将有专家顾问团,为您出谋划策,解决您的后顾之忧!

国学幼儿园方案?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渐渐地我们中国人从教育上把自己民族的经典文化给开除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没有得到发扬,是在世界教育史上从没有过的。每一个民族都很重视自己的经典文化、传统文化,但惟有我们中国现在把自己的文化丢失了。我们现在回过头来一看这是很大的遗憾。所以我们现在特别强调国学幼儿园经典教育。

国学幼儿园方案?幼儿的国学经典教育有着三重深刻的社会意义:

1.文化的传承,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发扬光大,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我们就应该抵制。

2.“蒙以养正圣功也”。幼儿在启蒙时期比较单纯,我们要把好的、优秀的、精华的传统文化传播给他们。

3.学习经典,尤其是背诵一些经典有利于开发儿童的智力。比如:三字经、论语等。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最大心愿,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现在许多家长都只想着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当地知名的幼儿园,却没有想到底哪个幼儿园适合自己的孩子。

武汉至德国学八大体系:

1、幼儿园自动运营管理体系(园长运营智慧体系)

2、团队脱手管理打造系统(教师团队打造体系)

3、家长主动转介绍系统(家长工作体系)

4、多样化国学课程系统(国学课程体系)

5、环境创设系统(招生环境创设系统)

6、轻松免备课教学教研系统(教学教研体系)

7、大型活动标本策划系统(品牌活动策划)

8、联盟大家庭资源共享系统(全国联盟平台资源共享体系)

国学幼教理念:立足于对教育「本质性」、「全面性」、「深远性」的思考与追求,透过对幼儿的整体了解与照顾,运用简单易行而成效深远的国学启蒙教育方法,在减少幼儿学习压力的情况下,多方向地提升孩子人格及知识质量,让他将来「性情端正,才华洋溢」,以深爱国家,融入国际。

如果针对国学幼儿园方案还有什么不懂的,欢迎您来前来咨询。武汉至德国学欢迎您!

篇2:幼儿园国学实施方案

幼儿园如何实施国学教育?这依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不能违背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根据有关研究表明,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与行动难以分开,并且不会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其想象、记忆与感知等知觉活动也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另外,由于幼儿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最初阶段,正是最具活力和可塑性的时期,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太过约束,要求我们对于轻重缓急的拿捏必须精准到位,方可使教育有比较好的成效。一般来说,幼儿教育应以培养兴趣、激发灵感、塑造品格、陶冶情操、煅炼意志等为主,以让幼儿健康快乐、积极乐观地生活和成长为基本原则。幼儿园国学教育同样要贯穿这样一种思想。以下试从多个方面来论述这一点(以下某些观点对2004年6月1日《生活日报》所载《众专家畅谈国学教育》一文多有借鉴,读者朋友如有兴趣可相参看):

(一)幼儿园实施国学教育,应以不增加家长经济负担为宜,更不能将其作为敛财的手段。在幼儿园高收费问题备受争议,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对幼儿园收费极度敏感的大背景下,以国学教育的名义收取幼儿家长的额外费用,显然是不识“时务”之举,不仅会引起广大家长的反感,影响生源,而且会对幼儿园的声誉造成负面作用,不利于幼儿园的长远发展,可谓得不偿失。幼儿园如果确实因某种原因必须收取额外费用,事先应该和家长沟通,寻求理解和支持,否则不予收费,或取消国学教育。

(二)国学教育不是万能良药,应以塑造性灵为主。说到底,国学教育只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而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仅靠国学的熏陶是不够的,必须注重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全面促进孩子的发展。

(三)国学教育的方式应该形象生动,灵活变化、不拘一格。孩子天性爱玩,游戏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因此可以试着将传统文化知识设计成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同时,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富于教育意义的故事,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或将其编其儿歌,或通过改造,使其更加生动、有趣,便于孩子理解,做到深入浅出。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举办一定的活动,创造一定的真实情境来加强孩子对传统文化知识和精神的理解与领悟。

(四)避免生搬硬套,注重传统观念的现代转化。山大文史哲研究院刘心明博士指出:“传统观念的现代转化是国学教育中需注意的关键问题。既要在孩子们身上实现文化传承,又要注意不要让年轻一代墨守成规。如二十四孝中“黄香暖席”的故事,放到今天,一般家庭早已不存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通过这样的故事让学生领会的应该是那种为父母分忧、体贴父母的孝心。”

(五)国学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所谓因材施教,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孩子在兴趣、性格、特长等方面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这一点不难理解,相信也已为广大幼儿教师所接受。但是,因材施教的内涵远不止如此,与之相关联的还有一个词:有教无类,而这是为人们所忽视的;它指的是,不能因孩子出

身、年龄、体貌等的不同而区别对待之。前者强调差异性,后者强调无区别,但两者并不矛盾:前者是从教育方法的层面上说的,而后者则涉及到了教育的公平问题。实际上,注重这二者相统一,既是国学本身所固有的一种精神,也是我们在国学教育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此外,心理学专家孟海兰指出:“现在孩子表现出的自私,做事极端化,唯我独尊,没责任感,好逸恶劳等不健康人格倾向越来越引起注意。早期教育对人格形成非常重要,国学教育应体现这种针对性。从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对他们进行灌输。”国学中所蕴藏着的道德教化力量,是我们提倡在幼儿园实施国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国学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品格塑造与熏陶,当然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化”而用之,切忌僵化和说教。

(六)国学教育应该注重知识完整性与去糟取精的统一。所谓知识的完整性,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甚至肆意曲解国学,而应该充分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特定的历史情境来考察某项知识,古人常说“知人论世”,所强调的即是这一点。而去糟取精,前面已有论述,此处不再赘言,只是指出,将这二者相统一的要义在于,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进行“深挖掘”,即全面考察其历史语境、心理背景、文化释义等,而对于与时代不相适应或错误腐朽的东西则应适可而止,或不予介绍。

(七)国学教育要与本地区的人文历史或现实生活相结合。国学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区域特点,将国学运用于教育实践时同样要注意与本地区的人文历史、风俗礼仪等相结合,比如通过参观本地区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或纪念馆、塑像等)来加强孩子对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与理解、利用端午节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八)教研结合,努力开发属于自己的国学教育教材。每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的特色或园情,别人的教材无论怎么优秀,在适用性上都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不主张单纯的“拿来主义”,而提倡幼儿园立足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有关研究,力求创编出属于自己的国学教育教材。

篇3:幼儿园国学实施方案

一、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基本情况

1. 研究作者。

以第一作者所在单位进行分类, 发现高校对学前教育课程的研究居多, 共249篇, 占论文总数的74.33%。其余研究有幼教机构36篇, 中师和幼师学校6篇, 教研机构25篇, 其它单位19篇。显然, 处于实践层面的课程实施者对学前教育课程的研究偏少。

2. 研究视角及方法。

在对研究文献的主要研究视角进行整理后, 发现绝大多数研究属于教育学的视角, 共293篇, 占论文总数的87.46%。其余的研究视角分别是:文化学26篇, 心理学9篇, 生态学2篇, 现象学2篇, 哲学1篇, 生理学1篇, 美学1篇。可见, 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学科视角还较单一。从研究方法来看, 一般性的经验总结居多, 共149篇, 占论文总数的44.48%, 实证性研究和系统的理论研究相对偏少 (见图2) 。

3. 研究地域。

在335篇研究文献中, 对国外学前课程的研究仅有30篇, 占全部论文的8.96%, 且主要集中在对美国 (13篇) 、意大利 (5篇) 等发达国家学前课程的研究, 而对发展中国家的课程研究较少。在国内学前课程研究中, 以学前课程的宏观研究为主, 而针对某一地区的学前课程的微观研究较少, 仅占论文总数的5.07%。此外, 对农村地区学前课程研究的文献只有3篇, 对民办幼儿园课程研究的只有1篇。

4. 研究内容。

在335篇研究文献中, 研究者对学前课程某一具体领域的研究较少, 其中社会、艺术、语言、健康、科学各1篇, 而其他论文则是在宏观上研究学前教育课程。从研究的主题来看,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课程的编制与管理和学前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改革上, 涉及前者的研究文献共123篇, 占论文总数的36.72%, 涉及后者的研究文献共112篇, 占总数的33.43%。其它研究主题还包括课程与儿童、教师、家长, 课程文化, 课程资源等 (见表1) 。

二、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主要成果

1. 课程编制。

“课程编制”是课程领域里最常用的术语之一, 它是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 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等阶段。[1]以往的课程编制采用“自上而下”的、以目标为评价手段的目标达成式课程, 这样虽然增强了课程编制的可操作性、规范性, 但却造成了课程编制的封闭性。在后现代主义看来, 课程编制不仅仅是教育专家和行政部门的专利和特权, 而且是由实施课程的主体——教师和儿童一同建构的活动, 这是一种不断“生成”的、开放的课程模式 (姜勇、郑三元, 2001) 。在课程设计中, 设计者一定要遵循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原则, 科学有效地制定出不同层次的幼儿园课程目标。这些原则包括全面性与整体性、连续性与一致性、可行性与可接受性、社会性与时代性、缺失优先、长善救失和辩证统一性 (冯晓霞, 1998;张玉梅、周素珍, 2006) 。在课程内容的取舍上, 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出发, 既重视民族文化的特色, 也重视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魅力 (梁运佳, 2004) 。在课程的组织上, 坚持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和师生同构原则 (石筠, 1998) 。

2. 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就是系统地处理课程编制技法和人、物条件的相互关系, 以教育目标为标绳, 加以组织的一连串活动的总称。[2]课程管理是当前课程研究的重要领域。有研究对课程管理的基本内涵、具体过程、现实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 (张国平, 2006;田燕, 2007) 。也有研究从学习型组织的角度出发, 探讨幼儿园课程管理的运作模式、发展模式, 其中运作模式包括1个“目标” (课程目标) 、4个“阶段” (发现、分析与决策、执行、反馈) 和1个“平台” (知识库) , 发展模式包括内省性阶段、规范性阶段、效率性阶段、适应性阶段和愿景性阶段 (田燕、李金生, 2007) 。另外, 田燕 (2007) 从道德领导出发, 认为道德领导强调对团体成员的专业价值观、理念、理想、责任感、义务感等的激发, 符合幼儿园课程管理的自主性特点, 可以成为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新思路。还有一些研究从课程管理制约园本课程建设的质量出发, 提出幼儿园应通过管理凝聚积极的课程愿景, 坚持以儿童为本建构课程体系, 在追求效益中实现幼儿、教师、家长等多重主体的共同发展 (虞永平, 2005) 。

3. 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改革。

自《规程》实施以来, 众多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例如: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的混同;课程内容脱离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缺乏整合、超载、过分重视即时效应;课程改革缺乏科学性, 尚未形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和一整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在评价的具体操作中存在着观念转变、方式的经验化, 内容的窄化、微观化和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决策的改革与教育实践的改革中, 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 (李季湄, 2001;虞永平, 2003;徐萍、王东2003;袁爱玲、冯丽娜, 2007;朱家雄, 2007;孙娓娓, 2008) , 等等。对于这些问题, 研究者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改革建议。例如:在幼儿园课程设计中应注意预设与生成课程的关系, 课程目标中注意知识与幼儿情感教育的关系等 (杨晓萍、王志成, 2006) ;在课程评价上, 坚持研究方向立足国际性的同时自觉地追求本土化, 并且凸显学前教育课程评价不同于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特点 (虞永平, 2003) ;针对幼儿园教师难以操作和实施课程评价及各级政府对幼儿园实际进行的评价不一致等问题, 提出由专业人员来主持和实施, 并鼓励和支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园而异地进行幼儿园课程评价 (朱家雄, 2007) 。

4. 课程与儿童、教师、家长。

儿童、教师、家长在学前教育课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 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幼儿的发展而存在的, 所以应该倾听幼儿的声音、关注幼儿的生活及其生活质量, 充分发挥生活的课程价值 (虞永平, 2000;欧用生, 2005;姚伟、关永春, 2006) 。其次, 肯定教师在学前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影响, 认为课程发展的成效取决于教师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是否得到有效激发 (虞永平, 2007) 。从教师专业发展出发, 虞永平 (2005) 教授指出, 课程审议能引导教师对实践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引起反思, 形成新的思想和策略, 这一过程有益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当然, 幼儿园教师不是课程专家, 他们要做的不是理论本身, 而是学会去选择和运用有意义的教育资源, 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朱家雄, 2004) 。另外, 新课程的实施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需要建立与之相应的新型的教师评价 (蔡红梅, 2006) 。不少研究者还对家长参与课程的现状进行了理性分析, 指出家长在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可能性和途径 (虞永平, 2006;杨彦涓, 2007) 。另外, 有研究从家长权利出发, 认为家长作为幼儿教育的第一承载者, 在幼儿园课程中应该享有知情权和参与权 (周端云, 2007) 。

5. 课程文化。

一是多元文化与课程。21世纪是一个高度国际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影响下, 课程也呈现出现代化、多元化、个性化、园本化的发展趋势。有研究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出发, 对学前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广度及难度进行探讨 (梁运佳, 2004) 。也有研究论述了我国选择多元文化课程的原因、建构的策略以及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并着重论述了多元文化课程在幼儿园的运用 (袁圆, 2007) 。当然, 在关注多元文化的同时也不能否认本土文化的价值 (周兢, 2003) , 充分考虑儿童生活和学习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朱家雄, 2006) 。二是民族文化与课程。民族文化包含各种风俗、礼仪、信仰、习惯等,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建构民族生命与力量的重要源泉。因此, 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应该多多选择适合幼儿的民族文化, 多多吸纳富有地域色彩和民间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陶金玲, 2005) 。例如,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研究 (姚莉, 2004) ;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的研究 (虞永平, 2004) 。三是儿童文化与课程。儿童是文化的产物, 同时也创造着自身的文化。作为培育儿童主要途径的幼儿园课程, 应该尊重儿童文化在幼儿园课程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从儿童自身的文化品性出发, 在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中适应、培育和提升儿童文化 (束从敏, 2001;张海丽、张博, 2006;叶谦靳、玉乐, 2007) 。

6. 课程资源及课程与教学。

幼儿园课程是一个生态系统, 它以每个幼儿的需要和特点为出发点, 充分利用周围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资源, 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课程资源作为保障幼儿园课程顺利开发的材料来源, 是决定幼儿园课程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有研究对课程资源的概念、特点及类型进行了梳理 (徐冰鹃、杨雅琼, 2003;宋丽娜, 2007) 。也有研究从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入手,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 (芦艳、邢利娅, 2006) , 例如:对物质材料利用, 不仅要挖掘和利用材料本身, 更要挖掘和利用材料对幼儿发展所具有的可能价值 (虞永平, 2006) ;将信息技术, 如计算机等整合到幼儿园课程当中 (焦艳、于开莲、易进, 2006;郝宏玲, 2007) 。在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方面, 有研究从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中指出, 只有辩证地而不是割裂地认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用正确的课程观去指导幼儿园的课程改革 (刘炎, 1997) 。也有研究在具体分析幼儿园课程和教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并指出教学指向于具体的教学实践, 属于课程实施的范畴, 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课程实施, 而是对课程的创造性重建与重新设计 (刘峰峰, 2007) 。

除了上述这些研究成果之外, 还涉及到其他一些研究。例如:从价值论角度探讨学前教育课程的价值, 指出课程设计是赋予课程方案以某种价值或某种价值体系的关键步骤 (虞永平, 1998) ;分析脑科学的基本发现对幼儿园课程的指导意义 (虞永平, 2006) ;西方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朱晓梅、傅淳) ;知识的情境性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王晓芬, 2006) ;幼儿园课程中的小组学习活动与同伴合作 (张明红, 2006) , 等等。

三、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自《规程》实施以来, 研究者们对学前教育课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这种关注不断推动着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然而, 这种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又向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关注某一具体课程领域的研究。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 大多数研究者都在宏观上对学前教育课程进行研究,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学前教育课程的理性认识。然而, 在不断前行的研究进程中, 仅仅对学前教育课程作宏观探究是不够的, 还应该关注学前教育课程中的某些具体课程领域, 例如艺术课程、语言课程、科学课程、社会课程、健康课程。这些具体的课程领域的适宜性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因此, 在今后的学前教育课程研究中, 还需对这些课程领域多作微观的分析和探究。

2. 加强课程本土化、园本化研究。

随着文化研究的普及, 普适性课程将被文化差异性课程所取代, 使课程呈多样化发展。但在335篇研究文献中, 对课程本土化和园本化的研究较少。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校本课程受到重视并进一步凸显其价值, 园本课程也随之受到重视, 其开发呈蓬勃发展之势。因此, 对课程本土化以及园本化的研究, 尤其是理论研究应得到进一步加强。

3. 重视农村和民办幼儿园的课程研究。

在335篇研究文献中, 专门针对农村幼儿园的课程研究只有3篇, 而民办幼儿园只有1篇, 这两类幼儿园的课程研究仅占论文总数的1.19%。在我国重视新农村建设及办园体制多样化发展的今天, 农村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在数量上日益增长, 他们的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整个幼儿教育事业的质量。为此, 研究者应加强对这两类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和开发。

4. 加强学前教育课程的跨国和跨文化比较研究。

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 学习和吸取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和改革经验,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研究成果。因此, 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应该加强国际比较和跨文化比较, 处理好适应与超越、继承与创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以推动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健康发展。

5. 综合运用多学科视角和方法研究学前教育课程。

美国学者肖特对各种课程探究方法作了系统总结, 他认为不同的课程探究方式往往具有不同的资料收集技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角度, 往往适合于处理不同的课程问题[3], 因而在研究过程中应该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式。从现代学科演变的趋势来看, 每一门学科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已经不足以充分把握研究对象, 往往需要采用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4]。自《规程》实施以来, 我国对学前课程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上还很单一, 主要以教育学和经验总结为主。而从比较的角度或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角度分析研究的较少, 并且运用民族志研究、课程现象学研究、课程社会学研究、课程政治学研究和自传方法研究也很少。单一的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 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所以, 在今后的研究中, 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视角和方法, 为学前教育课程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81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367

[3]靳玉乐, 黄清.课程研究方法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85-89

篇4:如何有效的实施幼儿园国学教育

关键词:幼儿园国学教育;“蒙以养正 圣功也”;国学水平;文明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15-0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暂时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消亡掉了,那才会万劫不复,永远不能翻身。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中国古书易经上说“蒙以养正 圣功也”蒙童时期把他养正培养他的正气这是圣人的功绩,不要养歪,养邪从蒙童时期我们就要教他走正道。而在幼儿这段时期孩子会以惊人的速度将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事物,不加选择的全部吸收。而国学教育包含孩子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各种规则,教育孩子如何孝养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如何起居饮食、穿着打扮,如何做事,如何读书,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不良环境等内容,通过给幼儿讲解教育,他们很快就会背诵,而且还会应用于现实生活中。那么幼儿园进行国学教育时,用哪些教学方法更加适宜呢?经过教学的实践研究与经验的积累,有以下方法: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处于人生启蒙时期的幼儿表现出的总体特征是对外部可感知世界的生动、具体的探究与认识。这是人睁大好奇的眼睛观察周围世界、利用现成的工具与环境发生主动交往的最初时期;是在心灵中构建色彩斑斓的一幅幅外部世界图像的时期;也是开始用词、语言与成人及其他人交换信息、情感、需求、欲望,从而建立起最初的、社会交往意义上的人际关系的时期。幼儿已经懂得“我”指自己。会用“我……”来表述自己的种种想法和要求,并学会一些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与方法。

幼儿园在开展国学教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幼儿生活为中心,基于幼儿现有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形式上要采取了幼儿喜欢的体验式、探索式等活动,让幼儿调动各种感官,实现色形声乐的有机结合。本着“蒙以养正”的教育理念,以中国传统经典为课程内容的依托,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顺序,内容上选择了幼儿最喜闻乐见的《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三字文》等内容,字数上也从三字句,五字句,到七字句。分别对应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国学教育活动。目的是通过诵读,让幼儿初步学习、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不断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通过诵读,让幼儿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眼界、净化灵魂、启迪智慧,让中华民族智慧精华与幼儿的成长节奏合拍,促进和谐发展;通过诵读,让幼儿拓展知识层面,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培养文学爱好,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根据教师的师资水平,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国学水平

教师要向幼儿进行国学教育活动,首先就要提升自己的国学知识。可通过查阅资料,组建国学评鉴小组等方式,努力提高自己对于国学的认知水平,了解、背诵或熟读国学经典作品,并且掌握教幼儿背诵的方法,使幼儿了解其中的正确含义,并学会联系幼儿实际生活进行启发教育。具体做到:

1、抓学习,促进教师对国学专业成长认识,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组织教师学习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园所,学习交流,请专家来园讲座、指导教学等,教师统一思想,明确了认识,“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的强弱,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幼儿园国学教育质量的好坏”。但要真正提高教师国学专业水平,需要脚踏实地,制定一系列的方法措施,才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提升。

2、抓培训,利用多种形式,提升教师国学专业水平。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师的国学专业水平,首先要加强规划,有效落实。设立了“幼儿国学教育研究室”,重点就教师国学专业培训,课题研究,今年我们将申报“十二五”规划课题的子课题《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的研究,其次采用结对帮扶等方面开展工作,制定了中、长期教师国学专业发展的规划,短期培训计划,就教师目前的专业水平,采取突出重点,制定措施,分步实施,有效推进。最后分层培训与指导教师开展“为人、为师、为孝”等主题活动。同时请专业特长教师进行基本功展示,尽快让教师提升国学专业水平。

三、重视宣传效应,大力宣传国学精神,引起社会关注

首先在环境创设上为幼儿提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养,使之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及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园所传统文化环境的创设,全面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真正把园所文化扩展到孩子们的一切活动场所。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可将国学经典和幼儿园环境有机结合,落实在每一处地方。例如:班牌、家园共育、走廊、楼梯、盥洗室等等。通过每天播放《弟子规》、《三字经》视听光盘及教室环境周围布置展板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让幼儿及家长初步了解幼儿园国学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幼儿园家长学校、班级家长会及《家长园地》宣传栏,向家长宣传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明白国学对幼儿人格、道德品质、情操、精神风貌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通过新闻媒体、大型活动引起社会效应,向社会宣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从而社会认可。

四、开展国学教育交流,提升家长文明素养

家长进行国学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可组织开展了“国学教育交流活动”,活动以“传承中华美德 惠泽万千家庭”为主旨,通过对“凡出言 信为先 言必行 行必果”的理解和诠释,使家长掌握教会幼儿学习国学的方法,这样家长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到对幼儿的国学教育活动中来活动取得了家长的理解和积极配合,收到良好的提升效果。同时结合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开展了让家长搜索收集民风民俗、网上祭奠祖先英烈、感恩系列行动等主题活动,让家长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国学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篇5:幼儿园国学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12-11-08 作者:王慧玲 单位:华油幼教中心科研小区幼儿园 浏览次数:1535

字号:T|T|T

更多 0

【摘要】《周易》里讲“蒙以养正,圣功也”,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幼儿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原则,我们把它们运用到幼儿园教学中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特色课程。它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进一步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从实际出发,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和,必将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本文作者根据所在园开展国学特色课程的实践探索,总结了在推行国学特色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反思,以期为促进国学进入幼儿园提供一些思路。【关键词】幼儿园国学特色课程;问题与对策;反思 一、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军事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中国人在不断找回近代以来失落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是我们中国人的根”,目前“国学热”已经在神州大地上频繁出现并不断升温,从政府在海外成立百余所孔子学院到一些大学纷纷成立国学院,从各种新闻媒体中不断出现的着汉服,拜孔子的画面和各种国学讲座到民间各种祭孔,读经活动的广泛开展,已经让我们明显感受到了国学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在不断提升,随着对国学内涵的不断了解,国学本身释放的无限魅力也吸引了我们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逐渐认识到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所在,它蕴含着丰富的整体战略思想和人文智慧。

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在国学中可以汲取先哲的历史经验和生命智慧,能提高个人的文史修养,道德修养和礼仪修养,进而克服浮躁,摆脱困惑,启迪智慧,涤荡灵魂,开阔心胸,充实精神。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探索教育的真谛,在不断的学习国学知识后才发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深感“打好国学根基,方能放眼世界”,尽管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发展迅猛,然而素质教育却长期徘徊不前。只有当我们扎根国学静心反思时,才蓦然发现:原来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脚踏实地将幼儿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人,而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素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及其博大精深享誉全球。它不仅具有“蒙童养正、幼儿养性、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巨大教育功用,更可进而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二十世纪上半期,即使在民族灾难频繁之时我们中华民族依然大师辈出,培育出鲁迅、老舍、李四光、齐白石、张大千、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华罗庚、林语堂等一批学贯中西的世界级中国名人即是明证。

从小扎根国学,让幼儿从上幼儿园阶段就逐渐开始感受国学,进而实践国学,逐渐从传统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动力,并结合社会实践不断地进行新创造,在了解自己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和其他文化之间沟通、交流、整合。只有坚持不断沟通、交流和整合,我们才能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获得对自己文化的新的理解和反思,才能充分吸收其他文化发展的先进成果,才能为自己的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才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激发出传统文化的潜在生命力和勃勃生机,鉴于此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积极地去推进国学经典进幼儿园、进家庭的进程。

二、实施国学特色课程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将国学特色课程从理论付诸实践,老师们最大的疑惑是:想要教好国学,教师要做好哪些准备?学习国学经典能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如何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如何将国学特色课程渗透在一日生活当中?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做了有益的思考和尝试。

问题一:如何为开展国学特色课程做好准备?

首先是幼儿教师要做好哪方面的准备?国学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有缺失的,可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关键是人的因素。要开展国学课程并产生良好的效应,幼儿园老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是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其次是教育环境的准备,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有着鲜明的教育导向作用,怎样运用环境的作用来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一直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

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总结: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孩子的经验还必须具有一定国学底蕴和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授课教师要认真学习读经典教育的理念,在教育思想上进行导正。国学不是“死记硬背”,它涵盖了一切有利于幼儿发展的传统文化,教师首先要从学习中国传统的礼仪教育、传统民俗、经典故事,了解国粹和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方面汲取国学的养分,其次还应掌握一些传统的琴棋书画的基本技能,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另外观摩国学课的示范教学能使老师迅速地掌握教学的本质,也是教师快速成长的途径。

环境方面,好的环境既能塑造一个人,同时也能改变一个人,这种作用的积累,意义重大、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要利用中国特色的元素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布置班级环境和幼儿园的大环境,让幼在环境舒适具有国学氛围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问题二:幼儿园国学经典能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的国学课程主要是诵读经典,说文解字和知行合一。常规的教育可以教会幼儿各种生活的技能,但并没有足够重视教会幼儿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经典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华,其中蕴藏着先人的生活智慧与人生哲学,很多经典著作主要阐述生活习惯、为人处世、求学治学等方面的礼仪与规范,在教会幼儿怎么做人、做事、处世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但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事实证明:学习经典后为幼儿的习惯培养奠定了根基。如:《弟子规》中“食不言 寝不语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物虽小 勿私藏 借人物 及时还”等关于个人卫生、礼貌、读书、等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让幼儿明白了“圣人的样子” 提高了幼儿在行为上的是非、美丑、好坏的辨别能力,巩固了他们已接受的道德知识,从而最终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习诵读经典的过程幼儿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是透过视觉作用来刺激大脑,开发智力,提高了幼儿的专注力。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词句也可以提升幼儿的记忆力、理解能力。幼儿能够熟练背诵,幼儿在幼儿园阶段正是记忆力发展的敏感期,在此时期常读、常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诵读的兴趣就可以快速的增加幼儿的识字量。把识字变成简单的事情。

问题三:如何将国学特色课程渗透在一日生活当中?

国学经典中许多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些行为要求和道德要求,需要教师在专门的诵读之外,首先在动态的生活环节里通过随机的解说或带读,帮助幼儿理解其意义,并且立即应用于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幼儿的大部分实践都是在幼儿园度过,一日生活各环节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国学的教育就很必要。

我们通常的做法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细节教育幼儿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幼儿每天来园见到教师同伴问早问好,吃饭不掉米粒,自己事情自己做,拿空杯子也要用双手等等,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针对孩子的爱好来渗透,如:在幼儿的体操编排中把国学经典《弟子规》融入其中,朗朗上口的诗句,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孩子们参与间操的热情也提高了。为了将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固化,我们还将国学教育渗透在家庭生活当中,例如开辟主题墙“《弟子规》你今天做到了吗?”将《弟子规》提到的一百一十三件事掰开了揉碎了制定成周主题目标告诉家长,如经典中的“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主题,我们就要求幼儿做到自己独立做事之前要告诉自己的父母,出门前或回家后要和父母打招呼,每天回家后都要将自己在幼儿园学习到的内容跟父母复述一遍。每周家长都会根据幼儿在家的表现通过写纸条或者拍照片的方式反馈给老师,由老师再进行表扬。从而幼儿不但在园里知仪懂礼,在家里也变了,懂得为下班的父母端上一杯茶;吃完饭主动收拾碗筷、扫地;对长辈的礼貌行为表现也多了。

问题四:如何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在整个社会出现了人文精神缺失,精神家园荒漠化严重背景下,家长对国学有期待但是不了解,还有些家长对于孩子学《弟子规》等经典有所疑虑。其中最大的担心就是:学习经典的孩子,走向社会后会不会吃亏?会不会与社会格格不入?

我们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这种疑虑实际是家长并没有深入学习领会经典的内涵而产生的。对于幼儿来说最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最失败的教育是让幼儿善恶不分。学习了《弟子规》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透过他对善恶的了知,明白怎样做人才是对的。自然对各种各样的行为有敏感而清晰的判断能力,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和选择良善的朋友。学做《弟子规》的孩子是让家长放心、安心的孩子。另外细读《弟子规》文中的每一条,找不出与社会人心不符、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内容。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师要重视与家长的沟通,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家长观看一些国学专家关于幼儿教育的讲座,也可以让家长共同参与老师的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老师经过教育理念的学习,能从容应对家长提出来的国学教育上的问题,而家长听了专家演讲了解了国学教育的精髓就更容易与教师的产生教育思想上的共鸣,会使得双方之间的沟通变得容易,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给幼儿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更有益于幼儿园国学特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对国学特色课程实践的反思

虽然我们在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国学特色班学习的幼儿在行为规范,孝顺父母,学习习惯,识字量等方面都优于同龄班的孩子,国学课程的实施对切实督促教师提高文化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也确实有很大帮助,然而教师仍处于不断的摸索当中,其教学的方案做的仍有待改善,在理论上还缺乏认识,或者在设计课程当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影响了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如何将国学特色课程更深入的进行下去,推广开来是今后我们必须关注并着力探索的方面。它需要教师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特点与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幼儿实际,确定目标,选择内容与方法途径,设计出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并组织实施,以促进幼儿发展。只有这样,国学才能更好的做下去,而不是流于形式,是真真正正的利于孩子一生的学问。

总之,我园国学特色课程的实施,使幼儿的活动空间、教师的创造空间、幼儿园的生存空间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依旧只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许多方法和途径需要进一步尝试和探索。著名哲人黑格尔曾经说过:“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确实如此,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国家的精神家园,它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如何开展国学特色课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诉求仍需更多的幼儿园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我们仅在此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多的声音出现。

上一篇:浅谈学前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论文: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与整合

妈咪爱婴网 2014年05月31日 22:12:16 [幼教互动社区]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振兴国学,必须从娃娃抓起。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传承中华文化当成一种使命。如何在幼儿园推进国学课程建设是当前摆在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振兴国学,必须从娃娃抓起”。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传承中华文化当成一种使命。如何在幼儿园推进“国学课程”建设是当前摆在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为了更好地体现幼儿园的国学课程特色,必须立足幼儿视野,才能使“国学课程”的内容更具适宜性和发展性。本文拟从幼儿兴趣、思维、需求和发展等角度出发,阐述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和丰富“国学课程”的教育方法。幼儿教育核心理念相结合,与幼儿园课程整合起来,围绕“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塑造幼儿人格、启迪智慧,弘扬中华文化的培育目标。

[关键词]国学教育 幼儿视野 国学经典教育 渗透与整合

[引言]《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国学经典教育有利于培养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因此,我将国学经典教育融合到幼儿的生活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中去,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成长。

[正文]国学经典教育只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部分,应该与幼儿教育和幼儿园课程结合,科学理性地开展读经教育。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如何与当下幼儿教育核心理念相结合,如何体现现代幼儿教育方法与国学经典教育内容的融合,成为当今急需思考和改善的问题。《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5]我结合《纲要》的精神,根据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有效地将国学经典教育幼儿园课程整合起来,从而初步建立富有特色的国学经典教育实施体系,使国学经典教育成为孩子的一种乐趣。现将教学心得与同行分享交流。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我园,与晨间音乐、早操活动、晨会活动、环境创设、领域教学、民间游戏等各个方面相互渗透和整合,走进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规范着我们的日常行为,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德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传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责任。在国学经典作品中童蒙养正。良好生活行为习惯是健康生活的基础。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在开展幼儿国学经典活动时,我坚持古为今用,挖掘潜在的积极因素,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童蒙养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我班有一位孩子经常很晚才上学,家长生气的跟我说这几天早上起床他总是磨磨蹭蹭的,还闹着不洗手,不刷牙洗脸,于是我抓住契机,将《弟子规》纳入健康教育。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国学经典内容丰富,往往简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很深的意义。我将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也达到强化复习与记忆国学的效果。国学故事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我借助蕴含中国经典文化要义的故事的叙述,让幼儿逐渐熟悉、理解和掌握中国经典文化。国学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它蕴含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科学文化也正是其生命躯干上的一个有机活体。《三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还包括着天文、地理等。在科学领域中,我将《三字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渗透到科学领域中,让幼儿感受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结晶。孔子说:“思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将音乐教育与国学经典教育融合为一体,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情趣。节奏游戏变国学经典诵读为轻松的音乐教学。由于一些国学经典作品的句子很长,读起来拗口,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创编节奏,让幼儿在节奏中轻松学会诵读国学,感受音乐的美妙。在国际多元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这新一代国学人才的培养上,我认为:如何建立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国学经典教育实施体系,更好的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华的优秀文化凝聚为幼儿持续发展的底蕴,真正做到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前景问题。今后在实践中,我将锲而不舍,积极探索国学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传承中发展,在感悟中创新,最终探索出符合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学教育理念,以促进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的发展。

幼儿园里学习国学,应根据幼童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掌握幼儿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培养与训练,主要在于通过听、读及直接感知来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听、读是基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释,自晓其义也。尽管幼儿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过听教师范读,幼儿跟读乃至自读,把经典著作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个过程还是有利于幼儿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直接感知是关键,也就是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国学学习环境,丰富幼儿对生活的感性认知。结合生活情境讲解国学,经典来自于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使幼儿更加喜爱学习国学,更深切体会国学的深意。故此,在幼儿园开展国学课程建设必须立足幼儿视野,才可能取得成效,不然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使幼儿从小产生枯燥乏味的国学认知体验。

篇6:幼儿园国学实施方案

怎样当好国学幼儿园园长,当好国学幼儿园园长怎样做呢,作为一个园长,怎么样能更好的发会职能作用、提高管理效能,让幼儿园,始终处于不断向上的发展态势呢?至德国学现在教你如何做好幼儿园园长。

园长是幼儿园管理工作中的中心角色,负有最重的责任。园长要通过管理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又要通过管理来提高保教质量。在政治思想,师德,师风开拓创新,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统筹兼顾,才能取得好的综合效果,那么作为一个园长应该怎样治理好一个幼儿园?

园长要为人师表,正人必先正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才能取得治园正人的发言权,因为他们不仅是孩子们的榜样,而且也是教师们的楷模。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讲的就是园长的带头作用,打铁先要硬本身”说的则是作为治理者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先练好“内功”,这样才有可能治理好一个幼儿园。

怎样当好国学幼儿园园长,当好国学幼儿园园长怎样做呢?

首先树立‘三种精神’乐观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

然后做好四个基本功,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策划能力。

最后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1、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管理幼儿园的能力。

2、勤于思考、努力提高幼儿园办园规模。

3、深入学习研究,争做改革的带头人。

4、以身作责,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作为21世纪的园长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开创新路,才能在社会主要市场经济大朝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先一步,高一等,右一层”,树立“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才能推动幼儿园各项工作勇攀新的高峰。

上一篇:非财务人员培训内容下一篇:家乐福员工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