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及赏析点评

2024-04-08

美文欣赏及赏析点评(精选7篇)

篇1:美文欣赏及赏析点评

祖国,我为你歌唱美文赏析及点评

1949年10月1日,一个振聋发聩的声音响彻北京,荡破了东方的天空——伟大的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就是从这一刻起,在世界的东方大地上又升起了一面令世人瞩目的旗帜——无形红旗!在祖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我们华夏儿女由衷地呼喊:“祖国,我为您歌唱!”

祖国,在您六十岁的时候我衷心的道一声:“生日快乐!”您就是我们慈祥的母亲,您用长江、黄河哺育我们,您用肥沃的土地让我们生活,我们流连过海拔8848米上的冰天雪地,我们在吐鲁番上留下过脚印。

在这冬去春来之季,我们看到了您的希望所在,我们回味着奥运健儿在鸟巢中奋力拼搏的情景,我们听到的是福娃们给我们带来的欢声笑语,我们畅想那普天同庆、万民同庆的岁月,祖国,我感受到您那温柔无私的爱,您的强大繁荣就是我们的骄傲。

祖国我要为您歌唱,歌唱您的坚不可摧。5月12号,四川汶川的地震突如其来,昔日繁荣、昌盛、美丽的四川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残砖断垣和人们的泪水还有内心的.伤痛。地震震垮了房屋,震动了大地,震崩了山峰,震得天空怒吼,震得江河翻滚。但是全国人民不会袖手旁观,四川人民不会沉沦和堕落,汶川地震震不跨我们炽热的中国心。全国各地的人们来支援了,四川人民振作起来了。在这次地震中涌出了多少名抗震小英雄:可乐男孩薛枭、林浩、廖桐……充分体现了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我们也忘不了过去屈辱的历史,这些事迹都让我们国人刻骨铭心!在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定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是英国的倾华战争的结果。在1926年9月5日,英国帝国注意军舰炮轰四川万县县城,造成屠杀中国军民惨案。还有南京大屠杀、辛丑条约、火烧圆明园、九一八事变……

但是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一百年前封闭落后的旧中国,中国的面貌已焕然一新。北京的奥运向世界展示的就是一个古老、多彩、现代的中国。中国有八座位于世界十大最高的建筑物之列,中国是全世界三个拥有可以生产载人太空飞船技术以及航天员出舱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综合国力、军事派名第三。您已经走向了繁荣、强大,我们为您的强大而自豪。

五星红旗写满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嘹亮的国歌里注满了祖国未来的希望。祖国,我要为您歌唱,歌唱您壮丽的山河,歌唱您悠久的文化,歌唱您的伟大精神,歌唱您的……

点评:

文章已诗歌的形式,歌颂了对祖国的繁荣、昌盛。结构紧凑、主题鲜明,文中适当的运用修辞手法,引用名人名言,使文章添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敬佩。可见小作者的写作功底深厚。

篇2:美文欣赏及赏析点评

爱就是一道彩虹,是那么的五彩斑斓;爱就是生命的祝福,让我生命是那么的快乐,是爱带给了我惊喜、快乐、美好。爱是世界的赐予我的礼物,就是我生命的礼物,生命的奇迹,就是生命之最。其实,爱原来如此,简单。

小时候,我常常认为爱我就是满足我一切,如果不满足我一切,我就认为那个人根本不爱我。现在,我知道了我错了,我不该这样去判断一个人爱不爱我。

妈妈爸爸,对不起!我不该这样去判断你们不爱我,现在,我明白了,原来,你们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你们那么用心良苦,我却埋怨你。6岁的时候,我一直在喝奶粉,我怕别人笑话,每次喝奶粉的时候,我都倒掉了一大半,有一次,爸爸发现了,你发怒打了我。那时候,我非常不高兴,2天不理你们,见到奶粉就倒掉。有一天,你们在房间里淡话,我听见妈妈说:”女儿缺钙,可是不喝奶粉,怎么办?“爸爸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呀!她身体不会出什么问题吧!唉!我不应该打她。”我心中想着:喝就喝呗!去超市的时候,我发现一袋竟然是爸爸的工资呀!打开爸爸妈妈的衣柜,只有几件零零散散的几件衣服,爸爸妈妈为了我衣服都不卖。爸爸妈妈,对不起!我不应该倒掉奶粉,我以后一定会喝光奶粉的。爸爸妈妈,爱原来如此,简单呀!原来,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被爱的人是幸福的,被爱的人是快乐的,被爱的人是光荣的。如果你想被爱,就先要去爱每一个人,别人才会爱你。往往,只有在面临巨大困难或生死离别之时,才能体会到生命的价值。而在这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是亲人、家人。人世间有许许多多的爱,爱的结果也是千变万化的,爱是美德的种子。爱从一个微笑开始,淡淡的自然而清新……

点评:全文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蕴藏着欢乐与期盼,真挚感人。开头出手不凡。作者构思巧,善于选点展开,行文跌宕起伏,耐人寻味。语言活泼明快,富有情趣。故事虽平凡,感情却真挚,充沛,感人。文章结尾不落俗套,给人以欲还休的感觉。

篇3:《灯》课堂实录及点评

师:同学们, 这天气是一天比一天冷啊, 大家晚上几点钟下自习呀? (生:九点。) 哦!真够晚的, 那晚上骑车一路飞驰, 快到家门口的时候, 你们最希望看到什么呢? (生:灯。) 哪里的灯? (生:家里的灯。) 为什么呢?请举手告诉我。

生1:因为看到家里的灯, 我就感受到了家的温馨。

生2:因为当我看到家里有灯时, 我便不会害怕, 想到家里亮着灯父母在家中等我, 就觉得非常温暖。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家是什么?家就是不管多晚了, 总有一盏灯在等你归来”。那么, 以长篇小说《家》斐声文坛的巴金先生, 他对灯又有着怎样独特的感悟呢?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巴金的散文《灯》。

点评: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唤醒他们情感记忆的方式来导入文本, 显得自然而亲切。

二、背景

首先, 大家猜猜, 这篇文章写于中国的什么历史时期?

生3:抗日战争时期。

师:你从哪里得到答案的?

生3:课文后面写了“1942年2月”。

师:真聪明, 大家要学习他这种方法, 通过写作年代推知时代背景。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大扫荡, 他们采取的是什么政策? (生:“三光”。) 师:哪三光? (生:烧光、杀光、抢光) 而国民党顽固派当时在忙什么呢? (生:剿共。) 对, 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 积极反共,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大肆诬蔑和迫害共产党员。在这种形势下, 有许多人对抗战的前途感到迷茫。因此, 巴金创作了这篇散文。

点评:从背景入手, 知人 (巴金) 论世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以解文。承转自然, 介绍紧扣文本, 极其精要。

三、析结构

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 找出文中依次写了哪几盏灯,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点评:本来是解析文本结构, 却偏偏要从哪几盏灯这个问题入手, 这样就把结构落到实处, 既便于学生理解, 又接榫自然。

生4:一共写了五盏灯, 一是第3段中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的灯光。二是第5段中“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的一点豆大的灯光。三是第9段中海上的灯塔, 四是第10段中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五是第12段中友人自杀被救起后看见的一盏油灯。

师:这位同学的概括能力很强, 找到了五盏灯。有没有同学可以补充或更正的?

点评:老师发现了问题, 但并不解答, 这一问就是要发动学生去辨析去探究, 这样就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生5:我想更正刚才那位同学的答案, 就是第三盏灯, 他说那是海上的灯塔, 而原文写的是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 这是窗前的灯。

师:可第9段开头的确写了灯塔呀, 大家想想看, 在哈里希岛上有没有灯塔?

生6:没有, 如果有的话, 就不需要姐姐点燃长夜孤灯了。

师:对呀, 所以第三盏灯不应该是灯塔。刚才那位男生改得很正确。还有没有应该修改的地方?

点评:是灯塔, 还是窗前灯?可见学生惑得有理, 教师这时再挑明, 学生也就恍然大悟了。这就是一分疑惑一分长进。

生6:我认为还应该补充一盏灯。在第6段写了我站在廊上看见的山脚的灯光。

师:大家同意不同意这位女生的看法?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7:因为文章开头写作者半夜从噩梦中惊醒, 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 看见了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所以说作者站在廊上看见的山脚的灯光其实就是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的灯光。

师:对, 它们是同一盏灯, 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 (生沉默)

点评: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 它也道出了一部分学生的困惑, 但它却是在生生合作的情况下解决的。多给学生机会, 让他们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发现的快乐。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第二盏灯是作者回家时看见的, 大家同不同意?

生:不同意。

生8:是“我”在风雪中赶夜路看见的灯光, 没说是“回家”。

师:对。一共五盏灯, 我们给每一盏灯取个温暖的名字吧。第一盏灯是从平房里射出来的, 我们叫它“平房灯”。第二盏灯是在雪夜里亮起来的, 我们叫它什么呢? (生:雪夜灯。) 好, 就叫“雪夜灯”, 那第三盏呢? (生:亲情灯) 不错, 老师取的名字是“姐姐灯”, 似乎比“亲情灯”更亲切, 顺着这个思路, 第四盏叫什么? (生:情人灯) , 好!第五盏呢? (生:救命灯) 救命的人我们叫他什么? (生:恩人) , 对, 第五盏灯是“恩人灯”。五盏灯就像五颗闪亮的珍珠, 它们需要一根红线来贯穿, 这红线是什么呢? (生:灯) 对。“灯”就是本文的线索, 但这只是一条外在的线索, 文章还有一条内在的感情线索, 是什么呢?

生9:人间真情。

点评:为灯命名, 这个创意好, 它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又训练其概括能力。至此文章的结构也就出来了, 教师顺势拈出了文章的线索。

师:真厉害, 老师还没想到这一层。我认为文章中,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贯穿首尾, 也形成一条线索, 不信, 大家看首尾两段, 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10:从“窒闷”到“微笑”。

师:再看文章中间, 还有没有表现情感变化的关键词?

生11:“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 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 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师:心找到归路了, 所以有什么感觉?

生12:心渐渐地安定了, 呼吸也畅快了许多。

师:对, 前一位同学说出了情感变化的原因, 后一位同学说出了变化的结果, 归纳一下的话, 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窒闷——安定、畅快———微笑”。这是一条内在的感情线索, 刚才那位同学归纳的“人间真情”比我这个还好。内外两条线索交织, 使得文章的结构非常紧凑, 这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

生:形散神不散。

点评:线索有外有内。注意在这里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答案, 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答案。两个答案各有其价值。学生答案精练, 教师答案也可以看作是学生答案的具体化。

四、理解“灯”的象征意义

师:作者讲述了五盏灯的故事, 每一盏都有感动我们的地方。在这五盏灯里面, 你最喜欢哪一盏呢?请大家选择一盏自己最喜欢的灯, 自由朗读相关段落, 然后告诉大家你喜欢这盏灯的理由。 (学生自由朗读)

点评:教师放弃了一一讨论的方法, 而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放手让学生思考交流。这体现了在教师预设的前提下学生自主生成的新课程理念。

生13:我最喜欢的是第二盏灯———雪夜灯。因为它使一个在雪夜中行走的人看到了光明, 并且灯带来了温暖, 使人受到鼓舞, 因此不再孤单, 不再害怕, 有勇气继续前行。

师:请朗诵“雪夜灯”里最感动你的句子, 好吗?

生13:“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指路”。

师:谢谢!请坐, 朗读很有感情, 句中停顿把握得很好。

点评:为什么喜欢就把“灯”的象征意义挖掘出来了, 问得具体, 答就显得容易。而且这里的回答是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的, 并非架空分析。教师在点评学生朗读时, 着重提到朗读的感情和句中停顿, 这也为后面的学生指出了朗读本文的两个基本要领。

生14:我喜欢“平房灯”。因为这盏灯是最平凡、最常见的。它也许是为了等待亲人归来而点的, 也许仅仅是为了方便过路人而点的。不管为谁而点, 它都给所有看见它的人们带来了光明, 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师:请朗诵你喜欢的句子!

生14:“我望着这些灯……摸索的行路人”。

生15:我喜欢姐姐为弟弟点的长夜孤灯, 它寄托了姐姐对弟弟最深切的爱与关怀, 虽然姐姐最终没有等到弟弟归来, 但她让我明白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 非亲情莫属。

师:为了这份亲情的守望, 姐姐奉献了什么?

生16:生命。

师:为什么?

生16:因为弟弟一直没回来, 姐姐带着失望进了坟墓。

师:姐姐还奉献了什么?

生17:奉献了她的青春, 因为姐姐一直没有离开家, 可见她一辈子没有嫁人, 为了守望亲情, 她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

师:读出最感动你的句子, 好吗?

生17:“哈里希岛上……它的帮助”。

生18:我喜欢恩人灯, 因为它让一个绝望的人重新看到了生活的美好, 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鼓舞他积极乐观地活下去。

生19:我也喜欢第五盏灯。这盏灯是发生在两个素未谋面的人的身上的。这盏灯有多层涵义, 一方面, 它象征着人性的善良、美丽, 另一方面, 它也让作者的友人改变了生活的态度, 对生活有了信心, 也有了奋斗的决心。由此还可以领略作者的写作意图所在,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 日本的“三光”政策闹得中国人民人心惶惶, 中国有很多老百姓正如作者的友人一样丧失了生活的信心, 对生活彻底绝望, 而作者却敬告世人, 有一盏灯在我们前方, 它照亮我们前方的道路, 道路是艰难的, 前途是光明的, 伴着人性的真诚、善良与美丽, 只要国人英勇无畏地走下去, 中国的明天必定是一片辉煌。

师:这位同学能联系时代背景来看问题, 谈得真好, 我真想为她鼓掌。

(学生会意鼓掌)

点评: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思考就有深度, 对这三盏灯的理解是一个比一个具体, 一个比一个深刻。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效果。

师:请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生19:“他怀着……心灵中摇晃”。

师:还剩下一盏“情人灯”, 有谁喜欢?

生20:我最喜欢“情人灯”, 这里的灯不仅是灯, 还是一个纯洁的少女对爱情的坚持, 是超越暴风雨的希望, 给了她所爱的人勇气, 是希洛对爱情执着的守候。

师:看来, 少女的执着感动了你。那么, 从那个少男身上, 能不能找到感动你的东西?

生20:能, 少男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泅过海峡, 只为了和心爱的人儿见上一面。

师:情人溺死了, 希洛毅然殉情, 她为什么选择“投海”而不是“上吊”呢?

生21:活着不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 死了在阴间也要永不分离。

师:在天愿作比翼鸟,

生:在地愿为连理枝。

师:大家一起来朗读写情人灯的这一段。

生:“再回溯到……永沉海底”。

师:“熊熊的火光”指什么?

生22:青年男女执着追求爱情的精神。

师:对, 这种执着追求爱情的精神永远留存在世间, 鼓舞我们大胆地追求幸福生活。归纳大家的答案, 我发现, 每一盏灯都非常可爱。平房灯让我们感受到了光明与希望, 雪夜灯给了我们温暖和力量。姐姐灯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真挚, 情人灯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美好, 恩人灯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当然, 这五盏灯并不是孤立的。正因为人世间充满了真、善、美, 所以我们的心总能感受到温暖;正因为心是温热的, 所以不管经历怎样的挫折磨难, 我们总能看到光明与希望。由此看来, 灯已经不仅仅是灯, 它被赋予了一种什么意义? (生:象征意义) 那么, 灯象征什么呢?

生23:我认为灯象征着希望、光明、信念和真情。

点评:综合点评好, 它能引导学生的思维产生变化、升华, 即由点到面, 由个别到一般, 由具象到抽象。同时“灯”的含义虚化自然引出“象征”这个概念。

师:说得真好!那么, 什么是象征呢?请大家看看象征的定义, 我们一起齐读一遍, 好不好?

生: (齐读) 象征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 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师:在这里, “灯”是具体的形象, 希望、光明、信念和真情是抽象的概念。在初中的时候, 我们也学过一些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比如说高尔基的一首散文诗, 叫什么? (生:《海燕》) 作者借赞美海燕来赞美什么呢?

生:赞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师:很好!这是借助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有的同学说没学过《海燕》, 那可能是因为教材版本不同的缘故吧。下面, 我再说一个大家都学过的, 周敦颐《爱莲说》, 作者用莲来象征什么?

生24:象征洁身自好的品质。

师:对, 作者借赞美莲来赞美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看来, 古往今来, 有许多作家喜欢使用象征手法。那么, 象征手法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 (齐读) 象征手法使文章具有含蓄美, 并能启发人们的联想。

点评:提出《海燕》《爱莲说》两篇文章, 是温故而知新, 将过去与现在连成一体, 视野开阔。

师:真能使文章具有含蓄美吗?我们来验证一下。

(幻灯片展示: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体会语言的含蓄美。

1、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

2、在这人间, 灯光是不会灭的。)

师:请大家先说出关键词的象征意义, 再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生25:“米”象征人们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活着不能只为了物质享受, 还要有精神追求。

师:真聪明。人活着还要靠“精神食粮”, 大家回到原文第11段, 看看这里的“精神食粮”指什么?

生26:指的是坚定的信心, 顽强不屈的精神。

师:有道理。人活着还要有坚定的信念, 还要有精神支柱。再看第二句。

生27:这里的“灯光”象征光明、希望、温暖、真情。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 我们都要坚信, 光明、希望、温暖和真情是永恒的, 它们永远不会从我们心里消失。

点评:具体剖析两个例子落实象征手法的作用之一, 即富有含蓄美。

师:看来, 大家通过抓关键词的象征意义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把握得很好, 真正领悟了散文语言的含蓄美。下面, 我们来看看象征的第二大作用———“启发人们的联想”, 这里的联想, 一方面是说能启发我们从“灯”联想到光明、希望、温暖和真情, 另一方面, 也是说能启发我们从文中的灯联想到文章以外的灯。那么, 读了这篇散文, 你还能联想到什么灯?要求联系传说、诗文或自身情感经历, 以“我想起了……”开头说一段话。

大家先讨论两分钟, 好吗?

(生讨论)

师:好, 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你联想到了什么灯。

生28:我想起了冬天的夜晚那昏黄的灯光。母亲坐在灯下为我们缝衣服, 她全神贯注地坐在那里, 全然不顾天气的寒冷, 微弱的灯光照着她那满是皱纹的脸, 母亲在灯光下显得那样苍老。啊, 母亲, 谢谢你对我们的爱!

师:好感人的一盏母亲灯。

生29:我想起了巴金的一首关于灯的小诗“天暮了/在这渺渺的河中/我的小舟究竟归向何处/远远的红灯啊/请挨近一些吧!”这盏灯给了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以希望、以温暖, 而且指引着迷惘的人走向光明的未来。

师:我发现这个同学拿的是她的摘抄本, 这是很久以前抄的诗。看, 后面还抄了很多页。我们要学习这位同学, 平时注重积累, 做学习的有心人。

生29:我想起了两盏灯。第一盏灯是“瞎子点灯”。有人说“瞎子点灯———白费蜡”, 我认为, 瞎子的灯不是为自己点的, 是为别人而点, 自己在黑暗中却给他人以光明, 这是何等无私的心灵啊!

第二盏灯是三国时期的“孔明灯”。它是前进之灯、希望之灯、胜利之灯、理想之灯……

师:这位同学知识面很广, 而且说话很有气势, 真不错!

生30:我想说电视剧里的一盏灯, 可以吗? (师:当然可以!) 我想起了《老娘泪》中的一个情景:母亲盼望着自己犯罪出逃的儿子早日归来, 自首伏法, 在自家门前挂了一盏灯, 每到夜晚就点起来。她担心儿子回来时看不见路!这个故事虽然平凡但却令人震憾, 那盏灯已经不仅仅是一盏灯, 它的分量是沉重的。它燃着, 将一个母亲的心燃着, 她多么希望尽快将儿子召唤回来!母亲希望儿子回头是岸, 从此以后做一个正直的人, 灯承载着母亲对儿子殷切的希望啊!有灯, 也就有了方向, 灯所照耀的地方, 将是一片光明!

师:多么深明大义的母亲啊, 她用爱为迷途的儿子点亮了人生的正道。

生31:我想起了自己曾点的一支蜡烛。那时停电了, 我怕黑, 点燃一根已经快烧完的白烛。那几天心情也不是很好, 有几件不顺心的事, 我心乱地拨动烛芯, 只见火花被我弄弱后又顽强地涨起来, 我又拨动它, 它仍会保持原来的亮光, 甚至更亮了, 我到后来更是洒水在它上面, 它“嗞-嗞”作响却仍然坚持了下来, 越烧越旺。从它身上, 我看到了倔强和坚强, 我深深地触动了, 领悟到自己也应燃起斗志, 勇敢地与困难拼搏。 (学生自发鼓掌。)

点评:“我想起了……”这个活动设计得很好, 它既落实了象征手法具有启发联想的特征, 又将学生生活与文本结合起来, 把语文课上得实在而有活力。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还有很多同学举手要发言, 但我们时间有限, 好像还没有同学说到传说里的灯, 我们把最后一个机会留给说传说灯的同学, 好不好?

生31:我想起了宝莲灯, 沉香凭借宝莲灯的神力打败了二郎神, 救出了自己的母亲, 将一颗孝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也使宝莲灯这一传说广为流传, 沉香成为千百年来孝子的楷模。

师:大家的联想非常丰富, 而且升华了灯的象征意义。下面, 看看老师联想到了哪些灯…… (展示图片:宝莲灯、阿拉丁神灯、飞蛾扑火、何当共剪西窗烛、小桔灯、老师窗前的灯。)

点评:展示教师自己的联想成果可进一步启发学生, 对学生的回答起到补充作用, 进一步拓展教学空间。

六、作业

今天, 我们主要学习了象征手法。最后, 我们来做两个与象征有关的练习。第一题, 请说出下列词语的象征意义, 大家一起来说好吗?

生:红色象征革命、热情, 绿色象征生命、希望, 蜜蜂象征勤劳, 白鸽象征和平, 玫瑰象征爱情, 牡丹象征高贵、富贵。

师:真厉害!看来, 做下一题也不成问题, 请看第二题。

理解下面这首诗的象征意义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注:顾城 (1956—1993)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

师:这是怎样的一代人呢?先要弄懂两个词语的象征意义, 一个是黑夜, 一个是黑色的眼睛。黑色象征什么?

生32:黑暗的社会。

师:它指的是中国的哪个历史时期?

生:文化大革命。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顾城 (1956—1993)

师:同学们真聪明。刚才我们学会了通过写作年代推知时代背景, 现在同学们马上就能举一反三, 从作者的生卒年月推知写作背景, 真不简单!那“黑色的眼睛”象征什么呢?

生:中国人。

师:我们还是来看一双黑色的眼睛吧! (展示希望工程“大眼睛”宣传照) 你们从小姑娘的黑眼睛里读出了什么!

生:渴望。

师:对什么的渴望?

生:对知识的渴望。

师:那从一代人的黑眼睛里, 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对光明的渴望。

师:对呀!一代人就是经历了文革的一代青年。

七、结语

在“四人帮”横行的黑暗年代里, 一代青年没有绝望, 没有消沉, 他们对光明的执着追求令人感动。但更令人感动的还是巴金, (放巴金像) 在抗日战争最黑暗的岁月里, 巴金不仅用自己黑色的眼睛找到了光明, 而且, 他站在高山之巅, 举起一支希望的火把, 把光明播撒进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灵。

2004年, 百岁老人巴金离开了我们。走进网上的巴金纪念馆, 我看到这样一句话:“人走了, 灯亮着。”巴金光辉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进。同学们, 亲爱的朋友们, 生活中总会遇到激流险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大家和我一起高声朗诵这首小诗。

师生齐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你要镇静:/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点评:两则练习由浅入深梯次展开, 深化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练习当堂解决, 学生也不会有什么负担, 效果很好。只是练习注重理解, 忽略了运用。如果设计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话那就更好了。

八、总评

篇4:宫崎骏动画电影的赏析与点评

摘要:宫崎骏是日本著名的动画电影创作人,创作了多部受到国际好评的动画电影,获得了日本、亚洲及世界电影界的很多奖项。由于其独特的社会与文化的背景,宫崎酸形成了自己独特、鲜明的动画风格。在宫崎骏的奇妙魔幻动画世界里,充满了多样的生物。其表达的思想和主题也是深而久远的。作为“动画大师”的宫崎骏为日本动画界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其影片中,无论是画面、配乐还是电影要表达的主题无不彰显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美学表现力。本文旨在结合宫崎骏的主要作品,对其动画电影的美学特色、人性呼唤以及生态意识的表现进行简要点评与赏析,从而深层次解析宫崎骏的动画艺术特色和创作思想,以期对中国动漫事业的文化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宫崎骏;人文关怀;美学特色;生态意识;借鉴

深厚丰富的的人文情怀以及和平主义立场的主张是宫崎骏电影的主要特色。他的作品承袭了本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的血脉,通过多样性的主题(环保、成长、女性生存方式)诠释了一个个或悲壮、或脱俗、或坚强的故事,以求达到“希望能够再次借助更具深度的作品,拯救人类堕落灵魂”的目的。

一、动画世界中的美学特色

首先作为一名导演,宫崎骏是第一位这么成功地将动画上升到人文主义高度,这是毋庸置疑的。他以纯真的心灵为观众打造了一个个充满梦幻的动画之旅,对生命的赞美、对和平的追求、对人类行为价值的反思是其作品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

(一)迷失与寻找

宫崎骏的作品《天空之城》中的莫西卡为了统一人类将科技、武器以及财富的力量向罪恶的方向发展,并借之破坏现存的一切直至后来的自我毁灭 ;以及《千与千寻》中的父母因贪口食之欲而失去本心,变成了象征堕落的肥猪。与大人之间的利欲熏心相比较,电影中的小女孩体现了人类最纯粹、善良的人类本性。正是小孩子纯真内心所具有的异于常人的对人类的博爱、宽容以及对自然无限亲近的特质正是人们不断需要和寻找的,而且这种特质更是确保现代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二)觉醒与独立

歌德诗曰‘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马尔库塞指出‘由于妇女和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相分离,这就使得她们有可能不被行为原则弄得过于残忍,有可能更多的保持自己的感性。也就是说,比男人更人性化。因此他得出的结论:一个自由的社会将是女性的社会。”正是由于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宫崎骏动画中的重要角色一贯是女性角色,而且她们大部分都是孕育正义、捍卫和平、引导世界向美好方向发展的巨大力量。在日本传统文化里,“男尊女卑”一直是大家所接受的,宫崎骏的动画特色无疑是对这种观念的彻底颠覆。在宫崎骏的影片当中,她们不仅具有坚强、执着、善良、勇敢的品质,而且还常常被塑造成关键时刻担负重大使命的“救世主”。

(三)自然与和谐

《风之谷》、《幽灵公主》等是宫崎骏着重创作的“环保”这一主题的集大成者,在这几部影片中,人与自然的对决、人与动物的仇杀在其浪漫夸张却又不乏鞭笞的镜头语言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风之谷》中描述了人们对坏境的破坏招致了自然疯狂的报复,令人充满绝望且不断扩展的“腐海”吞噬着人类文明,瘴气和虫类的时时残酷的反扑也将人类推向灭绝的边缘之上。同时,被仇恨蒙蔽双眼的人们采取了极端的杀戮“捷径”,在不断地杀戮中中瞪着血红眼睛涌动的虫类与人类展开残忍的厮杀。最终“风之谷”这一世外桃源的守护者娜乌西卡公主以自己的善良、纯真及自我牺牲的精神获得了王虫的谅解。

二、动画世界所呼唤的人性回归

(一)人性回归的内涵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不难看出“人,和“性两个字所代表的内涵 。首先就是人之初所拥有的善性,是指孩童的纯真美好的童心。但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的关系使得原本人人一样的童心,有的偏离了原有的发展道路,后天带有一些负面消极的脾性,这种人性的回归,是指重新习得积极地性格心态,成为一个拥有童心的人。另外,人性还包括我们祖先所拥有的那颗敬畏自然、感恩大地、尊重生命、的本心。可惜随着人类历史发展,我们见见遗忘了它。所以宫崎骏电影传递的除了纯真童心的回归外,还有重新拥有我们人类最初那颗本心的希冀。

(二)偏爱女性角色的表达

在宫崎骏众多作品之中,主角往往是女性,这在日本这个男性占主导地位比较严重的国家是十分特别的。宫崎骏偏爱女性的原因一是在日本传统文学里,对少女崇拜是司空见惯的;二是他认为女性与大自然沟通显得更容易些,女性保留了更多原始人类的情感、直觉、合群的特性。人们总是将大地、自然喻为母亲进行讴歌。所以宫崎骏认为,女性和大自然、神圣的爱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

三、动画世界所彰显的自然生态意识

(一)自然意象的运用

在宫崎骏的动画世界中充满了许多自然意象,如绿色、森林,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面对自然,我们可以认识世界,懂得生活,找到自我。自然,在宫崎骏的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宫崎骏热爱描写自然,在谈到他的作品《龙猫》的创作时他曾说`旧本这国家恩泽于四季多变,充满了丰富美丽的自然景色而《龙猫》就是选取了充满了大自然气色的乡间作背景。……澄清的小河、森林、田地,住在其中的人、鸟、兽、昆虫,夏天的闷热、大雨、突然刮起的劲风、恐怖的黑夜……这些东西全都显出日本的美态,也正显示出宫崎骏对自然问题的关注。

(二)“绿色”永恒的生命象征

“绿色”是宫崎骏动画电影创作中一贯的基调和主题。绿色是大自然最本质的颜色,象征着生命力的旺盛与顽强。宫崎骏善于并热衷于使用绿色,郁郁葱葱的参天森林、绿草如茵的山涧、苍翠欲滴的山林旷野、布满青苔的石子路,各种层次各种质感的绿色被宫崎合理且完美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让我们不断为其震撼人心的美而全神贯注。宫崎骏笔下的“绿色”完美的诠释颜色与情感的联系,凡乎宫崎骏的每一部电影都是用“绿色”来铺设故事通篇,用“绿色”来彰显生命力。作者在处处彰显自然生命的同时,营造了一种幽谧宁静的意境。例如《幽灵公主》中,森林的守护者麒麟神被砍去头颅后,泥浆铺面的壮观场面,用一般的电影手法很难表现。而宫崎骏用黑压压的泥浆覆盖具有生命力的绿色山林将其演绎得悲壮无比,随着镜头的移动,泥浆所到之处,绿色尽失,被浓重的黑色灰色所覆盖。阿西达卡把头颅归还麒麟神之后,荒废的大地又重新焕发了熠熠生机,那种赏心悦目的感官效果和带给我们内心的感动油然而生。“绿色”的一去一回,这种反复变化不仅带给我们震撼的视觉感受,更让我们意识到自然的威严和生命的可贵,这种视觉享受也是我们回归自然所追求的内心最本真的体验。

三、结束语

“宮崎骏动画”以催人反思的画面语言,简单质朴的情感吸引了从孩童到耄耋老者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他的动画在为各国观众带来美的体验与享受的同时,也为动画产业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宫崎骏这位划时代的大师用自己的一生追求生命的真谛。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关于人生的思考,其动画电影在取悦观众的同时,更是能经得起反复琢磨例如森林减少、水资源污染、人性缺失等问题。宫崎骏想要通过一部部电影,在孩子内心深处留下些东西,教会他们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更不要丢掉人的本性,脱离自然。让我们向他的这种崇高理想致敬!

参考文献:

[1]秦刚.感受宫崎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张红秋.成长的可能性一宫崎骏动画电影主题研究山.电影评价,2006,11.

[3]杨晓林.动画大师宫崎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张淋.宫崎骏动画电影中人性回归的书写[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3.5.

[5]郭斐斐.宫崎骏动画中女性角色塑造的艺术手法[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3.4

[6]刘兵,江洋.从风之谷看宫崎骏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篇5:《背影》全文赏析及名家点评

《背影》全文赏析

《背影》是记实散文,朱自清作,写于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背影》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

文章写的是19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这篇散文写作上的主要特点是白描。全文集中描写的,是父亲在特定场合下使作者极为感动的那一个背影。作者写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更主要地写了买橘子时穿过铁路的情形。并不借助于什么修饰、陪衬之类,只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眼前。这种白描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昧浓,蕴藏着一段深情。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其次,作品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写儿子“看见他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又写父亲买桔子回来时,儿子“赶紧去搀他”。这些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更加反衬出父亲爱子的动人力量。

名家点评

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背影》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藉了甚么宏伟的结构和华瞻的文字,而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朴素,而实际上却能发生极大的感动力的文章,最可以作为朱先生的代表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也正好代表了作者之为人。

叶圣陶《文章例话》:“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

篇6:将进酒赏析及后世点评

第二部分(从“烹羊宰牛且为乐”至“惟有饮者留其名”),写痛饮狂歌,但又表现出不慕功名富贵,愤世嫉俗的精神。“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描绘的是痛饮,充满的是豪气。“且为乐”,即暂且以酒作乐,表明诗人决意要把忧愁和烦恼暂且放下,勉强“为乐”,由此可见,豪饮之中蕴含着极大的忧愤。“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前一句是提醒朋友快快尽情干杯,后一句是提示朋友倾听我的激愤之言。什么样的激愤之言呢?“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前一句表现出诗人不慕富贵,藐视功名利禄;后一句将“古来圣贤”与“饮者”做比,进一步否定了功名与富贵,在痛饮狂歌之中表现出一种“浮云富贵,粪土王侯”的气概。

第三部分(从“陈王昔时宴平乐”至篇末),写要以尽情饮酒来消散心中的忧愁,同时又表现了在黑暗现实中的苦闷。“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一句中,诗人以曹植受其兄曹丕排挤迫害而抑郁不得志自况。曹植当年为了排解心中不快能不惜美酒昂贵,自己为什么要怕花钱呢?只官尽情地痛饮吧!这里一个“何为”,一个“径须”,充分表现了诗人不惜一切只须痛饮的情景。这不惜一切痛饮,更加突出了诗人心中无可排解的愁苦。在“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一句里,诗人不惜一切代价买酒痛饮的情状与气概,更能看出其心中愁苦至极。诗人以一个“愁” 字结束全篇,更加有力地突现了作品的主题。

然而,纵观全篇,诗人的苦苦排解方式是有一定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的,以酒消愁毕竟永远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他一贯的气势豪迈奔放之外,还使用了恰切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

后世点评:

1,《唐诗别裁》称“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唐诗解》卷上:“此怀才不遇,托于酒以自放也”。《唐诗广选》引杨升庵曰:“太白狂歌,实中玄理,非故为狂语者”。

篇7:美文欣赏及赏析点评

秘诀一 —— 针砭时弊,追根溯源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好的文章,总能散发出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给人以警醒与深思。写议论文,如果能从社会现象入手,然后追根溯源,分析事物的本质原因,那么,你的文章将绽放理性光芒。

【佳作借鉴】 拒 绝平庸 一考生

众多的大智慧者,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正走向平庸。拒绝平庸,对他们而言,是如此必要,却又相当艰难。

还记得一年前的四月,在校礼堂聆听周国平先生演讲的情景。我怀着一颗极为敬重的心,去感受一位写出澄明而深刻文字的哲学家的思想。可结果很是失望,我没触摸到他的深度思考,反而感受到了,会场中充斥着的恶俗的商业味道。

没有人否认周国平先生是一位不平庸的哲学家,善从哲学的高度辨析人生和世态。不能说他已变得平庸,只是,毋庸置疑,在那个无法用哲学气息掩盖商业味道的上午,在某种程度上他正在走向平庸。他自己很清楚,他说:“成为一个职业作家本身就是一种堕落,一种平庸。”但他无力拒绝。

对于有“孔雀王”之称的杨丽萍而言,现实同样如此。

当她在自己的舞剧中加入类似“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你们好吗”的吆喝呐喊时,一位著名的舞评家说,这是中国舞蹈界一根脊梁的坍塌!

但杨丽萍又能如何?当《云南映像》这样的精品都带动不了票房,“拒绝平庸”四个大字显得多么苍白无力,走向平庸,乃是无奈之举。

是什么,让这些大智慧者拒绝平庸变得如此艰难? 答案很简单,是当下文化环境与文化品位的日渐平庸化和商业化。

在这样的文化境遇中,留给大智慧者的生存空间十分狭窄。而就在这样狭窄的空间中,还挤占着商业利益等许多相斥之物!越来越狭小的生存空间,逼迫他们渐渐放弃自己的坚守。因为拒绝平庸,可能意味着放弃生存的机会。

但一个时代不能没有不平庸的大智慧者,他们的精神与思考,引领大众思考的航线。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他的思想。”如果缺少了不平庸的人们的思想航标,那将会有一大批人找不到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只是太多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觉得大智慧者的拒绝平庸与自己无关,于是站在一旁冷眼相看,保持着集体的冷漠。

为大智慧者提供拒绝平庸的空间,是一个时代的任务、一个民族的任务。

拒绝平庸,更是每个人的任务。【亮点赏析】

这篇满分作文的亮点,大致有二。

其一,目光敏锐、针砭时弊。高考作文需要作者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从现实中寻找写作素材和灵感。作者从周国平与杨丽萍的身上,隐隐约约看到了什么叫平庸。一位是受人尊重的学者、作家,一位是技艺精湛的舞蹈艺术家,他们都难以拒绝平庸,这是一种令人深思的现象。作者以此切入,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其二,追根溯源、思想深刻。面对崇拜的对象,他不是顶礼膜拜,而是客观认识,不是头脑发热,而是冷静思考,难能可贵的是,在批判之余还能客观分析,指出“一个时代不能没有不平庸的大智慧者,他们的精神与思考,引领大众思考的航线”,触及事物的本质,足见其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冠华作文网)秘诀二——领异标新,独树一帜

千古文章意为高,高考作文最忌讳人云亦云,没有个性特色。“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立意不落窠臼,想别人之所未想,发别人之所未发,定能让你的作文独树一帜,赢得高分。【佳作借鉴】 世间再无真“狂”人

一考生

为何一位知名歌唱演员出场面对观众时说的第一句话由“大家好,我来了”变成“谢谢大家,你们来了”?这完全是功利的社会在作怪,这样的社会磨去了所有人的棱角,使得人们都成为了没有棱角的“圆”。

悲哀也就来了:世间再无真“狂”人。

有诗云:一切成熟了的,都必须低垂着头吗?从社会的角度看,是的,而且是不得不。看看那些名人,有谁敢不低头以示谦逊?有谁敢锋芒毕露?大师是清一色的戴一副眼镜,腋下夹着书,低着头行色匆匆,显出儒家风范;大官是清一色的西装革履,笑容满面,手里提着公文包,见人就笑;还有专家、成功人士等,这些“成熟商人”无不这样,但他们以前完全不是这样的,是功利的社会改变了他们。他们为了人气,为了知名度,为了粉丝而不敢锋芒毕露。就以那知名歌唱演员来说,她因为一句“大家好,我来了”而在社会上栽了不少跟头,她人气低,红不起来,于是她变了,变得圆滑了。

因此,当整个社会都变得圆滑的时候,世间也就再无真“狂”人了。为此,我要高呼:世间曾有真“狂”人,世间需要真“狂”人!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自述:“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他金榜题名谈及恩师时竟狂言:“居然是无名小辈王植!”这自然是他“亦狂亦狭亦温文”的个性的体现。当代学者钱钟书更是对老师极不满意,而戏言老师太笨、太懒、太俗。狷介之士刘文典更是狂得痛快,他狂言:“古今以来,真懂《庄子》者,两个半人而已。第一个是我刘文典,第二个是庄周,另外半个嘛,还不晓得!”当人们提议把沈从文升为教授时,他大怒,并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可我不给沈从文四毛钱!”当代学者李敖,也狂得洒脱。他在《传统下的独白》一书的封底写道:“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上骂我吹牛皮的,心里都为我供了牌位。”

这些都是“狂”人啊!他们的狂,构建了中华民族挺立的傲骨,这种真“狂”,是时代的脊梁,是真性情的流露!

可叹,当代社会,这种“狂”被名利吞食了,这种“真性情的流露”也被风尘淹没。于是,一切都变了。当所有的人都将“大家好,我来了”改成“谢谢大家,你们来了”时,世上再无真“狂”人,这是时代的悲哀!【亮点赏析】

“谢谢大家,你们来了”,一般的考生看到作文题,只会想到感恩、谦卑等相关立意,而此考生能独辟蹊径,深入思考,认为“完全是功利的社会在作怪,这样的社会磨去了所有人的棱角,使得人们都成为了没有棱角的‘圆’”,从而批评这种处世态度,发出世间再无真“狂”人的喟叹,立意不凡,给阅卷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文章材料丰富、新颖,极富说服力。文中龚自珍、钱钟书、刘文典、李敖等人的事例,作者信手拈来,运用恰当。综观,本文立意高远,不落俗套,文笔大气,论证严谨,亮点频出,不愧为满分之作。秘诀三——因事悟理,以小见大

写作来源于生活,当我们空发感慨、胡编乱造故事时,不妨把笔伸向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从亲身经历的事情中悟出人生的道理,因为自己亲身感受,知道其中细节,所以容易写得具体、细致、生动、感人。因事悟理,从小处感受精彩的世界,感悟非凡人生,让我们的文思如清泉般汩汩流动。【佳作借鉴】 拒绝平庸——风沙渡 一考生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邈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平庸的力量。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高考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雨吹凉了满腔热情、浇灭了心中理想,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而被丢弃在脑后,他们早忘却了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忘却了父母的期望,于是一个个变得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他们身居陋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芥蝼蚁,但如果甘于平庸甘于卑贱,那唯一的归宿就只是蝼蚁。

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必先有一股“登临意”。对,登临,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临。拥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者与出众者的最大区别。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他的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坚定的眼神,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香如故”。

“蚁族”又如何?若心怀鸿鹄之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脚下的路,我坚信:终有一天,“蚁族”也能“扶摇而上九万里”。

相信“风沙渡”的主人一定不是一个平庸世俗的商人。如果不是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也必是满腹诗书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则,怎会有如此透着豪情与古韵气息的招牌?

我必去“风沙渡”,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与老板相视一笑出门而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拒绝平庸,世界因你而精彩。【亮点赏析】

作者因赶考时看见一家名为“风沙渡”的小餐馆,由此生发,情思飞扬,联想到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发出“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坚定的眼神,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的感叹,事由虽小,但阐释的却是人生的大道理。生活中处处有文章,看我们是否有心而已,作者从细微处着笔,由此生发出不凡的人生哲思,让人折服。

另外,本文视野开阔,旁征博引,才气逼人。即便化用诗句,也饶有情趣,你看“与老板相视一笑出门而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句,潇洒之态跃然纸上。秘诀四——融情于物,意切情真

记叙文写作如果借助某一物体来反衬所描写的主体,融情于物,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行文时,若借某一物体点明中心,既可以渲染气氛又可以卒章显志。【佳作借鉴】 向日葵没有眼泪 一考生

从我记事起,家中院子里便有大片的向日葵,金黄向阳,是重瓣的那种,花期很长,在盛夏的阳光里常常开成一片海洋,让人分辨不清是哪一瓣在反射着阳光,只觉得耀眼眩晕。

这是爸爸给我的礼物,在我出生时种下的,每年留种,每年播种。

模糊的记忆里留存着那个露水沾湿衣襟的清晨。起了大早,我忽然发现花丛中蹲着再熟悉不过的身影,正在悉心清除杂草,扶正微微倾斜的花株。“爸爸,向日葵哭了吗,这上面怎么沾满了泪珠呢?”彼时的自己总是爱强调自己的见解,以为一切都是这样。

“没有,傻姑娘,向日葵是没有眼泪的。只要太阳一照射,它们马上就坚强乐观了。”年轻的爸爸少有的耐心模样在那一刻深深地刻在了我心中,好看的眉眼,高挺的鼻子,说话时微微张合的嘴唇,还有那浅浅的微笑。

于是,在我那有日记情怀的年纪,我便在日记本的扉页写下了这句话——向日葵没有眼泪。

阳光普照大地,向日葵盛开又凋谢,我也渐渐长大了,但心中的倔犟与固执没有改变,一如儿时记下的那句话,心中还惦记着向日葵的眼泪。

终于走到高三,以为自己已足够完美、心灵强大,以为一切都将按着自己心中的轨迹发展,就像向日葵的生命旅程。

“爸爸,你到了吗?我们下课了。”难得的休息日,我和爸爸约定吃饭谈心,在这人生的转折点我似乎与爸爸也变得亲密起来,至少没有了年少时的冲突。“爸爸还有些事,你在校门口等一等吧!”他似乎真的很忙,电话就这样被草草挂断。

天气还有些冷,下午天一直阴沉沉的,有风吹过,让人心烦意乱。街道上甚是喧嚣,车辆、人流、尘土等搅在一起,没一会儿,雨便大滴大滴地砸了下来。慌乱中我躲进了校门口的值班室,湿湿的外套贴着后背,心里禁不住开始抱怨起来。

当那个熟悉的身影终于出现在街对面时,我竟没有叫出口,只看见雨滴拍打着他的身体。他穿过马路走过来,弯着腰,好像在护着一包红色的物品,可能是给我买的,可我心中依然不满,没有期待和惊喜。他的裤脚早已湿透,甚至还沾满了泥水。或许是我长高了,总觉得此时的他不再高大威武,也没有了儿时痛斥我时的挺拔模样。

我慢慢走出值班室,朝着他的方向走去。时光赋予我怀念和遗忘的力量,过去我觉得不能理解他,现在觉得爸爸就像一枚翠绿色的叶子,背面纹路错杂,将

它翻转过来,叶脉就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现在与过去重叠,记起若干年前的那个清晨,他告诉我说向日葵没有眼泪,此时的我,泪流满面地站在原地,等待着他潮湿而温暖的拥抱。

爸爸,请原谅我的自我与固执,成长中的我不能没有你,我需要你的宽容与教导,是你教会我不再自我,不再骄傲,用心感受周围的支持与爱意。

真的,向日葵没有眼泪,因为太阳会灼干它的眼泪,而我的太阳就是父亲。【亮点赏析】

“向日葵没有眼泪”,好一个夺人眼球的标题,诗情画意,引发读者的遐想,为文章营造了诗意的氛围。作者以“向日葵”为载体,叙写“父亲与我”的故事,以“向日葵没有眼泪”反衬自己的自我、脆弱,烘托父亲的高大形象。以“向日葵”贯穿全文,卒章显志,是本文最大的亮点。

“爸爸就像一枚翠绿色的叶子,背面纹路错杂,将它翻转过来,叶脉就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融情于物,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另外,文中对“向日葵”的描写详略得当,记叙、议论、描写相得益彰。

秘诀五—— 一字立骨,主旨凝聚

议论性散文中,若能巧妙地运用一字或一词贯穿全文,便可以把零散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把纷繁复杂的内容集中到焦点上,从而使文章线索明晰、结构缜密、主旨凝聚。【佳作借鉴】 回 到 原 点 一考生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确实出人意料,但我确信,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因为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了自己不施粉黛的容颜,是不是已经忘却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了挤出虚伪的笑容,习惯了对化妆品和

面具的依赖。殊不知,当我们暗自高兴,以为能将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候,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木然而冰冷的脸,动作很规范,态度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脸庞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但让人感到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乐章中弹奏最和谐的音符,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真善美。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且偷生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

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的原点。“决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的尊严。

原点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起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声色犬马、亦真亦幻,但一个人人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唯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本真,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亮点赏析】

文章通过联想电影《让子弹飞》耐人寻味的结尾,提出自己的观点——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一个“回”字贯穿全文,在提出中心论点后,以“一字立骨”,将毕淑敏、空乘人员、马寅初等人“回到原点”的事例连缀成篇,气

势沛然,一气呵成。文章纵横捭阖、开合自如,很好地论述了观点,且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当然,文章过渡自然,语言隽永,整散结合,也是其赢得满分的重要原因。

秘诀六——结构严谨,叙议结合

记叙文写作获得高分的必要条件,一是结构严谨,这也是其他体裁的作文获得高分的重要条件;二是记叙、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它可以增加文章灵动的色彩,如果还能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这样的文章必定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佳作借鉴】 总有一种期待 一考生 我是个山里娃。

山里娃和城里娃不一样。城里娃只管埋头读书,吃喝有家长伺候。山里娃没那福气,除了读书还得帮家长干农活。

山里娃和城里娃也有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不管是山里娃还是城里娃,大家都总有一种期待。

城里娃的期待很单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山里娃的期待也很单纯——走出大山,变成个城里娃。

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期待,城里娃孜孜不倦地努力读书,读书,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较之城里娃,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期待,山里娃要付出两倍的努力,因为要走出大山,要变成个城里娃,先要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很小的时候,这个期待就在我心里酝酿、发酵。往事越“十”年,“牧童”挥鞭。那时一放学,我总是“外甥打灯笼——照旧”,挥着鞭儿,牵着绳儿,吆着牛儿,上山去了。

放牛的时候,牛和我都很忙。牛忙着吃草,我忙着读书。牛吃草,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我读书,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牛吃着草,不时东张西望,“哞哞”地叫几声,像在告诉它的小主人:别管我,你只管安心读书,我不会走远,我就在你身边。善解人意的牛,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我忘情地读书,读语文,读英语(论坛),读那些拗口的定义、定理„„琅琅的读书声,和着满耳的天籁之音——风声、流泉、鸟鸣,在绿意盎然的山坡上回荡。

就在这平淡的牧童生活中,我幼小的心灵一天天地骚动起来:这样的生活,我是多么不甘心啊!我不甘心就这样在大山里放一辈子牛,更不甘心重走父辈的路。我要走出大山,到山外的世界闯荡,使自己变成个城里娃!

可是,山外的世界,是说去就能去的吗?当年,白居易初到长安,把诗作呈给著名诗人顾况,顾况却戏之:“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是,白居易凭着出类拔萃的才华,很快在繁华的长安站稳了脚跟,一时间名噪京城。是啊,走出大山,得有真本事才行。于是,怀着这种期待,面对堆积如山的学习资料,我不再犯愁了,书海冲浪,不也是一种富有情趣的生活吗?听到老师严厉的批评,我不再抱怨了,逆耳忠言,不是校正航向的罗盘吗?面对考试的失利,我不再沮丧了,一次挫折,不是通往成功的一块基石吗?

就这样,我脚踏实地往前走,我心中的期待不仅越来越清晰,而且离我越来越近了。

城里娃,你们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会和你们一样,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城里娃。

山外的世界,你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会向你走来,走进你的怀抱,融入你的血脉。

因为,总有一种期待,会赋予你无限的生活激情;总有一种期待,会让你在坎坷泥泞的路上义无反顾;总有一种期待,会让你穿越重重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亮点赏析】

本文最大的亮点,就是行文极美。本文行文之美,首先美在结构严谨。开篇通过山里娃和城里娃的对比,引出题旨;中间部分紧密围绕题旨展开叙事、议论;篇末与开头照应自然,有水到渠成之妙,而且使题旨得以强化和升华。

其次,行文之美,还美在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有机结合,描写山里娃特有的生活,再加上“总有一种期待,会赋予你无限的生活激情;总有一

种期待,会让你在坎坷泥泞的路上义无反顾;总有一种期待,会让你穿越重重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这样的抒情,充分表达出了作者的期待,生动、形象,生活气息浓厚,有较强的感染力。另外,对比、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亮色。(冠华作文网)秘诀七——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记叙文往往有波澜有起伏,如果作文能巧设悬念,埋下伏笔,定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引人入胜,高考考场作文不妨一用。【佳作借鉴】 最后一座土坯房 一考生

周末,我回到了“阔别”三月的家。本来天下高三一般忙,周六不休息,周日休半天,所以春节后,我再没回过家。我家在百里之外的深山中,回家一趟不容易。再过几天就要高考了,学校放了两天假,让学生放松一下,以待最后一搏。同学们归心似箭,周末一放学,顿“作鸟兽散”。

我坐在长途班车上,恨不得汽车飞起来。一下车,便步履匆匆地踏上一条羊肠小路,走五六分钟,就可以看见半山腰上的土坯房了。

那土坯房,就是我的家。我家五口人一直住在那间老屋里。三十多年的风霜雨雪,把它剥蚀得满目疮痍。这些年,富起来的农民越来越多,漂亮的“小洋楼”鳞次栉比,把山村点缀得如同别墅区一般富丽堂皇。渐渐的,我家的老屋竟成了村里最后一座土坯房,丑陋无比,有碍观瞻。我家又位于山村的最高点,这样看起来就有点滑稽,成了“鸡立鹤群”。奇怪的是,父亲是挣钱的好把式,干活不惜力气,又有技术,但父亲就是迟迟不盖新房。乡亲们说父亲是个守财奴,舍不得花钱。听到这些善意的挖苦,手巧口拙的父亲总是付之一笑,啥话也不说。我也不理解,早几年负担重,风烛残年的爷爷奶奶常看病,家里经济拮据,现在日子好过了,父亲还是按兵不动,真不知他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转过一道弯,奇迹出现了——土坯房竟然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小洋楼”,雪白的墙体,蓝色的屋顶,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我先是目瞪口呆,继而惊喜地往家跑,已顾不得“窈窕淑女”的形象,像个野小子。

三月不见,家人亲热得不行,父母姐弟围上来,这个说我胖了,那个说我瘦了,这个说我白了,那个说我黑了。我应付了几句,赶紧屋里屋外看新房。这是一座两层小楼。外墙贴着洁白的瓷砖,白得耀眼;室内装修简洁而美观,地板光可鉴人,天花板上悬挂着华美的灯饰,雍容典雅„„母亲一边陪我参观一边说:“你爸早就想盖房了,可盖房子动静大,怕影响你学习,咱上高中图啥呢?不就是图考上大学吗!你三个月不回家,你爸就趁这个机会动工了,他不让对你说,怕你读书不安心,老想着回家帮忙。” 是啊,家里大兴土木,谁都不得安宁。父亲口齿木讷却心细如发。我心头涌起一股暖流,弥漫全身,不由得往父亲怀里钻,脑袋在那宽厚的胸口上贴了好久,像在聆听父亲的心跳。

夜晚,我躺在舒适的席梦思床上,浮想联翩。随着我家新楼的竣工,村里最后一座土坯房已不存在。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我家是中国亿万农民家庭的缩影。试看今日之中国,像我家这样的农民家庭不

知有多少,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与以前的农民不可同日而语„„

想着,想着,我的眼前出现了幻觉——

在学校举行的才艺选拔大赛上,我声情并茂地唱了两支歌后,主持人考了我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富强了,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亿万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顿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亮点赏析】

本文波澜起伏,令人叫绝,主要体现在前后的照应技巧上,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二者吻合得天衣无缝。如开篇写“三月没回家”,既是高三生活的真实写照,又为下文“土坯房”变成“小洋楼”巧埋伏笔。中间部分写父亲“迟迟不盖新房”,是设置悬念,后面母亲陪我参观时说的一番话是揭开谜底,前后有机衔接,不露痕迹。结尾颇具匠心,让题旨自然浮出水面,把

理性的思考化为形象的揭示,生动地诠释了主题,使所供材料的主旨得以彰显。

此外,作者化大为小的构思,也是值得称道的,中国的发展,题目太宽泛,不好入笔,而作者从农村的土坯房说起,从小处反映中国的发展,别具匠心。诀窍八——展开联想,放飞想象

梁实秋先生曾指出,联想不快是造成文思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考考场,如何才能“文如春华,思若泉涌”呢?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联想,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不妨从自然万物、历史名人、现实生活等处展开你联想的翅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联想的源头,就不必为作文材料犯愁了。

【佳作借鉴】 时间在流逝 一考生

高山幽谷中蜷缩的最后一撮雪终于绷不住身子,融化于草丛中,化成了一丝水,汇成了一股泉,流成了一条溪。时间与它结伴而行,也流逝到光阴深处„„

是啊,还有什么能像河水那样连绵不断地诠释着时间,又有什么能像河水一样在宇宙间“三态”切换得那么自如?不可捉摸的时间,人们无法直接描述,只好借助神奇的河水来形容了。于是就有了“逝者如斯夫”的感叹。

北雁南飞时,我们知道了季节的更替;从青丝到白发,我们看到了时间的流逝。“少年不识愁滋味”,大多因为对时间的认识还处于一种混沌状态,等弱冠不再,自然有了衣带日已缓,岁月忽已晚的悔恨。所以有许多憾事与时间有关,如在某个时间段,爱没说出口,他(她)却成了他人所爱;在流逝的时间中,孝未尽,亲人却已不在。

时间给予每个人都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可每个人对待时间的态度却迥然不同。有的人说自己的时间太多,多得整把抛撒也无所谓,于是在灯红酒绿里泡着,在纸醉金迷中躺着,在“桌上长城”边坐着,就这样时间在酒杯中流走了,在奢靡里消逝了,在赌桌边输尽了。这些人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可他们哪里知道,“春去春回来,花谢花会再开”,只是季节的轮回,春已不是昨日春,花已不是先前花了。

智者们明白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生命的宽度可以伸展。钱学森,这位科学界泰斗,一生不题字,不参加宴请,不出席鉴定会。他说,我时间不多了,我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做。是啊,人的差别在于是否珍惜时间,若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做更多有益的事情,也就在生命体里注入了内核。等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天,人们会说,他的一生是充实而有意义的。

想当年辛弃疾报国无门,叹时间流逝,尽管将“栏杆拍遍”,也无人知晓其“登临意”。于是他吟出了“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的诗句。真是英雄泪洒吴钩,岁月不堪回首。

时间在流逝。虽然雪年年有,春年年在,但这些只不过是飞逝的时间列车沿途丢下的旅客而已。因为水是去年的雪,春是昨天的冬。

时间在流逝,我们必须将爱说出口,将孝尽到位,将事做到好„„抓住机遇,只争朝夕。虽然我们不能阻止时间的流逝,但我们可以激起时间长河中的浪花,哪怕只一朵。【亮点赏析】

本文思绪飞扬,联想迅速,亮点突出。开篇联想自然,引出光阴的飞逝,之后,作者以时间为线索,展开纵向联想,迅速联想到“逝者如斯夫”的千古长叹,随后,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时间的荒废,联想到钱学森充实的一生、辛弃疾无奈的时间悲吟,读者仿佛行走在时间的长廊中,穿越时空、纵横古今,感受着时间的无情与可贵,心灵为之振奋。不难看出,作者紧紧抓住时间飞逝这一中心不放松,展开联想的翅膀,从古至今,贯穿不同领域,有自然的感慨,有名人的长叹,有现实的遗憾„„

上一篇:忍让材料作文下一篇:绘本教案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