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组织委员职责

2024-04-23

8-组织委员职责(共8篇)

篇1:8-组织委员职责

工会委员会组织委员职责

1、贯彻执行党的干部政策,做好工会干部的推选工作。

2、抓好工会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工会组织。

3、做好工会的组织管理和会员发展工作,建立工会干部和会员档案,随时掌

握会员的变化情况,做好会员会籍管理工作。

4、定期组织培训工会干部和工会积极分子,抓好工会干部的自身建设,不断

提高工会干部素质。

5、做好会费的收缴工作,会同财务人员做好会费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6、做好每年全院的模范标兵评比活动。

7、负责会员代表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的有关准备工作。

8、做好有关职工、会员、干部、积极分子数目、名册和工会组织的统计工作。

工会委员会宣传委员职责

1、组织会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全体会员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民主法制教育。

2、调查分析职工思想动态,提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和意见,并负责具体落实。

3、围绕我院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合理化建议和献计献策活动,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报告及经验交流会。

4、做好对内对外的宣传报道。

5、有计划的编印学习材料,负责报刊杂志定阅的审查工作。

6、会同组织委员开展模范标兵的宣传工作,特别做好青年医师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

7、做好职工活动中心的各项创建活动。

工会委员会女工委员职责

1、做好女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对女职工进行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教育。

2、发动和组织女职工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提高她们的政治思想、文化技术水平,积极推动“半边天”的地位和作用。

3、发动女职工积极参与民主管理,注重了解和征求女职工的意见和要求,敢于同歧视、迫害女职工的行为作斗争。

4、发动和组织女职工积极参加劳动竞赛,注意发现和培养女职工中的先进典型,努力发挥女职工的积极作用。

5、教育女职工积极 响应计划生育号召,正确处理好恋爱、婚姻、家庭问题。

6、关心和培养女职工中有威信、有能力的积极分子,并向有关部门推荐。

篇2:8-组织委员职责

宣传委员职责

在支部书记领导下,分工负责支部的宣传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提出宣传教育工作的计划和意见并组织实施。根据党的中心任务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结合本关实际情况,提出加强党员教育工作的计划和意见。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优良传统,学习时事政策,完成上级党组织布置的学习任务。

(3)围绕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文化活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4)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完成分工负责的其他任务。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第三党支部

组织委员职责

在支部书记的领导下,分工负责支部的组织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了解和掌握支部的组织状况,做好支部组织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提出党小组的划分和调整意见。按党章规定,积极做好党支部换届改选的准备工作。

(2)了解和掌握党员的思想、工作状况,指导并配合宣传委员对党员进行教育和培训。收集、整理党员的模范事迹,及时向支部提出表扬和奖励的建议。

(3)负责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人党积极分子的情况,负责做好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工作方针,依据人党积极分子的成熟情况,提出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办理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的手续。

(4)接转党员组织关系,收缴党费,定期向党员公布党费收缴情况,做好党内统计工作。

篇3:8-组织委员职责

8 位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分别是:白春礼(中国科学院院长)、付贤智(福州大学校长)、陈骏(南京大学校长)、柯杨(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赵沁平(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曹卫星(江苏省副省长)、储富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谢和平(四川大学校长)。

●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催生和落实了高等教育分层办学思想,促进了学科布局和方向调整,激活了办学单位学科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了办学单位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同时,由于授权审核制度改革,也推进了高等教育管理重心下移和权力下放。

现行的学位审批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位点审批由国家统一实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因其灵活性、操作性上都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高校办学的自主性;二是组织评议方式相对单一,过于依赖学科专家的学术评议,社会参与度和透明度都不够;三是学位点评价标准还不够健全,动态调整的力度也不足。四是一些大学申请的学位点缺乏通盘设计,与学校的特色定位、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脱节,也与社会需求脱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正进入一个关键攻坚阶段。目标是实现管、办、评分离,学位授权改革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要充分尊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充分调动大学的办学积极性,充分吸收社会资源广泛参与。

《大学》: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行的学位管理制度,特别是学位授权审核制度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委员: 我国学位授予与研究生培养制度是改革开放之后实施的几项重点举措之一。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国家急需培养一批高水平建设人才,在此背景下,出国留学、恢复高考和学位制度等一批重要的教育政策相继出台,满足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学位制度的整体框架学习美国,历经30 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探索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学位管理体系。

委员:自1981 年我国开展首次学位授权审核工作至今,已开展了十一批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审核工作催生和落实了高等教育分层办学思想,促进了学科布局和方向调整,调动了办学单位学科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了办学单位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同时,由于授权审核制度改革,也推进了高等教育管理重心下移和权力下放,整个审核工作基本体现了 “坚持标准、严格要求、保证质量、逐步放权”的特色。审核工作在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调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委员: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是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学位点审批制度,是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政府主导的学位授权点准入制方式,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大学》:我国现在实行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点管理办法,特别是审批办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委员:现行的学位审批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位点审批由国家统一实行,目的是对总量进行控制、保持适度规模,进行动态调整,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因其灵活性、操作性上都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高校办学的自主性;二是组织评议方式相对单一,过于依赖学科专家的学术评议,社会参与度和透明度都不够,容易导致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的自我封闭循环,忽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实际需求;三是学位点评价标准还不够健全,动态调整的力度也不够,使现有的学位点质量和人才水平参差不齐;四是一些大学申请的学位点缺乏通盘设计,“因人设庙”,与学校的特色定位、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脱节,也与社会需求脱节。

委员:第一,审批无规律,随意性强,不利于学校长远规划;第二,评审权向高校下放过程中实行部、省属高校双重标准;第三,有些项目下达的增列指标采取各省平均的办法,不利于发达地区发展。

委员:一是鉴定性审核体制,部分高校就出现了重申报审核、轻后期建设;重数量扩张、轻质量建设的现象,热衷于争学位点、争指标和上层次,相互攀比现象严重。二是未能有效地建立和实施学位点的质量监督和自我评估制度,离形成学位点真正“能上能下”的动态监督与调控机制还有距离。三是学科点布局的机制尚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四是学位授权点布局失衡,虽有关部门尽力调整,但仍有较大的努力空间。

委员:一是自主设置二级学科数量问题。97年版的二级学科目录远不适应现实需求,很多培养单位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均超过2 个,应增加自主设置二级学科数量或及早公布新的二级学科目录。二是二级学科点撤销和增列问题。《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办法》第二条对二级学科的撤销进行了说明,但无增列政策。这会导致很多培养单位不愿意主动撤销一些二级学科点。三是科研单位增设专业学位授权点问题。2011—2013 年,国务院学位办先后开展了2 次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增列工作,文件均不允许科研单位参加和申报。这实际上不利于专业学位的发展。四是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名称问题。由于无规范的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命名办法,导致具有相同、相近研究领域的二级学科名称千差万别,这给以后的学科统计工作带来很多误解或麻烦。

《大学》:如何看待国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同)审批学位点与大学自主办学之间的关系?

委员:学位授权直接影响到大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世界各国在学位管理上都体现了不同的特点,也体现了各国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传统和发展阶段。从发达国家的学位管理体制来看,处理好政府管理与大学办学自主权是核心,总体上是要保证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不盲目追求领域数量或培养规模。美国以大学为主体的学位管理和社会化的质量认证体系,是与美国联邦政府体制相适应的,也体现了高度的社会治理能力;英国的学位管理主要是由政府授权具有相应能力的大学,大学在学位管理上具有较大自主权;法国的学位管理是高度集权的,由国家授权颁发,体现了法国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正进入一个关键攻坚阶段。目标是实现管、办、评分离,学位授权改革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要充分尊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充分调动大学的办学积极性,充分吸收社会资源广泛参与。在完善的社会评估监督机制和保证学位质量的基础上,应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高校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市场需求和学校自身发展要求,自主决定学科发展方向,自主决定研究生招生学科,自主发放学位证书。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自身和同业联盟加强自律和监督。

委员:理想的关系当然是在国家的宏观管理下,大学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权。这需要设计一些新的机制,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覆辙。因为学位点审批已在保证学位授权点的质量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的审批办法可能会限制授权单位的自主权、影响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所以建议将审批制改为审核(备案)制,并强化授权单位的自我评估机制和管理部门及社会的监督机制。

委员:一般来说,学位授权审批有3 种模式,一是充分放权、大学主导型,可自行设点的美国模式,二是中央集权管理、政府主导型的日本模式,三是基于立法赋予大学自主设立学位点的德国模式。由于我国地域广,区域经济文化千差万别,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差异大,上述三种模式都不太适合我国的学位授权审批情况,应探索和建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即国家统筹、省级和大学拥有一定自主权的审批模式。目前,国家管控太多,还不适应大学自主办学。下放权力、管理重心下移是今后学位审批制度改革的重点。国务院学位办和大学犹如“掌舵者”与“划桨者”之间的关系。教育主管部门主要是管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教育质量等事关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学校主要负责教育的具体实施和操作。

●国家审批学位点属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馈控制,有一定的作用,但培养质量是由学位点入门质量、培养单位培养质量、研究生就业质量等组成,培养单位是质量保证的主体,国家审批对保障质量的贡献不宜估计过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位授权审核由早期的单纯学术标准模式逐步向学术标准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发展,有效地适应了不同时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人才的市场需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涌现,国家集中审批学位点的做法已跟不上市场的节奏。

《大学》:国家审批学位点的做法对研究生教育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发展目标有影响吗?

委员:教育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谁审批没有直接关系,不能说国家审批就会适应得好些,不是国家审批就会适应得差些。相反,国家审批制度和计划统一分配制度的存在,是社会诟病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反思。

委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位授权审核由早期的单纯学术标准模式逐步向学术标准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发展,有效地适应了不同时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人才的市场需求。但随着我国地方经济社会正朝纵深方向发展,不同区域对高新技术学科、应用性学科的需求差异较为显著,大学比主管部门对市场反应更灵敏,与社会需求更为接近,由此看来,国家集中审批学位点的做法,不能适应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

《大学》:国家审批学位点是否发挥了调控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作用?

委员:审批学位点应与研究生招生计划相一致,由于职能都在教育部,理应批了学位点就应给予招生指标,但现行做法导致二者相分离。目前国家调控学位点与招生规模,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一是形成政府不积极作为、不改革、不放权的恶劣形象;二是对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制约,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改革实验区也是严格调控,得不到支持,阻碍了改革;三是国家的调控突出地表现在对地方高校的调控上,有失公允;四是应鼓励有条件、合标准、自出资的地方设立招生计划,解决供求矛盾。

委员:中国高校数量之大,导致办学质量和层次差别较大,建议国家对学位授予单位采取分类管理,如C9 高校、985 高校、211 高校、地方高校等。对于自律性高的部分高校可以考虑学位点审批与研究生发展规模控制脱钩。建议学位点审核可依据高校类型,重点放在控制准入条件上。

委员:现行的国家审批新增学位点与学位授予单位的研究生培养规模脱节,基本没有直接联系,这与现有的管理体制有关,即学位点审核管理与招生规模的确定分属两个不同的部门。需要改进和完善体制,加强统筹协调,使研究生招生规模的确定考虑培养质量因素,考虑学科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大学》:国家审批学位点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管理效果如何?

委员:国家审批学位点属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馈控制,有一定的作用,但培养质量是由学位点入门质量、培养单位培养质量、研究生就业质量等组成,培养单位是质量保证的主体,国家审批对保障质量的贡献不宜估计过高。国家审批是建立在对高校不放心、对地方不放心的基础上的,不能说国家审批就能保障质量,不是国家审批就不能保障质量。建议国家将下放审批权与建立质量监督制度同时进行,在研究生教育较为发达的省份先行先试。

委员:一是现行的学位点审核办法,主要是评估申报学位点的学科实力,即主要关注学术梯队状况和学术水平、科研项目和成果、教学成果,以及其他软件条件等。对申报学位点的人才培养质量状况的抽查评估力度不够。二是新增学位点的审核、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和招生指标分配是关键环节,这些环节的管理需要更好地发挥促进培养质量提升的导向作用。现行的研究生指标分配办法没有与培养质量挂钩,需要建立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机制。

委员:我国通过控制学位点审批来调控研究生培养规模、保证质量的做法,对提高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家在学位点审批方式上已经逐步放权,在目前培养质量不高的情况下,适度保留并提高学位点准入标准、条件是必要的。

●国家独家审批授权点与高等教育国家和省两级管理的体制不适应,地方统筹作用无法发挥。根据财权与事权一致原则,中央财政支持的,其学位点由国家审批;省财政支持的,其学位点由省审批。

鉴于改革的过渡性,建议教育部试行国家负责博士点审批、地方负责硕士点审批的体制,并建立学位点绩效拨款和学位点动态调整制度。

要发挥好省政府在促进发展和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其关键是要明确省级政府的职能,明确省级学位委员会的责、权、利。

《大学》:国家统一审批学位点的制度与高等教育实行国家和省两级管理体制之间是否相适应?如何处理学位制度与两个管理层级的关系?

委员:中央明确高等教育实行国家和省两级管理体制,这是合理的。高校存在中央财政支持和省财政支持两种类型,根据财权与事权一致原则,中央财政支持的,其学位点由国家审批;省财政支持的,其学位点由省审批。现在国家独家审批授权点与高等教育国家和省两级管理的体制不适应,地方统筹作用无法发挥。鉴于改革的过渡性,建议教育部试行国家负责博士点审批、地方负责硕士点审批的体制,并建立学位点绩效拨款和学位点动态调整制度。

委员:目前是高等教育的国家级省级两级管理,各有侧重。两级管理确实存在协同发展的问题,省级不宜只顾局部利益,利用“财权”机制,无限扩大地方院校规模和资源优势。省级政府对属地的教育部属高校也应有所考虑,要有激励机制,使得部属高校能够更加有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科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带动地方高校共同发展。

委员:目前,学位点审批制度与高等教育国家、省两级管理模式和体制还不太相适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作用是宏观调控、规范引导、评估监督,在明确国家基本授权标准的前提下,把学位授权审核的权力下放到省级政府。省级政府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学位授权审核指标体系、评审程序及其监督机制。学位授予单位应根据本地区学科发展规划制定本单位的学科建设规划,并在一定权限内动态调整学科发展。

在目前的审批办法中,省级政府没有博士学位点的审批权限;同时,随着区域内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地方政府承担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责任,财权与事权显然不匹配,省级学位委员会的性质和定位问题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要发挥好省政府在促进发展和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其关键是要明确省级政府的职能,明确省级学位委员会的责、权、利。

《大学》:现行只能按全国统一学科目录审批学位点的制度当前呈现出怎样的利弊?

委员:按全国统一的学科目录审批,有利于统一管理,但也制约了交叉学科的发展。建议实行两轨审批制,既可以按全国统一学科目录审批,也可以按培养单位自报交叉学科名称审批。

委员:按照中国现行教育体制和发展的状况,全国按统一的学科目录审批,是国家对学位点管理制度的重要方面。由于我国改革开放30 多年,社会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交叉融合、向纵深发展,新兴学科领域不断涌现,现行学位点审批制度不利于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希望国家对高校进行分类管理,给部分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通过“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探索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委员:现行的目录基础主要是1997 年建立的,后经2000 年修改、2011 年的调整(微调),根据近年来学科专业的发展状况,应该说已经有了进一步进行整体性修订的需要和条件了。

现行招生是按一级学科执行,但从专业分布和实际需求来看,必须进行必要的“细化”改革,尤其是应细化博士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细化有些学科专业(如医学等)的目录,否则难以应对社会需求。

自主设置(学科专业)与学位授予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匹配问题,因为自主设置(学科专业)往往不能获得较为广泛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社会接受度,因此造成一些实际利益矛盾,最终不受学生欢迎甚或招致抵触,这就会影响相关学科专业的顺利发展。同时这也是造成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的原因之一。

●学位点审批制度改革的思路应该是“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充分调动国家、地方、高校的办学积极性;二是有利于促进研究生教育为国家重大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三是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学科建设水平,走向国际,促进我国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学科形成。

学位管理改革的重点是构建以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前提,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为基础,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

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改革:一是国家定期发布关于学位授权审核的宏观调控指导意见。二是逐步形成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点自我发展、自我评估、自我约束的良性运行机制。三是加强国家对学位点质量的监督评估。

《大学》:全面深化学位点审批制度改革,主要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则应该是什么?

委员:我国学位审批制度改革,要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现实需求和长远需求,在国家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下,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明确学位教育的定位和社会分工,以控制研究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充分体现大学办学自主权,充分调动政府、地方、大学、科研机构的积极性,有效吸引社会资源,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发展水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更加开放多元的中国特色学位教育制度。

委员:一要有利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二要有利于加强与先进国家同口径比较,提高国际竞争力。决不能为了调控而调控,更不能把控制发展作为国家的“业绩”。

委员:我国地域宽广、教育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当然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相关的改革的思路应该是“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充分调动国家、地方、高校的办学积极性;二是有利于促进研究生教育为国家重大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三是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学科建设水平,走向国际,促进我国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学科形成。

委员:学位点审批制度改革,主要的出发点应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质量控制为手段,建立起与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适应的审核审批制度。遵循的主要原则有:第一,科学放权与有序监督相结合的原则;第二,行政指导与市场选择相结合的原则;第三,高校充分享受办学自主权的原则。

《大学》:借助改革来完善的学位点管理制度,其基本框架和主要特征是什么?

委员:学位管理改革的重点是构建以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前提,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为基础,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明确学位授予单位第一主体的职责,增强质量自律,培育质量文化。外部质量监督体系要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监管和政策引导作用,明确多元主体的职责分工,统筹做好资源配置。

委员:这种制度应该是国家、省级、培养单位都有权有责,都能发挥积极性的一种制度,应该是明确了学位点增列、招生、运行、评价、拨款、奖惩等事项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法律约束、民主管理。

委员:新的学位点管理制度应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标准清楚、程序完备、层次分明,主要目的有:第一,适应国际发展趋势,符合国家重大需求,很好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学位授予单位发展;第二,管理部门重点是抓大放小、宏观调控、评估监督,管理权下放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学位授予单位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社会评价办学质量。

委员:目前我国初步形成的“中央——地方——高校”三级学位点审核体系正在进一步完善,各主体的功能也在进一步明确。在这样框架中,中央部门的职能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宏观规划、规范引导、标准制定与定期评估及监督,它充分放权给有条件的高校和地方政府。

各省级政府,依据国家或本地区的需要、特点和自身的条件、环境, 根据国家的规划和标准,以及相关的方针政策,根据本地区实际对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学科点进行自主统筹,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水平,提高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为本地区服务,同时接受国家的监督与检查。

有条件的高校,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以及国际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和各自的学科优势、特点,建立学位点授权与发展的自我约束机制,加强学位授权点的内涵建设,主动对学位点进行理性的自我调整和规划,形成学位点“能上能下”的机制,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形成以及世界一流学科的形成,同时也接受国家的监督与检查。

《大学》 :为了建立这样的制度,对现有制度要做哪些主要的、重要的调整?

委员: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推进改革:一是国家定期发布关于学位授权审核的宏观调控指导意见。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应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明确总体目标和方向,鼓励和支持的重点学科专业,配合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重大战略的相应政策的实施等,指导和推动教育机构制定相应的研究生教育规划,适时调整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计划,使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二是逐步形成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点自我发展、自我评估、自我约束的良性运行机制。增加学位授予单位的办学自主权,促进学科结构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办出具有特色、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研究生教育,确保教育质量稳步持续地提高。三是加强国家对学位点质量的监督评估。国务院学位办可定期对学位点整体水平和效果实施质量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加大力度动态调整培养规模甚至学位点,细化、优化评估标准,对评估质量较高的机构在政策和资源予以倾斜,形成良性竞争发展的环境,保证我国学位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委员:学位点的后续建设质量必须与健全的三级质量保障机制相配套:学位授予单位要建立定期的自我评估制度,对学位点条件和水平实施动态监控,促进自我提高与自我完善,定期自评并接受上级部门或者第三方机构的监督与评估;省级政府通过建立授权审核的评估机制,运用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和选优评估等手段,促进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自强、自律,实行优胜劣汰、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对学科点建设成绩优异的,政府给予办学资源的进一步奖励。对于不达标的学位授权点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达标的,暂停甚至撤消其学位授予权;国家和地方政府学位主管部门要重视学位授权点客观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建立健全全国学科建设发展信息网和信息常规采集系统,增加信息反馈机制。

此外,在经济、文化、教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应该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不断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实现与国际高等教育顺利接轨,从而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委员:一是审批权限改革;二是招生计划分配制度改革;三是绩效拨款制度改革;四是信息公开制度改革;五是动态调整制度改革。

《大学》:对研究生学位授予审核管理还有什么建议?

委员:一是建议国务院学位办就学科目录问题加强与人事部门交流、沟通,把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列入招考、招聘范围内。二是重视和加强科研单位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在招生指标、专业学位点设置等方面应给予适当倾斜。

委员:一是在改革中要应尽力避免政策落实、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二是积极稳妥地扩大学位授予单位的自主权。三是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力度调整培养规模和学位点。四是要推动学位授予单位健全学位授予审核的规章制度,使答辩委员会和各级学位评定委员会严格履行职责,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篇4:8-组织委员职责

1.世贸组织支配政府的决策不对。世贸组织并没有规定政府该如何实施贸易政策,只有在成员国间发生贸易纠纷并诉诸该组织有关机构时,世贸组织才介入。

2.世贸组织主张不惜一切代价,盲目追求自由贸易不对。世贸组织体系的原则之一就是会员国必须降低贸易壁垒,倡导贸易自由化。世贸组织为各国提供了磋商自由化的论坛,并规定了自由化的规则。

3.世贸组织只关心商业利益,而不关注发展不对。世贸组织的协议中有许多条款考虑到发展的问题。

4.在世贸组织中,商业利益高于环境保护不对。世贸组织协议充分考虑到环境问题,如资源利用、司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5.世贸组织干涉各国政府有关食品安全、人类安全与健康等问题的政策不对。世贸组织的各项协议是由各成员国政府协商后达成的,所以反映了各国政府的意见。

6.世贸组织破坏就业,拉大贫富差距不对。贸易是创造就业、消灭贫穷的有效途径。

7.小国家在世贸组织中毫无权力不对。如果没有世贸组织,小国家将更弱。世贸组织的所有成员国必须遵守同样的规则。

8.世贸组织是强大的游说工具不对。世贸组织体系可帮助各国政府尽量少受狭隘的利益集团的影响。

9.弱国别无选择,而被迫加入世贸组织不对。大多数国家都认为加入世贸组织胜过被排除在世贸组织。

10.世贸组织不民主不对。世贸组织的决定一般都是所有成员达成一致后通过的,这比简单多数更加民主。

(刘国应摘自《国际经贸消息报》)

1964年美国曾策划空袭中国核基地

于不久前解密的一组美国联邦政府文件,记载了约翰逊总统执政时期,美国曾经计划通过空中打击阻止中国发展核武器。

1963年,当时世界两个核大国美国与前苏联签订了禁止核试验条约,对于第三国可能掌握并拥有核技术,美国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早在肯尼迪总统执政期间,美国即派专家到前苏联,试图了解中国的核发展计划,但几无所获。肯尼迪遇刺之后,约翰逊继任总统,上台伊始的重要话题就是如何阻止中国进行核试验。1964年8月,在政府决策层的会议上,美国中央情报局提供的情报确信,在中国西部新疆的罗布泊附近为核试验地点,预计于年内可能进行核试验。为此,美国军方曾经建议组织一次轰炸行动,并拟动用核武器。

9月15日,约翰逊在白宫召集内阁成员就如何制止中国进行核试验进行了讨论,会议决定暂时搁置军事打击计划,尝试与苏联合作,共同向中国施压,使中国放弃发展核武器。美国国家安全顾问邦迪就此与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私下接触,苏联方面对此并无兴趣,多勃雷宁甚至说,苏联认为中国迟早要成为核大国。于是,空中打击的计划又被重新提及,并在参谋长联席会议和国防部引起了争论。由于使用核武器事关重大,辩论的焦点变更为:对中国采取“有节制的、常规的空中打击”是否有必要,是否能制止中国的核计划?通过辩论,反对派的意见占了上风,他们认为:拥有核武器只会使决策者更加谨慎,苏联的情况就是例子。相信中国在拥有核武器之后,考虑到美国的反击能力,不会轻易在地区冲突中使用核武器,美国可以与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中国共存。

几乎与此同时,我国业已完成了核试验的一切准备工作。1964年10月16日,伴着风云雷电式的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它宣告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核垄断历史的终结,美国企图以军事行动来阻止我国发展核武器的计划也就此胎死腹中了。

(王密宝摘自《中国档案》)

当今各国的政体名称

现在世界的180多个国家中,政体名称和国家称谓多种多样。

共和国指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兰西共和国等,现今世界上政体属于共和国的国家共有110个。

王国指以国王为国家元首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如荷兰王国、比利时王国、汤加王国等,英国国名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全球共有16个王国。

公国是君主立宪制的一种形式。如安道尔公国、列支敦士登公国。

大公国也是君主立宪制的一种形式,只不过君主称号为“大公”,如卢森堡大公国。

联邦由若干个较小的成员组成的统一国家。如瑞士联邦、缅甸联邦等,有的国家称此为“联盟”。

合众国是联邦制的一种形式。如美利坚合众国、墨西哥合众国。属于此种政体者,目前世界上仅有这两个国家。

民众国是共和国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禁止一切政党活动,是没有政党的国家,当今世界上仅有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一个。

酋长国以部落酋长为首的国家,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教皇国以教皇为国家元首,并执掌一切权力的国家,如梵蒂冈教皇国。

苏丹国一切执行权力归苏丹的国家。如阿曼苏丹国、文莱苏丹国。

联邦共和国集联邦与共和两大特点为一身的国家,如科摩罗伊斯兰联邦共和国。

(吴宝河摘自《老同志之友》)

“疯鱼病”也会侵袭人

近年来,加拿大多伦多地区连续发现这样的病例,人们正在收拾准备食用的鲜鱼时,不慎被鱼的鳍刺或骨刺扎伤,扎伤后16~24小时内伤处开始发生疼痛和红肿,并迅速向周围扩散,形成急性蜂窝组织炎和淋巴管炎,需住院数日,静脉输注抗生素治疗。严重者还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出无欲、淡漠或过度兴奋、暴躁。后经反复检查,在他们的伤口和血液中找到该病的元凶,它是一种特殊的细菌——埃尼厄链球菌,这是继“疯牛病”后又一向人类进犯的怪病。

埃尼厄链球菌是在1976年美国水族馆淡水养殖的海豚中发现的,此后在罗非鱼和其他鱼类中也发现过。此种细菌感染鱼后,可引起鱼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是一种引起罗非鱼脑炎及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病原菌,多伦多大学的有关学者称之为“疯鱼病”。

目前还无法估计此病的发病率,我国尚未发现有关“疯鱼病”的报道,但因鱼刺扎伤而发生感染的病例并不少见,有关方面应对其病原菌及有关病理深入研究。必须提醒公众,特别是从事养殖、捕捞、炊事工作的人员和钓鱼爱好者,在抓鱼、收拾鱼和准备烹调时,应戴上厚的乳胶手套,以预防这种感染。一旦被鱼刺扎伤感染,应及早就医。

(刘谊人摘自《中国科协报》)

钱伟长智救伦敦

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于是,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当时,钱伟长正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钱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海岸,而落点则在英国伦敦的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了。据此,钱伟长提出:只要在伦敦的市中心地面造成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组织攻击,伦敦城内就可避免遭受导弹的伤害,英国接受了这一建议。这一招很灵,几年后,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曾不胜感激地赞赏道:“美国青年真厉害。”可他直到最后也不知道,与德军玩了个雕虫小技的人并不是美国青年,而是中国青年,即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的钱伟长。

(王绍勇摘自《天津公安报》)

生命中的0.618

0.618是一个十分奇妙的数字,在数学上称之为“黄金分割”。符合这个比例的构造,不仅美观,而且稳固。人体也有很多“黄金分割”点,如脐上与脐下体长的比值是0.618;咽喉至头顶与咽喉至肚脐的距离之比为0.618;膝盖至脚后跟与膝盖至肚脐之比为0.618;肘关节至肩关节与肘关节至中指尖之比为0.618。

现代科学还证明了0.618在养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四季的0.618,大约在8月中旬前后。医学研究表明,这时是人类性欲与免疫力最旺盛的黄金时节。医学仪器测试还发现,7~8月,人体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最多,能够生成大量的抵抗各种微生物的淋巴因子,故此时人的免疫力最强。

0.618还可以解释人为什么在22~24℃的环境中感觉最舒服。因为人的正常体温37℃与O.618的乘积是22.8℃,而在这一环境温度中,机体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和生理机能都处于最佳状态。不少人推崇“生命在于运动”,认为动则不衰,然而也有人提出“生命在于静养”,静养存精才能得以长寿。其实,两者都有偏颇,只有动静相宜才有利于健康。科学研究发现,动与静也应是一个0.618的比例关系,四分动六分静,才是最佳的养生之法。

此外,医学专家还发现,饭吃七成饱的人几乎都不患胃病;饮食以六分粗粮、四分精粮搭配者,不易得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不也是饮食中的0.618吗?!

(孔令申摘自《上海采风》)

天气预报为何有时不准

一是影响大气变化的因素太多,其物理机制异常复杂,现有的科学知识还难以揭示风云变幻的所有奥秘。因此,预报中的晴、雨、风、雪等天气实际上提前或推迟出现,有时是难免的。

二是大气探测手段还不十分先进。目前,我国地面观测网点稀疏,内地虽较多,但山区、l高原、沙漠、边疆却很少,特别是海洋上的气象观测点更少;高空探测每200公里分设一点,其密度不能满足预报需要,对地方性的雷雨、大风、冰雹等灾害天气难免有漏网之嫌。

三是通信条件的限制。短时突发性的灾害天气,如大风、冰雹等不能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人们。目前广播、电视、报纸等发布天气预报的时间是固定的,即使预报值班人员在非固定的时间里预报出来突发性天气变化,有时也很难及时地告知大家。

四是地形因素的影响。地形不同,出现的天气现象也千差万别。由于地形有阻挡气流的作用,使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成云致雨,往往出现“十里不同天”、“东城日出西城雨”的现象。像这样的地形雨,要预报准确是十分困难的。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信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会越来越高的。

(熊子华摘自《辽宁青年》)

植物也“发烧”

比利时的科学家最近发现,植物在受病毒感染时,叶子等部位的温度会略有上升,出现“发烧”症状,这一现象与人在流感等疾病发作前体温升高相类似。

比利时根特大学科学家用红外摄像仪对感染了烟草花叶病毒的烟草进行了研究,重点是测量烟草叶子温度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在烟草表现出任何肉眼可分辨的外在感染症状前至少8小时,烟草叶子上实际已有局部的“热点”出现。烟草叶子上这些局域性的“热点”温度上升幅度最高可达到0.3~O.4℃,利用高分辨率的红外摄像仪能很容易辨别出来。

科学家们指出,采用这种方法监测植物是否“发烧”,有助于在植物疾病发作前对其进行早期诊断,以便找到新的治疗方法。另外,在作物育种过程中,该方法也有可能为挑选抗病虫害品种提供方便。

科学家们认为,植物之所以会“发烧”,很可能与其叶子表面气孔的关闭有关。植物受病毒感染后,其体内水杨酸积聚量会增多。水杨酸会导致植物叶子的表面气孔关闭,由于气孔在植物中所起的作用与人体的汗腺类似,它们关闭后植物的水分散发量会减少,结果就会引起植物“发烧”。

篇5:组织委员职责

党支部组织委员在支部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下,负责支部的组织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了解和掌握支部的组织状况,根据工作需要,提出党小组的划分和调整意见。检查、督促党员过好组织生活。负责做好支部委员会改选、补选和选举出席上级党代会代表的具体工作;

2、了解掌握党员的思想状况,配合宣传委员、纪检委员对党员进行思想和纪律教育,收集、整理党员的模范事迹,向支部提出表扬和鼓励的建议;

3、负责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组织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进行培养、教育和考察,提出发展党员的意见。具体办理接收新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的手续;

4、做好党员管理工作,负责民主评议党员的组织工作,评选优秀党员,做好党员鉴定,编制党员花名册,完成党员统计工作,接转党员组织关系,收缴党费,定期将党员交纳的党费上缴给上级党组织。

5、完成上级党委及支部临时指派的工作。

撰写的材料及工作

1、保密工作计划、总结

2、创先争优活动材料

3、每周上报一条工作信息

4、去上级党委送取材料

宣传委员职责

党支部宣传委员在支部委员会集体领导下,分工负责宣传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了解掌握党员和群众的思想状况,根据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结合本单位的思想实际,提出宣传教育意见,拟定政治理论学习计划;

2、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以及文化业务知识,按时组织党课教育;

3、围绕本单位的中心工作,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

4、搞好党内信息宣传,办好本单位的宣传阵地,积极向机关党委提供党建信息。

5、完成上级党委及支部临时指派的工作。

撰写的材料及工作

1、精神文明建设计划、总结

2、党员电化教育计划、总结

3、党员主题教育月活动计划、总结

4、宣传报道方面的工作材料

纪律检查委员职责

党支部纪律检查委员在支部委员会集体领导下,分工负责纪律检查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对党员进行党性、党风和党纪教育,抓好党风建设;

2、检查党员执行《党章》、《准则》和遵纪守法情况,对党员违纪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

3、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受理党员申诉和控告,并及时向支部委员会、上级党组织汇报;

4、教育、帮助受处分党员改正错误,考察他们改正错误的情况。

5、完成上级党委及支部临时指派的工作。

撰写的材料及工作

1、党风廉政建设计划、总结

2、行风建设实施方案、总结

3、反腐倡廉工作计划、总结

4、师德师风建设计划、总结

5、普法工作方面的材料

统战委员职责

党支部统战委员在支部委员会集体领导下,分工负责统战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组织党员学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和有关统战工作文件,提出本单位贯彻落实统战政策的措施、意见;

2、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向他们通报有关情况,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与党外人士交朋友,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

3、帮助民主党派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协助他们把好发展新成员的政治质量关,支持他们开展工作和活动,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完成上级党委及支部临时指派的工作。

撰写的材料及工作

篇6:组织委员职责

一、了解和掌握各党小组和组织状况,根据需要,提出党支部、党小组的划分和调整意见,检查和督促各党小组过好组织生活。

二、了解和掌握党员的思想状况,协助纪检委员、宣传委员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纪律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具体组织开展争创先进党支部、先进党小组和争做优秀党员的活动,搜集和整理支部、小组和党员的先进事迹,及时向支委提出表扬和奖励的建议。

三、负责对积极分子的培养、预备党员的教育和考察工作,制定发展党员规划,提出发展党员的意见,具体办理接收新党员的手续,按时办理预备党员的转正手续。

四、做好改选、补选支委和选举出席上级党代表大会代表的具体工作。

篇7:组织委员的职责

活动基本上按制定计划执行,若学校、团省委另有任务安排,则以学校、团省委的要求来执行。本学期很荣幸的担任班级的组织委员,组织一些新颖有趣又不乏意义的活动,是本学期工作的总目标。此次工作计划分2个大方面开展工作。

这部分活动,旨在多向同学们提供一些与社会交流的机会,使同学们能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我会根据同学需要积极联系院方的志愿者队伍,并利用在校团委工作的契机更多的获取一些信息,联系一些好的社会实践点,希望能多多动员有志提高自身素质的同学参与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第二,班内的活动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班内活动主要是以文娱方面为主,分体育和晚会等方面。院内有篮球、排球、足球等活动,原先都是参加比赛的同学是比赛的主体,改变这样的方式,拉拉队其实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比赛的同学会积极参加比赛,其次应动员班内的同学加入,为我们班加油,平时忽视的一些细节比如为参赛的同学买水等也属于我们应注意的一些小细节。相信通过一次次的集体一起同心协力的努力,班级的凝聚力一定会有大的提高。其次体育方面还会组织班内的、系之间的友谊赛,班级联谊……,此外还有一些有趣的活动。期待着本学期的活动将会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总之,本学期的计划是积极联系一些实践点,为同学们提供与社会交流的机会,并且开展一些有趣的班级活动,增加班级凝聚力,使通信渐渐成为一个和谐团结的班级

组织委员,顾名思义就是负责组织班级同学的集体活动,因为到大学里,课比较少,所以组织委员的最大责任就是组织,联络同学们的感情,当然也可以进行班级之间的联谊会。这个班委其实还是很锻炼个人能力的,你如果真的能把同学们组织起来变的团结,积极,向上是很不容易的。当然了,当班委肯定有好处的,具体的好处应该说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吧。

组织委员(班级)

负责租借教室,组织班级同学参加各种活动,班级信息处理工作,协助班长,团支书开展各项活动:配合学院组织部工作。

篇8:老旧小区管理委员会组织之构成

一、准业主组织的妥当性

从全国范围来看, 老旧小区的管理主体主要有三类: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中心 (站/公司) 和小区管理委员会或者类似组织。

(一) 业主大会作为管理主体的妥当性分析

对于老旧小区来说, 改造后条件比较好的, 适合采用专业化物业管理的, 在当地政府物业管理部门的指导下, 由小区全体业主成立业主大会进而推举业主委员会, 由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作为物业管理主体委托物业公司进行物业管理。实行这种物业管理的小区不但基础设施较好, 而且产权也比较清晰, 大部分是已经完成住房改革的房改房, 小区居民对于房改房拥有所有权。而对于基础设施和条件不好、产权比较复杂的老旧小区, 一般采用准物业管理, 而没有采用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作为物业管理主体决定或负责准物业管理的做法。

需要分析研究的是, 为什么大部分城市在老旧小区的物业管理中都没有选择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作为物业管理的组织者和决定者呢?老旧小区成立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有没有可行性呢?按照物权法的一般原理, 业主作为物业的所有权人, 对于物业具有全面的权利, 而所有业主的集合体业主大会作为小区所有物业的权利人具有决定小区物业管理的绝对权利, 因而业主大会及其推举的业主委员会作为小区物业管理的主体是顺利成章的。但是这种模式是以全体或者绝大部分物业占有使用人就是法律意义上的业主为前提的, 而老旧小区由于其特殊性无法满足这一前提。

由于历史上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居民住房政策的原因, 同一老旧小区内的房屋所有权结构非常复杂, 除了有购买人拥有完全所有权的成本价房改房的情况外, 也有公有住房租给居民使用和居民拆迁回迁房, 及单位具有部分产权由职工购买使用的标准价房改房的情况。特别是公有租房承租人因单位职工等特定身份获得承租资格, 继而通过分期支付房租获得了永久承租权, 公有住房的承租权甚至可以继承, 也就是说公房承租人对于房屋已经具有了不同于一般承租人的特殊使用权。正是这一特殊状态造成了真正法律上的所有权人不使用这些住房而现实的使用人却并非法律上的所有权人的困境。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人虽然可以作为业主组成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进行物业管理, 但是由于这种所有权仅是一种历史上计划经济的遗留物, 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所有权, 所有权人对于房屋的权利非常有限, 也并不居住使用这些房屋, 因而其根本不具有进行物业管理的动力, 而且也不愿意承担物业管理的费用。因此, 除了个别产权改革比较彻底且基础设施比较好的老旧小区可以成立业主大会开展物业管理外, 对于大多数老旧小区而言, 将非法律意义上所有人的诸多老旧小区房屋的实际使用人排除在管理组织之外并不妥当。从这种意义上说, 大多数老旧小区不具备成立业主大会进而推举业主委员会的现实条件。这样一来, 业主大会不适合作为大多数老旧小区准物业管理的主体。

(二) 物业服务中心 (站/公司) 作为管理主体的妥当性分析

根据老旧小区准物业管理的规定和实践经验街道社区以及其成立的服务中心、服务站或物业服务公司作为管理主体, 是一种被普遍采用和接受的做法。北京、杭州、南京、郑州、合肥、淄博、哈尔滨等城市采用了这种做法。街道或社区作为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主体的正当性在于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由于老旧小区是一种建筑物、道路、治安等的综合体, 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因而物业管理在不同程度上承担了某些社会管理的职能, 如环保卫生、保安、消防以及因群居生活关系而产生的社区建设、社区秩序管理等。事实上老旧小区的物业管理活动也超出了业主个人利益而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公共事务, 因此街道或社区介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这种意义上说, 街道或社区作为老旧小区管理主体是其履行社会服务或管理职能的体现。

街道或社区作为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主体, 成立物业服务中心 (站/公司) 实施准物业管理, 仅收取低廉的物业服务费, 节省了老旧小区居民的组织协调等方面的成本, 同时也具有高效、便利、廉价的优势, 因此为老旧小区普遍接受和采用。客观而言,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旧小区管理难的问题。不过, 这种模式虽是历史遗留问题, 但与住房货币化的房改政策不符, 长此以往将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对于未享受此种福利的商品房小区居民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政府为何动用财政资金为特定居民而不是全部居民提供社会服务?同时, 从物权法角度审视, 老旧小区的专有部分基本上转化为私人财产, 私人财产当由私人进行管理, 而不应交由政府管理。哈尔滨市在实施社区物业服务站过程中, 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虽然社区物业服务站现在受到居民欢迎, 但它并不是一个物业管理的普遍模式, 它是为了解决老旧居民楼的卫生、治安、消防安全及对低保户等弱势群体的关怀等问题成立的非商业的组织。政府给予属于低收入阶层老旧小区部分居民物业服务费补贴具有一定合理性, 但不能不加区分的对老旧小区居民全部给予物业服务费补贴, 更不能因此替代老旧小区居民自身承担的管理义务。从这种意义上说, 街道或社区服务中心 (站) 作为老旧小区准物业管理的实施主体只能是权宜之计, 否则老旧小区管理的长效机制难以建立。

(三) 小区管理委员会作为管理主体的妥当性分析

除上述做法外, 北京、天津、沈阳等城市还采用以小区管理委员会以及类似组织作为老旧小区管理主体的做法。这种做法主要发挥老旧小区居民的积极性, 实行居民自治。即:针对老旧小区产权状况复杂的特点, 在街道或者社区居委会的指导下, 召开居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本小区管理委员会, 管理委员会的委员基本是热心公益、愿意为小区服务的社区居民。居民代表大会和小区管理委员会自主决定物业服务的提供方式及收费标准, 并通过居民公约实行自治管理, 定期公布准物业管理重大事项、财务收支状况、居民缴费情况等。由于老旧小区居民作为老旧小区物业的实际使用人, 物业状态和小区环境与其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因此, 由社区居民组成小区管理委员会能够切实负责地进行老旧小区的物业管理。此外, 由老旧小区居民组成的小区管理委员会对于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的事项进行具体决定, 确定物业管理费用标准, 有利于小区居民自觉缴纳物业服务费。居民自治管理委员会相当于业主委员会, 它是居民自发组织的管理团队。

从老旧小区的产权结构方面看, 除了商品房所有人属于法律意义上的业主外, 房改房所有人、回迁房所有人、原售房单位或者产权单位基本上属于法律意义上的业主, 公房承租人则几乎等同于法律意义上的业主, 由他们全体组成老旧小区的管理人组织符合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法理和相关法律规定。只是这一管理人组织的成员并不都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业主, 因而该管理人组织其实是准业主组织。据此, 需要适当改进目前实践中小区管理委员会制度。实践中, 老旧小区的小区管理委员会通常由居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根据北京市朝阳区的做法, 目前小区管理委员会的产生方式, 有的是在社区层面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小区管理委员会, 有的是直接在小区层面推举居民代表选举产生小区管理委员会。而居民代表大会往往没有包括原售房单位或者产权单位, 根据老旧小区产权结构的特点, 这种做法有所不妥, 忽视了一定条件下原售房单位或者产权单位的业主地位。这里所谓的一定条件主要是指两种情形:一是老旧小区存在标准价房改房或者公房承租的情形, 原售房单位作为标准价房改房共有人或者公房的所有人理应参与其财产的管理;二是原售房单位对老旧小区共用设施设备享有所有权的情形, 理应参与其财产管理。

二、小区管理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老旧小区准业主组织的妥当性分析只解决了小区管理委员会可以作为老旧小区的管理主体问题, 但并没有解决其法律主体资格问题, 即小区管理委员会是不是法律主体的问题。实践中, 小区管理委员会缺乏法律主体资格的问题会使小区准物业管理的合法性受到一定挑战, 在收费时可能会受到居民的质疑, 物业收费可能会面临“名不正、言不顺”的困境。

小区管理委员会作为非营利性的组织, 其承担老旧小区的管理职责, 必须明确其法律地位。如前所述, 小区管理委员会相当于新型住宅小区的业主委员会。而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也存在争论, 《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均含糊其词, 仅确认了其民事主体地位, 即可以进行民事活动。《物权法》第78条规定:“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的决定, 对业主具有约束力。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侵害业主合法权益的, 受侵害的业主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物业管理条例》第15条规定:“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 履行下列职责: (一) 召集业主大会会议, 报告物业管理的实施情况; (二) 代表业主与业主大会选聘的物业服务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 (三) 及时了解业主、物业使用人的意见和建议, 监督和协助物业服务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 (四) 监督管理规约的实施; (五) 业主大会赋予的其他职责。”第16条:“业主委员会应当自选举产生之日起30日内, 向物业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上述规定确认了业主委员会的民事主体地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8条和第10条确认了业主委员会的诉讼主体资格, 即可以进行民事诉讼。由此可见, 业主委员会的民事主体资格当无疑问, 只是它为何种民事主体存在争议。这种争议同样存在于小区管理委员会。

(一) 小区管理委员会系其他组织

我国民事主体有三种类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小区管理委员会作为自治组织只能在法人和其他组织中作出选择。

1. 小区管理委员会不具有法人团体地位

老旧小区准物业管理实践中, 不少人士主张赋予小区管理委员会法人资格。从小区管理委员会的现状出发, 主张就必须使其成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 从而获得法人资格。我们认为并不妥当。《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它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独立人格、独立财产、独立责任。法人的成立, 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 依法成立, 即欲成为法人的社会组织的设立必须合法, 它的设立目的和宗旨要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 它的组织机构、设立方式、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等要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要求;第二, 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 这是法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物质基础, 也是其得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财产保障;第三, 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第四, 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 (以下简称民非) 对小区管理委员会来说存在很多困难。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 成立民非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要经过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有规范的名称和必要的组织机构;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合法财产;有必要的场所。由此可见, 成立民非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 每个小区的小区管理委员会都登记成为民非, 既不现实, 也比较困难。我国对于社会团体成立条件的规定是: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和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 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有规范的名称和相应的组织机构;有固定的住址;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 有三万元以上的活动资金;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由于社会团体成立的审批程序严格, 如果让每个小区管理委员会都登记成为社会团体也是不现实的。

赋予小区管理委员会法人资格存在诸多优点。温州市赋予业主大会法人资格, 其优点就是小区管理委员会法人资格优点的最好注脚:第一, 维权方便, 具有诉讼主体资格, 可以独立打官司;第二, 可以开设银行账户, 自己管钱;第三, 可以把车库、电梯、会所等公用设施都登记在其名下, 以避免开发商和物业公司把业主共有财产据为己有, 侵占业主的利益, 进一步实现“自己的小区自己管”。尽管 (准) 业主自治团体法人化将会带来一定的益处, 但是小区管理委员会与法人在特征和成立条件等方面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 小区管理委员会无独立的财产和经费。老旧小区作为区分所有建筑, 专有部分归业主所有, 共有部分归业主共有, 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共有部分归原售房单位或者产权单位单独所有。这就意味着从老旧小区的专有部分和共有部分都存在所有人的角度而言, 老旧小区的产权人也是清晰的, 不存在无主的专有部分或者共有部分, 小区管理委员会不是共有部分的产权人。物业维修基金也是全体业主为了有效管理房屋, 按照购房款的一定比例缴纳的费用, 是全体业主的共有财产。那么小区管理委员会从哪里获取独立的财产和经费呢?

第二, 小区管理委员会不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小区管理委员会没有完全独立所有的财产, 故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指出, 物业服务企业向业主委员会提出物业费主张的, 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向拖欠物业费的业主另行主张权利。这一规定表明业主委员会无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与之地位相类似的小区管理委员会也应当如此。《深圳经济特区住宅区物业管理条例》 (1994年) 第16条规定:“管委会经市政府社团登记部门依法核准登记后, 取得社团法人资格。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签发日期为管委会成立日期。”该规定在2004年修订时被删除, 管委会无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恐怕是重要原因。由此可见, 小区管理委员会与法人在特征和成立条件方面都存在本质的区别, 不宜将小区管理委员会纳入法人范畴。

2. 小区管理委员会可纳入其他组织范畴

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和现实国情出发, 可以将小区管理委员会定性为非法人组织, 并归入我国法律规定的“其他组织”, 赋予其相对独立的法律主体地位和当事人能力。具体而言, 小区管理委员会具备“其他组织”的基本构成要件。

第一, 合法成立。从北京市老旧小区管理委员会的实践来看, 均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下, 老旧小区产权人和使用人通过选举等方式产生的代表组成。这说明小区管理委员会是依法成立的组织。虽然北京市老旧小区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均未履行登记程序, 但登记并非一个组织合法成立的必要条件。各种组织的成立要求和法律依据并不一样, 企业成立需要办理工商登记;社会团体成立需要办理民政登记;而有些组织, 如业主委员会, 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 只要履行备案程序。因此, 法律并没有要求所有的组织必须履行登记程序才能合法成立。尤其像业主委员会、小区管理委员会这样的组织机构, 在现行法律并没有要求对其进行严格登记的情况下, 我们不能以登记作为判断其是否合法的依据。

第二, 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在构成上, 非法人机构应为多人的集合, 依一定的目的成立和存在, 并拥有名称、机构及相应的代表人和管理人, 表现为团体形态。根据《朝阳区老旧小区准物业管理工作指导手册》的相关规定, 小区管理委员会由9人组成, 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1人、委员7人。同时, 对小区管理委员会委员的任职资格、权利义务、产生办法、工作职责以及小区管理委员会的议事规则等作出了较为详细规定。因此, 小区管理委员会的组织机构是健全与完备的。小区管理委员会可以形成独立于其成员个人意识的团体意识, 通过小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对外代表团体, 以团体的名义进行民事行为。

但是, 独立财产和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最多只是一个团体或组织具有法人资格的标准, 而并不是非法人组织或“其他组织”的必备要件。非法人组织并不要求有独自所有的财产或经费, 甚至允许其没有财产或者经费, 并因其财产的非独立性而由与其有法定责任关系的组织或个人承担相应的责任。因为自然人之外的组织能否成为民事主体, 也应当以其是否具有独立意志这一标准进行衡量, 而不问其能否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因为责任承担形式作为意志表示的一种后果, 其要解决的是, 一个主体实践其意志的后果是由一个还是一个以上的主体来承受的问题, 这本身是一种法律设计, 包含着立法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而是否存在独立意志要解决的是一个组织是否具备形成独立意志的机制、是否能为其他主体所辨识、能与其他主体区别开来、能被特定化的问题, 是一个事实判断, 因而与责任承担形式根本不同。

就法理而言, 小区管理委员会完全可以归入我国法律规定的“其他组织”, 即非法人组织 (团体) 。同时, 我国关于业主委员会法律地位的司法实践, 也佐证了小区管理委员会的非法人组织地位。2003年8月20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金湖新村业主委员会是否具备民事诉讼主体资格请示一案的复函》指出金湖新村业主委员会符合“其他组织”条件, 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2005年8月15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春雨花园业主委员会是否具有民事诉讼主体资格的复函》指出, 根据《物业管理条例》规定, 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 根据业主大会的授权对外代表业主进行民事活动, 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由全体业主承担。业主委员会与他人发生民事争议的, 可以作为被告参加诉讼。究其原因, 赋予业主委员会当事人地位, 可以达到明确责任主体、简化程序、降低诉讼成本的效果。既然组织的法律地位选择属于法律设计的范畴, 我们就可以借鉴司法实践中业主委员会的定位界定与之相似的小区管理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三、结论

综上所述, 将小区管理委员会纳入其他组织的范畴不仅在理论上成立, 在司法实践中也是可行的。因而, 建议通过相关立法确认小区管理委员会的其他组织地位, 建立健全小区管理委员会的法律规则, 为开展老旧小区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

上一篇:黄集小学首届下一篇:富太镇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