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2024-04-16

监利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共8篇)

篇1:监利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监利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经信局

监利县是一个全国闻名的农业县,是国家命名的商品粮、商品棉、良种猪、优质麻、水产品和速生丰产林基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监利还是全省首批22个扩权县市和36个中部地区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待遇县市之一,先后被确定为全省20个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之一和52个产业集群中唯一的食品产业集群。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政策支持为全县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优厚的发展条件。

一、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基本状况

近几年来,全县紧紧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围绕农业产业化展开工作,一批以加工为主的小型企业应运而生、迅速崛起,为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了农村工业化进程,成为全县经济发展中新的亮点。现在,全县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达421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实现产值82.5亿元。这些小微企业在行业领域围绕为“三农”服务的目标,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其主要特点如下:

1、农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通过几年的发展,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已初步形成了以福娃、家意为重点的粮油加工业,以温氏为重点的畜禽加工业,以越盛为重点的水产加工业,以银丰、玉沙为重点的纺织加工业,以福人、东森为重点的林木加工业,以大枫为重点的造纸加工业,以监利粮酒

为重点的粮酒加工业,以农夫小舍为重点的食品加工业,以凯迪、博瑞为重点的生物发电业等9大产业链。

2、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针对我县工业基础差、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的状况,坚持把培育和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工作重点。一是大力培植骨干企业。选择一些规模大、实力强、技术新、市场广的重点企业作为龙头企业重点培育、重点扶持,指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搞好新产品开发,增强企业自身实力,福娃集团、银丰纺织、玉沙纺织、荆江蛋业等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二是积极开展农林招商。近年来,我们立足农产品资源及现有企业优势,强化对外合作,坚持资源招商,取得了明显成效。引进资金6亿多元,建成了鸿翔农业、浩宇制衣、源盛纺织、湖源食品等多家起点高、规模大的涉农企业。林业招商取得新突破,引进了总投资2亿元的福人木业项目。该项目正在抓紧施工,即将完工投产。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市级龙头企业23余家,固定资产10亿元,年创产值35亿元。

3、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产业特色初步形成。近年来,我们坚持推行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造升级步伐,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注重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格局。按照“小区化布局,工厂化生产,公司化经营,行业化管理”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

步伐,促其规模发展,集中发展。全县初步形成了以棉纺印染、粮油加工、食品饮料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引进和培育了国华、龙定海、福娃、福江、桐梓湖等一批知名品牌,区域经济特色初步显现。

二、我县农产品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县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实现了较快发展,农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比较低。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差,农产品资源优势还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产品结构优化不明显。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少,产业层次低,链条短,市场销路窄,企业效益差,产品附加值低,工业产值增速缓慢等造成综合效益不高。三是资源与加工对接出现矛盾。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农产品“卖难”问题;另一方面是融资难度大,金融部门流资贷款渠道越来越窄、难度越来越大、门槛越来越高是制约部分加工企业达产达效的主要“瓶颈”。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几点建议

1、坚守不移地稳健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对现有经营状况好、产品有一定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扶持措施,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水稻、棉花、林木、水产品、豆类为主的大宗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拓宽发展空间。重点抓好福娃集团、家意粮油、玉沙纺织、银丰

纺织、博味园食品、国华食品、福人木业、越盛水产等骨干企业,促进企业实力迅速增强,规模迅速扩张,市场迅速扩大,有效带动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2、进一步加大资源招商力度。下一步要立足我县的资源优势,围绕沿海发达地区相关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和培植一批规模大、外向型、高效益的龙头企业,膨胀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

3、狠抓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目前我县的棉花、豆类、木材等产业发展层次还比较低,产品附加值还不高,下步要进一步引入扶持和激劢机制,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由小规模家庭作坊式向大规模、现代化管理方式转变,由自身滚动发展向更多的利用社会资金、资本运作方式转变,由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向项目联合、做大做强转变,力争在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品附加值上实现新突破。

4、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要争取各级财政扶持,扶贫资金等向加工业倾斜。积极向金融部门推介好的加工项目,以争取资金支持。建议信用社等涉农贷款主要金融部门,对发展前景好,生产经营有效益的加工业要给予贷款扶持。

5、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及时召开协调会研究相关问题,点面结合,上下联动帮扶企业。一是加强硬件建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高标准建设新洲港口,促进以港兴县。依托随岳高速公路和荆岳长江大桥,在随岳高速公路白螺连接线建设两湖平原农产品集散中心,在毛市连接线建设大型

物流中心,以物流一体化促进农产品深购远销。二是加强软环境建设。强化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实行一站式服务、保姆式服务。要开展县领导包重点企业,百名局长包百名成长型企业,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科局、一个专班、一包到底。严格执行企业与村民、企业与部门“两个隔离带”制度,继续实施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开展“村企联谊”、“政银企对接”、“税企联席会”等活动,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安全稳定的市场环境和宽松开放的融资环境。三是加强政策扶持。出台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建立农产品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倾斜。四是加强企业服务。要开展服务企业大行动,收集制约发展的问题,在规划、电力、环保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五是加强宣传教育。着重推介资源优势、宣传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大发展。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篇2:监利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bb县财政局

bb县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处4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全县辖6镇11乡,533个行政村,285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万人,占总人口的96%;总面积116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万亩。是一个经济穷县、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县,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落后,经济基础较差,加之地处内陆,地上无山,地下无矿。同时,bb县也是一个传统农业县,是国家命名的粮食、棉花生产基地县、中国红枣之乡,农产品资源丰富,优势较为明显。

近年来,我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抓好了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巩固和发展基础财源。一是突出抓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围绕产业化基地建设,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的生产布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畜牧业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促其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二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牵动bb县农产品快速转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农产品新的增长点。按产业化的要求,种植业走农工贸一体化,畜牧业走工商贸一条龙的发展道路,真正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把农民的产、加、销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加工增值、销售服务等增加财政收入;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和购买力,提高第三产业

税收,使农民致富、财政增收;三是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集约化生产。大力发展高新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特色农业,利用bb县传统农业大县的优势,大力发展师范农业、精品农业、订单农业,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对全县的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产品资源情况

bb地处黄河故道,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盛产小麦、红枣、尖椒、花生、棉花、蔬菜、林果、西瓜等。粮食种植面积110万亩,总产44万吨,其中小麦80万亩,总产28万吨,特别是近几年优质专用小麦迅速发展,2006年达到60万亩,占麦播总面积的75%;玉米3 0万亩左右,总产1 6万吨,其中优质专用玉米面积2 5万亩。棉花种植在1990年鼎盛时期,面积达到5 3万亩,近年来,虽面积有所减少,但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20万亩左右,仍是豫北地区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花生种植面积3 0万亩,总产7.5万吨。红枣种植面积4 6万亩,年产1 2万吨,产值2.4亿元,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县级之首。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 5.8万亩,总产145.8万吨。尖椒面积达到4 0万亩,总产9万余吨。bb林业资源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 4.6%(比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分别高16.4、13.6、11.8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达200万立方米,是全国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县。林果面积16万亩,年产各种优质水果

10万吨,产值1.2亿元。以羊、禽、猪、牛为重点的畜牧业也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县畜禽养殖小区22个,规模养殖户5528户,羊、猪、禽、牛年饲养量分别达到77万只、93万头、950万只、9.7万头,肉蛋总产8.9万吨,畜牧业产值达8亿元。

二、农产品加工现状

bb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农业的企业化为手段,强力实施农业招商引资,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 9 5家,占全县企业.总数的77%,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一)农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通过几年的发展,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已初步形成了花生、尖椒、腐竹、棉花、山绵羊、红枣、木材等8 大产业链。目前,以星河油脂公司为龙头的花生产业链,不仅带动了全县30万亩花生基地稳步发展,还在周边地区建立了稳固的花生生产基地。全县共有花生加工企业9家,从事辅助生产专业户2200户,从业人员10000余人。以宋都味美斋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尖椒产业链,目前公司拥有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年产辣椒酱1000余万瓶,加工尖椒2000吨,创产值5000余万元,带动了全县8万户尖椒种植。以双安豆制品公司为龙头的腐竹产业链,三安腐竹加工小区拥有腐竹加工企业126家、500条生产线,年加工腐竹1.5万吨,创产值1.2亿元,带动了大豆、养殖、沼气、运输、彩印包装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以意隆、腾达纺织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棉花产业

链,全县共有纺织印染企业20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带动了全县5万户农民种植优质棉20万亩,其中意隆公司拥有固定资产6000万元,年产值1.5亿元,年加工棉花8万吨。以茂华羊业公司为龙头的山绵羊产业链,公司现存栏良种肉羊2000余只,年可提供优质种羊和商品羊3800只。改良山绵羊3万余只,辐射带动1000余农户养殖优良种羊,已成为豫北地区生产规模最大、建筑标准最高、饲养品种最优,集科技示范、良种繁育和推广、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肉羊生产企业。以豆公、石盘屯为代表的木材产业链,全县拥有木材经营加工企业300多家,年经营加工木材1 5万立方米,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2.2万余人,带动4000户农民从事木材加工生产,已成为豫北最大的木材加工集散基地。以康辉食品公司、永盛枣制品公司为龙头的红枣产业链,全县红枣加工企业300多家,年加工能力2万吨。

(二)资源招商成效明显,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针对我县工业基础差、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的状况,近年来,坚持把培育和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工作重点。一是选择一些规模大、实力强、技术新、市场广的重点企业作为龙头企业重点培育、重点扶持,指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搞好新产品开发,增强企业自身实力,星河油脂、意隆纺织、腾达纺织、瑞鑫巾业、宋都味美斋、双安豆制品等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二是积极开展农业招商。近年来,我们立足农产品资源及现有企业优势,强化对外合作,坚持资源招商,取得了

明显成效。引进资金6亿元,建成了金星啤酒、汇鑫肉制品、广源纺织、盛群麦芽等80多家起点高、规模大的涉农企业。林业招商取得新突破,引进了总投资2200万元的溢美木业项目,正在做前期工作,即将动工建设。目前,全县拥有3产品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0余家,固定资产5亿元,年创产值15亿元。

(三)基地建设步伐加快,产业特色初步形成。近年来,我们坚持推行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不断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造升级步伐,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注重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格局。目前,已建成了以星河油脂公司为龙头的花生加工基地,以二安双安豆制品公司为龙头的豆制品加工基地,以卜城永盛枣制品公司为龙头的红枣加工基地,以跃进食品公司为龙头的三粉加工基地,以豆公乡为代表的木材加工基地和以六村乡为代表的尖椒生产基地。其中花生加工基地和豆制品加工基地被批准为省农产品加工基地。在行业龙头的带动下,花生、红枣、木材、三粉、腐竹、尖椒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全县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专业村39个,超千万的23个,专业加工户(点)90000多户。按照“小区化布局,工厂化生产,公司化经营,行业化管理”的总体思路,不断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促其规模发展,集中发展,二安腐竹加工小区和豆公木材加工小区初具规模。全县初步形成了以棉纺印染、粮油加工、食品饮料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引进和培育了金星、康辉、星河、老倔厨等一批知名品牌,区域经济特色初步显现。

三、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县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实现了较快发展,农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比较低,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差,农产品资源优势还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少,产业层次低,链条短,综合效益不高。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抓规模。我县农产品加工业最突出的问题是转化率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要进一步扩张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壮大产业实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辐射带动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粮油加工业产值达到3 0亿元,其中星河油脂公司达到2 0万吨生产能力,年产值2 0亿元;纺织印染业产值达到1 2亿元,其中意隆公司达到1 5万锭能力,年产值4.5亿元;食品饮料业生产规模达到4 0万吨,年产值1 0亿元。

(二)抓招商。下步要立足我县的资源优势,围绕沿海发达地区相关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和培植一批规模大、外向型、高效益的龙头企业,膨胀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

(三)抓龙头。按照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对现有经营状况好、产品有一定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扶持措施,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红枣、尖椒、花生、蔬菜为主的大宗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拓宽发展空间。重点抓好星河油脂、意隆纺织、宋都味美斋、康辉食品、汇鑫肉制品、腾达纺织、瑞鑫巾业等骨干企业,促进企业实力迅速增强,规模迅速扩张,市场迅速扩大,有效带动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四)抓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目前我县的红枣、腐竹、木材等产业发展层次还比较低,产品附加值还不高,下步要进一步完善小区建设,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由小规模家庭作坊式向大规模、现代化管理方式转变,由自身滚动发展向更多的利用社会资金、资本运作方式转变,由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向项目联合、做大做强转变,力争在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品附加值上实现新突破。

作者:bb县财政局安理军

篇3:垦利县畜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1 畜牧业生产发展形势

1.1 畜禽存栏量稳步增加

一是肉牛养殖发展迅速。近年来, 在万得信公司3万头肉牛加工项目和市、县畜牧奖励政策的带动下, 肉牛规模化生产有了较快发展, 目前各类规模肉牛养殖场区达到89处。二是生猪补栏量不断增加。近期生猪和猪肉价格分别达到15.5元和25元/kg, 群众养殖积极性高涨。三是禽类养殖稳步发展。以西庆大三合养鸡专业村为代表的蛋鸡养殖发展一直稳步增长。目前, 全县牛、猪、羊、禽存栏分别达到2.7万头、4.6万头、11.5万只和222万只, 同比分别增长6.71%、2.68%、2.68%和0.01%, 肉蛋奶总产量3.4万t, 人均牧业收入1400元。

1.2 养殖小区建设扎实有效推进

县政府每年都把养殖小区建设列入全县的重点工作加强调度, 从土地使用、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业务部门从小区规划设计、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 及时为群众解决难题。目前全县各类养殖场区数量超过400个, 其中规模化养殖比例占到畜禽总量的85%以上, 实现了畜牧业由传统向现代、由分散到集约的转变。

1.3 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积极筹建肉牛协会。二是不断提升奶牛协会作用。今年重点加强了饲养管理技术培训工作。目前, 全县共有协会、合作社等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23个, 有效地解决了养殖户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生产、销售等方面的问题。

1.4 疫病防治取得实效

一是建立健全了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长效机制。调整充实了县、乡防控指挥部, 完善了应急预案, 落实了防控经费和防控物资储备, 充实了应急预备队, 严格落实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疫情报告制度, 突出抓好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 确保了全县无疫情发生。二是加强了基层防控队伍建设。2006年畜牧部门成立了动物疫病防控中心, 在7个乡镇分别设立了防控所, 招聘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人员24人, 并选配了314名村级防疫员, 工作重心全面下移, 面对面为群众提供直接服务。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短缺是制约畜牧养殖小区快速发展的瓶颈。由于养殖场 (区) 建设一次性资金投入较大, 群众融资仍有较大困难, 有限的资金投入前期建设后, 没有后续资金投入养殖, 有些已建成的小区甚至出现空栏现象。部分已建成的饲养场规模较小, 档次偏低, 离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群众的饲养管理方式相对滞后, 标准化意识不强, 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求。

2.2 龙头企业少, 带动能力差, 产业化程度低

当前, 本县畜牧龙头企业以万得信公司的肉牛产品加工为主, 其他产业对外地龙头企业的依赖程度较高, 养殖、经营风险大。但总体来看, 全县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少品牌产品, 而且发展缓慢, 产业化程度低。

2.3 产业结构调整有待进一步深化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缺少畜禽良种繁育基地, 部分优势畜禽产品引种进后推广难, 尤其以奶牛和肉牛养殖表现的最为突出, 目前全县1/3以上存栏奶牛品质差、产奶量低、效益差, 群众养殖积极性不高, 严重制约了奶牛业的发展速度。

2.4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近年来, 国内外高致病性禽流感、链球菌等疫情的发生, 对本县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导致畜禽及其产品流通受阻, 市场波动较大, 给全县畜牧业的发展及农民收入的增加都造成很大影响。

3 取得的经验

3.1 领导重视, 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 把畜牧列为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 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措施, 成立领导小组, 确立发展目标, 制定发展规划。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 细化分解任务, 落实责任制, 层层抓落实。

3.2 政策激励, 为畜牧业发展注入强大资金支持

自2003年以来, 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2005~2007年畜牧、水产业发展奖励扶持政策的意见》等系列扶持政策, 对畜牧业龙头企业建设、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累计为群众兑现市、县扶持奖励资金2 520万元, 累计帮助群众协调畜牧专项贷款1 600多万元。

3.3 技术服务, 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开展了“千村万户科技培训”工程。2007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0期, 培训人员2 600人次, 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2万余份。二是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业务部门技术人员深入到生产一线, 为群众提供面对面服务,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三是创新服务形式。业务部门创办《垦利畜牧》等简报, 直接发放到养殖户手中, 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和生产经营信息, 极大地方便了养殖户。

4 对策和建议

(1)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推进产业化生产。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加强招商引资力度, 扶持现有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提高深加工能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篇4:监利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1.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

1.1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效应突显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认真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逐步走上了产业聚集,集群发展,稳步提高的发展之路。2008年经省政府命名的22个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发展迅速。这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原有的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较完备,龙头企业较多,尽管建区时间较短,但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很快,在产品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吉林省九台龙嘉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金锣集团实施的“粮变肉”工程,全部达产后可带动发展养殖户5万户。天景集团30万吨鲜玉米扩产项目已发展玉米种植面积3.5万公顷。榆树五棵树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规划在未来的5~10年,打造“一区、六园、五大基地、八大主导产业”。敦化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7亿元,全面完成了土地规划、电力规划、道路、给排水和供热管线以及绿化美化规划。白城市全市上下采取项目资金扶持、外商投资兴建、龙头企业领建、民间出资自建等不同形式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全市投入园区建设资金5.7亿元,新(扩)建农产品加工项目15个。白山市政府启动“6211”工程,推进标准栽培,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其中八道江区以大山合集团白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计划用3~5年时间,把本区建设成为“长白山地区”香菇、木耳暨林特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吉林省长白山食用菌菌种良繁中心和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中心。据初步统计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的销售收入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28.5%。

1.2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省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都建立了技术研发或技术创新机构,并且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这些企业注重依托高校、科研部门,形成联合开发,合作攻关等“产加研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相继问世,科技已成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支撑。目前采用的微生物发酵等高新技术,生产出玉米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出的精氨酸盐酸盐、高果糖、淀粉纤维、生化肥料等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有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前沿水平。水稻加工则利用新技术,朝着整粒米、米粉类制品和综合利用展开研发。大豆加工先后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引进了油脂、蛋白、磷脂、豆制食品及副产物加工生产线、组合设备与单机设备。如吉林蛟河豆制品公司利用高新技术使豆腐、豆浆等豆制品在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保质期能达到180天,获国家专利,产品供不应求。大成集团、皓月集团、辽源金昌集团等研发技术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据省农科院测算,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贡献率已达到68%,处于全国上游水平。高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延长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促进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1.3就业渠道不断拓宽,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数量多,就业难,增收渠道窄,是我们的实际。农产品加工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是扩大农民就业,为农民提供途径宽、成本低、易接受的就地就近就业的主渠道。现在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格局。据调查,仅九台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就带动周边农户1万余户,解决就业3万余人。全省22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解决近28.5万人就业。据统计去年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安置就业253.8万人次,同比增长6.15%,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农民人均收入中31%来自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的劳动报酬。

1.4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正在向集约化、集团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涌现了一批辐射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度较高的名牌产品。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集团的企业85户,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58万户,带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1580元,并且品牌培育,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20个,占吉林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51%。皓月“鲜冻分割牛肉”、吉林裕丰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好雨大米”、延边宇星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海兰江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公司“御泉大米”和吉粮“梅河大米”等7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延边宝祥蜂业有限公司“宝利蜂蜜”、集安市新开河有限公司“新开河人参”、吉林中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梅河中兴松籽仁”等5个产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吉林省德春米业还围绕杂粮杂豆项目,形成3大系列60多个品种,正在逐步形成品牌效应。这些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创建充分证明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体系,竞争能力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虽然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5资金季节性缺口大,影响企业达产达效由于近期国家实行减缓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进一步压缩信贷规模,慎贷缓贷,尤其是缩减对一般性企业的贷款,使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受到较大制约。尽管前期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贷款规模增加,利率下调,但是各银行的贷款门槛没有降低,还是实行抵押贷款,只有少数企业能够享受信誉贷款,门槛高、手续杂、申贷时间长的问题仍很突出,据调查统计平均办理贷款时间65天左右。因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需求季节性强,多集中于季节性原料收购,资金缺口较大,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企业项目建设进度和达产达效。据我们调查统计,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自有资金仅能满足需求的45.6%,还有一半多的资金缺口。

1.6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科技储备不足对农产品加工技术(基础)研究较差,应用高新技术不足,缺乏自主创新技术。总体看,我省农产品加工还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消耗高、效率低的初级阶段。由于科技创新未得到充分重视,导致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农产品加工领域技术创新低,科技储备缺乏,使得农产品加工业靠科技创新上水平的动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以致于市场上的食品等行业均被外省、外国的品牌所占领。此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没有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少数企业虽然建立了研发机构,但受技术人才和研发经费的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由于我省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农业的产中、产前领域,80%以上的研究力量和科技经费投入农业的产中,致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经费和项目储备严重不足。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创新能力较弱,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的科技储备和技术支撑,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1.7缺乏必要的产业发展规划,结构性矛盾显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潜在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没有规范的行业产业发展规划,管理部门多头分散,责任不清;企业得不到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各地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倾向突出。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据调查了解,目前稻谷、小麦、大豆三大品种的粗加工能力大大超出省内粮源供应能力,平均开工率仅为60.6%;生猪屠宰产能过剩超过50%,如地处九台的金锣集团现有三条生产线,仅能开工一条,猪源还满足不了生产需求。企业盲目抢原料争市场,恶性竞争,引发价格波动,影响市场稳定。二是仍有“两高”项目上马投产。由于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指导,一些不适合国情、省情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投产。例如,在缺水地区建设耗水较多、排放较大的玉米湿法加工项目和已投产的大豆分离蛋白加工项目等。

2.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1尽快制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法规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是粮食主产区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富民强省的主要途径。建议尽快制定强有力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推动其向聚群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制定,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高效发展,而且要限制农产品加工业低水平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强化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2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信贷支持的力度一是逐步建立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通过召开企业贷款现场推进会等载体,向金融机构推荐信用度高、管理规范、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真正解决企业贷款难题。二是增强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创新担保机构的体制机制。我省担保机构大多规模小、担保能力弱,而且机制不活。因此建议成立为农产品加工业担保服务为主的股份制信用担保机构,引入灵活的信用担保机制,真正搭起银企之间的桥梁。三是充分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全力争取国家对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的支持。

2.3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根据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外销减少和部分产能过剩的实际,我们要在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和基地建设上下工夫。一是引导和推进企业联合重组。重点引导和支持机制好、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的优化重组,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赁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大型龙头企业集团。二是加快品牌整合。农产品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质量和品牌的竞争,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培育品牌、整合品牌、建设品牌、保护品牌,合力打响品牌,不断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各级龙头企业和基地的联结。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省有关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为基地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营销服务。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引导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通过合同连接、服务连接和资产连接等多种形式,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2.4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粮食、畜产品、林产品、乳产品、特产品等产业集群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格局,但要在此基础上,制订发展规划,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工作,逐步吸引农产品加工及其配套企业向园区聚集,使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向示范园区集中,向块状特色经济推进。在园区建设中,突出产业特色,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并且与各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力求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设,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产品知名、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集群。

2.5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首先,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设立技术开发基金,提高新产品开发经费和风险调节基金的提取比重,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培养一支自己的研发队伍,建立自己的科技开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省里有关专项资金向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倾斜,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第三,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技研究与开发中心,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业创新支撑体系。第四,引进推广新技术。各级农产品加工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为企业搭建信息平台,及时提供技术装备、工艺、成果和政策信息。省里有关专项资金要扶持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装备,大力推广,尽快缩小我省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2.6加强领导,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重统筹、强基础、抓改革、惠民生的重大战略举措抓实抓好。认真研究解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农产品加工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做好组织、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同时建立目标责任制,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纳入市(州),县(市、区)领导班子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工作重要内容之一。各相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篇5:监利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省乡企局发布: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摘要: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工作,全面了解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适应新形势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于4月10日~30日先后赴辽源、白山、松原、长春等4个市8个县(市、区)进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工作调研,走访了20多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召开有关部门和企业参加的座谈会6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作 者:吉林省农委乡企局 作者单位:期 刊:吉林农业 Journal:JILIN NONGYE年,卷(期):,“”(15)分类号:

篇6:眉山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自建市以来,全市农产品加工行业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蔬菜加工、乳制品、造纸、饲料、家具、纺织、肉制品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2007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0亿,成为我市第一个百亿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总体效益较好。截止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69家,其中: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73家,销售收入上5亿元的企业4家,销售收入上10亿元企业1家。2013年1-8月,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78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0%;产值达199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2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8亿元,利润总额达8.2亿元,上缴税金3.1亿元,从业人员达到31683人。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并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产业聚集效益凸显。以园区为载体,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产业链的延伸,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初步形成了以李记酱菜、味聚特、吉香居食品为龙头,年加工蔬菜达100余万吨的泡菜加工产业集群;以蒙牛、新希望为龙头,日加工鲜奶能力达1400吨的乳制品加工产业集群;以玉泉食品、碧海农业为龙头,年加工生猪达220万头的肉制品加工产业集群;以丰华纸业、丹妮纸业为龙头,年产纸量达75万吨的纸制品产业集

群;以通威、华港为龙头,年产饲料200万吨的饲料加工产业集群;以欧尔雅家私、千禧家私为龙头,年产家具 450万件的家具制造产业集群。

(二)重点子行业稳步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重要子行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1-8月,全市泡菜加工业实现产值26.9亿元,加工蔬菜产量60万吨,同比增长30%;乳制品制造业实现产值9.4亿元,产量12.77万吨,同比增长49.9%;饮料酒制造业实现产值6.5亿元,饮料酒产量8979千升,同比增长82.1%;家具制造业实现产值14亿元,产量280万件,同比增长25.6%;饲料加工业实现产值30.9亿元,产量109.77万吨,同比增长15.5%;纺织业实现产值16.2亿元,生产布3561万米,同比增长3.5%。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蔬菜加工、食品制造、家具制造等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迅速,2012年,规模以上蔬菜加工企业24家,食品制造企业11家,家具制造企业8家,截止2013年8月,蔬菜加工企业发展到29家,食品制造企业14家,家具制造企业13家。规模以上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重由59%上升到63%。同时加大淘汰力度,造纸企业关停8户,饲料加工企业关停7户,纺织企业关闭2户,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四)科技品牌水平不断提升。注重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支撑农产品加工产业上档升级,推动农产品加工产品结构调整。大

力推广应用了生物工程、新型保鲜、灭菌、真空冻干、速冻等先进生产加工技术,建立了四川省泡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定和实施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标准505项。全市有效存量农副产品商标331件,占商标总量的32%,农产品加工业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9个、省著名商标22个、四川名牌14个。

(五)市场占有率呈多点突破趋势。以吉香居、李记、味聚特为龙头的泡菜加工产业目前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50%以上,泡菜加工企业占全省蔬菜加工企业的70%以上。以蒙牛、新希望、菊乐为龙头的乳制品加工业西南地区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逐步扩大,福仁缘饮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3%,鲁洲糖浆西南地区市场占有率达到的88%,思念食品速冻食品西南地区市场占有率达到7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龙头企业不大。全市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000余户,规模以上企业只有169家,除有4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外,其余企业年销售收入都不大。尽管企业大多分布在各区县园区内,实现了企业向园区集中,但是专业的农产品园区只有一个;虽有门类较多的农产品,但是产品之间关联度不高,还没有单个销售收入过3亿元的产品。

(二)加工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度偏低。总体来看,目前大多数农产品以初加工为主,农副食品加工业占主导,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较少,产品

附加值低,产业链不长,限制了农产品加工业跨台阶发展。

(三)产业结构不优。我市造纸、饲料、纺织等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尽管近年来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但传统产业总产值仍占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37%。

(四)科研能力不强。尽管在泡菜等局部加工领域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产业整体科研投入不足,产学研结合不够,技术及产品更新缓慢,新产品产值率低。

(五)市场开拓不够。主要表现企业省外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农产品营销外向度不高。

三、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抓产业壮大。立足我市优势源源,突出重点,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鼓励泡菜加工、乳制品、肉制品、饮料制造、家具制造等产业标准化、智能化、多样化发展。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引导造纸、饲料、纺织等污染较重、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产业转型升级。到2016年,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00亿元,其中:泡菜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竹木、家具、竹浆加工产业实现产值150亿元,肉类、乳制品加工产业实现产值80亿元,粮油、饲料、酿酒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纺织业实现产值50亿元。

(二)抓企业培育。集中有效资源,重点扶持一批基础好、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发展势头好的龙头企业,引导其向“专、精、特、深”以及外向型发展。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融资培育工作,力争千禾味业2014年成功上市,成为我市第二家本土

上市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优势品牌为纽带,通过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扩张。到2016年,力争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45户以上,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企业8户,力争1户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亿元。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2个,省著名商标6个、四川名牌6个。

(三)抓项目支撑。遵循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产业指导目录,根据全市农产品产业发展方向,以项目为抓手,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事关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全局、带动作用强又能体现产业特色的重点项目。到2016年,规划建设农副食品加工、食品饮料、纺织、家具、造纸等项目70个,总投资 150亿元,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饮料项目40个,投资70亿元。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分类分步推进项目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后劲。

(四)抓科技创新。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采取“产学研”形式,建立专业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力争在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开发具有市场潜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现代设备、工艺流程和先进管理方法,不断提高传统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能力和劳动效率。到2016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的4%,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8%,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体技术与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篇7:监利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监利县职业技能鉴定站成立于二O一O年三月,归属于监利县经济和信息化局。成立以来能严格按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规定》及《湖北省职业技能鉴定有关条件》的要求进行鉴定工作。根据湖北省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关于对电子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二级机构进行清理整顿的通知》(鄂电鉴[2011]03号)要求,我站立即开展了一次全面的质量自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绩 根据技能培训促进发展的战略需要,为加快中等职业技能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监利县职业技能鉴定站自开展工作以来,始终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标准,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从试点开始到现在全面展开,得到了湖北省职业鉴定指导中心、荆州市职业鉴定所和监利县人事劳动局的大力支持与认可,使监利县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圆满的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培训和鉴定工作目标。2010年至今共有534人次(含全县各职业学校学生)参加了初级技能鉴定,107人次通过鉴定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目前,我们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拥有家电维修工、计算机调试工、网络设备调试员、电工、焊工、钳工、用户通信终端维修员、等工种中级以上职业资格培训教师30多人,考评员5人,负责我县技能培训鉴定的工作。监利县技能鉴定站有专职工作人员5人,负责全县日常技能鉴定组织管理工作。技能鉴定工作从鉴定申请、审批通告、鉴定公告的发布、资格审查申报、试题、试题的提取、应知、应会考核、资格证书的颁发、档案的归类等都按严格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规定与要求进行落实与操作。科学公正的鉴定得到了广

大市民的支持,使社会富余劳动力看到了技能成才的希望,有效的推动了我县技能人才的培养,为企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建立鉴定工作体系 为确保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有效性,使鉴定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我们在学习和领会了国家和上级管理部门颁布的有关政策性文件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县技能鉴定工作流程和各项规章制度。主要规章制度包括:鉴定站管理职责、工作人员职责、鉴定财务管理制度、考务管理制度、鉴定保密制度、考场规则等。这些制度保证了各职业技能鉴定所日常鉴定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并为鉴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围绕我县过去“十一五”和即将开展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开展了以点带面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随着鉴定工作的开展,新问题也不断出现,我们又及时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新制度和管理办法。监利县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从报名到应知应会考核都按照这些制度和规范进行,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认可。

(二)、建立鉴定平台,完善硬件建设 职业技能鉴定站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由财政拨款用于技能鉴定工作,实行专款专用;每年按省鉴定指导中心和市鉴定所的要求队在鉴定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有关人员进行表彰;及时订购使用《国家职业标准》,以之作为培训和鉴定的主要依据,确保鉴定工作按职业标准要求进行。在硬件建设上,以全县各职业学校为平台,以各乡镇场区为依托,为鉴定工作奠定基础。目前我县现有培训和鉴定基地3个,学习考核教室10间,可以满足我县当前发展技能人才的鉴定工作。领导重视,合作单位支持,考评员公平公正,鉴定站工作负责为我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处理好鉴定培训关系,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近年来,随着全县经济的发展,企业生产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需要大批掌握先进技术、具有较高操作能力的技术工人队伍,因此,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程中,我们早早把握“培训是基础,鉴定是手段,提高经济效益是目标,提升工人素质是目的”这一工作思路,用就业准入制度(持证上岗)引导培训,以培训促进鉴定,促进工人技术的提高。在培训内容上做到“三结合”:职工培训与推动社会技术进步相结合;职工培训与促进现代化管理相结合;职工培训与提高职工岗位技能相结合。在培训管理上以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组织管理,职业学校负责教学管理的双重管理模式。培训时间根据职业标准和工种技术难易程度确定为1——3个月/期。

(四)、强化考务管理,确保鉴定质量 考务管理在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它关系到整个鉴定考核工作的成败,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最直观地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在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坚定的方向:一是严把资格审核关。每次组织鉴定申报时,为避免“好人主义”的不利影响,我们坚持由乡镇部门先审核再上报,我站复核后输入系统汇总然后报市鉴定所备案,送省鉴定指导中心审批。二是严把试题关。鉴定试题是鉴定考核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凡国家题库中已有的职业(工种),全部使用国家题库,并对试卷的管理、使用等有关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对有国家职业标准,没有国家题库的部分职业(工种),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参照国家题库试卷的题型、配分比例、格式进行命题,开发鉴定题库,并严格保证命题质量。三是加强对考评员的使用和管理。按规定严格实行考评员的派遣、轮换与回避制度。每次技能鉴定都成立考评小组,实行考评组长负责制,在考评员的选派上,采取鉴定机构推荐和由鉴定中心直接指派两种方式,确保考评员的正常轮换。四是做好阅卷评分工作。全部试卷阅完后再委派专人对考试分数进行核实,确保准

确无误。

(五)、实现证书分配结合,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用工单位过去在分配制度上只给予了劳务津贴,在职业资格认证方面没有体现。我们深入用工单位宣传、推行资格证书制度,帮助用工单位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一是实行了职业资格与岗效工资挂钩,资职高的高绩效;二是建立对技能人才的奖励机制,提高技术工的津贴与待遇。

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回顾以往的工作,我们体会到,只有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用人单位职工培训、考核、劳资分配中的引导与激励作用,职业技能鉴定才有生命力。职业技能鉴定所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虽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技能鉴定站的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企业、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要求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鉴定站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由于国家在职业技能鉴定方面的法律法规缺失,鉴定工作的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一些规范运行的机构与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宣传引导和激励,一些不规范的机构与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治与处理,导致地方鉴定秩序比较混乱,影响了鉴定质量的提高,更损害了鉴定工作的正常开展。

2、鉴定场所的设备、设施标准有待进一步改善。由于国家仅制订了部分职业(工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成立的标准,大量的职业(工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成立标准尚无依据。因此,许多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之间存在的条件、设施设备等方面参差不齐,影响鉴定质量的统一性。

3、对鉴定工作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4、考评员诚信档案还未建立。

5、质量监控措施还不够有效。

6、投诉渠道不够通畅。以上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重视力度还不够,亟待调整态度、解决问题。

四、后阶段的工作重点与安排 针对这次自查中发现的问题,我站将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程序,切实提高鉴定质量。同时也提出如下工作重点与安排: l、建立健全鉴定管理规章制度,不断规范鉴定行为。完善的制度是规范鉴定行为的重要保证。一是强调鉴定实施的计划性,规定鉴定方案一经备案,必须按计划实施,不得变更,减少鉴定工作的随意性;二是严肃考场纪律,在实施鉴定活动过程中,做到考前宣布考场纪律,理论考试实行单人单桌考试,技能考核一人一个工位;三是每次鉴定均由监考老师(考评员)填写考场情况记录,并实行签名负责制;四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鉴定站不定期派遣质量督导员进行考场督导。

2、完善技能鉴定基础工作,提高鉴定工作规范化。一是加强职业资格证书的核发与管理,切实维护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建立完整的证书核发及管理台帐,包括证书订购、保管、领用、制作、发放等实物台帐和电脑台帐;实行职业资格证书的计算机管理,应用考务管理系统,确保职业资格证书的编码、打印、盖章准确无误,符合规范。二是加强国家题库管理。三是积极组织参加全国统考。按照部有关统考的要求,积极组织我县统考工种的从业人员参加全国统考,做好考前培训、鉴定报名、资格审查,鉴定场所落实、鉴定实施等各环节工作,有力地保障全国统考在我县的顺利进行。四建立完善考评人员日常

考核和考评机制,实行考评员合理流动和优胜劣汰。

3、加强质量管理,严查违规行为。高度重视职业技能鉴定的质量管理工作,切实加强鉴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各项鉴定工作制度,确保鉴定过程的有序进行和鉴定结果的客观公正。一是认真学习《湖北省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管理办法》。二是签订《质量管理责任书》。与上级主管部门均签订责任书,并做到严格执行。三是建立鉴定质量社会监督机制和群众监督机制。公布职业技能鉴定鉴督电话号码,劳动部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对乱收费、乱考核、乱发证以及各种违反考务纪律的行为进行检举。对接到举报或鉴定现场发生违规案件,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打击鉴定违规现象。今后,我们要充分利用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利时机,切实搞好职业鉴定工作。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设备配臵、满足鉴定工作需要;另一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鉴定工作的制度建设,拓宽鉴定领域,建立相应的证书复核制度,不断加强职业技能开发,积极探索提高技术工人队伍素质的方法与途径,努力培养适应新形势、新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篇8:监利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现状,江苏洪泽

1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1 基础条件

洪泽县地处江苏省中部, 位于洪泽湖东畔, 借湖得名。洪泽肩挑两湖, 四面环水, 全县总面积1 394km2, 其中水域面积占55%, 素有“淮上明珠”、“鱼米之乡”的美称。 洪泽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有机稻米栽培示范区, 江苏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水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县, 其中28个农产品、30个水产品、7个畜产品获得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 洪泽县已经建成一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围绕优质稻米、银鱼、河虾、河蟹开展深加工, 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促进农民增收。 洪泽东携白马湖, 西揽洪泽湖, 南临淮河入江水道, 北濒苏北灌溉总渠, 宁连高速和宁连一级公路穿境而过, 京沪、宁徐、徐淮盐高速公路环绕周边。 资源丰富的农副产品、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 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1.2 平台建设

全县目前已有42家农业合作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进行产品销售, 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有6家, 包括洪泽县爱食派水产有限公司、淮安即买送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江苏洪泽湖大闸蟹有限公司、洪泽湖福滋肴水产实业有限公司、 淮安市农之源薯类粉业有限公司、洪泽国瑞绿色有限公司。 其中自主创建的平台有2个, 即洪泽县爱食派水产有限公司、淮安即买送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 其他电商企业主要在天猫、阿里巴巴、京东、飞牛、苏宁、一号店等平台开设店铺。 洪泽县爱食派水产有限公司创立于2009年12月, 2014年以“爱食派”商标为统一品牌, 以销售大闸蟹、银鱼等水产品为主;洪泽县三河镇2015年年初注册成立了“淮安即买送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 并建立了网上交易平台“幸福洪泽, 生态三河”, 已于2015年7月份正式运营。

1.3 电子示范村创建

全县现有省级电商示范村2个, 分别是洪泽县西顺河镇张福河村和洪泽县岔河镇滨河村, 目前西顺河张福河村从事电子商务的户数达65户, 占总户数的35.9%以上, 是名符其实的电子商务示范村。 2015年已列入电商示范村培植计划的有14个村, 正在有序推进创建工作。目前, 全县累计发展电商户约1 000户, 其中岔河镇363户、西顺河镇186户, 主要销售大闸蟹、龙虾、甲鱼、大米、菱角、芡实等农特产品。

1.4 网上销售情况

洪泽县已有多个品牌农产品网络销售, 包括“洪泽湖螃蟹”、“禾采”牌大米、“赵集粉丝”等产品。 洪泽国瑞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注册的有机米“禾采”商标, 通过质量认证, 2014年8月开始在淘宝天猫销售有机米 (全国共5家) , 2014年仅4个月网上销售额就达100万元。 洪泽县西顺河镇张福河村注册成立的洪泽爱食派农产品电子商务合作社于2012年开始网上开店, 以销售“洪泽湖螃蟹”、“银鱼”为主。 2014年该村实现销售收入2 600万元, 其中, 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螃蟹等水产品的销售额达1 200万元。 全县农产品销售额超5 000万元的有1家, 超2 000万元的5家, 其余均达到百万元销售额, 洪泽湖水产品批发大市场是目前苏北地区最大的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年水产品交易额上亿元。

2 经验做法

2.1 建立电子商务平台, 打造发展载体

搭建电子商务运营平台, 乡镇 (街道) 建设电子商务运营中心, 扩大销售规模。 由企业统一担保出资进行垫付, 并提供产品质量和商户信誉担保, 实行“八个统一、三个零”:即统一货源、统一定价、统一仓储、统一包装、统一物流、统一售后服务, 零风险、零投入、零门槛的的运作模式, 使网店经营者从“单兵作战”实现“抱团作战”。 只要一张身份证, 就可由企业专业人员帮助其注册、店面装修、产品陈列等一站式服务, 分销商只管在其店面与客户沟通, 只管负责销售产品, 其他的如产品发送、售后服务等工作全部由企业负责。

2.2 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基地

以水产品养殖为重点, 将水产养殖基地打造成为洪泽县标准化水产品养殖基地, 通过基地养殖环境、养殖过程的实时监控系统, 让消费者可以直接选用所需要的产品。 企业在基地还建设了800m2的洪泽湖螃蟹打包场和100亩的暂养池, 实现了洪泽湖螃蟹出口到香港, 实现了淮安地区螃蟹出口零的突破, 并同步完成洪泽湖螃蟹的网上销售, 着力打造立足农村、面向全国及区域市场的电商产业基地。

2.3 多种渠道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

通过商超对接实现实体店销售;在苏宁易购、国美在线、一号店、京东以及天猫等国内几大知名销售平台开设店铺并直接进行销售;与拍拍网、一味一地等网络知明团购门户网站进行合作, 在大闸蟹销售旺季适时推出团购活动。

3 存在的问题

3.1 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农民对电子商务认识滞后

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互联网覆盖率较低。 目前农民大多还是通过电视、手机和固定电话等传统方式接收信息, 对计算机网络缺乏基本认识, 造成了农民对于电子商务的认识比较滞后。 农民受传统销售方式的影响, 认为发展电子商务费用高、风险大、周期长, 回报率低、维护难等, 对电子商务持怀疑和观望态度,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推广和应用。

3.2 生鲜农产品流通成本较高, 物流配套不足

生鲜农产品有季节性、易腐性、难保鲜等特点, 对物流过的包装、运输、保鲜等有特定的要求, 需要高质量的保鲜设备, 一定规模的运输设备以及大量人力、物力投资。当前物流业发展滞后, 物流配套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生鲜农产品电商的发展。

3.3 缺乏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

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信息采集和发布、市场行情分析等需要专业的网络人才, 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环境、待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不愿意去农村, 使得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相对较缺乏。

3.4 电商服务业态不足

开网店不仅要有好的产品, 还需要有为电商发展所必备的服务行业, 如店铺装修、图片摄影、营销推广、促销活动策划等服务机构。 目前洪泽县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业只限于物流快递企业, 其他电商服务行业缺口较大, 还没有形成装修、摄影、策划等为电商发展配套的服务业态, 致使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和发展。

3.5 农产品质量品牌效应不明显

近年来, 洪泽积极挖掘当地的特色资源, 培育了有机米、大闸蟹等一批特色产业, 农产品品牌效应得到有效提升, 但是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比, 还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需求, 不能适应当前农产品电子商务蓬勃发展趋势, 产品的质量、知名度、影响力还远远不够。 目前洪泽农业生产仍然是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为主, 组织程度分散、生产不能统一、加工, 包装、销售, 导致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产品外观形象和内在品质存在缺陷、有害物质大量残留等, 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网上营销。

3.6 农业信息化网络体系不够完善

农业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 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已不局限于养殖、 种植等方面, 还应包括产品供求、市场价格、农业政策、网络营销等方面的信息。 由于信息网络覆盖面不健全, 特别是与企业、市场、基地、种养大户等的联网度还比较低, 各类有效信息还是难以传递到农业生产经营者手中, 造成直接为农民服务的市场价格、产品供求、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信息资源传输滞后, 仍然存在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4 发展建议

4.1 出台电子商务扶持政策

出台系统的农村电子商务政策意见, 在财税、金融、用地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努力破除制约电子商务在农村发展的障碍和瓶颈。 大力引导企业、种养大户发展电子商务;培植、扶持电子商务示范村, 在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创建基础上, 创建县级电子商务示范村、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及示范户。

4.2 培养现代农民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

依托县职业教育机构及镇电子商务学校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训。 首先要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 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培训。 其次, 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提高农村信息人员素质。 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缺乏的问题, 结合农产品网络营销特点, 开展专业化新型人才教育培养, 同时举办形式多样的电子商务实用知识和技能培训, 传播电子商务的应用方法和经验。 鼓励电子商务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去农村就业, 对电商专业人才给予优惠待遇, 以解决电商人才招聘难、留用难的问题。

4.3 加快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加快培育一批有实力、有技术、专业性强的农村物流专业企业, 同时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一是建立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 减免相关费用, 以降低运营成本;二是加快培育农产品第三方冷链物流, 提高冷链物流配送服务能力, 解决物流服务能力不够, 物流经营难度大、物流配套不足等问题;三是从生鲜农产品的包装保鲜上着手, 提高农产品的保鲜程度。 在产品包装上要以消费者为导向, 不在于生鲜农产品外包装上的精美, 而重在保质、保鲜, 在物流运输上要采取确保产品优质、新鲜的包装方式。

4.4 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和标准

政府部门要加大质量监测力度, 强化农产品质量控制。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实行品牌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 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对洪泽湖水产品基地环境、养殖标准、生产流程等方面进行全程曝光, 让消费者买的放心, 吃的安心, 全面提升洪泽湖水产品质量效应。 在确保养殖质量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产品营销推广, 利用农产品展销会、开展网上展示、网上洽谈等途径, 增强信息沟通, 搞好产需对接, 以品牌的有效运作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扩大知名度。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 品牌是产品的灵魂, 只有符合无公害、绿色产品标准的产品, 才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这样才能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喜爱。

4.5 培育专业化电商服务企业

电子商务是一个全新的服务业态,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它将是不可或缺的新型产业。 建议政府部门要以电商平台、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特色网店为载体, 努力培育一批电子商务企业, 为农村电子商务提供网店建设、产品包装、市场推广、代运营等专业服务, 形成为农产品网上营销服务的电子商务产业链,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电子商务一条街、电子商务基地的建设, 实现电子商务产业的集聚。

4.6 整合现有信息基础设施资源, 构建覆盖乡村的多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在开发整合现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 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将互联网设施延伸到镇村, 提高农村信息化覆盖率, 逐步建立完善以县、镇、村逐级配套的信息网络体系, 提高农业信息工作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一是充分利用各类网站特别是农业信息网站发布农业、农村各类信息, 同时面向基层和农民的实际需求, 免费为农民提供产、供、销方面的信息服务;二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农技推广等服务体系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 传递各类信息;三是充分利用电脑、 手机、“12316” 三农服务热线等现代网络载体进行信息发布, 可以使农民通过多种途径接收信息, 逐步打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华.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途径和措施[J].农业与技术, 2005, 6 (3) :40-41.

[2]姜华.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19) :5124-5126.

[3]周艳榕, 邹勇.我国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问题与对策与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 2007, (10) :89-90.

[4]查学东.对淮安市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24) :331-337.

[5]孙高歌.洪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N].淮安日报, 2014-12-17 (A2) .

上一篇:特别的你初中生作文下一篇: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