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困境为话题的作文

2024-04-13

以困境为话题的作文(通用9篇)

篇1:以困境为话题的作文

困境中的选择

暴雨袭来,橡树顽强斗争,终得巍然屹立;风吹雨打,芦苇顺势起伏,未来赢在手中。橡树高大,芦苇弱小,不同的生命在困境之中有着不同的选择。那么,面对困境,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面对困境,李白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选择了放下包袱,离开仕途。辛弃疾独游落日楼头,在断鸿声中,看了吴钩,拍遍栏杆。面对困境,不同的人选择不同。总是记得东坡居士的豪迈,易安居士的哀愁。乌台诗案,惨遭贬谪,他没有为此垂头丧气,却是与友人畅游赤壁,豪迈放歌,吟出了千古流传的《赤壁赋》。他,就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家破人亡,国家垂危,她独倚栏杆,空对遍地黄花,哀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就是大明湖畔,极富诗情的李清照。他与她都在困境中成就了自己的诗文,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两种相背而驰的人生态度。

还记得一场大雪阻断了多少人的回家路;也不曾忘记汶川地震后惨不忍睹的满眼创痕高铁事故夺去了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天灾人祸面前,中国人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灾难降临,我们没有退缩,是中国,这个响亮的名字将我们凝聚,是无心个,那面鲜艳的红旗照亮了我们前方的路。困难面前,中国人民顽强抗争,用不放弃谱写了一曲嘹亮动人的歌。

是的,面对困难,有很多种的选择。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学生,没有耀眼的光芒,也没有强大的力量。但我,有一颗坚强的心,困境之中,我会量力而行。顽强斗争固然可贵,顺势起伏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只要有信心,有毅力,我相信黎明的曙光总会划破黑暗、悄悄降临人间。

是谁说过,人生在最低谷的时候,无论向那个方向走都是向上的,所以,不要害怕困难。面对困难,勇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阳光总在风雨后,守得月开终会看见月明。坚信自己的信念,用希望披荆斩棘,你会看到,那些阻挡你前行的石头中,也会开出娇艳的花朵,它们的名字,叫成功。

当我面对困境的时候

我是一颗树,一棵立在飞尘中的树。

在这繁华喧闹的城市里,人们在已习惯于污浊了。每当车辆驶过,留给我的只有一身抖不落的煤烟。我唯能孤独地仰望蓝天,揉揉被风吹进沙子的眼睛:又是灰黑朦胧的阴霾!我试着伸出枝干,穿过层层的烟灰,攀到高处等空中的云彩,阴霾外的世界依然是漫天飞舞的烟尘!白云与我们的世界隔绝了么?我想。

我的故乡本在深山幽谷中,那里,太阳的影像从我指间的缝隙中筛下来,只见活鲜鲜的绿经过反射齐刷刷地刷到我的眼里,暖风吹过一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我蹲坐在林中,境界地侍弄着这些太阳的献礼。

我的同伴现在都在摩挲戏耍着凉凉的云。而我居然站在这儿,在双线马路的一旁。在这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的存在不过是一点悲凉的点缀。烟囱似形容枯槁的老人,上气不接下气,不断咳出灰色粉末,他们似磁铁一样。粘到我的身上。我唯能做的是在土地里摸索,疯狂地扎入深深的根须——在一片不适于扎根的土地上。或者在偶见的光照下,抽出柔绿的枝芽,绽出清香和甜美,固执地吐出新鲜的空气。我知道: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老人和小孩搬下几张板凳,挨在我身旁,紧紧依偎着我。在困境中,这便是唯一令我慰藉的时刻了。也更坚定了我的决心:永不放弃!我便加快了制造清新的步伐。

落雨时分也许是我最快乐的,雨水为我带来故人的消息,在想像中又将我带回那无忧的故林,我一直深爱那里的生活,虽然我们放弃了它。

在困境中,我并没有忘记。这就是我的本职——深入灰黑的土地,生根发芽,制造清新。在困境中,我养成坚贞不屈的心,从不轻易言败;在困境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知;在困境中,我们学会把更少的养分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立在漫天的飞尘里,我是一颗孤独而坚韧的树。

困境并不代表绝望

困境对于我们高中生活而言并不陌生,它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的常客。面对困境,我们所选择的应对方式和态度也是决定我们成败的关键因素。

有些人在困境面前选择了躲避,撩下一句“顺其自然”帮自己的懦弱开罪,那么困境便会得寸进尺,将你团团围住,不让你有任何喘息的机会。譬如,材料中的那位裁缝,如果当他发现那条裙子上烧的窟窿时选择了退缩,也遵循了懦弱人士的顺其自然原则。那么,他就只能自己承担高档裙子的巨大损失,永远也不可能获得一定的名声。

然而有些人在困境面前则昂首挺胸选择了挑战它。正所谓“人定胜天”,他们坚信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它。他们坚信没有什么困境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有毅力,哪怕那困境坚固的好似铜墙铁壁也一样可以摧毁它。材料中的裁缝不正是这样的人吗?一条高档裙子由于自己的不小心而使之变成了废品。面对自己要承担的巨大损失的情况下,他凭借自己高超的技艺,力挽狂澜,使一件废品成为了一条受众人喜爱的“金边凤尾裙”不仅没使自己有丝毫的损失,还以此使生意更加红火,声名远播。

天下是留给有本事的人去闯的?不!我并不是完全赞同这一观点。天下是留给有勇气和本事兼并的人去闯的!如果一个人有本事,可是遇到事情只会萎萎缩缩,不敢大胆出手,那么有再大的本事也只是成了客厅里的摆设。除了观赏,并无其他的用途。但如果一个人只有勇气而没有真才识学,那么他也只是一介莽夫,不登大雅之堂。只有二者兼备的人,才有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才有可能在困境面前凭借自己的本事战胜它,并闯出一片天地;才有可能站在世界的颠峰受到万人的崇拜,成为世人目光的焦点。

困境算什么!珠穆朗玛峰不照旧有人征服了吗?!

困境算什么!宇宙还不是留下了人类的足迹?!

困境算什么还不是让我们战胜了吗?!

所以说困境对于智勇双全的人而言只是暂时弥漫在眼前的烟雾。只要轻轻一吹它们便会散去,出现在眼前的将会是彩虹。

谨记一句话:困境并不代表绝望!

篇2:以困境为话题的作文

作者:徐怀瑾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每当下雨,总会轻易想起沙湖道中那个潇洒的身影,爽朗的笑声仿佛穿越时空,自雨中悠悠传来。

我不喜欢雨衣,只要雨没大到那种程度我是不会穿的。可能因为自己本身就有一种复古情结和年轻人的浪漫吧,觉得雨衣实在是没有艺术、文化和自然气息,仅是阻挡人和雨接触的物品罢了。而且雨打在雨衣上的声音并不好听,想及此,便会觉得自己可真是个浪漫的人啊。

雨啪啪地打在树叶上,又滴在蓑衣上,再慢慢滑落到地上。可行人的脚步却更加轻快,草鞋踏进深深浅浅的水坑里,溅起水花,惊走了路旁的青蛙。爽朗的笑声被风携着,在林间穿梭,敲击着未落的雨滴……看着外面的小雨,吟诵着苏轼的《定**》,雨中笑着唱歌,轻松潇洒前行的身影却由眼入心。果然还是,把篓里的雨衣往下摁了摁,直接冲进了雨中……

养成这个习惯,是在上高中的第一天,领悟那首词也是在哪一天,那天的雨下得又大,又妙,我私自将它比作多年前沙湖道中的那场雨。

刚离开初三的我,顶着太阳走进新的学校,踏进新的班级,遇见新的同学,心情还算是愉悦。不料回家路上,却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淋了个透心凉。又没有雨具,只得在雨中前行,这时,我就会背背诗来放松心情,这也是我的习惯之一吧,就像扫地时,不断念叨“战地黄花分外香”一样,背起了《定**》,与这场景却意外的契合。周围不断有人咒骂着停下车,狼狈地拿出雨衣披上,埋怨声此起彼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我依然在雨中前行。雨打在树叶上,车上,身上,地上,敲打着我吟诵诗词的声音。不知不觉爬上大桥,雨在不知不觉中减小。微凉的风从身边飞过,还是稍稍瑟缩了一下。刚到桥顶,雨停啦,橙红的太阳在河的尽头散发着柔和的光线缓缓朝我的方向散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不由得停下来,回头看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心情便在这过程中,不知不觉释然,仿佛从未有过压抑抱怨的情感。也是这时,我开始真正领悟这首词和词人,也真正喜欢上苏轼,并且在他众多作品中,不论名人如何夸赞那些名篇,我却独独钟爱这首词,这首我亲身经历倾心领悟的《定**》。

此后,我便爱雨,爱雨声,爱那面对困境依旧淡然自若,徐徐前行的无畏的心境,并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将心境修练至那般旷达。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篇3:以困境为话题的作文

类似福建“归真堂”的案例近几年在中国不算少数, 尽管新《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确认了公益诉讼的地位, 但是从“归真堂”一案来看, 我国公益诉讼的前行道路依然举步维艰。立法的模糊性和笼统性, 导致许多组织或者个人由于主体受限而起诉无门。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能否从泥沼中挣扎出来, 依赖于对《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的正确适用以及实践中对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 以法律解释为视角, 运用法律解释的方法对法条进行解读, 或许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些许灵感。

一、公益诉讼概述

有学者对公益诉讼做过如下定义:它是指任何组织和个人依据法律授权, 针对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益的行为提起诉讼, 由法官依法处理违法的审判活动。从该定义我们可以得知, 公益诉讼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公益诉讼的主要类型包括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 它与普通的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均存在很大的区别。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和《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 原告提起诉讼应当与本案存在“利害关系”, 这是因为一般诉讼发生的原因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自身利益遭到了不法侵害, 因而当事人提起诉讼的目的在于维护其自身的合法权益。而公益诉讼则使得原告的诉讼资格突破了这一条件的限制, 在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前提下, 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有权提起诉讼。

2013年新《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次对公益诉讼作出了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标志着公益诉讼制度被正式纳入我国法律, 但该法条的规定过于抽象和笼统, 使得公益诉讼制度的推行在我国仍然深陷困境。

二、中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困境

本文仅从《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出发, 分析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目前在起诉问题上所面临的困境。

(一) 主体资格受限

第五十五条仅对原告资格作了极其模糊的规定——“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 法律是指哪些法律?具体哪些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提起公益诉讼?这赋予了法院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从这几年的公益诉讼案例结果来看, 大部分案件法院均以原告主体不适格为由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 从而在第一道程序上就将起诉者拒之门外。即使是法院立案审理的, 大多数也是以驳回诉讼请求或判决原告败诉告终。

(二) 受案范围不明确

第五十五条对受案范围采取的是概括式与列举式相结合的方式, 针对具体受案范围, 仅列举了“污染环境”和“侵害众多消费者权益”两种情况, 其余仅作了概括性规定, 这种概括性规定的本意是起到“兜底”的作用, 凡是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都应当属于受案范围。但实践中, 该种概括性规定不仅没有起到“兜底”作用, 反而使法官以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为由, 将大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

因此, 从新民诉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来看, 虽然公益诉讼制度有了法律依据, 但由于法条规定的模糊性和笼统性, 使得该条规定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在下文中, 笔者旨在通过法律解释方法, 从原告资格和受案范围两个方面对第五十五条进行解读, 对该法条的改进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做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以法律解释方法实现突围

(一) 法律解释概念

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解释主体根据法定权限和程序, 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 对法律文本的含义以及法律文本所使用的概念、术语等进行进一步说明的活动。梁慧星教授在《民法解释学》一书中对法律解释的方法做过系统而深刻的阐释, 法律解释的方法主要有:文义解释、体系解释、扩大或限缩解释、目的解释、合宪性解释、比较解释、历史解释等, 在解释活动中, 既可以选取其中某一种方法, 也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解释, 综合运用多种解释方法时应当遵循一定的顺序, 一般的顺序是首先进行文义解释, 在出现多种解释结果时, 依次采用体系解释、扩大解释或缩小解释、目的解释、合宪性解释、比较解释等。

(二) 以法律解释方法分析民诉法第五十五条之适用

1. 原告资格的认定

第五十五条没有对起诉主体作具体列举, 若仅采用文义解释方法, 我们无法明确“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具体是指哪些机关和组织, 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方法予以解释。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关键词切入, 对原告资格进行分析:

(1) 法律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哪些法律可以规定公益诉讼的主体, 只有确定了这个大前提, 才能继续机关和组织的主体资格进行认定。在此, 笔者认为应当对“法律”作扩大解释, 所谓扩大解释是指当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显然比立法意图更窄时应当作出比字面含义更广的解释。因为从该法条的立法意图来看, 承认公益诉讼的目的就是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与案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情况下也能享有起诉的权利,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因此, 只有对“法律”二字作扩大解释, 将其外延扩大至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才能尽可能地扩大原告范围。

(2) 机关

根据文义解释, 我们仍然无法确定哪些机关有权提起公益诉讼, 因此也需要运用其他法律解释方法进行解释。我国的国家机关可以分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其中有提起公益诉讼可能的主要是行政机关和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采取体系解释的方法参照其他法律的规定。所谓体系解释即将被解释的法律条文放在整部法律中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中, 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法律。

针对检察机关, 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因此检察机关享有法律监督权, 具体到公益诉讼权, 我们可以以《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第二款作为法律依据:“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 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 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如山东省菏泽经济开发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破坏电力设备案, 就是在被害单位菏泽市路灯管理所怠于行使权利的情况下提起的公益诉讼。

针对行政机关的公益诉讼权, 《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条第二款有规定:“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 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 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务的若干意见》规定法院应“依法受理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代表国家提起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案件”,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环境保护行政部门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2010年8月昆明环保局提起的云南首例环境公益诉讼印证了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享有公益诉讼权。至于其他行政机关, 可以根据体系解释的方法参照此规定赋予行使具体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公益诉讼权。

至于立法机关, 由于根据法律解释的方法没有在相关法条中找到印证, 因此暂不能认定其有公益诉讼权。立法机关是否享有公益诉讼权的问题可以在今后的立法中予以明确。

(3) 有关组织

在文义解释下, “有关组织”的界定过于模糊, 此时宜采用体系解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第四十条的规定对“其他组织”的概念进行认定:“其他组织是指合法成立, 有一定组织机构和财产, 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然后采用目的解释方法考察公益诉讼的目的, 正如上文所述, 公益诉讼设立的宗旨是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因此原则上只要符合该意见规定的组织都应当享有公益诉讼权。

但是我国现存的组织数量非常庞大, 如果不加以限制, 可能会造成滥用诉权的现象, 最终会导致与公益诉讼的目的背道而驰。因此笔者认为应在此基础上进行缩小解释, 对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行为设置限制条件, 例如:提起的公益诉讼必须符合该组织的设立宗旨, 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组织只能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设立的环保组织, 提起消费者权益公益诉讼的组织只能是消费者协会等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目的的组织等等;该组织的设立应当经过登记注册;此外, 还可从组织的规模等方面设定起诉门槛。

(4) 公民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没有将公民纳入原告主体范围, 因此根据文义解释, 公民目前无权提起公益诉讼。但是采用体系解释的方法参照《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 公民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且根据目的解释方法, 允许公民提起公益诉讼是符合其立法宗旨的, 而且根据《宪法》第二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进行合宪性解释, 赋予公民公益诉讼权也是符合宪法基本价值的。

公民作为社会个体, 他们才是各类公益诉讼案件中实际损害的直接或间接承受者, 因此理当享有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而且根据笔者对2008年至2013年人民法院网公布的公益诉讼案件进行统计, 公民个人作为原告的公益诉讼案件占65% (表格1) , 这说明在我国司法实践中, 公民已经成为公益诉讼的主要力量。例如葛某要求电信公司公开计时计费信息一案, 就是公民个人通过自己的力量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其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最好印证。因此笔者建议立法机关在以后的立法中将公民明确纳入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但为了防止公民滥用诉讼权利, 应当将其范围严格限定在社会公益损害案件中遭受实际利益损失的公民。

数据来源:中国法院网

2. 案件范围的界定

《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对受案范围作明确列举的只有污染环境和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其余的则要根据是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进行自由裁量, 因此如何解释“社会公共利益”就显得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对社会公共利益应作扩大解释和目的解释, 即“社会公共利益”是指为广大公民所能享受的利益, 其内涵应当具有全面性, 包括人身、经济、政治、教育、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利益, 受益群体应当具备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特征。

通过对2008年至2013年中国法院网公布的公益诉讼案件类型进行统计 (图表1) , 我们可以发现近五年我国公益诉讼的案件类型占较大比重的是:侵害消费者权益、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具体行政行为损害公共利益、行业垄断、不正当竞争, 此外还有一例损害国有资产案件。

数据来源:中国法院网

因此笔者建议在以后的立法活动中, 立法机关应当结合司法实践规律以及社会频发事件逐步完善对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 从而保证公益诉讼活动有法可依。

对《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进行了以上解读之后, 我们再来分析前文的“归真堂”案。首先, 根据上文对原告主体的解释, 北京市丰台区源头爱好者环境研究所作为环境公益组织, 符合“有关组织”的法定条件, 应当被认定为适格原告。其次, 公益诉讼的案件范围不仅包括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还包括其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福建归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极其残忍的手段活取熊胆, 其行为违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 损害了全体公民所有的野生动物资源, 应当被认定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因此该研究所对“归真堂”提起公益诉讼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人民法院应当立案受理。

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环境污染纠纷、消费者权益纠纷、国有资产流失、垄断经营等问题不断涌现, 若仅依靠传统的维护私权理念, 司法机制在保护公共利益问题上将会显得苍白无力, 公益诉讼却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但是由于立法上的缺陷, 公益诉讼制度的推行在我国受到了一定阻碍。在司法实践中, 我们应当综合运用各种法律解释方法使《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得以正确适用, 从而保障公益诉讼制度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领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2]梁慧星.民法解释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3]许清清, 文勇.我国公益诉讼的困境与出路——以36例公益诉讼案件为分析样本[J].经济法论丛, 2012, (1) .

篇4:以困境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5:以困境为话题的作文

500字

当你的皱纹开始生长,当你的忧愁升上心头,就说明你心生烦恼。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以烦恼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以烦恼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一)

童年是快乐的,犹如一条欢快的小溪,无忧无虑,可我也有小小的烦恼。以烦恼为话题的作文现在,我将这泛起的涟漪说出来。星期六早上,我睡得正香,妈妈又高又尖的嗓门把我从梦中惊醒:“欣欣,起床了!待会儿家教老师要来

了,你还磨磨蹭蹭。”我极不情愿地伸了个懒腰,从床上爬了起来。“妈妈,我能去公园玩吗?我约了同学,补课推迟到下个星期行吗?”我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一听,甩开了我的手,火冒三丈地说:“不补哪行!告诉我你同学电话,我打电话叫她不要来了”我摇了摇头:“不,妈妈,我们约好去公园,不去就不守信用了。”妈妈根本就不听我解释,进厨房做早餐去了,嘴里还唠叨着:“明明知道今天要补课,却偷偷约同学,想造反吗?”我鼻子一酸,只好在家等家教老师来。补完课了,我想出去玩一玩,又被妈妈叫住了:“玩什么玩,整天只知道玩,不学习怎么会有出息呢?走,听听英语去。”我捂住耳朵,跑进房间关上门……

到了星期天,妈妈叫我学钢琴,练书法,为了不让妈妈纠缠,我只好答应了。我看看钟,已经十一点半了,我吃完午饭,想偷偷地溜出去玩,可我怎么也躲不开妈妈那双敏锐的“电子眼”。妈妈看到我很悠闲,就说:“欣欣,快拿日

记本写一篇日记,也好提高提高你的写作能力。”我用乞求的目光看着妈妈,说:“妈妈,让我出去玩玩吧!”妈妈又严厉地说:“不学习,能考上重点吗?”我垂头丧气地回到房间,写起日记来。妈妈,你能理解我的心情吗?我现在就像一只困在笼子里的小鸟。我也有自由,让我玩玩吧!

以烦恼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二)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烦恼,当然我也不例外。我有个弟弟,但是家里的活总是我在干。我不愿意的时候,妈妈总会瞪着我说:“整天就在那里玩,叫你做点活都不肯做,白养你了。”而就在这个时候弟弟总可以悠闲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以烦恼为话题的作文我只好不甘心的拿起工具天始干活。记得有一次,那天是星期三,老师布置的作业比平常多了很多,回到家吃完饭我正准备回房间写作业时,“等下,”妈妈叫住了我,说,“先别进去,把桌上的碗收拾一下,洗干净,然后再把地扫一扫,再去写作业吧,反正你每天作业都不怎么多,我要出去一下。”我听后跟妈妈说:“我今天作业真的很多,而且每次你都这么说要我来做,就今天不做不可以吗?”“不行”妈妈说着就起身穿鞋子准备出去,就在这时我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顶撞丁妈妈一句:“每天都是我在做,弟弟就只会在那里看电视,什么都不用做。”妈妈愣了一下说:“你要跟弟弟比较,你做姐姐的就不会给他做个榜样吗?什么都跟你弟弟比,那你怎么不干脆做妹妹呢?”听到这里我那股勇气忽然没有了。

我何常又不想当小的呢,妈妈怎么就不理解我呢?想着我便朝厨房起了过去,我忽然感觉自己很累,也懒的跟妈妈再说下去,快速的洗好碗,走出厨房时,妈妈的身影早已经不在了,整个屋子里只剩下电视吵杂声和弟弟时不时的笑声,我默默的去拿了扫把开始扫地了,我对这些工作都已经习以为常了,因为每次都是我在弄啊,所以我又很快把地

扫完,连忙回到了自己的房间,生怕妈妈忽然想起有什么事没做一通电话又打回来叫我去做。这种生活到底还要持续多久啊?到底要做到什么时候我才可以不这私累呢?妈妈,你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理解我,眼里不只只有弟弟,也多关心一下我呢?

以烦恼为话题的六年级作文(三)

长大以后,每个人都失去了幼时的天真,而招惹来了每个人都不想招惹的烦恼,烦恼就像那瘦小的蟑螂,每个角落都有它的踪迹,烦恼就像那狡猾的老鼠,每天都来关顾咱们家,烦恼就像那人见人拍的苍蝇,烦恼无处不在。

烦恼就像那快老的种子,只要你种得越多,脸上的皱纹就会越多,只要你种得越多,白头发就会越多。每个人对那可恶的烦恼可是恨之入骨,为了把它赶到九霄云外都绞尽脑汁了,可是那烦恼就是死缠着我们。每个人一讲到烦恼,每个人就胆颤心惊。其实烦恼还是有得医的,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乐”就是

篇6:以困境为话题的作文

完美,虽然几乎不可能做到。但是,追求完美就有了目标,有了目标,人生就不在迷茫,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以完美为话题的作文例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上帝赋于了这个世界,但是却没有把它赋于完美,所以才使这个世界上事事没有完美,不管人们怎么去努力都不会做到尽善尽美,总是有缺悍。

但是这个世界大概就是因为有了残缺才使这个世界变得接于近完美,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了残缺,人们也就无法知道这件事完美是怎样的,人们也就

不会再有进步,不会有希望与追求,更不会有发展而言,因此残缺是完美的奠基石。

就像做人一样,没有哪一个人可以说自己做的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没有一点的错与后悔。

生活中总是不尽完美的,它只给我们美的一半,而把另一半隐藏起来,总赋于我们热情,引诱我们去寻觅,却往往给我们留下的是怅然。人们往往在得到的时候同时也会失去某些东西,就像人们常说的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就像有时候我想到奶奶家吃饭,但书却在家里,就只能回家而不能到奶奶家。以完美为话题的作文生活中是没有完美的,或许生活正是有了残缺才使你的生活跌宕荡起伏。

人生是一条悠远的长河,如果没有樵石,没有落差,没有高低不平曲曲折折的河床,那么也就没有美丽的浪花和响彻云霄的涛声。如果生命没有残缺,那么就像徘徊在一潭沉寂的死水中,也

篇7:以困境为话题的作文

【篇一:谈成熟】

成熟,是一个美丽的字眼。对于处在青春期的我们.对成熟的渴望之情就跟农民对丰收的渴望之情一模一样。然而,对于成熟,我们又能领悟多少呢?

其实,成熟是一种心境。如果说生理上的成熟是秋天的金色,那心理上的成熟便是果实的芬芳。一种是外在的,一种是内在的。而我们常说的成熟,便是这种内在的成熟。

作家池莉曾写道:”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如果我们真正地对生活、对人生的本质领悟到了第三重境界,那我们才能算得上成熟。但事实上,在我们这些青年人中间,大多数认为自己很成熟的人,却处在第二重境界。对人生、对社会有了一些看法,便认为自己成熟了,其实这与成熟还差得很远。成熟就像品茶,喝第一口是那的苦且涩,等喝到第二口、第三口时,就有一种沁人心脾的芳香从苦涩的后面生出,这就是成熟。

成熟最基本的含义是自立。一个饭不会做,衣不会洗,自己的起居都照顾不了的人,整天将成熟挂在嘴边,那就像井底之蛙大侃天鹅肉有多鲜美一样。自己的事情都做不了,却整天说自己很成熟,这真是让人无法恭维。成熟还必须拥有一种宽阔的胸怀,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对人对事不斤斤计较,以博大的胸襟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这就是成熟。成熟的人所必须具有的另外一个条件,那就是负责任。成熟者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做

人原则。那么他就必须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负责,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说过的每一句话负责。成熟就是做自己的主人。

做一个成熟的人,还必须具有对事业、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英国作家柯蒂斯曾说:”拥护一项非凡的事业并为之奋斗终生,这就是我对那些追求不朽之名的年轻人的忠告。”人生的成败,关键是事业的成败。挪威有句谚语:”人的灵魂在他的事业上。”我们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为自己的伟大事业轰轰烈烈地拼搏一次,你会发现自己成熟了许多。但如果在这大好光阴下,整天大呼”儿女情长,英雄气短”,那你只会变得更加幼稚。

成熟不是学成年人的模样,吞云吐雾,猜拳行令,带着世故和圆滑,整天作沉思状。也不是偶遇一两次挫折,就大彻大悟,看透了一切。更不是以凝重的口吻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人生经验,哀叹人生的艰难,路途的坎坷。在成熟者

眼中,这些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这种成熟下面掩盖的是幼稚,是空虚。真正的成熟是自然的潇洒。

现在的我也不成熟,刻意去模仿成熟已成为一种多余。因为成熟就是相信自己,相信青春,心平气和地等待未来的日子。而我坚信,成熟真的距我不远了。

【篇二:成熟的顺序】

世间万物,无时不刻不在变化之中。一株小草,从青葱嫩芽转为刚劲枝叶;一个人,由呱呱坠地转而满目深邃;一个民族,由简单聚居到戮力同心……万物经过岁月淘炼,都在走向一个渐趋完备的状态——成熟。成熟是一种宏大而不喧噪的声音,是一种醇厚而不甜腻的味道,是一种可向苍穹却安然居中的心境。成熟,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底蕴。

万物初生,具象不备,只一片混沌未开之态:小草叶芽残败,人常梦喃呓语,民族原始落后。然而,你可见那叶芽下埋藏的种子,人心中蕴藏的本性,民族间那冥冥的共鸣之声?成熟之始,是在铸本。表演若想成熟,须先做人,具备人品,方才具备艺品。人心澄澈了,才可众神注一,在表演技艺上笃定功夫,使拙劣之技渐趋完美;制造若想成熟,需先仿造,具备技术的基本,才有上升的空间,从而改造革新,频出精品。纵使表象上残破不堪,其内必要有其本,有足够的内在动力,才可在完备之路上前驰。

成熟之路,无章无序。万物在世间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与其他皆不相同,走向成熟之路,亦不相同。然而由本而出,无论择何路而行,其途必满辛劳。若取此为径,则成熟之续,是在以雕。万物初始之象凌乱丛杂,欲使玉以为器,使木以为林,使人以为雄,必以雕。制造若想成熟,必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性能调至最佳;人若想成熟,必饱诗书,通大义,历磨难,在悲欢荣辱中将自己稚嫩不全之心细细雕琢,方能遇人知礼,遇事随安,渐趋

篇8:以困境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引进型人才,教学,困境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位于和田市,是一所以维吾尔族学生为主体的民族高校。近年来,和田师专因受社会外界高度的评价等因素,吸引了大量内地学生在此求学。学校为了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和田师专通过引进型人才的方式来改善教师紧缺的现状。然而,由于引进型人才大多来自于内地,因此对于本民族思维方式和生存智慧的缺乏也是必然的结果。作为新任教师,由于要面临与自己迥然不同的生活和教育教学环境,以及初任教师入职的忐忑这三重压力,便在无形中加大了引进型人才在生活和入职适应的难度,影响引进型教师的自身成长,教育质量、教学效果以及专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如何解决这些困境,关乎学校发展的大计。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首先简单分析引进型人才在初任教师时存在的困境及其原因。

一、引进型人才的生存困境

对和田地方性知识缺乏。所谓地方性知识,它是由“地方生产经验、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构等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是地方居民为适应当地环境创制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意义系统和生存智慧[1]”。简单的讲,“它包括生产生活、历史文化、传统民俗、民间艺术、地理景观和思想观念等地方性知识”。针对和田地区人口96%以上都是维吾尔族,对于“本民族”人群来说,他们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知识是伴随着成长形成的。因此对于“本民族”人群而言,地方性知识无需刻意去获得,其知识的获得及掌握是无意识的。然而对于“引进型人才”的教师来说,因为大多数“引进型人才”都是从内地各大院校招录进来的硕士生,且大部分都是非维吾尔族,信仰的不同决定风俗习惯的不同。常言道:“意识决定上层建筑”,对于“引进型人才”来说,他们并不具备当地独有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智慧。固然,当“外来文化者”切身地投入到南疆工作中时,首先要面临的就是适应。适应从未接触过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人群,适应文化之间的不同及语言的不通。总之,种种方面的不适应都使他们在心理精神方面产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引进型人才的教学困境

1.教学目标设置显现偏高。在新疆南疆三地州,尤其是和田、喀什地区高校招生的生源大多也是来自于南疆。因为交通及信息的不畅,以及维族人群的聚集中心的缘故,和田地区经济文化普遍都比较滞后。尤其是艰苦偏远的农村地区,人文素养、文化程度都比较偏低。因此,不论何种学历的教师扎根于南疆工作,就必须将其客观因素了解清楚。相反,受过7年高等教育的硕士研究生其专业水平掌握程度不可否认,但如果在初任教师时没能对和田师专学生生源情况进行全面了解,用要求内地学生的标准来要求民族地区的学生,其结果会因制定目标的过高而引起民族地区学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如何缩小理想与现实的教学矛盾是每个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民族学生知识的掌握不彻底。由于引进型人才常年的生活习惯及环境都是运用国家通用语(汉语)交流,因此汉语授课方式也相应成为教育者的常态化。然而,针对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的民族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来自于艰苦偏远的农村地区,部分学生因为生源地教育条件及环境的落后,直接导致其汉语的基本常用语都不能被理解,可见,课堂中的一些复杂的专业术语又怎会听懂呢?因此,对于不会讲维语的教师来说,要想让学生彻底的理解教学内容并学会举一反三,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3.教学过程难以实现师生互动。语言沟通的障碍是一切障碍的源头。语言沟通的障碍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教师费心的讲解、学生却没有听懂。作为学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想学但听不懂。试问这样的课堂氛围如何能够实现气氛的调动、教学互动、师生交流呢?这样的教学过程势必阻碍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引进型人才迅速适应民族地区生活、提高教学效率的路径探索

1.学校相关部门对地方性知识作出引导是引进型人才进入教师角色的前提。针对南疆特殊的人群特征,学校其相关部门对初任教师地方性知识的掌握负有引导的职能。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讲解、实际参与等方式,可以使“外来者”深入地了解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从而化解初任教师入职的不适应状态,促使教师能够更快的适应民族地区工作奠定了基础。

2.引进型人才应清晰自我职业角色意识。“教师自我职业角色意识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地位、相应角色行为规范及其角色扮演的认识、理解与体验[2]”。引进型人才的年轻化及身上的热情干劲与挑战意识是不可否定的。正是出于这一优势特点,在南疆地区高校中,年轻的教师不仅从事着教学方面的工作,而且还在兼任行政工作。但这样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对自己职业方向没有明确的判断,最终导致形成消极的职业情感体验。然而,“教师自我职业情感体验与教师自我专业化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自我职业情感体验状况影响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及规划[3]”。因此,作为新入职的教师,在步入岗位不久就应该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切实定位自己的职业角色,继之,朝着自己想好的方向努力奋斗,规范角色行为,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虹.特岗教师农村地方性知识及其生成初探.教学与管理,2014(12).

篇9:以困境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克隆人 科幻小说 存在困境

中国传统神话女娲抟土造人,西方《圣经》神话中上帝取男子亚当的一根肋骨造成女人夏娃的故事,都表达了人类复制自身的幻想。人造人的愿望由来已久,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呈现。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怪人、《浮士德》玻璃器皿中的人造人,以及阿西莫夫的机器人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人类对自身改造和创造的愿望。克隆人是指依靠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诞生的人,通俗而言即无性繁殖的人,克隆小说就是以这个“基因复制”的新型生命体为题材的科幻作品。科技发展已经改变了“人”的传统定义,如今,人类从自然选择的人发展为科技介入后非纯粹的生物人,而克隆人等新型人类使科学、伦理、社会与人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对于克隆人存在问题的反思也是诸多文学作品中不断讨论内容。

一.克隆人的身份认知困境?

科学技术的进入,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便利的生活。生物科技的发展不仅帮助人们抵抗了多种疾病,更让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自己。对于克隆人,在传统观念上还不能接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打乱了人类自身的伦理规则,克隆人与被克隆人之间的关系也有悖于传统的由血缘确定亲缘的伦理方式。所有这些,都使得克隆人无法在人类传统伦理道德里找到合适的安身之地。

小说《我是克隆人》讲述了一位天赋极高的女作曲家Iris患了绝症,为了使自己的天赋在这个世界上延续,她决定克隆一个自己做女儿。她的愿望终于实现,科学家提取她的细胞克隆出一个与她一模一样漂亮而又有才华的女儿Siri。作为母亲Iris的克隆体,Siri的生活是从她出生前就制定好了的,惟一的使命就是使母亲的才华永生,但是她也爱上了她母亲所爱的男人。她与母亲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冲突和心理差异。小说的不断的通过Siri进行反问:我是谁?将小说的人格认知问题的内涵展露出来。

主人公Siri从小就知道自己是克隆的,她为自己来到世界的方式感到苦恼。二年级时,她在学校登记学生情况表时没有填父亲一栏。老师说:每个人都有爸爸,你可以用一个简略记号在父亲栏里标注一下,以表明你的父亲是未知还是父母离婚。Siri说:我没有父亲,我是被克隆出来的,我母亲是无性繁殖。从此,同学们把她视作异类多加嘲笑。身份的问题给她带来了极大的苦恼,她不断的反观镜中那个和母亲一模一样的自己,一颦一笑都是母亲的“复制品”,她虽然叫Iris母亲,但心里不知道该怎么把自己和母亲的关系纳入到现有的伦理体系。特别是,在外婆听到她天才般的钢琴演奏后,没有发出任何对她技艺和天分的惊叹,取而代之的评价是“魔鬼”,这无形加剧了她对自我认知的危机。外母将她视作“魔鬼”,把她定义为非人的范畴。她到底是什么?是母亲的“复制品”?是实验室里的“试验品”?她不断的为自己寻找存在的合理身份,就像着魔似的寻找各种资料。在迷幻与现实之间痛苦的挣扎,在母亲为她定制的人生里,她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这种认知上的危机使他对母亲的爱转为怀疑、讨厌、和仇恨,甚至在失去理智时试图杀死她的母亲。

《镜舞》中迈尔斯的克隆人,也被称为迈尔斯的弟弟马克冒充迈尔斯,率领一支雇佣军对巴罗普乔的克隆人教养院发动了突袭。迈尔斯在营救马克时不幸中弹,尸体不知去向。懊恼自责的马克在迈尔斯父母的安慰和支持下,踏上了寻找迈尔斯的征程。但是,当他终于找到接受了复活治疗的迈尔斯时。却再次落入巴罗普乔的陷阱之由,斗争也自此不断加剧。

从生物学角度上看,克隆人属无性繁殖,跟自己的母体并非母子/女的亲缘关系。这必然导致家庭结构和个人身份的疑虑。《镜舞》中的马克就存在这样对自我认知的困境。马克拥有的是迈尔斯的遗传信息,也就是说,迈尔斯作为供体为马克的出生提供了体细胞核。这个过程是在一个星际斗争的阴谋中秘密发生的。当时,迈尔斯6岁,正值科玛人抵制贝拉亚帝国征服的关键时刻,科玛人为了打击征服者也就是迈尔斯的父亲,设计偷走了放在贝拉亚帝国实验室里的迈尔斯的组织样本,克隆出了马克。小说当中,马克一直被称为迈尔斯的弟弟,迈尔斯的父亲也是马克的父亲。但实际上,如果一定要为马克确定一个父亲的话,那应该是迈尔斯,因为马克身上全部的遗传基因都直接来自迈尔斯。马克自己对这一称呼也是心存疑虑。他穿上迈尔斯的衣服,模仿迈尔斯走路的方式,说话的口气,对任何都小心翼翼生怕被他们发现自己并非是迈尔斯,同时又憎恶着自己对于迈尔斯的模仿,憎恶自己没有自我,只是一个模仿者的身份。他从对自我身份的困惑发展到痛恨自己的克隆母体迈尔斯,马克最后也终于在瑞瓦尔人手中被当作迈尔斯而遭到疯狂的报复,非人的折磨使得他出现了人格分裂。

二.克隆人的存在价值困惑

2005年,日本作家石黑一熊出版了以克隆人与“正常”人之间的关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千万别丢下我》对冰冷残酷的科学论断给出了最悲惨的人性诠释。小说描绘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英格兰黑尔舍姆寄宿学校学生的生活。学校的学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得到了“全面照顾”,他们整日忙于学校的各种仪式和安排,以致没有时间去思考那些似乎很遥远的成年期的事情。在这些鲜活的生命背后隐藏的是黑暗现实的紧张与恐怖。学校养育他们的唯一目的是为正常人捐献器官,原来他们都是克隆人。因为他们是克隆人,所以就被理所当然被认为是“实验品”而豢养起来。他们的生命并非是自由的存在,他们也没有作为“人”的尊严。他们被当作试验品随意处理,随意宰割。如果客户有需要,他们会立马被拉上手术台切除掉身体的任何部位为客户牺牲。小说中的克隆人作为无法掌握自己的弱势群体,处处弥漫着感伤,忧郁、阴暗的的特质。

在小说《镜舞》中克隆人更是沦为一种商业交易的产品,是根据顾客要求定做的奴隶。巴罗普乔王朝是从事克隆人商业活动的推手——生命延长或买卖,以克隆人年轻、强健的体魄替换原身因衰老或疾病所困的身体,而克隆人的头脑则会被作为手术垃圾处理掉。而一些被怀疑可能产生变异的孩子从一开始便会被处死。而那些为了拥有一个强健体魄的身体的雇主,则会要求把普王朝根据他们的需求对克隆人的身体进行整形、改良,遭受种种痛苦之后,他们坐享其成克隆人的身体。作为复仇工具的克隆人马克,为了在各方面都比较相像胎儿时被下毒导致后来身材矮小,身体畸形、新陈代谢紊乱的迈尔斯,组织着对各方面都很健康的马克进行非人的训练:暴饮暴食,高强度训练、电击、殴打、专门致畸的整形,甚至裁掉他健康的双腿换成塑料的腿,以达到和迈尔斯想象的目的。

《追捕克隆人》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对于克隆人的虐待导致克隆人奋起反抗的故事。公元2099年,西伯利亚"精英"研究院发生了不堪受虐的克隆人集体暴动事件,联合国紧急要求各国追剿。一股强悍的克隆人劫持了装备核弹的巡舰逃往大洋,并向美国发射了一枚核导弹,当他们悲壮地自爆了巡洋舰后,舰上核弹库发生大爆炸,引发了可怕的特大海啸。不久,那股克隆人又出现在南极洲,依托冰下城"反围剿"。在外星人帮助下,他们逃离南极,经殊死激战后夺取了太空机逃往火星,途中用"死光"发生仪将全球核武器与核电站变成一堆废铁,并扬言将向人类复仇!可见克隆人并非按照人类的想象按部就班的遵照人类的意愿生活,他们也都是具有人性的“生物”,遭遇到非人的压迫和虐待之后也会设法反抗人类的统治。就像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的故事一样,哪怕克隆人是本性纯良的“好人”,也同样会因为人类对其的隔离而产生怨怒。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年轻的科学家弗兰肯斯坦的年轻科学家为追求和利用当时的生物学知识,从停尸房等处取得不同人体的器官和组织,拼合成一个人体,并利用雷电使这个人体拥有了生命。巨人虽然天性善良,向往美好,渴望感情,但是,由于面貌丑陋,被社会视为怪物,当作巨大的威胁,处处碰壁。他要求弗兰肯斯坦为自己制造一个配偶,答应事成后与其双双远离人间。弗最初应允了怪物,但在接近成功之时,担心怪物种族从此危害社会,于是毁去了女性怪物。苦苦企盼的怪物疯狂报复,杀死弗的未婚妻等几个亲人。弗发誓毁掉自己的作品,追踪怪物一直到北极地带,受尽折磨后病逝,而怪物亦自焚而死。

三.有关克隆人的人性反思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经不仅仅把脚步停留在对自我的认知上了,人类渴望通过“克隆”呈现已知的更加完美的自我,并要自我在克隆体身上得以延续。所以对于克隆人在造福人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探寻和扩展着人类的黑暗面。就克隆技术而言,它造福了人类。“治疗性克隆”将会在生产移植器官和攻克疾病等方面获得突破,给生物技术和医学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比如,当有人需要骨髓移植而没有人能为他提供;当一个家庭失去挚爱的孩子无法摆脱痛苦;当有人想养育自己的孩子又无法生育等问题上克隆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福音。但是治疗性克隆的研究和完整克隆人的实验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治疗性克隆所指向的终点就是完整克隆人的出现,如果加以正确的利用,它们都可以而且应该为人类社会带来福音。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祸害。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文本中呈现的一系列问题。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内容虽然大多是想象,但反映和表现原始的人性和人类的伦理与情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内容。但现在,由于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克隆人的出现,人类的生命奥秘被无情的解构,人类在自我的认同种出现了伦理和情感的双重挑战。上述所例举的一系列文学作品都呈现出的问题值得人们进一步反思。但是,正如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所言:“克隆人出现的伦理问题应该正视,但模拟克隆人没有理由因此而反对科技的进步”。科学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某项科技进步是否真正有益于人类,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对待和应用它。克隆技术确实可能和原子能技术一样,既能造福人类,也可祸害无穷。所以文学作品只是呈现给人类一个思考的维度,通过虚构的想象让人类对克隆人这一技术进行尽可能的全面的思考。

正如文学大师普鲁斯特所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希望文学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呈现出人类对于克隆人的真正有温情的反思,并对克隆人技术进行深刻的思考,审慎使用。

参考文献

1.邱仁宗:“克隆人的神话和悖论”,《科学》,1998(4)

2.聂真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外国文学研究》,2010

3.马向真:“自我同一性危机及道德选择多元化”,《伦理学研究》,2004

4.邱仁宗:《生命伦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5.蔡贤浩,《克隆技术的伦理学思考》,《学术论坛》,2004(7)

上一篇:白芦煤业区队建设实施方案下一篇:土巴兔经营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