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2024-04-2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共12篇)

篇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普定县猴场中学汤永文 教材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孟子〉两章》。本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法制教育目标

我国宪法规定,有权宣布战争和发布动员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行使;全国人大,决定战争与和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

国务院: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解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材料,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课件展示: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课件展示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去之(离开。今义:往、到)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战争中需要“人和”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类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结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失道寡助——天下畔之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总结升华、法制渗透 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目前,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在我国,为民所用,为民所谋,为民所系的共产党人,一定能得到民众的拥戴。你知道我国什么机构?什么人能决定发动战争吗?

我国《宪法》规定,有权宣布战争和发布动员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行使;全国人大,决定战争与和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国务院: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外阅读《孟子》一书。

八、教学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在设计教学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板块“译读课文,把握文意”,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积累经典;第三板块“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指导背诵思路。第四板块“总结升华、法制渗透”通过孟子思想对今天世界格局的意义,引出我国《宪法》中对战争决定权的规定,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

篇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课题孟子二章

教学案序号

授课时间20xx年x月x日课型新授

教与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弄懂词义、句义。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3、背诵全文。

“先学后教”设计(学生自学内容、方式、方法、教学思路、方法手段)

1、自学内容:朗读课文,

解释词语,弄懂句意。

2、教学思路:学生自读自己释词,弄懂句意教师点拨反复朗读

全文背诵

自主、综合、拓展、创新环节及内容

自主:自读课文,根据注释,弄懂句意。

综合:以前学过的文言虚词。

拓展:想想以前学过的骈句,有何特点?与本课对比,指导朗读。

教与学过程设计

授课内容与过程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课中

改进

一、导入新课: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学习这两篇文章,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最后背诵全文。

二、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朗读完毕,教师适当讲评。注意字

“粟”、“夫”、“畔”

2、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思考:这篇短文主要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三、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解释词语,弄懂句意

天时:指气候、时机;时,季节。地利:

指山河险要,城池坚固;利,利益,功用。

人和:指齐心协力,能得民心。和,和顺、和谐。

(3)齐声背诵第一段。

做笔记

生评议

教与学过程设计

授课内容与过程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课中

改进

2、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解释词语,弄懂句意。

之,的`。城:内部。郭:外城。环:围绕,包围。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夫: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之,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必:一定。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然而:虽然这样,但是。而:但是,却。是:这。也:表判断。

学生自由反复朗读第二段。

3、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解释词语,弄懂句意。

非:不是。也:表判断。兵:兵器。革:皮革,指甲胄。坚:坚固。利:锋利、锐利。粟:粮食。委:放弃。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去:离开,逃走。之代这座城池。

(3)学生自由反复朗读第三段。

4、讲读第四段。

(1)齐声朗读第四段

(2)解释词语,弄懂句意。

故:因此、所以。城:居住。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让(使)------居住。以:凭借、依靠。封疆:疆界。封,疆界。之:的。固:稳固。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

稳固。险:险要。威:震慑。道:治国之道。(指施行仁政)。者:的,的人。失道:无道,违背道义。失:放弃。寡:少。之:到。至:极点。

圈点批注

教与学过程设计

授课内容与过程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课中

改进

亲戚:内外亲属。畔:通假“叛”。之:代失道者。顺:顺从、归附。以:用,拿。之:助词》所:表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这里指归附的力量。所:这里指众叛亲离者。“故君子有关战,战必胜矣”:此句意为“因此,仁得之君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君子:对统治者和有才得之人的通知名人称。必:一定;矣:表肯定。

(3)学生自由反复朗读第四段。

5、齐声朗读全文

四、讲解课文

1、提问:开篇两句提得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2、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句谈得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那就是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人和”就是下文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反应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这两句提示了本 篇的中心论点。

2、提问:第二段内容谈什么?和上段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明确:本段是分论之一,设例(攻之而不胜)论证“天时不如地利”。论证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只从进攻一方的失利来说。

3、提问:第三段内容谈什么?和前面有什么联系?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段是分论之二,设例(弃城逃走)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论证中心论点的下半部分内容。只从防御一方的失利来说。

4、提问:第四段内容谈什么?提示出文章的什么主旨?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必胜”。本段通过对比揭示全篇的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朗读

分组讨论

板书设计论点: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战例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论据域民

失道寡助治国固国治国需要

威天下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叛之

课内外练习题设计课内练习:

反复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他们的节奏,读出气势。

课外练习:

1、背诵课文。

2、写会字词。

3、翻译出课文的内容。

篇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笔者认为,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要弄清这个问题, 首先要弄清论点这个概念。

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看法和主张。中心论点是作者对这一问题或事件的总主张、总观点, 一般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姚麟园在《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中做了如此论述:“论点可以是多层次的。根据论点内涵的多寡及其结构的复杂程度, 有的作为单一论点提出, 加以证明便可;有的则需分解剖析为一总论点以及隶属其下的若干分论点, 自下而上, 条分缕析, 达到最终确证总论点的目的。”这段话中的“总论点”即指中心论点。那么, 怎样才能判定本文的中心论点呢?

首先, 要分析文章的标题。议论文标题分为论述问题型标题、中心论点型标题、论述范围型标题、论述对象型标题四种。不论哪种标题都有点明或提示中心论点的作用, 使人见其题而概知其旨。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第一节, 标题为编者所加。编者为什么用“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作标题?标题是哪个句子的深化呢?本文先论证战争胜负的条件取决于人心的向背, 强调“人和”的作用;同时, “人和”又由统治者是否“得道”所决定。所以,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是前面议论之后所得出的结论, 即文章的中心论点。编者之所以把中心论点提炼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并作为这节文字的标题, 是因为这样不仅概括了本文的基本内容, 揭示了本文的主旨, 而且突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其次, 要了解作者的思想主张。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与主旨, 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核心。如果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那么也就无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精髓。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 社会动荡, 各国相互攻伐, 人民生活痛苦。面对现实, 孟子讲求“唐虞三代之德”, 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他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 人民可以推翻他。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 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 才能一统天下。他到处游说, 希望封建统治者实行“王道”, 施行“仁政”。在本文中, 孟子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并假设攻守均遭失败的战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然后从治国以及理论方面 (域民、固国、威天下) 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那么, 如何才能得“人和”呢?结论是统治者要“得道”, 即施行“仁政”。所以, 孟子的目的是在宣传儒家的“仁政”思想。因此,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只能是“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的一个分论点, 是用来补充或证明这个中心论点的, 是从不是主, 是目不是纲。

再次, 要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本文的论证思路显然是从“谈战争”达到“谈治国”的目的。战争是当时残酷的现实, 孟子从现实入手, 通过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两个观点的论证, 突出了“人和”在战争方面的决定性作用。然后再用一组排比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从理论上强调了“人和”在治国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很显然, 这里的“域民”“固国”“威天下”已不是战争问题或军事问题了, 而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政治问题。可见本文不是论战争, 而是讲民心向背的, 是借战争来论述实行“王道”即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 水到渠成地推出了“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这一中心论点。

最后一组对比句和一个假设句强调了“得道”的重要意义:施行“仁政”的君主是一定会得“人和”、统一天下的;施行“仁政”的君主“有不战之时”, 即使去打仗, 也一定是自卫的、必胜的正义战争。

最后, 要明确作者的论证意图。孟子生活于战国中期, 他反对战争, 极力游说统治者施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孟子是一位儒学大师, 不是一位军事家。因此, 我们可以肯定, 孟子不会去研究战争, 他研究的是统治者施行“仁政”才能得“人和”的问题。朱熹在《公孙丑章句下》第一节的后面是这样注解的:“尹氏曰:‘言得天下者, 凡以得民心而已。’”本文虽然用了大量笔墨去论述战争, 但这是表象, 是凭借, 其真正目的是论述“人和”的实质, 就是“得道”, 即施行“仁政”。统治者只要“得道”, 施行“仁政”, 就能得“人和”。所以, 孟子的意图是告诉封建统治者要“得道”, 要通过“仁政”去一统天下, 而不是鼓吹封建统治者凭借战争去一统天下。

篇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是:整体感知,诵读为主;合作探究,品读欣赏;总结归纳,拓展迁移。在操作中化整为零,缓缓推进。

1、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一节课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在上这一课时,先到教室里,和学生聊天。正在热火朝天时,听课的老师们进来了,学生不自觉地紧张了,当时我随意说了句笑话,学生们会心地笑了,情形好些了。伴随着铃声,我们开始上课。在学生问候老师后准备坐下时,我打破常规,让学生站着做了个练习,我让他们对所在的多媒体教室做个简单的介绍。按照适当的顺序,重点放在特点与功用上,大声地练习“说”。学生被这种方式影响,开始左顾右盼,刚开始的紧张彻底消失了,课堂气氛活跃了。

2、明确学习目标。现在才深切地感受到,学习目标明确学生心中有数,有多重要。

我不想把这篇欣赏课当成教读课,学生应该轻松学习:①理解作者及其思想。②能正确识读“寡”“粟”。③解决一个通假字,两个关键词。④理解“天时”“地利”“人和”“道”等几个词的意思。⑤理解文中的道理。⑥拓展延伸。

①理解作者及其思想。这个环节只是让学生自己来识记。至于思想稍点一下,为后文的“仁政”思想做准备。

②能正确识读“寡”“粟”。这个环节是在诵读基础上处理的,“粟”读错了,其他学生来纠正,“寡”字难写,我特意在课题上留下空位,学生是反复看了几遍,居然还有些错。通过这种方法,这两个字我想无论读写与辨析,应该都没问题。这个环节使整节课的氛围更好。

③解决一个通假字,两个关键词。通假字的答题模式学生知道,直接让学生来做。“去”“有”这两个词语的安排在疏通课文时处理。

④理解“天时”“地利”“人和”“道”等几个词的意思。这几个词的理解放在疏通课文中进行。首先让学生明白第一段与二三两段之间的关系。教者稍加点拨,学生就脱口而出,他们是总分的关系。第一段是作者的观点,二三段是在围绕观点陈述自己的理由。教者接着点拨,准备突破难点。二三段是怎么陈述理由的呢?在学生讨论简单翻译后,学生才明白,原来作者是举了战争的例子,再结合战例分析,逐步得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观点的。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的。

⑤理解文中的道理。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把它放在第四段中处理。先由“多助”“寡助”说起,让学生理解两个词的意思,再考虑“得道”“失道”。“道”的理解也是个难点,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讨论,教师在学生中引导。“对大家好”“关心人民疾苦”“施行仁政的”“品德高尚的”……关于“道”,学生有好多种理解,教师强调“道”即“仁政”,那么“得道”是……“失道”是……,学生理解了。到这里我顺势提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他其实是要告诉我们,在战争中“人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⑥拓展延伸。“得道”“失道”对不同的人来讲,有不同的理解。对国君来讲,“得道”是指施仁政,“失道”指不施仁政。那么对一个学生来讲,怎样才能使帮助你的人多呢?对一个老百姓来讲,怎样做才有人帮助呢?对一个企业老板呢?这些问题一提出来,全班都热闹起来了。

篇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加强基础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

课前准备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

2.根据预习导学,自主释疑。

3.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经典魅力。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他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在称霸的战国时代,他的仁政思想并没有得以推行,可是他的“民贵君轻”思想工作和行王道、施仁政的主张,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经典美文。

二、简介作者

孟子是儒学大家,名轲,字子舆,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与弟子著有《孟子》一书,该书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本文是一篇精悍短小的文言议论文

三、整体感知,诵读训练

(此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

1.教师示范读课文,在教师示范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并听清楚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

2.学生展示所画字词,并讲解画那些字词的理由,同时其他同学注意做好标记。

3.学生自由朗读,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吟哦讽诵课文,朗读时要求注意以下问题: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尝试读出气势并能结合书下注解大致贯通理解文句的意思。

4.学生展示朗读,并请同学加以评点。

5.教师归纳以后,师生共同吟哦讽诵课文,注意朗读节奏与气势。

四、赏析课文

(此环节重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课文)

第一步: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教师展示疑难字词句)

请前后两张桌子四位同学为一组,互为师生,共同探讨,教如果碰到疑难问题,可向前后求援,也可询问教师。此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学生学习效果,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状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小组派代表提出疑问,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补充归纳,解决文中重点字词,要取得积极参与、共同探讨的效果。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要求:

a.翻译该句。

b.指出“寡”、“至”的意思,相关的成语还有:优柔寡断、寡不敌众、曲高和寡、寡廉鲜耻、至理名言)

c.指出“亲戚”一词的古今义,找出文中其他古今异义的字:“革”、“兵”、“去”等,同时能列举出词义目前仍在使用的相关成语或词语。

d.理解“之”的意思,并要求能够指出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例如:①作“的”讲,“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e.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畔”同“叛”,背叛)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要求:a.探讨“域”、“固”、“威”三个词的用法。(“域”,名词作动词,限制;“固”,形容词作动词,巩固;“威”形容词作动词,威慑)b.翻译本句。

(3)学生质疑。

(4)全体学生再次吟哦讽诵课文,同时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读出气势。

第二步: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

孟子长于辩论,其文逻辑严密,言辞犀锐,气势磅礴,领略其文采,需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战争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逐层深入论证,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从攻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从守方的角度加以论证)

(3)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当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论述范围由战争而扩大到治国)

(4)探讨孟子是如何深入论述其深层次目的并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论断的;“道”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从反面论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来强调“得道”的重要。“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争取人心;也就是要求君主以仁爱之心,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与文化水平,以便争取民心,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

(5)小结归纳:通过学习,我们共同探讨了课文,明确了中心论点,学习了孟子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懂得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内涵。

第三步:吟哦讽诵,积累经典。(此环节重在诵读欣赏,及时巩固,加强积累)

美文还需美读,孟子的文章以气势磅礴、逻辑严密而见长,学生自由选择有气势且最喜欢的小节,(想象自身为孟老夫子正在边写边吟诵自己的著作)放声朗诵课文,进一步感受孟子的深邃思想,注意读出气势、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第四步:古为今用,拓展迁移。(此环节重在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么精辟的论断,“天时、地利”皆属客观因素,人力难以操控,唯独“人和”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作用又最为关键。中华民族历史悠悠,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那么历史发展到今天又有什么新的内涵呢?

(明确:①今天的“和”主要指“和谐”,我们祖国正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要和谐,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③同学之间也要和谐相处,这样才会建立真正的友谊,共同进步,共同发展;④全人类都应该和谐共处,现在很流行“地球村”概念,全世界的人都应亲如一家,希望中东地区早日迎来和平的钟声,希望战争永远远离我们……)

六、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略了孟子文章气势磅礴、逻辑严密的风采,而且对“和”这一传统文化精华有了新的感悟,“和”的思想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现在“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祥和、和善与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这种思想对处理国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商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多多汲取民族的智慧与精华,早日成才。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高声朗诵全文吧!(师生共同朗诵全篇)

教学反思

篇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2、背诵课文;

3、学习本文阐述道里的方法;

4、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2、难点:

学习古代名家阐述道里的方法。

【教学设想】

紧扣文本,以学生自求探索、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释题。(尝试让学生释题)

二、朗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

郭(guō)粟(sù)夫(fú)域(yù)畔(pàn)

3、集体朗读。

三、自求探索

借助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

1、学生自学、讨论、质疑。

2、检查自学效果。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句:

⑴ 解释加粗词:

① 得道(施行仁政)

② 天时(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时令)

③ 地利(有利于战争的地理条件)

④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⑤ 郭(外城)

⑥ 委(放弃)

⑦ 是(这)

⑧ 池(护城河)

⑨ 域(限制)

⑩ 畔(通“叛”,背叛)

⑵ 翻译句子:

① 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着攻打却不能取胜)

②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③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④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缺少帮到了极点,连至亲骨肉也背叛)

⑤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矣,战就一定胜利)

四、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3、第四段由谈战争转为谈什么?从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4、孟子认为实现“人和”的途径是什么?这正是他哪一种主张的具体表现?

(程序:学生讨论──检查反馈──归纳总结)

五、质疑

六、小结(尝试让学生小结)

七、背诵(分小组背诵)

八、作业

篇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课型、课时】

导读课,一课时。

【教学方法】

导拨法、自读法、讨论法、分层教学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孟子及其政治主张,学生齐读投影内容)

投影一: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投影二:

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投影三:

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孟子的一篇文章,出自《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听课文录音,在舒缓的音乐中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伴随音乐试读课文,初步领会语句的意思。

3、学生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⑴ 每四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

⑵ 教师指名代表对课文进行试讲,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文段比较容易翻译,学生能够较轻松地完成。教师对试讲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肯定)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

1、学生分组对文章内容逐段设疑、释疑。

(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

2、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归纳。

(教师出示投影,分别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投影四: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段中:

⑴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⑵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⑶ 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⑷ 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

⑴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⑵ 战争结果如何?

⑶ 为什么?

明确: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第二段中:

⑴ 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书)

⑵ 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⑶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板书)

⑷ 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第三段中:

⑴ 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书)

⑵ 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板书)

⑶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承接问题,教师进一步启发: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师: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

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

投影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这三句话什么意思?

2、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

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师启发: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

(得道,施仁政)

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

(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师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四、总结

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构。

(指名学生总结。)

明确: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

五、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各层次学生回答。)

投影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⑴ 委而去之

⑵ 环而攻之

⑶ 池非不深也

⑷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⑸ 亲戚畔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⑵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投影七:

填空:

1、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借论战争来阐明什么?

2、在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这个问题上,孟子和曹刿有着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认为在于曹刿认为是。

3、2001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翻译全文。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论据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

篇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公元前379年,周天子册封田和为诸侯七年后,形影相吊的齐康公在一座荒凉的海岛上凄然离世。自姜子牙受封起,延续了六百多年的姜齐从此改姓田。

田和的祖上田完本是陈国公子,因国内动乱投奔齐桓公,从此落户在齐,史称“田陈氏”。

田陈代齐是一段漫长的和平演变,比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兴替要温情脉脉得多。

拐点在齐景公执政时出现。

彼时,齐国百姓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要上缴,景公的国库里,粮食堆积如山,生虫长蛆;衣料俯拾即是,破烂腐朽。

与此相对,民众却啼饥号寒,衣衫褴褛,冻馁倒毙于途。

作为当朝大夫,田陈氏反其道而行之。每逢百姓借贷,皆用特制的大容器多给,而当其纳粮、还款时则以法定的小容器少收。

不仅如此,从山上进购木材,从海边采买鱼盐,进价多少,卖价也是多少,遇有家庭困难者,还施以救济。

很快,齐国上下便对田陈氏“爱之如父母,归之如流水”,以至于齐相晏婴出使晋国时不无忧虑地对叔向说:“被国君(齐景公)抛弃的子民只能到田陈那里去。我不敢断言田陈会不会得到邦国,但我们齐,肯定已经是末世了。”

终于,齐景公也开始觉悟,在一次同晏婴聊天时说:“寡人的宫殿美轮美奂,却不知道将来是谁的。”

晏婴道:“田陈的吧?他虽没什么大的功劳,但民众对其春风雨露已然载歌载舞。”

景公去世后,田陈干掉齐国最大的两家卿族,通过废立国君掌握了军政大权。及至平公即位,齐相田成子进言道:“喜赏恶罚乃人之常情,你我君臣,不妨这样分工——赏赐的好事,君上来做;惩罚的恶名,臣下来担。”

齐平公见美誉归己,何乐不为,便欣然同意。但他不知道的是,国之利器不可示人,田成子已聚拢人气,唯缺惩罚之权柄。

自此,国人不再畏惧平公,田陈离王座只差一道手续。

不诚无物

从来治世民为天。

再颟顸的统治者也懂。

但揆诸现实,无论“永不加赋”的许诺如何动听,兴勃亡忽才是史不绝载、经久不衰的大戏。

这跟高喊“互联网转型”,却折戟沉沙、尸骸枕籍的传统企业所经历的别无二样。

事实上,互联网思维既非工具,也非商业模式。商业对现代社会而言的确重要,但绝不是全部。

一言以蔽之,互联网思维是溶于你行走坐卧、待人接物的精神气质与行事准则,是对自由的向往、平等的热望,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人权宣言》的主旨的自发认同,即: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

因此,三观不正之人,即便散尽家财,智尽能索,距离互联网思维,终究是“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论自由》的作者约翰·穆勒曾说:“表面上似乎同人们的实际生活和直接利益相去甚远的思辨哲学,其实是世界上最能影响人们的东西。”

的确,当此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交替之际,抱残守缺者不乏其人,坚持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大规模宣传的传统商业路径,拒绝与时俱进,严丝合缝地验证着哈耶克的论断:如果从长远考虑,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那么,从短期着眼,我们就是我们所创造的观念的俘虏。

在工业时代,资源和渠道被当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颠扑不灭的金科玉律。但在互联网时代,产品更多的是以信息的方式呈现,不仅渠道垄断难以维持,媒介垄断也被打破,消费者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妄图通过买通媒体单向度、广播式地制造热点、诱导消费的模式轰然坍塌。

而另一方面,“锚定效应”又使得转型步履维艰。

这个由诺奖获得者卡尼曼发明的词指出:人的决策实际上是依据于过往和局限的信息来做出的。由于人无法通天晓地,因此那些片面的信息就主导了我们的决定,从而产生认知偏差。

比如19世纪末,整个伦敦到处都是马粪,因为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

面对日积月累的马粪和束手无策的政府,伦敦人民苦不堪言,或咒骂、或逃离,并根据以往经验判断这座城市行将崩溃。

万万没想到的是,汽车的出现终结了所有问题。

同理,计算机诞生时,IBM创始人沃森说:“人类只需要五台电脑就够了。”

他的依据是自己的眼睛。彼时的电脑重达数吨,大到能装满一间屋子,谁也无法想象有朝一日会人手一台。

未有知而不行者

俱往矣,替人做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究其实质,互联网思维是在商业民主化的土壤中孕育的用户至上的理念,而检验其真伪的唯一标准就是知行合一。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没有真心发愿,真情流露,做再多的社会化营销、大数据分析,也只是自欺欺人,缘木求鱼。

若企业大谈简约思维,却不懂得少即是多,我知其未知也;

若企业大谈极致思维,却无法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我知其未知也;

若企业大谈迭代思维,却不会从小处着眼,快速创新,我知其未知也;

若企业大谈流量思维,却不能把免费从量变坚持到质变,我知其未知也;

若企业大谈跨界思维,却对产业链和产业边界模糊不清,不敢进行颠覆式创新,我知其未知也;

若企业大谈平台思维,却没有多方共赢的胸襟,将公司打造成“自燃型”员工创业的航母,我知其未知也。

当初,达摩祖师从海路来中国,见到痴迷佛教的梁武帝萧衍。

萧衍大建佛寺(南朝四百八十寺),精研教理,甚至亲自登坛讲经,还动不动就跑到寺庙剃度出家,自以为功德无量,夸示于达摩,孰知只换来一句:“并无功德。”

萧衍不甘,追问怎样才算有功德,达摩对曰:

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

即既净化自我,又净化他人。这种度己度人的功德,不是靠世俗的有为来求得的。

互联网思维亦如是,用《中庸》的话说就是“未发之中”。

《中庸》把喜怒哀乐等情感尚未发动时内心保持的一种寂然不动、不偏不倚的状态称作“中”;情感表现出来时,都能把握一个适当的度,符合自然常理与社会规范,称作“和”。

“中和”是一种极高的境界,能够“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思维又“卑之无甚高论”,不过“饥食渴饮”,己欲达而达人罢了。

正如有僧问慧海禅师:“修道时如何用功?”

慧海:“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又问:“所有人不都这样,难道他们同师父一样用功?”

慧海:“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

诚然,常人脑海中每天要闪现千万条妄念,如果收摄得住,则言“百姓日用皆道”亦不为过。

依托互联网,真正意义上的消费主权破茧而出,人类再也不需要虚伪的“顾客就是上帝”。

人也好,信息也罢,互相之间是一种网状而非从属关系。个体来去自如,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不再重要,人与人之间也不存在谁必须依附谁,美国学者格兰诺维特将之形象地喻为“镶嵌”。

这是一种对人性的释放,因为网状结构中的节点是平等的。它承认节点有关系,但拒绝承认其有高低贵贱之分。

篇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理解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2.体会“人和”在战争和治国中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

一、幕布徐徐开(激情导入)

1.二千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一豆青灯之下,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着数片烘干的竹简写下了191个篆体汉字。文章篇幅虽然精短,但其中光辉的思想却闪耀经年,传诵至今。这就是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幻灯片2)

二、扶槛入文来(预习检测)作者简介(幻灯片3)。

孟子:

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 “孔孟”。

主张:“仁政”统一天下。反对暴政,反对战争。

《孟子》:共七篇,记录孟子与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三、与之初相识(阅读初体验)

(过渡语:宋代朱熹曾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下面请大家一起走进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听读课文,幻灯片4)

1、读熟课文。⑴第一遍,要求: 读音准确(幻灯片5)(生读后,教师再指名让学生读一读重点字字音)

⑵第二遍,要求:读准节奏(教师先出示节奏,生再读。)(幻灯片6)

⑶全班齐读。

2、读懂文意。(自主学习、展示)

⑴学生自己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⑵检查生疏通文意的情况。(让学生先说重点词语的意思,再翻译句子的意思,全文分五张幻灯片完成。幻灯片7——11)

3、再次全班齐读课文。

四、冥然深味之(品读探究)(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中心论点的?

四、行至水云间(拓展延伸)

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请举例说明。

五、余音绕梁绝(小结感悟):

(大到国家,小到集体)得民心者得天下

(三)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提出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实例 分析论点:

守城胜利

攻城胜利

推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篇10: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

它们出自《孟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二、学法指导:

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

三、理解文意:

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 、“畔”通“叛”:背叛)

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

3、教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夫”

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论!!!

(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

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

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

(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

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

(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

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通过对比揭示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再读全文,提问:哪些句子你读起来特别带劲?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

(体会骈句的表达作用)

7、整体归纳:

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借战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

四、课堂小结:

通过全文的分析,你知道本文的体裁么?(议论文)学习议论文最主要的是要学什么?(学习说理的方法)那本文是怎样说理的?谁来归纳一下?(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举例分别证明两个分论点,再从道理上得出结论)

五、课堂延伸:

篇1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反思

结合我的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水平,我认为他们大多数有比较丰富的素材积累,能够选择恰当的论据。但大部分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存在这样的问题:提出论点后就单摆事实论据,罗列一通以后万事大吉,没有意识到“摆事实”只是手段,“讲道理”才是目的。两者相辅相成,以为用事实就能将道理显现出来,所举的事例常常属于同一个层面,思维的纵向深入做不到位,不能结合论据上台阶,作深入的分析阐释。

因此,我选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的善于辩论,思想深刻。研究孟子的文章如何做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是很有内容可挖掘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纵向展开议论的意识,并且有效的引导他们去思考文本是如何做的,得到启示,列出方法,同时运用到作文修改的过程中,完成教学。

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广受启发,在杨琼老师的《端午日》和谷润老师的《往事依依中》我明白了课堂要设计一个主问,要能够一线贯穿;在廷梅上《幼时记趣》时我感受到讲好一篇课文,抓住一个点,提出一个主问,解决一个问题是踏实而有效的教学。在郑桂华教授的讲座中,我了解了课堂教学设计的点应该是寻找学生的未知,设计的区域要找准。这堂课是工作室这个平台教会我的。

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仔细的辨析我设计的是不是到位,有没有紧扣的设计的初衷,我的教学环节是不是有效,整理学生的反馈,同时也进一步对教学的设计做修改。我和廷梅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很多启示,其中她建议我用改写的方式对比原文真是绝妙的,真的很感谢工作室的同仁给与的无私帮助!

因为同是国培老师来我校听课的缘故,有幸课后还能得到专家的点评,课后成巧云老师说道:“这是有效的课,落的实的课。······”给了这堂课很多的肯定,也给了我鼓励。学生回来也跟我说:“老师,我现在终于明白点议论文怎么写好了。”能完成我上课的初衷,这是欣慰的。

当然,我也知道自己有很多的不足,我自己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首先,在点评学生的环节中我没有能很到位的进行指导,这也是缺乏经验的缘故。其次:在设计选题《小议勤奋》的环节,我应该选一个更能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开放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命题,或许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锻炼学生提炼观点深入论证的能力。

篇12:英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英语中等生的逆袭之路

——一切从听开始

文 重庆 杨康

进入高中以后,不会读,听不懂,作文就只能写点干瘪瘪的句子,其他题目死磕下来勉强拿到一半分数,我的英语不能及格了。

有一天,高中英语张老师点到我去她的办公室背课文。

我:老师,我能默写吗?

张:不能!

我:老师,我不会背。我默写行吗?

张:不能!今天不背完你就别去吃饭了!

我:#%……%¥&%……&

经过垂死挣扎,最终我还是得背。背完后,老师直接笑喷了。

张:你以前没学过音标?

我:是。

我开始讲我之前在农村中学的备种学习资源匮乏啊,老师差劲啊,放学回家要干农活啊等等悲惨经历。

张:你们班农村来的同学挺多的,你这种情况应该不是个例哟!晚自习的时候我去做个调查吧。(同情的语调)

果真,当老师说没学好音标的同学请举起手来的时候,一大片爪子被同学们用力“抛”到了空中。于是,至少有半个学期的英语晚自习变成了音标课。

音标是认识了,读音比以前是准了点儿,但考试的时候还是不及格。OMG!我该怎么办呢?

2004年5月,我实在是忍受不了英语长期不及格所带来的痛苦,决定把英语难题逐个干掉!从哪里开始呢?我看看试卷,第一大题不就是听力嘛!那就先把听力解决了!

我是怎么做的呢?

工具

找父母要钱买了个步步高复读机,现在看来体积很大的那种,我那时候还不知道有MP3,能有一个复读机就已经让我兴奋得睡不着觉了。

材料

当时我找老师借来《英语周报》(高一上)配套的两本磁带(高一下的老师正在用,没法借给我),找同学借了一本《疯狂英语》杂志及配套磁带。这是我当时在班里能弄到的所有看起来还算合适的材料。

练习

光说不练假把式,在搞定了工具和材料以后,我开始行动了!四个多月后,高二上学期的月考,我的英语成绩是全班第一!下面,我给大家讲讲我的练习方法,睁大你的眼睛好好看哟!

坚持听

在学校的时候,只要有空闲时间就打开复读机,戴着耳机开始听,吃饭、睡前这些时间都不放过。暑假在家要干农活,就把复读机充好电放到田埂上,边干活边听。学英语,零散时间的利用很重要!

反复听

总共就三盘磁带,不停地翻面,刚开始别管是否能听懂,一遍两遍三遍四遍地重复下去。其中有一盘磁带甚至被我听坏了。千万别贪多,重复才是硬道理。

找财富

耳朵很累的时候,我就把《英语周报》(高一上)的听力材料和那本《疯狂英语》杂志里面的生词都查出来抄在本子上,觉得有用的表达也都尽量背下来。这样,我的词汇量和英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跟着读

听了很多很多遍以后,其实每个词的发音我都能听得很清楚了,理解速度也能跟得上录音播放的速度了。这时候,嘴巴开始痒了(跟昕歌一样,听多了就想唱,哈哈)。我就开始跟着录音朗读,坚持这样做以后,语感比以前好了很多。后来我做选择题,好大一部分题目光凭语感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2004年,某县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英语成绩:全班并列第一!具体多少分我记不清了,但我能记得的是,听力只错了一个!我的总分跟我们班某学霸女神的一模一样!

我的高中故事就先讲到这里,现在我以一名英语老师的身份,用我多年来的学习与教学实践经验再给同学们强调三点听力方面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到你们。

读书虫系列简写本小说

理由:①比原着简明易懂;②引人入胜,能培养你对英语的兴趣;③由专业英语作家改编,语言地道;④配有MP3光盘,发音标准,可练听力,也可模仿。

注意事项:书虫分了很多难度层级,同学们务必选择适合自己目前水平的读物,一步步增加难度,切勿一开始就挑战高难度,打击自信心。

要养成背诵的习惯

林语堂,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他在谈及英语学习方法时曾表示:“学习英语唯一的正轨,不出仿效与熟诵;仿效即整句的仿效,熟诵则仿效之后必回环练习,必使能顺口而出而后已。凡能依这方法读英文的,无不成功,而且这极容易,真是学习英语的康庄大道,其应用远超出于物体教授法之上,初级高级都可适用。”这段话明确指出了背诵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多背诵,你的语感会越来越好。多背诵,你才不会无话可说。

那么,背什么呢?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我个人推荐以下背诵材料:①教材课文;②新概念英语二;③高考英语作文范文。你也可以找你的英语老师,让Ta给你推荐好的背诵材料。

重视历年高考真题

对于高三的同学来说,充分利用好历年英语高考真题非常重要!就拿听力来说吧,①众多专家一年就命一套题,题目质量不是一般模拟题能比的;②真题听力的录音发音很标准,不会让你“误入歧途”;③多练历年听力真题能让你提前适应高考听力节奏,熟悉高考听力考点。不仅是听力,其他备题型,你若能将历年真题反复研究透了,你的应试能力肯定能得到大幅提升!

结束语

功夫巨星李小龙曾经说过:“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

nlc202309021130

说得好!我在上面谈的学习方法,就算你全都明白了,如果缺乏行动,英语照样是学不好的。

最后,打上爱默生的一句话:

“An ounce of action is worth a ton of theory.”

翻译成中文就是:

“一盎司的行动抵得上一吨的理论。”

立足自身

且行且奋进

——英语中等生进化论之方法篇

文 重庆 付晓勇

认识你自己——中等生的自我审视

中等生在英语学习中,总是感觉面对着一道难以逾越障碍,每次分数部徘徊在中间区域。这样的尴尬境地往往会打击中等生的信心和勇气。其实,中等生在英语学科的突破,并不是想象的那么艰难。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首先,中等生要做好自我剖析,找到限制自己提升的障碍点,然后以客观冷静的心态对待它,以科学有效的学法攻克它,前进的道路将会是一片坦途。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请同学们用下面的几个问题来审视一下自己的英语学习:

你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吗?

知道在课前应该预习什么内容吗?

及时做好笔记了吗?

对课堂上的内容有过疑问吗?

对当天的英语知识进行了充分的复习巩固吗?

你对当天的英语内容进行了深入挖掘和适当拓展吗?

你每天课后读了多少英语文章?

你有高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吗?

在背单词的时候,你是简单的英汉对译、死记硬背,还是仔细分析单词构成的内在规律,了解单词的发音规则,在语境中掌握其用法,适当联系与之相关的单词?

在学习语法时,你是死记语法规则,还是将规则进行分析、比较,并在语境中加以体会和运用?

在写作时,你是按照中文提示逐字逐句地翻译,还是在充分审题后开展谋篇布局、信息整合、句式选择、语言提升等环节?

你的基础知识掌握得牢固吗?

你的词汇量达到考纲要求了吗?

你的语法知识掌握得牢固吗?

你们的语法体系健全吗?

你掌握了多少个基本的英语句型?

你对英语文章的文体特点足够了解吗?

你对高考试题的研究透彻吗?

那么,你对考试的内容有足够的了解吗?

你知道各个题型都考查哪些知识点、哪些语言技能吗?

你知道每个题型的考查角度和命题特点吗?

你知道每个题型的答题策略与答题技巧吗?

你知道每个题型的难点、陷阱往往如何设置吗?

你知道各个题型的答题规范吗?

仿知道阅卷教师的评判标准码?

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可以让你仔细拷问一下自己的英语学习,查找一下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你的突破和腾飞奠定基础。只有找到自己难以突破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改变自己。

了解你的对手——需找自己的突破点

充分了解高考,掌握高考所要考查的内容以及形式,就可以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有一个高屋建瓴的方向指导,自己的英语学习就会有的放矢,提高效率。结合自己的英语水平和个人特点,就可以找到针对自己的易错题类和需要攻克的难点。因此,需要关注高考试题中最容易失分的考点和题型。在整套高考试题中,对于中等生来说,主要有以下一些题型容易成为失分点,要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

首先,单项选择题中,同一考点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题目的,如时态、非谓语动词、句式结构、交际用语等,一定要注意其难度的梯度变化。后面出现的题目一定比前面的题目难度大,且存在一定的干扰度和陷阱,往往成为失分点。如2015年高考英语(北京卷)第22、26、27等三个题目,考查的都是时态语态,但其难度逐渐上升,最后一个题目27题就成为了中等生的失分点。

例1(2015高考英语·北京卷22)

Did you enjoy the party?

Yes,We__well by our hosts.

A.were treated

B.would be treated

C.treated

D.had treated

例2(2015高考英语·北京卷26)

In the last few years,China__groat achievement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R

A.has made

B.had made

C.was making

D.is making

例3(2015高考英语·北京卷27)

Did you have difficulty finding Ann's house?

Not really.She__us clear directions and we were able to find it easily.

A.was to give

B.had given

C.was giving

D.would give

以上三个题目,第22题以对话形式考查一般过去时结合被动语态,第一句中有“did you enjoy”这样的信息提示,考生很容易确定答案为A项;第26题考查一般现在时语境中也给出了“In the last few years”这一明确的时间状语按时,考生很容易确定答案为A项;第27题考查过去完成时,但通过对话形式,给出了几个过去动作“Did you have”“we were able to”等作为干扰信息,考生需要推敲几个动作的时间关系和句意逻辑,中等生就容易出现判断失误。本题难度较之前两个题目难度明显提升。考生仔细推敲,结合语境含义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

nlc202309021130

此外,完形填空中往往会有两个题目成为失分点。一般来讲,一篇完形填空设置20个空,主要考查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对于中等生来说,这20个题目中一般会有两个难点,一个是动词的特殊用法,一个是短语生僻含义。比如2011年高考题(重庆卷)第45和第55题。

When we were in the middle of the lake,a 42(strong)wind came all of a suddeR The boat was hit 43(violently).Dad was always at hjs best In any 44(danger),but at this moment he 45.

“John!46(Help)!”he shouted in a trembling voice,with the tiller still in hjs hands

That was the first time Dad had counted On me in a moment 0f emergency More importantly,I found it was my turn to start 55 for my father.45,A.suffered B.fell

C.fraze D.withdrew

55.A making up

B.getting ready

C.paying off

D.looking out

第45题考查freeze(惊呆,呆住),第55题考查look out for(照顾)。中等生对于freeze这个词的含义,一般只掌握到“冻结、冷冻”这层含义,而不知道还有“stop moving or become immobilized”这层含义;而对于look out for,大多数中等生只掌握了“小心、当心”这个含义,而不知道还有“寻找、搜寻”“照顾、照应”等含义。所以,中等生要适当拓展词汇量,对词汇和短语的学习更加深入。

还有,阅读理解中的推断题、主旨大意题,往往会成为中等生的失分点,要尤其关注两类题目的命题方式和特点,以及应对策略和技巧。如2015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阅读理解第35题。

35.Why are psychology cafes becoming papular in Paris?

A.They bring people true friendship.

B.They give people spiritual suppert

C.They help people realize their drearns.

D.They offer a platform for business links.

在原文中,考生可以在文章最后一段中找到题目相关信息:

“People have few real friends And they need to open up”Lehanne says she'd like to see psychology cafes all over Franca“If people had normal lives,these cafes wouldn't exist”,she says“If life weren't a battle.people wouldn't need a specml place just to speak.”But then,it wouldn'tbe France.

这一题目属于推理判断题,考生需要总结、归纳文中信息的深层含义,进而得出结论。根据“People have few real friends.And they need to open up"的直接正面表述以及“If people had normal lives,these cafes wouldn’t exist”的虚拟反向暗示,考生要提炼出作者要传达的真实含义:人们需要psychology cafes是因为它们能够在精神层面提供支持,所以答案为B项。

对于写作部分来说,中等生失分往往是由于卷面问题,主要是书写不规范、不整洁、不美观造成的;另外,中等生在作文中的语言错误也是造成阅卷老师扣分的原因之一。这些语言上的错误主要包括句式结构的问题(谓语动词缺失、多个谓语动词、句式杂糅等)、时态语态错误、主谓一致错误、单词拼写错误等。

针对以上提出的常见失分点,再结合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特点,中等生可以明确自己的突破点,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每次在做题时要格外关注自己的易失分点,在做题后要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知识层面做好积累,在技能层面做好反思。使易失分点成为突破点,让突破点成为增分点。

高效的英语学习——中等生的全面提升策略

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英语学习需要良好的习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跟紧老师;其二,自主学习。

所谓“跟紧老师”,指的是学生在课前、课上、课后积极完成老师的备项指导和要求。

课前,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有效的预习。比如,背好每个单元的新单词,熟读单元课文,对单元话题做一定的前期了解,对老师要评讲的试题或作业进行提前的自主研究等。

课上,要全神贯注,跟紧老师的讲课思路,将老师讲到的重点知识或自己存疑的难点记在笔记本上。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踊跃参与老师安排的活动,主动进行与同学的小组讨论,认真有效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任务等。

课后,及时复习每个单元的单词、短语、句型,认真完成作业,反复诵读课文。对老师讲解的知识点或语法项目做好复习巩固,通过自学和提问来解决课堂上存疑的难点,对课上内容做到充分吸收和适当拓展。

nlc202309021130

所谓“自主学习”,指的是对英语学习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英语学习应有明确的目标,有主动探求知识、提升自己英语能力的欲望。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自己英语学习的策略和科学的规划,并且有着强大的执行力。善于自主学习的学生,在高效完成“跟紧老师”这条线上所有任务的基础上,在自由掌控的学习时间里,还能够适当拓展、深化课堂内容,自己学习很多“课外知识”,强化训练自己的英语综合技能。比如,在充分掌握课本要求的词汇基础上,有规划地拓展自己的词汇量,每天在英语作业之外进行适当的听力、口语练习,在完成课堂任务之后进行适量的英语阅读等。

考纲词汇

中等生首先要做的就是熟练掌握考纲词汇。对于词汇的学习和记忆,一定要有一个系统、长期的规划。每天背多少、什么时间背、什么时间复习等都必须有严格的计划,并且每天按照计划坚定不移地执行。

基础语法

中等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完善自己的语法体系。由浅入深,各个击破。先从简单的语法专题入手,先理解记忆一般规则,再深入研究特殊用法。

以冠词的学习为例,中等生可以先了解冠词的基本含义和功能、基本分类;再学习不定冠词的基本用法,定冠词的基本用法,零冠词的基本用法;在充分理解和记忆了这些基本规则之后,再去学习冠词的活用,逐一掌握各种特殊情况。然后再利用高考真题和备地的高质量模拟题来检验和巩固自己的语法学习。比如,对以下两个高考题进行学习。

[例1](2015高考英语·重庆卷3)

I just heard__bank where Dora works was robbed by__gunmanwearing a mask.

A.the;/ B.a;/

C.the;a D.a;the

[例2](2015年高考英语·四川卷5)

Brian is gifted in writing music;he js very likely to be__Beethoven.

A.a B.an

C.the D.不填

这两道高考题都在考查冠词用法,但难易程度不一。前一题主要考查冠词基本用法,后一题考查冠词特殊用法。对于中等生,可以利用前一题训练和检测自己对冠词基本用法的掌握,而用后一题来强化自己对冠词特殊用法的灵活运用。

其中,例1的句意为“我刚刚听说朵拉工作的那家银行被一个戴面具的持枪人给抢劫。”第一个空表示朵拉工作的那家银行,表示特指,用the;第二空表示一个戴面具的持枪人表示泛指,用a。因此答案为c项。例2的句意为“Brian在创作音乐上极有才华,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像贝多芬那样的人才。”考查不定冠词的活用,在人名前,表示“一个像……那样的人”。故选择A项。

以这样的方式,由浅入深,备个语法项目逐一突破后,再梳理起一个比较健全的语法体系,中等生就有了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工具。

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在语境中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最大的难点不是词汇的识别,而是语境意识。中等生缺失的往往就是语境意识,他们总是孤立地解决每一个空,只是着眼于单一的句子而忽略文章的整体性,注意不到前后的照应,把握不准文章的脉络。

因此,中等生在完形填空题的备考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强化自己的语境意识。在解题过程中,首先要通读全文,深入领会文章内容和含义以及作者的行文思路。然后要深入分析段落大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充分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填空选择。这样才能减少因片面理解而造成的失误。例如,2015年高考英语(全国卷Ⅱ)第44题和第50题。

Where do you go when you want to learn something?School?A friend?A tutor?These are all 41(traditional)places of leaming.But it may welI be that the leaming you really want 42(1ies)somewhere else instead。I had the 43(chance)of seeing this first hand on a 44,

Through the first two games,her 48(team)did not get one serious shot On goal.As a parent.149(hated)seeing my daughter playing her best,50 still defeated.

It seemed that something clicked with the 51(girls)between Saturday and Sunday,When they52(showed up)for their Sunday game,they were 53(completely)dirferent.

44.A.trip B.holiday

C.weekend D.square

50.A.if B.or

C.but D.as

其中,第44题考查对语境的理解,以及前后文的照应。从下文周六的比赛会很艰苦和“It seemed that something clicked with the 51(girls)between Saturday and Sunday.”可知,是周末发生的事。因此答案为c项。

第50题考查对语境的理解和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根据上文可知,没进球,自己的孩子尽力了却要输,这是作为家长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答案为C项。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04-10

得道阳,得道阳王哲,得道阳的意思,得道阳赏析04-16

得道者多助小古文教案05-02

上一篇:【股票指标公式下载】-【大智慧】傻瓜线(副图)下一篇:高考经验名师支招:如何攻克高考数学压轴题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