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计算机教案

2024-05-10

五年级计算机教案(共6篇)

篇1:五年级计算机教案

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电子教案目录(1-15课)

第5课 浏览网页

授课老师:赵乐富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因特网的应用。2.认识浏览器组成。

3.掌握上网浏览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学习上网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会上网浏览网页的基本操作。教学难点:掌握浏览器的基本操作 教学方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课时:共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调试每台计算机

2、打开计算机并由教师机控制

3、由各组组长带队有秩序地进电脑室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上因特网浏览网页吗?因特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我们可以在因特网上浏览各种信息,获取我们需要的资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遨游网络海洋。

二、新授

活动一:启动浏览器,进入网站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那么谁来告诉老师你现在最想到网上干什么?刚才很多同学说到了想上网了解一些信息。

提出要上网了解“旱灾”的任务。2.学生介绍怎样上网(1)我们这里的电脑都是可以上网的,我们班有哪些同学以前已经上过网了?还有一部分同学还没上过网,下面我们就有请XXX同学来为我们介绍怎样上网。(2)学生汇报(3)介绍浏览器

观察书P24页的图1,找到:菜单栏、工具栏、地址栏、网页浏览窗口。(4)我们还能从哪里打开浏览器?(教师介绍其他打开的方法)(5)要双击浏览器的快捷方式才能进入。(6)介绍网址及含义

(7)介绍输入网址时的注意事项及中国科普博览的网址。)的信息。反思:

本课是以“了解中国科普博览”为内容,学习用浏览器浏览网页基本操作。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没有对“网站”、“网页”等作相关的描述,而把重点放在具体操作、屏幕和鼠标指针的变化上。

课本中所涉及的操作是浏览器的基本操作。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教师重点指导了学生学会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操作,同时要教育学生注意各种操作所引起的屏幕变化和根据屏幕上出现的信息来选择正确的操作。

因特网作为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它将越来越多地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基本操作掌握的实际情况,对于掌握好的学生多演示浏览器的其它操作,启发和点拨学生对浏览器的操作进行深层次的钻研,从而激发广大学生通过因特网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由于网站的网页更新频率高以及网站由于运营不良可能倒闭等原因,我在教授本课时,能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处理,用其它一些适合青少年的网站进 行教学活动。第6课浏览各类网站

教学目的

1、会浏览政府网站。2、会浏览商业性网站。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浏览网站的技巧 教学方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调试每台计算机

2、打开计算机并由教师机控制

3、由各组组长带队有秩序地进电脑室。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常用的浏览器软件,简称什么?

2、什么叫网站的“首页”?

二、新授

活动一:浏览政府网站

师:随着政府工作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中央、省、地市、县等各级政府以及各级政府的各部门机构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发布政要闻、公开信息、政府法规以及相关公共资源信息,方便人们查看。

1、做一做

浏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教师演示操作步骤,学生注意观察。

①启动IE浏览器,在地址中输入“http://按回车键。

②浏览首页的信息内容,勾选符合的项目。

三、试一试:打开下列商业性网站的首页

搜狐(http://按回车键。

②单击首页的网站的导航栏中的“体育”,打开“新浪竞技风暴”的网页。

③单击其中一个新闻标题,打开对应的新闻内容网页,阅读其中的体育新闻。

④单击“新浪竞技风暴”网页上方导航栏中的“综合体育”,打开“综合体育”子栏目的网页,如图5所示。

⑤单击“综合体育”子栏目网页导航栏中的项目名称,如“乒乓球”,查看乒乓球项目更多的新闻报导。

三、试一试

完成书上第42页试一试的题目。第8课 查看实用信息

教学目的

1、会查看本市未来3天的天气预报。2、会查看网上城市地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够查看天气预报和城市地图信息 教学方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调试每台计算机

2、打开计算机并由教师机控制

3、由各组组长带队有秩序地进电脑室。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因特网上的资源非常丰富,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信息服务,而且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比如大家关心的天气预报、城市地图、电视节目预先、列车时刻表、万年历等查询,做到足不出户就可以查看到所需的信息。

二、新课

(一)查看本市未来3天的天气预报

常见的气象网站如“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国家气象中心”等网站。

1、做一做:查看天气预报

教师演示操作步骤,学生注意观察。

学生根据书上P43-46页中的内容,上机操作,查看天气预报。

2、试一试

①打开“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网站(http://)的首页,查看自己所在城市的地图。第9课 查找资料

教学目的

1、会查找有关“恐龙”的科普知识 2、会查找有关“酸雨”的信息 教学重点与难点:会使用关键词查找资料 教学方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调试每台计算机

2、打开计算机并由教师机控制

3、由各组组长带队有秩序地进电脑室。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查找各种资料,因特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怎样才能快速的找到所需的资料,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快捷的查找方法。

二、新授

(一)查找有关“恐龙”的科普知识

1、做一做:查找“恐龙”科普知识 教师演示操作步骤,学生注意观察。

①启动IE浏览器,在地址中输入“http://按回车键。

②单击“恐龙”打开“中国科普博览·恐龙”网页。③单击“谁发现了恐龙”标题文字。

④单击网页上方的“恐龙博物馆”,回到“中国科普博览·恐龙”网页,继续打开其他介绍恐龙的科普知识的网页,阅读其中的内容。

2、试一试 查找有关“计算机病毒”方面的科普知识。

(二)查看有关“酸雨”的信息

因特网的许多网站,我们不可能全部都知道,当我们需要查找哪个网站时,不需要记住具体的网址,可以借助于专门在因特网上搜索引擎的网站,如“百度搜索”、“中文雅虎”、等网站。

1、试一试:百度一下“酸雨”

学生根据书上P54-56页的内容,自己动手查找有关“酸雨”信息。

指名学生演示,查找“酸雨”的方法。小结

三、试一试

打开“百度搜索”网站,查找“蚯蚓”和成语“兵不厌诈”的有关资料。第10课 保存网页

教学目的

1、掌握收藏网页的方法 2、会把网页保存到电脑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收藏网页 教学方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调试每台计算机

2、打开计算机并由教师机控制

3、由各组组长带队有秩序地进电脑室。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为了方便浏览因特网信息,经常打开的网站,每次都要通打开IE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记住这些网站的网址是件麻烦的事。本节课,一起来看看,如何将经常访问的网址,收藏起来,通过单击“收藏”菜单中相应的网站名或网页名,来打开网站。

二、新授 活动一:收藏网页

1、说一说:收藏的网页的好处。

2、师演示,从收藏夹中打开收藏过的网址,体会收藏夹的好处。

3、做一做:收藏网页 步骤:

①启动IE浏览器,在地址中输入“http://按回车键。

单击打开“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的首页。②单击菜单栏中的“收藏”命令,在下拉菜单中选择“添加到收藏夹”命令,③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确定”按钮,收藏成功。学生上机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通过收藏夹,打开收藏好的网站 步骤:

①单击菜单栏中的“收藏”菜单项,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会出现刚收藏的网站名称;

②单击“收藏”下拉菜单中“中国科普博览”可以直接打开“中国科普博览”网站。

5、试一试

浏览下列网站,并将网站加入收藏夹: 中国少年雏鹰网 中国少年先锋队网站 中国儿童文学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网 福建省教育厅网 小结。

活动二:保存网页

有时,我们还可以将网页中的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一起保存下来。小组讨论,完成保存网页的操作。指名学生演示,教师小结。

三、试一试

将有关病毒的科普知识网页保存在电脑“我的文档”文件夹中。第11课 保存网页中的信息

教材分析

“信息的保存”是现行高一《信息技术》第四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一定windows基础操作和word2000文档编排的基础下学习本课的。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一节的第一课时就要求学生熟悉IE窗口的组成,并让学生学会利用搜索引擎查询自己所需信息。这节课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对网页上有用的信息(网页、图片、文字)进行保存,是本书的重要一节。掌握信息保存的方法与相关技巧,对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下载网页、图片、文字的方法,提高学生在网上搜索信息、保存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2、技能目标:通过具体任务,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技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协作学习、与人合作的意识;让学生更加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难点:网页上图片和文字的保存 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法。教学策略设计:

据教学的对象、目标、重难点分析,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设置一个总任务,然后把总任务定格在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上,要求学生分成小组协作完成,把任务细化的工作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浦城,但你们了解浦城吗?谁能说说你所认识的浦城? 你们知道浦城的由来吗?(打开已准备好保存在桌面上的网页,并找一位同学阅读)

质疑:大家刚才看到的网页,但老师并没有上网,却打开了一个网页,我是怎么做到的?

对,我们可以把网上的资源事先保存在自己的机器上,这就叫下载。那么,怎样把我们喜欢的网页保存在自己的机器上呢?那么你能否依照这个方法保存一下你喜欢的网页呢?

活动一:保存网页中的文字内容

1、做一做,保存文字内容。

(1)启动IE浏览器,打开“中国科普博览”网站的首页。(2)打开一个需要保存文字内容的网页。

(3)用鼠标选定要保存的文字内容,使它高亮显示。

(4)右击选定的文字区域,单击弹出快捷菜单中的“复制”命令。

(5)打开Word程序,单击工具栏中的“粘贴”按钮,网页上的文字就被粘贴到Word文档中了。

(6)单击工具栏中的“保存”按钮,在弹出的“另存为”对话框中,输入适当的文件名,再单击“保存”按钮,该文件就保存到自己的电脑中了。

2、试一试

浏览“中国科普博览”网站,将有关大熊猫的文字内容保存到自己电脑“我的文档”文件夹中。

3、自主探究,完成任务

学生根据组长分配的任务开始上网,搜集信息并下载到自己的机器上,教师巡视随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遇到共性的问题请大家停下来集中讲解。

4、汇报交流,巩固加深

自学结束后学生分组整理搜集的信息并向大家汇报,其他同学根据汇报做适当的点评。

活动二:保存网页中的图片

1、布置新任务,拓展知识面

刚才大家练习了下载网页中的文字,如果我们要下载的网页中的图片应该怎么做呢?大家讨论一下,谁来说说? 引出,如何将需要网页中的图片保存下来。

由学生自学课本66、67页内容,学习保存网页图片。由老师讲解网页中图片的保存方法。然后根据本组刚刚确定的专题,进一步收集家乡在自然景观、人文特点、经济、气候等方面资料通过网上邻居传给组长,由组长汇总制作成一个小报刊。我们来一个竞赛,看哪个小组搜集下载的资料最多,介绍最精彩!

(下载网络信息的规律:打开保存对话框——选择保存的位置——给文件起名——单击保存按钮)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通过自己努力,学会了网上图片、文字以及网页的下载。因特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几乎是你想要的应有尽有……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努力,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让因特网成为我们学习的乐园!教学反思:

第12课 申请电子邮箱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电子邮件的概念;

2、电子邮件的特点及与传统邮件的比较;

3、学会申请免费电子邮箱;

4、打开自己的电子邮箱。教学重点:申请电子邮箱的步骤 教学难点:理解电子邮件地址

课前准备:多媒体控制软件、邮寄过的信封、学生使用的课堂笔记、教学课件。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给你的亲朋好友写过信吗?(学生谈谈)……平时你们有寄过信件或贺卡吗?传统的邮寄形式比较繁琐,限制也较多,如果我想寄一些声音、电影呢,能不能实现呢?回答是肯定的,那就得靠它来实现。

黑板上老师的地址是我的电子邮箱(板书),它有个好听的网络名字叫“伊妹儿”,我希望从这节课以后,每个同学都拥有一个E—mail伴随你的成长,同学们有兴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因特网上写信。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申请一个电子邮箱

1、做一做,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邮箱。(1)启动IE浏览器,进入www.yeah.net网站。

(2)单击“注册”按钮,打开创建新的免费邮箱的网页,依照网页上的提示,为自己取一个用户名,然后单击“下一步”按钮。(3)开始填写用户名和验证码,最后单击“确定”。(4)为了保证E-mail地址的惟一性,如果你填的用户名已经被别人注册过了,则电脑会出现如下的内容让你重新填写相关内容,然后再“确定”。(5)用户名注册成功以后,会出现下面的密码填写。

(6)如果申请成功就会显示如下网页,单击“登录邮箱”就可以进入邮箱了。

现在,你就真正拥有了一个电子邮箱了。把自己申请到的邮箱填在笔记上。

2、试一试,收集同学及老师电子邮箱的地址

3、小结

从上面我们申请的电子邮箱来看,E-mail的地址由三个部分组成:用户名、分隔符、域名。采用的是“用户名@域名”的方式。

4、注意事项

用户名:一般是账号所有者姓名的某种缩写形式,是你可以任意选择的,但是要符合用户名的命名规则。

分隔符:“@”该符号用来将用户名和域名分开,表示用户命名的邮箱建立在“@”后的服务器上。

域名:提供E-mail服务的邮件服务器的名称。如果说“用户名”就是“收件人”名字的话,“@”后面的域名则像是从邮局寄信的时候所写的地址。活动二:打开自己的邮箱

1、做一做,打开电子邮箱

(1)启动IE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你的邮箱域名所在的网址,打开网页。(2)在网页上找到邮箱的入口,在登录界面上输入自己邮箱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即可。

三、作业

1、收集你的同学的电子邮箱。

2、填写自我评价表,并把它裁剪下来交给老师。

3、回家后给你的同学尝试着发一封电子邮件或给老师发一份电子邮件,让老师能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大家。

第13课 编写电子邮件

教学要求:

1、学习编写电子邮件及发送邮件。

2、能在邮件中插入贺卡。教学重难点:

编写邮件的基本操作步骤。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肯定都写过信,寄一封信到收信人收到信要经过好长一段时间。可是,今天我们学的电子邮件,既不用买信纸、信封、邮票,还可以足不出户地寄信,不到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信。你说,多么神奇呀!

二、教学活动

成功申请邮箱后,就可以进入邮箱收发邮件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编写电子邮件。

活动一:写一封电子邮件寄给老师

1、打开IE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http://www.yeah.net,按“Enter”键打开邮箱界面。

2、在“用户名”和“密码”文本框中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单击“登录”按钮,进入邮箱页面。

3、在页面在侧单击“写信”按钮,打开写信页面。在“收件人”文本框中输入老师提供的邮箱地址,在“主题”文本框中输入邮件主题。

4、在文本框中输入邮件的正文内容。(内容提示:问候老师)

活动二:在电子邮件中添加一张贺卡

我们除了在电子邮件中写文字外,还可以添加附件,附件可以是文档、图片、声音、软件等。现在我们就来给老师发一张贺卡。

1、做一做,给老师发一张贺卡。自学课文P77-78。

2、根据课文介绍的步骤合作完成作业。

3、交流操作步骤。

提示:如果来不及写完信,可先存入草稿箱,等有时间时打开继续写。

4、试一试,用电子邮件给你的同学发一张节日贺卡。(课后完成)活动三:将写好的电子邮件发送出去

1、做一做,发送保存在“草稿箱”中的电子邮件。自学课文P79-80。

(1)单击左边的“草稿箱”,在右边窗口打开“草稿箱”网页。

(2)单击“草稿箱”网页中邮件的主题“我有自己的电子信箱了”一行文字,打开该邮件。

(3)单击“发送”按钮,该邮件连同附件一起发送出去了。(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

2、合作完成作业。

3、交流反馈。

提示:点发送以后界面有什么提示。

4、试一试,打开前面存放在草稿箱中写给你同学的电子邮件,检查一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内容,然后发送给你的同学。(课后完成)

三、作业。完成“试一试”。

第十四课 收电子邮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收邮件、看邮件,懂得如何下载附件和整理邮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电脑操作,和对电脑的爱护与保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学会收邮件和整理邮件。教学难点:懂得如何下载附件和整理邮件。教学准备:

1、调试每台计算机

2、打开计算机并由教师机控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你们拥有了自己的电子邮箱后,一定很候知道老师或同学有没有发送电子邮件给你,想知道他们在电子邮件里说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收邮件、看邮件和整理邮件吧。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学习收电子邮件。

收电子邮件同样也要先打开电子邮箱,才能知道有没有邮件寄来。

1、做一做,收电子邮件。教师讲解:

(1)启动IE,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http://wwww.yeah.net”,打开“网易yeah.net”信箱网站的首页。

(2)输入自己用户名和密码,打开自己的电子邮箱。

(3)单击左上角的“收信”按钮,在右边窗口中打开“收件箱”网页。(4)单击“收件箱”网页中邮件的主题“信已收到,你真棒”。打开该邮件,阅读邮件内容。

(5)单击附件的文件名,打开附件内容。

注意事项:许多病毒是通过邮件的附件进行传播,因此,对来历不明的邮件,不要轻易打开它的附件。老师示范后学生自己学习操作。活动二:下载附件

一般情况下作为附件的文件往往是电子邮件的重要内容,需要从电子邮箱中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中。

1、做一做,下载附件。教师示范:

(1)单击附件名称右边的“下载附件”,弹出“文件下载”对话框。(2)单击“保存”按钮,弹出“另存为”对话框。

(3)在“保存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我的文档”文件夹,单击“保存”按钮。这样,你们就能成功下载了。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活动三:删除邮件

我们要养成整理电子邮箱的好习惯,学会删除过期无用的邮件和来历不明的邮件。

1、做一做,整理邮件。教师示范:

(1)单击左边的“收件箱”按钮,在右边窗口中打开“收件箱”网页,列出收到的所有邮件。

(2)单击某一邮件前面的小方格,勾选它。(3)单击“删除”按钮。

2、试一试,将同学发来邮件中的附件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中,然后删除同学的来信和其他无用的邮件。(课后完成)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完成“试一试”

第15课 争当网络文明公民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措施。过程与方法: 讲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知识产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文明、安全地使用计算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特点。了解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难点:如何去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做到“绿色上网”。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在网络上浏览查找下载信息,那么,我这里有个问题问问大家,你觉得网络上的内容多不多啊?但是实际上,在网络上还是有很多不正常的现象的,它会影响我们计算机的正常使用,为了更好的为了我们的网络世界,我们要做好各种预防措施,那如何做到呢?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认识网络的负面影响

1、做一做,列举网络负面影响的具体例子,说说如何使自己不沉迷网络游戏。

播放课件:网络负面影响的案例。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

活动二:文明上网、保护自己

网络上的信息量很大,那么我们可以想象,网上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对青少年成长有利的内容,也有不适合青少年浏览的内容。那么,对于网上那些不适合我们的内容,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2、分组讨论:文明上网,绿色上网你应该做到那些?

3、出示(课件):预防网络危害,应该做到:(课本第87页)

4、学生讨论,再说一说。

(1)你会约见网友吗?你觉得这种做法对吗?(2)你会辨别出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吗?

5、教师进行小结

活动三: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1、自学课本第88-89页内容。

2、说一说

(1)你上网时都有哪些习惯?谈谈这些习惯的利与弊。(2)与同学交流上网时的良好习惯。活动四:“拒绝网毒、文明上网”签名活动(结合班队活动,课外完成)

三、小结

经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今后听上网过程中,你应该怎样做?

篇2:五年级计算机教案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查表计算的实际意义和用途,学会用查表的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用查表法求总价。

教学难点:正确地利用表中的数据计算出所需的总价。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课前准备:了解大米的单价。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P.12页11题。

0.2×0.50.27-0.20.8×0.7

4.5×31.5×0.40.05×1.6

7.2+2.80.93×1000.06×0.9

师抽卡片,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填空。

⑴10倍是。

2.237扩大100倍是()。

1000倍是()。

⑵10倍是()。

41.29缩小100倍是()。

1000倍是()。

⑶每千克面粉的价钱是2.14元,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面粉的总价分别是元、()元、()元和()元。

2、揭示课题: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物品的单价固定,数量经常变化,而要迅速求出总价时,可以用查表的方法。你想知道怎样查表计算吗?这节课我们学习用“查表计算”的方法求总价。(板书课题:查表计算)。

二、尝试:

1、投影出示例8:下面是每千克2.14元的面粉售价表。

2、学会看售价表:从图上你了解了什么?(从题里知道购买面粉每千克单价不便,所以表里第一行数量即千克数,第二行总价是元数。表中面粉的千克数和面粉的总价是对应的。如:1千克的`总价是2.14元,2千克的总价是4.28元......)

3、查表计算。

(1)20千克、30千克、50千克、100千克、400千克和3000千克的总价分别是()元、()元、()元、()元、()元和()元。

(2)0.6千克、0.8千克和0.09千克的总价分别是()元、()元和()元。

(3)说说你是利用什么规律能很快查表算出上面各题的结果的?

4、示范:查表算出25千克面粉的总价是多少元?

⑴让学生分组讨论。

⑵指几名学生讲讲他们是怎样查表计算的。

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比较简单合理的。(强调格式)

板书:42.8......20千克面粉的总价

十10.7......5千克面粉的总价

53.5......25千克面粉的总价

4.28×10+10.7=53.5(元)

答:25千克面粉的总价是53.5元。

思路:把25千克分成20千克和5千克,20千克面粉的总价是42.8元,5千克面粉的总价是10.7元,合起来就是25千克面粉的总价53.5元。

5、示范后练习:P.10页做一做:查表计算27千克、16.5千克面粉的总价。

(1)学生独立查表计算。

(2)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6、查表时,如果超过表内千克数,该怎么办?

三、运用

1、下面是一种花布的售价表。

学生独立查表计算。集体订正时可重点说一说大家是怎样算3.6米花布的总价的。

2、P.12页12题:一只梅花鹿高1.46米,一只长颈鹿的高度是梅花鹿的3.5倍。梅花鹿比长颈鹿矮多少米?

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四、体验:

谁能小结一下今天的学习内容及方法?

五、作业:

篇3:五年级计算机教案

本次课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趣味性练习,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享受篮球运动所带来的快乐,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通过校园花式篮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篮球、认识篮球、热爱篮球。通过小组间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成功的乐趣,培养同学间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精神。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合理评价,寓教于乐,课堂教学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个体差异,达成健身益智与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

校园花式篮球是新兴体育项目之一,它具有益智健身、趣味性强的特点,深受学生们喜爱。本课主教材安排了两手同步运双球,该项技术是校园花式篮球练习的一个基础动作,通过多种形式的针对性训练突破重、难点,即手对球的协调控制及手臂、指腕的柔和用力完成向下按压球与向上迎引球,提高两手运双球的能力,促进大脑的均衡发展;游戏《串糖葫芦》集素质训练、团结协作及趣味益智性于一体,本课选自校本教材《校园花式篮球》双球教学内容的两手同时运球单元教学计划第一课时。

三、学生分析

该水平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单手运球技术,对单手运球技术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弱侧手对球的控制能力比较弱,左右手运球能力存在差距,因此,需要增强弱侧手运球能力,让两手同步运双球更加熟练与协调。小学生对校园花式篮球充满着好奇,两手同时运球练习让学生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热情,达成运动参与的目标。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讲解示范、分层教学、组织比赛等循序渐进的组织过程,促使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生的自练、观摩、互动、比赛等学习过程,让全体学生掌握两手同时运球技术动作,能够连续运球10次以上,其中30%的同学能够达到熟练运球20次的优秀等级。

四、教学安全措施

教师在课前对场地器材进行安全检查,设计规划活动地点及器材的摆放。教师在课的开始部分检查学生服装,明确提出课堂要求,强调课堂常规,提醒学生练习时注意安全,发生丢球、跑球时要及时捡回。课中发现安全问题时及时解决,随时排查安全隐患。课后做好课堂评价,总结教学活动表现出的优缺点。

五、教学流程

作者简介:翟国胜,高级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唐山市名师,唐山市“十佳教师”,多节体育课荣获省市教学比赛一等奖,二十余篇论文在《中国学校体育》等杂志发表,出版专著《校园花式篮球》,完成三项省市课题研究。

点评:

一个大胆的尝试冲破了在小学体育课堂中运用“纯竞技运动技术进行教学”的思维模式,值得点赞。一个有益的实践凸显了一个学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化开发过程中的辛勤耕耘,值得学习。一个朴实的设计彰显出一个学校一节常态体育课的真实味道,值得品味。

回看教案,学习目标可观测性较强,教学流程较为清晰自然,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明确而到位。在“趣”字当头上,融入几个游戏活动,趣味性高;在“花”字串联中,围绕花式基本动作的学习,针对性强;在“实”字处理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球”字活动中,内容与过程的设计均能围绕着“球”来练习,一物多用。

抱着学习的态度,再领会文章的设计意图,也有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值得探讨。第一,从纵向上看,关于教学内容部分的撰写,是否都是内容,是否与教师活动或者学生活动相混淆,值得细细思考;关于运动负荷部分的撰写,在次数与时间的基础上是否要加上“强度”一小栏,可以慢慢讨论。第二,从横向上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是否要一一对应,值得研读。第三,在学习单个技术动作学习的基础上,可否将球类运动技能的教学融合于一些比赛或者游戏情境中进行。在小学阶段,可以将一些带有攻防意识的游戏设计贯穿于单个技术的练习之中,以期提高球类教学的趣味化程度、促进学生球类技术动作的掌握、增强学生的攻防意识。以上文字,算是一个多年从事篮球教学与训练的老师与作者的一个共同研讨,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点评。毕竟本人的水平也有限,未能达到点评的层次。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点评人: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袁志欢

一、教学指导思想体现体育新课程性质与理念

1.教师“通过开展校园花式篮球的两手同时运球与游戏练习”体现了新课程的“实践性”与“健身性”要求,即“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和“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具体要求。

2.教师“以‘趣’字当头,各环节的设计通过激情导趣,让学生快乐体验,合作学习”的思想符合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二、教学目标具体,可观察与可评价

“三维目标”明确、简洁、具体,课时层面“目标引领内容”体现清晰。尤其对技能目标的设计非常具有操作性、可观察与可评价性:如,“通过学习,掌握小篮球两手同时运球的动作技术,能够达到连续运球10次的标准”,教学目标的三要素非常清晰,明确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所要到达的程度是“连续运球10次”,检测性强。

三、教学过程规范有序,遵循体育教学规律

1.开始准备部分规范务实。除一般课堂常规外,既有“队列练习”的要求,又有充分的热身活动,如“蛇形慢跑”、“接力取球”、“趣味球操练习”共设计持续“5分钟”活动时间,为《校园花式篮球—两手运双球》的学习做好身心准备。

2.基本部分的内容搭配合理,关注学生身体全面发展。既有“两手运双球”教材内容,又有“课课练”—“串糖葫芦”游戏,在学习“两手运双球”的过程中既有“自主练习”、“结组练习”、“学生示范”,又有“模仿练习、集体练习”等,体现课堂教学过程中“主体与主导和谐并存”的思想。

四、教学方法、策略得当,发展学生运动能力为主

在本课的《校园花式篮球》的学习过程设计来看,教师没有拘泥于“技术细节”的学习,而是通过口诀的归纳总结,学习“两手运双球”基本“范”,这从本课技能目标“连续运球10次”也可反映教师的设计意图,体现了体育新课程要求的“降低运动技术学习的难度与广度,发展运动能力为主”的思想理念。

五、改进建议

1.关注“准备活动”内容既要有一般性准备活动,更应该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针对本课学习“两手运双球”,是否应该有“运球”的练习,而不仅仅就安排一般的球性练习。

2.“两手运双球”的学习环节,除了原地的练习外,是否应该考虑多种形式与变化的练习,如,次数的变化、方向的变化、位置的变化、频率的变化、距离的变化等。通过类似2~3种的变化练习,不仅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发展学生的体能与花式篮球的实践运用性。

篇4:浅谈五年级计算能力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运算速度,让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谈谈我的想法:

(一)加强口算能力培养,为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在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经营交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实践表明,小学生的口算能力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其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可持续的发展,而科学的口算训练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

1.要学生注重掌握口算的方法,打好基础。

如果教师只重视口算结果,忽视算理教学,则会致使学生口算速度慢,一旦形成计算习惯,将对口算技能的提高产生严重障碍。五年级学生要熟练掌握小数乘除法,和同分母或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等算理。例如“12.5÷0.1”时,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根据商不变的性质,然后按整数除法计算等。让每个学生都能说清算理,要做到勤提问,常提醒,严把关。

2.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做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只有口算练习形式多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练习的形式有多种:如自算(在教材中找口算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自己能算对几道)、互算(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评判)、口算竞赛、抢答赛、接力赛等,这些形式活泼、多样,学生比较喜欢。

(二)、熟记常用数据,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探索丰富的问题情景理解运算的含义,在保持基本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强调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和运算方法,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如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不仅有助于学生达到“正确、迅速”的要求,还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

让学生熟记这些常见的数据,并做到脱口而出,运用自如,不但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将终身受用无穷。

(三)、重视错例分析,做到对症下药。

在口算训练中,让学生当小老师、小医生,让他们进行找错、议错、改错的训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错误并改正,学生易于接受,这样能很好地防止类似的错误,把学生典型的错例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主要的典型错误有:

(1)运算顺序错误。如:400÷4×4=400÷16=25 16-8÷2=8÷2=4

(2)运算性质错误。如:0.25×(4+10)=0.25×4+10=11

(3)算理不清错误。如:1/7+5/7=6/14等。

通过集体“会诊”,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达到了既“治病”又预防的目的。

(四)、学生学习数学要“活”。

(1)活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题是由数字与运算符号构成的抽象枯燥的算式,学生训练时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根据儿童注意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起主导作用,且好奇好动好胜的心里特征。我们训练时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手,脑,口,耳等感官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技能。例如在练习形式上可采取接力,找朋友,纠错对比练习,等等。

如1.2×7÷1.2×7和1.2×7÷(1.2×7);5/8+3/8×2和(5/8+3/8)×2等。

(2)活学。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计算的思维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算法多样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和创新时机,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

如:12.5×7.2=12.5×(8-0.8)=12.5×8-12.5×0.8 =100-10 =90

12.5×7.2 =12.5×8×0.9=100×0.9=90

(五)学生自觉检查验算、有独立纠正错误的好习惯。

学生做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主要窗口。我们注意到,平时学生在作业中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其它题目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特别是在改错中,除了教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解更正外,很多同学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都是先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再来改。没有经过认真的查错、分析,我认为即使做了改正,下次还有可能在这个地方摔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交给他们一些分析的方法:错题发下后,不要一拿到本子,就动笔去改错题,要先看看是题目抄错了,还是运算顺序不正确,是计算法则混淆了还是简便方法用错了?弄明白原因后,再及时改正。良好的检查、验算习惯,也是计算正确性的有力保证。

(六)养成总结反思习惯,长期坚持必有好处

要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口算能力的培养和笔算速度的训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平时我每天放学之前十分钟做8道口算和8道计算题,谁做得全对谁就回家。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得到了提高。同时要求班级每个学生至少有二个本子:积累本、验算本。我讲课中的一些要点记在本子上,平时作业中的一些错例,摘录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并写出错误产生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而且在验算本上计算所有的题,经常这样做,能很好地避免和减少错误的产生。

篇5:五年级计算机教案

教学思路: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和梯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几何求积”的数学问题。由于在上述学习中,学生已通过操作、实验等积累了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剪、移、转、拼等)并初步领悟了“新旧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都为学生自主研究、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创造必要的条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导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并没有沿袭以往的教学思路,而是立足与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与经验,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实践应用”,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建构新知,解决问题,获得体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2、结合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和初步的假设、试验和验证等科学探究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断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体验数学再创造的乐趣,并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运用转化思想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一般梯形两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自由操作联想,作好新课孕伏。

师:对于梯形,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可让学生自由发表)利用你手中的梯形,动手折折、剪剪、拼拼,还能发现些什么?(学生独立操作,在此基础上,在同桌或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生1:我发现任何梯形都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

生2:我们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象三角形那样,通过重叠、旋转、平移,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

生3:我们发现将一个梯形沿着它的两条高剪开,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生4:我们发现梯形可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5:还可以将梯形先剪下一个小三角形,再将剪下的小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的方法和剩下的图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生6:我们认为还可以将梯形从中间剪开,分成两个梯形,然后将其中的一个梯形通过旋转、平移,和另一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略)

生7:在梯形的下面剪去两个小直角三角形,拼到上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8:将梯形上下对折,沿折痕剪开后所得的两个小梯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师:善于观察、勇于实践,才给同学们带来如此丰富的发现,真了不得!

[点评:引导自由操作,有利于在宽松环境中激活原有数学经验,为随后有目的的尝试、实验和验证做好铺垫。]

二、“假设——验证——交流”,体验数学再创造乐趣

1、假设

师:请大家再想一想,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你看出来了吗?

生:都是将梯形转化成了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师:同学们将转化后的新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进行比较,看看它们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你能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谈谈你的来推导?

生2:可不可以象三角形那样,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大平行四边形,再进行推导?

……

[点评:交流对问题的初步设想是准确把握学生已有数学现实的关键,这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随后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

2、验证:

师: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能不能经得住实验的验证。请大家借助手头的材料,小组互相合作,大胆试试看,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独立或合作尝试转化,教师深入倾听,对有困难学生进行必要的提示和启发。)

[点评:对数学材料实现“再创造”,不仅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同时也需要组员间的相互启发和教师的及时点拨与引导。]

3、汇报、交流、评价:

师:不少同学已经成功对自己的假设进行了验证,请哪个小组先来展示你们验证的结果和方法?(学生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各自的方法和结论)

生1:我们是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上下底的和,高就是梯形的高,而梯形的面积只有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掌声)教师表扬。

生2:我们组将梯形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因为:小三角形的面积=上底×高÷2,大三角形的面积=下底×高÷2,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 = (上底+下底)×高÷2。

生3:我们小组认为:将梯形上下对折,沿折痕剪开后所得的两个小梯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梯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下底的和,高就是梯形的高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更多精彩教学,尽在天下教育网!]

生4:我们小组沿着梯形的两条高,将梯形分成了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求出,但三角形的面积无法求出,因为三角形的底不知道。

生5:我认为可以求出,但不知是否正确?

师:说说看,说错了也没问题。

生5继续:单独求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比较困难,能不能将这两个三角形合并成一个大的三角形呢?因为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而且高又相等。

师:你很爱动脑筋,想法也很好,请同学们按照这位同学的思路去剪一剪,拼一拼,看看三角形的底与梯形有没有关系?

生6:我发现了,这个三角形的底应该等于梯形的下底与上底的差。这样,长方形的面积为“上底×高”,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为“(下底-上底)×高÷2”,合起来再化简即得“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生7:我们小组将梯形右下方的小三角形剪下,再翻转上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下底和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2×高”。

……

师: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通过我们刚才的观察,比较,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欣赏师:会用字母表示吗?

生:S=(a+b)h÷2

师:说一说各字母的意义。

[点评: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多种方法来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及时交流,展示个性化的研究思路与成果,整个引导过程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经历了“操作、观察、总结”的过程,经历了一个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既品尝了成功的体验,又激发了学生的实践欲望和创新能力。]

三、在实践中拓展、延伸

1、生尝试练习,帮助理解“横截面”的意义。

2、说一说计算梯形的面积应注意什么?

3、想一想,算一算:

出示圆木图,求圆木的根树。

4、计算:1+2+3+4+5+6+7+8+9= (想一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点评:有层次、有坡度、有趣味的练习,既能巩固所学的新知,又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四、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很大收获,谈谈你的收获。

2、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五、作业:(略)

教后反思:

探索新型情感性课堂教学,还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6:五年级计算机教案

算》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3页的例

1、例

2、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第14页的练习二。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以长方形面积公式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又是进一步探索并掌握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掌握了面积的意义和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习之后的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生活经验,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及数学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思考,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自主探究和主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这几年我们的城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在跟着镜头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城市建设规化图)定格在一块平行四边形花坛和长方形花坛上。

师:看到这两个花坛,你有什么数学问题要问?

生:长方形的花坛大还是平行四边形花坛大?

师:要判断哪个花坛大必须知道什么?

生:长方形的花坛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

师: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这节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板书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针对这一点,创设学生身边生活化的问题情境,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同时引出本节要解决的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出示例1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热热身好吗?看看谁的眼力好。游戏的名字叫做“猜猜谁的面积大”,先来看第一组!

生:我认为两个一样大,因为把1号图形上面的四个小方格补到空的地方也就成了2号正方形了。

师:看看是这样吗?对,真棒。请看第二组。这个呢?谁有想法?

生:我认为还是一样大的,把旁边的三角形移到右边补上,就拼成一个长方形了。师:大家听明白了吗?真善于观察。一起看看。你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真聪明,都观察出来怎么样把他们两个转化成一样的了。

师:通过这组小游戏,你有什么感受?

生:两个图形虽然样子不一样,但是只要变换变换他们就变成一样了。

师:通过转化就能一样的了,还有吗?

生:虽然图形的样子不一样,但是变变看,他们的面积是一样的。

师:还有想说的吗?

生: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不会求面积的图形,可以转化成一个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来求它的面积。

师:说的太好了。就像这个同学说的一样,在这组游戏当中蕴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把它叫做转化的方法。在今天这节上,我们就用转化的方法来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在游戏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为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打下基础。在本环节中,学生体会到独立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二)出示例2

师:你能把右图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

学生操作,小组交流操作情况。

师:谁愿意把你的转化方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们把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变成了长方形。转化的过程中,长方形的面积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长方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说明求出了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求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

生:沿着高剪开,能使拼成的图形出现直角,从而符合长方形的特征。

小结:尽管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都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并且知道转化前后面积的大小没有变化。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转化前后平行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讨论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讨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点拨。

学生汇报:长方形是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而来的。转化前后面积的大小没有变化,所以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下面请大家想一想,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呢?

(师板书“S=a×h”)

师小结:面对着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我们利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以后我们还要用这种思想方法继续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有疑后,给予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亲身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形成建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可能是笨拙的,观察、比较、概括可能会观点不一,或者不够完整,这都不重要,重要的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实践操作,自主生成的知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方便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完成“练一练”。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计算时应用了什么公式。

2.完成练习二第1题。鼓励学生尝试操作,讨论: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要使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相等,它的底和高可以分别是多少?

3.做练习二第2题。先让学生指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再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注意:测量的结果取整厘米数。

4.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4米,高是6米。

(1)高不变,如果底扩大2倍,则面积扩大多少倍?独立计算后汇报

(2)底不变,如果高扩大3倍,则面积扩大多少倍?

请大家猜一猜,面积怎样变化?再验证汇报,总结发现:高不变,底扩大多少倍,面积就扩大多少倍;高不变,底缩小多少倍,高就缩小多少倍。底不变,高扩大多少倍,面积就扩大多少倍;底不变,高缩小多少倍,面积就缩小多少倍。

上一篇:汽车产业园建议书范文下一篇:学校党建工作如何引领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