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钱会计理论的基点题目论文

2024-05-01

本钱会计理论的基点题目论文(精选7篇)

篇1:本钱会计理论的基点题目论文

关于成本会计理论的基点问题

成本会计在旧中国只是粗具雏形,在新中国才有巨大发展。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我国培育了数代成本管理人才,且其中不乏校校者,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并不曾在理论上充分反映。相对地说,成本会计在理论上不仅先天不足,并且后天失调,这从数十年一贯的成本会计教材可见端倪。约言之,从20世纪50年代起关于成本会计的理论阐述就是错误的,此后半个世纪中略有修补,但抱残守缺的基本思路末变。本文仅先就阐述成本理论的起点即基点略抒己见。

一、问题的提出

每一学科都是一个概念系统,它并非概念的堆集,而是按客观逻辑依次展开。《资本论》就是从商品二重性--价值--交换--货币--资本……依次展开。半个世纪以来对成本会计的论述自不例外:这些教材都不约而同地从分析商品二重性开始,从价值引向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由于成本不包含剩余劳动,于是从社会必要生产费引向成本本质。但都讳言成本!不直截说出成本是什么,回避给成本下定义。历史上大概只是唯心论的佛教禅宗讲顿悟,才主张第一义不可说。科学不能这样,马克思在《资本论》第l卷第5章阐述劳动过程时,就引用 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tool-makinganima心制造工具的动物。相形之下,一些成本文献老是从抽象到抽象,因为本质或实质终归是抽象,似乎在做文字游戏。

这些教材的作者对成本的本质或实质并不一定了然,当叙述到损失性费用时便破绽立见。许多文献将废品损失之类一律称为损失性费用,并不考察这些损失在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是否是正常的、必要的,能否避免的,都顾名思义地认定为非必要生产费。

上述教本就写道:损失性支出(如废品损失)虽不形成产品价值,也需列入产品成本。・…¨必须严格控制。这种不考虑生产力水平、对损失一律视同非必要生产费,主张严格控制,要求损失和消耗越少越好的片面观点,对指导成本管理实践只能有害无益。

不妨设想,某种废品损失在当今生产力条件下是正常的,必要的;为了坚持严格控制的理论指导,生产中很可以一味精工细作,因而废品确实可能下降。但是为此精工细作的所费往往超出降低废品的所得。物料消耗也是如此,例如机械运转要添加润滑油,多加固然浪费,如果一味控制,添加过少便会导致部件磨损,甚至出现大事故。固定资产寿命以及炼钢炉龄也不是越长越好,明眼人都清楚,可是一些成本教材中却孤立、静止地重复严格控制的说教,这不是理论远落后于实践吗引以上只不过是就成本论成本,省小失大。事实发展还不尽如此。深圳有一家南方玻璃公司,公司股票上市称 深南玻,在筹备股票上市时公司废品达40%以上。公司管理层居然宣称:必须坚持高废品率,赢得信誉,以便出口获得优价。这远不是传统的严格控制观念,也不是就成本论成本,而是就信誉,优价来看待废品。小荷刚露尖尖角!这正是一种成本管理的新视野,而成本会计理论是否值得更新呢!

此外,如百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以及可控制成本和不可控制成本,都是一对对辩证概念,其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又如辅助车间的若干种分配方法之间,分明存在辩证的联系和关系。

不妨顺便指出:上述三对辩证概念即六个成本名词或术语在中国成本文献中,往往不称成本而称为费用,如直接费用等等。成本与费用混淆不清。而且用费用表述成本的频率高得多川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当作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换言之,费用不应计人产品成本。可以认为,这是与国际接轨的开端,但两则对成本和费用的区分作了不正确的表述,只好另文讨论。这里只简述西方对二者的区分:成本是有效的成本 (un-expired cost),是可以计人库存 (当作资产)的成本 (inventorial cost)刊;而费用是失效的成本(exprired cost),当然也是不应计人库存并构成资产的成本。成本文献中构词不当的名词术语远不只上述,不赘述。

二、几点反思

(一)成本不属于价值范畴。《资本论》旨在分析资本剥削制度,因此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商品的二重性人手,正是抓住了要领;但是作为成本会计教材也从分析商品二重性开始,这是为了说明什么呢?可能是一些理论工作者依据马克思关于价值w的公式: W=C+V+m, 令成本为k,于是: w=k+m,移项:k=w-m 也就是:成本等于商品价值减剩余价值。但须指出:这里的成本k是一个抽象,或者说,它是成本的本质部分,即社会必要生产费的一部分,并非成本会计作为对象的现实的历史成本。

马克思早在《资本论》第3卷第1章指出,成本具有一种假象,似乎它是价值本身的一个范畴。不仅指明是假象,并且正面指出,成本这一范畴,同商品的价值的形成或同资本的增值过程毫无关系。(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资本论》第3卷第33页)。换言之,成本只是生产过程中的耗费,资本借生产耗费的过程来对劳动者实行剥削,但这种生产耗费与榨取的剩余价值率和量的大小程度是毫不相关的。由此可见,半个世纪以来借助从商品二重性人手来解说成本,从根本上是误会,从惟理上终于未能将成本是什么说明白。

(二)不能脱离生产力论成本。由于从商品二重性入手阐述成本,并由价值代表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推导出成本之本质是社会必要生产费的一部分;这种从抽象到抽象的推导是不必经过深思熟虑,完全可以从形式逻辑推导得出的。以上不加区分地将废品损失断定为不构成产品价值的说法,当然也是不遵从辩证逻辑而按照形式逻辑得出的推论。然而这毫厘之差,却谬以千里。

马克思曾举工厂纺织棉纱为例,假定把棉花纺成棉纱的时候,每天115磅棉花中有15磅没有变成棉纱,而是变成了飞花。如果损失这15磅棉花是正常的,在棉花的平均加1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这15磅棉花虽然不是棉纱的要素,但它的价值同形成棉纱实体的棉花完全一样,也加入棉纱的价值中。为了生产100磅棉纱,15磅棉花的使用价值必须成为飞花(同上书第3卷第232页)。由此可见,对飞花的损失,废品损失和其它类似损失,都应作如是观:即考虑平均加工条件。,也就是生产力水平。

一部人类社会史,特别是科技发展史中,每一进步的标志不是生产什么而是如何生产。乡村的水磨出现使人类进入农业社会,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人工业社会,而生产力的提高总是和成本呈反比例而下降。半个世纪以来,科技总是从代用和缩微以及上规模这三方面促使成本神奇般地飞速下降。代用的事例十分普遍,用玻璃纤维代铜线传输信息,用量少、成本低、传输的信息量多,几不可同日而语。缩微的典型是电子工业,由电子管发展到晶体管,再从集成电路发展到第儿代的集成电路。如今不到手掌大的计算器在20世纪40年代居然是要占用两间办公室的庞大装置,因此它的生产成本以每下降90%的高速度展现出来。而以上诸方面的结果又使世界对铜、钢铁等传统材料的需求日趋下降,对节约世界非再生产资源又是好事。

以上所谓一念之差,是指过去只是从概念推导得出成本本质是必要生产费的一部分,却未真正理解社会生产力才是区别必要与非必要生产费的分水岭,而生产力又可由人力推进而变动不居的。可是过去的成本文献中再不涉及从必要费与非必要费二者的区别中探讨从不同途径谋求降低成本的措施的可能性。这无疑是根本性的欠缺。可以认为,成本会计除了提供信息,更应把如何谋求降低和优化成本当成更主要的任务,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例如:

l、对非必要生产费可以从加强常规管理,尽可能地谋求节约;

2、对必要生产费同样可以因时因地制宜地有所作为:

其一是从技术改造或革新来提高生产力水平,使必要费转化为非必要费;

其二是采用优化的途径,即便生产技术上不曾变动,同样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我曾在拙著《经济效益审计》(1991年改革出版社版)第3章后另增附录专广]讨论优化,并就单指标、双指标、多指标直至系统优化逐一举例。扼要说来:

(1)单指标。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对任何技术经济指标如炼钢炉龄、设备、房屋使用寿命、废品率、实收率等都可从为此付出的代价,和因此所获的效益,从正负、得失之间权衡优劣。

(2)双指标。最直接的是从二者的权衡中取舍小失获大利的途径,此外可采趋利避弊的作法,例如锌矿石因埋藏不深导致氧化,以致浮游选矿中氧化矿难选,流失大而实收率低,而冶炼过程中氧化与硫化矿石并无差别,实收率都在90%以上。于是,在选矿过程中尽可能少地提高精矿品位,留待冶炼过程提高金属纯度,以减省有益资源的流失。退一步,产氧矿的`矿山总有未经氧化的硫化矿,而且总是氧化矿占少量。于是不妨尽可能提高硫化矿的精矿品位,使之与精矿品位不高的氧化矿混合,既达到约定的精矿品位标准,又降低了资源流失。

(3)三个相联的指标。这时相互比较权衡的因素既多,避弊趋利的思路更广宽。要言之,纳入考察的指标越多,更利于适用系统分析。补述一句:运用唯物辩证法,除了对单指标运用一分为二,其余是讲联系;归根到底,一一分为二仍然是考察分为二的双方的联系,分的目的是找到二,从而看双方联系。由此可见,优化讲系统分析,实际是辩证法。

三、生产二重性

看来从商品二重性的分析人手来阐述成本,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并且因为忽视生产力水平对成本的决定性意义,从此脱离成本与生产力以及产品和市场之间依存制的联系和关系,局限于就成本论成本,使成本会计从理论上走向死胡同,因而有必要从根本上考虑改革。正确的选择应政从生产二重性出发。生产过程既是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过程,同时也是产品的形成过程。投入和产出是活生生的现实,彼此又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投人是为了产出,没有投入便没有产出;不求产出自然不会投入,无效的产出也使投人变成浪费。

从分析生产二重性出发,再从生产的耗费直接引出成本的概念和定义,从生产的目的和结果引向产品和市场。从此成本和产品再不是彼此分离、孤立的概念,永远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而这种统一中又以生产力为中间的基本连结链,这里包含双重意义:一是产品成本水平基本取于当前生产力水平,前者按后者的不断提高而呈反方向下降;二是社会进步、生产力进步不取决于生产什么,关键是如何生产,说到底生产中是生产力为主导才将人、财、物的耗费转换特区财会为产品(劳务)的。这样的表述对第一、二、三产业都适用,是成本计算期有长(例如造林、房地产开发)有短(女助Ul工业),不容许人为地一刀切。《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计算朔规定为月、季、年;而《财务通则》又规定三项费用当作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缘于数十年来对产品成本的理解十分狭窄,几乎在理论上局限于工业产品的结果。对于十年树木的林业以及起码一年以上甚至长达三、五年的房地产开发业,如果不另作补充规定,便会使这类行业或产业在产品竣工或成材可以销售前数年无端在帐面上出现虚亏!

如上所述,从分析生产二重性,一方面从生产耗费引出成本,再从成本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引出成本本质,冉从本质与非木质部分的区分引出如上所述如何分别采取不同途径谋求降低不同部分成本的相应措施。仅就此而论,这样的逻辑顺序不仅顺理成章,而且符合从具体到坤象的认识进程。且再从成本的偶然性说起。

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和存在形式,产品成本涵盖的因素多,偶然的因素便多,最典型的是技术上的正负公差;可见实际(历史)成本乃是诸多偶然表现的综合。持传统观念的会计师往往坚持他们计算的成本是 准确无误的。不错,用他们计算的成本结算当期损益也会是准确无误的,但他无法说明其中某些成本项目或子目忽然升高或降低了。四此有人说,一些实际成本往往不如计划成本更具有代表性,原因之一是计划成本多少剔出了成本中若干偶然偏离的因素。由此可见,如果能完全剔除实际成本中的一切偶然部分,余下的必然部分便是成本本质,也就是不包括剩余劳动的社会必要生产费。我们就是从具体到抽象来得出成本本质,即正常的、必要的和不可避免部分。从辩证观点看问题,生产力是变动不居的,既可以通双革来促生产力提高,还可利用各种方法来优化成本结构,从而达到降低必要费的目的。

篇2:本钱会计理论的基点题目论文

一部人类社会史,特别是科技发展史中,每一进步的标志不是生产什么而是如何生产。乡村的水磨出现使人类进入农业社会,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人工业社会,而生产力的提高总是和成本呈反比例而下降。半个世纪以来,科技总是从代用和缩微以及上规模这三方面促使成本神奇般地飞速下降。代用的事例十分普遍,用玻璃纤维代铜线传输信息,用量少、成本低、传输的信息量多,几不可同日而语。缩微的典型是电子工业,由电子管发展到晶体管,再从集成电路发展到第儿代的集成电路。如今不到手掌大的计算器在20世纪40年代居然是要占用两间办公室的庞大装置,因此它的生产成本以每10年下降90%的高速度展现出来。而以上诸方面的结果又使世界对铜、钢铁等传统材料的需求日趋下降,对节约世界非再生产资源又是好事。

以上所谓一念之差,是指过去只是从概念推导得出成本本质是必要生产费的一部分,却未真正理解社会生产力才是区别必要与非必要生产费的分水岭,而生产力又可由人力推进而变动不居的。可是过去的成本文献中再不涉及从必要费与非必要费二者的区别中探讨从不同途径谋求降低成本的措施的可能性。这无疑是根本性的欠缺。可以认为,成本会计除了提供信息,更应把如何谋求降低和优化成本当成更主要的任务,这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例如:

1、对非必要生产费可以从加强常规管理,尽可能地谋求节约;

2、对必要生产费同样可以因时因地制宜地有所作为:

其一是从技术改造或革新来提高生产力水平,使必要费转化为非必要费;

其二是采用优化的途径,即便生产技术上不曾变动,同样能有效地降低成本。我曾在拙著《经济效益审计》第3章后另增附录专广]讨论优化,并就单指标、双指标、多指标直至系统优化逐一举例。扼要说来:

单指标。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对任何技术经济指标如炼钢炉龄、设备、房屋使用寿命、废品率、实收率等都可从为此付出的代价,和因此所获的效益,从正负、得失之间权衡优劣。

双指标。最直接的是从二者的权衡中取舍小失获大利的途径,此外可采趋利避弊的作法,例如锌矿石因埋藏不深导致氧化,以致浮游选矿中氧化矿难选,流失大而实收率低,而冶炼过程中氧化与硫化矿石并无差别,实收率都在90%以上。于是,在选矿过程中尽可能少地提高精矿品位,留待冶炼过程提高金属纯度,以减省有益资源的流失。退一步,产氧矿的矿山总有未经氧化的硫化矿,而且总是氧化矿占少量,

于是不妨尽可能提高硫化矿的精矿品位,使之与精矿品位不高的氧化矿混合,既达到约定的精矿品位标准,又降低了资源流失。

三个相联的指标。这时相互比较权衡的因素既多,避弊趋利的思路更广宽。要言之,纳入考察的指标越多,更利于适用系统分析。补述一句:运用唯物辩证法,除了对单指标运用一分为二,其余是讲联系;归根到底,一一分为二仍然是考察分为二的双方的联系,分的目的是找到二,从而看双方联系。由此可见,优化讲系统分析,实际是辩证法。

三、生产二重性

看来从商品二重性的分析人手来阐述成本,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并且因为忽视生产力水平对成本的决定性意义,从此脱离成本与生产力以及产品和市场之间依存制的联系和关系,局限于就成本论成本,使成本会计从理论上走向死胡同,因而有必要从根本上考虑改革。正确的选择应政从生产二重性出发。生产过程既是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过程,同时也是产品的形成过程。投入和产出是活生生的现实,彼此又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投人是为了产出,没有投入便没有产出;不求产出自然不会投入,无效的产出也使投人变成浪费。

从分析生产二重性出发,再从生产的耗费直接引出成本的概念和定义,从生产的目的和结果引向产品和市场。从此成本和产品再不是彼此分离、孤立的概念,永远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而这种统一中又以生产力为中间的基本连结链,这里包含双重意义:一是产品成本水平基本取于当前生产力水平,前者按后者的不断提高而呈反方向下降;二是社会进步、生产力进步不取决于生产什么,关键是如何生产,说到底生产中是生产力为主导才将人、财、物的耗费转换特区财会为产品的。这样的表述对第一、二、三产业都适用,是成本计算期有长有短,不容许人为地一刀切。《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计算朔规定为月、季、年;而《财务通则》又规定三项费用当作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缘于数十年来对产品成本的理解十分狭窄,几乎在理论上局限于工业产品的结果。对于十年树木的林业以及起码一年以上甚至长达三、五年的房地产开发业,如果不另作补充规定,便会使这类行业或产业在产品竣工或成材可以销售前数年无端在帐面上出现虚亏!

如上所述,从分析生产二重性,一方面从生产耗费引出成本,再从成本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引出成本本质,冉从本质与非木质部分的区分引出如上所述如何分别采取不同途径谋求降低不同部分成本的相应措施。仅就此而论,这样的逻辑顺序不仅顺理成章,而且符合从具体到坤象的认识进程。且再从成本的偶然性说起。

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和存在形式,产品成本涵盖的因素多,偶然的因素便多,最典型的是技术上的正负公差;可见实际成本乃是诸多偶然表现的综合。

篇3:论语文“工具论”的理论基点

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 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 就叫语文。这个名称是从一九四九下半年用起来的。解放以前, 这个学科的名称, 小学叫“国语”, 中学叫“国文”, 解放以后才统称“语文”。

“语文”一名, 始用于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此前中学称“国文”, 小学称“国语”, 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 以为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文本于语, 不可偏指, 故合言之。……其后有人称为“语言文字”, 有人释为“语言文学”, 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 惟“文字”之含义较“文学”为广, 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课本中有文学作品, 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 可以证之。第一种解释之“文字”, 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 则亦与原意合矣。

“语文”一名, 始用于1949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当时想法, 口头为语, 笔下为文, 合成一词, 就称“语文”。自此推想, 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文谓文字, 似指一个个的字, 不甚惬当;文谓文学, 又不能包容文学以外的文章。

通过以上三段, 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信息:第一, 叶圣陶先生这里讲的“语文”就是针对中小学而言的语文课程, 解释“语文”的由来以及所指内容, 实质上就是在探讨语文课程的本质, 从本体上探讨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第二, 尽管叶圣陶先生对语文课程的解释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确定, 但本质上是“语文=语言”, 这点是确定的。无论是“语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还是后来别人衍化的“语文=语言+文字”, “语文=语言+文学”, “语文=语言+文章”, “语文=语言+文化”等观点, 其实在本质上都没超出“语言”的范畴。其实这也是后来工具论者们论证语文课程“工具性”的逻辑基础。

这个观点, 归根结底, 是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独立设科以后语文课程实践与发展的一个总结, 从上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 尽管他对“语文”定义的解释是在建国后, 但是其论述的起点是“解放前”, 当然也只能是解放前。因为, 新中国关于语文课程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基本还是空白的。这一点我们必须认清, 因为它同时也是正确看待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定义甚至“工具论”的重要前提。尽管李维鼎、李海林等为代表的“言语论”派在批判工具论的时候, 将“语文=语言”作为批判的靶子, 但是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考虑这个定义, 它还是有着很厚实的实践基础的, 其本身就是对建国前语文课程“主要实践”的一个准确解读和理性总结。

传统的语文课程的载体是文言, 现代语文课程的载体却是白话。换句话说, 这个时期的语文课程实践, 是以语言的转化——文言转化为白话为中心的。因此, “语言”在现代语文课程的这个转换期肯定会被凸显, 成为现代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这样说, 我国现代语文尤其是建国前语文课程的主要实践, 就是中国近代语言文字的变革。众所周知的清末的“语文现代化运动”, 其发展的历程就可以证明———经历“切音字运动”、“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拉丁文运动”、“汉字简化运动”, 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达到了高潮。正如顾黄初先生所说的:

“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 主张言文一致、国语统一, 成了时代的潮流。众多新派人物都认为, 在中小学都应该说普通话、教普通话 (国语) , 读白话文、写白话文 (国语文) 。于是在教育部的首肯下, 小学、初中语文学科的名称都改为‘国语’, 小学生专学白话, 初中生主学白话, 兼学文言, 高中生则仍用旧名‘国文’, 主学文言、兼学白话。这种‘国语’、‘国文’并存的局面, 一直延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前夕。”

这毫无疑义是一场思想体系、价值观念的转变;但是, 同时更是一场“语言”转换的重大实践。因为, 语言与思想观念是直接同构的, 没有语言的观念是不可能实现的, 没有观念的语言同样也是不可想象的。黎锦熙先生更是进一步指出“国语运动史上的分期, 就可以代表社教方面国语 (即语文, 笔者注) 教育的沿革。”[5] (他认为国语运动历经五十多年, 并分为六期, 每期十年:1898———1907年的“切音”运动时期;1908年———1917年的“简字”运动时期;1918年———1927年的“注音字母”与“新文学”联合运动时期;1928年———1937年的“国语罗马字”与“注音符号”推进运动时期;1938年———1947年的“注音国字”与“拉丁化新文字”潜赛运动时期;1948年的“基本教育”与国语教育配合运动时期, 但因战事而中断。)

叶圣陶先生正是把握了这个时期语文课程的本质或者说准确的课程取向所在, 才如此定义“语文”概念的。从这个角度来看, “语文=语言”还是有其特殊历史背景和科学历史依据的。

在分析叶老“语文=语言”这个语文定义界定时, 不难发现:如果站在建国之前包括建国之后的一段时期之内,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它的确是对这个时期语文课程主要实践的理性总结;而后来的研究者似乎对这个问题忽略了, 尤其是言语论者。言语论派在批判工具论时, 将这个基点进行了彻底否定, 没有看到它的历史合理性;尽管人文论者没有否定这个基点, 甚至是在这一基点之上进行论证的。但是, 如果细加分析就不难发现, 这种做法也是没有看到语文课程具有历时性的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尤其是从改革开放以来, 发生了重大变化, 再将“语文”定义为“语言”是值得商榷的。

笔者并不是否认这类批判, 毕竟叶圣陶先生的观点是对特定历史时期语文课程的反映与总结, 而建国后尤其改革开放后, 语文课程的取向早已不再是“文言与白话”的冲突了。“语文=语言”即把语文课程界定为语言, 的确是有待商榷的;但是, 必须指出的就是:这不是批判与否认“语文=语言”在建国前以及建国后一段时期的理由和根据, 我们不能老是犯“以今例古”的错误, 我们必须正确地历时地看待“工具论”, 必须坚决防范单纯从逻辑角度来推理论证语文课程性质的研究。

所以, 我们在研究语文课程性质的时候, 无论是批判还是论证一种观点,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语文课程的历时性———确定自己是在研究哪个时期的语文课程, 才能有的放矢。否则容易步入纯粹学术推理论证的漩涡, 即容易脱离历史背景, 易形而上学, 学术研究变为逻辑推理, 从而陷入既不是量化研究, 更不是质的研究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138页.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料学出版社, 1980, 730页.

[3]《叶圣陶答教师的一百封信》[M].北京:开明出版社, 1989年, 9页.

[4]王松泉韩雪屏王相文.《语文课程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0页.

篇4:本钱会计理论的基点题目论文

【摘 要】本钱治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治理的重要内容,是进步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本钱核算是本钱治理的基础工作。搞好本钱核算工作,是实现企业本钱治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对最大限度地挖掘降低本钱、用度的潜力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如何做好本钱核算工作,是会计职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题目。

【关键词】施工企业 工程项目 本钱核算

一、题目的提出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本钱核算,就是将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用度,通过“工程施工”、“制造用度”等科目进行回集汇总,然后再直接或分配计进各本钱核算对象,计算出工程项目的实际本钱。

由于施工企业产品具有单一性、生产周期长、生产地点的不确定性及造价高等特点,本钱核算工作与产业企业相比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在执行建造合同准则以后,施工企业的本钱核算工作较以前又有了较大幅度地调整。在此,笔者针对目前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题目,谈一谈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本钱核算题目。

二、本钱核算若干具体题目

1.关于本钱核算对象的确定题目

目前,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本钱核算存在的主要题目就是本钱核算对象过于粗放。当然,本钱核算对象假如划分的过细,会出现很多间接用度需要分摊,徒然增加核算工作量,事倍功半,缺乏现实意义。本钱核算对象划分要公道,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确定呢?

本钱核算对象的划分方法大致有如下四点:⑴建筑安装工程一般应以每一独立编制施工图预算的单位工程为本钱核算对象,对大型主体工程应尽可能以分部工程作为本钱核算对象。⑵规模大、工期长的单位工程,可以将工程划分为若干部位,以分部工程作为本钱核算对象。⑶同一工程项目,由同一单位施工,同一施工地点、同一结构类型、开工竣工时间相近、工程量较小的若干个单位工程,可以合并作为一个本钱核算对象。⑷企业内部独立核算的机械施工、运输单位使用自有施工机械或运输设备进行机械作业,其本钱核算对象一般应以施工机械和运输设备的种类确定,或者直接以每台机械或设备为本钱核算对象,俗称“单机核算”。

2.关于本钱项目的确定题目

本钱核算对象确定后,所有的原始记录都必须按照确定的本钱核算对象填制。为正确反映各个本钱核算对象应负担的生产用度,应按每一本钱核算对象设置工程本钱明细帐,并按本钱项目分设专栏。建筑安装工程本钱项目一般包括直接人工费、直接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和间接用度。每项用度都有其特定内容,也都有与其他用度相关之处,熟悉这些,对本钱核算非常重要。一般项目都能正确设置本钱项目,但在使用中却轻易出现概念不清的题目,仅以直接人工费项目为例。直接人工费项目包括直接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的工人的工资及自工地仓库运料至施工现场的运输工人工资等内容,但不包括材料采购职员、施工机械操纵职员及材料到达工地仓库以前的搬运、装卸工人工资。但实际工作中,把材料采购职员的工资列在人工费项下的却不鲜见。企业内部独立核算的机械施工、运输单位使用自有施工机械或运输设备进行机械作业,其本钱项目一般分为人工费、燃料及动力费、折旧及修理费、其他直接费和间接用度。 3.关于本钱核算的科目设置和使用题目

运用“工程施工”科目应留意的题目是,属于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和其他直接费等直接本钱用度,可直接计进,间接用度则先在“制造用度”科目进行核算,月份终了,再按一定分配标准,分配计进各本钱核算对象。“合同毛利”科目核算各项工程施工合同确认的合同毛利。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尚未完工工程施工合同本钱和合同毛利。

运用“制造用度”科目应留意的题目是,企业行政治理部分为组织和治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治理用度,应当计进“治理用度”科目,不在本科目核算。期末,按照各本钱核算对象应负担的间接用度进行分摊,借记“工程施工―合同本钱(间接用度)”,贷记本科目。

运用“机械作业”科目应留意的题目是,从外单位或本企业其他内部独立核算的机械站租进施工机械,按照规定的台班费定额支付的机械租赁费,直接记进“工程施工”科目,不通过本科目核算。该科目贷方记录分配计进“工程施工”、“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的用度。

运用“辅助生产”科目应留意的题目是企业下属内部独立核算的机械作业单位,所发生的生产用度,应在“机械作业”科目核算,不使用本科目。该科目贷方记录分配计进“工程施工”、“机械作业”、“治理用度”和“其他业务支出”、“在建工程”等科目的.本钱或用度。

4.关于本钱核算程序题目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施工企业和单位须执行建造合同准则,并按规定在会计期末确认合同收进和合同用度,因此,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本钱核算程序较以前有了重大改变。具体表现在增加了对合同预计总本钱的计量、对完工进度的计算和当期合同收进、合同毛利和合同用度的确认。

5.关于各项用度的具体核算与分配题目

⑴人工费的核算。首先由劳动工资部分根据考勤表、施工任务书和承包结算书等,每月向财务部分提供“单位工程用工汇总表”。然后财务部分据此编制“工资分配表”,按受益对象计进本钱和用度。

⑵材料费的核算,必须由物资治理部分根据发出材料的用途,划分工程耗用与其他耗用的界限,只有直接用于工程的材料才能计进该本钱核算对象的“材料费”本钱项目,而为组织和治理工程施工所耗用的材料及各种施工机械所耗用的材料,应先分别通过“制造用度”、“机械作业”等科目进行回集,然后再分配到相应的本钱项目中。

⑶机械使用费的核算。租进机械用度一般都能分清核算对象,自有机械用度,应通过“机械作业”科目回集并分配。分配方法主要有台班分配法、预算分配法及作业量分配法。

⑷其他直接费的核算。其他直接费一般都可分清受益对象,发生时直接计进本钱。

⑸间接用度的核算。间接用度的分配一般分两次:第一次是在已完工程和未完工程之间进行分配,第二次是将第一次分配到已完工程的用度再分配到各本钱核算对象中。分配的标准是,建筑工程以直接费为标准,安装工程以人工费为标准,产品(劳务、作业)的分配以直接费或人工费为标准。

篇5:医院全本钱会计核算的探讨论文

一、医院全本钱会计核算的产生原因和必要性

1、实行医院本钱会计核算是适应对医院医疗本钱核算的需要。

现行医疗服务价格定价多少是公道的,我们没有依据,同时非营利医疗机构在享受补助的同时,却行动艰难,这是由于医疗机构没有做本钱核算,或是做了也是停留在内部核算职工奖金的水平上,无法解决医院对本钱核算的现实需求与体制改革的需要。一个社会假如没有本钱记录,不会有一个很完善的能够保证客观的定价系统,所有的治理手段在市场下都是脆弱的,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只有在全社会基础上取得均匀本钱后,在均匀本钱的基础上,才会有医院公道的本钱价格。本钱核算应是社会行为,不是医院单独的行为。

2、实行医院本钱会计核算是医院自身的需要。

我国医院可分为非营利医院和营利医院,其中大部分为非营利医院。他们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以最小的投进获得最大的利益,包括利润和社会效益。本钱核算是一种代表资源的公道配置的治理方法,对资源的利用、效益、本钱指标进行综合公道评价。医院应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条件下增收节支,用最低的本钱提供最好的服务。

二、医院本钱核算应并进会计核算体系

医院存在本钱核算与会计核算各自独立和相互脱节的现状,但本钱核算不应在会计核算体外运行,医院应改变这种状况,使以财务会计核算为核心的本钱核算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会计法》规定医院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收进、支出、用度、本钱的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因此本钱核算的大部分数据应从会计资料中取得,以保证取得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公道性。减少数据传递及核算环节,进步工作效率和正确率。本钱会计核算可使医院的本钱核算及考核工作,更加及时、正确、直观,为医院治理层和科室治理提供正确依据,进步决策的化水平。本钱会计核算增加了临床科室、行政后勤科室之间,相互监视、相互制约的透明度。

三、医院本钱会计核算的对象

医院应根据自身治理需要,鉴戒本钱核算与本钱治理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制订行之有效的本钱会计核算方法,包括建立本钱治理,规范核算单位的收进、用度项目和收支范围,健全本钱会计制度,建立本钱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本钱效益的评价工作等。医院实行本钱会计核算,包括医疗本钱核算和药品本钱核算。下面我们主要指医疗本钱核算,医疗本钱用度分为直接用度和间接用度。

直接用度,即医院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可以直接计进医疗支出的用度。包括医疗科室开支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低值易耗品、药品费、业务费、修缮费、购置费、租赁费和其他用度。

辅助科室中能明确为医疗服务的科室或班组的用度支出,如一般医院的营养食堂、洗衣房等的支出,基本上是为医疗业务服务的,可直接计进医疗支出。

提取修购基金应按固定资产使用部分分别计进医疗支出。

间接用度,即不能直接计进医疗支出或药品支出的治理用度。包括医院行政治理部分和后勤部分发生的.各项支出,以及职工费、咨询诉讼费、坏账预备、科研费、报刊杂志费、租赁费、无形资产摊销、利息支出、银行手续费、汇兑损益等。

间接用度按医疗科室的职员比例进行分摊,并按支出明细项目逐项进行分配。为医院经营构建本钱上风和价格竞争上风,医院要在深化、细化科室本钱核算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本钱控制工作。

四、本钱核算的科目设置与本钱回集

在医院医疗收进明细科目下设各临床、医技科室明细科目,除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科室外,也应包括检验、放射、手术室、功能检查(心电图、脑电图、内窥镜、超声波……)、理疗、同位素、放疗,以及注射室、换药室、急诊室等各种直接为病人服务的诊断、科室。门诊部挂号费也暂作直接临床处理。

从可操纵的角度出发,保持与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口径一致,在现有的医院会计科目基础上可增设“直接临床本钱”、“间接服务用度”、和“治理用度”三个科目作为本钱会计核算的账户。

“直接临床本钱”账户用多栏式账页,按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设一级明细科目,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职员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保障费、公务费、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低值易耗品、业务费、购置费、修缮费、租赁费和其他用度等直接记进各该账户。其他各项间接用度可根据发生的地点或部分经过一定的分摊程序转进该账户。“直接临床本钱”账户除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科室外,也应包括检验、放射、手术室、功能检查(心电图、脑电图、内窥镜、超声波……)、理疗、同位素、放疗,以及注射室、换药室、急诊室等各种直接为病人服务的诊断、治疗科室。门诊部挂号费也暂作直接临床处理。该账户期末将各科室项目本钱汇总后转进“医疗支出”科目和对应的明细科目,保证与现有的科目设置的衔接和项目本钱的核算。

“间接服务用度”账户用多栏式账页,锅炉房、洗衣房、供给室、修理室、药剂科室等不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诊断服务,而是为临床医技各科提供必要的劳务供给的科室所发生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低值易耗品、业务费、购置费、修缮费、租赁费和其他用度等直接记进各该账户,期末通过汇集后,按提供劳务的种类和情况,经过一定的分配,用用度分配表分配到各“直接临床本钱”科室。

“治理用度”账户用多栏式账页,行政治理部分与后勤部分的所发生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低值易耗品、业务费、购置费、修缮费、租赁费和其他用度等直接记进各该账户。期末经过一定的分配方法,用用度分配表分配到各“直接临床本钱”科室与各“间接服务用度”科室。

医院本期发生的各项用度通过用度的分配,均已回集到“直接临床本钱”科目,这样就可得出各科室的实际总本钱,期末如能汇集该科室所完成的各种劳务量(医疗或诊断工作量)的合计数,即可算出其出单位本钱。

五、医院本钱会计核算的

以上是对本钱会计核算的构想,政府应出台相关文件,指导和支持全本钱控制工作。这是由于政府同一指导是加强和规范全本钱核算治理工作的关键,进一步完善医院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定是全本钱控制顺利实施的保证,必要的资金支持是全本钱核算经济治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篇6:本钱会计理论的基点题目论文

一、传统本钱计算在现代制造环境下的局限

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为了降低本钱、进步产量、改善产品质量,并且更加及时的满足顾客需要,众多采用了即时制造系统(以下简称JIT)、计算机辅助设计(以下简称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以下简称CAM)柔性制造系统(以下简称FMS)和计算机集成制造(以下简称CIM)等先进生产治理系统。现代制造企业的主要特征是: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低存货、高度自动化、快产出、最大的灵活性和先进的信息技术。这些革新使人们的留意力转移到市场效力、技术工艺和产品设计上来。与此同时,治理者们必须通过财务本钱信息判定他们的决策对公司利润所产生的。因而,正确、相关的本钱信息是企业在剧烈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实现盈利的关键。当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作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当技术稳定,而且当产品的变动范围有限时,传统的、以数目为基础的本钱计算系统是有用的。然而,伴随着制造环境的变化,企业的本钱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动,产品多样化趋势愈加明显,传统本钱计算的局限越来越从两个主要方面暴露出来。

首先,传统的本钱计算系统以产出量为基础,采用较单一的间接本钱分配率,将间接本钱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该系统赖以成立的假设条件是:所有产品或服务从间接本钱发生中所获得的好处与间接本钱分配所采用的基础(如直接人工小时或本钱金额)是等比例的。也就是说,直接人工含量越高的产品应对更多的间接本钱负责,所以它们需要承担更多的间接本钱分配额。然而,在现代制造环境中,以直接人工为基础的间接本钱分配率有意夸大了那些高直接人工含量产品的本钱,且人为缩小了另一些利用更多自动化生产的产品本钱。此外,众多组织资源,诸如生产预备及材料操纵作业或交易的本钱,均与产出的实物数目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传统本钱计算系统在将这些支持性资源消耗分配给产品或服务时,通常会导致产品本钱的歪曲。

其次,本钱构成的变化和产品多样化的要求,更加加剧了传统本钱计算系统所导致的本钱歪曲。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环境中,人工本钱居全部制造本钱的统治地位,传统本钱计算系统将其核心定位于计量和控制直接人工本钱,显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技术密集型为主导的现代制造环境中,人工本钱的含量越来越低,间接本钱反而跃居份额最大的本钱,以直接人工本钱为基础确定的间接本钱分配高达600%,甚至高达1000%都已是屡见不鲜,由此分配对结果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也就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传统本钱计算系统所造成的本钱歪曲在多样化产品的企业尤为严重。数目、规格和多样化程度不同的产品,消耗的支持性资源也存在巨大的数目差异。随着产品的多样化程度进步,为处理交易和支持性作业量所需的资源量也将进步,传统本钱系统下的产品本钱歪曲也因此而加剧。大量事实证实:传统本钱计算系统将多计大规格、高产量产品的本钱,同时少计小规格、低产量产品的本钱的。

二、作业基础本钱会计的运行程序

为了客观反映产品本钱,正确评价不同产品的盈利能力,必须将间接本钱恰当地追溯至终极产品,其中关键则在于找到间接本钱进进各单个产品的合乎情理的分配基准。作业基础本钱会计因此应运而生。

作业基础本钱计算(以下简称ABC)是一种基于产品或服务对作业的消耗而导致资源消耗,从而将本钱分配至产品或服务的本钱计算。这种本钱计算方法的条件是: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由作业完成,而对作业的需求所耗用的资源导致了本钱。资源被分配给作业,及其后作业被分配给本钱对象均基于它们的耗用。

(一)ABC系统的基本专业术语:作业、资源、本钱对象和本钱动因

作业即组织内部进行的工作,它包括一系列行动、活动或工作。作业也可定义为有利于ABC目的的、组织内部所进行的活动的集合体。比如存货移动就是一项仓库作业。

资源(resource)是在作业进行中被运用或使用的要素。如,薪金和材料就是实施作业的资源。

本钱对象是那些需要进行本钱的任何一种终极项目,例如任何一位顾客、产品、服务、合同、项目或其他需要进行单独的本钱计算的工作单元。本钱动因是导致作业的本钱变动的任何因素。它也是用以将本钱分配到作业,且由作业分配到其他作业、产品或服务的可计量的因素。本钱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两类。

资源动因(resource driver)是对一项作业所消耗资源数目的计量。它用以将作业消耗的资源本钱分配给一个特定的本钱池。比如某作业所占据的面积比例,可用以计量该作业对厂场价值的消耗。

作业动因(activity driver)是本钱对象对作业需求的频度和强度的计量。作业动因用以将本钱池的本钱分配给本钱对象,例如某完工产品中不同部件的数目,可用以计量该产品对材料整理作业的消耗。

(二)ABC系统的程序设计

一个ABC系统至少应包含三个主要步骤,即:(1)识别资源本钱和作业;(2)将资源本钱分配到作业;(3)将作业本钱分配到本钱对象。

步骤一:识别资源本钱和作业

设计ABC系统的第一步即识别资源本钱并进行作业。资源本钱为完成各种作业而发生,大多数资源本钱都体现在总分类帐的一级明细帐户中,如材料、物料、采购、材料整理、仓库、办公场地、家具用具、建筑物、设备、公用事业设备、薪金和福利、工程等。

作业分析是识别和描述一个组织中所作的工作(作业)。作业分析通常采用从已有的文件和报告中收集数据,并且采用问卷调查、观察、与核心人物直接交谈等形式。作业分解的详略程度则取决于系统的目标。

为了便于本钱分配和计算,通常将制造过程的作业区分为四类:

1、单位级作业(unit-level activity):是因每一产品单位而发生的作业。单位级作业发生于完成一个单位产品的每一时间,比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运用,部件的插进,每一项检验等均是单位级作业。

2、批别级作业(batch-level activity):是因每批或每组产品而非每一单位产品而发生的作业。批别作业发生于生产一批产品的每一时间,比如,机器调整、采购订单、生产计划、每一批的检验等都是批别级作业。

3、产品级作业(product-sustaining activity):是为支撑各不同产品的生产而发生的作业。它通常包括产品设计、部件治理、工程变更指令的发出、紧急事务处理等。

4、设备级作业(facility-sustaining activity):是在总体上为支撑所有产品生产而发生的作业。它通常包括保安、保险、维修、工厂治理、工厂折旧、支付财产税等。

步骤二:将资源本钱分配给作业

作业驱动资源本钱的耗用。资源动因被用以将资源本钱分配给作业。选择一个好的资源动因的重要标准之一即因果关系,典型的资源动因包括:(1)用于公用事业的仪表数:(2)用于薪酬相关作业的雇员人数;(3)用于机器调整作业的调整次数;(4)用于材料整理作业的材料移动次数;(5)用于机器运行作业的机器小时;(6)用于门卫、清洁作业的空间大小。

资源本钱应尽可能通过直接追溯往分配给作业。直接追溯要求计量作业对资源的实际耗用量,例如,用于机器运行的动力费,可以通过查电表,将其直接追溯到机器运行作业中。假如不能直接计量,可通过预计雇员花费在每一特定作业上的时间或努力的比例,将资源本钱追溯到作业中。

步骤三:将作业本钱分配给本钱对象。

汇集了作业本钱后,就需要计量每一单位作业的本钱。每一单位作业的本钱既是将作业本钱分配给本钱对象的依据,还可通过不同时间及与其他组织进行比较,而确定这些作业的效率。

作业动因是将作业本钱分配给本钱对象的基础。典型的作业动因有如采购订单份数、验收单份数、检验报告数或时数、零部件储存数、支付次数、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调整次数、制造周转次数。作业动因应该能解释作业本钱为何会上升或降低。一旦知道了每一作业的本钱以及是什么因素在驱动它,作业动因就能被用于确定哪些产品消耗了作业,本钱将按照所采用的本钱动因比例分配给每一产品或产品线。

(三)ABC运用简例

我们列举一简例,意在说明上述程序的具体运用的同时,也看看间接性的辅助作业本钱对产品本钱的,以及两种下产品本钱结果的差异。

假设某师事务所本周完成了A、B两项审计(事务所的产品)。该事务所在传统模式下是以直接人工本钱(即注册会计师工资)为基础,分配间接本钱。两个审计项目均需要100个审计小时,事务所支付给每个注册会计师的工资为每小时200元,因此本周的直接人工本钱为40000元。又知该事务所本周的间接本钱额为64000元,则其间接本钱分配率为160%。

但事实上,在第一项审计中,事务所花费了大量辅助工作用于资讯、传真以及打电话,而第二项却没有太多此类需要。假如直接人工是间接本钱分配的唯一基础,则(高)资源密集型审计项目将会被少计本钱(如A),少资源密集型审计项目则会被多计本钱(如B)。为使本钱计算更加正确,事务所改用ABC系统。

首先,从明细帐中了解到该事务所本周的资源本钱有:直接人工本钱40000元,复印/传真费7200元,长途电话费12800元,资费36000元,数据处理费8000元。事务所的作业经回类为:审计,复印/传真、长途电话、资讯电话、数据处理。

由于事务所作业及本钱相对较简单,我们可视每一作业为一个本钱池,将资源本钱回集到作业中,并为其选择一个公道的本钱动因。然后根据作业量,计算单位作业本钱。

然后,我们根据各审计项目(产品)对作业的消耗,分别计算每一项目(产品)的`本钱。

由此可见,ABC系统与传统本钱计算系统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通过作业或作业中心界定本钱池,而非传统的生产车间或部分本钱中心。第二,用以分配作业本钱到本钱对象的本钱动因,是建立在因果关系基础上的作业动因。而传统方法则采用单一的数目基础本钱动因,它通常既与资源本钱无关,又与本钱对象无关。

由此,ABC更清楚的鉴别了中进行的各种不同作业的本钱,并且运用能够体现个别产品或服务对作业需求的计量标准,将那些作业本钱分配到产出的本钱对象中。因此,ABC提供了更真实、丰富的产品本钱信息,由此而得到更真实的产品盈利能力信息和与定价、产品线、顾客市场及资本支出等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提供了更真实的作业驱动本钱的计量信息,从而有助于治理者作出更好的产品设计决策、更好的控制本钱并促进各种增值项目;同时,ABC也使治理者更轻易利用相关本钱以进行经营决策等。

三、作业基础本钱会计的运行基础

尽管ABC的优越已是众所周知,但在实务中其成功运用率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大多不是方法本身,而是该方法的运行基础――环境和条件不到位或不公道所致。在未能成功实施ABC的原因调查中位居榜首的是:很多公司过分夸大ABC系统的结构及软件设计,而未能对行为和组织因素给予足够的关注。

根据调查显示,能否成功实施ABC,关键取决如下几方面:

1、明确而一致的系统目标:系统的目标决定着系统的设计及其运行结果,目标不同,系统的结构设计、实施方法及其运行结果均会不同。假如没有明确而一致的系统目标,必将导致不明确甚至混乱的设计和结果。

2、最高治理当局的支持:ABC系统的运行涉及面广,并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最高治理当局的支持与否,是ABC系统能否实施的条件。

3、与业绩评价和报酬计划对接:变革经常会遭遇抵制。通过提供必要的激励,引导员工支持并参与ABC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并保证依据他们的业绩进行恰当的评价和赏罚,将有助于系统的推进。

4、非会计所有:ABC系统是贯串公司的所有成员的实践运用,而不是仅仅针对并依靠于会计部分。

5、培训:对治理阶层及全员进行有关ABC设计、实施及系统有效性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明白其概念并正确评价其上风,有利于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

此外,为了更好地运行ABC系统,还应该留意以下几个:

1、在ABC系统设计中充分参与治理者和雇员,使他们熟悉并感觉自己已融人且分享这一系统,从而更乐于实施。

2、局部试行ABC:ABC应该先在简单的工作中试点,那样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这种试点能表明该系统是如何运行的、为什么这样运行。成功于某一方面后能使人们对ABC的成效看得更为清楚。

3、简化ABC的初始设计:保持最初ABC设计的简单化可减少实施时间并降低本钱。

篇7:本钱会计理论的基点题目论文

【摘要】作业本钱法在实施的过程中碰到了种种障碍,而新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一种新的会计理念,与实施作业本钱法的理念不谋而合,为实施作业本钱法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企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新经济环境下,本钱上风还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传统的本钱计算方法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而作业本钱法在进步本钱信息质量、公道制定价格、改善经营过程、有效配置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上风。目前,发达国家的很多公司已经实施了作业本钱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竞争力。但是,作业本钱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却不容乐观。笔者将依托新会计准则所传递的理念来探讨如何推行作业本钱法。

一、作业本钱法与新会计准则理念的衔接

作业本钱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所创建的,它是以作业为治理基础,把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给作业以及把作业收集的作业本钱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本钱对象的一种本钱计算方法。从治理的角度看,作业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工序和环节;从作业本钱计算的角度看,作业是基于一定目的、以人为主体、消耗一定资源的特定范围内的工作。企业每完成一项作业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到下一项作业,按此逐步转移,直到产品终极提供给企业外部的顾客。因此,企业的生产过程就是作业消耗资源和产品消耗作业的过程,同时又是价值的形成过程。然而,并非所有的作业都是价值增值作业。作业本钱法治理的目标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消除低增值本钱或使之达到最小;二是引进效率与效果,从而使经营过程中展开的增值活动衔接顺畅,以改善产出;三是发现造成题目的根源并加以改正;四是根除由不公道的假设与错误的本钱分配造成的扭曲。作业本钱法能够进步本钱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有效进步本钱信息的质量。

我国于2月15日颁布了新会计准则,自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其主要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着眼于进步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二是着眼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三是着眼于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与价值相关的信号;四是着眼于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五是着眼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六是着眼于进步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新会计准则明确提出,会计目标在反映企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应当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目标的调整体现出会计理念的转变。企业的目标是生存、发展和获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最高治理层必须追求企业资源长期成果的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最高治理层更加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更加关注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和运营效率。

由此可知,作业本钱法与新会计准则二者在理念上是一致的。实施作业本钱治理,一方面可以压缩作业的资源投进,进步作业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把资源用在最有利可图的地方,优化资源配置;新会计准则夸大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同时,作业本钱法是一种先进的本钱计算与治理方法,能够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与技术升级,为企业决策提供更为相关的本钱信息,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作业本钱法的应用状况及主要制约因素

(一)作业本钱法的应用状况

作业本钱法是在先进制造企业中产生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但是它并不仅仅适用于先进制造企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应用作业本钱法的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不仅有制造业,还有一些金融公司、财务公司、商品批发及零售公司、医院等。美国治理会计学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调查、了解美国企业实施作业本钱治理的情况。有关研究数据表明,实施和采纳作业本钱治理的企业从1991年的11%明显增加到1993年的36%,上升到49%,20世纪90年代后期评定并采用作业本钱治理的企业比例超过80%,间增长了近8倍。这些企业将作业本钱治理用于战略决策和作业分析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引进作业本钱法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就开始探索其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题目。近年来,对作业本钱法的研究也成为我国会计学界的热门课题之一。国内很多企业已经熟悉到作业本钱法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更为相关的产品本钱信息、正确对外报价,更重要的是能为公司战略战术和日常经营提供决策支持。我国已有少数企业在尝试作业本钱法,目前主要在金融业和邮电业,制造业中较少,仅有如西安农业机械厂和许继电气等。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作业本钱法在我国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二)作业本钱法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

关于作业本钱法实施中的制约因素,业界已探讨得比较全面。笔者以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传统的本钱核算观念难以突破

一般企业现有的本钱核算主要是为财务会计服务的,财务会计的一些准则制约了本钱核算体系的改进。传统的观念会制约作业本钱法的实施。

2.采用作业本钱法的全局意识难以确立

实施作业本钱法时,企业所有的部分都要参与,关系难以协调,全局意识难以确立。厦门大学治理学院丁金斌以为,作业本钱计算法难以实施的真正原因是企业成员的行为影响,有五个困难需要解决:治理者是否实施作业本钱法的决策困难;作业本钱法设计团队成员的行为取向困难;作业执行人的行为困难;处理部分之间关系的困难;决定作业本钱法实檀越导部分的困难。每一新事物的出现都会面临各种阻力,作业本钱法在企业实施中也会碰到障碍,其决定因素在于企业的治理者是否对作业本钱法有足够的理解和坚定的决心。

3.作业本钱法需要庞大的信息数目,而且本钱动因难以确定

实施作业本钱法需要的信息量和信息的具体程度远大于传统本钱计算系统,需要建立起一套信息处理和信息治理系统,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作业中心治理职员的培训工作,以保证有效地提供作业中心真实的本钱数据资料。这些都需要投进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花费的本钱相当大,对于打算应用作业本钱法的企业是很大的负担,使作业本钱法的普及应用受到影响。同时,由于企业的作业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但本钱动因不轻易明确定义,因而作业本钱的确认和本钱动因的选择难免会带有治理当局的主观性和一定程序的武断性,可能导致产品本钱的不真实而产生相反的效果。

4.企业治理和会计职员素质难以适应作业本钱法的要求

从我国会计的发展来看,会计制度在会计实务中占主导地位,企业财会职员习惯于按照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采用固定的模式来进行会计处理,缺乏职业判定能力,既把握会计专业知识,又懂相应的治理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而作业本钱法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本钱计算方法,它不仅需要现代化手段的技术支持,更需要高素质的会计职员。

三、依托新会计准则理念,推行作业本钱法

(一)借新会计准则出台的契机,实施作业本钱法

新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一种新的会计理念,与实施作业本钱法的理念不谋而合。新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相比有较大的变化,要求企业原有的会计系统做出调整,借此机会实施作业本钱法可以减少很多障碍。

新准则对我国会计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转变观念,进步会计职员的素质。以制度为主体的会计核算体系是规则导向的方法体系,会计职员只需按章操纵即可完成会计核算工作。而新准则是以原则导向为主体的会计核算体系,要求会计职员具备职业判定能力,因此会计职员必须加强自身的素质。同时,企业应该强化职业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为顺利实施作业本钱法提供职员基础。

(二)同一思想,树立作业本钱治理理念,摆脱传统本钱观念的束缚

实施作业本钱治理是对传统本钱观念的突破,其关键不在于建立同一的作业本钱计算系统来取代原有的会计核算系统,而是要树立作业本钱治理理念。也就是说,实施作业本钱法首先是一种观念的创新,新会计准则也体现了这一点,新会计准则传递了一种新的会计理念。实施作业本钱法必须在企业内部从上到下形成共叫,特别是要取得企业最高层领导的认可和支持,消除实施过程中各种人为因素的阻力,以促进降低本钱、进步效率;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三)新会计准则有助于ERP系统的应用,进而促进作业本钱法的推行

ERP系统是一个企业资源计划,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运营看作一个紧密的供给链,能将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集成。ERP系统的设计主要是面向流程的,注重的是各个流程之间的承接和匹配关系。最突出的优点是解放了决策者的传统治理观念和职工的传统思想理念。作业本钱法与ERP系统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ERP系统在企业应用中碰到的困难也与实施作业本钱法的制约因素类似。ERP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已近,国家对该项目的累计投进超过80亿元。在实际应用中,ERP系统在物流模块方面做得相当好,在会计模块方面却很不顺畅,其主要原因是中西方国家的财务核算理念和会计制度不同:ERP系统是西方国家按照治理会计的理念和方法开发出来的,而我国的财务会计信息是按照财务会计制度来编制财务报表。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实现了与国际会计的趋同,要求企业必须更新会计理念,而且,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原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有可能解决上述题目。ERP系统在应用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假如将作业本钱法与ERP系统配套实施,效果将会明显增强。

(四)政府对企业实施作业本钱法应采取鼓励态度,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

新会计准则的发布实施改变了中国的会计环境,企业治理者和会计职员必须改变传统的会计思想,进步会计素质,以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作业本钱法体现了先进的会计治理理念,注重企业流程,以作业治理为基础,尽量降低资源耗费,增加企业价值,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政府应采取积极态度,鼓励企业实施作业本钱法,在准则答应的范围内,给予会计处理上的倾斜。例如,作业本钱法的实施需要投进大量的本钱,企业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先进的技术,将其支出列为“开发支出”,在不超过5年的范围内进行摊销,这样,既可以减轻企业的本钱负担,又可以避免短期行为的影响。

上一篇:个人社会实践心得下一篇:味道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