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兰修女读后感

2024-04-12

德兰修女读后感(精选12篇)

篇1:德兰修女读后感

这次去买书,偶然地看到了这本叫《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的书,我蛮好奇的,因为之前我对修女知道的并不太多,更不知道有德兰修女这样的人。只是觉得这个名字读起来很舒服,以及封面上这个老人看上去十分慈祥。我便让爸爸帮我把这本书买了下来。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在爱中行走”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说德兰修女一生中都受到了人们的关爱,或者是说她很有爱心。但是我想象的只是修女的一部分,当我看了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爱。其实我也看过很多伟人的传记或是介绍,但还从未有过像读这本书这样的感触。

当然,刚刚开始读的时候,也没有觉得她有多么的神圣,伟大。但是这种感觉却是在我读书的时候慢慢走入我的大脑的。刚开始读,只是认为她就是一个普通的爱心人士,可能只是物质帮助或经济资助。然而当我阅读到后面部分的时候,我被修女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

其实读完了这本书,最让我感触的地方是德兰修女使我改变了对爱的认识。以前,我觉得爱一个人,应该付出,但也应该追求回报。但是德兰修女的爱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也就是说修女的爱是无私的。

这本书背后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两间屋子,两个屋子里都有着一群人,围着一锅汤,每个人都有一个勺柄比自己手臂还长的勺子。第一个屋子里的人只用勺子为自己,所以他们谁也喝不到汤,而第二个屋子里的人是用自己的勺子将汤喂入别人的嘴里,并且他们都高兴地唱着歌。

这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当大家互相帮助,心存爱心的时候,大家都非常高兴。的确,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当别人因自己的帮助而感到高兴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非常高兴。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会有一些想法,比如,我会希望别人记住我帮了他的忙,或者是希望如果有一次我也遇到了困难,他可以来帮助我,或者也许那个人没有帮我,我会想到再下一次,我就不帮他了。这可能是一种人们都会有的追求回报和要求平等的心理。可是,这种心理我却没有在德兰姆姆身上看到,所以也说明她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只是想一心帮助他人。

篇2:德兰修女读后感

有这样一个人,她愿意为了世界上所有贫苦的人,麻风病人,艾滋病人,失学儿童,献出自己美好,光明的未来,将自己所有的青春与时间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奉献在贫穷与疾病的斗争中,她可以用慈祥的笑容去解除麻风病人的恐惧,用温柔的双手去触摸腐烂的身躯,用拥抱与亲吻去给予弃儿们爱与希望,她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无私,什么是大爱无垠,而这就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德兰修女,一个全身都带着爱的嬷嬷。她带着爱的光芒在这片有限的大地上行走,却把无限的爱带给了他们——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怀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使他们被那美丽的光芒所温暖和照亮,她真正用行动活出了上帝的爱,尤其是活出了耶稣基督对贫苦者和苦难者的怜悯。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我看此书的第一感想。人都是善良的,带着天使的翅膀,带着美好的祝福来到这个世界上,还带着一颗美好的心。可是后来的我们并没有如诗歌般那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渐渐的社会生活中,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心渐渐被灰暗的物质社会的一切欲望所蒙蔽,就在我们不断追求成功,不断追求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只注重于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忽略了那些需要我们去重视,去关注,去爱的人。不是世界缺少爱,而是我们没有去给予我们的爱。德兰嬷嬷说过:“一颗纯洁的心,很容易看到基督,在饥饿的人中,在赤身露体的人中,在无家可归的人中,在寂寞的人中,在没有人要的人中,在没有人爱的人中,在麻风病人中,在酗酒的人中,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我们必须在爱之中成长,为此我们必须不停的去爱,去给予,直到成伤。”保持内心的纯洁是嬷嬷一生的追求,她总是微笑着说,我是在为耶稣基督服务,即使是在下水道肮脏的乞丐身上,在麻风病人腐烂的面容中,在艾滋病人可怕的双手上,她说她也看到恶劣耶稣的影子,总是在呼唤着我渴,我渴。我们总是在为自己服务,为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去爱,德兰嬷嬷最伟大的地方却是在于她不是在为自己而爱,她是为了爱而去爱,为了耶稣基督而去爱,她总是愿意去承受那些苦难却并不为此感到悲伤与难过。她是一个满身光明而无黑暗的人,她总是怀着非凡的爱,却总是做着最微小的事情,她是一个完全的奉献者,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此她用整整一生的时间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选择爱。

要相信爱,无论你遇到了什么,是仇恨,还是毁灭,是被抛弃?

还是被掠夺?

无论你遭遇到了什么,都要相信,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

德兰嬷嬷的成长带给了她爱,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面,父亲母亲在混乱的世界大战时期给他们兄弟姐妹筑造了坚实的屏障,让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里面依然享受到阳光与安宁。成长在一个信仰着耶稣基督的庇佑的家庭,陪伴她的是音乐中的欢乐,微笑与爱。母亲总是在不断的给予贫苦基本的帮助,最大基础上维护这他们的尊严,告诉他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学会给予与分享。而当龚莎,即后来的德兰嬷嬷,的父亲由于以外身亡的时候,坚强的母亲勇敢撑起了这一个家庭,在全家因为父亲的过世而围绕着悲伤的气氛时,并且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了他们:什么时候都要相信爱,不论遇到什么困境,要相信,困难总会过去,但什么时候都不能失去欢笑。所以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小龚莎学会了后来对穷人,以及以后面对艰难时得耐心和韧性。在后来龚莎长大后,有一双深邃晶亮的眼睛,一副清脆明亮的女高音嗓子,成为了大家追慕的对象,可是龚莎并没有被现实的光鲜亮丽迷茫了双眼,而是时刻惦记着在加尔各答的那每天死去的几千人,她心中升起了一个强烈的无法遏制的渴望,要去印度,要到加尔各答去,去那里侍奉基督,为那里穷人中的穷人服务。而后来修道院的生活并没有让她感到自己为了穷人做了什么,她走出了高墙,开始了与穷人在一起的生活,她总是告诉自己,柔弱,寄托于主,爱与尊严的施舍。没有过多的拥有,享受与穷人中的穷人一样的待遇,不贪婪,不附加任何自己不需要的荣誉,称号与物质享受。总是无时无刻的微笑,似温柔的风,吹散了那些人额头上的无奈,即使在他们即将死亡的时候,也让他们死的有尊严,有爱与满足。同时,我们审视一下自己,无法去想象自己用双手去清洗那些麻风病人腐烂的皮肤,抚摸那些换上艾滋病被抛弃的人的手,亲吻从肮脏的下水道抱起的弃儿,清理那些从病人口中吐出的污秽物。我们就是这样,从小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环境里,得到良好的教育,生活,以及家人的关心。得到了太多的宠爱,关怀,得到的东西太多太多,多得自己宁愿不用,将它永远的埋葬,也不愿意拿出来分享,就是这样的我们却还吼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

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德兰嬷嬷伟大的地方在于她不似一般的那些只说不做的人,而是她永远用一颗博大的心,去关怀,去做那些我们认为是不可能,甚至是恶心至极的事情,她只是说,我在每一个贫苦的人身上都看到了受苦的耶稣基督。

她留给了每一个人尊严,在临终关怀院里她说:我们不能让一个贫苦的人在死之前仍被抛弃,至少应该在他咽气的刹那,让他感觉到,他是一个重要的人,他是被爱的。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总是将世界的贫穷与疾病装进自己的内心,面对荣誉,而总是淡淡的,不做作,直率,然后将它毫不犹豫的用于仁爱修女会,她乞讨过,她受苦过,却从不会为此伤悲,她总是微笑着,仿佛中她的笑容照亮了整个加尔各答,整个印度,照亮了全世界。

我们总是在抱怨自己缺少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缺少的不就是一颗无私给与的心吗?在面对贫穷与疾病的时候,我们应该伸出自己的双手,微笑,毫不犹豫的给予帮助,这样的我们将会收获喜悦与安宁。

喜悦是爱,喜悦时祈祷,喜悦是力量。

神喜爱那些怀着喜悦给予的人,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得到更多。

一颗喜悦的心来自一颗燃烧着爱的心。

爱之功即喜悦之功。

快乐不须探寻:若以爱待人,旋即得之。

篇3:《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书封面的老妇人满脸的皱纹,看上去是那么的苍老,她的手更是让人心有不忍,感觉经历了很多很多的沧桑,但当我翻开书,看到第一页圣方济各的和平祷告词的时候,我潸然泪下,因为那段祷告词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主啊,求你使我们成为你和平的工具,

在有仇恨的地方,让我播种仁爱,

在有伤害的地方,让我播种宽恕,

在有猜疑的地方,让我播种信任,

在有绝望的地方,让我播种希望,

在有黑暗的地方,让我播种光明,

在有悲伤的地方,让我播种喜乐。

主啊,求你给予我们那梦寐以求的,叫我们不求安慰,但去安慰,不求理解,但去理解,不求被爱,但去爱。因为,给予就是我们的收获,宽恕别人,我们就被宽恕,这样的死亡,就是我们的新生。

――圣方济各的和平祷告词

教会的姊妹告诉我说,只有生命能感动生命。

所以我抱着被感动的心看了《德兰修女传》。

当我看到德兰修女因爱上帝而愿意一生都去服侍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的时候,我一直都忍不住的掉泪,她的所作所为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真正的爱。爱一个人,爱一个家庭是需要怎样的付出。她为了照顾那些穷人中的穷人所放弃的,所承担的,所接受的,比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要多得多。

因为有爱,所以我们能够忍耐,因为有爱,所以我们能够包容,因为有爱,所以我们能够坚守。而这种爱来自上帝,是因为天父爱我们,所以我们因着上帝的爱去爱身边的人,爱我们至亲至近的亲人。

德兰嬷嬷去爱那么些跟她毫无关系的,生命垂危的,穷人中的穷人,不是一天,而是一辈子。带领着那么些年轻的修女去完成了在旁人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她们将所有的荣誉、称赞、感谢全都归于主,过着最清贫的生活,体会着穷人中的穷人的那种卑微,也为这些人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看到德兰嬷嬷我才知道,人可以如此的无私,而且还是为了那些毫不相干的人。但其实嬷嬷是为了主,她服侍这些穷人中的穷人的时候其实是在服侍主,因为她知道,她所做的一切都归于主。

从嬷嬷的身上,我看到了我的妈妈,看到了她在服侍我姥爷时候的耐心和爱心,看到了她当年在照顾我爸爸时候的忍耐和爱。我才慢慢的知道了,爱其实真的不是口里说的,而是行动里做的,对我们深爱的人的那种爱心和不抛弃的恒心。

每个婚姻和家庭都是蒙上帝祝福的,上帝也给我们无尽的爱,对家庭的,对丈夫的,对父母的,对孩子的,这些爱的能力都是上帝赐给我们的,当我们不停地从上帝那获取爱的时候,我们就有能力用我们的爱去支持我们的家庭和婚姻。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人的恶,不轻易发怒,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德兰嬷嬷一生都生活在爱中,她真的做到了凡事包容、相信、盼望和忍耐,无论遇到多艰难的事情,她始终没有终止过对上帝的爱,所以她最终得到了世人的爱。

篇4: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沉默的果实是祈祷,

祈祷的果实是信仰,

信仰的果实是仁爱,

仁爱的果实是服务,

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这是一位崇拜德兰嬷嬷的印度商人为她写的五句话,这五句话高度阐释了德兰嬷嬷一生所行走的道路,接下来,我们用这五个点来分析德兰嬷嬷的一生。

一、沉默的果实是祈祷

德兰嬷嬷生在阿尔巴尼亚的马其顿,这里位于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在美丽又多灾多难的环境中出生的.德兰嬷嬷从小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孩子,多愁善感使她沉默,沉默的她常常会跟上帝说话,享受在他里面无比的大爱。

二、祈祷的果实是信仰

虽然,她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她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经常带她去教堂守礼拜。但是,任何信仰都是从祈祷开始的。因为祈祷是与上帝的连接,才能真正地体验到神的大爱和这份信仰的真实。德兰嬷嬷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进行的宗教教育不一定会带来敬虔的后代,只有体验到信仰的真实才能带来敬虔的后代,但是符合真理的宗教教育是体会真实的信仰的开端。而身教永远是一切教育的良好开端!

三、信仰的果实是仁爱

22:37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22:38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22:39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22:40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

耶稣在世颁布的唯一一条命令也是最后一条命令就是爱,一个爱神的人必定是遵守上帝诫命的人,一个遵守上帝诫命的人必定是一个爱人的人。德兰嬷嬷遵行上帝的旨意,一生活在对上帝的爱中。在妈妈的影响下,小时候,德兰嬷嬷就积极帮助穷人。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是对她一生爱的总结:母亲的言行就这样影响着小龚莎,使她成为成为德兰修女后,懂得在为穷人服务的时候,尊重是不可获缺的,爱是重要的。穷人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但并不是没有尊严。所以当你为穷人做一点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让他感觉到,你并不是在施舍,而是在爱。一个不爱人的人怎么能是一个爱神的人呢?如何让后代成为爱神的人,关键是在于给后代培养一颗爱人的心。

四、仁爱的果实是服务

有一颗火热的爱心是一定会产生美好的行为的。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足以证明她一生服务的成果:9月6日,印度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印度进入国殇期,并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两天,政府机构一律停止办公,同时宣布9月13日举行国葬。印度政府不仅派出了最庄严的仪仗队护送灵枢,还派出了英武整齐的三军士兵沿途守护。我们要记住,没有一次嘉言美行不会产生影响。

五、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篇5: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首先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德兰嬷嬷;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可是,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仅有三套,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便是以潜心细腻的文墨,描述了她令人惊叹的一生,她是我们成长的榜样。

德兰嬷嬷出生在一户普通的人家里,但是在她小的时候就经常念这样一首小诗:要相信爱,无论你遇到了什么,是仇恨,还是毁灭?是被抛弃,还是被掠夺?无论你遭遇到了什么,都要相信: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心中逐渐升起一个炽热的愿望:我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我要为这个世界贡献一点什么。一天早晨,当她在路边看到一个身形悲苦的老人向她虚弱地喊道:我很渴,我很渴!她突然明白:穷人渴望的不是食品和衣物,而是爱!于是,她便走出了修道院,创建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先后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儿童之家、贫民之家和收容中心等,共计1000多所。哪里有苦难,哪里需要爱,她就出现在哪里。

她曾这样说过:人们不讲道理,理想错谬,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你做善事,人们会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做善事;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你所做的,总是会被别人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去做;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打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你耗费多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你帮助他们时却可能遭到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却可能被踢掉门牙,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当读到这段时,我非常的激动,因为我认为我们曾经为爱所付出的所有代价都是值得的,就是应该不求回报的博爱。

篇6: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又译作特雷莎修女,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从18岁到87岁去世,把一生献给了穷人中的穷人。

看《德兰修女传》搞清楚了一个问题,爱与一般的慈善之间是有区别的。爱必须是面对面给予和服务,是亲手去抚慰这一个和照料那一个,而不仅仅是一张支票,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

任何事,无不是从一个开始的。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整体有意义。没有开始的这一个,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于无限个,也就没有整体。

我确实是个慈善精神不足的人,每次看到慈善晚会上把受捐助的人弄上台,大家带着高他一等的心态捐钱捐物,可怜他、怜悯他,我认为都不如你去跟他生活两天,陪他说话,给他讲讲故事,听他倒出心里话,温暖他的心。

一个本来贫穷的人,突然间因为某个新闻报道而受到关注,获得大量捐赠,就像一个就要溺水的人被突然拉上豪华游艇,本来通过挣扎能学会游泳,在恶劣的环境中获得阳光心态,成长为红高粱一样健壮的劳动者,现在上了游艇,好奇、自卑、不适应,甚至无法获得平衡、进而心灵扭曲。

所以,我更敬佩德兰修女和她的教会所提倡的,对每个人微笑,拥抱他,就算一句话不说坐在他身边陪伴他,为他清洗伤口。她和她的修女们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救护穷人,不但在印度获得了大量的追随者,也在全世界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去乡村支教,长期资助贫困生等等,我们就从身边小事做起,你给小区里的老人扶门了吗,你对收垃圾的人说谢谢了吗,你尊重交通协管员听从他们的指挥了吗,你和卖菜的大姐聊家常了吗?让你周围的人感到被尊重,感到愉悦,给他们爱,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而做慈善,我觉得要非常慎重,没有好的方式我宁可不做。

书中215页,“家是爱的源泉,爱是一切美德的灵魂”。我们当中有一些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地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有个作家把这种行为称作“远程爱心”。如果你连身边的人都不爱,你又怎么可能真的爱远方的人呢,你所做的,不过是为了成就一种个人的功名而已。西方富裕社会,很多孩子和老人,得不到父母子女的关怀,焦虑、疑惑、孤独、寂寞,德兰修女说这是贫穷的另外一种面貌。

能够彼此相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在贫困的人身上看到这份爱。他们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家庭,他们虽然贫乏,甚至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是快乐的。所以她认为家庭应该是爱的源泉,除非这个泉眼里涌流出源源不绝的活水,否则我们无法保证我们的善心总不干涸。

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是为了成就个人功名吧。一个家暴的人,突然要我佛慈悲皈依佛教,还高喊造福大众,你可知他的真实面目了。

作者在127页有句话,我觉得特别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心理:我们也许只能在这种巨大的苦难和同样巨大的爱面前,惊讶地出神,除此之外,我们无法表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

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读这本书,看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的这一生,我只能惊讶地出神,也无法表述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二)

在阅读德兰修女传时,刚开篇就提到她在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当时觉得很奇怪啊以前都听说是授予给政治人物,德兰修女不是政治人物怎么会获得这个奖项那?诺贝尔评选委员会的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她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在读完整篇文章时觉得德兰嬷嬷确实是位值得尊敬的人物,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穷人,她把自己的爱播撒到了人类社会最底层的穷人,正像歌词唱响的那样—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德兰嬷嬷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的最高境界。

首先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德兰嬷嬷;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可是,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仅有三套,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便是以潜心细腻的文墨,描述了她令人惊叹的一生,她是我们成长的榜样。

德兰嬷嬷出生在一户普通的人家里,但是在她小的时候就经常念这样一首小诗:“要相信爱,无论你遇到了什么,是仇恨,还是毁灭?是被抛弃,还是被掠夺?无论你遭遇到了什么,都要相信: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心中逐渐升起一个炽热的愿望:“我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我要为这个世界贡献一点什么。”一天早晨,当她在路边看到一个身形悲苦的老人向她虚弱地喊道:“我很渴,我很渴!”她突然明白:穷人渴望的不是食品和衣物,而是爱!于是,她便走出了修道院,创建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先后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儿童之家、贫民之家和收容中心等,共计1000多所。哪里有苦难,哪里需要爱,她就出现在哪里。

她曾这样说过:“人们不讲道理,理想错谬,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你做善事,人们会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做善事;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你所做的,总是会被别人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去做;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打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你耗费多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你帮助他们时却可能遭到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却可能被踢掉门牙,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当读到这段时,我非常的激动,因为我认为我们曾经为爱所付出的所有代价都是值得的,就是应该不求回报的博爱。

贫穷是一个多么刺耳的词汇,它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从遥远的史前走来。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来就没有过为了消除贫苦而奋斗,但是德兰嬷嬷给我们找到了一条新的消除贫困的道路,德兰嬷嬷告诫我们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而贫穷是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的结果。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得到更多。一颗伟大的心来源于一颗燃烧着爱的心。快乐不须探寻;就在你我的身边,若以爱待之,旋即得之。我们每个人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所以我们应该在爱中一起成长。把我们的爱心奉献给身边的每个人,去给予,直到成功。爱是没有界限的,生命就在这里。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三)

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人像她这样活着。我崇拜《海贼王》里的路飞,因为他能为梦想和伙伴牺牲一切,但他毕竟是漫画里的人物,就像超人和蜘蛛侠一样都是不存在的。她不同,她是实实在在的人物,有史以来最没有争议的诺贝尔获得者之一。从出生到终老,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主,使众人能因为她而感受到神的存在。她是一朵小花,喜悦了上帝也温暖了世界,她的名字叫龚沙,以后的德兰修女。她让上帝的爱跨越了宗教、种族和国界,她让上帝的光同样照耀在世界最阴暗的地方,给他们温暖。她曾说自己只是神的工具,她不为自己而作,而是为神而作,是他的一支铅笔,那么,神肯定是想用这铅笔在世界上写下仁爱,好让我们知道他是多么迫切的想让我们知道上帝的爱,并且多么迫切的希望我们能彼此相爱。

这是一则写在封皮上的故事,我必须先写在这里: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

篇7:中学生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其次我申明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没有宗教信仰。因不能理的教义而引发的不能理解德兰对基督的爱是我没有坚持把这本书读完的另一个原因。看评论觉得大部分读这本书的都是宗教信仰者,那我就作为一个不信仰宗教的人来阐述我对这本书以及德兰的一些看法。

诚然,作为一个不信仰宗教的人,看到作者一再强调德兰对基督的爱会感到反感。所以“这本书是不是不适合不信仰的人来读”这点存疑。我不认为没有宗教信仰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同时我也不认为有宗教信仰就是一件可以装逼而骄傲的事情。心怀慈悲,头脑清明,不迷失于宗教也不迷失于无信仰,那有没有神又有什么重要。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感受人文情怀,不过这本失败的传记传达的人文情怀实在是令人难以感知。但是它引发我思考另外一个问题——现代人的迷失。无法理解这本传记应该可以看作现代人的迷失的一种表现形式。可能是因为缺少对神或者是除自身以外的物体的信念,所以强烈的感情表达越来越少。缺乏虔诚而炽热的爱导致现代人内心冷漠,勇气短缺,又引发人们盲目地跟风追求物质成功。因而物质成功取代了信仰的原有的地位,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感触很深的一句话是德兰说的“现代人迷失在制度中了。”

德兰心中有爱,她爱基督,所以她不管走多远都明白自己为何而出发,这一点令我十分钦佩。现代的很多人目标与信仰的合一(目标即信仰,例:以物质成功为目标,且以物质成功(的人)为信仰),反而因此走上极端,迷失在路途中。

德兰的伟大在于她全身心的奉献,这是一种我难以想象的无私。我曾想过这算不算是一种自我迷失,不过从她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她完全是有头脑地清醒地在“服侍基督”。这种执着不仅没有使她丢失自我,相反恰恰是这种执着使她抛开个人的羁绊,释放自我,实现人生大爱。我觉得这是一种胸襟,是一种风骨,是儒家的仁,道家的道,佛家的空,是一切宗教或者信仰的殊路同归的大成境界——大善大美。

篇8:德兰修女读后感

德兰修女一生所给予人们给与世界的爱久久盘旋在我的内心深处,挥之不去。她一生在爱中的行走,见证了这个世界的另一种真爱,一种来自上帝的爱。用娇小羸弱的身体发出最后一点爱的光芒。不停的去爱不停地去给予,直到成伤。在见证爱的同时也深深的刺痛这个世界,刺痛了人们的冷漠和灵魂深处的寂寞。德兰姆姆本是一个在高墙内享受鸟语花香的修女。修道院的高墙把加尔各答分隔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高墙内是鲜花与绿草,是美丽和优雅,是高贵和体面,是安全和舒适。而高墙外,却是混乱是流浪,是贫穷是疾病,是饥渴和奄奄一息的垂死。离开和舍弃是需要勇气的,难道只是嘴上说说吗?不,绝不是。德兰姆姆的毅然舍弃,她走出修道院最后的一瞥,已经吹响了爱的号角,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爱的呐喊,这个娇小的躯体内来自上帝的爱像火山爆发一样喷薄而出。很多穷人中的穷人,病人,被遗弃的人,没人关爱的人,流浪的人,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的人,他们被德兰那美丽光芒所温暖和照亮。爱是让人跳跃的力量。很多在路边垂死的人,他们说他们一生活的像个牲畜,死时却像个人。像人一样有尊严的死去。很多的病人他们被遗弃在社会的角落,被人们恶毒的诅咒着,然而德兰姆姆却抚摸他们,为他们擦洗溃烂发臭的身体。一群被否定和自我否定的人们,一群卑贱的生命,在德兰身上感受到了爱,感受到了来自上帝的温暖和阳光。生命也随之苏醒了。你也许说身边没有病人,可我们身边有需要爱的人。你,我去爱了吗?去爱身边的人,去感受他们,去抚慰他们吧。也许你已经努力的去爱了,受伤了,正躲在自己的角隅里舔自己的伤。但德兰姆姆说:“如果爱到受伤了,就不会再受伤,只会从此得到更多的爱。”德兰姆姆像一个爱的战士越战越勇,越战越爱。

德兰姆姆同时也呼吁和平,极力反对堕胎,她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被誉为1952年史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很多救济中心和救助机构。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然而当她去世的时候啊全部的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德兰姆姆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德兰姆姆所诠释的爱是来自上帝的爱,一种恒久的爱,一种忍耐的爱,一种到死都去爱别人的爱!而这个世界恰恰在慢慢迷失了德兰姆姆的这种片爱! “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而贫穷是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的结果。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得到更多。一颗喜悦的心来自一颗燃烧着爱的心。快乐不须探寻;若以爱待之,旋即得之。我们必须在爱中成长。我们必须不停地去爱,去给予,直到成功。” 德兰姆姆,这个瘦小的修女,释放出如此惊人的能量,感召了如此众多的民众,靠的只是她那份几乎是无限的、但却是坚韧的爱。诚如她所说的,爱是没有界限的,生命就在这里!

联想到我自己的工作,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最大的体会是:教育也绝对离不开爱,“爱”这种教育方式是永恒的。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爱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再好的教育方法也会变得苍白无力。从《在爱中行走》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教育中,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德兰姆姆给我带来的爱的启迪,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们在学生面前应是导师,应是慈母,应是朋友。给学生导师般的厚爱,多一点教导和激励,多一点严格和期待,多一点训练和督促,多一点召唤和鞭策;给学生慈母般的仁爱,多一点信任和搀扶,多一点温暖和体贴,多一点表扬和鼓励;给学生朋友般的挚爱,多一点平等和尊重,多一点帮助和支持,多一点理解和关心,多一点肯定和赞赏。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爱的泉水中得到滋润,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在教育中,如果我们能象这样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良好的教育也就有了最真切的保障。我们的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不可思议的孩子,有的生性木讷,有的个性迥异。这个时候,爱的力量会是一盏心灯,照耀孩子心灵跋涉的路,对学生要去爱!

篇9:德兰修女名言语句

3.我转向一位老姐姐,问她: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些衣食不愁的人总是望着大门?为什么他们脸上没有笑容?我已经太习惯看到人们脸上的笑容,甚至那些挂在垂死的人脸上的笑容。但是在这里,我看到的却是一种对爱心的企盼。那位老姐姐对我说:他们每天都在乞盼着儿女来看望他们。他们的心受到了极大的刺伤,因为他们是被遗忘的人。

4.爱,不为伟大,只为细小。从细微的小事件中体现博大的爱。

5.瞧,这就是世上存在的另一种贫乏,被爱心遗忘的贫乏。也许这样的贫乏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和我们的家庭中。

6.我们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名人名言 mingyan.chazidain.com)但若欠缺了那一滴水,这汪洋总是少了一滴水。

7.我不赞同一心只想做大事,自我看来,个人才是重要的。要爱一个人,我们就必须与他紧密接触。假如我们要凑足一定的人数,才开始工作,我们就会在数目中迷失,无法全面照顾和尊重个人。我只相信个别的接触,我面对的都是基督,他是那时那刻世上的唯一一个人,因为基督只有一位。

8.帮助穷人的方法其实有许多种。只要我们有一颗慷慨的心,那么我们总能找到帮助穷人的方式。

9.当吾用心去爱,以致于不得不受苦受难时,所有的伤痛都荡然无存,惟余至纯至真之爱。

10.其实受苦可以成就更深厚的爱和更宽广的恩慈。

11.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一:拥有真正的朋友知道有人与你同在,即使他们不一定能帮你解决问题。

篇10:修女观后感

修女观后感 1

以一个剧本来说,或许这本电影从很多方面多不见得特别出彩。

但作为一个爱唱歌来说,我想说我真的很爱很爱这本电影。

不管它的桥段是否俗套,当那些年轻人站在教室里打着拍子,站到舞台上歌唱的时候,我就已经被征服了。

外国人的歌舞剧确实更具有震撼力,并且当我在看这本电影的时候,我的心也跟着旋律跳动,我觉得我就在那本电影里,我就在跟着歌唱。

或许这就是爱,比起看其他电影的分心,甚至有些费力,这是一个我愿意千万次回味的故事。因为它注入我的梦,因为有那份爱。

也是自身的缘故,我总是反复看舞出我人生,歌舞青春这样的歌舞电影。呵呵、

修女观后感 2

夜总会女二流歌手迪劳丽丝,因意外亲眼看见一桩谋杀被头目追杀,为逃脱杀手追击,她求助于警方,警方为保护她这个现场证人,安排她躲进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一所修女院。

修女院沉寂冷清的生活令一向好动的迪劳丽丝难以忍受,她晚上趁人不备跑出去唱歌跳舞,院长担心她出事,将她安排到唱诗班里,她又嫌唱诗班异常糟糕,决定动手改造,于是在做弥撒时,唱诗班高唱起流行歌曲,不过歌词改成了赞美天主,谁想,此举竟受到教友的热烈欢迎,并引来教宗的专程前来欣赏。如此好玩的新闻,电视台岂肯放过?可是电视上一曝光,迪劳丽丝也被宣告要再次逃命。

这部幽默的音乐片,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我真期待老师给我们推荐的下一部电影啊!

修女观后感 3

夜总会女二流歌手迪劳丽丝,因意外亲眼看见一桩谋杀被修女院沉寂冷清的生活令一向好动的迪劳丽丝难以忍受,她晚上趁人不备跑出去唱歌跳舞,院长担心她出事,将她安排到唱诗班里,她又嫌唱诗班异常糟糕,决定动手改造,于是在做弥撒时,唱诗班高唱起流行歌曲,不过歌词改成了赞美天主,谁想,此举竟受到教友的热烈欢迎,并引来教宗的专程前来欣赏。如此好玩的新闻,电视台岂肯放过?可是电视上一曝光,迪劳丽丝也被宣告要再次逃命。

这部幽默的音乐片,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我真期待老师给我们推荐的下一部电影啊!

修女观后感 4

三位主人公在修道院中看到的所有“修女”,全都是恶魔创造的幻象,既包括僵尸化的修女尸体,也包括那些有着名字、面容真实的“修女”。修道院最后一个现实中的活人修女,便是片头自杀的那位。

“修女们”让女主进行的“祈祷”,并非是向善从而使恶魔退却,反而是向恶,此片段中有几个镜头语言是通过俯拍讲述的,可以清晰看到“修女”们的位置是一个明显的阵型,与之后的黑蜡烛附体阵相呼应。

女主深信修女的劝诫,却不知一步一步在向邪恶靠拢,“祈祷”时保持不动从而恶魔在女主背后刻下五角灵符,以至于顺利进行后面的附体。因为彼时的女主并不知道她身边的“修女”以及她所面对的崇拜对象实质是什么。我们习惯于认同修道院以及教堂就是神圣的,但别忘记电影一开始便不断强调修道院已经邪恶化,这种设定是细思极恐的:你原本以为是在向上帝祈祷,实际上被你祷告的另一端是恶魔。

修女观后感 5

这部剧的剧情看过很多类似的,比如学生整蛊女主的.方式,一个叛逆的学生,一个不通情理的母亲等等,都是比较司空见惯的剧情。

这部电影其实挺早的,不知道有些剧情是不是先导,但是看过很多,再看必然没什么新鲜感。

但是我想,剧情也许会没有新鲜感,会过时,而音乐则是永恒的。

音乐部分虽然不如第一部的那么经典,但是也很不错,尤其比较主要的学生角色,两个黑人学生的声音真的很不错。

另外,合唱比赛时其他组的选手唱的也都不错。

最后,笑点不太多。除了音乐部分,其他的都不太吸引我。

修女观后感 6

篇11:德蕾莎修女传读后感

在近代的杰出人物中,我喜欢德鲍思高、德蕾莎修女和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他们是我钦佩的对象。也许是因为他们是生活在现代社会化的时代,更有真实感,我对于他们的喜爱远远胜过其他的圣人。

这本传记中我看到了德蕾莎的初生时代和大致经历。她是198月27日出生在南斯拉夫的一个叫史克比亚的城市。他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家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她十二岁,妈妈送给她一本―亚西西的圣方济各。因为这本书的缘故,在她幼小的心灵有一个渴望就是希望能为主做些什么奉献。

经过六年的光景,神父到她家的募捐却让她选择在一个自己从未见过的地方、离家又遥远的异乡―印度的加尔各答去福传。那年她是十八岁,跟随船只达到了目的地,他进入了修会生活。

经过十五年的时光,她在一次祈祷中听到了主的声音,希望她去印度的贫民区服务人,当她听到主的呼唤,她就像圣母妈妈一样,没有怀疑和不安,只有听命,因为她相信这一切有主的安排。

她经过申请得到教宗的.批准,她一刻也没有停歇,立刻去医院学会照顾各类病人的技能,就回到贫民区。在服务的过程中,诚如德蕾莎嬷嬷所说的,一切都有主的安排,从她进入工作时,主没有忘记这个工人,不断的安排人员l来帮忙,在德蕾莎修女的带领下,不仅仅成立了一个属于教宗直属管辖的修会,而且还是一个属于全世界的修会―男修会和女修会。

在这本传记中,我被感动的是1971年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战争,导致了霍乱的发生。印度加尔各答的市公所所长和保健科长为了防止霍乱传染,打算弃绝难民进入城市。但是德蕾莎修女却是带领了三十个健壮的修女去难民营服务他们,两个月的时间里面,她们的努力把霍乱给控制住,使他们的努力拯救了五千多个难民。其实令我钦佩的是他们的勇气,霍乱是一种极易感染的传染病,但是她们却不顾自己的安危,只是想到这种病一旦传染那么死亡的贫民就更多,到时候的危害就更大,他们心中装着大爱。经过这样的事,德蕾莎修女出名,可是他还是一如既往的生活,穿梭在服务贫民的人群中。

其实德蕾莎修女的事例很多,举不胜举。只是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在读完这本书,我有很大的感触,我深深的被修女的可爱、执着所感动。她的可爱之处在于她认为:贫困的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们绝不会骄傲,不会欺骗人,贫困的人均拥有感谢的心、上善良的心。她一生在为贫困的人服务,她的态度是一如既往。在她眼中每个人都是天主的宝贝、耶稣的化身。她在用对待耶稣的爱来对待她一生在服务的人。执着是她不放弃,认定的时候只要是对的,她都相信都天主的安排而坚持下去。

篇12:德蕾莎修女传读后感

在图书馆看到《奇迹的故事》时,我知道我必须看她,这是我与特蕾莎修女的缘分。里奥神父(作者)和修女在一起工作的几年,以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特蕾莎修女的事情。印象最深的是修女在苏联和亚美尼亚的故事,有些传奇的味道。最喜欢的是书中对特蕾莎修女与她的显灵圣牌的故事,每次显灵圣牌如同真的显灵了一般。

最令我感到惊诧的是,看完了这本书合上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对我现在单位突然不知由来的涌出了一种爱意。我在这里与这里的同事只有三个月的相处,我总是不喜欢他们庸俗的话题,没素养的乱吵,显有礼貌的态度。但就是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觉的这里其实是如此妙不可言,人们相处不带隔膜,如姐妹、如家人、如战友。等到我到期的时候我会不会舍不得离开?

上一篇:错误的停留作文下一篇:从五部经典歌剧看西方歌剧的发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