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忧国忧民的故事-忧国忧民的寓意-忧国忧民的意思

2024-04-21

忧国忧民-忧国忧民的故事-忧国忧民的寓意-忧国忧民的意思(精选16篇)

篇1:忧国忧民-忧国忧民的故事-忧国忧民的寓意-忧国忧民的意思

忧国,忧国陆游,忧国的意思,忧国赏析 -诗词大全

忧国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

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火未然。

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

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

篇2:忧国忧民-忧国忧民的故事-忧国忧民的寓意-忧国忧民的意思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病逝了,只靠母亲为人家缝补来维持生计,他常常一天只能吃到两顿粥。冬天时,将粥盛在盆里等到凝冻后,再划成一块块的,一顿吃两块。后来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后,他的生活就更加艰难了。

那时他借住在一间庙里,昼夜不停地苦读,疲乏时就用凉水浇脸驱除倦意,累了就趴在桌上或靠着睡,五年未曾解衣就枕。他经常喝粥度日,甚至在粥不充裕时,一天只喝一碗粥充饥。这种情形被他的一位同学发现就回家告诉父亲,于是他父亲就叫人给范仲淹送来许多的饭菜。可是几天过去后,食物都坏了,仍不见范仲淹吃一口。那位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时,范仲淹说:“我很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巳习惯于粗茶淡饭了,如果现在享受这么丰盛的饭菜,那以后我还能喝得下粥吗?”

有一回,宋真宗率领百官浩浩荡荡到了南京,人们争先恐后地跑去看皇帝。有个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来看啊!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范仲淹随口说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回地继续读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高中进士,见到皇帝了。

虽然处在贫贱中,范仲淹仍不为利益所动:有一次,他发现自己居住的房中藏着一瓮白银,就一声不响地把它掩埋好。后来他做了大官,寺里僧人向他募款时,他写封信去说明藏白银的位置,结果真的在他原来住的房中找到了这些白银。僧众见到这种情况,纷纷地赞扬说:“范仲淹为官,百姓就可以放心了”。

在苏州做官时,他曾买下一块宅地,准备造屋居住,风水师看到就道贺说:“此乃宝地,在此兴建住宅,家中定会公卿辈出。”范仲淹听了以后笑着说:“与其独占宝地,不如让出办学,岂不出更多的公卿将相之才?”于是他在该地创设学府,延揽名师讲学。不久,造成空前盛况,各地也纷纷仿效。故后人有“苏学天下第一”之誉。

有一次,他在天平山见到一个风水师为别人选墓地时说:“这块地上的巨石看起来像乱箭穿心、是块绝地,会绝五代子孙的。“范仲淹一听,心想:“我在朝为官,实在难做,不如让我买下来做为祖坟,让子孙从此不再为官。要绝就绝我一家吧!不要再害别人了。”于是就买下来做为祖坟之用。老百姓知道这件事以后,纷纷对天祈求道:“老天呀!你忍心让范大人这么好的人绝子绝孙吗?”也许是他的善举感动了上天,在范仲淹高祖落葬的那天,突然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大作,把原本万箭穿心的巨石统统竖立起来,成了”万箭朝天“,绝地变成了宝地。因为天平山埋葬范仲淹的祖先,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天平山改名为“范坟山”。

范仲淹还有一个义田的故事。尚未富贵显达时,他曾经立志设置义田,照顾贫困的乡亲,但他为官三十年一直无力完成,直到后来他当了招讨使,参与朝廷大政,才有足够的俸禄和赏赐,来达成愿望:他在家乡附近购置一千亩的良田,然后选择族中年长且贤能的人,掌管财物收付及资金的调配,以救济贫困及亲族的人。且乡亲遇嫁娶婚葬,都有补助;曾当官而今退职在家,或等待新职的人,也给予救助;如果当官任职了,就停止补助。他去世后,后代子孙也都能继承他这项济助族人的遗愿。

篇3:中国需要忧国忧民的鹰派

鹰派并不是比谁的声音大,比谁的姿态更强硬。美国鹰派思想的实质是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以国家利益至上,从现实主义角度,对未来做理性的悲观预期,为了避免这种悲观预期成为现实,主张建立绝对优势,敢于采取强硬手段,按照美国意志塑造世界。其表现形式往往是强硬的姿态,而这层外衣可能给人们造成假象,忽略了其背后的理性与灵活性。

美国鹰派忧患意识的思想根源部分来自于犹太人二战以后的末日情节。美国众多著名学者,包括提出文明冲突论的亨廷顿、提出“中美国”概念的弗格森和原来的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等都是悲观论者。他们的存在的确对维护美国利益、保持美国超级大国地位起到了明显的正面作用。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当年考察了美国民主后,也曾担心美国体制在形成良性运转以后,有可能造成国民的麻痹大意,失去了对自我革新的锐意和对暴政的警惕。美国有识之士显然意识到了这种危险。美国的忧患意识甚至已经被制度化。从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功崛起,直到今天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稳固,来自鹰派的各种“盛世危言”实际上为美国发展规制了方向。中国需要的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

中国的崛起正在进入一个社会矛盾多发期,外部环境也出现了诸多挑战。如果被眼前的成就所麻痹,对我们民族的发展是不利的。如果我们现在短视,未来必将付出代价。而一个民族要目光远大,必须有一批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

篇4:忧国忧民的杜甫

史家只载一时事迹,诗家直显一时气运。诗之妙正在史笔不到处。──浦起龙《读杜心解》

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元稹

浣花溪边,风景秀丽,林塘优美,细麦轻花,一派田园风光。这里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俗称“杜甫草堂”。“背郭堂成阴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鸟将数子,品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这就是杜甫结束了4年的颠簸生活后,对自己的安身之地所作的描述。草堂是杜甫一生中少有的安定寓所。

杜甫,字子美,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传统的官僚家庭,杜甫十三世祖杜预是晋代明将名儒,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而且官拜膳部员外郎。其父亲杜闲为衮州司马、奉天县令,母亲是当时著名学者崔融的女儿。在如此显赫的家庭里,杜甫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文化熏陶,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杜甫也曾自豪地称为“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杜甫从小就下苦功读书,7岁学诗,15岁扬名。在35岁以前,他过着读书与漫游的生活。这既是为了增长阅历,也是为了交结名流、张扬声名,为日后的进仕作准备。20岁时他就结束书斋生活,开始他的漫游生活。他先后游历了吴、越、齐、赵、梁、宋等。天宝三年他与李白在洛阳相识,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随后在宋地他们又遇到高适,三位高才谈诗论文,携手同游,结下深厚的友谊。这一时期的《望岳》和《画鹰》表现出诗人的乐观自信和青春朝气。

天宝五年,杜甫志豪气壮地来到长安,准备一展平生抱负,但是等待他的却是冷酷严峻的现实。那时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因此杜甫在原本象征读书人出路的.科举之途上受到了巨大的挫折。后来几经周折他才得一管理军械库房的小官,所谓右卫率福州曹参军。在此期间,杜甫作诗百余首,其中《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杰作,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各种社会矛盾,展示了危机四伏、盛世将逝的国家政治形势,因而也就奠定了杜甫的客观写实的创作方向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安史叛乱,时局剧变。杜甫携家逃难,先由奉先逃到白水,再由白水逃到鄜州。逃亡时期是杜甫生活经历最艰难、最危险的时期,也是他思想感受最丰富、最深刻的时期。随后,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则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让差役将自己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炽热灼人的情感互为表里、和谐统一。他特别注重铺陈手法的运用。这首杰作正是铺陈到底,全无比兴,但是由于诗人善于将自己的褒贬与爱憎、震惊与感叹、怨愤与怜悯、悲痛与无奈,全都溶入“有吏夜捉人”这一事件中,老翁翻墙、府吏发怒、老妇哭诉等等情节的具体描写,而未加任何主观议论,因而全诗显得形象逼真,情节感人,恰如一幕精品话剧,各个人物的举止声情真切可闻、历历在目。

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6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在这卓绝千古的“三吏”“三别”中,杜甫以忧国忧民的复杂心情,以“诗史”特有的“实录”的笔墨,反映了当时特殊的社会状况:百姓在经历叛军的催残后,又经受着官府大肆征兵的苦难;人民不满官府的凶残,却又忍受着痛苦承担起杀敌卫国的责任。漂泊西南时,杜甫仍然心系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悲欢,根据自己的见闻与感受,以炽热的情怀继续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从而以“安史之乱”为轴心展示出更广阔、更完整的历史面貌,完成了以“诗史”补充和修正史传的千秋重任。

篇5:古人忧国忧民的诗词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万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篇6:忧国忧民爱国的诗句

NO1、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清·秋瑾《失题》)

NO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

NO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NO4.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 儿(陆游)

NO5、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NO6、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 临 安 邸(林升)

NO7、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读陆放翁集四首(梁启超)

NO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NO9、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陆游)

NO10、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NO11、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NO12“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NO13.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NO14.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书 愤(陆游)

NO15、“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岳飞

NO16、“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

NO17、“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

NO18.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NO19、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柳宗元《韦道安》)

NO20、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NO2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NO22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陆游

NO23、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NO24、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陆游

NO2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NO2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NO27、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NO28、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NO29、“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杨济翁

NO3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NO3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 (岳飞)

NO32、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

NO33、“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NO34、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NO3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唐·李百药《元景安传》)

NO36、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同上)

NO37.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NO3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NO39.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水龙吟》辛弃疾

NO40、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

NO41、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辛弃疾

NO4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NO4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NO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NO4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步出夏门行》)

NO46、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

NO47.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辛弃疾)

NO48.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辛弃疾)

NO49、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NO5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战国策》)

NO5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NO52.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辛弃疾)

篇7:蔡定剑:忧国忧民的“宪政良心”

“宪政民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这是蔡定剑留给人们的最后一句话。他走了,但是,他是一位依靠自己的思想、著作、行为和人格永远活着的人。

从普通一兵到任职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蔡定剑出生在江西省新建县的一户农家,兄妹共5人,他排行老二。从读书时起,蔡定剑就很懂事,是个很有抱负的青年。

1975年,自大塘中学毕业后,受当兵的哥哥影响,蔡定剑报名参军。对那个年代的农村青年而言,当兵是他们离开农村唯一可能的出路,因此当兵的指标是抢手的香饽饽。可兄长已经入伍,占了家中入伍的名额,而村子中的民兵连长又希望自己的侄子被征召。蔡定剑不甘心,给招兵连长写信、表决心,终于打动了招兵连长,成功入伍,驻守福建连江海防前线。在部队,蔡定剑是个爱读书的战士。

在部队中,蔡定剑文化素质较高,文笔又好,提干本来很有希望,但他所在的连队却因为编制调整被裁撤,导致他丧失了提干的机会。

1979年,蔡定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随着社会的大变革到来。这一年,蔡定剑即将退伍,家里也劝他返乡务农,但蔡定剑实在心有不甘,希望能够搏一搏刚恢复不久的高考。当时,部队规定22岁以下的战士才有资格从部队参加高考,而蔡定剑当时已经23岁,可他求学的诚意打动了营长,争取到了全营仅有的两个高考指标之一,并成功考入了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成为该校“文化大革命”后复校的“黄埔一期”。此时不仅仅是政法大学的复校,也是中国整个司法体制元气恢复的起点。早年坎坷的经历使蔡定剑明白一个人因为并非自己能够左右的条件而遭受不公平待遇的痛苦。

蔡定剑勤奋博学、敏思笃行的特点在学生时代就开始显现。大学期间,他不仅撰写了两篇犯罪心理学的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还自行调查研究,撰写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一文,该文获得全国青年调查征文一等奖。当时的副校长江平一直称他是“79级非常优秀的学生”。

蔡定剑的夫人刘星红是他的同班同学,她记忆中的那个蔡定剑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富有主见。1983年毕业后,蔡定剑被分配到解放军总政治部任干事。1年后,不安于现状的他又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家陈守一。

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蔡定剑被分配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工作,从此与中国的民主宪政之路结缘。在此期间,蔡定剑的学术志趣更多转为实证研究。他曾被抽调到十三大报告起草组下面的社会主义民主专题组,参与了部分十三大报告的起草。

有人曾评价说,他是一个勤奋的学者型官员。在全国人大工作的时候,蔡定劍曾是仅次于委员长收信数量的工作人员。他常常坚持给普通的寻求法律帮助的人回信,也在一些具体的立法过程中关注宪法权利和民主法治。

年复一年,蔡定剑的职位不断提升。就在他担任副局长之职时,2002年年底,他作为课题负责人调查撰写了《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一书。这份报告有力地回击了有关中国选举的若干流行谬论。就在这一年,他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

以“特立独行”的学者身份参与政治生活

曾有人评价称,作为官员的蔡定剑是鲜见的人大体制内具有鲜明个性、为中国宪政发展敢于并大力发出自己声音的官员。比起学院派学者,蔡定剑更能深切体察体制的运行机理和逻辑;比起体制内的官员,蔡定剑更有一份深切的学术情怀和改革激情。但从根本上来说,官员和学者两种角色,是有不小的冲突的。蔡定剑曾说,官职越高越难表达自己的观点。他的妻子刘星红说,20世纪90年代末蔡定剑就有到高校去的想法了。

2003年的最后一天,这位“学者型官员”正式告别全国人大,回到母校中国政法大学执教。两年之后,回忆起这次离开的原因,蔡定剑说,在机关工作,条件、环境都不错,但自己的研究涉及的都是政治法律领域一些敏感的问题,如果总以官员身份表达个人意见很不妥当,不如选择做学术研究。政治是“众人之事”,因此需要众人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告别仕途是为了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

蔡定剑原本打算去北大,后因故未能如愿。后来,北大聘请他担任人大与议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在中国政法大学同事眼里,蔡定剑丝毫不像一名官员,只有从头到脚的谨慎严肃还能显露他在机关工作多年的痕迹。在许多学者觥筹交错的聚会中,蔡定剑总是更多地沉默。同时,人们发现,自转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以来,蔡定剑越发奔波忙碌起来,他涉足的领域更加宽泛,议论的话题也更具有现实贴近性。

据蔡定剑的大哥介绍,弟弟辞官从教一事,亲人刚开始不理解,后来大家慢慢懂了。“别人可能最多做1个项目,他一下就是4个项目,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凌晨3点才睡觉成了常态。”

蔡定剑直面社会矛盾,从公民社会培育到透明政府建设,从官员财产申报到城市拆迁之痛,从网络反腐到反就业歧视,他持续地写、反复地谈。同时,他还推动参与四川罗江和雅安、上海闵行区等多处地方政改。作为一名独立学者,蔡定剑不唯史书、不唯法条,更注重来自现实的观察与分析。

在很多人眼中,蔡定剑是位温和中透着儒雅的学者。然而,与这位被视作“温和”的改革派结识越久,越会为其具有的执著与坚持所折服。一位与蔡定剑交往多年的法学专家感慨,在他身上有一种“温和的坚持、恒久的执著”。他说话声音不高,但很有力量,立场鲜明;他不抱怨、不暴怒、不偏激、不消沉,让人们在他持之以恒的努力前行中,看到希望的亮色与光芒。

蔡定剑是一位走出书斋的宪政专家,他认为中国宪政之路的精髓在于保护公众权利。在他看来,民权是有温度有表情的,它关乎普通民众的一喜一哀、一粥一饭。与越来越功利的学者教授相比,与远离政治和现实的知识分子相比,蔡定剑有着更大的担当。他敢言他人不敢言,敢做他人不敢做。为此,蔡定剑被贴上了“特立独行”的标签。

时不我待的“战士”像陀螺一样连轴转

蔡定剑曾先后3次到南昌大学讲学,每次校方给他讲课费都被他拒绝。2009年6月,他在南昌大学讲学期间回家乡,感觉胃不舒服,在医院检查时被确定为癌症晚期。他没有向外界透露病情,每天仍工作到深夜,以致很长一段时间他的亲人也不清楚。

病后,在宪政民主议题的研究与实践上领跑的蔡定剑还是坚持计划中的研究项目。在癌细胞业已扩散至全身之后,所带来的剧痛经常令蔡定剑没有力气说话,但他留给学生和朋友最后的形象仍然是一个风度翩翩、笑容可掬的师长形象。他一直非常乐观,努力配合治疗,工作从未因病耽误。出现在公共场合的蔡定剑,总是“朝气蓬勃的样子”。

“我曾是一名战士,我现在还要像战士一样来战胜它。”蔡定剑开始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加快了一切工作的进度,以空前的激情研讨学术、接受访谈、撰文著书。蔡定剑的弟子说,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想为民主事业做更多事,影响更多人。

蔡定剑被查出胃癌晚期后,多次化疗效果显著,但2010年春节之后病情又迅速反弹,多个治疗方案均告失败。9月9日,医生宣告蔡定剑身上的癌细胞已经失去了控制,开始疯狂生长。身边的好友和同事都认为,蔡定剑是为工作所累。去世前1个月中,这位癌症病人还组织了3场研讨会,议题分别是反就业歧视、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修订和拆迁条例废旧立新。他的学生说,“老师像陀螺一样连轴转”,“他比其他学者都苦”。

2010年10月底,蔡定剑出人意料地出现在北京西郊香山饭店会场,这是他最后一次在法学圈公开露面。由北大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和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促进《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废旧立新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蔡定剑以病重之身主持研讨会。这个研讨会是由他发起的,资金也来自于他的学术课题。与会者不能忘怀的是,当时蔡定剑“仿佛说话的劲儿都没有了”,简短的开场白后,身子就歪在椅子上,会议期间3次返回房间休息,且多次到休息室服药。

天妒英才。2010年11月22日凌晨3时30分,蔡定剑在家人依恋的目光中合上了双眼。这一天,距离他54岁生日还有5天的时间。妻子刘星红说:“他一直抱着生的希望。对于工作和家庭的事,没有特别交代。”

篇8: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传统的儒家观点认为,忠君即是爱国。如孔子强调“尊王攘夷”,即尊奉周天子,抵御外敌入侵中原地区。孟子则宣扬“大一统”,力主以“仁政”统一中国。即对百姓施以仁政,以体恤百姓。真正做到想民所想,忧民所忧。此为儒家忧国忧民的光辉典范。而且儒家关注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就体现在对国家、对天下(当时对儒家来说“天下”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天下”)“一统”和安定的关注上。杜甫承继了儒家的对“天下”“一统”的思想片断,把它发展成为忠君爱国的强烈的意识、并成为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永恒的主题。

实现和维护天下一统是儒家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很少的。那时人的眼界极为狭小,大多只是局限在个体生命的自生自灭上。一生执着于“忠君爱国”,其道德、其胸襟都是那个时代很难达到的境界,这样的人是需要具有忘我的灵性的。在杜甫那里,“君”不是坐在皇帝高位上的独夫民贼,而是天下民众这一群体的代表。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杜甫的忠君爱国不是作为臣工的职业性的奉献、更非泯灭了个性以后唯一的选择。杜甫是注重个体自我价值的人,他把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了对群体的关注之中。这些在他的诗歌中有长足的表现。

流传到现在的杜诗绝大部分写于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当时的“君”就是“国”的代表);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一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诗人把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如剥春笋似地一层一层地展示出来,最后,杜甫表明自己心迹: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

忠君爱国之心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天性(如葵藿之向阳),想纠正也不可能了。正是这样的“物性”,当事关国家之时,他不仅能够这样要求自己:“济时敢爱死”(《岁暮》),而且对于朋友他也能说出:“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后者看来更难。所谓“严公”就是杜甫落难成都时全身心依靠的顶头上司严武。严武入朝有可能出任宰相,为这样有光辉前程的人物送行,帮忙或帮闲们大约要说尽人间的祝福话语的。我想聪明的今人更会如此。而杜甫本着儒家的“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的精神却讲了这样不吉利的话,而且讲得如此富于激情、掷地有声!

篇9:成语忧国忧民造句

1、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关注现实、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观和忧国忧民的情操。

2、其议论文面对现实,直陈政见,表现了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忧国忧民精神;

3、透过“长安情结”,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家群体超越个人得失的忧国忧民意识,以及他们出于个人生存、发展的需求而对政治权力的依附与追求。

4、似乎我在预测美国的没落,我希望没人向我这样忧国忧民。

5、同学们,今日北大的学子们,你们正是中国知识界忧国忧民伟大传统的继承者。

6、一个整天琢磨着忧国忧民大事的企业家,哪有时间和精力考虑对员工的承诺呢?

7、他创造了“忧国忧民的摄影师”一词,用来说明对自己拍摄对象的情感投入,这些拍摄对象往往使新闻客观性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

8、所有忧国忧民的美国人民需要通过不断明确我们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来保持对华盛顿的压力。

9、作为一代文坛宗匠,欧在他诗文中议政论道,表现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10、巴金对下一代如何健康成长的思虑,既是他整个忧国忧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他光辉人格的生动体现。

11、这些意象的使用,昭示了鲁迅忧国忧民的伟大人格,并形成鲁迅自己独特的诗风。

12、其具有深刻的伦理意义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

13、在一片黑暗打旋的阴云背景前,他转过头并盯向外面。这个有着中西部人鼻音的第二代德国移民看上去是个深思熟虑并忧国忧民的人。

14、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篇10:忧国思乡的诗句

古代诗人更是多情善感的多情种子,对于生育,养育了自己的`故乡,更是倾注了自己太多的爱,太多的感触,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忧国思乡的诗句,欢迎欣赏!

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 王翰《凉州词》

2、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3、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

4、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 徐锡麟《出塞》

5、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

6、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7、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左迁之蓝关》

8、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

9、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

10、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陆游

1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

12、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

13、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辛弃疾

1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5、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 陆游《病起书怀》

16、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

1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 谭嗣同《狱中题壁》

18、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

19、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陆游

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21、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辛弃疾

2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3、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 于谦《立春日感怀》

2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25、死去无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示 儿》

26、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

2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 李清照《乌江》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 愤》

3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

31、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

32、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33、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过若松町》

34、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 丘迟《与陈伯之书》

35、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36、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 临 安 邸》林升

37、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唐 李百药《元景安传》

38、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

39、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

4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岳飞

4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其一》

4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44、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 柳宗元《韦道安》

45、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辛弃疾

4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 曹操《步出夏门行》

4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

48、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49、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50、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记南征诸将》

5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

5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 王昌龄《从军行》

5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陆游

54、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就义诗》

55、“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杨济翁

56、“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57、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辛弃疾

58、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59、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篇11:忧国忧民忧地球

中国有个成语“忧国忧民”,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志向和贡献的褒扬。而在当今时代、当今社会,仅有“忧国忧民”已经远远不够了,还必须“忧地球”。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这个地球在近现代的开发中,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和摧残。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完美的地球,国之何存?民之何在?所以,当今时代当今社会仁人志士的胸怀、志向和贡献,要在“忧国忧民”的基础上再上一层楼——“忧国忧民忧地球”。

自发的市场机制能够激励人们发展经济、创造财富,能够使大厦林立、靓车驰骋、商品琳琅满目,但是却难以自发地保护环境、珍爱地球。所以,世界也好,中国也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同时也产生了它极大的副产品——资源过度开发,乱砍滥伐、乱开滥挖、乱建滥占、乱排滥泄,以至于空气、水和食品等严重污染,地球承载太重。当人们物质生活的数量不断提高时,物质生活的质量和环境生活质量却大幅度下降,使优越的享受并不幸福。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逐步认识到发展的代价,日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制订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议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及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议程》。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在世界上第一个拿出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指导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开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内涵作了明确的阐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和2006年12月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都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完善。

保护环境,珍爱地球,是政府的神圣职责,更是全社会的神圣职责。当联合国和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保护环境作为极其重要的任务时,保护环境的NGO组织也纷纷兴起。中国的自然之友就是这样一个组织。自然之友从2005年开始了编写《环境绿皮书》的工作。2006年初,第一部《环境绿皮书》——《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出版。而这次出版的第二部《环境绿皮书》——《2006年:中国环境的转型与博弈》,在主题上比第一部有了进一步深化,应该说是越做越好。自然之友与杨东平教授等,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是为人类社会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贡献。我们大家都应该衷心感谢自然之友与杨东平教授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门出版学术精品著作的专业出版社,其中各类皮书是出版社的著名品牌,《环境绿皮书》则是该系列品牌重要著作。我们相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自然之友竭诚合作,一定会使这本书作的越来越好。我们也相信,《环境绿皮书》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工作实践一定会具有越来越大的参考价值。

谢谢大家!

附记:邹东涛讲话之后,在继续参加会议时写出了《忧国忧民忧地球》的诗稿,特附此稿后。

忧国忧民忧地球

我透过现代文明的亮光,

看到几多凄凉;

因为地球的肌体,

被“文明”的百孔千疮。

抬头难见到星星,

低头难见到绿地;

常见到沙尘弥漫,

常嗅到乌烟瘴气。

饮水,怎么不爽了!

饭菜,怎么不香了!

高楼入云了,汽车豪华了,

身体,却难得健康了!

听吧!水在呜咽,

看吧!山在垂泪;

地球的开发者哟!

是不是有点惭愧。

我欢呼“环评风暴”,

我期盼阳关普照;

让绿色走进我们的生活,

地球也扬眉微笑。

我读了潘岳的华章;

犹如眼前闪着光亮;

忧国忧民忧地球的声音,

让我心中充满了希望。

我赞美《环境绿皮书》,

她为环保竭诚鼓呼;

她向人们提出忠告,

她让自然少些玷污。

我敬仰自然之友,

她为绿色环保奔走;

她为地球织造美丽。

篇12:苏轼忧民的诗句

苍鹅无罪亦可怜,斩颈横盘不敢哭。

岂知泉下有猪龙,卧枕雷车踏阴轴。

前年太守为旱请,雨点随人如撒菽。

太守归国龙归泉,至今人咏淇园绿。

我今又复罹此旱,凛凛疲民在沟渎。

却寻旧迹叩神泉,坐客仍携王子渊。

看草中和乐职颂,新声妙悟慰华颠。

晓来泉上东风急,须上冰珠老蛟泣。

怪词欲逼龙飞起,险韵不量吾所及。

行看积雪厚埋牛,谁与春工掀百蛰。

此时还复借君诗,余力汰辀仍贯笠。

挥毫落纸勿言疲,惊龙再起震失匙。

注 释

雾猪泉:位于安徽萧县皇藏峪北部雾猪山下。泉水微温,四季畅流。如适雨季,清水喷涌,颇为壮观。传说古时某人赶着一群猪经过此地,猪干渴而拱地,一母猪竟拱出水来,成为一泉,遂得名“母猪泉”,后讹传为雾猪泉。宋代时苏东坡知徐州时,曾祈雪于此。苏轼曾另有一首诗《祈雪雾猪泉出城马上作赠舒尧文》

蛇医:即蛇蜴,类似大蜥蜴,旧说蛇蜴与兴风作雨的龙为亲家。

衔冰取雹:意为蛇医求雨应验。

苍鹅句:苍灰色的鹅无辜被杀,横在盘中作为祈雪的供品。

雷车:传说中雷神降雨时乘坐的天车。

前年太守句:指徐州前任太守傅钦之曾祷此泉得雨。

归国:回归京城。

淇园绿:显赫政绩的代名词。《诗经·卫风·淇奥》一诗是卫人歌颂政绩显赫、功德盖世、人品高尚、德才兼备的卫武公的诗,其中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句。淇园就建在淇奥。淇园因竹子名满天下,也被称为卫国竹园。

罹:lì,遭受。

凛凛:惧怕的样子。

渎:dú,水沟。

坐客:苏轼自注曰,钦之时客惟舒在矣。

王子渊:王褒,字子渊,西汉蜀郡资中(今四川资阳)人,是继司马相如之后的又一位汉赋名家,他的《洞箫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专门描写音乐的作品。

草中和乐职:《草中》和《乐职》两部乐曲。

华颠:白头,指高龄,年老;此作者自指。

蛟:jiāo,传说中能使洪水泛滥的一种龙。

险韵:同“怪词”,当指祷告词。

春工:传说中春天之神。

掀百蛰:春雷惊醒各种冬眠的虫蛇。蛰,zh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的动物。

汰辀:用力划船。辀,zhōu,车辕。

篇13:忧国的小学古诗有哪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示儿(宋o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o陆游)

篇14:爱国忧民的名言诗句

2.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4.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5.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6.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

7.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8.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9.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11.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2.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13.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拚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14.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

15.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

16.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张煌言

17. 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胡宏

18.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19. 海水沸腾,耳中梦中,炮声隆隆。凡百君子,岂能无沦胥非类之悲乎?图避谤乎?闭户之士哉!——康有为

篇15:忧国忧民沉雄博大

关键词:杜甫;诗圣;忠君;格律;炼字

我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分别被后人尊称称为“诗仙”、“诗圣”,有人说:李白是天授的奇才,杜甫是人能的极致。这神仙下凡,自然难以摹状,但是人能的极致,则是有章可循的。本文结合杜甫人生经历及诗作特点从诗中圣哲、诗中圣手两个方面探寻杜甫“诗圣”的内涵。

一、诗中圣哲——一代圣人的玉成

(一)少年时代之济世理想

杜甫出生于大唐盛世之初,是衔接盛唐与中唐伟大诗人。长于诗书礼仪之家,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对杜甫有直接影响。少年时代的杜甫意气风发,持儒家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多数盛唐诗人一样,有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这都写在他的诗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些诗句也彰显出盛唐时代的恢宏气度对他的影响。这一理想也贯穿了他整个一生。怀着这种理想,辞亲宦游到帝王之家所在地的长安城。

(二)成年涉世之忠君意识

成年后的杜甫仗剑去国,来到帝王之家所在地的长安城时,已是天宝后期,权臣当道,社会已经危机四伏。杜甫的理想在现实的打击下很快破灭了,他的求官之路也变得格外坎坷,这一困顿一直持续长达十年之久。这十年间杜甫历尽人生辛酸,看到了人民的疾苦,看清了国家潜在的社会危机。但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情怀,在这颠沛流离的经历中不但没有消减,反而更加强烈了。在这段时间,他写下了《兵车行》、《前出塞九首》、《丽人行》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反映天宝后期动乱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的名作。

安史乱起之后,杜甫加入到流亡的队伍中。天宝十五年(公元756)七月,李享在灵武即位,并改元至德。杜甫得到消息后,把妻小安置在羌村,只身投奔灵武,不料在途中为叛军俘获,被押解至长安。杜甫在叛军盘踞下的京城目睹了国破后的种种惨象,并用自己的笔做了真实的记录。《悲陈陶》、《悲青坂》等名篇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还有那些忠君恋阙的千古名作《春望》、《哀江头》等。

(三)久经磨难之人民至上

偶然机会,杜甫从叛军手里逃脱,但其不顾兵慌马乱,历经艰辛,奔赴肃宗所在的凤翔行在。“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这是当时杜甫见到肃宗时的自我写照,随后被肃宗授以左拾遗官职。就任不久,便因上疏营救被罢相的房琯而触怒了肃宗,君臣关系因此而疏远。八月肃宗特许杜甫回鄜州探亲,实际上是有意疏远杜甫。此后,杜甫辗转流落于民间,这就使他对人民对国家的认识更为成熟,《三吏》《三别》《北征》就作于此时。杜甫虽然有浓厚的忠君意识,却不是后世有人评判的不加分辨的愚忠。他的诗作很能说明这一问题,著名的《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不留情面地揭露了“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的现实,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岁晏行》中“况闻处处鬻儿女,割慈忍爱还租庸”等,这些诗体现杜甫关心百姓疾苦,体恤百姓的人民至上的本位观。

人生六十年,杜甫满腔报国之情几经辗转得不到施展,看到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又无能为力。痛定思痛,百转千回。自我牺牲的意识昂扬起来,在他的《凤凰台》中写道:“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所重王着瑞,敢辞微命休?”为了重现太平之治,甘愿剖心沥血,作为供养凤雏的醴泉。这是甘愿以一己之身承担所有的自我牺牲精神。还有人们熟知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被秋风所破歌》)

这是一种宁苦以利人、推及及人的圣者情怀。在那样一个黑暗的雨夜里,他仍旧对这个人世间充满温情的关怀,虽然有时候这个人间对他很冷酷,但是,他依然用充满火热的仁者情怀来关爱世间,这就是杜甫之为“圣”的地方,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的。

随着杜甫经历的不断成熟,他少年时代之济世理想、成年涉世之忠君意识,久经磨难之人民至上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历练使杜甫完成了一个普通人到圣人的转变。若说有什么力量来支撑他完成这一华美变身的话,自幼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忧患意识、仁爱精神、忠恕之道、恻隐之心等等浸染对他的一生是起主要作用的,而盛唐时代曾培育他的理想、激情、气魄及时代责任感是起辅助作用的,所谓盛唐气象对他的激励与鼓舞。

唐代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一百多年的开拓发展,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盛世造就了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弘气度,这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这是时代赋予整个群体的,杜甫作为其中的一个个体,更是把他的理想、激情、坚定都融入到了这个时代,虽然官职卑微、虽然后期屡遭磨难,但是仍积极进取,坚定理想,执着追求。

二、诗中圣手——文学艺术的楷模

(一)大气磅礴的艺术概括

杜甫一生经历了盛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路程,困守长安十年磨砺,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现实的教育,杜甫的豪情壮志得到了充实和提高,个人建功立业的成分减弱了,以国家为重,不惜为国为民自我牺牲的精神昂扬了起来,这就使他的诗歌现实主义成分成为主要基调,他以真挚写实的史家笔法,大气磅礴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和社会面貌。

安史之乱前后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记载,例如安史之乱之前,唐王朝攻打南诏,杜甫有《兵车行》,攻打土蕃,杜甫有《前出塞》。安史之乱中,一系列的《北征》、《哀江头》《三吏》、《三别》《洗兵马》写成,同时也反映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种种苦难,展现了战火中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杜甫的诗描写了具体的情景,包括当时的氛围和人的感情,深广生动、血肉饱满。这些诗不但可以证史,补史之不足,而且比单纯的提供历史事件的史料更为具体生动、形象感人,因而具有“诗史”的特质。杜甫长于写律诗,诗体由于字数格律的限制本身不能包含太多的内容,杜甫对律诗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开创了以律诗写组诗的先河。比如他的《羌村三首》,《秋兴八首》,这样大大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也使他的诗歌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画面。

(二)细致入微的写实本领

这也是杜诗颇为值得称道之处。杜甫在写诗中善于摹写,体物工细。杜甫:“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宋人叶梦得在他的《石林诗话》中说到“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緣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削之痕。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著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再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句中“穿”和“点”用的最传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石林诗话》卷下)可见杜甫笔法的精妙之处。

(三)千锤百炼的严谨格律

中国古典的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艺术形式,就是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唐代产生的律诗,成为后代中国古典诗歌典范的一种艺术形式。杜甫是唐代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杜甫一生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单是律诗他就写了九百多首,他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他的自觉追求。例如被称为 “千古七律第一” 《登高》诗, 整首诗节奏起伏有定,铿锵有力,格律严谨。这首诗还被誉为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也就是律诗已经写到极高境界,这是杜甫开创的律诗创作的一种新的规范。此诗后人评价为“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

杜甫亦是杰出的语言大师,长于遣词造句。他在炼字方面的功力非常深厚,语言锤炼到了极致,炉火纯青,“历历在目、别开生面、明眸皓齿、惨淡经营”等成语都出自杜甫的诗。

(四)沉郁顿挫的总体风貌

杜甫诗歌的风格,总体的风貌是沉郁顿挫。他的这种风格的形成和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是密不可分的。“顿挫”指他的诗歌语言和韵律收放节制、低回起伏,富有节奏感。“沉郁”即“深沉含蓄、忧思郁结”。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时刻关注着国家和人民。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但悲惨的社会现实不能不使他感慨万端、悲愤不已,这样的感情决定了杜甫诗总体“沉郁顿挫”的风格。

但他诗风随着他人生经历感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当代著名学者胡震亨说杜甫的诗“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唐音癸签》卷六),就是说的杜诗风格的多样性。这其中,萧散自然,是其诗风又一重要特色。当他的生活一段时间内趋于稳定,或说社会风云有所变化的话,那么这种风格的诗就会常常看到。最具代表性的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闲适的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了杜诗特有的萧散自然的特色。

这类诗中也会流露出杜甫乐观坚定的人生信仰。这曾是盛唐时代赋予他坚定信念。若有战事的喜讯传来,杜甫也会一改沉郁的基调,表现的格外开心和乐观。被称为人生第一喜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述心情轻松愉快,全部吐露在诗句中。每个时代不同的征候都会给作家留下不同的烙印,杜甫诗格风格多样性的形成也是如此。而诗风的多样性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

(五)称雄百代的后世影响

从唐诗的发展来看,杜甫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词,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唐诗坛的两个诗歌流派——元白诗派和韩孟诗派的创作风格差异很大,但都一致推崇杜诗。炼字在晚唐更发展为苦吟一派。他们都学杜甫的一枝一节,从而开拓出新的诗派。宋以后,杜甫的地位更高,但他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他那种博大仁爱的精神、执着的政治信念、忧国忧民的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历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成上有深远的影响,千余年来,杜甫为中国的人文精神树立了忧国忧民的百世楷模,为中国诗歌艺术树立了沉雄博大的最高标准。

参考文献:

[1]杨伦.杜诗镜铨(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浦起龙.读杜心解(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1.

篇16: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教案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湛江市坡头区一中 陈登菊

教学目标:1.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特殊句式。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3.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感受论述的强度。教学重点: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对比描写,能在作文中运用对比手法阐明事理。教法:诵读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范仲淹发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宣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政治家;鲁迅曾在诗中写道“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是咱老百姓”,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人民把他踩在脚下;把人民的忧乐放在心上,人民永远记住他。而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今天,孟子就要站在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学生朗读第一则《庄暴见孟子》。三.正音:王语暴()庶几()好乐()可得闻与()蹙(安页)()羽旄()管龠().......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yuâ lâ,yuâ lâ,lâ,lâ)......

四.重要词语点拨: 1.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

2.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同“只”,只是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乐:第一、第三两个“乐”读yue,意思是欣赏音乐;第二、四、五三个“乐”读le,意思是快乐。

4.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举:全都 5.兄弟妻子离散 妻子:妻子和儿女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第一个是“大王”,第二个是“行王道一统天下”的意思。教师归纳重要词语:见、语、好、乐、今、鼓、少、王、疾、直、与、田

五.文言知识整理 A、词类活用

1.王语暴以好乐 语:名词作动词,告诉

2.独乐乐,与人乐乐 前一个“乐”: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3.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4.今王鼓乐于此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演奏 5.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疾病:生疾病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后一个):名词作动词,行王道。B、古今异义: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女儿;今指男子的配偶。C、一词多义:鼓:(1)、一鼓作气(击鼓)(2)、微风鼓浪(振动)(3)、今王鼓乐于此(演奏)(4)、噌洪如钟鼓不绝(乐器的一种)

疾:(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2)、疾首蹙(安页)(痛)(3)疾风知劲草(猛烈的)(4)、声非加疾(强)D、通假字

(1)、直好世俗之乐耳(通“只”)(2)、可得闻与(通“欤”)(3)、吾王之好田猎(通“畋”)E、文言句式有:

宾语前置: 好乐何如?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状语后置: 王语暴以好乐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主谓倒装: 善哉问也

被动句: 暴见于王

他日,见于王曰

省略句: 不若与人

六、课文内容解析: 1.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明确:“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 明确:不是。①给孟子一个找齐王谈话的切入口。②引出话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③制造悬念,好乐与国家治理得好有什么关系呢? ④ 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孟子迎难而上,说服齐王,反衬出孟子论辩高明。

2、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时,脸色应该是怎么的?为什么会“变色”?

明确:无标准答案。可以说“恼怒,恨庄暴转告孟子”,也可以说“良心发现,羞愧不已”。

3、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提示:孟子见到齐宣王,首先问“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前两天我听小庄说,大王是位音乐发烧友啊。”)这一个简单平常的问题却让齐宣王面有惭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齐宣王尴尬地一笑:“不好意思啊,寡人不大喜欢贝多芬的音乐,嘿嘿,寡人是周杰伦的粉丝。” 孟子的回答大出齐宣王意料之外:“挺好的,其实呢,贝多芬和周杰伦其实都一样。”)(听什么音乐看什么书,到现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人大体是处在什么阶层的。比如,问问你在听什么音乐呢,你说在听安七炫和周杰伦的新专辑,那我们就知道你是个小中学生,正在青春期呢;你要说听的是平克·弗洛伊德,那我们就知道你是叛逆青年,是愤青,可能还多少有点儿艺术气质;你要说你听的是王菲,没的说,小资;你要说你听的是罗大佑的老歌,那你就是中产阶级,雅皮;你要说听的是样板戏,这个呢,放在以前你是积极分子,放到现在呢,那你可是个超级大另类了,绝对前卫)因为儒家认为一个君主喜欢先王之乐,也就是高雅之乐,对治理国家有利;相反,喜欢世俗之乐会让君主沉溺声色,对治理国家不利。面对齐宣王的惭愧,孟子采取“求同存异”的方法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这一句话,缓和了谈话的气氛,同时让孟子掌握了说话的主动权。所以,接下来齐宣王主动问“可得闻与?”紧接着孟子巧设两个问题说“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宣王回答“不若与人。”“不若与众。”两次回答都是孟子想要的答案。最后孟子因势利导,在对比描写中让齐宣王明白“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变了脸色,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谈话气氛非常僵硬。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硬要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

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这是不容易的。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试用简表表示孟子展开论述的思路。转换概念 转换话题 再换话题 吸引对方 诱敌上钩 直奔中心

4、两幅画面的妙用

提示:一是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一是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使用的是描写的手法,然后把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对比法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要注意借鉴到作文中。

5、本篇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提示:描写类语言的形象和精炼。在文中,形象化的语言主要是指那一些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比如,“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王变乎色”等,这些神态语言,胜过无数心理活动的描写,“钟鼓之声”、“管籥之音”、“车马之音”、“羽旄之美”,这些词语,非常概括地绘出了王公们的日常生活。有人说,文章写作,就是剪辑生活场景的艺术,这一组名词短语的锤炼技巧。

七.练习:有一同学热衷电子游戏,不能自拔,请你对他说一番话,尽量运用孟子的谈话的技巧。

提示:与千千万万奋战在第一线希望一战成名打败电脑手机游戏的斗士一样挥斥方遒,霸气十足。有的人心 存侥幸,只看到了别人赢钱的”成功事迹“,一点点的胜绩在他眼里被无限放大,真把赌博机当成提款机了?和机器斗,难道不是死路一条吗?由简单玩到复杂,家底日见凋零,输掉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彻彻底底输掉了尊严。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人不到伤痕累累,就不懂得后悔。实在是很有道理。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哥玩的不是钱,是尊严!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吃苦。咖啡苦与甜,不在于怎末搅拌,而在于是否放糖;一段伤痛,不在于怎末忘记,而在于是否有勇气重新开始

第二课时

一、朗读《王立于沼上》

二、正音

三、文言知识整理: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①时日害丧(“害”通“曷”,何。)

②予及女偕亡(“女”通“汝”,你。)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经之营之(经、营:都有测量、度量的意思。)

② 庶民攻之(攻:制造。)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①庶民子来(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②而民欢乐之(欢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四、内容分析:

一遍《孟子》翻阅下来,我怀疑这个梁惠王,还有《孟子》书中写到的那几位大小国王,全都有主动受虐的倾向。这不,刚被孟子教训完,梁惠王的受虐瘾又上来了。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庄子与惠子濠梁之辩“知鱼之乐”)这个白痴般的梁惠王,大概属于那种典型的没事找抽型。你想孟子能对他说出什么好听的话?从《诗经》说到文王,从文王说到亡国之君夏桀,连那句古老著名的反动标语: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都拖出来了。扫兴的话听过,这么恶毒扫兴的话,只有孟子说得出。

跟那些大人物说话,别太把他们当回事,搞得自己像个缩头乌龟样。齐宣王在雪宫召见孟子,问了一句:“贤者也好这口儿吗?” 这话是不是很耳熟?不错,前边梁惠王就问过同样的一句话。这二位在问起孟子这句话的时候都给人同样的感觉,那就是:得意洋洋,沾沾自喜。你有豪华别墅怎么啦,你美女如云怎么啦,你有洋酒、房车怎么样?你到处吃喝玩乐又怎么样?——大爷我不尿你这一壶!

五、简要《王立于沼上》的主旨(主要意思):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池沼苑囿之乐)。

第三课时

一、朗读《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二、正音:(1)放于琅琊(fǎng yá)(2)秋省敛而助不给(xǐng jǐ)(3)睊睊(juàn)(4)慝(tâ)(5)徵招(zhǐ sháo)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①遵海而南(遵:沿着。)②秋省敛而助不给(省:视察。给:不足。)③为诸侯度(度:法度,准则。)④民乃作慝(慝:邪恶。)⑤师行而粮食(师:众人。)

⑥人不得,则非其上(非:责怪,非难。)

四、翻译下列语句

1、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3、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4、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5、于是始兴发而补不足。

五、文言知识整理:

1、词类活用

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以„„为忧愁。)

②出舍于郊(舍:名词活用为动词,居住。)

2、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之观也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②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

六、分析

开篇,齐宣王又对孟夫子问了和梁惠王一样的问题:“贤者亦有此乐乎?”

难不成贤者都得苦哈哈的?精神上的愉悦就比不上物质上的享受么?看来齐宣王虽然比梁惠王多几分良心,但依旧是一副瞧不起人的暴发户心态(富豪想给儿子买地铁)。

孟夫子当然不会放弃教育这小子的机会,于是说,贤者也有这样的快乐。要是得不到这样的快乐,他们就会找国王算账。虽说得不着这种快乐就埋怨国王,是不对的,命苦不能怪政府嘛,但一国之主有快乐而不同他的百姓一同享受,也是不对的。夫子又拐着弯把齐宣王骂了一顿。意思是说你齐宣王别得瑟,要是你不让百姓过好日子,迟早有人找你算账。接着他又讲了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道理,算是老生常谈了。

为了让齐宣王更明白,孟夫子讲了景公出游的故事,大概是想让齐宣王以先王为榜样。话说齐景公想去转附朝儛两个山上去游游,就问大臣晏子,怎样才能和过去的圣贤之君相比。晏子就对他讲述了巡狩和述职的事情。巡狩是周天子巡视各个诸侯的守卫的疆土,是上级视察下级。一个“狩“字可以看出周天子是把天下当做他个人的猎场的,诸侯只是他的管理员。述职则是诸侯去朝拜周天子,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这两件事虽说过程和游玩有关,但主要是以工作为主。其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早已无力巡狩,而诸侯们也早把述职丢到九霄云外。周天子那微薄的能力和江河日下的威望,估计一出东周小朝廷,稍不注意就会被哪个野心没边的诸侯给灭口了。

晏子说,那时君王出游,是为给百姓带去好处的。除了视察春耕秋收,还给贫困的百姓进行补助。所以当时的人们非常欢迎君王出游。吾王不出游,我的休息哪里求?吾王不出游,我的补助哪里有?国王要出游,大家能揩油。饿的能有饭,累的能轮休。巡狩政策好,大家乐啾啾。’”可如今君王一出游百姓就怨声载道,因为不但没带来好处,反而耗费民脂民膏,挥霍民力,整得百姓生不如死。谁也不原意让君王出游了。晏子还把君王无耻的行为分为四类,叫“流连荒亡”。孟夫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规劝齐宣王,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而要时常记挂百姓,多为他们的幸福和疾苦操心。

吃过领导视察的苦的同胞们都知道,那是种神马感觉。当年毛爷爷那批领导人视察各地,人民高兴得像过节一般。可现在领导一下地方,百姓就像躲鬼一样(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这状况和孟夫子讲的故事咋这么像呢?

七、小结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忧国忧民-忧国忧民的故事-忧国忧民的寓意-忧国忧民的意思】相关文章:

忧国忧民的诗词04-14

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05-01

位卑未敢忘忧国意思05-01

爱国忧民的古诗文名句04-22

忧国伤时诗歌鉴赏07-24

杨万里忧国翻译范文06-20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07-09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案01-14

上一篇:河南省司法厅律师执业许可审核操作规程(试行)下一篇:家长会发言稿小四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