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024-04-16

谷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精选7篇)

篇1:谷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谷歌在中国不为人知的一面

与大家的认知相左,谷歌并非完全退出中国。全文约1252字,阅读大概需要3分钟。财经天下(ID:cjtxzk) 文|卢华磊编辑|胡刘继搜索业务退出了,但谷歌在中国市场还保留着庞大的To B类业务,从游戏开发和企业出海,可以窥探这个巨头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在搜索业务之外,谷歌在中国还拥有谷歌翻译、Google Play等相关业务,尤其是后者成为今天中国游戏公司出海的重要平台。7月28日,在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 Joy)举办期间,谷歌于上海举办了“ Google游戏峰会”。峰会现场,谷歌大客户部行业总经理邓辉表示,目前Android系统的月活跃设备数量已经超过20亿台。在5月至5月,用户从Google Play上下载的应用程序超过820亿个。程序下载量增长也意味着开发者的增加。在过去的1年中,Google Play中应用月安装量超过100万的开发者数量增加了35%,其中来自中国区的开发者正在迅速增加。中国的开发者中尤以游戏开发者为重。在201月,世界最大传媒集团WPP和谷歌公司联合发布的“Brand ZTM中国出海品牌30强”排行榜显示,在排名前30的品牌中,手机游戏品牌占据8个席位,其中游戏公司Elex Tech甚至仅次于联想、华为和阿里巴巴,力压小米和中国国航,成为排名第四的出海品牌。同时,根据市场研究公司Newzoo的数据显示,移动游戏预计今年将为相关企业带来461亿美元的收入,占整个游戏产业收入的42%。巨大的市场蛋糕吸引了诸多游戏公司和独立游戏制作人,而中国游戏市场的惨烈厮杀也让更多游戏公司将目光放到了海外。游族网络高级副总裁李博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在,他们就发现国内的竞争已经比较激烈,进而考虑出海。“谷歌可以覆盖全球大部分的互联网用户,帮助我们的产品在很多我们以往不敢想象和从未想过的.市场、区域获得非常大的成功。今年我们有一款叫做狂暴之翼的手游,在全球大约40多个国家达到畅销榜的第一名。”实际上,游戏出海的道路并不简单,Google商业合作部大中华区高级总监王丽表示,在帮助企业出海方面,谷歌会将所有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按照“One Google”(一个谷歌)的方针来帮助企业。比如他们会帮助中国开发者去南美考察。“我们和谷歌南美的团队沟通,他们也很愿意接待这些人。此外,我们最近在和印度的一些广告主联系,他们希望将我们中国开发者的一些库存资源进行打包售卖。这些都是利用‘One Google’的方针来进行。”作为安卓系统的开发者,谷歌在这个领域内拥有巨大的技术优势,Google AdWords(谷歌右侧广告)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在用户行为中分析和甄别出高价值玩家,同时根据不同的情境,有针对性、创造性地进行推送。Google全球应用安装策略经理Tameem Mohsin表示:“通过通用应用广告系列优化应用内操作的广告客户,平均每美元可以比其他Google应用推广产品多出140%的转化。”当然,这些转化最终会成为广告收益。他们将开发者上传的游戏推送到全球各地,同时利用Google AdMob(移动应用广告联盟)来赚取收益。在iOS和Android平台上,已有超过100万个应用程序利用Google AdMob实现广告变现,累计为开发者创造广告收入35亿美元。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数字并不是广告收入的全部。实际上,作为平台方,Google Play一直和开发者保持着一定比例的分成。“我不知道你的数据来源是什么?Google Play跟开发者是70%和30%的分成比例。”当记者猜测这个比例是6:4时,Google Play大中华区商务拓展负责人张雷这样更正说。【本文首刊于2017年8月14日出版的第139期《财经天下》周刊】

篇2:谷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百度的方式是直接把赞助商广告插入到搜索结果的第一页,少数的赞助商广告单独列出来放在搜索结果的顶端。面对批评,百度辩称,赞助商广告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从而改善用户体验。

2.谷歌的方式是把赞助商广告放在搜索结果的顶端。谷歌辩解说,它把赞助商广告和搜索结果分离出来,不会影响用户的体验。可能因为受到批评,谷歌曾经尝试做过一些改进的努力,比如,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谷歌曾经大力推广《谍影重重》,作为交换,Google的产品可以在电影中得到更多的镜头,因此,而谷歌可以从容的辩解说,这是推广,不是广告。

李开复曾经说过,不会利用手段去提高份额,还是让我们忘了这句话吧。

迫于美国经济走向低迷对谷歌的冲击,谷歌急需扩张海外市场,并且,由于搜索结果的赞助商广告在谷歌广告收入中占据了最大的比例,谷歌不得不说,赞助商广告也是一种信息的来源,从而彻底否认搜索结果的赞助商广告的原罪。这个观点在法理上认可了百度的广告模式,有所区别的只是广告展现的细节而已。

那么,百度的广告模式是否存在在某种原罪呢?

1.事实上,这种模式对于有购买潜意识的用户来说,体验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能够得到改善,比如,一个想要购买笔记本的用户,他本来计划在当地的电子城购买,一般的习惯,他到会谷歌搜索笔记本配置,价格,性能等信息,这时,他看到了淘宝在谷歌的赞助商广告,也许就会改变主意,到淘宝购买、这样的用户体验比搜索了一大堆信息,然后顶着夏日炎炎到电子城够买的体验确实要好得多,

2.但是某些情况下,比如这个用户是个设计师,他需要设计一种笔记本,这种情况下,广告往往会给用户带来很多麻烦。因为只有18%的用户,能够分辨搜索结果与赞助商广告,所以 歌这样,把广告从搜索结果中用不同的底色分离出来的细节方案,仅仅比百度的细节方案好18%,五十步笑百步,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案。

更好的方案也许是,给用户一个选择,可以显示或者不显示左侧的广告。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而已。毕竟,不能给搜索引擎带来收入的搜索用户,体验是否完美不会影响搜索引擎的收入。这也可能是百度在骂声一片中还能茁壮成长的原因吧。

延伸阅读:

让网友知道谷歌的搜索公正 关键是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竞价排名”

客观公正性是搜索行业的根本标准

说一说“谷歌资讯”的使用技巧与搜索行业“客观性”的基本原则

谷歌“不人工干预搜索结果”真相调查

篇3:谷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Chrome以往可以在Windows 8桌面模式下运行, 不过用户也可以在Windows 8的开始屏幕上进行设置, 使其进入特殊的“Metro风格”模式。在Windows 8中, 最新的开发版Chrome与公开发布的版本有很大不同, 并非简单的全屏浏览器, 而是包含了Chrome OS的用户界面和功能。界面上有一列Chrome、Gmail、Google、Docs和You Tube的图标, 用户可以将图标放置在屏幕左侧、右侧和底部。与Chrome OS类似, 用户可以创建多个浏览器窗口, 而屏幕左下角还有一个应用启动器。

尽管这一版本的Chrome浏览器只是Windows 8的一个应用, 但利用了微软为浏览器准备的特殊模式。微软允许Windows 8中的浏览器在“Metro风格”环境中启动。尽管这些浏览器作为桌面应用出现在Windows Store应用商店中, 但一些特殊规则允许浏览器模仿Windows 8应用, 并利用Windows 8的一些特别功能。不过只有Windows 8支持这样的模式, Windows RT并不支持。

目前, Chrome浏览器在Windows 8中的这一新模式仍存在软件漏洞, 可能导致浏览器崩溃。不过这反映了谷歌的未来发展方向。尽管Chrome Apps可能成为谷歌的“特洛伊木马”, 但在Windows 8中运行的Chrome OS系统将帮助谷歌在Windows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应用生态系统。此外谷歌也在改进Chrome浏览器的触摸控制功能, 使得在Windows 8和Chrome OS中的导航更方便。

目前尚不清楚, 类似Chrome OS的模式是否将成为Windows8版Chrome的一个稳定功能。不过, 谷歌正在微软Windows平台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生态系统, 这将成为控制桌面计算的另一个战场。

篇4:谷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美国当地时间1月12日下午3时,谷歌企业发展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多姆德(David Drummond)在谷歌官方博客发表文章,声称:由于面临来自中国对Google电子邮箱的网络攻击,以及不愿意继续接受中国官方要求审查搜索结果,谷歌将重新评估中国业务运营的可行性,将在未来几周探讨在法律范围内运行一个不必经过过滤的搜索引擎,如果不能达成协议,Google将可能关闭“谷歌中国”(Google.cn)以及中国办事处。

消息传开,国际舆论沸沸扬扬,美国白宫和国务院官员,包括国务卿希拉里本人,纷纷出面表态,美国国务院官员还就此事专门与中国官员会晤,要求中国方面作出解释。一个企业的商业决定成了影响中美关系的议题,其原因究竟何在?事情还在发展,尘埃尚未落定,自然不宜过早下结论。而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1月21日表示, “谷歌事件”不应与两国政府和两国关系挂钩,否则就是过度解读。

进入中国的序幕

回顾Google进入中国四年来的发展历程,或许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互联网搜索引擎巨头的行事风格,以及此次风波的症结。Google创始人布林(Sergey Brin)和佩奇(Larry Page)都不“老”,1998年合伙创办公司时两人都还只是20多岁的小伙子。他们的目标是集合世界上所有的信息让公众分享,在这一过程中,要“对所有的不可能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颠覆与创新是Google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为员工提供了最自由的创新环境:允许员工带着孩子和宠物上班;鼓励员工有20%的时间从事自己任意感兴趣的工作,不过研究成果必须卖给公司;Google工程师们可以就各自感兴趣的课题自由组合,不会被固定在一个团队里从事某项固定的工作。

2002年,Google已经取代Yahoo成为世界第一搜索引擎,并实现了中文搜索功能,受到中国网民的青睐。但除了在网民中的良好口碑外,它没有做任何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同年8月31日起,中国政府在针对网络有害信息的治理检查中,发现Google含有非法内容,于是这家没在中国注册的外国公司的搜索引擎服务被无限期停止。

2005年5月11日,Google宣布获得在中国运营的许可证,并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当时,由于缺少渠道和适应中国市场的产品,它在中国的广告业务还很少。于是,比它早十年就已经来到中国并站稳脚跟的微软成了它挖墙脚的对象,它挖来了熟悉中国市场的微软全球副总裁、美籍华人李开复,让他出任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负责建立Google中国产品工程研究院,拓展Google在中国的业务。微软将李开复及Google告上法庭。就这样,美国两大网络巨头之间弥漫着硝烟的舆论战,成为Google进入中国的序幕。

谷歌:不仅是“丰收之歌”

2006年春节期间,“google.cn”网站悄然上线,谷歌正式跨进中国市场。4月12日,Google在北京发布了全球中文名称“谷歌”,意为“丰收之歌”,把用户的搜索过程寓为丰富多彩的收获过程,表明了其亲近中国网民的决心。 然而,谷歌融入中国市场的过程并不容易,开局就屡屡受挫,一部分阻力还是来自美国国内。

“谷歌中国”一开张就被指涉嫌违规经营。因为它事实上并没有取得在中国运营互联网信息服务所必须的ICP牌照,而按我国相关政策规定,外资在没有得到许可的情况下,不允许经营包括ICP在内的电信业务。针对相关指控,当时的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李开复不愿明确说明Google中国网站是否“违法”,只是表示“一直受到政府部门的指导”。当时的信息产业部则表示“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已上报有关领导,等待最后“说法”。

在“谷歌中国”推出之前,大陆用户使用Google,都是进入Google的全球搜索引擎Google.com,但由于政府限制,这一网站往往无法从大陆境内进入。Google之所以推出新的搜索引擎,就是要遵照中国法律,检查被政府认为不适当或非法的信息,以避开竞争对手在大陆遭遇的法律问题。

Google此举在美国国内引起强烈反弹,政治压力和舆论压力汹涌而至。美国国会议员和“人权观察”、“无国界记者”等组织纷纷对Google、微软等网络公司严加挞伐。激进人士声称,Google是在“毒害”亿万中国人的心灵,损害了美国利益,要求美国政府严审Google的商业行为。

甘当配角?

2004年上市后已经堪称阔绰的Google一开始就将目标锁定百度,试图通过收购进入中国市场。但这个计划完全落空,2006年6月无奈悉数出售所持2.6%的百度股份。2006年Google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33%下滑到20%,百度则由51.5%增加到64.5%。12月,Google亚太区市场总监王怀南和大中华区联合总裁周韶宁先后离职,中国区的创业团队基本解体,只剩下偏重技术和产品的李开复。遭受严重挫败的“谷歌中国”何去何从,人们众说纷纭。有人干脆建议它复制Yahoo日本的模式,全盘卖给百度,再占有百度部分股份,甘当配角。

作为世界搜索引擎霸主,“谷歌中国”自然不愿轻言放弃。2007年,它调整脚步,广结善缘,加快了融入中国的步伐。它把中国市场的战略中心转向无线搜索,与运营商、终端厂商和浏览器厂商开展积极的战略合作。元旦刚过,Google就宣布与中国移动共同合作手机搜索业务,战略投资深圳的迅雷,并与新浪开展合作。在内容方面,与国内知名的天涯网站及一些出版社建立合作关系。经过一年努力,“谷歌中国”在技术和财务方面都有所斩获,逐渐站稳了脚跟,在中国市场搜索收入稳步上升。

2008年,“谷歌中国”继续稳扎稳打,恰好其竞争对手百度在三鹿奶粉、虚假医药产品广告的竞价排名等负面事件中备受打击,Google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增加了5.6%,进而达到23%,百度的市场份额则下降了2.1%,为72.0%。在金融危机的寒冬中,苦心经营的“谷歌中国”终于初见曙光。

2009的多事之秋

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谷歌中国”的多事之秋,在继续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争议。1月和4月,先后因存在不良信息被公众举报;6月间,“谷歌中国”网站因仍然存在大量色情低俗信息,被单独点名,主管部门责令其整改,并暂停其境外网页搜索业务和联想词搜索业务。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及《焦点访谈》节目、新华社等主流媒体都有“谷歌中国”网站“涉黄”问题的专门报道。“谷歌中国”负责人也承认该网站存在色情低俗信息,并就此事向公众道歉。

2009年9月,李开复辞职,告别了长达20年的职业经理人生涯,走上了新的创业之路;同时,“谷歌中国”宣布了新的管理团队。10月间,国内出现“谷歌已开始撤退,所有中国境内服务器全部搬走”的传闻,但“谷歌中国”明确予以否认。10月底,中国作家集体抗议Google违反著作权法,未经授权就把570位中国作家的近两万种作品扫描上网。经过主流媒体报道,Google又成为舆论焦点。但整体看,“谷歌中国”仍处在稳步上升势头。2009年第三季度,百度和Google的中国市场营收份额分别为63.8%和32.8%。

“树根战略”的一部分?

就在一片新的争议声中,2010年1月12日,又传出了Google要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实际上,Google进入中国的几年,有曲折也有收获。而目前的中国互联网搜索市场还在继续扩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3.84亿人,超过了美国的总人口数,网民的网络应用使用率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网络音乐(83.5%)、网络新闻(80.1%)和搜索引擎(73.3%)。如果因为中国互联网管理制度的原因,就要离开中国蓬勃发展的市场,这对Google这个企业来说,未免显得过于政治化了。我们可以看看美国对互联网的管理。

2000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未成年人互联网保护法》。该法规定,中小学校、公共图书馆等机构必須在其网络服务程序的目录上提供过滤器,确保儿童接触不到有色情内容的成人网站;任何因商业目的在网络传播中导致未成年人接触到有害信息的行为,视情节轻重处以五万美元以下的罚款或六个月以内的刑期,或两罚并用。2007年底,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发布了一个有关网络广告隐私保护的指导原则,用于约束Google、Yahoo、MSN等公司对在线用户网上行为进行跟踪的营销活动,以保护网络使用者的个人隐私。而根据9.11事件后颁布的《爱国者法》及《国土安全法》,在涉及国家安全时,个人隐私必须让路,特殊情况下,监控电话和电子邮件都是合法的。可见,在美国的互联网管理中,国家利益是优先于行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

篇5:谷歌在打压阿里云?

这一度让业内质疑,谷歌Android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是否有必要打压小小的阿里云?毕竟阿里云先前只是跟海尔和天语合作,市场份额之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阿里云是否在借机炒作?

然而来自谷歌高级副总裁、“Android 之父”安迪·罗宾的回应则表明这不是一场闹剧,因为他亲自在Google+上声讨阿里云OS:你们没有遵守Apache 开源许可协议,不兼容Android 系统,会损害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

而阿里巴巴方面则坚称阿里云OS不是“变种Android”,因此不必遵从谷歌的开发协议。阿里云董事长王坚更是在9月18日下午发布公开信,声称“那个当年坚持不作恶、开放和自由竞争的谷歌变了”。不过安迪·罗宾针锋相对,他指出谷歌同意阿里云OS不是Android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需要与Android兼容。不过他也认为阿里云OS使用Android的运行环境、框架和工具。阿里云应用市场中包括了Android应用。他的结论是,“阿里云基于Android平台开发、利用了OHA(开放手机联盟)为这一平台所付出的工作成果,这一点毫无争议。”

随后的问题便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到底阿里云OS的代码与谷歌Android有多大的相似度?现在这个答案并不确定,不过即使是阿里云方面,也承认自己的操作系统努力在兼容Android应用。

阿里云是否挑战了谷歌的底线?谷歌的底线又是什么?对于整个Android生态体系来说,显然,这个是事关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谷歌通过打压阿里云,进一步收紧了Android的控制权。这背后已经不再是开放与否的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谷歌移动互联网战略的利益抉择问题。

“摇篮”之中的竞争者

谷歌的Android生态体系看似和谐,其背后也是暗流涌动。早前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之时,就有国外媒体报道,为了促使中国同意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谷歌公司表示未来至少5年内,安卓系统依然免费提供给任何人使用。

而谷歌Android生态体系的成员也在担心谷歌利用Android挑战自身的利益。特别是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进入硬件领域更是加剧了这一担心。而此时谷歌做出的五年免费使用的承诺则是给出了一种姿态:Android不仅是谷歌的,更是整个Android生态体系的。因此即使是联想等国内厂商在Android基础上稍作修改,推出所谓自有操作系统,谷歌都采取了容忍的态度。

不过面对阿里云这个还处于“摇篮”之中的竞争者,谷歌选择了“大棒”政策,确实也表明了谷歌的担心。一位接近谷歌的人士透露,阿里云一事爆发后他曾经问过谷歌安卓的人,谷歌的人告诉他,起初谷歌并没有注意到阿里云操作系统,是看到了华尔街日报上的一篇报道“Alibaba's Aliyun Operating System Taking on Android in China”(阿里云操作系统在中国挑战安卓)之后,才意识到这一问题。该文章认为阿里云OS表明“中国已经有了本土研发的、试图在中国迅速增长的智能手机市场上与安卓叫板的软件。”

这显然是夸大其词,将问题“上纲上线”,以此抓住人们的眼球。而谷歌之所以没有“一笑置之”,是因为来自中国的本土化挑战一直存在,谷歌很难容忍其移动互联网的根基,同时也是在中国市场的“王牌”——Android,被以本土化的方式排挤出去。而此前,这样的结局曾经出现在谷歌的核心业务——搜索领域。

国外的传统互联网企业进军中国的,大多难以避免被本土化的竞争者排挤的命运。国内互联网公司通过模仿甚至抄袭等低成本的运作模式,能够迅速获得市场份额,即使前期并不盈利,但是同样无法使竞争对手获利。这种惨烈的打法虽然不雅观,但是确是有效的。谷歌Android目前坚持免费策略,这也是它赢得中国终端厂商支持的重要原因。那么如果未来谷歌Android要收费了,面对本土化的坚持免费策略的中国厂商,是否还具有压倒性的竞争优势?

将竞争者,特别是“不听话”的竞争者扼杀在“摇篮”之中,这绝不是谷歌的一时冲动。维护谷歌精心发展出的Android生态系统,进一步说,维持谷歌对于这一生态体系的控制权,涉及谷歌的核心利益,谷歌对阿里云的打压并不奇怪。

意在微软?

微软在6月份发布了最新一代的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 8,包括三星、HTC、诺基亚等厂商均推出了采用WP8操作系统的手机,而有些厂商如诺基亚,更是将WP8操作系统作为振兴的关键筹码。同样采用免费模式的WP8,具有挑战谷歌Android的资本。

易观分析师刘鹏认为,谷歌抵制阿里云是因为阿里云操作系统不兼容安卓,肯定不是最主要也不是唯一的原因。谷歌希望通过抵制阿里云操作系统,从而达到打压和微软关系密切的宏的目的,以诺基亚为首的WP8手机的出炉,还有安卓阵营的三星、HTC、联想、索尼等纷纷要推出WP8手机,这或许才是谷歌更为忌惮的。事件本身还在发酵。终端厂商之中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北京壹人壹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方礼勇对媒体表示,阿里云独立的手机系统非常不错,在苹果和三星大战正酣之时,应对阿里的知识产权问题规避方法表示理解。目前,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问题较多,同质化问题严重,应该接受其他新系统的出现。

国内厂商如华为也在未雨绸缪,在Android之外也选择了WP8,并出现在微软Windows Phone 8系统的首批智能手机制造商名单上。国内终端厂商也不希望过于依赖谷歌Android,为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谷歌此举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任何损及谷歌开放形象的动作,谷歌都应当尽力避免。未来,谷歌还需进一步完善Android,推出更多有利于消费者,能给终端厂商带来利益的举措。

篇6:谷歌在伦敦建科技园

马特·布里廷(谷歌公司英国区首席执行官):早上好。

记者:马特。

马特:早上好。

记者:谷歌为什么要办这个?谷歌创立这个科技园的初衷是什么?

马特:嗯,谷歌本身就是一个科技公司,我们在英国一直相当成功,所以我们打算回报社会。我们觉得,与其采取投资这种方式,还不如提供一座七层的大楼,给刚起步的小公司小企业提供一片努力的栖身之地,让众英才汇聚一堂。现在已经有大概一百家新成立的公司进驻这座大楼了。

记者:这里也还是处处充满噱头的,譬如说能发微博的植物和……

马特:没错。

记者:像这些桌上足球什么的,它们真的能够激发灵感吗?

马特:我相信是这样。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家都被吸引到这里,在伦敦的这个区域,这里已经有非常多的新企业了,并且还将吸引更多的公司来到这里。大家在这里分享创意,亦师亦友,同时这里还提供各种技能和资金支持。于是就有了你现在看到的科技园了。

记者:那么,你们期待从中得到什么呢?

马特:我们不期待从中得到任何回报,这是我们回馈社会的一份礼物。不是,我们并不是在投资。如果非要说“投资”,那就是这栋楼,然后让我们的工程师团队到这儿来。长远来看,如果有更多的人通过使用互联网获得成功,那么对我们每一个上网的人都有好处。

篇7:云计算五年,谷歌在哪里?

我们不需赘言云计算已经多大程度上成为事实上的IT界最热概念,但回首其五年多的发展史,有两家企业决不能被忽视:谷歌和亚马逊。通过成功推出一些列AWS服务,亚马逊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实际意义上的公有云计算主导者,并已经成功实现了近20亿美元的营收。

而对谷歌而言,互联网搜索是其核心业务,因此其云计算的主打服务则是直接提供纯粹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包括电子邮件、在线日历、聊天和各种谷歌应用软件套件等。而针对企业市场,2008年,谷歌推出了Google App Engine这一全栈、受控的、可自动调整的网络应用平台,并在2009年发布了以企业级Google App为核心的商业版云计算产品,同时开始进行广泛推广。

然而此时云计算已经成为IT业界争相依附的领先概念,除了Salesforce、Rackspace等成功转型的云计算企业,微软、IBM等IT巨头也纷纷推出了自家的云计算产品,并且提供了全面解决方案。而作为这一概念的提出者,谷歌反而因App Engine的局限性落在了后面。直到今年4月,谷歌正式推出可与Google Docs深度整合的云存储服务GoogleDrive,进军云端存储市场,并填补了Chrome OS走向成熟的一块重要短板。

一个字头的诞生

2006年8月9日,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这算是五年多来云计算最正统的诞生记,然而我们知道,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计算技术和服务理念,有着极其深厚的技术背景,而谷歌作为这一概念的首创者,也有着很大的必然性。

谷歌曾经是网格计算的最大实践者之一。网格计算的核心架构是依托专网或互联网,将部分处于不同地域的、自愿参加的计算机组织起来,统一调度,利用闲散的计算资源,组成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形成超级计算能力。事实上在谷歌初创期间由于低端主机难以满足其搜索服务器的高性能和稳定性要求,于是只有在已有基础上提高可靠性,机器获得更高的性能,一定程度上说,这就是云计算的雏形。

早在2006年之前,随着各方面投入的加大和研发的不断加深,谷歌就已经拥有了成熟完整的云计算技术架构——硬件网络方面应用了自己设计的机架架构、服务器刀片、数据中心、全球网络连接,软件系统方面开发完善了操作系统、文件系统GFS、并行计算架构MapReduce、并行计算数据库BigTable以及开发工具等云计算系统关键部件。至此,谷歌提出“云计算”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与其说“云计算”是谷歌包装出来用于引导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的概念,不如说是谷歌对自身发展经验和技术积累的系统性总结。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看谷歌推出基于互联网基因而不是基于IT设备商(“先行者”亚马逊的模式)的云计算思路:

一方面,谷歌以其集群独步天下,掌握了建立以廉价PC为节点的超大规模集群的构造技术,这是其真正的竞争力。集群并没有一个中央处理器,在地理位置上是遍及全美各地谷歌的数据中心,每个节点都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一台廉价的PC机,在安装了集群软件后,立即融入到这个系统之中。另一方面,Google的绝大多数收入来自于广告,其它产品和服务的收入十分有限。甚至从技术优势上看其最精髓PageRank算法也是容易模仿复制的,当下比较著名的搜索引擎技术提供商都有自己的核心算法。

但是,相比以在线购物平台为主营业务、只在一年中某些日子迎来超高流量的亚马逊,谷歌的搜索需求几乎一直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对其服务器的压力极大,这种情况下“出租”自家数据中心做托管业务便不划算也不现实。而且,谷歌拥有Gmail,Gtalk,Chrome,Google Docs,Picasa,Google Earth以及YouTube等一些列极具人气的应用服务,这些服务有些是谷歌依靠自身资源在单独运营,有些则要考虑到开发者为其完善服务做出的贡献。同时,由于其在线服务虽然针对个人用户近乎全部免费,但是企业级用户调用Google Earth、部署Gmail和Google Docs等都需要谷歌提供的相关服务甚至个性化定制服务。

当更多的用户依赖于更加方便和实用的网络服务,谷歌甚至能将微软甩在身后打造独一无二的网络王朝——这是谷歌一直以来的梦想,如今我们越来越看到这个伟大梦想的雏形——从这个角度看,谷歌提出基于互联网概念的云计算不过是水到渠成和业务发展需求。

谷歌的云布局

从云计算角度而言,几乎Google的所有产品都可以被认为是典型的云计算产品。因为Google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云,在全球有30多个数据中心,服务器的总数超过100万台,而且在运营效率和自动化管理程度这两个非常重要的云指标上也是独领风骚的,并且这些产品大都以Web的形式发布。此外Google的云技术的client端的核心就是Chrome浏览器,所有相关的技术都嵌入到了浏览器中,甚至操作系统的内核也算嵌到了浏览器中,成为云浏览器。

具体到产品方面,Google在SaaS、PaaS、Iaas和云客户端这四个方面都有布局。

在SaaS层,Google的云服务主要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主要面向个人用户的普通SaaS服务,其二是面对公司和机构的企业级SaaS服务。具体来看,包括其核心的网页搜索和图片搜索、视频搜索和学术搜索等搜索服务、Google Map、GoogleEarth和Google Sky等地理信息服务、视频服务YouTube、云存储服务GoogleDrive,照片共享Picasa、办公协作工具Gmail、Google日历和Google Docs等,这些都属于网络基因浓厚的SaaS服务。

而在PaaS层,Google App Engine提供一整套开发组件让用户轻松地在本地构建和调试网络应用,之后能让用户在Google强大的基础设施上部署和运行网络应用程序,并自动根据应用所承受的负载对应用进行扩展,免去用户对应用和服务器等的维护工作。同时提供大量的免费额度和灵活的资费标准。此外在IaaS层谷歌也推出类似Amazon S3的名为Google Storage的云存储服务。

当然,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云+端”的模式将成为主流。所以,即便谷歌现在的利润主要来源于搜索这样的

基于Web的SaaS服务,但是近两年来,Google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云客户端方面,并推出了Android、Chrome和Chrome OS这三个产品。

虽然谷歌可以说是云计算的最大实践者,但是,谷歌的云计算平台是私有的环境,特别是谷歌的云计算基础设施还没有开放出来。

谷歌公开了其内部集群计算环境的一部分技术,使得全球的技术开发人员能够根据这一部分文档构建开源的大规模数据处理云计算基础设施,其中最有名的项目即Apache旗下的Hadoop项目。而下面的两个云计算的实现则为外部的开发人员以及中小公司提供了云计算的平台环境,使得开发者能够在云计算的基础设施之上构建自己的新型网络应用。其中IBM的蓝云计算平台是可供销售的计算平台,用户可以基于这些软硬件产品自己构建云计算平台。亚马逊的弹性计算云则是托管式的云计算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远端的操作界面直接使用。但是具体到自身方面,除了开放有限的应用程序接口如Google Web Toolkit以及Google Map API等,Google并没有将云计算的内部基础设施共享给外部的用户使用,上述的所有基础设施都是私有的。

Web旗舰Chrome OS

即便Android已经成功占据了移动终端市场很大份额,谷歌依然期待着Chrome OS的真正爆发——那将是Web为王的时代,也是谷歌的时代。

在谷歌2006年开始陆续提出的云计算构想中,人们的客户端只要接入网络并且安装一个浏览器,就可以得到它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和数据,因为所有的应用程序存在于云中。个人和企业用户不再需要操作系统,不再需要自建数据中心,无须去购买大量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甚至不需要IT运维人员。

Chrome OS让人们看到了谷歌的云愿景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谷歌正在慢慢尝试着利用Chrome OS取代我们如今使用的传统操作系统,进而改变喜欢使用在线服务和网络资源。今年四月,Google推出了Chrome OS的最新版本。从这次更新可看出Google的研发人员对操作系统的界面进行了重新设计(上一次的界面更新是2010年底)。

令人“惊恐”的是,Chrome OS的新版本界面和传统操作系统已经越来越趋同——新添加的部件是硬件加速窗口管理器(Aura),是Chrome的下一代用户界面框架。在此之前,Chrome OS一次只为用户提供一个浏览器窗口。如果你想要运行新应用,那意味着,首先你得打开一个新标签,然后再寻找你想要运行的应用。现在,Chrome OS内置一个类似Launchpad的应用启动器,以及一个类似Windows的任务栏。不过应用还是得在浏览器标签内启动,而不能成为独立窗口。

施密特曾称,Chrome OS操作系统是用于上网本的Web平台,预计将利用可靠的网络和无盘机器。虽然微软Windows和苹果Mac机器主要依靠在本地硬件上安装的软件,但是,谷歌指望Chrome OS操作系统推动在Chrome浏览器中的Web应用。用“谷歌式语言”来解释Chrome OS:它通过网络实现你的全部需求,颠覆了人们对应用程序的认知。因为现在生活中每个人早已和网络紧密相连,失去网络的电脑和手机是毫无意义的。

与iOS,Android以及Windows Phone等主流平台相比,Chrome OS是完全不同的,它体现了谷歌用网络替代桌面的思维,基于浏览器Web OS的形态使得其所有的应用和服务在前端都以基于HTML5的Web APP体现。首先,这意味着开发难度大大降低,因为HTML/JavaScript/CSS的门槛相比C/C++以及JAVA低得多;另一方面,Web APP的应用形式意味着机型适配以及升级成本近乎为零,开发者可以通过一次开发延伸到所有设备。

与Chrome OS同时发布的ChromeWeb Store经过在Chrome浏览器上两年的积累,已经逐渐成熟为一个可靠的应用分发平台。而基于谷歌搜索引擎的庞大流量,则使得应用服务的推广效率大增。此外,相较于生硬的本地应用,搜索、地图等谷歌服务将以内嵌插件的方式进入Chrome OS,形式上更加平滑,即使在开源的情况下也可防止被轻易替换。

当然现在Web APP的体验,目前还无法与本地应用相提并论,但是HTML5作为未来应用新载体的趋势已经逐渐成为共识,W3C等世界组织的推动将帮助WebAPI逐步进化,更好地调动手机的软硬件资源,以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几乎与Chrome OS更新同时面世的还有谷歌的云存储产品Google Drive。此前Chrome OS一直看起来像头怪兽,一个裸奔于Linux上的完全的基于网页的操作系统,长期被指责纯粹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但有了Drive,Google就能真正实现这个平台了。谷歌Google Drive产品经理斯科特·约翰逊表示:“我们将有效地将Google Orive服务整合进Chrome系统的本地文件系统之中。如果用户选择使用,那么Chrome系统的所有核心功能都将把Google Drive作为存储位置。”

Drive和Chrome OS的整合会使得这个操作系统看起来更像笔记本计算机代替品。如果整合的好,Google Drive可以像目前本地硬盘那样显示你所有的照片、视频、文档、及所有其他东西。如果Google能说服网页开发者将应用整合到Google Drive我们就能看见有网页可以从Drive里面提取用户数据来编辑视频、音频,绘图等等。

仔细想想,这不正是谷歌最初描绘的云计算美妙愿景?

“云不云”重要么?

从现在来看,谷歌在云计算领域走的是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以IaaS层面的Google Storage和PaaS层面的App Engine为平台支撑,以Google Docs云办公、Gmail和一系列搜索云应用、Google Drive云存储等为“拳头”,加上整合的Android端平台和面向未来的云操作系统Chrome OS——处处彰显着谷歌独特而浓厚的互联网基因。

迥异于其他IT巨头,从目前市场领先的亚马逊来看,其靠“出租IT资源”的云计算经营模式的云计算策略有其先天劣势,这更像是封建社会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由于能够实现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这种模式在早期的优势明显,但很容易被更先进的模式打败。当然,哪怕仅在IaaS领域深耕,亚马逊依然获益巨大。

而微软的云计算平台Windows Azure从整个云计算目前的市场需求和研究框架看,涵盖了公有云和私有云、囊括了SaaS、PaaS和IaaS三大领域的微软,推出包括存储、计算、媒体服务等多种应用,已经具备了一线领跑能力。而在Windows 8和Windows Phone 8成功整合了PC、平板和智能手机后,其“云+端”的大战略布局将真正显现出威力。

此外IBM在2007年11月推出了“改变游戏规则”的“蓝云”计算平台。为客户带来即买即用的IBM云计算平台,它包括一系列的自动化、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复的虚拟化云计算软件,使来自全球的应用可以访问分布式的大型服务器池,使得数据中心在类似于互联网的环境下运行计算。

另一方面,或许因为自己是“云计算”这一概念的提出者,谷歌反而对之没有盲目崇拜,而是按部就班但并不缓慢的走在通往未来的网络之路上——谷歌甚至都不在乎自己的路是否还是云计算、是哪种云计算,因为云计算至今为止也没有标准定义,更没有形成实质意义上的行业标准。作为一种更先进的计算模式、经济模式和生产关系转型模式,谁将代表更先进的云计算模式,当下实难定论。

在谷歌之外,关于云计算的竞争已经白热化,且越来越像不同的方向发展。政府牵头参与、互联网巨头力挺,一个个“云概念”横空出世,更不用说数以千计的大大小小软件公司、IT设备商甚至电信运营商提出的各种各样的“云计算”了。从企业和开发者应用层级说,目前在云计算领先的巨头分别是亚马逊、微软和IBM。

上一篇:没想到我如此幸运小学作文400字下一篇:康平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