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学生怎样预习课文

2024-04-26

三年级学生怎样预习课文(共17篇)

篇1:三年级学生怎样预习课文

预习是为了课堂学习服务的,因为预习,课堂上会更轻松,感觉更精彩!,那么,三年级学生怎样预习课文呢?

一、在思想上让孩子和家长重视起来。

从预习的好处教育学生必须在思想上重视预习,不要认为预习是可有可无的,要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预习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为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所以,我在班上经常强调:课前预习十分重要,好处多多。能让我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探讨;学到更多的内容;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轻松、听得明白,从而更有效地学好课文;也更好地展现自我,给自己带来学习的自信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教育学生,没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就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能力,能力是在活动中产生的。

在家长方面,我们在二年级下学期结束开家长会的时候就会简单介绍三年级的学习特点,便于家长在暑假时有的放矢地引导孩子学习。当然不可避免地要介绍到预习,我校非常关注孩子的素质全面发展,早在八十年代,我们顾校长就开始了有关“大语文观”的实验和研究,所以课堂这个主阵地当然会抓牢。

我们会告诉家长,课堂上不仅上课前会介绍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课外知识,而且授课过程中也不断会关注学生知识的全面发展。如果孩子准备充分,自然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并能帮助其他同学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心动还要行动,正确教给孩子预习的方法。

刚开学的时候,虽然布置孩子回家预习,但是因为没有具体方法的指导,而且有些孩子学习不够主动,这项作业的完成与二年级没有提高。我们二年级是这样要求的:

1、认真读课文;

2、画出生字词;

3、标出自然段序号;

4、自学生字。开学几天后,我关注到这个问题,结合《语文评价手册》,补充以下几点要求:1、对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解决;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3、完成《评价手册》【预习导航】;

4、对查阅什么资料作一定的主题要求,必要时可以简单写下来。通过明确要求,并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能够逐渐步入正轨,但也要警惕他们因为习惯而出现马虎应付的现状。

三、课堂教学中加强对预习知识的回顾、巩固。

学生学习需要老师的鼓励,也需要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习有兴趣、有信心,要在课堂上多给不同层次的孩子展示的机会,努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成就感。

让学生说说作者概况、概述其在课外书中所见与要学习的文章有关的内容、对重点句子中难理解的词语的巩固……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

如果对预习的方法、意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并且能更规范地开展预习,使预习成为学习的习惯,对学生学习产生很大的促进后,预习的行为也就容易得到巩固和继续。预习是为了课堂学习服务的,因为预习,课堂上会更轻松,感觉更精彩!

篇2:三年级学生怎样预习课文

二标。标出自然段序号和本课生字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表达的顺序有初步的感受,对于他们学习文本的表达是有益的;另外从分段、概括段意的角度出发也是需要的。标出生字词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字,重点关注词语在课文语境中的意思,有助于训练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查。查阅工具书,特别是字典,弄懂部分词语的意思以及作者的信息。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常常有具体地含义,但是都会跟词语的本义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通过查字典理解词义有助于学生感知在具体的语境中词语的不同含义,从而体会汉语词义的丰富性,促进词语的理解运用。对作者的关注应该纳入学习的视野中来,因为作者表达的背景对于文本的意义有着重要的辅助理解的作用。

篇3:如何指导小学生预习课文

一、激发学习兴趣, 发挥催化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 根据学生的心理因素, 用饶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乐趣。教师要重视改进教学方法, 寓教于乐, 借助实物、影像和生动的讲述, 巧妙地提问, 让语文教学生动有趣, 富有魅力, 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轻松愉快;让学生明白预习的目的从宏观方面讲是为了提升课堂的效果, 理解课堂知识的重点、难点, 微观的角度来讲要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要提出具体的要求, 课堂上要对预习的作业及时进行检测, 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提炼的独特的观点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不能对布置的预习作业不理不睬, 学生和家长不把预习作业当成作业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教师没有把预习作业当成一个作业。

二、把握年级段的差异, 提出预习要求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 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依据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譬如在给低年级学生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就可以提出让学生提前把课文朗读下来, 能按照拼音来朗读课文, 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 又节省了课上老师领读课文的时间, 还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另外还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年级段的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要给学生布置大概掌握课堂内容的预习作业, 课上教师要适时让学生先概括一下课文的大概内容, 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作业, 又节省了课堂授课的环节, 一箭双雕, 很有价值。而对于高年级学生预习作业的布置就要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学生能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 提出富有建设性的问题, 这样的预习作业就能够在课堂授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检查的机会, 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好处。

三、围绕预习重点, 精心设计训练

在当前流行的“杜郎口”教学模式中, 对预习这个课堂环节就非常重视, 不仅能够针对课堂重、难点对学生提出了预习的要求, 而且还在导学案中把课堂的重点、难点设置成具体的问题, 对课堂的结构做了一个具体的引领与概括。譬如《草船借箭》一课, 理解诸葛亮“神机妙算”是重点, 也是难点, 在传统的课堂预习作业的布置中, 只是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查出“神机妙算”的具体含义, 而杜郎口模式的导学案就会针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来设置一个个的循序渐进的问题, 让学生在一步步的做题过程中理解了神机妙算这个成语的意思, 还一点点地理解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具体表现。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可以说这些效果的取得, 都来自于课前预习这个教学环节, 都来自于教师对预习环节的重视与精心准备。

四、指导预习过程, 培养预习能力

1. 读, 读通课文。

对读课文的最低级的要求应该是处理掉新课文中存在的生字生词, 写会新出现的生字, 要通过查字典等环节掐准新出现的生字的字音;中级要求要理解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高级要求则要求学生了解中心思想, 并对课文结构与写作特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 想, 边读边想。

“想”和“读”更要做到相辅相成。第一遍读完课文以后就要思考一会儿, 想想这篇课文里有哪些内容还觉得不是很合适, 是自己不能够一下理解清楚的, 然后再去读第二遍。如:看到课题, 我们能想到文章的内容或能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

3. 疑, 学贵有疑。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从文本中提出疑问, 多问几个为什么, 进而在课堂上听讲的时候, 要把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解决掉, 否则的话预习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价值。另外, 教师在检查学生预习效果的时候也一定要检查关于学生思考的内容, 譬如, 读了这一课以后你有什么观点与作者的观点不同, 你有什么另外的看法, 再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加以理解, 就会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4. 摘, 积累借鉴。

课文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句子, 优美的描写、动人的抒情、富有哲理的思想随处可见。那么让学生做好摘抄的习惯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让学生把文章中精彩的句段, 反复朗读、品味, 直至成诵, 甚至可以写下来, 反复抄写几遍。

篇4:三年级学生怎样预习课文

摘要:小学三年级学生要做好语文课前预习,需要语文老师深入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语文课前预习方案。本文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为例谈了如何指导三年级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

关键词:学生;学情;预习目标;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39-01

学生进入三年级了,就进入了小学语文学习的第二阶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小学第二阶段学生会写会认的汉字比第一阶段多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能力比第一阶段有所提高。面对新的学习阶段,三年级学生如何进行语文课前预习?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深入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语文课前预习方案。下面我就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为例,谈一谈如何指导三年级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

一、全面分析学情

当我面对三年级1班的学生时,我对他们二年级语文学习成绩有了全面的了解。在这个班级50名学生中,学习成绩优异的有10名学生,学习成绩中等的有28名,学习成绩中等偏下的有12名。大部分维族学生在家长的配合下,学习成绩普遍好于汉族学生,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缺乏兴趣。这就是我们班学生的学情。

二、强调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

针对我们班上学生的学情,我对学生强调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第一、通过语文课前预习,可以让你全面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第二、通过语文课前预习,让你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第三、通过语文课前预习,让你逐渐学习自学,为你的语文阅读与写作打下基础。

我不光要给学生强调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我还要给我们班的汉族学生家长做思想工作。因为有的家长以为:“让我在家监督孩子预习课文,我的孩子都预习了,要语文老师干什么?”面对这样的家长,我必须与学生家长进行思想沟通。只有让家长认识到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语文课前预习并不是语文老师推卸责任。只有让家长的思想转变了,语文课前预习才会落到实处。

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课文课前预习目标

以课文《孔子拜师》为例,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我就提出最高的语文

课前预习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9个汉字,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词语;2、了解孔子、老子的生平。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能基本划分段落大意。对于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我就提出适合这类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汉字。2、了解孔子、老子的生平。3、能把课文读一遍,标上段落序号。对于学习成绩困难的学生,我更多地给予鼓励,只要这些学生能够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只要这些学生了解孔子、老子,把课文看一遍就可以了。

四、教会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我对自己这些年语文教学中的预习进行不断地思考,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查阅法。在语文课前预习中,了解作者、文中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是靠学生课前查阅获得的。这就需要发动学生,让学生去查阅。以《孔子拜师》为例,三年级学生利用语文辅导书,网络资源的形式,通过查阅,得到有关孔子、老子的基本信息。三年级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将终身受益。因为,我会学生强调:“我们今后要在浩瀚如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查阅法是必须要掌握的。

(二)圈点勾画法。何为圈点勾画法?就是给全班学生制订一套统一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用于区分不同知识点的认识、理解、掌握情况。以《孔子拜师》为例,对于会写、会认的生字,在该生字上面注音,并打上√;对于标注课文段落,以“①、②、③......”的形式标注;对于课文分为几个部分,分别以“一、二、三......”的形式标注;对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词语,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以“□”的形式圈起来。

有了统一的圈点勾画符号,学生就便于操作了。我还要教会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分别标注。比如:用黑色的笔打上√,用蓝色的笔标注“①、②、③......”、“一、二、三......”,用红色的笔标注“□”。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来的圈点勾画符号,有明显的区分度,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迅速找到,也能调动三年级学生的课前预习兴趣。

(三)整体通读法。三年级学生在语文课前预习阶段,必须将整体通读法落实下去。因为,语文课前预习阶段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期阶段。这一阶段要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的通读。这通读包括朗读、默读、快速浏览。在学生的整体通读阶段,就是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了解的过程。学生把这个过程做好了,后面的标注段落序号、划分段落层次、标注重点词语、疑难的地方就能落到实处。

(四)课前练习法。何为“课前练习法”?教师要将练习册上的基础题作为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一部分。学生在做练习册上基础题的过程中,遇到不会的,就会读这篇课文,找这篇课文的生字词。

当学生掌握了这四种方法时,并将这四种方法落实下去,语文课前预习到达到预期效果了。当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的习惯和能力形成以后,不用老师和家长监督,学生就会主动预习课文,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了。

五、适时调整语文教学方案

以上的语文课前预习目标、语文预习方法能否百分之百落实下去,需要我在早读时进行了解。我至少要准备两套教学方案。当前面所讲的三类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效果时,我就采用拟定好的语文教学方案;当着三类学生没有达到语文课前預习效果时,我就适时调整语文教学方案,形成第二套适合这三类学生学习的语文教学新方案。因为: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不可能完全达到我预想的结果。前提在变,教学方案肯定要变。

综上所述:我以分析学生学情为前提,为三种层次的学生制订三种层次的语文课前预习目标;我与学生家长沟通,取得学生家长的认可,师生一道,以四种方法入手,让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出效果。面对动态的语文课前预习情况,适时调整语文教学方案是符合学生语文课前预习实情的。这就是我对三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指导。

参考书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小学语文教材教法》.

篇5:小学生怎样预习语文课文

弄清课前预习提示和思考练习的具体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一要根据这些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带着预习提示提出的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把要求做的地方做一做,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对预习也很有帮助。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看看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则侧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课文试着口头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

懂得用工具。预习课文,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或以前学过现已淡忘的字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现在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 》《成语词典》等。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较牢固地掌握这些字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要勤动笔。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可以把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篇6:三年级预习课文的方法

3.预习要求会写的生字. 音序、部首、除部首再查几画、组词(2—5个)。

4.大声地将课文读三遍,读通顺。在不理解的地方用笔标出来,可以在旁边画个问号。

5.读完后,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概括。(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绘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

6.通过自学,能做出课后的问题了吗?把答案写在问题的后面。

7.把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分别用直线和曲线画出来 ,多读几遍。

篇7:怎样提前预习课文的方法

第二部曲就是圈字词。 在完成第一步“标段”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圈出来,由于在课文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和需要“会认”的生字无明显标志,这样用符号一圈就会明确哪些是要“学会”的,哪些是要“会认”的,在学习课文时会对自己圈出的字有所重视,印象也就比较深刻。圈出的字并能结合上下文,查字典进行理解。

第三部曲就是找疑析难。在完成第一、二步后,在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在其右边标出,读完课文后,通过查工具书,找资料,与同学讨论等方法交流解决。实在不懂的,在上课时特别留心听讲,努力把问题弄明白,这样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篇8:三年级学生怎样预习课文

关键词 预习 语文学科 个性化预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033-03

新接手一个三年级班,发现学生的听课效率很低,对于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不知如何下手。本以为经过两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其实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为了让学生好好地预习,教师还专门让学生准备了一本预习本,每次预习都会交代要做什么。可实施下来,总觉得收效微乎其微,有时甚至觉得学生预习了和没有预习一个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表面看来,我们并没有抛弃预习的传统,然而,大多数语文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似乎仅限于要求学生通读课文,疏通字词,了解大意;同时由于缺少有力的督导措施,使得学生对预习质量也不甚重视,往往敷衍了事。上课时一检查,会有一些学生连课文都读不流利,结结巴巴,这样的状况不得不令人尴尬无比。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预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现代汉语词典》就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

那如何有效的指导三年级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呢?

一、心灵的启迪,让预习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

1.课前预习——学生主动学习的起点

《语文课程标准》的中心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一个优秀的演员需要不时地揣摩剧本,研讨角色,才能将所扮演的角色表现得有血有肉。学生面对文本,就如演员面对剧本,是需要不时研读、深化地了解。仅靠课堂上有限的学习时间,学生远远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文本的主角。因此,学生需进行课前预习,而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动脑,自己了解的进程,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课前预习,既让学生的自学才干得到了锻炼,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课前预习——学生增强自信的源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话:“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抬起头来做人。”其含义就是使每个学生在学校里要找到自信。有了课前预习,很多学生能在课堂上抬起头来。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就能流利地、响亮地、充溢自信地朗诵;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就会更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有了课前预习,学生会有更多思考,会收回更多的质疑声。所以让学生们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要素里,绝对不能没有课前预习的功劳。

3.课前预习——师生平等对话的开始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进程中进行”。没有课前的预习,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太少,教师的知识储备远远高于学生,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就会大打折扣。而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大大提高,相关知识的积聚也丰厚很多。在课堂上,教师的看法和作者的观念将不再“威望”,学生就不会盲从于教师的看法、文本的观念,他们有时会提出自己的见地或主张,甚至与教师争论。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与教师之间可以平等对话,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

二、方法的传授,让学生真正学会预习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这一句话说出了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也就是所谓的“热身”。学生去预习了方知重难点在于何处,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中师生方可产生共鸣。但如今学生课前的预习停留在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标段落上。当然预习这些是必需的。但仅仅这远远不够,还需从更多方面进行预习。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预习方法的指点,对学生授之以渔,使学生受益终生。在教学中,我对学生进行以下方法的尝试,效果颇佳。

1.常规性预习方法

第一,善用工具书。查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参照拼音,读准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对于读不准或不认识的字、不明白字意的字,要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学们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那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将预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用笔划出来。如果这些问题书上有注解,那么阅读时可以对照注释,自己弄懂它的意思;书上没有注释的问题,那么就要利用工具书,查一查字典,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似懂非懂的句子。查阅工具书在预习上或在学习上,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第二,善做勾画。勾画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勾画出来。“不动笔墨不读书。”做记号、作批注的方法对学生预习同样有借鉴意义。教师事先可以和学生商量几种常用的记号,如直线(-)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表示关键的词语;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这样一来,到上课的时候,学生听课时就会有所侧重,在课堂中质疑解惑,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第三,朗读想象。在学会预习的同时加强朗读指导,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使作品中的形象清晰、具体地浮现出来,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这样生活经验与语言文字结合在一起,进入角色,对课文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比如教《秋天的雨》一课时,我给学生的预习题目是这样的:秋天的雨有什么特点,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由于指向明确,学生在预习时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交流十分踊跃,体会深刻,朗读起来声情并茂,眼前有如出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丰收图,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犹在耳边啊!endprint

2.个性化预习方法

预习面向全体,分层要求。对于部分在预习中有困难的学生,需经常给予耐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学信心。孩子的潜力靠老师挖掘,只有让他们巩固预习的方法,有事可做,才有收获,全体得到提高。

(1)宏观把握——文体归类预习法

小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有三种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其中以记叙文居多。虽然新课标已经对文体做了淡化处理,但是作为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在预习的时候一定要因文而异,不同的文体预习的重点是不同的。预习的文章和以前学习过课文在体裁上、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相似的,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以前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方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主预习。

(2)微观探究——质疑问难预习法

质疑中的“疑”可以从课后习题中寻觅。课后习题,通常是课文的主心骨,解决了这些就能体会课文。所以抓住课后练习质疑有利于协助学生了解课文。如在《一面五星红旗》中,课后习题中说:我们来画出描写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句子,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抓住“面包店老板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来体会“我”的行为才是改变面包店老板态度的真正根源,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的感悟就升华了。

(3)客观了解——资料收集预习法

如今,学生接触知识的途径多了,如图书、音像、网络……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要充分应用这一点,查找作者的资料、课文中人物的其他故事等等。这样,学生在预习实际中,既培育了自身搜集和处置信息的才干,又加深了对文本的感知。如《蜜蜂》一文,课文记述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用实验法来证明“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这一论点。课前让学生们去收集有关法布尔的生平资料,阅读《昆虫记》,使学生对法布尔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研究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找资料是为了解疑,找资料更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地感悟,充分地把各种资料应用到学生的预习中来,为课堂做足充分的准备,把更多的学习空间还给学生。

(4)主观交流——协同合作预习法

以往的预习一般是学生独自一个人苦思冥想,这使学生感到比较封闭,有了所得无人分享,有了困难无人分担,有一种孤立无援之感。因此,我同样很注重学生之间的面对面的交流。为了让学生有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我每次进行单元预习时都会让全班学生选一个时间进行闲聊式的交流,美其名曰“预习吧”。让学生质疑、分析、朗诵,可以对同学的意见进行补充、肯定、扩大,亦可以反对、批驳、辩论,侃侃而谈可以,只言片语也无妨,只要求一点,每个人都要说说自己的见解。

三、及时的评价,让学生在成功中乐预

检查是预习过程中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方面。叶圣陶指出:“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检查预习要结合年级要求,通过“真检验”,促使学生“真预习”,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自学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一些懒散的孩子会敷衍塞责,不能坚持下去,这就需要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性与积极性。首先,要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地反省。课前预习可分为书面预习和行动预习两种类型。书面预习作业,收下去检查,在课前及时评价,表扬优秀,指出不足。行动预习作业,如读书,一让家长监督签字,二在课堂教学中抽查。而对于资料的收集整理的检查评价,则采用课前交流和课堂交流相结合,对于完成优秀的学生奖励“小小搜索家”称号,使学生乐于搜集整理各类资料,为课堂做足充分的准备。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懂得了:教师根据材料和学生的特点所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而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则要“精思化”“求异化”。只要有计划地认真启发,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可以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让学生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李振村.小学语文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王秀兰.学会学习从会预习开始[M].天津:天津市红桥区求真小学出版社,2002.

篇9:古诗课文应该要怎样预习好

了解“环境”。

包括作家的生活环境、心理环境。注意了解作家的心路历程即长时间形成的心理环境、经历。了解当时的生活环境,即当前的境遇、背景。作者及背景知识是学生须了解的。这些是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础,学习古诗词的切入点。没有这些资料,学生无法理解作者写作时的感受。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生平经历及背景资料,可以深刻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古诗词的创作实际上是诗人的经历感受、思想情感的表现,每一首诗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感受。学习李煜的《相见欢》时,让导学生了解李煜的经历,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古诗词的学习,应引导学生查阅作者的经历,如果我们不了解李清照南渡后的人生经历,就不能理解《武陵春》中词人那“载不动”的“许多愁”的真切。了解一下唐末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对理解《石壕吏》中所反映的百姓愁苦是有帮助的。

篇10:八年级课文春酒预习教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gou3 qi3) 门槛(kan3) 过瘾(yin3)凑(cou4)齐

酬(chou2)谢 煨炖(wei1 dun4)两颊(jja2) 家醅(pei1)

2.解释下列词语。

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落幕:闭幕。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二、导人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作者简介:

琦君。19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子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学习课文

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

家乡浓浓的感情。

例如:

①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②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③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④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⑤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篇11: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预习提纲

重点生字词:伴侣(lǚ) 娱(yú)乐 毫不犹豫 一趟(tàng) 背诵(sòng) 忽略 零分 某人 编写 浮想联翩 篇章 普遍 欺骗 偏方 环绕 富饶 阻挠 妖娆

课文主要内容:本文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尤安·艾肯,是一篇说理性的散文,文章提出的读书方法是:“一遍又一遍地读”。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反问,灵动鲜活的比喻,以推理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读过多少遍。这也是我一遍又一遍读书的原因。

词句解析: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充分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积累读书的名言: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仿写句子: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 ),也是( )。

背诵第七八自然段。

《我的“长生果” 》

重点字词:

如饥似(sì)渴 似(shì)的 美差(chāi) 差(chà)不多 直奔(bèn) 奔(bēn)跑 全班之冠(guàn) 张冠(guān)李戴 分(fēn)毫 分(fèn)外 禁(jīn)不住 禁(jìn)止

流光溢彩 津津有味 如醉如痴 浮想联翩

悲欢离合 牵肠挂肚 囫囵吞枣 别出心裁

如饥似渴 不言而喻 黯然神伤 千篇 一律

大显身手 心安理得 呕心沥血 不求甚解

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和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

重点句子:

1、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

2、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3、仿句: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篇12:浅谈指导学生进行课文预习的方法

【关键词】自学能力;课文预习; 感知;品味; 探究

On the guidance of students prep method of text

Zhu Lihong

【Abstract】Language courses in the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based on the guiding students to master basic language learning methods, to develop a good self-learning and use of language habits. Among these, the self-study abilit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Earnestly Keqianyuxi students can improve reading skills,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lectures and, ultimately, develop their language skills such a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I read to “guide words” general understanding, the whole perception, grasp the idea of a careful look at notes, tastes language, combined with “practice”, grasp the key excerpt essence, accumulating material, etc. described how his text to guide students in prep to.

【Key words】self-learning ability; text prep; perception; taste; inquiry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简而言之,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其中,自学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做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就不能光满足于现成知识、现在结论的授受,而应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能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自学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预习又是自学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培养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可以提高阅读的能力,提高听课的效果,还可以养成自学的习惯。

那么,怎样预习课文呢?我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阅读“导语”,大体了解外研社的中职语文教材,在“现代诗文阅读”和“古典诗文阅读”中,均有“导语”,这些导语都是结合具体课文,给学生指点相应的学习方法。导语或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及主要内容,或提示写作特点学习重点。这就为我们起到了“导读”作用。比如,在“现代诗文阅读1”中,对《我们是一家人》的介绍是这样的:“当代作家秦文君的《我们是一家人》,对当今青少年追求独立及由此产生的叛逆心理作了真实而生动的描写。那细腻而真实的叙述,那深情而独特的告诫,令人感动。”因此,预习课文,首先要认真阅读“导语”,以便对以上内容先有个大体了解。我指导学生在读“提示”时,将要点勾划出来,以便阅读课文时,按要点去读。

(2)整体感知,把握思路在读“导语”的基础上,朗讀全文,让学生学习语言,吸收语言,培养语感。朗读完后,再快速默读课文,对课文的文体特点、中心内容、写作特点及结构安排等进一步从整体上去感知,获得较完整的印象。接着,合起课本,将课文内容在脑子里再放一遍“电影”,认真想一遍,然后与“导语”的内容作对照,理顺头绪,加深理解,加深印象。并利用文后“感悟”题,检测自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情况。比如《我们是一家人》的感悟题是:说说“我”开始“独立”时的生活状态怎样,“我”重新回到家中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学生在经过上两个步骤的预习后,就能够很轻松和准确地回答:“我”开始“独立”时,感到特别自由和快乐,重新回到家中后,因为真正理解了“我们是一家人”的深刻含义,明白了家和家人是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才能体会到和家人在一起的松驰和温暖才是真正的快乐。

(3)细看注释,品味语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后,再边读课文,边勾划出生字、难词,然后对照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对注释以外的生字、难词,要利用字典词典查准字音,理解词义。特别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一定要结合前后文仔细品味,深入理解。读完后,再利用文后的“品读”题,检测自己对课文语言的领悟,培养他们对语言运用的分寸感、和谐感和情味感。比如,在《我们是一家人》的“品读”中,有这样一个题:“‘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将‘叛逆倾向’改为‘叛逆思想’好吗?为什么?”这个题的关键,就在于对“叛逆倾向”一词的深入理解和品味,如果学生认真进行了前面三个步骤的预习,就能明确:将“叛逆倾向”改为“叛逆思想”不好,因为这种叛逆才开始有苗头,只是倾向,并未形成“思想”。

(4)结合“练习”,把握重点课后练习往往是紧扣文章的重点设置的,它对我们把握文章的重点,领会课文的写作方法,理清结构层次,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有很大的启发和提示作用。因此,在完成上面几步之后,还要对课后练习进行一番思考,看哪些问题我们已通过预习得到了解决,哪些问题似懂非懂,或百思不得其解,比如,《我们是一家人》的课后探究题就有一定难度“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段有些画蛇添足,完全可以删去,因为上一段的结尾已经点题了,你是怎么看的?”对于这个题,基础好,阅读能力强的同学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基础差的同学就会感到比较难以表达。这样就找出了各自在本课的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课堂上有的放矢地注意听讲或质疑。

(5)摘抄精华,积累材料在阅读课文并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把文中的佳词妙语摘抄下来,重点段落读熟、背熟,日积月累,就会增加词汇量,丰富头脑。以此来达到语言材料积累和文化积累的目的。

总之,大家都知道,语文的自学能力是语文一切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新教材中,无论是古典诗文诵读系统还是现代诗文阅读系统,我都先让学生通过听、看、读、览等预习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体会、理解文本蕴含的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领悟。然后指导学生运用“美读感染”、“比较揣摩”等方法深入品味语言,感悟、品读过后,我还通过让学生背诵诗词、文章段落,以及抄写美词佳句的方法,来积累语言材料,最终为形成他们的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这样,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提高了,自然就能正确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各项技能,促进思维发展,就能够把握语文中承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这种优质高效的方法运用到其它科目的学习当中,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作用。真正做到中职学校新大纲要求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篇13: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预习资料

9、《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叙述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场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把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反映了聂将军宽仁大义和中日人民浓厚的友谊。 A、日本人民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因为聂将军无微不至地照顾两个日本孤女。称他是“中日友谊的使者”,是因为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大襟怀缔结了中日人民的友谊。

11、《三打白骨精》节选自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者是明朝吴承恩,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了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A、孙悟空:机智勇敢疾恶如仇神通广大 12、A、《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这首词主要写了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并背诵另一首《如梦令》)。 B、《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秀风光,这首词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江南风味的“垂钓图”,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13、《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蟑、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A、“螳螂捕蟑”比喻只想取得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也比喻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有人正在算计他。 B、《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这是危险的。

篇14: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钻石预习题

二、比一比,再组词。

惜( ) 偶( ) 忧( ) 躁( )

借( ) 遇( ) 优( ) 燥( )

顿( ) 托( ) 睛( ) 抽( )

吨( ) 拖( ) 晴( ) 袖( )

三、多音字组词。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珍惜—( ) 偶然—( )

迅速—( ) 忧郁—( )

友善—( ) 焦躁—( )

五、根据意思选词语:

吩咐 关照 严格 焦躁 偶然

1.不是经常的,意想不到的。( )

2.制度、标准、要求等认真,不马虎。( )

3.关心照顾;互相照应,全面安排。( )

4.口头指派或命令。( )

5.焦急烦躁。( )

六、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把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

1.他无可奈和地摇摇头走开了。( )

2.大桥在明眉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 )

3.我们则耳倾听,一列列火车鸣鸣的鸣笛声。( )

4.在这煤油灯下,毛主席写出了许多光辉者作。( )

5.课堂上,大家全神惯注地听老师讲课。( )

6.辣椒汤能刺激血液循环,使身体发热,可以抵卸山上的寒风。( )

七、请你帮个忙,把“二”和“两”放到合适的括号里去。

1.这栋楼房只有( )层。

2.小民住三楼,我家住( )楼。

3.做作业不能三心( )意。

4.我身高是一百四十( )厘米。

5.这广场可容纳( )万多人。

篇15:六年级语文藏戏课文预习学案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文,相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理解“咆哮、吞噬、雄浑、开山鼻祖”等词语。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理解词语,更容易掌握。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藏戏与其它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画出相关段落。(8~20自然段)

2、交流讨论

(1~3概括藏戏的特点;4~7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8~20介绍藏戏的特点;21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

理清思路,更好地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了解藏戏的传奇故事,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齐读课文最后用一句话说:“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2、藏戏的创始人是谁?关于他又怎样的故事呢?读4~7自然段。

3、交流汇报

4、补充有关唐东杰布资料。

5、感情朗读,表达出藏族人民对唐东杰布的爱戴。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藏戏的传奇故事,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唐东杰布的资料,了解唐东杰布,感悟藏民对他的爱戴。

五、了解藏戏的特点,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

1、藏戏的特点是什么?小组合作探讨。

①“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②舞台简朴;

③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

④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

⑤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

2、交流汇报

3、交流搜集到的藏戏资料

篇16:三年级学生怎样预习课文

但纵观目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我们发现,尽管语文教师都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主要表现在:有的老师一篇课文讲完了,或者一节课结束了,一般叮嘱:“明天开始讲新课,大家先预习一下。”至于学生课后是不是真的预习了,是怎样预习的,大都不再过问。由于小学生天性爱玩、学习上缺乏自觉性与主动性,自学能力又不够等等,回家后,预习作业往往应付了事,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大部分教师没有把时间与精力放一点在钻研指导学生预习上,预习作业只是让学生抄抄生词、读读课文,可谓千篇一律,单调、枯燥,学生没有兴趣,使预习作业流于形式。探索一条途径,提高课文预习的有效度,激发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前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笔者经过近一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要提高预习有效度和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预习方法。因此,笔者首先想到的是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教给学生基本的预习方法,激发阅读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为了指导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预习,笔者提出了“三环式”预习法:读画、查记、思问。一是读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拿到一篇新课文,首先是通读三遍,第一遍,轻读,读准生字新词并勾画出来;第二遍,朗读,读通句子,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三遍,默读,勾画出不懂的地方。二是查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利用工具书查生字新词,将释义记录在书上;查作者资料与写作背景,筛选有用信息。三是思问:“好学深思”,学习就要思考,对勾画的不懂之处进行深思,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来理解并写出自己解决的问题及答案;再思考,提出仍然不懂的问题。

有了三环式预习法,学生一拿到课文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了,积极性也会随之而来。但需要注意的是预习作为一种自学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间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突出的重点问题有两个。第一是在查记环节中,学生通过上网或相关书籍查阅的关于作者资料与写作背景的信息,不会筛选和整理,有的学生在网上随便找了一份就打印下来,课堂上遇到老师检查,自己都读不通顺,更别提实质性的理解。第二是思问环节中,出现这样三种状况:一是明知故问。学生随便找到文中一句话,如《窃读记》一文中“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一读书就忘了吃忘了睡?”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二是胡乱发问。少数学生甚至提一些让人费解、给不出答案的问题,如“为什么读书会有这么多好处?” 三是无疑而问。《我的“长生果”》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这时,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饱览那一大叠画片”,学生提问:“我为什么要呐喊助威?”明明后半句就是答案啊。

这些问题的涌现,正恰恰印证了上面所提到的目前的课文预习现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失,不会思考,不会质疑,阅读能力低下。因此,应进一步细化方法,给学生可行的方案。一是针对信息筛选与整理问题,强调“兴趣点”,即把你捕捉到的感兴趣的信息内容记录下来,例如关于作者你想了解的、想知道的,将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的资料加以有序的整理,变成自己的语言讲出来。二是针对质疑问难的问题,强调“关注点”。第一关注题眼。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课文题目有丰富的内涵,如谈歌的小说《桥》,读文章之前,先读几遍题目,然后猜—想—读—比,猜猜会写什么,想想如果自己写怎么写,读读课文看是怎样写的,比比哪个更好。第二关注格局。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是什么文体?结构是怎样的?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色?第三关注细节。关注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如《窃读记》中“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终于挤到里面来了”一句中一系列动词的运用,表现了什么?关注运用修辞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什么这样写,提高文章的鉴赏能力。关注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金色的鱼钩》中“在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第四关注背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选编了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很多都是出自名家之手,了解作者和文章出处、背景,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文章主旨有更深的理解。如萧红的《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单纯读这篇文章,是在写童年生活的天真快乐,读了《呼兰河传》,你会发现在快乐中掺杂着辛酸。

于以上细微之处点拨,再及时评价跟进,就会真正实现有效预习,笔者采用了三种方法相辅相成的评价方法。一是检查评价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精心设计提问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以此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及时地作出评价。二是教师抽查与家长检查相结合。在“三环式预习法”中,读的环节,让学生读课文给父母听,查的环节,可以与家长一起搜集、筛选、整理信息,并讲给家长听,而书面预习作业,教师一定要收上来查看,如时间不够,可进行随机抽查,认真、仔细地批改,并进行反馈、评价。三是表扬激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对预习效果良好的学生,适时利用发喜报、发金卡等方式进行表扬、鼓励;倘若有个别学生无故没有进行预习,或者是应付着完成了,此时,教师要根据情节的轻重,进行适当的批评与教育,并且要求学生认真补好预习作业,坚决杜绝懒惰心理的滋长。

总之,有效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值得探讨的问题还很多,如怎样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提高预习的趣味性,通过预习如何快速提炼出学生不会的知识进行讲解等等问题,都有待于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康复街小学)

篇17:九年级课文故乡预习教学设计

选择三五个学生当堂交流,其余的可在课外通过网络或墙上张贴等适当形式交流。

如果学生的分析不到位,教师要适当补充。(对杨二嫂的分析要点可参考教师用书有关内容。)

2.探究分析宏儿和水生

问题1:《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是两个不同的典型人物。通过塑造这两个人物,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为何还要写宏儿和水生?

指导学生从课文有关语句中去分析作者写宏儿和水生的意图,理解在宏儿和水生的身上寄托着新生活的愿望。

问题2:他们能过上新生活吗?――作者以为?――你以为?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深层含义,特别是下面语句的含义:

①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为什么害怕?

--“我”怕的是:希望不能实现;实现希望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实现希望要作出牺牲;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实际就被粉碎。

②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偶像”、“切近”、“茫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的愿望茫远”?

“手制的偶像”是:①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②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③比喻用来自我安慰的一种幻想。“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①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②当时大多数人还不想去实现这种愿望;③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④不如求神拜佛那样能给人带来好处。

③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希望为什么无所谓有无?决定希望有无的关键是什么?这里的路是什么路?走的人多吗?

希望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希望是变化不定的: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原有的希望可能会化为泡影,原来没有的希望也可能会产生出来。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不去实践,有希望也等于无希望;敢于实践,希望就能变成现实。希望的有无也如同地上的路,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来的,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走就没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这里的路是实现希望、建设新生活的道路,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开拓,去闯出一条通往新生活的阳光大道来。

问题3:课文最后一段中为什么再次描写海边沙地的月景?这里与前文第一次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引导学生比较两处描写的异同,理解末段描写与议论结合的写法,深刻理解作者对实现新生活的愿望及信心。

3.主题探究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节课来对课文的阅读与分析,自己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然后交流讨论。教师要及时点评,既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原则,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最后教师可以作如下的小结:

《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儿,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他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4.拓展延伸

“闰土”和“杨二嫂”的后代生活得怎样?

课外查找有关资料,组织成一篇通讯报道或随感

布置作业

上一篇:洛北村居,洛北村居韦庄,洛北村居的意思,洛北村居赏析下一篇:半边户符合规定奖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