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的工作计划

2024-04-29

小学体育教学的工作计划(精选14篇)

篇1:小学体育教学的工作计划

小学四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同学组织纪律性较强、情绪变化较大,运动能力有一定发展,上课喜欢玩,运动系统发育不幼稚,肌肉力量和协调性较差,想象发明力丰富,学习兴趣易激发。应该努力培养同学主动进取的态度,掌握好学习方法,掌握学习规律,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去研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发明。将同学身心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在不时克服困难体验运动乐趣;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健康和愉快生活的态度,通过从事适宜的运动,了解自身的身体变化,增强体质,培养坚强的意志。

二、教学目标;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同学将能够乐于参与各种游戏活动;认真上好体育课。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2、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用技能:同学将能够:在球类游戏中做出单个动作,如拍球、运球等;做出基本体操的动作;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3、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小学四年级体育教材以实践教材为主。根据同学的能力以和学校的.条件,体育教材主要选择田径(跑、跳、投),体操、游戏、篮球等基础项目,以便使同学跑、跳、投的基本技术得到提高;并挖掘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并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研究内容;

教学重点:分腿腾越;沙包掷远;50米x8或400米跑

教学难点:体操技巧;蹲距式跳远

五、教学措施:

1、采用主题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充沛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同学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2、小同学好胜心强,可采用一些教学竞赛,以增强同学锻炼身体的效果。

3、因材施教,以增强同学的自信心,在运动中享受到锻炼的乐趣。

篇2:小学体育教学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动力,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校的体育工作越上一个新台阶。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体育工作的基本法规,以“健康第一”为宗旨,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小学生体制健康标准》。争创学校的体育特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工作目标

1、继续深化教育科研,强化学科研讨,提高教学质量。

2、抓实传统项目,加强业余训练,提高运动质量。

三、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

1、狠抓课堂常规,提高课堂质量

本学期体育组将狠抓体育常规,提高堂课质量,根据大纲,新教材,积极组织好体育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体育教师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根据新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好教学计划,备好室内和室外课教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师德水平,理论水平,教学和教科研能力。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严守学校作息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上课统一运动服装,对待学生耐心细致。建立好体育科研小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科研,多统计数据,以论文的形式来汇总。上课多练,多讲,以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2、规范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表上足、上好体育课,认真落实“两操一舞活动”,课余时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总量。本学

期,要强化学生室内广播操的训练,举行广播操和眼保健操比赛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成绩合格率达市规定指标。

3、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

根据教导处工作计划和学校关于开展教研活动的要求,本学期的体育教学的重点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师新课标的领悟和运用能力,并更好的抓好运动队的训练,在已有的训练经验上不断的总结提高和完善。在总结过程中注重训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正常开展教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结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教学方法,注意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撰写教学论文,促进体育教学水平和业余训练水平的提高。上。组内教师要开展好听课、评课活动,分管体育的校行政要加强随堂听课并及时反馈意见,以促进体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4、抓好学校运动队的训练

我校是长跑传统项目学校,建立健全完善的校级运动队框架,是长远的事。按照体育竞赛计划表,认真抓好的训练。制定好周密而详细的计划。每天保证训练一个小时。并规范运动队训练制度,要求各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为我校能成为体育特色学校而积极努力。加强田径队训练,争取在小学生田径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5、做好器材管理

有标准,有计划地配置器材、设备等,落实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制度,做到器材有借有还的制度,确保其最大的使用率和安全性。

四、活动安排

九月份

1、制订体育工作计划,召开体育教师会议,部署学期体育工作。

篇3: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的些许感悟

一、执著追求, 坚守岗位

尽职尽责是好教师的标准。在教育工作中, 我高调做事, 低调做人。每天踏实工作让我的生活非常充实, 坚守是好教师的准绳。坚守在教育岗位, 坚守在教育一线的都是好教师。不管工作在哪所学校, 一个不能安分守己去做教师的人, 是不可能把教学工作做好的。当然了, 有人可能会说, 安安分分当一辈子教师也是个“无名之辈”。但是, 正是我们这些“无名之辈”才有了教育今天的繁荣。所以, 我们一定要这样认为:我们正在从事一份伟大的事业, 我们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经得起时间考验。我们今天的默默无闻, 正是为了明天的桃李满天下。

二、躬行道德, 充满爱心

人们都说教师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师, 塑造灵魂, 培育新人需要高尚的情操, 更需要躬行道德, 播撒爱心。某一天的下午我刚来到学校, 班干部就对我说, 咱们班白志成被开水烫了, 我边走边问了一下原因, 然后到宿舍看见学生的两条腿、一只胳膊和脚都红红的, 还有几个泡, 真是伤在学生身上疼在我的心里。我用药膏给学生抹了抹, 学生的身子都在颤抖。“一定很疼吧, ”我握住学生的两手, 一边用纸片扇风, 一边安慰道:“没事的, 你最坚强了!”后来我找车把学生送到县医院, 医生说没事, 休息几天, 在家慢慢养, 过段时间就会好的。事后了解原因, 原来是张凡凡和丁家豪不小心造成的, 我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给别人带来了多大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更耽误了学习, 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今后做事一定要小心。

去年我送毕业班, 最后学生要毕业了, 开一次班级联欢会。这一开不要紧, 开出“毛病”来了。学生最后都哭了, 都围着我要说心里话, 当时我特别感动, 这就是师生情谊。直到现在, 我还和这些学生有密切联系:在外上学的学生每逢周末回家后都会在QQ上给我留言, 祝我工作顺利;每次与学生不期而遇, 学生大老远就喊:“老师好!”我听着心里觉得幸福极了。

三、刻苦钻研, 开拓进取

上课多了, 知识积淀也就多了。教师是播种知识的耕耘者, 所以必须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 知识就像滚雪球一样急剧膨胀, 所以我不断地充实自己, 争取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做一个综合型人才。平时我们备课组还特别注意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 力争用最新的数学理念, 最好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生。在平时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 我观察了解学生, 挖掘他们的优缺点, 培养敏锐的洞察力, 做到因材施教, 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 我一直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 用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素养。不断学习, 终身学习, 重视教育科研, 成为研究型, 学者型教师。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 才能不停地汲取“源头活水”, 使自己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我们要像孔子一样“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持之以恒,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提高自己。

四、自觉自律, 热爱教育

职业纪律是从业者在利益, 信念, 目标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高度自觉的纪律。因此职业纪律虽然有强制性的一面, 但更为从业者的内心信念所支持, 自觉遵守的一面, 而且是主要的一面。多年来, 我严格遵守学校纪律, 做到不迟到、不早退, 严于律己, 几年如一日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吕氏春秋·劝学》提出:“故师之教也, 不分轻重、尊卑、贫富, 而争于道。其人苟可, 其事无不可。”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精神, 他不看权势, 不分贫富, 不分地域, 不分智愚, 只要肯受教, 他一律谆谆地进行教育。我也多次在班会上跟学生强调, 学校和班级的制度不会因为学生的父母有权有势还是平民百姓而区别对待。我也给学生明确表态:不会接受任何家长的请客吃饭, 不接受任何家长的礼品, 请学生一定要告知自己的家长。

篇4:当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思考

一、当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1.学校教师重视程度不足。不可否认,在现在相当比例的农村小学及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学工作重视程度存在问题。校长认为体育学科不是应试科目,在师资力量安排、教学投入以及课程执行等方面存在着不够重视的现象,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也没有能够完全对照课程标准开展教育,认为体育学科是一门副科,教学中随意性较大。从学校与教师重视程度不足方面来看,体育教学工作难以高效开展。

2.必备体育教学器材匮乏。在许多农村学校,教师在体育课上能够使用的合格器材较少,不仅品种少,而且数量少。由于办学经费等方面的制约,部分学校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语数学科相关教学器材设备的购置上,对于体育等学科兼顾不足,导致现有的教学设施无法完全满足体育教学需要。

3.教学研究活动成效不高。在部分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研究活动陷于停滞状态,学校在整体教学安排中,只是象征性地安排一些体育教研活动,没有深入开展和精心组织,教师对于体育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有限,导致整个教学研究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没有切实发挥出对教学活动开展的促进作用。

4.教学课时出现挤占现象。在农村小学,语文、数学学科随意挤占体育教学时间的现象层出不穷,部分教师在任教语术学科的同时,还兼任体育学科教学,有时直接就将体育课变为了语文、数学的练习课,这一现象在期中考试前后、期末考试前后表现尤为突出,导致体育教学活动没有充足时间。

5.特长学生发掘培养不力。在每一个群体中都有着特长生,体育学科也是一样。在当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许多教师缺乏对特长生进行发掘与培养的能力,部分教师半路出家,缺乏过硬的教学技能,即使发掘出了特长生也难以开展有效性的训练,导致这一工作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二、有效突破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困境的思考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诸多薄弱环节,教师以及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其开展深入思考,结合新课程理念要求优化与提升,主要应当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重视程度。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小学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学科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将其与学生增强体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结合起来,并上升到全民健身、全民族素质提升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学校要尽可能地为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在教学师资力量安排上尽可能安排体育专业出身的教师任教,在教学设施上想方设法满足教学要求,强化对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力度,激发他们工作积极性,以科学严肃的专项考核促进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规范化发展。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够在行动上有效落实,各学校及体育教师应当将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作为推进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抓手,为教学成效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2.加大体育投入,满足教学实际需求。作为学校管理层,应当在整体投入安排中统筹兼顾体育教学设施,可以采取对外购置、内部修缮等途径,满足体育教学工作需求。学校还应当积极向上级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反映本学校办学条件状况,争取他们的支持,在财力扶持方面予以照顾,将体育教学设施投入纳入教育经费预算范畴。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改善体育教学设施匮乏的困境,为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基础。

3.加大教研力度,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都应当强化体育教师教学研讨活动,可以按照区域划分的方式,构建结对、辐射两种类型的教学研究团体,以地区龙头校体育教研组牵头,向本区域其他农村小学进行辐射,牵头开展体育教学研究活动,以研讨会、座谈会、观摩课、示范课等形式,让广大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开阔眼界,拓展思路,进一步汲取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先进经验。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学体育教师驾驭教学工作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4.严格执行标准,不得随意挤占课时。学校应当强化对体育课教学的管理工作,严格禁止各学科随意挤占体育教学时间,尤其是在复习环节,更要保证学生体育课能够正常上起来,做到紧张的学习生活与身体的适当放松相结合,有张有弛,保证学生身心得到调节。同时,严肃课时执行标准也是保障小学体育教学目标任务得以完成的重要基础,只有保证了教学课时这一基础性条件,教学目标才能够顺利完成。

5.加大培养力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农村小学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应当做有心人,通过运动观察、项目考核等方式,发掘出所任教班级的体育特长生,在教学中予以有意识的培养,如适当提高训练难度、加大训练量等等,并在征得学校、家长与学生同意的前提下,对体育特长生开展专门训练,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体育特长生得到全面发展。

篇5: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工作计划

一、备课:

1、开学前认真钻研本学科教学大纲和全册教材,必须明确本学科在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和教材体系结构,必须明确本学科本学期的重点单元或章节,并对全册教材作出如下分析:本学年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全册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重点及难点、各部分教材间的联系、教材内容及进度安排。

2、开学初要制订好学期授课的教学计划。

3、备课要以个人钻研为主,通过钻研明确知识的重点、难点,分析学生理解中的难点,挖掘教学内容所包含的思想渗透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切入点。

4、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加强集体研究。每两周安排一个晚上为集体备课或教研组活动时间。集体备课时,备课组成员轮流担任主讲人,备课必须备教法、还要精心备学法,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备课基本上要求做到“三统一、五不统一”。即进度(包括单元测验、期末考试)要统一,尺度(深度、广度、容量、密度)要统一,百分之八十的练习内容要统一;教学步骤不强求统一,教学方法不强求统一,百分之二十的练习不强求统一,板书安排不强求统一,教材难点不强求统一。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互相学习。

5、教师要认真写好备课笔记,达到以下要求:

(1)切合教材、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实际。

(2)整本教案用钢笔书写,墨水颜色一致。没有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字。

(3)教案要有单元分析。

(4)一个课时一份教案,禁止备通课。

(5)每课时教案要写明课题或教学内容。

(6)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包括知识、能力、技能及思想教育的要求。

(7)有教学的重点、难点。

(8)有课时安排及教学手段。

(9)教学过程的设计:

ⅰ.设计好启始环节。

ⅱ.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间的联系为序,写清教学的层次和环节。每个环节要写清施教的意图,精心设计好各环节中的课堂提问和训练内容、形式及要求。提问要有准确性,能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问要有启发性,能激发求知欲,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发展思维能力;提问要有广泛性,能从实际出发,面向全班学生。

ⅲ.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要有清楚、准确的注释,并有突破的措施及方法。

ⅳ.教学环节中要体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手段,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激发,对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应有明确的要求。

(10)板书设计是教学中加强直观性的有效辅助手段,因此要精心设计板书,要能体现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理清教材脉络,掌握重点和难点。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性的总结概括,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要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受到思想教育。

(11)写明课堂练习内容及课后作业。

(12)有教学后记或单元小结。

6、学科的练习课、巩固复习课均应有备课笔记。

7、语文学科的说话课、习作课单独备课,写清题目、要求、指导、范文、讲评等内容。

二、上课:

1、上课前整理好服装,检查面容,做到整洁、干净。不戴有碍教学或分散学生注意力的饰物,不化浓妆。体育教师要穿运动鞋。

2、教师上课前要熟悉一遍教案,准备好教学用具,预备铃声响后,迅速赶往教学岗位,不迟到,中途不得离开教学岗位,不得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除有计划地安排听课、领导随堂听课,任何人不得随意在上课时进入教室找人或谈事情。教师上课要关掉通讯设备,更不得外出接电话。下课不拖堂,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3、严格按课表上课,不经教导处同意,不得自行调课、停课、让课、合并上大课或安排自习课。

4、教师要注意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课堂常规,如:上课起立,师生问好;坐姿端正;下课起立,师生告别。

5、上课要实施课时计划,组织教学要严密。正确处理好课堂中的偶发事件,稳定学生情绪,不在课堂上长时间处理学生问题。科任课上出现的问题,教师决不能推给班主任,自己撒手不管,可在课下请班主任协助解决。

6、课堂结构合理,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搞好课堂调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7、教师上课要精神饱满,态度要亲切自然,语言要文明规范,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讲普通话。讲课声音适度,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一律站姿上课。

8、传授知识适度,基础训练扎实。注意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上注意教学卫生,使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等姿势。

9、课堂教学要不断改进教法,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电教媒体,使学生易于接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按“五导”(认真编导、积极诱导、灵活开导、学法指导、当好向导)、“五多”(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议、多讲、多练)的基本原则进行双边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努力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

10、板书安排合理,字迹规范工整,大小适度,笔顺正确。

篇6:小学新学期教学的工作计划

以胡总书记的“八荣八耻”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狠抓教学改革,注重专题研究,做好“减负增效”工作。充分发挥教导处的职能作用,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优化常规教学管理,培养适应新世纪,合格的小学生。

二、基本内容和教导工作重点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重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坚持教育要深入学生,充分发挥、发展创新观点,树立正确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切实抓好常规教学管理,积极展开教学改革实验,使学校各项工作焕发生机。

2、优化课堂教学,强化教育教学管理:

教导处在本学期重点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具体表现:体现“两全”(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全面发展)“两动”(授课要生动,学习要主动)“两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素质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都会学生求知、做人、生活、健体、审美及创造,把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统一起来,课内外、校内外沟通起来,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尽快建立有利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教育评价制度。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学校负责人要深入教学第一线,洞察教学形态,听课、评课,量化考评抽测教学。规范教学行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师聘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挂钩,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正确认识“减负、增效”,确保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要处理好“减负、增效”的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方法,讲究实效,运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在创造性教学上下功夫,开足课程,着力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做到举一反三,调动学生潜能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思想和道德素质。从学校实际出发,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多研究,探索教育方法、协同班队活动,利用自然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政治思想教育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活动。上好晨会、课间操、眼保健操,开展学科竞赛,着重提高教师备、教、改、辅、评的质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强化教研教改工作:

继续加强教研组建设、强化对“备、教、改、辅、评”工作的研究,不能把教研工作停留在“检查、听课、评评议议”,时紧时松的原始适应阶段,而使教研工作升华,提高教育质量。

①要以备课促进教研,规范备课内容,要求教师备教材、备大纲、备学生,改进备课形式,创造性地设计可行的教案,做到“三个一”(每节课要有一重点、一个难点、一个关键点)。

②要以说课促教改(即说教材,教材编排意图及所在位置,说明教学目标、知识点、智能点、教育点、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

③要以优课促提高,以上好课为契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经验老师上一节示范课,中年教师上节公开课。

④要以“转差”促整优,即备课想到差生,讲授注意差生,提问顾及差生,辅导差生。

⑤要以“科研”促发展,要求各教研组制定科研课题,定期召开研究讨论会、专题报告会、实验现场会,展示科研成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改变“量”的观点,促进“质”的发展,在“实”上下功夫,再加上“巧”的方法,努力在课堂上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5、加强音、体、美的课堂教学,上好课,并注重效果,要做到每学校开展“四个一”活动。

6、组织教师听课、评课,及时总结经验,保证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习风气。

篇7:小学四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计划

四、教学工作中的主要措施

1、了解学生原来的学习情况,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

2、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充分发挥班干的带头作用,以优扶差。

3、密切与其家长联系,共同配合督促好他们的学习。

五、教学进度安排

篇8:如何做好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工作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创设一个适合小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 以身作则, 采取一些小学生喜欢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并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为目标, 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 调动品德与生活课堂的教学气氛, 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启迪。

一、教师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并不只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 还会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模仿来进行渗透。因此, 教师要想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 就要以身作则, 感化学生,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每次上课时, 教师走入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观察教室的卫生, 如果发现有做不到位的地方, 比如角落里有一些纸屑, 教师可以不动声色地把纸屑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 这个时候所有学生的目光都是注视着教师的, 虽然没有语言, 但是学生仍然能够感受到保持好教室卫生是一件需要时刻注意的问题, 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就会形成不乱丢垃圾的良好习惯。小学阶段的学生竞争意识是比较强烈的,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定期进行一些良好习惯竞赛等活动, 使学生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感受到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 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大部分道德意识水平提高了, 班级的良好氛围形成了, 学生的思想品质在良好习惯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够教育好孩子。所以, 作为教师, 我们要想让自己的学生成为优秀的人才, 就要为学生付出真诚的爱心和足够的耐心, 学生感受到你的关爱才会积极地面对生活, 充满信心。记得有一次, 班里有学生反映王某某同学偷了他刚买的新文具盒, 我经过暗地里的调查发现, 王某某的不当行为不只这一次, 所以我开始以谈心的方式和他交流沟通, 告诉他做错事并不可怕, 知错能改就是好的, 我还给他一些钱, 让他给丢文具盒的同学买了一个新的, 并且告诉他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就是一个勇敢的人、诚实的人。最后, 他在我面前哭了, 我知道他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我相信是我对他的关爱和包容能让他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二、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 通过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我们知道学生才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主体, 学生的个性和品格的形成与发展要通过各种活动的进行来提高。在小学阶段, 学生获得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就是学校教育, 因此,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主体意识, 通过具体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传统的品德教学多数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 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这样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下无法被激活, 而小学生天性是活泼好动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无法体现, 久而久之, 学生便会失去对品德课的学习兴趣, 没有了兴趣, 乏味枯燥的课堂便失去了它本身的教育意义, 阻碍了学生思想品德意识的发展和提高。

三、采取有效的教学评价,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比较强烈的年龄阶段, 他们对于一切新奇的事物都特别感兴趣, 都愿意积极主动地对于这些未知的知识进行探索和追寻, 但是, 由于他们的年龄还小, 注意力保持的时间较短, 意志力也不够坚强, 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这就需要教师对于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不要一味地指责批评学生, 注意给予学生激励性的积极评价,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小学生的喜恶是很明显的, 如果教师批评了他们, 他们很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 从而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因此, 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 从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他们的个性潜能, 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以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为手段, 采取多样性评价, 让学生的努力获得教师的肯定, 使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中产生渴望进步的心理, 而后通过正确学习方法的运用, 最终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激励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热情, 可以设计各种奖励卡, 对于课上积极发言、表现出色、遵守纪律的学生进行专项奖励, 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使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表现的机会, 并让他们获得成功的荣誉感。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便会更加主动地参与进来, 教学效果必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总之, 要做好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学工作, 教师要拥有一颗童心, 贴近学生的生活, 以身作则, 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 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发光体,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运用有效的教学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主观能动性, 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小学品德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篇9: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思考

近期一篇题为《园丁与导游》的小学生作文在网络上备受关注,文中这样写到“我希望老师像导游……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同样,一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老师让写新学期数学学习的想法时,写到“我要认真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学习中寻找乐趣和规律”。两则事情放在一起,笔者暂且认为都是现代优质教育的典范,前者敢于打破“教师是园丁”的“惯性思维”,后者试图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都体现了小学生独立思考,不盲从等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品质。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笔者在分析教学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以此为鉴。

1.现阶段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农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和功能认识不清,不能很好把握数学知识、技能及情感培养的层次,甚至出现教学目标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很好的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

(2)教学方法上不能调动和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兴趣,知识掌握与情感体验不协调,所学知识难以内化,致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不够系统。

(3)优质课、观摩课等太注重形式化,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新课改的理念宣传太多,冲淡了传授知识的主题,使数学教学失去数学味。

(4)以接受学习为主,研究性学习缺乏或太片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合作的形式太多,但往往目标不明确,时间不保证,完全流于形式。

(5)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教师习惯牵着学生的思路走。

2.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思考

数学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探索知识产生的过程,应注重培训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掌握数学知识,而非单纯的了解知识的结论。在数学形成之初基本都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导的。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引入-思考-提升-巩固-拓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1)问题引入-探究新知

由于数学知识定义的抽象性,逻辑推理的严谨性,往往使小学生望而生畏,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自然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恰当的新知识引入方式,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激发学习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保持最佳学习状态。“问题引入-探究新知”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这一思想,教师应充分结合教学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

(2)导向思考-把握原则

受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程度是参差不齐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必然存在差别。因此,正确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就显得十分必要。导向思考就是教师采用科学的方式将学生凌乱无序的解决问题思考方式规整化,并使学生充分解放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充分解放自己的双手,主动操作;充分解放自己的嘴巴,表述观点;充分解放自己的研究,勤于观察。同时,要求教师在导向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适度和适量两个原则,适度即设置问题、情景等尽可能不超越学生的认识程度;适量即导向思考要符合课堂教学需要,不要让学生课题学校过度疲倦。

(3)归纳提升-强化目标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阶段。数学教学要实现从“形式—内容—目标”的过程,形式是为内容和目标服务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要杜绝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气氛活跃,课终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数学知识和获得数学能力的现象。归纳提升-强化目标就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对数学概念、解题思路等观察辨析,找出其联系和区别,从而发现数学规律,实现从初浅的认识到深度理解的转化。

(4)基本巩固-知识内化

小学数学教学巩固练习既没有讲授新课的“新鲜感”,也没有复习课的“成就感”,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课堂知识巩固练习的效果,对实现所学知识内化有重要促进作用。基本巩固-知识内化就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训练,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提高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将书本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拓展提高-举一反三

教師通过预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拓展,不仅能使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还能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做好铺垫,从而优化教学效果。拓展提高-举一反三就是指数学学习内容由课内向纵深处或向课外的延伸和合理渗透,由浅入深,可以是主体内容的辐射、铺垫和延续,也可以是某一知识点的综合、深化和提高,并辅以形式各异的练习,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3.结语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双重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讲解和传授知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具备“园丁”和“导游”的综合素质,使教学工作更加贴近生活,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互动、体验、开放,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煌伟.几个有关小学数学教育问题的思考.教育与管理,2013(6)

[2]野术策.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途径.科学教育,2008(2)

[3]肖利军.小学数学教育的几个问题.百花原地,2013(2)

[4]李星云.探寻小学数学教育的真谛.与新课标同行,2012(7)

篇10:小学教导处教学的工作计划

一、学习新课程,树立新理念。

新课程体现了先进的教学观念,昭示我们必须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结合现在教育的形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墨守成规,要成为一个研究型的管理者,对任何问题都不能熟视无睹,要有思考,要有调查分析,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在全体教师中营造研讨、反思的氛围。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仍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要提高教学教育质量,必须思考怎样才能真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幸福的人。因此教研组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特别要注意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层面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帮助教师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比如在讨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问题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正确处理这样几种关系上:一是面向全体与关注差异的关系,二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的关系,三是严格要求与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关系,四是打好基础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五是开发潜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如果我们真正能在可操作的层面上处理好了这些关系,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可以得到落实。我们要把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作为改革的核心问题来抓,因为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二、加强对新课程、新教材的研究和指导。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继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课题研究。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带着课题上研讨课,推进教学改革。对于上教研课,必须强调要结合课题,课后围绕课题组织研讨,各抒己见,形成共识,建议写教后反思,提倡一课一得。

对于教学方法改革,要突出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能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的学习策略,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大力提倡课堂的民主化,大力提倡将学生的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力提倡改变以往的评价制度,重视导向与激励的功能,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发展,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本学期仍要求年青教师要上教研课,及参加教育办组织的各种学科教学竞赛活动或学科教学观摩活动,以此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2)积极组织教师听兄弟学校、学区的教学观摩活动,使教师们能不断接收新信息,及时了解教学动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3)倡导写教学后记,突出质量意识,写好教学随笔,及时积累材料,总结得失,写出具有较高质量的教学一得或教学论文。

(4)改革评价制度。教师要采用多样的、开放的评价方式,了解每位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处理好考查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充分利用考查促进每位学生的进步。重视导向与激励的功能,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发展,采用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多种评价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继续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篇11:小学体育教学个人的工作总结

热身运动,顾名思义就是体育运动前所作的准备,如:徒手操、慢跑或者其他简易的有氧运动等,它是体育课堂准备部分中的重要组成。从生理上说,热身运动能让在稍后进行运动时将要使用的肌肉群先行热身一番,以便增加局部和全身的温度及血液循环,并且使体内的各种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骨骼系统等,能逐渐适应即将面临的较激烈的运动,来预防运动伤害的发生;从心理上说,热身运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迅速的投入课堂。但是,本人在热身运动的教学中发现自己还存在一些不足,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本文仅就本人在热身运动环节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粗浅的谈几点看法。

一、切忌形式单一化

上个学期开始,本人任教的二年级其中的一个班,几节课下来,发现很多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纪律松散的现象,问其原因,很多学生回答“很无聊”。本人用“传统”的慢跑和徒手操(头部运动、腰部运动、手腕踝关节运动等等)带他们做热身运动,然而小学生天性好动,乐于接受新鲜、有趣的事物,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更愿意在玩中学习,“传统”的徒手操,对于他们来说显得单调枯燥。通过后来的教学实践的改良,本人发现,形式多样的热身游戏、活动,例如:找朋友、跳飞机、老鹰抓小鸡、长江黄河等等,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认真的投入课堂,又能取得良好的热身效果。

二、切忌热身过度

热身运动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不足而造成运动损伤,是为主教材服务的,应作为辅助教材进行使用,时间、密度的安排都必须做到科学合理,如果过度追求热身运动的量,不仅容易超出小学生的生理负荷承受范围,而且对稍后进行的主教材的教学产生消极的作用,造成舍本逐末。对小学生来说,体表产生热感或轻微出汗的热身运动负荷较为合适。

三、切忌忽略学生接受能力

小学生一般年龄在6―12岁,身体正处于发育的突增期,动作比较生硬,模仿能力较弱,身体素质差异也大,因此,热身运动的设计,应针对学生上述的生理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如压腿的幅度不宜过大,原地高抬腿的时间不宜过长等,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接受能力,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护好学生,才能取得最佳的热身效果。

四、切忌忽视与主教材的联系

热身运动与主教材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热身运动是主教材的铺垫,是为其服务的。如果某一节课的主教材是立定跳远,热身运动的设计最好与跳跃类相关,如跳飞机、单脚跳等,立定跳远主要是发展学生的下肢力量,通过简易的下肢热身练习,能为主教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对整节课的教学质量来说起到重要的推动与辅助作用。

五、切忌生搬硬套

当今我们经常到外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培训活动,这些都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对日后的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参考作用。但同时,不能所有的都“拿来”。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经验,别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一般不能体现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生搬硬套他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应结合客观实际,从教师自身出发,综合考虑学校的场地、器材、学生接受能力等,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篇12:秋季学期小学部教学的工作计划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上足、上好各类课程,不得任意增删课时。加大课程管理巡查力度,对各教师执行课程计划、按课表上课等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要严肃处理。继续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要求学生按时到校,教师及时放学,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2.严格备课管理。要求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熟悉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坚持提前备课,教案中有教材和学情分析、教学程序设计、教法与学法,有作业设计,教案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新理念。坚持每周写一则教学反思,对阶段性检测有质量分析,有改进措施。

3.精心设计及批改作业。要精选作业内容,难易适中,体现梯度,形式多样,在巩固基础中求提高。认真批改作业,在批改过程中注重文字、符号、图案的激励作用,以批改促作业质量提高。教师教案中要有“作业批改札记”,随时摘记学生作业中的独特见解和典型错误,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举一反三。

4.抓好学困生辅导。遵循“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原则,对学困生应采取面批、面改或个别辅导的办法。帮助他们弥补缺陷,完成课外作业,克服学习困难。教师要有爱心、热心、耐心,始终对学生充满信心,要注意从学生的基础出发帮助他们一点一滴地取得成功,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他们自觉发奋努力。

5.加强质量监控。考核学生学习成绩是检查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措施。阶段性检测由教师精心制卷,及时批改,认真评讲、分析试卷。评讲要有重点,不能一一讲演试题。既要做好集体评讲,更要做好小组分类评讲、个别辅导评讲。组织好校内期中、期末教学质量的检测工作,要做好成绩统计及质量分析。深入开展学科教学全面调研和专项调研,找出存在问题,制订措施,调整教学策略。各教研组掌握每个学段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精心组织学生素质成果展示活动,通过调研、评估、展示、竞赛等形式,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篇13:小学体育教学的工作计划

1 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价监测制度的初创期 (1979—1989年)

以1979年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召开“扬州会议”为标志, 我国中小学体育工作的管理开始步入制度化阶段, 逐步形成了以落实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和学校体育器材设备目录等为特征的制度体系。

1.1 实行体育课考勤和体育工作考核制度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颁布, 纠正了“文革”以来以“军体”为特征的学校体育工作传统, 将体育工作纳入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去衡量。为此, 对于学生要实行体育课考勤制度, 凡全学期缺课超过体育课总时数1/3以上者不予评定成绩, 成绩达不到良好者不能评为“三好学生”, 体育课应作为决定学生升留级的学科之一。而对于中小学体育工作成绩的评定, 其着眼点是“六看”:看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看体育教研组发挥的作用;看体育教学的质量;看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以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通过的人数;看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的程度;看学生的健康状况。这“六看”包括了组织领导、教学质量、课外体育、学生健康等重要内容, 是我国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雏形。

1.2 颁布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是评价学校体育工作, 尤其是学生健康状况的依据。原国家教委于1987年颁布《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试行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 具体规定了中学生体育的合格标准和考核办法。《办法》提出, 对中学生应实行体育合格登记卡制度, 对学生的体育成绩每学年按要求逐项登记, 学生毕业时将登记卡放入学生档案并转入高一级学校。《办法》规定, 体育不合格的学生不得评为“三好学生”, 毕业时经补考仍不合格者只发结业证书, 不得报考高一级学校。体育合格登记卡制度的实行, 对提高中等学校体育工作地位、鼓励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1.3 发布中小学体育器材设备目录

由政府发布学校体育器材设备目录, 既为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标准, 也为评估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依据。1989年11月, 原国家教委发布《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与《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 提出了一套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建设的最低标准, 并严加监督落实, 推动各级学校规范了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切实改善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1]。

2 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价监测制度的发展期 (1990—2011年)

以199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标志, 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监测制度建设开始进入法制化的新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2.1 落实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

1990年1月, 国务院批准发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 对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部分项目和评分评级标准做了适当修改和调整。与此相适应, 原国家教委于1991年和1992年先后出台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和《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实施办法》两项法规 (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规定, 学生的体育合格标准采用百分制评定, 其主要内容是体育课成绩、《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验成绩以及学生参加“两操一活动”的情况[2]。同时, 《实施办法》强调了体育合格情况登记卡的作用, 将其作为决定学生可否毕业、可否报考高一级学校并被高一级学校录取的依据之一。

2.2 实行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制度

为推动教育综合改革, 原国家教委于1992年发布了《关于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 凡初中毕业生升学 (即升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 都要参加体育考试, 其成绩合格则计入升学总分, 并从2000年开始全面实施体育考试。这项制度与高中学校实行的体育合格情况登记卡制度相衔接, 对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尤其初中学校的体育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2.3 出台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标准

进入21世纪之后, 我国加强了对中小学体育器材设备配备的管理。2002年, 教育部根据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大纲的精神, 对1989年印发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 (以下简称《目录》) 进行了重新修订。新修订的《目录》分为必配类和选配类两大类。必配类器材设施是根据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确定的, 要求各中小学必须按照《目录》要求配齐;选配类则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配备的器材设施[1]。2005年10月,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标准》要求, 全国小学、初中学校体育器材、场地, 凡是已列入《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国家标准》的, 原则上按照新标准进行购置、配备和建设;体育课教学、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学校运动会等所涉及的有关体育器材、场地的内容, 应逐步与《标准》规定的体育器材、场地标准相一致。这些法规的出台, 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工作评价提供了依据。

2.4 实行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专项督导制度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发布之后, 国家把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工作纳入了基础教育的督导检查体系。2003年11月和2005年3月, 国家教育督导团两次对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在此基础上, 教育部于2008年8月制订并印发了《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试行) 》 (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 要求各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 落实限期整改、结果公报和问责奖惩等制度。督导结果要向社会公布, 并作为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和进行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2]。《指标体系》的颁布施行, 完善了中小学体育工作的专项督导检查制度。

3 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价监测制度的完善期 (2012年至今)

2012年10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制度和体育报告公示制度3个方面系统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监测评价机制的任务。这些政策的出台, 标志着学校体育工作评价监测制度建设进入体系化新阶段。

3.1 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

这项制度的核心, 就是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为此, 教育部要求从2012年起, 各级学校需按照《标准》每年开展一次覆盖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 监测的重点是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等体质健康素质及其变化趋势[3]。测试工作结束后, 要做好测试结果上报、公布和向学生家长通报等工作。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 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3.2 实施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制度

这项制度的核心, 是开展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基本运动技能的评价。根据教育部2013年5月颁布的《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估指标体系 (试行) 》, 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具体内容包括组织管理、教育教学、条件保障、学生体质、监督检查等。评估工作分学校自评、教育部门复核、国家教育部抽查3个层面实施。从2013年起, 学校每年都要开展一次自评;各级教育部门对所属地区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情况进行复核;教育部将组织抽查, 并于次年3月底公布各省 (市、区) 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结果[4]。

3.3 实行学校体育报告公示制度

这项制度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落实。从2013年起, 各省 (市、区) 对本地区学校体育工作做出全面总结, 形成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 重点报告学校体育开课率、教学实施总体情况、阳光体育运动情况、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教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4], 并分析学校体育关键指标信息, 填写年度报表。教育部在汇总各地年度报告的基础上, 编制和发布《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 公布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统计信息。除此之外, 各级教育部门都要对行政区域内学校体育工作报告进行公示, 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布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做法、效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信息, 以各种方式接受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通知[S].教体艺[2002]11号.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试行) 》的通知[S].教督[2008]3号.

[3]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S].教体艺[2007]8号.

篇14:小学体育教学的工作计划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德育

我们正处在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21世纪,时代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对当今的莘莘学子而言,体育教育是他们接受的学校教育中一项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教育大纲规定,小学体育教学的三项基本任务是:(1)全面锻炼身体,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2)初步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3)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美的情操。同时还规定了:“三项基本任务,从整体和长远的培养目标出发,应全面贯彻,不可偏废。”这无疑确定了德育工作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反观国内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出现了现很多问题。比如,大部分的教师和家长都轻视小学体育的德育功能,这使得小学体育不能发挥它在德育方面的独特优势;小学体育德育内容枯燥而且学校德育措施滞后,学生没有兴趣;小学体育的德育目标过于简单。总而言之,小学体育德育工作现状堪忧。因此,我们教师要研究小学体育的德育工作的不足,全面加强和改进小学体育德育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

一、大部分的教师和家长都轻视小学体育的德育功能

小学体育德育工作实施面临的一大困境是大部分的教师和家长轻视小学体育的德育功能,通过体育课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意识和观念淡薄。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无论小学还是中学,体育都被视为低于语数外、物化生、史地政以外的副课,是一门嬉笑玩闹的课,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体育课根本得不到学生、教师和家长重视。尽管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与家长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问题上已达成共识。但实际上,许多学校眼光短浅,认为素质教育不能保证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为了确保学校的升学率,临近考试时,体育、艺术之类的课很可能被取消。小学体育只能在其他所谓的“重要学科”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不少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的意义理解不深刻,他们认为体育课就是锻炼学生身体,只需教学生几个动作,使他们掌握一定体育知识就可以了。因此,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地向学生教授基本动作知识,而忽视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把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体育课变成了单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课。体育课已经退化为单纯的运动技能和知识学习的课,这种现状使人们对小学体育课的轻视和偏见心理进一步增加,使小学体育德育功能的发挥受到了进一步的影响。

二、小学体育在德育方面的独特优势没有发挥

在小学课程中,体育课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体育教学给予了教师更多机会带领学生从事户外活动,拉近了教师与学生距离,这正是体育德育的优势所在。因为学生在进行锻炼时,受到环境因素影响,比较兴奋,在此种情况下,小学生极易受到感染,容易在一举一动中将个人品性展露无遗。这正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入仔细观察并为日后的德育打好基础的良好契机。但是现在体育教学这一特有的德育优势,还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因此,我们教师应当充分挖掘体育教学的这一优势。比如,某节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在教授完基本动作后要求学生自己练习并掌握。有的学生一学就会,也有个别学生模仿能力不强,难以掌握,在进行个人练习时,有些没掌握的学生会一直认真练习,虚心向已掌握的同学请教;有的学生在练习了一段时间后认为没有提高就放弃了。这时,体育教师应针对这些学生的情况加强对他们耐力的培养。很多体育运动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在进行此类体育锻炼的时候,学生之间密切交流、互帮互助、加强合作,学会了于他人相处,锻炼了团队精神。

三、小学体育德育内容枯燥而且学校德育措施滞后,学生没有兴趣

当前小学体育德育内容中存在着一些传统德育内容,它们需要被赋予时代的意义。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例,曾经的乒乓外交,几年前的全民合作共办北京奥运等都是可以拿来表现爱国的真实事例。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师把这种高尚的精神和情操用具体的体育实例加以阐释,对小学生而言必然是极其生动有趣、形象鲜活的。但实际上,我们教师往往过于死板,不能及时发现并利用生活中许多生动而又内涵丰富的德育内容,仅采用空洞的宣传教育,脱离小学生的思想实际,忽略了他们的感受。另一方面,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措施比较滞后,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变通。当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能抓住要领时,很多体育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只是反复让学生多练习。其实很多体育活动都是有技巧的,比如推铅球,如果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发力,就算多加练习也无效,还有可能伤到自己。此外,缺乏灵活性、趣味性的德育措施,容易使小学生处于枯燥的体育锻炼之中,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四、小学体育的德育目标过于简单

长期以来,小学体育的德育更倾向于学生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德育领城其他的目标和功能。作为育人的基础学科之一,小学体育应该通过特殊的教学方式实施德育,弥补其他学科在此方面的不足,为小学生日后成为社会和时代需要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把小学体育中的德育目标仅仅理解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其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教育是不能适应新时期需要的。所以,很多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发生摩擦和矛盾的时候,常常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我们教师在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同时,还应多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根源上寻求提高小学生德育的具体策略,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苏清良.实施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意义和思考[J].内江科技,2012(09).

2.王强.体育教师在说课中如何进行语言表达[J].科技信息,2012(29).

上一篇:金蝶kis账套恢复失败下一篇:把祝福送给你的现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