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医药工业跨越发展之路概论

2024-05-07

黔西南医药工业跨越发展之路概论(精选2篇)

篇1:黔西南医药工业跨越发展之路概论

“十一五”时期:黔西南医药工业跨越发展之路

转自 价值中国网 作者 彭朝鸿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等特点。我州医药产业主要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民族药)、医疗器械及医药商业。“十五”期间,我州医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被州委州政府列入我州六大重点产业之一(电力、矿产、农产、药业、建材、旅游),并作为新的支柱产业加以培育。

一、我州医药工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1、医药工业

我州医药工业企业共有9户,分别是天地药业公司、华圣制药有限公司、圣都药业公司、苗药制药有限公司、心意药业公司、云峰药业公司、渝生药业公司、吉仁堂中药饮片厂及荣昌氧气厂,另有飞龙雨公司、苗王健康产品有限公司、贵州山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苗家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及吉仁堂药业等企业在进行中药保健品的开发生产。

目前共有天地(大容量注射剂)、华圣(小容量注射剂)、云峰(片剂、胶囊剂、颗粒剂、鼻喷雾剂、盐酸氮卓斯汀原料药合成)、圣都药业(片剂)、苗药药业(巴布剂)、心意药业(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酊剂)、渝生药业(片剂)等六家药业16条生产线已通过国家药监局GMP认证。

生产品种有100余个,包括化学药品和中成药(民族药),剂型有原料药、大输液、小水针、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鼻喷雾剂、散剂和膏贴剂等。其中云峰药业公司盐酸氮卓斯汀(原料药、片剂、鼻喷雾剂)为国家二类新药,天地药业“长春西汀葡萄糖”为国家四类新药,渝生药业“三七丹参片”为中药9类新药,心意药业公司“花栀清肝颗粒”、“复方枙子气雾剂”和苗药膏贴剂品种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品种。

在产品开发上(包括新产品开发和已有国家标准产品的移植生产),目前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的有苗药、心意两家的苗药膏贴品种6个(原产品为药械字号,现正转为民族药),华圣药业的“热解速”中药注射剂,宜安堂药业的“汗立停胶囊”,吉仁堂药业的治疗乙肝类中药“清肝颗粒”,渝生药业的“蒲苡颗粒”(癌复康)、胃宁胶囊等;进入临床研究和申报工作的有天地药业阿魏酸钠(国家五类)、细辛脑(国家五类)、18AA、17AA、尼莫地平氯化钠;渝生药业的“痔比舒胶囊”、菊黄上清含片、强身颗粒、益肾养阳颗粒;圣都药业“清开灵泡腾片”、“愈酚维林片”、“匹林咖敏片”、“替消唑片”、“赖氨酸磷酸氢钙片”、“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Ⅱ)”、“复方金刚烷胺基比林片”、“双唑泰阴道泡腾片”、“西地磷酸苯丙哌林泡腾片”等;

2、中药材基地

我州目前进行地道中药材基地建设的品种主要有金银花、环草石斛、小叶榕、小花清风藤、倒提壶、栀子、板蓝根等。基地建设主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其中:金银花基地建设由“贵州飞龙雨绿色实业公司”承担建设,已建成基地面积30万余亩,品种主要为本地盛产的黄褐毛忍冬,目前已完成金银花质量标准研究,并正在进行金银花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环草石斛基地由兴义市“吉仁堂药业公司”承担建设,目前已建立起环草石斛野生品种保育基地200亩,组织培养工厂化生产车间5000平方米(含组培车间、验苗车间、出苗车间等),2005年已培育组培苗300万余株,苗圃出苗500万株,并已开展了环草石斛的GAP种植研究工作;小叶榕基地由兴义市“吉仁堂药业公司”承担建设,已种植面积5000余亩,并开展GAP种植研究;小花清风藤基地由“贵州心意药业有限公司”承担建设,已采条育苗5万余株,并开展GAP种植研究和生产基地建设;倒提壶基地由“贵州飞龙雨绿色实业公司”承担建设,已种植1000余亩,并开展GAP种植研究。

栀子基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册亨县,面积1000余亩,已成为当地农户的传统种植产业;板蓝根(南板蓝根)基地分布在贞丰县,种植面积约500亩,当地农户主要用地上部分(中药名称大青叶)加工蓝靛染料(中药名称青黛),根作板蓝根销售,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天麻、灵芝、杜仲等中药材均有大面积发展。此外作为保健食品和香料发展的食药两用品种有薏仁米(10万亩)、生姜(4万亩)、砂仁(红壳砂仁3.8万亩)、花椒(8万亩)等。

3、医药商业

全州共有医药批发企业五户,即州药品采购供应站、鸿泰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吉仁堂药业公司、安龙县康庄医药公司和兴仁县顺风医药公司,有药品零售企业300余家。医药商业企业正在推进GSP认证工作。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格局基本打破后,新的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正在建立。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

我州医药行业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医药经济总量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00年全州医药工业总产值为3200万元,利税总额390万元;2001年全州完成医药工业总产值6758万元,实现利税384万元;2005年完成医药工业产值19368.68万元,实现利税2790.6万元。“十五”期间,全州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行业利税年平均增长21.6%。“十五”期末全州医药工业总产值是“九五”期末的6.05倍。

2、医药经济结构有所改善,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我州医药行业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医药企业规模过小、而布局过度分散的局面,提高了生产集中度。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形成了我州医药经济中以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心意药业公司通过对原兴义制药厂进行收购重组,实现了我州医药工业存量资产的整合。天地药业公司进一步完成了公司产权划分。州药品采供站完成了公司的体制改革,在州医药公司在无能力继续经营的情况下出让批发经营资格组建了鸿泰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大家康健药业与州药品采供站进行了联合重组。

3、科技兴药取得一定成绩,新药开发初见成效

吉仁堂药业通过组织培养生产石斛苗,突破了石斛种植中种苗繁殖的瓶颈;云峰药业公司、天地药业公司、华圣制药有限公司、苗药制药有限公司、心意药业公司、渝生药业公司等通过与省外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新产品的开发。迄今为止已有3个国家二类化学新药(盐酸氮卓斯汀)、1个四类薪药(长春西汀葡萄糖)、1个中药九类新药(三七丹参片)获得新药证书及生产批文;另有10余个移植品种获得生产批文。

超微粒粉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等新技术等在医药生产中得到推广运用。

二、医药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药行业底子薄弱,经济总量不高,缺乏大型龙头企业。

全州医药工业企业共有10户,渝生药业、吉仁堂中药饮片厂为在建企业,其余企业多为“九五”期间建成或起步,普遍存在规模小、工艺落后、装备陈旧、管理水平低、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和上亿元产值的品种。

2、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我州制药企业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医药科技投入不足,新药创新基础薄弱,产品多为普通药品,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特别是华圣、天地两家药业生产品种均为普药产品,产品缺乏核心竟争力。

三、黔西南州医药业发展的环境分析

(一)对我州药业影响较大的发展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国外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进口药品(化学药品)大量涌入国内,将对国内医药产业形成重大冲击。另一方面,国际制药集团凭借雄厚的资金、强大的开发能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发植物药,将对我国中药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竟争。我国每年进口“洋中药”已超过1亿美元,大于我国中成药出口

2、天然药物热潮涌起。

随着世界范围内回归自然潮流的涌起,国际市场将对天然药物的需求量日益增长,这为我国中药产业带来发展机遇。国际市场天然药物年需求为200亿美元左右,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3、我国中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以及我省苗药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将为我州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医药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二)市场预测

由于新药开发、人口结构变化及人们对健康预期目标的提高,药品市场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1、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年药品消费不到10美元,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为300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为40-50美元,这既反映了我国与发达家药品消费的差距,也反映了我国医药市场发展的潜力。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实施,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医药消费观念的更新,我国医药市场将有较快的增长。

2、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它的实施,一方面将扩大医疗保险人群范围,另一方面将调整不合理的医药消费,抑制价格昂贵的进口药品及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促进价格低廉,疗效确切的国产普药的使用。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将从总体上促进医药产品的消费,从而拉动医药经济的增长。

3、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人均药品消费与农村药品消费水平比约为7:1,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人口的增长将增加对医药产品的需求。

4、人口净增长。人口净增长将对医药产品产生新的需求。

5、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群用药水平与其他人群相比约为4:1,我国从2000年起已逐步进入老龄社会,预计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适合老龄人口疾病特点的治疗药物及预防性药品将有较大增长。

6、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我国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的实施及进一步完善,将促进药品零售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四、“十一五”发展与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以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机遇,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特色发展为原则,以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加强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市场开拓,促进我州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我州医药行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竟争力。

(二)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是:把我州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真正提升医药产业在我州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具体指标:

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46%以上,到2010年达到10亿以上。

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平均递增46%左右,到2010年达到6亿以上。

医药工业利润年平均递增30%左右。

医药商业销售总额年平均递增13%。

2、产品结构调整目标。

(1)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品种。

利用我州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和民族、民间验方资源,研究、开发出疗效确切,制剂技术新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民族药产品,提高我州医药产品的竟争力。

(2)加大科研投入,增强产品创新能力。

通过加强与省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搭建新药创新平台,提高我州新药数量和开发能力。

(3)加强对专利药品的仿制。

专利药品在我国还远未普及,选择适宜品种提前研究开发,等专利期一过立即生产销售,抢占同类产品的优势市场竟争地位。

(4)加强产品剂型开发,增加产品结构。

国外一种原料药一般有20-30个剂型,我州云峰药业的“盐酸氮卓斯汀”原料药只有两个剂型,发展剂型增加品种具有很大的空间;苗药膏贴等民族药品种也可以开发多种剂型品种;通过发展产品剂型来发展新药品种,增强产品市场竟争力。

(5)增加移植品种生产。

开发生产新产品是企业发展的目标,但是开发新产品需要有雄厚的人力财力基础,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我州部份企业现有生产能力过剩,而新药开发能力与资金不足,在进行新产品开发之际,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进行移植生产,不失为一种切合实际的选择。

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到2010年争取有5-10个新药品种投放市场。

3、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目标。

在现有企业基础上,通过股票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着力培育一批销售额上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同时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和产品技术到我州投资医药产业。

五、“十一五”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1、抓好药品生产线GMP建设改造工作,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实现医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重点抓好渝生药业(胶囊、片剂、颗粒剂)生产线GMP认证工作。推进中药材超微粉碎、超临届CO2提取、动态提取、大孔树脂吸附、膜技术、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等现代先进实用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运用;推进微囊技术、包合物技术、渗透泵技术、脂质体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制剂中的应用。

2、加强新产品开发。

新药的研究开发与适用新技术的引进是确保医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科技兴药”战略的核心。“十一五”期间,要切实加大对新产品研究开发的力度,通过加强与全国医药科研机构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建立我州药业可靠的技术开发基地,重点发展高效、速效、长效和剂量小、毒性小及使用方便的新型中药,发展市场好、利润高的化学药品,发展缓释、控释、速释制剂、定量吸入剂、鼻腔给药制剂、膜剂等新剂型。重点品种如下:

(1)心意药业及苗药药业苗药膏贴剂的二次开发工作。

(2)天地药业阿魏酸钠(国家五类)、细辛脑(国家五类)、18AA、17AA、尼莫地平氯化钠等药品开发。

(3)华圣药业“热解速”中药注射剂研制开发。

(4)渝生药业“癌复康胶囊”、“胃宁胶囊”、“烧烫伤油”、“灵芝安康胶囊”研制开发。

(5)吉仁堂药业“清肝颗粒”及止咳类新药开发。、(6)贵州苗药药业公司在引进日本透皮技术及设备的基础上对传统苗药膏贴剂剂型进行的技术改造。

(7)做好移植品种的选择申报工作。重点做好圣都药业“愈酚维林片”、“匹林咖敏片”、“替消唑片”、“赖氨酸磷酸氢钙片”、“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Ⅱ)”、“复方金刚烷胺基比林片”等品种的开发申报。

3、加快实现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浓缩颗粒的产业化,重点推进苗药中药饮片厂与吉仁堂中药饮片厂技术改造与生产建设。

4、支持中药材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种植。

药材基地建设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内容包括原料药材基地、商品药材基地及濒危药材品种。重点发展金银花、石斛、小花清风藤、小叶榕、灵芝、萝芙木、倒提壶,栀子、少花桂、半夏、南板蓝根等药材的规范化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中药材GAP基地建设。

5、积极拓展产品市场。

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是医药发展的核心内容,要增强市场竟争观念,加大国际国内市场开拓力度,加强对国内外医药市场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建立健全企业营销网络。特别是“盐酸氮卓斯汀”、“长春西汀”等新药品种及“花栀子清肝颗粒”、“复方栀子气雾剂”和苗药膏贴剂等民族药品,要加强拓展产品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6、在现有制药企业基础上积极引进2-3家企业进入我州。

7、积极推进中药保健品产业的发展。

开发中药保健品一是市场准入条件低,容易形成产业;二是中药保健品多为民族民间验方开发而成,具有很好的疗效,条件成熟时,可以进一步发展成药品;三是通过与中药材种植结合起来,能够形成产业链。中药保健品重点生产企业及产品有:飞龙雨公司金银花系列保健品及“苗老爹”牌系列膏贴剂;贵州山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一贴通”产品;四海药业公司及其产品;苗王健康产品有限公司及“苗王”系列膏贴产品;苗家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及其膏贴产品;安龙东方保健品厂及其眼、耳、喉、鼻等系列保健品。

8、加大医药流通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与经营方式的改革,积极推进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稳步推进GSP认证工作。鼓励医药批发企业实行代理配送制,医药零售企业实行连锁经营制,完善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基本解决农村医药产品供应问题。

六、“十一五”医药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为了保持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需求,实现“十一五”预定目标,需要相关政策支持和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

1、鼓励创新。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医药科技的扶持,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开发及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应纳入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新产品试制计划”、“高新技术产业推广计划”等,相关部门予以优先组织实施。

对于以科研产品、高新技术参与我州药业建设的社会投资者,给予政策优惠和鼓励。

2、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我州医药行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和存在问题,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在资金、项目和政策上给予支持。

3、组织企业参加国内有关产品展销会和行业发展研讨会,积极推介企业产品,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4、进一步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加强医院制剂管理,规范医药流通企业经营行为,加强医药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5、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寻求优势互补,促进我州医药产业的超常规发展。

6、苗药膏贴剂系列是我州的特色产品,也是开发传统苗药的重要剂型,目前主要以药械字号生产销售。由于受国家产业政策限制,药械字膏贴剂苗药2008年7月后将取消,所有产品均需重新受理申报国药准字,根据新药申报要求,我州所有苗药膏药在资金及技术上均受极大制约。为了保护我州苗药膏贴剂这一产业,为企业争取点发展时间和空间,建议政府在民族区域自治权限内对我州发展苗药膏贴剂予以立法保护,以示支持。同时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呼吁,争取膏贴剂在国家民族药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

篇2:黔西南医药工业跨越发展之路概论

一、传统农区经济社会发展必经工业化之路

首先, 在工业社会,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是一个历史趋势, 一个国家或地区单纯依赖农业的发展, 实现经济体的繁盛是极其困难的。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并不低, 只是由于从事农业的人口众多导致农民的平均收入极低。如果不能大量减少农业人口, 无论农业达到如何高级的产业化与现代化, 都无法使传统农区摆脱经济发展滞后的困境。所以, 传统农区的农业不必放弃, 也不需放弃, 它和传统农区的工业化并不冲突。但农业现代化不是解决传统农区经济社会转型问题的最终武器。

其次, 我国传统农区的地少、人多的特点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会不断强化, 解决传统农区的大量富余劳动力的问题是解决传统农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工业的总体规模不像农业那样存在一个相对的极限, 是可以持续扩张, 并不断增加就业岗位的。传统农区本区域的工业化是解决传统农区富余劳动力的最快捷的途径。

第三, 传统农区的工业化不仅包括在农区发展工业, 还包括农民收入来源“工业化”, 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结构“工业化”。而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的出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传统农区的工业化趋势和其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从传统农区工业化的宽泛意义上说已经是历史的现实。

二、传统农区实现工业化, 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农村工业以乡镇企业的形式经过1984年至1988年、1992年至1997年、2001年至2007年三轮超常规的发展, 到2007年, 全国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69, 620亿元, 实现营业收入286, 603亿元、利润总额17, 643亿元、上交税金7, 366亿元, 从业人员总数达1.5亿人, 比上年增加409.6万人, 累计支付劳动者报酬达13, 706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1, 440元 (资料来源于农业部网站。) 乡镇企业的发展贡献了GDP增长的三分之一, 转移了三分之一农村劳动力就业, 多年来一直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但同时, 我国已完成的和正在推进的大部分农区工业化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近年来, 在全球产业向我国转移、我国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浪潮中, 部分传统农区无视项目本身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为实现经济大发展, 不加选择的盲目承接高污染、高消耗的项目, 给这些传统农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部分传统农区的地方政府以招商论政绩, 强压指标, 而对项目本身的价值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根本无暇顾及。根据水利部水土保持司2008年撰写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中的第一部分“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我国乡镇工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 这些污染物大多直接排入农村水体、大气和土壤, 成为农村的主要污染源。全国乡镇企业中, 制砖、铸造、水泥、炼焦4个行业能耗占整个乡镇企业能耗的比重超过50%, 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6。随着国家对造纸、水泥、炼焦、化工等重污染工业企业实行强制关停, 有些城市将难以为继的污染企业迁往农村地区, 城镇工业废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

在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 我国的工业化必须是新型的工业化, 这是国家的政策, 也是理论界的共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摒弃传统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对于尚处前工业化时期或工业化初期的传统农区而言, 不仅可以少走弯路, 而且可以又好又快地推进传统农区现代化。

三、传统农区利用其后发优势,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传统农区有自身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困难, 比如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建设滞后;科技力量薄弱,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利用外资水平低, 对外开放度不够;融资困难, 资金缺口较大;教育落后, 低素质人口数量依然巨大;农区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等。但同时, 农业对经济增长本身就有四大贡献, 即产品贡献 (包括粮食和原料) 、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收入贡献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 。

首先, 传统农区进行工业生产的农产品原料丰富。在工业化进程中, 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 始终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农区拥有充足原料和广阔市场的绝对优势。

其次, 传统农区人力资源比较丰富, 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技术、职业教育培训, 转换为丰富的人力资源。

第三, 发达地区正在进行产业转移。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一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内陆地区转移。农业主产区可以选择适合本地比较有优势的产业, 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积累工业化的资金, 安排当地劳动力就业。

第四, 人们消费结构升级, 特别是对营养、健康、绿色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由于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工业相对较少, 这使得传统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传统农区可以充分利用生态优势, 进入对环境要求高的生态产业。

第五, 有支农惠农政策。十六大以来, 中央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 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 出台了粮食直补、综合直补等多项涉农补贴, 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 中央财政实际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逐年增加。

第六, 知识经济虽然一般会弱化后发优势, 但传统农区的工业化不同于较高工业化水平基础上的后进国对先驱国的赶超, 由于传统农区的工业基础非产薄弱, 最初阶段所需的工业知识信息的获取成本非常低廉, 获取方式相对却更加便捷。

四、传统农区实现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后劲

但有人曾提出, 国家的工业化尽管是全方位的, 但并不一定要求一个国家的农村地区都要实现工业化。这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也许是正确的, 但在中国却是一种谬论。首先, 由于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界限日益模糊, 我们不能将工业和农业完全割裂开来。将来,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农业人口的大幅下降, 比如美国, 1994年其农业人口仅占其全国劳动力总量的2%。我国在农业逐步现代化, 农业人口逐渐下降的过程中, 其余的非农人口要分享新型工业化的成果很难全部在城市实现。通过农区工业分享这一过程成为相当比例人口的必然选择, 尤其是传统农区, 人口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相对闭塞, 原本就处于劣势。所以必须把传统农区的新型工业化纳入我国整体的新型工业化体系中。其次, 我国乡镇企业是我国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我国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 其完成新型工业化的任务艰巨。但如果农村已有的这些“工业化成果”不能实现新型工业化, 则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也将是不完整的。

同时, 传统农区实现新型工业化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后劲。传统农区多为欠发达地区, 如果其实现跨越式发展, 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失衡的改善, 则必会增强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另外, 在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优势逐渐丧失的情况下, 传统农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新型工业化, 将在保持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利用大量富余劳动力保持住中国商品出口的价格优势的同时, 在新型工业化原则指引下,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增加附加值, 提高品质优势。为我国扩大内需, 实现经济转型争取时间。再者, 外贸依存度居高不下使中国经济面临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传统农区实现新型工业化时农村人口收入增加, 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 有助于扩大内需, 为中国经济的持久发展提供强劲的内在动力。

摘要:我国传统农区的地域广大、人口众多, 其发展对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转型、民生水平的提高等问题都至关重要。传统农区在落后中奋起直追, 实现其在新形势下的跨越式发展, 应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关键词:传统农区,新型工业化,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祝洪章.传统农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分析[J].求是学刊, 2010 (10) .

上一篇:建党95周年活动下一篇:鸡毛信心情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