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利技术评估报告

2024-05-18

非专利技术评估报告(共8篇)

篇1:非专利技术评估报告

技术项目评估

一、用市场法评估技术价格

市场法是将待评估技术与近期技术交易中类似技术进行对照与比较,以后者的既知价格为基础加以修正,得出被评估的技术最可能实现的合理价格。其基本公式为:

技术的评估值=技术市场同类技术价格×(1-累计折旧比率)(8-4)

折旧时间是同类技术交易时间至评估时间的时差。

市场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 1.有一个充分活跃的技术市场;

2.发生过可比性强的同类技术交易,各项资料是可得的;

3.被选取的样本是在公平条件下的正常交易。

例如,一种新的节能灯制造技术,了解到3年前已有同类技术在技术市场上成交,转让价格为50万元,技术寿命周期为10年,试评估该技术转让的价格。

由于两项节能灯技术交易的相似性,基本符合市场法的应用条件,按线性折旧法计算,该技术剩余寿命为7年,则:

节能灯技术价格=50×(1-3/10)=35万元

市场法看似简单明了,其实应用条件是苛刻的。主要是可比性和交易信息的可利用性问题。技术交易情况相当复杂,即使是同一科研单位转让同一技术,由于转让对象、转让方式、转让时间、配套服务等因素的区别,技术价格会有很大差异。当交易样本少、技术相似性差、对交易背景不了解时,还是不能简单地套用公式(8-4)。

我国技术市场中交易行为尚不规范,信息统计尚不够准确,必须通过广泛的寻求和详细对比,找到可靠的参照样本。

由于我国无形资产评估起步较晚,理论框架和数学模型还不够完整,可以参照的样本和数据也不够丰富,用技术评估方法计算出来的价格与技术市场上实现的价格差异较大。技术交易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在买方和卖方的千百次洽谈中,以及不同卖方之间的竞争中,逐渐产生了技术商品的价格行情,也形成了一些习惯价格和产业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法有着比较重要的实用价值,操作起来比较简便;习惯价格和产业规范也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习惯价格是指在过去成交的同类技术转让中形成的一些价格范围和惯例,可以作为价格谈判的参照。不同行业的不同技术价格差异很大,为了使价格谈判不离谱,昼靠近成交价格,了解本行业同类技术的价格惯例是必要的。例如,食品行业转让一项新产品技术的价格在5000~50000元之间。如果对大型企业转让一项新产品技术,包括全套技术服务,综合收费可达30~50万元。某生物研究所向山东某厂转让一项蚓激酶生产技术,转让费1500万元,这个价格给出了新医药产品和生物制品技术的价格数量观。

在国际上,技术提成比率在不同行业也形成了不同的惯例。比如医药技术提成率是销售额的10~15%,信息处理技术是3~5%,日用消费品技术提成率是2%,造纸和木材业为4~6%,石油工业是1%或更低,0.5~5%。

二、用收益法评估技术价格

收益法是通过一种适当的还原利率,将被评估的技术产生的未来效益折算为现值(折现)的评估方法。收益法不考虑技术商品开发研制成本,而集中考虑技术商品在使用过程中所能带来收益的能力。收益法是建立在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技术商品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来给技术定价,这种方法比较容易被技术买卖双方接受,可操作性较强,因而比较常用。

收益法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5)

V i----被评估的技术商品的价值

R----第I年的收益

r-----还原利率

(8n-----被评估技术商品的经济寿命周期

从(8-5)式可以看出,应用收益法对技术商品进行评估的三个基本要素:

一是技术商品所能产生的收益大小(R的确定);

二是技术商品收益的持久期(n的确定);

三是还原利率(r的确定)。

收益法进行技术商品价格评估的步骤是:

(一)市场调查

技术商品的收益,最终要通过产品上市,在市场上赚得超额利润来实现。因而收益法评估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了解新产品或改进后的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即系统地、客观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市场行情资料,为市场前景预测以及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打下基础。

(二)市场预测

即利用市场调查的结果,采用现代预测方法和手段,对产品的市场前景进行估算。包括需求预测、供给预测和价格预测。

(三)新增经济效益预测

这里的“新增”经济效益是指企业采用新技术后所增加的经济效益。

计算方法是用企业引进新技术后的年净收入减去企业不引进新技术的年净收入,获得新增经济效益。

(四)把新增经济效益折成现值

按照经济规律,若干年后的1元钱,其价值必然小于现在的1元钱。为了便于计算和比较,就需要把企业今后若干年的新增经济效益折合成现值。这种办法叫做折现,也称为“贴现”。计算公式是:

式中i为贴现率,t为年份代号

例如,求2元钱在5年之后的现值,设折现率为10%。

(8-6)

其意义为:若折现率为10%,那么,5年之后的2元钱只相当现在的1.24元。折现率的确定应当考虑安全利率(例如国库券、定期存款利率)、通货膨胀因素和风险调整因素。

各年新增经济效益折现之后再求和,就得到了技术新增经济效益的净现值(NPV)。这个净现值就是(8-5)式中的V。

值得强调的是,用收益法评估技术价格不是每一次必须从大规模的市场调查开始。有的新技术采用后只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售价,市场的销售不会产生什么波动。就可以直接用(8-5)式求得新增经济效益的净现值。

例如,某工厂生产某种机械零件,年产20万件,每件售价200元。由于采用一项新技术,使成本下降10元,售价提高到每件220元。已知折现率为8%,技术寿命周期5年,年产值不变,求该项技术的新增效益现值。

解:由于年产量不变,可省去市场调查与预测,直接代入(8-5)式进行计算。每件产品新增效益30元,年新增效益600万元。

根据(8-5)式,则有:

由式中看出,采用新技术之后,每年新增效益虽然都是600万元,但是每年折现值递减,第5年只有408.3万元。新技术的价值则为2395.6万元。

在工业技术经济学和资产评估的书籍中,一般附录有“复利系数表”,上述计算中的中间值和终值都可以在表中查出,从而省去繁琐的演算。

用上述方法求得的技术商品的评估值,很少能够直接成为技术交易的价格。这些方法各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因而评估结果与技术商品实际开发、交易、转让实施有着或大或小的差距,需要进行一系列修正,而修正过多,又使数学模型过于繁复。另外,修正系数又是虚拟的,导致了发生偏差的必然性。因此了解上述各种方法的特征和局限性,在有些情况下进行综合运用是必要的。在选择了比较接近实际的评估值之后,根据技术定价的原则,可以初步确定交易价格的上下限和调整幅度,技术价格的洽谈就有据可依了。

三、各种评估方法的特征及其局限性

(1)、成本法

直接以重置成本对评估对象进行评估和调整,具有评估准确性好等特点。但是,应用成本法的起始点是对一种技术商品重置成本的估计,其方法是考察历史成本及趋势,并折成现值表示出来。此法不考虑市场需求,不考虑与技术型资产相关的制成品的市场及经济效益量的信息。因此,缺乏对影响技术商品价值市场因素及经济效益因素的考察。

(2)、市场法

市场法对评估技术商品的变现价格和清算价格是比较合适的,由于这两种价格均是高度依赖于市场的价格,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市场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它要求建立完善、规范的技术市场,而在目前这只是我国正在努力的目标。完善、规范、活跃的技术市场是市场法应用的前提。没有这种技术市场,应用市场法所需的市场参照物、技术参数和交易中的技术经济信息和资料就难以获得,即使获得,交易资料的可信度与可用性也有限,这将影响技术商品评估的可靠性。特别是由于技术市场受国家政策、不同待业科技发展速度、交易的环境与可比性等因素的影响,常常波动较大,交易中的价格未必就是公平市价,模拟市场更是扑朔迷离。当我们掌握到参照物及其交易的具体信息时,市场可能早已发生变化,过去的交易信息不再具有参考价值,以过去的交易价格作为现在进行技术商品交易的价值尺度,会造成较大的失真。

(3)、收益法

收益法是一种最常用的资产评估方法,它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技术商品获利的目的及获利大小,是根据技术型资产所依托的实体----技术制成品的市场应用及收益大小,间接地确定技术商品的价值。这种方法较全面地考虑了影响收益的各种因素,如市场收益大小、技术商品获利期的长短、市场的风险等三大要素,真实和较准确地反映本金化的价格。与投资决策相结合,应用此法评估的技术商品的价格容易为供求双方所接受。但是,要准确地确定收益法的三大要素是困难的:收益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技术本身的成熟度,还取决于技术应用单位相应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开发能力、企业整体素质等各种因素。其次,即使能对收益进行较准确的预测,但要区分企业的收益中哪些是由技术商品带来的,哪些是由有形资产和其他无形资产产生的,同样也是比较困难的。同时,正确地估计各种风险因素,确定还原利率,估计收益期等,都对用收益法评估技术商品的结果产生影响。

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条件对技术商品进行评估,各有所长,将三种方法综合、比较地进行应用,将有助于相互验证、相互补充,使评估结果更加合理。四、三种方法的综合、比较应用

在采用成本法进行评估时,利用市场法对相类似的技术商品在市场上的交易情况进行比较,能够弥补仅用成本法忽略市场需求等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使被评估的技术商品的价格既体现其价值,又体现市场的供求关系,使评估结果更合理。

同样,在采用市场法,由于市场波动较大,不确定因素较多,通过比较应用成本法确定的重要成本,以此为基础,根据成本与价格的关系,为市场法的应用提供一个参考的价格基础,以平抑应用市场法可能产生的价格的较大波动。

应用收益法,由于要准确地预测收益量、风险大小和获利期是较困难的,因而应用收益法进行评估的结果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此时,考虑成本洁重置成本的大小,可以减小这种不确定性。

在市场上、收益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或难以量化时,参照技术商品的重置成本进行综合比较,得出的结果比较合乎实际。

以上是用三种方法分别进行评估,对三种结果进行比较、综合、筛选和修正。还有一类方法是以重置成本为基础,以收益提成进行加成,有时也容易被交易双方接受。这类方法有“成本-目标利润法”、“成本加成法”、“成本-收益现值法”等,这些方法在有关资产评估的著述中都有介绍,就不详述。

五、技术商品转让中的定价原则 上述技术评估方法是在专利及专有技术转让评估中常用的方法。在转让过程中,技术的买方和卖方对技术的作价,要考虑多种因素,具体就是:

(1)、对转让方来说,主要考虑:

-收回全部或部分重置成本净值C 净;

-对技术应用后新增净收益的提成R;

-市场可能存在的替代技术价格P 替;

-买方自我开发的成本C 开。

卖方的最高价不能超过技术应用后新增净收益,超过了这个界限,意味着卖方拿走的超过了从引进技术得到的全部收益,使买方失去了引进技术的兴趣;同时最高价也不能高于现存替代技术的价格,否则买者会购买替代技术;最后,这个最高价不得高于买方自我开发的成本,否则买方会选择自我开发的方法。综合考虑上述三项因素,确定技术型资产最高价的原则是:

P 高(卖方)=min(R,R 替,C 开)

卖方所期望的最低价格为收回全部或部分重置成本净值。

P 低=C 净或P 低=aC 净

a为卖方所期望收回的重置成本净值的比率0

(2)、对购买方来说,主要考虑:

-引进技术的总成本(即转让价格)要比自我开发类似技术的总成本低;

-引进技术所能带来的预期净收益大于零;

-存在多项可替代技术时,选用效益价格比大的技术。即在效益相同条件下,选择价格较低者;或在技术价格相当时,选择总效益最大者。

篇2:非专利技术评估报告

非专利技术价值评估资料搜集目录

一、基础资料

1、专利所有人身份证复印件,个人介绍等资料

二、专有技术资料

1.委托方技术产品研发情况简介、技术研制人简介;

2.专有技术相转让协议、许可使用的合同等法律文书及价款支付凭证;

3.技术说明书。委托方提供的能说明技术本身状况,如先进性、垄断性、成熟程度,保密性与扩散度等方面有实质性内容的资料、文件、证书及

鉴定意见等。

4.专有技术基本情况调查表(见附表);

5.技术产品项目建议书,合资合作意向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技术改造方

案;

6.技术检测报告,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技术检索资料,行业知名专家

对技术的评审等;

三、财务资料

1.委托方近五年(含评估基准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或与技术产品相关

财务收益统计;

2.技术产品开发研制资金投入及费用统计;

3.委托方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4.委托方对该专利产品未来3-5年的收益预测及编制说明(C表)。

四、其它资料

1.技术产品获奖证书、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

2.委托方承诺书。

3.如若评估值超过一百万,需与技术研发无关的两位专家签署专家意见,同时提供专家身份证复印件、专家职称证复印件、专家工作证复印件。

--------------

篇3:屋面含水非破损评估技术

NDE技术有各种用途, 例如工程竣工时, 进行屋面含水量评估可以证明屋面是处于合格状态还是仍有地方含水, 需要进行处理。这对于屋面承包商有好处。

另外一个重要的用途是, 可以帮助业主确定, 是否可以在既有屋面上进行重铺。因为所有的建筑规范都要求, 重铺时必须除去潮湿的保温材料。利用NDE技术就可以确定哪些部分应当除去。多数情况下, 部分更换保温材料不仅可行, 而且成本效益也好。

定期进行这样的检查还可以了解, 屋面材料是否是干的或者已经逐步发生变化。此类检查可作为屋面长效管理的一部分。

目前, NDE技术包括:中子背反射法 (中子法) ;电容法;红外辐射 (IR) ;电场矢量图 (EFVM) 等。

每一种技术都有优点和不足之处。由于这些技术都是测定水分存在的某种物理特征, 因而需要用不同的物理试验加以验证。

1 屋面卷材系统决定了选用何种NDE技术

1.1 表面满涂和铺粒石的传统叠层屋面

1) 对于玻璃纤维、矿棉、珍珠岩和木纤维保温材料, 上述所有的技术均可采用, 但只有EFVM技术可以发现卷材的缺陷。

2) 对于多孔泡沫保温材料, 可能IR技术是唯一能测定板缝中的水分或发现板边缘开始吸水的情况。中子法或电容法可使用网格法测定, 但板边缘的含水可能查不出来。

1.2 传统的叠层屋面或带粒料的改性沥青屋面

上述所有的技术都适用。

1.3 面层平滑的叠层或改性沥青屋面

基本情况同1.1, 然而面层有涂料时, 情况会有所不同。使用反射涂料时, 由于屋面不能吸收足够多的热量, 因而影响到IR技术在夏季的有效使用。屋面上有箔或含铝屋面, 用电容法和EFVM会有问题。

1.4 单层屋面 (无压顶石)

1) 黑色EPDM是导电的, 所以通常的电容技术不能用。已经研制出一种适用于钢屋面板上黑色EPDM的电容法测定装置, 但在屋面测试前, 必须先经试验。对于EFVM法同样如此。

2) TPO、PVC、CPE和白色EPDM可能铺在多孔泡沫保温材料上, 因此需要了解这种保温材料吸水的情况。石膏和有些保温材料面板就可能会含有相当多的水。同样, 在进行整个屋面测定前, 必须事先试验。

1.5 压顶单层屋面

1) 电容法和中子法都不行, 除非将每个网格点地方的压顶石除去。IR也不行, 由于压顶石质量的原因, 几乎没有可能找到潮湿保温材料在IR上的物理特征。

2) EFVM证明是可用的, 即使卷材是湿的。实际上, 要使EFVM工作, 卷材必须是湿的, 因为表面的水代表电场的一个“面”。

1.6 种植屋面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卷材, EFVM探头可透过土层建立电路。EFVM不能探测出湿保温材料, 只是探测卷材的缺陷。

2 评估技术的优缺点比较

2.1 中子法

优点:网格测定点是半永久性的, 因而重新测定容易;分析所需数据的多少可根据需要确定。

缺点:放射性物质要严格管理, 运输可能有点麻烦;测定人员的公司必须经美国能源控制公司 (AEC) 的许可;读数只代表仪器下面的情况, 网格的测点越多, 精确度可提高, 但费用会增加;设备稍贵。

2.2 电容法

优点:设备简单, 便宜;测定相对较快, 视所用的设备而定。

缺点:许多情况不能用, 包括表面已脏的石子、薄膜、金属、面层保温材料、导电的EPDM等。

2.3 红外法

优点:可以“看透”整个屋面;测定时在屋面上做出标记, 就可作图。

缺点:设备价格贵;要求夜间工作;可能被其他的热源或冷源“欺骗”;结果解读需要有经验的技术人员。

2.4 EFVM法

优点:可以找出卷材上的缺陷;屋面种了植物或铺了压顶石后也能测定。

篇4:关于医院非专利技术评估的思考

非专利技术是无形资产的一种形式。由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和医院的经营特征,医院非专利技术的价值评估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将对医院非专利技术的概念、特征、价值影响因素和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入WTO的需要,医疗服务市场与医疗机构的管理也将开放。目前,民营、合资医院大量涌现,医院资产也纷纷进行重组,医疗机构出现了集团化、股份制趋势。在此过程中,医院的技术转让、技术合作以及以技术作为投资的交易活动日趋活跃,这就要求对医院非专利技术进行评估,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维护交易双方利益。

一、医院非专利技术的概念

尽管我国《医院会计制度》中已将非专利技术定为医院无形资产的一种,但对医院非专利技术并没有进行概念界定。笔者拟对医院非专利技术界定如下:医院非专利技术是指为医院所拥有,由医务人员在医学研究和医疗实践中总结所形成的知识经验和技术成果。其具有该非专利技术所有医院的特色,对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实用价值,为医院中有限的人员所了解和掌握,且在一定范围内能为医院带来竞争优势和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医院非专利技术可包括:诊断与检查检验方法、治疗手段、手术方式、药品配伍方案、护理流程和方法、以及未申请专利的医护器械制作方法和药剂配方等。医院非专利技术可能已经具备一定书面记录资料,也可以是无任何形态的记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的医院非专利技术的自身特色是指其它医院尚未开展或虽然在其它医院也已实施但在效果上存在差异的技术。非专利技术给医院带来的收益包括已经实现的与潜在的未来收益。医院非专利技术未来收益的潜在性是由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由于医院规模的限制,医院非专利技术的某些收益目前可能无法实现。

二、医院非专利技术的特征

医院非专利技术具备技术上的先进性、连续性和继承性之外,还具备以下特征。

(1)秘密性

非专利技术都具有秘密性。但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公益性,即医院作为国家的事业单位,其责任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医院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因此,医院非专利技术的秘密性是相对的秘密性。医院非专利技术通过学术研讨、论文发表和医生进修等多种方式可能已经被披露,但由于医疗服务的高度专业性,即便是某项非专利技术已经为外界所了解,其技术的实施效果仍可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医院非专利技术的秘密性,与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的经验有关,医院非专利技术的关键在于并不容易被完全模仿。

(2)载体的特殊性

医院非专利技术大多表现为某种技术手段、技术知识和实际经验。其存在的载体可能为某一操作规范或处方等书面资料,但其最重要的载体是掌握该技术的专业人员。因此医院非专利技术的确认也比较困难。

(3)价值的潜在性。目前我国对医疗行业的准入制度很严格,医院的床位、人员都是受到限制的,而且医疗服务价格由政府管制。因此,医院所拥有的非专利技术,有可能创造不了现实的超额收益,其价值只能在未来医院规模扩大后或非专利技术转让后才能实现。

(4)实施效果的差异性。企业使用非专利技术可以生产出同质的产品,但医疗服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掌握技术的医务人员的经验不同,病人病情的差异与病人对治疗的配合程度不同,都会影响到非专利技术实施的效果。

(5)技术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性。医疗服务具有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性,患者在消费医疗服务之前,甚至在消费之后,都很难确定其质量。患者在就医时只是凭医院或医生的知名度进行选择。

三、医院非专利技术价值的影响因素

医院非专利技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提供垄断性的医疗服务。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某一医院的非专利技术提供了其它医院无法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做到了“人无我有”,如在医疗检查和检验、疑难病症诊治等方面应用的非专利技术,能使该医院在一定区域内处于垄断地位,从而吸引更多的患者来院就诊,使医院获得比其它医院更多的收益。其二是提供了差异化的医疗服务。虽然其它医院也能开展相同的医疗服务,但其服务效果与拥有非专利技术的医院所提供的服务相比,存在着优劣方面的差异。此时的非专利技术做到“人有我优”,提高了疾病的确诊率,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改善了患者愈后状况,或者节省了医疗成本。这些服务效果同样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患者来院就诊,从而使医院获得了更多的收益。

影响医院非专利技术价值的因素主要有:

(1)技术的领先程度

技术越先进,提供的医疗服务垄断程度或差异化程度就越高,对患者就诊的吸引力就越大,创造价值的潜力也就越大。当然,技术领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是国际领先、国内领先或者在某一定区域内的领先,领先的范围不同,技术的价值也不同。

(2)技术的适用程度

某项非专利技术使用范围越大,那么它的价值相对就越高。反之,即使某项非专利技术很先进,但在临床实践中很少应用,那么它就很难拥有很高的价值。

(3)技术的更新速度

如果与该项非专利技术同类的技术不断被更新,即不断有更优越的、与该项非专利技术类似的技术出现,则该项非专利技术的价值必然会降低。如医疗检查和检验的技术对医疗设备的依赖性很高,当引进了新的检查和检验仪器设备后,医疗检查和检验方面的非专利技术的价值就可能降低。而某种疾病的治疗技术一般更依赖于医生丰富的经验,别人一般很难模仿,所以这类非专利技术的更新周期较长,优势可以保持很长时间,其价值也就能保持很长的时间。

(4)政策因素。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是政府的公益事业,不完全以营利为目的。这就决定了医疗服务市场不能完全靠市场调节,国家对医疗行业有很严格的准入制度,对医疗服务的价格实行政府统一定价。这些都限制了医院非专利技术价值的体现。因为即使医院的医疗水平很高,拥有雄厚的技术基础,能够吸引大量就医的患者,但由于床位和人员等资源的限制,医院非专利技术所能够提供的服务是有限的。又因为医疗服务价格是政府统一确定的,质量不同的服务在许多情形下收费是相同的,这就难以体现医院所拥有非专利技术的价值。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医疗行业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逐步开放,外资与民营医院的不断增加,与医疗机构的集团化、股份制化,将使医疗技术合作或技术作价入股也日益增多,这些趋势将有利于医院非专利技术价值的实现。

四、对医院非专利技术评估方法的思考

评估无形资产的主要途径为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但这些方法的应用在医院非专利技术的评估中都存在着许多难点。

如市场法要求能在市场中找到与被评估非专利技术类似技术的交易案例。目前我国的医疗技术市场还未形成,一般企业的非专利技术评估的案例都很少见,更不要说医院非专利技术的交易了。而且由于医院非专利技术之间的技术差异性较大,可比性很差,很难找到合适的交易案例。所以目前利用市场法评估医院非专利技术还不具备条件。

而成本法要求获取医院非专利技术成本的历史数据。医院非专利技术大多都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形成的,很难确定其形成的时间点,会计也未对非专利技术进行过计量,因而形成非专利技术的成本根本无法获取。况且在以技术转让为目的的评估中,对成本法的结果认可度也不高。因此,利用成本法评估医院非专利技术也有很大的困难。

收益法在医院非专利技术以转让和投资为目的的评估中有一定的利用优势。但是医院非专利技术与一般企业的非专利技术的收益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企业可以利用某项技术无限量的生产商品,且商品的价格受市场的调节。而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量受到医院规模的限制。只要医院的资源利用已达到饱和状态,医院的非专利技术所能提供的医疗服务就无法在量上有所突破。并且,医疗服务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的,因此,医院非专利技术贡献的收益是相当难计量的。即使能测算出拥有非专利技术的医院总的超额收益,也较难从此总超额收益中将非专利技术的贡献分离出来。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收益法应用时的困难。

综上,对于医院非专利技术,无形资产评估的三种基本途径应用时均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针对医院非专利技术的特点,寻找适合的评估方法确实还是一个难题,需要资产评估界继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田文华,孙庆文,李捷伟. 无形资产与医院价值创造[J]. 中国卫生经济,2006,25(10):58-60.

[2]田文华,张晓玉.军队卫生经济理论与方法(第二版)[M].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

篇5:资产评估报告技术说明

一、资产核实人员组织、实施时间和过程

根据国家关于资产评估的有关法规规定,于9月18日至9月28日我们按如下程序对评估范围内的资产和负债进行了清查核实:

1.评估人员指导企业进行资产清理自查和准备相关评估资料 1.1 首先由我公司评估人员辅导企业财务和资产管理人员如何填写资产评估申报明细表及准备资产评估资料; 1.2 然后由企业财务和资产管理人员对评估范围的资产和负债按资产评估申报明细表的内容进行全面清查核实和准确填报,同时按评估资料清单要求准备相关的产权证明、历史成本支出明细、资产质量状况,其他财务和经济技术指标等相关评估资料。

2.评估人员现场清查核实资产与验证相关评估资料 2.1 听取企业相关人员介绍待评估资产的历史和现状; 2.2 对企业提供的资产负债表和填报的资产评估申报明细表,进行账账核对; 2.3 按资产评估申报明细表对各项资产进行现场清查核实,并验证相关评估资料。 2.4对企业未来持续经营条件下的长期预期收益趋势进行分析、判断。

二、影响资产核实的事项及处理方法

本次清查过程中,评估人员未发现有影响资产清查核实的重大事项。

三、资产清查核实的方法

(一)对现金进行监盘。

(二)对银行存款,核对账面值与银行对账单及余额调节表的勾稽关系。

(三)对应收款项,通过询证及检查原始凭证核实。

(四)对存货,评估人员进行了监盘,通过倒推计算基准日库存数量,并对存货的现状进行了记录和统计。

(五)对长期股权投资,评估人员核查了投资协议、被投资单位基准日的财务报表、被投资单位公司章程和营业执照;对合资及控股子公司采取与华新彩印相同的方法进行了现场勘察。

(六)对投资性房地产,评估人员核查了房地产产权证明文件、核查了房屋出租租赁合同以及收益情况资料。

(七)对固定资产,核查房产证、设备发票、车辆行驶证等权属证明文件;与企业有关人员座谈,了解固定资产概况;对固定资产进行现场勘察;对房屋建筑物及构筑物,逐一落实其面积、层高、结构等,同时查看建筑物装修、设施,配套使用状况,对房屋的实际使用状态进行进一步了解;对设备,收集核实设备技术档案,入账凭证以及权属证明,主要设备性能检验报告及检验证书,历次改良、修理记录。

(八)对无形资产,查验了无形资产购买合同、有关权证、评审文件等,并调查了其功能、应用状况、账务处理等内容。

(九)对在建工程,评估人员主要了解了在建工程的具体内容、开工日期、结算方式、实际完工程度和工程量、实际支付款项等,并到在建工程现场对工程的实际状况进行勘查。

(十)对土地使用权,收集、核查了土地使用权证,了了解土地的四至、周围的环境、道路交通、场地平整等情况。

(十一)对其他资产及负债,通过检查原始凭证等进行清查。

篇6:高技术“资金申请报告”评估要求

一、项目承担能力

项目承办单位情况(项目单位名称、成立时间、注册资本、主营业务、人员状况、研发能力、2008年资产情{总资产、净资产、资产负债率等}、经营情况{销售收入、利税等})

本项目负责情况(职称、学历、工作简历、获奖、成果、论文、组织领导能力、技术能力等)

对企业承办能力的评价结论

二、产业化技术基础条件、项目技术先进性和适用性

项目技术是否先进、成熟,项目具备产业化技术基础条件。(本项目的核心技术成果、专利、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检测试验、中试等情况)。

三、产品方案及规模、建设方案

落实建设内容、投资(有无贷款),以便验收。

1、项目产品市场需求状况,产品方案建设规模是否合理。

2、生产工艺与设备方案。

3、工程方案。

4、建设条件。

(土地、水电汽供应、原辅材料供应)

5、项目备案核准情况

6、节能

7、进度安排(合投资)

四、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估算准确。国家补贴不列入资金筹措方案中,贷款要确认(可能贴息)

五、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及风险分析

六、结论

政策符合性、市场、必要性、意义

技术先进性。成果鉴定、中试情况、可靠性。

主要建设内容和设备数量。土建工程是否满足生产要求,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是否先进、适用。

规模、产品方案。项目的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是否合理。

项目总投资规模估算为﹟﹟﹟﹟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万元,铺底流动资金﹟﹟﹟﹟万元。总投资估算是否合理。

本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均销售收入﹟﹟﹟﹟万元,年均税后利润﹟﹟﹟﹟万元,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等。项目的盈利能力如何,生存能力如何,财物是否可行。

项目建设条件是否落实

项目建设期﹟﹟﹟年。

篇7:中医适宜技术项目自我评估报告

中医适宜技术项目自我评估报告

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适宜技术自我评估80分,目前我们没有中药房,没有中药饮片,没有宣传投影仪,还有病源太少,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

篇8:非专利技术评估报告

1 工作历程的简要回顾

1.1 起步阶段

1995年,苏州市下辖太仓市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设计了慢性病防治5年规划。1996年,该市又在全国慢性病专家指导小组的帮助下启动了防治工作,即在广泛社会动员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的基线调查,进行社区诊断工作。1997年该市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慢性病防治示范社区。随后,该市又在省卫生厅的直接参与下完成了慢性病防治规划的制订和论证工作,并以政府文件形式出台政策。

在太仓的影响下,昆山市、常熟市、张家港市和苏州市城区也先后投入大量的资金自发地组织开展慢性病基线调查活动,并分别作出了社区诊断。苏州市于2000年全面完成基线调查工作,实际调查201 188人,获得了大量的宝贵信息,形成了苏州市的《社区诊断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苏州市《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由此,苏州市慢性病防治工作由一点(太仓)迅速发展成为一片(全苏州)。

在完成基础性的工作以后,如何进行慢性病干预和有效的健康促进活动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当各地都存在许多前所未有的工作、技术和经费困难。首先太仓市从建立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开始,开展高血压和糖尿病系统管理工作。其次是常熟市通过试点,积极探索农村高血压管理的有效方法,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再次是苏州城区于2000年会同北京医学教育发展中心通过试点工作,联合研制了“能平衡量化管理”的代谢综合征干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这一干预模式在向其他区域推广,进一步提升了业务技术含量和服务范围,形成了“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

1.2 规范提高阶段

为了进一步促进工作衡协调地发展,在全省工作会议以后逐步将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苏州市卫生局2002年出台了《苏州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方案(2002年~2006年)》和《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慢性病防治工作指南》。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台了相关4份技术规范性文件,提出了短期工作目标和操作要求,明确了一般社区8项工作内容和示范社区13项工作内容。由于有了具体的工作内容与指标,每年都能确定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年度考核内容,对推进全市慢性病防治工作整体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4年《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04年~2020年)出台,从宏观上统一协调了慢性病防治工作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所要实现的目标与所要落实的工作内容。

近几年来,苏州市卫生局每年都根据《规划》要求下发年度工作方案或要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召开业务工作会议、举办相关培训;组织调研与督导活动;作质量抽查,通过这些措施来整体推进全市慢性病防治工作。

2 《规划》与《方案》的目标指标

2.1 《防治方案》目标指标(2002~2006年)

2.1.1 目标

5年内形成一套简便、易行、有效的干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在相应的防治期限和范围内使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下降。

2.1.2 指标

开展“首诊病人测量血压”工作,测血压率达到75%,病例登记率达到85%;开展健康体检工作,每年的体检率达到计划数(具有服务需求)的90%以上;开展35周岁以上人群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筛查活动,高血压每年1次、糖尿病每3年1次(或每年1/3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血脂紊乱、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精神障碍疾病管理专项档案归档率达到75%;社区开展全人群的健康教育活动,每年至少1次;开展高危人群的专项教育活动,每年至少4次,教育率达到70%;开展以“能量平衡量化管理”为主的综合干预工作,管理率达到已知对象的10%,规范诊疗率、高血压和糖尿病控制率分别达到管理对象的80%、50%和45%;社区内居民生活方式和行为有所改善,人群吸烟率平均每年下降0.65%;居民每日食盐摄入量呈下降趋势;居民膳食脂肪摄入量不超过膳食总热量的30%;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城市达到40%,农村有所增加。

2.2 《防制规划》近期目标指标与措施要求(2004~2005年)

2.2.1 目标指标

建立30个示范社区,每个示范社区有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根据工作要求,城市80%、农村60%的社区完成所规定的工作内容;根据工作要求,全市完成指标所规定的70%内容;在健康社区、健康家庭等11健康城市“细胞工程”项目中慢性病指标实现率达到90%;农村初保项目中,20%~40%的镇和街道达到慢性病工作指标。

2.2.2 措施要求

健全慢性病防治网络组织,包括:各级建立协调组织、疾控机构成立专业科室、社区卫生和医疗机构确定职能部门和专业管理人员;政府将慢性病防治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实施目标管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如利用健康城市、农村初保、环境保护等项目开展工作,并将慢性病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纳入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建立疾病监测系统,包括疾病死因监测、疾病发病监测、危险因素和疾病相关知识及社区环境监测;保障慢性病防治经费的基本投入,财政部门确保基本经费的到位,并鼓励多渠道筹资。

3 评估方法

(1)2005年第三季度,组织了全市首次行为危险因素调查工作。由中心承担业务技术培训,再由受训人员对有关社区医生进行培训,并按当地区域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选择调查点,要求每个市、区各完成500人的调查任务。(2)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组织基层疾控机构对示范社区工作进行评估调查。(3)2006年2月至3月,组织下级疾控机构对当地慢性病防治政策、机构、人员和社区工作现状进行评估;(4)2006年4月,组织专业人员现场抽查一般社区的慢性病防治工作情况;(5)2006年6月,组织专业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防治的管理情况进行调研,并各走访10名服务对象了解知晓情况;(6)2006年11月,市卫生局组织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年度考核活动。

4 调查结果——指标的实现情况

4.1 《防治方案》目标指标完成情况

(1)首诊病人测量血压制度执行率89.2%(66/74),测压率87.41%(23 964/27 416),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病例登记率91.97%(1 294/1 407)。(2)社区2005年度健康体检执行率74.32(55/74),每单位平均体检695人(38 214/55)。该项目在年度工作中要求每年每社区体检500人以上。(3)2005年度社区高血压筛查执行率75.68%(56/74),每单位平均筛查994人;2002~2005年三年间糖尿病筛查执行率64.86%(48/74),每单位平均筛查739人(35 459/48)。该二项在年度工作中要求每年每社区筛查500人以上。(4)2005年底社区健康档案建档执行率90.54%(67/74),家庭档案和个人档案建档率分别为26.16%(60 619/231 759)和18.04%(131 789/730 399),疾病登记执行率82.43%(61/74)。(5)2005年度社区机构开展全民健康教育科普活动的比例是17.63%(104/590),开展专题讲座活动的比例为15.08%(89/590)。(6)走访就诊病人、家属及附近的居民,在过去的一年里听当地社区医生健康教育课的占16.2%(19/117)。(7)城区社区疾病管理率为41.97%(2 040/4 860),开展“能量平衡量化管理”社区机构的比例为4.75%(28/590)。(8)根据行为危险因素调查得知:3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27.69%(608/2 196),与2001年社区诊断报告(31.52%)相比,吸烟率年平均下降0.76%;过去30天中参加任何体育锻炼的占24.9%,较2001年社区诊断时(12.6%)提高了12.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为32.10%,农村为20.41%,分别较社区诊断时提高了2.65和14.06个百分点;过去30天中饮食口味偏咸的占12.2%,较2000年社区诊断时(20.96%)降低了8.7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方案》目标中所涉及的17项指标现达标13项,未进行评价4项,达标率为76.47%;《方案》实施期间形成了“社区慢性病防治规范”,创建了“健康管理模式”,基本实现了目标——“5年内形成一套简便、易行、有效的干预模式”。

4.2 《防治规划》近期目标完成情况

4.2.1 指标实现情况

全市确立了40家示范社区机构,符合相关的基本工作要求(百分制中的60分以上)的社区机构占61.11%(11/18);社区机构慢性病防治工作普及率为75.40%(668/886),其中城市97.87%(46/47)、农村74.14%(622/839);完成了《苏州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方案》指标的76.47%内容;健康城市细胞工程中慢性病防治工作普及率为58.74%(326/555);根据2006年苏州市初保办的评估,以镇为单位慢性病防治工作普及率达100%,慢性病管理率为74.88%。

4.2.2 措施执行情况

(1)网络组织。5个市、区建立了慢性病协调小组,参与部门6~13个;2所疾控机构内部设立独立的慢性病科室,其他市(区)均有职能部门;全市12家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有慢性病专职人员18人,32家县(区)级医院中30家有专(兼)职慢性病管理员,90.79%(572/63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慢性病管理专(兼)职人员。(2)苏州市和下辖各市(区)都已经将慢性病工作作为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一并列入社会发展规划;苏州市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已先后下发10份有关慢性病防治规划、方案、计划和要求等文件,各市(区)也先后出台了40份有关慢性病防治方面的文件。(3)在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方面,初保工作的面最大,健康城市细胞工程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但将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纳入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项目没能如期实现。(4)疾病监测系统。苏州市全面开展出生与死亡报告,进行居民死伤病因监测工作已经有了近30年的历史,工作较为规范,目前主要任务是如何提高报告的质量。2005年平均期望寿命为78.22岁,较2001年(77.28岁)增加了0.94岁。2004年苏州市开始进行肿瘤报病试点工作,2005年下半年全面普及。2006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启动常见慢性病(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的报病工作。2005年开始在全市各市、区开展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工作,制订监测方案,建立了每两年进行一次调查分析的监测制度。(5)慢性病防治经费的投入情况。慢性病防治经费的投入渠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财政预算拨款(2004年6.00万元,2005年6.66万元,2006年13.00万元),二是对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考核分按比例进行公共产品购买(2005年购买42.89万元),三是省拨款(2005年5万元)。各市、区中有4个地区2004年和2005年都有慢性病防治的财政专项拨款,合计各为40万元。另有2个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自筹资金分别为2万元和5万元。

综上所述,《规划》中所涉及到的目标指标和措施指标有17项,现达标13项,达标率为76.47%,巩固了已有的防治工作基本框架,基本实现了近期目标。

5 评估结论——防治成效

5.1 工作效果评价

苏州市慢性病防治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1)圆满地完成了社区诊断报告和规划制订出台的慢性病防治基础性工作,为进入干预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基本达到了“苏州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干预方案2002~2006年目标指标”(即防治方案)、“苏州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规划2004~2005年近期目标指标”(即防制规划),顺利进入《防制规划》中期目标阶段。(3)一些重要行为危险因素(如吸烟、偏咸和缺乏锻炼)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一些主要干预项目(如健康教育、疾病管理和疾病筛查)的工作量呈上升趋势,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如社区共公卫生产品购买、机构建设和考核检查制度)的支持力呈强化趋势。

5.2 工作特色评价

上一篇:交通安全作文1000字下一篇:中班上学期幼儿发展目标